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疏记-唐-湛然340-A¶

340-A¶ 第 870a 页

* No. 340-A
刻净名疏记序

智者净名经疏。部帙广大。与三部殆比驾焉。随部各
有荆溪之记。犹五经之有正义也。但记之为文。三部
则广。净名疏则略。均是大部。而其记有广略者。盖亦
有说。三部俱是九旬敷演。章安所录。不得不略。其记
须委悉释成。而义意始彰矣。此其所以广解也。若净
名疏。大师亲令侍人笔录。是故文广义备。其记止笺
释其难文要义。则足矣。此其所以略释也。虽广略不
侔。然其精拣教门。辨明观道。以扶翼宗旨。则未初不
一致也。(余)曩讲疏。深见此记妙解巧释。第全书久散
逸。不得复睹。断简残篇。仅窥一斑耳。近横川鸡头慈
瑗。特索诸南都兴福。果获全帙而还。灵空和尚一见
而喜。遂使(余)谋参订梓行。(余)适病冗交沓。不能从事。
乃嘱南溪宝积求公。公乃参订命刻。完璧复莹乎世
矣。寔盛举也。学人苟藉斯记而商究疏文。藉斯疏而
讲求经文。则不思议解脱。当下荐取。与古文殊老毗
耶。一鼻孔出气哉。爰书数言于卷端。为之序云。


元文戊午仲冬望日天台山东溪沙门亮润谨撰
340-A¶ 第 870b 页 X18-0870.png
* No. 340-B
刻维摩经疏记辩语

智者维摩经疏文古义幽旨趣渊哉大矣故学者窥
测实难矣然其所难不在佗而在巳不在远而在近
也其果难邪其果不难邪欲知其所以实难而得其
近在巳不难者舍毗陵之记何涂之从惜乎全函流
逸存而行者仅断篇畸册而巳盖天之未丧斯文邪
获复睹全帙寔是时也(清求)谬当拔正之任亦时也
不校刊以传乎但其书乃本国传写疑误不少无贰
本可校(求)之浮昧恶能任其事也虽然勉强为之犹
贤乎巳哉可巳而不可巳乃遂徵诸世行残简与垂
裕记中所引用校彼订此参互仇拔者数矣稍稍得
定铅黄命刻梓人其间尚有疑似若差升者标诸顶
上不敢辄改彼全是者巨细悉皆标之彼全误者槩
弗取两可难裁者则亦举之使以知异同览者其察
诸嗟乎记之为释使学者知文字与解脱可以即而
不即可以不即而即膏火相助经疏之宗而用即即
之不即永免说食数宝之支不即不即之即高超暗
證无闻之狂不即不离二病互救之妙焉则窥测其
340-A¶ 第 870c 页 X18-0870.png
实难哉其或不藉记解者不支则狂不狂则支则窥
测其实不难哉伟矣记也救弊正偏羽翼斯道此盖
吾宗看教之常亡适不然记旨特在于此谁难乎知
常而常之言末之难矣末之难矣唯是为难矣非知
常之言难实得乎心之难者籍记解者终令难者难
而不知其近在巳不难也则窥测其果难邪其果不
难邪。

元文丁巳腊月朔天台山南溪宝积教院沙门清求
妙乘谨撰
* No. 340-C
维摩经疏记序

原夫三才方判一气生于道上三春殆回一阳复乎
地中三轴将行一卷显于格下此世出世间自然之
数也盖荆溪述作之为维摩疏记也固有三卷广大
悉备有三谛焉有三观焉有三千焉一代时教八万
法藏卷怀同在一性一心一念巾帙观心为经诸法
为纬织成部袟不与他同斯之谓也广矣大矣不可
得而思也尝稽群书疏有广略者各从机宜所好也
记有众寡者盖由后人析卷也通慧僧传所载略维
340-A¶ 第 871a 页 X18-0871.png
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虽无广言而对上略下的
指广是以孤山垂裕叙于疏三十四卷记三卷疏广
记略所由而出后学执广疏记寻绎略疏文义回互
慈云函录举略疏十卷广疏记六卷竟云记对广疏
指文少殊释义宛合东湖统纪荆溪本纪列出略疏
十卷记三卷广疏记六卷其三卷似略疏记而至山
家教典志不载于记三卷举广疏记六卷纪之与志
何自反也睿山證真虽不载数而决记主云妙乐记
消广疏道暹记释略疏由是观之荆溪不记略疏明
矣至其编数但是开合异耳何其致疑惑焉犹言兼
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又由一
月分为白黑则三春月成六数也夫一心者万法之
总也分为戒定慧三学开而为檀那等六度也义真
座主撰维摩堂记云不经三祇顿满萨埵之行不逾
一念直进遮那之果三身究竟无有过上良以净即
真身名即应身真即所證之理应即所现之身一体
三身或时分为理智自他胜劣六身或时一一文字
皆现金粟如来今斯记数不是妙乎厥天台广疏我
孝谦御寓鉴真和尚带来东大传教大师写得南京
请益巨唐而传荆溪之记复命本朝以置睿岳之藏
是故慈云云唐时有日本国僧最澄多取教卷往于
彼国惜乎诸说今无得而闻焉嗟夫教有夷隆书有
隐显非惟震旦日域亦尔广疏与记韬晦于世不知
几载今夏晒陈编于萤雪轩时偶从书架下敞箧蠹
340-A¶ 第 871b 页 X18-0871.png
简中得兹首篇不禁踊跃方思绣梓以公同好会书
商主赍一故策来谓余曰某有愿刻维摩妙记旁叩
诸刹求未应手属推洛北禅门如落枢臼不劳获焉
虽卷不完锓木流行以为他日击发希声之一椎耳
庶蒙倭训并一校焉余闻领之启卷顶读菩萨品去
记而性具法门昭昭乎若大明丽天置书几案语曰
夫寿书木也者莫良于梓百木长故梓为木王董子
所谓古之造文字者三画而贯其中者谓之王三画
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通其道也为是义故我山
王明神曰我名山王表三谛即一也山字竖三画者
空假中也横一画是即一也王字横三画者三谛也
竖一画又一也二字三画而有一贯之象故我立为
号也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亦复如是是以我护持台
教镇覆国家云云伯阳又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此必然之理也我贮斯记一册今方生二圣语信
有徵矣两加点较共𢍉于子异日会当成三全本流
布天下商主大喜而去自时厥后且点且较时时与
夫关中注解方以融即匹以圆理岂得同日语其优
劣智者大师不言乎若寻什师生肇注维摩同用通
意陈梁诸法师讲此经文今家往望皆是用通教意
释此经耳圣师之语岂虚也哉是以宝云道威云四
注净名既将巳见注释佛经犹难取信今则不然深
可取信依凭有在者即智者大禅师疏也月柏庭亦
云所谓什肇释经多附通意虽得通意之权而失圆
340-A¶ 第 871c 页 X18-0871.png
顿之实苟为失实则权实俱非斯言至矣哉缅怀有
隋炀帝潜龙之时阁什肇注请智者疏大师灭后向
疏咒愿梦感智者有悟疏旨以故逮登储贰宣令慧
日道场道庄法论二师于东宫讲净名不据关注全
用台疏判释经文副君临听以为心要弘通宇内天
挺睿智深哉朗矣加旃华严六祖大统清凉国师性
自天然解从上智才供二笔目视九行大历十年习
学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于荆溪大师凡历唐
九朝为七帝门师撰华严疏完用天台判教相文及
三观三德一念三千性善性恶等又宜矣乎繇是皇
明宋濂著华严古庭法师塔铭云清凉大士学无常
师习维摩等疏于荆溪贤首之学杂华为尊至若天
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尝
不引之而示人况修门之注释乃止观熏习次第亦
不外之实惟吾祖智者妙谭解行所以抗折百家独
拔两朝者以由三千性恶法门故也虽然阳春白雪
唱高和寡义疏虽存而隐不行吾甚伤之今时讲释
维摩者众升座握尘辩河驰电谈玄说妙不过什肇
通意恶知今宗圆具岂不见无尽灯师云肇公观谈
虽善苟不明乎性具亦恐有言而无旨也肇师圣智
尚尔况叔世浅识乎故荆溪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
安能信有性德之行弗知天台性恶融通寂灭魔界
即佛之理滥唱毗耶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说
非但堕鼠唧鸟空之责诮抑亦为众魔群道之娆固
340-A¶ 第 872a 页 X18-0872.png
吁可畏者其在兹焉点藁既成投其书肆乃使笔生
净写登梓将得一序以安篇端俾人起信频请不巳
因拭老眼呵砚冰而叙疏记显晦之颠末云耳。


元禄龙辑重光大荒落律中黄钟月念有四蓂台宗
沙门秀云笔于睿岫西塔东溪萤雪轩之寓居No. 340
维摩经疏记卷上
天台沙门 湛然 述

* 净名疏卷第一

于释经度不尽为三初正明不尽次意下明不尽所
以三问答料简初又二初引古今五本次何以下正
示不尽文处可捡古本以资新见慇勤无量者凡有
二意一者当时佛语词多二者通述不尽之相如世
人云无量无巳之类故知文殊粗宣佛旨不事馀辞
堪可承佛旨良有以也爰者于也于也爰至只是至
于耳震旦者如止观记即是摩诃般若诸方等等者
此明共部非关共教故此二共俱共二乘讴和俱舍
优婆夷(出旧华严)始乎净土终法供养者言净土者指佛
340-A¶ 第 872b 页 X18-0872.png
国品肇师意谓净土法供养皆属正宗故正宗中皆
不思议以此一意冠之即足虽然诸品既异不无别
旨如观众生佛道不二岂无殊途巳如疏破傍经开
科等者意欲俱异二师故也傍经故异诸禅师不执
故异诸法师夫佛说法至备矣者五时不同逗机差
别故曰殊源源即水之滥觞用譬契机之始虽五时
不等无失机之辜故得善始令终具有三意序既元
序于正流通通于正宗三不可亏故云备矣必先现
瑞表发等者问何不述于序述之序用为表发而独
云述现瑞序耶答序述还只述于现瑞及以二由故
不须也若尔经初何故著叙述耶答无亦何失故亦
有经无叙述序如欲说大品等者般若照也故光表
之所以彼经数数放光如法华经中放光表中故法
华经三段俱中如涅槃经常光表常三亦并常故知
今经现国表国三俱佛国深会斯旨众教炳然若尔
法华何故不以中为宗耶答取理同边无非一乘堪
闻圣旨者故知由现瑞故动物机缘发起之名良有
以也亦如斥小诃大事在往时虽非瑞相亦表今经
吉兆预彰助成今事义既辅正理合先陈无滞无壅
者滞隔内法壅遮外事流至像末莫不沾濡故无壅
滞悉如来力助佛扬化者从人及以未印定时方乃
成正者法可印成正经人岂印成化主心心寂灭者
从名附近义当流通观门亦尔故作斯解起尽者章
初章后意也如文所分二序三正正中室外室内出
340-A¶ 第 872c 页 X18-0872.png
室出室复分空假中等宝积请问佛国因果者愿闻
得佛国土清净问果也唯愿为说净土之行问因也
总明者未分四故于中为五初明来意次所言下佛
国得名三亦名下出其异名四佛国下分于事理五
或有下破四性义初来意者文虽未有义巳具足今
但重示其旨而巳分事理者常寂属理馀三在事若
但云应报二身俱名为应次事即下先略述也而至
理下明有事之由然非本下明事理相关体亦相即
无因而有土者计虽性过本是理土生佛理具凡圣
一如计者成过土体何失若计成过性执须破破性
仍是从事以说破三可见不假别论言从事者若云
一向无有自他故使计者成无因失思益论染净至
游此土捡之问秽土至殊别耶者其因既同果不应
异如秽土善因报人天果诸净土中亦有十善何故
报与此土永乖答意者名同事同解异愿异如止善
是一对于止善加修愿行故使诸土阶降不同人天
名同随土义别言二处者且以净秽相对而论摄大
乘七种生死者如止观记即因陀罗网者既一土摄
一切土故得此界遍摄下二唯不能摄上品寂光其
义既通理何隔异准此以说上能摄下有馀亦应摄
于同居体内外惑其相异故断界内惑者与未断者
报不相收别圆二人地住巳前观道虽通未见理故
论其报相优劣尚隔修因无定者以修因时净秽境
融不可以一异名之故云无定别教初地等有七净
340-A¶ 第 873a 页 X18-0873.png
者此是今家义立七名前五体满者体既居初故从
初四皆成就体此但成于正报而巳故须第五依报
住处依正具足故名体满复由前四庄严于体故初
体有相有用三五属相三正报相五依报相二四属
用二利他用四自利用若尔相用应次何以间杂答
依正虽复通自他一往从便故别对耳六七虽云因
圆果满既许初地具于七净还是初地望于地前以
立因果即此因圆名为果满常寂光者本是真境意
明境智其体本融故云即是常寂智性智是能照以
能释所意欲显同次不同去明体异者境异智故故
云偏真引涅槃经亦證同智次此经下證同所以指
无明性而为智体此智是境此体方同以无明性亦
境性故不思议去结成境名以向所释皆通智境故
今结境还从境立亦名下列上异名次但真下明身
土一细思此意至下诸文及以教门所明土义皆以
此意而往申之其理方尽智集等者四智和合故名
为集识转为智故名为通唯识之名犹通于惑故成
智巳方显通名如是取者方曰寂光故此净土唯法
身居法身非形得名第一以诸行愿庄严之身方感
法性寂光身土并得名为非严之严此乃方曰满足
身土宛然相似者经有土名兼所化等名目虽异释
使宛同问曰此经等者释义违经其理何在答意者
应约密教一音异解即通显秘二不定也横解者如
前所引法华经文只于此土而睹上二故小被斥见
340-A¶ 第 873b 页 X18-0873.png
净不惊足指案地即其事也纵对大竖说于小解仍
横准其正理不闻为胜华严十种净土(检之)有人云经
明二十七种净土(检之)此经非但至之因也者故知直
心乃至十善亦名正因亦曰依因依因二种自行利
他今此正当为他取土自他相成土义方具随机别
说时不同耳故利物依因由加别愿故菩萨行一因
两向上求自为下化成他于下化中分于两异自行
利物之依正也故知自行依之与正一因成故云正
因感四佛果依因复云感四依土所以其因不殊而
义两别故使寂光法身异而常一小妨者若四教因
对于四土虽有此义不无小殊何者藏通对于同居
净秽别对有馀似如稍得若于土中辨教多少是则
不便故更对土用教增减委悉论之别圆众生来生
其国者仍彼有馀用教之时云别圆耳若至实报失
别教称唯一圆常以当土名尽未来际引法华经寿
量者引于实果以證权果所以过去若常未来必常
如从本果以垂于迹示净土行以取众生至论诸佛
至可见者仍以三土从常光论寂光无相故三皆泯
由不可见故得有见问曰经言去总问也先引经立
宗此为是下难也难意者为元只是一种饭色见自
异耶为元有多色见有异耶准下答文既有四句岂
但多一两句而巳此中问答总有三重四句分别既
云于不可见而得有见即是寂光对于三土先以有
馀摄二同居对二同居而立四句以二土并有实质
340-A¶ 第 873c 页 X18-0873.png
而辨同异故得约质以辨有无次以实报对于下二
以立四句以实报中色无障碍对下二土质碍辨异
三以寂光对于下三以为四句以寂光中色质永寂
故以有无相对辨四是故向辨第二四句约有色质
论障不障初四句中复更约障以辨四别若尔亦应
更于初四句前立四句净质秽见如身子等净质净
见如安养人秽质净见如大梵王秽质秽见如五浊
人即二同居相比望也今初四句中云别圆菩萨用
天眼者见土不应用馀眼故即此二人贤位眼也此
约身居此土以论若在方便见二同居必无异质次
于一质一见之中明五种人共见有馀更无别者五
人之中虽兼别圆且据三藏二乘通教三乘共见故
尔此之两教三乘之人共禀近教故于有馀所见未
远故使但以二同居土共彼有馀而为一见若于彼
土发别圆心便即同于别圆所见问那约有馀等者
一质与一见皆云有馀若二同居各各自见亦得名
为一质一见何必要须约有馀耶次答文中云三人
者当知前释第四句中三种意生须指通中利钝菩
340-A¶ 第 874a 页 X18-0874.png
萨但不得指利根见中以此菩萨但断通惑与二乘
同以其适从通中来故是故答中且指三乘同见第
一义谛此等本异今皆成同故且言之若指二种同
居之人当土自见何往不得但为辨异故须此明言
无漏五阴至一往同者据未发于别圆之心论未见
中其事亦等故于真谛同一见也大品亦名往生亦
名来生者互相望故(检之)次二土亦然者二同居土相
望既尔有馀实报相望亦然言然但横竖之殊者二
同居横望馀二土名之为竖若尔只可娑婆而往于
净何以从净却生此耶答下之八品不可来生上品
上生或可即能到彼土巳获通故来故法华云是人
自舍清净业报而来乐此多怒害处唯常寂光文无
往义上品可尔中下义通若中下无实报亦无若不
立于中下寂光中下犹属实报故也又若义立不往
而往上品亦通何但中下善逝之言良有以也如来
之义信亦不无方便往来者往义可知所言来者但
有愿来应在菩萨小从得记义亦同之次净土中云
人天者彼土具有欲色诸天但无须弥地居而巳一
切皆依虚空而住具如释签别教十行及圆十信后
心者准理别教应云住向今不云者住巳同于藏通
五人十向修中虽亦同生有馀之土非为正意故取
尅体但云十行而立圆信复云后心者七信巳上亦
可得生但是略耳一者三昧正受乃至伏无明者释
三意生皆云恐者尊重圣典兼示无执三种阶降经
340-A¶ 第 874b 页 X18-0874.png
文义含为是何教三昧正受若约通教七地巳上或
至九地言自性者别住同通应取十行圆教既云伏
于无明即七信去所以别教云自性者若不见中则
不见于诸法自性未发真修者真缘之义义通通别
若约别教则有二义三俱名意三俱入地一者但是
未极名意二带教道挫之言意若通教十地判三种
意等者准此即知前之所明一质一见即是二乘及
当教中三种意生异质一见而云即是别教菩萨当
知消于楞伽经文即别圆人有三意也故今别更从
通菩萨而说之也问曰分段至果报土也者以通见
思难别见思见思既同舍身应等问实报受生等者
远取上文三土有生唯常寂光无往来生则应不合
更有此问答中意者但欲重显从名消义亦约中下
在果报内约报论生是故有边论于果报约所入边
则非果报但所入边即是见真故云不生上品无报
唯真无生而云生者不生而生故果报中见真亦有
果报不生生义究竟而论寂光唯真永无果报义而
言之亦可得云不生生义此则不复更有生也问若
不生生等者此问意者从名作并以不生生与不常
常言势欲同其义似反故以反义以问势同答中意
者名异义同何以云似故许斯理以诺并辞何者下
释出名异义同之相究竟而论唯名常常及以不生
不生故引圣位即是不常之常不生之生四十一地
真理不生不生而生馀无明在名为不常见一分常
340-A¶ 第 874c 页 X18-0874.png
故名为常思之可见次问可见答中云本愿说者上
品净土不须开渐故云因愿乃可有说香积无愿故
不得说不说不闻故来问也如安养界树说苦空人
开罗汉既不云愿验土非高故法华等者此有二意
一者通證一切开权二者别證二乘之渐皆法华意
是故引之若别教意但是开教不开理也或亦开理
以示圆中若约果报至所说法者果报边须云苦集
以有苦集须具四谛于果报中分论寂光须从理说
故唯实谛义亦当于寂光说法下两土类此分别者
有馀同居俱得横论即寂光土若有馀中亦说无量
以对一实或说通以对一实故有馀中若说一实即
有馀中寂光说法实报例之亦应可见然约横论同
居具四馀三渐减例之可见若兼体同一切皆四观
心四土者先立心性为理寂光而众生下明迷寂光
而见三土或失一谛而见四谛于中先通明起由次
无明下别示迷境次中道下正明观心以成四土此
一品经文玄旨者此一品文义兼序正序中表发入
正宛然故下正说玄旨在兹界内结业未断等者(上都
管反下徒管反)但未断得生非全未断二种众生来生者从
方便品及断有为缘集之人故作是说以方便品但
用二教故复亦但二教断尽来生其土弟子品中以
三教诃故亦但有三教来生是则三教来生至彼但
禀二教菩萨品中但云一种来生者从所至说从实
教说下卷天女住室十有二年正引经文以證同住
340-A¶ 第 875a 页 X18-0875.png
常寂先耳不取十二通佛道品者即于不净而现于
净具如释所化意是也然于此中且从横说引净名
偈者證初住去净土之行不得不修因人果人皆悉
尔也若不精解等者若不始末解佛国义此品但云
菩萨佛土及众生来生并净土行如是等文何由可
识室外现土者现妙寿时不云室内但云众见于内
见外理亦何妨摩诃般若等者若尔定应用序标品
问若尔者何以不同彼大品经从序显名答意者引
金光明由藉之序与正同品非佛非阿难者序品一
切结集家置正宗诸品安则不定如法华疏初及记
所述高位弟子者如叹宝积神智高明况复或是化
佛示逃化佛亦复通于因果难测其本故亦具诸今
因别名有别序者如因维摩不思议名得有合盖等
不思议事因于经字得有如是我闻等言若因下约
行约理明通别者若无行理何须此教况此三事同
魔说故一切经皆具此三及以通别具如法华疏记
问曰若以观心等者心通观别今云观心乃别前通
后如何得例通别二序答意者准世名便不可即云
心观故也然亦且顺此土之言若从西方心观何爽。

* 净名疏卷第二

初安如是等者自此巳下释通序文义具四悉少标
名目准法华疏比之可见今于此中指一两节便下
比决则易可知今文初是世界又如是者善信去是
为人又大论去是对治又古来去是第一义如百论
340-A¶ 第 875b 页 X18-0875.png
意者具如法华疏记问毗尼明食时等者为异外人
暂时权制不应于此而求实理教意唯在求解脱果
真如妙理因缘假名中引般若华严者且从历劫以
證假名非谓二经部全在假彼多说故故借用之佛
法有四种如是者欲约五时故且通途云佛法耳如
用金钱买铜钱等者圣人称我人无怪者阿难陀食
得闻持缘(出大论捡)阿难从佛乞四愿三如大论(更捡)又云
阿难亦结集不共二乘人说者据此应引大乘经證
今云正法念者且据迹中多种之文非谓小乘所明
阿难能持大小既有多种不可共持一小乘藏故小
多名密拟纵广别教者然别所明非无诸部释我等
义但非正意故不别云今从胜说故云自在问若尔
何得等者此问意者随俗说我四教并应我是世俗
何得更立自在之名及以不二答中意者三教随情
从多属俗别虽自在望圆仍俗别教地前未观不二
后心虽證从教不得名永自在圆教明我我即是闻
者能闻所闻皆法界故故使我外更无别闻大经生
生即十二因缘相续不断者以生生法是世俗故通
教不闻闻别教闻不闻者若准诸文二句对教与今
文相有回互者何耶以义互通故可通用于经本文
皆不尔也并是随义故得互论以大经中生等释闻
生句与闻次第亦等以至释生亦复如是故大经云
生不生不生生生生不生不生是故从义回互无在
言义通者何以通教作不闻闻虽 而色闻不闻者
340-A¶ 第 875c 页 X18-0875.png
色即是空作别释者不闻闻者从 出假闻不闻者
如空种树虽种而空二义俱通守名何益问若无闻
相等者从第四句引大涅槃而为问也恐不了者见
第四句不闻不闻复云相尽谓永不闻与闻相违故
须问起以生后答此意欲显二死闻尽自在闻生是
故答中若相似尽能相似闻若究竟尽能究竟闻问
大论等者前问俱应名世流布有何真我今问应令
一切俱无何得此中更论于有即违问也若尔下结
难答中意者若定有者不应有四若定无者亦不应
四若其不许下则有二失一者坏佛方便教失方便
对实则有四种二者增于不信之人破正教失以不
信者不信佛有逗机众教今还不许佛法诸教义正
当于不信之人所不信境三藏教中尚有三文以明
于我假实不同更互破立显我不无及后三教并明
有我是故当知不可无也虽然许有不可定一意欲
并存权实诸说以酬难者佛法无我故知任彼各立
其宗方便教中三藏巳多况复三权一实相对其名
不一何得一向云无我耶故知有无无非佛法大论
至阴持入等者持谓执持各有自分如山中物各不
相收阴入等是实是故不摄假名时数戒序者古梵
网经经初有序如苦忍一刹那者既不出观无闻法
义藉于前闻得入见谛此以刹那而为一时世善机
发名多一时者不同苦忍一刹那故以有漏心时节
长故以世间善其心杂故下之三门亦复如是故前
340-A¶ 第 876a 页 X18-0876.png
三门皆具四悉唯第四门独论时也约教者法无别
时必约实法以论一时摄大乘明数世识者若从分
别数之与世以辨识者数世事广故属别教况摄论
中不明小乘复少圆义故此世数必属于别一时入
一切时等者具如华严刹那三世九世具足况复七
日对一劫耶华严十一切(捡)佛在者在即住之异名
者一切经初二名互用名异义同译人参取佛所得
法等者佛以无依而为所依无所依者即常寂光现
三土者皆为利物住表无住故居此城世释佛住唯
用世土此乃以佛同于世人今欲通明故通天梵况
佛所住兼天梵等次用至对法门者亦依四义以立
三身所依之土是故前三约性三德后一即约修得
三德从七觉华起慈悲者因相成时依之起誓大经
明摸象者汝存事释不许法门如各据象互失其实
故一家释义事理二圆岂非得象之全分耶如华严
中十城十园岂可准是世城园耶。

* 净名疏卷第三

内无得道等者内无得道简异二乘外阙化他简异
菩萨如大论者引此释者小则唯小大不定或并或
单并是部意单从译者故准论意金刚岂可是小乘
译人存略故单列耳发迹等者问发本发迹同异云
何答具如释签此四种僧前二至非事和者不能分
别定慧二藏犹可事和戒藏不明持亦有阙故虽持
戒犹名愚痴况哑羊耶开士者心初开故始士者始
340-A¶ 第 876b 页 X18-0876.png
发心故问曰前两教至二乘者依前藏通巳下文为
问也答中意者前云不得名萨埵者以无别圆萨埵
义故今云少有慈悲等者藏通菩萨亦有慈悲但异
二乘得名菩萨前斥云非萨埵者意令别起别圆慈
悲方乃别受萨埵之称但藏通菩萨观行同小故别
斥之通得名者各从当教今用前问答意者欲还取
藏通菩萨合成四种非正意者今经在衍故斥菩萨
有通有别通乃斥三别唯诃藏故使通别有叹有斥
三藏唯斥圆教唯叹通斥语见非教正体总叹为五
初正标章门者下去但是初德之别德耳次若无下
释叹意也三此诸下释知识义也四闻名下释知识
名五但众生下约教释也于约教中二初来意次正
释释中复更约位而分别者至此位时方可通为众
生知识若正叹者如下结文即补处位从今此下正
结所叹位中功用言同居等者有本有迹本则教教
发为三土之知识也迹则随教随位各各随土细分
对之可以意得解此去释大智本行四字所以二释
者于他用义初似持业次似有财于今即当离合释
也故法华下引證初引法华中上句證本下句證迹
依本修行故必作佛既云大智即是本行亦可本行
即是大智故但云本行即具大智次云从无住本以
證于本立一切以證行也南北二释未见本文什师
虽云从下向上渐渐转胜诸句未必后胜于前近无
等等者文约定义唯在等觉言相待者是约通义即
340-A¶ 第 876c 页 X18-0876.png
以住前待于二住以之为远待于初住以之为近初
住待二住二住为近若望三住名之为远乃至十地
比说可知皆以妙觉为无等等横竖诸德者以种智
解历一切行行名为横以智诣理望行名竖竖理深
行广故也又亦可云解横行竖解初心具行渐方成
又亦可解行各有横竖故知但语行解摄无不周亦
得傍成化他者化物必假诸佛加故内虽自有四大
者如种子中四大具足不能自生若外无下假外生
长外四大者即如文云地是地大日是火大雨是水
大风大可知大鹏等者明感应理妙不至而加无缘
慈悲也华严八地沉空等者旧经二十一云入八地
巳十方诸佛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巳得是
第一忍故慎诸佛法诸佛皆有无畏不共之法汝未
得之故勤精进此正释前者正释自行此指观心即
名事释亦可即名观心释前诸佛放光加方得说者
乃至十地尚须请加何况初心而欲揣拱是故自他
俱须请也大经云言佛性者亦师子吼三昧者若见
佛性方决定说如师子吼故云住此三昧耶能师子
340-A¶ 第 877a 页 X18-0877.png
吼如师子吼具十一事(捡大论)菩萨善巧至四种四谛
等者以四四谛各为当教无畏所依一切智依苦说
欲障道依集尽苦道依道漏尽依灭各随教依名同
义别圆教菩萨能以四悉而作四说如师子子三年
能吼菩萨亦尔得至初住方能分吼若野干子虽复
百年不能作于师子吼也如诸外道两教二乘及二
菩萨虽至极果永不能说众生佛性以不闻故自未
行故然此观解不必初住五品即能观行说也若开
等者若开权者指法华教观心中而云四心不请三
观者指心为境境虽须观义不名请以不请故勤勤
观之方与观合言令住者安是住义如经月喻诸教
不绝是异体义故不得以月爱为喻法如月体佛如
智德僧如断德思之可见观心绍隆等者此中观心
先列事者以事为本故也复以绍隆之心而共为境
恐世昧者唯信观心兼励君主树立像教绍隆无观
尚成漏缘况迷绍隆相从心耶能表若失所表自亡
故一一文皆令观于相从等也二王造像缘具如止
观记明出家等者出家之徒巳在相从三宝数故且
云在家其实四众咸须绍隆及观相从况绍隆事大
非王力不办敬像如真佛者大论引经云不于泥木
生难思想安能知像性等虚空三身宛然四德无减
是则第四观于相从之心若能如是是则相从即真
佛也此明观于相从佛宝心也从无离去观相从法
见真法也贤愚经者观相从僧心见真实和若不如
340-A¶ 第 877b 页 X18-0877.png
是岂见常流如身子耶如是绍隆真绍隆也若不如
是但于三宝纵见取心何由可见真三宝耶以是思
之有德未免大经八魔华严十魔具如止观记如云
迦叶是界外外道诃须菩提意亦同之菩萨云何者
问前两教菩萨也故三昧魔住小涅槃今谓下正释
今师更约以近喻远但枝叶异其名必同。

* 净名疏卷第四

大论出异家解王三昧者虽有异释不出此四依衍
但三三陀罗尼一一简之皆令异别问此经等者既
约三观复属圆教义在初心故有斯问声闻等者凡
云持者一者一摄一切二者生生不失小教无此故
不合论大品七辩具如止观记大集二十四辩者准
第五卷乃以五重释此四辩即有二十华严四十辩
(检)还从定慧开出者大开合者随事不定若通六度
而为开合具如止观记今且论于三法开出巧拙者
只是方便若尔方便无拙何以言之相对故来非谓
有拙悭及以愚亦复如是逮之言及者得七度巳及
得法忍即无所得之法忍也不起只无生异名而云
无所得者此中二意一者去大寂近二者寂名不壅
重言无所得者即寂灭之无所得也又复恐畏都无
故云非是等也仁王明五忍者谓信伏顺无生寂灭
璎珞四忍阙于信也复言逮者下别释逮字与前不
同故作自上及下释之及是兼义邻果即是佛地所
兼今叹所兼故云及也问下文等者此问后前初释
340-A¶ 第 877c 页 X18-0877.png
生也前云究竟寂灭故云不起法忍及以此中别圆
两教皆以等觉通名寂灭等觉正是今之所叹何以
后文而违前耶答中乃用通别二意故大经云涅槃
言等者故引此文證于不生不生者只是寂灭故得
通用相好严身等者约教释中前之三教第一者且
教夺边用跨节说巳过量者重显无量前虽约所化
今重约能教舍复入力者有入下力故云入力舍初
所得须入下位下法门也释十力等文者约因缘也
从今但下约教者名同义异依谛不同分得力无畏
等具如止观记列名者初三菩萨可对三观次第属
对亦应可见合体用得名者体即是等用即不等体
用不二名等不等前二乃是体用别论实论三人体
用悉等随顺物机得名不一即一一人皆具五十一
人德也故云乃至文殊等也此既三人合为一释下
四十九多二二合或三或单今文为欲一一成观故
不作对今顺对文复不失观应以次三共论体用次
光相等三能所相对光相即所严之体光严是能严
之用大严即欲能所相称虽云能所莫不皆具观法
故也下去悉尔次一双亦约体用相对但寄积言之
以此为异宝积体也辩积用也宝譬辩法也次一双
权实与双非相对实相之印印双非也次一双上求
下化相对次慈悲相对次内外自在相对喜内辩外
也次能藏所藏相对空能宝所也次得法见法相对
得故勇也勇故见也次约差无差别相对帝显差别
340-A¶ 第 878a 页 X18-0878.png
明无差别次积散相对次人法相虽俱在人得名别
故次破立相对坏魔破也见理立也次外内相对外
用内严也师子吼一独显无对佛性不与诸法共故
次二音相对以譬内照及外他也次二象相对譬二
谛也亦事理也次始终相对精进有始不休有终次
智断福慧相对妙生智断华严福慧此乃二双共为
一双次西方二待为对即折摄也次教法行仪为一
对梵网净教法也宝杖福智行也次依正二因相对
无胜正也严土依也次权实二智相对次内慈外德
相对亦可云本迹相对弥勒本文殊迹亦可云古果
今因相对。

* 净名疏卷第五

今傍涅槃经者彼唯一句举胜况劣今附一句离为
四句于中先列句若通下别判也三即分为七门解
释后六虽殊莫不皆成初乘戒也所谓乘戒之信法
乃至乘戒之自他亦可云信法之乘戒自他之乘戒
中五展转更互论之若欲生起此七门者初为成根
具立乘戒为成乘戒须开信法又由信法种子别故
感于大小两乘不同由乘大小有渐顿化能引之人
须垂应迹为成受化须示观心以观心故化物机熟
婆薮来者具如释签大经鬼神来者具如大经列众
文明大品放光至来听法(检)舍卫三亿具如止观记
听讲讲说为信乘者善自斟量勿失其旨言善得其
意者如佛意故既言为种种有明昧若微远种畜生
340-A¶ 第 878b 页 X18-0878.png
道中久远一句尚得为因况复听讲讲说者耶故知
佛意不以但令闻巳说巳端拱待发若如是者精进
徒施必欲为种佛意欲令分起行故菩提故为利他
故伏烦恼故随照了故厌生死故达文字故远眷属
故为乘急故为俱急故无悕取故远名利故亡彼我
故折憍慢故敬求者故不请友故请加被故赞他说
故远杂语故离戏笑故舍如是等二十法巳略可微
为信行乘种若不尔者为种实难木叉等者木叉戒
也念处乘也故云等者如止观记以由造逆虽现堕
苦未造逆时为种巳定蓝弗生天由无乘种福尽堕
苦若尔调达尚乃得为乘种何须上来二十法耶答
调达未逆巳得𤏙法尚不与向二十为俦何得却以
调达为比若不畏堕苦任如调达何须更论乘戒四
句况教门引逆劝进词耳以此义故须善取意璎珞
禅禅有梵王者(检)处空浩漫者初禅覆于一个铁围
二禅覆小千三禅覆中千四禅覆大千皆以下拟上
略知方所不同于空不可拟故但诸天身量寿命长
短于此非急故不具列问胜天甚多者何故于色但
列初禅僧护经僧护比丘为四龙说法等者龙有视
触气嘘等毒有视者闭目有嘘者闭口有触者远住
文云开口恐字误也事相具如止观记十宝山如止
观记夜叉下诸部因缘略如法华疏记未可定用者
依馀经文但云近佛得善宿名不可定云男女不同
宿也一发起者至应土也者具表三正三依虽兼表
340-A¶ 第 878c 页 X18-0878.png
正意正在依若准此意说普集时身相巳胜但未论
胜土今于胜身加以合盖表说诸土问宝积是何时
来答准此经文似普集末何以知然经云尔时毗耶
城有长者乃至合成一盖此文既无闻经之言但云
持盖来供养佛验知只是普集竟时云尔时也准下
叹于胜应法云说法不有亦不无等似如闻法何妨
尔前曾闻胜法以不云闻普集经故但是至此见胜
应佛约身拟法于理无妨复次下引法华意具腾五
时者所以此中腾五时者全借法华意明今部中五
第三若不具腾焉知近远既表净土法身等者既见
胜应必表法身土既表境境必有智故云岂不等也
离身无别土者此法身身土不二之明文也诸部文
中虽有此意文相不显不得此文将何以消诸部硕
妨通前说普集经等者准此亦知宝积普集会末始
来既云彼时验在前也例如先说无量等者彼乃由
开故合此明由正有依开意本合依正不殊不二而
二为物故尔如海水非等者此山乃是四宝所成依
阿含经东青南黄西白北颇而随山变本无四色亦
表等者即为辨前后具如前说五种性者习种性道
种性圣种性等觉性一性有百各以十善互严故也
十善以为众善之本故通浅深或可表器世间者然
前文中巳表依土依土即是器世间竟故知此中但
表依中小世间耳即如一山一洲之例。

* 净名疏卷第六
340-A¶ 第 879a 页 X18-0879.png

神智高明者位居极故高以高故故云明也若准经
文与五百俱自非相亚岂堪随从若非所将其位必
下至下请说仍云是五百等皆巳发心至下得道方
云得忍准此复似五百未与宝积同位纵述巳身在
五百数宝积岂可与彼全同况在数外仍须有本焉
知本位不厕名净故今乃以高明通叹若不高者焉
知所表所现之瑞以拟净身净土之相智人知智故
能冥合净名之情既了净名亦可依俙裁于佛智述
叹者以述为叹故云述叹既现二身必依二土故述
两应并得为由故云述叹现相表发至远由者胜应
之中别标法身而文但云寻应得法未云应身即法
身者犹带方便劣应身故又以劣应色相劣故不可
寻之见法身也灭色即色方之可见况复即色所表
复通故法华云等者虽引彼经仍有三意一以劣为
由二以胜斥劣三引小归大著脱之语不在今教此
乃直用尘土坌身状有所畏释所畏相具如释签引
成论文问何以至为远由及答文者一者远借法华
经意二者近用当部之文在昔必无为由之语于今
方可分置其言何以得知等者经既未来以现往验
况复自有叹劣之文身胜法身胜劣法劣大经云佛
在者亦色亦非色者至无畏等(检)叹胜摄劣者准凡
叹圣耳况应身之相教门自分故圣相中莫若毫髻
今从眼说故云眼胜况具五眼从名复胜故且叹之
以形于劣肝悲等者亦且准凡而拟于圣问自纵有
340-A¶ 第 879b 页 X18-0879.png
泪安知肝悲答肝实不悲若目欲泪必由于悲所以
目泪先动于肝其目既其非悲不泪验目若泪即是
肝悲开佛目无泪岂可无悲答亦以圣准凡凡悲必
泪泪必在目如来即以利物表悲利必在智故眼表
智肝表于定智动于用故云肝悲则目泪也大论等
者既悲生于智智由于定定用即悲智用也肝悲目
泪况之可知问法身亦有相者既寻胜应以得法身
胜应有相法岂有耶答意者佛眼为四眼之体四眼
即是法身之相故便寻相见无相也况无相之相诸
相中上故引法华即其事也法华意者佛具五眼四
不独立故三十二即法身相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斯
言有在但眼去总别释之故别释中最后佛眼而能
双照乃至事理故知但是体用而巳若从修观肉眼
居首今从叹佛体用同时前事释者当因缘竟今约
下当约教也于中先略标教数次金刚下引證五眼
不可分张三今宝积下略以五眼用消经文四此但
下略约教判五问下料简六今宝积下结归宝积以
消经文于中又二先通次别初于通中先消法次消
喻别中云今略等者前通释中悉从极判故云穷源
及遍法界今从别说故分五差虽复五差仍以教分
属别圆也何以知然肉见有顶天见界外慧眼能破
内外见思既能过于两教三乘验知义当别圆教也
唯圆不应别说五用唯别不应天慧通外但是为令
五相区分故于圆中而兼别说次略约教中正以别
340-A¶ 第 879c 页 X18-0879.png
圆收前次以形斥通藏别圆但成次不次别藏通但
四义立于五况复依禅依真不同具如法华疏记那
律中明今宝积偈叹不乖佛心等者如向即是依佛
心释既云不乖佛心故知其位不下后得无生唯在
五百以权覆实迹近何妨次约观心释者既云一心
五不应别不别而别暂属对之故此应云只分粗细
境即中道也释心净中先略判文凡约教前多属因
缘上下多然对下观心即四释中唯阙本迹或时义
立释巳度中先通次别初若通论下先义立之故涅
槃下引通难别今约别下立别通然用消巳度若从
果者则不可云佛心名禅不可过故问下次难别中
从因所以既有通果何事立因答中引大智论及以
涅槃并證从因则为因果各有文也且因翻名助从
因义故弃恶言定不唯果次约教中三藏亦云永离
法爱语通此中但是于禅离爱但当教佛于禅自在
故云离爱所以罗汉但云无间超入超出然论自在
犹不及佛又今约教者皆附前文从因义边佛无所
断故云自在及以无明永尽等也即于巳度义便故
也又藏通中一时之言但约当教真谛以说别圆九
禅义须约位分别故知名同其义永异所以两教并
有重玄及以真缘不约位消何由可判从自性至此
世他世等者第九既对等觉之位亦名为禅诸名在
九佛心过九故云巳度此亦从别九唯在因故也是
则虽净仍未名净以未尽度诸禅故也依清净禅至
340-A¶ 第 880a 页 X18-0880.png
出过清净者清净之言即指第九清净净禅此约地
前修自性禅者未入初地未具佛法未名一切当位
别修故名自性昔在华严等者所言昔者一家五时
皆有结教以璎珞经结诸方等故指华严以之为昔
犹隔鹿苑璎珞在后道理必然故知他释非但八禅
不成昔义未允次观心中取本有理名为心净能观
此理得巳度名故诸禅语摄别地前及第二教叹化
他中云形声两益者准前开章只合云声今加形者
形未必声声必有形开章依别释义从通况复经文
久积净业及以导众义兼身口故得双明称无量等
者文中双约身心两果二业相成方具相好无畏等
故故重引相好释成心净应云无量不思议相但云
三十二者且欲顺前居相首等又解下重释导众句
者自行释上句前约自行后约化他此句前约他后
约自自他相藉故也是则下示教成相又上形益中
兼出心德以显于形故知声益亦依于心故以色释
色以心释心声从于口三轮具足故知以能导众必
专于心故用二义以释两字若用此以字以字向下
若用此巳字巳字向上约色为神变者然其神变通
于一切具如止观记释种种神变中今此且从所变
事释既引一切悉趣于色而为神变岂隔于心方得
名为一切法趣以此神变有法身本故也问今应叹
土何以叹形答形必依土验正知依况事以隔从理
必同依事似殊其理无二此一行释成色用者色心
340-A¶ 第 880b 页 X18-0880.png
言之声亦属色况举说验形其形方实若不验说杂
魔外故问闻佛说法乃是声益何名形耶答言形声
者须从化主今此但是化事所现况复见佛及佛说
法皆属于色况复说法亦是色用是故可得释成于
色从若非是释于得益之相非辨形益问曰此即是
等者此既现土亲能表土何名为由由但正报何分
近远答中意者然此颂中先叹于由次颂表发故不
可以由为表发故于答中便破他释法王法力至叹
佛心用者前标章中形益色用今云心者此有三意
一心有用故色方有用如前略中亦以心释形声两
益一切诸法皆趣于色不隔于心色方有益益如前
释得三昧王三昧者以法在人人方称王法力等者
法不出谛力即自在于谛自在法方有力超过者三
昧是断谛观属智二俱超过是故云也既出十界三
界通外常以法财等者今以道谛名圣财者其实财
通一切诸法亦以无作圣财理通如云闻等不可局
故其实通四咸是所證苦集须破故不言之问法财
二字为属色等者声教属色屈曲藉心况复答中引
无尽意色即是心故云通也但约能施是心者此语
尚通方便教意应云施由心妙财方有法是知由于
能施心融方乃可云施由心也能善分别等者言权
智是世谛者此约跨节指一实理为第一义诸教浅
深皆名世谛问上多约三谛等者如略叹形声仍约
五眼及九大禅故此禅眼三谛具足言此经者非部
340-A¶ 第 880c 页 X18-0880.png
对部既云上释多约三谛但释上文今文为此答中
但是用开合异者只是一往今应以一期佛法事理
相对通论二谛亦得名为合真入俗故此方等具有
五种三谛离合次又解下以情智言之者应如法华
玄文七重跨节也俗谛离合并属分别上现尊胜等
者先以形表声俱正次以正表依正为依序说法不
有等者文既双非又云说法当知双非即是中道恐
人不了又更从说何等法下于所说法释出其意不
可说于所非之法故知能非即所说也能非即是中
道法也何者下更举所非释出所说所说必非凡小
法也且举凡夫二乘便耳亦应更云异于三教出假
菩萨多说中道者方等四教前二无中前二非正意
故得云多问上用二谛等者指上善能分别等文智
既照谛说必依智何得前后二三不同答意如前问
曰外道等者欲简诸教众多双非显双非圆故设斯
问答中具答双非不一若得方便等者此约夺边但
云非有虽有四门夺但成无故云非有三藏教去虽
复与之有此灭故亦得是有但成有无尚无第三何
但双非故前二教必无双非次别教云藏性者须简
别圆缘起有二种如前说者如前叹菩萨德中明有
迷悟二种缘起迷即十二因缘无明为本悟即观于
十二缘智能灭无明今亦二种苦集是迷道灭在悟
悟兼利物迷全巳愚迷乃可尽悟必须兴皆约中道
双非理也然体非去结前二句不有不无结说法不
340-A¶ 第 881a 页 X18-0881.png
有不无双照有无结前以因缘故诸法生此但疏家
结其义意无我巳去经中自结文相可知四教明三
种至云云者若有我者则有造作若有造作当来有
受故知无我则无造受但前二教约界内真后之二
教约界外真此中正约作时无我非谓不作方名无
我故知作时作体本无虽曰本无业不败失只缘本
无得论约观修令无我故约佛说作受本无而众生
作及佛菩萨作不败亡故得用结不有不无因缘生
此中历教先约界内及以二乘二乘义当藏通二教
故次列于无量无作论不败亡然道谛中但云善业
集谛之中论善恶者道中唯善道理应然集兼二者
如三界集善恶各三若无明不了染真之集真俗并
善无明为恶若无作无量地住之集于位位中皆唯
法爱亦名为善亦名为恶唯佛独善唯善不亡叹劣
应中言体用者劣应既无理性之体但以应色而为
其体以依色之声而为其用魔王等者具如止观记
菩萨中夜入四禅者一切应佛成道入灭转法轮等
皆在此禅知一切有常无常等者常即定法无常只
是不定之法于三学中如毗尼藏有心犯重定为业
障名之为定馀戒不障故名不定无心意等者心意
只是识想两阴受即受阴行字平去二声俱得俱属
于阴能所别耳大品明五受五行者有受必行五门
者只是五受以门为名门从教立受在内心于内受
中由受故行故皆有五具如止观记长爪尚受第五
340-A¶ 第 881b 页 X18-0881.png
不受以受不受亦名为见故为佛责低头默然用止
观记第五记意细消此文言众人者正意指于诸起
见者小小避就但云众人问长爪是后时事者将于
长爪及以身子得道之时望佛初坐树下之日所以
长爪却在后时答文可见五行六甲如止观记阴阳
历数具如大论非此所明三转法轮具如法华疏及
记昙无德解三转法轮者具如成论(检)但四谛各十
二行他有法轮章于今非急引大集者引甚深理證
本来净陈如但见小深理耳但拘邻一人不成僧宝
者此破古也若馀四人非见谛者陈如一人纵是比
丘不名僧宝何名三宝现世间耶先具此三然后依
之立相从三不用一体者有二义故一者渐化之始
未须一体二者以一体三消经不便以斯妙法者今
问他人若从名定应同法华故须简于名义同异今
无漏真智断结等者非但无漏过于世智于无漏中
佛必异于三乘弟子三十四心无间断故佛无退缘
受更不超是故得有一受之言大涅槃云等者此引
治他證自不退治他既尔验自可知案婆沙及昙无
德有退无退者取无退边以證不退然婆沙中具有
二文今举退边成论依空一向不退兼双引之非即
双用又复婆沙约修道边有漏智断即无无生但有
尽智者则有退也见谛不退二论则同以大悲三念
之德者一切诸佛皆具此三谓得供不高逢毁不下
于不毁供而不生痴此意多在应化佛耳文中但引
340-A¶ 第 881c 页 X18-0881.png
女毁梵赞第三略无八风亦但举违顺后文自列故
此未具须弥者此云安明入水最深故名为安等诸
山上故名为明所言妙者新译云独有兹山四宝所
成罗睺三摩等者因身子驱而安慰之诃身子云汝
何以轻大龙之子语罗云言莫啼莫啼诃调达者具
如释签一香涂下此约色心具出二种三念相者虽
即由境方具三心义但成一今各明者欲显二相令
后行者因外识内正述叹表发等者前巳破古故由
前二由方有表发因小果大者五百各各俱献微盖
盖微曰小合表寂光大中之极岂过此未达表旨故
云莫测此乃为后净土因果之先兆也何者由献故
受由受故合由合故喜由喜故请由请故说由说故
闻由闻行因由因感果复有种种因果差别即成种
种净土之行今从胜说故云无方又从总说但云因
果应身之事者之事两字主彼所说之事故也譬之
如月方圆随器者非但多少任器亦乃方圆遍临多
少譬物类不同方圆譬机情非一方圆只是偏圆不
同四悉四门咸随物应佛尚非梵音等者大音无声
梵音只是随于国土一类而巳梵尚非梵馀何所论
举胜况劣他皆准知稽首十力等者只由具力方能
外用此即同体权实之体用也稽首住于不共法者
以不共故故能导物此从不共为名以导物故故有
不共此从导物为名左右共论故成二义即是化他
权实为智断者断缚到岸其名既通义分偏圆即权
340-A¶ 第 882a 页 X18-0882.png
实也况复众言理含权实或断众结为权权到彼岸
为实据答问文通释为便稽首能度等二句云结三
权实者三中一一皆有能度永离之义自度度他自
他相对其义并通结上三者若自度世亦自永离结
自行也能度结他永离结自即自他也度他令他永
离世间并结他也。

* 净名疏卷第七

是五百皆巳发心者问此之五百何处发心疏既不
云此难定判或是此生此会巳前或普集见闻胜报
人法或复适来睹佛神变或当闻向宝积述叹或可
具经上来诸处或再或三但所闻见悉属方等含于
四教发岂不然但机宜闻净土行教是故复须更请
问耳何者发心之中上求唯一下化犹通不出权实
历教行理取土摄生是故更须问净土教是故宝积
述发为请令得闻于净土因果如来对大众复宗等
者复犹复也佛初自说佛国因果而以为宗今重明
之故云复也况对净名弹诃文殊往复皆顺佛旨是
故如来重更说之亦得称复从所以下具足腾之问
如何得知诃皆在昔五百八千皆云忆念我昔曾于
故是巳前今说净土去命时近故知诃时悉在前也
何必一一须待诏者若非涉情先行后奏弥副圣怀
此圣臣也对佛述时契故默印昔日弹诃等者当弹
诃时佛国因果其言未兴普集同席尚自未说故使
尔前但助二缘况今经中具足依正又普集前诸大
340-A¶ 第 882b 页 X18-0882.png
乘经但多说正故弹斥日总助成之该于二缘故云
通助问曰此半品等者问意言前云净名助佛扬化
近闻向来通助正依若尔此中应当别在依报依报
既是别意所为应须处处尽明依报净名所说品数
虽多若论依报其义未几盖不足言者非谓全无唯
有空室现妙喜等盖少许耳答中意者何必说于土
名方是净土因果行即是因因必招果即是其义何
固守名问始终等者始即佛国终谓庵园前问犹通
与其少分故云盖不足言乃由答中但以行因而为
答问其行犹总未足决疑今九品中二义不成一非
佛说二无土名而净名说何者是依答中意者从义
非语理出常途岂执国土之名而亡方便之说故从
此下乃至宛然即其事也答至皆有其义者如问中
三义净名一诃具其三理乃至九品意亦如之况净
名始终悉成三义故从如法华下释出其三初引法
华举佛自净佛土成就众生永永不巳化主既然以
励诸下是则下正明净名但符成于如来净土即释
初意次净名既能下释出第二意次弟子下释出第
三意弟子即指弟子品也菩萨即指菩萨品也问菩
萨可尔等者净土之行必须愿生小乘亡生生灭义
反何得引同菩萨事耶答意者引法华者从本说之
方有其事故示受折者皆是能同又问疾品去至之
宗也者别酬问意即更通引显成佛国为宗义也故
因此往复往复乃是通指九品若不许下破古意者
340-A¶ 第 882c 页 X18-0882.png
此将巳释以难古非以空室用表极净之佛土也以
破古释所生诸品意斥古人虽见经文十方佛土皆
空之文亦未肯以宗为佛国净名意以十方三土亦
复皆空良由室表常寂光空当知古人未晓经旨问
此经等者此经虽即人法双题恐单人名表法犹滥
故从法称以为其问答中还从别名以答故不思议
最显佛国但今意明不思议义有总有别总冠一部
故名为通以法对人亦复如是是故人法二意不殊
翻云无上正遍知道心者恐剩心字心者西音质多
菩提云道若加心者西土应云阿耨乃至质多故也
文中此音巳在心音但发心至分證者问既通列菩
提六即之中不列理即及究竟者其理可然何以不
云观行即耶答今此发心对佛述行观行功薄故不
足论况观名通相似等别故相似分證非无观行从
胜别立方称所述若欲通收理何不可只恐长者位
巳过之今言下更从教简于此三中但云相似者相
似居中名字无位分真正当无生之位故须正约相
似位判通别二教双标二名通教之中不列地位但
列别教三十心者比说可知又别贤位皆能发故通
家十地有发不发有因有果故后答中唯约通教简
初二地初地只名观行发心故也二地于通虽名相
似于别则非故不用之问者长者但云发菩提心今
准何据云相似耶答中意者亦简无生及观行故故
知尔前发义不成前巳论竟今重问者欲简异耳如
340-A¶ 第 883a 页 X18-0883.png
通教中相似初心尚未能发故知名字虽有发义去
无生远兼复通漫此亦约于次第者耳所以引三教
者诸长者子义通衍故念之生修慧者念前闻思所
依之境当如闻思而修行之通于四教应此方等问
何故法华疏以念为闻答夫云念者通于通别彼闻
此修者带通从别故也若唯别者则从别立唯论闻
等若唯通者俱名为念无可简别而于念上别诫听
思故以念之别对修慧是故闻巳必须思修故书云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其义则内修身慎行
恐辱先也俗但有名无出世实然土不在至如前具
说者问既非四句土定在谁答只缘定属以成性过
故四句中皆云不在言四句者破凡非圣凡理本来
亦无性过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佛菩萨应亦复如是
岂两难思合成性过离二无别不可思议应知思议
即不思议况不思议理可思议耶若离若合皆不逾
理作此观之诸土永寂无可说示四悉示之随闻获
益馀何可论言有为者诸缘积集有为无为一切悉
然应知有为即缘名有为缘集若以无为为缘集者
名无为之缘集此三土众生者若作都迷即二同居
及以有馀若兼分迷即指同居有馀果报若全取分
迷即是果报及中下寂光是故文中上句云乃至中
下寂光土也故全取分迷皆在无为缘集故也问何
故不依四种缘集者此问意者论师既立四种缘集
今家又立四种众生何不以四而对于四有为生灭
340-A¶ 第 883b 页 X18-0883.png
等次第对之答中一往亦暂许之言有妨者因斥论
师自体法界不殊无为名异义同何须别立若于无
为义分三者容有是理然此三集并在别圆住地巳
上故不以三对三众生欲离无为以对三者无为即
是初地巳上自体即是第十地也法界可对等觉地
也然实不及直在无为无为悉是障中无明故须总
合为一无为观心者为对二种缘集分明故今且以
二种缘集次第以对三观观相粗存缘集未尽故也
应须更论一心三观一时俱破二种缘集即约六即
及缘集尽今明菩萨至调伏等者准此意教化属初
句调伏属次句故前二句并后二句之方便也故知
教化调伏本为佛慧起根四随诸下释起根句意亦
如是言起菩萨根者既云要因六根起根取土当知
下文光明寂默佛菩萨等并在同居净秽二土以今
文中亦且在前二土故也具如下文菩萨行品者彼
品佛为阿难广说佛土谓佛光明菩萨化人佛衣服
等总十七事以此四句在于二土故名为横一一别
对故名为竖二竖对中随土体别对惑增减得有诸
土多少不同故名为竖四起根中云总别见中以根
对境得总别名根六慧一随宜不等非即有于总别
之土答因果与夺等者因之与果俱得无生寂灭种
智与则寂光而通于因通中下夺则寂光别在极地
以上下位俱行无生寂忍种智别则寂忍不通为因
如前等者指前横释同居具四复当今文通为四教
340-A¶ 第 883c 页 X18-0883.png
故令四释通于同居其中寂光唯用中下教化调伏
佛慧渐深起根成就入于究竟常寂光故观心中云
多少者即是因缘及空假中对论多少如初观心未
敢遍缘且缘因缘于因缘中随对随照故云少也观
境稍熟恣心遍揽即名为多次空假中多少准说境
即如土或增或减次及不次准例可知释教化句竟
次若缘去释第二句次随观去释第三句次起菩萨
去释第四句巳约竖释观心竟复次下更约横初对
初句调与不调下即第二句得入不入即第三句若
起不起即第四句次深识下约观明起誓横取四土
以对四心但约二种缘集作之缘集在因最宜对观
次若但下结上观中必须行愿事理相资故竖属行
横对属愿今行人下事释横竖本在观心故将向文
以观行者既云观心须在于巳以诸众生不出心故
巳心既尔他心亦然是故文云意在于此引大集者
證事须观观成心净心净必能事净故也亦约教中
于一一句皆约四教各历四土至果报中有别教者
存教道耳至寂光中云圆教者通中下耳又从有馀
以取果报用别圆者用别地前及教道耳下文多倒
释者菩萨行品具足述前四义不阙而不次第第一
释第四第二释第三第三释第二第四释第一下文
虽是章安续补亦不违于先听之旨初开成譬等者
所言空者四不可说言虚空者谓都无说是则失于
四不可说旨故须依于四不可说有因缘说具足悲
340-A¶ 第 884a 页 X18-0884.png
智取土利生能于空中以见不空教化调伏入慧起
根乃于众生有所成办故云空地随意故有无碍故
空故云空者四不可说之理也地者即为悲愿所依
空即地也言空室者生之所依为生取土土成物益
有因缘故下双證空地若纯用下此经斥二乘而云
通教菩萨亦入滞空数者何故复云通教菩萨有净
土因然为遮其取空證耳广长之相正表此也者广
表于横长表于竖并现于盖正显相资横竖不二而
横而竖又十方诸佛以表于横诸佛说法亦可表竖
并在盖中不二亦然论横等者所释文须达文旨广
长相在身土亦然故表不二问净土是菩萨行等者
此问意者经云直心深心是菩萨净土等既此二心
是二乘心行菩萨何以行二乘心答中虽借通教义
仍未显故引法华而通释之虽为摄物行二乘心元
期净土故得引释问曰此中等者经文但云直心深
心如前所释并是菩萨行愿大体若消文中净土又
无二乘之心乃似妄加二乘之语答中意者但云直
深不云二乘者赴小则避大就小赴大则避小就大
不可一向专小唯大故云不指的也作此旨者亦可
通用言准望者今经此言宜有其旨未可即得彰灼
说之此座二乘头角之辈元是修于净土之人故云
菩萨修二乘行为摄生法若欲显说须依大品法华
经意问准望法华可有此理大品如何答一切诸法
趣于谛缘是摩诃衍会法之言良有以也故有诸法
340-A¶ 第 884b 页 X18-0884.png
趣二乘心问虽作此说亦未消于大品之文大品但
云三乘共位菩萨十地皆学皆行何曾云是净土行
耶答既云不取證理在摄生修净土因而为摄法所
摄亦通二乘心也通教尚尔别圆灼然次引大论者
既云有土纯声闻僧即是声闻来生其国既有所引
岂无能引四谛下结难也即是能引之人行也从多
为论者若望诸土道理合有未开显者故云十方不
无此事但开显者多是故前消教化等文虽有横竖
通约诸土于中岂无未开显者故此经文理须十方
横竖消释然虽犹有未开显土忽若合时移入他邦
或用密教当土开之若法华疏释照东方一切开者
为引同故但照于同證经意别不可一准无三差别
等者故约三心以明三德又此三心义虽通于别圆
二教然亦不可前后并别言三德者异名者大乘即
解脱深心即般若直心即法身大乘但从悲愿得名
故对解脱即是初心住于三德者既对三德理合各
三若昔论等者昔指普集今明至三土四者尔前诸
经但明正报唯说三身对于四教前二教佛俱名应
故若以依因对于四土者同居有馀俱名应土故合
身土或四或三依因者利物因也若对缘集有为无
为及以生死分段变易国须分四即二同居方便实
报二集二死各分二故次观心中云空假二观三心
等者还借前来通别二释至此文中共成观义三心
别者具如别释若作通释空假三心亦含于大以通
340-A¶ 第 884c 页 X18-0884.png
菩萨亦入空观乃以谛缘假三心者藏通菩萨自观
谛缘亦具三心中三心者而云一三三一者二未即
中中必即二凡睹万境皆不二故若分圆别对此二
教初心后心别教初心义当空假与前两教三乘义
同此十七句直居于初故于此中应知起尽是故于
中大分为八初从一释下分于今昔以辨异次从问
下料简通别三正释四此五下判权实五今圆教下
明净土行相六菩萨下明净土行人入于似位七若
入下明分真位随分果相八其义下结斥故后成佛
使修因时众生来生前约教明等者前普集经准教
修行取法身果今非无教但于教行更加悲愿成净
土因问此前后文皆云此经并约依因此中何得还
引光严以證彼正答道场处义当依因亦可用表能
依法身况复今经双表依正故列诸行并具二途问
何故等者此还用前别释为问直通缘度岂独谛耶
答中二意一者从便二者摄他是则二俱用彼别名
以成通义直心有五等者一往似竖如下布施以望
持戒亦名为横一一复通五种直等亦得名竖是则
340-A¶ 第 885a 页 X18-0885.png
竖中以五望五复可为横亦名为竖然终是横专对
于横良有以也一世间直中应有多种如三界中见
爱各别谚云痴直者但世间诸直以痴为本以是而
言亦具贪嗔下之通别具如前释若得无作四法皆
实者苦集尚实何况道灭故无作四皆称实也于正
释中先列次释依此方等必具五故此五直等者释
权实也显为方等当教菩萨密为此中两教二乘密
但探用法华之意非今部体若论用教不无其理次
菩萨下明净土行相者一切菩萨具此四心方名大
行今具后极故是圆也收下三故四心之相阙一不
可具如止观记引大论文也故于五直亦具四相成
净土行道理虽然识其旨故若实行者前二教人以
前二三而为权也别圆准说可以意得各诱令入当
教之实若本圆人但以同体之权而摄取之又复通
人亦云修于净土行者若任当教虽有其文乃寄利
人堪被接者又成佛之言不必妙觉通取别圆地住
巳上从此位去皆八相故悉以十界身土取生或复
古佛垂迹利物今文正在菩萨实行故成佛言必须
通晓下去诸文大旨悉尔从似入真以成化相分真
果中三土不同以常寂光无成佛义若开中下准说
可知无二边等者当地中惑名之为谄断名直最后
复次是也深心巳下分文悉然下文或必须知大体
馀有阙者皆应准此为说缘觉者通中存别意仍在
通次但具有二种下分于横竖通别兼具具于四种
340-A¶ 第 885b 页 X18-0885.png
四土故也菩提心至大乘即是四教等者问前别释
大乘唯在别圆直深二心唯在二乘今此文中何得
通四答前别此通理数然也故通释中虽皆五释于
大乘中复除世间思之可见。

* 净名疏卷第八

若无等者真实是直高是深心广即大乘前辨亦指
普集经也具足揽前总别二释布施有五者亦是菩
萨心二乘人所行施等为净土因故离为五思之可
见世间至六道者然知世间直深亦合离六及于六
中各更委分择觉等者择法属慧今在施者为成施
故施不得慧不成出世阿兰若至沙弥咒愿者如是
方免摩诃罗之因也出世行者可以仿之各为鹿王
具如止观记中彼经即是大拿经也华严十施(检)
持九禅具如法界次第华严经如来檀(检)大品等者
具如广乘中品又云趣等者具如发趣品中具历诸
法四教修相具如止观记三十二相并忍为本者夫
为忍者为端正因故出世忍能感相果故得以为一
切相本问曰凡夫等智等者问意者等智有漏依根
本禅若正定之言义通五者后四正定位在内凡世
禅全在有漏凡夫何意名为正定聚耶答意者分别
方异合说何妨正定望散亦可通用岂有行六度行
等者如向六度菩萨非不用之化人但法属自行今
四无量非不自行法属化他于今四六皆成大行咸
具自他一事至法缘者非谓三慈之中法缘慈也法
340-A¶ 第 885c 页 X18-0885.png
名既通故云皆法但是众生缘之法耳故云事法下
之三教准说可知谓无生无量等法耳于无量中著
法字者即四无量家恒沙佛法耳即三谛中恒沙佛
法若是此法三慈中法法字何得亦在世间故知法
字亦可通五若在三藏但成生灭所缘之下三准知
圆教独当无缘名者从胜说耳此四摄法非凡夫等
者如前三心直深通大大不通小以名局故是故通
中亦须别也但可通诸大乘而巳今亦如是如前六
度及四无量理通大小故此四摄及以大乘并下方
便回向之文不通世间及两二乘彼教必无其事故
也又四无量及以四摄历教别释修相證相不易分
别不可具存故并略列言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
事约所同边诸教似同细寻智愿高下永别以其上
能兼下故也乃至位位节级不同即如本迹高下四
句今多分从下劣凡夫难化者说其名必通理不可
壅解脱所摄众生等者能摄则有四教之脱所化虽
通世间之法菩萨化人无不皆令至解脱故弹指合
掌其例可从故今从于摄之本意自行方便等者问
自行等三及破等三有何差别答有同有异从名则
异从义故同虽此异同离合复别言义同者自行等
三名虽有三法但成二自他相对无别体故破立等
三亦有三名亦但二义破立二种通成自行教化化
他故但成二若尔何须重列答经论逗机各有其旨
此法二乘有分者以四谛法二乘初心即须观故况
340-A¶ 第 886a 页 X18-0886.png
复四四各各不同生灭具用二乘之法故云有分三
十七品具如止观及记并法界次第非此可具若准
婆沙有漏道品例前九五有何不可但凡夫外道所
修行者亦是佛法行者所修未发无漏名有漏耳但
外道法无念处名故令来生至具足也者若不回向
施福有限唯感富乐回向极果及与众生令福具足
福智乘戒体用事理一切无阙若尔施等六度皆悉
具五岂不具足何须别立此一门耶答必须方便方
乃具足若尔回向复还托于诸行诸行虽皆不云回
向回向又亦不云诸行存没虽异诚无别体何须别
立答虽相导引所治各别得名又殊施为悭治乃至
智为愚治回向自为自利近果之治所以有愿无行
令修六度则以六度为名若有六度无回向者令修
回向即从回向为名故也至善吉等者彼章亦只对
于二乘辨界外难亦不更约方便果报若欲略明则
有馀中三十心人为三恶道住无我法名为北洲地
前法爱如长寿天未有初地十种六根名诸根不具
地前智浅如世辩聪不穷中理如佛前后若实报中
位位相望节节作之此并障于中道理也是故结云
约四土简至具足者以向来意一一思之此非容易
不可滥述四句者准经正用四中第二是净土因讥
他得宜第三通用初心菩萨未全自守故不论之第
四句中不讥一半理亦可通由不自守故亦不应唯
于初句都无所取次引大经證第三句故初句中既
340-A¶ 第 886b 页 X18-0886.png
不自守讥何益耶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第二句不
令而行若见机者定用第二第三句也第二自行第
三利他利他即是净土行也后四种十善者止恶义
通从愿行别问此十善与前尸罗同异云何同何假
列别相如何答尸罗相通对一人说今离为十以对
多人十三番相资成净土因者初资第二乃至十二
资于十三细寻具如下解释中上从直心等者上释
诸行诸行相望故名为横一一皆从世间至圆其义
虽竖但经一往直列而巳终成横行况虽竖释但约
教判浅深不同是故穷源研于心念令从浅行直见
深理方乃名竖第一须约四教通释成竖行者令出
圆教穷源易显耳问三藏既无云何言四答即是释
以有对无即名四释若言有者即成身子之疑者三
藏教中无净土教但以烦恼润业而生故于秽土成
佛无爽忽闻衍门说有净国故使身子由是致疑又
依衍门方有变地故用案地以斥身子岂成助于身
子之疑若三藏中立净土教与昔教反佛无可以释
身子疑无行无人者有六度行无净土教教无行缺
终无成佛无净土因无行之佛有教无人六度之行
有因无果行既无果反成无行问若尔何故前释直
心等文而皆具五世直尚成菩萨之行三藏何失云
无行耶答从本则有据迹说无有教无人良可信矣
须泛论等者通别二教犹非正意只可泛论以为挍
捔次约通教释于中初以直心对于见地而云登地
340-A¶ 第 886c 页 X18-0886.png
发真者何耶答于通教中上根菩萨初地见真义当
三人共位见真入第三地为深心者此十三句中云
深心者非前三心之深心也故前深心但是初发之
深心也望声闻人得名深耳第四去云事理俱行乃
至智慧以对十地皆从成就别别言之通教初心既
事理俱行亦应合有教化调伏乃至起根得名处别
故别对之以成竖义通教尚尔况复圆耶言善慧者
借别詺通故所列地不标地称但云初地乃至十地
唯此第九暂借别名至第十地摄后三句并结成地
借此十地者正借别也经文但云从初至后虽无地
名既云登地巳见真理岂可专用乾慧等者名通教
初地未名直故故可借别以名于通初地断见仍成
通义又复通教地前无贤故第十地含于三句初之
两地俱名为直故使第十含于三句问通教菩萨有
净土行者菩萨知十方诸佛二乘如何答虽同一教
大小义别二乘道理不合知之虽与二乘同坐解脱
自鄙不发永不求故又菩萨虽知佛犹永灭永灭乃
与取土义乖故知此佛无人有教教既权施不称因
行故于权教不须苦穷二别教中用二释者初释巳
将诸句对地次复更下约十四般若者对开合边其
名便故以理合故名通初后故下法云含取地前及
等觉也依十四般若然欲解释出其理者即如向来
消文者是故一家释义以义消文必不以名而局于
义故云无往不通故知以名局义无处不壅寂照之
340-A¶ 第 887a 页 X18-0887.png
智等者若从初地至于等觉但名照寂妙觉一位方
名寂照横说则并备众门者于十二句句句遍摄前
十七句及以十方一切佛法故句句下随其之言义
通横竖发心正行等者圆人初心既在初住始得无
生既断无明理合唯在果报土中傍为取机化下二
土即是方便及以同居何妨亦得化分寂光下二非
正故名为傍事理相资者事即如前十七句也理即
指今直心是也事理不善者事理二惑也佛土净故
即是境界净者境界即是所化生也所化境净则说
法净说法净故内心智慧增明者由物机生令所说
秽故使未堪用净智化化道未周未见四净故使说
等未受净名即于二土自行等者秽净二种同居土
也谓住观行相似位时修净土因若入铜轮还于二
土以摄同类乃至令入有馀果报故下用经四句结
云教化众生调伏等也即用前文横竖对土释于净
秽二同居也若以上化下即有馀同居多是文字者
文字指前别释文也别释即对三教文故故前通释
三心之中唯指自性清净之心方近于观馀皆言教
是故约心圆顿释之以门深诣譬如非日等者但诣
理释义当于横对文字释义当于竖其实圆释不当
横竖圆别俱教尚成横竖互有资益况以教观而为
横竖亦以横竖更互相资故以横等对于三德即非
竖而竖般若德也非横而德解脱德也即此横竖双
非之理法身德也故云非日无以等也日如横行月
340-A¶ 第 887b 页 X18-0887.png
如初住岁等即如四十二位三土四土者于四土中
合于方便及以同居皆应土故故云三也直心即是
前圆教观中道者圆教如前教观中教观二圆方是
圆门真净土义言帖释经文者向约教观非不消经
未是逐句消文故耳众生正报至佛土净也者此中
分于止行二善但对依净及佛土严者非独依及土
严而巳正报亦合清净及严但今正为明于依报故
耳正报止行即是惠施及以愿加名为清净如感五
度乃至十善一切皆然如四无量本是利他尚有止
行如治嗔等岂非止善为摄生故岂非行善自馀诸
行一切准知又如世人等者还是宿世以法相关方
乃感应只如寻常散心讲说何必能令听者尔耶佛
土净等者依此经文初释及以四种之文所以具二
种者前约当分从四下即约跨节自行约理性化他
约悲愿愿期皆令至自性故正意皆是净心故也此
有二意一者句句名异不出净心二者虽十二句意
在十三净心句也故知净心者先净自心方净他心
他心若净于成佛处心净众生来生其国次跨节者
只由自性清净心净即入初住能现四土摄取众生
四土四心皆悉清净众生四心分别殊虽究而穷之
不出一体故净自他只是自性清净心净事理惑除
者至此方始兼论正报事理只是障真障中之惑耳
障真为事障中为理二惑俱除感常寂土四教四种
众生者缘但有二从解分四如有为缘随于界内析
340-A¶ 第 887c 页 X18-0887.png
体解异界外亦尔故成四别故止观中云惑随于解
集则有四解随于惑但感二死二死为酬二种因耳
四土相望互论净秽具如前释四句中明前不许立
四缘集者惑体无别故也今立四者从解分耳大乘
方等至净土也者自方等前不云此土秽中有净纯
小乘人尔来未知故云秘密良由尔前显露未堪至
今经中方显昔密以斥小宗故云有也约教暂无附
道理论所以云有未能称机疑问者且从迹说乘佛
力故若从本论自力亦能自力虽能终归让主故引
法华以證发迹又若不蒙加无由能疑加为疑由可
加由智三藏教去立其疑宗三藏教宗三祗修时是
净土行与十方佛正报果同作此下因闻置疑若三
祗行是净佛土释迦之土今即应净此疑释迦为菩
萨时其心不净若不以下结疑言翻覆者以土疑佛
以佛疑土彼中有诸天子等者天子譬真身宫譬真
而云真应二者但是文略应云双标身土故也四德
成身常能照于四土众生者明真能起应故合标之
真应法身之所依者真是法身通云所依及以所照
即是同居净等四土又譬等者前总日月及以天子
但作能照所依之譬今置天子又离日月作真缘譬
譬能成就及照显也盲者二事俱皆不见故真缘合
时破一分无明即有真身依于真土而能照于三土
众生成就即譬正报说法照显即譬净土摄生以真
缘合故此有四种净土者有为置同居秽也为二缘
340-A¶ 第 888a 页 X18-0888.png
集等者此乃双举所除故也身子虽除有为缘集犹
有无为不见四谛又复身子纵除秽中有为缘集亦
未能见净同居也故总二障障于五眼以责身子又
有为无为者释通诸盲所以故也对曰等者身子亦
未悟于日月譬之深旨且依于事而为答耳众生至
不见同居净土者虽先从近说正以此文斥于身子
不见四谛是故且以同居言之岂可即令身子见于
有馀果报以从道理故文兼以有馀等合故从界内
罪去次第合之言界内罪者即以界内真谛之执及
以同居净土之障此罪即与无为集合共障五眼故
使不见四种净土若只单诃不见同居之净土者则
不须云二种缘集以通责故次第释出若尔同居净
中亦有执真与无为合何以得见同居净耶答以彼
生者巳除界内二种障故今从秽责故云障彼同居
净土若从同居净中责者只得责云不见有馀果报
等三正为前四种罪障故者界内有为缘集障界内
尘沙障界外尘沙障界外尘沙障界外无明障而此
四障障于四净故知身子具四种障身子虽除恶有
为集然由有于净有为集不依佛慧故使于垢不能
见净是故四净悉皆不见生闻信之善者初闻未信
睹相方伏伏巳方信所闻不虚是故二种俱名生善
梵王證者欲显如来案地之奇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检)问若同居净对秽为横者香积亦判为净同居
何以在上如许恒沙答夫论竖者约理浅深未必重
340-A¶ 第 888b 页 X18-0888.png
累胜者居上若以二三同一处见故说为横上下相
同岂得为竖若准其相不殊安养但以无小稍不同
耳虽安养兼小义亦唯大问宝庄严土为在何许答
只是安养但六天至举近况远者一往比之不必全
同梵王言故螺髻至但见垢也者此文且准明依佛
慧则见净土应知佛慧理通衍门平等之言复兼三
教言不可思议佛慧者别在于圆尚通三教则是相
待不思议也故不思议只释于佛慧尚通诸教则通
斥身子但见于秽不见四净答曰有二意者第一则
别唯一同居二者理通通于四净与前日月譬意亦
同大众悉有生此净土之理者坐华具表同居之净
仍通四净若至法华四净因具足蒙授记后分破无
明岂非一分常寂光显故寂光中三土具足自力生
当故云之理前说诸方等经等于前纵见佛胜应身
不谓此身别有净土今藉佛力亦未了知佛常寂土
及以果报随机见者置而不论故此随机仍属于密
不同华严一切皆见皆闻故也饭色异等者常寂即
器同居有馀果报为二并身子见理应有四同居净
秽二土合说故但云三不得云四十番者初之一番
别斥身子后之九番通密斥之与盲者譬及案地譬
其意大同第十文云诸土非垢等者应将寂光却对
前九应云前九非垢非净名之为垢常寂光土亦垢
净而名为净初同居净秽云五浊重轻等者亦得轻
者名为五清彼见思轻众生寿命劫量著相一切胜
340-A¶ 第 888c 页 X18-0888.png
此故名为轻三四五可见六果报与下品寂光并者
问下品寂光犹是果报何故复与果报相比答既分
出巳还将所分属果报者而为比耳亦可初住巳上
为下寂光寂光是理还对当地果报而比下品下品
纯将寂光以比寂光以中比上不同亦然第十虽即
一切俱非垢净而垢而净亦成差也问何故皆云非
垢非净答有事理故理论不当垢之与净约事唯有
寂光永净又寂光异诸土故非垢即诸土故非净诸
土即寂光故非垢异寂光非净问前释天器中以寂
光譬器诸土如饭今那乃以寂光譬饭答不可以譬
譬真解脱若用譬者通别并通别巳如彼通即如今
彼此俱譬理何晦没诸土寂光并非垢净而垢而净
以之为饭若寄辨者果报望寂光器色入饭色令饭
色有异故一饭色上有器饭二色亦名饭色异下中
上寂光展转复相比器上有多色并皆入饭色展转
互相比亦名饭色异若更以寂光而对诸土异双非
净秽别论饭色异者饭器俱四微各各非饭器虽各
非饭器而能成饭器故通别二其理皆善成若通途
340-A¶ 第 889a 页 X18-0889.png
往论既以通许三教无生故应将前展转入后以论
于得或超或次或从博地凡夫中来或从小乘方便
中来八万发心亦复如是或在前教巳曾发心闻于
后教重能发也若超若次凡来圣来准说可知。

* 净名疏卷第九

初此品下总明来意次方开三总明中正为破有等
者且据淫舍酒家等处正当有为缘集之事既云欲
显法身即指前经所明符成即指今经之说一往虽
尔不及云破有为无为缘集以成四土大圣于前普
集等者此经宗异体与彼同故亦真性而为其体所
以还用前经体者此法华显独尚与一切大乘同体
况俱兼带体同何爽然但须以宗对简之故云体是
宗家之体宗是体家之宗体为所取宗是能取故将
今经以望普集依正自分故使法华一乘因果宗之
所取不同诸经此经乃是佛国因果宗之所取故使
体家之宗永异诸说以体望宗同而且异以宗望体
异而复同深得此意可以判诸教可以会诸部今为
迷者依正各论其明了者岂闻正报而昧于依故今
明依应须重述故于文下问出其旨令离诸缘集者
总语诸缘集也略释方便名者初通明来意次方者
下别释二字法华疏中为显实故分为三释谓法用
及门并秘妙也今此废二但取法用者门论趣入秘
妙开权今未开权故阙后释不取门者菩萨可入二
乘阙之于菩萨中且约当分复置传入故且不云据
340-A¶ 第 889b 页 X18-0889.png
理亦合用门一义以当分入与法用同故且唯用法
用一意又通秘教亦可具足用彼三义方便是智所
诣之偏法者今文且指三偏之法彼法华疏俱指四
教并名法故以未融故乃属今经方便不同中乃约
四教次约四教辨不同者即是经论所出不同前文
皆但列于有无二门而巳阙三四者若了一二则晓
三四双用为三双非为四是故不复列三四也又后
后教望于前前若实若权说教说證若他若自自他
相对闻名权者既非当教之所行用望从说边故皆
是权又当教中自他相对皆以前教若證若说皆为
权他者以互夺故夺前之实成后之权当教亦得名
为实者为欲对辨一双故立自他如大经云世人所
见等也如毗昙有门至实智者问此中既云无常事
理事可无常理何故尔答照理所无亦名无常故使
成论以有门中事理俱权以有门理不即事故法障
者界内尘沙也次通教中亦可引大品若有法过涅
槃者證于实智亦名幻也是故文殊等者此正引證
自行实也亦应通引三十二人各各自说以證化他
门门不同即是权也门门不二化他实也亦可文殊
以證自他以有说故名为化他说于无说得名自行
三方便下明方便不同者先引当文次引璎珞但先
总述璎珞三种方便重释方便所以故也意明此品
大士种种善巧方便备如璎珞三种方便方今令正
法久住于世言久住者谓见佛性云远近者室外处
340-A¶ 第 889c 页 X18-0889.png
处淫舍酒家如是事去今时遥故名为远望为诸来
问疾者说去还庵园印述时促故名为近远近皆是
助化之缘莫不为令正法久住是以中论等者即与
中论末代观法大旨全同经论远近不出此三故此
下引今经文随方便言必含破立久住之意言助佛
者佛之大化亦不出三约三方便所用法中初文通
释即是自行本无三业及以十界故非一异而以三
业十界化物如是等用他所不测藏通下揽向通释
以示今品用与不同故于三业以明方便又云密者
一一界中各具十故不可以一界测不以多界测即
名为密次此品下正示此品得名之由先正示经文
以对三密次此三下释密异名三从良以下正示同
居现疾得名名方便品一切至可知只是初修三业
十界诸根之相若破若立诸教诸观元意只是令成
此观问答者答中三意者此具三意而不及初何妨
一品是集经者以诸经中尔时等言悉是集者所以
不同次家释者岂有宝积不云白佛便于佛前述净
名事乃专辄云毗耶离等故知今解深得经旨以加
340-A¶ 第 890a 页 X18-0890.png
阿难本愿等言有来处故功成者往益今益私益众
益斥益熟益现益当益大益小益偏益圆益始终收
束疾无不摄疾为法界功之极也维摩义如前者具
如玄文释名中明今明下分门解释彼解长者离为
四义今亦具四初世长者借喻事理法身长者事理
相符名同理异观心长者即法身长者之行相也亦
是法身长者之因果也帖释长者即是因果长者之
诚證也亦显经文次第有在问既云因果今修十法
即获净名之十法耶答依经修观道理必然净名既
一德具九修时必诸句互融若修一德尚具十德何
况修十不具十耶但以一德而为言端应修十德共
成一德馀德亦然方名具德故使修时一句遍摄则
令至果一德通收问若尔此之十德即十号不答名
殊义合何者从如实道故名姓贵堪应供故所以位
高以遍知故岂非多财既具通明即是威势善契秘
藏由于智深解三世间必在年宿士中之上由三业
净丈夫屈伏乃关礼备是天人师诸佛方叹世间之
长而为下归故此一号亦具九德问净名即是果佛
德不答从本必然迹为因化观心十德尚得名为观
行如来发心毕竟岂逾于此爵位者爵封也因官得
禄故云爵也宠者爱也若不宠民则无威德故知不
爱故物不敬不威故他不畏斯者恶也折也折坏者
恶之极也玉是贵质而内有瑕则不任用若是长者
具上六德而行有亏则无上敬下归之理證无生忍
340-A¶ 第 890b 页 X18-0890.png
为位高者但让佛寂灭则于无生最居其极降魔制
外者应云降制界内界外权实魔外即是同体权实
故也记莂应云授法身记释梵且扬随近以说人天
须约四教凡圣故能为释尊等者应云能持十方四
土佛法净土之言不局同居秽土而巳观心释中一
一皆附下文帖释以为观相教理有凭故与他人明
观有异但异于果并名观心今引法华初随喜文正
是观行四位之观观心灼然通于随喜之前符契者
符合也契当也如世人符所行之处上合主心下契
黎品十法亦尔上符果理下称物机供养诸佛为种
姓者如世父母所有子息自非所生焉能供养众生
理等故能发心三慧与理者由圆贤位得入初住乃
至等觉故云相应从佛智生名佛真子从理法生名
法王子咸依佛慧是故尔耳深植者如世孝子存没
无违父在观行父没观志故知父母为德本也真性
以为众善之元依之植善善有本也咸依本名真供
养观毕竟空种大智者能观属智真空是境大智观
境故名为种从解行者智为能观故名大解从此立
行行方称境境智既冥万行具足引大品云诸法虽
空等者智应于空方令行足此义犹通者通上下地
也今净名位别而不通别中三位有本有迹迹因本
果故也因中又有二位别者随诸经中有立不立故
存没异若居中下者立三品者通总言耳等觉所存
如向所明三业功德者即是三乘家之所有故属财
340-A¶ 第 890c 页 X18-0890.png
也总持一切意业功德者且从别说若通途论只由
意持身口方持言逮诸者良由此也言及馀者三业
之外无复馀法今云馀者寄方便教从别说之故云
馀也圆三业兼方便中一切诸法如世大家必具小
家之资产也劳怨者最能劳累于我故也所以约害
权实父母者如世礼云父母之雠不同天兄弟雠不
同国故害智度善权父母即害内外一切权实莫若
内外天魔外道故能降者其力称大所以不云内外
者内外则有四及八十其义兼故故不言之具如止
观记入深法门者门教也由门深故所以智善正用
善字而为叹也明了众生心之所趣所趣不同故云
为权今为释实者趣有二种近远别故具如法华药
草喻疏释终归于空约七方便皆有二趣远趣唯一
近趣不同今从远说故云一也此若非实何须更立
久于佛道等叹修行者上句序上二句见理序决定
大乘年耆喻上二句见久喻下一句诸有所作者三
业随智名能善思量智者慧也由慧善思令三俱善
三随于智故次文云前智后作若前作后智虽名为
觉即是本觉地住诸圣悉皆如是除地住前及诸小
乘不入观者但此不与下地同耳叹形心者上句形
也下句心也学佛象王回者且寄应佛之仪式也世
人仿此未必全然不思议佛法亦尔者具如下文此
室所现八未曾有即佛性海诸法具足今文且用不
增减一众流等者九道常投而佛界不增种智常煎
340-A¶ 第 891a 页 X18-0891.png
而生界不减应具以前二句合之九道虽投而由心
无取故不增种智虽观而由心无舍故不减此则具
于事理二释咨嗟者叹美之声也此借事以表圣仪
弟子释梵者举形服同及二界主总而言之应云九
道及七方便等觉巳还无不归敬居广严国者如前
四释并须至此以合净名所居之处资财等者就此
为三初总示本迹次问答下料简三资财下正释初
资财等者六度之名近本故也故从本六以垂迹六
二十九事以为末也故云从迹资财等事是末故也
垂此末事摄取众生令归于实问意可见答六度等
者此据从理对事以问故六度满亦名为身密之处
身口具足所以六度事理名同而本迹各别故下文
云从于本六以垂迹六若从事说身口是未元为同
凡先同后异方示其本三资财下正释分为二段先
序旧释次即今解若旧等者净名非不世财摄生但
直云世财叹意不尽故应须约四土等也下去例然
故云有事理次今言下为四略释文二约四教释三
大士下别示今文大士之化以明净土因果四故知
下斥他解初略释文先释上句次摄诸下以释下句
于中先总次若是下分文别释约教中三藏菩萨长
时六度故得富名别教横竖知如来藏更富于前圆
教一切无非秘藏富中之极虽并名富展转互夺是
故准叹富中之上大士等者述本也能起者举迹也
了斯则晓又约顿者但是八相成道之处皆须八教
340-A¶ 第 891b 页 X18-0891.png
以显一乘唯除独显大乘之国如香积等观心者为
二先须事施以为观境次方观事为施法界次运大
悲成净土行随其方所有受化者先为施主方乃为
其取土岂同世人自谓高深但令他施为施所堕故
知斯等现阙摄生之始当无净土之终必愿学宗说
者行者细思易解之教以裨难行之行于中先正出
行相次是诸下明摄生取土三即下明结归行人就
行相中先略立次若是下为后学者示无尽灯先法
次譬后合法中即是自行等四于取土中先权后实
故前文中令用八教次为实道之方法也若闻法华
下亦为闻法华之远因也下诸文中但阙料简耳此
行者之要术故委分之以为行轨观心文中下云不
见施悭者即行施时不独治悭见悭法界而行于施
施亦法界而用摄生摄生之时生亦法界如是亡泯
能治所治能度所度无非法界如是方便不见悭施
常途但亡三行施亡何等三凡修观者但云无施而
无无悭纵似无悭非施法界况复更能利物为怀三
界有二种等者变易分段开合以对四土者开变易
合分段开变易者离出有馀果报二土合分段者不
分同居净秽之殊问分段既合那云二土答分虽有
二莫非分段但论恶道五浊有无分净秽耳变易开
者良由无明有断不断真应有无寂光见否须发心
及不更发又有功用及无功用有此多别须更分二
此巳下例诸句等者以一观门通该诸说然于此中
340-A¶ 第 891c 页 X18-0891.png
及以前文竖观心源不同他文观心释义他文观心
并寄近事以明远理因名用义借数辨从人显法约
法通智今乃竖明即观通事是故此品约事净名密
劝后进修于观门自行劝他加愿利物权实双用望
果行因我即净名何须远讨故并寄白衣公私文武
以为兴致虽暂寄之然应知之发心即是何简黑白
故行效者真观行之大士也是以四众悉须钦风可
思齐焉可自轨矣然论菩萨虽遍四众出家理顺在
俗义违故云俗流立行特出具足众德一切中尊斥
夺提蒙辩财无尽欲使后代莫不归之常用四忍修
相好者此意如前净土相好来生故立此门以招四
土博塞者博戏双陆等也塞谓波罗塞戏以黑白子
如斗战势他化物今不著等者凡示俗仪皆现坚志
世以混和合杂丑行欲引净名深未可也无记者四
无记中即工巧也故论云异熟威仪路工巧处通果
直尔为之似属无记因之得物况陷初篇况复道陌
定归无救净名示为意令不作今不晓者反欲效之
内长散憍全随贫结不思来报倚托圣踪为欲伏彼
340-A¶ 第 892a 页 X18-0892.png
初应受学者小乘破外稍通一时大乘标宗初心明
制妨入妙道故不令为五地菩萨方修世业是断佛
种障道因缘今出家人戒定慧心一无所修而云伏
外义等倒裳散染易流道法难寄增长慢集反轻学
宗深可悲也甚为谬也况坐常住院著信施衣餐净
众厨践无价地而三业泛俗四仪拘迷若欲仿之当
思十德从纵譬金示人无行于中点理后必杀人此
一句通下十九句者后十九句皆令生敬得最后益
若随句消皆使成于见敬中最准此中意前文虽为
白衣句中乃有二总一总冠二十九句句句皆著虽
为白衣而有律行二者别在前八句首身口别故方
便与夺者礼以与之刑以夺之又行礼刑各有与夺
礼则夺小人而与君子刑夺重罪而与轻𠍴故今俗
官皆有大权寄之行事非是舍道等者此明净名非
亲职掌而善礼刑大论有三十六失(检)复次酒是烦
恼等者准此句中作观心义前文诸句亦应例之如
安乐行十缠恼乱尚作观心但不及前释资财等文
相周备策励道俗令成真实净名之行田主具如法
华疏释王子中尊等者如太子未绍王位不得安眠
然是子是臣尽忠尽孝孝名为戒戒名断恶是故戒
孝通四通五诲以胜慧者如禅观支是名慧非胜梵
亦曾得不以为尊故示出世四种慧胜净禅观等及
无垢禅通明特胜带根本修而无所著为说无常十
五种观门者具如大论智度中明(检)别教金刚巳前
340-A¶ 第 892b 页 X18-0892.png
皆无常者此他所计今因判之令属别教又梵王保
常过于帝释自谓众生之父母故今梵不以无常为
治者诸梵巳得深根本禅但以胜慧夺其有漏刹利
婆罗门等通皆保常此亦置通而从于别各别说之
良由此也又复欲示教门种种不同令遍识故以各
各说。
维摩经疏记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