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无垢称经疏-唐-窥基卷二

卷二 第 1010a 页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二(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经。皆获第一(至)波罗密多。

赞曰。此显能到
彼岸功德。即是十种波罗密多。第一者。显
其十度。皆能具修。纯是无漏。然此十度。在地
前位。于一行中。唯修一行。唯是有漏七地
以前。于一行中。修一切行。通有无漏。八地
以上。一切行中。修一切行。唯是无漏。胜前
位故。皆名第一。十度者。一布大。二净戒。云
调伏寂静。尸罗者。即净戒也。广律毗奈耶名
调伏。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灭阴诸烦恼
故。寂静者。寂身语意。静六根中。诸恶戒故。
尸罗者。清凉义。当得涅槃清凉义故。或戒
自体。能除烦恼恶业热故。尸罗是体。调伏寂
静。是戒功能。三安忍。四正勤。正勤即精进。
五静虑。禅定也。六波若。七方便善巧。八妙
愿。九力。十智波罗密多。古经阙愿。仍以第
十第六合说。无不具足。意亦含故。应举初
一。具足例馀。若尔何劳更别列也。六度合
以五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释相。四辨
果。五诸门通局等 一释名者。梵云始迦波
罗蜜多。始迦十也。波罗彼岸也。蜜多离也
卷二 第 1010b 页 T38-1010.png
到也。总云十离到彼岸。十者数也。彼岸有
五。一所知。二都。三理。四行。五果。由此十
行。能了一切空有境尽。能解一切五明教尽。
能达一切真俗理尽。能修一切福慧行尽。能
證一切菩提果尽。名到彼岸。菩提菩提断。俱
名菩提。菩提涅槃。并名菩提故。于五境中。有
少不尽。不名到彼岸。离者远离。由此十行。能
离生死五蕴等法。能到所知五种彼岸。名十
波罗密多。大般若中。作如此解。带数释也。
释别名者。能裂悭吝。名为布施。乃至决断诸
法事理。名之为智。布施即波罗蜜多。乃至智
即波罗蜜多。皆持业释也。二出体性者。布施
有三。谓财施。法施。无畏施。贪苦良田。惠
奉珍物。处生死者。惠以正法。怖惧众生。惠以
无畏。俱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此体有
二。一无贪。二思。三业即思故。戒有三种。谓
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别解脱戒。能
离众恶。名律仪戒。诸有自利所修诸善。名摄
善戒利乐众生所有三业。名饶益有情戒。此
三俱以受菩萨戒时三业为性。此体唯思。忍
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他
为恼乱。能受不瞋。修行逼迫。能安不退。闻
法谛理。能印不疑。初即无瞋。次忍即精进。
后忍即审慧。三复总以三业为性。体即四法。
一无瞋。二精进。三慧。四思。精进有三。谓被甲
精进。摄善精进。利益精进。如契经说。住有
势有勤。有勇健坚猛。于诸善法中。常不舍善
轭。轮作五名。谓被甲。加行。无下。无还。无
足。如次配经五种精进。被甲精进。即初有势。
卷二 第 1010c 页 T38-1010.png
馀四精进。皆是摄善。虽摄五尽。并为自利。济
益他时。不生懈倦。名利乐精进。此三以勤及
彼所起三业为性。体唯二法。一精进。二思。静
虑有三。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辨事静虑。现
法乐住定。名安住静虑。引发神通定。名引发
静虑。转大地为金银。反巨海为苏酪。等施诸
贫乏。名辨事静虑。此三但以静虑为性。体唯
是定。般若有三。一生空无分别慧。二法空无
分别慧。三俱空无分别慧。方便善巧有二种。
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愿有二种。
谓求菩提愿。利乐他巧愿。力有二种。谓思择
力。修习力。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成熟有情
智。此五皆以慧为其性。或第八愿。以欲胜解
及信为性。并慧为性。如是十度。合以九法为
性。一无贪。二思。三无瞋。四精进。五慧。六静
虑。七欲。八胜解。九信。遍行一。思也。别境四。
欲。胜解。定。慧。善有四。信。精进。无贪。无嗔。
或身语色。即通无表。合十法为体。三释相者。
要具七种最胜摄受。方成十种波罗蜜多相。
一安住最胜。谓安住菩萨种姓。无种性修。
非为度相。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提心。
若无道心。虽修非度。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悯
一切有情。不悲有情。虽修非度。四事业最胜。
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且如施时。要信心至心。
随时自手如法行施。或具六义。一无所依
施。解脱舍故。回向涅槃。无所系著故。二广大
施。舒手施故。殷重广施故。三欢喜施。乐弃舍
故。施前。正施。施后意悦。无追悔故。四数数
施。祠[示*兑]施故。一向如法。不以凶暴积集财
卷二 第 1011a 页 T38-1011.png
物。施时数数周遍舍施物故。五田器施。舍
圆满故。谓于福田而奉献故。六摄受眷属施。
于惠施中。乐分布故。谓于父母妻子等所。时
时平等而分布故。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
净故。置罗机网不以施人。损众生故。刀杖毒
药不以施人。害众生故。音乐女色不以施人。
坏净心故。以要言之。一切不如法物。皆不应
施。如是等。名事业最胜。五巧便最胜。谓要无
相智所摄受。如不见施者施物受者。三事体
空。三轮净故。即般若云。以不住相相应行布
施。故住相修。虽修非度。六回向最胜。谓要回
向无上菩提。若不求此。虽修非度。七清净最
胜。要不为二障间杂。三时无悔。方成度故。
烦恼若间。虽修非度。四辨果者。有漏有四。一
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士用果。四增上果。不證
无为。无离系果。无漏有四。加离系果。除异熟
果。异熟果者。有漏善恶。能感得故。若十地等
中。二互相资。通得五果。此五果相。至下当知
五诸门分别者。于中复以五门分别。一次第。
二离障三癈立。四修相。五纯杂。如成唯识第
九卷释。

经。成无所得不起法忍。

赞曰。此第十四相
续无生法忍功德。清辨释曰。世俗故有。胜
义空空者无所得也。观法本空。何有生等。
观此无生。而起观智忍。名无所得不起法
忍。护法等云。遍计所执。云人法有。名有所
得。今观彼空。名无所得。起者生也。忍者智
也。于三性上。观所执无。名无所得。体既无
有。何有生等。观此不生法。而起忍可之智。即
卷二 第 1011b 页 T38-1011.png
三无生忍也。一本性无生忍。观遍计所执。人
法二相。本无体故。二自然无生忍。观依他起。
唯假因缘。非自然生故。三惑苦无生忍。观于
真如。惑者本无生故。此三无生忍。地前学
观。入初地證。八地相续。今复任运自在成
就。故与成名。

经。已能随转不退法轮。

赞曰。此显能说上
住功德。转谓移转。体即圣道。谓佛昔于他处
受得。今为他说。名之为转。菩萨遂佛。亦能
移转。故名为随。转轮者摧坏义。破二障故。
不定义。而复往故。圆满义。毂辋辐等皆圆
满故。八圣道具三义。故名为轮。法轮有五。
一法轮体。谓八圣道。二法轮因。谓此教及念
住等。得圣道因。三法轮眷属。谓万行福慧。四
法轮果。谓菩提涅槃。五法轮境。谓真俗谛理。
转者动显运起之义。动宜玄教。显扬妙理。
运圣道于声前。起圆智于言后。故四法宝皆
名为转。不退有二。一已得不退。此初地得。于
未得法。尚未能修。名之为退。二未得不退。八
地方得。于未得法。任运能修。今具二不退。要
八地后。故能转之。或四不退。一信不退。十信
第六心。不退生邪见。二位不退。谓十住第七
住。不退作二乘。三證不退。谓初地上。已證得
法。永不退故。四行不退。谓八地上。于一切
行。不退修故。今随其位。能转具足此之四位。
四不退转法。要八地后故。

经。咸得无相(至)诸根胜劣。

赞曰。上二句。显
得决定法功德。下二句。显得根上下智力功
德。妙印有二。一有差别。谓三法印。一诸行无
卷二 第 1011c 页 T38-1011.png
常。二涅槃寂静。三诸法无我。此通大小二乘
法印。二无差别。无相理为能印。所转教法轮
为所印。咸者皆也。得者获也。由诸菩萨任运
得无相理妙印所印之教。所以能转不退法
轮。未任运得无相理妙印所印之教。毕竟不
能转不退法。此以下句。释上二句。如是便无
四十一句。若依第二解。便成四十一句。无相
妙印。即无相教。教之所印。谓无相理。此诸菩
萨。皆任运得无相教印所印之无相理。前修
十力。虽分已得。尚未圆满。此大菩萨。皆于十
力。第四力中。圆满得之。名为善知有情根品。
以旧经初云善解法相。由解法相能诠无
相法教。故能随转不退法轮。义诸菩萨。善
解一切法之真体。谓任运得无相之理。相者
体故。虽知二解。今符新教。义理疏脱。智者当
知。

经。一切大众(至)得无所畏。

赞曰。显能谓伏
难化功德。如三迦叶。谓得道真。一切大众。所
不能伏。此诸菩萨。皆能调伏。彼既被屈。更
无返诘违逆菩萨。是故菩萨得无所畏。旧经
云。盖诸大众。即是邪见。诸难化者。恶名恶
解。盖大众故。菩萨降之。或谓菩萨智辨两成。
盖诸大众故得无畏。

经。已积无尽福智资粮。

赞曰。此显位运
因圆满功德。地前之位。已善积集福慧二
因。七地以前。有漏无漏间杂修作。八地已
上。第六识中。纯无漏修。任运相续。故言已积
无尽资粮。旧云。以修其心。不但修心。身亦修
故。
卷二 第 1012a 页 T38-1012.png

经。相好严身(至)所有饰好。

赞曰。上二句。内
体端严殊胜功德。下二句。弃世庄严果好功
德。诸相随好。第八识变诸异熟果。初地分得。
第六意识。亦变无漏。八地已上。相好圆明。有
漏无漏。相续殊妙。故言相好色像第一。诸相
随好。以眼根舌根身根男根四根依处。及舌
根为体。故言色像。得上味相。舌根为体。眼如
青绀牛王睫等。眼根依处。舌䨱面轮。舌根依
处。身皮金色等。身根依处。势峰藏密。男根依
处。馀准可知。世间业青。七宝什物之所庄
严。玩好雕饰。名为饰好。今大菩萨。观之无益。
返为损害。一切尽舍。以德内严。不修外饰。

经。名称高远踰于帝释。

赞曰。令誉遐振殊胜
功德。而利天主释迦提婆因达罗者。释迦能
姓。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天中帝主。姓释迦。
故号帝释。名憍尸迦。如馀经中具明本缘。以
崇佛法。他方菩萨。上界天等。名多皆悉闻
名。踰者越也。菩萨名声。更越于彼。十方一切
皆闻名故。但以翻译之人。说帝释居于须弥。
执笔者遂即录之。为此旧经乃云踰于须弥。
其须弥山。他他之天。尚不知有。何况其馀。

经。意乐坚固(至)得不坏信。

赞曰。任运决定得
于事理不疑功德。三二句。举喻。下二句。显
体。意乐者。以信胜解二为得体。设有恶魔
及诸外道。种种但坏。决定坚固。难坏难但。
譬如金刚。极坚牢故。遂不堕破。故于佛法。
得不坏信。佛法僧戒。此之四种。总名佛法。得
不坏信。信四法故。即论所云四證净也。或法
真理。名为佛法同体三宝。今任运得此不坏
卷二 第 1012b 页 T38-1012.png
信。初地虽得。尚于华中而有犹豫。此犹豫
者。异熟生摄。八地已上。一切决定。今举胜
法。称不坏信。信于一切。但言四者。据胜境
说。俱舍论云。信三宝者。离恶道因。信于戒
者。离贱贫因。故此偏故。旧但有喻。义便不
足。

经。流法宝光澍甘露雨。

赞曰。说法破恶生
善功德。流演法光。照破痴等暗。淡注教法雨
如甘露者。长诸众生善根牙故。或教法为说
为文光。照显理故。义如甘露。可味重故。此亦
如雨润萌牙故。

经。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赞曰。既说法音声
胜妙功德。说法声韵。如频迦音。于一切众生
声中第一。微者密也。善说深义。妙者好也。哀
雅可爱。佛有五种美妙音声。一甚深如雷。二
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
而解。五听者无厌。此具后四。故说言音微妙
第一。即是三十二中。梵音声相。功德最大。如
经校量。

经。于深法义(至)见习相续。

赞曰。显达中道功
德。缘起者。待缘而起。亦名缘生。此有三种。
一受非爱道缘起。即十二缘生。五蕴为性。善
恶趣中。能显现故。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
受爱取有生老死。二受用缘起。即六识身为
性。能受用境故。三自性缘起。即是本识为性。
生死缘起之自性故。此三缘起。理妙难解。
名深法义。法义弘博。名为广大。昔凡夫位。由
迷中道缘起法故。便起常断二边鄙见。执无
因起。如涅槃常。名常见。执后世果空无所有。
卷二 第 1012c 页 T38-1012.png
名断见。此之二见所熏习种。在于本识。相续
不断。今八地上。离分段生。达于中道三种缘
起。二见现行种子习气。相续便灭。法执二见
断。烦恼见随舍。此常断见现种相续。是迷缘
起边鄙之法。故达中道缘起之时。彼皆永灭。
旧云断诸邪见。本无此文。古人谓二见体即
邪见。理未必然。不正名邪。二见亦是非四见
之邪。唯损减见故。

经。演法无畏(至)乃如雷震。

赞曰。上二句。显
处众说法无畏功德。下两句。显演法音声深
大功德。由诸烦恼不深。无明皆已不行。亦
无分别我他胜于己。处众说法。不是有能过
自身者。是故无畏如师子吼。讲说谈论。其声
若雷。隐振隐振。深而大故。前五音中。此第一
也。

经。不可称量过称量境。

赞曰。此显德大妙
逾心议殊胜功德。称谓言说。量谓心度。谓大
菩萨。圣德广大。微妙难知。言说不可称。情度
不可量。非七地已前说思所及。故非称量之
境界也。此以下句。释于上句。由过彼境故。言
不可称量。八地以上。刹那刹那。转增进故。初
一刹那。过前二劫所修一倍。二念二倍。乃至
上倍。过前无数。故非七地以前称量。旧经脱
称。义仍难解。

经。集法宝慧(至)柔和微蜜。

赞曰。上二句。叹
获圣宝功德。下二句。显离恶法功德。教理行
果。法可贵重。名之为宝。于法宝中。慧为上
首。此能引导一切法故。八地以上。于一切法。
能堪能思能持。三慧久积。名之为集。慧既久
卷二 第 1013a 页 T38-1013.png
积。是故能为大引导师。若无慧者。不能为导
师。或圣者财宝。即七圣财。谓信戒闻舍慧惭
愧。虽具此法宝。慧为上首。久已积集。能为导
师。古经云集众法宝。文总无慧。难为导师。不
谓不憍名正直。不粗不疏名审谛。不誷不
戾名柔和。达细知深名微密。此下二句。古经
所无。

经。妙达诸法(至)甚深实义。

赞曰。此叹能了真
理功德。诸法真理。名甚深义。难以世俗慧见。
分别心知。推求慧见。世俗智知。凡夫心见。二
乘心知。眼识所见。馀识所知。此等诸法。今诸
菩萨。皆能妙达。后得智达俗。正体智达真。

经。随入一切(至)意乐所归。

赞曰。此叹乃达
空有所归宗极功德。护法宗云。入者證解。有
者有为无为。无者我及我所。即是三性。趣谓
意况有趣无趣。意乐者。即缘有无之心。所归
者。谓中道道理。名有无趣意乐所归。谓无漏
智。是有无趣意乐。此无漏智所归。即真如境
也。诸佛所说有无所趣意乐。究竟所归。真如
之境。菩萨皆能随入證解。此显能达三性理
也。清辨解云。世俗谛有。胜义谛无。无者空
也。此之二趣意乐。究竟所归。即真空理。此诸
菩萨。能随證入。旧云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
心所行。便非此理。或往来者。分别搆画。心所
趣者。空有三性及心所行。归真如三性。究竟
心所行故。心即意乐。虽有此解。理路犹疏。

经。获无等等(至)共佛法。

赞曰。上二句。叹将
绍佛位功德。下二句。显已邻佛德功德。大
觉世尊。名无等等。无齐可齐故。第十地菩萨。
卷二 第 1013b 页 T38-1013.png
座大宝莲花。十方诸佛。如王子受职法。以佛
智水。灌洒心顶。令受佛住。今获此位。显绍
尊故。力者十力。畏者四无所畏。不共佛法
者。十八佛不共法。十力。略以五门分别。一
尔名。二出体。三行相。四次第。五诸门。辨名
有二。一列。二释。列名者。一处非处智力。二自
业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胜
劣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
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
十漏尽智力。释名者。初总。后别。总名力者。
能摧怨敌我。不可屈伏义。瑜伽菩萨地第四
十九五十。及决择第五十七。菩萨藏经第五。
显扬第四。对法第十四。并大般若经。皆释此
相。与一切种利乐有情。功能相应。毕竟胜伏
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说名为力。故以能摧难
屈名力。对法云。善降众魔。善记问论。故十名
力。十者是数。力用不同。有此十种。故名十
力。依六释中。带数释也。释别名者。因果相
当。名之为处。若不相当。名为非处。故瑜伽
云。净不净果。非不平等。如转变因。是名为
处。处者建立义。依义。起义。能建立果为依。
能起于果法故。因立处名。不平不因。与上
相违。是名非处。于此二种。一切智。无滞智。
清净智。离增上慢。名之为智。力义如前。各自
所作三世三业。或顺现受。或顺生受。后受不
定。名为自业。于此正知。名自业智力。静虑者
四静虑。解脱者八解脱。等持者一切有心定。
等至者一切有心无心定。于此正知。名静
虑解脱等持持至智力。根者。信等五根。此
卷二 第 1013c 页 T38-1013.png
众中上。名为胜劣。于此正知。名根胜劣智
力。若从他信。以为其无。或观诸法。以为其
先。成耎中上。爱乐胜解。名种种胜解。于此正
知。名种种胜解智力。若广建立种种种性。或
一乘。或三乘。或四乘。或五乘。或贪瞋痴等分
行等。为至有情八十千行。名种种界。界是
性故。于此正知。名种种界智力。若即如是诸
趣门中。随顺正行。如实行者修不净观等。名
遍趣行。或趣一切五趣之行。或诸外道沙门
婆罗门。各各异见品类诸行。或此世他世无
罪趣行。名遍趣行。于此正知。名遍趣行智力。
若于种种有情众中。四方名字假设安立品
类差别。随先过去。所有自体。八言说句。谓如
是名一。生类二。种性三。饮食四。受苦乐五。
长寿六。久住七。寿量边际八。于此八中。随念
六种略所行行。有无量种宿住随念。六略行
者。一呼召假名。二刹帝利等色类差别。三父
母。四饮食方轨。五兴衰。六寿量。此等宿住。
是过去境。住宿也故。于此宿住。而起随念。
念俱行智。名宿住随念智力。诸有情类。临欲
终没。名为死时。住中有等。名为生时。于善恶
趣。死时生时。能正了知。名死生智力。一切诸
漏所有随眠。无馀永断。名为漏尽。于此正知。
名漏尽智力。智者是体。力是作用。然力即智。
更无别性。此中宿住随念相应智力。是邻近
释。自馀最初处非处。乃至漏尽。是所观境。智
力是能观智。处非处乃至漏尽之智力。皆依
主释也。二出体者。决择分五十七云。佛具知
根。以慧根为体。对法论云。若定若慧。及彼相
卷二 第 1014a 页 T38-1014.png
应诸心心所。菩萨地云。谓总五根为其自性。
虽复三文不同。然体有五。一最胜体。故决择
分。佛具知根慧根为性。二引出体。故对法云。
若定若慧。三剋实体。菩萨地云。五根为性。由
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所以但言处非
处等智力。不言信力精进等力。依此即会决
择文讫。四相应体。对法又云。及彼相应诸心
心所。四蕴为性。五眷属体。五蕴为性。定共道
共。无漏色等。亦为体故。此虽无文。理必应
尔。遮犯戒垢。助摧怨故。三行相者。处非处
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于诸果中。如实知
果。及能降伏无因恶因诸诤论者。自业智力。
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及能降伏施
福移转。不作而得。诸诤论者。静虑解脱等持
等至智力。能现三神变。教授有情。及能降伏
安住相违。异品怨害。诸诤论者。并能悟入有
情心行。根胜劣智力。于诸有情耎中止根。
部分差别。如实了知。及能为彼。如应如宜。为
说正法。种种胜解智力。于诸有情耎中止
品。净与不净。胜解差别。如实了知。净令增
长。不净令离。种种界力。于诸有情劣中妙界。
部分差别。如实了知。能如其根意乐随眠。
依于彼彼趣入门中。无倒教授。如应安立。故
对法云。悟入一切。可破随眠。遍趣行力。于一
切苦能出离行。不出离行。如实了知。及令舍
离不出离行。能正授与能出离行。对法云。悟
入一切大小乘教所入境界。宿住随念力。于
其前际本事本生。教教念已。为令所他心
生厌离。心王净信。正为宣说。及降常论诸
卷二 第 1014b 页 T38-1014.png
诤论者。对法云。悟入一切前生所集圣道因
缘。生死智力。于诸弟子过往迁谢。当所受生。
能正记别。及降断见诸诤论者。对法云。悟入
一切当来功能性。漏尽智力。于自解脱。无惑
无疑。及降于阿罗汉起增上慢者。对法云。悟
入一切三界出离。此初二力。能说增上圣
道。馀八力。能说决定胜道。故具显示诸佛所
作。四次第者。如来初得无上菩提。即便顿得。
复次第起。初立一切无倒因果。起处非处
力。次有希求欲界异熟。为说远离诸不善业。
令行善业。起自业力。次有求离欲之道。教授
令趣。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力。次观离欲者
根。起根胜劣力。次观彼根为先所有意乐。起
种种胜解力。次观意乐为先所有随眠。起种
种界力。次令于所缘起入门净而得起
入。起遍趣行力。次由如应所缘趣入门加行。
摄住心已。净修行已。为说中道。令真远离
萨迦耶见。以为根本。常断边执。起宿住随念
力。及死生力。次令永断一切烦恼。起漏尽智
力。更有二解。次第如菩萨地。五诸门辨者。一
分别门。二不共门。三平等门。四差别门。五引
发门。分别门者。由三分别。一时分别。三世所
知。随悟入故。二品分别。谓于一一自共相一
切行相。随悟入故。三身分别。十方有情。各各
差别。一切相续。一切事业。随悟入故。不共门
者。唯有如来。有此十力。不共一切声闻独觉。
菩萨分得。而未圆满。故今名近。平等门者。一
切如来。皆悉平等。具足此力。无有差别。若就
如来多所安住。是即诸佛展转不同。有一如
卷二 第 1014c 页 T38-1014.png
来。多住此力。所馀如来。复住馀力。差别门
者。如菩萨地。广说其相。恐繁不述。引发门
者。复有三种。一方便。二根本。三发起。方便
者。谓于随所建立教法。以众多作意定心起
数数思恒行相。后便成满。根本者。虽通静
虑皆悉有之。如来多住殊胜边际第四静虑。
发起者有二种。一现前起用。以出世间后得
世俗为体。而起作业。二居位本性用出世
间正智为体。能发后得智。四无所畏。以五门
分别。一尔名。二出体。三行相。四次第。五诸
门。亦如菩萨藏经第四。显扬第四。瑜伽五十。
对法十四。辨名有二。一列。二释。列名者。一
正等觉无畏。二漏尽无畏。三障法无畏。四出
苦道无畏。释名有二。一总。二别。总者。四是
数名。无所畏者。于此四处。能自了知。怛然无
畏。心无怯劣。无所疑虑。都无惊惧。故名无
畏。别名者。正觉诸法。等觉诸法。名正等觉。
诸烦恼漏。种现俱断。故名漏尽。说障碍法。染
必为障。故言障法。说出离道。诸圣修习。决定
出苦。名出苦道。于此四中。得无所畏。皆依主
释。出体性者。五十七卷云。以信精进念定慧。
及具知根为性。对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
应诸心心所。又云。若起作用。后得智为性。若
住自性。正智为体。此体有五。据胜。二智为
体。发起。定慧为体。谈实。五根为体。相应。四
蕴为性。眷属。五蕴为体。行相者。如经云。世
尊自称我是正等觉者。复有沙门或非沙门。
从他方来。佛慰劳言。安乐住不。乞食得不。遂
于此中。有立难言。言正等觉无所未知。今问
卷二 第 1015a 页 T38-1015.png
于他。一何相返。我于此难。正见无由。得安隐
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所以者何。
摄受来者。令发胜心。闻佛慰问。发道心故。欲
令诸人审谛于事。佛和尚问。况馀不知。亦为
后人。作其轨范。见来发心。应为引摄。非佛不
知。仍言等觉。又如经言我诸漏永尽。后时
天授行恶。佛常骂之。执曰性调。用常耎语。
遂有难言。言诸漏尽。烦恼并亡。呵叱天授。
爱语执曰贪瞋未灭。漏宁尽耶。一何乖返。我
于此难。正见无由。安隐无怖。处大佛位。天
授譬之恶马。楚毒方调。若不叱呵。返言怖
我。执曰喻之慧象。随遂人心。故以耎言。即
能调顺。非有贪瞋漏不尽耶。又如经言。我
为诸弟子。说障碍法。染必为障。便不遮预流
一来有妻子等。遂有难言。染必为障。圣仍畜
妻。一何乖返。我于此难。正见无由。安隐无
怖。处大仙位。耶行障诸圣道。畜妻障离欲道。
初二果人。既未离欲。性或久成。故除耶。行。
不断妻子。斯有何失。故诸染法。非不障也。又
如经言。我为弟子。说出离道。诸圣修习。决定
出离。决定通达。后有无学迦留陀夷。埋之粪
壤。鸯掘摩罗。狱火焚身。遂有难言。圣道久
修。望离众苦。无学既还受苦。何用修道之为。
一何乖返。我于此难。正见无由。安隐无怖。处
大仙位。实得无学。苦果定亡。示现惠因必
有苦报。由此圣者未相受苦。起后教故。或
决定业道所不排。不定之业。无学可尽。或
苦异熟。无学不受。恶业尽故。有必障果。不成
无学。彼言无学。受彼苦者。现居有学。犹未离
卷二 第 1015b 页 T38-1015.png
欲。定成无学。故与为名。纵得神通。非不还
等。世五通故。次第者。此中次第。依对法论菩
萨地中。出苦为第三。障法为第四。对法云。前
二是自利。初智后断。有差别故。后二是利他。
远离所治法。修能治道故。菩萨地云。初正等
觉。不共声闻。次诸漏尽。共二乘等。次出苦
道。为脱众苦。求解脱者。后说障法。出道为
碍。故二圣教次第不同。诸门者有五。一所为。
二分别。三平等。四差别。五引发。所为者。等
觉无畏。为趣大乘诸菩萨故。漏尽无畏。为趣
二乘诸有情故。后二无畏。俱为求趣诸乘者
故。如经言。谓我为诸菩萨声闻。说出离道。诸
知集者。声闻藏中。除菩萨言。菩萨藏中。唯
诵菩萨之言。理实通也。所馀诸门。准前七
力。怨繁应止。十八佛不共法。以五门分别。一
名。二体。三行相。四差别。五诸门。辨名有二。
一列。二释。列名。一无误失。二无卒暴音。三
无忘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种种想。六无不
择舍。七志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念无退。十
定无退。十一慧无退。十二解脱无退。十三一
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四一切语业
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五一切意业智为前
导随智而转。十六知过去世无著无碍。十七
知未来世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著无
碍。释名者。十八者数。佛者能成熟。不共法者
所成熟。唯佛独成。馀所无有。名不共法。或复
馀人虽似分得。而一切种皆不圆满。如来于
彼一切。一切悉皆證得。于一切种。无不圆满。
最极超过。殊妙第一。名不共法。独佛有义。是
卷二 第 1015c 页 T38-1015.png
不共义。佛之不共法。名佛不共法。依主释也。
合言十八不共法。带数释也。体性者。初二以
身语业思为性。第三第九以念。第四第十以
定。第五以想。第六第十一及后六以慧。第七
以欲。第八以精进。第十二以胜解为体。如是
合以思想欲勤念定胜解慧八法为性。此中
遍行二。谓思想。善一。谓勤。别境五。谓欲念
定胜解慧。所馀为十八法体唯是三蕴。谓色
想行。身语二业。色蕴摄故。归本是思。若起作
用。依后得智。若住自性。依正体智。若兼相
应。四蕴为性。若加眷属。五蕴为性。行相者。
阿罗汉。虽漏也尽。为乞食故。出游城邑。或
与恶马及盗贼等共而游止。或践隔荆棘。高
足越坑。入女人家。不依正理。而作语言。弃舍
正路。而行耶径。如是误失。如来永无。阿罗汉
等。或迷道路。或入空宅。扬声大叫。因不染习
气。聚落露唇齿。而现大笑。现卒暴音。如来永
无。阿罗汉等。犹有不染污。久远所作。久远
所说。忘失忆念。如来永无。阿罗汉等。敛心方
定。出则不定。如来永无。阿罗汉等。于有馀生
死。起违逆想。于无馀涅槃。起寂静想。如来永
无此种种想。住大舍故。阿罗汉等。不曾以智
慧简择。便弃利乐有情之事。如来永无。阿罗
汉等。于所知障清净。有未得退。谓志欲退。精
进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脱退。如来永无。阿
罗汉等。或于一时。善三业转。或非善三业转。
如来三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故无无记。唯
是善性。阿罗汉等。于三世境。不能起心即解。
故智是有著。不能一切悉解。故智是有
卷二 第 1016a 页 T38-1016.png
碍。如来于彼。暂起心时。即知一切。是故智
是无著无碍。差别者。十八中。初六。依三业
清净说。无误失依身清净。无卒暴音依语清
净。馀四皆依意清净说。中六。于所依及果根。
未得不退说。所依谓志欲。由此为本起精进。
故名所依。馀教说言。欲为精进依故。果谓解
脱。由欲为先。后于涅槃解脱及一切境。起决
定解。故名为果。欲所求故。精进念定慧名根。
久修此四。生善胜故。起解脱故。后六之中。三
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乃是如来不共三业。
知去来今。无著无碍。乃至则是如来不共之
智。诸门者有五。一作业。二分别。三平等。四
差别。五引发。作业者。谓由身语意业清净。以
得不退。若行若住。映敞一切声闻独觉。三
业清净者。初六作业。以得不退者。中六作业。
若行若住者。后六作业。馀门准前。恐繁且止。
此中所说力无畏等。唯佛独成。今已分得。至
绍隆位。故名为近。举此类馀。佛法皆尔。旧
经。合此位及功德。总为一近。

经。已除所有(至)险秽深坑。

赞曰。此叹离诸恶
果功德。怖畏恶趣者。谓三恶趣。三恶趣果。可
怖畏故。或八无暇。名可怖畏。馀云恶道。名
为恶趣。或五怖畏。名怖畏。虽初地离。今八
地上。复离其因。因果总尽。故今称离。上生
人天。故除恶趣。人天复有险恶深坑。无形二
形黄门等类。及女人等。并名人中恶趣。此难
救度。故名深坑。深可怖畏。故名险秽。如险秽
道。亦如深坑。或起邪见。谤无因果。名秽深
坑。如上所说。并通恶果。今皆超之。旧经总
卷二 第 1016b 页 T38-1016.png
言。开闭一切诸恶趣门。义亦通也。

经。永弃缘起(至)诸有趣生。

赞曰。叹获无住
涅槃功德。生死缘起。难可破坏。犹如金刚。能
损众生。如刀如杖。谓缘起法。如似金刚。为刀
为杖。能损众生。难可破坏。或恶趣是苦果。深
坑是彼因。没而难出。故此缘起法。总谈生死。
皆已永离。菩萨久离分段生死。或定能离一
切缘起。證得涅槃。而不住中。常思三有四有
七有九有二十五有五趣四生。示现随类。而
教导之。永弃缘起。大智为先。不住生死。常思
示现。随类教导。大悲为先。不住涅槃。旧云。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虽有大悲。无大智中能
弃缘起。

经。为大医王(至)愈疾施安。

赞曰。此显善达机
宜济利功德。医者意也。善识病源。妙闲药本。
随时救利。立以医名。于此自在。名大医王。方
谓方法。说药之教。术谓道术。救济之要。善
知此二。立医王名。既识众生之根。故能应病
而与其药。药既与之。其疾便愈。施其安乐。乐
有五乐。一自性乐。乐受体。二因乐。能生乐
受根境等法。三苦对治乐。寒热等苦。暂息灭
时。生起乐想。四断受乐。谓灭定。五无恼害乐。
无恼害乐复有四种。一出离乐。谓色无色界。
二远离乐。谓出家者。三觉法乐。谓菩提。四寂
静乐。谓涅槃。如菩萨地解此五乐。安即是
乐。此中二解。一解菩萨喻。疗生死病大医
王故。病即机感。药谓正法。二解。菩萨善解
五明。知医方术。故能应病与药。愈疾施安。济
现身病及后身病。故通二解。
卷二 第 1016c 页 T38-1016.png

经。无量功德(至)皆严净。

赞曰。此显内外殊胜
功德。内体功德。皆已成就。及外佛土。皆严净
故。若内德不成。而外土不净。

经。其见闻者(至)亦不唐捐。

赞曰。此显任运二
利功德。若有众生。见闻菩萨皆蒙济利。随其
病宜。皆能济拔。盲者得眼。聋者得耳。如是等
类。菩萨举心。凡所指意。无非善事。初必益
故。终无有作虚弃功劳。唐者虚也。捐者弃也。
上四十句。别叹德已。

经。设经俱胝(至)亦不能尽。

赞曰。此总结叹德
广道妙。设经多劫说。终难尽功德。百千十万
俱胝百亿数那庚多亿亿数。少修业浅。述尚
难穷。因广智幽。德陈难尽。故经十万个百亿
亿亿劫。赞其功德。亦不能尽。

经。其名曰(至)等不等观菩萨。

赞曰。此即第三
别列名也。于中总有五十六菩萨。旧有五十
二。此剩五介菩萨。一妙慧。二莲花胜藏。三三
摩地王。四胜魔。五殊宝盖菩萨。𨷂旧经一
宝胜菩萨。等观者。平等观理。观事。观诸有
情。不等者。一观理不等。谓观真非俗。二观事
不等。其义可知。三观有情不等。即可度者度
之。不可度者不度之。或时等观。或时不等观。
名等不等观。合此二也。

经。定神变王菩萨法自在菩萨。

赞曰。依定
起神变。以化众生。名定神变。旧名定自在。但
以入出诸定自在。无神变义。说法无碍。名法
自在。

经。法幢菩萨光幢菩萨。

赞曰。梵云系都。此
云幢也。于法自在。高显如幢。放光自在。亦如
卷二 第 1017a 页 T38-1017.png
高幢。旧云法相光相。此语非也。但译经人。说
如高幢。受者不知。谓指幢为相。如标相相似。
是故谬也。

经。光严菩萨大严菩萨。

赞曰。光中有众彩。
种种庄严。名光严。以种种宝行。庄严内身。名
大庄严。

经。宝峰(至)宝印手菩萨。

赞曰。法宝高峻。名
宝峰。言词高峻。名辨峰。旧言宝积辨积。积宝
积辨。义稍疏也。手出宝施。名宝手。手上有
印。印诸众生。令脱六趣。名宝印手。

经。常举手(至)无屈辨菩萨。

赞曰。招诸众生。
劝之修善。名常举手。授与善法。名常下手。引
颈望众生。常希拔济。名常延颈。旧云常惨。
悲惨拔济义。菩萨无忧。故非惨也。六根暂观
一众生时。一一根门。皆生欢喜。如父见子。名
常喜根。若见众生。含笑先云。常起大喜。如
王自在。名喜王。言词难伏。名无屈辨。旧云辨
音。此义便爽。

经。虚空藏(至)宝施菩萨。

赞曰。虚空为藏。持
以施生。名虚空藏。心持慧宝炬。照群生之痴
暗。名执宝炬。以法宝施生。作吉祥事。名宝吉
祥。旧名宝勇。宝施生。片得其意。阙无吉祥。
常以七宝施诸众生。名为宝施。旧名宝见。道
理成难。

经。帝网至慧峰菩萨。

赞曰。如天帝释有自
在术。于一一事中。现一切事。网或众生。菩
萨神通。以作幻术。网利众生。故名帝网。放大
光明。犹如网珠。名为光网。旧云明网。所放神
光不名明故。离诸定障。而入静虑。得大自在。
卷二 第 1017b 页 T38-1017.png
名无障静虑。旧云。无缘观。观无所缘。其义非
也。或无者无障。缘观者定。其义可知。智慧高
峻。名为慧峰。先云慧积。与义便乖。旧经次有
宝胜菩萨。此本无之。

经。天王菩萨(至)峰相等严菩萨。

赞曰。于法自
在。犹如天王。名为天王。又诸菩萨名清净天。
其中自在。如轮王故。渐得十力。能破四魔。名
为坏魔。流注法宝。光明如电。自在如天。故名
电天。旧名电德。德功德也。能现神变。自在如
王。名现神变王。旧云自在生。即神变自在
也。能以功德平等自严。如峰之相高峻颇道。
名峰相等严。先云功德相严。相即峰也。义同
名沙。

经。师子吼(至)山相击王菩萨。

赞曰。说法音
声。如师子吼。无所畏故。名师子吼。说法之
响。如云雷音。西方说雷是云声故。名云雷音。
先无云字。汉雷非云。旧经除之。说法音声。如
两山相击轰磕可畏。名山相击。自在如王。先
云山相击音。其义同也。

经。香象(至)不舍善轭菩萨。

赞曰。象中之胜。
名为香象。如势香象。故名香象。大香象者。
更胜大故。先云白香象。白香象不如香象。故
应名大香象。修行匪懈。名常精进。所修善法。
犹如车轭。轭行者牛。向涅槃宫。不趣馀故。菩
萨常住善中。名不舍善轭。先云不休息。但得
总意。未善义也。

经。妙慧(至)莲花严菩萨。

赞曰。其智殊胜。名
为妙慧。先所无也。證净法界。如来家生。名为
妙生。内含法宝。名为胜藏。如莲花未开。故名
卷二 第 1017c 页 T38-1017.png
莲花胜藏。得殊胜定。自在如王。或复如王。殊
胜之定。名三摩地王。三摩地者。此名等持。体
即定也。此二菩萨。先本所无。以如莲花一乘
妙德。而自严饰。或以莲花。恒自庄严。表五
淤泥故。开敷智觉故。名莲花严。先云花严。亦
同义也。

经。观自在(至)胜魔菩萨。

赞曰。诸有殷净三业
归依。必应所祈。六通乘化。八难危怖。飞轮
摧拔。作不请友。为应病师。救摄难思。名观
自在。先云观世音。不唯观声。而济拔故。凡所
游适。利益生。有大威势。名得大势。梵网者。
如大梵王。能于一事。现一切事。网石诸梵。
令其信伏。菩萨神通。网惑利乐。亦复如是。
故名梵网。手执宝杖。扣击众生。令发胜心。勤
求菩提。故名宝杖。德高莫上。故名无胜。常摧
魔侣。故名胜魔。此先无也。

经。严上(至)珠髻菩萨。

赞曰。常修妙行。庄严
佛土。名为严土。观无为法。不离心首。如以金
为髻。故名金髻。常以智慧。严饰其心。如以珠
为髻。故名珠髻。或一乘者。佛髻明珠。菩萨常
修。故名珠髻。

经。慈氏(至)珠盖菩萨。

赞曰。母性行慈。身亦
慈爱。以慈为氏。故名慈氏。释此本缘。如弥勒
疏。先云弥勒是也。文殊师利。云妙吉祥。恒劝
众生。作吉祥事。极殊胜故。云妙吉祥。起四无
量。䨱盖众生。如以珠宝而为盖故。名珠宝
盖。此先所无。

经。如是上首三万二千。

赞曰。此即第四牒
上总结。且举德高。故言上首。馀之下位。略不
卷二 第 1018a 页 T38-1018.png
足陈。故不二品三十一人。非今所烈。

经。复有万梵(至)东在会坐。

赞曰。上明圣众。
下明凡众。凡众有三。一他方诸天众。二威灵
八部众。此方诸天。入八部故。由此经文。合言
会坐。三修行四部众。或分为四。释梵护世。别
为一故。或分为五。他方梵王为一。他方帝释
为一故。今此即初也。有万梵者。此总举也。论
其梵王。数有万故。持髻梵王为上首者。此
方初禅梵王故。法花云。尸弃大梵。光明大
品等。旧经亦言尸弃等。顶持肉髻。似如来
相。此是八地菩萨。增上生摄。为彰下经文对
扬鹙子我见佛土清净若斯。故非凡也。举此
显上诸梵皆来。从本无忧者色界也。欲界有
忧苦。有逼迫事故。上界无之。四大洲界者。初
禅大小。如四大洲故。以上从下处。所为来处
为欲瞻仰礼拜供养听法者。说由四缘。来在
会坐。旧本无本界之名。亦无来瞻礼供养意。
虽言来听。不言会坐。下准此知。

经。复有万二千(至)来在会坐。

赞曰。此即第二
他方帝释。帝释太住。在须弥顶。说从他方
四洲来。亦是上方从下为名。以四大洲人所
居处。在咸海中。非上处故。举胜天帝释。摄馀
他方六欲天众。

经。并馀大威力(至)悉来会坐。

赞曰。此下第三
威灵八部。于中有三。初明八部众。次明释梵
等。后明会坐。此八部众。具大神用。名大威
力。八部者。一天。一切天趣。俱名为天。二龙。
本居大海。能兴云雨。三药叉。此名暴恶。亦名
勇健。飞空而行。摄地行类诸逻刹婆。罗刹
卷二 第 1018b 页 T38-1018.png
娑者。此名可畏。并食生肉血。有尾有牙。头状
火燃。手脚有爪。四健达缚。此云寻香行。西方
呼散乐。名健达缚。不事生业。寻食香气。作乐
乞求。名寻香行。今此神鬼。常能作乐。食诸香
气。故名健达缚。智度论云。是天伎神。常随诸
天。其心柔软。福少诸天。举此上首。摄中有
等。皆在其中。五阿素洛。此云非天。佛地论
说。天趣所摄。行多谄诳。无天实行。名曰非
天。如人恶行名曰非人。实是天趣。萨婆多宗。
说为鬼趣。正法念经。说通鬼畜。罗睺阿修罗
王。师子之儿。是畜生故。伽他经中。说天鬼畜
三趣所摄。今依大乘。说唯天趣。本主所居。妙
高山北大海之下。馀住不定。六揭路荼者。旧
云金翅鸟。今云妙翅鸟。鸟翅种种宝色庄严。
不唯金故。此有四生。化胎卵湿。随力能食四
生诸龙。举此摄馀一切诸鸟。七紧捺洛。此云
歌神。能唱歌咏。与健达缚。同事诸天。天须之
时。更互来去。八莫呼洛伽。此云大腹。大蟒田
蛟之流。举此摄馀腹行之类。上标八部。虽
摄威灵。此方尊高。犹未别列。故次第二列释
梵等。释谓帝释。梵谓梵王。护世者能护世间
四洲人故。即四天王。东方天王名持国。南
方天王名增长。西方天王名丑目。北方天王
名多闻。瑜伽说。住妙高山腹第四层级。俱舍
说。住初金山顶。此乃两部不相违也。复云等
者。等馀空居欲界四天色界天等。

经。及诸四众(至)俱来会坐。

赞曰。此下第四修
行四部众。苾刍如前。尼者女声。女具五义。名
苾刍尼。邬婆索迦者。邬波近也。迦者事也。此
卷二 第 1018c 页 T38-1018.png
名近事。复言索者。此是男声。即近事男。以具
戒业。堪能亲近承事大苾刍众故。言近事男。
邬波斯迦者。斯是女声。馀义同前。即近事女。
以具戒德。堪能亲近承事诸苾刍尼故。名近
事女。古云清信男女。非也。

经。尔时世尊(至)而为说法。

赞曰。众圆满中有
二。初列大众。后辨威仪。此第二也。文复有
三。一标威仪。二举喻况。三显尊胜。此初也。
三业翘仰。恭也。一心崇重。敬也。周环而睹。
围也。遍匝顺化。绕也。四众有此威仪。如来应
机为说。未演此经。前有说故。

经。譬如大宝(至)巍然迥出。

赞曰。此举喻况。
须弥山者。此名妙高。水上高八万踰缮那。四
宝所成名妙。妙是胜义。依今大乘。东面金。西
面银。南面琉璃。北面水精。用此四珍之所集
成。故名大宝。妙高山王处在大海。大海深量
八万踰缮那。广量二十四万踰缮那。馀七金
山。外半半下。海准亦然。独妙高山。高大巍巍
然。迥出于大海众山之上。海喻生死一切众
生。山喻菩萨声闻圣众。妙高山王。喻于如来
巍巍迥出。巍然者高大之貌。萨婆多宗。山
踞金轮。大乘不然。故处大海。

经。踞大师子(至)蔽诸大众。

赞曰。此显尊胜。
踞者坐也。如来处于无畏之座。名师子座。座
为师子之形。显居上者得无畏故。座以众宝。
帝青大青石藏杵藏末尼珠等之所严饰。名
为胜藏。内身金色。外放神光。显此烧耀威德
之光。映蔽一切诸来大众。若秋间之朗月光
映众星。譬春日之洪雷声胦群响。皆由内
卷二 第 1019a 页 T38-1019.png
德超绝。所以外形孤秀者也。

经。时广严城(至)名曰宝性。

赞曰。说法缘起分
中。大文有四。此下第三说因圆满。于中有三。
一明修行。献盖赞扬。二明请益。发问佛答。三
显决疑。鹙子疑生。圣者广解。明修行中。大文
复二。一明修身行。献盖等是也。二明修语行。
说颂等是也。修身行中有三。一明宝性献盖。
二明佛现神力。三明大众睹见之欢喜赞叹。
初中有十。此文有四。一明住处。时广严城。二
明行位。有一菩萨。三举族侄。离咕毗种。此
婆罗门十六姓中之一姓也。四举名字。名曰
宝性。与旧不同。其义可解。

经。与离咕毗(至)奉上世尊。

赞曰。此文有六。
五明德属。五百童子并姓离咕毗。六明盖
数。各持一盖。七明雕饰。七宝庄严。八明来
至。往庵罗林。九明进上。各奉世尊也。持一盖
者。显各各起四无量心䨱众生故。七宝严者。
显修七圣财助严无量故。七宝者。佛地论说。
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牟婆洛揭婆。腊旧
云珊瑚。五羯鸡呾诺迦。旧云车渠。六褐湿摩
揭婆。旧云马脑。七赤真珠。赤虫所出。或珠体
赤。馀文虽说。随方所重。种种不同。经言七
宝。以此为定。奉献佛者。表近修妙行。远报佛
恩故。

经。奉已顶礼(至)却住一面。

赞曰。此文有一。
第十见轨仪也。进奉虽善。情仍不足。所以郑
重说虔仪。屈尊敬卑。故言顶礼世尊双足。
修神通因。右绕七匝。虔恭事讫。情有所待。随
类而立。故言却住一面。
卷二 第 1019b 页 T38-1019.png

经。佛之威神(至)大千世界。

赞曰。此下第二佛
现神力。于中有三。一变多为少。二变小为大。
三彰现其中。此有二文。一变多为少。合成一
盖。表修四无量等种种妙因。同證一真法界
故。二变小为大。䨱三千界故。显真如理。遍充
法界。无不在故。亦显无量䨱一切故。又显因
小而果大故。千四天下。有一轮围。名小千界。
千小千界。有一轮围。名中千界。千中千界。有
一轮围。故名三千大千世界。第三重千。故云
大千。由此下言轮围山大轮围山。

经。而此世界(至)悉于中现。

赞曰。此下第三。
影现盖中。下文云。十方神变示世间。一切
皆如光影等。欲现世间因缘不实。故如影也。
下文有二。一现此方。二现他界。此方有二。一
现分量。二现众像。此初文也。显彼真如遍共
相故。现世界量。表彼成佛得一切智故。

经。又此三千(至)河陂泉池沼。

赞曰。下现众
像有二。一明别现。二总结之。别现有八。此文
有五。一现四大洲之都山。妙高也。二现一瞻
部之别山。雪山以下七山也。三现四洲之总
山。轮围也四现小千等之总山。大轮围也。五
现四洲之别水。大海等也。

经。及百俱胝(至)此宝盖中。

赞曰。此文有三。
六现百亿四大洲。洲谓洲渚。四大洲渚。各在
水中。故名为洲。东胜身。西牛货。南瞻部。北
俱卢。寿命增减。处所形量。成坏之相。皆如瑜
伽第四卷说。此经欲解深妙正理。故诸事相。
略不释之。七现诸宫。日月等也。日月高下分
量名字。如瑜伽等说。八现王国。并诸国邑等
卷二 第 1019c 页 T38-1019.png
也旧文无之。此影现者。表成佛时得一切种
智。如是皆现此宝盖中。总结之也。

经。文十方所(至)无不见闻。

赞曰。下现他方
十方如来。及与彼佛所说正法。皆现盖中。盖
中有声。犹如谷响。应本所说。而此可闻。本声
影故。佛影可见。故言盖内无不见闻。此略不
言诸众眷属。理准定有。非佛独居。法空说故。
现他方者。表彼成佛能现一切佛净土故。

经。时诸大众(至)默然而住。

赞曰。此即第三。
大众睹之。欢喜赞敬。心生欢喜。意怡乐故。身
为踊跃。跳弄舞故。言叹希有。说不尽故。以手
合掌。以目瞻仰。渴德情深。曾不暂舍。希法静
听。默然而住。

经。尔时宝性(至)而赞佛曰。

赞曰。明修行中。
上修身行。下修语行。财供不足。以身顶礼。身
供不足。故偈扬赞。表归命之心深。显虔恭
之道备。此明赞扬义轨。自下正述叹词。伽他
梵音。此翻云颂。颂者美义。四句连属。文义巧
故。旧云偈者。语讹略也。

经。日净修广(至)到彼岸。

赞曰。四句为一颂。
此有十九颂半。旧有十八颂。于中分三。初有
十一颂半。牒前事以赞扬。旧有十颂半。次有
四颂。陈众益以称叹。古今相似。后有四颂。叙
述别德。一一归诚。旧三颂半。初中有二。初十
颂半。牒前事赞扬。旧有九颂。后有一颂。明现
影意。初中复二。初三颂。牒现他方。旧有二颂。
后七颂半。牒现此方。或总分二。初三颂。牒现
他方以赞扬。后八颂半。牒现此方以赞扬。初
中复二。初两颂。赞佛六净。后一颂。牒现十
卷二 第 1020a 页 T38-1020.png
方。赞六净中。初一颂半。赞六德。后半颂。结
申敬礼。此有四净。一目净。二意乐净。三定
净。四彼岸净。旧经意乐名心净。彼岸净名已
度。六根之首。目最为先。导引其身。无目不
可。见事闻理。目用居先。于身端严。目妙为
胜。故偏叹目。馀根准知。言目净者。目有六
胜。一净胜。离障翳故。二修胜。修者长也。若
云间之半月。长入鬓故。三广胜。广阔也。与
长相称。能阔大故。四妙端严胜。上下相称。
厚薄得所。极婉丽故。五皎胜。皎者明也。明朗
可爱。能彻视故。六色胜。青绀色故。喻中有
之旧但有三。今者新译。犹如青绀莲花之叶。
不同其莲花落结实。台露名莲。故目似叶。不
似真莲。诸莲花中。青莲花似目。形势别故。
不取馀色之花。花叶团故。青莲花叶。极大皎
洁。鲜净喻目。修长复阔。婉丽可观。含翠明
皎。故以为喻。绀通众绀。今取青绀。三十二相
中。佛眼大晴。青绀之色。仍有似环。周围绞
之。故以青绀莲花为喻。已證第一净意乐。意
乐者。广大阿世耶信胜解为体。佛意乐净。无
杂意乐。纯利生故。胜过一切。故名第一。此乃
所證菩提品类。故与證名。證第一净言。胜
奢摩他等。奢摩他者。此翻为止。止住心故。即
是定净。到彼岸者。即是菩提涅槃。佛已圆净。
故名为净。不同二乘分得障在非第一净故。

经。久积无边(至)寂路者。

赞曰。此初二句明二
净。初句明第五业净。第二句明第六名称净。
无漏之行。名清净业。如海深广。时长修之。故
言久积无边业耳。德既高胜。故获大名。遍十
卷二 第 1020b 页 T38-1020.png
方刹。十号满故。名胜名闻。稽者至也。首者头
也。以首至地。故名稽首。此乃敬礼之异名。大
沙门者。此云息恶。佛果尊极。出过一切。故名
为大。希夷者。涅槃宫也。听之不得。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夷。希夷体寂。寂生死故。性本
寂故。路者道也。向涅槃宫之路。即圣道也。如
来能名初学根未熟者。开此寂路。能为根
熟。导此寂路。名开导者。开者发义。导者引
义。又寂路即希里。如尸陀林。名为寂路。故
经说为憺怕路也。又能开导希表涅槃及寂
路菩提之者。由佛其上六种净故故我今时
稽首沙门。此能开导涅槃菩提。旧经上来已
说一颂。

经。既见大圣(至)悉见闻。

赞曰。上来赞佛六
净。此文牒现十方。近现大千。犹称奇事。后现
此界。理绝心表。长行据近远而陈。颂中据胜
劣而彰。所以先牒他方。后牒此界。妙用难测
名神。转换旧形名变。文意可知。故不别释。

经。法王法力(至)此法王。

赞曰。下七颂半。牒
现此方以赞扬。于中复二。初六颂半。赞佛三
德。后有一颂。牒现此方。初中有三。初一颂半。
叹佛从真起化德。次有四颂。叹佛得果利
生德。后有一颂。叹佛违顺不动德。此初文也。
佛于法自在。名法王。其法难屈伏。名法力。已
过三界。名超群生。具此三德故。恒以法财。
施于一切。或由法王以法力故。能超群生。后
以法财。能施一切。一切圣者。法为资财。益自
他故。虽财无畏。亦以施生。塞生死源。唯施法故。所以偏说。佛后得智。能善分别法自共
卷二 第 1020c 页 T38-1020.png
相。自相者。色受想等。共相者。苦无常等。以
法施时。能善分别。虽外起此作用。而无分别
智。常观第一义。第一义者胜义。胜义体即真
如。摧怨敌者。内观真义。能破三魔。外起化
用。能破天魔。名摧怨敌。摧者破坏义。四魔
千佛。为怨为敌。故名怨敌。非佛与之。旧经
阙此。名而不动。不为魔怨所动乱故。义亦少
成。既起二智。證理事门。已于诸法得自在。自
在有十。花严经中。亦说十种。名同义别。如
花赞第十卷说。今依摄论。一寿自在。能延
促命。二心自在。生死无染。三财自在。能随乐
现。由行施度。證此三果。四业自在。唯作善
事。及劝他为。五生自在。随欲能往。此二由行
戒度所得。六胜解自在。能随欲变。此由忍得。
七愿自在。随所乐成。此由勤得。八神力自在。
起最胜通。此由定得。九智自在。随言音慧。十
法自在。于契经等。任运能说。二由慧得。今显
由佛内具二智。故于此中而得自在。任运能
宣。叹德一周。故申稽首。

经。说法不有(至)亦不亡。

赞曰。此下四颂。得
果利生德。于中有二。初两颂得果。后二颂利
生。得果中有二。初一颂。所说穷理果。后一
颂。所證穷真果。此初文也。清辨解云。佛说诸
法不有。不有空也。亦不无有也。依世俗谛。法
相不无。依胜义谛。法相不有。一切皆待因缘
立者。法所藉因。法所藉缘。因即是缘。故名因
缘。且如有为。待无为立。其无为法。复待有
为。真待俗立。俗待真立。空有亦尔。其所待
藉。名曰因缘。因果为宗。所待为因。能待为
卷二 第 1021a 页 T38-1021.png
果。故世俗有。胜义成空。以世俗谛。有我作
受。胜义谛中。都无我等。故世俗谛。待胜义
成有。其胜义谛。待世俗成空。我等既是昔凡
妄执。故今圣者。胜义成空。虽胜义空。不坏俗
谛。故善恶业。依世俗谛。亦不说无。亡犹无
也。或此总依胜义谛说。空性离言。何空何有。
有空法皆待因缘立故。胜义谛中本无我等。
善恶之业。业性不亡。由凡执有。圣證成空。性
本空故。非今始空。云亦不亡。不亡者不无也。
色自性空。非色灭空。非今始空。故言不无。护
法解云。依胜义谛。佛说诸法不有不无。不有
空也。即遍计所执。不无有也。即依他圆成。所
以者何。一切皆待因缘立故。空有事理相待
建立。所待称因。能待称果。佛说因果。以为宗
故。不可唯空。亦不唯有。要相待故。旧云生
者。其义非也。诸无有法。不待因缘而生。但
待立故。无我等者。显不有法。善恶之业亦不
亡者。显不无法。生死业缘。此非无故。此显所
说契空有理果。

经。始在佛树(至)所不测。

赞曰。此一颂。显所
證穷真果。佛树者菩提树。菩提树下成佛。因
以为名。在佛树下。于其复夜。降伏天魔。以
十力降。伏魔名降魔。降魔之相。如诸教说。
得甘露灭及胜菩提。灭谓涅槃。如甘露药。服
得不死故。胜菩提者。能證真智。过二乘故。名
胜菩提。然此所说涅槃菩提。非是一切分别
之心所受所行。亦非一切思量之意所受所
行。馀心分别之所不及。馀意思量亦不及故。
摄大乘云。非心而是心。是无分别智。非是思
卷二 第 1021b 页 T38-1021.png
量心。是无分别心。此甘露灭等。是无分别心
所缘。非思量心之所取义。彼分别故。受者领
纳。行者缘虑。或非馀心所行。馀意所受。别配
心意。或甘露灭。即胜菩提。菩提性故。清辨解
云。以佛證得空无所有甘露灭故。非心意所
行。法体都空。何有心意而受行也。由此外道
群邪所不能测。彼能测有。粗浅法故。不能
测空。深妙法也。护法解云。所證涅槃菩提虽
有。性微妙故。是智所證。非心意境。故诸外道
群邪不测。由此下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
可以心得。唯智所證。或上二颂中。初半颂。总
叹所说空有道理。次一颂。别显空有之法。后
半颂。叹深难测。一颂显空有法中无我。一句
颂所执无法不有也。次有一句颂依他有后
之半颂。颂圆成有。今此二性。法不无也。无漏
诸法。皆是圆满成。灭及菩提。俱圆成故。遣所
执断。依他證圆成。故此三别。此上明佛證三
性理果故馀不测。下之二颂。明利生也。于中
有二。初一颂。明转法轮三宝出世。后之一颂。
群生赉斯。能度生死。

经。三转法轮(至)现世间。

赞曰。此明转法轮三
宝出世也。法轮有三。谓声闻独觉菩萨法轮。
随机有异。法成此三。且准法花。于三七日中。
思惟此事已。方趣波罗捺。为五比丘众。转四
谛法轮。此四谛轮。声闻之人。于三生等。行修
习已。依蕴处界。證四谛故。名声闻法轮。独觉
之人。于四生等。行修习已。依十二缘。證四谛
故。名独觉法轮。菩萨之人。三大阿僧祇劫。修
六波罗密。行十善巧。观于三性。證四谛故。
卷二 第 1021c 页 T38-1021.png
名菩萨法轮。故大般若经云。世尊初转法轮
之时。无量众生。发声闻心。无量众生。发独觉
心。无量众生。发于无上正等觉心。證于初地
二地三地。乃至一生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此
乃三乘通行法轮。若不尔者。第二七日。他化
天宫。已说十地。何故不名转法轮也。彼非三
乘同所修故。由此经中不名法轮。三转有二。
一自转。二为他。自三转者。初转在见道。名印
相转。次转在修。名应作转。后在无学。名已作
转。为他亦三。一示相转。示其五人四谛相故。
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二劝修
转。劝其五人修四谛故。谓此是苦汝应知。此
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證。此是集汝应修。
三作證转。恐即其不信。佛引自身而终作
證明。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
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初一转时。解憍陈那
入见道。第二转时至修道。第三转时成无学
道。于一一谛。各各有十二行相。谓如于苦谛
生圣慧眼为总。别于过去苦谛生智。未来苦
谛生明。现在苦谛生觉。乃至道谛亦尔。一总
法眼。三世别行相。合成于四。三转合有四十
八行相。不过十二故。总名三转十二行相法
轮。如法花赞第四卷中法轮章说。于大千者。
大千世界百亿释迦一时同转。俱释迦化。故
言大千。其轮能寂本性寂。本性寂者。即是真
如本体寂理法轮境性。可名法轮。昔未转时。
为种烦恼。生于现行。嚣烦所䨱。今转法轮。生
圣道故。烦恼都尽。本性真寂。其理便显。故言
能寂。其本性寂。旧经云。其轮本来常清净。即
卷二 第 1022a 页 T38-1022.png
法轮境性。名为法轮本来清净。彼意由转圣
道轮故。法性之轮。本来清净。昔烦恼䨱。今便
显净。文隐难知。言法智者。三乘所获无漏正
智。此时天人。方能證得。旧经云。天人得道此
为證。天人得道。此本净轮。便为所證。与
本便乖。由此三宝便现世间。三宝具足故。佛
初成道。商人献[麸-夫+少]。佛与三归。未来有僧。汝当
归依。三乘圣僧。时未有故。转四谛已。三乘之
僧。三宝方具。

经。以斯妙法(至)功德海。

赞曰。此之一颂。群
生赉斯。得度生死。以斯妙法。牒上法轮。得果
圆满。更无所畏。已超生死。更无所畏。故得
涅槃体常安寂。故说佛是能度生死之大医
王。我今稽首无边德。旧云一受不退常寂
然。得本寂已。更不退转。故常寂然。便阙无畏
无怖义。

经。八法不动(至)此能仁。

赞曰。次第三段。一
颂明佛违顺不动德。八法者。一利。二衰。三
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财位名利。
失财位名衰。背面说恶名毁。背面说好名誉。
对面说好为称。对面说恶云讥。遭逼迫名苦。
得怡适名乐。由佛住三念住。八法不动。三念
住者。一分随顺供养不喜。一分违背损害不
嗔。一大众中半顺半违。亦不忧喜。如妙高山
王踞金轮上。四方猛风。不能倾动。旧无八法。
但有毁誉。译家脱也。好众生名善。恶众生名
不善。佛于此辈。都无偏党。俱慈与乐。俱悯拔
苦。悯者悲也。佛心行相。离所执著。如大虚
空。平等而住。都无憎爱。孰者谁也。谁不宗
卷二 第 1022b 页 T38-1022.png
承敬仰此能仁也。梵云释迦。此云能仁。且能
且仁。佛本性。释此本缘。如瑜伽论。旧云人
法。人中宝珍。阙无释迦。

经。以斯微盖(至)功德身。

赞曰。上赞佛三德。
此之一颂。牒盖现影。赞述一周。故申敬礼。智
见智也。功德福也。佛以福智而为身故。

经。十力神变(至)大智见。

赞曰。牒前前事以
赞扬中。为第二明于盖内现影所由。显示
世间皆性非实。犹如光影。非有似有。诳惑愚
夫。令知虚伪。勿生封著。旧经无此。众既睹
已。莫不惊叹。此希奇事。故我今礼。

经。众会瞻仰(至)不其相。

赞曰。下第二大段
有四颂。陈众益以称叹。有上。初一颂身益。
后三颂语益。此初文也。梵云牟尼。翻云寂默。
能寂生死。證寂默法。故言寂也。诸有见佛能
随顺者。莫不心生德清净信。不随顺者。近信
不生。久必还起。佛现神通。慈悯拔济。唯向不
背。于信者前。各各现身。为其说法。其信法
者。亦各见佛。独为现身。现前利乐。馀人所不
能。故为不共相。

经。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赞曰。下有三颂。明
语益。大文分三。佛有四无碍解。不叹辨无碍。
说三无滞。即辨才故。一法无碍解。说法无滞
智。二义无碍解。说理无滞智。三词无碍解。随
诸方言音无滞智。四辨才无碍。巧说法义等
七辨无滞智。此叹词无碍解。为利益也。佛以
一音者。谓一刹那声。一方音声。一本质声。一
法教声。宣说法时。八部四众。随类各解。随其
方域。词韵不同。佛皆能同。彼谓各同。故成不
卷二 第 1022c 页 T38-1022.png
共。九地虽能得词无碍。尚未圆满。今显圆故。

经。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赞曰。此叹法无碍解。
说法逗机。应根应胜解。应界性。不同。故言各
各随其所解。听者闻法。随其根性。普得受行。
随获彼果。故为不共。一雨普润。禀不同故。

经。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赞曰。此叹义无碍
解。佛说法义。先行恶者。闻法即怖。怖堕落
故。先行善者。闻法欢喜。善路生故。耽生死
者。闻法厌离。欣涅槃故。心不定者。闻法断
疑。心正定故。三兽渡河。證浅深故。

经。稽首十方(至)于彼岸。

赞曰。下有四颂。叙
述别德。一一归诚。有九稽首。旧三颂半。此中
有六。一叹精勤。二叹离怖。三叹得定。四叹导
首。五叹离漏。六叹得果。如文可知。谛者实
也。行实精进。名谛勇猛。已除五怖。得四无
畏。名得无怖。畏旧云得无所畏。而无怖言。
佛已至定不共法。一切妙定。佛皆得故。旧经
无此。结有九种。谓爱。恚。慢。无明。疑。见结。
取结。嫉。悭。此九能结五趣四生。诸生自体亦
如结。难可解故。缚有三种。谓贪嗔痴。此缚有
情处生死故。

经。稽首普济(至)心解脱。

赞曰。此有二归。一
叹慈悲。二叹得果。不依生死。出世间故。得诸
有情平等趣者。證涅槃故。涅槃是有情平等
所趣故。旧云善知众生来去相者。向涅槃来。
出生死去。然义稍乖。心解脱者。已离烦恼。慧
既解脱。相应之心。不复彼𤘽。名心解脱。佛于
诸趣。已得此故。

经。牟尼如是(至)无所住。

赞曰。此有一归。叹
卷二 第 1023a 页 T38-1023.png
證真空。清辨解云。善修空者。證真理故。如空
无挂碍。如莲不著水。诸相已遣。更无所遣。生
死尽故。出世愿满。更无所愿。故今稽首。如空
无住。得真谛者。护法解云。善修空者。空有二
种。一云舜若。此但名空。空者无也。即遍计
所执。二云舜若多。此云空性。空之性故。体即
真如。性是有也。善修所执空故。一切相遣。善
修圆成空性故。一切愿满。由此归佛。如空无
住。旧经似有文中仍阙。

经。尔时宝性(至)问我严净佛土。

赞曰。说因圆
满中。自下第二明其请益。于中有四。初明宝
性请益。二明佛赞敕听。三明宝性敬诺。四明
如来广说。此初文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
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总云无上
正等正觉。如常分别。不繁述之。发趣者。五百
童子。发心求趣。彼减问我严净佛土。此有二
义。所严清净土。即土相状。能严修净佛土。即
土之因。故问有二。一问净佛土状相。二问修
彼之因。旧经愿闻净土行。问唯问因。不问土
相。

经。作是语已(至)分别解说。

赞曰。此明佛赞敕
听。有二。初赞。后敕。

经。于是宝性(至)皆希听受。

赞曰。此明宝性敬
诺。善哉世尊。敬之词也。先本无之。

经。尔时世尊(至)严净佛土。

赞曰。下明如来广
说。大文有二。初答前问。后劝严心。答问有
二。先答土相。复次已下。答问严因。答土相中
有三。一总标。次别显。后释所由。此总标也。
凡土有二。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圣土有二。
卷二 第 1023b 页 T38-1023.png
一菩萨二宝方。合此二种。假名为土。离有情
等。无别土故。由有有情。方有器界。有情成菩
萨。器界及宝方。菩萨本欲化诸有情。令得
出世。方便变秽而为宝方。根本不为变器成
净土。器是末故。所以今标诸有情土。是为菩
萨修行所严清净佛土。故俗亦言人为邦本。
本固邦宁。即同于此。旧云众生之类是菩萨
佛土。文义不同。严净当来成佛之土。名净佛
土。非菩萨时已名佛土。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二(本)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二(末)(至第三之始)


经。所以者何。

赞曰。自下别显有二。初徵后
显。此徵词也。有何所以诸有情土。是所严土。

经。诸善男子(至)严净佛土。

赞曰。下有五重。
旧有四重。阙此第二。亦可合新二以为旧一。
名随化众生而取佛土。理虽亦同。然义难知
五重分二。初二重。明随众生发心修行。即摄
彼生。以严佛土。后三重。明随众生应以如
是严净佛土而得成熟。即便摄受如是佛土。
或初摄外凡生严变化土。后摄地前生严他
报土。或初摄生。后摄行。二义虽殊。但以严众
生土为严佛土。初中有二。初重明生众生生
善离恶。即摄严净。后重明众生发起福慧。即
摄严净。或初明众生发心修行。即摄严净。后
明众生起馀功德。即摄严净。或初明众生得
乐离苦。即摄严净。后明众生增善灭恶。即摄
卷二 第 1023c 页 T38-1023.png
严净。有三翻义。此初文也。以增长者。生起善
故。或发心故。或得乐故。以饶益者。或离恶故。
或修行故。或离苦故。旧云随所化众生而取
佛土。合初二重。所资益有情名所化生。亦得。

经。随诸有情(至)严净佛土。

赞曰。此第二重。
明随众生发起福慧。起馀功德。增善减恶。
即摄彼生。以严佛土。一一对前。有三翻释。

经。随诸有情(至)如是佛土。

赞曰。下有三重。
明随众生应以如是严净佛土。而得成熟。即
便摄受如是佛土。中有二。初一重。随众生应
以如是严净佛土。而得息恶。即摄是土。后二
重。明随众生应以如是严净佛土。而能获善。
即摄是土。此初文也。调伏者。调和控御身语
等业。制伏灭除诸惑业故。应以如是严净佛
土者。修诸菩萨一切胜行。名严净土。严净土
因故修因曰严。此中意说。随诸众生应以如
是菩萨妙行而得息恶。即便摄此菩萨妙行。
如自持。戒调伏他恶。严佛土者。本利生故。

经。随诸有情(至)如是佛土。

赞曰。此之二重。
明随众生而得获善。即摄是土。有二。初明未
得果者。随得果善。后明未得因者。随得因善。
佛智者果善故。圣根行者因善故。得圣根者
菩提心。得圣行者此后行。或圣根者信等五。
其圣行者馀万行。或圣者佛也。圣根即行。行
为根本。而得圣故。或圣根者无漏慧。圣行者
此馀因。

经。所以者何(至)清净功德。

赞曰。此第三释所
由也。文有二。初释所由。后举喻显。此初文
也。先问后答。此中问意。前言诸有情土。即是
卷二 第 1024a 页 T38-1024.png
菩萨严净佛土。有何所以。而今乃言随诸有
情增上饶益。即摄彼生。以严彼土。佛言善
男子。菩萨根本。摄受佛土。严净佛土。所为
所作。皆为有情增长饶益起净功德。更不为
馀。故以有情增长饶益等。而为佛土。若诸有
情。不增长善法饶益与乐起净功德。此非佛
所化。不是菩萨严净佛土故。旧文略。意亦微
有异。

经。诸善男子(至)终不能成。

赞曰。下以喻显。
初喻后合。此喻也。此喻有四。一大。二空地。
三宫室庄严。四虚空。其庄严者。以诸珍宝而
庄严之。人于空地。不安宫室。于空不成。

经。菩萨如是(至)如是佛土。

赞曰。下合也。人
如菩萨。虚空如所执人法体无。法为本故。但
言法空。其空地者。喻依他性。一切有情造
生宫室庄严等者。喻彼有情增长饶益生净
功德證圆成实。即便摄受如是佛土。

经。摄受如是(至)非于空也。

赞曰。除菩萨外。
一切有情。于其所执空无之法。摄受佛土。必
不得成。返显必于依他有情增长饶益生净
功德證圆成实。

经。复次宝性(至)来生其国。

赞曰。下第二答
问严净因。于中有二。初答严因。后诸善男子
如是菩萨随发菩提心下。显土因所为利益。
今有十八严净土行。旧有十七。无此第三。十
八番中。分之为七。初四如文。以六度合。名
止息诸障。四无量。四摄事。巧方便。菩提分。
此之四法。名发起说。息无暇。自守戒行。十善
业道。三名寂静故。皆有二文。初皆出因行。后
卷二 第 1024b 页 T38-1024.png
皆显得果。此初翻也。若诸菩萨发无上心土
者。即是严待当净土因。次前文说诸有情土。
是为菩萨严净佛土。故言菩萨自发心土处
即是严因。内因既尔。外感发起大乘有情未
生其国。旧经当第三大菩提心。五根为体。大
愿为缘。以不退屈。而为策发。所有馀义。如幽
赞说。问。佛地经说。净土因圆满者。胜出世间
善根所起。何故此众。说发心等。为净土因。
答。彼据正因能反之因。能导行因。唯智为性。
此据要由万行圆满。方感净土。故发心等为
净土因。亦不相违。

经。纯意乐土(至)来生其国。

赞曰。此第二番。
梵云何世耶。名为意乐。不杂恶名纯净意乐。
意乐内纯净故。有不谄曲不虚诳瑕悟众生
来生其国。内纯善直修故。旧云直心。直心之
体。虽纯意乐。无有痴直故。

经。善加行土(至)来其国。

赞曰。此先所无。妙
修福慧。如功而修。名善加行。故有发生善行
有情。任持不舍善行有情来生。加行体慧。或
通诸善。

经。上意乐土(至)来生其国。

赞曰。上者增上。
凡修善时。发起增上猛利威势。名上意乐。故
其善法有情来生。旧云深心增上猛利之
意乐。亦是深心故。义得文疏。

经。修布施土(至)来生其国。

赞曰。此中六度。
合名止息。止息障故。其体如前。布施除悭。外
感能舍。戒舍犯垢。此即十善业道。故感十
善有情来生。安忍除恚。故能感得三十二相。
以自严身。三十二相。至下当知。由耐怨害。外
卷二 第 1024c 页 T38-1024.png
感堪能忍受诸苦。由安受忍。外感柔和。由谛
察忍。外感寂静有情来生。旧但云三十二相
众生来生。理与此乖。勤除懈怠。外感可知。定
除散乱。故感念知定者来生。由正念故得定。
由闻思以定生。闻思二慧体正知故。又由念
故得定。由定故以慧生。慧即正知故。旧本无
此正念正知。慧除愚痴故。感入圣有情来生。
入正定者。得见道等。此聚有三。一正定聚。入
见道故。二邪定聚。诸邪见者。三不定聚。除二
所馀故。入正定即诸圣者正定。亦通凡夫。信
定亦名正定。于理未乖。

经。四无量土(至)来生其国。

赞曰。下有四番。
令名名发起。既除障已。发起善故。此以五门
分别。一列名。二释名。三辨行相。四出体性。
五辨差别。列名者。慈悲喜舍。释名者。瑜伽第
十二云。缘无量境。普缘一切有情。起此四故。
起无量行。行解亦复极广大故。感无量果。得
大梵福。成如来故。名为无量。四者是数。带数
释也。辨行相者。法界有情。总为三类。一无苦
无乐者。无倒与乐名慈。无嗔为体。二有苦者。
拔苦名悲。不害为体。三有乐者助喜。不嫉善
根为性。复于无苦乐者。起离痴想。于有苦者。
起离嗔想。于有乐者。起离贪相。平等欲令离
诸恶故名舍。令舍恶故。善舍为体。出体性者。
今为三法为体。谓无嗔不害及舍。辨差别者。
此各有三。一有情缘。作有情想。二者法缘。
不见有情。唯作法想。后于诸法。离分别心。
作真如想。名为无缘。此三之中。初共外道。次
者共二乘。后唯菩萨。初三安乐。后一利益。
卷二 第 1025a 页 T38-1025.png
感果可知。

经。四摄事土(至)来生其国。

赞曰。此以三门分
别。一释名。二辨相。三出体。释名者。以此四
摄。摄取众生。令向菩提。令得胜果。故名摄
事。辨相者。一者布施。与布施波罗密别者。
彼与他财。此后摄受。故二差别。二爱语。常说
悦意。谛实如法。引义之语。远离𡃤𠿑。含笑先
言。命进问安。随宜尉喻。乃至广说。依四净
语。起八圣语。三利行。由爱语故。先示正理。
随所学处。悲无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令
获财位。出家离欲。轻安解脱。乃至广说。虽受
大苦。倍生欢喜。虽处财位。而自卑屈。如奴如
仆。如弥荼罗。如孝子等。四固事。以此义
利。若劝他学。亦自修学。令他善根坚固不退。
见已行故。彼倍增修。本摄众生。令向菩提。故
得果时。解脱有情来生其国。出体者。施以无
贪三业为性。爱语以语业为体。利行同事三
业为体。合以二法为性。谓无贪及思。

经。巧方便土(至)来生其国。

赞曰。巧方便者。
智慧之用。此有二种。一回向。二拔济。合有十
二。至下当说。由此回向拔济二巧。故得果时。
善观诸法有情来生。智因巧故。旧经云。于一
切法。方便无碍。亦善观义。以后得智为体。

经。修三十七(至)来生其国。

赞曰。此三十七。
略以五门分别。一释总名。二明位数。三出体
性。四明修位。五有漏无漏。释总名者。菩提觉
义。所求佛果。分是因义。此三十七。为觉果
因。名菩提分。二明位数。略为七位。一念住。
由念明记。慧于境住。邻近为名。此有四种。身
卷二 第 1025b 页 T38-1025.png
受心法。观此四慧。是念住体。二正断。此有四
种。一律仪断。已生恶法。方便断之。二断断。
未正恶法。遮令不生。三防护断。已生善法。护
令增长。四修习断。未生善法。修习令起。于此
四中。精进起用。能正断故。名为正断。于所能
断令生不生。体皆精进。故言正断。三神足。妙
用无方曰神。即变化心神之所依名足。体即
是定。此别有四。谓欲勤心观。为此四种。而修
定故。定名神足。四根。出生善法名根。五力。
难可屈伏名力。二体各五。谓信精进念定慧。
如名为体。初修为善本曰根。后修难可伏名
力。六觉支。觉者慧也。支者分义。此有二种。
一觉即支。择法觉也。二觉之支。谓馀六慧支
分故。此有七种。谓择法精进喜念定舍轻安。
三为别境。择法念定。三为善法。精进舍轻安。
一为遍行。喜哾支也。七道支。道者圣道无
漏慧根。支者分义。一道即支。二道之支。谓
馀七法。如前可知。此总有八。谓正见。正思
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其正
思惟。以慧为性。在佛身中。无寻伺故。无嗔
痴二。所发身语。名正语正业。无贪一种所发
身语名正命。对五邪命。所以独立。此三身语。
俱以无表色思为性。明体性者。三十七种。合
体有九。一慧。二精进。三定。四位。五念。六
喜。七舍。八轻安。九无表色。故瑜伽五十七
言。信等五根。三十七品中不摄。何等谓有六
法。喜安舍语业命。业命三即无表故。此中
遍行一。谓喜。别境三。谓念定慧。善有四。信
精进舍轻安。色法一。谓无表色。此说佛位。若
卷二 第 1025c 页 T38-1025.png
非佛位。十法为体。成唯识说。正思惟说。是无
漏寻。彼有二说。此义为正。修位者。念住正断
神足。初修在解脱分善位。五根在𤏙顶位。五
力在忍世第一法位。七觉在见。八道在修。有
漏无漏者。唯位可知。见道前唯有漏。若见
道后。可通无漏。乃至佛位。可唯无漏。广说其
相。如对法说。

经。修回向土(至)众德庄严。

赞曰。此第七段。
凡所修善。回向菩提。名为回向。不求生死。故
得果时。其国具足众德庄严。回向即愿。愿向
菩提。具众境故。愿以信欲胜解为体。

经。善说息除(至)趣无暇。

赞曰。下有三翻。合
名寂静。寂静二恶故。一寂八难。即寂恶果。二
寂犯禁十恶业道。即寂恶因。此初文也。八无
暇者。旧名八难。恒受众苦。无暂闲暇可修善
事求菩提故。八无暇者。三恶趣为三。四生盲
聋喑哑等诸根不具。五世智辨聪恶邪见者。
六佛前佛后。七生北俱卢。八长寿天。谓生色
界。非圣天中。依成实论。天人四轮。能摧八
难。一住善处。生中国是。此除五难。谓三恶趣
北州长寿天。二依善人。谓值佛世。此除一
难。谓除佛前后。三发正愿。谓正见心。此除一
难。世智辨聪。四植善根。此亦除一。盲聋哑
等。又修五行。除此八难。一受持戒。治三恶
趣。二乐行法施。除盲聋等。三正信解。除世智
辨聪。四近善友。除生佛前后。五生中国。除生
北洲及长寿天。菩萨常说初四种轮。或后五
行。息除八无暇。故得果时。离三恶趣及八无
暇。无暇总也。恶趣别也。
卷二 第 1026a 页 T38-1026.png

经。自守戒行(至)禁之名。

赞曰。寂静之中。下
止恶因。有二。一受善起恶。二性自为恶。此初
也。守戒不缺。自恶数悔。他恶不讥。他善能
赞。故得果时。其国尚无犯禁之名。何况有见诸犯禁者。

经。十善业道(至)来生其国。

赞曰。此止性自为
恶。十善业道。略以三门分别。一出体。二释
名。三辨果。出体者。不杀等。身初三。不妄语
等。语次四。无贪等。意后三。俱以思为体。三
业之体。皆是思故。成唯识云。前七业道。亦思
为体。不但后三体是思故。身语表彰意之思
故。假名表业。此思熏种。假名无表色业。体实
非色。显扬论云。身语二色。性非善恶。表善恶
故。假名善恶。故体即思。思有三种。一审虑思。
审虑所作故。二决定思。决定将作故。三动发
思。正起动作故。取此第三。为业道体。二释名
者。十者数也。善者顺理益物义。业者造作义。
道者所游履义。能通生义。此思类别名十。能
有顺益名善。体能造作名业。成唯识云。此第
三思。为前二思所游履故。通生当来异熟果
等。亦名为道。游履者。缘虑引发义。与成业同
然。瑜伽论第六十说。思是业。非业道。杀生乃
至绮语。亦业亦业道。贪恚邪见。业道非业者。
随转理门。随萨婆多等说故。成唯识论。真实
理门。又彼亦是真实理门。彼论意说。若业道
思。造作游履。可名为道。由第三思非业道思
所游履故。不与道名。成唯识中。但说第三思
为他所游。通生当果。与业道名。不相违也。又
身语表由思发故。假说名业。所作业故。思所
卷二 第 1026b 页 T38-1026.png
履故。假名业道。瑜伽依此复说。杀生乃至绮
语亦业亦道。其实非业。可名为道。非能作故。
邪见等三。彼此无别。释此别名。翻恶可知。如
瑜伽论第八第九。三辨果者。有漏善业道得
四非离系。无漏善业道得四非异熟。若互相
资。各得五果。一一翻十恶业道说。如理应
知。此中所言十善业道。极清净者。无漏业道。
名极清净。非有漏故。明成佛时无异熟果。由
行不杀。得后果时。寿量决定。离不与取故大
富。上二皆等流果。离欲邪行故梵行。离虚诳
语故所言诚谛。离粗恶语故常以暖语。上三
皆增上果。离间语故眷属不离。此等流果。
离杂秽语故。善宣密意。此亦增上果。离贪恚
邪见。得馀三种。此三皆等流果。此中合说离
杀盗离间语贪恚邪见六业。得等流果。馀四
得增上果。今互相准。如理可知。即厌繁文。
故略不说。皆如瑜伽第八第九五十九六十。
对法第七。成业唯识等广说。旧经云。善和
诤讼。是不杂秽语果。善宣密意故。密意者。
谓隐心理。若绮饰文辞。便翳理故。正直语
者。便能宣义。言必饶益。是无贪果。若贪欲
起。不饶益故。不嫉不恚。俱无瞋果。次嫉之
体即是瞋故。若依新文。便无疑难。

经。诸善男子(至)则有寂静。

赞曰。自下第二显
严土因所为利益。于中合有十七转。分之为
二。初之八转。牒上十八番行之次第展转
相。有后之九转相。明严土因所生胜果。此初
文也。旧有十三转。初之七转。牒上诸番。后
之六转。严土所生。此中第五转止息者。合牒
卷二 第 1026c 页 T38-1026.png
前六度。止六蔽故。此第六转发起者。合牒前
四无量摄事巧便菩提分法。发起自他二胜
益故。此第八番寂静者合牒前二息八无
暇自守戒行十善业道。寂众恶故。十八番
中。第十六息无暇。第十七自守戒行。严此二
因。人无恶器。严馀十六因。器无恶人。旧经。
初直心。次发行。发行合是深心。深心应是
大乘心。然文倒错。发行为第二。道理难知。调
伏者。牒上六度。伏六蔽故。如说行者无量摄
事巧便道品。此四种修行故。第七方便者。
即说八难自守戒行十善业道。此之三种殊
胜方便。寂静恶故。

经。随其寂静(至)严净佛土。

赞曰。下有九转。
显严土因所生胜果。于中有二。初之两转。明
严前因感净土果。后之七转。明净土成更生
胜果。此初文也。由严前因感胜众生。故言由
此有清净有情。离恶而修于善。此乃菩萨本
所欣求。乃为如来佛土清净。诸有情土。是佛
土故。内有情界土。既为清净。外器界土。自
亦清净。以心净故。佛土清净。

经。随其严净佛土(至)诸妙功德。

赞曰。下有七
转。明净土成更生胜果。于中有二。初一转。能
化利益果。后六转。所化利益果。此有二义。一
是转法轮义。展转相生。故有彼情土。既有严
净已。便能化他。故有法教。法教既施。化生妙
福。生天人中。受胜福故。次有漏闻思修三妙
慧生。妙慧生已。无漏智起。无漏智起已。生无
漏行。无漏行生已。即八识心一切清净心既
净心已。得果圆满。无量妙德。无不具足。如是
卷二 第 1027a 页 T38-1027.png
复名严净佛土。二是可施他义。彼有情土。既
严净已。便可以十地教而教化之。有情土净。
是十地故。法教既施。有无漏福。受十王果等
种种福故。次后复有无分别慧生。无分别慧
生已。复有后得智生。后得智生已。无漏行生。
无漏行生已。八识心净。八识心净已。万德具
足。遂致作佛。此愿由严净。土因已。感净土果
生。感净土果生已。生此胜果。旧经此中唯有
四转。𨷂无妙福妙行二种。合智与慧。而为一
转。

经。诸善男子(至)严净自心。

赞曰。如来广说
中。下文第二劝发严心。有二。初劝后释。此初
也。

经。所以者何(至)严净佛土。

赞曰。此释所由。
诸修行者。自心严净。外感有情器土亦净。自
心不净。何得净地。所以菩萨自心清净。五
蕴假者有情亦净。内心既净。外感有情及器
亦净。佛地经言。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故识净
时。佛土便净。上来但说有情为土。本所化故。
不说器界。有情土净。器界自净。不说自成。

经。尔时舍利子(至)杂秽若此。

赞曰。说因圆满
中有三。自下第三明决疑也。于中有四。一鹙
子疑生。二圣者慰喻。三佛现净土。四鹙子疑
除。此初文也。乘前严心。遂此疑生。若心净
故。有情土净。有情土净。器与净者。牒前文
也。莫我释迦因心不净佛土杂秽。勿者莫也。
此言意显乃是我佛先心不净。今成佛土。秽
若斯耶。梵言舍利。唐曰春莺。以母辨才。指喻
为号。显彼所生。故名为子。少闻多解。声闻上
卷二 第 1027b 页 T38-1027.png
首。故佛加持。令兴疑念。

经。佛知其念(至)而盲不见。

赞曰。下圣者慰
喻有二。初佛喻。有三。一问。二答。三告。此初
文也。

经。对曰不也(至)非日月咎。

赞曰。鹙子答也。

经。佛言如是(至)而汝不见。

赞曰。世尊告也。
初总告。为众生罪故。不见我之佛土严净。后
别告之。我土严净。而汝不见。法花经云。我常
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
见。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
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又云。我
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
充满。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
不闻三宝名。乃至广说。即是此也。

经。尔时持髻(至)最极严净。

赞曰。下持髻喻。
文有五重。一持髻告。二鹙子诘。三持髻喻。四
鹙子指陈。五正理慰喻。此初文也。勿作汝心
谓土不净。今此佛土最极清净故。旧文有三。
无第二诘。乃合第三喻答。为第一。最后文
中。复少差别。

经。舍利子言(至)严净云何。

赞曰。此鹙子诘佛
净土相。

经。持髻梵言(至)亦复如是。

赞曰。此持髻喻。
显庄严已前举喻。我见已下正示。欲界第六
天。名他化自在。他为变化诸欲尘境。得大自
在。而受用之。此最胜故。寄以为喻。虽知有漏
非无漏喻。举近况远。令易解故。

经。舍利言(至)秽恶充满。

赞曰。下鹙子指陈。
指所见秽。以徵前净。
卷二 第 1027c 页 T38-1027.png

经。持髻梵言(至)为不严净。

赞曰。下正理慰
喻。有二。初显彼心不净故见秽方。后显菩萨
心净便见净土。此初文也。净心高下。行不
严净。复谓佛智意亦有高下。而便见土恒不
清净。故诸异生及二乘位。皆见土秽。

经。若诸菩萨(至)最极严净。

赞曰。此显菩萨心
净便见净土。内心平等。功德严净。亦复谓佛
意乐亦复净。便见佛土最极清净。故十地菩
萨所见之土。常极清净。旧文稍殊。不依佛慧
者。乍似不修佛慧。应云不依佛之净不等
慧。谓佛慧不平故见土秽。义意大同。

经。尔时世尊(至)妙宝庄严。

赞曰。自下第三。
佛现净土。佛土义。以八门分别。一显差别。二
出体性。三显因行。四彰果相。五释分量。六
解处所。七共不。八诸门辨。第一显差别者。
佛地论第七云。佛身有二。一生身。二法身。若
自性身。若自受用。俱名法身。诸功德法所集
成故。若变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随众
所宜。数现生故。一切佛土。必有身居。身既有
二。故土亦然。生身土通净秽。法身土唯清净。
或身有二。一实。二权。实即法身。权即生体。
土随亦二。净秽如前。佛地经说。佛身有三。颂
曰。自性法受用。变化差别转。彼论云。自性
法者。即是如来初自性身。体常不变。故名自
性。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
受用者。即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种种大法
乐故。变化者。即变化身。为欲利益安乐有情。
示现种种变化事故。虽净法界体性无差。别
而有三身种种相异。转变不同。故名差别。身
卷二 第 1028a 页 T38-1028.png
既有三。土随亦尔。一法性土。二受用土。此二
唯净。三变化土。通净及秽。成唯识论第十卷
说。佛身有四。佛土亦尔。一自性身。依法性
土。称赞大乘功德经言。是薄伽梵。住法界藏。
说彼经典。住法性土也。二自受用身。依自受
用土。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佛地经云。住
最胜光耀十八圆满也。四变化身。依变化土。
此经所云住广严城也。初三身土。唯净非秽。
后变化土。通净及秽。为十地菩萨。现身及土。
非秽唯净。为地前菩萨二乘众现。通净及秽。
若为分别烦恼及所知障未尽。未證二空真如
者。所现身土。或净或秽。若为二分别障尽及
已證二空者。所现身土。必是净故。佛地论说。
三身有四句。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受用身。二
变化非受用。谓变化身。三亦受用亦变化。谓
他受用身。四非受用非变化。谓自性身。亦同
唯识。大般若经第五百六十八胜天王会第
三卷说。佛有十身。一平等身。二清净身。三无
尽身。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第
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空身。十妙智身。
天王白言。何位能得如来十身。佛言。初地得
平等身。通达法性。离诸邪曲。见平等故。第二
地中。得清净身。离犯戒失。戒清净故。第三地
中。得无尽身。离欲贪嗔。得胜定故。第四地
中。得善修身。常勤修习菩提分故。第五地中。
得法性身。观诸谛理。證法性故。第六地中。得
离寻伺身。观缘起理。离寻伺故。第七地中。
得不思议身。方便善巧智行满故。第八地中。
得寂静身。离诸烦恼戏论事故。第九地中。得
卷二 第 1028b 页 T38-1028.png
虚空身。身相无尽。遍一切故。第十地中。得妙
智身。一切种智。修圆满故。天王复言。佛菩萨
身。宁无差别。佛言天王。身无差别。功德有
异。以一切法同一法性。故身无差别。诸如
来身。具诸功德。菩萨不尔。故功德异。广说无
量譬喻显之。故知十身皆唯法身。法依义。
既有十名。是故真如随于胜德。亦成十土。
一遍行土。二最胜土。三胜流土。四无摄受土。
五类无别土。六无染净土。七法无别土。八不
增减土。九智自在土。十业自在土。亦随能證。
别分十土。依义别故。佛地论云。又馀经说。有
十种佛。即花严经。一现等觉佛。二弘誓愿佛。
三业异熟佛。四住持佛。五变化佛。六法界佛。
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前五世
俗。后五胜义。随其所应。三身所摄。且随粗相
配三身者。初五化身。次二法身。后三受用。既
即三身。土亦三土。更无别义。瑜伽第四云。复
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有十地菩萨。由极
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即花严云。有妙净
土。出过三界。第十地菩萨。当生其中。亦即十
地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
罗智处生故。梵云摩醯首罗。即瑜伽所云大
自在。第十地菩萨也。第十地菩萨。将成佛时。
往色究竟上。坐大宝莲花。成正觉故。感得此
土。既成佛已。土便无边。更无别处。对法第六
云。复有清净世界。非苦谛摄。非业烦恼力所
生故。非业烦恼增上所起故。然由大愿清净
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处。不可思议。唯佛所
觉。尚非得静虑者境界。况寻思者。此自受
卷二 第 1028c 页 T38-1028.png
用土。唯佛所知。尚非十地二乘境界。况非圣
住有寻思者之所能知。虽有诸教种种不同。
及如上说。身土差别。不过三四。更不释馀。如
理应知。第二出体性者。自性身土。即真如
理。虽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以
义相为身。以体性为土。以觉相为身。以法性
为土。体具恒沙真理功德。此佛身土。俱非色
摄。非心心所。但依一如差别义说。自受用身。
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
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
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唯以无漏色蕴。
香味触相续四尘间断。亦声五尘为性。体具
事相色法功德。对法所言。唯佛所觉。尚非得
静虑者静虑境界。况寻伺者。即是此土。他受
用身。还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
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第十地
菩萨所宜。变为净土。器亦以无漏色蕴四尘
五尘而为体性。譬如世间人王国土。以有情
界及器世界以为体性。离二无别王国土故。
由此他受用身所有净土。亦以成十地菩萨
五蕴。及金银等所成四尘等器土。以为体性。
此卷上说。诸有情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一
切菩萨。随诸有情增长饶益。即便摄受严净
佛土。乃至广说。十善业道土是菩萨佛土。菩
萨成佛时。大富梵行乃至正见有情。来生其
国。故知有情及彼器界。俱称佛土。持髻所言。
我见释迦佛土严净。复有无量宝功德庄严。
亦他受用土。持髻乃是第八地故。法花经言。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
卷二 第 1029a 页 T38-1029.png
常充满。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
台。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即他受用土。
世亲菩萨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
生。皆他受用土。此之佛土。佛所变化者。定唯
无漏。菩萨变者。通有无漏。第八五识所变唯
有漏。第六识或第七识及所变通无漏。其有
情土。通以五蕴功德为性。其此器土。具十八
圆满。佛变化身。还居自土。谓成事智大慈悲
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
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如
弥勒土净释迦土中。说无垢称经。足未按
前。现秽非净。足按已后。暂令见净。说法花
时。十方佛。净而非秽。未集已前。秽而非净。
涅槃亦云。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地
皆柔软。无有丘墟土石沙砾。亦化土摄。随所
宜生。而现土故。此土亦以有情五蕴及器四
尘等。以为体性。佛变唯无漏。馀有情变。通有
无漏。第六识及所变。通有无漏。馀识及所
变唯有漏。虽有种种众宝庄严。依法出体。外
土唯色。内土通五。所化有情五蕴成故。或似
有功德。或似无功德。第三辨因行者。此上经
言。发起无上菩提心正。是为菩萨严净佛土。
菩萨證得大菩提时。一切发趣大乘有情。来
生其国。纯意乐。善加行。上意乐。六波罗蜜。
四无量。四摄事。巧方便。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修回向。善说息除八种无暇。自守戒行不讥
彼短。十善业道。合十八种净修佛土。皆净土
因。经下文言。成就八法生于净土。香台品言。
堪忍世界辨诸菩萨众。成熟八法。无毁无
卷二 第 1029b 页 T38-1029.png
伤。从此命终。生馀净土。一作思惟。我于有情。
应作善事。不应于彼希望善报。二作思惟。我
应代彼一切有情。受诸苦恼。我之善根。悉必
回施与。三作思惟。我于有情。应心平等。心无
挂碍。四作思惟。我应于彼一切有情。摧伏憍
慢。敬爱如佛。五信解增上。于未听受甚深经
典。暂得听闻无疑无谤。六于他利养。无嫉妒
心。于己利养。不生憍慢。七调伏自心。常省己
过。不讥他犯。八恒无放逸。于诸善法常闲寻
求。精进修行菩提分法。观无量寿经。广说诸
观生净土因。乃至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十念
成熟。皆净土因。佛地经论。及摄大乘。皆言胜
出世间善根所起。唯说无漏善根为因。虽有
如是诸文不同。各随所化。机宜不同。宜闻说
行。非定唯尔。故对法云。非业烦恼力所生故。
非业烦恼增上起故。然由大愿清净善根之
所引发。总而言之。净土因者。一由善根。二由
大愿。若不修善根。佛土无因。不发大愿。佛土
无缘。因缘具足。方感果故。如是世有友资爱
取润。方感内外二土果故。要修众行。以愿为
资。方得生于佛土之中。不尔便无见佛闻法
生佛土义。总相虽尔。然佛四土胜因各别。谓
法性土。唯以二空无分别智。为其因缘。證法
性理。唯此智故。自受用土。唯以自利后所得
智。为其因缘。證事五蕴。唯此智故。他受用土。
及变化土。唯以利他后所得智。为其因缘。般
若经云。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佛
土。是名庄严佛土庄严佛土。天亲论云。智习
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
卷二 第 1029c 页 T38-1029.png
意。广如彼说。正与此同。此说佛土所化众生。
其因乃别。其法性土。十地菩萨。亦以无分别
智。为其因缘。圆满法性土。十地不生。分有證
会。菩萨亦得。如前已说。故诸论云。初地已往
生如来家。谓净法界。名如来家。于中證会。名
为生故。自受用土。十地不生。知而不證。他受
用土。十地菩萨后所得智。为其因缘。无分别
智加行智等。为其助因。佛地亦言。无分别者。
相资通论。理智不为事因缘故。若变化土。地
前凡夫。以加行智。二乘亦以后所得智。为正
因缘。此上所说。皆正因缘。若兼助因及缘助
者。随应理土。以事行及愿为缘助得。若事土
者。以理行及愿为缘助。生有漏土。以无漏为
助。无漏土以有漏为助故。对法云。唯以大愿
善根为因。而得生起。诸教所说。种种不同。皆
随所宜。应时而说。非即决定。无垢所言。八法
无疮。生于净土。佛地所言。胜出世间善根所
起。此二皆是他受用因。无垢经言。发起天上
菩提心土。乃至十善业道。是为净修佛土者。
通说有漏无漏二因相资。生于他受用土。亦
可通说生变化净土。观经所说诸观。及孝养
父母等。乃至十念。为净土因者。此有二义。一
云。准摄大乘等。西方乃他受用土。观经自
言。阿鞞拔致不退菩萨。方得生故。非以少善
根因缘而得生故。无著天亲净土论言。女人
根缺二乘种等皆不生故。摄大乘论云。非唯
由愿方乃得生。别时意故。如以一钱货得千
钱。别时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复如
是。十念为因。后方渐生。非由十念死后即生。
卷二 第 1030a 页 T38-1030.png
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说十念力因
生净土故。又说阿弥陀佛身量豪相如五须
弥也。非他受用。何容乃尔。又观音授记经
言。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观音菩萨。次当补处。
十地大形。说当补处。非他受用。是何佛耶。二
云。西方通于报化二土。报土文證。如前所说。
化土證者。鼓音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
母名殊胜妙颜。有子有魔。亦有调达。亦有王
城。若非化身。宁有此事。故观经说九品生中。
有阿罗汉须陀洹等。故生彼者。通有三乘。其
土通是报化二土。若依前解。此是他受用身
示现。亦有父母王国。实即无之。实无女人恶
道怖等。九品生中。阿罗汉等。借彼名说。实是
菩萨。二释任情。取舍随意。第四果相者。佛地
经言。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彼论释言。佛无漏
心。以为体相。唯有识故。非离识外别有其土。
谓法性土。即法性心。此不离于无分别智相
应净识。识实性故。自他受用及变化土。皆不
离于佛后得智相应净识。然识有异。自受用
土。即第八识。他受用土。即第七识。其变化
土。即前五识。随应是彼后所得智相应识故。
十地菩萨。见法性土及他受用土。地前三
乘。见变化土。皆随所应。不离见者有漏无漏
能观净秽。故此经言。若欲勤修严净佛土。
先应方便严净自心。随诸菩萨自心严净。即
得如是严净佛土。天亲菩萨般若论云。智习
唯识通。如是取净土。故修智因果便识净。
内识既净。外感众生及器世间国土皆净。广
如经说。亦随见者所应之识。如前准知。第五
卷二 第 1030b 页 T38-1030.png
分量者。佛地唯识皆说。法性土虽非色摄。不
可说其形量大小。然依事相。其量无边。譬如
虚空遍一切处。自受用土。十地经说。第十地
菩萨。得生大自在宫。有十果相现。有大宝莲
花座。周圆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
微尘数量出。第十地菩萨。座登正觉。既成佛
竟。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
众宝庄严。随法性土量无边故。他受用土。随
十地菩萨所宜而现。或大或小。或劣或胜。前
后改转。梵网经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座。
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摄论等云。初地菩
萨。悟十百门。见百佛土。一佛国土。三千世
界。三千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四天下各有一
化佛。三千界中。有百亿化佛。初地菩萨。见百
个百亿化佛一受用身。受用身居一大宝花
台。花有百叶。叶即三千大千世界。一受用佛
名卢舍那。百个百亿化佛名为释迦。不离一
卢舍那身。有众释迦。二地菩萨。见一受用佛
坐千叶莲花。乃至第十地见佛极大。花叶无
边。且二地中。见初地所见十受用身卢舍那。
千个百亿化身释迦。乃至十地。见九地所见
无量受用身卢舍那。无量化身释迦。大千世
界。佛数虽多。不离释迦之化。故名一佛所化。
又小乘中。唯言一佛。无多化身。亦随彼机。说
一佛也。或资粮道。见一四天下有一主佛。加
行道中。见三千界有一立佛。初地以上。渐渐
增故。故他受用土。其量不定。变化土。或净
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亦无定限。随生所
宜。一时现故。无垢称经。佛足指按。大千界净。
卷二 第 1030c 页 T38-1030.png
无垢将至。预变毗耶一城为净。说法花经。初
变大千。次变十方。各二百万亿佛国令净。后
更重变。故知大小随时不定。璎珞经言。毗卢
遮那佛是法身。卢舍那佛是受用身。释迦牟
尼佛是化身。故作是说。第六处所者。其法性
土。即真如理。无别处所。自受用土。亦充法
界。更无别处。他受用土。佛地经言。超过三
界所行之处。彼论释言。非三界爱所执受。故
离相应所缘二缚。随增言超过三界故。是道
谛善性所摄。彼有三释。有义各别。有处说在
净居天上。有处说在西方等故。有义同处。净
土周圆。无有边际。遍法界故。如实义者。自受
用土。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
处即三界处。若他受用土。或在色界净居天
上。或西方等。处所不定。法花亦言。众生见劫
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十
地所见。乃是报土。地前所见。乃是化土。随宜
而现。何得定方别指一处。欲令众生起胜欣
心。别指处所。随心净处。即净土处。化土必随
三界处所。任物化生。即便现故。古人于此种
种分别。三界之外。别有处所。以为净土。理必
不尔。所化必有异熟识在。异熟识在。必是界
摄。何得出界。由非界系。言超三界。非处有
别。随所化故。第七共不共者。成唯识云。其法
性土。一切如来同所證故。体无差别。自受用
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
馀二佛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
化共者。同处同时。随应诸佛。各变为土。形状
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
卷二 第 1031a 页 T38-1031.png
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
说法饶益。如是土众生。宜闻释迦弥勒弥
陀。此等诸佛。即共变之。于不共者。唯一佛
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
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如底沙佛。令释迦菩
萨超九劫等。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
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
切生故。由此变化他受用土。有共不共。第八
诸门者。于中有十。一土主。二辅翼。三眷属。
四任持。五事业。六摄益。七无畏。八游路。九
所乘。十入门。第一主者。佛地经云。如来所
都。谓诸佛土。诸佛为主。以殊胜故。非馀所
都。唯属世尊。或唯世尊摄受。非馀。即三佛
身。各于自土。为主非馀。谓法性土体性唯一。
法身为主。自受用土。虽遍法界。一一自变。名
自为主。不相障碍。他受用土。及变化土。虽诸
佛变。然一合相。亦一相身。各各随应摄受
为主。不相障碍。二辅翼者。其法性土。及自
受用。唯有佛居。而无辅翼者。十地菩萨。虽分
能證。非是法身之能辅翼。法身无相。不说之
故。他受用土。佛地经云。诸大菩萨众所云
集。谓此净土。常有无量大菩萨僧。常来辅翼。
故无怨敌能为违害。诸佛慈悲。于自识上。随
菩萨宜现粗妙土。菩萨随自善根愿力。于自
识上。似佛所生净土相现。虽是自心各别变
现。而同一处。形相相似。谓为一土共集其中。
佛地论云。如是十地所变净土。为是有漏。为
是无漏。略有三义。有义无漏。自无漏种子愿
力资故。变生净土。于中受用大乘法乐。能證
卷二 第 1031b 页 T38-1031.png
真如。得真无漏。常见诸佛。故道谛收。有义有
漏。谓自心中加行有漏净土种子愿力资故。
变生净土。于中受用大乘法乐。七地已前。烦
恼现起。十地修道烦恼。及所知障种。在第
八识体。能持彼故。现受熏故。犹是有漏无记
性摄。故非无漏。又非有情有二实身。身既有
漏。所依净土云何无漏。故唯有漏苦谛所摄。
如实义者。十地菩萨。自心所变净土有二。第
八所变。唯是有漏。有漏第八相故摄故。为
有漏身之所依故。虽无漏善力所资熏。其相
净妙。而是有漏随加行等所现亦尔。若随后
得无漏心变净土影像。是无漏识相分摄故。
从无漏善种子生故。体是无漏。道谛所摄。其
变化土。三乘众集。二乘圣人菩萨凡夫之所
集故。佛所变者。唯是无漏。馀所变者。有义唯
有漏。无漏后得不能变为净土相故。有义亦
无漏。无漏后得随佛所变增上缘力。亦变事
相。理不乖违。故此释善。第三眷属者。佛地经
云。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其法性土。
自受用土。二无辅翼。无相如前。他受用土。唯
有天人。以为眷属。无有馀类。虽超三界天等
仍是三界摄故。净识如是摄受变现。为严净
土。故不相违。或为成熟所化有情。示现如是
变化种类。如为调伏劫比拿王。现化无量转
轮王众。眷属围绕。或佛自化。或诸菩萨化作
此类。住持净土。庄严供养。引导他方。翼从如
来。无量寿经亦言。命命鸟等。皆是阿弥陀佛
之化作。化为二乘。庄严净土。亦复如是。变化
土中。亦以真实八部辅翼。他受用土。菩萨为
卷二 第 1031c 页 T38-1031.png
真。二乘八部。皆为权现。非是真实得生中。
变化土中。二乘八部。皆是真实。十地菩萨。皆
为权迹。十地不应生变化土。权示化形生于
中故。第四任持者。法性二依。不假任持。自
受用土。自法乐持。他受用土。佛地经言。广大
法味嘉乐所持。十地菩萨。大乘法味喜乐所
持。食能令住。是任持义。已超三界。性是无
漏。能断有漏。不应名食。是任持因。故亦名
食。如有漏法。虽障无漏。然持有漏。得名为
食。无漏亦尔。虽断有漏。然持无漏。云何非
食。诸佛菩萨后得妙智。能说能受大乘法味。
生大喜乐。又正体智。受真如味。生大喜乐。法
味生大喜乐。能任持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
故名为食。七地以前。犹分段生。非不资于
段触等四。八地以上。及一切佛。不资段食。可
说资馀。诸论说为示现依止住食摄故。若变
化土。实资四食。亦得资法味为食。如闻妙法
花六十劫住故。然此经下菩提分品言。既餐
不死法。还饮解脱味。以涅槃不死而为食者。
所證妙境。生于喜乐。可名食故。能持无漏。亦
与食名不相违也。然此食体。诸教不同。广如
别章及法花疏。第五事业者。其佛法身。或唯
自利。为二身依。或通二利。自受用身。唯有自
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佛地经云。作诸众生一切义利。佛虽寂定。由
先所修。如行愿力。任运能作一切有情一切
义利。他受用土中。多说妙法。少作神通。作利
十地菩萨义利。变化土中。多作神通。少说妙
法。作利三乘一切义利。第六摄益者。自性身
卷二 第 1032a 页 T38-1032.png
土。及自受用。已断圆满。不说摄益。其他受用
摄益义者。佛地经云。灭诸烦恼灾横缠垢。即
诸烦恼名缠垢。如是即名诸灾横因。烦恼缠
垢。此中无故。所作灾横此中亦无。或烦恼者。
即十烦恼。三界见修。合有一百二十八种。缠有
八种。谓无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悭。
垢有六种。谓害恨恼谄诳憍。灾横即是彼所
发业。及所得果。所知障中。种名烦恼。现起名
缠垢。离此二种。名为摄益。如世封主。虽不摄
受。但不为灾。对户亦言主摄益我。此亦如是。
又现證得得解脱烦恼灾横缠垢殊胜福智。
故名摄益。化身二中。二乘圣者。唯此亦尔。
凡夫菩萨。虽未永断。制伏现行。亦名摄益。地
前名为损力益。能转道故。然此诸位。分别二
障。此心中渐能制伏。于四善根加行道中。能
顿伏尽。初地顿断。名为摄益。俱生二障。加行
道中能渐伏之。十地随应能渐断之。初地已
上。能顿伏尽。故名摄益。第七无畏者。内无损
益。外无怖畏。法性身土。自他受用。及变化
身。久已无畏。佛地经云。违离众魔。魔即四
魔。是怖畏因。由此能生诸怖畏故。佛皆无彼。
故无怖畏。他受用土。十地菩萨。离粗四魔。无
五怖畏。烦恼蕴死。渐断位次。随应说之。其义
可解。变化土中。三乘圣者。亦分能离。十信菩
萨。八相成道。能伏天魔。加行道中。亦能制伏
分别烦恼。离烦恼魔。十住第四生贵住中。舍
离生死。出三界故。分离死魔。入初地时。分离
分段死。亦名分离五蕴之魔。是故无畏。第八
游路者。佛地经言。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彼论
卷二 第 1032b 页 T38-1032.png
释言。若诸如来大念。即是无分别智。由念安
住真如理故。无分别智。为法性土所游之路。
大慧即是后所得智。分别诸法真俗相故。为
二受用。及变化路。此二皆有造作净土增上
业用。故俱名行。通生净土。故俱名路。或大念
行。是自利行。内摄记故。是法性土。及自受
用路。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别故。是他受
用。及变化路。上说佛已。十地菩萨大念者闻
慧。大慧者思慧。大行者修慧。以此三慧。随其
所应。亲疏相资。为其有漏无漏土路。三慧皆
通有无漏故。若变化土。地前三乘。亦以三慧。
为其游路。二乘修慧。亦通无漏。凡夫菩萨。唯
是有漏。为其游路。第九所乘者。御此所乘。行
彼路故。佛地经言。大止妙观以为所乘。止谓
三摩地。等持也。观谓波罗若。慧也。止观等
运。故名所乘。路是总位。位中止观。别名所
乘。佛之三身。恒乘于此。入三佛土。十地菩
萨。乘此入于他受用土。地前三乘。随应前乘
此止观品。入于净土。若化秽土。通散定慧。以
为所乘。不尔无由生佛土故。第十入门者。从
此入门。御彼入故。佛地经言。大空无相无愿
解脱。为所入门。解脱者涅槃。缘之妙智。名
之为门。或无漏智。亦名解脱。离系缚故。因此
三门。入净土故。且一义云。因无相门。入法性
土。观法无相。證真如故。因无愿门。入自受用
土。于三界中。无愿求故。因空门。入他受用及
变化土。达二无我。入二土故。或云三门皆入
三种佛土。论说三门。或各别观三种自性。或
皆能观三种性故。此说佛门。若诸菩萨。因此
卷二 第 1032c 页 T38-1032.png
三种无漏之门。入他受用土。若地前二乘。亦
因三无漏或复有漏。入于化土。凡夫菩萨。唯
因此三有漏等持。入于他土。不名解脱门。
非无漏摄故。理实他受用及变化土。皆有事
乘游路门等。为令有情欣乐实德。故就行说。
其法性土。及自受用。皆量无边。不说别有事
门等相。他受用土。既有分限。皆依莲花而方
建立。佛地经云。大宝莲花之所建立。观经亦
言。作悬鼓想。有莲花座。化土不定。或有或
无。唯此佛土。无莲花故。佛现土中。文有其
三。一明佛现。二举喻彰。三显众观。此初文
也。菩萨之心。由来见净。声闻劣意。未睹净
方。令变下情。令见净刹。故假指按大千方变。
此化净土。令凡见故。

经。譬如功德(至)宝庄严土。

赞曰。此举喻显。
宝庄严佛。他受用身。宝庄严土。即无漏土。佛
身不改。唯土变净。举他报土。以喻化土。或假
喻显。佛举宝身。其土亦尔。

经。一切大众(至)坐宝莲花。

赞曰。下明众观。
暂变彼心念为平等。故见坐花。见土亦净。
未久心净。故令暂见。久者必由行成。近者佛
令可得。

经。尔时世尊(至)佛土不。

赞曰。下第四鹙子疑
除有三。初指土为问。次鹙子喜答。三述理
除疑。此初文也。

经。舍利子言(至)严净悉现。

赞曰。此鹙子喜答。

经。告舍利子(至)杂秽土耳。

赞曰。下述理除
疑。此文有三。初总告。次喻示。后结成。此初
文也。若者如义。我心久净。土净如此。为悯
卷二 第 1033a 页 T38-1033.png
劣生。随现劣生土。土本非我所严故。三乘
众生所宜见故。

经。舍利子(至)其食有异。

赞曰。此喻示也。妙
高山顶三十三天。四面各八。帝释居中。而为
主故。旧言饭色。色见类义。

经。如是舍利子(至)所见有异。

赞曰。下结成
也。此且总成。佛土虽同。唯释迦土。有情心
异。见净秽殊。地前三乘。见土秽故。十地菩
萨。恒见净故。

经。若人心净(至)妙宝庄严。

赞曰。下别结净。
如有持髻心净。便是净故。

经。当佛现此(至)正等觉心。

赞曰。下品第四段
利益圆满。有二。初大乘益。后小乘益。大乘益
中。初明二益。后摄神足。此初也。初得无生
在初地。任运无生在八地。既闻严净。明彼未
知佛之净土。今得无生。故入初地。或时无生。
得入八地。发心有二。一创发。始入初劫。二无漏
发。在初地前。未得初地。故知发心方入初劫。

经。时佛世尊(至)还复如故。

赞曰。无变净方。
令兴大意。大果斯得。故摄神足。虽小果亦證。
无不为斯现净土故。所以后说。

经。求声闻乘(至)善解脱。

赞曰。下明小益。知
无常者。见土转变。顺无常理。违苦谛故。此文
见道。远尘者无间道。断障故。离垢者解脱道。
离垢證无为故。得法智故。名法眼净。永离诸
漏。烦恼障尽。离所缘缚也。心善解脱。离相应
缚也。此明證得阿罗汉果。旧云。不受诸法。不
取我我所。不受生死果故。意解者。心解脱故。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二(末)
卷二 第 1033b 页 T38-1033.png

天保六乙未中冬中七日昼写毕沙门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