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能破不悦,令无量众生皆得喜悦。是时便
得喜心三昧。能破苦乐,直观十方无量众生,
是时便得护心三昧。二禅亦复如是,三禅四
禅除喜。
次学五通,身能飞行变化自在。行者
一心欲定、精进定、一心定、慧定。一心观身,常
作轻想,欲成飞行,若大若小,此
二俱患,精进翘勤,常能一心,思惟轻观,如能
浮人,心力强故,而不沈没;亦如猿猴,从高上
堕,心力强故,身无痛患。此亦如是,欲力、精进
力、一心力、慧力,令其广大,而身更小,便能运
身。
复次观身空界。常习此观,欲力、精进力、一心
力、慧力极为广大,便能举身。如大风力,致重
达远,此亦如是!初当自试,离地一尺二尺,渐
至一丈,还来本处。如鸟子学飞,小儿学行,思
惟自审,知心力大,必能至远。学观四大,除却
地大但观三大,心念不散,便得自在,身无挂
碍,如鸟飞行。当复学习,远作近想,是故近灭
远出。
复能变化诸物,如观木地种,除却馀种,
此木便变为地。所以者何?木有地种分故。水、
火、风、空,金银宝物,悉皆如是。何以故?木有诸
种分故。是初神通根本。
四禅有十四变化心:
初禅二果:一者、初禅。二者、欲界。二禅三果:一
者、二禅。二者、初禅。三者、欲界。三禅四果:一者、
三禅。二者、二禅。三者、初禅。四者、欲界。四禅五
果:一者、四禅。二者、三禅。三者、二禅。四者、初
禅。五者、欲界。馀通如
《摩诃衍论》中说。
世尊
弟子习学五法门志求涅槃,有二种人:或好
定多,以快乐故。或好智多,畏苦患故。定多者,
先学禅法,后学涅槃。智多者,直趣涅槃。直趣
涅槃者,未断烦恼亦未得禅,专心不散直求
涅槃,越爱等诸烦恼,是名涅槃。
身实无常、苦、
不净、无我,以心颠倒故常、乐、我、净。以是故
事事爱著其身,是则底下众生。行者欲破颠
倒故,当习四念止观:观身种种,多诸苦患。
从因缘生故无常,种种恼故苦,身有三十六
物故不净,以不得自在故无我。习如是观,观
内身、观外身、观内外身,习如是观,是谓身念
止。
身实相如是!何故于此,而起颠倒爱著此
身?谛思惟念,身边乐痛,以爱乐痛故著此身,
当观乐痛实不可得。云何不得因衣食故致
乐?乐过则苦生,非实乐故。如患疮苦,以药涂
治,痛止为乐。以大苦故,谓小苦为乐,非实乐
也。复次以故苦为苦,新苦为乐。如担重易
肩,而以新重为乐,非实常乐也。如火性热,
无暂冷时。若是实乐,不应有不乐。
或曰:「外
事是乐,因缘不必是乐,或时乐因、或时苦因。
若使心法与爱相应,尔时是乐;与恚相应,尔时
是苦;与痴相应,不苦不乐。以此推之,可知
有乐无乐。」
答曰:「无也。淫欲不应是乐。何以
故?若淫欲在内,不应外求女色,外求女色当
知淫苦。若淫是乐,不应时时弃,若弃不应是乐。于大苦中,以小苦为乐也。如人应死,全命
受鞭,以是为乐。欲心炽盛,以欲为乐,老时厌
欲,知欲非乐。若实乐相,不应生厌。如是种种,
因缘欲乐相,实不可得,乐失则苦。佛言:『乐
痛应观苦,苦痛应观乐,如箭在体,不苦不乐
应观生灭无常。』是谓痛念止。」
当知心受苦乐、
及业出生,此苦是苦。
入涅槃时一切灭尽,非
色、无色界及世界始世界始,(外道谓一切有法之初,色为世界始,外道
谓涅槃也。以此有始,能化作万物,即名造化也)等种种妄语,能灭此苦。正
见等八直是涅槃道,非馀外道苦行,种种
空持戒、空禅定、空智慧。何以故?佛法中戒、定、
慧三法合行能入涅槃,譬如人立平地,持好弓
箭,能射杀怨贼,三法合行亦如是!戒为平地,
禅定为快弓,智慧为利箭,三事备足,能杀烦
恼贼,以是故外道辈不得涅槃。
行者是时作
四法缘,观缘如射博。观苦四种:因缘生故无
常,身心恼故苦,无一可得故空,无作无受故
无我。观习四种:烦恼有漏业和合故集,相
似果生故因,是中得一切行故生,非相似果
相续故缘。观尽四种:一切烦恼覆故闭,除烦
恼火故灭,一切法中第一故妙,世间过去故
出。观道四种:能到涅槃故道,不颠倒故正,一
切圣人去处故迹,得脱世愁恼故离。如是观
者得无漏相似法,名为煖法。云何名煖?常
勤精进故名煖法。诸烦恼薪,无漏智火烧,火
欲出初相,名为煖法,譬如钻火,初钻烟出,是
名煖,是为涅槃道初相。
佛弟子中有二种
人:一者、多好一心求禅定,是人有漏道。二者、
多除爱著好实智慧,是人直趣涅槃入煖法
中。有煖相者深得一心,实法镜到无漏界边
。行者是时大得安隐,自念:「我定
当得涅槃,见此道故。」如人穿井得至湿泥,
知当得水不久;如人击贼贼已退散,自知得
胜意中安隐;如人怖死,人欲知活不?当先
试之以杖打身,若隐胗脉起者,知是有煖,
观行,是名为忍。是善根三种:上、中、下三时。
云何
名忍?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心忍不退,是名
忍。
复次,观诸世间尽苦空无有乐,是苦因
习爱等诸烦恼,是习智缘尽,是名上法,更
无有上。八直道能令行人得至涅槃,更无有
上。如是信心不悔不疑,忍是名忍。是中更
有忍,种种结使、种种烦恼疑悔,来入心中不
能令破,譬如石山种种风水不能漂动,是故
名忍,是事得名真好野人。如佛说
《法句》中:
「 「世界正见上,
谁有得多者?
乃至千万岁,
终不堕恶道。」」
是世间正见,是名为忍善根。
是人多增进,一
心极厌世界行,欲了了四谛相,作證趣涅槃,
如是一心中,是名世间第一法。一时住四行:
无常、苦、空、无我,观一谛,苦法忍共缘故。何以
故?观欲界五受阴,无常、苦、空、无我,是中心忍
入慧,亦是相应心心数法,是名苦法忍。身
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现在未来世一切
无漏法初门,是名苦法忍。
次第生苦
法智。苦法忍断结使,苦法智作證。譬如一人
刈,一人束,亦如〔利〕-【宫】利利刀斫竹得风即偃,忍智
功夫故,是事得办。欲界系见苦,断十结得得,
尔时异等智得,无漏智未得,无漏慧得。是时
成就一智,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等
智,过第三心、第四心成就四智:苦智、法智、比
智、等智。习、尽、道法智中,一一智增,离欲
人知他心智成就增;苦比忍、苦比智断十八
结,是四心苦谛能得。习法忍、习法智断欲
界系七结;习比忍、习比智断色、无色界系
十三结。尽法忍、尽法智断欲界系七结;尽比
忍、尽比智断色、无色界系十二结。道法忍、道
法智断欲界系八结;道比忍、道比智断色、无
色界系十四结。道比智是名须陀般那,
实知诸法相。
是十六心能,十五心中利根名
随法行,钝根名随信行。是二人未离欲,名初
果向。先未断结,得十六心,名须陀般那。若先
断六品结,得十六心,名息忌陀伽迷。若
先断九品结,得十六心,名阿那迦迷。先
未离欲,断八十八结故,名须陀般那;复次无
漏果善根得得,故名须陀般那。利根名见得,
钝根名信爱。思惟结未断,馀残七世生,若思
惟结三种断,名家家三世生。圣道八分、三十
七品名流,流向涅槃,随是流行,故名须陀般
那,是为佛初功德子。恶道得脱,三结断,三毒薄,名息忌陀伽迷。复次欲界结九种(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见谛断、思惟断。
若凡夫人,先以
有漏道,断欲界系六种结,入见谛道十六心
中,得名息忌陀伽迷。若八种断,入见谛道第
十六心中,一种名息忌陀伽迷果向呵那伽
迷。
若佛弟子得须陀般那,单断三结,欲得息
忌陀伽迷,是思惟断欲界系九种结、六种断,
是名息忌陀伽迷八种断;是名一种息忌陀
伽迷果向阿那伽迷。
若凡夫人先断欲界系
九种结,入见谛道第十六心中,名阿那伽迷;
若得息忌陀伽迷进,断三种思惟结,第九解
脱道,名阿那伽迷。
阿那伽迷有九种:今世必
入涅槃阿那迦迷,中阴入涅槃阿那迦迷,生
已入涅槃阿那伽迷,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
不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上行入涅槃阿那
伽迷,至阿迦尼吒入涅槃阿那伽迷,到无色
定入涅槃阿那伽迷,身證阿那伽迷行向阿
罗汉阿那伽迷。色、无色界九种结,以第九无
碍道金刚三昧破一切结,第九解脱道尽智
修一切善根,是名阿罗汉果。
是阿罗汉有九
种:退法、不退法、死法、守法、住法、必知法、不坏法、
慧脱、共脱。濡智濡进行五种法退,是名退法。
利智利进行五种法不退,是名不退法。濡智
濡进利,厌思惟自杀身,是名死法。濡智大进
自护身,是名守法。中智中进、不增不减处中
而住,是名住法。少利智勤精进,能得不坏心
解脱,是名必知法。利智大进,初得不坏心解
脱,是名不坏法。不能入诸禅,未到地中诸漏
尽,是名慧解脱。得诸禅亦得灭禅诸漏尽,是
名共解脱。
有阿罗汉,一切有为法常厌满足,
更不求功德,待时入涅槃。有阿罗汉,求四禅、
四无色定、四等心、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入
九次第、六神通,愿智阿兰若那三昧(秦言无诤。阿兰若言无事,
或言空寂。旧言须菩提常行空寂,行非也,自是无诤行耳!无诤者将护众生,不令起诤,于我耳起诤,如舍利弗、目
连夜入陶屋中宿,致拘迦离起诤者是也),超越三昧熏禅三解脱门及
放舍,更作利智勤
精进,入如是诸禅功德,是名得不退法、不坏
法。
若佛不出世,无佛法无弟子时,是时离欲
人辟支佛出。辟支佛有三种:上、中、下。下者本
得须陀般那、若息忌陀伽迷。是须陀般那于
第七世生人中,是时无佛法,不得作弟子;复
不应八世生,是时作辟支佛。若息忌陀伽迷
二世生,是时无佛法,不得作弟子;复不应三
罗汉法也)。
行菩萨道者,若瞋恚偏多,当行慈心,念东
方众生,慈心清净,无怨无恚,广大无量,见诸
众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
是。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异缘,摄之令还。
持心目观,一切众生,悉见了了,皆在目前。若
得一心,当发愿言:「我以涅槃,实清净法,度脱
众生,使得实乐。」行慈三昧,心如此者,是菩萨
道。住慈三昧,以观诸法,实相清净,不坏不动,
愿令众生,得此法利。以此三昧,慈念东方一
切众生,使得佛乐,十方亦尔!心不转乱,是谓
菩萨慈三昧门。
问曰:「何不一时总念十方众生?」
答曰:「先念一
方,一心易得,然后次第,周遍诸方。」
问曰:「人有
怨家,恒欲相害,云何行慈,欲令彼乐?」
答曰:「慈
是心法,出生于心,先从所亲;所亲转增,乃及
怨家,如火烧薪,盛能然湿。」
问曰:「或时众生,遭
种种苦,或在人中、或地狱中,菩萨虽慈,彼那
得乐?」
答曰:「先从乐人,取其乐相,令彼苦人,得
如彼乐。如败军将,怖惧失胆,视彼敌人,皆谓
勇士。」
问曰:「行慈三昧有何善利?」
答曰:「行者自
念:『出家离俗,应行慈心。』又思惟言:『食人信施,
宜行利益。』如佛所言:『须臾行慈,是随佛教,则
为入道,不空受施。』复次身著染服,心应不染,
慈三昧力,能令不染;复次我心行慈,于破法
世我有法人,非法众中我有法人,如法无
恼,慈定力故。菩萨行道,趣甘露门,种种热恼,
慈凉冷乐。如佛所言:『人热极时,入清凉池乐。』
复次被大慈铠、遮烦恼箭,慈为法药、消怨结
毒,烦恼烧心、慈能除灭;慈为法梯,登解脱台;
王以五百箭欲一一射杀之。舍迷婆帝语诸
直人,在我后立。是时舍迷婆帝入慈三昧,王
挽弓射之,箭堕足下。第二箭还向王脚下。王
大惊怖,复欲放箭。舍迷婆帝语王言:『止止。夫
妇之义是故相语,若放此箭当直破汝心。』王
时恐畏,投弓舍射,问言:『汝有何术?』答言:『我无
异术。我是佛弟子,入慈三昧故也!』
「是慈三昧
略说有三种缘:生缘、法缘、无缘。诸未得道,是
名生缘。阿罗汉辟支佛,是名法缘。诸佛世尊,
是名无缘,是故略说慈三昧门。」
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愚痴偏多,当观十
二分,破二种痴:内破身痴,外破众生痴。思惟
念言:「我及众生俱在厄难,常生、常老、常病、常
死、常灭、常出,众生可怜,不知出道,从何得脱?」
一心思惟,生老病死从因缘生。当复思惟何
因缘生?一心思惟,生因缘有、有因缘取、取因
缘爱、爱因缘受、受因缘触、触因缘六入、六入
因缘名色、名色因缘识、识因缘行、行因缘
无明。如是复思惟,当何因缘灭生老死?一
心思惟,生灭故老死灭、有灭故生灭、取灭故
有灭、爱灭故取灭、受灭故爱灭、触灭故受灭、
六入灭故触灭、名色灭故六入灭、识灭故名
色灭、行灭故识灭、痴灭故行灭。
此中十二分,
云何无明分?不知前、不知后、不知前后,不知
内、不知外、不知内外,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不知业、不知
果、不知业果,不知因、不知缘、不知因缘,不知
罪、不知福、不知罪福,不知善、不知不善、不知
善不善,不知有罪法、不知无罪法,不知应近
法、不知应远法,不知有漏法、不知无漏法,不
知世间法、不知出世间法,不知过去法、不知
未来法、不知现在法,不知黑法、不知白法,不
知分别因缘法,不知六触法,不知实證法。如
是种种不知不慧不见,闇黑无明,是名无明。
无明缘行。云何名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
行。云何身行?入息出息是身行法。所以者何?
是法属身,故名身行。
云何口行?有觉有观,是
作觉观已,然后口语,若无觉观则无言说,是
谓口行。云何意行?(痛名世界人所著三种痛,痛应为受,受则随界受苦乐,上界所无,故
宜言受想出家所患也)。痛想是意法,系属意故,是名意
行。复次欲界系行、色界系行、无色界系行。复
次善行、不善行、不动行。云何善行?欲界一切
善行,亦色界三地。云何不善行?诸不善法。云
何不动行?第四禅有漏善行及无色定善有
漏行。是名行。
行因缘识。云何名识?六种识
界:眼识乃至意识,是名六识。
识因缘名色,云
何为名?无色四分:痛、想、行、识,是谓名。云何为
色?一切色四大及造色,是谓色。云何四大?地、
水、火、风。云何地?坚重相者地,濡湿相者水,
热相者火,轻动相者风。馀色可见,有对无对
是名造色。名色和合,是谓名色。
名色因缘六
入。云何六入?内六入:眼内入乃至意内入,是
名六入。
六入因缘触。云何触?六种触界:眼触
乃至意触。云何眼触?眼缘色生眼识,三法和
合,是名眼触,乃至意触亦如是!
触因缘受。云
何受?三种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云何乐
受?爱使。云何苦受?恚使。云何不苦不乐受?
痴使。复次乐受生乐,住乐灭苦;苦受生苦,住
法著,应当破,不实故。我不受无常法,云何破?
佛言:『苦是四真谛中言实苦,谁能使乐?苦
因是实因,谁能令非因?苦尽是实尽,谁能令
不尽?尽道是实道,谁能令非道?如日或可令
冷,月或可令热,风可令不动,是四真谛终不
可动转。』汝于《摩诃衍》中不能了,但著言声。《摩
诃衍》中诸法实相,实相不可破、无有作者。若
可破可作,此非摩诃衍。如月初生,一日二日
其生时甚微细,有明眼人能见,指示不见者。
此不见人但视其指,而迷于月。明者语言:『痴
人!何以但视我指?指为月缘,指非彼月。』汝亦
如是!言音非实相,但假言表实理。汝更著言
声,闇于实相。」
行若得如是正知见,观十二
分,和合为因果二分:果时十二分为苦谛,因
时十二分为习谛,因灭是尽谛,见因果尽是
道谛。四种观果: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观因:集、
因、缘、生。
问曰:「果有四种但名苦谛,馀者无
谛名也?」
答曰:「若言无常谛复疑,苦谛亦疑,
无我谛亦疑,一种难处。复次,若言无常谛无
咎,空非我谛亦无咎。若无常苦空无我谛,于
说为重故,是故于四说一。」
问曰:「苦有何异相,
于三中独得名?」
答曰:「苦是一切众生所厌患,
众生所怖畏,无常不尔!或有人为苦所逼,思
得无常,无有欲得苦者。」
问曰:「有人欲得捉刀
自杀,针炙苦药入贼,如是种种非求苦也?」
答
曰:「非为欲得苦,欲存大乐,畏苦故取死。苦
为第一患,乐为第一利,以是故离实苦得快
乐,是故佛以果分,独名苦谛,非无常、空、无我
谛。」
是于四谛中了了实智慧不疑不悔,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