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3b 页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三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会稽显圣寺后学沙门 圆澄 注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黄 辉
左春坊左谕德会稽 陶望龄 同校
左春坊左中𠃔太原 傅新德 订正
*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注】前文一往问答之辞以方便实相合而不杂分
而不离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指趣渊深绵微难见
梵天虽悟说是无说之义未解无说是说之旨此
品特标无二者会前诸法皆归无二矣。】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界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在
此大会而无所说。」
【【注】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吉祥如
来会上为择法眼既为择法之眼不容无说盖文
殊于方等会上以三十二大士各说不二法门以
其亲从此中来不容无问而说待问而后发明也。】
「佛即告文殊师利汝于此所说法中可少说之。」
【【注】佛
令文殊少说者发明前所说法即是无说之说于
中无有少法可说也佛不自说令文殊说者使对
众辨明也。】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3c 页 X20-0813.png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所得法宁可识不佛言不
可识也世尊是法可说可演可论不佛言不可说不
可演不可论世尊若是法不可说不可演不可论者
则不可示也。」
【【注】先标定世尊圣觉智自證之法然后
辨其无说无示无演无论使人妙契言外之旨以
自證之法不可得故所以智不能知识不能识言
语道断心行处绝净名以是杜口于毗耶世尊以
是掩室于摩竭若能悟旨则尘说刹说未尝间歇
岂特文殊不说而世尊曷尝说乎。】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汝不为众生演说法乎
文殊师利言梵天法性中有二相耶梵天言无也文
殊师利言一切法不入法性耶梵天言然文殊师利
言若法性是不二相一切法入法性中云何当为众
生说法。」
【【注】若云是法无说无示者则文殊师利能不
与众生说法耶非谓不与说法但说法无二相也
若有一法可言于法性中有说有听有说有听则
著我人著我人者是名戏论非得法性若一切法
皆入法性法性无二无二故无说即说何当更为
众生说乎。】
「梵天言颇有说法亦无二相耶文殊师利言若决定
得说者听者可有说法亦无有二。」
【【注】以法性无二故
无说与说亦无有二不必更说也既无说与说不
二颇有说与无说不二不若决定得说者听者可
言有二有不二若说者听者决定不可得故指何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4a 页 X20-0814.png
法为二为不二也。】
「文殊师利如来不说法耶文殊师利言佛虽说法不
以二相何以故如来性无二故虽有所说而无二也。」
【【注】不以二相者无有能说所说之相也无有能说
所说则说与不说皆入法性故楞伽有二种通谓
宗通相说通相宗通相者谓圣默然说通相者谓
圣说法是二者说与不说会归法性也。】
「梵天言若一切法无二其谁为二文殊师利言凡夫
贪著我故分别二耳不二者终不为二虽种种分别
为二然其实际无有二相。」
【【注】一切法圣人證实相故
无二凡夫著我我所虚妄分别故二耳以实相不
二者不因凡夫分别而成二也故凡夫是称虚妄
彼实际岂因而二之也。】
「梵天言云何识无二法文殊师利言若无二可识则
非无二所以者何无二相者不可识也。」
【【注】若有无二
可识则非真无二也何也以有对待故若无有对
待安能识无二哉。】
「梵天二即是识业不可识法佛所说也。」
【【注】佛说二者
是业相可识法性则不可识也。】
「是法不尔如所说何以故是法无文字故。」
【【注】是法不
尔者不如业相之可识如来所说不依文字语言
故不可识也。】
「文殊师利佛所说法终何所至文殊师利言如来说
法至无所至梵天言佛所说法不至涅槃耶文殊师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4b 页 X20-0814.png
利言涅槃可得至耶梵天言涅槃无来处无至处文
殊师利言如是佛所说法至无所至。」
【【注】佛所说法终
至涅槃以涅槃无有处所无处所故则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无所至者是佛所说至无至者至寂灭
自性也以自性寂灭故无说无演无示无识宁有
处所可得至也。】
「梵天言是法谁听答言如所说梵天言云何如所说
答言如不识不闻。」
【【注】是法既非言说可及未审谁肯
听邪听者如所说不可识则解不可闻若解不可
闻者肯听是法也。】
「梵天言谁能听如来如是法答言不漏六尘者。」
【【注】眼
见色如盲等耳闻声如聋等是谓不漏六尘能如
是不漏则达无听之听是真能听法者也。】
「梵天言谁能知是法答言无识无分别无诤讼者。」
【【注】
无识则不缘名相无分别则不著外尘无诤讼则
不执能所离此三者则自性灵明寂然常照是真
能知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名多诤讼答言是好是恶此名诤
讼是理是非理此名诤讼是垢是净此名诤讼是善
是不善此名诤讼是戒是毁戒此名诤讼是应作是
不应作此名诤讼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诤
讼。」
【【注】问好恶垢净是理非理持戒毁戒得道得果原
于佛说云何同名诤讼耶答教道别也昔时佛为
钝根众生未堪直趣大道权标名相使知进修此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4c 页 X20-0814.png
一乘顿教名相荡除理事不立直显自心若立纤
毫即名障碍二乘不了名相碍心所以文殊决择
者欲使法眼清净也曰若然者好恶垢净可名名
相元无实体若执实有是成诤讼云何得道得果
同彼诤讼答众生耽著欲尘不求解脱佛说得道
得果诱彼痴儿若出化城宝所非有执为实事诤
讼由生故并拣之也。】
「梵天若于法中有高下心贪著所受皆是诤讼佛所
说法无有诤讼梵天乐戏论者无不诤讼乐诤讼者
无沙门法乐沙门法者无有妄想贪著。」
【【注】如来所说
大小名相皆是称理称机无心演出无有戏论凡
夫乐著戏论于无诤讼中炽然诤讼著诤讼者非
沙门法也沙门云勤息息灭戏论妄想勤修圣道
故云勤息云何凡夫名为戏论邪以求道心不真
效人问辨实自无心故名戏论此如古人闻一句
义终身受持倘或不明经年决择以悟自期忽尔
发明疑惑并消今人无书不读满肚怀疑隐隐自
嗤逢人强辨直得最妙最玄于巳一无造履故云
上士一决一切了下士多闻多不信多闻多不信
非戏论而何。】
「梵天言云何比丘随佛语随佛教答言若比丘称赞
毁辱其心不动是名随佛教若比丘不随文字语言
是名随佛语。」
【【注】称赞者顺境也毁辱者逆境也不为
顺逆所动是顺佛之教也然则随宜通变不在胶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5a 页 X20-0815.png
柱调弦若执实事则著文字语言非顺佛语也以
无定之语是名佛语不动不著妙契中道下皆仿
此。】
「又比丘灭一切诸相是名随佛教不违于义是名随
佛语。」
【【注】破相显空教门所载或夺或与各有其义比
丘取舍得宜是名不违其义。】
「若比丘守护于法是名随佛教若不违佛语是名随
佛语。」
【【注】荡除名相直显自心不为外论所害是守护
法一切邪正同归法性是佛之语若执彼邪我正
亲疏法性是违佛语若了即邪即正无二无别是
名不违以真心妙融即遮即照教道安立或破或
显纵夺无方须得心融意会耳。】
「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护法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
不坏法性是名能守护法。」
【【注】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
别故曰平等若分彼圣我凡是乖平等乖平等者
起诤论起诤论者不能守护法也法性即是平等
之实相若谓转凡入圣是坏法性以法性各住一
际如钟鼓之声彼此不相到故所以不坏法性者
乃不乖平等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亲近于佛答言若比丘于诸法中
不见有法若近若远是名亲近于佛。」
【【注】前梵天问佛
亲近佛答尽命不毁禁者与此文殊所答若何异
也以梵天说诸法正性之门显理极圆佛指事行
使无混滥如法华三周法竟说四安乐行也此中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5b 页 X20-0815.png
文殊当择法之任不见有法若近若远为答者使
法眼清明也。】
「梵天言云何比丘给侍于佛答言若比丘身口意无
所作是名给侍于佛。」
【【注】身无非行口无恶言意无邪
思且道那个是佛要汝给侍。】
「梵天言谁能供养佛答言不起福业不起不动业者。」
【【注】不起福业则不著有为不起不动业则不著无
为前文所谓达无生际者。】
「梵天言谁能见佛答曰若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
慧眼是名能见佛。」
【【注】肉眼碍非通是不能见天眼通
非碍是能见以自性天真之佛不属见故故能见
不能见皆不见佛若离五眼之见是真见佛也不
言佛眼法眼者文略也。】
「梵天言谁能见法答言不逆诸因缘法者梵天言谁
能顺见诸因缘法答言不起平等不见平等所生相
者。」
【【注】诸法体是真空不碍缘起若碍缘起是逆因缘
所谓顺因缘者不执体是真空不起平等之想不
执任运缘起不见平等所生之相也。】
「梵天言谁得真智答言不生不灭诸漏者。」
【【注】漏者所
谓有漏欲漏无明漏也达漏体本是无生不生不
灭是名真智二乘返此。】
「梵天言谁能随学如来答言不起不受不取不舍诸
法者。」
【【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能不起不受学如义也。】
「梵天言谁名正行答言不堕三界者。」
【【注】所谓不著欲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5c 页 X20-0815.png
不著禅不著空唯此不著名为正行也。】
「梵天言谁为善人答言不受后身者。」
【【注】世称善人乃
善恶对称之善人其善即凡夫中善人也不受后
身乃阿罗汉及一生菩萨妙契中道不著善恶二
边即圣人中善人也大学所谓止于至善非善恶
所对之善也。】
「梵天言谁为乐人答言无我无我所者。」
【【注】我即是能
主宰者我所即是能攀缘者内忘主宰外绝攀缘
是真乐人也。】
「梵天言谁为得解脱者答言不坏缚者梵天言谁为
得度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
【【注】若有生死可度
则有不度生死者惟涅槃生死二边不住是真得
度也。】
「梵天言漏尽比丘尽何事耶答言若有所尽不名漏
尽知诸漏空相随如是知名为漏尽。」
【【注】既不住二边
度无所度比丘称为漏尽当尽何事耶所言漏尽
但尽妄想之相非谓有法可尽若有可尽不名漏
尽矣。】
「梵天言谁能实语答言离诸言论道者。」
【【注】若离言论
道是实语者则如来以言语论道岂为虚妄邪如
来为破凡夫语言故假言论道非有言语也所以
云他说的说个不说的。】
「梵天言谁为入道答言凡夫有入道圣行者知一切
有为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则无入道。」
【【注】凡夫不达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6a 页 X20-0816.png
有为性空妄计有入圣行者了三际平等故无入
不入。】
「梵天言谁能见圣谛答言无有见圣谛者所以者何
随所有见皆为虚妄无所见者乃名见谛梵天言不
见何法名为见谛答言不见一切诸见名为见谛。」
【【注】
有见是常见无见是断见亦有亦无是增益见非
有非无是戏论见如是四见三世叠成六十二见
名为诸见。】
「梵天言是谛当于何求答言当于四颠倒中求梵天
言何故作如是说答言求四颠倒不得净不得常不
得乐不得我若不得净是即不净若不得常是即无
常若不得乐是即为苦若不得我是即无我。」
【【注】于身
受心法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何为颠倒邪身是
不净而计为净心是无常计为常受是苦计为乐
法是无我计为有我故佛说圣谛即彼颠倒而求
观身四大假合内外三十六物件件推求毕竟无
净是谓不净观心念念不住新新不停是谓无常
观一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皆无安乐是之为
苦观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悉皆无性是谓无
我如是常乐我净皆由四颠倒之所显发如是推
求如是了达是名为谛。】
「梵天一切法空无我是为圣谛。」
【【注】上云求谛于四颠
倒此特云法空为圣谛者以四颠倒皆依五阴等
法之所出也若了五阴等空无我即彼四种颠倒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6b 页 X20-0816.png
皆名圣谛也。】
「若能如是求谛是人不见苦不断集不證灭不脩道。」
【【注】如是求谛者了达法空了达法空故知法无生
故不见苦知法无和合故不断集知法本离生灭
故不證灭知法无二相故不脩道。】
「梵天言云何名脩道答言若不分别是法是非法离
于二相名为脩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为道
是道不令人离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离不至乃
名圣道。」
【【注】既云不證不修云何一切行人名为修道
耶脩道者非是有修之修乃是无修之修也无修
之修者知法无二故于无二法中求一切法不可
得是之谓道求一切法不可得故生死不可得涅
槃不可得生死不可得谁离生死涅槃不可得谁
至涅槃以生死涅槃同入实际惟有名字故不至
不离也。】
「尔时有摩诃罗梵天子名曰等行。」
【【注】梵语摩诃罗此
云大梵天子名等行者前网明问云何比丘亲近
于佛问真谛也此天子问云何优婆塞皈依三宝
者问俗谛也欲显真俗不二即俗趋真故曰等行
破在俗出家之执入无二门矣。】
「问文殊师利何谓优婆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答
言若优婆塞不起二见。」
【【注】总标下释成不起之意。】
「不起我见不起彼见不起我见不起佛见不起我见
不起法见不起我见不起僧见是名皈依佛皈依法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6c 页 X20-0816.png
皈依僧。」
【【注】清净自心即是自巳佛无作妙智即是自
巳法圆融梵行即是自巳僧故曰佛者觉也法名
平等僧名和合若舍巳外求作二见解是不皈依
也若能了达三宝即是自巳彼我两忘不起二见
是真皈依也。】
「又优婆塞不以色见佛不以受想行识见佛是名皈
依佛。」
【【注】清净自心本无五蕴若著五蕴见佛则不见
自心不名觉矣若了五蕴本空是则名觉是名皈
依。】
「若优婆塞于法无所分别亦不行非法是名皈依法。」
【【注】法名平等于法非法无所分别然于是非分齐
无所混滥虽无分别亦不行非法是则皈依也。】
「若优婆塞不离有为法见无为法不离无为法见有
为法是名皈依僧。」
【【注】僧名和合若以有为为有为以
无为为无为是即分别非和合矣以有为无为二
而不二故名皈依和合也。】
「又优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皈依佛皈依
法皈依僧。」
【【注】所言皈依者非谓外有所皈依也即是
皈依自心达三宝体空惟有名字名字不可得故
曰皈依也。】
「尔时等行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是诸菩萨发菩提心
者为何所趣答言趣于虚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同虚空故。」
【【注】前云天子此云菩萨者以了
悟皈依自心即名菩萨所以为顿教也既是皈依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7a 页 X20-0817.png
自心彼诸菩萨发心当趣何所彼发心者发无所
趣心也以菩提同于虚空惟有名字无处所故。】
「等行言云何菩萨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答
言若菩萨知一切发非发一切法非法一切众生非
众生是名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注】既无
所趣云何名为发心耶所言发心者知一切发心
即是非发心一切法即是非法一切众生即是非
众生直下顿證自巳是名发心以无所得故也。】
* 名字义品第十三
【【注】前云菩萨既云无二则彼此平等彼此平等则
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各无标的各无标的则彼此
混滥然文殊等一一指陈历历明鉴何云无二非
谓名字无二乃法体无二也是诸菩萨皆依法界
中流出故曰无二以德立名不无指的故非无二
也譬如水火风土皆依木出各以其能而称则不
同也此品名名字者依前无二品流出也。】
「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为何
谓耶佛言善男子若菩萨于邪定众生发大悲心于
正定众生不见殊异故言菩萨所以者何菩萨不为
正定众生不为不定众生故发心但为度邪定众生
故而起大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名菩萨。」
【【注】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众生又云摩诃萨此云
大道心众生菩萨不以自利专欲利人缘彼邪定
众生而发大悲者大道心众生也于彼正定众生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7b 页 X20-0817.png
心不殊异者觉法平等无有彼此者觉众生也不
因不定众生发心者以彼机未堪化故也。】
「尔时菩提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所以为菩萨
佛言若乐说者便说。」
【【注】前则如来总彰菩萨之意此
下别显菩萨之德所以各说也。】
「菩提菩萨言譬如男子女人受一日戒无毁无缺若
菩萨如是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于其中间常修净行
是名菩萨。」
【【注】菩提云觉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于其中
间修行梵行犹若一日觉三世性空故也。】
「坚意菩萨言若菩萨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萨。」
【【注】以
无缘慈深固其心故曰坚意。】
「度众生菩萨言譬如桥船度人不倦无有分别若心
如是是名菩萨。」
【【注】以无分别智度诸众生犹如桥船
无有分别也。】
「断恶道菩萨言若菩萨于诸佛国投足之处即时一
切恶道皆灭是名菩萨。」
【【注】以方便智入诸佛法灭于
恶见也。】
「观世音菩萨言若菩萨众生见者即时必定于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称其名得免众苦是名菩萨。」
【【注】
以自在慧入圆通性必定得菩提也称名免苦者
随喜之益也。】
「得大势菩萨言若菩萨所投足处震动三千大千世
界及魔宫殿是名菩萨。」
【【注】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
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名大势至盖以中道妙慧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7c 页 X20-0817.png
照破无明故魔王宫殿世界皆为震动也。】
「无疲倦菩萨言若恒河沙等劫为一日一夜以是三
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以是岁数若过百千万
亿劫得值一佛如是于恒河沙等佛所行诸梵行脩
集功德然后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不休息
无有疲倦是名菩萨导师菩萨言若菩萨于堕邪道
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是名菩萨。」
【【注】以
深心大悲平等道达若求恩报则非平等不名菩
萨也。】
「须弥山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法无所分别如须弥
山一切众色是名菩萨。」
【【注】以不动智入一切法无所
分别犹如须弥处于大海七金山等一切众色交
映巍然不动也。】
「那罗延菩萨言若菩萨不为一切烦恼所坏是名菩
萨。」
【【注】梵语那罗延此云勇健以智慧勇健不为烦恼
所坏也。】
「心力菩萨言若菩萨以心思惟一切诸法无有错谬
是名菩萨师子游步自在菩萨言若菩萨于诸论中
不怖不畏得深法忍能使一切外道怖畏是名菩萨。」
【【注】以无畏辨降伏外论喻如狮子游步之自在也。】
「不可思议菩萨言若菩萨知心相不可思议无所思
惟分别是名菩萨。」
【【注】以心非数量故知心相不可思
议也。】
「善寂天子言若菩萨能于一切天宫中生而无所染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8a 页 X20-0818.png
亦不得是无染之法是名菩萨。」
【【注】欲界不为欲尘所
染色界不为禅定所染无色界不为空见所染一
切虽无所染亦不得是无染之见故曰善寂。】
「实语菩萨言若菩萨有所发言常以真实乃至梦中
亦无妄语是名菩萨喜见菩萨言若菩萨能见一切
色皆是佛色是名菩萨。」
【【注】体实色有青黄赤白等独
头色有散位梦中及定果等色名为一切能见此
一切皆是佛色者应云善见喜见者恐讹也。】
「常惨菩萨言若菩萨见堕生死众生其心不乐世间
诸乐欲自度巳身亦度众生是名菩萨。」
【【注】因众生而
起惨戚发大悲而思救度众生无尽悲愿无尽故
曰常惨。】
「心无碍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烦恼众魔而不嗔碍
是名菩萨。」
【【注】魔宫佛土烦恼菩提不作二相是名无
碍。】
「常喜根菩萨言若菩萨常以喜根自满其愿亦满他
愿所作皆办是名菩萨。」
【【注】七觉支中第四喜支根成
满其愿自他俱办故曰喜根。】
「散疑女菩萨言若菩萨于一切法中不生疑悔是名
菩萨。」
【【注】八圣道中第八无漏慧断除三业微细无明
故曰散疑。】
「师子童女菩萨言若菩萨无男法无女法而现种种
色身为成就众生故是名菩萨。」
【【注】童女者兑之象也
兑属金主于秋成衰杀之候一切万物至此成就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8b 页 X20-0818.png
故曰成就众生名狮子者以法体中本无男女为
众生故现种种身是决定说故。】
「宝女菩萨言若菩萨于诸宝中不生爱乐但乐三宝
是名菩萨毗舍祛达多优婆夷言若菩萨有所得者
则无菩提若不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一切法
是名菩萨。」
【【注】凡有所得则无菩提者以菩提即是自
妄想非谓觉矣若了一切法不可得即是得自性
之觉得自性之觉即不生不灭矣。】
「跋陀婆罗贤士言若菩萨众生闻其名者毕定于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
【【注】跋陀婆罗云贤守
亦云贤护既守且护故闻其名者定获菩提矣。】
「宝月童子言若菩萨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
五欲何况身受是名菩萨忉利天子曼陀罗华香菩
萨言若菩萨持戒熏心常流诸善法香不流馀香是
名菩萨。」
【【注】曼陀罗云白华香以戒为白业故修此白
净业者则常流法香也。】
「作喜菩萨言若菩萨喜乐三法谓供养佛演说于法
教化众生是名菩萨。」
【【注】供养乃上求之利说法乃下
化之功上求下化宜名菩萨也。】
「思益梵天言若菩萨所见之法皆是佛法是名菩萨。」
【【注】即俗而真无真不俗真俗既成一体则佛法不
离所见也。】
「弥勒菩萨言若菩萨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是名
菩萨。」
【【注】梵语梅怛利伽那此云慈氏以慈隆即世悲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8c 页 X20-0818.png
臻后劫故使见者皆获慈心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若菩萨虽说诸法而不起法想
不起非法想是名菩萨。」
【【注】文殊为择法眼善择法要
了證实相故虽说法不起法非法想无说是说故
不起法想说是无说故不起非法想。】
「纲明菩萨言若菩萨光明能灭一切众生烦恼是名
菩萨。」
【【注】众生为无明烦恼所敝犹如长夜若遇根本
智光则无明烦恼当念无生矣。】
「普华菩萨言若菩萨见诸如来满十方世界如林华
敷是名菩萨。」
【【注】十方众生皆是如来之性同敷万行
因华也。】
「如是诸菩萨各各随所乐说巳尔时佛告等行菩萨
言若菩萨能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亦复能舍一切
福事与诸众生是名菩萨。」
【【注】上由等行菩萨问菩萨
为何谓也而如来答拔诸邪定众生起于大悲正
定众生心不殊异答其为义也末后云能代众生
之苦舍巳之乐与诸众生答其为德也始末皆如
来答者一切梵行皆趋如来故所以启问菩萨名
等行者也中间诸菩萨各述巳德使众生随所悟
入也。】
* 论寂品第十四
【【注】前诸菩萨各述巳德随所乐说者差别之义也
名字虽则万差论体其惟一寂若不会归终成迷
名滞迹之欲微细究明始获达体忘情之旨了行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9a 页 X20-0819.png
非实则名本无当名实无当则一道平等故曰论
寂。】
「尔时思益梵天问等行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以何行
为行。」
【【注】汝名既云等行则染净何分而正邪莫辨若
有分辨则何名等行若不分辨则汝现前随于何
行而行耶。】
「答言我巳随一切有为法众生行为行。」
【【注】弃有为而
行无为则拣择即世谛而行圣行是名平等以有
为无为同入法性故也。】
「又问随一切有为法众生以何为行答言诸佛所行
是随一切有为法众生行也又问诸佛以何为行答
言诸佛以第一义空为行又问凡夫所行诸佛亦以
是行有何差别等行言汝欲令空中有差别耶答言
不也等行言如来不说一切法空耶答言然是故梵
天一切法无有差别是诸行相亦复如是所以者何
如来不说诸法有差别也。」
【【注】凡夫行于有为三乘行
于无为诸佛行于第一义空所言第一义空者有
为无为皆惟名字无有义理三乘不了义空于法
性中妄起诤执作有无见凡圣成差大乘深明实
际知有为无为皆第一义空于是空中何有彼此
无彼此故号曰等行迩来道学宗师动辄言理不
知理为碍本始终论义岂识义是祸苗若悟义理
本空始知圣人无说。】
「尔时思益梵天问文殊师利言所言行处行为何谓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9b 页 X20-0819.png
也答言于诸行中有四梵行是名行处行若人离四
梵行不名行处行能行四梵行是名行处行。」
【【注】四梵
行者有四依行一者常行乞食二者著粪扫衣三
者兰若树下住四者病以腐烂药治此惟声闻法
非今经意有四观行一者观因缘二者观果报三
者观自身四者观佛身此亦初心行人所修非今
经意有四安乐行一者身住菩萨行行处近处为
众说法二者口于末法中宣说妙法不乐说人及
经典故三者意于法灭时受持斯经无怀嫉妒四
者誓愿以身口意与慈悲但发愿流通此即今经
意也由前凡夫诸佛行体无二若不择住梵行则
恐成混滥何也前欲显理则纤迹不存宁容圣凡
有异此中扶事则非是宛然不许邪正混同事理
两备方名究竟所以法华三周法竟说此安乐行
门楞严见道以还方宣修行法则是皆圣贤千古
不易之式也又杀盗淫妄四者乃梵行之门舍是
别求则非行处。】
「梵天若人成就四梵行虽于空闲旷野中行是名行
处行若不成就四梵行虽于楼殿堂阁金银床榻妙
好被褥于此中行不名行处行亦复不能善知行处
相。」
【【注】所言成就者四种安乐行门及身无杂染等行
也若成就此则不拣方所虽处旷野犹居大众以
能说法要故也若不成就虽处大众犹无一人以
不能弘宣大法故亦不能知行处相。】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19c 页 X20-0819.png
「又问菩萨以何行知见清净答言于诸行中能净我
见。」
【【注】凡夫著于我见执于有为二乘著于我见执于
无为二者虽则出生相返同归虚妄若净我见则
有为无为皆归实际者即是入正行入正行故则
知见清净。】
「又问若得我实性即得实知见耶答言然若见我实
性即是实知见譬如国王典金藏人因巳出用知馀
在者如是因知我实性故得实知见。」
【【注】无我无我所
是我实性达实性故则如是知如是见皆如实故
譬如典金藏人因巳出故知馀在者喻我及我所
皆从巳出本是无生而我本体曾无有动无动之
体即实知见也。】
「又问云何得我实性答言若得无我法所以者何我
毕竟无根本无决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实
性。」
【【注】凡夫不了执言有我若有我者四大六根何者
是我若眼是我则耳鼻舌身应是非我若耳鼻等
非我则谁闻谁嗅若都是我则我成六我若都不
是我舍是岂应别有如是推求则决定无有根本
可得以无得故是名得我实性也。】
「又问如我解文殊师利所说义以见我故即是见佛
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
【【注】见我性空佛性亦空。】
「文殊师利谁能见佛答言不坏我见者所以者何我
见即是法见以法见能见佛。」
【【注】上云见我即是见佛
此间谁能见佛似乎相反然梵天恐人坏我见而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0a 页 X20-0820.png
见实性重增取舍之端故复问之使知不坏我见
而见实性也我见即是法见者由有我见法得兴
起因有法故有能觉者也。】
「又问颇有无所行名为正行耶答言有若不行一切
有为法是名正行。」
【【注】由前不坏我见见佛然亦不著
我见若著我见即行有为不名正行以正行不属
有为故不行是行也。】
「又问云何行名为正行答言若不为见故行不为断
不为證不为修故行是名正行。」
【【注】见苦断集證灭修
道不为四者所行名为正行以见苦无生知集无
和合了灭无生灭悟道无二故也。】
「又问慧眼为见何法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
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所以者何有为法皆虚妄
分别无虚妄分别是名慧眼无为法空无所有过诸
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见无为法。」
【【注】由前无见见我实
性无行名为正行既云无见无行所云慧眼当见
何法夫慧眼者见无见无行之法也以慧眼鉴空
空者空诸虚妄故不见有为眼以见色得名慧眼
鉴空非色所及故超诸眼道而不见无为也。】
「又问颇有因缘正行比丘不得道果答言有正行中
无道无果无行无得无有得果差别梵天无所得故
乃名为得若有所得当知是为增上慢人正行者无
增上慢无增上慢则无行无得。」
【【注】所言有因缘者有
正行因缘故无行道无得果无得果差别者无声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0b 页 X20-0820.png
闻辟支佛佛乘之差别也以正行中无所不行无
所不行本一无行是为正行之因缘也。】
「又问得何法故名为得道答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
亦不众缘生从本巳来常无有生得是法故说名得
道。」
【【注】所谓得道者得是无生之道也无生偈曰诸法
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不
众缘生者即不共生也缺无因生四处推求无一
可得无可得故说名得道也。】
「又问若法不生为何所得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为
得。」
【【注】若知法是无生则知心外无法可得无法可得
得自心也。】
「是故佛说若见诸有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
【【注】文殊
复引佛说为正者使行人毕竟以无生为得也在
真谛则曰正性在俗谛则曰正位性属自体位属
相用二者会归总是一心。】
「又问云何名正位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
位。」
【【注】我及我所涅槃生死菩提烦恼不作二见即离
分别故也。】
「又行平等故名为正位以平等出诸苦恼故名正位。」
【【注】行平等者自持之德平等出诸苦恼者利人之
行也自行利他均名平等者不思议也不思议故
心无分别同名正位。】
「入了义中故名正位除一切忆念故名正位。」
【【注】入了
义则远离戏论除忆念则三世性空。】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0c 页 X20-0820.png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快说此言诚如
所说说是法时七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
三万二千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十千人离欲得
定。」
【【注】比丘不受诸法者破烦恼惑成般若德也天子
得法眼净者破尘沙惑證解脱德十千人离欲得
定者离二边欲获中道定破无明惑證法身德也。】
「二百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萨得无
生法忍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
王子能作佛事大饶益众生文殊师利言佛出于世
不为益法故出不为损法故出。」
【【注】佛出世者不离正
位于正位中无损无益如是出世也。】
「梵天言佛岂不灭度无量众生仁者亦不利益无量
众生耶文殊师利言汝欲于无众生中得众生耶答
言不也梵天汝欲得众生决定相耶答言不也梵天
汝欲得诸佛有出生相于世间耶答言不也梵天何
等是众生为佛所灭度者梵天言如仁者所说义无
生死无涅槃文殊师利言如是诸佛世尊不得生死
不得涅槃佛诸弟子得解脱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
槃所以者何是涅槃是生死但假名字有言说耳实
无生死往来灭度涅槃。」
【【注】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
平等性中离自化之幻相假名既绝则众生何曾
决定幻相既离则诸佛那得度生无生死可度无
决定可得则一切万法归一寂矣前正问品中网
明问佛不为度生死故说法耶而梵天答曰佛所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1a 页 X20-0821.png
示法有度生死耶如此则梵天非谓不明何以此
中复问文殊似若无知何也前则梵天据正性而
答网明亦非不知此中论寂梵天岂云未谙皆于
佛事门中互兴问答发明奥旨使行人有所趋何
也盖此非浅机所知耳。】
「又问谁能信是法耶答言于诸法中无贪著者又问
若贪著者于何贪著答言贪著者贪著虚妄梵天若
贪著是实者终无憎上慢以贪著虚妄故行者知之
而不贪著若不贪著则无有流若无有流则无往来
生死若无往来生死是则灭度。」
【【注】沩山偈曰未达法
唯心起种种分别是为贪著虚妄分别不能信是
法者也达法唯心巳分别即不生是远离虚妄分
别能信是法者也若虚妄分别是实则彼贪著者
不为憎上慢也以虚妄分别如水中月镜中像极
其心机终不可得不了无得妄为有得是皆憎上
慢也。】
「又问何故说言灭度。」
【【注】既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则
灭度之名空说不知灭者灭其虚妄度者度其执
著耳。】
「答言灭度者名为众缘不和合若无明不和合诸行
因缘则不起诸行若不起诸行是名为灭不起相是
毕竟灭得是道故则无生处如是名为四圣谛。」
【【注】众
缘不和合者即十二因缘不和合也以无明缘行
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生老病死次第生起若无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1b 页 X20-0821.png
明不与行等十二和合则行等十二无由得起是
名为灭不起行识名色等相是毕竟灭毕竟灭者
但灭无明等十二相不灭其性是为得道是名灭
度以生死不可得涅槃不可得但灭其无明妄想
耳。】
* 如来二事品第十五
【【注】前菩萨名字品出无说而说也以法本无说由
诸菩萨德行万差各述所以故有言说次论寂品
乃说即无说也由名字异说有差别文字性空体
惟一寂此品合彼二事皆如来法施之式也故永
嘉曰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皆是妙会
一心也。】
「尔时等行菩萨谓文殊师利如汝所说皆为真实答
言一切言说皆为真实。」
【【注】岂特文殊之言为真实邪
一切外道凡夫所有言语无不真实下文释其皆
真实之意。】
「又问虚妄言说亦真实耶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诸
言说皆为虚妄无处无方若法皆虚妄无处无方是
故一切言说皆是真实善男子提婆达语如来语无
异无别所以者何一切言说皆是如来言说不出如
故一切言说有所说事皆以无所说故得有所说是
以一切言说皆平等文字同故文字无念故文字空
故。」
【【注】若以分别相取则圣贤言说为真实凡夫言说
为虚妄若平等谛观则圣贤言说亦名虚妄而凡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1c 页 X20-0821.png
夫言说亦名真实何也以一切言说皆无性故来
无所从故言无处去无所至故言无方无处无方
皆由缘兴缘灭刹那不住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中
亦无住于无住中假现文字文字性空无有念想
故如来语与提婆达语皆平等无有差别也。】
「等行言如来不说凡夫语言圣贤语言耶文殊师利
言然以文字说凡夫语言亦以文字说贤圣语言如
是善男子诸文字有分别是凡夫语言是贤圣语言
等行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如诸文字无分别一切贤
圣亦无分别是故贤圣无有言说所以者何贤圣不
以文字相不以众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说也譬诸钟
鼓众缘和合而有音声是诸钟鼓亦无分别如是诸
贤圣善知众因缘故于诸言说无贪无碍。」
【【注】若谓一
切言说文字无有念性均一虚妄则如来岂不说
凡夫贤圣耶文殊答曰然如来所说皆由文字诠
表而有差别以文字无性无有念想分别而凡夫
语贤圣语亦无性无有念想分别由如钟鼓之声
缘合成音岂为有性耶所言缘合者如钟鼓之声
缘皮缘木缘金缘人如是等缘和合成音本是无
性而凡夫语言圣贤语言外缘事理内缘唇舌牙
齿神气等缘和合成音若缺其一音则不成岂非
无性而贤圣了此无性故无贪无碍凡夫不了多
生执著故凡圣似差无性体同宁有二致。】
「等行言如佛所说汝等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2a 页 X20-0822.png
默然何谓说法何谓圣默然答言若说法不违佛不
违法不违僧是名说法若知法即是佛离相即是法
无为即是僧是名圣默然。」
【【注】佛以觉了为义法以平
等为义僧以和合为义若不迷于觉不著分别不
坏和合是名说法若法平等觉了不迷即是佛觉
了不迷远离虚妄幻相即是法了法无生无为顺
入即是僧此即一体三宝备在自巳不言而喻故
曰默然。】
「又善男子因四念处有所说名为说法于一切法无
所忆念名圣默然。」
【【注】四念处者身受心法也观身无
常观受是苦观心是空观法无我佛欲众生出离
如是教诫名为说法了此性空无所忆念是名默然。】
「因四正勤有所说名为说法以诸法等不作等不作
不等名圣默然。」
【【注】四正勤者一断巳生恶法如除毒
蛇二断未生恶法如防流水三增长巳生善如溉
甘果四未生善为生如钻木出火如是开示名为
说法然如来等观诸法无勤不勤非等不等了法
无是故曰默然。】
「因四如意足有所说名为说法若不起身心名圣默
然。」
【【注】四如意者欲念进慧以心慕胜欲系念正住精
进无间不令驰散智定力等所愿皆得名如意足。】
「因五根五力有所说名为说法若不随他语有所信
为不取不舍故分别诸法一心安住无念念中解一
切法常定性断一切戏论慧名圣默然。」
【【注】信进念定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2b 页 X20-0822.png
慧分开根力圣道仗此出生故曰根心获相应故
曰力根中五者一信谛理出生无漏功德二策善
进修不懈三念正助之道皆出世正因四摄心在
道不令驰散五决择邪正明白不滥力中五者一
得信力故不为疑惑所动二得进力故用心无间
不至圣道不休三得念力故能破边见不为烦恼
所破四得定力故能破欲界所系于诸禅定互无
妨碍五得慧力故能破邪外等论又能破自巳见
爱等执不随他语者得信力也不取不舍者得进
力也安住无念者得念力也解法常定者得定力
也断戏论慧者得慧力也根力有五契心一念一
念亦无无所得故谓之默然。】
「因七菩提分有所说名为说法若常行舍心无所分
别无增无减名圣默然。」
【【注】七菩提者即念择进喜轻
安定舍由得五力于菩提有分證之益缘念大乘
决择实相进修无漏喜获相应此四者治其沈心
之相获相应故获得轻安由轻安故定心入禅由
入禅故舍于观智如是开示名为说法常行舍心
者即念念无著因地果觉无增无减无所分别故
曰默然。】
「因八圣道分有所说名为说法若知说法相如筏喻
不依法不依非法名圣默然。」
【【注】八圣道者见思惟语
业精进念定命见谓修无漏十六行故明见四谛
思惟者谓以正思惟发动正道观心语谓以无漏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2c 页 X20-0822.png
智除口邪命常摄口业住正语中业谓以无漏智
除身邪命住于清净正身业中此四者举其治修
之行精谓勤修涅槃善入正谛此通前后定谓正
住于法决定不移念谓心不动失正直不忘命谓
以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于正命此
三者总收意业获相应心也如是八种开示本乎
无说为度众生故现言说犹如船筏意在济人不
著彼岸不著此岸不住中流如是说法不依有为
不依无为不依法不依非法说是无说无说是说
所谓默然同一幻兴无有实性故般若云汝等比
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善男子于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开解演说名为说
法若身證是法亦不离身见法亦不离法见身于是
观中不见二相不见不二相如是现前知见而亦不
见名圣默然。」
【【注】总指三十七助道品于法体本无方
便应世建立名相若能亲證则于法于身不作二
不作不二所谓自證不可得也。】
「又善男子若不妄想著我不妄想著彼不妄想著法
有所说名为说法若至不可说相能离一切言说音
声得不动处入离相心名圣默然。」
【【注】彼我说法皆妄
想有若无妄想名字皆空如来以此劝诱故名为
说法若悟不可说相知一切音声皆无所入矣。】
「又善男子若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而教诲之名为
说法常入于定心不散乱名圣默然。」
【【注】是知说法皆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3a 页 X20-0823.png
因对机默然皆由自證以自證故说即无说利众
生故无说为说是二者皆一心建立也。】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师利所说义一切声闻辟支佛
无有说法亦无圣默然所以者何是人不能了知一
切众生诸根利钝亦复不能常在于定文殊师利若
有真实问何等是世间说法者何等是世间圣默然
者则当为说诸佛是也所以者何诸佛善能分别一
切众生诸根利钝亦常在定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
是如等行所说唯诸如来有此二法。」
【【注】既是如来具
此二事馀不应有云何佛不自说而文殊说也以
文殊为择法眼故佛住第一义故第一义中不容
有说在第二义门方便提奖佛告文殊而印可等
行者以一真法界若动若静若语若默若大若小
若邪若正等而行之不起二见不起二见是如来
行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亲从佛闻汝等集会当
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世尊若声闻不能行者云
何如来敕诸比丘行此二事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
何若声闻不从他闻能说法能圣默然不须菩提言
不也须菩提是故当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无有说法
无圣默然。」
【【注】须菩提云空生以解空第一故此中启
请由前等行不起二见等心而行若不会归空际
则是非皎然安能等行哉故须菩提发起会归空
也声闻辟支佛无此二事者心存得失未能等观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3b 页 X20-0823.png
入空者也如来有者如来即诸法如义如即空也
动静说默皆由空之所出也。】
「尔时文殊师利谓须菩提如来了知众生八万四千
行汝于此中有智慧能随其所应为说法不答言不
也今须菩提能入观一切众生心三昧住是三昧通
达一切众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无所妨碍不答言
不也文殊师利言须菩提如来于众生八万四千行
随其所应为说法药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动摇
而通达一切众生心心所行须菩提是故当知一切
声闻辟支佛不及此事。」
【【注】须菩提意谓我亲闻佛敕
诸比丘行此二事若云无分敕彼何为而佛答非
谓无分但无巳智分也动转施为皆仗佛力如官
家仆使一切所为皆依主出而文殊重释其意者
非惟无巳智分实乃力之不逮耳盖十力四无畏
十八不共法二乘全无五眼六通二乘分證如来
圆證不能入观众生心三昧者即入一切语言三
昧也以此三昧生佛同具二乘分證自心不能遍
證他心以不能遍證故不能住是三昧以分别未
忘故也以不能故于自心他心心王心所皆不能
无妨碍也以不能无碍不能观机说法故于二事
二乘无分如来一一超过故此二事惟如来有如
礼乐刑政皆天子出非庶民有也。】
「须菩提或有众生多淫欲者以观净得解脱不以不
净唯佛能知。」
【【注】多欲众生如来于小乘教中令观不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3c 页 X20-0823.png
净观而得解脱如优波尼沙陀等于大乘惟观欲
性无生而得解脱如净名与二比丘说罪性空等。】
「或有众生多瞋恚者以观过得解脱不以慈心惟佛
能知。」
【【注】小乘教中佛令多瞋众生修慈心观大乘中
不修对治而返求诸巳也故小乘观门不足喻也。】
「或有众生多愚痴者以不共语得解脱不以说法唯
佛能知。」
【【注】由说法故令彼愚痴转得智慧是佛常说
今云不共语而得解脱者盖如来观机之说无有
定方或劝而发心或激而发心各随其宜非二乘
所知也何谓激而发心耶如阿那律陀性好打睡
佛以偈呵曰终日恰恰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
年不闻佛名字更不与语律陀闻偈自责七日不
眠失去两目得半头天眼證无学果是不与语而
使发心者也夫子亦曰朽木不可雕也。】
「或有众生等分行者不以观净不以不净不以观过
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语不以说法得解脱者随其根
性以诸法平等而为说法使得解脱惟佛能知是故
如来于诸说法人中为最第一禅定人中亦最第一。」
【【注】等分行者即于贪瞋痴等分也贪瞋痴等分者
为说诸法平等得解脱也此上四节文殊与释如
来善知自心他心心王心所应病与药之意也说
法人中第一者释能随宜说法也禅定人中第一
者释虽则说法常在于定也。】
「尔时须菩提问文殊师利若声闻辟支佛不能如是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4a 页 X20-0824.png
说法不能如是圣默然者诸菩萨有成就如是功德
能说法能圣默然不答言惟佛当知。」
【【注】文殊答空生
之问历历分明及乎问菩萨能如是不而文殊不
即与答而曰惟佛当知似乎不能何也盖不逞自
能不衒巳德是圣贤之语式也若言其能则有不
能失故曰语忌十成者不欲断绝也机贵回互者
不欲染污也虽然若问圆澄又且不然但向他道
现分析次。】
「于是佛告须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语言心不散乱
若菩萨成就是三昧皆得是功德。」
【【注】一切语言三昧
者即法性三昧也以法性无性随类妙应如丝竹
管弦于中实无音性故巧合工商文殊不即答者
显性故也如来与答者显法妙指故也。】
「尔时文殊师利谓等行菩萨善男子为众生八万四
千行故说八万四千法藏名为说法常在一切灭受
想定中名圣默然善男子我若一劫若减一劫演说
是义是名说法相是圣默然相犹不能尽。」
【【注】由众生
尘劳行故说此法藏则知无故说说是无说说法
默然二而不二不二故经劫不能尽也。】
「于是佛告等行菩萨善男子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
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普光劫曰名闻国
名喜见。」
【【注】以出过思量中道智光等照二边故曰普
光此智十界同见故曰名闻能悟此智则获圣果
故曰喜见用表前说法默然二事双运之谓也。】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4b 页 X20-0824.png
「彼国严净。」
【【注】离二边垢也。】
「丰乐安隐。」
【【注】多饶法宝故言丰乐常在于定故言安
隐。】
「天人炽盛其地皆以众宝庄严柔软细滑生宝莲华
一切香树充满其中常出妙香。」
【【注】其佛以二事双运
为因地以平等妙行为资助故感众宝严地平等
无诤故感柔软细滑莲华不著垢净不离垢净表
中道智不即二边不坏二边也一切香树常出妙
香依此中道智出生诸功德妙香也。】
「善男子喜见国土有四百亿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纵
广八万四千由旬其中诸城纵广一由旬皆以众宝
校饰一一城者有二万五千聚落村邑而围绕之一
一聚落村邑无量百千人众充满其中彼时人民所
见色像心皆欣悦无可憎恶亦悉皆得念佛三昧是
以国土名曰喜见。」
【【注】所见色像心皆欣悦者以中道
智平等无有分别无分别故所见一切色皆是佛
色无可取舍无取舍故无憎恶也。】
「若他方世界诸来菩萨皆得快乐馀国不尔。」
【【注】一切
方便异门皆依中道而得快乐舍是其馀皆不名
快乐矣。】
「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为弟子说亦多乐说如
是法言汝等比丘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
【【注】是
一而三不碍中道不碍中道故二事并行也。】
「善男子尔时上方医王佛土有二菩萨一名无尽意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4c 页 X20-0824.png
二名益意来诣普光佛所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恭
敬合掌却住一面。」
【【注】以方便智调伏众生故曰医王
上方非坚碍之界用表实际谓方便智依实际而
住故曰上方文云能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而教
诲之而亦常在于定是此义也一名无尽意者依
此方便智而脩行调伏无尽也二名益意者依此
方便智而增益利乐也从医王佛土来诣普光佛
所者即方便智趣中道之像也此经顿教一往论
辩皆称绝待若非方便何云去来细观可知。】
「时普光佛为二菩萨广说净明三昧所以名曰净明
三昧者若菩萨入是三昧即得解脱一切诸相及烦
恼著亦于一切佛法得净光明是故名为净明三昧。」
【【注】即方便智示以根本智也前所谓诸法正性正
行等也以正性离分别故解脱诸相正行无行故
离诸烦恼以根本智迥绝依故于佛法得明净也。】
「又前际一切法净后际一切法净现在一切法净是
三世毕竟净无能令不净性常净故是以说一切诸
法性常清净。」
【【注】以根本智门非三世所摄不属垢净
体是无染不能使之不净如珠如玉水精琉璃真
体如是谁能使不净无能使不净是谓毕竟净也。】
「何谓诸法性净谓一切法空相离有所得故一切法
无相相离忆想分别故一切法无作相不取不舍无
求无愿毕竟离自性故是名性常清净。」
【【注】法无处所
故言空法无形段故言无相相法无能所故言无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5a 页 X20-0825.png
作此三解脱门之相即是性常净之相也。】
「以是常净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性涅槃性即是一
切法性。」
【【注】涅槃云寂灭以刹那无生相可得刹那无
灭相可得以生灭不可得故为一切法所依故曰
法性。】
「是故说心性常清净善男子譬如虚空若受垢污无
有是处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无有是处。」
【【注】此喻心
性本来是净非使之净也。】
「又如虚空虽为烟尘云雾覆曀不明不净而不能染
污虚空之性设染污者不可复净以虚空实不染污
故还见清净凡夫心亦如是虽邪忆念起诸烦恼然
其心性不可垢污设垢污者不可复净以心相实不
可垢污性常明净是故心得解脱善男子是名入净
明三昧门。」
【【注】此喻心性即染而净非谓离染而净也。】
「彼二菩萨闻是三昧于诸法中得不可思议法光明。」
【【注】此乃方便趋中道之益也。】
「尔时无尽意菩萨白普光如来言世尊我等巳闻入
净明三昧当以何行行此法门佛告无尽意善男子
汝等当行二行若说法若圣默然时二菩萨从佛受
教头面礼佛足绕三匝而出趣一园林自以神力化
作宝楼于中脩行。」
【【注】园林者总持也以此二法双运
故趣总持也楼以高显为义修行此胜行也。】
「时有梵天名曰妙光与七万二千梵俱来至其所头
面礼足问二菩萨善男子普光如来说言汝等比丘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5b 页 X20-0825.png
集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善男子何谓说法
何谓圣默然二菩萨言汝今善听我当少说唯有如
来乃通达耳于是二菩萨以二句义为诸梵众广分
别说时七万二千梵皆得无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
光明三昧是二菩萨于七万六千岁以无碍辩才答
其所问不懈不息分别二句互相问答而不穷尽。」
【【注】
前二菩萨从普光如来闻净明三昧得不可思议
法光明者破烦恼惑故曰净明證般若德故曰不
可思议真谛之道备矣此中梵天名妙光者由不
思议光之所出也故妙光等皆从二菩萨闻法得
證所谓静极光通达矣二菩萨由医王佛而来普
光佛所者由俗趣真之像也此中二菩萨与梵天
说二句义者融真会俗之像也梵天者俗谛也妙
光者即真即俗故曰妙光真谛无说以方便故说
方便者第二义门也故曰二菩萨少说名数差别
故曰七万二千梵得无生法忍者会差别归于实
际也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者破尘沙惑證解
脱德故曰普光明俗谛之道备矣二句义互相问
答经七万六千岁所谓第二义也。】
「于是普光如来在虚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于文
字言说而起诤讼凡诸言说皆空如响如所问答亦
复如是汝等二人皆得无碍辩才及无尽陀罗尼若
于一劫若百劫说此二句辩不可尽善男子佛法是
寂灭相第一之义此中无有文字不可得说诸所言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5c 页 X20-0825.png
说皆无义利是故汝等当随此义勿随文字是二菩
萨闻佛教巳默然而止。」
【【注】普光如来在虚空中告二
菩萨勿著文字而起诤讼者虚空非坚碍之界用
表实际也上不依天下不著地在虚空之中表中
道也收前真俗二门会归中道破无明惑證法身
德故曰佛法是寂灭相第一之义盖真俗二边多
致诤讼第一义中无有诤讼也在真谛则曰得不
可思议法光明在俗谛则曰得普光明三昧以其
有得则有不得故致诤讼在中道第一义谛中则
曰默然而止以其无得则无有不得故无诤讼也
问勿随文字当随此义如何此义答水向石中流
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佛告等行以是当知菩萨若以辩才说法于百千万
劫若过百千万劫不可穷尽又告等行于意云何彼
二菩萨岂异人乎勿造斯观。」
【【注】若谓二菩萨是他人
要且不然勿造斯观当知即是汝等非有他也。】
「无尽意者今文殊师利是。」
【【注】以方便智即根本智之
像也。】
「益意菩萨者今汝身是。」
【【注】以分别智即无分别智之
像也由分别观察增益利乐故曰益意于第一义
心不动故曰等行。】
「妙光梵天者今思益梵天是也。」
【【注】由真出假游于俗
谛故曰梵天即俗照真故曰妙光所谓即俗照真
者即今思慧也。】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6a 页 X20-0826.png
「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诸佛菩萨为
大饶益如所说行精进众生世尊其懈怠不能如所
说行者虽值百千万佛无能为也当知从勤精进得
出菩提。」
* 得圣道品第十六
【【注】以不二法得道谓之圣道由前说法不碍默然
说即无说也默然不碍说法无说即说也若行人
能通达此二而不二是谓得圣道也若二者各执
则非得圣道矣前文四圣谛品者开示之谓也此
中得圣道品者悟之谓也。】
「尔时文殊师利谓等行菩萨善男子汝知菩萨云何
行名勤精进答言若菩萨能得圣道名勤精进。」
【【注】前
文等行云佛为饶益精进众生其懈怠者虽值多
佛无能为文殊恐人著于有为故有此问而等行
不言精进不说懈怠但曰得圣道而巳则知精进
者非精进之精进矣。】
「又问云何行能得圣道答言若于诸法无所分别如
是行者能得圣道。」
【【注】虽知无精进为精进而未知无
得为得文殊恐人著于有行有得所以问过而等
行不答有得不答无得不答有行不答无行但曰
无所分别无分别者不分别得与不得不分别行
与不行当如是而行如是而得也。】
「又问云何名为得圣道巳答言若行者于平等中见
诸法平等是名得圣道巳。」
【【注】所谓得圣道者得无所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6b 页 X20-0826.png
得也若得无所得云何知其巳得圣道邪若能见
诸法平等则为巳得非别有所得也。】
「又问平等可得见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若平等可
见则非平等。」
【【注】所言平等者不可思议之谓也故曰
识不能识智不能知思惟不能及分别不能解故
非可见若可见者非不思议之境也。】
「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若行者于平等中不见诸法
是名得圣道巳文殊师利言何故不见思益言离二
相故不见不见即是正见。」
【【注】前等行谓平等中见诸
法平等是名得道而复云平等不可见平等不可
见则诸法可见乎而梵天复答意云于平等中诸
法尚不见何平等可见也。】
「又问谁能正见世间答言不坏世间相者又问云何
为不坏世间相答言色如无别无异受想行识如无
别无异若行者见五阴平等如相是名正见世间。」
【【注】
上云不见为正见者指何物为正见邪故文殊发
明其意云谁能正见世间出其相也以五阴乃妄
见之相犹如空华本无所有不名正见若谓无见
亦不名正见若知五阴与如无异无别是名正见
若于五阴起有无见是名分别若离五阴求于正
见是坏世间相是二者非正见矣。】
「又问何等是世间相答言灭尽是世间相。」
【【注】上云正
见世间者不坏世间相不坏世间相者以五阴与
如无别无异若五阴与如无别无异指何物为世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6c 页 X20-0826.png
间相耶灭尽是世间相以世间相无尽不尽故若
灭尽是世间相是相宁可尽耶以五阴念念不住
是灭尽相若可尽者则后阴不复生矣若后阴不
生则何物于中念念不住耶。】
「又问灭尽相复可尽耶答言灭尽相者不可尽也又
问何故说言世间是灭尽相答言世间毕竟尽相是
相不可尽所以者何巳尽者不复尽也。」
【【注】若云灭尽
相不可尽则何故言世间是灭尽相耶以世间相
毕竟无体故念念出生有何可尽也犹如虚空毕
竟无体四时运育而无间息若空有体不复更空
也。】
「又问佛不说一切有为法是尽相耶答言世间是尽
相终不可尽是故佛说一切有为法是尽相。」
【【注】若世
间相不尽则佛岂不说有为是尽相邪然有为是
尽相念念不可得故如世间相亦念念不可得而
亦念念出生故有为是尽相亦是不尽相若可尽
者不必更尽也。】
「又问何等数名有为法答言以尽相故名有为法。」
【【注】
前诸问答皆心王相应之法也此中特问心数法
也心王心数各有相应故数谓五十一心所也谓
遍行别境各具五善有十一二十四个不相应根
本无明有六种四个不定此五十一心数是世间
尽相名为有为法也。】
「又问有为法者为住何所答言无为性中住。」
【【注】佛为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7a 页 X20-0827.png
外道不了自心心外求法故说惟识相宗权分名
数一一指归自心达自心巳则知名数无别有住
住无为也。】
「又问有为法无为法有何差别答言有为法无为法
文字言说有差别耳所以者何以文字言说言是有
为是无为若求有为无为实相则无差别以实相无
差别故。」
【【注】若有为法住无为性则无差别其差别者
何实无差别可得耳由文字言说诠量故成差别
非谓实相有差别也。】
「又问何等是诸法实相义答言一切法平等无有差
别是诸法实相义又问何等为义答言以文字说令
人得解故名为义所以者何实相义者不如文字所
说诸佛虽以文字有所言说而于实相无所增减文
殊师利一切言说皆非言说是故佛语名不可说诸
佛不可以言相说故。」
【【注】所言实相无有差别者未审
实相以何为义所谓实相者以文字教人令彼得
解脱文字性空则悟说无可说是实相义以文字
教人令彼得解文字性空故诸佛虽有所说于实
相无所增减矣。】
「又问云何得说佛相答言诸佛如来不可以色身说
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说相不可以诸功德法说相。」
【【注】
诸佛相者即是实相故不可以色身等相说相也
此以泯相门论实相也。】
「又问诸佛可以离色身三十二相诸功德法而说相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7b 页 X20-0827.png
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色身如三十二相如诸功德
法如。」
【【注】此以即相门论实相也。】
「诸佛不即是如亦非离如如是可说佛相不失如故。」
【【注】不即不离是如来相故。】
「又问诸佛世尊得何等故号名为佛答言诸佛世尊
通达诸法性相如故说名为佛正遍知者。」
【【注】此上一
十六品以具信解行證一周佛事巳竟故自光明
品至叹功德五品以成其信自五力说法品至菩
萨授记品以成其解自萨婆若品至如来二事五
品以成其行惟得圣道品以获其證惟信解行證
一席圆具故标此经为顿教大乘也。】
* 志大乘品第十七
【【注】前十六品当机一周获益巳竟此下八品收彼
未来故说此品劝令志慕大乘勿迷小道以彼小
乘是权非实诳诱小儿大乘是实非权可令日用
顿證重显大乘有如是深益故当志慕亦使自择
也。】
「于是等行菩萨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发行大乘尔
时世尊以偈答曰。」
【【注】菩萨名等行者用表法界体无
大小净秽乃至邪正是非分别等而行之故曰等
行为破二乘分别取舍执也然于初心行人不可
大小混滥以迷进趣之方故须择也楞严曰圣性
无不通逆顺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故
所谓无分别中不碍炽然分别此之谓欤。】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7c 页 X20-0827.png
「菩萨不坏色发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
如色菩提然等人于如相。」
【【注】小乘用生灭四谛修析
色入空虽出分段生死未尽变易大乘用无作四
谛修即色即空无别有空故二死永尽色与行人
菩提三者皆同一如相耳。】
「不坏诸法性是名行菩提。」
【【注】色是有义法性是空义
既不坏有而行菩提亦不灭空而取菩提也。】
「不坏诸法性则为菩提义是菩提义中亦无有菩提。」
【【注】菩提云觉觉法实性是名菩提实性即是无性
无性中亦无菩提之名字也。】
「正行第一义是名行菩提。」
【【注】前二节不坏空有行于
菩提此中不涉空有行于菩提以第一义中非空
非有故。】
「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
【【注】五阴指前色法界入指前法性此中出过云愚
人离是求于菩提则坏彼色及法性而求菩提不
知离是无可求也。】
「若有诸菩萨于上中下法不取亦不舍是名行菩提。」
【【注】析色入空是为小乘体色入空是为中乘即色
即空是上乘如是三者同依法性无可分别知是
方便故不取于化导有益故不舍。】
「若法及非法不分别为二亦不得不二是名行菩提
若二则有为非二则无为离是二边者是名行菩提。」
【【注】前则于有无二边双遮双照不即不离此则于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8a 页 X20-0828.png
法非法不起二见不起二见则分别斯泯矣。】
「是人过凡夫亦不入法位未得果而圣是世间福田
行于世间法处中若莲华遵脩最上道是名行菩提。」
【【注】此中结證前文若有如是之人能于有无二边
遮照之用则如莲华虽处污泥不为所染是人虽
处世间不为所染遵修妙道为世福田也过凡夫
者不住有也不入法位者不住空也有如是慕道
虽然未證圣果亦是圣人也。】
「世间所行处悉于是中行世间所贪著于中得解脱。」
【【注】世间之行有为也亦不离菩提而有可行矣皆
菩提而行贪著然亦因菩提而得解脱也。】
「菩萨无所畏不没生死渊无忧无疲倦而行菩提道。」
【【注】前则解脱有为皆依菩提此中菩萨于生死中
不没不疲皆由菩提而使之然也。】
「斯人能善知法性真实相是故不分别是法是非法
行于佛道时无法可舍离亦无法可受是名菩提相。」
【【注】此中结成不分别之意以达实相故有为无可
舍无为无可取惟此无分别是菩提相也。】
「一切法无相犹若如虚空终不作是念是相是可相。」
【【注】以虚空无心识故无念无相无念无相故则无
取无舍一切法亦无念相故无取无舍以喻合显
也。】
「善知世所行遍知方便力能充满一切众生之所愿
常住于平等护持佛正法。」
【【注】前依无分别智行于菩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8b 页 X20-0828.png
提此依方便智导人菩提何用方便邪为护正法
故。】
「一切无所念则是如来法若有佛无佛是法常住世
能通达是相是名护持法。」
【【注】此释护法之意也所言
护法者非护他法盖护自心也以此无念之心非
于有佛而为之有非于无佛而为之无有佛无佛
此心常住故当护持耳。】
「诸法之实相了达知其义安住于此中而为人演说。」
【【注】若诸法不了实相是名谤佛非说法也若能安
住实相然后乃可耳。】
「行于甚深法魔所不能测是人于诸法无所贪著故。」
【【注】于法若有贪著则不落于有则落于无若无贪
著则不落二边是谓甚深故魔不能测矣。】
「愿求诸佛慧亦不著愿求是慧于十方求之不可得
诸佛慧无碍不著法非法若能不著此究竟得佛道。」
【【注】于十方求慧不可得者当求于自心求慧于自
心故虽有愿求而亦不著若有所著则非无碍之
佛慧矣。】
「其诸乐善人布施转高尊舍一切所有而心不倾乐。」
【【注】凡夫行施谓得乐报故心生欢喜若行人舍诸
所有而心不欢乐达施无施也。】
「诸法不可舍亦复不可取。」
【【注】此释成不倾乐之意也。】
「一切世间法根本不可得。」
【【注】此转释不可取舍之意
也。】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8c 页 X20-0828.png
「能知一切法非施非舍相是名大施主于法无所见。」
【【注】结归行实相之施也。】
「是等诸菩萨不计我我所是故行施时不生贪惜心
诸所有布施皆回向佛道布施及菩提不住是二相。」
【【注】不住布施则不住因不住菩提则不住果因果
不住则回向佛道矣。】
「无作无起戒常住于此中亦不作念言我住是持戒。」
【【注】小乘持戒作止持犯事事有为大乘无作无起
常契道共所谓持无相戒也。】
「智者知戒相不生亦不作是故戒清净犹若如虚空
观身如镜像言说如响声心则如幻化不以戒自高。」
【【注】持戒所由因乎三业求三业不可得则持戒亦
不可得不当自高也。】
「其心常柔软安住寂灭性悉灭一切恶通达于善法
持戒及毁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见法性则持无漏戒。」
【【注】柔软乃定共之戒寂灭乃道共之戒此二者即
摄众生戒也灭恶乃摄律仪戒达善乃摄善法戒
此举三聚净戒也持毁不二者用显此三聚戒亦
即大乘无相戒也。】
「巳度忍辱岸能忍一切恶于诸众生类其心常平等
诸法念念灭其性常不住于中无骂辱亦无有恭敬
若节节解身其心终不动知心不在内亦复不在外
身怨及刀杖皆从四大起于地水火风未尝有伤损
通达于此事常行忍辱法菩萨行如是众生不能动。」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9a 页 X20-0829.png
【【注】此中忍辱有三种谓调顺忍生忍无生忍初云
能忍诸恶者即是生忍次云心平等者即是调顺
忍三云法念念灭者即是无生法忍是下所有偈
文皆释无生法忍之意也。】
「勇猛勤精进坚住于大乘是人于身心而无所依止。」
【【注】小乘著身心虽行精进不出有为大乘身心无
有依止则是无精进之精进也。】
「虽知生死本其际不可得为诸众生故庄严大誓愿。」
【【注】菩萨知生死本际不得曷用精进邪然为化众
生故不舍大誓庄严也。】
「法无决定性何许有灭相本际不可得为颠倒故说
法性不可议常住于世间若能知如是不生亦不灭
菩萨念众生不解是法相为之勤精进令得离颠倒。」
【【注】一切法本无决定非生非灭菩萨何用精进灭
彼虚妄耶盖由众生不解如是无生灭性著诸虚
妄故现行精进令彼灭颠倒耳。】
「诸佛常不得众生决定相而彼弘本愿当观精进力。」
【【注】若菩萨为众生而起精进者可有众生决定相
耶释云佛不观众生有决定相菩萨欲弘本愿故
观精进耳。】
「思惟一切法知皆如幻化不得坚牢相观之如虚空
从虚妄分别贪著生苦恼为斯开法门令得入涅槃
为彼行精进而不坏于法离法非法故常行真精进。」
【【注】此释观精进之意以勤勇无间之力观于世间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9b 页 X20-0829.png
无有坚牢而众生不了虚妄贪著生苦而菩萨行
于精进然二乘不悟无生于法非法起于取舍不
成精进大乘于此二边远离故名真精进矣。】
「是等行远离了达无诤定。」
【【注】由精进故获得声闻定
也。】
「独处无愦闹常畏于生死乐住于閒居犹如犀一角
游戏诸禅定明达诸神通心常住平等处空闲聚落
威仪无变异恒乐于禅定。」
【【注】此由精进故获得辟支
佛定也辟支观还灭十二因缘悟知万法无生故
心住平等但不知众生等有故名独觉也。】
「信解常定法及寂灭无漏其心得解脱故说常定者。」
【【注】此因精进获解大乘常定前声闻辟支皆作意
定此乃无作妙定刹那无生相可得刹那无灭相
可得故谓之寂灭惟寂灭故不漏落二边复谓之
无漏标名有三释意惟一以名异体同故也。】
「自住平等法以此导众生不违平等行故说常定者
志念常坚固不忘菩提心亦能化众生故说常定者
常念于诸佛真实法性身远离色身相故说常定者
常修念于法如诸法实相亦无有忆念故说常定者
常修念于僧僧即是无为离数及非数常入如是定。」
【【注】此禅度中文分两段初声闻辟支佛定二大乘
常定常定复分为四初即自利二即利他三即自
他兼举四即观念三宝禅定虽分大小同依精进
出生二者并举意在择大也。】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29c 页 X20-0829.png
「悉见十方国一切群生类而于眼色中终不生二相
诸佛所说法一切能听受而于耳声中亦不生二相
能于一心中知诸众生心自心及彼心此二不分别
忆念过去世如恒河沙劫是先及是后亦复不分别
能至无量土现诸神通力而于身心中无有疲倦想
分别知诸法乐说辩无尽于无央数劫开示法性相。」
【【注】此由禅定故获得六通也得天眼故能彻鉴群
生得天耳故能具闻佛法得他心故知自他心得
宿命故忆过去得神境故游诸佛土得漏尽故开
示法性是所谓静极光通达也。】
「智慧度彼岸善解阴入界常为众生说无取无戏论。」
【【注】凡夫由无智慧无明所覆于五阴六入十二处
十八界妄生执著不能善解故沉生死菩萨善解
阴等即是实性故度彼岸虽自度巳收彼未度故
为说法虽为说法于法相无所取善知阴等无性
故所说真实离于戏论也。】
「善知因缘法远离二边相。」
【【注】此释前偈既知阴等性
无则亦无可说云何而为众生说耶释云阴等实
是无性不可说以因缘故可说也以因缘法亦是
无性远离可说不可说故又善知阴入界等皆由
因缘出生无有自性故离二边。】
「知是烦恼因亦知是净因。」
【【注】资始为因成业为缘然
是二者互相生起烦恼因迷法性而起菩提亦因
烦恼而显故知互相由藉者皆一无性也。】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0a 页 X20-0830.png
「信解因缘法则无诸邪见。」
【【注】信解因缘者中观偈曰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
义若能如是信解则离邪见矣。】
「法皆属因缘无有定根本。」
【【注】说有不有谭空不空故
无根本可定矣。】
「我见与佛见空见生死见涅槃之见等皆无是诸见。」
【【注】此释无根本可定之意也我见佛见等是名二
见如是二见广求诸见皆无根本可定也。】
「无量智慧光知诸法实相无暗无障碍是行菩萨道。」
【【注】由悟因缘诸见皆无根本则得于无量智慧知
诸实相矣。】
「是乘名大乘不可思议乘悉容诸众生犹不尽其量。」
【【注】结指如上六度是名大乘是不思议乘也。】
「一切诸乘中是乘为第一。」
【【注】诸乘即声闻辟支佛菩
萨佛乘也彼诸乘中皆入名言不无阶级如是大
度一一无相不可思议故为第一也。】
「如此大乘者能出生馀乘馀乘有限量不能受一切
唯此无上乘能悉受众生。」
【【注】此最上乘法以法界为
体一切由此出生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究竟还
归此法界。】
「若行此无量虚空之大乘于一切众生无有悭吝心。」
【【注】此之大乘犹如虚空不碍万像之所发挥也。】
「虚空无有量亦无有形色大乘亦如是无量无障碍。」
【【注】前以虚空之无碍用况大乘之无碍此以虚空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0b 页 X20-0830.png
之无形用况大乘之无形。】
「若一切众生乘于此大乘当观是乘相宽博多所容。」
【【注】此结归无碍无形之意也。】
「无量无数劫说大乘功德及乘此乘者不可得穷尽。」
【【注】能乘之人所乘之法皆不可尽也。】
「若人闻此经乃至持一偈永脱于诸难得到安隐处。」
【【注】上则乘此脩行此则力未逮彼闻经随喜少持
一偈功德如是何况具足受持者乎。】
「敬念此经者舍是身巳后终不堕恶道常生人天中
于后恶世时若得闻是经我皆与受记究竟成佛道。」
【【注】是经者即是自心一切众生迷背自心故流浪
生死若闻自心谛信不疑则佛与受记也。】
「若持此经者佛法在是人是人在佛法亦能转法轮。」
【【注】若信自心则佛法在是人所弘是人能荷担佛
法也。】
「若人持是经能转无量劫生死诸往来得近于佛道。」
【【注】持是经者信慕大乘转多劫为一念生死往来
皆得近佛道矣。】
「若能持是经精进大智慧是名极勇猛能破魔军众。」
【【注】二乘亦称精进然无道心不名勇猛菩萨一念
信解便同正觉故言极勇猛矣。】
「我于燃灯佛住忍得受记若有乐是经我受记亦然。」
【【注】我于燃灯佛前解称性大乘无法可得得受无
生忍记我以是经与汝等说若能信乐受记如我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0c 页 X20-0830.png
无有异也。】
「若人于佛后能解说是经佛虽不在世为能作佛事
佛说是偈时五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
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
净。」
* 发菩提心品第十八
【【注】前品志慕大乘获益如是其如上说行人闻益
发心理果然矣恐不知发无所发妄执有得有愿
堕落邪小不知所向故文殊欲使法眼清净启佛
决择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
义若有人发菩提愿是为邪愿所以者何诸有所得
悉皆是邪若计得菩提而发愿者是人诸所作行皆
为是邪所以者何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无
色界菩提无有住处不应发愿。」
【【注】菩提本是自心非
是外物故无方所住处若发愿求菩提者似慕其
外矣何也有外可言有得若无外者不可言发愿
求菩提也。】
「世尊譬如有人愿得虚空宁得空不佛言不也世尊
菩萨亦复如是发同虚空相菩提之愿即是发虚空
愿。」
【【注】辟如人身内外循体皆空不知是空反欲求空
岂非妄乎菩提自心亦复如是见闻知觉无非自
心舍是则求宁不为妄乎。】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1a 页 X20-0831.png
「菩提出过三世非是受相不可愿也。」
【【注】此释发同虚
空愿之意也以虚空无相不属三世菩提亦无相
非巳得非当得非今得欲何愿乎以菩提非受相
非受故非得也。】
「若菩萨起二相发菩提心作是念生死与菩提异邪
见与菩提异涅槃与菩提异是则不行菩提道也。」
【【注】
菩提云觉觉自心故若彼生死邪见等非自心者
彼生死等应在自心之外矣若生死在自心之外
则生死彼自生死于我何有而欲逃生死耶若生
死等是自心不应起二见以心不取心心不舍心
故也心不取舍则大小名相皆会归一致矣。】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菩萨云何行名菩提行
答言若菩萨行一切法而于法无所行是名菩提行
所以者何出过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注】前以菩提出
过三世故不应发愿求菩提此中以菩提不属有
为但可无所行而行也行一切法非如二乘执灰
断无所行则不如凡夫执有为行而无行无行而
行非心识可议也。】
「又问云何出过一切所行是行菩提答言离眼耳鼻
舌身意诸缘相是名出过一切所行。」
【【注】六根所缘无
非妄境菩提即是实相离缘绝对故六根所不到
六根不到则超诸行矣。】
「又问出过有何义答言不出过平等所以者何一切
法平等即是菩提。」
【【注】所谓出过诸行者但过诸虚妄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1b 页 X20-0831.png
分别不出过平等以菩提性平等故梵天恐人不
解菩提是平等无分别是特问其为义义性平等
无过不过但不过平等而巳。】
「又问云何是发菩提愿答言当如菩提又问何为菩
提答言菩提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菩萨应以
三世清净心发菩提愿。」
【【注】前云菩提同于虚空出过
三世不可愿也梵天重问何为菩提似同不解者
恐人不悟菩提即是自心故特问明而文殊乃答
应以三世清净心发菩提愿始获泮然也。】
「梵天如过去未来现在法从本巳来常不生不生故
不可说如是发愿无所发愿是发一切愿所以者何
以是行道能得萨婆若。」
【【注】前萨婆若品如来以五华
布施则得具足六波罗蜜则能满足萨婆若满足
萨婆若者眼不受色耳不受声鼻不受香等是萨
婆若满足之义此中以三世清净心了法无生是
行萨婆若道前示根尘无生故菩萨由是受记此
示三世平等非是受相菩萨发菩提心者当发其
无所发之心也发其无所发之心当得萨婆若道
前示圆满之趣此示趍果之行故当前后合辩乃
得了然也。】
「又问何故说言萨婆若答言悉知一切真智慧故名
为萨婆若。」
【【注】萨婆若云觉圆满一切觉道至此圆满
故能悉知如百川众流至于大海乃名具足故又
云萨婆若海。】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1c 页 X20-0831.png
「又问何等是真智慧答言无变异相如众生无变异
相真智慧亦无变异相。」
【【注】如来权教权分九界生死
迷悟今据一乘实教融彼九界同是一如无有生
死迷悟譬如百川众流依处得名江河淮济等若
归大海众号顿消均名海水无有变异相也。】
「又问云何是众生相答言假名字毕竟离是众生相
如是无相则无变异若众生与菩提异是为变异如
菩提相众生亦尔是故无变异。」
【【注】前云众生无变异
真智慧亦无变异此有二疑若谓众生无变异则
众生是众生佛是佛发心修道皆成唐弃安能转
凡成圣哉若谓有变异则一真法界之性同乎生
灭故梵天重问何谓众生相而文殊答曰假名字
毕竟不可得是其相以假名字毕竟无体故何变
异之有众生相如镜中像菩提相如水中月名字
异者相异也无体之性未尝异也。】
「菩提不可以馀道得但以我平等故菩提平等众生
性无我故如是可得菩提是故菩提无有变异所以
者何如虚空无变异相一切诸法亦无变异相。」
【【注】菩
提不可以馀道得者但以平等自心證得也分别
故名众生平等故名菩提分别平等同依自心无
别有体无别有体故但了性无我则證得菩提所
谓二而无二故无变异同于虚空一切法亦然也。】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如来是实语者能说如
是法文殊师利言如来于法无所说何以故如来尚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2a 页 X20-0832.png
不得诸法何况说法。」
【【注】如来有时说求菩提为是有
时说求菩提为非有时说有众生有时说非众生
如是等法曾无断了非大菩萨不能谛信小乘声
闻多致狐疑岂如来真实之言能如是说邪文殊
谓如来未尝说法凡有所说无非应机逗教于如
来何有则如来尚不见诸法何况有说邪。】
「思益言如来岂不分别诸法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
为是无为耶文殊师利言于汝意云何是虚空可说
可分别不思益言不也文殊师利言今说虚空名字
以所说故有生有灭耶思益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如
来说法亦复如是不以说故诸法有生有灭如此说
法是不可说相亦以此法有所教诲是无所教诲所
以者何如说法性不说法性亦如是是故说一切法
住于如中如亦无所住。」
【【注】若如来不说法者如来岂
不分别有为无为等邪而如来虽有分别分别即
是无分别以法性不可得故犹如虚空不因说生
为之生不因说灭为之灭而法性亦复如是故如
来知是不可说而说知是不可说而说者说即是
无说说是无说则亦无说而说无说而说为化众
生也为众生而说者则说与无说皆不可得也。】
「尔时释梵四天王俱在会中即以天华散于佛上而
作自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文殊师利说法有
信解者当知是人能破魔军及馀怨敌所以者何文
殊师利今所说法能破一切邪见妄想。」
【【注】诸天以华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2b 页 X20-0832.png
散佛者华表因也以此无愿无求无得无说之为
因能趣佛果故也无愿故能破邪见无求故能破
妄想破妄想故怨敌不能对破邪见故魔军不得
便是所谓称性大乘世所希遇也。】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闻于是法不惊不怖当知是
人不从小功德来。」
【【注】上言所说法胜此言听法行人
亦非下圣法华云若人能窃为一人说一句是人
则为如来所使亦此之谓也。】
「若是经所在之处当知此处则为诸佛拥护受用若
闻是经处当知此处转于法轮。」
【【注】是经所在则为诸
佛护念者是经即是自心能知自心所在则佛为
护念众生不闻自心心外求故佛为说法令知所
向故能闻自心则谓巳转法轮悟是自心即是诸
佛说法能事以竟。】
「是经在所住处聚落村邑山林旷野塔寺僧房经行
之处诸魔外道贪著之人不能侵娆。」
【【注】聚落村邑动
处也山林旷野静处也塔乃高出二边迥离动静
也寺及僧房乃容受之处也经行乃脩道之处也
如是等处不昧自心则为所在自心不昧则彼天
魔外道皆不得侵娆矣。】
「世尊若人多供养过去诸佛乃能得闻如是经典。」
【【注】
此结释闻经之人不从小功德来之意也般若云
后五百岁有能持戒脩福闻是章句信心清净是
人不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以于无量百千亿诸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2c 页 X20-0832.png
佛所种诸善根。】
「世尊我等于此经中得智慧光明而不能得报佛及
文殊师利思益梵天之恩。」
【【注】此经乃所闻之法智慧
乃能悟之心也佛及文殊乃说法之主也梵天乃
善解正问者也能悟由所闻而为之开发所闻由
能说而为之引导能说由能问而为之发起四者
相继缺一不可也端本其源归功于佛与文殊梵
天我因得闻是法开悟自心其恩曷能报哉。】
「世尊我等所从闻经于是法师生世尊想。」
【【注】上云佛
及文殊此中意云凡有法师能说是经我等得闻
皆生世尊之想不致慢也。】
「我等常当随侍说是经者此善男子常为诸天之所
拥护若人书写是经读诵解说时无量诸天为听法
故来至其所尔时世尊语释梵四天王等大众言善
哉善哉如汝所说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以为
一分闻是经者所得功德以为一分其福胜彼置是
三千大千世界若恒河沙等十方世界满中珍宝闻
是经者所得功德复胜于彼。」
【【注】二施之中法施为上
故前后叠喻世界珍宝不及闻经以彼布施不闻
是经只成世间有为福报不及闻经无漏智种故
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
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曾似无为实相门一
超直入如来地此上总彰闻经布施二分优劣下
乃别列闻经获利。】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3a 页 X20-0833.png
「诸善男子若欲得功德者当听是经。」
【【注】总列功德所
由下乃别开功德名件。】
「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财富。」
【【注】身色乃正报之本此经
直指法身能闻此经则悟法身了知身色即非身
色非色则端正斯在富乃依报之要此经显扬藏
秘能闻是经则悟藏心了知七功德财皆是我有
皆我有故始名富饶。】
「欲得眷属欲得自在。」
【【注】尘劳即吾眷属皆名妙用皆
名妙用则取舍斯忘取舍斯忘则纵横自在。】
「欲得具足天乐人乐欲得名称。」
【【注】大乐人乐非离心
有能悟自心则名称斯在。】
「欲得多闻忆念坚固正行威仪。」
【【注】若依文字多闻博
识有得有失不名坚固若依实相自性宗通何记
何忘是名无漏了心无外则正行无差而威仪自
若也。】
「戒定智慧。」
【【注】总六度为二门前五为福后一为慧福
度以戒定为最故遍二端。】
「解达经书欲得善知识。」
【【注】前云多闻此云解达经书
文似重叠上文应是总括世出世典此中应是独
尊大乘奥旨善知识者有二一者为知识所护前
文云为善知识所护二者自为善知识前文云谁
为众生善知识。】
「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
【【注】前则欲得其因此
中欲得其果。】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3b 页 X20-0833.png
「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自利之益也。】
「欲得与一切众生乐具。」
【【注】利他之德也。】
「欲得涅槃者当听是经。」
【【注】总结自他二利所归之趣
除此实相自心别无有道也。】
「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广为人说诸善男子若行是经
者我不见其人不得如是具足快乐。」
【【注】受而不失持
而不忘下根之人不能如此则当读诵使获通利
如法而行此盖言由听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
故言具足快乐必然之道也。】
「善男子我今语汝若人所从闻是经处若和尚若阿
阇黎我不见世间供养之具能报其恩。」
【【注】下文释成
不能报所以谓也。】
「是法出过世间世间供养所不能报是法度于世间
世间财物所不能报是法无染染污之物所不能报。」
【【注】出过世间则有为不能及度世间则利欲不能
干于是财物供养总名染污非法相应故皆不能
也。】
「诸善男子是法馀无能报唯有一事如说脩行若人
于此法中能如说脩行者是名能报师恩亦为恭敬
于师净毕报恩是名不空食人信施。」
【【注】能报师恩善
知本也不空食人福利他也盖信施供养望我成
道将利彼故。】
「是则名为顺如来语顺如来教是名越度众流是名
过诸险道。」
【【注】不闻实相心常为生死险道所陷若闻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3c 页 X20-0833.png
此经则险道斯度矣。】
「是名建立胜幢是名能破敌阵是名师子之王无所
畏故。」
【【注】一切万法至心而极若了此心则胜幢高竖
破诸邪论怨敌犹师子之王无所恐怖矣。】
「是名象王心柔软故。」
【【注】无畏乃破敌之威柔软乃悦
人之德。】
「是名牛王外道论师无能坏故。」
【【注】喻如牛王群牛畏
伏故。】
「是名医王能疗一切病故是名无所惊怖能说甚深
法故是名能具足舍舍诸烦恼故是名持清净戒究
尽善法故是名得大忍辱离我我所故是名大精进
力于无量劫心无倦故是名具足禅定常念系心住
一处故是名有大智慧善解言说诸章句故。」
【【注】此举
依一心具足六波罗蜜也。】
「是名有大功德以无量福庄严身相故。」
【【注】达磨云功
德在自性中求非外可得此经备宣自性故能闻
能说者则有大功德庄严矣。】
「是名有大威德能蔽日月诸光明故。」
【【注】日惟照昼月
惟照夜心光洞然照无不瞩故日月有所未及也
又馀经行人于有无二边各就其长犹如日月各
据昼夜此经纯谈实相馀方便教光为之隐蔽是
知实相威德超诸方便矣。】
「是名大力持佛十力故是名大云能震法雷故是名
大雨灭烦恼尘故。」
【【注】如来十力二乘有所不堪惟实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4a 页 X20-0834.png
相相应故能持此实相之法慈悲普覆如云惊悟
群品如雷灭除烦恼如雨盖由众生迷此实相受
诸热恼行人若能持说自利利他何所不该矣。】
「是名为舍至涅槃故。」
【【注】众生不闻实相以生死为宅
一闻此经则离生死宅处涅槃舍矣。】
「是名大救救生死畏故。」
【【注】信方便教有无破荡则取
舍未忘于生死不为无畏故不名救此实相心中
远离戏论分别尚不得涅槃何生死可畏乎故曰
大救。】
「是名灯明离无明暗故。」
【【注】乘智慧灯照明实相则无
明自离矣。】
「是名归趣魔所怖者之所依故。」
【【注】众生怖蹑魔冤者
由未闻如是经也而持经者与说实相则魔冤不
复怖故是所归之趣矣。】
「是名众生究竟之道。」
【【注】一切众生究竟归于实相故。】
「是名得位坐道场故。」
【【注】如来不得一法而坐道场行
人能持是经亦不得一法故即名得位。】
「是名巳得法眼是名见诸法如是名知空法相故。」
【【注】
得法眼者以实相不碍鉴俗也见诸法如者以实
相不碍證真也知空法相者了此二边皆入中道
第一义空也。】
「是名安住大悲是名安立大慈是名不舍一切众生。」
【【注】行人持此实相之经则妙含三德三德既具则
运平等大悲拔众生之苦兴无缘大慈与众生之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4b 页 X20-0834.png
乐慈悲既备则不舍一切众生矣。】
「是名背于小乘是名向于大乘是名除舍颠倒是名
至于平等是名入于法位。」
【【注】未达实相则法法成差
若悟实相则法住法位矣。】
「是名安住道场是名破坏诸魔是名转于法轮诸善
男子我若一劫若减一劫称扬赞叹说是如说修行
功德不能穷尽如来之辩亦不可尽。」
【【注】盖实相无相
故持经者功德不可尽如来赞辞亦不可尽皆称
实相故也。】
「尔时会中有天子名不退转白佛言世尊所说随法
行随法行者为何谓耶佛告天子随法行者不行一
切法是名随法行所以者何若不行诸法则不分别
是正是邪如是行者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有漏不
行无漏不行世间不行出世间不行有为不行无为
不行生死不行涅乐是名随法行。」
【【注】前文殊谓发愿
求菩提是名邪愿不知是诸法平等平等即是实
相悟此实相即得菩提菩提云觉觉法平等故觉
法平等则诸法无非实相皆实相者则离拣择离
拣择则随所行法皆称实相随所行法皆称实相
则于菩提无有退转故天子名曰不退转即诸法
实相之象也由达诸法皆实相故不分别正邪善
恶乃至世出世间有为无为以其不分别故随其
行皆称菩提故曰无往而不自得也儒云在天而
天在人而人百姓日用而不知良可悲夫。】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4c 页 X20-0834.png
「若起法相者是则不名随法行也。」
【【注】上则不分别法
随其所行皆称菩提此中出过云若起法相则凡
有所行皆不得名为随顺法行故曰法本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我信之矣。】
「若念言我行是法是则戏论不随法行。」
【【注】法无方所
亦无名状若言有可行者故名戏论。】
「若不受一切法则随法行于一切法无忆念无分别
无所行是名随法行。」
【【注】无忆念则世性本空无分别
则戏论斯远无所行则有为斯尽如是而行何退
转之有也。】
「尔时不退转天子白佛言世尊若能如是随法行者
是人毕竟不复邪行所以者何正行者名为毕竟住
邪道者无随法行住正道者有随法行世尊行正行
者无所邪法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差别故。」
【【注】释成
邪道无随法行正道有随法行之意也既云随法
而行则随邪则邪随正则正何故邪无正有邪以
邪道行者随戏论分别故无随法行也正道行者
随顺诸法平等无有分别故有随法行也。】
「尔时思益梵天谓不退转天子汝于此中随法行不。」
【【注】所言随法行者随其正性而行无有能行所行
若著能所则不得名为随法行也故梵天恐人随
于能所故致斯问。】
「答言若世尊所说法中有二相者我当行随法行今
以无二相是随法行于中行者及所行法俱不可得。」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5a 页 X20-0835.png
【【注】无二相者无能所二相也若云我行随法行者
即堕能所能所之法佛所不说以佛不说有能所
故能行之行所行之法悉不可得故我不见有行
随法行者安有能所哉。】
「梵天我以不二法行随法行离诸分别故如诸法如
行是名随法行。」
【【注】一切诸法皆如相随其如相而行
离诸分别是名行也。】
「思益言汝未曾见此佛土耶天子言此佛土亦未曾
见我。」
【【注】梵天意曰若无分别随法而行者宁不见此
佛土耶若见佛土则能所显然乃得云无分别乎
天子曰佛土亦不见我我不见佛土者心外无法
故佛土不见我者法住法位故。】
「思益言此佛土不能思惟分别见与不见天子言我
亦不思惟分别曾于佛土见与不见。」
【【注】若佛土无分
别不能见我我亦无分别不见佛土是所谓各各
不相知各各不相到楞严云汝今谛观法法何状
意同。】
「思益言何人未见能见天子言一切凡夫未见圣法
位若能入者是为先所未见而见。」
【【注】下释成未见能
见之意。】
「是法位相非眼所见非耳鼻舌身意识所知但应随
如相见如眼如乃至意如法位如亦如是若能如是
见者是名正见。」
【【注】未见法位则起分别若入法位则
分别不生分别不生故六根如六根如故六尘如
菩萨无二品第十二¶ 第 835b 页 X20-0835.png
六尘如故六识如根尘识如即知法位如知法位
如即是先所未见而今能见也能见是法位性本
如是则于菩提心无有巳发无有当发无有今发
了知发无可发是真发菩提心也。】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