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 540b 页
维摩经玄疏卷第四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
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此教诠
因缘即一实谛不思议解脱虚空佛性大般涅
槃诸佛法界之理。若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
深非浅而證者不无深浅之位。今明此教入
道亦具有四门。而诸大乘经多用非空非有
门也。正如此经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一
往虽同细检不无四门之别。而多用非空非
有门入不思议解脱也。此义在下。自当可见。
就此略为三意。一简别圆两教明位不同。二
正明此教辨位。三约圆教位释净无垢称义。
第一简别圆两教明位不同者。圆教既诠圆
理。略明圆义有八。异于八别。已如前说。今但
约断无明判位高下不同也。若别教明。三十
心断界内结即伏界外无明。至回向后心发
真智。见佛性中道之理断一品无明名登初
地。乃至断十品无明名为十地。等觉后心断
无明方尽。妙觉萧然累外。此如前分别。若圆
卷四 第 540c 页 T38-0540.png
教所明。从初假名发心即一心三观修随喜
心入十信位断界内惑尽即伏界外无明。十
住初心发圆真智慧断无明初品。从此四十
心皆断无明。至等觉后心方尽。妙觉极地萧
然累外。名究竟菩提无上大涅槃也。此则判
位高下殊别。故有别圆两教明位不同也。第
二正明圆教位者亦还约七位明五十二位不
同。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
地。六等觉地。七妙觉地。但解者不同。有师
言。圆教顿悟一悟。即是佛无复位别之殊。说
十地位者为钝根人耳。如思益经云。如此学
者即不从一地至一地。又有师解言。圆教既
是顿悟。初心一悟即究竟圆极。而有四十二
位者。但是化物方便立浅深之名耳。故楞伽
经云。初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灭真如有
何次也。又有师言。圆教顿悟至十住即是十
地。而说有十行十回向十地者。此是重说。意
谓此诸解释悉是偏取。但平等法界尚不论
悟与不悟。孰论浅之与深。不悟而论悟者不
浅不深论浅深也。寻诸大乘经明理究竟。无
过华严大集大品法华涅槃。明法界平等无
说无示。而菩萨位行终自炳然。是以今还约
七位以明圆教菩萨之位也。一十信者。若利
根顿悟深妙善根。闻说一切众生即大涅槃
不可复灭一切众生悉菩提相。即发大慈大
悲。缘无作四实谛。起四弘誓愿。是名圆教发
菩提心。信心者。信一切众生即是真性解脱
具足一体三宝一心三观。观二谛三谛理通
达无阂。成随喜心五品弟子因。是若得三昧
卷四 第 541a 页 T38-0541.png
及陀罗尼六根清净。即是入十信之位也。若
得十信成就。即能见真谛理断界内见思。亦
能见俗谛理分别十法界法。心无谬乱。生相
似中道之解伏界外无明。故仁王经云。十
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法华经
明意根清净云。虽未得菩萨无漏智慧。而其
意根清净如此。二明十住位者即为二意。一
略释初发心住。二类通九住。一正释初发心
住位者。所言发心住者。三种心发故名发心
住。三德涅槃名为住也。云何名为三种心发。
一者缘因善心发。二者了因慧心发。三者正
因理心发。一缘因善心发者。众生无量劫来
所有低头合掌弹指散华发菩提心慈悲誓愿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一切善根一时开
发。一心具足万行诸波罗密也。二了因慧心
发者。众生无量劫来闻大乘乃至一句偈。受
持读诵解说书写观行修习。所有智慧一时
开发成真无漏也。三正因理心发者。众生无
始以来佛性真心常为无明之所隐覆。缘了
两因力破无明暗豁然圆显也。此三种心开
发故名发心。住者住三德涅槃也。一法身二
般若三解脱。此三不纵不横如世伊字名秘
蜜藏。真实心发即是法身。了因心发即是般
若。缘因心发即是解脱。三心若发同世伊字
假名行人以不住法住此三心。即是住于三
德涅槃秘蜜之藏。故言初发心住也。若住
三德即是住不思议解脱。即是住于大乘。即
是以不住法住般若。即是住首楞严三昧修
持于心。犹如虚空。即是住法性。即是住实
卷四 第 541b 页 T38-0541.png
相。即是住如如。即是住如来藏。即是住中道
第一义谛。即是住法界。即是住毕竟空。即是
住大慈大悲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即是
住四无阂智神通四摄诸波罗密一切三昧陀
罗尼门。举要言之。即是住真应二身一切佛
法也。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
诸法真实之性。所有闻法不由他悟。是菩萨
成就十种智力。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
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当知此即是发真无
漏断无明初品也。即是此经明一念知一切
法即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又即是此经明
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也。二类释九住者。
如此初住三观现前无功用心念念断法界无
量品无明。不可称计。一往大分略为十品智
断。即是十住。故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
即是十番进发无漏真明同入中道佛性第一
义谛之理。以不住法从浅至深住佛三德涅
槃之理。即是十品智慧住一切佛法。故名十
住。三明十行者。即此十住真心一心具一切
行。念念自然进趣流入平等法界海。破十品
无明。證十品智断一切诸行诸波罗蜜。自然
增长出生自行化他功德。与虚空法界等。故
名十行也。四明十回向者。一心真明解行念
念开发。心心寂灭自然回入平等法界萨婆
若海。又进破十品无明證十品智断。故名十
回向也。五明十地者。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
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生。普
入三世佛地。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又进
破十品无明进證十品智断。约此已明十地
卷四 第 541c 页 T38-0541.png
也。六明等觉地者。穷无明源入重玄门。边际
智满毕竟清净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别。
犹是后心金刚无阂。即是名有所断者。名有
上士也。七明妙觉地者。究竟解脱无上佛智。
故言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此即是究竟后心
三德不纵不横大涅槃也。大涅槃名诸佛法
界。竖深横阔能用二十五三昧普化众生。隐
显十番利物究竟周普。譬如大树根若深极
枝条亦大。若实相智慧穷源尽性。化用之功
则弥满法界。无方大用究竟圆极也。故大智
论云。智度大道佛从来。智度深海佛穷底也。
大品经云。过茶无字可说。大涅槃经云。不生
不生不可说也。若作此而辨位者。前三十心
来诸地皆是寂灭真如平等法界不思议无次
位之位也。问曰。如此圆位出何经论。答曰。大
涅槃经明月爱三昧。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
明渐渐增长。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明渐
渐减尽。月光渐渐增长者。譬智德十五摩诃
般若光明也。渐渐减尽者。譬十五断德无累
解脱减尽也。十五种智断者。三十心为三智
断。十地为十智断。等觉为一智断。妙觉为一
智断。合为十五智断。故从初一日至十五日
以月为譬也。月体即譬法身。法身是一。光明
渐增譬般若智德不生而生。光明渐减譬解
脱断德不减而减。故涅槃经明。从初安置诸
子秘蜜之藏三德涅槃。然后我亦当于此秘
蜜藏中而般涅槃。此最后究竟涅槃名为不
生不生。般若毕竟不生不灭。更无惑可断也。
又法华经明开示悟入。南岳师解云。即是圆
卷四 第 542a 页 T38-0542.png
教四十心也。又大品经明四十二字门。初阿
字门亦具四十二字门。后茶字门亦摄四十
二字门。南岳师解。即是圆教四十二地之异
名也。仁王经明。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
能尽源。即是说圆通之位相也。璎珞经云。三
贤菩萨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即其义也。华严
经云。从初一地即具足一切诸地功德。大智
度论云。菩萨从初发心观涅槃行道。乃至坐
道场。如此等经论所明岂可备述。引證解释
具在四教大本。第三约圆教位释净无垢称
义者。维摩大士若是位在法身补处。即是等
觉金刚无垢之位。智慧将圆如十四日月。无
明将尽如二十九日月。故智度论云。普贤文
殊亦有十力四无所畏。如十四日月。佛亦具
足十力四无所畏。如十五日月也。法性理显
故名为净。无明惑垢将尽故称无垢。等觉智
慧称理。圆明称机。而照故言净无垢称也。是
则位邻妙觉。若论圆应。乃至十方佛土现十
法界身八相成道。此土宜见补处之形。故居
无动佛所为补处菩萨。来游忍界诃诸菩萨。
皆称不任问疾者。正以圆破偏也。又说入不
二法门而独默然者。表圆教内證法门不可
说示也。第五约五味譬显四教位者。大涅槃
经明五味譬不同。以成四教辨位不同之相
也。经云。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
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罗汉辟支佛如醍醐。此
譬意恐是显三藏教明位也。经又云。凡夫如
乳。声闻如酪。辟支佛如生酥。菩萨如熟酥。佛
如醍醐。此譬意恐显通教明位也。经又云。凡
卷四 第 542b 页 T38-0542.png
夫如杂血乳。罗汉如清净乳。辟支佛如酪。菩
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此譬意恐显别教明
位也。经又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
即得醍醐。忍辱草者谕八圣道。乳谕十二部
经。随有能修八圣道者。即见佛性住大涅槃。
此即譬于圆教菩萨从初发心即开佛知见见
佛性住大涅槃也。涅槃经明此之四譬譬四
教明位。其义宛然。若不信四教明位不同者。
云何消释此五味四种譬也。今用前四教明
位合此四譬。一往似如目睹。祇自圣人蜜意
难知。何可定执。又涅槃经云。譬如有人置毒
于乳。乃至醍醐亦能杀人。此譬应得两用。若
对经教六味明义。处处皆得见佛性入涅槃
也。此即是不定教门事在下释。若是约位明
杀人义。四位五味根缘不定随其大乘机发。
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故同杀人之义
也。第四明权实者。就此即为三意。一略明权
实。二格位。三明兴废。第一明权实者。权是
暂用之名。实以永施为义。方便波罗蜜随情
近益故名为权。智波罗蜜称理究竟故名为
实也。是则三教暂赴物情故名为权。圆教究
竟利物故名为实。分别权实应须四义。一明
一切非权非实。二明一切皆权。三明一切皆
实。四明一切有权有实。一明一切非权非实
者。若论四不可说无说。则无四教可分。无三
教即非权。无圆教则非实。是则一切佛法皆
非权非实也。二明一切皆权者。若论四不可
说有因缘而说。是则四教皆是权巧化物也。
故佛言。我坐道场时不得一法实。空拳诳小
卷四 第 542c 页 T38-0542.png
儿。以度于一切也。三明一切皆实者。无说而
说。说必应机。赴缘之益其义皆实。是故四教
皆名实也。故智度论云。有世界对治为人故
实。有第一义故实。此即皆实不虚之义也。四
明一切有权有实。至论佛法非权非实而能
权能实四不可说。则无权实而可分。故言非
权非实。不说而说。三教即是权也。圆教即是
实也。但一家明权实有三种义。一化他权实。
二自行化他权实。三自行权实。若是化他权
实。前三教非但是权。就此权中亦各说权实
也。若明自行化他权实。即是前三教并是权
用。圆教所明一向是实。若论自行权实。即就
圆教之位辨。照中道为实。双照二谛为权也。
第二明格位者即为三意。一约三藏教位格
后三教。二约通教位格后二教。三约别教位
格后圆教。一约三藏教位格后三教者即为
三意。一明三藏教位格通教。二约三藏教位
格别教。三明三藏教位格圆教。一明三藏教
位格通教者。若论声闻缘觉。与通教明二乘
不殊。若约大乘明位。此则大为殊别。所以者
何。三藏教明三阿僧祇劫修行乃至补处即
是净无垢位。止得齐于通教柔顺忍性地忍
法中忍。若是三藏之佛但得齐于通教佛地。
正习俱尽以相齐也。傍论三藏佛。是析法智
为拙。通教佛是体法故为巧。如智度论云。阿
罗汉地于声闻经中名之为佛。俱得二种涅
槃。今谓皆除正使已辨地齐。若取二谛满习
气尽罗汉岂得佛齐也。二明用三藏教位格
别教位者。三藏明一生补处净无垢位。格别
卷四 第 543a 页 T38-0543.png
教与铁轮十信第十愿心齐。佛地但与别教
初地齐也。此乃正意。傍论类通教可知也。
三明三藏教格圆教位者。三藏补处净无垢
称位但与圆教五品弟子第五品齐。佛地与
十住初发心住齐。正义如此。傍论互有优劣。
三藏佛正习俱尽。此乃为齐。不明见佛性断
无明。此为劣也。故华严经叹初发心住菩萨
云。初发心已过于牟尼也。二明用通教位格
后二教位即为二。一格别教二格圆教。一明
格别教位者。通教明补处净无垢位。往格但
与别教十行齐。通教佛果但与十地初欢喜
地齐。正义如此。傍论有劣者无相似中道智
伏无明也。二明通教位格圆教者。若通教明
补处净无垢位。但与圆教铁轮位十信第十
愿心齐。明佛果但与初发心住齐。此是一往
格之。正论优劣。初发心住以初发心能显中
道法身断无明一品为胜也。三明别教格圆
教位者。若别教明法身法云一生补处净无
垢称。但与圆教十住第十灌顶住齐。佛地断
十一品无明。但与十行初欢喜行齐。若依仁
王经开十地为三十生。是则无垢与法界无
量回向位齐。佛地与十地初欢喜地齐。是则
别教明一生补处望圆教位。若依前释以义
往推。犹有三十一品无明。若依后引仁王经。
即犹有十一品无明。是则别圆法身补处虽通
约位无垢称义悬殊。岂得一概而释维摩诘
之名也。问曰。寻至道是一。若格前方便三教
所明补处佛果遂传尔悬殊。此意难解。答曰。
二义往释。一有教有人。二有教无人。若是三
卷四 第 543b 页 T38-0543.png
教方便之说因中禀教之者即并有教有人。
佛果补处及上位菩萨能说三教此并有教无
人。所以者何。所禀三教行人因教各获其利。
故有教有人也。能说之教主示现为三教之佛。
菩萨令物慕果行因。因行既成则无复化主。
如斯乃缘感便应。缘谢便息。空拳诳小儿。引
将还家。手内实无物也。三教化主亦皆如是。
若是圆教有教有人者。因中禀教乃至法云
有教有人断四十一品无明。法身补处此实
不虚。妙觉法身无说之说即是果上有教有人
也。有教无人目之为权。有教有人名之为实。
问曰。若尔四教明果可分权实。四教因地皆
有教有人。何得分其权实。答曰。今明三教之
人名为权人。禀圆教之人则人教俱实。故四
教明因分权实也。问曰。三教之因既立权人。
三教之果何意不得辨权人也。答曰。三教行
人可成圆人。无有三教之佛修因作于圆佛。
故非类也。第三明兴癈者即为二意。一权教
有兴有癈。二实教有兴而不癈。一明权教有
兴癈者即为三意。一三藏教机缘起则兴。机
谢则癈。所言机者。可发之义名之为机。前缘
有小乐欲可起。小善可生。小恶可治。偏真之
解可发。故须用四悉檀。于声闻经中说因缘
生灭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之教。开三乘之道。
闻则称机乐欲心起生善断恶。若是二乘发
真无漏證有馀涅槃。若是菩萨六度调心得
伏忍柔顺忍也。故法华经云。小智乐小法。不
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为此机
缘。虽无三藏伏结补处菩萨净无垢称义三
卷四 第 543c 页 T38-0543.png
十四心佛果住有馀涅槃之佛。为欲四悉檀
起此教故。示现此教形声赴机度物。故法华
经明长者即脱璎珞著弊垢衣执除粪器状有
所畏语诸作人。即是三藏教兴之义也。癈者
此小欲将歇。小善已成。事恶既除。真解已发。
是则四缘俱息。则三藏所说之教能说之人
俱痴也。二明通教兴痴者。兴则机兴。癈则机
癈。机兴而教兴。教兴者无生四谛乐欲将起。
体假入空之善可生。迷理见思可断。即真之
解可发。故须用四悉檀说无生四谛。通教三
乘闻则乐欲心起生善断恶。三乘同发即真
无漏之慧见第一义。二乘住有馀涅槃。菩萨
则不滞空。慈悲入假化物。誓求佛果。赴此之
缘。虽无通教断结侵习上地补处菩萨净无
垢称位一念相应断习佛果位有馀涅槃。为
起教赴此三乘根缘。示现此教形声。悉檀赴
缘逗物。故名为兴。癈者四机既息缘谢则癈。
所说通教能说之人俱癈也。三明别教兴癈
者。兴则机兴教兴。无量四谛乐欲将起。从空
入假善根可生。无量恒沙烦恼别惑见思可
治。中道第一义谛真解可发。故用四悉檀说无
量四谛赴别教菩萨。闻则乐欲心起。生界外
之善。断界外之恶。发中道相似无漏及真无
漏。求常住佛果大涅槃。为赴此之机缘。虽无
别教断十品无明法身补处菩萨断十一品无
明究竟佛果。而示现此教形声。用悉檀赴物
机缘。说无量四圣谛。故名别教兴。癈者四机
既息缘谢则癈。所说别教能说别教所明上
地补处菩萨佛果俱癈也。二明实教兴而不
卷四 第 544a 页 T38-0544.png
癈者。即是圆教但兴而不癈也。若于华严方
等法华涅槃所说圆教赴圆机。乐欲生善断
恶见中道第一义谛。是则从初发心至无垢地
赴四根缘常说此教至等觉佛。故名为兴。故
三十二菩萨文殊师利等皆说入不二法门。
即是教兴之意也。若證妙觉无师自悟。无法
可欲。无善可生。无恶可断。更无深理可见。言
辞相寂灭本自无兴。故无癈也。无癈亦得论
癈者。四悉檀机尽则教息。故名癈也。故大品
经云。过茶无字可说。涅槃经云。不生不生不
可说故。故净名默然杜口。不复以言言于无
言之理。文殊称叹表绝言也。是则在因有人
有教。至果即教癈人存。三德涅槃湛然清净。
岂同前三教补处菩萨菩提佛果皆有教无人。
教癈人亦随癈。权实之意显在于在也。第五
约观心明四教者。从三观起四教已如前辨。
今但论即心行用识一切教门。皆从初心观
行而起四教。既摄一切经教。若一念观心分
明能分别。一念无明因缘所生之心四辨历
念。则一切经教大意皆约观心通达。就此即
为四意。一约观心明三藏教相。二约观心明
通教相。三约观心明别教相。四约观心明圆
教相。第一约观心明三藏教相者。即是观一
念因缘所生之心生灭折假入空。约此观门
起一切三藏教也。若观生灭四谛入道。即是
修多罗藏。故增一阿含云。佛告诸比丘谓。一
切法者祇是一法。何等为一法。心是一法。离
心无一切法也。智度论云。从初转法轮经至
大涅槃结修多罗藏。此祇是约心生灭说四
卷四 第 544b 页 T38-0544.png
圣谛。即是法归法本之义也。观心出一切毗
尼藏者。佛制戒时问诸比丘。汝何心作。若有
心作即是犯戒。有犯故有持也。若无心作则
不名犯。犯义不成。不说持也。故重心发戒。无
心则不发戒。若言从心出阿毗昙藏者。四卷
略说名毗昙心。达磨波罗处中而说名为杂
心。如此皆是约心而辨毗昙。无比法者。分别
诸心心数法。一切法不可比也。第二约观心
明通教者。观心因缘所生一切法。心空则一
切法空。是为体假入空。一切通教所明行位
因果皆从此起。第三约观心明别教者。观心
因缘所生。即假名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依无
明阿梨耶识分别无量圣谛。一切别教所明
行位因果皆从此起也。第四约观心明圆教
者。观心因缘所生。具足一切十法界法。无所
积聚。不纵不横不思议中道二谛之理。一切
圆教所明行位因果皆从此起。如轮王顶上
明珠。是则四教皆从一念无明心起。上来数
引华严经明破微尘出三千大千世界经卷之
义意在此也。第六四教通经论者。佛用四教
成一切顿渐诸经。诸论释经岂越于四教也。
即为二意。一对经二对论。第一对经者。若华
严经但具二教所成。一别教二圆教。所以者
何。别教则诸菩萨宣说历劫修行四十二心
断结行位皆差。圆教明一心具足一切诸行。
从初一地具足一切诸地功德。次明渐教之
初声闻经但具三藏教。方等大乘及以此经
具足四教。摩诃般若具足三教除三藏教。法
华经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一圆教。涅槃
卷四 第 544c 页 T38-0544.png
经具足四教成五味义也。问曰。方等大乘亦
具四教。何故不成五味义。答曰。不明声闻作
佛。五味之义不成。约不定中得论四教也。释
迦出世所有经教更不过此四教。摄此诸经
罄无不尽也。第二对论者。论有二种。一通申
经论。二别申经论。一通申经论者即为二意。
一通申小乘经。二通申大乘经。一通申小乘
经者。如毗昙成实昆勒等论。并是通申小乘
经论。故成论云。我主今欲正论三藏中实义。
二通申大乘经者。如地持论摄大乘论唯识
论中论十二门论等。并是通申诸大乘经所
明通别圆及三藏教也。二别申经论者即为
二意。一别申小乘经。二别申大乘经。一别申
小乘经者。如俱舍论别申修多罗。明了论别
申毗尼。毗婆沙诸阿毗昙心明申佛在世说
毗昙也。二别申大乘经者。如十地论别申华
严经别圆两教。大智度论别申摩诃般若经
通别圆三教。应有别申大集方等及此经论。
不来此土。金刚般若论别申金刚般若经。法
华论别申法华经一圆教。涅槃论别申涅槃
经四教五味。论度此不尽。如此等诸论申经。
即是申观心等诸经令分明也。是则精修观
心洞解一切经论。若经论不从心出者。观行
之人既不听不读。何得内心通达耶。此乃有
所言说寘与经论相应意在此也。第七用四
教释此经文者即为三意。一通室外四品。二
通室内六品。三通出室四品。第一通室外四
品者。四教明因果不同。故释迦现佛国有异。
如身子螺髻梵王所见不同。诸天共宝器食
卷四 第 545a 页 T38-0545.png
随其果报饭色有异。正以禀四教不同故见
佛国有异也。释方便品正用三藏通教。所以
者何。明折法入空因缘生灭无常。复说如梦
如幻体假入空之意。是则因中用拙巧二度
破其界内爱见著心。劝修二教之法身也。弟
子品通用别教圆教弹诃十大弟子及五百罗
汉。用通教弹者。如诃迦旃延。说三藏教拙度
五义。用别教斥者。此如诃富楼那秽食置宝
器也。用圆教诃者。如弹身子善吉云。不起灭
定现诸威仪。不断痴爱起于明脱。亦不缚不
解。是用圆教意弹也。四教释菩萨品正是用
圆教诃四大菩萨。用三藏通教别教自行化
他偏僻乖不思议圆顿之道也。第二明室内用
四教释六品经文者。大士无三教之疾。而以
方便现同三疾。约此辨问疾品也。不思议品
正明住圆教不思议果示现四教之事也。观
众生品即是辨不思议通圆两教从假入空不
可得空也。佛道品即是辨不思议别圆两教
从空入假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不二法门
品正明圆教不思议中道正观入不二法门品
也。香积品即是不思议圆教所明双照二谛
法界圆融也。第三明用四教通出室四品经
文者。菩萨行品令菩萨遍行四教之行。四土
化众生也。四教通见阿閦佛品者。明若依四
教修行发菩提心始得生阿閦佛国也。亦因
此义无动如来佛国之行得成佛时所有佛国
如妙喜世界也。四教通法供养嘱累品二品
者。付嘱天帝弥勒。令于佛去世后流通此经。
四教利益未来弟子令不绝也。第四辨本迹
卷四 第 545b 页 T38-0545.png
义者。既用四教分别净无垢称义。义虽不同。
而正用圆教解释。夫圣人垂应不无本迹之
殊。或示金粟法身。或现补处之像。经说随缘
高下难测。是以今须辨本迹也。今明此义略
有七重。
第一释名 第二明本迹
第三辨本迹高下 第四约教分别本迹
第五正明维摩本迹 第六约观心明本迹
第七用本迹通此经文
第一释本迹名者。通论本迹之名乃遍在四
教。今正明不思议本迹者。正就圆教以辨也。
所言本迹者。本即所依之理。迹是能依之事。
事理合明故称本迹。譬如人依住处则有行
往之踪迹也。住处是所依。能依之人有行往
之迹。由处有迹。寻迹得处。今以处譬所依之
理本。人依行往之迹譬能依之事迹。是则由
所依之理本有能依之事迹。寻能依之事迹
得所依之理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第二
明不思议本迹义者略为五意。一约理事明
本迹。二约理教明本迹。三约理行明本迹。四
约体用明本迹。五约权实明本迹。一约理事
明本迹者。此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今明
不思议理事为本迹者。理即不思议真谛之
理为本。事即不思议俗谛之事为迹。由不思
议真谛之理本故有不思议俗谛之事迹。寻
不思议俗谛之事迹得不思议真谛之理本。
是则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二约理教明本
迹者。此经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
清净。今言不思议之理本。即是不思议二谛
卷四 第 545c 页 T38-0545.png
之理事通名为理。理即本也。不思议之教迹
者。即是大圣八音敷演不思议能诠二谛之
教迹也。所诠不思议二谛之理即是理本。能
诠之教即是事迹。是则由理本故有教迹。寻
教迹以得理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三约
理行明本迹者。如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
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今明不
思议理本者。即是理教也。故此经云。无离文
字说解脱相文字性离即解脱也。不思议行迹
者。即是不思议观行之事迹。由不思议理教
之理本得修不思议观行之事迹。修观行不
思议事迹能契不思议之理本。故曰本迹虽
殊不思议一也。四约体用明本迹者。即是法
身为体应身为用。故金光明经云。佛真法身
由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正由虚空有
实月之本体故有一切水月之影用。今明理
行合为不思议法身之理本。由此法身故能
垂不思议应用之迹。由此应用能显法身。故
肇师云。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
虽殊不思议一即其义也。五约权实明本迹
者。实则齐位證得真应二身。即是理实之本
也。权化方便现真应二身。或高或下。此即是
事随物情故名事迹也。故此经云。虽复示现
成道起转法轮。而不舍菩萨行。今明若不由
不思议位證真应二身。理实之本岂能垂高
下真应两迹。若不垂真应之事迹。岂能令物
同己入位得真应二身。是则本迹虽殊不思
议一也。第三辨本迹高下者。正约圆教以明
也。若理事明本迹即是理即。若约理教明本
卷四 第 546a 页 T38-0546.png
迹即是名字即。若约理行明本迹正是观行
即相似即。今约体用权实明本迹。应须四句
分别。一本迹俱下。二本下迹高。三本高迹下。
四本迹俱高。今明此义复须四种分别。一明
十信。不得约此四句以明高下也。二明十住。
初发心住备二句。三从第二治地住至第四
十一等觉地皆具四句分别。四妙觉地但用
二句分别。一明初十信不得用四句分别者。
以十信似解未发真无漏显真应二身故。不
得用四句判其高下也。二明十住初心初发心
住但用二句分别者。初住但有本迹俱下本
下迹高之二句也。所以者何。初住最初得真
应二身。法身之本尔前既未有法身之下。故
齐位不得言法身有高也。譬如十五日月初
日之月。尔前无月之可胜也。亦如声闻法中
苦忍真明。尔前无真之可胜也。迹下者。现九
法界之迹还现初住之应迹始得最下。尔前
无应之可高也。所言本下迹高者。能迹现上
地之形声也。而不得言本高迹下者。尔前无
本之可高也。亦不得言本迹俱高者。尔前无
真应之可高也。三明从第二治地住至第四
十一等觉地。此四十一位一一皆得用四句
分别义。推可知也。四明妙觉极地但用二句
分别者。一本迹俱高。即是真应之极最上无
过也。二本高迹下。本高即是真身之极最上
无过。迹下应同下四十一地之像。又示现九
道之形声也。而不得言本下迹高者。妙觉法
身之本更无胜地法身之可下也。亦不得言
本迹俱下者。更无上地真应二身之高也。譬
卷四 第 546b 页 T38-0546.png
如十五日月光明圆满。过此更无圆满之光
过十五日月也。问曰。若四十二地本迹阶降
如此。何得俱称不思议一也。答曰。皆是非真
非应不思议真应之二身也。非阶降之不思
议阶降也。第四通约教分别本迹者即为四
意。一约圆教分别本迹。二约别教分别本迹。
三约通教分别本迹。四约三藏教分别本迹。
一约圆教分别本迹者。如前释名辨本迹五义
明高下四句分别也。二约别教明本迹者。亦
得备用四种本迹。类圆教可知。但不得全用。
即是地前三十心未得法身故无本迹。但初
地明二句辨本迹。类前圆教初住可知。从二
地至等觉皆得四句分别义。推可解。后妙觉
极地亦但用两句。类圆教妙觉可知。此皆有
教无人悉是圆教之权迹也。三约通教明本
迹者。通教得明四种本迹。既不辨中道佛性。
真应二身岂有本迹之可分别。但还约通义
往释。见偏真具五分法身为本。神通变现为
迹。若入无馀涅槃身智俱灭。非但无迹亦复
无本。通教菩萨七地具方便道。八地道观双
流。岂不知中道佛性之理。但约教门抑毕故
不明真应耳。恐此多是有教无人悉是圆教之
权迹也。若将别接通明佛性常住涅槃。真应
二身本迹四句类前分别则可知也。四明三
藏教明本迹者。亦得用四种本迹。意亦不得
明真应本迹。犹是生死之人若至果地三十
四心断结得成佛时。亦以五分法身为本。神
通变化为迹。若入无馀涅槃则本迹俱灭。今
更就三藏因中明本迹者。若三阿僧祇伏惑
卷四 第 546c 页 T38-0546.png
纯熟住煖顶忍位以为本。得神通变现利益
天人六道名为迹。下容有此事。亦恐有教无
人悉是圆教之权迹也。问曰。一切圣凡悉得
明本迹不。答曰。本迹之义正约真应。有馀诸
教既不明破无明。尚无此义。何况凡夫。但通
而为论。别教三十心及通教菩萨既得论本
迹。二乘亦得本迹。三藏菩萨伏惑未断。尚得
论本迹。凡夫亦得论本迹。是故上齐苦忍世
第一法已下。下极阿鼻已上。上下两处但得
为二句本迹。阙于二句其间例作四句。论本
迹义推可知也。第五正辨净名本迹者。旧云。
本是金粟如来。迹居妙喜为无动补处。或云。
本是八地。迹现毗耶位居长者。若执此意定
判其本迹者。金粟为是何位之佛。妙喜补处
复是何位。补处若实是妙觉之金粟。迹为妙
喜之补处。此可是本高迹下。若本是初住之
金粟现为十地之补处。此是本下迹高。若是
妙觉之金粟法身又应为妙觉之金粟。是为本
迹俱高。若是初住之金粟应为三藏之补处。
是为本迹俱下。岂可定判其优劣高下之位
也。大圣以无方之化。岂是凡夫测量判于深
浅。凡夫尚不自识己之业行果报。何况知其
本迹类。若无目指月判其方圆。今但抑信。本
迹虽殊不思议一也。而文殊既是释迦左面侍
者。此土位行最高。推功称叹。教迹不宜在八
地也。第六约观心辨本迹者。如人学中道圆
观观于心原。观道纯熟迹中亦现无有障阂。
圆行圆说事理相应。此是本迹俱高。若内心
圆学而迹示偏邪。是为本高迹下。若内心实
卷四 第 547a 页 T38-0547.png
不学于圆观而现无阂之相。此是本下迹高。
若本心止修入空而迹现破假之相。即是本
迹俱下。即用此约佛法学问坐禅一切行人
心行高下自行化他得失具作四句分别。一
本迹俱高即是实行之人。二本高迹下是蜜
行人。三本下迹高即是贡高之人。除为佛法
利益众生。四本迹俱下亦是实行之人也。第
七通经者。但净名本迹既不可思议。故能以
圆智之谈斥偏空之道。以无方之辨屈有量
之心。皆显本迹之事。今明本迹通此经文者
即为三意。一通室外。二通入室。三通出室。一
通室外者。室外现长者之形。寄四教以显本
迹。或用三藏通教本迹入空开化国王长者。
或用通别圆本迹之教折挫十大弟子五百罗
汉。或但用圆教显本弹诃禀三教菩萨等。二
通室内者。室内托疾兴教。示于病行同一切
众生之实病。众生之疾虽有多涂。论其正意
不出四种。今以四种之迹病行同四种之实
病。即是现病行之迹为问疾品也。次下五品
皆从此品出。若通问疾品下五品皆自通也。
三通出室者。掌擎大众来入庵罗。示病愈之
相以众生四种病因灭。净名权迹之病亦愈。
是则此经从始至末用本迹义往通玄义及文
意可见也。第二次释所说者。净名是能说之
人。所说是不思议解脱之法。故言所说。他释
净名说于佛法不说自法。若说自法则与佛
抗行道法。今解。祇净名自说其身所證性净
无垢方便三净之法。此法虽不可说。以四悉
檀赴缘而说。佛亦于不可说用四悉檀赴缘
卷四 第 547b 页 T38-0547.png
说此三净之法。净名随佛转法轮亦说三净
之法。净名说三净之法。即是说佛三净之法。
故此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复次净名说
自法。非但即是说佛法。亦即是说一切众生
法也。故下文云。众生贤圣弥勒一切法一如
无二如也。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
别。今但说净名法。即是说佛法。亦即说众
生法也。如下文三十二菩萨各说其所得法
以明入不二法门。例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
华严经善财入法界见善知识各说其所得法
门。净名说自法门。即是说于佛法。即是说众
生法。问曰。净名自说己法。何得称经。答曰。
如大智论云。若佛弟子化人诸天仙人所说
为佛所印皆称为经。此经佛为宝积开宗辨
于佛国因果。命诸弟子皆述往日为大士所
诃。佛默印之。又入室论道。掌擎大众还庵罗
园被佛印定。故称为经也。
维摩经玄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