金光明经文句-隋-智顗卷一

卷一 第 46b 页
卷一 第 46b 页


No. 1785 [cf. Nos. 663, 1786]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一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此四卷文。总有十八品。旧来分割盈缩不同。
江北诸师以初品为序。寿量下讫舍身为正。
卷一 第 46c 页 T39-0046.png
赞佛为流通。正文又三。寿量下是正说。四王
下大誓护经。除病下大悲接物。江南诸师以
初品为序。寿量下为正。四王下十三品为流
通。真谛三藏分新文二十二品。初品为序。寿
量下至舍身十九品为正。后两品为流通。真
谛释云。寿量明师果。忏叹两品明弟子因。授
记是弟子果。除病是师因。四王下正论力用。
前师果弟因既为正。后师弟因果何得为流
通邪。今师谓。分文本是人情。人情咸谓。序未
辨道。流通歇末不得论师弟因果。是义不然。
夫三段者不可杜断隔绝。序本序于正通。序
则有三义。正本正于序通。正亦三义。通本通
于正序。通亦三义。上中下语皆善故。又众生
得道根性不定。何容序无滋味流通歇末邪。
既不歇末说师弟因果亦应何妨。如序中说正
亦应无妨。流通中有正意。弥是督励宣行不
乖经意。又法华中明。阿私仙是师因。持品授
弟子果记。诸师咸判是流通。此有其例。于义
无妨。与夺由人不须苦执也。今从如是我闻
入寿量。讫天龙集信相菩萨室为序段。从尔
时四佛下。讫空品正说段。从四王品下讫经
流通段。序者。序将有利益。正者正当机辨道。
流通者。流名下注通名不壅。欲使正法之水
从今以注当。圣教筌[(ㄇ@(企-止))/弟]不壅于来世。经曰。上
中下语皆善。即此义也。疑者云。序分何得入
正品中。众经例尔。如维摩无序品。序在正说
中。大品正说在序品中。涅槃序分入正品中。
众经皆然。不以为疑。何独或此。斯乃出经
者意。为四佛断疑孤然而起其文崭绝。引序
卷一 第 47a 页 T39-0047.png
分安寿量中。今从义便不得齐品。分割也。序
有三义。一次绪。二叙述。三发起。次绪者。居
一部之初冠众说之首。故言次绪。叙述者。叙
于方将述于当益。故言叙述。发起者。发其信
心起于教也。一段经文含此三义。故题为序
品。品者梵语称为跋渠。此为品也。品是类义。
此中文句气类相从。节之为跋渠。例如律中
有篇聚。毗昙有犍度尔。从如是下是次绪。从
是时如来下是叙述。从其室自然广博严事
下是发起。次绪之序旧云五事。地人开佛是
为六事。此经天龙集信相室。不闻前序不闻
后梦。亦得是同闻亦得是非也。同闻众少不
次第(云云)。此之五六。亦名印定序。三世诸佛
经初皆安如是故。亦名通序。与诸经同亦为
通名作本故。亦名经后序。结集者所置故。亦
名经前序。遗嘱令安故亦名破邪序。对破外
道阿沤故。亦名證信序。令闻者不疑故。天台
师云。总此六说都是四悉檀意也。诸佛诸经
同是世界悉檀也。经前经后为利来世是为
人悉檀也。对破外道是对治悉檀也。信顺无
疑是第一义悉檀也。旧解。如名不异。是曰无
非。阿难所传文句似泻水分瓶与佛一种。故
不异称如。文下之理允当无谬。故无非曰是。
略而言之。文如理是。肇师云。如是者信顺之
辞也。信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真
谛三藏云。如是者决定也。数决定理决定。佛
说此经有若干文句。若多成增谤。若少成减
谤。阿难传之如泻水不多不少。故数决定。佛
说无相之理不有不无。若有堕增若无堕减。
卷一 第 47b 页 T39-0047.png
阿难传之无增无减。故理决定。龙树解。如是
者信顺之辞也。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
是事不如是。此之四解各据一悉檀意。旧解
语总不显文诠何等理为如。何等理为文所
诠为是。既不显了。只是世界悉檀意。肇师据
信顺是为人。三藏文理决定为对治。龙树信
顺如是为第一义(云云)。今作通别二释。佛如
法相而说。阿难如闻相而传。故言如也。佛如
法相而解。阿难如海量而受。故言是也(云云)
别释者。外曰阿沤称吉。文乖其理故非如。理
异其文故非是。不可见阿沤在初而中后皆
吉也。文如其理故言如。理如其文故言是。今
谓。三藏经初云如是。二谛各异故非如。理浅
故非是。摩诃衍二谛相即故言如。理深故言
是。今谓三人同闻而各解故非如。證入优劣
故非是。唯菩萨所闻者为如。菩萨所到者为
是。今谓。离边明中之文则非如。出二谛之外
有中道则非是。文字性离即是于如故言如。
一切法即佛法名之为是。初破邪明正即三藏
经如是。次破异明同即通教经如是。次破浅
明深即别教经如是。次破离明中即圆教经
如是。此经既是方等。通被根性不同。作种种
说无咎。观心解者。观与境冥故为如。境即正
观故为是。经言。如此观者即是正观。若他观
者名为邪观。即其义也。我闻者。旧云。阿难不
师心。亲承佛旨故曰我闻。真谛曰。我是器义。
一散心名覆器。无闻慧故。二忘心名漏器。虽
得而失。无思慧故。三倒心名秽器。非而谓是。
无修慧故。阿难无三过。唯是善好器。亲承有
卷一 第 47c 页 T39-0047.png
在故言我闻。释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
作心谛听。因缘和合故称闻。阿难与听众述
佛遗旨。亲承不谬故言我闻。师释我有四义。
谓我我。我无我。无我我。我无我而不二真我。
义配四根性人(云云)。闻亦四义。谓闻闻。闻不
闻。不闻闻。不闻不闻。配四教法人(云云)。有四
种阿难。谓欢喜阿难。贤阿难。典藏阿难。海阿
难。为四种缘立四种名。欢喜阿难是我我用
闻闻。亲承丈六身佛持三藏法。故言我我闻
闻。贤阿难是我无我用闻不闻。亲承丈六尊
特合身佛持通法。故言我无我闻不闻。典藏
阿难是无我我用不闻闻。亲承尊特身佛持
别法。故言无我我不闻闻。海阿难是我无我
而不二用不闻不闻。亲承法身佛持圆法。故
言我无我而不二用不闻不闻。此经通三乘说
听一音各解。故须分别(云云)。观解者。若作攀
上厌下观。是为我我闻闻。若作析体两种从
假入空观。皆是我无我闻不闻。若作从空出
假观。是无我我不闻闻。若作中道观。是真我
不闻不闻。一时者。肇师云。法王启运嘉会之
时也。三藏云。高时下时皆是若过若不及不
堪闻法。唯有平时即是一时也。私谓。高时慢
心不行。下时耽荒五欲。不耽不慢是平时也。
师释。众生感法。佛慈赴教。机应之时也。亦是
发真见谛之时也。亦是法眼明朗照世之时
也。亦是佛眼照中之时也(云云)。而言一者。若前
思后觉斯二非一。思觉妄断豁悟之时。故言一
时也。观解者。从假入空与真一时。从空入假
与机一时。中道正观与法性一时(云云)。佛者。真
卷一 第 48a 页 T39-0048.png
谛云。佛有三义。一切智异外道。慈悲异二乘。
平等异小菩萨。馀人无此。释论明佛是第九
号。佛名为觉。觉世间出世间常无常数非数
等。朗然大悟故名为佛。天台师云。佛者。依一
切智有丈六佛。依道种智有丈六尊特佛。依
一切种智有法身佛。三佛不得一异。非一异
而一异尔。观解者。空观觉知诸法一相。假观
觉知诸法种种相。中观觉知诸法无一异相
亦一异相(云云)。住者。佛是能住。王舍城是所
住处。真谛明住法有八。一住大千界内。二住
依止处。王城也。三住五分法身。寿命现在也。
四住威仪利物。五天住住禅定。六梵住住四
等慈悲。七圣住住三三昧。八大处住住第一
义也。释论四住摄八也。天住梵住摄其天住
定住。圣住摄其五分命住。佛住摄其大处住。
又有迹住王舍城。摄其界内依止威仪三住。
天台师云。丈六身佛住真谛也。丈六尊特合
身佛。双住真中也。尊特身佛双住俗中也。法
身佛住中道也。观解。空观住真。假观住俗。第
一义观住中。王舍城者。释论大出因缘。初立
五山中七烧七造。王来居此。故言王舍。又云。
他舍被烧王舍不烧。后悉排云是王舍。即得
免烧。自是已来呼为王舍。观解。五阴为舍心
王居之。故言王舍。耆阇崛山者。释论翻鹫头。
真谛云。曲鸟山在王舍城东南。毗富罗山在
西南。仙人山在西北。黑土山在东北。白土山
在中央。中央三由旬平正即王城也。观心山
者。灵即神智是般若也。鹫即万德是解脱也。
山即不动是法身也。常为心王所观。即是观
卷一 第 48b 页 T39-0048.png
之住处也。令一切心数同入其中也。此经阙同
闻众者。谓时有五。处有四。耆山众不闻信相
室说。信相室众不闻梦中说。梦中众不闻梦
觉已说。众非一座故不列同闻。若尔阿难不
应称我闻。然虽不闻佛更为说。又其得佛觉
三昧能自通达。得称我闻也。从是时如来下
是叙述序。叙下十七品故。亦名别序。简异馀
经亦为别名作本故言别也。别义为七。一从
是时如来下一行半是入定别。二从是金光
明下讫二十七行偈是叙述别。三从寿量品
下是怀疑别。四从大士如是下是瑞应别。五
从信相见佛下是腾疑念别。六从四佛告下
是止疑别。七从欲色界天下是集众别。生起
者。佛常在定。而群机扣佛佛欲应之。故示轨
仪。如来常寂犹尚乐定。入游法性出叙经王。
信相闻深法。疑法既是常人寿那短。是故怀
疑。菩萨福力疑能感应。应故四佛现。佛现即
腾疑。腾疑故佛即止疑。当雨法雨故大众云
集。七事异他经故言别也。已说七别竟。或
时作三别。一从是时下名叙述序。二从寿量
品下名现瑞序。三从时四如来下是众集序
(云云)。言叙述序者。叙后十七品。初五行叙
寿量品为三。初两行叙果德。次一行叙怀
疑。次两行叙断疑。细作可寻。次一行半叙
忏悔品破恶生善之意(云云)。次一行半叙赞叹
品生善破恶(云云)。次六行叙空品破恶中破三
障恶(云云)。从护世四王下是叙其品可解。大
辩者是叙其品。尼连鬼母是叙功德天品。同
是女天故。地神是叙其品。大梵三十三天是
卷一 第 48c 页 T39-0048.png
叙散脂品。散脂是将梵释是主。叙主即得臣
将也。紧那罗等是其领。叙其领得其管也。我
今所说诸佛秘密者。是叙正论善集两品。说
世秘密可以治国。出世秘密可以诣道。故知
叙两品也。若得闻经去是叙鬼神品。鬼神品
中纯明听法功德为八部所护(云云)。著净衣服
下两行叙授记品 三大士十千天净心殷重
净若虚空。故获授记也。若得听闻下叙除病
流水等品。闻名服药悉得病除。则是善得人
身。复能修行布施福业是善得人道。鱼闻佛
名善得天身天道。即此意也。正命是叙舍身
品。虎飧血肉即得解脱。岂非正命也。若闻忏
悔下一行叙赞佛品。佛有三世。诸菩萨多是先
佛即过去佛也。又是未来佛也。为此菩萨所
赞。即为佛所赞也。叙述之意止可彷佛。不得
薳自分明(云云)。问谁作叙述。旧云集经者。若
尔是论非经。又乖经文。文云。我今当说。或
云是信相。若尔信相已能玄叙。何事致疑。又
非集经者那忽作序。师云。是佛自作。难者言。
若尔便是正经。那得称序。此无所妨。菩萨尚
能安禅合掌说千万偈。况如来口密神力赴
机。何所不为。文云。我今当说忏悔等法。此是
明證。大品中化佛说六波罗蜜。亦得称序。此
其例也。释入定为三。初一句一字明能游人。
二三字两句叹所游法。后两句结也。是时
者。真谛云。有五种三时。一欲说正说说已。
二破外道去来时立现在有说有听时。三下
种成熟解脱时。四正师正教正学时。五佛欲
说众欲听不高不下平平时。今但论如来知
卷一 第 49a 页 T39-0049.png
机堪可得道时。若慧眼得道智与真冥时。若
法眼得道智与俗冥时。若佛眼得道智与中
冥时。佛欲履历法性观知众生于何时得道
故言是时也。如来者十号之初也。三藏解如
来文多不载。今言。智照理与诸佛等故言如。
慈悲与诸佛等故言来。诸佛应住秘密藏中。
何故出世。只为慈悲故来。成论云。乘如实道
来成正觉。大经云。从十一空来。就智论来。从
六波罗蜜来。就行论来。释论明。如法相解为
如。如法相说为来。今明。如三谛法相解名如。
如三谛法相说名来。故言如来也。游者游涉
进入之义尔。夫法性者非入住出。故小般若
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何得言游邪。良以慈悲导物。敩我而入故言
游也。令众生食甘露味。亦应言住。为众生宣
说亦应言出。故法华云。善入出住百千三昧。
即此义也。无量甚深者。将明游入简显其体
高广。体包法界故言无量。彻到三谛故言甚
深。非是二乘下地菩萨之所逮及。故言无量
甚深也。法性者。所游之法也。诸佛所轨名
之为法。常乐我净不迁不变。名之为性。非是
二乘以尽无生智所照之理为法性也。二乘
法性浅故非甚深。有限故非无量。今之如实
智所照之理横包法界竖彻三谛。故言无量
甚深尔。又无量者。非别有一法名为无量。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皆
佛法故即皆法性。佛皆游之故言无量。又
非别有一法名为甚深。即事而真无非实相。
一色一香莫非中道。皆中道故即是甚深。例
卷一 第 49b 页 T39-0049.png
如释论解四无量心云。缘东方众生名广。缘
四方名大。缘四维上下名无量。准此而言。缘
真谛法性名广。缘俗谛法性名大。缘中道法
性名无量。若缘中道。即是三智一心中缘三
谛一谛。此境无量。唯佛无量智乃能缘之。
如函盖相称。非二乘下地测其涯底。诸佛行
处者。正显佛智无量甚深。佛智无量甚深故
行处亦无量甚深。行处无量甚深故佛智亦
无量甚深。举函显盖。举盖显函。正在此也。
过诸菩萨所行清净者。正简也。菩萨居未及
之地。智之所行未能深广故。地持云。菩萨得
九种禅。初名自性禅。若入此禅即入实相法
性清净之境。二乘不闻其名。况有其行。若入
第九清净净禅。一切通别惑累若正若习皆
尽。故言清净净禅。自下地去皆有馀习。佛
住十地顶。若入此禅过诸菩萨。净名云。心净
已度诸禅定。即此义也。亦是举其高位简法
性甚深也。是金光明下叙述序。若叙正说流
通十七品意。已如上说。今更论叙述五重玄
义。初十二行半叙名体宗用。次十四行半即
叙流通弘宣此典。即是叙教相也。就初一句
叙名。次一句叙体。次三行叙宗。次九行叙
用。护世下去叙教相也。解者或言。金光明一
句犹是叙体。如矿石中金。金体乃非光非明。
不妨约金论内外用。法性非宗非力。亦依法
性起于宗力。当知此句正是叙体。今明理乃
当然。分文则属叙名也。经王上已说。今更述
之。三藏云。三德摄三。涅槃正断二乘断见。般
若正遣凡夫有著。华严正化始行菩萨。今经
卷一 第 49c 页 T39-0049.png
通为八位人。故称王也。此语难解。涅槃为菩
萨说甚深微妙行处。岂止为二乘。般若云。法
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其听法众非生死人。
岂止遣凡夫有著。华严说初地乃至说十地。
岂止为始行菩萨。作此偏说。无智之人于诸
经起轻慢。此义不可。今言经王者。若取文
为经。即是三种俗谛。若取理为经。即是三种
真谛。若取文理合为经。即是三种中道。若说
馀谛。是经而非王。若说中道。是经复是王。于
九种经中而得自在。但经王是一。随缘设教
名字不同。华严云法身。方等为实相。般若称
佛母。法华为髻珠。涅槃名佛师。皆是法性异
名。通为诸经作体。譬如诸性应运迭兴。龙师
鸟官随时霸立。百代虽异而统王是一。法性
亦尔。宜闻大品佛母为王。馀名废息。宜闻法
华宝所为王。馀名废息。法性为金光明之王。
亦复如是。若作此解。上不为佛经王之旨。
下不增长众生我慢。微妙者。他释因微果妙。
今不尔。因果俱微妙。因中性德深而难见名
为微。不纵不横名为妙。果中修德亦复如是。
四方四佛护持者。四方者四门也。四佛者四
门果上觉智也。释迦觉智与四佛同。诸佛果
智冥于法性。法性得显名为法身。法身不动
名之为持。法性常故诸佛亦常。法常佛常。寿
命亦常。常故无量。信相推迹或本。四佛令
其达本悟迹。名之为护。此一句种种义。法性
四门法性四德即体义。果智显体即宗义。护
念信相断疑复是用义。而叙宗为正意。观
心解者。四方是四谛。四佛是四谛智。东是
卷一 第 50a 页 T39-0050.png
方首。如集是苦因。又东甲乙是春生。生即集
谛也。从东次南。亦犹生而有长。先春次夏故
南方是苦谛也。长后秋收。又白帝属金。金能
决断。西方即道谛也。从秋收至冬藏。众事都
息。北方如灭谛。苦集因果皆谢无用也。观此
四谛生眼智明觉。持理不失护倒不起。故名
护持也。又观四方是四德。观东方常为破无
常。观无常为破常。观非常非无常破常无常。
乃至观北方无我为破我亦如是。此观持德
不失护倒不起。故名护持也。观东方集谛常
非常非无常不动。故名阿閦。观南方苦谛乐
无去无来法性实相。实相尊贵故名宝相。观
西方道谛毕竟清净。法性寿命与虚空等。故
名无量寿。观北方灭谛永寂为我入秘密藏。
秘密藏故名微妙声(云云)。我今当说下九行偈
是叙用。文为四。初三行明能破之胜法。次三
行半明所破之恶罪。次一行半举行法劝修。
次一行结成。初三行明能破胜法者。谓境法
法性也。行法忏悔赞叹也。导法一切种智也。
故言忏悔等法。知非一种也。若相资为论。
行资智。智显理。理显故能尽众苦。苦尽故法
身显。智圆故报身显。功德无上故应身显。
若圆论者。三法不纵不横而修。三身亦不纵
不横而显。虽圆别之殊。俱是能破之胜法也。
观旧文语略。新本具有三周说法之文。四佛
说常果上根得益。婆罗门说法身无舍利中
根得益。佛分别三身下根得益。今叙中云。
我今当说忏悔等法。即是叙下三周之法能
破恶也。次从诸根不具下叙述空品。文为二。
卷一 第 50b 页 T39-0050.png
初三行半明所破之恶。次二行半明能破之
方。初又为三。诸根不具下破报障。愁忧一句
破烦恼障。恶星灾异下破业障。馀经对缘云
报障难转。因时可救果无如何。此经三障皆
可转。一往释此三障由破五戒。破五戒是
业障。受三涂人天等身是报障。烦恼为根本
是烦恼障。今直就人道中明犯五戒报者。诸
根外缺寿命内夭。此两句是杀生报。昔损他
身分今诸根残毁。昔断他命今寿损减。经云。
杀生因缘得二种果报。多病短命。即其事也。
若贫穷困苦是外无依报。诸天舍离是内无
福德。此两句是犯盗戒。经云。有同生同名
天龙辅佐之。功德天发愿利益之。盗人无此
事也。又先富后贫者。必是龙弃天舍也。若亲
厚内斗王法外加。此两句是犯淫戒。经言。人
护则人瞋法护则法坏。昔侵其人今骨肉斗
讼。昔毁他法今王法所加。即其事也。各各忿
诤此应有两句。或是翻者脱落。或是略尔。
内则各各忿诤。外则人人不信。此一双是犯
妄语。昔不实欺他今常被欺忿。昔语无实今
人无信者。外耗财物内亏礼度。此是饮酒报。
昔慢财费日今多损耗。昔乖撙节今堕聋騃。
经言。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然。即其事
也。问释大乘经。何得以五戒对义。答开合五
戒大有所关。提谓经云。五戒者天地之大忌。
上对五星下配五岳中成五藏。犯之者违天
触地。自伐其身也。又对五常。不杀对仁。不盗
对义。不淫对礼。不饮酒对智。不妄语对信。又
对五经。不杀对尚书。不盗对春秋。不淫对礼。
卷一 第 50c 页 T39-0050.png
不妄语对诗。不饮酒对易。又对十善。杀盗淫
是身三。妄语摄口四。饮酒摄意三。俗不能护
口。略制一不妄语。释论云。说重者是妄语则
已摄三。饮酒是邪命自活增益恚痴。出世以
智慧为首。生死以三毒为根。若能禁酒是防
止意地三毒。长养出世智慧也。是为开五戒
出十善。十善是旧法轮王所用。亦名性罪性
善。都是一切罪之根本。又五戒对五阴。不杀
即色阴。不盗即受阴。不淫即想阴。不妄语即
行阴。不饮酒即识阴。五阴开四念处。念处开
三十七品。三十七品开三脱门。三脱门开涅
槃。故云色能发戒。受受禅定。想慧悟虚通。行
发解脱。识即知见。当知五戒能成五分法身。
办二乘之法也。又五戒亦是大乘法门。提谓
经云。五戒是佩长生之符不死之印。即常德
也。出入无乱往还无间。即净德也。统御一身
即我德也。以立道根。即乐德也。此是五戒对
四德。束五戒为三业。即对三无失三不护三
轮不思议化三密三轨三身三佛性三般若三
涅槃三智三德等无量三法门。横竖无边际
与虚空法界等。亦是无尽藏法门。亦是无量
义三昧。举要言之。即是一切佛法也。

复次害命名事杀。不害命名事不杀。法门
解者。析法名理杀。体法名理不杀。当知不
杀之戒种种不同。论其果报亦复不同。若作
意防护如马著勒如牧牛执杖者。报在人道
百二十年。唯得肉眼无有四眼。若任运性
成如河注海者。报在六天。极长者九百二十
六亿七千万岁。唯得天眼未得三眼。若加修
卷一 第 51a 页 T39-0051.png
客戒无常苦无我等慧者。报在变易。寿七百
阿僧祇。唯得慧眼未得二眼。若加修常无常
等慧。报在莲华藏海受法性身。分得五眼分
得常寿。比佛犹是诸根不具。寿命损减。况
前诸根诸寿邪。若圆教人。持事不杀戒。又持
理不杀戒。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断痴爱起
于明脱。体阴界入无所毁伤。若子若果不生
不灭。成就智慧居常寂光土。常寿湛然五眼
具足。得根自在耳见眼闻。得命自在脩短自
任。是则名为究竟持戒。诸根具足命不损减
也。又圆教人何但持之是戒。唯杀唯慈。亦
作事杀亦作理杀。如仙豫大王杀五百婆罗
门。与其见佛之眼。与其十劫之寿。又作法门
杀者。析荡累著净诸烦恼。如树神折枝不受
怨鸟。如劫火烧木灰炭双亡。故央掘云。我
誓断阴界入。不能持不杀戒。一切尘劳是如
来种。断此种尽乃名为佛。成就金刚微妙法
身。湛然应一切。唯杀唯慈。垂形九道。随其所
宜示长短命。任其所见用缺具根而化度之。
前诸戒行浅近隘塞。非是通途。圆戒宏远径
异会同。故名究竟持不杀戒也。不杀之戒。人
天已上极佛已还。旷大纵横其义如是。云何
而谓是小乘数耶。复次不与取名事盗。与取
名事不盗。法门解者。如佛言曰。他物莫取
名法门不盗。菩提无与者而取菩提。是名法
门盗。不盗之戒种种不同。若持戒作业求可
意果。可意果者无常速朽悉是他物。臭如粪
果害如毒食。有智之人所不应求。设使得之
心不甘乐。云何殷勤饮苦食毒而自毁伤。贫
卷一 第 51b 页 T39-0051.png
穷四姓即此三界洄澓困苦。岂过有流。三障
障佛第一义天之所舍离。是名为盗非不盗
也。又二乘之人以四谛智观身受心法。厌恶
生死欣求涅槃。涅槃心起为自为他为共为
无因。介尔心生即取他物。即非时取證即不
待说所因。焦种不生。见苦断集修道造尽非
求法也。谓有涅槃成涅槃见。若有著空者。
诸佛所不度。身长三百由旬而无两翅。堕三
无为坑。受若死若死等苦。法华云。饥饿羸
瘦体生疮癣。岂非贫穷困苦邪。净名云。不见
佛不闻法不入众数。岂非第一义天远离邪。
此犹名盗非不盗也。若别教菩萨次第行次
第学次第道。从浅至深舍一取一。来已更复
来。去已更复去。悉是辱于来去相。亦是不与
而取。取已而舍。亦是贫穷。舍已更取。数数去
取即是困苦。不即与第一义相应。即是远离。
此犹名盗非不盗也。圆人观诸法实相。受亦
不受。不受亦不受。亦受亦不受亦不受。非受
非不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不取是菩提。障
诸愿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高故不取。不
下故不舍。如是观者。观如来藏具足无缺。是
如意珠。随意出宝。即脩罗琴。任意出声。即是
大富。大富故无取。无取故即第一义。第一义
故天不远离也。是名究竟持不盗戒也。圆人
复有盗法门。菩提无与者而取菩提。如海吞
流不隔万派。如地荷负担四重担。众生悉度
烦恼悉断。法门悉知佛道悉成。此义可知不
能多说。前诸戒行浅而且塞。非是通途。圆
戒宏远径异会同。故名究竟持不盗戒也。复
卷一 第 51c 页 T39-0051.png
次男女身会名事淫。不会名事不淫。法门解
者。若心染法是名为淫。不染法名为不淫。不
淫之戒种种不同。若关禁七支。如猴著锁。擎
一油钵过诸大众。割舍触乐求于未来净洁
五欲。如市易法以铜钱博金钱。此乃增长欲
事非不欲也。若为生天故持戒。如羝羊相触。
将前而更却。帝释共八十亿那由他天女纵
逸嬉戏。看东忘西欲犹不足。化为老脩罗纳
舍脂。使诸天亡身失首。又见仙人入定污弄
其女。仙从定起。释羞自化为羝羊。仙人咒
之。千根著身无能却者。后来忏谢变为千眼。
是亦增欲非不欲也。若断欲界粗弊之欲。染
著色无色界禅定之乐。如冰鱼蛰虫堕长寿
天。是为一难。贪著禅味名为大缚。是染欲法
非不欲也。若憎恶生死如怨如蛇。爱玩涅槃
如亲如宝。弃之直去涉路不回。诸有色声不
能染屈。如八方风不能动须弥。若闻菩萨胜
妙功德。甄迦罗琴声迦叶起舞不能自持。随
岚风至破须弥如腐草。是染欲法非不染也。
若菩萨恶生死如粪秽。恶涅槃如怨鸟。舍于
二边志存中道。起顺道法爱生名顶堕。是菩
萨旃陀罗。既无方便。此慧被缚不能胜怨。已
所修治为无慧利。是染欲法非不欲也。圆人
观一心三谛。即空即假即中。即空何所染。即
假何所净。即中何所边。即空即假何所中。即
空故无我人十六知见依正等爱。即假故无
空无相愿等爱。即中故无佛菩提转法轮度
众生等爱。三谛清净名毕竟净。是净亦净。
经言。唯佛一人具净戒。馀人皆名污戒者。
卷一 第 52a 页 T39-0052.png
圆人行于佛法。即究竟持不淫戒也。圆人又
有染爱法门。如和须蜜多女。人见人女天见
天女。见者得见诸佛三昧。执手者得到佛刹
三昧。歍者极爱三昧。抱者冥如三昧。各各皆
得法门。亦如魔界行不污戒菩萨。变为无量
身。共无量天女从事。皆令发菩提心。如维摩
诘。若入后宫。后宫中尊化正宫女。先以欲钩
牵后令入佛道。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
以屑出屑将声止声。前诸行浅塞。非是通途。
圆戒宏远径异会同。是名究竟持不淫戒也。
复次不见言见。见言不见。名事妄语。法门解
者。未得谓得。未證谓證。名为妄语。妄语多
种。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诸
欲无乐时。凡夫痴人于下苦中横生乐想。竖
我慢幢打自大鼓。谓色即是我。我即是色。色
中有我。我中有色。执有与无斗。执无与有斗。
依止断常起六十二戏论。破慧眼不见于真
实。增见长诸非。吾我毒甚盛。备口四过。略
标妄语尔。三十三天黄叶生死谓是真金。非
想自地具细烦恼。谬计涅槃。此非妄语。谁是
妄语邪。二乘之人竞执瓦砾欢喜持出。生灭
度想生实未尽。宁得灭度。生安隐想。所作未
办。宁得安隐。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
怒痴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未得谓
得。岂非妄语邪。佛为别教人以四门说实相。
执于一有隔碍三门。乃至执非有非无而隔
有无。夫实相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云何以
字。字于无字。云何以数数于无数。岂非妄语
邪。圆人如实而观如实而说。如实观者。非
卷一 第 52b 页 T39-0052.png
内观得是解脱。非外观非内外观。非离内外
观。亦不以无观得是解脱。如实说者。一切实
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
实。如是皆名诸法实相。经言。诸佛皆实语
佛语实不虚。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
之所至。随诸众生类各各皆得解。即是以佛
道声令一切闻也。圆人亦有妄语法门。无车
说车诱戏童子。无乐说乐止彼啼儿。若有众
生。因虚妄说得利益者。佛亦妄说。经言。我
是贪欲尸利。我是瞋恚尸利愚痴尸利。然
实非也。我是天是人。实非天人。我是龙鬼。实
非龙鬼。将虚以出虚。令有不虚尔。前诸行浅
近隘塞圆行深远。夷坦无碍经异会同。故能
如此。是名究竟持不妄语戒也。复次若谷若
草昏心眩乱者名事酒。法门解者。迷惑倒见
名之为酒。倒见多种。夫酒为不善诸恶根本。
能生三十六种之失。招于五百世中无手。慢
刑失礼发出伏匿。眠卧粪秽搪揬水火。过患
如此。人犹尚之。晋世引满称艺能。魏朝清浊
为贤圣。毕卓自署为酒徒。郑泉自誓为酒壶。
竹帛载之古今歌之。不应作而作。不应歌而
歌。非醉酒是何。释论云。有一法师。为王说五
戒罪福。王难云。饮酒招狂饮者甚多。狂者何
少邪。法师举手指诸外道而已。更言馀事。
外道侜张云。王难甚深。是秃高座更不能
答。王云。法师答竟。狂亦不少。指汝等是。将
护不彰尔。此即世人之醉也。又贪如海纳流
无有满时。瞋如火益薪展转弥炽。痴如胶黏
结如冰足水。八万尘劳烦恼其心。无暂停住。
卷一 第 52c 页 T39-0052.png
掣电蛇舌飏焰猕猴。五欲搅作无时不醉。大
经云。从昔已来常为声色所醉。流转生死。
三界人天通有此醉也。若二乘之人虽断九
十八使四住烦恼。无明未吐。如半疟人。大
经引醉归之人。世间无常乐而言我净。如来
实我净而言无常乐。如彼醉人见日月转。此
二乘醉也。菩萨之人无明未尽不了了见。菩
萨行故见不了了。如远望大舶遥观鹅雁。夜
睹画像远视人杭。亦如醉人朦胧见道。如是
等无量譬喻显于菩萨未得明了。故迦叶云。
自此已前我等悉名邪见人也。此菩萨醉也。
圆人行如来行。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
藏。虽有肉眼名为佛眼。所可见者更不复
见。故文云。入深法性。即于此典金光明中。
而得见我释迦牟尼。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
如妙德等。是则五住正习一时无有馀。酒法
既除。何所可醉。是为究竟持不饮酒戒也。
圆人亦有饮酒法门。鸳掘云。持真空瓶盛实
相酒。变化五道宣扬哮吼。波斯匿醉转更多
恩。末利后饮。佛言持戒。入于酒肆自立其
志。亦立他志。夫得其门者逆顺俱当。失其柄
者操刀伤手。前诸行浅近隘塞。圆行宏远径
异会同。故能如此。是名究竟醉醒无二也。上
观四谛智名四佛。观五佛云何观。观五戒实
相觉智清净。即是观心中见五佛也。次破烦
恼障。指愁忧恐怖一句是也。上来诸事或约
内身或约外报。是报障义便。此一句专明心
为烦恼障便。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一
卷一 第 53a 页 T39-00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