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83 [cf. Nos. 663, 1784]
金光明经玄义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此金光明甚深无量。太虚空界。尚不喻其高
广。况山斤海滴。宁得尽其边崖。日轮赫奕。
非婴儿之所瞻仰。大舶楼橹。岂新产者之所
执持。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况二乘
心口安可思说。凡夫徒欲言之。言则伤其实。
徒欲不言。默则致其失。二俱不可。欲以言之
言亦不可。欲以默之默亦不可。故大品中梵
志云。非内观故得是菩提。非外观故得是菩
提。非亦内亦外观故得是菩提。经言皆不可
思说。又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
说者。以金为名。名盖众宝之上。以法性为体。
义则如来所游庄严。菩萨深妙功德以为宗。
照曜诸天心生欢喜以为用。故文号经王。教
摄众典。故唯贵为名。唯极为体。唯深为宗。唯
大为用。唯王为教。所以不二之体常为四。佛
世尊之所护持。三世十方亦复如是。一切菩
萨。遍他方以遥礼。树神善女。亲雨泪以称扬。
诸天覆之以天威。地祇润之以地肥。大辩加
之以辩道。功德益之以财宝。诸有悉乾枯。三
涂除热恼。举要言之。一切世间未曾有事。悉
皆出现。是以金龙尊王三世赞叹。地神发愿
以护说者。上圣既尔。岂况人乎。敢托斯义。
辄欲兴言。冀涓露入海禽鸟向山。实藉片缘
同均咸色。
将释此经大分为二。初释题。二释
文。
释题为五。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
用。五教相。
就此五章大分为二。初总释。
二别释。
总释又二。初生起。二简别。
生起者。
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或初从善知识所闻
名。或从经卷中闻名。故名在初。以闻名故。次
识法体。体显次行。行即是宗。宗成则有力。力
即是用。用能益物。益物故教他。闻名是自行
之始。施教是化他之初。有始有终。其唯圣人
乎。五章生起次第如此。
简别者。简是料简也。
问若略则唯一。若广则无量。今此五章。进不
是广。退不成略。何故五耶。答非略非广。非略
故不一。非广故不多。广则令智退。略则义不
周。我今处中说今义易明了。五章中当其义
如此。别者分别也。前一章总三字共为名。次
三章派三字以为别。后一章兼于总别。而明
教相也。又显体一章明理。馀四章明事。又前
三章是因。后二章是果。又前四章是行。后一
章是教。又前四章是自利行。后一章是利他行。又前四章是圣默然。后一章是圣说法。如
此等种种分别料简。今显譬中当。分明包富。
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知者。此皆为分
明中作譬也。囊中有宝为总三字作譬。探以
示人为别三字作譬。囊中有宝为理一章作
譬。探以示人为明事章作譬。其馀例皆可知
也。
二别释者。别释五章也。今先解释名章。若
依四卷题但作三字。无帝王两字。若依经文
有经王之义。若说若不说俱亦无妨。今释名
为五。一通别。二翻译。三譬喻。四附文释。五
净此自可知。般若与法身相冥。法身既
具四德。般若宁无四德耶。解脱脱果缚故乐。
脱因缚故净。无因果缚故我。非因非果故常。
圆说圆满无有缺减。真谛若作别说。应依此
经。经云法身是常是实。实即我德也。应身
智慧清净即净德也。化身三昧清净即乐德
也。三藏说法身独具四德。二身各具二德。故
皆乖圆别也。不称法性者。且引一。经如净名
云。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如。此性德法
身也。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此性德
般若也。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性德解脱也。如此三义岂非本有道前之位。岂独有金而无光明耶。又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妙法身是法身德。慧身是般若德。应一切即应身。是解脱德。此之三身地地转增。如月渐满。岂非道始因中之位。那得因
中。祇有般若耶。道后具三德如上说。此事
可知。当知道前圆性德。道中圆分德。道后
圆究竟德。那忽分割一处唯一耶。岂非蹙灵
凤于鸠巢。回神龙于兔窟。辱鳞羽之壮势。
非法性之圆谈。天台师寻其经意义则不然。
何者经言。法性无量甚深理无不统。文称经
王。何所不摄。岂止于三三九法耶。当知三字
遍譬一切横法门。乃称法性无量之说。遍譬
一切竖法门。乃称法性甚深之旨。方合经王
一切遍收。若长若广教无不统。此义渊博不
可以言想。且寄十种三法以为初门。复为三
意。一标十数。二释十相。三简十法。言标十数
者。谓三德三宝。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提。
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也。诸三法无量止
取此十法。其意云何。此之十法该括始终。今
作逆顺两番生起。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夫
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显由于三宝。三宝
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
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
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识。三识由三道。此从
法性立一切法也。若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
者。一切众生无不具于十二因缘。三道迷惑
翻惑生解。即成三识。从识立因即成三佛性。
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从智起行即成三菩
提。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乘办智德即成三
身。身办断德即成三涅槃。涅槃办恩德利物
即成三宝。究竟寂灭入于三德。即成秘密藏
也。是为逆顺次第甚深无量义。复云何无量义者。是一法门具九法门。三德尊重即是
三宝。三德不生不灭即是三涅槃。三德具足
诸法聚集名为三身。运载荷负即是三大乘。
不可异趣名三菩提。觉了清净名三般若。
是如来种名三佛性。分别不谬是名三识。即
事通理故名三道。是为一三法门具九三法
门。亦具一切三法门。悉例可知。又皆具一
切一法门。一切二法门一切三法门。四法门
五法门。六法门七法门。八法门九法门。十法
门。百法门千法门。万法门亿法门。一恒沙
知此三涅槃。不生不灭即是常。常故名乐乐
故名我我故名净。涅槃既即常乐我净。即
是三德可尊可重故。即是三宝无二无别。既
以金光明喻三德三宝。还以金光明喻三
涅槃也。云何三云何身。法报应是为三。三
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
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然理无聚散义
言聚散。始从初心显出正理乃至究竟理聚
方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显理之智智聚方
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功德之聚方圆。故以
三法聚为三身。当知三身皆常乐我净。即
是三德。可尊可重即是三宝。不生不灭即是涅槃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德等。
还以金光明譬三身也。云何三大乘。运
荷名乘。理性虚通任运荷诸法。故名理
乘。随乘者。智随于境如盖随函。故名随乘。
得乘者。得果得机。得果故自解脱。得机故
令他解脱。故名得乘。当知三乘皆常乐我
净。即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
德。还以金光明譬三大乘也。云何三菩提。
一真性菩提。亦名无上菩提。此菩提以理
为道。二实智菩提。亦名清净菩提。此菩
提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亦名究竟菩提。
此菩提以善巧逗会为道。当知三菩提皆
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
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菩提也。云何三
般若。般若名智慧。实相般若。非寂非照即
一切种智。观照般若。非照而照即一切智。
方便般若。非寂而寂即道种智。当知三般
如指薪为火尔。业道者。谓行有乃至五无
间。皆解脱相者。如指缚为脱尔。当知三道
体之即真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
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道也。若
见此十法门。若同若异亦是一法门。作一切
法门相。若同若异相相明了。即百法千法万
法。恒沙尘数亦如是。华严云。一法门无量
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裹珠。
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问若一法即是诸法者。唯说一法何用馀法
耶。答佛为悦一切人。宜一切人。对一切人。
悟一切人。若遍说之多有利益。一说尚令生
种种解。遍读诸异论。即知智者意。故种
种说令得一切解。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
义。皆是示人无违诤法。即此义也。三料简者。初料简三德。若指太子相好体为法身。
法身在前。树王下时。明无漏慧三十四心为
般若。般若在中。八十灭度烧身不受后身为
解脱。解脱在后。异而且纵。法身时无般若。般
若时无解脱。解脱时无般若法身。此即三法
各异。斯乃阿含三藏数家所用。此之三意。
悉不得称常乐我净也。若指空境为法身。
法身是本有。照真之慧为般若。般若是今有。
子果两缚尽为解脱。解脱是当有。异而且纵。
斯乃三乘通教中所说。前代探明大乘人所
用。亦不得称常乐我净。若如真谛师明。法
身具四德般若解脱各二。此乃横而且异。乃
别教一途所明。而真谛师偏用。当知法身可
称为德。般若解脱无德可称。不会无量甚深
也。料简三身者。若取树王下佛为真身。神通
变化猿猴鹿马为应身。不明三身者。此小乘
析法意尔。若取即事而真为真身。化用为
应身。不明三身者。此体法中意尔。问若尔
树王下丈六。既非佛复非鹿马。为是何身。
答一往应同人像此属应身。又一解。例如
大乘心中智合中理为法身。今亦如是。体是
人像即是真空。此属真身。若依真谛师云。
法身真实二身不真实。此则三身体相各异。
乃是别教中一途。非今所用。若言三身皆真
实。至理是法身。契理之智是报身。起用是
应身。应身是实佛所化皆实不虚。大经云。
不净观亦实亦虚非实。不净作不净想是为
虚。能破贪心是为实。应身例尔。非本体故为
虚。能利益故为实。今取实边不取虚边。故言
三身皆实是今所用。若复圆论三身。皆实
皆虚皆亦实亦虚皆非实非虚。当约三身并
作四句。如别记。问三字譬三身。亦得譬
一身二身四身无身不。答佛赴缘以三字名
经。义家作三身解释。若得意者。作四三二
一无义。亦复何咎。下经中悉有其文。若作四身者。新本云。释迦牟尼能种种示现。此则
开出应化。是为四身。若作三身者。即有
三身分别品。专论其义。若作二身者。佛真
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若作一
身者。新本云。一切诸佛以真法为身。若作
无身者。如来行处净若虚空。而复游入善
寂大城。虚空中则无一二之数。此是无身
之文。问若尔。云何以金光明。譬四身二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