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第 554b 页
维摩经玄疏卷第六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
前明此经玄义大段开为五重。第一大段释
名略竟。今次第二大段辨此经之正意。如国
必有王。教必有主也。就此略用七意解释。
第一正辨体 第二简伪显真
第三入实相门 第四一法异门
卷六 第 554c 页 T38-0554.png
第五为众经体 第六约观心
第七通释此经
第一正辨经体者。此经以不思议真性解脱为
体也。真性解脱义如前广辨。就此略为二意。
一者正辨此经体。二明须知经体。一正明不
思议真性为此经体者。若他明此经多用权
实为体。体即是宗。今但以不思议真性解脱
为体者。如天无二日国无两主。若权实为体
者。权实既是二法。是则一教便有两体。今但
用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者。真性即是一实
之理。若用一实之理为体。即无两体之过也。
所言真性解脱者。此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
脱。今言淫怒痴性即是真性。真性即是实相
一实谛之异名也。大涅槃经明一实谛即是真
法。若法非真不名实谛。问曰。上说真谛即是
思议解脱之理。今何故说真实之性即是不
思议解脱之理。答曰。上是偏真之真。今依大
涅槃经以明实谛。实谛者即是不思议圆真。
圆真法性即是真性解脱。真性解脱即无八
倒。无八倒者即是真性解脱。真性解脱无
有虚妄。无虚妄者即是真性解脱。真性解
脱即是大乘。大乘即是真性解脱。真性解
脱即非八魔。非八魔即是真性解脱。真性
解脱即是一道清净。一道清净即是真性解
脱。真性解脱即是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即是
不可思议真性解脱。不可思议真性解脱即
是此经之正体也。如此真性岂同偏真哉。二
明须知经体者。若寻经失旨事同调达。虽读
六万法藏不免现身堕大地狱。槃特但诵一
卷六 第 555a 页 T38-0555.png
偈成罗汉道。如大智论说声闻经有三法印。
无常无我寂灭涅槃印。小乘经有此印。即是
小乘了义经。行人禀教能得道也。若无三法
印即是不了义经。闻者未必出离生死。一切
大乘经但有一法印。所谓诸法实相。若大乘
经有实相印。即是大乘了义经。闻者乃可得
菩萨道。若无诸法实相印即是不了义经。闻
者多堕二边不能得无生忍也。复次若无实
相印。虽说种种愿行犹滥魔之所说。所以者
何。魔王亦能说种种愿行。但不能说诸法实
相。故大智论云。除诸法实相其馀一切皆是
魔事。诸法实相即是真性解脱之异名也。问
曰。声闻经何故但用三法印。摩诃衍教何故
但用一实相印。答曰。声闻根钝著重故。须说
三法印令厌生死苦欣涅槃乐。菩萨大悲根利
易悟。生死即涅槃相能不舍生死不取涅槃
入不二法门。故佛但说诸法实相印也。问曰。
若言国无二主。大乘经但用一法体。声闻经
遂以三为体。岂非三主之过。答曰。如君强不
须辅相。君弱则辅相共治国。声闻经法相理
弱故须三印治。破爱观无常。破见观无我。若
入苦忍真明俱得寂灭也。第二明简伪显真
者即为三意。一者正明简伪显真。二约共不
共教简别同异。三约谛明去取。一明简伪显真
者。实理幽微真伪难别。但凡夫所习若教若
行莫不各以为真。故寻学之徒必须自以智
力研覈真伪。就此即为二意。一简非实相。二
显正实相。一简非实相者即为三。一世俗经
书所明非实相。二外人经书所明非实相。三
卷六 第 555b 页 T38-0555.png
声闻经教所明非实相。一世间经书所明非
实相者。世间经书所明但为安国治家赏善
罚恶。仁义礼智诚信孝敬养生养性之道。皆
是爱论。乃至释提桓因种种善论。诸梵天王
说出欲论。五通之人神仙之论。亦皆是属爱
之戏论。戏论破慧眼不见于真实。是故皆非
实相也。二明外人经书所明非实相者。外道
多起身边邪见。或计神及世间常是事实馀
妄语。乃至或计神及世间非常非无常是事
实馀妄语。如是堕十四难生六十二见。虽各
谓是实非实相也。以其各各因见起诸烦恼
作种种行业流转生死。是故诸有言教皆是
属见戏论。戏论破慧眼不见于真实。故非诸
法实相也。三明声闻经教非实相者。声闻经
多明无常无我破坏诸法说尽苦涅槃。且声
闻人厌畏生死观无常。断结即身欲入涅槃。
不能深求诸法实相。故不明实相也。二显真
实相者。摩诃衍教所明为利根菩萨如法相
说。多明第一义悉檀。菩萨大悲为众生故求
无上道。不计劫数深观诸法。不滞二边一心
常寂。如水澄清珠相自现。得诸法实相。故摩
诃衍经教所明有真诸法实相。真诸法实相
者即不思议真性解脱。此经之体也。二约共
不共教简别同异者。就此即为二。一约共二
乘说般若。明法性实相有同有异。二约不共
二乘说般若。明法性实相但异非同。一约共
般若明法性实相为大乘经体有同有异者即
为三意。一约通教。二约别教。三约圆教。一
约通教明同异者。所言同者。即是同入偏真
卷六 第 555c 页 T38-0555.png
之法性也。所言异者。三乘虽同入法性。而不
无深浅之异。但断正使侵习习尽。如前通教
分别。声闻入浅但断正使。缘觉小深侵除习
气。菩萨能穷法性之底习气都尽也。譬如三
兽渡河。水虽是一兔马象脚有短长。故入水
不无浅深之别。水虽是一而深浅有异也。二约
共说般若别教明空不空辨法性同异者。涅
槃经云。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智者见空及与
不空。声闻辟支佛但见于空不见不空。声闻
菩萨同见于空。是则法性理一名之为同。菩
萨能见不空。不空即是智慧之性名见佛性即
是异也。譬如三兽渡河。二兽浮渡但知水软。
若象浮渡出没到底。浮知水软。到底著地知
非软也。问曰。不空为当有故名见不空。为无
空故名不空也。答曰。具有二意。有故是不空
者。智慧性故非空也。无故说不空者。真谛法
性之理即是空。此空毕竟不可得故故言不
空。言不空者即是非真谛法性之空也。故大
智论云。空有二种。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
声闻唯得但空。智慧犹如萤光。菩萨得但空
得不可得空。智慧犹如日光。二乘同得但空
故名为同。菩萨得不可得空名为异也。譬如
掘土。除土至泥。除泥若圆至水也。三约共说
般若教明不思议法性实相有同异者。声闻
入法性唯见法性。如虚空无所有。菩萨诸佛
入法性实相亦见法性如虚空。能于如虚空
法性中开佛知见。圆照法界一切法也。同入
如虚空法性无所有故名之为同。诸佛菩萨
能于如虚空法性中圆照一切法界。即是不
卷六 第 556a 页 T38-0556.png
思议法性故名为异也。故身子领解云。同共
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
欺。是则略明共般若共二乘说。而上中下根
利钝不同。故于一法性通别圆三种之异也。
譬如石有金性。有人破石得金。而不能作种
种𨥁珰环钏。有人得金能用作种种𨥁珰环
钏而不能变金为丹。有人能变金成丹。服之
得仙五通无阂也。金性是一。而得者三种不
同也。二约不共说般若明法性实相为大乘
经体一向异者。二乘所见偏真不得言同也。
就此为二意。一别教二圆教。一约不共般若
别教明法性实相。断除二障离生死涅槃二
边。别以不空之理自性清净心如来藏理为
法性实相。是则声闻在座如聋如哑也。譬如
破矿得真金异颇梨也。真金不可破坏。随意
作种种器。颇梨易破。不得回转作种种器也。
二约不共般若圆教明法性实相为大乘经体
者。一切诸法即是佛性涅槃如来藏也。是则
二乘在座如聋如哑。譬若如意宝珠非颇梨
珠。岂可言同也。三约谛分别者。明法性实相
之理不出谛也。故须约谛分别。但谛有三种。
一者三谛。二者二谛。三者一谛。一约三谛分
别法性实相为此经体者即为二意。一略明
三谛。二明去取。一略明三谛者。一俗谛二真
谛三中道第一义谛。三谛义略如前四教所
诠分别。二去取者。俗谛但是凡人所见之理
故非此经体也。真谛即是二乘所见之理亦
非此经体也。中道第一义谛即是法性实相。
即此经之正体。二明约二谛分别法性实相
卷六 第 556b 页 T38-0556.png
为此经之体者亦为二意。一者略明二谛相。
二者去取。一略明二谛相者。二谛有二种。一
者理外二谛。二者理内二谛。一理外二谛者。
不约佛性以明二谛也。即是犹处门外止宿
草庵。今明此理外二谛即有三种。一者随情
二谛。二者情智二谛。三者随智二谛。一明随
情二谛者。如诸论师撰二谛义。集古今乃有
数十家明二谛义不同。又寻诸经论明二谛
之相。亦有种种不同也。但二谛既是审实之
理。何得异说不同。若一家为是。众家并非。孰
能判其是也。今作三种二谛通释众家所明
二谛。若有文證则皆可用诸经论异说皆无
滞也。故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但二谛之理
不应有异。而诸师及众经论异说不同者。皆
是随情之二谛也。随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
四悉檀所辨之根情也。众生根情种种不同。
佛教所明二谛何止数十家之异。乃有无量
不同。故涅槃经云。分别二谛有无量相。我于
彼经竟不说之此何谓也。而末代各明一种
二谛不受众家异说。将非大失乎。二明随情
智二谛者。如上所明种种二谛。随世界为人
对治之情。闻说未悟者。皆束为世谛。若种种
异说二谛为向道之人。闻说即悟发真慧眼
见第一义。即是随智之真谛也。是则情智合
辨有二谛之殊。故涅槃经云。如世人心所见
者名为世谛。出世人心所见名为第一义谛。
三随智二谛者。二乘圣人发真无漏。法眼慧
眼所见二谛之理也。若为凡说如示盲者白
相。故妙胜定经明。文殊释迦因地诤二谛义
卷六 第 556c 页 T38-0556.png
堕三恶道。见迦叶佛说二谛。即是显随智二
谛不可以情求也。若以情求执诤。则同释迦
文殊因地执随情二谛之过非也。问曰。二谛
为定是理为定是教。答曰。有师言并是理。有
师言二谛并是教。有师言俗谛是教真谛是
理。故经云。皆以世谛名字故说非第一义。今
详此三家明义互有得失也。应四句分别。若
约随情二谛。二谛并是教。是则二谛皆可说
也。故有种种二谛。诸师所用不同。经论所明
各别。若就随情智二谛。即俗谛是教真谛是
理。是则俗是可说真不可说也。若就随智二
谛。二谛皆是理。是则二谛皆不可说也。若约
随智世谛。随情真谛是则俗是不可说也。是
以迦叶如来之所證见尚非释迦文殊因地情
之所知。况复末代凡夫之所能解。今略明此
三种二谛。言虽不多意则靡所不该。佛法义
学坐禅之人若不信此。疑诤岂息也。二次明
理内二谛者。约中道佛性以明二谛也。就此
得有三种。一者中道合真明二谛。二者真谛
合俗明二谛。三不思议二谛。此三种二谛亦
各有随情情智随智三种也。一中道佛性合
真谛为二谛者。犹是通教之二谛也。非祇通
二乘。亦通别通圆也。所言中道合真为第一
义谛者。涅槃经云。言佛性者即是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智者见空及与不空。不
空即是中道。空即是真谛。故知中道佛性合
真谛为第一义谛也。亦有三种二谛。类前可
知。二明真谛合俗谛。但取中道为真谛。明此
真谛者。即是别教之二谛也。所言真谛合俗
卷六 第 557a 页 T38-0557.png
谛为世谛者。大涅槃经云。我与弥勒共说俗
谛。五百声闻皆谓说第一义谛。此即别教二
谛。亦得有三种二谛。类前可知也。三明理内
不思议二谛者。前明理内二种二谛。不二而
二是不思议圆教之二谛。亦有三种二谛。类
前可知也。二明去取者。若理外二谛但非世
谛非此经体真谛亦非也。若理内二谛三种
世谛亦皆不得为此经体也。理内三种真谛
即是法性实相。此经之正体也。问曰。祇应取
圆教不思议真谛为体。何得取理内通别真
谛为体也。答曰。若是法华经正直舍方便。可
得但用圆教一真谛为体。此经犹带通别二
种方便。理内三种真谛皆得为此经体也。但
有傍正。不思议真谛为正也。三明约一实谛
为此经体者。一实谛义如前分别。但一实谛
即是不思议真性解脱实相之理。即是此经
之正体。事如初重引涅槃经解释也。第三明
四门入体者。寻真性实相之体。幽微妙绝。一
切世间莫之能契。但以大圣明鉴通理之门
乃于无言之理赴缘起教。以教为门。是以禀
教之徒因门契理。故法华经云。以佛教门出
三界苦。又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经明诸
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即其意也。今略以三
意解释。一略辨四门相。二正明四门入体。三
明悉檀起四门教。第一略辨四门相者。门以
能通为义。佛教所诠正四句法能通行人至
真性实相之体。故名为门。若外人邪因缘无
因缘说四句。因此四句各见四种邪法之理。
因此生十四难六十二见。起诸结业沈轮生
卷六 第 557b 页 T38-0557.png
死。此是邪道四门。今所不述。若佛法四门即
是正因缘四句法能通行人同入第一义涅槃
也。故大智论云。四门入清凉池。又譬般若如
大火炎。四边不可取。又云。般若波罗蜜有四
种相即四门义。仰寻佛法既有四教不同。今
约教明门各有四别。一三藏四门。二通教四
门。三别教四门。四圆教四门。一明三藏教四
门即为四。一有门。二空门。三有空门。四非有
非空门。一有门者。即三藏教明正因缘生灭
之有。若禀此教能破十六知见。见阴界入一
切有为诸法皆悉无常苦空无我。得世第一
法发真无漏。因有见真有。即第一义谛之门
也。故大集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实义
无声字。陈如比丘于诸法获得真实之知见。
如此即诸阿毗昙论之所申也。二明空门者。
即是三藏教明折正因缘假实法生灭入空。
若禀此教能破假实之惑。见假实空发真无
漏。因空见真空。即第一义之门也。故须菩提
在石室观生灭无常入空。因空得道名见佛
法身。恐此是成实论之所申也。三明有空门
者。即三藏教明正因缘生灭之有空。若禀此
教能破偏执有无之惑。见因缘有空发真无
漏。因有空见真有空。即第一义之门也。此是
迦旃延因入道故作昆勒论还申此门也。四
非有非无门者。即三藏教明正因缘生灭非
有非空之理。若禀此教能破有无边邪执。见
因缘非有非无发真无漏。因非有非无见真
非有非无。即第一义之门也。恶口车匿因此
入道。未见论度。有人言。犊子阿毗昙申此意
卷六 第 557c 页 T38-0557.png
也。彼论明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我非三世。
即是非有非无法即是非空也。此恐未可定
用。二明通教四门者。即是智度论明。一切实
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
实。佛于此四句广说第一义悉檀。中论明此
四句皆名诸法之实相。即通教明正因缘法
如梦幻响化水月镜像体法即空之四句也。
若三乘共禀此教。而根缘不同。各于一句入
第一义。故四句皆名门也。此具如青目注解。
又注云。诸法实相有三种。故知此四门即是
三乘同入此四门见第一义也。三明别教四
门者。若用中论亦名。
名而辨四门者。即别
教之四门。大智论四句亦得也。此别教四门
意正出大涅槃经。但多散说。约乳明四句譬
即是别教四门也。若明佛性如乳有酪性石
有金性力士额珠即有门。若明石无金性乳
无酪性众生佛性犹如虚空大涅槃空迦毗罗
城空即是空门也。涅槃又云。佛性亦有亦无
者。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
从善方便而得见故。又譬如乳中亦有酪性
亦无酪性。即是亦有亦无门。若明佛性即是
中道。百非双遣。故经譬云。乳中非有酪性。非
无酪性。即是非空非有门也。别教菩萨别禀
此四门之教因见佛性住大涅槃。故此四句
之说即是别教之四门也。今一往约涅槃经
文分别别教四门之相。但此经文或可圆教
四门。至下圆教四门自当料简同异也。问曰。
若别教四门但出涅槃。尔前诸摩诃衍经何
意无别教四门也。答曰。大涅槃经是解前经
卷六 第 558a 页 T38-0558.png
教之经。此前诸摩诃衍岂无别教四门。具出
经文事成繁也。四明圆教四门者。四门明入
佛性第一义。一往与别教四门入第一义谛
见佛性得常住涅槃。名义是同。细寻意趣有
异。问曰。以何相知异。答曰。分别有异意乃多
涂。今略约圆教七义分别。即知别教四门与
圆教四门有殊也。七义者。一若明一切法即
真性实相佛性涅槃不可复灭而明四门者。
即是圆教四门也。二明初心即开佛知见圆
照而辨四门者。即圆教四门也。三若明不思
议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辨四门者。即是圆教
四门也。四若明圆行而辨四门者。即是圆教
四门也。五若明圆位而辨四门者。即是圆教
四门也。六若明圆体而辨四门者。即是圆教
明四门也。七若明圆用而辨四门者。即是圆
教明四门也。第二正明四门入体者。若外人
四门心行理外。诸颠倒想与颠倒相应。不得
入真性体。所以者何。随门异故见理亦异。是
故各说谓得一究竟道起诤论也。今明佛法
四门皆得入一体。但有两种不同。一者三藏
通教两种四门同入偏真之理。二者别圆两
教四门同入圆真之理。一明三藏四门通教
四门同入偏真之理者。各因四门同见第一
义得二种涅槃。是同也。理虽是一而门有异
者。既有巧拙两度之殊故有两种四门能通之
别也。真理无二故所通至体是一也。譬如州
城开四门使君是一。而从四门入者门虽有
殊而所见使君祇是一也。三藏教四门如从
州城四边偏门而入。通教四门如从四正门
卷六 第 558b 页 T38-0558.png
而入。偏正虽殊入见偏真第一义谛得二种
涅槃是一也。二明别教四门圆教四门入实
相真性体者。各因四门而入见实相佛性得
常住涅槃是一也。理虽是同而门有异者。教
门既有偏圆之殊故有两种四门能通之异
也。佛性真理不二故。故所通至真性体是一
也。譬如台城有四门门虽不同所见天子是
一也。别教四门如从台城四边偏门而入。圆
教四门如从四正门而入。偏正虽殊入见真
性解脱实相之体是一也。第三明用四悉檀
起四门之教者。若外道四门皆不见根缘。执
心取相定说。如旧医常用乳药治一切病。此
不依四悉檀而起四门也。今佛法四门皆因
四悉檀而起也。一明悉檀起三藏教四门。二
明悉檀起通教四门。三明悉檀起别教四门。
四明悉檀起圆教四门。一明四悉檀起三藏
教四门者。即是生生不可说有四悉檀因缘
亦可得说。一明用四悉檀起有门者。若众
生心乐有法即用世界悉檀说毗昙有门。若
宜闻生善即用各各为人悉檀说于有门。若
执无因缘邪因缘或执空取著起诸结业即用
对治悉檀为说有门。若闻即悟见第一义即
用第一义悉檀为说有门。如拘邻五人闻说
四谛即见第一义谛得须陀洹果。若不能用
四悉檀起缘而说者。即是差机说。法是众生
怨天魔外道一手作诸劳侣。涅槃经云。说法
者诸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也。二明用
四悉檀起空门者。类前有门。用四悉檀起空
门义即成也。而诸成论师云。毗昙有门但是
卷六 第 558c 页 T38-0558.png
调心不能得道。成实见空乃得道耳。诸数论
师云。我用小乘明义见有得道。汝探用大乘
明义故说见空得道。今谓此并不得三藏教
意。大集经云。常见之人说异念断。断见之人
说一念断。二见虽殊得道无异。大智论云。声
闻经中处处明法空义。岂得言见空得道探
明大乘。今约此四悉檀意作成坏义。数人四
义成成论四义坏。成论四义成数人四义
坏。是则成坏敌等。何者是成论成。何者是
数人坏。若解三藏教巧拙两度。则成论空
门义成。数人有门义坏者也。三明用悉檀起
有无门。类前有门用四悉檀意。则有空门得
起。故为昆勒论所通也。四明用悉檀起非有
非无门者。用四悉檀。亦类前有门用四悉檀
意。可见也。二明用四悉檀起通教四门。类三
藏教可解。三明用四悉檀起别教四门。类三
藏教可知。四明用四悉檀起圆教四门。类三
藏教可知。具释并在四教大本。第四一法异
名者。诸经异名说真性实相或言一实谛。或
言自性清净心。或言如来藏。或言如如。或
言实际。或言实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
首楞严。或言法性。或言法身。或言中道。或言
毕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净涅槃。如是等种
种异名此皆是实相之异称。故大智论云。般
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
异字。大涅槃经云。如天帝释有千种名。解脱
亦尔。多诸名字。又云。言佛性者有五种名。故
皆是赴机利物为立异名也。而法体是一未
曾有异。如帝释千名名虽不同终是目于天
卷六 第 559a 页 T38-0559.png
主。岂有闻异名故而言非实相理。如人供养
帝释毁憍尸迦供养憍尸迦毁于帝释。如此
供养未必得福。末代弘法者亦尔。或信黎耶
自性清净心而毁毕竟空。或言毕竟空无所
有毁黎耶识自性清净心。或言般若明实相
法花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岂若虑祸。
若知名异体一则随喜之善遍于法界。何所
诤乎。第五为众经体者。诸摩诃衍经皆用实
相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也。问曰。诸经或有
无实相真性之名。何得备为众经体乎。答曰。
如向所辨。一法异名。诸经虽不作实相名说。
若说中道法界如来藏正因佛性本有涅槃。
皆是实相异名即为众经作体也。第六约观
心者。若小乘行人持戒坐禅发背舍胜处一切
法门若不得无常无我寂灭之印入此观中皆
成邪倒。不能悟理成无漏也。大乘观法亦复
如是。若不得法性实相印者。多成魔业堕于
二边。岂得入不二法门住不思议解脱也。问
曰。凡夫初心岂得即修。答曰。譬如人射的的
作著意。此至放箭已有丈尺之疏。发轸奢漫
何能得著。学正观心亦复如是。第七通此经
者。此经品品皆异名说真性解脱。其道机纯
熟之者闻此得道也。大段第三明佛国因果
为宗者。宗即是一教之纲维。如有王处必有
辅臣共治。经既立体。必须明宗以成教也。今
明此义略为五重。
第一分别宗体不同 第二正明因果辨宗
义 第三明因果成佛国义 第四约观心
第五通此经文
卷六 第 559b 页 T38-0559.png
第一分别宗体不同者即为二意。一先覈宗
体不异。二正明宗体不同。
一先覈宗体不
异者。有师云。此经权实为宗。宗即是体。今
问。若宗体是一。体是此经主。是则此教唯有
二法无不二之理。则无诸法实相印。若无诸
法实相印教则无主。何得诸经皆云此经众
经之王也。复次若以权实二法为体者。亦应
以二法为印也。是事已如前释。譬如国但得
有一主不应立两主也。若一经教有二体。亦
应国有二君也。二正明宗体异者。寻经论亦
不分别宗体之文此出弘法法师之性。但作
义巧便欲开发经教令学者见意故须尔也。
非因非果真性为体。因果为宗。约因果以显
非因非果。举因则摄于万行。举果则摄于万
德。故以因果为宗。如提纲目动。又如君主是
一辅臣有二。二臣共辅一主能治天下。今非
因非果是一。因果是多。显成一教利益有缘。
分宗体之别。以佛国因果为宗也。第二正明
因果辨此经宗者。以佛国因果当宗。今故以
佛国标名。就此即为二意。一正明因果为宗。
二料简。一明因果为宗者。但非因非果既通
为众经之体。而因而果亦通为众经之宗。宗
则不定。或单用因为宗。或单用果为宗。或因
果合为宗。如涅槃明涅槃常住四德之果。文
内非不明五行十功德之因果。果正因傍。但
以果当宗。若是大品明般若智照之因。文中
非无种智涅槃之果。因正果傍。但以因为宗。
若法华明一乘因果。借莲华为名。是则因果
俱为宗。此经从人法得名。人能行法。即是因
卷六 第 559c 页 T38-0559.png
地行人。法名不思议解脱。解脱是断德之果。
望果行因故以佛国因果为宗也。二料简者。
问曰。若言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今涅槃何故
但果而不因。大品但因而不果。此经既是解
脱之名何不但果。答曰。若通论亦得此义。而
义有傍正。大涅槃果正因傍。大品因正果傍。
今经双举佛国因果。是故佛国因果以当宗
也。所以者何。如长者子献盖云。愿闻得佛国
土清净。即问果。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
行。即是问因。佛答云。直心是菩萨净土。即是
答因。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即是答果。命宗之
始双问因果。答亦俱答因果。且净名辅佛弘
因果之教也。如室外劝国王长者令厌此身。
即是弘因。当乐佛身。即是弘果。乃至弹诸弟
子菩萨等。处处有明因果之文。又如室内明
十方佛土皆空。即是明果。有疾菩萨用三观
调心。即是明因。不思议品是果。观众生品佛
道品入不二法门品香积品是因。出室掌擎
大众向庵罗园。即表回因向果。如来述成复
宗明义具辨菩萨之行。即是述因。明诸佛土
音声为佛事寂灭为佛事等。即是述果。验知一
教始终皆明因果以成佛国。故并用当宗也。
第三正明因果成佛国义者。就此即为三意。
一略辨因果相。二简通别。三正成佛国。一略
辨因果相者。因是修行之法。行本约理理即
非因非果。行即因果。若离非因非果而辨因
果。是邪因果。今约此理而明因果。是正因果。
经云。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菩萨修行显
此藏理功用未圆故名为因。藏理圆显究竟
卷六 第 560a 页 T38-0560.png
解脱即是果也。故大涅槃经云。是因非果。如
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非因非果名佛性。
非因非果名大涅槃也。二明简通别者。就此
即为二意。一别简不思议因果。二通简因果。
一别简不思议因果者。问曰。二俱非因非果。
何故佛性但因非果。涅槃但果非因。答曰。此
明别教别义分别因果也。若圆教通义俱得。
佛性是果者。如大涅槃经云。佛性即佛。一切
众生未成佛故。云何众生而有佛性也。涅槃
即是因者。又云。大般涅槃本自有之。非适
今也。又云。佛性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如
无明缘行行缘识十二因缘亦因亦因因亦果
亦果果。初住望二住是因。望三住是因因。三
住望二住是果。望初住是果果。乃至金刚望
大涅槃为因因。大涅槃望金刚为果果。无上
菩提但是因。无上涅槃但是果。故今明不思
议解脱之因果亦如是。二通简因果者。以世
间因果即是苦集之法出世因果即是道灭。一
切因果不出四谛。但大小明义不同。故有二
种四谛之别。小乘明有作四圣谛。大乘明无
作四圣谛。于是二间更立二种四谛。谓无生
四真谛无量四谛合为四种四谛。并是明因
果之义。具出涅槃。解释显在法华疏也。三明
因果成佛国为此经宗者。约此四种因果以
明佛国因果辨此经宗也。若是有作集无生
集此二集善恶五浊轻重约根利钝同感凡圣
同居净秽土托生受报为苦谛也。若是生灭
无生二种道灭者同感方便有馀土托生即彼
土之苦谛也。此之道灭即是无作之苦集无
卷六 第 560b 页 T38-0560.png
量无作之道灭分成。即得生实报无障阂净
土。若无作智满则无作集尽。则无一生之报
智冥心源。此经云。心净即佛土净也。仁王经
云。唯佛一人居净土。故知四种四谛因果即
是正报。以正报故说于依报国土也。问曰。有
作无生集共有净不净。无量无作云何。答曰。
若无量无作因果亦有净不净。三乘人断三
界子果两缚尽。俱得受法性身生变易土。三
藏二乘通别圆菩萨五人功德既有优劣利钝
不同。亦应得横论净秽之别。若别教莲华国
诸菩萨非生死人。其土亦得。竖论净不净。
诸地菩萨未穷性净之源犹有分惑。故三贤
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故知因果语
通从凡至圣非正意。但论佛国因果为此经
正宗。入文更当略分别也。第四约观心者。下
文云。随其心净即佛国净。观心性本净犹如
虚空。即是性净之境。境即国也。观智觉悟此
心。名之为佛。初观名因。观成名果。若论自
行。即是心主无染。若论化他。即是心数解脱
智慧数为大臣。能排诸数上惑以还心源清
净土也。故云心净即佛土净也。第五通此经
文者。如佛为宝积说佛国因果。即是当宗下
文虽不自说。而净名即是法王大将。助佛阐
扬因果正教。符成佛说佛国因果断物缘缚。
令生佛国成菩萨净佛国土之行也。故室外
品品皆有因果之说。室内品品亦有因果之
说。出室亦有因果之说。皆符成佛国之教。著
在此经文也。大段第四权实善巧为用者。不
思议体宗既成此教必有功能。功能者。权实
卷六 第 560c 页 T38-0560.png
有利物之功能也。亦为五意。
第一简权实用 第二明诸教权实不同
第三释权实义 第四折伏摄受
第五约观心
第一简权实用者。有人偏用权巧莫测为用。
此用明偏也。今言权实悉得为用。所以者何。
若论无言之道。权实并无可说。有因缘故俱
可得说若说权有益。权即是用。说实令物得
悟。实即是用。是故俱得为此经用也。问曰。若
本是体。从体起用乃可言权是用。那得实亦
是用。若皆是用。便无体用之殊。亦无宗体之
别。答曰。权实有多种。若就自行化他明权实
者。前来权实但是用而非体。今经正就化他
明权实。是故权实俱是用也。第二明诸教权
实不同者。华严具有二教。别教为权圆教为
实。三藏一向是权化城引接也。方等备有四
教。三权一实。般若废三藏但有三教。二权一
实。法华正直舍方便但有一实。涅槃备释四
教。在因三权一实。辨果唯有一实同也。问曰。
此与方等何异。答曰。方等二入实二不入实。
涅槃四俱入实。此为大异。今经是方等教摄。
因有三权。果则一实。二入二不入实也。分
别具在法华玄义。第三释权实义即有三种。
一者化他权实。二者自行化他权实。三者自
行权实。一明化他权实者。诸佛菩萨所见三
谛不可向凡人说示。随他意语悉皆是权。今
约权而明实也。此则有千万种二智。四悉檀
赴缘不同。众家不善得此二智意。随取经论
所明二智而用之者执诤云云也。二者自行
卷六 第 561a 页 T38-0561.png
化他权实者。如诸佛菩萨随他意说并是权
智。随自意语皆实智也。三自行权实者。诸佛
菩萨自行所證二谛三谛之理以辨权实也。
还将一家明三种二谛。对之冷然。义推可解。
今经所明备有三种二智。为国王长者诸声
闻用化他二智。为诸菩萨用自行化他二智。
杜口无言是自行二智也。第四折伏摄受者
即为二意。一略明折伏摄受。二正通此经文。
一略明折伏摄受者。如胜鬘云。应折伏者而
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以折伏摄受故
为令正法得久住故。今净名为令不思议法
得久住故。是以以方便折伏实智摄受类。如
戒序云。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者。佛法湛然。何
尝有灭。若魔烧经卷。尚有二十亿菩萨受持
佛法。故知不灭。今言灭者约人寿尽故言其
灭。如凡夫未得无漏慧命。未能秉持禁戒。身
若无常戒法即谢。故佛法欲灭。戒定慧解脱
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本依色身而起。色身既
死。五分亦灭。即是身内佛法灭也。若能勤进
发真得道共戒。此则一受不退常寂然。即有
五分法身具足。假令七反人天虽生恶国。非
但不失须陀洹果。此人必得阿罗汉果。是则
阴身虽灭佛法不灭。五分法身无朽坏也。即
是佛法久住。若大乘为义。虽复證罗汉尽无
生智乃至辟支迦十种观观十二因缘能侵习
气。亦归灰灭。如百二十人不堪付嘱丧失财
宝。若能开佛知见。得二十五三昧无方之用。
住持佛法守护重宝。重宝者。即百斤金百句
解脱真宝也。如盛壮之年二十五者堪可付
卷六 第 561b 页 T38-0561.png
嘱。此人能折伏摄受令法得久住也。二明正
通此经者。今净名欲令释迦正法久住。是故
室外弹诃室内摄受。通论弹诃摄受处处皆
得。如人诃骂是暂时长养是本心。而今或时
用权智诃以实智摄。如弹国王长者即是权诃。
当乐佛身是实摄也。如诃须菩提云。于食等
者于法亦等入八邪而得八正。是用实智诃
还用权摄。云如佛说幻人以是事诃宁有惧
不。此即权摄。诃阿难亦尔。如诃弥勒等实智
诃实智摄受。如诃迦旃延权弹权受。室内别
义云云。故知净名折伏摄受成于此教也。第
五约观心明权实者观中道时以二观为方便
得入中道。是权折伏实智摄受。若观中道而
发二乘观。即是实智折伏权智摄受。若观二
谛还发二观。即是权折伏权摄受。若观中道
还发中道。即是实智折伏实智摄受。复次善
将四随用心。如大止观三十六转解说。即是
观心折伏摄受正法得住也。大段第五明教
相者。前大段四重释此经一部正意略显。但
此经与众经有同有异事须分别。而前明四
教处处简别教相辨众经同异。大意略应可
见。但恐散明教相同异。寻者或未明了。今须
更释此经同异之相。就此即为四意。
第一明教相大意 第二略出诸师判教
不同 第三研详去取 第四正明判
经教相
第一明教相大意者。诸经同明体宗用。赴缘
利物而有同异者。但以禀教之徒根缘不一。
时方有别。是以大圣设教名字不同。言方亦
卷六 第 561c 页 T38-0561.png
别也。故有顿渐赴机。至如华严广明菩萨行
位。三藏偏说小乘。方等破小显大。大品历法
遣荡会宗。法花结撮始终开权显实。涅槃解
释众经同归佛性常住。今此经抑扬褒贬赴
机说不思议解脱者。犹是方等之教。第二略
出诸师判教不同者。若观岌法师三时明义。
一有相法轮。二无相法轮。三常住法轮。此经
并属第二时无相得道。未明佛性常住涅槃。
若开善光宅判教有三种。一顿二渐三偏方
不定。渐教分为五时。此经是第三时折挫
声闻褒扬菩萨之教。犹未会三归一辨佛性
常住。若是庄严四时明义。此经犹属般若无
相得道。亦未明会三归一佛性常住。若是地
论四宗明义。此经即是真宗大乘缘起反出
之教。若是流支半满明义。此经即是满字之
说。不异华严涅槃。从来名义古今判教不同。
法华玄义别当委出也。第三研详去取者。若
言此经是第二时教或第三时说未明佛性常
住者。此经明不思议真性。真性岂非佛性。若
言不明常住。此经云。如来之身即是金刚之
体。众恶永尽众善普会。当何有疾。岂非常住
也。次若言此经是真宗之教过法华者。何故
诸声闻人于此经中不见佛性同法华涅槃
也。次若言此经即是满字明佛性常住者。何
故涅槃判为生苏之教。生苏既不得。即是醍
醐。此经何得即与涅槃满字齐也。引诸经论
检覈众义。备出法华玄义也。第四正明判此
经教相者。但如来经教乃遍满三千。元其正
意不出四种。一者顿教二者渐教三者不定教
卷六 第 562a 页 T38-0562.png
四者秘密教。一顿教者即华严经也。譬如日
出前照高山。又如涅槃经云。雪山有草名曰
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即其义也。然虽云
顿教。为化菩萨不无兼开别教方便。故无量
义经云。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
修行。而未曾宣说如是甚深无量义经。未同
法华三乘同得开佛知见发本显迹成道已来
甚大久远。如此即不与诸法师同也。二渐教
者。即是五味相生。三藏初门所说事戒定即
是从牛出乳。三藏教明生灭四谛即是从乳
出酪。方等大乘最初说无生四谛。无量无作
对破小乘诃责声闻乐小法者。即是从酪出
生苏。摩诃般若亦说无生四谛。而具明无量
四谛宣说历劫修行。亦说无作四谛会小乘
法皆是摩诃衍。令声闻转教。即是从生苏出
熟苏。如法华说一实无作四谛为诸声闻开
佛知见悉受记莂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
所作。即是从熟苏出醍醐。又涅槃经为诸比
丘说三修佛性一实无作四谛。为诸声闻开
决慧眼见佛性安置诸子秘密之藏。亦是从
熟苏出醍醐。故无量义经明说大品在法华
前。大智论云摩诃般若在法华后。如此明五
味之义与常涂一往似同。细心比并辨次解
义不相关也。三明不定教者。亦不同旧解别
有遍方不定之说。今但于五味教内利根之
人不同教教悉皆得见佛性。故有满字之义。
故涅槃经云。譬如有人置毒于乳乃至醍醐
亦能杀人。所以梁武流支摄山三家此经大
品皆是满字明佛性辨常。意在此也。四秘密
卷六 第 562b 页 T38-0562.png
教者。大智论云。佛初成道鹿苑转四谛法轮。
显露教中明五人见谛得须陀洹果八万人
得法眼净。秘密教无量菩萨闻说大乘得无
生忍。复次始从得道至泥洹夜常说般若。或
可即其义也。此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
随类各得解。此亦是秘密教之相。若时众皆
不得闻见即是秘密教也。问曰。若尔可无遍
方不定说耶。答曰。五味次第尚得论不定。遍
方设有异说此复何须论也。婆罗门将偈来
此出四种论。所谓牛王论虾蟆跳论师子论
鸟眼论。今借便用此四种论通前四种教。牛
王论通顿教。虾蟆跳论通渐教。师子论通不
定教。鸟眼论通秘密教。今判此经非是顿教
乃至五味渐教生苏之味。若约不定教即是
置毒生苏而杀人也。利根菩萨于此教入不
二法门见佛性住不可思议解脱涅槃。即满
字之教若秘密即不可知也。此经意不主明
教相。是故不须委曲也。但教相义多有所关
最为难解难明。法华玄辨四教义方可得。略
见大意耳。
「 佛法不思议
唯教相难解
二乘及菩萨
尚所不能测
何况诸凡夫
而欲判此事
譬如生盲人
分别日轮相
欲判虚空界
一切诸色法
而言了达者
毕竟无是事
是故说法者
各生惭愧心
自责无明闇
舍戏论诤竞」
维摩经玄疏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