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略疏-唐-智顗方便品之初¶

方便品之初¶ 第 596b 页


维摩经略疏卷第三(初小卷九)

天台沙门湛然略

* 方便品之初

此品次佛国来者。即是为破有为缘集显不
思议法身扶成如来净国之教。大圣意多今
略为三。初明此品次佛国来。二略释方便义。
三入文解释。初意者前于普集已说真性解
脱之体。次于此经阐扬佛国因果之宗。为未
晓者必须菩萨胜人开奖。今净名住不思议
解脱之权谋。故能辅佛折伏摄受有机之徒。
令离诸缘集成不思议解脱。若净土行熟则
随业来生。各于其土闻法调伏入慧起根。问
普集真性是从经体。何得用为此经之体。答
真性解脱通为诸经之体。岂不近为此经体
耶。但佛国品文未显。至下处处显说。并与前
说不乖故得为此经体也。二释方便义即为五
意。一略释名。二约教同异。三方便所用法。四
方便品之初¶ 第 596c 页 T38-0596.png
约三业所用。五约观心。一略释名者方是智所
诣之偏法。便是善权巧用之能巧。用诸法随
机利物故云方便。故文云。智度菩萨母方便
善权父。方便有三。即三种二智。一化他。二自
行化他。三自行。具在玄义。二同异者即约四
教。一三藏。佛三种二智者如毗昙有门。照事
无常苦等名为权智。照理无常苦等名为实
智。成实空门以毗昙事理皆是权智。照谛空
理方是实智。如是四门四悉赴缘说种种二
智皆是化他。二明自他权实二智者。佛用四
悉说上四门种种权实随他意语皆是权智。
坐道场时證二谛理不可宣说即自行实智。
三自行权实二智者。坐道场时證俗谛智究
竟分明法障皆尽名自行权智。證真谛理究
竟分明正习俱尽名为实智。二明通佛三种
二智者。一若用悉檀说三藏三种二智及当
教有门。照幻化事皆名权智。照幻化理名为
实智。若空门明义照幻化事理皆名权智。照
幻化理空即是实智。乃至四门种种权实皆
是化他权实二智。二明自他二智者。总前三
藏及当教所明种种权实皆是随他意语。并
属化他权智。佛及八地内心所證皆名实智。
三自行二智者。佛及八地照真俗理即是权
实二智。三别教三种二智者。一总前藏通三
种二智及当教有门分别事相皆为权智。若
照如来藏理名为实智。若空门者照有门事
理皆名权智。有门权实毕竟空寂名为实智。
二自他权实二智者。总上二教及当教四门
皆是随他名为权智。佛及十地内證之理名
方便品之初¶ 第 597a 页 T38-0597.png
为实智。三自行权实二智佛及十地内證不
可说真俗之理名为权实二智。四明圆教三
种权实二智者。总前三教及当教有门不
断烦恼照界内外法界种种法门名为权智。
不断烦恼照自性清净心即是实智。圆空门
者不断烦恼照界内外事理之有名为权智。
照事理皆空名为实智。如是等四门用四悉
说种种二智皆名化他二智。二明自他二智
者。三教及当教种种二智皆是随他。悉是权
智。佛及四十一心證不思议二谛之理皆名
实智。三明自行二智者。佛及四十一心内證
不思议二谛之理名权实二智。是故文殊请
净名说入不二法门。其即默然。文殊称叹意
在此也。三方便所用法者。至论诸法非权非
实。而言权实者。皆四悉檀善巧利物。此方等
大乘一音演说随机所感四种不同。又此品
正明助佛阐扬善巧权谋随机利物。令入慧
起根故名方便。但璎珞有三。一破法二立法
三教化众生。今约此经远论。室外折伏即是
破他执法之方便。室内摄受即是引他立法
之方便。以折伏摄受令法久住。前二亦是化
众生之方便也。若约此经近论者。此品呵诸
人者即是破法折伏。劝求佛身即是立法摄
受。以折摄故令法久住。法得久住者谓令众
生入真性解脱清净佛土。是以中论品品明
破即是破法。后四谛品明三宝四谛四沙门
果即是立法。又偈结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
是空破法折伏也。亦名为假名立法摄受也。
亦是中道义教化众生令法得久住。法久住
方便品之初¶ 第 597b 页 T38-0597.png
者令见佛性住大涅槃。故前品云随其方便
能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即佛土净。当知叹
净名方便者正叹助佛阐扬不思议解脱佛国
之教。四约三业明所用法。所以然者。诸佛菩
萨清净三业性如虚空非一非异不可分别。
为化众生慈悲誓愿神通感应应十法界现不
可说种种身业。十方利物是为身密方便示
现。又以悲誓神通应化现同十界所有音声。
十方佛土示不可说种种之法是为口密方便
利益。又以悲誓神通应化现十界心。十方佛
土现不可说心识种种分别即是心密方便利
益。藏通但明神通三业。别圆法身应现三业
亦名神通变化三业。故约三业以明方便。此
品明六度摄物即心密方便。为白衣等示种
种之身即身密方便。一切见敬托疾兴教说
种种法即口密方便。此三业方便无方利物
莫测其本。即是三密亦名三轮不思议化。三
无失。三不护。三业随智慧行。良以法身三业
化物无失。无谋无念寂而常用应生四土。示
身口意折伏摄受利益众生。故居方丈无疾
现疾。因以开悟令超缘集同栖空室。从此标
名故言方便品也。

五约观心者。若别相三观前二为方便。若入
中道即是实慧。初从假入空是破法折伏义
也。次从空入假是立法摄受。中道正观即是
教化众生入实慧也。入实者名法久住。法久
住者则法身常存。若一心三观方便实慧不
一不异。以三观历三业明方便巧用可以意
知。问此品定是谁说。答此有三解。有言是集
方便品之初¶ 第 597c 页 T38-0597.png
经者。叹净名德为问疾者说如是法。有言前
叹德是集经者。次说法是宝积向佛述净名
有疾而不得来。为问疾者说如是法。有言是
佛同叹净名有此方便说法利物之事。今恐
是佛说。普集经及佛国品意在净名助发宣
扬。有此称叹净名悬知。故方便托疾来诣参
问因得兴教。阿难本愿所未闻经愿佛为说。
至结集时次佛国品而诵出之。入室六品阿
难在庵罗园皆付阿难者。亦是重为说。


时下三入文解释。净名助化凡有九品。大分
为二。初半品叹德正是形益方便。二从现身
有疾去正明声益方便形声互益。但就傍正
而分两别。初形益者即为声益而作哢胤。何
者此土以音声为佛事。故声益为正。就初为
二。一先叹德二正明形益。叹德为二。初标住
处及人。二正叹德。初文者城如前释。长者者
有长人之德也。但标人处者意有所主。净名
宝积同住此城本是法友。宝积独来而净名
不来者为有疾也。因其有疾故致参问。因问
说法承机便也。人既有问佛同世仪岂不遣
问。但被命之徒有堪不堪。不堪即五百八千。
又各述往呵显净名之德。亦令述昔重益时
机。此有密意非都不堪。堪即文殊。奉命入室
对扬解脱。其同往者法利皆充。是则净名赴
缘兴显大法。佛国因果之功成。维摩如前释。
长者者今当略解。然其本地旧云金粟如来。
即是法身长者。如法华云大富长者即是如
来。语其迹也。位居法云或云等觉。望佛
为菩萨。即长者子望下地名等觉佛。则长者
方便品之初¶ 第 598a 页 T38-0598.png
也。今略为四。一外具十德名世间长者。二内
合法身十德即出世长者。三约观心具有十
德。四帖释经文。初外具者一性贵.二位高.三
大富.四威势.五智深.六年耆.七无失.八礼
备.九上叹.十下归。备此十德世间名大长者。
何者国内胜人称为长者必是贵族。虽是贵族
爵位卑微不称姓望。虽是高位贫无财惠世
所不重。虽财充积无宠不威物不敬畏。虽有
大势神用闇短智人所轻。虽神解明鉴而年
在幼物情不揖。虽年耆貌皓内行斯恶人所
鄙怪。虽操行无瑕而外阙礼仪无可瞻爱。虽
进止容与若上人不穆名不彻远。虽豪贵歌
咏无恩群下物所不崇。十德若备名大长者。
二以十义内合法身十德者。净名迹即居人
世具世十德。故毗耶所推称大长者。然其本
地。众德妙绝不可称说。略而言之内具十德。
即是出世法身长者。一从初发心常值佛禀
教。正观中道发生理慧。即是法王种性中生。
二积功累德證无生忍。三万善法财无不具
足。四十力无畏降魔制外。五权实二智无不
通达。六久值诸佛观行纯熟。七三业随智得
三无失。八具佛威仪进止咸益。九诸佛记别
叹以诚言。十释梵所敬归心所崇。此十具足
即法身德满故名法身长者。是故能辅释尊阐
于不思议法门显成净土因果之教。三约观心
明十德者。一姓贵即正观顺教契理生智。是
名发心生在佛家种性真正。二得无生忍者
观三谛理。三惑不起即是修无生忍。虽非上
地观行之心亦称无生。故法华云。若说此经
方便品之初¶ 第 598b 页 T38-0598.png
当著如来衣。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忍即
寂灭忍。岂不得称无生。此即位高。三大富者
正观之心三业清净。包含三谛一心万行富
有法财。四势力者正观降伏爱见魔外。五智
深者观中为实双照为权二智具足。六年耆
者久种善根方修此观。七无失者正观心性
三业无瑕。八礼备者举足下足无非道场。乃
至著僧伽梨悉皆一心。九上人咨嗟者观行
之人常为十方诸佛所赞。故法华云能持是
经者诸佛皆欢喜。现无量神力叹美持经者。
十下人所敬者法华明。持经行人天龙四部
皆来恭敬供养是人。当知观行之人具净名
德同于大士。是真佛子。故法华云佛子住是
地即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尚同长者受用岂不得名长者子也。

已曾供
养下二正叹德即为十段。释于十德不多不
少。供养诸佛者此两句叹第一种性真正。如
世间长者姓贵也。今净名值佛既多闻法亦
广。必如闻而行深观实相。若发生理慧是为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三慧显理天
性相关名真佛子。是则生在佛家。种性真正。
深殖善本者释成种性。殖之言种。观毕竟空
种大智种。智是行本。从解生行德无不备。故
大品云诸法虽空一心具足万行。即法身初
生具足众德。

得无生忍此一句二叹法身位
高。如世长者位高也。所以然者。圆教初住一
地具足诸地功德。此义犹通。今净名或云金
粟如来。已得上寂灭忍。或云位居等觉得中
寂灭忍。或云位居法云得下寂灭忍。若居中
方便品之初¶ 第 598c 页 T38-0598.png
下无明已断。但有微习不能牵生名无生忍。
即位高也。所以不受寂灭忍名者。正为让佛。
但无生忍也。

辨才至总持此三句是三叹三
业功德。法身之德四辨法财亦复无量。如世
长者之大富也。辨才是口无碍。辨能摄一切
口业功德法才。游戏神通即身业。摄一切身
业功德。逮诸总持即诸陀罗尼总持一切意业
功德及馀一切功德法财。

获无所畏降魔劳
怨。此二句是四叹外用无怯。如世长者有威
势也。何者十力无畏降魔制外。魔即四魔八
魔十魔如上说。劳怨者魔有尘劳之力。能害
菩萨智度母善权父诸善法亲。故名劳怨。

入深至利钝此八句是五叹二智。如世长者
有深智也。前四句正叹后四句释叹。入深法
门即叹实智。不二法门实理甚深唯佛究尽
故名深法。善于智度即到彼岸边底叹实智
也。通达方便大愿成就二句叹权智。权智善
巧能成大愿。大愿成就方便用成。明了众生
心之所趣此二句释叹实智。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凡有心者悉得菩提。如流趣海。又能分
别诸根利钝。此两句释叹权智。众生根有利
钝不同。而能善巧逗机令得悟解即是方便。

久于至大乘此三句六叹修行积久见理分
明。如世长者年耆见久。故法华明文殊已曾
久值诸佛修学积劫。此亦如是。故言纯熟。决
定大乘者见理分明能师子吼。师子吼者说
诸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大经云即大乘也。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此二句七叹三业随智
慧行得三无失。如世长者内行无过。何者一
方便品之初¶ 第 599a 页 T38-0599.png
切所作皆是三业能善思量。若作前智后失
不可追。今前智后作无差机失。即三业随智
慧行得三无失。

住佛威仪心如大海。此两
句是八叹形心两称。形则进止得仪心则含
弘无隔。如世长者礼仪备足有大人之怀。又
住佛威仪者如十地菩萨学佛象王回视等。
举足下足有所运为无非佛事。有言具佛相
好也。今言能如佛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普利
一切。心大如海者大经明海有八不思议。佛
法亦尔具出彼经。今言菩萨无缘大慈含容
一切心无取相。是故不增。虽观诸法毕竟空
寂而不舍众生。故名不减。犹如大海众流常
入而不增。沃燋常煎而不减。故言心大如海。

诸佛咨嗟此一句是九明诸佛称叹。如世
长者为天王上人之所叹美。大士既具诸德
又称物缘。故为诸佛之所嗟叹。

弟子释梵
世主所敬。此两句是十叹大士内德既充外
堪师轨恩被必深。故为敬仰。如世长者民下
所崇。弟子者谓。诸声闻释梵世主者即欲色
界主。主既归心臣民之众莫不咸敬。

欲度
下二明形益方便文为三。一标益物处.二正
明益物.三结初明处者。大士将欲助佛阐扬
大道方便度脱众生。故居广严之国。即是品
之来意如文资财下二正明益物之事文为
三。初六句明心密。二从虽为下九句明身密。
三从一切下二十句明口密。初六句约六度
摄物。此是从本垂迹下二十九句皆是迹同
凡俗。因迹显本。问何以心密是垂迹身口是
显本。答六度身心其理深隐。涉化方便随机
方便品之初¶ 第 599b 页 T38-0599.png
有事。身口一往同俗。若求其致方知表本。今
初从本垂迹益物显本。皆约六度。六度即波
罗蜜满足之身。三身三德不纵不横如世伊
字。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者。旧解多云。资财
只是世间财帛贫民只是世间贫人。若尔此
与凡俗行施何殊。岂足叹净名垂迹善巧摄
物来生四土。今言财有事理。事则可知。理即
真理善法财也。故文云法王法力超群生常
以法财施一切。以四教法财施于一切。即檀
度具足法界故言无量。摄诸贫民者非但世
间贫民。因财摄来以道教诏。今言贫民者
也。七种方便皆是贫民。当知皆是如来方便
密语。若是底下凡夫贫民以世财帛。或以戒
善而摄取之。若二乘穷子幼稚舍父求衣食
者。以三藏盐醋米面一日之价生灭法财而
摄取之。二乘为富比于菩萨犹贫法财。故法
华云自念贫事我无此物。菩萨三祇功德虽
复无量比声闻为富。并通菩萨犹是贫民。通
无生谛理诸度法财自以为富。比于别教犹
是贫民。别教历别修无量谛理。诸波罗蜜法
财无量自以为富。比于圆教犹是贫民。圆教
三谛无作谛理诸波罗蜜法财圆足。金刚宝
藏无有缺减乃名为富。故纯陀自叹贫于无
上法之财宝。若得无作方是无上法财。大士
法身住于非悭非施圆满之檀。能起四教法
施之财摄七种贫民。乃至圆教善根未发亦
是贫民。如纯陀也。以四法财摄取众生令生
四土。此是垂迹引物还本。又约顿渐不定秘
密四种法施摄取众生。成菩萨行令生净土。
方便品之初¶ 第 599c 页 T38-0599.png
净名成佛布施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故知此
言扶成前品。佛说布施是菩萨净土一切能
舍众生来生其国。岂可不用佛国为宗。若约
观心者。今之四众其有能住一心三观。不见
悭施慈悲利物拯济贫乏。兴福供养随喜奖
成。若是长者一村行施因施说法。受施之徒
感恩慕德归心受化悭吝渐微。亦学施主舍
财修福。若在令长住正观心财施法施。则一
管贫民归心受化悭心自息亦能舍财。乃至
天王帝王住正观心。不见悭施慈爱贫民恩
慧分施。因为巧说四教法门。四众荷恩归心
受道亦皆能施。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
明明终不绝。是为四众帝王长者住檀无尽
灯法门摄众生也。是诸所摄于未来世还为
眷属同生净土。值佛闻经正慧开发。是诸施
主得无生忍。于有缘之国示成正觉。昔布施
所摄皆来其国修三乘道。若闻法华同入佛
乘。此即净名大士何处更往毗耶。

奉戒清
净摄诸毁禁。净名法身住非持非犯满足尸
罗三德之身。能以方便十种戒藏摄诸毁禁。
先以十善五戒摄于人天。次以律仪摄毁不
缺等四。次以生无生正语业命摄毁随道无
著。次以无量三正摄毁圣所赞自在。次以无
作三正摄毁具足随定。馀人未得非持非犯
皆名为毁。故大经云唯佛一人具净戒馀人
皆名污戒者。此诸众生既蒙戒摄。以不毁禁
成菩萨行随行戒善。净名成佛时戒善所摄
众生来生其国。上文云持戒是菩萨净土。菩
萨成佛时持戒众生来生其国。约观心者今
方便品之初¶ 第 600a 页 T38-0600.png
佛弟子四众贵贱能修三观一心。住此观心
不见持犯。慈悲利物净持禁戒。持戒有德为
物所归。示以法门。若是长者令长洲主国君
能持斋戒。则一乡一县一洲一国臣民四众
自然息恶而修戒善。是则不言而化。以四种
净土之因修四教道。自住尸罗无尽灯法门
摄诸众生。是诸所摄于未来世还为眷属。馀
如施中。下四度观心准此可知。

以忍调行
摄诸恚怒。净名住非恚非忍羼提三德满足之
身。能示住伏顺无生寂灭。方便调四恚怒众
生各离嗔恚成菩萨行。净名成佛之时忍辱
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扶成佛国。及诸义准前。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净名法身住非进非
怠满足之身。以四道品各八精进摄四懈怠。
来生其国。馀义例前。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
净名法身住非定非乱三德之身。能善方便
用四道品各八种定摄四种乱意。令各得八
种之禅及诸禅定成菩萨行来生净土。具如
佛国品明。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净名法身
住非愚非智究竟般若三德之身。善能分别
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以四道品各八决
定之慧摄四种无智众生。具如佛国品明。是
故菩萨从法身本地真六波罗蜜起方便迹。
示行六度摄取众生。即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令归本地。并扶成佛说不思议解脱净土教
也。

虽为下九事是无言之化即是身密。行
于非道通达佛道方便利物。初言虽为白衣
即垂迹。而修沙门引归本也。沙门名为无著
亦名勤行。大经云如来是大沙门即是四教
方便品之初¶ 第 600b 页 T38-0600.png
示沙门也。律是诠量轻重。诠量四教罪垢轻
重。皆为引物归寂光本。此无言化者。密讥出
家密劝在家。言密讥者。大经云虽复染衣心
犹未染者。未染四教大乘之法华。则虽是沙
门名为白衣。密劝者。何须染服。但令染心立
沙门行。即不思议净土之因。岂非无言而化
成净土教耶。净名后成佛时所摄众生来生
其国。皆是方便扶成佛国。其义宛然。但佛国
品明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方
便众生来生其国。正是标名而已。今净名托
疾兴教。其叹德者具出二十九事。开叹净名
方便之端。故知方便无量。佛国品方便之义
见于此品方乃显也。约观心者。只今时白衣
信士。若长者令长洲主国君等。而能断恶修
善。一心三观不染诸欲观行明净即。是虽为
白衣持沙门行。此下八句皆上半垂迹下半
归本。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尚忌天乐。况复
人间卜居此者。为引四种众生令离三界来
生四土。三界有二种。开合对四土细寻可知。
此及诸句例须观心。不欲繁文例前可解。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内修四种梵行离四爱
著。亦密讥出家密劝在家。令人不思议行成
四土之因。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行四种远
离令诸众生远离四缚。入不思议之因来生
四土。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常用四忍
修诸相好。庄严法身引四众生入四净土。

虽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用四种道品各八
禅悦令成妙因引入四土。

若至博弈戏处辄
以度人。博谓博塞弈是围棋之类。辄以度人
方便品之初¶ 第 600c 页 T38-0600.png
者。化令不著无记掉散空丧出世之功。当各
随根性求于四种出世实利名为度人。令入
不思议解脱置四土也。所言辄者机起即化
不待咨请。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受学异道
为欲伏物故不毁。正信者内信无损即用正
法而度脱之。大集明如富楼那虽化外道反
被讥呵。文殊示同而往化之。诸外道等过去
亦经值佛闻法。内有善根赴机引入不思议
行令成四土之因。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此
方世典即五经等。西土即四韦陀十八大经
仙方咒术等。常乐佛法常乐四教所明佛法。
引导令入不思议解脱四佛土也。但法身本
地三德秘密而能熏业。置毒于乳方便引物
同归四土入不思议法门也。

一切下第三有
二十句是口密方便。声教饶益。亦是垂迹引
物归本。一切见敬义有二种。一云净名观一
切众生即菩提相即大涅槃。是故皆敬。二云
大士为其化主触物沾恩。凡厥之流无不荷
泽慕德知恩。是故一切皆恭敬供养。又是福
田之上。夫无学罗汉尚是应供。何况净名方
便说法化归本也。此一句通贯下十九句。所
以然者。方便设教物不敬重化导岂弘。


持正法摄诸长幼。外国立有德者以为三老
秉持国法。此垂迹也。言长幼者何但人有长
幼。一切善根亦有大小则是长幼。长幼虽殊
论其善根不出四教。赴四根机摄归四土。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称意为
谐获利为偶。迹同凡俗求世胜利。不以为喜
者引物归本故不喜悦。凡夫爱心喜悦结惑
方便品之初¶ 第 601a 页 T38-0601.png
覆四善根。大士引物情无所著。物著情破四
善根发摄归四土。复次菩萨證四功德三权
是俗。修此三法发生定慧名得俗利为人说
此名曰治生。闻者得益名为谐偶。菩萨常行
舍行名为不悦。

游于四衢饶益众生。示迹
同凡游四达路表游四谛。用四四谛益四众
生引入四土。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迹。同凡
俗用礼用刑。凡人执法多有枉滞。菩萨治正
为护众生方便与夺。因用四教救拔引入四
种净土也。非是舍道谬致参掌。

入讲论处
导以大乘迹。入凡小所应行处方便为说四
教大乘引入四土。

入诸学堂诱开瞳矇迹。
入学堂诱开瞳矇。幼小曰瞳情昧曰矇。四
种善根微小为无明惑障。出世解未开谓之
瞳矇。四教引接破其惑障。开四善根增长
成就来生四土。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迹。入
淫舍为说九孔常流污秽不净令知欲过。欲
心若息四善根发。若贪染四法亦名为淫。知
贪爱过不染不著。以净心故得入不思议之
四土也。故文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迹。入酒肆酒有三十六
失。凡人若饮昏神乱道胜志皆颓。大士能自
立志又令他立。行因不退引入四土。复次酒
是烦恼肆。即五阴凡夫饮烦恼酒。二乘饮空
无相酒未吐此酒。故于佛性生无常想。故大
经云持空三昧瓶醉般若无相。通教同二乘别
教见中未了醉无明酒。大士虽复入诸烦恼
用为佛事。纵饮千钟而不昏乱故云能立其
志。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此下叹
方便品之初¶ 第 601b 页 T38-0601.png
尊胜之德。用口密方便益物。大士无方尊卑
皆现。今偏举尊胜者为成叹德。故德为物轨
居群贤之上。言长者中尊者。世间长者乡闾
怀胜故自为贵。大士迹同德过于彼故为所
尊。先说世俗胜法皆令揖伏。次赴四机说四
胜法。既为所尊无不从顺。引不思议四土。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外国居财一
亿称下居士乃至百亿名上居士。此土居家
德素亦名居士。今谓居家多财大富之士名
为居士。常以财利为怀。净名迹示胜德。虽
积财无量惠施不穷。故为彼所尊。因随彼机
说四檀法令离贪著引入净土。

若在刹利刹
利中尊教以忍辱。刹利此云王种即大田主。
净名迹示慈忍胜德故为所尊。教以忍辱者。
刹利自在多恣威严故教忍辱。依四根性四
教赴之说诸慈忍。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
除其我慢。婆罗门此云外意。世世相承外学
高良。又云净行。净名垂迹外学超殊。莫之能比故为所尊。诸婆罗门自恃净行。我心轻
他。若睹净名深学胜法我慢自摧。依四根性
以四教法如应为说各离我心。

若在大臣大
臣中尊教以正法。国之大臣各有所掌。或有
不明。净名迹同。示以明达故为所尊。治道正
法依四根性乃至引入四土。

若在王子王子
中尊示以忠孝。净名迹示明达孝敬故为所
尊。王子者为子为臣。为子须孝为臣须忠。依
四根性用以四教。为说四种诚孝之道。乃为
四种法王之子。顺四教行名之为孝。不惜身
命弘宣四教即名为忠。引诸众生令入四土。
方便品之初¶ 第 601c 页 T38-0601.png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政宫女。外国国法
以七世不邪行有德者以为内官。委信入宫
整理内事以为心秘。净名迹示最上无过为
所尊也。宫女既被外制。内生邪想覆宿善根。
大士赴机说四八道令得正见引入四土。


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庶民少福报。居
贫下常鄙不逮绝慕上流。

大士虽迹示居高
而汎爱群下。庶民感荷倍加尊重。随其根性
为说四教。檀施功力当生净土得胜果报。


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十八梵天于四
禅四无量定多生味著。所入不深。净名迹示
观练薰修深入无际。故为诸梵之所尊也。为
说净无垢禅善入出住方便胜慧随其根性引
入四土。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释
天著乐自知沈没。净名离欲清高故为所敬。
天主保常。大士为说无常十五观门如大品
智度明也。随彼根性四教赴缘为说无常相。
亦不同。三藏明无常生灭即有定相。通教无
常皆如幻化。别教金刚已还皆是无常。圆教
一切法趣无常是趣不过。四种教门引入四
土。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四天王
天在须弥半四埵而住。各主二部鬼神不令
损害四洲人民。大士迹同慈悲护物复过于
彼。故为所尊。随彼根性如应说法。令起四种
誓愿护四善根众生修四谛智。即是四王一
谛各有见思二部鬼神。摄令不扰诸善心数。
即是护诸众生。逗缘说四教令护四种四谛
所生正法。上一一事皆是引物来生不思议
四土之哢胤也。说者深知。

长者至众生三
方便品之初¶ 第 602a 页 T38-0602.png
结成方便。居毗耶离但净名三业方便助显
佛国。乃遍十方十法界法。岂止如上三十五
事。问今言为世所尊者。为以一身入多身为
尊。为当托生于彼彼以为尊。答皆有此义。类
如普门现种种身。今正取托疾兴教以长者
一身。迹能巧用随所示处无不尊敬。承机开
化无不蒙益。当知长者法身无诸业缘。示物
故尔。将證长者身本无疾。为众生故托疾兴
教。故须先述前诸方便以为哢胤。齐此结成。
上来从本垂迹显本方便形声益也。

* 维摩经略疏卷第十

* 方便品二

其以方便下至入室竟有八品半文。大段第
二净名方便托疾兴教助佛扬化。令入不思
议解脱。除物罪垢引入四土成净佛国之行。
托疾有四意。一为化国王及臣民等。二为发
起弟子品。三为发起菩萨品。四为发起问疾
品。初意者以托疾故国王长者皆来慰问。因
以身疾寄言斥彼。诫劝为便。若厌乐心生能
断缘集修行万行。是为入不思议解脱之哢
胤。生同居有馀净土之因成也。二为发起弟
子品者。若不现疾无由顾命弟子参问。若其
不命岂敢辄述昔日所呵。普令二乘同闻往
昔滞小被呵。有乐小执小之徒。闻此心折慕
仰大乘。近为入室闻不思议成生苏之由籍。
远为大品法华成熟苏醍醐哢胤。亦是生果
报土之良缘。三为发起菩萨品者。若不托疾
菩萨为由被命。岂得各述往昔被呵。普令三
教菩萨折其方便之滞。同折圆顿之道成入
方便品之初¶ 第 602b 页 T38-0602.png
不思议解脱净佛土之胜因。四为发起问疾
品者。若不托疾何由得命文殊入室论道开
发物心。令诸弟子声振大千进诸菩萨三观
之行。入不思议解脱之道成净佛土之因。此
之四意皆由托疾。疾非实有故言方便。方便
之力寄在说法。此正属声益。

今明净名诧疾
兴教意乃有四经文。大判总为二段。一从此
下说菩萨品有两品半。是室外说法明弹呵
折伏。二从问疾品去有六品。是室内说法明
引接摄受以是因缘令正法久住。即是住不
思议解脱也折中具摄。摄中亦尔。但义有傍
正。今就室外折伏文为三。一此半品明折伏
界内有为缘集。二弟子品即是折伏无为缘
集。三菩萨品即是折伏自体法界缘集。问无
为与自体为同为异。答诸说不同今言名别
体同。二乘迷自体起无为著。著已无为故受
无为之名。菩萨亦迷自体起无为集而菩萨
观破无为。但无为未尽此惑附体故别受自
体之名。如凡夫迷真起有为缘集。学人断见
思惟未尽。犹于真理有色无色染之名。问学
人有为未尽虽得见真犹有其惑。不约真名
自体。菩萨无为未尽亦得见真。何以别受自
体之名。答二乘见真但是空理空非法身故
不得立自体之名菩萨见真真是法身。法身
常在故得别立自体之名。菩萨缘惑未尽故
须折伏。此半品为四。一方便现疾.二诸人参
问.三因为说法.四时众得益。初文者以无疾
现疾此表法身无二缘集因果患累。为欲引
物方便现有凡夫二乘二种缘集及菩萨自体
方便品之初¶ 第 602c 页 T38-0602.png
因果之患。问何得知然。答下文云菩萨疾者
从大悲起。以众生疾故我亦有疾。若众生得
无疾者则我无疾。问净名迹居人道可同凡
夫而有事疾。内同菩萨有自体疾。既非二乘
何得同其有无为疾。答净名住不思议应以
二乘身而得度者。即皆现之而同其疾。复次
现通教菩萨之疾与二乘同现疾义(云云)。至问
疾品当具分别。

以其至问疾二明问疾。净
名为物所尊具如前叹。斯之大众莫不蒙恩。
今既有疾岂容不问。故诸王臣民皆来问疾。
而但诸来者皆是净名现世知识。过去曾结
四教之缘机动致感藉问疾为缘故来问疾。

其往者下三因为说法。若不现疾无由弹诸
豪族。设来亦无缘呵斥。然约他身说过为难。
我既有疾彼岂得无。故因己疾广为说之令
生厌离劝求佛身。文为三。一总标说法.二正
说观门.三劝求佛身。初文可知。次二种说法
者是佛法大意。即是诫令断恶劝令生善。因
此得成净土之业。又若但劝厌离断恶而不
劝求佛身。即怖畏世间堕于二地。若堕二地
此经及大品并成根败之士。若依法华涅槃
即于佛道纡回。今此观门多在藏通。何者芭
蕉等譬在藏幻梦等譬是通。

诸仁者下二正
说观门。有师作五门解。有师用五非常释。今
用二门明义略出五种。一约见思两道。何以
得知。初明苦下四行是约见道。次明不净观
是约修道。故大论释十想云。前三见道中四
修道后三无学。今劝求佛果不须后三。二约
二种念处。苦下四行即性念处。说不净观即
方便品之初¶ 第 603a 页 T38-0603.png
共念处。三约二行。苦下四行即慧行。若云不
净即是行行。四约二观。苦下四行即是实观。
若说不净即得解观。五约正助。苦下四行即
是正道。说不净等即是助道。如是等种种二
门广为诸人示教利喜。今约此等二门说法
者意乃多途。略出五修。一为令闻法之徒厌
离修观求无上道。若缘集未断生染净土。二
界内若断即生有馀。三若依佛慧如螺髻所
见。故普贤观明忏悔力。故罪障渐除即于此
身见净妙国。四若證真无生即生果报。五若
住不思议解脱即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众
生缘熟坐道场时随所化生而取佛土。托疾
说此二种观门等行利益众生。略知大意。今
就见道苦下四行。初说无常即有三事。是身
无常者。揽三事有身。身但假名。三事无常故
说是身无常。无别身也。如大集云。歌罗逻时
即有三事。一命二煖三识。出入息者名为寿
命。不臭不烂目之为煖。此中心意谓之为识。
揽此三事名歌罗逻。三事生灭相续不断乃
至衰老皆是业持。凡夫不了起诸烦恼造种
种业。不觉息断三事分离。一生空过悔无所
及。今净名说为无常破彼常倒。何者三事成
身息出不反。身如瓦砾命宁可保。煖气持身
为常存者。火从缘生缘散火灭身便臭烂。岂
得常存。业系妄识谓我常存。业绳忽断心即
托生。当知三事皆悉无常。若能如是悟粗无
常即能舍粗缘事。观细无常。若心在定见无
常理即入见道名须陀洹。若毗昙有门见细
无常理即是见道。若成实空门因细无常入
方便品之初¶ 第 603b 页 T38-0603.png
空方是见道。今约有门善修无常能破身边
即入见道。谓有无等六十二见及一切见知
皆无常。即能见理断见惑也。深观无常何止
断见亦能断思。故佛言善修无常想能断色
无色染也。无强者为成无常。故假名之身依
于三事。三事若强生灭莫之能迁。若有为生
灭迁变。当知三法体羸无强。无力者亦助成
无常。若假名身三法有力即能拒抗。由有为
生灭转变不自在故当知无力。无坚者三法
之体皆无定性。若是有者即如金刚。岂为生
灭之所破坏。以假名三法不自在故为生灭
所破。当知无坚。如诸罗汉欲结集法藏前说
偈云。无常金刚来破圣主山王。速朽之法者
假名三法转变体羸。生灭迅急。当知此身是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结句破执。此身三事若
有常有强有力坚固不朽则可计常。若其业
尽不与人期。是则出息不保入息前念不保
后念。现见世人俄顷便往无自觉者。云何计
常。信此妄情自宽造恶而不修道。

为苦至
不怙此约苦门说法。为苦者无常故苦。何者
三事成身无常所切。又为三苦四苦八苦所
苦。苦之甚也。为恼者三事假身常为九恼及
诸苦境之所逼恼。是则内苦为苦外苦为恼。
复次初苦为苦重逼为恼。众病所集者三事
假身息煖是色。色法四大四百四病聚在此
身。心有四分烦恼之病生八万四千。此色心
病聚在假身。故言众病所集。复次为苦者行
苦也。无常行苦无奢促无轻重。故言为苦。为
恼者坏苦也。违缘坏乐故言为恼。众病者苦
方便品之初¶ 第 603c 页 T38-0603.png
苦也。身是四苦重加众病故云苦苦。问通苦
有四别苦亦四。别苦苦于通苦。是则四种皆
是苦苦。何故别说病为苦苦。答生苦已过死
苦未至老苦微薄。故约病苦说为苦苦。又解
净名托疾故但约病为苦苦也。明智者所不
怙。结成苦义审谛观察。了了见苦无暂乐时
是名智者。若三事假身常为三苦所苦。无一
乐者何可恃怙。故瑞应云圣人常以身为患。
而愚者保之至死无厌。

是身至不住此十为
空行作譬。今有二释。初总别解二通相释总。
别解者初五别譬五阴。次五总譬五阴。何以
知然。经论诚文云。观色如聚沫观受如泡观
想如炎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下五既无文
别对。当知总以譬于身空。问别譬五阴定属
何教。若三藏不应炎幻为譬。若通教不应沫
泡芭蕉为譬。答方等四教杂譬非疑。大论云。
声闻经中或为利人说如幻等譬。从多为论
各有宗徒。大品有时牒前二教说五阴。六譬
十譬通譬五阴乃至一切种智。问十譬总别
皆譬五阴空者。前后何以不对五阴成假名
身俱约三事。答此亦何在。佛或时说二法成
身所谓名色。或说三法如今所用。或说五法
即是五阴。或说六法即是六入。并出经论。离
合随缘赴机得宜于理无失。今用三事者于
观门为便。次通相释此十譬皆譬身空。馀经
虽以前五譬譬于五阴。此经十譬皆云是身。
不别以五而譬五阴故不同前。今通明此十
多譬身空亦譬法空。就此十譬五是三藏五
是通教。此品是约藏通观门故也。三藏五者
方便品之初¶ 第 604a 页 T38-0604.png
谓沫泡芭蕉云电。通教五者即炎幻梦影响
也。问何以知然。答大论有文。前已具明。问沫
等与炎等何别。答沫等有此色质。但是虚假
分折易空。以人不知色身空故用此为譬。炎
等似有实无体质。以此无质譬于粗细有质
之色。知诸法皆空。问诸法皆空何得以空
譬空。答大论云以易解空譬难解空。故约
六喻十喻譬法空也。问沫等通为三乘作譬
何以非大。炎等亦为三乘何以独称通教譬
也。答炎等非但为通三乘亦为别圆。故是
衍经之所用也。摄大乘云。依阿梨耶说如
幻等八譬。聚沫不尔岂得为类。今释十譬譬
生法两空。若三藏教多譬人空少譬法空。但
两教杂说不分部者。正是随机故也。

是身
如聚沫不可撮磨者。水流冲击因成聚沫。一
往似有撮之即无。此身亦尔。无明行识流托
他阴。迷者谓有智者观之不见定实。如撮沫
无沫但有水也。此譬人空意显。法空未明。如
泡者上水渧下水。上水为因下水为缘得有
泡起。斯须即无或因触灭。一往异水。如实知
之离水无也。身亦如是。往业为因父母为缘
即有身泡。渐渐增长缘尽便终或他害死。无
智谓有。若审观之三事身空无别身也。如炎
者日光风动旷野起炎。起炎相续愚者水想
审谛求之炎水俱无。此身亦尔。心智光业风
动揽他三事。相续不断染爱不了计以为身。
智慧了达非但身空三事叵得故言如炎。是
则可譬生法二空。不同三藏聚沫等譬。如芭
蕉至坚者。芭蕉从生皮叶相裹竟无真实。此
方便品之初¶ 第 604b 页 T38-0604.png
身亦尔。歌罗逻来三事假身。皮肉骨髓各有
九十九重。一一捡之虚假叵得。如出入息相
续百千。一一息中身不可得。刹那心识次第
生灭。一一刹那身不可得。离此三事无别有
身。故知身相内外俱空犹如芭蕉。是身如幻
从颠倒起。犹如幻作兔马外人见之皆谓是
实。无明幻师诸行幻法幻作三事。见身取相
谓为定实。若知无明不起诸行幻法及以三
事如幻空也。是身如梦为虚妄见者。眠法覆
心身卧于此。见身游彼言彼有实。觉方知梦。
无明覆心为卧妄起诸行。托胎三事乃至老
死如梦见身无所不至。观心觉悟即知虚妄
身及三事空无所有故如梦也。是身如影从
业缘现者。有物遮光则有影现。物异影异物
动影动。无明行业遮理智光则有三事报身
影现。业异报异从生至死流动非一。若知无
明行业本无所有报身三事皆毕竟空。犹如
影也。是身如响属诸因缘者。响因两物相击
出声空谷响应。身亦如是。无明内动如物相
击。业行如声母腹三事如空谷应。三事和合
成假名身。属诸因缘者无明行为因母腹空
谷为缘。因缘所生无自他等故说无生。生即
如响。复次如唇舌齿腭咽喉。报风触身七处
故有声出。声属众缘亦不可得。身亦如是故
如响也。问摄大乘明八譬各有所譬今经五
譬那并譬身。答今明通别同异意正在此。若
通圆二教五譬六譬八譬十譬皆可通譬。如
大品所明色乃至一切种智皆如幻化。此经
亦通八譬别者即别教意。如以四德对四三
方便品之初¶ 第 604c 页 T38-0604.png
昧破四种人。圆义往覈皆不可解。是身如浮
云须臾变灭者。云从龙出亦阴阳气变为异
色。远望谓有近者则无。无明行龙父母气合
起假名身。从生至老种种所作。愚者远望则
有身相智者近观身不可得。须臾变灭者即
三藏折无常入空。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者。电
义未详。但无明行三事身光念念无常如电
疾灭。此譬无常意转明矣。是身至所转八番
明无我。约六种法捡破我等十六知见。前五
番四大种。次一番约空种。二番约识种。问无
我与空何殊。答四句不定。一众生名空阴名
无我。即是内离人故空。法不自在故无我。二
阴名空众生名无我。阴但是法故名为空。众
生是人故名无我。三俱名空犹如二空。四俱
名无我如三无我。今经前明空门多是二空。
今明无我约法无我。问上明空行就二教入
空。今无我行亦为二不。答文虽是一亦得两
释。何者如言无主为如地。若分别破地得无
主。三藏无我。若体法性我性皆如。我及诸法
毕竟无有即通教无我。初五番为二。一别捡。
二总捡。别捡为四。

是身无主为如地。今例
作两释。一破外人。二约内观。破外人者外云。
若无神我何能担负。内曰地能负山可有神
我。次内观者毗昙明众生是假名。地是实法。
成论明地是假名四微是实。今明虽假实之
异同是苦下无我观摄。如地四微。一微是主
三亦是主。若一非主三亦皆非。当知无主。外
地既无。内地四微所成皆亦无主。若内外无
主三事之身何得有我。故云是身无主为如
方便品之初¶ 第 605a 页 T38-0605.png
地。又请观音云。地无坚性地。若有者为自他
性共无因性。四中随计即是有见。若谓是事
实馀妄语者实即坚义是性是主。若捡不得
当知是无乃至非有非无。若于此四句有所
计执即是性实。金刚经云。若心取相若取非
相皆著我人。不取四句即是观也。无主无我
故云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者。
外云有神我云何知耶。身能驰走及出音声。
故知有我。内曰约火一法破其两计。何者火
烧野草亦能东西。烧竹木时亦能出声。亦有
我耶。内观者火二微成无有定性。名色成身
亦无定性。若无定性即是无我。复次身中煖
即是火。若外火无我内火亦无。请观音云火
从缘。生缘无自性即是无我。破性四句类地
可知。是身无寿为如风者。外云有寿云何知
耶。若无寿者岂息相续。内曰出入息者但是
风相。外风无寿内风亦无。次内观者风相触
击故轻虚自在游中无碍。有何寿命。大集云
出入息者名为寿命。观此出入入无积聚出
无分散。来无径游去无履涉。如空中风求不
可得。风既非寿其息亦非。请观音云风性无
碍。四句观风例前可知。是身无人为如水者。
外云有神故有人。云何知耶。若身无神何能
润下曲随物情。内曰水能下润。但随器方圆。
若水无人无神者汝亦如是。次内观者水三
微成无有定性。无性即无水。三事成身无有
定性。无性即无人。故云是身无人为如水。如
水中见影谓言有人。入水求人终不可得。三
事身见谓身是人。深观三事不见身相即无
方便品之初¶ 第 605b 页 T38-0605.png
人也。请观音云水性不住但池沼方圆碍之。
即住非性住也。人亦如是。随法得名。人无定
性。四句捡水例地可知。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者。此总约四大说无我行。外云若无我者现
见六情依身而住。故知有我。内曰现见六情
依四大住。无我可依。若内观者身名是一一
身不应在四处住。若一大我住三应无身。若
各有者即有四身。若即若离四句捡身皆不
可得。故知无实。若不得身即身见破。身见破
即我见十六知见皆破。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者。二约空种破我。外云若无神我何得实有
国土人物。所若是实当知我实。内曰若尔所
既是空我亦应空。如身中空种及以外空。外
空是所。所空故我空。约内观者正约空种破
见。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离空无身。
若内外空。空不可得即身见破。身见破即离
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者。三约识种
破我。外云若身中无我焉知四时。内曰如草
木瓦砾亦由阴阳逐时转变。似有所知而非神
知。今身虽有知知无自性。如草木瓦砾。又计
身内有神神使知知。内曰若神使知知复谁
使。神遂无使。何须神使。若无神使即无知者。
若无知者如草木瓦砾。约内观者约观识种。
何者三事成身命煖无知。知只是识。若谓识
知过去识灭。灭故不知。现识不住亦不能知。
未来未有岂得有知。三世求识知不可得。若
离三世无别有知。故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
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者。此约风动助成破
识。外云身内有我故执作动转。内曰此非神
方便品之初¶ 第 605c 页 T38-0605.png
作风力转也。约内观者。妄念心动身内依风
得有所作。故大集云。有风能上有风能下。心
若念上随心牵起。心若念下随心牵下。运转
所作皆风随心作一切事。若风道不通手脚
不遂。心虽有念举动无从。譬如机关种种所
作。其绳若断更无所为。当知皆是依风所作。
今观依风非自他等生即是空也。今观三事
成身终不可得。谁是作也。

是身不净下二
说不净观破欲界思惟。若接前说即是修道
共念处得解观行行助道。故此不定更向前
明即是见道方便。今既见道后说故约修道。
菩萨若入见道欲进修不净破爱。对治诸禅
先用此四破欲界结。若断六品即斯陀含。若
智若断是菩萨无生。若九品尽即阿那含智
断。是菩萨无生。今不净观约对四想者。一往
经文有此意也。言四想者一身不净想.二食
不净想.三世间不可乐想.四死想。初是身不
净即身不净想。次虽假以衣食即食不净想。
次是身为灾即世间不可乐想。次是身无定即
死想。次毒蛇等譬总譬四想。想次约此作四
苦者。是身不净乃至假以衣食即是生苦。次
云百一病恼即是病苦。次云丘井即是老苦。
次云为要当死即是死苦。次毒蛇等亦是总
譬四苦。但四苦有二。若言即生即老即病即
死。是为约理此属慧行。具如前解。约事四苦
即是行行今是事四苦是身不净秽恶充满者
即五种不净若因随息见此不净即是特胜。
因观息见即是通明。因假想见即九想背舍
等。言生苦者五种不净。除于究竟馀皆生苦。
方便品之初¶ 第 606a 页 T38-0606.png
是身至磨灭是食不净想。以食入腹便成粪
秽及诸毛孔恒流不净。虽复澡浴垢秽续生。
虽好食严饰须臾臭弊。身及衣服必归磨灭。
食体不净唾合如吐。乃至三十六物皆从食
起。此想破贪食也。言生苦者生则有之。


身至所逼即老病二苦。是众生五阴世间有
此苦法。故属世间不可乐想。只以正报不可
乐故依报国土皆不可乐。种种病苦从身而
起。当知身是灾祸处。百一病恼者。一大不调
百一病动。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因身而发。是
诸病苦皆恼于身。即是灾患。四苦分文即事
病苦。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四想犹属众生
五阴为老所逼故不可乐。若依四苦正是老
苦也。什师云丘井者朽井也。不任受用。


身无定为要当死。即是死想四苦即死苦也。
三事成身业力所持。因缘假合缘散身灭。或
他害死山海空市无得免者。故言为要当死。
如佛问比丘。汝云何修于死想。有比丘言不
保七日。有云六日乃至一日半日。佛言皆是
懈怠修死想者。有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善
哉善哉是真修死想者。若能如是不久当得
解脱涅槃。

是身至合成次总譬四想。身如
毒蛇空聚怨贼之可畏也。即四想转明。若约
四苦即总譬。此身有此四苦如毒蛇贼等无
有乐想。大经具出今经略标。云毒蛇者如四
大毒蛇盛之一箧各相违反。四大亦尔。又如
毒蛇人虽养育嗔即螯人。不识恩养。身之四
大亦复如是。行者养育宜应报恩。一大若违
侵伤人善使堕苦海难可出期。如怨贼者以
方便品之初¶ 第 606b 页 T38-0606.png
取人财物伤人身命。五阴亦尔。在于身内劫
人善财断人慧命。如空聚者空聚无物不生
人爱。观六根空无神我味不应生染。又如空
聚无有居民。但有鬼魅聚集其中。观六根聚
落非但无我而有烦恼鬼魅聚集其中。阴者
五阴界者十八界入者十二入。阴界诸入体
本无实。何得有我。观阴等理即是慧行。广观
其事起种种行。

诸仁者下三劝求佛身文为
三。一标章二正劝三结劝。初标章者凡夫爱
身沈沦生死。上既广说观门呵责。厌离则求
二乘断灭佛种。故劝云当乐佛身。问今此劝
求何教佛身。答难可定判。或是方便两教或
是常住佛身。何故知尔。果本酬因。既说方便
还劝求住有馀佛果。或是劝求常住果者。诸
人既厌身是无常苦聚。应劝求于常乐涅槃。
岂可劝求树王灰断。故下文云。如来身者从
真实生。问劝求常果何以说方便门。答如大
经佛答梵志问云。汝法因常果是无常。何以
我法不得因是无常果是常耶。但豪族士庶
等既是具缚。若不先因方便观门断惑入空
何能入假。游戏神通。亦不能空假一心开佛
知见。故法华云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何
由能解佛之智慧。问定用何判。答方等大乘
一音演说何妨通劝。随机所感不可定判。又
约诸味所感不同。今方等四因。得二种果比
说可知。故今所劝或是酬前两观举两佛之
果。或一音异解随其根性望果修因。问何以
佛有四种涅槃但二。答佛约用智不同。涅槃
但约断德。如云巧拙两度病瘥是一。更开涅
方便品之初¶ 第 606c 页 T38-0606.png
槃。非是不得教无的文。

所以者何下二正劝。
但法身有四。三藏以五分为法身。有时亦指
偏空真理。如杂阿含禅经云。若障重障禅当
念佛法身。法身者空也。如佛从忉利下。四众
折折欲前见佛。善吉端坐石室见空。佛告莲
华色。须菩提见空是见我法身。通教正以真
智与法性理合为法身也。有时但指偏真空
理。如大品云汝当观空空法是佛。空无来去
故也。别教正以中道为佛法身。功德智慧为
报身。法报合故即有应身。圆教但以不断显
法身为异。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者。此正劝
慕果行因。藏通福智之因感福智之果。果中
福智即是法身。故言从无量功德智慧生。别
圆福智显出佛性。即以所显为生。但功德智
慧皆是慧行及以行行。菩萨发心为求法身
从此二法修于二行。二行圆满法身显现。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者。三藏作无作
戒为戒身。根本净禅观练薰修为定身。观生
灭四谛乃至道场见四谛尽名为慧身。正习
俱尽名解脱身。了了知见正习已尽戒定慧
满。不受后有名解脱知见身。通教五分戒如
前说。罪不罪不可得故名为戒身。定如前说。
不乱不昧名为定身。观无生四谛从八人见
真。乃至佛地见真。圆极名慧身。从初见地解
脱见惑转入上地。乃至坐道场时一念相应
慧习气都尽。住有馀涅槃名解脱身。了了不
见缚之与脱。而能种智佛眼自见住有馀无
子缚。入无馀无果缚。亦见众生本无缚脱。而
见解脱名解脱知见身。别教以九种戒为戒
方便品之初¶ 第 607a 页 T38-0607.png
身。九种禅为定身。九种智为慧身。此出地持。
界外习尽为解脱身。种智佛眼了了知见法
身显现。亦知见他法身隐显。次位不乱名解
脱知见身。圆教一往与别无殊。欲分别者不
断凡夫阴身而能成就法身。即是不思议。五
分法身事等须弥不碍芥子。欲知修因者闻
前二行。厌离世间恶心不起善任运生名修
戒身。专修行行禅定名为定身。专修慧行缘
理名为慧身。正助既合随分伏断名解脱身。
分别六即而不叨滥名解脱知见身。用此五
身生佛身也。

从慈悲喜舍生。藏通用生无
生四谛修法缘四无量心。生佛果法身大慈
悲也。别教用无量四谛修法缘无缘四无量
心。圆教用无作四谛唯修无缘四无量心。并
成佛果法法身无缘大慈悲也。若初心修学
还从慧行。慧行入空缘众生令得乐离苦。庆
喜忘怀即是。修四无量心能生法身大慈悲
也。

从布施至波罗蜜生。四教六度如前说。
故四教六度生四佛果满足之身。义显冷然。
所言诸者或开六为七为十为百或开八万四
千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故言诸波罗蜜生。欲
知初心修六度者。行行事善是修五度。慧行
即修般若。

从方便至三明生。四教各有三
种方便如前说。从因方便生果地法身方便。
故言从方便生。从六通生者。三藏五通从行
行根本净禅观练薰修修得。无漏通从生灭
四谛慧行修得。菩萨因中成就五通。约生灭
四谛慧修无漏通。三十四心满足即具果地
法身六通。故言从六通生。通教五通六通。五
方便品之初¶ 第 607b 页 T38-0607.png
通一往同三藏。修无漏通约无生四谛。在菩
萨心中或五或六。断正使故六。习未尽故五。
今用因六得果地六故言从六通生别圆者。
别约界外三土修六通成果。初地分得法身
六通但以断不断分别别圆之殊耳。三明者
藏通皆约三通见三世事分明以为三明。通
明异者一往见远事名通见根本为明。菩萨
因中用行行修两明。慧行修无漏明證果得
佛地法身三明。故言从三明生。别圆者并通
达界外三世之法为三明也。下文云三明与
无明等。即是不思议圆教之三明也。

从三
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四教道品如前说。四
教各修證菩提果名为法身故也。道品悉属
当教慧行。止观生者止观即是定慧因也。缘
理是慧行缘事是行行。四教各修事理止观
之因。證佛法身定慧之果。故言从止观生。

从十力至不共法生。三法是果上功德。内智
所照名之为力。外用无怯名为无畏。佛地所
有十八之法不与下地法而共故名不共。此
三皆据佛地功德。今言从此三法生者。当是
四教因中用此二行修此三法。故云从生。别
圆约界外可知。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
法生。四教菩萨各用慧行断见思。行行断无
知名断不善。慧行集缘理善法。行行集缘事
善性。感四法身诸恶永断众善普会。但别圆
两教界外若断若集。分别不同。

从真实生
从不放逸生。藏通观生无生。入偏真理名为
真实。别圆观无量无作。入中道佛性名为真
实。四教菩萨观真若极。證四佛果故言从真
方便品之初¶ 第 607c 页 T38-0607.png
实生。不放逸生者若四菩萨慧行观真缘事
即退。名为放逸。若用慧行缘理心心相续不
舍大悲名大放逸。不放逸者跋致相也。心心
寂灭自然流入故言从不放逸生。

从如是无
量清净法生如来身。此是举广类劝。但净名
以此而为劝端。法门无量悉须约前而修集
之。故云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此诸功德皆
生如来身也。一音演说随类各解。则四教所
明。因果行类用四悉檀。赴机利物普得受行
获其利也。其寻学者。若能谛取前之五番二
种说法。劝慕果行因则此经不空来也。诸仁
者至三菩提心三结劝。既知佛身功德如此
由诸胜因。若欲慕果行因何止自利。大士托
疾助佛兴教正为利物。诸仁若能慕果行因。
亦应同佛及以净名。为断一切众生病也。众
生病者如前所明。凡夫及六度菩萨二乘通
教菩萨皆有有为无为因果之病。别圆菩萨
自体因果之病。故今四教各随所解。应为断
除求无上道。则结成化他之意也。

如是至
菩提心四明时众得益。净名随机约诫劝二
门。用四悉檀赴四根缘。所说无差故言如应
说法。令无数人皆发心者。即发四种菩提心
也。随其四缘各有道心开发。即是普得受行
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四教发菩提心具
如四教玄义。
维摩经略疏卷第三
方便品之初¶ 第 608a 页 T38-060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