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993a 页
No. 1782 [cf. No. 476]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详夫。实际凝空。启玄枢于不二。权方孕道。
演妙宝于无三。或显敞鸿猷。高谢金轮之业。
或密开冲最。俯赞玉璞之绪。咸欲清炎楚慧
雨。荡渠溺以慈津。指九有而会十空。徵八解
而敷七觉。至哉赫矣。难得而名焉。今此经者。
含众旨之大虚。绾群筌之天沼。理穷真俗之
府。迹轶心言之外。杳神机而靡测。湛粹德而
难思。变百亿于足按。运三千于掌握。合盖罗
于万像。彰尘岳之危浮。丈室总八希。照真
场而永净。纳妙高于毫芥。境均大小。灌巨海
于蹄涔。织齐宽狭。阐玄门之秘键。移觉苑之
道获。出朽宅之牛轩。渡洋河之象驾。所以
西靡玉谍东耀金姿。竞赏一真。已经六译。既
而华梵悬隔。音韵所乖。或髣髴于遵文。而
糟粕于玄旨。大师皎中宗于行月。镜圆教于
情台。维绝纽而裕后昆。缉颓纲以格前范。陶
甄得失。商搉词义。载译此经。或遵真轨。说无
垢称经。序品第一者。振金声于金口。扬玉字
于玉麾。警涛群聪。宣畅云说。道融真宰。业檀
灵机。韬紫袂以潜仪。偶玄儒以耀彩。或权
或实。示寝疾而演大方。乍隐乍显。假对扬以
光体命。播英声之十子。皆词道屈。标灌顶
之一人。承威才暗。既清梵行。且肃神㯲。雅
誉远彰。名无垢称。经者。贯也摄也。贯二理而
卷一 第 993b 页 T38-0993.png
不亏。摄四生而莫坠。序者。由也始也。陈教起
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品者。类也别也。区
分玄旨。条贯幽筌。类别而彰。目之为品。此经
部成六卷。合有一十四品。今此建初。故名第
一。
经。如是我闻。
赞曰。今解此经。合以六门分
别。一经起所因。二经之宗绪。三明经体性。四
叙经不同。五科品所从。六释本文义。第一经
起所因。略有五种。一为令众生起欣厌故。二
为令二乘有取舍故。三为显菩萨内外修故。
四为显如来威德大德故。五时众根熟所宜
闻故。一为令众生起欣厌者。仰寻。佛现利生。
莫过二种。一现身。二说法。且论诸佛之身。本
来无二。故涅槃云。若能计三宝常住同真谛。
此即是诸佛最胜之上愿。随众所宜闻见。乃
分三种。一法身。即离妄之真理。二报身。即会
真之实智。三化身。即应物之权质。故佛地
经云。自性法受用变化差别转。昔由虚妄所
䨱。俗事翳而愚生。今假真法而修。正理明而
报起。夫理为觉道之本。显位而号法身。报为
圣德之先。修圆而称报体。妙理则中人未了
(妙理者。佛性法身。中人者。十地菩萨。十地菩萨。犹未明了佛性法身。故菩萨地云。第十地菩萨。现缘境像。
如明眼人隔于轻系而观像论亦言。诸佛法身。唯与诸佛与佛。乃能知之。中人既未了。下人故不知也)。
上智亦下愚不知(上智者。佛智报身。下愚者。二乘凡夫。二乘凡夫。未能知佛之真
智。故法花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知佛智。下文未知。中人亦未了)。是以应
物器而显化形。逗生机而现證
觉。自如徵空壁彩。洞
皎无涯。注水琁光。辉华有极。佛身权实。取
譬可明。故下经云。众会瞻仰大牟尼。靡不心
卷一 第 993c 页 T38-0993.png
生清净信。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如来不共
相。身既无异。随宜说三。法亦无差。住机成
四。如如意珠随求雨宝。犹天帝鼓应念发声。
法有四种。一教。二理。三行。四果。法虽万差。
不过此四。意解能诠。名之为教。教之所诠。称
之为理。随理所修。因之为行。因修所證。号之
为果。然此四种。各自无二。任缘有异。并通
三乘故。下经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
各随所解。普得受用获其利。斯即如来不共
相。此乃教一。任缘通三。亦即法花一雨普
润。三乘三草。二圣二木。生长不同。此乃教同
而机有异。成三乘法。此经又云佛以一音演
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
则如来不共相。此亦理一。任缘通三。宝性论
之河性无差。兔马象三渡之有别。此乃理同
而證有异。成三乘义。法花经中。衣裓机案。唯
有一门。出处虽殊。离诸灾难。及取牛车之因
是等。胜鬘又言。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
叉。毗尼。出家。受具足。此六法为大乘。故诸
经论二藏。善盖名住。除障名灭。戒中略本。名
波罗提木叉。广律本名毗尼。此乃所学三藏
之法。能学之人名出家。受具足二乘。人法合
成六处。既言皆为大乘故说。故知小学为成
大因。此乃行同而修有异。顿渐别故成三乘
业。法花又云。中路说化城息处。故说二。三
车初诱。后等赐牛。此乃果同。而设有异。假实
别故。成三乘果。故知。所说法性无差。任彼外
缘。分成种种。由此经起略有五因。宁知令众
生起于欣厌。欣厌有二。一内欣厌。二外欣厌。
卷一 第 994a 页 T38-0994.png
内欣厌者。厌谓厌生死身。欣谓欣当佛身。方
便品云。时无垢称以大方便。现身有疾。以其
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无数千人。皆往问
疾。时无垢称。广为说法。言诸仁者。是四大种
所合成身。无常无强。无坚无力。朽故速疾。不
可保信。为苦所恼。众病之器。多诸过患。变坏
之法。诸仁者。如此之身。其聪慧者。所不为
怙。乃至广说。诸仁者。于如此身。应生厌离。
于如来身。应起欣乐。如来身者。无量善法共
所集成。从修无量胜福慧生。从戒定慧解脱
解脱智见所生。乃至广说。诸仁者。如来之身。
功德如是。汝等皆应发心求證。汝等欲得如
是之身。息除一切有情病者。当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遣厌苦心。断除苦本。令欣
佛体。修行佛因。故知。示疾现不思议。欲令众
生起内欣厌。又对扬事毕。将赴庵园。佛边大
众。皆现金色。知欣厌者。后必果心。外欣厌者。
厌谓杂秽王。欣谓欣清净土。此经净土有
二。一此圣现。二他圣现。秽土亦二。一众生
现。一释迦现。校勘上下说经始终。所依之
土。两秽二净。初佛在广严城庵罗园内。为诸
四众广说妙法。宝性献盖。赞性佛诸疑。佛
现神通。合盖酬问。未明异义国土居常。田告
宝性。若欲勤修严净佛土先。应方便严净自
心。鹙子承佛威神。忽作是念。若菩萨心净佛
土严净者。勿我世尊行菩萨时。心不严净。而
土杂秽。佛难喻诘。鹙子未知。持髻广陈其
方欲悟。世尊拂众疑。或指按大千。云变妙宝
庄严。鹙子始赞希见。宝性五百童子。既證无
卷一 第 994b 页 T38-0994.png
生。八万四千众生。皆闻兴觉慧。化缘既毕。时
会所堪。佛摄神通。世界如故。后佛遣妙吉祥。
问无垢称疾对扬事讫。将赴庵园。菩萨行品
中。表彼示现难思。庵园欻然广博。迄至说
于经。未更无变秽之文。彰厌秽而欣净方。究
竟必当严净。初三现秽土。二四变净刹。初我
世尊。自变净土。后净名妙德。重隔秽方。故
言净土此圣所变。佛净名等。俱此圣故。他圣
现者。他圣有二。一香台品中。鹙子念食时。无
垢称遂现神通。上方去此。过三十二殑伽沙
等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妙香。其中佛号
最上香台。彼界一切。皆香所成。都无二乘。唯
有清净诸大菩萨。时此大众。皆都观彼佛国
界等事。有千众生。皆发菩提之意。十千菩
萨。并證无生法忍。二观如来品中。下人不知
上位。鹙子心忽疑生。此无垢称。从何来此。佛
言。妙喜世界。有无动如来。彼为度此众生而
来至此。大众心生渴仰。欲见妙喜功德庄严
清净佛土诸菩萨等。时无垢称。断取彼界。置
右手掌。如陶家轮。犹花鬘贯。入此界中。示诸
大众。虽复彼此二界相杂。各见所居。与本无
异。佛告大众。欲得如是庄严佛土。皆当随学
无动如来。本所修行。时此土有八十四那庾
多数诸人天等。皆发无上正等觉心。愿生彼
界。世尊悉记一切当生。此二名为他圣所现。
香台无动。俱他圣故。令厌秽土不起恶因。遣
欣净方修持净业。由斯变土现不思议。欲令
众生起外欣厌。凡夫众生。闻法修学。必以欣
厌而为根本。经中。此圣所变净方有二。一释
卷一 第 994c 页 T38-0994.png
迦自变。二净名妙德欲来预变。化所变净土
亦二。一远观妙香。二近瞻妙喜秽土亦二。一
众生变。二释迦变。故序品言。告舍利子。我佛
国土。常净若此。为欲成熟下劣有情。是故示
现无量过失杂秽土耳。譬如三十三天。共宝
器食。随业所招。其食有异。如是舍利子。无量
有情。生一佛土。随心净秽。所见有异。是故。
净者本圣者土。神力令馀下劣有情。亦得变
净。由此。秽者本是下劣有情之土。圣者随之。
亦为秽。此诸身土。有漏无漏。或真或似。准
果准圆。准凡准圣。自识异识。所变净秽。如
唯识论。并应分别。此圣变净。略有二缘。一拂
小疑。二警群意。他圣变净。并为一切如来变
秽。但为二乘及凡夫类。非为菩萨。问。何故鹙
子生疑。如来自变净土。净名将至。妙德预变
宝方。答。拂疑破病。如来自变净方。警动群
情。妙德预变严刹。问。妙香净刹。净名何不持
来。妙喜宝方。净名摄持于掌。答。妙香须饭。
食见而不持来。妙喜现通。令见亦持于掌。
神通济利。不一权方。何必并遣持来。齐令
俱见。问。佛本济生。利成欣厌。何不亦令见
净。而唯暂隔秽方。答。机向熟。而缘须暂令见
净。缘不须而未熟。摄秽方。二为令二乘有
取舍者。取舍有二。一内取舍。二外取舍。内取
舍者。舍谓舍二乘心。取谓取大乘智。障有二
种。一烦恼障。二所知障。初障涅槃。后障菩提。
声闻断初。已超生死。得涅槃讫。不能断后。
未證菩提。不达诸法。故分别心。二乘现有。由
此劣法。彼亦成熟无分别智。菩萨所成。由斯
卷一 第 995a 页 T38-0995.png
胜法。此亦成熟。取舍之道。其义明矣。由此。鹙
子宴坐。寂然身心。动现威仪。常居灭定。目
连说法。利诸居士。示法离言。乃名真说。饮光
乞食。从贫舍富。令等慈悲修行坏执。善现
持钵。修行舍卫城。化人其舍理等。乃可
取之。满慈谈演。教诸新学。遣授大法。勿以声
闻剪剃随佛。决择苦空。何以分别之心。而说
实相之法。无灭天眼。明见大千。有无之行双
徵。而定之见方达。近执出二人之罪。诃令
勿扰其心。心垢而罪生。心净垢还灭。执日
赞出家之德。诱彼幼童。教舍分别而为无为。
是为出家之利。世尊现身有疾。庆喜缘斯乞
乳。说佛无漏之身。令舍二乘之见。窃观昔时
逢遇。尚劝舍分别之心。况示疾而演大方。不
赞授菩萨之智。所以问疾品中。吉祥将往问
疾。净名先空其舍。既同十方佛之。亦现空
其分别。不思议品中。鹙子希床。诃令为法。
后请灯王之座。安处菩萨声闻。广说不可思
议。谈非二乘境界。饮光引生盲。自喻不了
解之难思。观有情品中。天女散花。声闻便
著。鹙子以花不如法。尽其神力去之。天女曰。
是花如法。尊者自不如法。花无分别。尊者有
之。香台品中。鹙子见日时将至。心思所食。
便香台之食。劝舍声闻之意。故摄论云。三
种练磨。断除四处。障二乘作意。诸疑离疑
心。有分别便迷其境。分别若除。乃冥正理故。
有分别者。未契真宗之妙。莫證菩提。无分别
者。遂会玄门之极。方成大觉。故知示疾现不
思议。欲令二乘起内欣厌。声闻苦身。任运便
卷一 第 995b 页 T38-0995.png
灭。故内欣厌。唯说智心。分别心灭。妄境乃
空。正智既生。其理便现。问。声闻独觉。随往
众多。何独鹙子一人。屡有词理之屈。答。声闻
巨众。鹙子独高。举首对扬。知馀并屈。外欣厌
者。厌谓厌离秽土。欣谓欣清净土。佛土有三。
一法性土。法身所居。真如之理。二受用土。报
身所居。众宝严饰。三变化土。化身所居。净秽
不定。至下经文。具广分别。虽复妙德净名。俱
变庵园使净。通警时闻大众。何独为化声闻。
唯有持髻对申。世尊足按。大千变净。寻复如
常。此唯独化声闻。为止鹙子之疑故也。虽亦
大众同见。不应独为声闻。鹙子时独生疑。故
此俱称为现。即初现净刹。为令二乘有外欣
厌。后时所现。并为一切。事既同上。不能具
陈。心清净故佛土亦净。心有垢故佛土亦垢。
所以上来欣厌取舍。皆言内外。三为显菩萨
内外修者。菩萨所修。虽难别举。总而略例。
不过二种。一内修。二外修。内修者。内修己身
所应成就自利功德。即大智等。而为上首。外
修者。外修利他所应成就利他功德。即大悲
等。而为上首。成唯识说。虽菩萨所修随其意
乐。一切皆通自他利品。济拔众生。即己利故。
自所进修。为众生故。而随胜显。六到彼岸诸
相好业菩提分等。名自利行。六种神通四种
无量四摄事等。名利他行。自利行者。此经序
品叹菩萨德中云。诸佛威德常所加持。善护
法城。能摄正法。绍三宝种使不绝。乃至广说。
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又宝性问净土相。云何
名为严净佛土。世尊告曰。修回向土。是菩萨
卷一 第 995c 页 T38-0995.png
净土。菩萨得菩提时。其国具足众德庄严。又
菩提分品说。诸菩萨虽复行于五无间趣。而
无恚恼忿害毒心。又普现一切色身菩萨。问
无垢称父母等类。无垢称言。慧度菩萨母。善
方便为父。母间真导师。无不由是生。惠度第
六。自利德也。方便第七利他德也。又菩萨行
品中。上方九百万菩萨。请释迦言。愿赐少法。
当还本土。世尊告曰。有诸菩萨解脱法门。名
为有尽无尽。汝当修学。有尽者。即是有为
有生灭法。言无尽者。则是无为无生灭法。如
是一切自利功德。皆是菩萨内所应修。一切
皆以智为主故。恐文繁广。自利行中。但举
尔所。馀皆准知。利他行者。序品叹德中言。以
大师子吼声敷演。美音遐振。周遍十方。乃至
广说。其见闻者。无不蒙益。后长者子宝性。请
问净佛土相。及诸菩萨修佛土相。世尊告曰。
诸有情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随诸有情增
长饶益。即便摄受严净佛土。方便品中。叹
无垢称言。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满。明
了有情意乐及行。又菩提分品言。菩萨虽复
行于焰魔王趣。而集广大福惠资粮。又普现
一切色身菩萨。问无垢称父母等类。无垢称
言。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利
物无懈怠。又菩萨行品中。上方菩萨。请释
迦言。愿赐少法。当还本土。世尊告曰。云何名
为不尽有为。谓诸菩萨不弃大慈。不舍大悲。
云何名为不尽无为。虽观无我。而于有情。不
舍大悲。是名菩萨不住无为。上利他行。恐文
繁广。且举尔所。馀准可知。如是一切利他功
卷一 第 996a 页 T38-0996.png
德。皆是菩萨外所应修。如是菩萨凡圣。通
论趣与未趣。总相兼说。莫过七地。一种姓
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
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此七
地中。初有种姓而未能修。次虽能修。而未能
證。后之之地。虽皆證得。后位胜前。又有十
地。一住种姓。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未入初
地。四已净意乐。已入初地。五未成就。未至到
究竟地。六已成就。已至到究竟地。七未堕决
定。未成熟中。七地已前。八已堕决定。住八九
地。九一生所系。到究竟位中。十最后有。即第
十地。此等菩萨所修诸行。别虽无边。总类而
论。不过四种。一波罗密行。二菩萨分行。三
诸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恐文繁广。不获指
陈。至下文中。当别显说随应。是此内外应修。
然诸菩萨。有五种生。一除灾生。谓诸菩萨。大
愿自在二种力故。于饥馑厄难时。为令众生
少用功力。而得存济。于大鱼等种类中生。身
形广大。以自身内。普给一切饥饿众生。或
持明咒。或为药王。救诸疾疫。邻国战诤。具势
息除。有情乖违。诫言和解。恶主逼迫。生彼
调顺。诸有邪见。生彼天处。方便除断。此等一
切。名除灾生。二随类生。谓诸菩萨。以大愿自
在。随于一切种类中生。而为上首。方便化导。
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方
便劝说。除彼过失。三大势生。谓诸菩萨。禀性
生时。寿量形色。族姓自在。及富贵等。诸异熟
果。一切世间。最为殊胜。四增上生。谓诸菩
萨。初地作转轮王。王瞻部州。二地作金轮王。
卷一 第 996b 页 T38-0996.png
王四天下。三地作忉利天王。四地作夜摩天
王。五地作都史多天王。六地作乐变化天
王。七地作他化自在天王。八地作初禅天王。
九地作二禅王。第十地菩萨作大自在。过色
究竟。第四禅王。一切生处。最为第一。避四天
王。无定主故。避第三禅。世极乐故。五最胜
生。谓诸菩萨。菩提资粮。已极圆满。生波罗门
家大国师家。或生刹帝利大国王家。能现等
觉。广作佛事。如菩萨地四十八卷。当广分别。
准无垢称。此五生中。资财无量。摄受贫乏。得
名除灾生。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法胜。得
名随类生。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德本。因
既大故。果亦不小。得名大势生。现身不受十
王果。故非增上生。相非后身之菩萨。故非最
后生。或复唯是随类生。摄于一切类。皆为
上首。化一切故。皆由菩萨内外修习自利利
他故。能现此为诸菩萨。有如是类。有如是生。
行利益故。此经下文。香台品中。无垢称语上
方菩萨言。如是大士。释迦如来。能为难事。隐
䨱无量尊贵功德。不惮功劳。方便调伏刚强
众生。诸菩萨众。生此土者。亦能堪忍种种
劳倦。成就坚牢大悲精进。助扬如来无上正
法。利乐有情。堪忍世界。行菩萨行。饶益有
情。住于一生。所得功德。多于一切妙香世界。
百千大劫。行菩萨行。利乐功德。由此世界有
十种修习善法故。谓以惠施摄诸贫穷。乃至
以四摄摄众生故。虽知一切菩萨。皆修内外
二行。此经为显此土菩萨。修不可思议殊胜
之行。胜馀佛土故。四为显如来威德大者。诸
卷一 第 996c 页 T38-0996.png
佛圣德。虽复百千。以类而论。不过二种。一大
威力。二大神德。威力有三。一圣威力。二法威
力。三俱生威力。圣威力者。谓佛昔时修习定
力。今者依定。得定自在。随其所愿。一切事
成。以调柔故。善修心故。名圣威力。法威力
者。谓昔菩萨修六度等诸殊胜法。有广大果。
有大胜利。名法威力。俱生威力者。谓佛往昔
先集广大福德资粮。證得俱生甚希奇法。名
俱生威力。初圣威力。即六神通。一神境智作
證通。二随念宿住智作證通。三天耳智作證
通。四见死生智作證通。五知心差别智作證
通。六漏尽智作證通。初神境通有二。一能变。
二能化。变谓先有而改易之。即十八变。一振
动。二炽然。三流布。四示现。五转变。六往来。
七卷。八舒。九众像入身。十同类往趣。十一
显。十二隐。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
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忆念。十七能施安乐。
十八放大光明。化谓先无而今有也。即三种
化。化身。化境。及化语。如上所说。变化二种。
能为二事。一引诸众生入佛圣教。二惠施无
量受苦众生。声闻神通。唯至二千。独觉神通。
能至三千。如来神通。于一念顷能遍十方。菩
萨初地。至百佛世界。乃至十地。随其品类多
少之数。如十地经说其分限。乃至漏尽通。二
乘但能断漏种现。不断粗重。自知漏尽。而不
知他及漏尽方便。亦不知他于漏尽得有增
上慢。如来具断种现随眠。而能了知自他漏
尽及尽方便。亦能知他有增上慢。自无染污。
亦善为他广分别说诸增上慢。即此所说六
卷一 第 997a 页 T38-0997.png
种神变。此经序品云。宝性五百献盖。佛合为
一。遍䨱大千。此即下八变中第五转变。转
多为一故。亦即第八舒。舒小为大故。尔时世
尊。知诸大众心怀犹豫。以足指案此大地。即
时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有千妙宝庄严。亦即
第五转变所摄。据实而论。菩萨所见本是净
土。二乘凡夫见是秽土。今为二乘等。转换秽
方。变为净土故。是第五转变所摄。还摄为秽。
亦复如是。由佛胜解。能转变故。问疾品中。时
无垢称。以大神力。令其室空。除诸所有。唯置
一床。现疾而卧。即十八变中。第十二隐摄。隐
没所有。令不现故。不思议品中。鹙子希床。
诃令为法。后无垢称。问妙吉祥。何等佛土有
宝座。妙吉祥言。东方去此。广三十六恒河
沙佛国。有佛世界。名山幢。佛号山灯王。佛身
长八十四亿踰膳那量。其师子座。高六十八
亿踰膳那。菩萨身长四十二亿踰膳那。座高
三十四亿踰膳那。最为殊妙。时无垢称。起大
神通。山灯王佛。遣三十二亿大师子座。来入
其室。十八变中。第六住来。亦第十三所作自
在。念来即来。得自在故。无垢称室。欻然广博
严净广。博者。第八变舒也。变小令大故。悉能
苞容三十二亿师子之座。不相妨碍。广严大
城。乃至阿素洛等所住宫殿。亦不迫迮。悉见
如本。前后无异。第九众像入身也。众像不小。
身亦不大。故此所摄。身为主故。以此名身。大
像入小。室此所摄。令诸菩萨各自变身。为
四十二亿踰膳那量。升师子座。此乃第八舒
也舒小为大故。无垢称语舍利弗言。诸佛
卷一 第 997b 页 T38-0997.png
如来住解脱。名不可思议。能以妙高山王。内
于芥子。四大海水。内于毛孔。以大千界。置
手掌中。此之三种。大小二事。皆无增减。亦
即是此众像入身。或七日以为一劫。第八舒
也。短为长故。或促一劫以为七日。第七卷
摄。促长为短故。如是一切住解脱不可思议。
佛之神力。广说如下。皆是此中十八神变。三
种化摄。观有情品。天女散花。花是神境智通
中化境也。化为也香等故。八希有中第一奇
云。此室常有金色光明。即第十八变放大光
明。乃至第八。此室常现一切佛土功德庄严。
诸天宫殿。众妙绮饰。亦即是此转变所摄。或
即亦是众像入身。香台品中。化为菩萨。上往
妙香。请佛饭食。及九百万菩萨。俱来至此。第
六往来也。举众皆见菩萨往彼等事。即是第
四示现所摄。示现彼事。令众见故。化九百万
座等。即是化境。本无而有故。大众食饭。而乃
有馀。此亦舒也。舒小令多故。如是广说。不动
佛事。皆是此摄。至下一一当应别配。此上所
说。皆是圣者神通威力。次法威力。由昔菩萨
修行六度之威刃故。能为四相。一断障。二
资粮成就。三饶益自他。四与当来果。由布施
故。能断悭吝。能作自己菩提资粮。亦能除他
饥渴疾病匮乏众苦。当来富乐。得大禄位财
宝朋党大眷属故。乃至由般若故。能断无明。
为己资粮。能以四摄。成熟有情。如境觉了。引
大净喜。普为有情称理说法。令获现后利益
安乐。摄诸善根。能正所作。当来能證二障离
系。随其次第。配其四相。世界。悭吝无明。一
卷一 第 997c 页 T38-0997.png
切皆断。乃至禄位财宝朋党眷属。摄诸善根。
二證离系故。此显善法威力。后俱生威力。
谓性能忆本生诸事。任运为者情。堪忍受大
苦。穷都史天寿量方没。寿量形色。名称胜
彼。下生入胎。放光远照。入住出胎。三时正
知。生行七步。不待扶持。威德天龙。散香供
养。相好严身。摧灭魔横。支节皆备。那罗延
力。童稚自然。达解工巧。无师能證无上菩提。
大梵天王。自然劝请。云雷惊怖。入定不动。蠕
动归向附信菩萨。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来
供养。云龙常候。洗便降雨。游行不落坐。树
枝条并皆垂影。随荫其身。曾不亏舍。魔于
六年求便不得。癞痫乱见。复其本心。逆胎
得顺。盲者得眼。聋者得听。三毒得除。常右
胁卧。处草蓐等。曾无动乱。虽现睡眠。而无转
侧。风不动衣。行如师子。步若牛王。先举右
足。后方移左。地随高下。无砾石等。门应大
小。食并弹碎。般涅槃时。大地振动。众星晃
曜。交流而须。如是等事。名俱生威力。非是
神通威力所作。此经具陈。香台灯王无动药
王释迦五佛。神通威力。馀随所应。有无准说。
不能一一预显其事。至下文中。当广指示。大
圣德者。谓显如来十号圆满。二断二智。名大
圣德。二断者。谓烦恼障习断。所知障习断。即
二障尽。所显真理。因断障显。是断性故。名之
为断。二智者。断烦恼障已不随转智。即生空
智。断所知障已。于一切境无障碍智。即法空
智。复可说三智。谓清净智。一切智。无滞智。
又佛百四十不共佛法。谓三十二相。八十随
卷一 第 998a 页 T38-0998.png
好。四一切种清净。四无所畏。十力。三念住。三
不护大悲。无妄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
及佛无诤愿智。无碍解等。如是皆名大圣德
法。如瑜伽第四十八及四十九中。显此功德
体义差别。今此经中。显佛有七种最胜。名大
圣德。一所依胜。显佛身有诸相好故。二正行
胜。由佛二利。利益安乐。哀悯世间。令诸天人
获得义利。三圆满胜。谓佛戒见轨则净命四
种皆满。四智慧胜。由佛四无碍解皆成就故。
五威力胜。具六通故。六断胜。二障习气皆永
断故。七住胜。多住无上等三住。谓圣天梵
住。三解脱门。及灭尽定。名圣住。多住灭尽
定。四静虑名天住。多住无动第四静虑。四无
量名梵住。多住大悲。由此昼夜六时。以佛眼
观察世间。谁于善根有增有减。及得三乘。此
经上下。显此七胜。名大圣德。成力圣威德。
合名第四如来威德。五时众根熟所宜闻者。
佛以大悲智眼。昼夜六时。观察一切世间。方
便善利。无其四失。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
非法。四无非器。况此经云。诸佛如来威仪进
止。凡所施为。无非佛事。故说此经。时众宜
闻。非是虚施听众无益。此经总有十三位益。
且初序品。因说佛土严净之相。五百长者子。
得无生忍。八万四千人。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三万二千人。知有为法无常。远尘离垢。得
法眼净。八千比丘。漏尽意解。方便品中。净名
示疾。因问说法。无数千人。皆发无上正等觉
心。声闻菩萨二品中。先逢净名。虽彼时闻各
有悟道遣去。答佛不说得道。问疾品中。因共
卷一 第 998b 页 T38-0998.png
谈论。八千天子。皆发无上正等觉心。不思议
品中。大迦叶引生盲。自喻不了解脱法门。三
万二千天子。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八千菩萨。
得入菩萨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议解
脱境界。观有情品。菩提分品。不说得道。入不
二法门品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香台
品中。说十种事胜馀佛土。成就八法。生于净
土。五千天子。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十千菩萨。
得无生法忍。菩萨行品中。上方九百万菩萨。
闻有尽无尽法欢喜。以妙香花。散大千界。供
养佛法及菩萨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观如
来品中。因见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十加那由
他人。皆发无上正等觉心。愿生彼界。佛记当
生。法供养品。嘱累品。不说得道。二经之宗绪
者。此方先德。依现所有经论义旨。总立四宗。
一立性宗。成立三科法皆有体。萨婆多部是。
迦延杂心婆沙之类。二破性宗。诸法有相。都
无实性。破前立性。成实论是。三破相宗。非但
性空。诸法相状亦非实有。般若等经。中百等
是。四显实宗。明一切法真实道理。随其所应。
有空有有。涅槃花严楞伽等是。若其经论唯
有尔许。可定四宗。只如旧阿含经云。舍利
弗入涅槃时。无色界天泪下。如春细雨。大众
部经。何宗所摄。梵网六十二见经。并舍利弗
阿毗昙。正量部教。三弥帝论。上座部论。如是
等经论。并非四宗。何得唯言总有四宗。今依
新翻经论。总依诸教。教类有三。以理标宗。宗
乃有八。教类三者。解深密经第二卷中。世
尊广为胜义生菩萨。依遍计所执体相无故。
卷一 第 998c 页 T38-0998.png
说相无自性性。性依他起上无遍计所执自
然生故。说生无自性性。依圆成实上无遍计
所执故。说胜义无自性性。说三无性。皆依
无于遍计所执。已胜义生。深生领解。广说世
间毗湿缚药。杂彩画地。熟苏虚空诸譬喻
已。世尊赞叹善解所说。胜义生菩萨。复白佛
言。世尊初于一时。在波罗痆斯仙人堕处施
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
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
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
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
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
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
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希奇甚为希有。
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
未了义。亦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
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
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
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
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
诤论安足处所。即是金光明经中。说转照持
三种法轮。世尊初说三乘同行四谛有教。名
转法轮以十二行相。独得转名。第二时。说大
乘独行空理之教。照破有故。名照法轮。第
三时。说遣所执空。存二性有。三乘之人。皆可
修持。名持法轮。亦即涅槃经中。如有医师。初
令服乳。而除于病。因服乳故。国人多死。别医
谏王。总教断乳。国人并差。后王有疾。医人更
药。令和乳服。王责问之。医人具说。有病宜服
卷一 第 999a 页 T38-0999.png
乳。有病不宜服。今病宜和乳。故无有失。亦即
瑜伽三时教也。虽知一雨普润。教实无差。随
对根机。遂成隐显。教既隐显。偏说空有。非正
中道。中道之教。所说有空。无隐显故。虽此
引文。未别属教。何等是此三时教也。一唯说
法有宗。即阿含等初时之教。逗彼小机。破于
我执。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虽二十部种
种异执。初逗小机。唯说法有。二唯说法空宗。
即般若等第二时教。逗彼大机。破于法执。说
一切法本空性故。三双遮有空执。并说有空
宗。即花严深密涅槃法花楞伽厚严胜鬘等
是。昔执所执我法俱有。有为无为一切皆空。
今说所执我法俱无。有为无为二种皆有。故
有空双遮。而空有并说。准理配经。二师别引。
即第二第三时教也。中百等师。多引唯是说
空之教。今解不然。正中道教。以理据宗。宗乃
有八。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等。彼说我法
二种俱有。立三聚法。一有为聚。二无为聚。三
非二聚。前二聚法。第三聚我。又立五德藏。
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四无为。五不可说。
此即是我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二有法无
我宗。谓萨婆多等。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二
名。二色。或四所摄。谓去来今及无为法。或五
所摄。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
故一切法皆悉实有。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
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法。过去未来。体用无
故。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彼说无去来
世现在世中诸法。在蕴可实。在界处假。随
应诸法。假实不定。成实论等。经部别师。亦即
卷一 第 999b 页 T38-0999.png
此类。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
假。以虚妄故。出世法实。非虚妄故。六诸法但
名宗。谓一说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体
故。七胜义皆空宗。谓清辨等。明说空经。以为
了义。说一切法。世俗可有。胜义皆空。八应理
圆实宗。谓护法等。弘畅花严深密等经。虽说
二谛。随其所应。具有空理。圆妙无阙。实殊胜
故。今此经非前六宗。后二唯是大乘所说。故
知通是二宗所摄。若依初大乘清辨等义。此
经虽明二谛之义。依胜义谛。以空为宗。所以
十大弟子。皆以空理。而对诘之。彼词皆屈。四
大菩萨。亦以真如空理而徵。皆云不能对扬
理辨。吉祥问疾。先空方丈。又言诸佛国土一
切皆空。空其分别。真空亦空。又观众生品中。
譬如幻师是所幻事。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乃
至如无烟之火等。是故此经虽具谈二谛。胜
义深故。以为义主。故以空为宗。依后大乘护
法等义。虽说二谛。世俗谛有四。通空及有。胜
义谛有四。唯有非空。空者无也。遍计所执。唯
妄执有。体实空无。故非胜义。二谛皆有四重
不同。世俗谛四者。一世间所成。法体未必有。
一切世间共所言说。执之有故。即实我法。瓶
盆等是。二道理所成。世间有情。有寻思者。所
说道理。体用俱有。即蕴处界有无为法。三證
得所成。世间学者。方便修学。除恶务善。證圣
果故。即四谛理等。四真义所成。世间学者。既
修学已。以此殊妙。为所證得。即二空真如。此
四之中。初一体空。后三体有。胜义四者。一世
间所成。诸有学者。世间言说。以此为有。即蕴
卷一 第 999c 页 T38-0999.png
处界。有为无为法。二道理所成。即诸学者。
共立道理。四谛理等。三證得所成。诸有学者。
以此方便。能證圣果。谓二空如。四真义所成。
诸有学者。既修学已。以此深妙。为所證得。废
诠谈旨。一真法界。论其二谛。并通人法。中
智所知。名世俗谛。上智所知。名胜义谛。又下
劣道理。名世俗谛。上胜道理。名胜义谛。是故
二谛各有四重。依人依法。道理浅深。智境粗
细。以分差别。而此经一部。多说初世俗谛。
故序品云。无我造无受者。声闻品云。法无众
生。离众生垢故。菩萨品云。假名是菩提。名
字空故。问疾品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
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相及众生
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乃至广说。为灭法想。当
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
患。我应离之。云何离。我离我所。乃至诸品
皆为说我法空。初离彼分别。后三世俗。即
前三胜义。更不别明。明胜义谛中有四。一因
缘法门。二唯识法门。三无相法门。四真如法
门。因缘法门者。序品云。待因缘故诸法之。
善恶之业亦不亡。方便品云。是四大种所合
成身。无常无强。如来法身。无量善法共所集
成。乃至欲得如是身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问疾品云。居士是疾何所因起。维
摩诘言。从痴有爱。即我病生。又以一切众生
病故。是故我病。前答病者生死因缘。痴为本
故。后答病者出世因缘。以大慈悲而为本故。
又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以病。皆从前
卷一 第 1000a 页 T38-1000.png
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四大合故。假名为身。
如是等文。并说因缘之法。唯识法门者。序品
中云。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大乘心是菩萨
净土。乃至广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所以心
垢故佛土垢。心净故佛土净。声闻品中。如佛
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此等诸
文。并说唯识之法。无相法门者。声闻品中云。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谤
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
是。乃可取食。乃至广说。一切言说。不离于
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文字性
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即诸法
也。如是等文。并说无相之法。真如法门者。序
品中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声闻品中云。若能以食平等性。入一切法平
等性。以一切法平等性。入食平等性。乃可取
食。又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诸法毕竟不
生不灭。是无常义。菩萨品中。一切众生皆如
也。一切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至于弥
勒亦如也。夫如者。不一不异。又观众生品云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
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从无住本。立
一切法。故知真如最为深极。文不二法门品
中。三十三大士。显不二法门。三十一菩萨。说
无差别之相。以为入不二法门。皆以无相。破
于相故。并是第三无相法门。义犹粗著。其妙
吉祥。虽以无言无说无示。离诸问答。为入不
二法门。亦以真如破无言说。以诠显之。犹非
深极。依诠显故。亦即第三无相法门。第三胜
卷一 第 1000b 页 T38-1000.png
义證得所摄。唯有无垢称。默然无言。正智正
證真如之妙。是为真如法门。深复深也。如此
等文。并说真如法门。因缘事法。最为粗显。唯
识理观。其次细微。说有内心之相状故。无相
通观无差别相。其次更细。仍有无相当心。未
为正證。唯有真如法门。最为深妙。心境冥智。
神会达正理。契真智灭障习。立一切法。故最
第一。虽说四门。不相违返。一一法门。摄一切
尽。且因缘中亦有唯识。唯识亦是因缘法故。
亦有无相。所缘无相不离因缘。真如之体。亦
是因缘。由因缘摄一切法故。乃至真如中。与
一切法不一不异。随应不违。前三门义。今随
事相。粗细不同。说此四种。非定各别。今此经
中。显中世俗谛。我法皆空。令不执著。说有
因缘之法。断染取净。显其唯识。明妄境非真。
證唯心之理。彰无相之旨。断分别差别之相。
说真如之理令起智證。寄诠说四。事理可殊。
废旨谈诠。一切无别。至下经中。当随别配。此
中两宗俱释经义。初之大乘。总说二谛。后之
大乘。别陈二谛。前以三无性为真。三性为俗。
后以三无性为俗。三性为真。宗说有空。理不
同故。三明经体性者。经体有二。一能诠文。二
所诠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由能诠文。义得
显故。若依清辨。释此二体。依世俗谛。所诠经
体。以一切有为无为诸法。或空或有。诸法为
体。通以一切为所诠故。此下经云。譬如幻人
为幻人说法。其性非无。然假非实。能诠教中。
可亦说有句言章论。声为体性。梵云钵陀。此
翻为迹。当护法名。但显法体。不显义故。亦可
卷一 第 1000c 页 T38-1000.png
句有二种。一集法满足句。如说不生亦不灭。
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此一
一句。义虽未圆。亦得名句。义圆满故。最初音
声能集显法。名之为迹。教为理之迹。如寻迹
以得众。故得教而观义。不立字名。初立此迹。
二显义周圆句。如说诸行无常。有生灭法。生
灭灭已。彼寂为乐。此一一句义皆足故。今取
前解集法满足之句。不取显义周圆之句。梵
云缚迦。此云言也。显义周圆。名之为言。即
当护法所说之句。梵云钵刺迦罗。此云章也。
章是明义段义。一章一段。以明诸义。梵云奢
萨呾罗。此翻为论。总周一部。立以论名。此四
以声而为体性。从狭至宽。诠法周备。初显体。
次显义。次广明。后周备。故立此四。不立字
名。般若灯论。具详之矣。此依世俗。若依胜
义。能诠所诠。一切皆空。故下经言。法无名字。
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
如虚空故。乃至广说。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法性体空。何教何理。
依此世俗胜义二理。故下经云。说法非有亦
非无。胜义体空。说法非有。世俗体有。言亦非
无。又胜义体空。故言非有。亦复非无。法性既
空。何得定说或空或有。是故双非。由此世俗。
可以教义而为经体。若依胜义。一切皆空。无
体不体。若依护法等。菩萨胜义世俗。皆以能
诠所诠二法。而为教体。且世俗谛所诠。通以
有为无为。若空若有。诸法为体。即以三性。为
所诠体。法无有我。离我垢故。遍计所执。从痴
有爱。即我病生。依他起性也。一切法皆如也。
卷一 第 1001a 页 T38-1001.png
圆成实性亦如也。如是等文。上下甚多。既诠
但以声名句文。以为体性。十地论说。说者听
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声。二善字。又解
深密经中。于第九地。说断二愚。一于无量所
说法。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愚。成唯识论
第九卷。释言。无量名句字者。谓法无碍解。所
说法者。义无碍解。名句字者。能诠之文。所说
法者。所诠之义。对法第一说。成所引声者。谓
诸圣所说声。成唯识论第二。复言。由此法词
二无碍解。境有差别。法缘名等。词缘于声。故
依世俗。声等为体。若依胜义。通论诸法体性
有四。一摄相归性体。二摄馀归识体。三摄假
随实体。四假实别论体。摄相归性体者。一切
有为无为等法。体即真如。真如为本。故大般
若言。一切有情。皆如来藏。胜鬘亦言。夫生死
者。是如来藏。若无如来藏者。不能厌苦乐求
涅槃。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无垢
称言。一切有情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又言。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是等文。诚證非一。摄
馀归识体者。一切法体。皆不离识。花严第九
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荫。一切世间中。无
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亦然。心佛
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
缚。若能如是解。是人见真佛。身亦非是心。
心亦非是身。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
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知。心造诸如
来。无垢称言。以心垢故。众生亦垢。如是非
一。摄假随实体者。一切假法。都无别体。随本
所依。实法为性。如忿恨等。即瞋为体。假名净
卷一 第 1001b 页 T38-1001.png
土。四尘为体。假名众生。五蕴为体。一切诸
佛。五法为体。假实别论体者。假实用殊。各各
别说。如经下说。或有佛土。音声名字而作佛
事。其名句等。法处所摄。不相应法。所起之
声。声处所收。色聚所摄。如是非一。今说教
体。若文若义。皆有此四。一者文义。摄相归
性。通以真如为体。真如者。一切法之本性。如
海水以咸为性。众水至海。味变皆咸。万法归
真。并同一味。故般若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
寻我。彼生履邪路。不能当见我。天亲论云。
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
离言相。此经声闻品云。无垢称语善现言。文
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即诸
法也。又云。性非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
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不思议品云。法
无戏论。若言知苦断集證灭修道。是则戏论。
非求法也。观众生品云。从无住立一切法。如
是等文。诚證非一。二摄馀归识。处谓能诠。
若取根本。以能说者识心为体。若取于末。以
能闻者心识为体。故二十唯识云。展转增上
力。二识成决定。故序品云。随其法教。即有妙
福。随其妙福。即有妙惠。随其妙惠。即有妙
智。随其妙智。即有妙行。随其妙行。即有清净
自心。随其自心。即有清净诸妙功德。解深密
我说。诸识所缘。唯识所现。又阿毗达磨经
云。成就简择者。有智得定者。思惟一切法。如
义皆显现。此證甚多。三摄假随实。所诠有四。
一者心。深心是菩萨净土。二者心所。念处正
勤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众生。来生其国。三者
卷一 第 1001c 页 T38-1001.png
色。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四者无为。
若无作相。即是无为。无为法中。云何有见。故
知所诠。实唯说四。如是上下。文非一处。不能
繁引。且指如斯。能诠有一。唯一音声。以为体
性。此经香台品。上方九百万菩萨。问维摩诘。
释迦如来。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
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语即音声以为
体故。法花亦言。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
声。令一切闻。故教即声。四相用别论。所诠有
五。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馀
四如前。不相应者。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又云。语言文字为佛事故。此一唯假。馀四通
实。能诠有四。一声。二文。三名。四句。故此经
菩萨行品云。或有佛土。以音声语言文字。而
作佛事。上来引證。略举少分。以理准文。经体
定尔。又有四种。一因缘。二唯识。三无相。四
真如。准前宗中。皆应引说。不可以文说真如
故。无馀三法。文说无相。无馀二法。文说唯
心。无馀一法。诸有智者。如理应知。四叙经不
同。不同有二。一教名不同。二品名不同。教名
不同者。此经前后。虽复七翻。严佛调汉翻于
白马。支恭明吴译于武康。法护林兰蜜多三
士。东西两晋。各传本教。罗什翻于秦朝。和上
畅于唐。曰。除罗什外。或名维摩诘经。或云无
垢称经。或云说维摩诘经。或云说无垢称经。
或云毗摩罗诘经。唯罗什法师。独云维摩诘
所说经。仍云一名不可思议解脱。准依梵本。
初首题云。阿费摩罗枳里底。阿之言无。摩罗
云垢。如云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今既加费
卷一 第 1002a 页 T38-1002.png
字。故是称也。即云无垢称。枳里底者说也。梵
音多倒。如云衣著饭吃。今云无垢称边说也。
即此经中。无垢称是所说。顺唐音。正云说无
垢称经。什公不依汉译。存其梵音者。意许维
摩亦得说经。良以身婴俗妄。久离僧流。恐傍
议而多生。所以许其说经。如鹿女所说经。
经说鹿女事。非鹿女能说经。若对佛前。佛所
印可。乃至天魔外道。亦得说经。虽许彼说。仍
名佛说经。馀人不得说经。瑜伽论云。十二部
中。弟子唯得说论议经。理不违佛故。馀十一
部。皆不许说。改换佛言。师资别故。若不尔
者。师资何异。三藏之中。唯得说阿毗达磨。不
得说馀二。师资既别。故知净名妙德。不得说
经。亦非彼经上下皆净名说。何得云维摩诘
说。其维摩得云净名。义即可然。言则不可。
单言维摩。但是垢称。阙少阿罗二字。诘者。枳
里底。说也。更云所说。重言何用。但是什公出
自龟兹。不解中国梵语。不但浇讹不正。亦乃
义意未融故也。一名不可思议解脱者。准依
梵本。题在卷末。卷末佛言。此经名为说无垢
称不可思议自在神变解脱法门。若唯谈人。
但云阿费摩罗枳里底。若唯谈法。脚注云亦
名不可思议解脱。旧经。佛告有二名。此乃译
经之人别开。非梵本如此。若以如有二故。并
悉题之。胜鬘有十五名。无量义经有十七名。
并应具载。何故都题。不并题也。俱以什公见
注之号。遂即经首题之。无本脚注。后人连题
粗写。遂令万代连唱释之。理不然也。依此注
中。诠不可思议解脱之事。是故名之。品名不
卷一 第 1002b 页 T38-1002.png
同者。经十四品。头数虽同。名或有异。第一。
今名序品。什公云佛国品。契经正说维摩诘
事。欲明其事。先谈由序。何故不名序品。乃名
佛国。若以宝性问佛。佛说严净佛土。乃名佛
国。直欲别明佛国之义。不是序述说净名之
由序也。如法花经序品。明说无量义等七种
成熟事。应名成就品。何故名序品。又诸经皆
有序品。此何独无。又以后准前。后名嘱累。何
故初无序品。第二。今名显不可思议方便善
巧品。什公但名方便品。方便之义。理通大小。
今显大故。应言显不思议。何得但言方便。又
大乘中。方便通权实。此显权而不实。下位不
知。妙用莫方。云不思议善巧。简小简实。不应
但名方便品。又梵本有显不思议善巧。什公
何以单名。第三声闻品。什公名弟子品。菩萨
声闻。二俱弟子。声闻何故独得弟子之名。以
小对大。应名声闻。不应名弟子。何况梵本无
弟子之言。第五。今名问疾品。什公名文殊师
利问疾品。什公以吉祥称首。标以为名。今者
不唯一人。所以总言问疾。既依梵本。实亦无
之。第七。今名观有情品。什公名观众生品。卉
木无识。亦名众生。有识名情。不通草木。况梵
云摩呼缮那。可云众生。既云萨埵。故言有情。
第八。今名菩提分品。什公名佛道品。菩提觉
义。当来佛果。分是因义。此等众行。成觉之
因。又菩提觉义。即是妙慧。分是支义。此是妙
慧之支分也。言佛道者。佛是佛果。道是因名。
道路之义。取佛之道。义虽可尔。然肇公意。欲
以老子之道同佛之道。而以为名。菩提觉义。
卷一 第 1002c 页 T38-1002.png
未伽道义。梵音既违。义亦有滥。岂在佛位而
无道也。故应正云菩提分品。第九。今名不二
法门品。什公名入不二法门品。今明不二法
门道理。何劳更置入言。什公以净名不言。谓
入不二。妙德等有言。应是入二。总彰不二义。
故不须入言。梵本经无入字。第十。今名香台
品。什公云香积品。佛身香体高妙类于香台。
但言香积。积香所成。而无妙高之义。显佛土
体妙高大故。应名香台。第十二。今名观如来
品。什公云阿閦佛品。彼品。佛问维摩诘。云何
观于如来。说观法身如来等品。后因鹙子请
问。方说净名从阿閦佛国来。不唯明阿閦佛。
今唯言阿閦佛。失彼品经宗之意。何但违于
梵音。但以方言隔正理亏。义既乖其本宗。名
亦如何不谬也。五科品所从者。古科此经。十
四品中。种种不同。如古疏解。今科为三。初之
一品。说经缘起分。次十一品。正陈本宗分。后
之二品。赞授流通分。此经明菩萨权实二益。
因果二位。真俗两谛。空有两理。述起所因。故
初名序。既陈缘起。次述经宗。故次十一品。名
本宗分。经旨既深。恐不能传习。赞过去药王
如来等事。劝授末代。故后二品名流通分。
缘起分中。四种圆满。一序圆满。即从如
是。乃至庵罗卫林。二众圆满。即从与大苾刍
众。至蔽诸大众。三说因圆满。从时广严城
有一菩萨。至便见此土无量功德妙宝庄严。
四利益圆满。从当佛现此严净土时。至于品
永。虽此一品总皆是序。其初通分。诸经共
有。为序义胜。独得其名。众者从众。圣德眷
卷一 第 1003a 页 T38-1003.png
属辅翼之类。因者所由。宝性献盖问佛菩萨
严净佛土。佛说二利为严净因。发起正宗菩
萨修治身土等行。故名说因。天人闻法。获果
不同。明此差别。名利益满。序圆满中。文段有
四。胜妙有二。文段四者。一总显已闻。如是我
闻也。二说法时节。一时。三教主。薄伽梵。四
说经处。住广严城庵罗卫林。胜妙二者。一广
严城。胜馀诸城故。二庵罗林。胜馀诸林故。其
城宽大。已胜诸城。楼持庄饰。复妙馀处。果园
结实。已胜馀园。常自卫之。显法可重。表法义
弘博。万德庄严。契道果园。深可尊重。故序品
有二圆满也。
说无垢称经疏第一
说无垢称经疏第一
经言如是我闻者。如摩诃摩耶经说。佛教
安置之所由也。佛地论说。如是之言。依四义
转。一依譬喻。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毗沙门。
如是所传所闻之法。如佛所说。定无有异。定
为利乐方便之因。或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
昔闻。二依教诲。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经
论。此中如是。远则佛之教诲也。近则传法者
之教诲也。或告时众。如是当听我昔所闻。三
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故
此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如有说言。我当
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说。谓结集
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
卷一 第 1003b 页 T38-1003.png
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
闻。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谓如是法。我昔曾
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由四义
故。经初皆置如是我闻。真谛三藏云。微细律
明。阿难升座。集法藏时。身如诸佛。具诸相
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勘集藏传。亦作是
说。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
法。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彼
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故经初言如是我
闻。为令生信除此三疑。注法花云。如是者。感
应之瑞。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
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经者。以名
教出于感应。故建立如是。注无量义经言。至
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言如是。[琁-疋+止]公
云。以离五谤。名为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经。
离执有增益谤。第二句。如是此经。离执无损
减谤。第三句。如是此经。离执亦有亦无相违
谤。第四句。如是此经。离执非有非无愚痴谤。
第五句。如是此经。离执非非有非非无戏论
谤。光宅云。如是。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
如是一部经。我亲从佛闻。即为我闻作诠叙
耳。梁武帝云。如是。如斯之从义。是佛所说。
故言如是。长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三
世诸佛共说不异名如。以同说故称是。由斯
可信。以同说故。二就法。诸法实相。古今不
异。故名为如。如如而说。故称为是。既称理
言。不增不减。决定可信。故称如是。三就僧。
以阿难闻。望佛本教。所传不异。故名为如。永
离过非。故称为是。又如是者。信顺之辞。智度
卷一 第 1003c 页 T38-1003.png
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入法之初基。智为
究竟之玄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
道成。由信故。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故。
说听二徒。师资建立。于此信中。略为十释。一
信者。依仁王等经。趣圣位之初因。證谛理之
鸿渐。故四十心以信为首。将入圣位。有信
根力。有信根故。万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
四魔不能屈伏。由斯经首创令生信。二依毗
婆沙论。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学佛法者。如大
龙象。以信为手。以舍为牙。以念为颈。以慧
为头。于其两肩。担集善法。象所食啖。以鼻为
手。故学法者。最初信生。三学者。大商主元规
法宝。故初生信。获彼圣财。显扬论云。七圣财
者。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信即一焉。四瑜伽
论云。入一切法。欲为根本。起希望故。作意所
生。数警觉故。触所集起。时和对故。受所引
摄。领在心故。定为增上。心微寂故。慧为最
胜。择善恶故。解脱为坚固。息缠缚故。出离为
后边。觉道满故。信既为欲依。故最初令起。五
成唯识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浊水。能治不信
自性浑浊。故宣尼云。兵食信三。信不可弃。春
秋亦言。苟有明信。𡼏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
之叶。可荐鬼神。可羞公主也。六俱舍云。拔
众生出生死泥。正法为佛手。即正宗也。信为
众生手。即序分也。两手相接。出于淤泥。七诸
论云。信者能越恶道。离贫贱因。故入圣已。有
不坏信。故初令起。以下三解。准经为释。八汎
大溟海。假手以行舟。渡生死河。须信以发慧。
卷一 第 1004a 页 T38-1004.png
九见珍财。宝手以采拾。闻法宝。藉信而方得。
十游旷野。而有手持甲杖。以捍群贼。出生死
源而有信。发慧解而断烦恼。由斯经首如是
我闻。为令众生起正信故。以上合有二十六
释。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
亲从佛闻。故名我闻。我谓诸蕴。世俗假者。然
我有三。一妄所执我。谓外道等所横计我。二
假施设我。谓大涅槃乐净常我。除二乘倒。强
施设故。三世流布我。谓世共传天授等名。今
传法者。随顺世间。自指称我。不同前二。即是
无我之大我也。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
不称无我闻。乃言我闻。答以四义故。但称我
闻。一言说易故。若言无我。知此说谁。二顺
世间故。三除无我怖。言无我者。为谁修学。四
者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所以称我。问。
若尔何故不称名字。但称我耶。答有三义。一
示不乖俗。宗虽显真。言不乖俗。理虽显妙。言
不乖粗。欲显真谛。不离俗故。二我者主宰自
在之义。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慧齐备。
文义兼持。于三藏教。总持自在。若称名字。虽
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称我。不
道阿难。三我者亲义。世间共言我见闻此。
将为亲證。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传受。
今显亲闻世尊所说。非是传闻。破他疑网。故
不称字。但言我闻。闻谓耳不发识听受所
说。今癈耳别。就我总称。故名我闻。虽依大
乘。根识心所。境至和合。方名为闻。然根五
义。胜于识等。故根名闻。若但闻声。可唯在
耳。既缘名义。便在意中。故瑜伽言。闻谓比
卷一 第 1004b 页 T38-1004.png
量。耳名闻者。亲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闻
故。因闻所成。总名为闻。若缘名义。称之为
闻。既在于意。故合名闻。废别耳意。总称我
闻。以耳为门。熏习在总。因闻所成。总名为
闻。故名我闻。庆喜于时虽亦见觉知佛所说。
欲證深理。要先闻故。此界以声为佛事故。希
證菩提。要闻熏故。由斯经首不说见觉知。唯
说我闻。据实。于时亦见佛说诸馀佛土以光
明等而为佛事。可言见等。龙军等言。佛唯有
三法。谓大定智悲。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
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
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
由耳根力及自意变。故名我闻。故无性云。闻
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若
尔。云何菩萨能说。彼增上生。故作是说。譬如
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故经亦
言。始从成道。终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
字。汝亦不闻。亲光等言。佛离分别。名无戏
论。岂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
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
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心虽不亲得。
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我闻。世亲说言。谓
馀相续识差别故。令馀相续差别识生。彼此
互为增上缘故。由此经说。我所说法。如手中
叶。未所说法。如林中叶。此中二解。随彼两
文。绮互解释。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
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
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
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
卷一 第 1004c 页 T38-1004.png
或不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
如来教。初说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
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
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
经。一时。
赞曰。第二说教时分也。法王启化。
机器咸集。说听事讫。总名一时。此就刹那相
续无断。说听究竟。假名一时。论有二解。一者
道理时。说听二徒。离唯现在。五蕴诸行刹那
生灭。即此现法。有酬于前。引后之义。即以所
酬。假名过去。即以所引。假名未来。并于现在
法上假立。即说听者。五蕴诸法。刹那生灭。前
后相生。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名一时。非一
生灭之一时也。二者唯识时。说听二徒。识心
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实是现在。随心分
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
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听者心
变。三世亦尔。唯意所缘。不相应行蕴法界法
处所摄。此言一时。一则不定约刹那。二则不
定约相续。三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
等。四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名为一时。
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为
谈。说听事讫。总名一时。不定约刹那者。听法
之徒。根器或钝。说时虽短。听解时长。或说者
时长。听者亦久。于一刹那。犹未能解。故非刹
那。亦不定约相续者。由能说者。得陀罗尼。说
一字义。一切皆了。或能听者。得净耳意。闻一
字时。一切能了解。故非相续。由于一会听
者根机有利有钝。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为
长。或促多劫为短念。亦不定故。总约说听
卷一 第 1005a 页 T38-1005.png
究竟名一时。不可别说。亦不定约四时六时
八时十二时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长短
喧寒。近远昼夜。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
故。又除人等。上诸天等。无此四时及八时等。
经拟上地诸方流通。若说四时等。流行不遍
故。所以不说四时八时等。亦不定约成道已
后年数时节者。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
岁短长。成道已来近远。所说之法。浅深半满。
各不同故。经拟三乘凡圣同闻。故不别说成
道已后若干年岁。然诸经中。有说四时者。涅
槃经云。二月十五日。有说六时八时十二时
等。名者涅槃经云。于其晨朝嚼杨枝时。金刚
般若云。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日正午时说。上生经云。于初夜分。遗教经
云。于其中夜。寂然无声。有说成道已后年数
时节者。十地经云。第二七日。于他化自在天
王宫摩尼宝藏殿内说。法花经云。三七日中。
思惟是已。趣波罗奈。转四谛论。又无量义经
言。我成道来。四十馀年等。虽有是说。随一方
城。闻见结集。且作是说。仍非初题说法时也。
是故但应总说一时。问。处中有净秽。随机定
说处。时中凡圣殊。何容不别说。答。说处标净
秽。净秽可定知。说时有短长。圣凡不可准。一
会机宜。有利有钝。长时短时。如何定准。故处
可定说。而时但总言。
经。一时薄伽梵。
赞曰。说教主也。佛有十
号。此即第十名焉。薄伽者声。梵谓具德。若有
为此薄伽声。自能破四魔。具六种德。名薄
伽梵。且分段生死。四魔者。一烦恼魔。二蕴
卷一 第 1005b 页 T38-1005.png
魔。三死魔。四天魔。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随
烦恼。名烦恼魔。有漏五蕴。名为蕴魔。无常死
灭。名为死魔。他化天子。名为天魔。此四能破
坏善事。能令有情流转生死。损害深重。偏称
为魔。佛能破之。名薄伽梵。若据化相。菩提树
下。入金刚喻定。破烦恼魔。舍第五分寿。沙罗
双林。入无馀涅槃。破蕴魔。留死三月。为破
死魔。于死自在。故能留身。菩提树下。得成道
已。先入慈定。为破天魔。据其实破。十住菩
萨。八相成道。能伏天魔。虽此经下叹菩萨德
中。八地已上菩萨。降伏魔怨。制诸外道。叹
其能。非今始破。又能破四。要是八地以上。
故今赞之。非说天魔八地方破。蕴魔者。七地
以前。有分段死粗有漏蕴。或未能灭。或初
地舍。八地以上。变易生定舍粗蕴魔。若舍细
者。要解脱道。得成佛已。四智都圆。有漏方
舍。烦恼魔者。不共无明伴类烦恼。十住第四
生贵住中。制伏名舍。加行位中。能顿伏舍。分
别烦恼种子随眠。初地断舍。俱生烦恼。地前
渐伏舍。初地以上。能顿伏舍。然有菩萨。七
地已前。时时故起。八地以上决定伏舍。金
刚心起。种习俱尽。方永断舍。其所知障分别
者。如分别烦恼魔。俱生者。十地之中。地地能
断。六识中者。至金刚心。并第七识。一时俱
舍。其死魔者。分段死魔。有入初地受变易身。
即便永舍。有至八地方受变易。彼时方舍其
变易死。决定成佛。解脱道中。方能永破。今显
世尊四皆破尽。名薄伽梵。故瑜伽云。坦然安
坐妙菩提座。能破四魔。名薄伽梵。又具六德。
卷一 第 1005c 页 T38-1005.png
六德者。佛地论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
祥及尊贵。具足如是六种义。应知总名为薄
伽。一自在义。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义。
炎猛智火所烧练故。三端严义。具诸相好所
庄饰故。四名称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
知故。五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
故。六尊责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
一切有情。无懈癈故。由是六德。名薄伽梵。唯
此一名。总含众德。世咸尊重。故诸外道。皆
称本师。名薄伽梵。由此世尊令诸经首皆置
此名。古诸译经。皆欲省略。不论义之具阙。并
安佛名。其十号中。佛为第九。薄伽梵为第十。
第十一名总苞九德。故今初唱。而或者改之。
安置佛称。虽所诠不异。能诠名义稍殊。由此。
后魏菩提流支法师云。婆伽婆。语虽稍讹。
意无别也。如佛地疏具详之矣。问。此三身
中。何身所摄。答。准处施化。即是化身。菩萨
在中。持髻复言。我见土净。故知通是他受用
佛。应化非真。亦非说法者。推功归本。即是法
身。应物之身。不能独起。必由化生。通自受
用。但以由机不同。一处见异。不可定言化报
之体。准处言之。定是化佛。故下经言。释迦如
来。隐覆无量尊贵功德。为欲度斯下劣人故。
是故现此杂秽土耳。故知是化。今显主尊法
必殊胜。故初经首。置薄伽梵。
经。住广严城庵罗卫林。
赞曰。化处也。此是
中印度境。国名吠舍离。此云广严。旧云毗耶
离。毗舍离。维耶离。皆讹也。此国周五千馀
里。国大都城。今虽颓毁。故基尚在。周六七十
卷一 第 1006a 页 T38-1006.png
里。王宫城基。周四五里。宫城西北五六里间。
有一伽蓝。习正量部。傍有窣都波。佛于此说
说无垢称经。时长者子宝性献盖处。伽蓝正
北三四里。是庵罗女园。持以施佛。佛常于此
坐。伽蓝东北三四里。有无垢称故宅。去此不
远。有一神舍。其状垒博。传云。积石是无垢
称现疾说法处。去此不远。有窣都波。是宝性
故宅。去此不远。有庵波罗女故宅。其大都城。
更无别号。以国名名之。以都城名号。是故。
国名广严。城亦名广严。住者。游化所居。目之
为住。广严者。广者宽大。胜馀国之都城。严者
饰丽。越诸王之宫宇。一俗事丰雕。二真徒博
饰。名为广严。表此经义苞罗一切名广。万德
庄严名严。庵罗者。天竺有果。名庵没罗。
今语略故。除其没字。其城有女。以果为名。曰
庵没罗女。有胜园。林树繁郁。泉源澄镜。花草
绮靡。山石崔嵬。足以湛心灵。足以进尊圣。
其女每修园树。重而自守。名之为卫。卫者唐
音。论其自守其林。故名为卫。女持施佛。佛
恒游息。故以为名。果有当果之徵。卫有宝重
之意。显闻妙法以修行当果决定可期。妙法
不可轻。然每勤常令宝卫。所以此处说此深
经。乍观女园。与献盖处别。佛在园内。盖在外
陈。标迹南北不同。理亦不为乖爽也。在园处
寂。显离愦闹自居。标城唱諠。表起慈悲以
济物。故城园双举。为利道俗二徒。亦不相违
也。旧有解云。女从庵罗树生。犹如奈女。故以
为名。此解不尔。非所闻故。然法花灵山。般若
舍卫。涅槃有金河。此经广严城。各有由矣。
卷一 第 1006b 页 T38-1006.png
问。观此化处。实乃秽方。梵王何以言我见此
土由来净也。答。令彰佛慈悲。化标秽处。理实
菩萨所见。但住净方。净秽由于二心。根报
化起于凡圣。变佛非定准。处亦可知。不可
净秽双彰。但标一化之处。义准三土。亦不相
违。以佛定土。理诚可悉。
经。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
赞曰。自下第二。
众圆满也。初总略以四门分别。一彰来意。二
显权实。三定多少。四众次第。来意有五。一證
经可信。拂彼三疑。一疑庆喜自谈。二疑从他
闻说。三疑非佛所演。今举时众。證法无疑。令
生信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也。二显
德尊高。佛德尊高。大众奔会。佛居于四众。映
蔽群生。若帝释临天。梵王处定。故经下云。
譬如大宝妙高山王。处于大海。巍然迥出。佛
踞师子胜藏之座。显耀威光。蔽于大众。亦复
如是。三彰后发扬。鹙子生疑。大千变净。妙祥
道备。佛遣对扬。二圣为发起之先。八部为随
信之后。四当机获益。八部四众。有发无上之
心。菩萨声闻。成剋菩提之意。随缘语道。著在
经文。如上已陈。故不繁引。五辅翼瞻仰。轨范
引摄。佛地论云。菩萨声闻。辅冀圆满。八部四
众。眷属圆满。皆由慈悲广起。安忍普资。咸
便便有灵。谁不奔挹。诸众集。为。引馀生发
心。经既具陈。复劝令时发意。夫来佛所。略有
二缘。一为瞻仰。二为闻法。机熟者。会道于当
时。未熟者。发心于即日。显权实者。准佛地
经。净土中说声闻八部。并是诸佛菩萨化作。
庄严道场。引摄众生。令发妙意。无量寿经云。
卷一 第 1006c 页 T38-1006.png
其水鸟等。皆佛化作。准此经中。一切菩萨。生
此土者。亦隐胜德。起坚固悲。随类生摄。故知
佛居秽土。声闻为实。菩萨为权。佛居净方。声
闻为权。菩萨为实。准处净秽。其义可知。馀众
实权。理难准定。准有方丈天女。取食菩萨。经
文称化。馀类难知。定多少者。凡圣而论有二。
菩萨声闻为圣。馀众为凡。或初后众。本在庵
园。为初众。无垢称之所持来至园。为后众。部
类而论有三。一大圣众。二八部众。三四部众。
前后一切菩萨声闻。为大圣众。一切有威德
凡类为八部众。释梵护世等。入八部中天。故
不别说。若在人趣。入道居俗。有戒行之流。名
四部众。或为四众。第三此方诸天众。馀三如
前。前后合有九众。初有七众。一声闻众。二菩
萨众。三他方梵王众。四他方帝释众。五威灵
八部众。六此方诸天众。下经八部众下。列释
梵护世等故。旧经无之。七戒行四部众。后有
二众。一无垢称众。菩萨行品中。掌持至佛所。
香台品中。妙香国有九百万菩萨。与饭俱来。
入维摩诘舍。又为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
人。来入维摩诘舍。此皆后与无垢称俱来。入
无垢称众。二妙喜世界众。即阿閦佛国。无垢
称在佛所。以神通力。掌持至此。别而为论。有
十九。一声闻。二菩萨。三他方梵王。四他方
帝释。五馀天。六龙。七药叉。八犍达缚。九阿
素落。十揭露荼。十一紧捺落。十二莫呼落伽。
十三此方梵释众。十四苾刍。十五苾刍尼。十
六部波素迦。十七邬波斯迦。十八无垢称
众。十九不动佛众。于中有四门众异。一三界。
卷一 第 1007a 页 T38-1007.png
无无色。仁王具有。此经无之。机宜未熟。于法
无缘故。二五趣。无地狱。陀罗尼经具有。此经
无之。修大乘心。必容豫之所。地狱无暇。故此
不来。明咒威神。本为拔苦。故说陀罗尼。有地
狱众。三君臣。无二王。法花具有。此经无之。
轮王小王。二俱不列。四三乘。无独觉。仁王
具有。此经无之。独觉多出无佛之世。时无机
熟。所以不举。众次第者。佛地论有释。今有四
义。一形相不同。二坐有近远。三戒行有异。随
类化生。四令诸菩萨于声闻众舍憍慢故。此
乃声闻菩萨次第。馀众次第。随应当知。初列
众中。有四圆满。一行圆满。二数圆满。三功德
圆满。四威仪圆满。行圆满中有四。一声闻。修
小乘行。苾刍为名。二菩萨。修大乘行。以菩萨
为目。三诸菩萨。常随类化。身相不定。故名菩
萨。四声闻形定。说为苾刍。数圆满者。声闻八
千。菩萨三万二千等。功德圆满者。皆为一切
众圣所识等。摄别合有四十一句是。威仪圆
满者。尔时世尊。无量百千诸来大众等是。此
四圆满。菩萨具足。声闻有三。一行满。名苾刍
故。二数满。八千人等。三威仪满。同前菩萨。
今显菩萨具内外修。故偏显德。声闻不尔。略
不叹德。不同馀经。他方梵王及天帝释。具二
圆满。一数。二威仪。不以行为名。不叹其德
故。苾刍等四众亦二。一行。二威仪。不叹其
德。不标数故。馀八部众。唯有其一。谓威仪
满。不以行为名。不叹其德。不列其数故。众成
就中。文复有二。初列大众。后辨威仪。列众
有二。一圣。二凡。菩萨声闻为圣。八部四众为
卷一 第 1007b 页 T38-1007.png
凡。或为三。一大圣众。二八部众。三四部众。
或为六。如前说。圣众为二。一声闻。二菩萨。
此初也。佛共兼会。名之为与。大有五义。一名
称大。大众大人所知识故。二位次大。皆住圣
果。非凡位故。三功德大。或诸漏尽。證智断
故。四修行大。求大菩提。修广业故。五徒众
大。八千人故。梵云苾刍。此有五义。一怖魔。
创心出家。四魔怖故。二乞士。以乞自活。济自
他故。三净命。离五邪命。明正三业故。四净
戒。住戒威德。曾不缺故。五破恶。修道获果。
断烦恼故。僧伽名众。證理法事。二俱和故。学
无学数。合有八千。与佛同处。复名俱也。
经。菩萨摩诃萨三万二千。
赞曰。下明菩萨
众中有四。一标类举数。二叹彰功德。三别列
名。四牒总结。如是等上首菩萨下是。此初文
也。菩萨摩诃萨。类也。三万二千。数也。菩提
萨埵。略言菩萨。合有四释。一菩提觉义。智所
求佛果。萨埵有情义。则所度众生。摄论云。以
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言菩萨。菩萨所修自
他二利。二利即二行。故以为名。又菩提如前。
萨埵有情义。谓诸菩萨。犹有异熟识。故得名
有情。求大菩提之有情者。简异所馀诸有情
者。故名菩萨。又菩提如前。萨埵勇健义。不惮
处时。不吝财命。求大菩提之勇健义者。简
馀生死之勇健者。故名菩萨。故摄论云。有志
有能。故名菩萨。十一面经云。菩提即般若。萨
埵谓方便。法花云。诸佛所證。甚深难解。有所
言说。意趣难知。即有智慧。及有方便。有实
智。权智。真智。修智。理智。事智。自利利他。故
卷一 第 1007c 页 T38-1007.png
名菩萨。摩诃萨埵。略言摩诃萨。摩诃大义。萨
埵如前。为简二乘地前凡类。乃简七地已前
菩萨。故立大名。是等皆是八地已上。非前位
故。三万二千。现所机会。但标上位。下位准
知。故不标别。
经。皆为一切众生所识。
赞曰。自下第二。彰
叹功德。于中总有四十一句。初四十句。别叹
功德。后一句。总结德深广。卒陈难尽。旧经但
有三十八句。此中第十句。念定总持无不圆
满。第十一句。建立无彰解脱智门。旧经合云。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此第三十一句。正直审
谛柔和微密。旧经脱之。此第三十四句。获无
等等佛智灌顶。第三十五句。近力无畏不共
佛法。旧经合云。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
畏十八不共。所以但有三十八句。古人亦有
十地别科。此中但赞八地以上。或第十地因
位究竟。非赞前位。非七地前神通成办。永离
障缠。总持等满故。其间文句疏谬。至文当释。
此中。初有四十句。别叹德中。分为二十一种
殊胜功德。初二句。他悉外化德。次二句。他
护自护德。次三句。利他继他德。利他中有二。
说法善友为二句故。次二句。降恶人法德。次
三句。内德外辨德。内德有二。能发所发为二
句故。念定总持。为能发因。解脱智门。为所
发果。智由念定总持起故。次二句。行成智满
德。六度行成。三无生忍智满。次二句。说法达
理德。次二句。知根能伏德。次三句。因严果遂
德。果遂有二。获妙体离恶严为二句故。次
二句。名高信重德。次二句。法胜音妙德。次一
卷一 第 1008a 页 T38-1008.png
句。离边会中德。次二句。决定深大德。次一
句。超出情计德。次二句。积善离恶德。次二
句。达理證真德。次二句。绍位继道德。次二
句。不住二边德。除恶趣。越深坑。弃缘起。分
生死。为二类。并不住生死边。示现趣生。不住
涅槃边。次一句。应病说药德。次一句。内外
二严德。次一句。自他不虚德。准义依文。且为
此制。诸有智者。如理应知。又四十一句。别叹
德中。应一一为名。皆为一切众望所识。此叹
菩萨。德大位高。智者所识。殊胜功德。国王大
臣长者居士。诸有德艺。所推望者。即是翘楚。
鉴别人物。名为众望。今诸菩萨。为此一切众
推望者之所识知。譬如垂耳长鸣。王良见
识。此诸菩萨。位大德高。人物所识。亦复如
是。非诸凡愚所能识悉。纵馀识悉。未以为
珍。如智度论云。天王人王大人所识。今此要
在人物所识。又此菩萨。皆为一切大众瞻望。
大众识悉。二义俱得。旧云众所识知。乃冗
此义。
经。大神通业修已成得。
赞曰。此叹利他妙
用功德。能遍十方。起难思化。因已办故。业者
事业。作用之义。体即神通。菩萨事业。利他作
用。即神通故。成唯识论第九卷中。解第十地
二愚。一大神通。即所起事业故。旧经云。大智
本行皆悉成就。文言虽总本行。亦即神通利
物。
经。诸佛威德能摄正法。
赞曰。上二句。修
行广大诸佛摄受功德。下二句。轻身重道含
持妙法功德。八地以上。于诸行中。能修诸行。
卷一 第 1008b 页 T38-1008.png
于无相海。任运进修。十方诸佛。舒手摩顶。以
神通威。用福慧德。于一切时。增如其力。任
持不舍。故名修行广大佛摄受德。旧云建立。
便无是义。法城有二。一法即是城。此诸菩萨。
如守城者。常外捍御。不令损坏。诸佛法教
而修行者。名城中人。城者。防援外御之义。防
援城内诸修行者。外御四魔。不令侵横。故
法名城。或复正法。如城中人。菩萨如城。菩萨
善为护法之城。此诸菩萨。舍身命财。护持正
法。能摄正法。即胜鬘经。摄受正法。正法有
四。教理行果。于此四中。并能摄受。领纳属
己。或复摄持。曾不暂舍。随其所应。于四法
中。并能摄之。于法能学能说。于理能观能
达。于行能修能习。于果能知能證。或断一切
恶。修一切善。度一切生。名摄正法。凡所修
善。皆摄正法。凡所弃恶。皆摄正法。凡所利
生。皆摄正法。故胜鬘云。摄受正法者。即
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舍身
命财。摄正法故。此中善字。不但善护法城。通
下亦能善摄正法。或善别说。不须通下。以
护法城。复能摄之故。是轻身重道含持妙法
功德。
经。以大师子周遍十方。
赞曰。广大说法觉
悟功德。下云。演法无畏。犹师子吼。乍观与
此中觉悟义同。下以说法决定无畏。如师子
吼。今以觉悟众生。令增道意。如师子吼。故不
同也。师子吼时。能为十一事。涅槃经云。一为
破诸实非师子诈称师子。二自试身力。三自
净住处。四令了知处。五令群辈无怖畏心。六
卷一 第 1008c 页 T38-1008.png
眠者得寤。七令诸禽兽不得放逸。八令诸兽
咸来归附。九为调伏大香象等。十为教诸子。
十一庄严眷属。此诸菩萨。为师子吼。亦复如
是。一为摧魔军。二为现众力。三开佛行处。四
为邪见作归依处。五为安抚怖畏众生。六觉
悟无明睡眠众生。七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八
开示邪见。令诸众生知六师等非正师子。
九为破诸富兰那等。亦令二乘生变悔心。十
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十一为令正见
之心。于邪见者。不生吝心。由诸菩萨能
摧伏故。以大师子吼声敷演。敷谓开发。警
悟初机。演谓广谈。觉察根熟。既住十地。能遍
十方。云雨说法。其说法声。远播十方。美妙音
声。名为美音。遐者远也。振者扬也。世尊之
声。广音具足。随众大小。无不等闻。此诸菩
萨。随众十方美音亦遍得广音故。旧云名闻
十方。与下名称高远。有何差别。可言名者说
法音声。便无此失。
经。为众生能使不绝。
赞曰。上二句。三种
慈悲拔济功德。下二句。统嗣法王不断功德。
慈悲喜舍。各各有三。一有情缘。作假有情想。
二法缘。不见假有情。唯见蕴等法。三无缘。于
彼法中。亦离分别。唯见其如。或法缘者。缘十
二分教。无缘者。不见有情及法二种。而行慈
悲喜舍。不见身外有定众生。众生即已。故行
慈悲。为不请友。譬之父母。怜救于子。不待请
故。已前诸位。或待他请。方救济之。未能任运
为不请友。此皆任运慈悲深故。长阿含说。有
四恶友。一如亲恶友。畏而伏之。实无亲意。二
卷一 第 1009a 页 T38-1009.png
美言恶友。言顺意违。三敬顺恶友。心虽敬顺。
然于所作。善恶皆从。无相谏心。四者恶友。为
恶事伴。或同饮酒。博献淫逸。及歌舞等。此
四友中。各各有四。而应远之。有四善友。一
止非善友。恶事相止故。二慈悯善友。苦事相
怜故。三利人善友。乐事相与故。四同事善友。
善事相同故。一一之中。各有四种。皆应亲近。
此诸菩萨。为诸众生。此四善友。此中三宝。略
有二解。一同体三宝。种谓种子。即如来藏。佛
无漏因。此诸菩萨。修此种子。令不断绝。常勤
證会。二别体三宝。有为无为。自利利他。随其
所应。三佛。四法。十地僧等。此诸菩萨。修此
三宝之种。及展转教人。令不断绝。如花严经
明法品中。有三重释。发菩提心。佛宝不断。开
说正法。法宝不断。受持戒行。僧宝不断。自他
俱尔。
经。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赞曰。此显能摧怨
敌功德。魔谓四魔。或种八魔。涅槃经说。前
四加四倒怀四德故名魔。魔即是怨。为法怨
故。降伏诸魔。如别章解。其四倒魔。是分别法
执。初地永断。地前渐伏。制者制御。如制牛
马。由具智辨。能伏外道。由近十力。能伏天
魔。近四无畏。能摧外道。
经。永离一切障及盖缠。
赞曰。此显菩萨离
染功德。障谓障碍。此有二种。一烦恼障。二所
知障。烦恼障。以三界见修所断。根本百二十
八烦恼。及随烦恼为体。所知障。以三界见修
所断。一切能障于智。贪痴慢等。为其体性。头
数多少。如烦恼障渐顿伏断。皆如论说。此诸
卷一 第 1009b 页 T38-1009.png
菩萨八地之位。一切六识二障现行。皆已伏
尽。或种已断。故言求离。盖谓盖覆行者之心。
令不清净。此有五种。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
惛沈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此五为
三时障。贪欲五境。能障出家。既出家以。前
犯邪行。有觉悟之。嗔恚为障。不用觉悟。更
生嗔恚。若不犯邪行。学定慧时。后三为障。初
学止心。惛睡为障。次学举心。悼悔为障。若
住舍位。疑能为障。障此五憎。故立为盖。缠
谓缠绕。数数现起。缠绕行者之心。故立为缠。
此有八种。谓无渐。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
作。嫉。悭。初二障戒。次二障定。次二障慧。后
之二种。障自他利。诸出家者。于自他利。吝妒
门中。数现起故。二障已摄一切染尽。于中据
胜。偏举盖缠。三漏。四取。身系结缚。皆准已
离。旧云悉已清净。文意难知。即二障尽。
经。念定总时解脱智门。
赞曰。上二句。能
以少法广含多义功德。下二句。显无漏离缚
殊胜功德。念谓明记诸所作事。如瑜伽五十
七释契经说。念等念随念。别念不忘念。心明
记无失。无忘无失法。此义如瑜伽摄异门说。
定谓于境心不娆乱。五十七云。令心注。等
住安住与近住。谓调寂静寂止。一趣等持
性。此如对法论第十说。总持者。陀罗尼也。念
慧为体。能以少功广含多义。能总任持。名为
总持。此有四种。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忍。
四者咒。由念明记。成无忘失。定无乱错。常居
一趣。总持苞含。易可受说。故以少法。能苞广
法。解脱智门者。谓无漏智。离有漏缚。故言解
卷一 第 1009c 页 T38-1009.png
脱。解脱即无障。无障解脱。以智为体。智即是
门。智门。能入三性境。故瑜伽论云。若以解
脱门言之。出世正智所摄。显扬论云。但言空
无愿无相。通有漏无漏。若定若散。闻思修慧。
若言空无愿无相三摩地。通有漏无漏。唯定
非散。唯修慧非闻思。若言空无愿无相解脱
门。唯无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闻思。
今言解脱。故唯无漏。空门。缘所执。彼无体
故。无愿门。缘依他。不于三界愿求故。无相
门。缘圆成。观真如为无相故。或三解脱门。皆
能缘三性。或十六行。种种不同。如枢要及瑜
伽第十二抄。古经。二句合云。心常安住无碍
解脱。无碍即无障。解脱即智门。可谓建立无
障解脱智门。其心常安住。乍观。常安住彼无
碍解脱。然即是定。略无今念及总持二。合今
二合。为古一句。仍义不全。
经。逮得一切陀罗尼辨。
赞曰。此说成熟六
辨功德。一无断辨。连环不息故。二殊胜辨。不
可屈伏故。三念辨。忆说法事故。四慧辨。分折
诸法故。五等持辨。巧说诸定故。六总持辨。于
一字等中。说诸义等故。既非四无碍解。亦非
七辨。故别成六。下一辨字。贯通上中。此第
六辨。四无碍解中。法义所摄。前之五辨。并
解第摄。此第一。七辨中。第四无断尽摄。此
第二。七中第七摄。一切世间最上妙故。此第
四。彼第五。无疏谬故。念定皆通。随其所应。
后智为体。旧经云。念定总持辨第不断。念
定总持为三。辨才不断之言。应为一辨。阙胜
慧二。古翻意说上三种。辨才不断。非不断辨
卷一 第 1010a 页 T38-1010.png
也。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
天保六乙未中冬第八日写之于爱智寮释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