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后汉-支娄迦谶卷一

卷一 第 348b 页
卷一 第 348b 页


No. 624 [No. 625]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
经》卷上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六
万比丘俱。

菩萨七万三千人,一一尊复各从
十方佛刹来到是间——悉得陀邻尼法,其欲无
卷一 第 348c 页 T15-0348.png
所挂碍、其心所念羞惭,多所忍而行从是而
得成。其心如金刚,无能断截者,诸佛法一切
习、诸佛法欲具足。其意所作而欲甚尊,其意
不离菩萨心,令他人亦尔。施与伏意而不乱,所
爱而无所惜;其净戒庄严,饰身、口、意;其忍辱
柔软,是则为力、是则僧那;阿僧祇劫忆那术
百千所作,精进而不懈怠;禅惟务三昧三摩
越,其心知他人意,以是自娱乐;其慧功德无
所不解。其心譬若须弥,无能譬者。其心如地、
水、火、风,亦无所爱、亦无所憎,常有慈心。其身
光明无所挂碍。其哀是行,为一切人而作伤
心。已法等心,已是为乐,其护者不堕一
道。有利、无利,若誉、若谤,若有名、无名,若苦、若
乐,过世间之所有法,一切诸会不已为会。
却诸外道,降伏众魔。是者难值,若优昙钵花
时时可得。一切人而无倩者而为作倩,故
名曰厚,其厚者乃致至泥洹。已无极上僧
那僧涅,已深法猛若如师子;已怛萨阿竭
印而印之,所受决而无所碍。其作如所言,
已谛法而审。其光明照于日月,十方莫不
闻名者。一切诸佛无不救护,不令离法,悉
皆守名深法灭,不断三宝。其心功德通
无央数刹土,其心净洁,习其处而往还,到佛
所无所失。常教道一切人,已入般若波罗
蜜沤和拘舍罗,则是头随人心所喜以法教
照,各令得所索。知诸人相,所行随所乐喜,
不失其意。而作医王之德,疗于老、病、死。已供
养过去无央数佛,其功德而致相诸种好。已
过空、无相、无愿之法,诸法无所有,如幻野马、
卷一 第 349a 页 T15-0349.png
如梦、如水中影、山中之响。悉知一切之音声,
通入诸法,各各能答。已成持诸所欲,以智慧
晓了道事。已稍近尊十种力,肉眼、慧眼、道眼、
法眼、佛眼过度众冥,尽入诸功德行、晓知菩
萨之藏。其闻是法不复转移,便得相印三昧、
金刚行三昧、其法在所作三昧、宝明持三昧、
不舍一切人三昧。悉知一切心三昧已,得佛
智慧。如佛所作为一切作本,已具足诸好。


菩萨名曰乐作(一)、复有菩萨名曰乐等有(二)、复
有菩萨名曰宝手(三)、复有菩萨名曰明华(四)、复
有菩萨名曰宝炎(五)、复有菩萨名曰喜见(六)、复
有菩萨名曰意喜(七)、复有菩萨名曰喜以眼见
(八)、复有菩萨名曰持地(九)、复有菩萨名曰欢喜
(十)、复有菩萨名曰大处废(一)、复有菩萨名曰
大利(二)、复有菩萨名曰辟魔(三)、复有菩萨名曰
意乐香(四)、复有菩萨名曰人中之天(五)、复有菩
萨名曰谛愿(六)、复有菩萨名曰等视(七)、复有菩
萨名曰尽见等不等(八)、复有菩萨名曰执御
(九)、复有菩萨名曰一切无倩而作倩之厚(二十)
复有菩萨名曰弥勒(一)、复有菩萨名曰雨音(二)
复有菩萨名曰两若山半(三)、复有菩萨名曰
两山鼎(四)、复有菩萨名曰慈行(五)、复有菩萨名
曰光英(六)、复有菩萨名曰光声阳(七)、复有菩萨
名曰镫明王(八)、复有菩萨名曰如当眼所见(九)
复有菩萨名曰光等知(三十)、复有菩萨名曰尊官
(一)、复有菩萨名曰天官(二)、复有菩萨名曰天眼
(三)、复有菩萨名曰视处悉吉(四)、复有菩萨名曰
快臂(五)、复有菩萨名曰谛议意(六)、复有菩萨名
曰安处意(七)、复有菩萨名曰安处度(八)、复有菩
卷一 第 349b 页 T15-0349.png
萨名曰无所动而度(九)、复有菩萨名曰金刚行
(四十)、复有菩萨名曰三世行度(一)、复有菩萨名
曰谛如事不异(二)、复有菩萨名曰持严欲好(三)
复有菩萨名曰不尽欲(四)、复有菩萨名曰不稽
留欲(五)、复有菩萨名曰意音(六)、复有菩萨名曰
净音(七)、复有菩萨名曰饱满一切音(八)、复有菩
萨名曰文殊尸利(四十九)
如是等菩萨,会者七万三千人。

于三千大千
刹土释梵护持世者、一一豪尊诸天、龙、阅叉、
犍陀罗、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人非
人尽来会,悉欲闻佛所说经。

提无离菩
萨从坐起,整衣服,叉手长跪而赞叹佛说:「俗
者不及道之明,为世间而作本,已过度于众
冥,今自归度于世者。

「以布施总持十种力,
已自伏意并化馀人,是则为度一切莫不供
事者,今自归于三界无能与等者(一)

「以相无
所不饶益,其光(二)赤色若于金,其音中和,色
甚殊好,无能与等者,今自归莫不供事者(三)

「以
度而度、以降伏众外道,其智甚尊,在于众黠
之上,莫能有转动者,尽知一切之行,其功德
甚尊,今自归无极之大哀(四)

「诸所欲于欲无所
得,众魔已索,莫能当者。

「其净戒无所不安,于
诸天一切则为天中天,其意无所复著,今自
归莫能当者(五)

「其闻德莫不欢喜;形像若宝,
其见者无不爱乐。于施与已,离淫、怒、痴,今自
归其德若天无所不覆(六)。以四谛过于四窦,
以无眼者悉得视占,所说法无涯底,于三
世行为一切作本,今自归其足而有轮(七)

「其身
者为诸天一切人之所供事,无男、无女,皆得而
卷一 第 349c 页 T15-0349.png
依。众魔而不敢当,则是天上、天下之所特尊
(八)

「以众谛政法持于一切,其心等慈,无所
不遍。为一切作导,其法而等住,今已自归其
德无及者(九)

「其音柔软清净,其闻者莫不悦心。
其声如梵,无所不至。一切诸音皆悉具足,今
自归于尊谛(十)

「已度空、无相、无愿,其智甚深不
可得。根已入众脱,是为功德,今自归已得
脱者(十一)

「悉知因缘而所生有之功德,其见无
内、无外,用等故其知所说别于如作,今已自
归过度诸所可见(十二)

「亦无所从来、无所从去,
视诸法悉脱,若幻野马,今自归于法功德(十三)

「所生无所,生俱无生;其有已灭,无有尽时。所
住如法、如怛萨所入(十四)

「审如所说若法,如怛
萨无所动转。其德若大山、身者若金刚,今自
归安则若山(十五)

「身、心、意而适等,其名流于三世,
莫不闻者。一切所问皆能报答,惟不以烦而
肯说者。

「愿欲所问(十六),赞叹佛已,傥肯说者而
欲问之。」

佛言:「在所问。」

提无离言:「何谓菩萨以
法自在说而庄饰身(一)?何谓菩萨快深法无
所不入(二)?何谓菩萨知一切人心(三)?何谓菩萨
随所喜而化(四)?何谓菩萨心行而入(五)?何谓菩
萨知因缘有所作(六)?何谓菩萨而施与、为庄严
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七)?何谓菩萨得在
梵天(八)?何谓菩萨其智甚尊(九)?何谓菩萨而常
得胜(十)?何谓菩萨从是得度(十一)?何谓菩萨于声
闻、辟支佛、一切人而示现法不入其中(十二)?何谓
菩萨离于生死而不泥洹(十三)?何谓菩萨知一切
人界不离法身(十四)?何谓菩萨不离本,于离本
而示现(十五)?何谓菩萨而得尊贵,其福若帑藏(十六)
卷一 第 350a 页 T15-0350.png
何谓菩萨随欲而得入道(十七)?何谓菩萨尽知诸
(十八)?何谓菩萨所作常安谛(十九)?何谓菩萨于世
间而行无所著(二十)?何谓菩萨而自在法端正,
莫能当者(一)?何谓菩萨常不离佛(二)?何谓菩萨
安谛而学(三)?何谓菩萨意与法无所取、无所舍
(四)?何谓菩萨而护一切(五)?何谓菩萨至法轮转
(六)?何谓菩萨乃至阿惟颜(七)?」

佛言:「善哉,善哉。提
无离!菩萨所问乃尔,令一切得所。其在会者,
若当来悉为作导,是摩诃衍而得久住。」

佛言:
「谛听谛听,今我所说。」

则言:「愿乐欲闻。」

佛言:「菩
萨用四事而自在。何谓四?其光明为一切无
所挂碍(一);所有名宝,其有索者不为爱惜(二);若
明经者说法而不中断,于边劝助(三);若有倩
令说法而不以难,承怛萨阿竭不可议踊跃
而说之,于菩萨事无所悕望,以法而施与(四)
是名曰四事。

「复有四事深入诸法,其慧所作
不离功德。何谓四?于十二因缘而真知之(一)
如自惜身,亦惜于人与身无异(二);于生死亦不
念有所从来、有所从去(三);一切诸法以空现
(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悉知一切人心、其
功德增减。何谓四事?以入法身而无瑕秽(一)
诸种好悉以现(二);以四事而观(三);其心无破坏
便得三昧(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随一切所
行而教化之。何谓四事?其慧而等(一);悉化一
切人(二);观知诸法(三);其心已净洁,悉净一切人
(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知一切人心化之
所行。何谓四事?其智无所不入(一);其慧无所
挂碍(二);其心无有二(三);睡卧诸盖已不复著(四)
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所作罪福不忘。何谓四
卷一 第 350b 页 T15-0350.png
事?一切无所断(一);亦无所著(二);而知因缘,所作
随其示现,以法持法(三);亦不念有我、亦不念有
人,随是教者不失道法(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
事以布施而庄严。何谓四事?以相庄严(一);随
人所喜示现其好(二);其色甚尊好(三);所作而不
可尽(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用净戒而为庄
严:便为遮迦越罗,不忘菩萨心(一);得作释提桓
因,以菩萨心而自庄严(二);而作梵天,其心以菩
萨而为庄严(三);离一切恶道,但生天上世间作
人,以菩萨心而为庄严(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
事忍辱庄严。何谓四事?其音如梵,声闻者各
得所(一);其声软好,譬如迦陵(二);一切莫不爱乐
(三);常于功德而坚固(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以
精进庄严。何谓四事?其身若金刚,诸邪不能
得其便(一);为一切而作厚(二);所作事具足办而
不中悔,学问无厌极(三);其心所求而悉具足(四)
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以禅自庄严。何谓四事?
所作不抵突(一)、而不调戏(二)、不为弊恶(三)、自知
而无异意(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以智慧而
庄严。何谓四事?不自念有我、亦不念有人,亦
不念有寿、亦不念有命,亦不著、亦不断(一);所
作甚尊(二);一切所有无所不入(三);一切诸法无
所复畏(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其慧自致梵
天。何谓四事?以空慈念一切(一)、教一切人而
以加哀(二)、总揽诸法而已护故(三)、等于一切亦
不舍佛(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不离于智。何
谓四事?以四禅而住,不动转于菩萨(一);以四
事三昧三摩越,用沤和拘舍罗故不生无色
(二);自在心所说不离法(三);遍至十方尽见诸
卷一 第 350c 页 T15-0350.png
(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而自在。何谓四事?
于内而自灭,于外亦自灭(一);悉晓了诸法如幻
(二);以慧为力(三);不自贡高而得度(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深入慧。何谓四事?知欲而不断欲,
不中道取證(一);知生死,以沤和拘舍罗而在中
(二);所见悉知其政道、非政道,亦不舍所见(三)
知无黠而亲近十二因缘(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
事于罗汉、辟支佛、一切人以法而示现,不于
中有所悕望。何谓四事?视诸三昧知若如幻(一)
晓了诸法而严饰(二)、以旬自娱乐所作审谛(三)
其心自知譬若如幻(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
离生死亦不般泥洹。何谓四事?念诸佛故(一)
其心而等哀(二)、用沤和拘舍罗故(三)、不忘本发
心之愿(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而知一切人
不离于法身。何谓四事?视一切人皆自然、诸
人入法身亦自然(一);知一切人而自然(二);人
自然、慧自然而不疑(三);人自然、泥洹自然而
得忍(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亦不离本,于无
本而见。何谓四事?常念泥洹,欲具足佛法,其
意而遍知(一);以身现遮迦越罗、梵、释,于其中
现功德,令会者因是法(二);以身现不肖,令劣
者得作功德(三);其有所求者则施与以身,于
尊贵现于极豪而往率化(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
事持想入无想。何谓四事?生死无常,其心
(一);从本已苦,今已慧得(二);视一切诸法无我
(三);泥洹寂(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离诸见法。
何谓四事?清净(一)、于慧眼无所不见(二)、佛眼者
悉在前立(三)、已度诸法印阿惟颜(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自在决诸疑。何谓四事?所欲无覆
卷一 第 351a 页 T15-0351.png
(一)、入诸谛慧(二)、无所不覆(三)、不离诸陀邻尼
(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而随习俗无所著。何
谓四事?尽知世事(一);便能度一切人(二);已离
憎爱(三);以净于本,无所沾污(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而住法。何谓四事?其心自在(一)、其
慧亦自在(二)、其智亦自在(三)、沤和拘舍罗而自
(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何谓四事?不离
怛萨阿竭(一)、为一切赞叹佛形容(二)、教照人
令发心为菩萨(三)、常念于佛(四),是为四事。

「复
有四事寂而知诸法。何谓四事?以道尽
知俗事(一);一切晓了诸慧(二);于所闻无有疑
而得法忍(三);不念有是、无是,不随俗人有所
作为(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而为师无所贪。
何谓四事?为一切人作因缘(一)、其心质朴而
无谀谄(二)、舍身之安而忧他人(三)、所求慧不用
身故但为一切(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为一
切作护。何谓四事?自舍身而忧他人(一)、悉舍
诸乐以法自乐(二)、所闻不以为解(三)、以法而自
长养(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当成轮转。何谓
四事?逮得陀邻尼、逮得自恣所欲(一);而无尽
(二);自入其心,于内晓了诸法(三);尽解他人
(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乃至阿惟颜。何谓四
事?已度于生死,不离于菩萨(一);便得无所从
生法乐忍故,受生死用不离法故(二);已得阿
惟致印(三);已今得怛萨阿竭印(四),今到十
道地,以到十道地,从次第悉晓了。是为四
事。」

佛说菩萨四事经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反
震动,其光明无所不明。诸天飞在其上,以亿
百千种妓乐而娱乐供养佛,雨于天华,皆言:
卷一 第 351b 页 T15-0351.png
「善哉,善哉。佛从无数劫所行今皆闻之。其在
会者、其闻是法,从本已作功德。闻已,便讽、诵、
持,复为一切人广说,其心未曾忘,菩萨如
是辈人所作亦当如佛。吾等已得是利。所以
者何?逮闻是法。」

尔时,诸天及人八万四千皆
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万二千菩萨皆
得无所从生法乐忍。

提无离菩萨问佛:「从怛
萨阿竭般泥洹已后,其有闻是经者,讽、诵、赞、
供事,当得几法功德?」

佛言:「当得八法功
德:其信无有异于菩萨而坚住(一);其身施人,于
功德而令增益于一切人,其心无所恨(二);住
于无极大哀,教照一切(三);以法故学问不厌
足,若海不厌众流(四);欲护诸法(五);以法功德而
自长养,虽身而死后还倍好(六);入诸福功
德,具足本愿,为诸佛所拥护(七);降伏众魔,以离
恐惧(八)。菩萨以是八事,佛般泥洹已后便逮
得功德法。」

尔时,三千大千刹土地为六反震
动,悉平如掌,诸山陵、海水、陂渠、沟坑悉见
如地,其在水中谓为如故。以百岁枯木诸
树皆生若干种叶,其叶者在佛方面皆倾枝
向之;其馀好树亦复如是。地为生莲华,大如
车轮,其色无数,其光明悉开辟三千大千之
刹土。从下视上了无所见,但闻妓乐,其音甚
好。尔时,从冰山、香山,其香到是,无所不遍。其
华从是山出乃来雨佛上,遍其地,没人踝。
佛所坐树其树亦出华,亦闻妓乐音若如天
乐。其佛上便有三十万里珍宝华盖而覆盖
座,盖间而有珍宝铃周匝其边,悉皆垂珠,
从其垂珠间其音声悉遍三千大千之刹土。
卷一 第 351c 页 T15-0351.png

舍利弗前长跪问佛:「是何本之瑞应乃有是
现?」

佛谓舍利弗:「有王名曰伅真陀罗,从名
香山与诸伅真陀罗无央数千、与犍陀罗无
央数千、与诸天无央数千而俱来。」

说是瑞应,
言适未竟,便见伅真陀罗与八万四千伎人俱
来,及无央数人。其华从上堕,譬若天雨从上
悉下。与诸俱来者头面著地为佛作礼,绕佛
三匝皆在前住。

伅真陀罗王便以手持琉璃
之琴。所以者何?是本之愿。面面各四万二千
伎乐,伅真陀罗在其中央,同时鼓琴,其声悉
遍三千大千之刹土。诸欲天子所有伎乐,应
时其音不与是声而等。所以者何?其音悉覆,
即令不如。诸欲天子、诸色天子皆悉到佛所。

鼓是音时,三千大千之刹土应时诸树、名大
山、冰山、王摩诃目邻皆悉[(尸@言)*令][(尸@言)*令]摇,譬若如
舞,一切低昂皆向佛,譬若如人之作礼。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一一尊比丘及新
发意菩萨,其在会者诸天、龙、鬼、神,一切自于
坐皆踊跃,𡶅峨其身而欲起舞。

提无离菩萨
问:「尊声闻已离诸欲,悉得八惟务禅,尽见四
谛。何缘复舞?」

诸尊声闻答言:「吾等不得自在,
用是琴声,于坐不能忍其音、亦不能制其心
令坚住。」

提无离菩萨问摩诃迦叶言:「仁者年
尊而知厌足,自守如戒,为诸天及人之所敬
爱。云何不能自制身舞,若如小儿?」

摩诃迦叶
言:「譬若随蓝风一起时,诸树、名大树而不能自
制。所以者何?其身不堪伅真陀罗王琴声,譬
若如随蓝风起时,以是故,吾等而不能自制。
今乃知上人之所作,其功德不可当。诸声闻
卷一 第 352a 页 T15-0352.png
之所有,今悉为是音而覆蔽。」

提无离菩萨复
谓摩诃迦叶:「观诸阿惟越致所作为,闻是琴
声而无动者,其有智人闻是奈何,而不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诸声闻之所有威神
之力皆悉为琴声而所覆蔽,是音不能动摇
诸摩诃衍。伅真陀罗王所有伎乐、八万四千
音声皆悉佛威神之所接,亦伅真陀罗本愿
福之所致。」

诸所音乐声莫不闻其声,皆言:「诸
法等而悉脱,下、中、上悉净,而亦空,无有异。
一切诸人计无有人已,过去、当来、今现在亦
尔,但闻其音,了无所有。其法者,一切人声亦
复如是。一切刹等,刹所已故等,而无刹故
(二)

「其明无所有,等而称其刹者,无有生者、亦
无长大者。是故,空无有识而自然,诸所有无
所有是自然(三)

「亦不可得外行、亦不可得内
行。其慧而本异法,而字法亦无所有,其名亦
(四)

「其知名色无所有,其行无著已,过去安
无有极(五)

「已从闻法本,尽坏无所有,亦无所
至、亦无所住(六)

「其所计但有字,但字尽知字
法而等不校别(七)

「心所持等持故,无所有,
其本转而不相知。心所思亦无所生,其知是
慧便入法(八)

「其根根已等断,前与后法这等,
其知等于三世,其慧便入无央数(九)

「凡人为
色名之所系,是者凡之所作,从本至本、从
生至老无有已,已知因缘不复灭。

「其言有我、
有人,是与本而反(十)

「我所住等无所住、诸法
亦无所住,其知住无所住,是为欢喜闻信(十一)

「譬若雨而有电,是上之自然。一切诸法我,故
曰自然(二)

「我与人自然空,已知是者便入陀邻
卷一 第 352b 页 T15-0352.png
尼印,诸所脱门户而悉知。

「相等相故(三)

「无
有相法者、无有空故。无悕望用字故,故与
法别,便有上、中、下(四)。其字者不自知而别用,
不可见故,其心已本来故,而有本者续故。
已知诸法无所有,已为断本际故(五)

「已断本
际,为一切而有行;已知本际等,是则为慈哀
(六)

「已净于慈,便等于苦、乐,亦不喜、亦不忧,所
已者是为上人。已入本故,法学者寂而寂,若
说、若不说,无所增减法者,所以故寂而无悕
(七)

「空中之声而不可获,但可闻,无所说,若
所说、若所闻皆不诚。」

闻是音时,八千菩萨悉
得无所从生法乐忍。

提无离菩萨问佛:「是叹
声从所出?」

佛语:「若问伅真陀罗王,悉自为若
说之。」

应时受言,便问伅真陀罗:「是叹声所从
出?」则答言:「从一切人声从彼出。」

复问:「一切
人声从所出?」

「从空出。」

提无离菩萨则言:「伅真
陀罗!一切人声不从意出?」

伅真陀罗复问提
无离菩萨:「是声当从身出?为从心出?」

提无离
言:「亦不从身出,亦不从心出。何以故?其身不
常住故。譬若草不常生、若墙壁不常而住,
会有僻时。其心无有形,亦不可见、亦不可闻、
亦不可听,譬若如幻。」

伅真陀罗复问提无离:
「若无有身、无心,是声何从得出?」

则答言:「一切
从念自然而有声。如仁说声从念便有,今我
叹声因空而出。所已故?诸声不离空故。」

伅真
陀罗则言:「如仁欲知声者,皆因空自然有声。
但闻音而不可见,即时灭。其灭者亦空,故曰
自然。诸法所以等者,如空等故。其有所说、无
所说亦等。所以者?空等故。一切诸法但可闻,
卷一 第 352c 页 T15-0352.png
不可见。其所闻法,于闻不见其法。如法声
不见,是声亦于法不现。诸法不可觉,所以
闻者,已沤和拘舍罗故而可闻,则亦无所
闻。已沤和拘舍罗知,便于法无所悕望。无
所悕望者,是固要是固力,不复羸便坚彊,
无有能断。无有能断者,无有生;无有生者,无
所属;无所属者,便已轻;已轻者,便净洁;已净
者,便无垢。已无法,甚明、甚朗。甚明者是心
本,心本者为过;其过者知过已,已过者便无
有想。已过诸想,其处转上。转上者是菩萨忍,
已得忍者无所不忍,亦忍空、亦忍人。何以故?
空亦不离人。何所是空?人则空,忍于无想、忍
于有想。所以故?想者自然而无想,亦忍无愿、
亦忍有愿。所以故?其愿想自然,无有愿本。诸
法泥洹,亦复忍于生死。所以故?生死者譬若
如梦。菩萨得忍者不疑有无,持一计而尽知
一切人。用得忍故,知一切诸法亦无所至、亦
无所来,知诸法悉住。已住于法者,知一切人
亦住。已入是法者,是为无所从生法乐忍,
但有音声。其法忍者,亦无所语、无可说,其本
者亦复不可说。佛者甚尊,不可说法而令人
得了。」

提无离菩萨白佛:「快哉,伅真陀罗所说
微妙,晓了知深法而得忍,能有一一尊所有
所入忍而甚深问佛。是王所作功德已更几
佛?其所欲自恣乃尔。」

佛语提无离菩萨:「可知
洹河边沙,一沙为一佛土,尽索满中星宿,
是数可知。伅真陀罗所供事佛其数不可
计。」

提无离菩萨问伅真陀罗:「所供事佛甚多
乃尔,合会功德甚大巍巍,何缘不疾成佛?」


卷一 第 353a 页 T15-0353.png
真陀罗则言:「菩萨用十事无有厌足。何谓为
十?供事怛萨阿竭而无厌足(一)、所作功德亦
无厌足(二)、学问法亦不厌足(三)、四禅五旬知亦
不厌足(四)、视诸法亦不厌足(五)、欲广说法亦不
厌足(六)、欲教一切人亦不厌足(七)、常欲护法亦
不厌足(八)、欲具足诸波罗蜜亦不厌足(九)、欲感
动化道劝助亦不厌足(十),是菩萨十不厌足。」

伅真陀罗问佛:「闻菩萨摩诃萨有三昧,名曰
宝如来,其得是三昧者,悉具足诸宝,其问
者所说法而自在。」

佛言:「谛听所说。」

伅真陀罗
言:「受教,惟愿闻之。」

佛言:「菩萨不尽佛、及法、
比丘僧,用是三事发心便有八十法宝。

「何谓
八十?其心不忘萨芸若,是则为宝(一);其心不
舍信,是则为宝(二);其心习诸功德不懈,是则
为宝(三);其心坚其愿不舍,是则为宝(四);其心
所有施与无所爱惜而复增益,是则为宝(五);其
心所作但念菩萨,是则为宝(六);其心庄严身,
不犯身三事,是则为宝(七);其心净者,其语无恶,
是则为宝(八);其心庄严,心不念恶,是则为宝
(九);其心已戒,庄严加身,不欲、不念人恶,是则
为宝(十);其心无所挂碍,等一切人,是则为宝
(一);其心已忍辱为庄严,忍一切诸恶,是则为
(二);其心不爱惜身、寿命,用菩萨故,是则为
(三);其心无所憎、爱,亦不摇动,是则为宝(四);其
心坚固精进而不懈怠,是则为宝(五);其心所作
皆欲成,是则为宝(六);其心所念意行直,所作
不忘欲具足菩萨事,是则为宝(七);其心禅三
昧三摩越,已发是,所作便自在,是则为宝(八);其
心求法欲合会诸智,是则为宝(九);其心所闻
卷一 第 353b 页 T15-0353.png
法而习诵便有精进,是则为宝(二十);其心所说法
无所悕望,度诸求故,是则为宝(一);其心于法无
有虚饰,是则为宝(二);其心念正道,所作如事,
是则为宝(三);其心所闻、所作如所闻用审故,
是则为宝(四);其心具足智慧已,不随他人教,
是则为宝(五);其心已无极慈而自护,是则为
(六);其心为无极哀,谓等一切故,是则为宝
(七);其心无极护已法自娱乐,是则为宝(八);其
心已无极等观视诸法,是则为宝(九);其心于生
死不以为勤苦,已入功德故,是则为宝(三十);其
心欲教一切人,多念于人不自念,是则为宝
(一);其心不乏已法分与人,令得而学,是则为
(二);其心以大智无所不晓,有神足无所不感
动,是则为宝(三);其心而亲近迦罗蜜,无所闻
而学问,是则为宝(四);其心远离恶师而习功
德,是则为宝(五);其心等一切,因是习,无有二
心,是则为宝(六);其心知生死是则为病,便入
一切人意,是则为宝(七);其心为一切作药而愈
诸病,是则为宝(八);其心不轻易无智者,用
法尊故,是则为宝(九);其心不自贡高而忍一
切,是则为宝(四十);其心不谀谄,是则为宝(一);其
心所闻法不忘,于法住故,是则为宝(二);其心
尽护诸法,用念报诸佛恩故,是则为宝(三);其
心欲报恩,用坚固厚故,是则为宝(四);其心若
有侵者而不念报,是则为宝(五);其心乐于山间,
欲守法净故,是则为宝(六);其心常欲舍家,欲
作沙门至于正道故,是则为宝(七);其心于道
而自趣足,自制而护恶,是则为宝(八);其心知
足,令人各欢喜,是则为宝(九);其心于世事知
卷一 第 353c 页 T15-0353.png
足者,是为不厌足于法,是则为宝(五十);其心自
护,不与众闹从事,是则为宝(一);其心不厌足
诸功德,用诸相具诸种好,是则为宝(二);其心
不厌足于智慧,欲决一切人疑故,是则为宝
(三);其心常念佛,不离佛故,是则为宝(四);其心
常念法,所说不离法故,是则为宝(五);其心常
念僧,便至阿惟越致僧故,是则为宝(六);其心
常念戒,不动离菩萨,是则为宝(七);其心常念
施,不贪身故,是则为宝(八);其心常念天上,便
入一生补处,是则为宝(九);其心尽知本,索晓
诸所有,是则为宝(六十);其心知法,不坏法身故,
是则为宝(一);其心所作知如事,尽知一切人之
所语,是则为宝(二);其心知自在,饱满一切人,
是则为宝(三);其心得陀邻尼,所闻法无所忘,
是则为宝(四);其心知本法,诸所有自然悉晓
了,是则为宝(五);其心护慧,知其识如幻,是则
为宝(六);其心学审谛,从是而得脱,不坏所作,
是则为宝(七);其心护法,欲知人自然,是则为
(八);其心知无常苦,生死于三界无所著,是
则为宝(九);其心视诸法无有我,用无人故,是
则为宝(七十);其心入泥洹,从本本寂复寂,是则
为宝(一);其心知空、无相、无愿,已度于脱近泥洹
门,是则为宝(二);其心无有生,无有生、无所坏、
无所灭,其脱是者得忍,是则为宝(三);其心知
若幻、如梦、如野马、如山中响、如水中影已,坚
固无所悕望,是则为宝(四);其心喜知十二因缘
已,去著断之事,是则为宝(五);其心所见悉晓,
而不求、不堕二,是则为宝(六);其心不入二事,
以一事悉知法,是则为宝(七);其心具足诸行
卷一 第 354a 页 T15-0354.png
而不转还,度于诸色名,是则为宝(八);其心稍
近,已具法故,是则为宝(九);其心合聚三十
七品,用度诸法故,是则为宝(八十)。」

佛语伅真陀
罗:「已习是八十事而具足,便得宝如来三昧。
已逮是三昧者,于道宝、于欲宝无所住。

「何谓
欲宝?何谓道宝?欲宝者,诸天及人,人中之尊、
释、梵、四天王、遮迦越罗。若尊者诸侯,其一一
豪姓者于天上、天下各自有尊,已得者则不
如骄。自于是中悦心,为菩萨而欲得之,是名
曰欲宝。

「道宝者,以法度俗。何所法而度俗
者?则道法。何以故?欲之所作皆因慧,慧者则
象道之法。譬如众流皆归于大海、须弥者诸
山中尊、月者众星中大明、日者明于众冥、
若师子诸兽中之猛、如王于众而为上、如释
于忉利而为尊、梵者于众梵而独高,以是慧
尊于诸法,故曰智慧王。所以其欲度者,因是
而得度,用安隐道故。若冥持炬火而得明,
其作甚猛,降伏众魔。作医王,调和诸药;作师,
晓知诸事。若持弓弭,箭在所射,其箭无所不
入。若力士持兵有所击,应时无有全命者;
持是智慧击于愚冥,无有不尽者。所以者何?
用去垢故。其心而等无有异,亦不与人有所
诤、亦无有能害者,与人无有恨、所作有究
竟故。其慧而忠质故,能有所成作至诚,是
为止意;一切平等,是为断因缘;是神足合会
诸功德,是则为根;所作在后,是则为力;于无
智而为智,是则为觉;视人道径者,是则为
道。

「已寂而寂、向观而观,于冥欲作明,冥去是
则为明。是明之自然故、无有垢故、能净馀
卷一 第 354b 页 T15-0354.png
脱于欲故,能脱馀欲。不可见,已度诸界故,无
有诸界。内已寂已,过诸空,用入空故。已离诸
所见,是则无想;无所求寂,是则无愿想。已
度三界,已相无有相是为相,其相与空等故。
所以者何?以无求故,是则为布施;已度是我
所、非我所,无希望,是则为戒;我无所住,是
则为忍;无所持、无所舍,是则为精进;无所增、
减,是则为禅;不可知处所,是则为慧。其所入
一切皆慧之所入,与沤和拘舍罗而相得故。
譬若如梦,已无我为庄严,所作皆功德,已离
无所住。」

佛语伅真陀罗:「是则慧宝,菩萨已具
足是者,便逮宝如来三昧。譬若大海悉含受
众流及宝,其名宝悉从中生。若菩萨得是三
昧者,便含受一切人,是为合集诸法故。是者
众宝之明、是者众宝之本,以是故,三宝众不
知尽。」

提无离菩萨问佛:「伅真陀罗王已逮得
是三昧不?」

佛言:「自从伅真陀罗而问,为而发
遣。」

提无离则问:「仁者已得是三昧?」

伅真陀罗
报言:「是三昧不作是住念:当得我者、不得我
者。是三昧无有能得者。是三昧亦无有色,而
不可知,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知。是三
昧不可已色见、亦不可听闻,亦无所生相、
亦无所尽相、亦无所有相而可相相,相亦不
可观、亦不可视。其言我能视、我能观,不为
三昧。何以故?有因缘想故。三昧者无有因缘
想,三昧者等诸法故。已等诸法,我亦如是,一
切人等人。何以故?等一切空故,三昧者空
相。一切人无有想,无有想是三昧相;一切人
无有愿,无有愿是三昧相;一切人悉净,悉净
卷一 第 354c 页 T15-0354.png
是三昧相;一切人无有我,无有我是三昧相。
亦不可得身、亦不可得细滑、亦不可得心,其
有说我知法、我见法,是皆不可得。所以故?
不可从悕望得。」

提无离菩萨白佛:「见伅真陀
罗所被、服从、婇女及妓乐,谓已淫妷,不知
所入法甚深微妙,所说自恣如法。」

佛言:「菩萨
已入深慧,晓了沤和拘舍罗,其道地如是无
所不作。伅真陀罗所持琴而鼓之,其音莫不
而闻,故七十亿真陀罗、三十亿犍陀罗、自
随者八万四千夫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菩萨以是慧沤和拘舍罗便致名及
美,人而在尊位,用不可数人,故为作本。如人
作火不益薪,知令灭不久;菩萨而独住者,不
能为人作本。以与人共,乃能益人。其欲作大
火者,当益其薪,故能大明;菩萨以人为薪,乃
能成大之光明。」

佛言:「菩萨所受,人多各各
得本。」

提无离问佛:「伅真陀罗何以故能持伎
乐音而令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言:「伅真陀罗犍陀罗者悉乐于伎乐,便以
伎乐而乐之,各得欢喜。知得欢喜,便令闻佛
音、闻法音、闻僧音,赞叹菩萨快、其德极尊,
当以心习萨芸若。但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一心、智慧音,慈哀护等,意止、意断,神足、根、力、
觉、道,向观禅惟务三昧三摩越,皆闻是音。无
常、苦、无我、寂,亦复闻是音。空、无想、不愿,无
生、无所生、无生死,亦闻是音。复闻菩萨藏陀
邻尼、金刚行三昧、净水诸法王印海印三
昧、入一切诸法自恣诸法三昧、庄严三昧、宝
如来三昧、宝自然三昧、知禅三昧、欢喜三昧、
卷一 第 355a 页 T15-0355.png
令地悉作莲华三昧、莲华尊三昧、无所不
遍入三昧、法池三昧、其意差特三昧、大电明
三昧、师子明三昧、日明三昧、无央数因三
昧、已入本三昧、金刚署三昧、金刚幢幡三昧、
若金刚三昧、金刚济三昧、如地三昧、若须
弥三昧、若须弥住三昧、明华三昧、其心自恣
三昧、知一切人三昧、一切所行其地因是三
昧、甚深全三昧、无央数说法三昧、开冥三昧、
知一切人心行三昧、所乐三昧、生旬三昧、降
伏魔三昧、现诸色三昧、各入其音三昧、悉知
一切人身三昧、法行三昧、慧地首三昧、地首
三昧、见谛所有三昧、解诸缚三昧、悉入诸因
缘三昧。」
《佛说伅真陀罗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