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2c 页
No. 1778 [cf. Nos. 475, 1777, 1779]
* 维摩经略疏序
今兹疏文即隋炀帝。请天台大师出之。用为
心要敕文具在国清百录。因令侍者随录奏
闻。但至佛道品后分。章安私述续成。初文既
笔在侍人。不无繁广。每有缁素诸深见者。咸
欣慕之。但云弊其文多。故辄于其录而去取
之。带义必存。言繁则剪。使旧体宛然。不易先
师之本故也。然自省闇短虑失元规。尝于坟
堂然香求徵。傥少坏大道愿示以留碍。二旬
未竟佛道斯终既免幽诃。宁非冥护傥裨其
宗旨则光光后昆。冀诸达人恕以专辄。
维摩经略疏卷第一
天台沙门湛然略
* 释佛国品之初
次明入文大为五意。一明经度不尽。二略分
文。三辨佛国义。四释品。五正入文。初意者前
后五译不同。今释什本寻经文义。西土犹多。
何以知之。如命十弟子。如是五百乃至八千
各辞不堪。不堪之言并不来此。推此而论经
卷不少。又文殊入室传如来旨。慇勤无量兼
八千菩萨各说入门。此诸言谈何止半卷。爰
至出室诣庵罗园对扬如来辨佛国义。当时敷
演高论往复。岂容止有数纸经文意谓。振旦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3a 页 T38-0563.png
生民神根狭劣。不堪具足读诵受持。删彼富
文采其纲格流传兹土。略存义焉。问此经西
土文言浩大。将不是大论明佛所说不思议
经有十万偈耶。答有云即是今谓不尔。大论
所明不思议经是华严别名。故论云般若有
二种一共二乘说。二不共二乘说。不共说者
如不思议经。故华严云此经不入二乘人手。
共说者即是摩诃般若及诸方等。问华严岂
得名不思议。此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何故反
谓非耶。答此经既有两名岂独华严更无别
称。然细寻大论前后所引不思议经。悉是华
严如说。讴舍那优婆夷。为须达那菩萨说度
众生数量。乃是华严明善才入法界所闻之
事。若引此经即云毗摩罗诘所说。二分文为
二。先出古今次明一家。先明诸师者什生及
古诸师悉不开科段。直帖文解释。而肇师云
始于净土终法供养。其间所明虽殊不思议
一也。是则宝积发问已前为序。嘱累一品以
为流通。其间并是正说也。次灵味小亮云此
经题既云净名所说。从方便品皆是正说。次
开善师分为四。一序讫菩萨品。二正即室内
六品。三證成即菩萨行阿閦佛两品。四流通
即法供养嘱累两品。若庄严光宅同用初四
品为序。入室六品为正。后四品为流通。晚三
论师亦同此释。北地论师用佛国一品为序。
方便品讫见阿閦佛品十一品为正。后两品
为流通。但古今不同互有分别。承习之者各
有宗门。诸禅师见此分别多延纷诤。不开科
节但约观门直明入道。次明今家者。若不开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3b 页 T38-0563.png
科段则不识起尽佛教承蹑。若开科段执诤
纷然。于解脱之法横生系累。今寻经意趣傍
经开科而非固执。夫佛说法虽复殊源而初
中后善文必备矣。今约此三对序等三。仍为三
意。一正开经。二约观心。三异众家。一正分经
者经无大小例有三段。谓序正流通。序者大
圣将欲说法必先现瑞表发以为由藉。如欲
说大品即放支节杂色之光。表欲说般若以
导诸行。欲说法华放眉间光。表欲说中道实
相。今经合盖现土。表欲说佛国因果。既由藉
不同。正表教门。赴机有异。发起物情使咸信
慕归宗有在。故曰序也。二正说者四众睹瑞
悉皆忻仰堪闻圣旨。大圣知时赴机设教。时
众闻经咸沾法利。故名正说也。三流通者流
譬水之下霔。通则无滞无壅。如来大慈平等
说法。非止但为现在亦欲远被正像末代有
缘。使咸沾法润。是则法水流霔无穷。并沾斯
泽故名流通也。今开为三。一从如是我闻讫
七言偈。具通别二序。此于正说由藉义足名
为序分。二从宝积请问佛国因果已去讫阿閦
佛。有十一品半。皆明不思议解脱佛国因果。
皆是赴机之教。现在沾益。并为正说。三从法
供养讫嘱累。明天帝发誓弘经。如来印可劝
发嘱累宣通未来。使流传不绝。此并嘱流通
也。问此经题称维摩诘所说。今何得从佛国
为正。答净名承佛威神助佛扬化。化道有功
故从其受称。譬如国王敕臣布政。布政有功
而臣受赏。正命之主归于国王。受功之名而
臣受称。不可谓臣受赏而臣为正。君垂正命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3c 页 T38-0563.png
而翻为傍。净名得佛印定方乃为正。故名维
摩诘所说经。二约观心者即约三观以为三分。
二观方便即是序义。得入中道即是正义。双
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即流通义。三简异
者。问何不依什师及诸禅师不分科段。答若
论观行实不繁开。今欲令学者知文起尽。识
圣善巧言不孤。致必有承蹑。若于文无壅帖
释。观行转觉分明。问何不全用肇师注意。答
法供养属正义不然也。问何不依灵味。答佛国
为序义不应然。何者佛为法王道王。三千有
所宣说。岂非正也。但宝积所请佛所酬答。赴
此机缘明佛国因果。时众闻经获大小益。岂
折为序。又且净名助佛阐扬。正是奖成佛教。
岂可弟子助说为正大师说者翻为序乎。问
何不同开善。答经无大小例有三段。何得此
经独开为四。问何以不同庄严光宅及三论
师。答佛国为序其妨同前。又用菩萨行阿閦
佛以属流通。恐此不然。何者净名掌擎大众。
还庵罗园对佛印定。室内所说方得成经。又
佛还对净名。辨佛国因果撮经终始。宗旨分
明大众蒙益。过乎室内。此是正说。岂谓流通。
问何不依北地大乘师。答佛国为序其妨同
前。三释佛国义者。此明长者子宝积问佛国
因果。世尊具答。身子生疑佛以神力现净土
相。时诸大众得大乘益。还复秽土求声闻。众
得小乘道。约此标名故云佛国。此经既以佛
国为宗。必须明识佛国之义。今略为八重。一
总明佛国二别明佛国三明修佛国因四明见
佛国不同五明往生六明说教七约观心八用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4a 页 T38-0564.png
佛国义通释此经。一总明佛国者。前说普集
及诸方等多明正报。今因宝积厌盖如来合
盖现土即表欲说依报。何者正报既显须广
明依。如说王民必须知土治正事业。言佛国
者佛所居域故名佛国。譬如王国虽臣民共
住。而从王受称名某王国。今佛虽与有缘共
居而从佛受名名某佛国。佛身所依名为佛
土。佛住界分名佛世界。佛所居止万境不同
亦名为刹。然国有事理。事即应身之域。理则
极智所照之境。而至理虚寂本无境智之殊。
岂有能所之别。但以随机应物说有真应故
明理事也。然非本无以垂迹故有应形应土
非迹无以显本。故引物同归法身真国。故文
云虽知诸佛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
土则应同凡圣。现有封疆。凡圣果报高下殊
别。所现净秽亦复如是。故璎珞云起一切众
生应一切国土应。或有释言应国者是众生
集业所感。故文云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圣
人慈悲来此现生。故法华云而生三果朽故
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有云诸佛法身。犹
如明镜一切色像悉现其中。是则一切国土皆
从法身本国应现。国由佛身故云佛国。故法
华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
子。今详斯语若云应国从法身现。即是自生。
若从众生即是他生。众生对佛即是共生。若
离生离佛即是无因而有土也。皆堕性义。此
即须破。当知国土若净若秽皆不可说。有因
缘故而可说者。悉檀赴机皆得说也。二别明
佛国者。诸佛利物差别之相无量无边。今略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4b 页 T38-0564.png
为四。一染净国凡圣共居。二有馀方便人住。
三果报纯法身居。即因陀罗网无障碍土也。
四常寂光即妙觉所居也。前二是应即应佛
所居。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后一但是
真净非应非报。即法身所居。言染净者九道
杂共。何者六道鄙秽故名为染。三乘见真故
名为净。三六共居故名染净。亦名凡圣同居
国也。就染净土凡圣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
生。即四恶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
者一实二权。实圣者四果及支佛。通教六地
别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断报身犹在。二
权圣者方便有馀三乘人。受偏真法性身。为
利有缘愿生同居。若实报及寂光法身大士
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是
等圣人与凡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四恶趣共
住故云秽土。二明同居净土者。无量寿国虽
果报殊胜难可比喻。然亦染净凡圣同居。何
者虽无四趣而有人天。何以知之。生彼土者
未必悉是得道之人。故经云犯重罪者临终
之时忏悔念佛业障便转即得往生。若但圣
生凡夫何得愿生彼土。故知虽具惑染愿力持
心亦得居也。圣生权实类前可知。但以无四
恶趣故名为净。举此往类。同居之国优劣非
一。虽复秽净多种。如法华经授弟子记所住
国土。束而明之并属凡圣同居土也。问染净
国名出何经论。答思益论云。日月光佛命梵
天来此土云。汝当用十法游彼世界。娑婆之
土名染净世界。染即是凡净即是圣。问秽土
十恶所感四趣依正。皆秽可然。但十善果净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4c 页 T38-0564.png
土因同何得依正顿殊别耶。答二处修因善
名虽同。净土修善精微胜故。故彼凡圣所得
依正不同秽土。二明有馀土者。二乘三种菩
萨證方便道之所居也。何者若修二观断通惑
尽。恒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
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之土名为有馀。亦
名方便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摄大乘七种
生死。此即第四方便生死。问有馀国名出何
经论。答法华云。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是
人虽生灭度之想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即其
义也。大论云二乘入灭虽不生三界界外有净
土。于彼受法性之身。三明果报土者。即因陀
罗网是华藏世界纯诸法身菩萨所居。以其
观一实谛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报。而无
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报身所居依
报净国名果报国也。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所
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色心无碍亦名
实报无障碍土。言无障碍者谓一世界摄一
切世界。一切世界亦如是。此名世界海。亦名
世界无尽藏。别教初地入此世界有七种净
义。一同体净。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二自在
净。一切国土平等清净。三庄严净。一切佛土
神通庄严。四受用净。离一切惑成清净道。五
住处净。大智众生悉满其处。六因净。入佛土
妙平等境界。七果净。随物所宜而为示现。前
五是体满。有体相用。六是因圆。七是果满。初
住生彼悉成就此七净义。问出何经论。答仁
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当知即是果报为土
也。法华云娑婆世界坦然平正。其诸菩萨咸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5a 页 T38-0565.png
处其中。大论云法性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
其国无声闻支佛之名。华严明因陀罗网世
界。摄大乘明华王世界。皆明果报土无障碍
相。四明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
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寂智性。
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故涅槃云。第一义空名
为智慧。此经云若知无明性即是明。如此皆
是常寂光义。不思议极智所居故云寂光。亦
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
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其名土者一法二义。故金
刚般若论云。智集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
第一体非庄严庄严。问出何经论。答仁王云。
唯佛一人居净土。此经云心净则佛土净。心净
之极极于佛也。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
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问经论
散明可如向说。不见四土一处出之。答经论
度此本自不多。寻读之者又不备悉。四土共
出何必无文。正如此经答长者子。即是其意。
文云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
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随
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若对四土宛然
相似。名目既异。佛意难量。在下对文别当解
释。问此经未明开权显实。何得明二乘生有
馀土。答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
得解。何妨二乘通教菩萨并得横解。别圆两
教横竖无碍。问华严明十种佛土。此四摄尽
以不。答何但摄十。乃至有人言经明二十七
品佛土。无量寿土止是第六。见文对四摄无
不尽。问若尔何不依十及二十七。答一往有文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5b 页 T38-0565.png
欲对四教。厝意难见。三明修佛国因者。此经
非但约正报果明依报国。亦约正因明于依
因。依因者即佛国因。故佛答宝积横约十七
正因以明依因。竖约十三正因以明依因。国
既有四须明四因。一往明四教菩萨愿行之
因感四佛果依因感于四土。子细穷覈非无
小妨今还约四义分别一者菩萨修三权一实
愿行之因。成就众生。若四种众生未断界内
缘集。若断未尽菩萨界内成佛之时。四种众
生来生同居之土。修于四种愿行之因。二者
菩萨修于权实四行成四众生。四种众生方
便观成界内结尽。菩萨于有馀土成佛之时。
四种众生同生其国。修于别圆两教之因。三
者菩萨修于别圆教愿行之因。成就二种众
生。二种众生能断无明。菩萨报国成佛之时
别圆众生成于实相无漏之因。来生其国同
修圆因。四者修于圆断愿行之因。因极果满
成妙觉位居常寂光。禀圆众生若修圆因愿
行圆极。亦栖寂光。十方诸佛湛。若虚空无有
增减。为成众生起四土因。引四众生同栖佛
国。修愿行因成菩提果同居寂光。尽未来际
如法华寿量品之所明也。四明见佛国不同
者。此经云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
色有异。至论佛土皆如虚空。岂有不同之见
耶。若不见相而可见者。具有十番下释饭色。
当分别也。问经言诸天同宝器食。随其福德
饭色有异。此为是一质异见。异质一见。答应
作四句。一异质异见。如娑婆极乐。此土见秽
彼土见净。二异质一见。如娑婆极乐。垢净质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5c 页 T38-0565.png
异。别圆菩萨用天眼见但一有馀。三一质异
见。如身子螺髻所见。于一有馀见同居土净
秽之异。四一质一见。谓罗汉支佛三种意生。
此五种人界内结尽同生有馀。所见无异。问
那约有馀明一质耶。答三乘同以无言说道
发真无漏。所感国土一法相同。故言一也。问
此经譬如诸天同宝器食见饭色异。为是无
障碍色有障碍见。有障碍色有障碍见而有
异耶。答应作四句。一有障碍色有障碍见。即
染净有馀两土不同。二有障碍色无障碍见。
即法身菩萨无碍天眼见染净有馀。悉无障
碍。三无障碍色有障碍见。即因陀罗网染净
有馀二种众生见有障碍。四无障碍色无障碍
见。即三贤十圣住果报土见无障碍也。问此
经言。同宝器食见饭色异。为有质见异无质
见异。答亦应四句。一染净有馀实报悉是有
质见异。二有质碍色见无质碍。即是菩萨依
佛慧见三土皆寂光也。三无质碍色见有质
碍。即三土众生于常寂光见有异质。四无质
碍色见无质碍。即是诸佛心净土净。见于如
如平等法界常寂光土。无形无质略出十二不
同。委推无量。虽有无量皆如虚空。故净名空
室表十方佛土悉皆空也。五明往生者为二。
一总二别。一总约四土明往来者。亦云来生。
具如大品。从此至彼名为往生。从彼来此名
为来生。二土亦然。但横竖异耳。常寂光土绝
于生名无往来也。应来三土无应往也。二别
约四土明往生者为四。一染净土明往生者有
秽有净。若秽土受生以见思惑惑润恶业生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6a 页 T38-0566.png
四恶趣惑润善业则生人天。若明三乘圣人
往生。初果断见未断欲思九品润生人天七
反。二果三品润生欲一往来。三果二界思推
惑润往生二界。通六地来及别十住。并圆五
品乃至入信通惑未尽并类三界。可知皆是
实来生同居土。若权来生者三乘圣人界内
惑尽或从方便土愿来。或从果报寂光应来。
次明净土凡夫实生者无四恶趣。但以见思
润善来生人天。圣权实生类前可知。二有馀
土往生者。三藏二乘通教三乘。别教十行圆
信后心长别三界皆实往生。故胜鬘云。变
易生死者二乘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所不能
断。故生有馀受法性身。问何等是三种意生
身。答一三昧正受。此恐是通教同入真空寂
定之乐。故涅槃云。声闻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二觉法自性。此恐是别教菩萨。虽證偏真而
觉知有中道法性。三无作。此恐是圆教菩
萨。观于中道无作四谛。圆伏无明。皆言意者
未发真修。犹是作意。无明为缘无漏业为因。
即此彼土受法性身。问如楞伽明三种意生。
悉是十地应生报土。那云有馀。答约别十地
判三意生。即生报土。约通十地判。正与向解
三教菩萨界内惑尽。则同生有馀意同。若实
报寂光破无明显法身。则应生有馀。三果报
土明来生者。若于同居有馀侵除无明。别圆
地住皆得往生。四常寂光土。若究竟寂光即
是不生。不生岂为往来生也。若分明寂光下
寂灭忍十地二生。中寂灭忍等觉一生。或
云圆教初住分破无明。见佛性理亦得分生。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6b 页 T38-0566.png
乃至等觉皆有此义。但有无明变易生死果
报所拘。故云住果报也。妙觉永尽故言一人
居净土。前四十一地若约果报名生果报。若
分见真理名常寂光。问分段同居要见思尽。
舍身方生有馀。有馀亦应别见思尽舍变易
身方生报土耶。答不然分段质碍烦恼虽尽
必须舍报。若有馀土随破别惑因移果易即
名实报。问实报受生寂光生不。答既云常寂
岂得受生。生即流动何名常寂。问上何得云
生常寂光。答若果报土有边论生发慧见真
真即不生。即是不生生也。问若不生生亦应
云不常常。答亦如所并。何者究竟常寂不生
不生。四十一地分居常寂即不生生。不常常
也。六明四土说教不同即为四。一染净土说
教不同者凡圣同居。既有净秽。秽者五浊障
重而根有利钝。利感顿教。譬如日出前照高
山。钝根障重即开三藏。方等大品方便调伏。
于法华涅槃始闻圆教。见于佛性开秘密藏。
净者如华光土。虽非恶世愿说三乘。此亦得
有顿渐之教。问净土亦得开渐教者香积菩
萨何故惊怪。答本愿说故。二有馀土说教不
同者。断通结尽皆得往生。不无利钝藏通二
乘皆钝。故大论明罗汉法性身钝。以于佛道
而纡回故。通别圆教迭判利钝可知。如来于
彼但说一乘。虽无开三而于一乘不无权别
赴两机缘。若明开显虽无藏通而开别权显
圆之实。故法华明罗汉生彼求佛智慧。得闻
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三明果报土说教
不同者既皆破无明。其往生者同一根性。行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6c 页 T38-0566.png
大直道无复纡回。佛于彼土但说一圆也。四
常寂光国说教不同者。若究竟寂光无说无
示而言说者。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
即是法身说法。若约果报明常寂光。分别二
种说法不同者。说无作四谛即果报土。说一
实谛即常寂光。下两土类此可知。七约观心
明四国者心性本来毕竟空寂。而众生多颠
倒少不颠倒。无明因缘而起善恶。即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中是因缘善恶之境。即凡圣
同居。何者所观善恶即净秽土。了因缘虚假
折体入空。空境即是有馀土也。知空非空不
以为證。知中非因非果而因而果。若了因果无
障碍者。即是果报无障碍土。虽复空假入出
之殊。而无明心源即是佛性。若知无明性即
是明。即常寂光。故文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大集云欲净佛国当净汝心。华严云无量诸
世界悉从心缘起。一切诸法界皆入一毛道。
八用佛国义释此经者为三。一通序分。二通
正说。三释流通。一通序分者合盖现土。此瑞
正表欲说佛国。故宝积述叹云今奉世尊此
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宝积深知欲说净土。
故称叹竟即问佛国因果。叙述现瑞正意。表
于欲说佛国。二通正说者为三。一室外二室
内三出室。一通室外者有三品半文。宝积请
说佛国因果。如来具答。故足指案地现于净
土。令诸众生得大乘益。复土如故。求声闻人
得小乘益。若迷佛国依报之义。岂识此品之
玄旨也。次通方便品者。为国王长者说折体
两观。劝求佛果正因。若成依因则具界内结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7a 页 T38-0567.png
业未断。生同居净。结业若断即生有馀。若成
佛时则二种众生来生其国。次通弟子品诃
诸声闻。意在令断界外缘集。若至法华进断
别惑生果报土。后成佛时三种众生来生其
国。次通菩萨品。呵诸菩萨令断无明则生寂
光。后成妙觉之时一种众生来生其国。二通室
内六品者。文殊问疾入毗耶离。净名即现空
室。云十方诸佛国土皆空。故现室空也。此岂
非正表显佛国义。扶成如来说佛国也。次通
不思议品。现须弥入芥等不思议事皆显佛
国依报自在。次通观众生品。天女住室十有
二年。即同净名在常寂国。正是助显佛国之
义。故云十方佛土常现此室。次通佛道品。行
于非道通达佛道。即是于不净国显现净国。
故偈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
土教化诸群生。次通入不二法门品。诸大菩
萨各说入门。欲破前二土无明入果报土住
常寂光。次通香积品。此室现众香之净国对
娑婆之秽土。即是證成室内五品扶成佛说净
秽两国。三通出室两品者。菩萨行品净名掌
擎大众还庵罗园。佛对阿难说种种土复宗
明义。若不精解此品经文何由可别。次通阿
閦佛品。即是室外现土證成如来说种种土。
其义分明。闻经得道倍于前也。三用佛国释
流通两品者。法供养品天帝发誓弘经。如来
印可。正为流通不思议解脱之体佛国因果
之宗。嘱累品付嘱弥勒及阿难等。流通不思
议解脱法门及上所明佛国因果。使不断绝。
四释品者品以品类为义。义类同者聚为一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7b 页 T38-0567.png
段故称品也。但此品题应云序品。言佛国者
从正当名。问既有序正何得用正以标初品。
答此问非也。设用序当名复应问云何不用
正。今解不无其例如摩诃般若。初半品是序。
从告舍利弗后半品是正。而用序标品复有
何妨。若不许此经序受正名者。亦应不许彼
经正用序标品也。问若尔定应用序标题。答
金光明序正同品亦应为妨。此既晚人安品
厝意不同。非佛所制亦非阿难。不足定执。此
经虽不标序品为初而序义宛然。事须玄释。
序义众多略用三意。一略释序。二明通别。三
约观心。一略释者有三义。一以次序为义。二
以由藉为义。三以序述为义。一次序者夫著
文初文之为序。今如是六义是经之首故名
为序。二由藉者大圣说教必须由藉。是以现
瑞表发生物喜心。故云道从欢喜生也。如此
为由故得说教。三序述者既生忻慕而圣意
难量。时众归心莫知所趣。所以须假高位弟
子或化佛菩萨预先称述。众疑既息归心有
在。方可致教故云序述。今经初六义即是次
序。合盖现土即是由藉。宝积述叹即是序
述。问诸经悉具三序以不。答有具不具。或二
或一皆为序分也。问序训不同何得俱用次
序会通众义。答字书虽尔经意含三共。用次
序之字亦应无妨。依义不依语也。二明通别
者还束前三以为通别。如是六义即是通序。
现瑞序述合为别序。诸经通以六义为首。故
名通序。众经之初现瑞不同序述各异。有所
表发故云别序。今因别名则有别序有别言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7c 页 T38-0567.png
教。若因通名则有通序。行理通别因此而有
两序。问若以两序从两名立者。立名则前别
后通为序。何得前通后别。答立名之便应前
别后通。为序之便应前通后别。复次一途亦
前别后通。何者如现瑞由藉。是说经之前如
是等六乃是如来将入涅槃方说此语。故知
在后。经前序正为发起现在弟子信心。经后
序为令未来弟子生信。若尔佛在世时经初
无序不名经耶。答别序之前虽无六义。佛说
法时已有其事故得名经。三约观心者心即
是通观。即是别因此观心成就一切佛法。即
是入道之门。即由藉也。问若以观心为两序
者岂不颠倒。答立名之便故言观心。修行之
便即是心观。类前事义其理显然。问玄义处
处多明观心。已恐不可入文复尔。将不坏乱
经教耶。答说经本为入道。若怀道之贤触处
观行。岂有寻求圣典而不观行者乎。但巧说
得宜非止不损文义兼得观慧分明分别法
门。非观何逮岂有坏乱之咎也。
**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
五入经文就序为二。一通。二别。先释通序六
义通为众经之序。须为两义一总二别。一总
释者是佛教阿难等诸大弟子说入佛法之相。
大论云佛将涅槃阿难亲属爱结未除心没忧
海。阿泥楼驮语阿难言。于未来事若有疑者
及时语决。何为没在忧海如世凡夫。阿难得
念道力闷心得醒。即以四事请问。一问佛涅
槃后云何修道。二问谁当作师。三问恶口车
匿云何共住。四问佛经初首作何等语。佛告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8a 页 T38-0568.png
阿难若今现在若去世后依四念处修道。解
脱戒经是汝大师。恶口车匿依梵法治。若其
心渜伏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得入道。我三僧
祇所集法藏初应作如是说。如是我闻一时
佛在其方其国土与其大众。非独我法如是
三世诸佛经初亦然。故知六义即是通序。亦
名遗嘱序。如来遗言令标经首故。亦名经前
序。三世诸佛经前皆然。问何故经初安如是
等。乃至但令修四念处。答经初安如是等者
为断疑劝信故。亦为印定佛说非弟子及九
十六种所说故。亦为破外人经初以阿沤二
字标其教首故。阿沤者是谓吉相邪僻之事
具如百论。恶口车匿梵法治者。其自恃王种
轻诸比丘。僧法事时即轻笑言。如似落叶旋
风所吹聚在一处何所互论。佛去世后犹自
不改佛令作梵坛。谓默摈也。亦云彼梵天治
罪法别立一坛。其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
得共语。若心调伏为说那陀迦旃延经者。令
离有无即入初果。一家明三藏教。立非有非
无门异于三门意在此也。教诸比丘依波罗
提木叉住者。波罗提木叉此云保得解脱。亦
云报解脱亦云处处解脱。问毗尼明时食时
衣等多非正义。那云保得解脱。答大论云佛
说毗尼为令佛法久住。不应求实求实即生
邪见。今时僧众不以戒律在心者恐灭佛法。
令依念处修道者。若离念处施但得富戒生人
天。坐禅得定随禅受生。多闻说法但是世智。
若修念处能破四倒。问声闻经说须依念处。
摩诃衍教无生入道。岂须念处有所观耶。答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8b 页 T38-0568.png
大乘有无生无量无作念处。若离此三则无
正观。但佛教虽多不出半满。生灭念处即是
半字。三种念处即是满字。半枯满荣。枯荣中
间得见佛性。住大涅槃名诸佛法界。出念处
外无入道法。故佛遗嘱令依念处。次别释者
旧多用五义。今依六义。一如是者劝信之端。
二我闻者亲承音旨。三一时者感教之时。四
佛住者约出化主。五方所者闻经之处。六同
闻者證非谬传。此六义者正为奖成佛去世
后见闻之徒息疑增信。自利利人功成道熟。
是谓劝信之端者。如是等六皆为劝信。
如是
居初故云端也。初如是为三。一总明。二约教。
三观心。一总明者意在劝信。如法相解如法
相说。所说诚谛必可信从。大论云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又如是者善信之辞。不信者言是
事不如是。其信者言是事如是。又大论云如
是者示人无诤法。佛以无倚心说。弟子以无
著心受。能得解脱故言如是。不如外道说者
听者皆以著心。现世斗诤死入地狱岂名如
是。又古来多云。如是者文如理是。文以巧诠
为如理以无非曰是。二约教者四不可说赴
机而说则有四种。一生灭二即空三假名四
即中。一因缘生灭如是者。佛昔于波罗奈说
五阴生灭。俱邻等闻如是说即得悟道。此经
复土。求声闻人知有为法无常得罗汉果及
法眼净。二明即空如是者。如大品三乘同见
无言说道而断烦恼。此经破迦旃延明五义。
二百比丘闻如是说心得解脱。即是示人无
诤法。三假名如是者如无量义云。摩诃般若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8c 页 T38-0568.png
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此经亦云以
无所受而受诸受。若闻如是说得道种智。入
菩萨位知众生根。四中道如是者。如大品说。
佛以诸法实相故出现于世。化佛亦以诸法
实相故出现于世。法华云诸法实相义已为
汝等说。此经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若菩
萨闻如是说即见佛性。开佛知见住不思议
解脱。佛法有此四种如是。故众经之初皆安
如是。华严顿教有因缘假名中道二种如是。
三藏但因缘生灭如是。若诸方等具有四种。
摩诃般若则有三种。法华但有中道实相。若
大涅槃明诸佛法界亦具四种。此经犹是方
等大乘生苏不定之说。具有四种如上所引。
此经既具四如是义故于经初标如是也。问
理无二是何得有四。答诸法毕竟无说非权
非实。尚无一种何况有四。而权而实者权故
说三实故说一。权实备明则有四种。三观心
明者即是三观明四如是。华严云欲知如来
心但观众生心。若见如来心即见众生心。如
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众生一念无明因缘
所生之心即具四理。若观心因缘生灭入空
即生灭如是即空。即假即中例说可知。问若
观心具四应即是佛。答六即分别。进不叨滥
生增上慢。退免贫人数宝之失。
我闻者即
阿难等亲所闻法故云我闻亦为三释。一总
释者亲承音旨故。若传从他闻多致伪谬。今
既亲闻是则可信。群情承受无所致疑。大论
云随俗说我和合称闻。随俗说我者学人传
法。利生顺俗说我。外不乖宜内不乖实。如用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9a 页 T38-0569.png
金钱以买铜钱卖买法尔人无怪也。和合称
闻者。耳根不坏作意欲闻情尘和合耳识即
生。意识分别种种所闻。因缘和合故称闻也。
阿难等内则耳根聪利。外则对佛八音领纳
无遗。故称我闻。问大论云阿难是佛得道夜
生。涅槃明佛成道后过二十年方为给侍。自
尔之前说经阿难不闻。佛将涅槃为魔所蔽
亦不得闻。云何皆称如是我闻。答大论云阿
难将欲结集法藏。合掌向涅槃处而说偈言。
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乃至
波罗奈。展转闻者舍利弗问经云阿难修不
忘禅。得佛觉三昧以三昧力自能闻也。又报
恩云阿难从佛求乞四愿。三如涅槃。第四愿
者佛所说经未闻之者更请为说。佛可其愿。
有所不闻重为说也。复次大论明结集法藏。
优婆离等各登高座皆称如是我闻。未必并
是阿难也。问阿难但结集小乘亦大乘耶。答
解者不同。有言但结集小乘。诸大乘经是文
殊弥勒等所共结集。又言阿难亦结集共二
乘说大乘经。故大品付属阿难。此经亦尔。其
不共者大菩萨集也。又云阿难亦结集不共
二乘人说。如正法念云。阿难有三种一阿难
贤二阿难持三阿难海。今谓阿难贤持三藏
教。阿难持持共大乘。阿难海持不共大乘。故
法华云。阿难闻佛授记即时忆念过去无量
千万亿诸佛法藏。如今所闻。亦识本愿岂不
备持一佛之教。次别释为二。一我二闻我亦
有四。一约三藏明我者。依萨婆多我但有名。
依昙无德说有假我。犊子明我在第五藏。是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9b 页 T38-0569.png
等虽殊悉破外人计神我性说假名我。二通
教者如大品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我
之与色但有名字皆如幻化。三别教者以自
在为我。善于知见得无挂碍即我义也。又摄
大乘明自他差别识亦名似我识皆是别义
也。四圆教者中道佛性即我义也。中论云。佛
或时说我或时说无我。于佛正法中无我无
非我。此经云于我无我而不二是真无我义。
大经云无我法中有真我。又云我与无我其
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是二十
五有真我也。前三是权我圆教是实我。问若
尔何得大论云随俗说我。答三教随情岂非
随俗。若圆教明我即是佛性非随俗也。三教
我闻并约耳根圆教明我。我即是闻。以点色
性说真我故离法性外无别能闻耳也。用教
约诸经明我多少如前可知。二明闻者大经
有四种。一闻闻二不闻闻三闻不闻四不闻
不闻。今恐此是四教辨闻。藏教即闻闻以小
生生大生故名生生。今亦得云少闻成大闻
故名闻闻。问大经生生是十二因缘相续不
断。何以类解闻闻义耶。答彼经释生具有两
义。今不取约行但取约理。若约十二因缘相
续以明生生。即于圣人闻经不便。何者藏教
诸得道人生生已坏。但有报身。根尘和合故
称闻也。二通教即是不闻闻。如梦如幻点空
说闻。三别教即闻不闻。所闻自在。何者世谛
死时即闻。闻死而生闻持随有所闻。自在能
持故。摄大乘说有尘者应受识。即是别教大
乘明闻也。四圆教即是不闻不闻。大般涅槃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69c 页 T38-0569.png
闻相尽也。问若无闻相云何说闻。答若闻相
尽都不闻者。佛住涅槃应都不闻法界音声。
如法华明耳根功德相似闻相尽。十方无数
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况
分證闻相尽。闻十方佛法如云持雨耶。妙觉
闻相究竟尽。一切法界所有音声一时闻也。
故大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
此经亦云其听法者无闻无得用四教约众
经闻义多少亦类如是可知。问大论明佛法
无我何分四。若尔便是有我。答若定有我何
得四教之别。若定无我何得经教有此异说。
若其不许作此分别非但坏佛方便教门。亦
顺诸不信者义宗。三约观心类如是可知。
一时者四众感教得道之时。此亦助成如是
可信。故大论云说时方皆为生信。亦为三。一
总解者大论云数时等实无阴入持所不摄。
但随世俗说一时无咎也。言四众感教得道
之时名一时者。若通论四众感一期之教。始
终久近皆名一时。即是多时少时共明一时。
如戒序云。春分四月日为时。春分实有多时
但总束为一时也。若约得道明一时者。赴机
说教即入如苦忍一刹那。此约少时明一时
也。今约此多少总明一时。谓一期说法通是
一时之事也。就此为五。一约机发者。世善机
发即是多时出世机发即是少时。总此多少
皆名一时。二约佛说教者。三悉起教即是多
时用第一义即是少时。总此多少皆名一时。
三约机教合明一时者。亦以世出世善合为
多少。机教合故不在二时故名一时。四约四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0a 页 T38-0570.png
众得道明一时者。世与出世多少准上。总此
多少皆名一时。五约阿难闻经明一时者。约
佛说经多时少时。阿难闻非异时故名一时。
又阿难得佛觉三昧如前说。又解佛为阿难
重说即是闻经之时名一时也。二约教者。三
藏生灭一时。通教如梦幻一时。别教破时颠
倒。能分别数无滞碍也。摄大乘明数识摄阿
僧祇。明世识摄三世即是别教明一时也。圆
教约不思议法性明一时。一时入一切时一
切时入一时。如此经明。住不思议解脱菩萨
七日为一劫一劫为七日。法华明六十小劫
谓如食顷。华严明十一切等。一一教皆具五
种一时。约诸经多少类如是可知。三观心者。
观因缘生灭者心在定时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则一念慧眼开发见生灭之理。故名一时。若
非定心见理即前思后觉忆想颠倒。虽解生
灭不能见理。非一时也。若体空慧眼入假法
眼中道佛眼皆是定心。一念少时豁然开发
各见谛理名一时也。
佛在。佛是能说显其
化主。亦为助成传闻可信。何者九十六种不
足归心。三乘圣人独居不极说非究竟。今明
无师大觉朗然顿悟所言。诚谛从是闻经。称
物机缘众情忻惬。亦为三。一总明者旧称佛
陀此言觉者。自觉觉他名之为佛。智论云佛
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谓知三世众生数非
众生数及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
觉知故名为佛。十号具足。亦名一切智人。佛
德无量称名亦尔。今不具释。所言在者住之
异名。大论云四种威仪住故名为住。住有四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0b 页 T38-0570.png
种。一天住者谓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二梵
住者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圣住者
住三空四谛十二因缘理也。四佛住者住首
楞严等无量三昧力无畏等一切佛法。佛所
得法佛于中住。怜悯众生示住毗耶离。别约
教者四教明佛已略在玄。但为化四种根性
现相亦四。如初成道乃至涅槃皆现四相。初
成道者如胜天王明。初坐道树得成正觉。或
现坐草或坐天衣或处宝座或在虚空。即表
四教佛相不同。次明转法轮现相不同者。华
严圆顿则现大小相。若鹿野转生灭四谛即
脱璎珞现老比丘。若说方等即现门内尊特
之身。或现门外尘坌之像。若说般若亦现门
内尊特之身及现种种佛身之相。以众生疑
故现常身放常光明。若说法华但现尊特。若
说涅槃备现四种事同方等。如是随缘现种
种身。一往大略言四种耳。次明身相不同者。
如像法决疑云。如来将入涅槃。是时大众或
见如沙门像。或见威德相好端严。或见坐宝
莲华说心地法门。或见身如虚空无有边表。
此岂非表说四教。其功已讫将入涅槃现此
相也。此经既方等教摄。亦应随机感见四种。
故长者子说偈叹云。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
神力不共法。问四教所见定如前不。答且一
往相对理在随缘。若就障边亦可劣身而说
胜法。如观世音以种种形游诸国土说大乘
法。岂况如来。次用四教明住义者随教所辨
法门不同佛于中住怜悯众生故示住毗耶。
三约观心者。华严云欲见如来心但观众生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0c 页 T38-0570.png
心。何者一心三观圆观三谛开佛知见。虽有
肉眼名为佛眼亦名种智。若用三智以不住
法住三谛三昧。亦是佛所得法。佛于中住。怜
悯众生不舍道法。现凡夫事住世间法也。此
须善用六即分别。入大乘之要门也。
毗耶
离庵罗树园此明方所。即是显示说经之处。
助成劝信也。今为二。一通方所即毗耶离。二
别方所即庵罗园。通方所复为三。一约事者
此云广博严净。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
丽故名严净。有师翻为好稻。出好粳粮胜于
馀国故也。有言好道国有好路。平正砥直。又
言好平道。其国人民好乐正道自敦仁义。不
须君主。五百长者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
归德故云好道。次对法门释者随前所翻即
以对之。广博严净者即是释迦法身。本居寂
光其性广博犹若虚空。功德智慧无诸秽恶
故云严净。迹居人间诧广博严净之土。是知
非本无以垂迹。故居人间严净之国。非迹无
以显本。寄毗耶离说诸佛国永寂如空。以
显遮那常寂本国。言好稻者释迦本住大般
涅槃百句解脱。故法华云百谷苗稼普皆增
长。因其增长谷实得成。即是百句解脱之妙
果为好稻也。垂迹显本类前可解。言好道路
者此表智度大道佛从来也。故大经云譬如
隘路不容二人并行。解脱不尔。多所容受即
真解脱。今释迦居不思议法界大道即是多
所含容故名好道。垂迹显本类前可知。言好
平道者思议之道作意而修不名好道。不思
议道自行真修任运理显化他。如磁石吸铁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1a 页 T38-0571.png
无缘无念此是性好之道也。由本垂迹故名
好道。因迹显本故居人间好道之国。说于心
净佛土净也。三约观心者。一心三观能观心
性即知心性。犹如虚空即具福慧二种庄严
无染无著。毕竟清净。是则心净。故佛土净。约
好稻者若观心性即是百句解脱之本。名为
好稻。约好道路者若观因缘中道即是行大
直道无留难。故无有众魔群盗得入此道。最
胜故名好道。约好平道者若观偏真尽苦涅
槃则于一切道法无好乐心。今观圆真之道
则好乐一切。心无厌足尽未来际故名好道。二
别方所者。上通方所助證犹漫。今的举所住
则助信转明亦为三。一约事者肇师注云庵
罗是果树之名。以果目树故云庵罗树。其果
似桃而非桃也。又云似㮈定非㮈也。又翻云
难分别树。其果似桃非桃似㮈非㮈故名难
分别也。此与大经意同。经云如庵罗果生熟
难分。具有四句释难分别。有师云此树开华
华生一女。国人叹异以园封之。园既属女女
人守护故云庵罗树园。宿善冥薰见佛欢喜
以园奉佛。佛即受之而为住所。次对法门者。
佛住道品总持之法故云住庵罗树园。何者
道品为树念处为种子。正勤为生长如意为
芽生。五根如根茎五力如枝叶七觉为华八
正为果。从七觉华起慈悲心。为诸众生兴大
誓愿。因愿勤行得发总持。故说总持以为园
也。大集云三十七品是名菩萨宝炬陀罗尼。
陀罗尼者此翻为总持。园持树果不致侵犯
故表总持。华中生女者即七觉华生慈悲女。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1b 页 T38-0571.png
女用奉佛者表因中总持回向佛果。佛受住
者由因成果。如佛所得佛于中住也。由本垂
迹故居庵园。用迹显本住庵罗园。说不思议
总持之园苑也。难分别者如来住园表居中
道。三十七品虽非有无而似有无。如来住此
难分别理成于道品佛菩提果。如此妙果所
依之土七种方便之所莫测。表难分别之树
也。三约观心者三观观心心性不动。而修道
品因起悲誓。善根牢固成诸总持。即住园也。
故华严说菩萨有十种园即是道品园也。若
约观心解难分别者。如大经明具有四句。若
修三观观不思议难分别理。亦有四种一自
有观心都无所以威仪粗穬。如庵罗果内外
俱生。二自有威仪齐整似如柔和。内观之心
不證定慧。如庵罗果外熟内生。三自有威仪
不足可观而观行淳熟入诸法门。如庵罗果
外生内熟。四自有修一心三观调熟身口。柔
和似得道相。三观开发入诸法门。或成观行
或成相似。如庵罗果内外俱熟。是故行人难
可分别如庵罗果也。问那得处处对法门以
约观心。佛意岂然。答佛心如海众流皆入。如
如意珠随念雨宝。亦如净镜随对像生。亦如
大地随种生长。大经摸象各不能知。执见之
徒自谓己解诤论是非。宁会佛旨。若言经中
无对法门者。如普现色身问净名言。父母妻
子亲戚眷属悉为是谁。大士答言智度菩萨
母方便以为父等。净名既是在家菩萨何容
无有父母家属。而不依事答悉约法门。当知
不起道法现凡夫事。虽现凡夫事皆内表道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1c 页 T38-0571.png
法。亦如佛涅槃处在枯荣间。岂可直作树木
之解。且佛诚说皆表半满。今欲说不思议解
脱法门不舍道法。现迹同凡住于毗耶。岂不
表于极地所住法门。华严明十城十园岂止
直是世间城园。此经下文菩萨行品云。诸佛
威仪有所进止无非佛事。何得但作事解而
已不思诸圣善权秘密表发之事。又法华云
欲说是经应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
然后于四众中以无所畏心说。若彼经不对
法门者。欲讲说时将不入佛殿升佛座披佛
衣处众说法得佛意耶。问法华中佛自解说
其义可然。今此城园佛不解释何得师心对
法门耶。答若佛不释不得厝意者。一切经文
何曾并是佛自解释。若各师心岂皆有失。问
华严顿教可得约行明诸法门。此方等经及
小乘教何得亦约观行明义。答此经既云诸
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若不约观行岂
称斯文。若不以毗耶庵园对诸法门则不得
约观心解释。何得于众生心行中求诸佛解
脱。若不于心求解脱者云何得住不思议解
脱。若不住不思议解脱云何于一毛吼见诸
佛土变现自在。广如不思议品。又岂得如华
严无量诸世界悉从心缘起。无量诸佛土皆
于毛吼现。若言小乘不得约观心解者。何故
声闻经中佛为牧牛人说十一法。一一内合
比丘观心。如是等例岂非方等及三藏经对
诸法门观心义也。问三观四教悬释此经。观
前教后入文何得教前观后。答论其玄旨教
从观出。如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入文帖释从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2a 页 T38-0572.png
事入理。故先须四教消释经文。寻文入理必
须观行。故次点出三观章门。一品一偈一句
无不皆入不二法门住不思议解脱也。
** 维摩经略疏卷第三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此下第六辨同闻众。
此證阿难与诸声闻菩萨天龙八部四众共闻
岂谬传也。就此为三。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
杂众。问从小为初应先天龙。从大为初应先
菩萨。答小乘出家得道荷佛恩深故常在佛
侧给侍陪奉。戒行自守物所归信證经义亲。
故须先辨。菩萨化他不恒佛侧。和光利物难
可测量。世人但睹其迹莫知其本。證信义疏
故次辨也。天龙四众结惑未尽犹居凡地。内
无得道之功外阙化他之利。證经为劣故后
辨也。复次此有所表。二乘滞空凡夫滞有。菩
萨不滞常行不二故处其间。故大经云凡夫
者有二乘者空菩萨之人不空不有。问何以
不叹声闻德耶。答诸师解言既被弹呵无德
可叹。今谓不尔。菩萨亦弹何故即叹。又金刚
般若亦不叹德非为被呵。今恐是出经存略。
又云大之一字即略叹德。心大论云。若说小
乘但明比丘众。说摩诃衍非但比丘必须菩
萨。如金刚般若但辨比丘不列菩萨。岂可金
刚是小乘经。但是出经者略。此经不叹意亦
可知。一明声闻众者初明比丘。即是通语人
类多种。如胡越不同。佛法出家皆名比丘。释
此为五。一与.二大.三比丘.四众.五数。一释
与者此经云与。大品云共。与即是共。大论辨
七一明共。所谓一处一时一戒一心一见一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2b 页 T38-0572.png
道一解脱。若释法华须约本迹。今经既未发
迹。但因缘事解观行而已。一处者同在庵园。
一时者一会之时。一戒者同得无作。一心者
俱得九定。一见者俱见四谛。一道者悉得无
学。一解脱者俱證有馀。二释大者。若依梵本
应云摩诃。大论云摩诃或云大或云胜或云
多。大王所敬故名为大。胜九十六种故名为
胜。数至八千故名为多。今明外道有三种。一
一切智二神通三韦陀。具此三种名大外道。
佛对破此故于三藏说三念处。谓性共缘。能
修此三非但止破三种外道。得入性地證果
之时成三解脱。谓慧得好解脱心得好解脱
及得无碍解脱。名大比丘名大罗汉。若别对
者得慧名大得心名胜得无碍名多。三种具
足名波罗蜜。声闻成就一切罗汉功德故名
为大。问得慧解脱即名大者。何须具三。答如
三德具故名大涅槃。而摩诃般若亦受大名。
三藏通教各有四门合有八种。皆名波罗蜜
声闻。故名为大。若约观心即就折体从假入
空而明观也。此八种比丘毗昙成论各有一
种大比丘义。馀六不明。三释比丘者或言有
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
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
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言无翻
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
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
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修
戒定慧。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
见思之恶故言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2c 页 T38-0572.png
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
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
怖。三明乞士者。乞是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
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种邪。
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乞
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解。破恶
是正义。下两助成。何者受戒破身口恶业。怖
魔即破爱恶。乞士破慢恶。约观行者次第从
于阴界入求法喜禅悦。资无漏慧命成尽无
生智断之德。故名乞士。下文呵身子云。佛说
八解脱仁者受行岂离欲食而闻法乎。此具
三义一杀贼从破恶得名。二不生从怖魔以
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直言比丘则大
小未定。或在外凡性地学人之位。今言大者
即大罗汉。当知大之一字无所不含。即略叹
德也。四释众者。梵言僧伽此翻为众。直一比
丘不名为众。众多共集名为众也。律明四人
已上皆名为众。如众树共聚乃名为林。智论
云僧有四种。一愚痴僧谓破戒放逸僧也。二
哑羊僧虽持禁戒不能分别三学开遮通塞之
相。有疑请决默然无对犹如哑羊。三有羞僧
者。若出家人修戒定慧。亦能分别为人开决。
但未发真居内外凡。自愧未能成就圣法谬
堕僧数。四事敬侍常愧自责。亦名事和僧。四
真实僧者。从苦忍去四果圣人皆名真实理
和僧也。前之二种虽有僧名既非事和不堪僧
事。后之二种堪行僧事。五明数者数有八千
事义可知。对行明数意则难见。菩萨者此
下第二辨菩萨众證成同闻。何但声闻。亦有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3a 页 T38-0573.png
大菩萨及三万二千。亲承演说非谬传也。文
为五。一明类.二辨数.三叹德.四累名.五总
结。初明人类者夫大乘行人通名菩萨。是大
乘行人之气类也。具存西音应云菩提萨埵。
什师恐繁略提埵字但云菩萨。翻译不同。阿
毗昙云。自觉觉他名为菩萨有云菩提云无
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
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
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古本翻为高士。既
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
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
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
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若不如是己所修
持为无慧利。但三乘同名菩提二乘不名萨
埵者。无悲利物故不受斯称。是则虽略二字
异乎二乘。其义宛然。藏通见真通名为道不
名萨埵。别圆见真如磁石吸铁。非但止名菩
提亦即得名萨埵。故大经云一实谛者即是
大乘。若非大乘非一实谛。问前两菩萨不名
萨埵何异二乘。答少有慈悲愿行异二乘也。
四教菩萨具如玄义。此经多由衍三教意释
叹德也。不用三藏者非衍正意。有时引出正
为比决大小不同。观心明菩萨者约三观分
别。折体入空起大悲心亦名菩萨。修后两观
任运即是菩萨义也。
三万二千二辨数者依
事可知。表法难见未可定对。
众所知识下
三叹德为三。一总二别三结。初总叹者即是
初标叹德章门。若无自行化他之德岂为众
所知识。此诸大士随缘利物荷泽无边。十方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3b 页 T38-0573.png
众生莫不知识。闻名钦德为知。睹形敬奉为
识。但众生有四根性菩萨即以四种化之。即
有四种知识。三藏三祇行满百劫种相。大人
相现物所归崇名众所知识。通教八地。道观
双流神通利物名众所知识。别教登地圆教
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现十界像。随缘利
物名众所知识。未横遍十方竖高三土。为一
切有缘之所知识。今诸菩萨皆是补处。横遍
竖高一切有缘之所知识。故云众所知识。若
约观心三观心明即德高名称。是则闻名钦德
睹形敬奉亦为众所知识也。
大智本行下二
别叹德为三。一略叹自他德。二广叹自他德。
三邻果叹德。一叹德为二。一略叹自行二略
叹化他。自行又二。一正叹二释叹。初二句言
正叹者即是大智本行。解此或约一法或约
二法。约一法者大智即是本行也。依本起智
智即是行。故言大智本行。故法华云诸法从
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此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若南土旧解多
从八地约位帖释。北方诸师从初地约位帖
释。什师从下至上渐胜称叹。解既不同未敢
偏用。何者南方引威神建立文證。故知初叹
八地。北方引七波罗蜜證叹初地乃至七地。
一往引證经文各便。若欲和通则硕乖违。但
经文对地处处有之。未足定执谓为得称集
经者意。今谓一往多是叹上地之德。若叹上
地自摄于下。何者通论诸位行类是同。但上
得胜品下得劣品。今以胜摄劣不可以上下
各叹。如叹大智本行皆悉成就。金刚智满始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3c 页 T38-0573.png
名成就。岂可叹下。如叹能师子吼乃如雷震。
下地亦能有此演说何独叹上。故知分别互
有所失。问近无等等岂非叹上。答今明诸德
皆叹上地须约邻果。故下结云如是一切功
德皆悉具足。若通下地无等之言约相待说
互有远近。如法华明行处近处。下地亦名近
也。华严明十地智慧如爪上土。诸佛智慧犹
如大地。此则悬殊。今三教菩萨行类是同。而
教有所主各有浅深。通八地去但约二谛而品
有优劣。若约补处自摄下位。别登地去即是
三谛入佛智地。行类是同。但约品浅深分地
优劣。若叹补处即摄下地。圆教初住三谛圆
显具于一切诸佛功德。但品位不同不无优
劣。若叹等觉即下位皆摄。但诸菩萨外随所
感见闻不同。内则本迹高下难测。岂可定执
非但约教分别菩萨功德法门。或时内合观
心欲令行者知胜妙功德皆从心出。是则诸
佛解脱皆于众生心行中求。若约二法叹者。
大智叹解本行叹行。若解行互阙如目足互
失皆无所到。若解行具者如有目足即能到
池。故须双叹所以叹解。云大智者只是观解。
若入空出假。二智方便不名为大。中道观解
一切种智名为大智。故大论云我今知力欲
演说大智彼岸实相义。当知大智即是观诸
法实相之观也。言本行者即是叹行。从大智
本一心具足诸波罗蜜。故大品云诸法虽空
而能一心具足万行。金光明云一切种智而
为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当知自行虽有
多门。但略叹解行横竖诸德磬无不取。问菩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4a 页 T38-0574.png
萨未證极果。何得言皆悉成就。答果行未满
因行已圆。故云成就。但约教成就其义不同。
三藏初缘生灭四谛发誓名大智。行六度行
名为本行。种相业成名悉成就。通教初缘无
生起誓名为大智。檀三事空乃至般若名为
本行。十地如佛名悉成就。别教初缘无量生
解名为大智。行无量波罗蜜名本行。十地等
觉名悉成就。圆教初缘无作发心名为大智。
一心万行名为本行。十地等觉边际智满众
事究竟名悉成就。权实可知。若观心解约三
观明。初观观生灭四谛。大悲弘誓名大智。用
观行六度即是本行。此三藏教折假入空观。
体假通教入假别教一心圆教。寻之可知。
诸佛威神二句二释叹也。亦傍得成化他。此
正明佛加。金刚论云。于菩萨身佛与功德智
慧之力。故名加也。今明解行因圆正由诸佛
威神建立。智慧加解大智得成。功德加行本
行得成。内因虽是菩萨自修外缘必假诸佛
冥护。譬如种子。内虽自有虽生之因外无地
土日光风雨等缘岂得成实。菩萨亦尔。虽有
慈悲智慧精进禅定自行化他之因。若不假诸
佛慈悲地智慧光神通风说法雨。自行化他
之因岂得圆也。如大鹏影覆子得生长。故华
严云。八地欲沈空佛加奖观方得发起。若约
观心修三观时必须忏悔请十方佛。若心志
者佛即加护自然行成。世有邪见学禅之人
但信有心佛不信诸佛威神所加。此正释前
傍成后化他者。若加化他如华严明。法慧菩
萨说十住。诸佛放光加方乃得说。乃至金刚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4b 页 T38-0574.png
藏说十地亦如是。此即成后为护法城。若约
观心三观既成。若欲利物必须忏悔请十方
佛威神建立。有感蒙加随所利生如风靡草
为护法城下二略叹化他德为三。一叹化他
心二叹功成三释叹。初二句叹化他心者。佛
法如城能为行人防非拟敌故名为城。若护
佛法即是护城。又解阴入界法。此法即空。即
空之理名涅槃城。众生是王而种性具足恒
沙佛法。如城中人物。故文云一切众生即大涅
槃即菩提相。但此妙理外为天魔外道之所
破坏内为通别见思所侵。菩萨为护众生本
有涅槃之城不令妄起诸爱见也。受持正法
者即是四教之正法也。菩萨从十方佛闻此
教法得陀罗尼。总持无忘名为受持。将用此
法降魔制外。及破众生内外爱见诸烦恼贼
护涅槃城。令诸众生法王种性皆得安稳。恒
沙佛法不致散失。名护法城受持正法。约观
心者假空空假护小涅槃。假中中假护大涅
槃。
能师子吼二句二正叹化他功成。大经
云佛性者名师子吼三昧。菩萨住此三昧能
师子吼。师子吼者名无畏说。若约观心三
观若成所行如所说。说于四教心无怯弱。如
师子子若满三年即能吼也。名闻十方者此
亦化他功成。化功既著十方蒙益咸共传扬。
声闻驰远如大将破敌功名盖世。
众人不请
下三释叹化他。众人不请初二句此释化他
之心为护法城也。菩萨悲誓岂待祈请。如寇
贼围逼连官大将救其危急。何待城内来祈
请也。问若菩萨是不请之友者。佛何故待梵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4c 页 T38-0574.png
王天帝请转法轮。答菩萨尚不须请岂况于
佛。但是说法之仪生物慇重故须待请。问菩
萨不待请者凡是有心必应救不。答有缘即
赴非请有无支而安之。此释受持正法。世人
以同志为友。菩萨善巧同物根缘。共修四种
四谛各得无漏道果。故法华云我等二人亦
共汝作。若开权显实则同乘佛乘直至道场。
此即法亲之友也。而安之者未安道谛令其
得安。如是四种众生令安四种道谛。若开权
显实皆令安住无上涅槃。故言友而安之。若
约观心折体入空假名中道。此四种心不请
三观。三观自观即不请友义。观折成心令此
四心住四道谛。即是友而安之也。
绍隆三
宝二句此正释。化他功成能师子吼名闻十
方。菩萨用无畏心说于四教即是绍隆四种
三宝。若顿赴圆机即入佛慧。初心成就一体
三宝增进不断。乃至妙觉湛然安住。此即大
乘一体三宝常住不断故言使不断绝。若渐
教赴机次第明不断者。初三藏乃至圆教一
体三宝不断绝展转兴谢教权实。故菩萨用
此四教三宝引接众生使佛种不断。皆令安
住大般涅槃常住三宝皆是菩萨说法之功即
是能师子吼。化功归己即名闻十方故言绍
隆不断也。若约观心绍隆不绝者若佛在世
绍隆三宝事如前说。佛去世后佛法付属二
众弟子。所以优田造像阇王结集育王度人。
若此相从三宝不绝。则弥勒出世真正三宝
绍隆不绝。若弥勒灭后亦复如是。若行人能
于今末世造立尊容书写大乘度人出家。即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5a 页 T38-0575.png
是相从三宝绍隆不绝。若住三观之心观此
相从三宝不滞空有人。第一义一体三宝绍
隆不绝故经云敬像如真佛得福亦复然。故
文云无离文字说解脱相。文字性离即是解
脱。解脱者即诸法也。贤愚经云未来多有破
戒比丘。犹应供养恭敬如舍利弗目犍连。所
得功德亦复无量。绍隆三宝功德最大。譬如
大臣治正国家功勋重大。菩萨绍三宝种使
不断绝。功德无量十方诸佛说不能尽。
降
伏魔怨二句此即传释绍隆不断。只由众生
内有爱结外有鬼神六天魔王。内有诸见外
有十八六师及九十六种外道。能坏法城使
三宝断绝今明菩萨化物内修禅定伏爱外用
神力降伏魔怨。内以智慧断结外则说法制
诸外道。内外魔怨既伏内外外道咸归则涅
槃城存。三宝不绝故得绍隆也。若约四教界
内爱见用生无生道谛禅定伏爱。智慧制见
界外爱见则用无量无作道谛定庄严伏爱。
慧庄严制见。故文云众魔者乐生死。外道者
乐诸见。菩萨于中不舍不动故云众魔外道
皆吾侍也。若降界内爱见魔外即护化城涅
槃。藏通三宝使不断绝。若降界外爱见魔外
即护大涅槃城使。别圆三宝不断绝也。故知
并是释前化他。问界内可有魔外界外何得
有耶。答大经说八魔四内四外也。华严十魔
通界内外。分别可知。涅槃迦叶自叹云。自此
之前皆名邪见。则藏通三乘圣人皆名界外
魔外。故呵善吉云入于邪见不到彼岸。汝与
魔外一手作之。岂非界外有魔外耶。问声闻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5b 页 T38-0575.png
可尔菩萨云何。答华严明菩提心魔三昧魔
善知识魔。皆菩萨魔也。鸯掘魔罗诃文殊云。
外道亦修空。尼乾但默然即是界外外道。若
不尔者何故八千被呵不能加报。若约观心
者假空空假观成降伏界内魔外。假中中假
观成降伏界外魔外。
悉已清净下二广叹
自他为二。一从此下讫不起法忍是广叹自
行。二从已能随顺讫及心所行是广叹化他。
叹自行为二。一断德二智德。一叹断德为三。
一总二别三释。一总叹者明此菩萨结惑生
死皆断。故言悉已清净。结惑生死有二种。一
界内二界外。若三藏补处止伏见思未断结
惑。通教补处虽除习气界外见思未断。别教
补处虽断十一品无明馀三十一品在。此三
并非悉已清净。圆教补处四十一品并尽。虽
馀一品有若微烟乃可得名悉已清净。如地
持明。第九清净净禅至离一切见清净净禅
二障斯断。菩萨依此禅故得大菩提果。故约
圆教补处说悉已清净。若约观心。假空空假
假中中假二处观成界内惑尽。非悉已清净
界外烦恼障尽名悉已清净。
永离盖缠二别
叹断德。盖谓五盖缠即十缠。有言盖缠所障
既近岂足以叹大菩萨德。今谓不尔。只约此
五盖十缠开出一切界内外惑。离此更无别
能生惑。界内为枝界外为本。若离界内五盖
具出八万四千。何者贪欲嗔恚睡疑属痴。掉
散是戒取即是等分。此四各出二万一千合
八万四千界。外根本类作宛然。问界外何得
有五盖亦对八万四千。答既有三毒何得无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5c 页 T38-0575.png
五盖耶。取涅槃即贪舍生死是嗔迷实谛是
痴。既有根本三毒则有根本五盖。得具八万
四千。今约教明离盖不同。数人明盖障于初
禅上界无盖若成论明贪嗔二盖并通上界二
论俱是三藏尚明盖不同。若三藏菩萨离盖
发禅与凡夫同。未足以叹补处之德。若通别
圆离盖类悉已清净。可知十缠开五百缠。分
别永离类盖可知。若约观心假空空假假中
中假。一处观成离二盖缠准上可知心常安
住无碍解脱三释叹断德。无碍解脱即不思议
解脱之异名也。故大论云于诸解脱中无碍解
脱最大。藏通皆云无碍断解脱證。有师言。无
碍伏解脱断此但界内思议无碍解脱。别教
十地亦言无碍道断解脱道證。虽离界外见
思犹约定断。非不思议无碍解脱。圆教明义
解惑相。即智不断惑而究竟永离二种盖缠。
故名无碍解脱。故文云不断痴爱起于明脱。
心常安住者。若思议照寂非究竟安住。若不
思议寂照不二。住大涅槃名究竟心常安住
也。无碍解脱即大般涅槃之异名耳。次约观
心。若别相三观非究竟安住。一心三观即是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也。
** 维摩经略疏卷第四
念定总持辨才不断下二叹智德为三。一总
二别三释成。一总叹者即是念定总持。若类
馀经悉叹三昧陀罗尼德。今叹念定总持即是
叹三昧陀罗尼也。以此双标叹章者。念即念
佛三昧等诸三昧。菩萨得此三昧十方诸佛
常现在前。若得一心即名王三昧。何者若根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6a 页 T38-0576.png
本观练薰修并俗谛三昧。观谛缘三空是真
谛三昧。自性等力及般舟一行首楞严等百
八三昧。皆中道一心三昧。名王三昧。故知叹
念定是叹三昧德也。约教者若折俗体俗入
真。但约二谛名王三昧。若从根本俗谛及真
谛。次第入中。即别教三谛名王三昧。若一心
圆入三谛即圆教三谛。三昧名王三昧。大论
出异家解三昧王三昧不同。意在此也。若约
观心即三观观三谛成王三昧。任运可知。总
持者即叹陀罗尼德。此言能持能遮。持善不
失遮恶不起故名遮持。亦名总持。持诸善法
不漏失也。法华明三陀罗尼。一旋陀罗尼。二
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法音方便陀罗尼。旋
者旋转也。转假入空得入真谛。但破界内即
属通教。一心圆破即属圆教。百千万亿者即
是从空入假。旋转分别破尘沙惑显出恒沙佛
法。若别破界外无知则是别教。一心圆破即
圆教也。法音方便者即是二观为方便。得入
中道。次第断入中是别教意。不断无明一心
圆入中道即圆教也。又法音方便者得此陀
罗尼即解一切言音。亦能一音说法随类得
解。得此三陀罗尼即入无碍陀罗尼。具足一
切陀罗尼也。问此经叹补处。何得约初心而
释。答发心毕竟二不别。故但后心入三谛无
碍。横广细极竖深穷源。即是补处无碍陀罗
尼也。问三藏菩萨有陀罗尼不。答如尸毗王。
得归命救护陀罗尼。当知亦有诸小陀罗尼
也。轮王尚得况于菩萨。问声闻得不。答其既
入灭故不须也。约观心陀罗尼三观类作易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6b 页 T38-0576.png
见。辨才者即四辨也。大品七辨大集二十四
辨华严四十辨。约教明四辨者。初约三藏。生
灭四谛名字之法无滞。即法无碍辨。于四谛
义无有滞碍即义无碍辨。达六道言辞亦同
其语。说生灭四谛言辞无滞即辞无碍辨。若
称根缘于生生不可说四悉赴机。说无穷尽
即乐说无碍辨也。辨是辨了才即才能。以蜜
助药服之者易才助。又言。化道无壅。通约
无生。别约无量。圆约无作。类解可知。言不断
者不尽也。法义缘苦集知病无尽。又法义缘
道灭识药无尽。辞及乐说即授药无尽。复次
从生灭辨起无生辨乃至无作。无作四辨如
风于空中。说法无障碍。故言不断。约观心修
四辨义类解可知。
布施至具足二别叹智德。
还从定慧开出七度。从定开四慧开方便故
言别也。若作十度对十地者。开禅出力愿开
般若出方便及智。若约教者德约四四谛。修
布施等即四教明七度也。言无不具足者皆波
罗蜜。波罗蜜者翻事究竟亦云到彼岸。布施
乃至方便皆事理究竟。见檀等法界即究竟
彼岸。故云无不具足。观心七度者一心三观
不见悭施。乃至不见巧拙。而能善巧分别悭
施。乃至巧拙冷然自晓。即无不具足也。
逮
无所得二句三叹位释成。逮之言及不起者。
不起内外烦恼生死无境可观。故名不起法
忍。即是大无生忍。亦名寂灭忍。无所得者。大
品云无所得以为得即是得无所得。仁王五
忍璎珞四忍。两经虽殊俱明寂灭忍。寂灭忍
有上下。若金刚心名下忍佛地名上忍。若开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6c 页 T38-0576.png
十地别出等觉亦得作三品谓下中上。今叹
邻果复言逮者。当逮下忍也。约教各明四忍
者。三藏无文义作亦有四忍。初祇为伏二三
祇为顺。百劫为无生三十四心名为寂灭。通
教乾慧名伏性地名顺。从须陀洹乃至九地
名为无生。十地如佛名为寂灭。别教铁轮名
伏三十心名顺。初地至九地名无生。十地金
刚心名寂灭。圆教五品名伏铁轮名顺。初住
乃至九地名无生。十地金刚心名寂灭。通论
圆教初心已上并具四名。故仁王云。从初发
心至金刚顶皆名伏忍。普贤贤首意在此也。
问下文叹净名但言无生。当知不起法忍只
是无生。何以用寂灭释不起法忍耶。答在因
让果说名无生。若通论无生只是寂灭之异
名也。故大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
灭名大涅槃。故文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
寂灭义。若然者寂灭即是无生何所疑也。约
观心者一心三观三谛。惑不起者即是修不
起法忍。故法华云著如来衣。如来衣者柔和
忍辱心是。
已能下二广叹化他为二。一内具
化他之法二正明化他。初为三。一明内具。二
明外具。三总释内外。如大论云。内具智慧名
为力外用无怯名无畏。若内智不明外仪不
具。处众有畏何能伏物。若内外备足所化皆
从。初明内具化他法者。即是已能随顺。随顺
有三。一顺佛。二顺理。三顺根缘。佛为众生转
四法轮。菩萨随转即顺佛也。因缘生灭即空
假中。顺理而解。顺解而说名顺理。根性虽多
不出四种。赴机无谬名顺根缘。复次顺解而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7a 页 T38-0577.png
说是顺实智。顺众生说是顺权智。顺佛方便
是顺权实二智也。今言随顺具此三义也。转
不退法轮者。四种四谛是轮体。用四悉檀为
转也。有四种不退。一事不退法轮转生灭四
谛。二位不退转无生。三行不退转无量。四念
不退转无作。若三藏但事者。以三藏教明不
退位不取断结。但言不生四恶道。不受女人
身。不生边地。诸根具足。得宿命智。具此五事
名为跋致。通教初果已去齐罗汉位不退。七
地行不退八地念不退别教以住行向对三
不退。地證念不退向但修耳。圆教者一心具
三不退。初住法身不堕前位名位不退。具一
切行名行不退。念念流入即念不退。约别相
三观者以空假中对三不退。约三别判此义
犹疏。今约一心正观中道名位不退。双照二
谛名行不退。自然流入名念不退。善解法相
知众生根者。善解法相是如法相解。知众生
根性名识病。善解四种四谛之药善知四种
众生之病。以此化他无差机之失。十力中有
是处非处力。即是如法相解。有知根力。即是
知众生根。皆是内力具足也。
盖诸大众二
句二明外具化他法。以无缘慈覆十法界故
言盖诸大众。又盖之言过深达四种四谛。出
过不达之上故也。得无所畏者。慈悲福慧能
盖一切故无所畏。即是释外用无怯无畏法
也。
功德智慧下三总释内外化他法为三。
一释内心无畏二释外用无畏三结成无畏。
初二句释内心者。具二庄严能师子吼释成
内心无畏也。心即是自性清净心亦名法身。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7b 页 T38-0577.png
福慧能显出自性清净心。故言以修其心。还
用庄严自性清净心。即具二严庄严法身。四
教福慧三权一实。总此权实以修其心。故心
无所畏也。
相好至饰好二释外用无畏法者。
种性色身物所尊重。如迦旃延子所明种三
十二相业。小福所致。何足为奇。故非第一。通
教约真修相。谛理未极相非第一。别教以缘
修。缘修是智障故相亦非第一。圆教相好者。
法身若显相好具足。故法华云。深达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法身
具此妙相众生无由能识。为显此相故于应
身示白毫相。表中道理。示绀眼相表无缘悲。
馀各有表。故知此相即是法身三十二相。色
像第一者法性色也。大经云妙色湛然常安
住。不为生老病死迁。此之妙色于诸色中最
为第一。现十界像如如意珠。应色表真真色
第一。应佛身色于所化身色亦第一也。舍诸
世间二句传释前真相好也。非舍世间严饰
之具。若舍此者外道亦能。何足可叹。今言舍
者三藏菩萨舍人天饰好。百劫种相为菩提
器。通菩萨舍有所得心世间严饰。故大论破
百劫相。金刚般若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
道。别教菩萨舍界内空心饰好。用界外缘修
修相好也。圆教菩萨界内外修皆世饰好悉
皆并舍。法身若显即是真相。故云相好严身
色像第一。岂同虚妄修因世间饰好。
名称
高远逾于须弥三结成为二。一结外二结内。
初二句结外无畏者。菩萨外化遍十方十界
名为高远。又解。通别教佛如须弥山。今圆教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7c 页 T38-0577.png
金刚心高两教佛。故言逾于须弥。又须弥盘
固高远如法性不动理高。无上智有显理之
功。故言逾于须弥也。
深信坚固二句二结
内无畏法也。信有二种。一闻二證。四教分别
各有依次。今但约圆。若五品弟子一向闻信。
信不思议三德之理。六根清净亦闻亦得似
證。初住已上亦闻分證。佛地但證。今诸菩萨
既居高位二信圆深。故云深信。言坚固者二
信不为内外之所坏也。犹若金刚譬显深信。
金刚二义。一利彻本际。内合二信定慧利用
穷实际也。二体坚万物所不能坏。譬二信烦
恼生死所不能损。
法宝普照下二正明化他
为三。一放光说法明化他二正说法明化他。
三明进修化他门。初为二。一正明放光说法
二明释成。初又为三。一放光。二说法。三释叹。
一放光者明菩萨悲智缘三谛理。生善法宝
用化一切有缘。言普照者入放光三昧普光
三昧故能普照。若诸凡夫应以世善光照。若
出世善及出世上上善而得度者。菩萨随其
所应用何三昧放善法光各令得度。故华严
思益大品悉云。佛有光明名无悭。若放此光
照悭众生即能行施等。如是种种利益令其
得道。若一光除悭一光除嗔是别教意。不名
普照。若放二谛光亦不名普。今诸菩萨只放
一光具一切光照一切处。十界众生各得利益。
随机入道故名普照。问光照云何能破恶生
善。答譬如薰药烟触病苦即除身得安乐。光
触亦尔。以此光从诸善法而出随触苦除。故
文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
而雨甘露二明说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8a 页 T38-0578.png
法。甘露是诸天妙药服之不死。中论云实相
名天甘露。能令三乘同得圣道。实相甘露即
有二种。一真二中。众生应以何实得度雨何
甘露各令得益。此诸菩萨但说中道实相甘
露。随其偏圆所得不同。故法华云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
于众言音
微妙第一三明释叹。雨甘露雨何故能说甘
露法雨。以有微妙之言音也。如法华欲以一
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铁轮尚尔何
况补处。而不能以一音遍满随类各解普获
其利。降佛已还莫能过者故言微妙第一。又
解。法性言音故微妙第一。
深入缘起下二
明释成放光说法为二。一明入缘起叹智慧
以释成。二断诸邪见下叹断德以释成。初文
者所以放光说法利益深普。良由智能深入
缘起。缘起有二。一生死。即是无明十二因缘
一切生死。二解脱缘起。是观因缘智起一切
佛法。今明深入者。深入生死缘起即成佛法
缘起。故大经云十二因缘有四种观。若深入
者得上上智了了见性。何者若观因缘生灭
即三藏意。即空通教意。入假破界内外尘沙
进入中道。破十一品无明是别教意。并非深
入。圆教菩萨一心圆观。从初住至补处破四
十一品。乃名深入。是诸菩萨并入十二因缘
正报缘起。亦入依报成坏缘起。以深入故。是
以能说因缘实相。甘露深信之义意亦显也
断诸至馀习二叹断德。释成放光说法者。只
以自无惑闇能普放光照众生闇。只以自
无系缚能雨甘露解众生缚。令断有无二边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8b 页 T38-0578.png
邪见。邪见有二。界内界外。界内六十二等皆
属有无。界外种种诸见亦属有无。今总界内
属有边界外属无边。故大经云凡夫者有二
乘者无。菩萨之人不有不无。正见中道则破
二边一切邪见。故言断诸邪见等。又解。正观
中道破真俗二边。至金刚顶边际智满。中道
体显三惑方尽。无复馀习者。圆教始从初住
终至法云。圆断诸见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
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见理分明习气微薄。
事等微烟故名无复馀习。如以少盐投于大
河无复咸味。故大论云。有无二见灭无馀。诸
法实相佛所说。常从但云断界内二见。用地
论别义。登地离凡夫我相障断有无二见。岂
得消此经文。问此有何过。答藏通见道即断
诸见。别教登地断界外见。并不可叹补处之
德。优婆塞经云九地断见习十地断爱习。地
持云离一切见清净净禅。此据等觉。故今约
之以消此文。一家圆断义转分明。
演法至过
量二正明说法叹化他。初双举两譬叹化他
成就。后一总叹化他功德。初譬云师子吼者
名决定说。说诸众生皆有佛性。演法无畏者。
演之言广心无怯弱故名无畏。能于四不可
说以四悉赴缘广起四教。犹师子吼譬演实
相甘露法门得无所畏也。如师子吼时非但
不畏禽兽。亦能令香象失粪飞者堕落。此诸
菩萨演甘露法非但于诸魔外及诸众生心无
怯弱。亦能令魔外失爱见粪高心堕落。亦令
一切爱见皆灭。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次譬
雨甘露法雨能令生善。大论具出四种法师。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8c 页 T38-0578.png
雷喻多闻雨喻美行具在论文。今明雷以惊
蛰雨以润生。说甘露法雨震八音雷。用惊二
边邪见之蛰。使一切善根萌芽开发。谓三草
二木一地所生。使一切行人宿善开发故也。
无有量已过量二句次总叹化他功德。无有
量者。此诸菩萨神通智慧放光说法十方所
化无有限量。七种方便所不能量。已过量者
过圆十地所化之量也。
集众法宝下三进修
化他法。明诸菩萨化功虽大。未證极果。犹须
进修化他之法。即是等觉。千万亿劫入重玄
门修化他行。重玄门者地持云。入住起力禅
舍复入力禅。入者从凡心入一切法门乃至
上地。起力者从等觉地起入一切法门。住者
随住一法门即住一切法门。舍复入力者百
千万亿劫重修也。故法华弥勒叹下方菩萨
云。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三昧等。如海导师者。
将导众人入海采宝众人得宝。亦已自获。菩
萨入生死海非但能令众生得佛法宝。化功
归己入重玄门法利亦多。故此经云不入大
海不得无价宝珠。菩萨不入烦恼巨海则不
能得一切智宝。了达诸法者。入重玄门内慧
增进了达。是智之异名。诸法即十界之法也。
深妙之义者十法界法二谛三谛之理甚深。
故名为深。见三德不纵不横故名妙也。善知
至所行二句正明菩萨住重玄门。增进外见
所化众生根缘。此诸菩萨得真天眼常在三
昧。不以二相见诸众生。死此生彼名往。死彼
生此名来。言所趣者知善恶业缘之因趣受
报好丑之果。及心所行者用种智之力知其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9a 页 T38-0579.png
宿世习因所行。三草二木一地所生根性不
同。三草二木即七方便。一地所生即圆根缘。
前明用药今明知病。既识药知病即能随病
授药。故知住重玄门化他之德转深大也。
近无等等下三约邻果叹德为三。一叹自行。
二叹化他。三总释成。自行为二。一叹智德二
叹断德。初为二。一总二别。一总叹自行智德
者。即近无等等佛自在慧。言无等等者十方
诸佛无与等者。今等诸佛故言无等等也。约
理者实相之理无能与等。
佛种智圆极能等
实相。故言无等等。又若圆教初住虽发真见
理得无等法。犹有四十一品无明去妙宝尚
远。不名邻果。约佛约理犹非近无等。岂得与
无等等。金刚心菩萨约佛约理皆近故言近
无等。见理已圆故云无等等也。若约教传作
可知。
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别叹自行智德。
如大论解。此有二。一云菩萨自有无畏不共。
二云菩萨分得佛力无畏不共。补处如十四
日月。佛如十五日月。相邻近也。若约教者如
三藏。明十力无畏名同大乘。毗昙释不共法
别立名教。故大论弹云。力无畏名既同大乘。
不共何得别立。今但约断伏分别同异。名义
非妨。通教约照二谛。八地分得十力无畏等。
故云近无等。十地如佛故云无等等。别教初
地分得十力等法名近无等。十地所得十力
等法名无等等。圆教初住已上分得力无畏
不共等法名近无等。华严明初住。云得如来
是处非处等十力智也。今取至等觉位乃至
近无等。近佛十力无畏等法也。因用已圆即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9b 页 T38-0579.png
无等等也。前教并非云。佛自在慧者佛慧中
无无明。故究竟自在。菩萨虽有无明犹如微
烟。将得佛慧故以此为叹也。
关闭一切诸恶
趣门此叹自行断德。恶趣门者恶趣虽多不
出二种缘集。藏通见空关闭有为恶趣之门。
别圆见不空关闭无为恶趣之门。此诸菩萨
见中道之源能闭有无一切诸恶趣门。或属
叹化他关闭众生诸恶趣门也。
而生至服行
二叹化他。若开修罗即是六道。若三藏带结
愿生。或用神通示五道身。于染净土教化众
生。通教七地界内结尽。愿扶馀习五道示身。
亦神通生也。别地已上圆住已上得一身无
量身。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是二十五
三昧力薰生二十五有也。今是补处慈善冥
薰随机应现五道利生。义论亦现界外诸土
之身。化彼众生。为大医王善疗众病者。既生
五道意在利物治众生病。对小明大。三教菩
萨及圆下地皆是小。医今诸菩萨力用邻佛
名大医王。治界内外不善业病。应病与乐者
用四悉檀说四法药。令得服行者众生闻法
断界内外结。得大小乘圣道解脱。
无量功
德至不唐捐三总释成邻果叹得。无量功
德皆成就者释自行满。无量佛土皆严净释
化他满。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者。法身非色非
声随感见闻。必获其益。令得世间出世间乐。
诸有所依亦不唐捐者。唐虚捐弃亦失也。释
自行者随心所行任运契理必成胜因。感果
不失故不虚弃也。释化他者众生虽不入第
一义不失三悉檀。归向生善破恶获利。及化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79c 页 T38-0579.png
功归己并不虚弃。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三结成叹德。如上所叹皆悉成就。若依南北
摘句配地岂得一切皆悉具足。一家解释理
自冥会。又解菩萨功德无量无边。如上所叹
数十句耳。岂可具述。
其名曰下说法王子
四累名證成同闻。虽叹胜德不的显名莫知
其人。故略出五十二人以證同闻也。若约四
教事转繁多。今略就三观释名足知大况。等
者以二观入中。即是平等故云等观。不等者
但照二谛无量殊别不等观。等不等者正观
中道双照二谛。入中名等照二不等。体用合
论名等不等。须用六即则不混滥。一切众生
即是实相名理等观。闻实相名深知其理是
名字等观。若观中道通达无碍即观行等观。
发相似解。即相似等观。若发真明名分證等
观穷实相源名究竟等观。今此乃是分證位
邻究竟故名等观也。不得闻观心即是。而便
混滥生增上慢作菩萨旃陀罗。若不受此语
即是不信诸大乘经了义之说。下去一一名
下皆先加一心三观。然后依文。如言一心三
观即能观心性等。定自在王者能观心性名
为上定。得此上定于一切法即得自在。如世
国王。法自在者正观三谛心无滞碍。于十法
界法而得自在。法相者观十法界三谛法相。
光明者此之慧光能显实相故也。光严者心
智光明庄严法身也。大严者观于心性。其性
广博犹如虚空。境大智大以严法身。宝积者。
观心虽空而具足万行。万行众宝积之于理。
故名宝积。辨积者与法性相应即具四辨蕴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80a 页 T38-0580.png
积也。宝手者观心成就即具权实二智之宝手
也。宝印手者观实相印印观智手也。常举手
者正观心手上求佛果。常下手者观智之手即
无缘大慈下化众生也。常惨者住正观心悲
悯众生。喜根者得如来藏大喜遍心。喜王者
得中法喜所愿自在如世王也。辨音者分别
十界殊方异音通达无碍。虚空藏者观于心
性。犹如虚空无所积聚乃名为藏。执宝炬者
观道品宝炬照显心源也。宝勇者见诸法宝
能于生死意而有勇。宝见者观实相宝了了
见性。帝网者譬如帝释网目无量。正观三谛
具足无量诸法之网。网诸烦恼及诸众生。明
网者正观心性。智网光明网诸烦恼及诸众
生。无缘观者观于心性。真修体显无缘无念
寂而常观。慧积者观于实相。具智慧聚。宝胜
者正观之宝。胜方便之宝。天王者得第一义
天自在如王。坏魔者观于心性能坏二边八
魔。电德者见中道迅速即成三德。如夜见电
光即得见道。自在王者得真我性。于一切法
自在如王。功德相严者正观心性具一切法
庄严法身。师子吼者得见佛性成师子吼三
昧也。雷音者正观心性中道。多闻美行如雷
震吼。惊一切二边冰执蛰也。山相击音者如
二山相击音遍四方。境智相应出四辨之音
也。香象者无烦恼毒臭。能以慈力荷负一切。
白香象者法性之本本无黑恶。理净智净五
分身香起诸慈悲荷负一切。如白香象。常精
进者见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不休息者观
空不空不住偏空化城而休息也。妙生者观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80b 页 T38-0580.png
于心性不生。则一切法不生而般若妙生。华
严者福慧因华庄严法身。观世音者如请观
音云。观于心脉使想一处即见观世音也。得
大势者正观心性降制界内外魔怨外道。梵
网者正观清净法网。网诸烦恼及一切众生。
宝杖者具福慧二种为宝杖。策发进趣菩提
果所。又云众生凭杖求入中道也。无胜者得
实相法世出世智莫之能胜。严土者心净则
佛土净也。金髻者实相慧明如金。髻者即权
智也。以严心首故云金髻。珠髻者即实相智
慧。如法华王。解髻中明珠与之与之者权智
也。弥勒者得无缘慈慈摄一切也。文殊师利
者若见佛性即具三德。不纵不横故云妙德。
如是等菩萨随观标名引物归心。一人各具
一切观门。名字互通。即字等语等身等法等。
如是解者于心观中见诸佛菩萨。故法华云。
若人有能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
比丘僧并诸菩萨。华严云十方诸如来同共
一法身一见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故诸佛菩
萨皆约观心明也。问凡夫观心何得用释佛
菩萨义。答此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
中求。若执文字离心而求佛菩萨解脱者。可
谓抱石投渊夜游去烛。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第五大段结众数。问此诸菩萨定皆是十地
等觉位不。答北方诸师从初地至十地。南土
诸师云是八地九地十地也。复有师例如大
品云。皆补处也。今谓不尔。前明本迹高下莫
测何须定判。
维摩经略疏卷第一
维摩经略疏序¶ 第 580c 页 T38-058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