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斋中庸讲义-宋-袁甫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199-055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蒙斋中庸讲义卷一    宋 袁甫 撰

  中庸

  尧舜禹相授受曰中中者何非动静而动静函非刚
柔而刚柔具浑焉不可名状而又未尝不可名状是
之谓中一中之外秋毫不容加也夫苟曰秋毫不容
加今子思名其书曰中而继以庸何哉庸常也常中
也上天下地万象昭布往古来今万变参错所谓中
卷一 第 1b 页 WYG0199-0554d.png
者只如此而已是之谓常中然则继之曰庸实未尝
加一秋毫也虽未尝加一秋毫然中字得庸字而愈
明何也太极未分包括阴阳分阴分阳太极在中一
而万万而一故是书之作或独言中或独言庸或并
言中庸独言中而庸未尝不在也独言庸而中未尝
不在也并言中庸而无所不在也尝断之曰不差之
谓中不异之谓庸端端的的何差之有日用普平何
异之有不差故名曰中不异故名曰庸中庸言其常
卷一 第 2a 页 WYG0199-0555a.png
不差也

  道统之传尚矣孔子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子思
传之孟子曰忠恕曰中庸曰仁义参天地配阴阳发
性命之蕴会事物之极笔之于书以诏天下来世使
之因彝训识指归圣贤相传之道统所以到于今不
泯也盖自尧舜禹之相授受不过曰中而己何谓中
非动静而动静函非刚柔而刚柔具本无中之名不
得已而名立焉一中之外秋毫莫加夫苟不可加秋
卷一 第 2b 页 WYG0199-0555b.png
毫也今此书言中而继以庸何哉庸常也常不在中
之外也中在是而常已在是虽继之以庸而实未尝
加一秋毫也学者知中与庸俱名与实同则尧舜禹
约以一辞而非少也又知继之以庸无所加益则子
思子并明二义而非多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之中固自有两仪四象八
卦之理存焉两仪四象八卦又曷尝有外于太极哉
中者先天地而存即太极也而其充满乎宇宙之间
卷一 第 3a 页 WYG0199-0555c.png
日用常行秩然粲然而不违乎自然之彝伦者庸也
而无非中也一中之外岂有秋毫之可加耶故中庸
之书或独言中或独言庸或并言中庸独言中而庸
未尝不在也独言庸而中未尝不在也并言中庸而
无所不在也其实一而已矣忠恕犹是也仁义犹是
也吾夫子尝言忠矣尝言恕矣及告曾子以一贯而
曾子心领神会出告门人曰忠恕而已矣视吾夫子
之言未尝加一秋毫也夫子尝言仁矣尝言义矣孟
卷一 第 3b 页 WYG0199-0555d.png
子得吾夫子之传最为端的是以七篇之书首曰仁
义而已矣视吾夫子之言亦未尝加一秋毫也斯道
也无罅之可指无间之可容不识不知而顺帝则从
心所欲而不踰矩则者何非中庸乎矩者何非中庸
乎曰矩曰则加一秋毫固不可也捐一秋毫可乎有
加有损则为有馀不足不可加不可损是中庸也亦
忠恕也亦仁义也斯其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相传
之道统乎自孟子没世儒非无得其髣髴者然此道
卷一 第 4a 页 WYG0199-0556a.png
寖失其传至我朝伊洛之学兴实源流于洙泗而其
发挥之功亦不细矣中兴以后儒宗继出以明道为
已任其大端大旨可以槩见而习其学者未明师传
易生流弊固滞纸上之言说依仿前人之近似某窃
深病之尝谓儒者之患慕上达者每欲超乎形器之
表务下学者未深造乎一贯之妙道之不明实基于
此噫焉有真知中庸之味者乎孰远孰近非无远近
远之近也孰微孰显非无微显微之显也孰高孰下
卷一 第 4b 页 WYG0199-0556b.png
非无高下上下察也孰洪孰纤非无洪纤语小大也孰
为人己即人即己成己成物也孰为天地即天即地
参乎天地也是故中庸一书涵宏大而析物微切极
奥妙而指事平近行乎彝伦者皆皓皓之妙塞乎宇
宙者即肫肫之诚学者于是而省察焉勿忘勿助弗
得弗措则于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相传之道统其庶
矣乎某不敏敢诵所闻而与学子共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
卷一 第 5a 页 WYG0199-0556c.png
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
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庸一书穷理尽性至命之书也子思揭诸篇首曰
天命之谓性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性命不离中庸知
中庸则知性命矣知性命则知中庸矣载稽圣经语
卷一 第 5b 页 WYG0199-0556d.png
命而性存焉语性而命存焉舜言敕天之命汤言上
帝降衷若有恒性制命自天而敕命在我若性在我
而降衷自天格言大训流传以至春秋刘子曰民受
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夫苟曰受中则谓之性宜
也而乃谓之命何哉命即性也合而言之一也至于
孟子之言性命则亦曰形色天性也又曰知其性则
知天矣是故指耳目鼻口四肢之于色声臭味安佚
而曰性也又继之曰有命焉盖谓天命一定凡所谓
卷一 第 6a 页 WYG0199-0557a.png
贵贱贫富生死寿夭莫不各有定分而色声臭味安
佚虽人之所同欲然有得焉有不得焉非命然耶苟
制于命矣则不专于性也性不可离命而言也指仁
义礼智天道之于父子君臣宾主贤者圣人而曰命
也又继之曰有性焉盖谓天性在我则仁者必寿大
德者必受命而所谓仁义礼智天道乃吾性之所固
有耳既谓之性则不专于命也命不可离性而言也
孟子所以反覆言此者诚以性不离命则当听其在
卷一 第 6b 页 WYG0199-0557b.png
天命不离性则当尽其在我听其在天者即我也尽
其在我者即天也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
执其中中岂在历数之外哉在尔躬者岂非即其在
天者哉若曰惟圣人能然而常人不能然独不思人
人皆有天命之性天与我同一太极也元命自我作
哲命自我贻天命自我度天固在我也岂苍苍者为
天耶此性命之道也此中庸之道也此穷理尽性以
至于命也皆人所固有也皆人所可为也率性之谓
卷一 第 7a 页 WYG0199-0557c.png
道率循也循性而行即中庸之道也人皆有此性则
皆有此道道不在性之外也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
友五典皆道也而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也此性
此道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在我率而行之耳有所矫
拂则不可以言率性委诸自然则亦不可以言率性
不起穿凿之意见不生支离之言论必有事焉而行
所无事是之谓率性此性此道无二致也道之为言
通也系辞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卷一 第 7b 页 WYG0199-0557d.png
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刚柔仁义之道即性命
也世之不明道者语道则离于性语性则离于命殊
不知所谓道者断断乎合天地人断断乎通性与命
是之谓道是之谓无所不通荀扬韩不知道故不识
性或以为性恶或以为善恶混或以为三品何其纷
纷乎异说耶且夫人之禀赋固有刚柔缓急轻重清
浊之异矣然而一性之灵则举天下相似也今夫疆
忍之人不可以礼义诲也一见赤子匍匐入井则未
卷一 第 8a 页 WYG0199-0558a.png
尝不恻然怜之至于乞食之人虽濒于死而箪食豆
羹蹴尔而与则必有所不屑也此果何自而发耶非
夫性天之同然者不可磨灭耶孔子曰性相近近之
一字固已包刚柔缓急轻重清浊在其中矣彼圣愚
贤不肖若甚相远也今乃断断然谓之近盖谓厥初
生民本无相远人人可以为圣为贤其所以发明本
有之灵而使天下万世不敢自暴自弃者皆此一近
字之功也孟子深得斯旨故曰性善善之一字即书
卷一 第 8b 页 WYG0199-0558b.png
之所谓降衷传之所谓受中者是也书传孟子岂不
知刚柔缓急轻重清浊之分哉而止曰中曰善者亦
自其大致言之耳虽止言大致而未尝不精密也故
书言降衷必曰克绥厥猷传言受中必曰动作礼义
威仪之则孟子言性善必曰养性正以天人一贯是
之谓道即中庸率性之旨也道何待修修之名生于
坏道元无坏何以修为曰道终古常存然差之毫釐
谬以千里何可一日不修身不能无不善故曰修身
卷一 第 9a 页 WYG0199-0558c.png
德不能日日新故曰修德所谓修者非有所加益也
修而明之使无昏修而全之使无亏还其本有者而
已此古人所以兢兢业业孳孳勉勉如天之行健而
自强不息者盖将明此道之教以教天下之为人臣
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妇者必忠必孝必弟必顺也教
天下之为人君为人父为人兄为人夫者必仁必慈
必友必义也是教也非独行乎庠序学校者谓之教
凡施于宗庙朝廷射御燕飨朝见聘问冠昏丧祭者
卷一 第 9b 页 WYG0199-0558d.png
皆教也非独载在方册见于诵习者谓之教凡簠簋
笾豆升降上下周旋裼袭之仪钟鼓筦磬缀兆行列
屈伸俯仰之节皆教也礼乐之有形者非粗而性命
之无形者非精也皆性命也皆礼乐也有精粗而无
精粗也礼乐之有声者非外而性命之无声者非内
也皆性命也皆礼乐也有内外而无内外也内外精
粗之两立而中在其中矣内外精粗之两忘而中无
所倚矣内外精粗非忘非不忘而中不可名状矣故
卷一 第 10a 页 WYG0199-0559a.png
尝试论之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性命一中庸也性命
降自天率性由道存乎人人不离天天不离人天人
一中庸也道自道也成己也推此教人成物也已不
离物物不离己物我一中庸也

  天之所以命人者曰命命之谓性性不离命命不离
性也性命即中庸也帝降衷人受中天之所以为天
者常中而已是所命也即所性也故孟子曰性也有
命焉命也有性焉率循也循其本然之性也虽气禀
卷一 第 10b 页 WYG0199-0559b.png
有清浊厚薄之不齐而炯然不可乱者大抵相近而
无不善也惟无不善故无偏倚无过不及在在有中
莫匪天则吾何知哉惟率循之而已循性而行若大
路然故曰道道本不待修也惟人之生欲动物蔽离
其天则故必有穷理尽性至命之圣人为之开导而
品节焉俾之由中庸之道以复性命之正故曰教
天命之性中庸之道也形色天性五事五常具焉天
以此命人人奉天所命日日由是物物在是事事在
卷一 第 11a 页 WYG0199-0559c.png
是信矣哉道不可须臾离也世之人猖狂妄行者其
离道固远矣然亦不待猖狂妄行始谓之离道一念
之差即离道何也一念之差必有系累必有执著未
有不离者故著于上则离于下矣著于下则离于上
矣著于左则离于右矣著于右则离于左矣著于有
迹则离于无迹矣著于无迹则离于有迹矣著于可
名则离于不可名矣著于不可名则离于可名矣何
也以其执一故也执一则非中庸矣然则著于上下
卷一 第 11b 页 WYG0199-0559d.png
左右有无可不可之中间者足以尽中之义乎曰中
庸无在无不在也举中间以为中固中也然止于举
中间则犹未足以尽中也惟夫举上下左右有无可
不可之两端而中皆在其中此其所以无适非中也
此其所以不离也曰不可须臾杂甚言其在在皆中
庸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无斯须顷刻之可离
耳使有斯须顷刻之可离则不足以为中庸矣故君
子于是戒谨恐惧焉所不睹所不闻非但屋漏闇室
卷一 第 12a 页 WYG0199-0560a.png
也十手十目之际而一念潜动孰睹之孰闻之惟自
知耳此犹曰念动而人莫知也念之未动视于无形
听于无声粲粲吾前者吾亦不自知其所以然也虽
不可知而中庸固不可离也又发明之曰隐者最见
微者最显未形也而其几已动未兆也而有开必先
吾自以为独乎吾以独为可欺乎无有师保而父母
临之一陟一降而上帝鉴之自以为可欺而吾之炯
然不乱者不可欺也此独甚可畏也甚可惧也知乎
卷一 第 12b 页 WYG0199-0560b.png
此则自不离道矣自能养性事天矣自能修身立命
矣是之谓中庸之教

  中庸之道天命之性也离道是自离其性命也性命
可须臾离乎试于不睹不闻验之不睹何为乎戒谨
不闻何为乎恐惧无可离之时故也当其不睹不闻
非但屋漏闇室而已觌面对语一念潜动人知之乎
人不吾知己自知耳念之未动已知之乎至隐也至
微也己尚不知奚可名状强名之曰独吁此独无对
卷一 第 13a 页 WYG0199-0560c.png
也即不睹不闻也隐也易之一画也然而不睹与睹
对不闻与闻对隐对见微对显勿谓隐也而见莫甚
焉勿谓微也而显莫甚焉甚可畏也甚可惧也谨独
非他常中而已不离道而已非不离也无可离也离
将安之

  未喜未怒未哀未乐之时澄然寂然性也既曰未发
何以名中曰中不可名状也可名状者皆发也发非
性乎曰发而中节亦性也发而不中节者性之动也
卷一 第 13b 页 WYG0199-0560d.png
中也者未发而不动也和也者虽发犹不动也常中
而已常澄然寂然而已中言大本和言达道大本固
可通行而达道由本而出中和一也一性命也致之
为言极也中和非在彼通体皆中和自己而致乃造
于极喜乐皆阳也哀怒皆阴也一身之阴阳无乖则
天地万物之阴阳皆不乖矣自开辟以来天地何尝
不奠位万物何尝不并育然必有穷理尽性至命之
圣人辅相裁成则定位不乱而生理不息虽然岂惟
卷一 第 14a 页 WYG0199-0561a.png
圣人哉人人皆有天命之性人人皆有喜怒哀乐未
发之中人人皆有不睹不闻之独念之哉敬之哉
曰不睹曰不闻曰隐曰微曰独何以见之未有喜怒
哀乐时见之未喜未怒未哀未乐寂然而已性也及
其发也则为睹为闻为见为显是以有喜有怒有哀
有乐喜乐属阳哀怒属阴皆发也发非性乎虽然犹
未发也寂然如初命之曰中和中太极也浑然未发
为阴阳大本也和太极之发也分阴分阳流行事物
卷一 第 14b 页 WYG0199-0561b.png
而皆中其节达道也致极也极中和之至也有中和
故有天地有万物圣人极中和之至则天高地下万
物散殊位焉育焉各正性命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者通贯天人融会事物至精至当毫发不差而
平常日用之间举目皆是盈耳皆是本非难知难行
惟君子循之小人则反之此涂辙所由判也君子而
卷一 第 15a 页 WYG0199-0561c.png
时中当其可之谓时天有四时时时皆中祁寒盛暑
似偏矣乃中也何独不寒不暑为中哉时中字释中
庸字尤明庸常也常中者无时非中也君子顺性凝
命虽万变交错而谨独常存此其所以常中也小人
之性夫岂本与君子异哉惟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
也人欲横流悖理伤道此固无忌惮之显显者亦有
外似君子而内非谨独反借不执一之名以盖其无
忌惮之实是则深可罪耳故不执一者在慎独之君
卷一 第 15b 页 WYG0199-0561d.png
子行之则为时中在不慎独之小人行之则为无忌
惮吁可畏也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不知无忌
惮即反也何必赘

  君子即中庸也小人反之君子慎独上帝临汝故时
时常中言中节也小人岂无降衷之性不知天命而
不畏也故无忌惮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非动亦非静而又非无动静非虚亦非实而又
卷一 第 16a 页 WYG0199-0562a.png
非无虚实一而非执一无在无不在可谓至也已矣
夫子𦂳切教人欲人于不睹不闻而谨其独欲人知
喜怒哀乐虽发而实未尝发故曰中庸其至矣乎且
伤世衰教失民之鲜能亦已久矣所以深警其聋瞆


  中庸即中和也大本端的一毫不差达道普平万古
无异函阴阳该动静一而非执一无在无不在是所
谓常中也此道其至矣哉噫民之鲜能何其久也

卷一 第 16b 页 WYG0199-0562b.png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
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
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道之不行合曰贤不肖而乃以知愚言道之不明合
曰知愚而乃以贤不肖言互见也学者未知而行谓
之冥行知而不行谓之徒知故致知力行二者并进
知及仁守得乃不失此中庸所以兼明与行言之也
且夫贤知者负其聪敏绝人之识孤高杰出之行宜
卷一 第 17a 页 WYG0199-0562c.png
若不易及矣今圣人折衷以中庸之道而贤知愚不
肖其失则均然后知过犹不及皆非中道天命之性
自有常中虽然中非执一也有似过而实非过者有
似不及而实非不及者一顺天则而已吁奈人之鲜
知味何民之质矣日用饮食大羹元酒遗味存焉何
谓味曰非可形容也亦非不可形容也知者自知耳
道之不行以知愚言道之不明以贤不肖言互见也
贤知高矣圣人操中庸之权度以折衷焉而贤知乃
卷一 第 17b 页 WYG0199-0562d.png
与愚不肖等过犹不及故也天命之性自有常中奈
人不知味何何谓味知者自知难以语人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前既言道之不行皆知愚过不及之弊此又申言不
已叹之屡悯之深而救之切也读是书者盍亦深省


  玩此一语令人感动道非身外之物不行何为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卷一 第 18a 页 WYG0199-0563a.png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知上加一大字舜心太虚也太虚澄然故聪明舜心
太虚故大知人谁肯下问于人谁肯察浅近之言舜
则中心笃好略无秋毫有我之私非大知乎大知照
临于上恶固无所逃舜则消伏融化而泯然不见其
迹天下之善孰加于舜舜则乐取诸人而惟恐推扬
之不至非大知乎大知即中也何以见其为中上章
言知者过之小知故耳大知无过亦无不及舜性之
卷一 第 18b 页 WYG0199-0563b.png
也性即中也问察隐扬顺乎天则人己两尽善恶两
融中可知矣天下万事皆有两端且以权衡言之有
轻有重则有轻重之间轻重之间固中也轻重两端
亦各有中也舜执两端用中于民其执衡用权之谓
乎圣经互相发挥尧舜言执厥中得夫子执两端之
语而明得孟子执中无权犹执一之语而尤明舜不
执一所以为大知也所以犹太虚也太虚无物而阴
阳互用密莫加焉大舜无为而审度两端精莫甚焉
卷一 第 19a 页 WYG0199-0563c.png
惟精惟密乃融乃一是为中庸是谓天命之性故夫
子复赞美之曰其斯以为舜乎

  舜心太虚也故大知大知不自知(去声)好问于人虽浅
近之言必察焉隐泯也融化无迹也不间人我善恶
两融中在其中矣物皆有两端执两不执一也不执
一故事事有中物物有中在在有中是谓用中或曰
执两端之语与执厥中何为不同曰尧舜以圣授圣
故止言执厥中而不执一之义已明性之也夫子立
卷一 第 19b 页 WYG0199-0563d.png
言以晓未达者必曰执两端用其中则不执一之义
始明此教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知譬则水也知者之所乐也亦知者之所惧也何乐
乎流而不息明烛须眉是诚可乐也故夫子曰知者
乐水何惧乎荐至习坎险而又险是诚可惧也故易
曰入于坎窞凶呜呼易之入于坎窞即中庸所谓驱
卷一 第 20a 页 WYG0199-0564a.png
而纳诸罟擭陷阱而不知辟者乎其所以然者惟自
以为知而已自以为知者乃天下之大不知也使其
果知耶则虽处重险之中未尝不心亨也心亨者正
所谓择中庸而能守者也彼自以为知而实陷于大
不知则失其本心矣失其本心则心不亨矣心不亨
则处平安尚难而况处险乎脱罟擭陷阱尚未能而
况望其周旋于中庸之坦涂乎甚矣自谓予知之一
语实古今天下膏盲不治之疾必去此疾乃可以拔
卷一 第 20b 页 WYG0199-0564b.png
于罟擭陷阱中矣乃可与语中庸矣学者自知读书
孰不曰我晓中庸问其所以为中庸者何如也有为
混融之说者则曰中即庸庸即中有为精详之说者
则曰中不偏也无过不及也庸不易也日用常行也
呜呼习闻二者之说而实不能择中庸守中庸是亦
未免入于罟擭陷阱之中而莫觉莫悟也良可悲夫
吾试问学者二说将安所择其择混融之说乎其择
精详之说乎择混融之说是中庸无所别也则曰中
卷一 第 21a 页 WYG0199-0564c.png
足矣而何以又曰庸曰庸足矣而何以又曰中吾未
敢以为安也未以为安而固守焉是守罟擭陷阱也
择精详之说是中庸为各立也然庸言庸行无非中
道天下大本万古常行必曰中自中庸自广吾未敢
以为安也未以为安而固守焉是守罟擭陷阱也彼
岂以为罟擭陷阱哉盖自以为广居安宅耳何则彼
不肯自以为愚而自以为知既自以为知矣终不知
中庸之道果何谓而吾之所以择而守之者果何在
卷一 第 21b 页 WYG0199-0564d.png
也其为不知莫甚焉夫中庸之道未尝不混融也未
尝不精详也今之谈混融者实何尝混融今之语精
详者实何尝精详彼自谓予知之私见锢于胸中牢
不可破又岂识所谓中庸哉善乎子思之论舜曰舜
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
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夫舜大圣人也极
天下之知孰能加之而舜未尝自以为知理之所当
问者每好问而不厌言之所当察者虽迩言而必察
卷一 第 22a 页 WYG0199-0565a.png
是其心果如何哉孰为善孰为恶如辨白黑如数奇
耦可以为知矣而舜不自以为知恶则泯然融化不
见其迹善则显然推扬使见于世是其心又何如哉
惟其无我而已人之本心天地同大自夫人以有我
之私间之藩篱植焉矛戟生焉小知自矜本心日蔽
其去中庸远矣大舜之心洞然大空何者为我我尚
不立何者为物无我无物物我一贯当问即问当察
即察当隐即隐当扬即扬无高妙无奇特中中庸庸
卷一 第 22b 页 WYG0199-0565b.png
如是而已兹其所以为大知也子思之论舜不兼言
中庸而独曰用中中庸之名虽殊而实未尝不一也
中庸之实本一而名不害其为殊也独言用中兼言
中庸无不可者由是言之谓中为不偏庸为不易可
也不易者必不偏不偏者必不易所谓中即庸庸即
中其说亦不相悖也谓中为无过不及庸为日用常
行亦可也无过不及者必可日用常行日用常行者
必无过不及所谓中即庸庸即中其说亦不相戾也
卷一 第 23a 页 WYG0199-0565c.png
非心通默识实有自得者何足以语中庸哉虽然尧
之咨舜曰允执其中舜之命禹曰惟精惟一允执厥
中子思论舜之用中乃曰执其两端夫两端则非一
一则非两端子思之言与舜之自言若不相似然何
欤噫惟心通默识者则知一之即两矣知两之即一
矣孟子曰是非之心知之端也有事于此必有一是
必有一非是非对观中在其中矣至于中则归于一
是矣不独是非也凡天下之两皆一也一即中也故
卷一 第 23b 页 WYG0199-0565d.png
惟大知则能尽烛两端两端在是则一中在是是故
子思发明执两端之理其于执中二字有大功焉何
则执中无权之弊不待战国时有之意春秋之季有
此弊矣孔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固执所见自以为中
庸而不知乃中庸之贼也故子思于是断之曰所谓
执中者执两端而中自在其中非执一以为中也何
其言之精微如此哉呜呼斯道也易道也伏羲之卦
始于一画有一即有两两者一之分一者两之合两
卷一 第 24a 页 WYG0199-0566a.png
与一不相离也一阴一阳中在此矣中无体也无方
也未尝无体也未尝无方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又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心通默识者其必有得于
斯矣虽然易不言中庸而每言中正中正中庸无二
道也二五皆中也以九居五以六居二是谓中正反
是则虽中而非正矣吾尝谓离之照临四方晋之自
昭明德是天下之大知也而离之六二黄离元吉晋
之六二受兹介福于其王母圣人一则曰得中道也
卷一 第 24b 页 WYG0199-0566b.png
二则曰以中正也至于二卦之五以六居之虽中而
非正然皆不失其为吉以是知惟中乃可以言继明
乃可以言昭明不能择守中庸而自谓予知者可乎
哉此犹未也盖至明夷一卦而圣人之旨愈见矣明
出地上为晋明入地中为明夷夷伤也有明德者谓
之知然而犹有所伤何哉呜呼天地阴阳消息盈虚
之理其妙固如此也天下有常吉而无凶悔吝者乎
有常处富贵而无贫贱夷狄患难者乎有一于阳而
卷一 第 25a 页 WYG0199-0566c.png
无阴一于进而无退一于存而无亡者乎使道而可
以独立则不足为道矣惟其明德之不能无伤也吾
于是观中庸焉惟明德见伤而能用晦而明也吾于
是观择中庸守中庸焉初爻飞而垂翼用晦也二拯
马而速行亦用晦也未遇其时处明以晦可谓善择
中庸而能守中庸矣六五坤体得中道焉中而非正
于是发箕子明夷之义位虽非正而志则正矣故曰
内难而能正其志处纣之时居父师之位不死不去
卷一 第 25b 页 WYG0199-0566d.png
居难而不失其正非箕子审择中庸而固守不移岂
足为明不可息哉非特箕子明不可息也微子比干
皆明不可息也何则三子之自靖皆仁也皆中庸也
皆善择善守者也夫以三子之大贤尚且不敢自以
为知居危乱之邦而相与荅问之辞其恳恻痛切一
至于此偃然自谓予知者能如是乎四之入于左腹
上之后入于地一则巧中不明之君一则自处极闇
之域正所谓纳于罟擭陷阱而莫知辟也彼岂自以
卷一 第 26a 页 WYG0199-0567a.png
为不知哉其失正在于自谓予知耳一念之差圣狂
易位择中庸者宜于是兢兢焉虽然徒曰用晦而明
居难而不失其正是知也是善择善守也至于当可
为之时而不能奋大有为之勇听斯世之沦胥孤生
民之徯望乌得为中庸乌得为知故圣人又于九三
之爻特著其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其汤武之事
乎三与上正应上极闇而下极明诛其君吊其民此
固聪明勇智者所当为也然而犹有戒心焉故曰不
卷一 第 26b 页 WYG0199-0567b.png
可疾贞圣人亦曷尝敢遽用其明哉遽用其明而自
谓予知也非圣人之心也夫以汤武大圣尚不敢自
谓予知择中庸者宜如何耶是故汤武之征伐尧舜
之揖逊一中庸也禹稷之过门不入颜子之箪瓢陋
巷一中庸也曾子之去子思之守一中庸也夏葛冬
裘渴饮饥食何往而非中庸哉何往而非善择善守
哉吾试为学者申言之今学者之病非堕于知即堕
于不知耳人皆曰予知此非真知也乃堕于知也驱
卷一 第 27a 页 WYG0199-0567c.png
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此非真不知也
乃堕于不知也使其真知耶中庸我所固有也何罟
擭陷阱之能纳使其真不知耶满宇宙皆中庸也何
罟擭陷阱之可辟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孟子曰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
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此真知也非堕于知也
非罟擭陷阱之能纳也诗之咏文王曰不识不知顺
帝之则此真不知也非堕于不知也无罟擭陷阱之
卷一 第 27b 页 WYG0199-0567d.png
可辟也故惟真知者可以语真不知矣惟真不知者
可以语真知矣呜呼学者而达于此始可以语中庸
矣此非吾言也子思子言也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
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其有知乎其无知乎其可以
知不知论乎毛尚有伦中庸其有伦乎其无伦乎天
无声臭中庸其有声臭乎其无声臭乎果可以有无
论乎果不可以有无论乎故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
中至于此不特非论说之所能与亦将不见论说之
卷一 第 28a 页 WYG0199-0568a.png
可与矣不见论说之可与者始可以为心通默识矣
夫是之谓自得之学

  入罟擭陷阱而不知辟以喻择中庸而不能期月守
也中庸安宅舍安入险愚甚矣尚自谓予知耶皆曰
予知乃大不知不曰予知即舜大知

  人苟自患其愚终有时乎不愚若不自知其愚长无
开明之日矣罟擭陷阱当避不避是天下之至愚也
而懵不自觉尚且自谓予知耶呜呼孰有转罟擭陷
卷一 第 28b 页 WYG0199-0568b.png
阱为安宅坦涂者乎罟擭陷阱非元有而安宅坦涂
非元无也天命之性固自有中庸也以此择之以此
守之终吾身可也而乃不能期月守望望焉舍而去
之是何为善不果而为恶则勇也一性灵明本无不
照昏迷之极良可痛悼圣人警悟之者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