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品¶ 第 683a 页
维摩经略疏卷第九
天台沙门湛然述
* 佛道品
今明此品略用三意通释。一明此品来意。二
释此品名。三入文解释。初明此品次观众
生品来者。前品正明通相入空。正成问疾品
通教从假入空。调伏界内有疾菩萨。兼成室
外为国王长者说法。已如前说。今此品次明
通相从空入假观。明非道之道非种之种非
眷属之眷属。此即不有而有。正成问疾品明
别教通相从空入假观。调伏恒沙实疾菩萨。
上文云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不应
灭受取證也。亦兼为室外呵诸大弟子。不能
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以五逆相而得
解脱等。故有此品来也。次释此品名。言佛
道者佛以觉为义。自觉觉他名之为佛。道以
通达为义。所觉之理能通观智从因达果名之
为道。此以智理标名故云佛道品。正如此品
用非道之理即是佛道。是以净名答文殊云。
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名为佛道。言非道
者大论云十二因缘有三种道。一烦恼道。二
业道。三苦道。烦恼即无明爱取三支。业即行
有二支。苦即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
此之三道皆非佛道故言非道。非道之理即
是诸佛实相智慧功德之理。理即是道故说
非道即是佛道。问此品不约因缘明义。何得
约因缘三道为非道也。答一切非道不出此
佛道品¶ 第 683b 页 T38-0683.png
三。何者十界摄一切九皆非道。唯佛法界名
为佛道。此经明不思议佛道故九界非道皆
是佛道。是九界道中六道是有为十二缘。三
乘是无为十二缘。即世出世二边之道各有
三道。不能通相从空入假顺入不思议解脱
之道。故皆非佛道。但此品不别明菩萨是非
道者。以有四教菩萨道故。别圆入中即是佛
道。复次方便菩萨皆有悲愿快顺佛道。故不
简出。实非佛道。若是佛道净名何故呵四菩
萨八千之徒。复次此品明遍入诸道断其因
缘。岂不入方便教菩萨断其有为无为缘集。
问若佛是能觉智。道是所觉理者。此非道之
理即佛性理不。答如所问也。问若即是者佛
性有三。谓正缘了。非道亦得是三因不。答亦
如是具如玄义。何者苦即正因烦恼即了因
业即缘因。故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
性不出三种。因名三种佛性果名三德涅槃。
何者苦即法性五阴。属正因佛性。故大经云
无明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死名为中道。中
道者即是正因。若转无明为明是则由惑有
解。即是了因。若转恶为善则由恶有善。即是
缘因。故知三种非道之理即是三种佛性之
理。故净名言行于非道通达佛道。问诸师多
云此经未明佛性。何得引涅槃明十二因缘
是佛性义以释此品。答大经云若言十一部
经不明佛性非谤佛法僧。若说十二部经不
明佛性即谤佛法僧。今此方等具十二部。何
得言不明佛性。问此经始终无佛性名。何得
说言明佛性也。答此品净名说非道为道。文
佛道品¶ 第 683c 页 T38-0683.png
殊说非种为种。种性即是眼目异名。如天帝
释岂异憍尸。若谓不作佛性名说。不开佛性
义者。有经不以二谛名说亦应不开二谛。何
得言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问若佛性有三种
亦三不。答如所问。故此品文殊言有身为种
六入为种。即苦道正因种性之异名也。无明
贪恚等为种。即烦恼道了因种性之异名。十
不善为种。即业道缘因种性之异名也。种性
之与性义实相映。故法华云唯有如来知此
众生种相体性。即其义也。问种以能生为义
义映无常。性以不改为义。义映于常。此二
义别何得言映。答缘了映种不足致疑。但
正因映种义似有乖。深求其致亦相映也。
如真非因果说为正因。是则非因性为正因
性。何以不得非因种说为正因种子。问若此
经明如来种与涅槃佛性同者。何故言若见
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菩提心也。犹如根
败。种义可断佛性之义则不可断。何以得同。
答此带方便明种性义。于利根菩萨即是究
竟。二乘不了故须呵折。呵折其声闻密有发
理。故法华云。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
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即其义也。问十二
因缘法性皆是正因。观因缘智通是了因。助
修之善并是缘因。何以偏判各有所属。答义
有通别。若如所问乃是通义。别对不尔。法性
五阴有无明恶业即成生死五阴。如阴气起
水结成冰。无明转为明不善成善。即显五阴
成五种涅槃。如阳气起则冰还成水。问无明
烦恼岂是智性。答文云不入烦恼大海不得
佛道品¶ 第 684a 页 T38-0684.png
无上智宝。十地论师说。七识是智识。摄大
乘说七识但是执见识。诤论云云。皆由不达
了因种性义也。六识不达起诤亦尔。问若尔
般若法华明佛性不。答此方等经尚有此义
况般若耶。故大经云言佛性者有五种名。所
谓佛性.般若.首楞严.金刚三昧.师子孔三昧。
又大经明成大果实见如来性。引法华八千
声闻得受记别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
所作即其义也。观心者若知一念十二因缘
具十界三道之理。即三如来种三种佛性。是
则三道非道不障三德。如世伊字诸法亦然。
是不思议智理即是非道。通达佛道故名佛
道品也。
尔时下三入文文为三。初明佛道。
二明如来种。三明眷属。此三辞异意同。皆是
通相入假观也。若就觉知非道之理通达无
壅名为佛道。此理显理能生如来名如来种。
所生福慧自行二严。能生法身及诸功德。即
以此为眷属。若是化他皆假名无壅。三文虽
殊同是通相从空入假。故大品云。菩萨能以
一切道起一切道种名道种智。即是从空入
假智也。初文为四。一文殊略问。二净名略答。
三文殊重问。四净名广答。初文所以住此
问者。假名分别佛道无量蕴在非道。初心菩
萨闻问疾品明不思议通相入假莫之能知。
故问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维摩至佛道二净
名略答者。菩萨以无所受而受非道诸受。即
行于世出世二边非道。通达佛道者。达此二
边即是佛道。复次世间非道即是爱见。爱即
魔非道见即外道非道。出世非道者。即二乘
佛道品¶ 第 684b 页 T38-0684.png
四门等种种诸门。具如上释从空入假明诸
受也。此世出世皆名非道。菩萨以无所受为
欲通达非道之受而受诸受。自行化他。入假
分别药病。未具佛法终不灭受取證。即能通
达一切佛道。故上问病品云诸魔外道皆吾
侍也。
又问至非道三文殊重问。所以重问
者以向答意玄时众未解故重请广说。
答曰
下四净名历别广答文为八重以明非道。一
约无间因果.二约色无色界.三约三毒.四约
十弊。五约二乘.六约人间诸恶果报.七约入
无馀.八总结。初约五无间因果明非道者。菩
萨入假为利众生示五逆因受三途果。虽为
此事而无恼恚。即是通达佛道。何者观此五
逆因缘生心从假入空尚不见逆心。况有逆
果。以无所受为物而受逆心逆果。此五逆心
即是无生。即阿字门。谓诸法初不生故亦是
无垢三昧。若知诸法不生即具一切佛法。如
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逆心亦尔。具足世出
世法。顿渐道品一切佛法十心数十弟子起
十法门。庄严双树枯荣之教具在一念五逆
生死心中。故言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此即三
道五逆之因即是烦恼道业道之非道。三途
之果即是苦道之非道。今取最恶因果尚通
达佛道。其馀理然。故言菩萨行五无间而无
恼恚。即是通达佛道。本无逆业而行逆者。即
是以无所受而受诸受。通达佛道即是未具
佛法。自行化他未满不应灭受而取證也。菩
萨于逆如是。通达具一切法即是自行。示行
此事即是化他。示有二种。一者示忏。如阇王
佛道品¶ 第 684c 页 T38-0684.png
未受恶果。而求忏法令无数人发菩提心。二
者不忏。如调达乃至入大地狱。阿难随目连
往看劝令忏悔调达。答言我受此苦如第三
禅乐。是为行于非道为利一切。又非恶无以
显善。是故调达无数劫来常共释迦行菩萨
道。一行佛道一行非道更相启发。如法华所
明。至于地狱而无罪垢即约果也。此是无垢
三昧破地狱有。入此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
中。如调达在地狱语目连言。若汝更为凡夫
我当出此地狱。又如婆薮虽在地狱教无数
人。得出地狱听方等经。若自有罪何能如是。
良由虽处地狱无有罪垢而能利他。出于地
狱即是行于非道而无罪垢。即是入无垢三
昧通达佛道。本无地狱之业而至地狱者。即
是以无所受而受不取證也。自此已去皆须
取问疾品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文。来对行于
非道之语。历一一句皆类此也。至于畜生无
有无明憍慢等过者。如大象猕猴鵽鸟相敬
因以化人。即是入不退三昧通达一切佛道。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如请观音云。现身作
饿鬼手出香色乳。即是入心乐三昧通达一
切佛道。
行色至为胜二明行上界非道通
达佛道。所以约上界者。此二界是世间善。若
因中生著是菩萨缚。若受果报即长寿天难。
即非佛道。菩萨从假入空以无所受而受此
因果。不以为胜。以非出世观练薰修之胜法
也。而于此非道修白色三昧乃至我三昧等
十一三昧。未是自行化他一切佛法。终不灭
受取證即能通达佛道也。
示行至其心三明
佛道品¶ 第 685a 页 T38-0685.png
示行三毒。即是烦恼非道而通达佛道。以无
所受而示行贪欲非道。离诸染著即是无漏
禅定之佛道。示行嗔恚非道。无有恚即是修
法缘无缘之佛道。示行愚痴非道而以智慧
调伏。即是三智之佛道。若未具佛法不灭三
毒之受而取證。是为通达佛道。故诸法无行
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
示行至他教四约十弊非道通
达佛道。此十亦多是烦恼亦有是业。义推可
知。若以无所受而受十弊。入假修十波罗蜜
未具佛法。终不灭十弊受而取證。即能通达
一切佛道。问八蔽八度如文可解。憍慢对愿
诸烦恼对力其义如何。答憍慢轻他。若不发
愿岂能作桥梁令他履践。若不转烦恼岂能
和光不染常清净也。
示入至众生五明行二
乘非道通达佛道。二乘沈空故有无为缘集十
二因缘三道非道。菩萨以无所受受二乘沈
空之受。而能从非道通达佛道示作声闻。为
众生说未闻法。如身子善吉若作支佛。大悲
教化如大迦叶。未具佛法终不灭二乘受。而
通达佛道。故法华云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
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少欲厌生死实
自净佛土。
示入至因缘六明示受人间果
报苦道非道通达佛道。此有八句初七示受
人间报。后一总明现入诸道。前七是受四天
下诸受。此诸果报皆是非道。而从空入假修
如幻等四种三昧。未具佛法终不灭此诸受
而取證也。后一句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者。世间诸道不出其六。此文未明修罗六欲。
佛道品¶ 第 685b 页 T38-0685.png
若受此道亦是苦道非道。而修欢喜三昧及
不动等六种三昧。未具佛法终不灭此果报
受而取證。即能通达佛道。言断其因缘者得
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即是断其因缘。
复次现遍入诸道即是遍入十法界道。断其
因缘者断四教菩萨因缘三道。
现于至生死
七明现二种涅槃非道通达佛道。上明二乘
有为功德。今明二乘无为功德。皆是非道。又
上但说二乘今兼三乘入二涅槃皆非佛道。
除圆妙觉示现其馀皆有无为缘集三道非道
若应以三乘灭度而得度者。即现三乘而不
断生死者。菩萨大悲处于生死。通达生死非
道即是佛道岂可断也。
文殊至佛道八结成
佛道义。菩萨若能行前七种明于非道之理
具一切佛法者。即是通达佛道也。
于是下
二明如来种。所以净名问文殊者。上文殊问
净名答非道为佛道。今净名问文殊答非种
为如来种。此二大士互为宾主之仪。为欲显
上所明行于非空入假。其理幽玄诸未悟者
多生疑怪。今净名问如来种。欲显非道佛道
令义分明。若知三道是如来种者即能通达
非道是佛道也。文为五。一净名问。二文殊答。
三净名重问。四文殊解释。五大迦叶称叹领
解述成。初问何等为如来种者。正为成非道
为道。
文殊师利下二文殊答。即是以非种
为种。何者上净名以非道为道。恐时众未解
故问种义。今文殊答以非种为种。理趣快同
显成向说之玄旨也。言如来种者大论云如
法相解。如法相说名如来种。若如十二因缘
佛道品¶ 第 685c 页 T38-0685.png
三道法相解者。即是如来种。何者离三道之
外更无如来种。三种种者一正因即苦道。二
了因即烦恼道。三缘因即业道。前文具明言
如来者。如此因缘三道法相。而解而说故名
如来。今文殊答还依如来所解而说。故说三
种非种为如来种。以成净名所答三种非道
为佛道也。言如来种者种既有三。如来亦
三。一法佛如来.二报佛如来.三应佛如来。如
法华明皆是一相一种即正因种。如智论明。
诸智慧门为种即了因种。又法华明弹指散
华佛种从缘起。即缘因种。种以能生为义亦
种类义亦种性义。能生义者若不能生不名
为种。以此三种能生三佛。从微至著终于大
果。即能生义。种类义者若此三种非佛种类。
此外更无同类之法。种性义者性名无改。此
之三法从初至后不断不灭。必致三佛三德
之果故名不改。今约众生明种不出此三。由
烦恼润业受身有苦。三无前后亦非一时。不
纵不横。若附性明义。以真性为正因种智慧
为了因种。万善为缘因种。此多约断惑得解
离生死得涅槃除恶有善。此约思议明种非
今经意。若除惑得解则无了因种。如此火从
薪起薪尽火灭。故二乘断结尽便无佛慧之
因。故不能成一切种智失了因种。若除恶有
善恶尽则不能生善岂有缘因种。故二乘无
恶失缘因种。若离生死入无馀灭不受生者
岂有正因种。故大经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
善根人无。阐提具有烦恼诸恶受生死身。即
是以恶为缘因性。善人无此恶中之性故云
佛道品¶ 第 686a 页 T38-0686.png
无也。善人有者已有善法缘因也。阐提无此
故云无也。二人俱有者有正因性。二人俱无
者无了因性。若约识为义六识是缘因种善
恶并是六识所起。离六识外则无恶无善。无
缘因种七识是了因种。惑之与解皆是七识。
离七识外则无惑无解。八识是正因种。无八
识则无生死涅槃。真谛云。有第九识是真识。
八识犹是虚妄生死种子所依。若地论师用七
识断六识。智障灭八识真修方显。此须中论
四句捡破。今经明不思议种以非种为种。故
以身等烦恼不善皆如来种。如蜂作蜜虽采众
华不以便利蜜终不成。故知便利皆是蜜种。
今不思议亦尔。非但法性智慧善法是三佛如
来种。只此三道是三如来蜜种。对之可知。若
菩萨研修此三种理分得相应名习种性。此
心增长名性种性。虚通无滞名道种性。深见
分明名圣种性。三种等修名等觉性。三至妙
极名妙觉性。此三种性非前非后亦非一时。
不纵不横如世伊字首罗三目。就文殊答文
有六段明如来种。一略约苦道。二广约烦恼
道。三重广约苦道。四重略约烦恼道。五约业
道。六约烦恼总结。今就前五文三义分别。初
有身.六入.七识处。此三是正因如来种。次无
明有爱.三毒.四倒.五盖.八邪.九恼。此六是
了因如来种。后十不善是恶业即缘因如来
种。若就通论一一皆是三佛如来种。然众生
受身虽以业为因。若无烦恼则不得生。三种
亦尔。虽有正因若无了因导缘因助显正性
三佛不得生长。由慧达烦恼以导缘因。三因
佛道品¶ 第 686b 页 T38-0686.png
成就法身显现。故文殊云。烦恼泥中有佛法
耳。有身为种者。身即五阴阴即法性。法性色
法性受想行识即正因种也。又身为种者。能
生福慧故说为种。若断五阴即断佛种。此即
非种为种。菩萨以无所受而受此身。若未成
就自行化他一切佛法终不灭身而取證也。
即是从空入假明不思议种义。何者迷身则
有六道生死种。解身则有四圣人种。故有十
法界种也。若灭身者无一切种。菩萨如是观
身见一切种即如来种。如人眼翳苦痛失明。
若诸拙师针灸药涂虽得痛止。而眼根毁坏
永不见色。无如来种。若人患眼不坏眼根若
遇幻师禁咒痛愈眼根清净。此喻凡夫虽具
烦恼犹有反复种义不坏。是故身为如来种
也。
无明至为种此四是二广约烦恼道为如
来种。过去烦恼为无明现在烦恼名爱。观此
二世烦恼如虚空不可尽即是了因如来种。
亦是三佛如来种也。贪恚痴为种者。三毒犹
是过去无明现在有受。亦各出三毒。若离取
我即具等分出生八万四千尘劳。若如是知
故名为种。四颠倒者别门明义。迷色起净倒
迷受起乐倒。迷心起常倒迷想行起我倒。能
生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故为种也。五盖
者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能生根本观练薰
修诸禅三昧故为种义。既知别义于通无滞。
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三重约苦道广明正
因种。六入即是约报身苦道。如鸯掘云。此之
六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亦
如法华明。父母所生清净常眼等得六根清
佛道品¶ 第 686c 页 T38-0686.png
净即是六根相似相现。故华严明十种六根。
因是得入如来六根。故知净是如来种义。七
识处者。什师云欲界人天为一。三禅三空为
六。合七识住。所以然者。三恶苦多识不乐住。
第四禅识色微故。又以有无相天故识不乐
住。第四无色以非相法微故识不乐住。随识
乐住即是法性。
八邪至为种四重约烦恼道
为种。八邪如前迦叶章明。不舍八邪而入八
正即是种义。九恼者约三世违情是生嗔之
缘。谓此人现世恼我恼我亲叹我怨。过未亦
尔。是为九恼。若有方便是生慈缘。故得是如
来种。
十不善道为种五约业道明如来种。
十不善则摄得五逆。因恶生善即有十善。若
能生十善即生三不护三密示现三业随智慧
行等如来功德。故即是种也。
以要至佛种
六总结成如来种。烦恼不善不出见爱。以此
往收故一切不善皆在其中。皆是如来种也。
曰何谓也三净名重问。
答曰下四文殊答文
为二。一正答二譬显。初正答言。若见无为入
正位者即是断如来种。不能行于非道。以灭
受取證故不能发三菩提心。所言若见无为
入正位者。苦忍初心即是见谛名之为见。见
谛惑尽终不更起。即是一分数缘无为即是
正位。若见惑断即见烦恼如来种断。是人远
至七生毕竟不受后身。则界内三道非种之
种究竟永断。故不能发三菩提心入假行道。
自利利人学一切法。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成
三佛种。
譬如下二譬说文为四。亦可通譬
上明种义。亦可别譬。别譬为二。初三别譬三
佛道品¶ 第 687a 页 T38-0687.png
种后一总譬。就别譬为三。一淤泥出华譬烦
恼道为了因种。次粪壤生芽譬不善业道为
缘因种。次起身见譬苦道为正因种。达五阴
即正因性。后入海总譬烦恼等三种能生三
种法身。如下巨海则得智宝。譬如高原者。高
原本合水有泥。以决去水是故无泥华不得
生。明二乘人本有烦恼种。以即断故如高原
无泥不得生华。此约入正位无烦恼不得发
菩提心。
又如至佛法二譬入正位者得道共
戒。断三恶道不善业无恶业种不生佛法。问
此中言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大品云空中种
树。二意明入假云何。答一往似异大意则同。
此明菩萨达不善理能生佛法。恶法为种资
成法身。故约粪壤以明入假。大品即是不
断而断。断惑入空能从空入假。学一切佛法
化度众生。如世术力能空中种树。故约空明
入假。若作此解二乘已有入假之义。但其未
悟不能改观。至法华中方得会入。大品会法
不会其人。
起于至法矣三譬入正位者若无
身见则身因灭。无三恶种。不得发菩提心行
菩萨道。
是故至智宝四总譬二乘无烦恼等
三道可入。即无一切智等佛法宝也。
尔时
下五明大迦叶称叹领解文为三。一正称叹
领解二譬显三自鄙。所以迦叶称叹者。以
文殊善说非种显不思议如来种其理幽玄故
也。领解二意一领尘劳之畴为如来种。二领
见无为入正位者不任发菩提心。
譬如至志
愿二譬显此譬。但显领入正位者不任发心。
有开譬合譬如文。
是故至道意三迦叶自鄙
佛道品¶ 第 687b 页 T38-0687.png
文为二。一正自鄙二所以下释自鄙意。如文。
尔时下品之大段第三明法门眷属。亦是
成前道及种义。何者法门无量随其义便则
有亲善。即是眷属。此皆是无名相中假名分
别以成假名佛道及种。复次前观众生品明
观众生入空彻源。而有无缘慈悲喜舍。为显
此义故天女忽。现对身子阐扬不思议真空
解脱妙理。次此品明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入
假自行化他。虽受诸受而无所受。能于尘劳
达如来种。是故普现色身。因问眷属显成入
假通达佛道种种法门皆是眷属。文为二。一
问二答。初问言普现色身者即有三义。一普
现内色.二普现外色.三普现内外色。一内色
者若如法华明身根清净。十界依正于身中
现。犹如净镜现诸色像。二外现者亦如法华
普门示现随机不同现十界色。三内外现者
如大集明。观己身众生身佛身悉现己身。亦
见己身众生身现佛身中。众生身中亦如是
皆如影现。即是色入法界海也。菩萨住此普
现之身。表成上文入假之义无所不现。前后
相成令义易了。故普现色身。因致问眷属。大
士若是生身应有生身眷属资生。若是法身
即有诸法以为眷属。何故室空不见生身眷
属。亦未闻说法身眷属法门。致有斯问。眷
属资生为在何所。就问为二。一问眷属二问
资生。如文于是下二净名答有四十二行偈
为四。初十二行正答法身眷属资生。即是自
行。二从虽知无起灭去二十七行明菩萨入
假权智无方大用。成前非道及种并为化他
佛道品¶ 第 687c 页 T38-0687.png
入假权用。三两行结叹自行化他。四一行斥
破二乘。初文为三。初四行明眷属.次七行明
资生具.三一行结自行德满。初答者。若是法
身实相则无分别。何有亲疏正为入假。故约
法门以明眷属。关河旧解。外国无父母宗亲
眷属非为贵人。今约此解仍为理释。言无眷
属是贱人者。即是二乘偏真灰断。无智度母
善权父万行功德眷属。故法华以穷子为譬。
若是大乘法身眷属臣佐吏民仓库众多。净
名即是佛法贵人。故以偈答言有眷属也。
智度即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如
母能生。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如
父能成。若就此经辨父母者。如观众生品彻
照三谛契当真如名实智母。此品明行于非
道通达佛道。遍入尘劳成就佛法即是权智
父。故金刚般若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即实
智母。善付属诸菩萨即权智父。菩萨从初修
此二观得入中道。双照二谛是权自然流入
是实。将此权实无受而受具足佛法。不證妙
觉终不灭受息此权实而取證也。又行非道
是权达佛道是实。因此二智遍入尘劳为如
来种。譬如初生常为母护。至年长大父付家
业。菩萨安住世谛。初出胎时用权实智入空
入假。乃至妙觉未曾舍离权实父母。一切众
导师无不由是生者。如世天地二气交合万
物得生。又如和合则有托胎。借此以况。权实
二智若不合者则菩萨法身智慧不生。权实
若融法身则显。故言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
生。约观心者观心即空为实智即假为权智
佛道品¶ 第 688a 页 T38-0688.png
非空非假即入圣胎。观道分明豁尔相应见
于中道即是出胎。如是乃至未入妙觉皆名
佛子。故云普贤真佛子。若登妙觉即没子名
但称为佛。大论云稽首智度无子佛。法喜以
为妻者。如世之妻策使称怀。若菩萨通达非
道之理境智相称。能生法喜称悦情怀。故有
种种出假之用心慈悲。为女者指上三十二
种慈为女也。慈与悲相扶故同女也。善心诚
实男者指上观三谛理。顺入实相一心能具
万善。权假化物如男干事。毕竟空寂舍。舍有
遮弊安身之能。毕竟空理遮二爱见。法身栖
处故为舍也。弟子众尘劳即是上来三毒等
分。八万四千尘劳转为八万四千三昧陀罗
尼波罗蜜。若似若真皆为佛事。如转弟子以
成贤圣。道品善知识。若修中道品即知中正。
识二边邪得成正觉。诸度法等侣。五度及八
万四千彼岸法门。是福智度。是慧二种庄严
两轮等故名为等侣。四摄为妓女。妓女本娱
情悦虑引诸观者。四摄能顺物情引受学者
故为妓女。歌咏诵法言。真乐自乐乐他。诵经
说法亦自乐乐他。
总持之园苑至戒品为涂
香二明资生之具。总持之园苑。园持华果遮
他盗窃令不失落。陀罗尼亦尔。持善因果遮
诸恶法。林树是覆荫清凉。诸无漏法无烦恼
契。即清凉义。觉意即七觉。七觉调停生真智
因华。故大论云无学实觉此七能到。故以为
华。解脱果者即是不思议解脱妙觉果满。八
解浴池八背舍八解脱如前分别。入九定證
真成八解脱八背舍。修成在九定。定满如水
佛道品¶ 第 688b 页 T38-0688.png
满。八解如池。七净华者一戒二心三见四断
疑五分别六行七涅槃。戒净是正语业命。心
净是精进念定。见净是正见正思惟。断疑净
是见道。分别净行净是修道。涅槃净是无学
道。别圆见思例皆得称七净华也。菩萨在因
皆名为华。浴此无垢人此约别圆。若藏通界
内事惑垢尽名无垢人。犹有恒沙界外理垢
是故须浴。界内解者。慧解脱罗汉已断分段
之垢亦是无垢。更修八解除无知垢故须浴
也。象马五通驰菩萨习未尽无漏尽通。又云
界外正使未尽犹名五通。如意通荷负众生
力大如象。馀通如马。周遍十方一念即到故
言驰也。大乘以为车实相为车体。二智为能
乘。至萨婆若中住。调御以一心法界一相常
在一行三昧。游于八正路无作八直道也。相
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不同三藏所明相好。
法身自有实报大相小相。光显法身为严饰
也。惭愧之上服佛性中道。是第一义天。菩萨
见佛性未了了故。惭第一义天。诸佛是无上
行人。愧此胜人名为愧人。覆不惭心名之为
服。又服者忍二边恶不辱中理。是忍辱衣也。
深心为华鬘。进入万行圆因即最上因。如鬘
严首。七财者。一闻二信三戒四定五进六舍
七惭愧。闻者十地听法。如云持雨十方佛说
法一时能持故名闻也。信者深信坚固犹若
金刚即圆因也。戒者十地所得真戒。经言唯
佛一人具净戒。馀人皆名污戒者。定者即首
楞严等定也。进者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舍者
常行舍行。惭愧者如前说。如所说修行者。言
佛道品¶ 第 688c 页 T38-0688.png
行相应所行如所说能到彼岸。教授以滋息。
说法利人普润一切。化功归己即是滋息。回
向为大利。回因善向果。得常住三宝故云大
利。四禅为床座。如床离于下湿避诸虫螫。世
间四禅离欲爱法觉观毒虫。从净命心修则
有支林功德。邪命心修则堕鬼道。菩萨出世
四禅一切皆摄。功德丛林无不悉备。休息诸
行能离二死烦恼毒虫。若邪命修则堕二地。
净命修之则契中道。寂灭安乐故言四禅为床
座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外国用音乐
觉悟于王。今多闻智慧觉悟心王。自觉觉他
也。甘露法之食。用真修之智契实相甘露名
为法食。大经云汝诸比丘未得大乘法食。解
脱味为浆。脱是定名。定即是水水即浆也。净
心以澡浴观理忏悔。即心水澄清浴除罪垢之
烦恼也。戒品为涂香作无作善资薰法身。
摧灭烦恼贼一行三结。自行因成则摧灭烦
恼。见真界内贼灭。见中界外贼灭。勇健无能
逾。住首楞严健相三昧。降伏四种魔者。具如
前叹菩萨已明。胜幡建道场。若众生翻邪归
正道机纯熟。菩萨即坐道场因圆果满。若观
心者举足下足无非道场来具足一切佛法。
虽知无起灭下次二十七行明通相入假权智
无方。亦是住平等法界赴缘利物。文为三。初
两行入假供养诸佛。二一行入假净佛国土。
三二十四行明入假成就众生。初两行者虽
知无起灭。入但空无生不可得空无生。而能
权巧出假。普示界内外生死众生供养诸佛。
虽知诸佛国一行二明通相入假净佛国土。
佛道品¶ 第 689a 页 T38-0689.png
如前佛国品释也。
此下二十四行明通相入
假权智成就众生。文为五。一入假觉悟众生。
二入假教用世法。三入假拔物灾难。四入假
济恶道苦。五入假同事利物。
初诸有众生
类下五行正明成就众生入假权巧觉悟群生。
如文可解。经书禁咒术下二行二明入假以
智法教示众生而不堕邪见。
或现日月天下
五行三明入假拔众生灾难。或现诸天及作
地水者。以假权变作胜正报及以依报。自在
能救三灾之难。三灾如文。
一切国土中下
二行四明入假拔地狱畜生之苦。亦应拔饿
鬼苦。文略义兼。示受于五欲下十五行五
明入假同事利物。皆为引入佛道善权方便。
称机无爽。
如是道无量下二行三叹结。入
假权巧缘起之用。自行利物非可具说。
谁
闻如是法下一行四结斥二乘凡夫。肖似也
类也善也。菩萨是佛子似佛。是佛种类善顺
佛心。若闻此说能即发心。二乘无大根性
则不似。非佛非佛种类不顺佛心。闻此不
思议解脱入假权巧。不能发无上道心故云
除彼不肖人也。痴冥无智者是底下凡夫无
大乘善根人也。
*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十六
* 入不二法门品
一释品来意二正释品三入文。初来意者一
成前观众生品入中道。二成前问疾品圆教
有疾菩萨慰喻。三成问疾品有疾菩萨中道
正观而自调伏。四成室外菩萨品用圆中道
弹诸菩萨。是则成前四义。同令入今不二法
佛道品¶ 第 689b 页 T38-0689.png
门。二释品者。然门有多义。入亦不同。今略。
明十种四句简其同异。第一四句者。一偏门
入偏理三藏三乘也。二圆门入偏理三乘闻
圆而入偏者是也。三偏门入圆理。二乘根败
高原不论入义。三藏菩萨不妨论入。四圆门
入圆理即入佛慧。菩萨是也。后二句是今入
不二法门。第二四句者一次第门入次第理。
别教菩萨入初地者是也。二次第门入圆理。
别教菩萨入初住者是也。三圆门入次第理。
圆菩萨入初地者是也。四圆门入圆理。圆菩
萨入初住者是也。虽复四句更互由根性不
定。而同入中道。故皆同入今不二法门。第三
四句者。一教为理门闻教悟理故。二理为教
门。由理识教故。三教为教门。若人闻一句通
达无量义故。四理为理门从理进入故。始从
初住乃至妙觉。故华严云所有慧身不由他
悟岂由昔教耶。前三句多是三十一菩萨入
不二法门。后一句多是文殊净名入不二法
门。虽同应迹化功归己进入何妨。第四四句
者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
异故。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
说故。三教门即理门。文字即解脱故四理门
即教门。解脱即文字故。前二句三藏之理教。
非今入门。后二句是今入不二法门。第五四
句者一默门不入。即身子默然者是也。二默
门入。即净名杜口是也。三默说门皆不入。即
三藏理教是也。人则二乘者是。四教理皆入
圆家之教理是也。人则三十三菩萨是也。第
六四句者。一教门入。闻今说入者是也。二行
佛道品¶ 第 689c 页 T38-0689.png
门入。久积净业称无量者是也。通论者佛子
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者是也。三教行共为门
入。如门而行入者是也。四非教非行入。即文
殊净名是也。非今闻教行而入。久成佛道故
也。第七四句者。一得教不得门。文字法师是。
二得门不得教观慧禅师是。三得门复得教
闻慧法师是。四教门俱不得。假名阿练若是。
前后两句非门亦复不入。中之二句真悟入
者是门亦是入也。未悟入者观行之中论门
论入。非真入不二法门也。第八四句者一出
门论入。法华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乘是宝
乘直至道场者是。即三乘历五味教入也。二
出门不得入。法华云背父而去五十馀年。即
凡夫五道者是也。三亦出亦入得入。涅槃云
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
别教菩萨入也。四不出不入而入。经云生死
即涅槃何论出入。即如上文不断烦恼而入
涅槃。是真入不二法门。即圆教菩萨入也。第
九四句者一入而不入。虽入化城未入宝所
故也。二入而论入。璎珞云因是二空得入中
道是也。三出而论入。从中道双照二谛者是
也。四不入不出而入寂照俱泯也。第十四句
者。一三门不入。即藏通二教义推三观门。是
三门不入也。二三门入。即圆教菩萨一心三
观门入也。三三门亦入亦不入。即别教菩萨
别入非圆入也。四三门非入非不入。修三观
门不定圆别人者是也。是则三十二菩萨各
说入不二法门。此约情悟以释也。净名杜口
是真入不二法门者。此就理释也。若如向解
佛道品¶ 第 690a 页 T38-0690.png
二不二约迷悟释也。若就照中名不二者。即
是照而双寂亦名为入。双照二谛名之为二。
即是寂而双照。亦名为出。是则二不二入之
与出皆就悟论。法者所照二不二之法也。门
者还是照二不二法。通达无滞名为门也。是
则还是一法约用处名异。故名入不二法门。
又二者俗谛真谛生死涅槃为二。若偏存俗
谛是生死流动。若计有涅槃是无为灰寂。若
依此真俗是则为二。止住门外宿彼草庵。不
能得入不二之门见于中道。今明不二法门
者不住生死涅槃之二。亦不离生死涅槃之
不二。双舍二边及不二边。通至中道。称为入
不二法门。此中道理名之为门。法华云唯有
一门而复狭少。此是智慧之门故。又云其智
慧门难解难入。非但藏通菩萨所不能入。别
教三十心亦所不入。唯除诸菩萨众信力坚
固者。又圆观十信但能信解。亦未能入。十住
初心乃能入耳。问十信何不似解入似。答通
意可尔别义不然。如人知彼家有物未必入
其门内。今明入者是證初住。已显法身得名
为入。如开示悟入初住中论。此品来意者远
从前来。所弹菩萨住通教及别教地前来得
入此门无生忍位。今欲显成圆别之教于二
门中无所拘滞。通而不壅亦不通中住也。复
次进论。上入室慰喻调伏中云。今我此病非
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上但明其意而
文略。今欲广说中道双用是法故有此品来
也。复次上观众生品乃当三谛同观。无中假
而不空正为入空。即是实智。佛道一品乃当
佛道品¶ 第 690b 页 T38-0690.png
三谛但照。无空中而不假正为出假。即是权
智。犹未融通使权实不二。类如天地阴阳不
合万物不生。故权实隔别实慧不生。今欲会
此权实显于中道。故有此品来也。复次门名
能通非但通入亦复通出。二而不二名为通
入不二而二名为通出。通教菩萨从思议有
作二谛入。不见中道计有生死涅槃为得。故
将别教接通之时明见中道。名之为入。此是
二而不二名入中道。若从别教。照于今段思
议之俗森罗万像即是不二而二。名之为出。
又复非但不二名入二亦名入。法门无量种
种不同。如法华明。长者造立舍宅五欲自娱。
金银仓库无种不有。此是照不思议之俗。不
二而二名之为出。自于中道證其出入。不同
门外思议之俗辨其出入。如舍利弗善吉被
加说般若领家业时。此亦从二而入不二。被
命而已非真悟入。若领知众物出入罗列。领
知不思议之俗。还出草庵二乘之真者。是时
名为从不思议之二而出思议之不二。今言
入不二门者即是不思议不二门也。就此品
为三。一净名问.二诸菩萨各说.三闻品得益。
就各说中有三十三菩萨。若准此文五千皆
说。但三十三者必有所表。今作三义往释。一
明三十三者表三十三天有不死之药。菩萨
即三十三天共说不二之门。即是不死甘露
也。即用三十三对四十二地。用三十对三十
心。用二对等觉妙觉。一对十地。此则合地开
三十心。若如仁王明十四度。合三十心为三。
开十地为十妙觉为一。亦对大品四十二字
佛道品¶ 第 690c 页 T38-0690.png
门。初阿后荼。初阿名诸法初不生。此中最初
法自在菩萨说不生不灭入不二法门。即阿
字义亦如中论八不初辨不生不灭。若闻阿
字门即解一切义。初阿字具四十二字功德。
后荼亦具四十二字功德。中四十字皆具四
十二功德。故初地即具四十二地功德。若无
分别中而论分别不二而二。说有四十二地。
若分别中无分别而二不二者。一地之中皆
具诸地。一字之中皆具诸字。过荼无字可说
者。如维摩是最后荼字妙觉之地。是故默然
无言。当知三十三菩萨即表此之三义。二自
行为语。类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如来印定
一一比丘无非正说。但为其约一法得入见
真断结。今逐说而观之故别不同。名为各说
身因。见理无异故言无非正说。此三十三菩
萨亦复如是。无生之理不殊而入门不同。观
法各异故有三十三种。如云泥洹真法宝众
生以种种门入。三就化他为语即是随四悉
檀机悟不同。约物有异致有差别。实行之者
未入无生乐闻无生无灭。即是随世界。或执
生灭即用无生无灭。即斥其生灭即是随对
治。或有人闻馀法不生善心。若闻无生无灭
双亡二边善心即进。即是为人随得悟处。亦
五千之观悟无生忍者。即第一义也。据一门
之中皆具四意。我无我常无常垢净苦乐等
亦如是。第四约别圆往判。若是三十一菩萨
皆以有言言于无言。是名别教。文殊以无言
言于无言。净名以无言无言。是名圆教。圆教
二种一圣说法二圣默然。一圣说者。圣名为
佛道品¶ 第 691a 页 T38-0691.png
正。正即中道。乃不当言与无言亦得论言无
言。是故文殊显不思议圣说法。故以言言于
无言。维摩显圣默然故以无言。无言此之圣
说即是默然。默然即是圣说。故大经云若知
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多闻。问若言即是无言
者。前三十一菩萨有言于无言皆是圆教
耶。答作一一门判得入无言者。是别教意。若
作不生不灭一门能摄四十二地者。即圆教
意也。此中唯虽有三十三人收束为语不出
四门。如释论明第一义悉檀。虽云一切实非
实等皆是明第一义悉檀。今此四门亦尔。虽
四门不同皆是明不二门之中道。
法自在者
明此菩萨于三谛之法而得自在。如上云。体
无疾故手足自在则身自在。今此亦尔。于中
道理不生爱见。则权实二用自在故。慧亦无
缚体用自在。仍此为名。生灭为二者。生死涅
槃相对为二。若见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
复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岂得有生。既
其无生何处论灭。无生无灭两边俱泯。无复
有二。因悟中道见理之时称之为门。若不悟
者皆是随情非是门也。问若言不生不灭是
入不二门者。如富兰那亦说不生不灭。六十
二见亦计有不生不灭不可说藏。亦应是门。
若其非者有何等异。答六十二见邪心虚画
皆是情说不生不灭。非是随智悟道之门。尚
不得小乘之理。何况得与不思议不生不灭
门同也。问若尔者三藏中有有为生灭。有无
为不生不灭门。与此不生不灭何异。答三藏
所说非生非灭门。此乃悟有作四谛偏真之
佛道品¶ 第 691b 页 T38-0691.png
理。计有涅槃染著于法。非悟中道佛性双亡
有无不生不灭之门。复次通教四门者体色如
幻化镜像。四句叵得而说为生者。犹如幻化
假说为生。如镜中像灭假说为灭。不同外像
计性生灭。但假说生灭耳。是名通教中有门。
空门者即幻色是空。不待幻灭为空。亦有亦
无门者。幻色不可见而见。见而不可见。即是
亦有亦无门。非生非灭门者。幻生尚不可得
何况有幻灭。生灭不可得故言非生非灭门。
此复何异。答若通教未悟作此计者乃是随
情之说。若悟真者乃是悟思议不生不灭偏
真之门。非是不二中道门也。今此中明不生
不灭并不同上所说。束以凡夫为生。故大集
云出法摄心。凡夫依有漏禅还受生死。二乘
及通教所證涅槃同皆是灭。如下灭法摄心。
今明不生非凡夫。不灭非二乘涅槃之灭。正
破二乘所證涅槃灭于化城。不同通教不破
圣人所得。凡夫受分段生二乘受变易报。今
入不二门则离此二边中道为门。故龙树偈云。
虽未脱死地则为已得脱。若约通教释菩萨
已断正使馀有受生。是慈悲为物非己实报。
故云已得脱。若约别教意已断分段侵除无
明。即分分中脱未脱者未免馀生故。
德守
者。三德之法守持无失。实相之理爱护坚严。
从此为名。我我所为二。既无我则不得所。一
往此语似如空门。何得是不二门。但别教之
中具有四门。或随性欲入道不同。或为赴机
化物有异。应须四门引接。不但一非有非无
之门。此虽似空门终是不二即中之空。若二
佛道品¶ 第 691c 页 T38-0691.png
乘断我见谛得入涅槃。此但空我不空我所
得涅槃故。故言我生已尽所作已辨。当知未
空于所也。今言空者如上文云。我及涅槃是
二皆空。我空故即是空生死。涅槃空故即是
空所。故言是二皆空空病亦空。二边双遣则
入不二法门。
不眴者。事释眴者人目但上
眴。天目上下俱眴。如顶生上忉利二王共坐。
不可别知。唯视眴有异耳。若上眴云以智就
境。若上下俱眴智境扶合。菩萨不尔不动不
眴。或可从此得名。理释者人天动眴是二相
见。但见生死涅槃也。菩萨不动不眴是不二
相见。见中道理也。从此得名。受不受为二者。
不受有五种。如大品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不见
受不受。二皆不著是故受不受双舍。若舍于
受取无受则有去取。有取则作作故有行。今
既两亡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受即凡夫受二十五有报。不受即二乘得罗
汉时。不受诸法漏尽意解。今入不二不同凡
夫受故无取。不同二乘不受故无舍。无取无
舍是名入不二法门。
德顶者声闻法中为
顶禅。于诸禅中最上。今明此菩萨若无中道
之德则有顶堕。有中道德故则无顶堕。无顺
道之爱故称德顶。垢净为二者。若欲界苦集
为垢非想定离下地为净。如三界见思为垢。
二乘断三界垢为净。净不可为垢垢不可为
净。是故为二。今观此垢实性犹若虚空。虚空
之相无垢无净。一切法皆如。相寂灭者即顺
寂灭也。既垢净为二。不顺不灭。今不见垢净
双亡两边得入中道。
善宿者是星宿名。二
佛道品¶ 第 692a 页 T38-0692.png
十八宿皆属五星。五星所配乃至五阴。若就
理为语即得日星宿三昧。以此为名。是动是
念。境界生灭名动。心来观境名念。是为二边
故有分别。今达境性无动。达心性无念。既知
无念心亦无动境。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
者。善是顺理之名。以慧眼故见少佛性名为
善眼。二乘虽有慧眼不顺中道。不见佛性名
为不善。此菩萨从见善理得名也。一相无相
为二者。他解有三。或言一相胜无相。何故尔。
生死是有相涅槃是无相。对有相说无相犹
成有相。中道不对有相故名一相。或言无相
胜一相。生死生灭为二相。涅槃不生灭为一
相。此一相亦是对二得名。犹名二相中道无
二相亦无一相。或言是齐。何故尔。真谛中自
有一相无相。中道中自有一相无相。故言是
齐。又毗昙云。一法二相一法者随约一法。或
是心法或非心法。但将心约此一法即有生
灭二相。或住或异或大或小等。若约四法是
有八相。八相皆约一法而起。故名一法。以约
法故则有二法乃至八法。故名二相。若不得
此一法亦不得八法。八法既无即是无相。虽
有此解今皆不用。今取释论破一时中云。相
与法一亦不可。相与法异亦不可。非一非异
中而论一异。亦如一切数中但有一法更无
有二。如心是一法来约于瓶故言一瓶。更足
一名二。三一名三。四一名四。如是百千无量
不出于一。故云一相无相为二。若不得一相
亦不得无相。一相无相皆无故名不二门。又
阿含增一明义。云诸比丘唯有一法所谓心
佛道品¶ 第 692b 页 T38-0692.png
是。更有二法即开心为色。更有三法即开心
为四乃至无量。皆约一心中生。若不得心之
一相亦不得一切从心所生之相。达此二边
知心相非一相从心生非多相。而能为一相
为多相。此之一多无一无多。毕竟清净。俱泯
一二名为平等。平等故是入不二法门。又约
三脱门。以十八空破一切法。犹有空在故云
一相。次破空病。空病亦空是名无相。不得空
相亦无无相。故云一相无相不可得。名入不
二法门。
妙臂者或用事中妙故得名。或权
实两智为二。此智巧妙从此得名。菩萨心声
闻心为二。声闻怖畏生死自取解脱。菩萨不
畏处在生死。二乘心不可为菩萨心。菩萨心
不可为二乘心。二乘住调伏心菩萨不住调
伏调伏不调伏心。是故为二。若能观此心性
犹如虚空。空中不见有心。何况见有自善为
他二种之别。心性空故不著二边。是入不二
法门。
弗沙者星名。云是二十八宿中鬼星。菩
萨生时与此相应。善不善为二者。取十善十
恶为二。泯此善恶除分段业只成通。教不二
门。今取三界之心为不善。以乖理故取二乘出
生死入真谛为善。以此为二。达善不善即是
实际。实际即是空。空中尚不见起善。何况不
善。其性寂灭善不善双亡。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者名无畏兽也。如涅槃师子吼释。决
定说三谛之理无所畏心。从此得名。罪福为
二。前善恶从因为因论不二。今明罪福从果
为名罪。罪摧碎行者身心。福名福报。若取
世间罪福此只成通教不二门。今取三界是富
佛道品¶ 第 692c 页 T38-0692.png
乐之果受身。皆名为罪。二乘名无罪。能出三
界子缚已断故。大品云摩诃那伽名为无罪。
无罪即是福。有罪即是生死。无罪即是涅槃。
以此为二。今达此罪福之性无缚无脱。五逆
之相即是菩提。岂离此罪缚别求解脱。即不
得罪亦不得福。夫了此相即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者如师子不畏一切。得首楞严健
相故。有漏无漏为二。漏言漏落。起罪堕落三
途。又漏名漏失。退失出世善法。此之二义亦
应是同。只由退失出世之法故落三途。只落
三途良由退失出世善法。无漏者不失出世。
求出三界入涅槃名无漏。此亦异故为二。观
此漏无漏性即是一性。等无差别。非生死漏
非涅槃无漏。无漏即无相。漏即是有相。达此
性时不著二边之相。即入中道不二法门。
净解者有为未必是有漏。如得无漏亦是有
为。有为三相所及。无为是三无为。虚空无
为.数缘灭.非数缘灭无为。无为有为数非数
法。是故名异。但三无为一是涅槃二非涅槃。
数缘不得是虚空。虚空不得是非数。三虽各
异还是数法。今将离一切数对彼数为二。达
此二如虚空。不见数非数无复二边。无挂无
碍即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者是大力健相三
昧。故从此得名。凡夫名世间二乘名出世间。
出与不出为二。今观此世出世亦不出不到。
大品言是乘无动不到不出。其性空故。不得
出不出相。名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者生死
是缚是然。涅槃是解是灭。为二。今观生死性
本来常寂。本自不缚何所论脱。又亦不然岂
佛道品¶ 第 693a 页 T38-0693.png
应是灭。既然灭不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
见者者尽是二乘见思尽。不尽是凡夫生死
无际。今观尽不尽即是空。空不可尽。不可不
尽故言。痴如虚空不可尽老死如虚空不可
尽。非尽不非尽中若作尽说名毕竟空。若
作不尽说妙色湛然恒安住。不为生死之所
迁。既非尽不尽则无二边。得入不二之门。
普守者即是善持实相守护菩提。一不漏失
从此得名。我无我为二。我即凡夫所执。无我
即二乘空境。今达此二边即无二相。故于我
无我而不二名为实性。实性之性即是佛性。
以自在我名真无我。如大品所说。既其不二
即入中道。
电天者观第一义天发电天三昧
见理为名。明无明为二。无明即是明。故言十
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即明故言众生佛性
明如日烦恼覆故闇如漆。涅槃云明与无明其
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即是佛性。
明有三种。菩萨明即涅槃。若佛明即佛眼。
无明明即毕竟空。空故岂有明与无明为异。
异不异故空。空故即入不二法门。
喜见者
一切众生之所喜见从此为名。色色空为二。
此是灭色为空也。今即色是空不得灭色是
空。故言不二门也。乃至五阴皆尔。若直尔论
只是通教。今论法性色等即是实性。实性即
是中道妙色。乃名入不二法门。
明相者四
种者四大种。与空种为二。四种围虚空而住。
内外皆空。皆空即无四种。四种与空种无异
故泯于空有之种。即入不二法门。
妙意者眼
眼色为二。无尽意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者。
佛道品¶ 第 693b 页 T38-0693.png
若取此二法为二。便成通教意未显不二之
门。今取六度教菩萨布施而不回向求常住
佛。通教则能施回向一切智为二。今明布施
性即回向性。无六度通之别。是为入不二门。
又施等是因一切种智是果。是为二。又自行
六度为善则少。回向果而行六度其福则多。
多少为二。观此二性无异。名为不二法门。
深慧者空无相等为二。通教三空缘真谛。别
教三空缘实相。具出释论。无相缘灭下四行
即无为法。空无作缘苦集道下十二行。是有
为。故三谛入有为相。有为相即是世间有为
法。无相缘灭是无为法。故以为二。今明不见
空性异于无相。不见无相异于无作。即是实
相。实相中尚不见一。云何有二。二既俱泯。即
得入不二法门。
寂根者三无漏根从寂灭实
相生。亦是观六根得清净。即是寂根。用此为
名。佛法众是三宝。何得为二。既言三宝。三宝
别异。异不名如。不如故为异。为二。又解佛与
众俱是人。故言众生无上者佛是。法无上者
涅槃是。是所行之法故与人为二。此是小乘
所明别体三宝。阶差不同名之为异。异故为
二。今观三宝是一体入一实相空中。不见有
三之异。佛即法僧法即佛僧僧即佛法。何故
尔。佛有三种法报应。是一体论三。非是三身
差异而言三佛。三佛既其不异。法即报应更
无差别。今就三身明三宝者。法身即是诸佛
实相不来不去。法性之性即是法宝。报身是
智。智照圆明契于法性。发生明觉显出法身。
名为佛宝。应身随缘化物与物和同。又此应
佛道品¶ 第 693c 页 T38-0693.png
身顺于法身和同同实相。以此二义俱是僧
宝。此三未曾差别。故知不二。复次就法佛明
三宝者。法身是法性。法性即实相。常恒无变
是法佛之师。可轨之法名为法宝。法性之性
亦名常寂光。寂而常照。上文云。其室常以金
色光照。昼夜无异不假日月所照。即是智性。
称之为觉。即是佛宝。此之明觉与法性和同
境智相称名为僧宝。即就法身之上辨其三
宝。复次智照圆明是觉义。名佛宝。圆照之法
是可轨义。即法宝。此报佛智与理相应顺于
如故即是僧宝。报佛论三义也。就应身明三
宝者。应身照机不失其宜。亦是自觉觉他名
佛宝。应身为物之轨是法宝。和光度物与物
和同是僧宝。虽复实相之上分为三身。三身
配为三宝。三宝之中俱有三宝凡十二宝。未
曾有异。以不异故无人法之别。入一实相不
二之门。三宝之义既尔诸法亦复如是。故上
文云。一切众生如弥勒如无二无别也。
心
无碍者观三谛通达无有挂碍。身身灭为二
者。若捡折此身不见身者。即身因灭。因灭则
果灭。果灭即涅槃灭。灭即与生死为二。今观
身实相即是涅槃故言即色是空。说涅槃即
是色。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实相中尚不
见身。何处论灭。即生死是涅槃。即涅槃是生
死。何故尔。性不异故不得因果之殊。不见身
之与灭故名入不二法门。
上善者观三谛顺
理此善最上。从此为名。三业是三何得为二。
亦同前解。以其身非口口非意等此别异故
以论其二。又身口是色法意是心法。色心为
佛道品¶ 第 694a 页 T38-0694.png
二。以其二故能动外相。若入一实理中尚无
三业差别。何得三业作相。作相性与三业性
无二无别名不二法门。上善眼明一相无相
入平等相。此从无相门入。四种空种如虚空
相。此从空三昧入。此中明三业无作即一切
无作。从无作入三门乃殊。同缘中道入实相
中不二门无异也。
福田者如上须菩提中说。
福行者十善福也。罪行者十恶业也。无动具
取四禅支林功德亦为福也。又云三禅中皆
非无动。初禅觉动二禅喜动三禅乐动。四禅
四空方为无动。罪福二种皆是作法。名为动
行。无漏真谛无为无动。不见此二相则不见
动与不动。深达动性即不动性。尚不起不动
行何况罪福动行耶。是入不二法门。
华严
者举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达二十五有
中我性。我性即佛性。佛性之我即无有我与
无我之异。是入不二门也。无识则我无我而
不二。
德藏者三德之藏含藏万行用此为名。
有所得相只是一法那得为二。今言有所得
即对无所得若生死为有得即对涅槃为无
得。若待有为无者。还即为二。虽云涅槃无得
于涅槃生染亦名有得。如呵身子云。有造證
之求并非求法。故知虽不得生死便得涅槃。
今一往且取涅槃空为无得。若不见生死之
有得不见涅槃之无得。无生死则无所舍。若
无涅槃亦无所取。无取无舍即入不二之门。
月上者如月团圆于天上分形散影于下水。
此菩萨上照三谛之理圆。下应十界之心水
故名月上。明暗为二者。前言明无明为二。是
佛道品¶ 第 694b 页 T38-0694.png
论理以显事。今言明暗借事以显理。互举事
理赴机不同入不二门。其如一也。若言于明
时无暗暗时无明为异。今达明性暗性何别。
如虚空中非明非暗。明暗约空。若无虚空无
所显晦。显晦虽约虚空虚空实非显晦。显晦
不得离虚空。虚空亦不得异于显晦。若达如
虚空性则不见明与暗异。不异故即入不二门。
宝印手者实相宝印印权实智名为印手。
乐涅槃厌世间。此复与前生死涅槃何异。生
死涅槃约事以明。今辨乐厌就心而说。涅槃
可乐即无为心。生死可厌即有为心。世间即
寂灭如菩提相。何可论厌。既言生死即菩提。
何可厌菩提更乐菩提。若本有世间可厌可
有涅槃可乐。既无世间谁论其厌。亦无涅槃
何所可乐。二种既空入如实相。乐厌自息缚
解如文。
珠顶王正道邪道为二者。如舍八邪
入于八正是则断诸见而修道品。若以邪相入
正相即是不二。八邪而入八正于见不动。而
修道品。正不即脱。不复分别是邪是正。无
复二边是为入门。
乐实者是慕中道实相为
名。实不实为二。不实是俗实是真。以此为二
此则为别。今实相之中不得凡夫之不实名
无俗。不得二乘之实故无真。即入不二门。非
肉眼见慧眼所见故。涅槃云二乘之人虽有
慧眼名为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
眼。二乘虽有慧眼止断三界见思不见佛性。
以不见故虽有慧眼名为肉眼。若圆教中六
根净位。虽是父母所生肉眼。尔时已断分段
见思。是故二乘之人虽以慧眼断惑止齐圆
佛道品¶ 第 694c 页 T38-0694.png
教六根。故言二乘之人名为肉眼。此六根清
净在方便位已观中道。虽是肉眼名为佛眼。
但大乘见佛性不同。若约别教为语。正观中
道未见佛性为慧眼。照二谛为法眼。三谛同
观为佛眼。就圆教为语铜轮之中即得佛眼。
三谛同观。故涅槃云。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
为佛眼。此语似指六根清净之肉眼名为佛
眼。况初住耶。得此佛眼之观岂复分别是实
不实。名为入不二法门。是中明诸菩萨各各
说备有五千。何但三十三。经家不具存耳。或
梵本不尽。若用三十三对四十二地者。五千
并说。复对何等。答一地之中无量法门何况
五千多说何妨。
二文殊说不二中为二。一
诸菩萨问二文殊说。若有示有说即起心识
波浪则动。若不示不说心识不起。离于名字
入无言说道。寂然无声说是为入不二门。故
云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料简上别圆不
二之门如前。若作五门对机不同者。菩萨
达罪福性无缚无脱。此明性义即是法性。法
性常住无有变易。非佛天人龙神修罗所作。
终无改变。即是有门入不二法。虽说有门若
但明性。即是有门。若明性空即是空门。随语
所诠细寻取意。若如妙臂所说声闻心菩萨心
如空如幻。此是空门。如电天说无明性即是
明。明是色法岂非是有。又云明亦不可取岂
非亦无。又如涅槃。无明明者亦是色法即有
义。又言即毕竟空。空即无义。当知是亦空亦
有门。法自在说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非空
非有门。如此双非门多。三门少。虽少凡有四
佛道品¶ 第 695a 页 T38-0695.png
门。但寻所诠而判门义。诸菩萨以四门随四
悉檀逗机而说。应得悟者皆入法忍。其未悟
者文殊即以无言说藏第五不可说门逗之。
故此中具足五门义也。问此四门者说可说是
教。不可说门那得是教。答文殊说维摩不说
不可说岂得非教。故知五门俱得是教。若约
四悉者。诸菩萨说三悉檀。文殊说第一义悉
檀。亦以无言之旨显成诸菩萨双亡不二
之说也。复次释论云。一切法实不实亦实亦
不实非实非不实。诸佛于此广说第一义悉
檀。中论观法品亦用此偈。故知诸佛说法无
不约此四门。若实者即是法性实理用有为
门。若非实即是约毕竟空为门。若亦实亦不
实即是上文无明即明。明即毕竟空。即是亦
实亦不实为门。若非实非不实即空有双非
之义。如用中道非空非有为门。如是四门为
向道人。闻说即悟。如五千之流得无生忍。即
是见第一义。若闻不悟执起诤竞。即名般若
波罗蜜。譬如大火炎四边不可取。邪见火烧
故。若因诸菩萨说得意即悟。犹执语未晓者
是故文殊不用四门。乃用第五不可说门为
向道人。闻说即悟。此无言说亦是印上不二
之门。亦是别拟圆教。得圆意者上来别说。非
生非灭等门即具一切。悉入其中即圆教意。
若止作一门悟入不二者即成别教。不可说
门亦如是。若知不可说摄一切法即是圆门。
若但论不可说门入复是别门之意。无言不
可说自有六种。一如外道长爪。亦说一切法
必可破一切执可转一切论可坏。是中无所
佛道品¶ 第 695b 页 T38-0695.png
有不可说。沙门以何法诱我妇子。其虽有此
不可说。乃是妄情所计皆云毒气。云诸法不
受非真不可说也。佛心无三毒良久为言。即
用苦集二谛以示破之。汝之不受。汝见是受
不。若见受何得言一切法不受。若不见受何
得见他之受即欲破他受。既以受破他受。当
知汝受于受既有受。受即是苦谛。于此不受
而起憍慢陵破于他。即是集谛。流转生死具
受诸受。云何言一切法不受。故知此之不受
受无言无语。是妄情中说是事实馀妄语。而
为须陀洹初见谛所破。故非真悟也。二犊子
道人第五不可说。虽在佛法学而存一。我但
不可说。三三藏中亦有无言无说之门。如身
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不知所云。
亦是不可说。四通教亦有不可说。大品云三
乘之人同共无言说。第一义道断烦恼入涅
槃。五别圆两教居然同有此门。何以得知。
其相当自寻经求之。经中决不条然而说。求
之必有前渐。若前来所诠三藏意。次有无言
无说。当知即属其教。若辨通教义相而得无
言无说者。即属其教。若历别明菩萨行位。次
明无言无说。是属其教。若是圆教明一法行
摄一切法行。次以无言无说。是圆教也。须先
识诸教中意可得判此。今此三十一菩萨明
不二之门各据一行。若当门下各各说无言无
说。是则别教无言之门。今历别说竟。文殊总
印。当知但圆教无言之门。以其总印上说成
别教义。取文中云一切法不可说不可示。何
但非生非灭之法无言无说。生灭之法亦无
佛道品¶ 第 695c 页 T38-0695.png
言无说。如涅槃云。生生不可说即是俗谛凡
夫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即是世谛死时真
谛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安住世谛。初出胎
时即是菩萨假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即
是中道圆常不可说。故知一切之语包含世
间出世间皆不可说。法华云。及佛诸馀法无
能测量者。止止不须说。言辞相寂灭。当知一
切诸法皆不可说。故知是圆教不可说门也。
简异圆别两种明矣。复次文殊说一切法无
言无说无示无识。故深会圆理。第三维摩
默然无言。以此往论得知。维摩是圆教之中
无言无说。即入不二。语则动乱波浪便起。默
则心静如水澄清珠相自现。
说是下第三大
段五千闻不二门即得利益。入无生忍此之
得悟为定在何菩萨所说。
维摩经略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