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第 679a 页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八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著
【○七释观众生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
【二乘观境。多涉于空。菩萨观境。多涉于有。涉空既
招自了之讥。涉有又堕为人之失。惟佛行道。空有
从容。如曰。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
有慧方便解。方便岂非涉有。慧岂非涉空。则巳备
之前章也。文殊复虑滞言之宾未得归一之旨。是
故复有是问。维摩所答。则空有而兼到。中道而恒
居。盖有生可度。岂忘情于涉有。众喻以观。岂拨智
以观空。矧运真实之慈。广破三十之弊。如是则生
缘法缘而双济。无缘中道而独翔。菩萨度生之道。
过此不知所裁也。
○二释经文二。初正明观生四。初明所观众生二。
初文殊以云何观众生问。】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夫所度众生。境也。菩萨观之。观也。不知菩萨云何
观之以行度脱。故有是问。
○二维摩以二十九喻答。】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卷八 第 679b 页 X19-0679.png
【肇公曰。幻师观幻。知其非真。大士观众生。有若此
也。】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𦦨。如呼
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
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
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芽。如
须陀恒身见。如阿那含入胎。」
【肇公曰。阿那含虽有暂退。必不经生也。】
「如阿罗汉三毒。」
【阿罗汉人。虽有界外三毒。今所云者。巳无界内三
毒也。】
「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
【无生忍位菩萨。巳破根本无明。心结永沉。况毁禁
粗事乎。】
「如佛烦恼习。」
【肇公曰。唯有如来。结习都尽。
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
肇公曰。心驰动于内。息出入于外。心想既灭。故息
无出入也。】
「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巳寤。
如灭度者受身。」
【肇公曰。未有入涅槃而复受身者。】
「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所度众生。有也。观之本空如众喻。空也。方即有而
卷八 第 679c 页 X19-0679.png
空。方即空而有。驾双轮而直运。翥两翅以高飞。菩
萨观众生为若此。可谓居其本也。
○二明能被四心四。初慈无量心二。初文殊以云
何行慈问。】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问意谓作如是观。乃涉于空。行慈与乐。乃涉于有。
此以法缘异于生缘为难。以启维摩不二之宗。
○二维摩以为生说斯法答二。初正明二。初总举
真实之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巳。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
法。是即真实慈也。」
【肇公曰。众生本空。不能自觉。故为说斯法。令其自
悟耳。岂有我彼哉。若能观众生空。则心行亦空。以
此空心。而于空中行慈者。乃名无相真实慈也。
灯
曰。夫慈名与乐。悲名拔苦。然与乐时。巳自拔苦。拔
苦时巳自与乐。盖苦乐二法。体如冰炭。不相为类。
众生之苦。过由著有。菩萨观空。巳度彼岸。菩萨度
生亦观此境。作是观巳。自念我当为众生说斯空
法。以度有苦。而无为之乐自臻。以巳所欲。转以施
人。故名真实慈也。
○二别开三十慈。】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无明之惑。品数虽多。大都言之。不外乎四。谓生住
异灭。楞严云。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是也。
卷八 第 680a 页 X19-0680.png
约惑生起之相。则生相居首。灭相居末。约灭除之
相。则生相居首。灭相居末。故五忍以无生忍。居初
住首。以寂灭忍。居妙觉末。今一往约末位言之。故
言寂灭慈。一往非尽理故。又曰无所生故。然寂之
为功。既能寂灭。岂不能寂生。故得云无所生故。此
慈属无缘。以顺中道空有俱空。而为体也。】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
【世上奇男子。胸中抱负不平之气。能为人排难解
纷。一饭之惠必酬。睚眦之怨必报。谓之热肠。以其
有贪嗔痴烦恼故也。今菩萨之慈。视怨亲于平等。
施与拔于法空。虽似排难解纷。然而众生与之有
缘而非热。即与之无缘亦非冷。以其无贪嗔痴烦
恼故也。此慈属法缘。以顺冤亲。俱空为体也。】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菩萨之慈。体顺四弘。理周法界。众生虽无边。而誓
愿度之。巳历过去无量恒河沙劫。而其心不休。当
经未来恒河沙劫。而其心不息。正住十方无量恒
河沙界。而其心无有厌倦。名为行等之慈。顺常住
理。等三世故。此慈属无缘。以顺平等为体也。】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人心于法有所诤竞者。为于缘尘心有所起故也。
菩萨生心度生。巳安止于无住。今之行慈。乃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谓之无诤慈。又复释之曰。无所起
故。此慈属法缘。以顺无诤无起故也。】
卷八 第 680b 页 X19-0680.png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观生行慈。巳分内外。若缘之以生分别。则根尘相
合。生死无穷。了之如幻如化。则人巳不二。物我皆
空。此慈两属。不二属无缘。不合属法缘。】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生死烦恼。一有未尽。则法有可坏。惟其毕竟尽故。
是以其慈体不可坏。此慈属法缘。以顺尽相故也。】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中道无缘。坚若金刚。利能摧惑。故心无毁。】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肇公曰。真慈无相。与法性同净也。此慈属无缘也。】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中道无缘。体若虚空。本无边际。】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梵云阿罗汉。此云破贼。此慈属法缘。所谓无心攀
缘众生。自然现益。】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菩萨无心。以安众生为心。此慈属生缘。是故云也。】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三慈对人分之。生缘属菩萨。法缘属阿罗汉。今无
缘应属如来。体顺中道。故曰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梵云佛陀。此言觉者。然有三觉。一自觉。属法缘。二
觉他。属生缘。三觉满。属无缘。今云觉众生故。分属
卷八 第 680c 页 X19-0680.png
生缘也。】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肇公曰。大乘之道。无师而成。谓之自然。菩萨真慈。
亦无因而就。故名自然。此慈属无缘也。】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肇公曰。平等一味无相之道。谓之菩提。无相真慈
亦平等一味。可名菩提也。此慈属乎无缘。】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慈近乎爱。爱则与众生等。菩萨修乎法缘。巳断诸
爱。虽终日等。而不与之等也。此慈属法缘。】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不先拔苦。所与之乐。终非究竟。是故慈悲。一义异
名。导以大乘之乐。以释二死之苦。名大悲慈也。此
慈属无缘。以导大乘故也。】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肇公曰。疲厌之情。出于存我。以空无我心而为慈
者。与生死相毕。无复疲厌也。此慈属法缘。】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财施有尽。故有遗惜。法施无尽。故无遗惜。此慈生
法两属。】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菩萨持戒。不独自止毁禁。兼欲化他毁禁。使人见
贤而思齐也。以是与乐。慈莫大焉。此属生缘慈也。】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卷八 第 681a 页 X19-0681.png
【什公曰。若能行忍。则内不自累。外不伤物。故言护
彼我也。亦属生缘慈也。】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人虽有力。若复杂退。则不能有所荷担。故菩萨荷
负众生。宜以精进而为其力。此亦属生缘。】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小乘之人。及以凡夫。修得禅定。多生耽味。菩萨得
禅。正好依禅行慈。行慈则出俗利生。不爱禅味。此
亦属法缘慈摄。】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什公曰。行未满而求果。名不知时。
灯曰。不特此也。
自未度而度人。巳得度而不度人。灭度一切众生。
实有众生得灭度者。无住而不生心。生心而非无
住。皆名不知时也。此亦法缘慈摄。】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六度之外。有方便度。慈亦如是。菩萨随机。一切示
现。即谓之方便慈。此属生缘慈摄。】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有三无隐。一教无隐。心言直故。二行无隐。无曲径
故。三理无隐。心契实相故。一有所隐。即不名为清
净。法缘慈摄。】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凡所造行。杂则不深。今深心慈。深故不杂。此亦法
缘慈摄。】
卷八 第 681b 页 X19-0681.png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菩萨于一切时中。尚无虚假。矧今行慈。犹以虚假
而诳众生。此亦法缘慈摄。】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菩萨大慈。恒欲与众生佛智慧乐以證四德。故所
行慈。名安乐也。此属无缘慈摄也。
○二结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二悲无量心二。初问。】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二答。】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肇公曰。哀彼长苦。不自计身。所有众德。愿与一切。
先人后巳。大悲之行也。
○三喜无量心二。初问。】
「何谓为喜。」
【○二答。】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肇公曰。自得法利。与众同欢。喜于彼巳俱得法悦。
谓之为喜。
○四舍无量心二。初问。】
「何谓为舍。」
【○二答。】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卷八 第 681c 页 X19-0681.png
【什公曰。现世不求恩。未来不求报也。
约教者。菩萨观众生如幻化。而能行慈。通别圆三
教。皆得言之。而正意在圆。以真实慈中所开三十
慈。关三种慈悲故也。
观解者。观一念具十法界。虽在于迷。以如幻等二
十九喻观之。于不可得中。吾故以真实相慈三十
慈。与性德之乐。拔性德之苦。是为观心方便与慧
二者并行也。慈既如是。三亦如是而观。
○三明所依功德六。初明生死有畏当何所依。二
初问。】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肇公曰。生死为畏。畏莫大之。悲疾大士。何所依恃。
而能永处生死。不以畏为畏乎。
○二答。】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悲疾菩萨。于苦海而作慈航。应依二种佛功德力。
一依他佛功德力。即十方诸佛。所修功德之力。冥
熏加被。使无退转。一依自所修佛功德力。即下问
答中所示之法。依而修之。有生善灭恶功德。若据
现文所答。惟是自力。亦谓之如来功德。约义言之。
必须二种。
○二明如来功德当依何住二。初问。】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二答。】
卷八 第 682a 页 X19-0682.png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如来功德之力无他。一惟以度脱众生为事。菩萨
能住度脱众生。则契合佛心。佛必以功德力而加
被之。此一举而两得之矣。
○三明欲度众生当何所除二。初问。】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二答。】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未除巳之烦恼。而遽焉度人。自他俱溺。其理必然。
○四明欲除烦恼当何所行二。初问。】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二答。】
「答曰。当行正念。」
【烦恼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也。皆从不正念生。是
故欲除烦恼。当行正念。
○五问云何行于正念二。初问。】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二答。】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六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二。初问。】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二答。】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上五问答。展转释成。至此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为
卷八 第 682b 页 X19-0682.png
行菩萨行之要道。盖必不善不生。斯可以自利。善
法不灭。斯可以利生。是则举不善。则一切蔽病。在
其中矣。举善法。则六度万行。在其中矣。下去六问。
一以此答而为根本。
○四明善不善根本二。初答明六。初一问答善不
善孰为本。】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
【什公曰。身谓五阴也。
○二一问答身孰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什公曰。由欲著情深。故广生结业。亦以爱润。所以
受生。是以于诸结中。偏举欲贪也。
○三一问答贪孰为本。】
「又问。次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贪欲起于缘尘分别。分别美恶。贪欲是生。
○四一问答虚妄分别孰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而众生
虚妄分别。故谓之为有。空华世界。本无美恶。而众
生虚妄分别。谓为美恶。皆名颠倒。譬如狂醉。首尾
相换。故谓首为尾。岂非颠倒。
○五一问答颠倒想孰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
【○六一问答无住孰为本。】
卷八 第 682c 页 X19-0682.png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
【○二结成。】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肇公曰。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
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
倒。譬如临面涌泉。而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倒想
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乎。一切法。从众缘会而
成体。缘未会。则法无寄。无寄则无住。无住则无法。
以无法为本。故能立一切法也。若以心动为本。则
有有相生。理极初动。更无本也。若以无法为本。则
有因无生。无不因无。故更无本也。无住故想倒。想
倒故分别。分别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
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自兹以往。言数
不能尽也。若善得其本。则众未可除矣。
灯曰。有妄无住。有真无住。今文正言妄法。以无住
为本。肇公释之详矣。若真无住者。如般若以无住
为宗。以实相般若为理。观照般若为行。所谓以无
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金刚云。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皆明此义。应知实相般若。为真如不变之体。虽
不变而随缘。是则世间万法。悉从真如之所生。即
不变而随缘。即随缘而不变。依无住本。立一切法。
此又此经言外之旨也。
○二兼明馀义二。初天女现身五。初现身散华。】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
卷八 第 683a 页 X19-0683.png
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肇公曰。天女即法身大士也。常与净名。共弘大乘
不思议道。故现为宅神。同处一室。见大众集。闻所
说法。故现身散华。欲以生论也。
○二华著不著。】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什公曰。天以此未曾有室。室无杂教。故毁贱小乘。
显扬大道。所以共为影响。发明胜致也。
灯曰。天女
欲显扬大教是也。若夫毁贱小乘。岂其心哉。须知
小乘致毁之本。有二因缘。一以结习未尽。华则著
身。一以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华既著身。是一病也。
敕之令去。此又病之又病者也。初病为本有之病。
后病为因病之病。二病萦怀。所以致毁也。
○三弟子去华。】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肇公曰。将辩大小之殊。故使华若此。
○四天问何故。】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
去之。」
【香华著身。尚非沙弥法。矧比丘乎。是以去之。
○五天女说法五。初示华为分别非不如法。】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
【华属无情。无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别。
○二示仁者自生分别故不如法。】
卷八 第 683b 页 X19-0683.png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分别之义有二。一凡夫缘尘分别。则堕于有。一二
乘缘空分别。则堕于无。凡夫分别堕于有。谓华为
如法。以之为玩好。以之为服饰。所以成生死。二乘
分别堕于无。谓华为不如法。以之为厌患。以神力
而去之。所以成涅槃。皆自生分别。与华何预哉。
○三示若无分别是则如法。】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
则如法。」
【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者。初不缘尘分别堕于有。二
不缘空分别堕于无。是则如于中实之法。
○四指一切菩萨不著为證。】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巳断一切分别想故。」
【一切之言。义该二种。巳如上说。
○五指畏生死故五欲得便二。初譬喻。】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什公曰。如一罗刹。变形为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
中道马问士夫。马为好不。士夫拔刀示之。问言此
刀好不。罗刹知其心正无畏。竟不敢加害。
○二合法。】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巳离畏
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
者。华不著也。」
【生死界中。因二种病。一结习。二生死。结习者。通言
卷八 第 683c 页 X19-0683.png
见思等烦恼耳。非谓宿世曾习何结。今不能忘。如
迦叶闻琴不安起舞。通言界外见思结习。屠纬真
隆。谬谓迦叶曾司乐部。鄙哉言乎。今人不谙教义。
类多如此。结习为因。生死为果。然有二种。一界内
结习生死。二界外结习生死。界内则以见思惑为
结习。分段为生死。界外则以尘沙无明为结习。变
易为生死。三乘人于此二法。畏与得便。各有不同。
二乘人畏分段生死。犹如牢狱。虽于界内五欲。不
得其便。而于界外净妙五欲。早得其便。然而畏生
死者。即二乘所證涅槃之心。不知如此涅槃。正界
外之结习。岂非畏生死。正五欲得便之因。以例凡
夫不畏生死。界内五欲。亦得其便。如今之凡夫不
怖生死。贪著五欲者。是也。故曰。结习未尽。华著身
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观解者。一心中道第一义天现前。全性起修。即天
女散华也。若观此心。虽即空。而不即假。即华则著
身。即空即假即中。不独界内华不著。即界外二种
之华。亦不著身。能了修无修相故也。
○二因事问答二。初天女彰其辨才六。初一问答
明真解脱义二。初且往复泛问四。初问止此久如。】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巳久如。」
【肇公曰。止净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辩若此乎。
○二答以耆年解脱。】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卷八 第 684a 页 X19-0684.png
【肇公曰。将明第一无久近之义。故以解脱为论。解
脱即三无为也。
○三问止此久耶。】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生公曰。舍利弗前问意。虽云止室。而语交在久。于
不达者取之。便谓向答是矣。苟答其语。则云如舍
利弗解脱来久也。今舍利弗解脱来实久。止室得
不久乎。止室既巳有久。便不复得同解脱也。是以
不得不以久为问焉。
○四反问解脱亦久。】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肇公曰。逆问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无为解
脱宁可称久乎。
○二正示以解脱二。初身子显小乘解脱二。初以
无言示解脱。】
「舍利弗。默然不答。」
【○二以言语释无言二。初天女问。】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二身子答。】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天台明四教。各各皆有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四句。总谓之有言句。四句之外。更有无言句。如此
中所明解脱。累以言说辩之。即有言句。默然不答。
即无言句。然而初不以无言便为是。有言便为非。
卷八 第 684b 页 X19-0684.png
如天女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何尝定以有言为
非耶。今时学人。例尚无言。假使预哑羊群。又不知
孰为是非也。
○二天女示大乘解脱二。初示文字解脱三。初竖
义。】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二徵释。】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
不外。不在两间。」
【○三结成。】
「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世间以空无相无作为解脱者。以其能绝分别故
也。以文字为系缚者。以其能起缘尘故也。不知解
脱之所以成解脱者。正以无内外两间之相。而反
求乎文字语言亦无有内外两间之相也。苟文字
果与解脱异。谓一解脱一系缚可也。今也求之。初
无两异。如之何谓解脱无文字。文字非解脱乎。
○二示诸法解脱三。初天女示以要义。】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普贤观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悉是
佛法。岂不一切诸法是解脱相。则无离文字说解
说相。实矣。
○二身子因疑兴问。】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卷八 第 684c 页 X19-0684.png
【此之疑问。承上章二义而起。一者意谓。夫言者心
之表。心者言之体。形曲影凹。其来旧矣。今也解脱
必离三毒。岂不体当离而言亦当离。天女谓无离
文字说解脱相。此则淫怒痴亦不须离。然则汝虽
谓云可。而吾则未之可。苟缘本以寻末。则无离文
字同归乎不可。故举此而反质之曰。不复离淫怒
痴为解脱乎。二者意谓。诸法者法界之都称。淫怒
痴者诸法之三法。举总该别。亦其来旧矣。今云解
脱即是诸法。岂不总即是而别亦即是。若如天女
谓一切诸法即是解脱。此则淫怒痴亦不须离。汝
虽谓之可。而吾则未之可。若览别以归总。皆是解
脱。同归于不可。故举此而反质之曰。不复离淫怒
痴为解脱乎。
○三天女示其所以。】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
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慢有七。增上慢其尤者也。夫增上法者。圣人所證
之道果也。淫怒痴者。众生修恶中之尤恶者也。不
知修恶即性恶者。纵之则三毒炽然。夺之则视为
仇寇。而增上圣人。自巳观之而得道。欲以此道觉
斯民也。使人知修恶即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
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乃示现三毒。化度众生。如华
严婆须密女。以贪欲而作佛事。无厌足王。以嗔恚
而作佛事。胜热婆罗门。以邪见而作佛事。虽现三
卷八 第 685a 页 X19-0685.png
毒。而弥欲弥净。弥杀弥慈。弥邪弥正。此增上圣人
之法也。今言增上慢者。所谓未得圣人法。谓得圣
人法。不能于邪济。以获正济。而偏行邪济。或初闻
此经淫怒痴。即是解脱。或闻无行经。贪欲即是道。
嗔恚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或见华严
三大圣人。以三毒而作佛事。谓我巳悟圆顿法。巳
入圣人阶。乃广行贪欲。恣意杀生。入邪见稠林。执
拨无断见。自行教人。广行非法。如是之人。乃增上
慢人。佛鉴此机难可度脱。即为其严制戒律。令其
誓断三毒。明示因果。判其罪福。说贪欲为地狱之
深因。嗔恚为饿鬼之捷径。邪见必堕畜生。愚痴定
落邪道。是以闻其教者。戒定慧三学以增明。佛法
僧三宝而弘演。小机修此而證果。大根悟此而入
道。佛为增慢人。说断淫怒痴而为解脱者。以此之
不。则佛说淫怒痴即是解脱。前不云乎。不断淫怒
痴。亦不与居。明明格言。可不鉴诸。
○二一问答明无得无證二。初身子问何得何證。】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證。辩乃
如是。」
【肇公曰。善其所说。非巳所及。故问得何道。證何果。
辩乃如是乎。
○二天女答无得无證二。初竖义。】
「天曰。我无得无證。故辩如是。」
【肇公曰。夫有碍之道。不能生无碍之辩。无碍之辩。
卷八 第 685b 页 X19-0685.png
必出于无碍之道。道有得有證者。必有所不得。有
所不證。以大乘之道无得无證。故无所不得。无所
不證。从此生辩。故无所不辩也。
○二徵释。】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道本天然。元无所得。谓有所得。不契大道。岂非增
上慢乎。
观解者。若但观此心空无相无作。离言说即得。涉
言说即不得。小乘解脱也。能观心性。虽复即空无
有言说。而亦即假。即言说而本无言说。乃即文字
而说解脱。乃至观一念诸法与夫三毒。皆是菩提。
是为观心真解脱义也。
○三一问答明三乘何所志求二。初身子问。】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肇公曰。上直云无得无證。未知何乘。故复问也。
○二天女答二。初明随机化现。】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
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生公曰。随彼为之。我无定也。
○二明惟求佛乘五。初立瞻卜华譬况其所以。】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馀香。」
【瞻卜华。其香极盛。虽有诸华之香。皆为所夺。隐而
不现。复能变诸华之香。以为瞻卜之香。
○二以方丈室合其功德。】
卷八 第 685c 页 X19-0685.png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
佛功德香也。」
【净名寂光丈室。三德之香。极为究竟。超胜馀乘。复
能化馀乘。以为佛乘。咸使一切俱修佛乘。不复更
修馀乘也。
○三示大乘机惟乐佛香。】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
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四举十二年但闻佛香。】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
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肇公曰。上止室久近。欲生论端。故答以解脱。今言
实年。以明所闻之不杂也。
灯曰。或问实年所指。始
于何时。对曰。应是佛转法轮时。正当齐阿含初年。
今为方等之初。弹偏折小之时也。
○五示此丈室八未曾有法三。初总标。】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二别出八。初金色光照。】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
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二不为垢恼。】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
之法。」
【○三大乘来会。】
卷八 第 686a 页 X19-0686.png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及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
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四常说六度。】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
之法。」
【○五常奏法乐。】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
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六宝藏周济。】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
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七诸佛说法。】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
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
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巳还
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八现诸净土。】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
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八种殊胜功德。再往读之。不无所表。初之二种。
表常寂光土之体。金色光。体中照也。不为垢恼。体
中寂也。后之六种。表常寂光之用。大乘来会。用能
摄众也。常说六度。应机说法也。常奏法乐。使修得
常乐果也。宝藏周济。摄物之心普也。诸佛说法。被
卷八 第 686b 页 X19-0686.png
其究竟也。现诸净土。俾众有依也。一期表报。体周
用足矣。
观解。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随世出世间。必属一
界。每日之间。起若干念。现若干界。即是随机化现。
而此十界。了即空假中。惟一佛乘。无有馀乘。即是
惟求佛乘。入瞻卜林不嗅馀香。如是则二六时中
但闻佛法。具足大体大用。寂照双融。亦即十二年
中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也。
○三结成。】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
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四一问答明诸法无有定相四。初身子问天何
不转女成男。】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二天女答求女相本不可得二。初法说。】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维摩示迹。为居士身。故可以天女为侍。迹居毗耶。
巳十二年。则天女为侍。久近相齐。非曰尔许之年
恒求女相。盖以今之所难。反而求之。实无所得也。
或问曰。男女二相。果孰为胜劣。答曰。如来之教。凡
有二宗。一曰立相宗。则以男身为胜。女身为劣。如
法华八岁龙女。变为男子。无垢世界成佛。不以男
为胜乎。二曰破相宗。略如此经天女所答。本无男
女之相。孰分胜与劣乎。如是论议。皆为如来示生
卷八 第 686c 页 X19-0686.png
欲界。就世相分别。为男为女。要知佛道之中本无
男女之相。如劫初人种。从光音天下。本无生熟二
脏。何有水谷二道。既无二道。孰分男女二根。一自
贪食地肥。展转粗涩。欲去内滓。二道是生。以例西
方安养莲华化生不入胞胎。人皆相好。因知分男
女相者。顺鄙秽众生以为之教也。若极乐世界。则
破立俱无。
○二譬说三。初以幻法变化问于身子。】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
为正问不。」
【○二以幻法无定答于天女。】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三以诸法无定合于幻师。】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
女身。」
【肇公曰。万物如幻。无有定相。谁好谁丑。而欲转之
乎。
○三天好变转以问身子六。初问身子何以不转
女身。】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
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二答不知何转变为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
身。」
卷八 第 687a 页 X19-0687.png
【○三示若能转此女身人亦当转。】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四示佛说诸法非男非女。】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
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肇公曰。如舍利弗实非女而今现是女像。众女亦
现是女像。实非女也。男女无定相。类巳可知矣。
○五还摄神变问女何所在。】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
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
不在。」
【肇公曰。欲言有在。今见无相。欲言无在。向复有相。
犹幻化无定。莫知所在也。
○六示一切诸法无在无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
在者。佛所说也。」
【夫无在无不在者。万法自然之理也。法在人而不
知悟。世有聪明睿智之士。衍为传奇。藉八人而倏
忽变为百千万人。贵贱贫富。男女主仆。善善恶恶。
离合悲欢。恩怨相酬。吉凶昭应。合古今于旦暮。集
楚汉于片场。真令涕泗交流。击节抚掌。调应偶会。
曾无执著。此可以取譬无在无不在也。然犹实有
人焉。不无情也。未若巧幻之师。幻作男女。无而倏
有。有而倏无。无情无念。非色非声。此固无在无不
卷八 第 687b 页 X19-0687.png
在矣。然而又不如今之天女。神变无方。身子小乘。
位居上圣。具神通力。能变化者。而反为其所变。使
非男者为男。非女者为女。都无移易。不觉不知。此
真无在无不在者也。以况诸法。莫不如斯。不可以
情求。但当以理悟也。
观解。观一心诸法。本无一物可得。即是女相。虽不
可得。而性具昭然。即是男相寂而常照。则女无女
相。照而常寂。则男无男相。寂寂惺惺。是不妨女变
为男。惺惺寂寂。是不妨男变为女。是则一心诸法
无在无不在也。
○五一问答明无没无生四。初问没此何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身子知天女变化无方。既应生于此。必应生于彼。
不知没此丈室当复何生。
○二答佛化所生。】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吾之所化。同于佛化。
○三问非没生耶。】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四答众生犹然。】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此章问答。正欲明一切众生与一切诸法。皆无生
无没。第小乘未悟者。惟知佛果无没无生。不知佛
果所證第證众生之理性耳。是故舍利弗。以果弊
卷八 第 687c 页 X19-0687.png
因。曰佛化所生。非没生耶。天女直破其执曰。众生
犹然。无没生也。
观解。观心诸法。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本无生灭。亦
无去来。是为无没无生。
○六一问答明大道不可得九。初身子问久如当
得大道。】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身子问意。谓天女虽具妙辨神通。尚居菩萨因位。
因必得果。未知久如。是故问之。
○二天女答汝还为凡夫我当得道。】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三身子答我还为凡夫。无有是理。】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四天女答我得道果。亦复如是。】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
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凡世间之物。有相而后有住处。有住处而后有所
得。菩提既无相。安有住处。而云可得耶。
○五身子问诸佛得道皆何谓乎。】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巳得当
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六天女答世俗文字有去来今。】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
卷八 第 688a 页 X19-0688.png
来今。」
【佛法有二种。一真实谛。即菩提是也。竖穷横彻。三
世之所不能迁。一世俗谛。即诸法是也。凡夫以世
俗眼。见有去来。佛顺凡夫。示现得道。故有去来今。
○七天女反问汝得无生道耶。】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天谓无论菩提大道。即汝所證小果。有得不耶。
○八身子答无所得而得。】
「曰无所得故而得。」
【○九天女答诸佛菩萨亦复如是。】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以小證大。无得可知。
观解。观一念心。即常住真心。以即空故。在无所得。
以即假故。亦云可得。空假相即。则无得而得。得而
无得。
○二维摩赞其功德。】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巳曾供养九十二亿
诸佛。巳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
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无生忍位。别在初地。圆在初住。三种不退。乃念不
退也。论此章文势。非观众生品气类所能得收。应
齐天女散华来。立为天女问答品可也。盖经之品
第是译人安。即失其义次。亦未可知。窃原天女问
答。文辞浩汗。义理精微。其间显发。大略有三。一彰
卷八 第 688b 页 X19-0688.png
维摩所證微妙。一彰方丈所寓深玄。一彰巳證辩
才无碍。总是此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正宗也。】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