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玄疏-隋-智顗卷三

卷三 第 532b 页

维摩经玄疏卷第三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

第三明四教分别者。前明三观释净无垢称
约理智无惑。智能称理称缘故受净无垢称
之号。但以众生机缘不同。致有顿渐之异不
定秘蜜之殊。是以古今诸师各为理释。今所
立义意异前规。故无言之理悉檀赴缘而巧
说略撰四教。以畅其宗用通毗摩罗诘之名。
若能达斯旨者。非但此经文义皎然。渐顿不
定秘蜜之踪皆无滞也。今明此义略开七重。

 第一释四教名 第二辨所诠 第三约位
分别 第四明权实 第五对观心 第六
通诸经论 第七销此经文

第一释四教名者即为四意。一释三藏教名。
二释通教名。三释别教名。四释圆教名。第一
释三藏教名者。此教明因缘生灭四圣谛理。
正教小乘傍化菩萨。所言三藏者。一修多罗
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一修多罗藏者。修
多罗此或言无翻。或言有翻者亦有多家不
同。而多用法本为翻。所谓出世言教之本故
云法本。即是四阿含经也。二毗尼藏者。此翻
言灭。佛说作无作戒灭身口之恶。是故云灭。
即是八十诵律也(因从果得名也)。三阿毗昙藏者。阿
毗昙此翻言无比法。圣人智慧分别法义戒
定无比故云无比法。若佛自分别法相义。若
弟子分别法相。皆名阿毗昙也。此之三法通
名藏者。藏以含藏为义。但解者不同。有言文
卷三 第 532c 页 T38-0532.png
能含理故名为藏。有言理能含文故名为藏。
今言三法之名各是一句。三名各含文理故
名藏也。阿含即是定藏故云次第求也。毗尼
即是戒藏故云因缘求也。阿毗昙即是慧藏
故云性相求也。此教的属小乘。故法华云。贪
著小乘三藏学者。第二释通教名。通者同也。
三乘同禀故名为通。此教明因缘即空无生
四真谛理。是摩诃衍教之初门也。正为菩萨
傍兼二乘故。大品经劝学品明欲学三乘悉
教当学般若。所言通者乃有多涂略出八义。
一教通。二理通。三智通。四断通。五行通。六
位通。七因通。八果通。教通者。三乘同禀幻化
即空之教也。理通者。同是遍真之理也。智通
者。同得巧度一切智也。断通者。界内惑断同
也。行通者。见思无漏行同也。位通者。从乾慧
地乃至辟支佛地位皆同也。因通者。九无阂
同也。果通者。九解脱二种涅槃之果同也。通
义有八。而但名通教者。若不因通教则不知
理通乃至成通果也。故诸大乘方等及诸般
若有二乘得道者。皆同禀此教也。第三释别
教名者。别者不共之名也。此教不共二乘人
说但教菩萨故名别教。此教正明因缘假名
无量四圣谛理。的化菩萨不涉二乘。所言别
者义乃多涂略出八意。一教别。二理别。三智
别。四断别。五行别。六位别。七因别。八果别。
故名别教。教别者说恒沙佛法但为菩萨也。
理别者藏识有恒沙俗谛之理也。智别者道
种智也。断别者恒沙无知界外见思无明断
也。行别者菩萨历劫修自行化他之行也。位
卷三 第 533a 页 T38-0533.png
别者三十心伏无明是贤位十地发真断无明
是圣位也。因别者无阂金刚因也。果别者
解脱大涅槃四德果也。别义有八而但名别
教者。若不因别教则不知别理乃至得别
果也。问曰。何故不说为不共教而作别教
之名。答曰。大智论明大共般若。即是不共二
乘人说。如不思议经。今明别教如说方等大
品。二乘共闻说。而别教菩萨兼欲简非圆教
别虽异通犹未圆也。第四释圆教者。圆以不
偏为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中道实相之理。
事理具足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大士故
名圆教也。所言圆教者义乃多涂略说有八。
一教圆。二理圆。三智圆。四断圆。五行圆。六
位圆。七因圆。八果圆。教圆者直说一实谛言
教不偏也。理圆者一实即法界海理不偏也。
智圆者一切种智也。断圆者五住圆断也。行
圆者一行一切行也。位圆者从初一地具足
诸地功德也。因圆者双照二谛自然流入也。
果圆者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圆
义有八而但名圆教者。若不因圆教则不知
圆理乃至得成圆果也。问曰。四教出何经论。
答曰。四教散在诸经论。无处而不明也。如上
引法华经所明贪著小乘三藏学者。成实论
云。故我正欲论三藏中实义。岂非三藏教也。
大品经劝学品劝三乘同学般若。中论云。得
诸法实相有三种人。岂非通教也。无量义经
云。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
大智论云。般若有二种。一者共二乘说。二不
共二乘说。如此等经论岂非别教也。华严经
卷三 第 533b 页 T38-0533.png
明圆满修多罗。此经明一念知一切法即是
坐道场。大品经具足品云。一心具万行。法华
经云。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涅槃经云。是
大涅槃名诸佛法界。大智论云。三智其实一
心得。如此等诸经论岂非并明圆教也。是义
在下。自当分明。问曰。四教之文乃当散在经
论。而未见一处经论聚明。答曰。虽复无的四
教名目。今映傍大乘经论立四教名义者。如
大涅槃经明四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四种之说以化前缘。即是四教也。大涅槃经
明四番转四谛法轮。即是四教之意也。法华
经明三草二木一地所生。即是四教意也。中
论破诸异执。既说因缘所生四句通佛四说。
即是四教之意也。如此等四种说法随机利
物。即是四教义皆是四教之异名耳。问曰。法
华经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何曾定有四说之
殊。答曰。上来处处引四不可说有因缘故亦
可得说。尚未曾定有一说。何曾定有四教耶。
但以众生有四种根性不同。所谓下中上上
上四根不同。致感四说四教之殊。即是法华
经明三草二木一地所生之譬譬此四根也。
故此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
解者。即是四根异解佛教不同也。但诸经明
义不同。自有异说异解一解一说异解一说
一解无说无解。故此经云。其说法者无说无
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若达此意四教点空
立义何所疑哉。问曰。四教义与地论人四宗
义同不。答曰。若人问言四谛与四大同不此
云何。答今不依四宗立四教者。意乃多涂略
卷三 第 533c 页 T38-0533.png
出三妨。一四宗名义言方似滞。二细寻研覈。
立名作义似如不便。三四宗名义虽言富博。
一家往望摄佛教门。犹有所阙。一四宗名义
言方似滞者。彼不依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说
则成滞也。二细寻研覈名义似如不便者。彼
之四宗毗昙明见有得通可许。因缘为宗。三
假是世谛。见世谛未得道。何得以假名为宗。
成论明见空得道。何不以空宗也。且大智论
明三藏教有三门得道。空是第二门无假名
门也。又大智论弹方广人取十谕。说一切法
不生不灭失般若意。岂得幻化为不真宗也。
今咨曰。不真宗即是通教。真宗即是通宗者。
宗则通真不真。不真何得没宗而用教。真宗
何意无教而立宗。宗若无教何得知真耶。答
曰。楞伽经云。说通教童矇宗通教菩萨。故以
真为通宗也。又咨曰。若尔前因缘假名不真。
皆是教童矇。不应立宗名也。如是覆却并决
意。谓立四宗名似如不便也。今言四教者。佛
从初得道至大涅槃。显示一切法门无非言
教也。三四宗明义。若比古今实为富博。一家
往望摄佛法意。犹大有所阙。今采诸经论立
四教义。一教各有四门。四教合有十六门。即
是十六宗明义也。彼因缘假名两宗似此所
明三藏教有空二门相参犹阙昆勒门及非有
非空门也。彼不真宗明如幻化。似与此通教
有门相参。馀三门彼所不明。彼真宗似与此
别教有门相参。三门彼所不明。是则四宗明义
但得与三教四门相参。圆教四门彼所不明。四
教犹有十二门。彼四宗所不明也。又护身法
卷三 第 534a 页 T38-0534.png
师用五宗明义。四宗如前。长立法界宗。似与
此圆教有门相参。四教犹有十一门。彼所不
明也。耆阇法师用六宗明义。三宗似与此三
门相参。如上分别。彼真宗与此通教空门相
参。彼常宗似与此别教有门相参。彼圆宗似
与此圆教有门相参。此四教犹有十门。彼六
宗所不明也。故知四宗五宗六宗虽言古今
已来明义富博。今家往望摄佛教门犹有所
阙也。所以前明四悉檀义者。正是述一家通
教说法与古今说法运用不同也。前明三观
竖破诸法略为数十番。次此下明四教所诠
约诸教立义。其寻览者则知与诸禅师及三
论师破义及立义意不同也。问曰。四教遍通
众经。何得的用通此经也。答曰。今撰四教义
遍通诸经别有大本。略撮其要通此经文者。
正言此经具明四教入道。故须知大意也。但
诸师多采经通论。致令晚生。皆谓论富经贫。
今采经论通经意。欲令后生知经富论贫也。
敬重大乘真佛所说功德无量是入道正因。
轻经重论甚可伤也。第二辨所诠者。夫教是
能诠。理是所诠。故因理设教。由教显理。即理
非教。即教非理。离理无教。离教无理。故思益
经云。菩提之中无文字。文字之中亦无菩提。
离菩提无文字。离文字无菩提。以离菩提无
文字故约理而施教。离文字无菩提故施教
即能显理。是则教为能诠理为所诠意在于
此。所言理者即是谛也。今约谛明理。由理起
教。教能诠理。教是能诠。理是所诠。就所诠义
略为四意。一约四谛理明所诠。二约三谛理
卷三 第 534b 页 T38-0534.png
明所诠。三明二谛理明所诠。四约一谛理明
所诠。第一约四谛明所诠者即为三意。一明
所诠四谛理。二明能诠教。三明约经论。一明
所诠四谛理者有四种四谛。一生灭四谛。二
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大意出
大涅槃经。二明能诠教者。即是四教能诠四
种四谛理也。即为四。一三藏教诠生灭四谛
理。二明通教诠无生四真谛理。三明别教诠
无量四谛理。四明圆教诠无作四谛理也。三
明对经论者即为二意。一对经二对论。一对
经者。若华严经多明别圆两教诠无量无作
二种四谛理。声闻经但明三藏教诠生灭四
谛理。大集方等及此经明四教诠四种四谛
理。摩诃般若多明三教诠三种四谛理。法华
经但说圆经诠无作四谛理。大涅槃明四教
诠四种四谛理也。二明对论者。若别通经论
类经可知。若通申经论如中论破一切内外
颠倒执诤竟。外人问曰。若一切世间皆空无
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灭故则无四
谛四沙门果三宝。若受空法。有如此等过。论
主答曰。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诸佛依二
谛为众生说法。若不知二谛则不知真佛法。
以有空义故则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
切法则不成。一切法成者有四谛四沙门果
三宝也。今释此语论主破执见既尽明有四
谛四沙门果三宝者。即是申摩诃衍教三种
四谛三种四沙门果三种三宝也。问曰。云何
得知。答曰。论主说偈故知有也。偈云。因缘所
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偈申通教大乘诠无生
卷三 第 534c 页 T38-0534.png
四谛四沙门果三宝也。偈云亦名为假名。即
是申别教大乘诠无量四圣谛四沙门果三宝
也。偈云亦名中道义。即是圆教大乘诠无作
四实谛四沙门果三宝也。破申之意大乘三
教祇用一偈。作论之功妙在于此。次后说两
品。初品云。问曰。已知摩诃衍入第一义。今欲
闻声闻经入第一义。论主具明生灭十二因
缘。破六十二见入第一义。即是为钝根声闻
弟子说因缘生灭相。生灭因缘即是生灭四
谛四沙门果三宝也。中论前申摩诃衍通别
圆三教三种四谛四沙门果三宝。后两品申
三藏生灭四谛四沙门果三宝者。以后世人
根转钝。应须还用此教。是则中论文略而义
富。申佛四教既明诠于四谛之理已显故言
有四谛也。乃是如意殊论非唼水殊论也。若
不解此义。单复织假未知。若为通经四假通
经意终难见也。第二约三谛明四教所诠之
理者即为三意。一明三谛所诠理。二明能诠
四教。三约经论。一明三谛所诠理者。三谛名
义具出璎珞仁王两经。经云。一有谛二无谛
三中道第一义谛。有谛者。如世人心所见理
名为有谛。亦名俗谛。无谛者。出世人心所见
理名为无谛。亦名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者。诸
佛菩萨之所见理名中道第一义谛。亦名一
实谛。故大涅槃经云。凡夫者有。二乘者无。诸
佛菩萨不有不无。三谛义至释入不二法门
品当略明也。二明能诠四教者即为四。一三
藏教但诠二谛理。所以禀教之流不闻佛性
常住涅槃。二通教亦但诠二谛理。所以禀教
卷三 第 535a 页 T38-0535.png
之流亦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犹存灰断
之果也。三别教别诠三谛理。所以禀教之流
三十心但成二观二智方便。登地方乃见佛性
入法流也。四圆教圆诠三谛。禀教之流初心
即开佛知见。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三明对
经论者。华严但诠假名俗谛中道。又解云。华
严教诠别三谛一心。三藏渐教诠真俗二谛。
方等大乘之教诠三谛。一往同华严。摩诃般
若亦具诠三谛。一往同华严。法华但诠一心
三谛。涅槃备诠三谛。一往亦同华严也。诸论
随经类之可知。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
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
也。亦名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谛也。此偈
即是申摩诃衍诠三谛理。若下两品明声闻
经入第一义。此即是别申三藏。教诠二谛理
也。第三约二谛明所诠者亦为三意。一正明
所诠理。二明能诠教。三约经论。一明所诠理
者即是二谛理也。二谛有二种。一者理外二
谛。二者理内二谛。若真谛非佛性即是理外
之二谛。真谛即佛性即是理内之二谛也。一
理外二谛有二种。一者不即二谛生灭二谛
也。二者相即二谛无生二谛也。故大品经云。
即色是空非色灭空。色灭方空是不即二谛。
即色是空相即二谛也。二明理内二谛亦有
二种。一不即二谛。二相即二谛。不即二谛
即是无量二谛。故大涅槃经云。分别世谛
有无量相。第一义谛有无量相。非诸声闻
缘觉所知也。二相即二谛无作二谛也。二明
能诠四教者。若三藏教诠于理外不即二谛。
卷三 第 535b 页 T38-0535.png
若通教诠于理外相即二谛。别教诠于理内
不即二谛。圆教诠于理内相即二谛也。三对
经论者。华严经诠理内二种二谛。三藏教诠
理外不即之二谛。方等大乘诠理内理外四
种二谛。摩诃般若诠理外相即二谛理内二
种二谛。法华经但诠理内相即二谛。涅槃经
通诠理内理外四种二谛。诸论通经类之可
解。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申
理外相即之二谛。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此申理内不相即相即之二谛。后两品明声
闻入第一义。即是申三藏教诠理外不相即
二谛也。第四约一谛理明所诠者亦为三意。
一者正明所诠理。二明能诠教。三约经论。一
明所诠理者即是一谛理也。何等名为一谛。
谛名审实。审实之法即是不二。岂是三谛。二
谛皆名审实。今明真俗说为谛者。但是方便
实非谛也。故涅槃经云。所言二谛其实是一。
如来方便为化众生故说为二。譬如日月不
转醉人见转。当知唯有不转之日。不醉之人
同见。岂别有回转之日。若实有转日者。不醉
之人亦应并见也。一谛如真日。二谛如转日。
真日审实可名一谛。转日不实何有二谛。方
便说二。实义不成故非谛也。今以此一实谛
为所诠之理也。二明能诠之教者。若藏教通
教正是烦恼恶酒未吐。唯诠转日说有二谛。
不能诠一实谛也。若别教诠一实谛。如离转
日有不转日。圆教诠一实谛。转日即不转日
也。三对经论者。若华严教诠真俗即一实谛。
带不即之方便。若三藏教一向不诠一实谛
卷三 第 535c 页 T38-0535.png
也。若方等教诠一实谛同华严。摩诃般若教
诠一实亦同华严。故无量义经云。佛成道以
来四十馀年未显真实。今谓何有不说实谛。
但或时赴缘开二谛三谛不即一谛之方便。
所覆法华教诠一实谛。无复不即之方便。但
论一切即一实谛也。故法华经说。二万亿日
月灯明佛。皆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今
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佛法久后要当说
真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若涅槃经同
方等通释。入佛性为异。诸论随经类之可解。
如中论偈云亦名中道义。此即是申一实谛
之教也。故青目释云。遮二边故名为中道。即
是遮因缘空边假边。非此二边则非真俗二
谛名一实谛也。故大涅槃经云。一实谛者则
无二也。又云。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无二之性
即是入不二法门。又一实谛者即是不生不
生不生不生不可说故。净名居士默然杜口。
文殊称叹意在此也。第三约四教位分别净
无垢称位者即为五意。一约三藏教明净无
垢称义。二约通教明净无垢称义。三约别教
明净无垢称义。四约圆教明净无垢称义。五
约五味譬以结成。第一约三藏教明位释净
无垢称义者。寻佛三藏教赴缘多涂。言其正
要不出四门入道一有门二空门三有无门
四非有非无门。今正用毗昙有门以判位也。
三门明菩萨义既不度。岂可缪论。今约有门
释净无垢称义即为三意。一明开三乘。二略
明三藏教辨菩萨位。三释净无垢称名。第一
略明开三乘者。佛于生生不可说非三之理
卷三 第 536a 页 T38-0536.png
用四悉檀。约苦集道开三乘教门。赴三种行
人之根缘。令同得灭谛涅槃也。故法华经云。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
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求
菩萨者说应六波罗蜜法。令得三菩提成一
切种智。若声闻小乘教门苦谛为初观四谛
入道。发真无漏断正使尽。位登罗汉具足三
明及八解脱。既无慈悲度物。现身而入涅槃。
故大智论说。如獐在猎围。惊怖跳出都不顾
群。今不约此判净名位也。若缘觉中乘教门
集谛为初观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断三界结
尽。侵除习气具足三明及八解脱。虽有少慈
悲不能度物。亦于一世即入涅槃。故智度论
云。如鹿在猎围。惊跳自出虽顾𥄝群怖不停
待。今亦不就此判净名位。若菩萨大乘慈悲
弘誓不舍众生。为物心大教门。以道谛为初
修行六度。化一切众生共出三界。至成佛果
利益功圆方入涅槃。故大智论云。如大香象
在于猎围。虽遭刀箭拥群共出。此是大士位
怀。故须约此判净名位也。第二明三藏教菩
萨位者略为七。一发菩提心。二行菩萨道。三
种三十二相业。四六度成满。五一生补处。六
生兜率陀天。七八相成道。一明发菩提心者。
如释迦牟尼菩萨。于过去世为陶师。值前释
迦牟尼佛。供养彼佛已即发菩提心。愿未来
得作佛时还名释迦。时佛可其愿也。问曰。何
名发菩提心。答曰。缘生灭四谛起慈悲四弘
誓愿即是发菩提心也。二明行菩萨行者。即
是三阿僧祇劫行六度也。从过去释迦牟尼
卷三 第 536b 页 T38-0536.png
佛至罽那尸弃佛名一阿僧祇劫。从此常离
女人身。尔时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今谓
是五停心别相总相四念处观用此观心修波
罗蜜也。尔时未发煖解而有慈悲誓愿。安抚
生死心无怯弱。故能坏女人业常受男子身
也。尔时未发煖解位在外凡。故不自知己身
当作佛也。次明从罽那尸弃佛至然灯佛为
二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用七茎莲华供养然
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时然灯佛便授其
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尔时菩
萨虽自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今
谓得煖法智慧修六波罗蜜也。次明从然灯
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劫满。是时菩
萨内心了了自知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
我于来世当得作佛。今谓此是顶法智慧行
六波罗蜜也。三明过三阿僧祇劫种三十二
相业者。今谓此是入下忍之位。用此忍智修
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如是百
劫成三十二相之业因也。四明六波罗蜜满
者。菩萨一切能施乃至不惜身命。如尸毗王
以身施鸽心不悔恨。是为檀满。尸波罗蜜满
者。持戒不惜身命。如须摩提王。精进持戒常
依实语。赴鹿足王就死。是为尸罗满。羼提波
罗蜜满者。菩萨忍辱不惜身命。如羼提比丘。
为歌利王割截心生慈忍。发誓身复名羼提
满。毗梨耶波罗蜜满者。精进不惜身命。如大
施太子。为国民入海采宝得如意珠。海神因
其寝卧盗珠还海。太子发誓抒海水。为众生
求珠。困苦垂命心无懈退。名精进满。禅波罗
卷三 第 536c 页 T38-0536.png
蜜满者。菩萨具足禅定。于外道禅定出入自
在。如尚阇梨仙人。坐禅时无出入息。鸟于髻
上生子慈悲不动。乃至鸟子飞出。是名禅满。
般若波罗蜜满者。菩萨大心分别。如劬频婆
罗门大臣。分阎浮大地为七分。若干大城小
城聚落分作七分。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此为
菩萨六波罗蜜满。今谓由是下忍智慧能调
伏诸根满足六度也。五住一生补处者。即是
释迦菩萨生迦叶佛所作补处弟子。净持禁
戒行诸功德。迦叶佛授记。次当作佛。今谓此
犹是中忍之位也。六明生兜率陀天者。舍阎
浮提报上生此天为诸天师。在于彼天修八
胜处。今谓此犹是中忍之位也。问曰。菩萨何
意初发心伏结而不断也。答曰。若断结即不
得受生化物。菩萨观无常伏结。令诸烦恼脂
消。用清净心修行六度令诸功德肥也。七明
下生成道者。即是三藏教明八相成菩提道
也。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陀天下。二托
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
轮。八入涅槃也。问曰。所明三藏教阿毗昙有
门说菩萨义。为是佛说。为是佛去世后诸声
闻弟子说耶。答曰。亦有是佛说。多有是诸罗
汉作毗婆沙说也。问曰。若是佛说。此则可信。
若诸罗汉所说。云何可信。答曰。诸罗汉既是
圣人。采佛三藏教意明菩萨义。何容顿乖僻
也。问曰。若尔智度论何意从始至终一一弹
破。答曰。龙树为欲申摩诃衍明菩萨义。以大
破小。皆可破也。问曰。龙树诃云。是迦旃延弟
子于小乘经有失。何况解菩萨义。答曰。舍利
卷三 第 537a 页 T38-0537.png
弗佛在世时分别法相犹尚有失。何况佛去
世后诸罗汉也。虽然影傍犹差今时凡夫也。
第三约三藏教位释净无垢称义者。正在中
忍补处之位也。六度之道即是净义。所以者
何。三种药中无三种病。六度是道谛是净义。
故法华经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也。维摩大士六度行成。即是净义
无六蔽垢。故言无垢。以相似解内称生灭四
谛之理外称根缘。助释迦如来显三乘之教。
故云净无垢称也。是以方便品现疾。为国王
长者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之法。诃责诸人
劝求佛果。意在此也。问曰。维摩析挫声闻弹
诃菩萨。此是不思议之位行。何得用声闻经
所明菩萨之位挍量。答曰。住不思议解脱菩
萨能种种示现。岂不能现声闻经所明菩萨
之像辅释迦而弘化也。问曰。何故化国王长
者而示三藏菩萨之形说法。诃声闻菩萨即
现摩诃衍不思议之言教。答曰。凡俗界内结
业未除。故说生灭四谛。此正是对治。罗汉菩
萨界内因疾已除。但迷不思议三谛之理。是
故说三种四谛以折声闻。说无作四实谛诃
菩萨也。第二约通教辨位释净无垢称位者。
此教既诠因缘即空之理。三乘同禀契理證
真必有浅深。故须判位也。通教入道亦具四
门。今约空门以辨位也。亦为三意。一略明约
通教开三乘。二略明通教菩萨位。三释净无
垢称义。第一略明约通教开三乘者。三乘之
人同禀通教见第一义。第一义者即是无分
别之真谛理。而分别说三乘者。声闻从闻生
卷三 第 537b 页 T38-0537.png
解。总相体假入空。智慧力弱但断正使。缘觉
福德利根生无佛世。自然体假发真为异。又
解。缘觉利根能少别相体假入空。发真无漏
断三界结侵除习气也。三菩萨乘者。菩萨修
总相别相智慧体因缘即空。起大悲誓愿修
诸法门。若见第一义断界内烦恼。用誓愿扶
习还生三界。游戏神通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也。故中论云。诸佛以甘露味教化众生。诸法
实相是真甘露味也。若得诸法实相灭诸烦
恼名声闻乘。若生大悲发无上意名为大乘。
若佛灭后时世无佛因远离生智名辟支佛
乘。第二明通教三乘位者即为二意。一明三乘
共十地。二简名别位通。一明三乘共行十地
位者即为二意。一标名二略解释。一标名者。
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
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
十佛地。故大品云。菩萨从初乾慧地至菩萨
地。皆行皆学而不取證佛地亦学亦證。故言
三乘通位也。二略解释者。乾慧地即是三乘
初心通名乾慧地也。此是三贤之位。一五停
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此三通名外凡。
乾慧地也。问曰。若尔与三藏教明三贤有何
异。答曰。一往名同。拙巧两度已如前三观分
别。岂得不异也。问曰。三乘人同观第一义谛。
亦应同破八倒同见佛性。何得言通教入二
涅槃耶。答曰。破八倒是一往之言。分别有四
种不同。一破八倒不结枯荣。是则通别圆未
可定判也。二破八倒结成四枯。多属通教。三
破八倒结四荣。定成别教。四破八倒双结枯
卷三 第 537c 页 T38-0537.png
荣。即是圆教。今明破八倒。用净名诃迦旃延。
破三藏五义说摩诃衍五义。即结成四枯。故
彼诸比丘心得解脱。一往属通教意也。二明
性地者。若因总相念处初发善有漏五阴名
为煖法。增进初中后心入顶法忍法世第一
法。皆名为性地内凡。俱伏界内见惑也。三明
八人地者。即是三乘信法二种行人巧观发
真在无间三昧。十五心八忍之位也。四明见
地者。即是三乘同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
同断见惑三结及八十八使尽也。五薄地者。
体爱假即真发六品无阂。断欲界六品證第
六解脱。欲界烦恼薄也。六离欲地者。即是
三乘之人体爱假即真断欲界五下分结尽。
离欲界烦恼也。七已辨地。即是三乘之人体
色无色爱即真发真无漏。断五上分结七十
二品尽也。断三界惑究竟故言已辨地也。八
辟支佛地者。缘觉菩萨发真无漏。功德力大
故能侵除习也。九菩萨地者。从空入假观行
纯熟道观双流深观二谛。进断习气及色心
无知。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学
佛十力四无所畏大慈悲等一切佛法。断习
气将尽也。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得一
念相应慧。照穷真俗一切界内习气究竟尽
也。故智度论云。声闻智慧力弱如小火烧木。
虽然犹有炭在。缘觉智慧力胜如大火烧木。
木然炭尽馀有灰在。诸佛智慧力大如劫烧
火。炭灰俱尽亦如兔马象三兽渡河之谕也。
问曰。菩萨佛地名异二乘。何得言通耶。答曰。
名虽有异同是无学应供。得二涅槃共归灰
卷三 第 538a 页 T38-0538.png
断。證果是一名义不殊。是则名义究竟俱同
也。二明名别位通者即为二意。一约前三乘
共十地菩萨别立忍名。二用别教名名别而
义通。一约三乘共行十地为菩萨别立忍名
者。大智论云。乾慧地于菩萨法名为伏忍。性
地于菩萨法名为顺忍。八人地于菩萨法名
无生法名。见地于菩萨法名无生法忍果。薄
地于菩萨法名离欲清净。离欲地于菩萨法
名游戏神通。已辨地于声闻经说名为佛地。
辟支佛地乃至佛地如前分别。问曰。何意于
菩萨法中别立伏忍等别名。答曰。观理虽同。
方便修行化他求佛果有异。故于菩萨法别
立伏忍等别名也。分别其相具在四教大本。
二明用别教名名别而义通者。即是三乘同
观第一义谛之理。菩萨用别教十信三十心
十地名辨位也。乾慧地伏忍立名。十信别名。
性地柔顺忍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名。八人地
见地即是得无生忍立欢喜地名。故大品经
云。须陀洹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薄地向果。
向即离垢地。果即明地也。故大品经云。斯陀
含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阿那含地向果。向
即是炎地果即是难胜地。故大品经云。阿那
含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罗汉地向果。向是
现前地果是远行地。故大品经云。阿罗汉智
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辟支佛地即是第八不
动地侵除习气也。故大品经云。辟支佛智断
是菩萨无生法忍。菩萨地即是九善慧地十
法云地。当知如佛。佛地如前说。坐道场时一
念相应慧断一切习气尽者。所谓烦恼障法
卷三 第 538b 页 T38-0538.png
障之习气也。化一切有缘众生竟入无馀涅
槃。如薪尽火灭。八相成道如前说。是则用别
教名辨位。名异而义同。犹属通教。明菩萨位
也。问曰。从初地至七地对四果出何经论。答
曰。诸经论非不对当。但高下不同。古今法师
对当亦多殊异。所以然者。或云见地止对初
地。此如今所用。或取三地并对见地。仁王经
明四地并对见地。此则难可定依。但通教见
地本是无间之道不出观證须陀洹。岂得从
初地断见乃至三地或云四地也。若别教明
断别惑不若二乘。如此明义或当有之。又或
言。六地断结罗汉齐。或云七地名阿罗汉。此
难定执。前后两果经论明义既不定。其间二
果以意可知。既不可定依。今用义推作此对
位。虽一往小便终不可执也。第三约通教明
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大士位在补处。真谛之
理性自皎然名之为净。界内二障正惑已尽
习气微薄。故名无垢。智慧内与真谛相应。外
能称三乘根性。神通说法。故云称也。是则略
辨通教大士受净无垢称之名。所以须示现
此菩萨之像者。用此形声托疾。为国王长者
说如梦幻之法劝求菩提。又破三藏教三乘
封守拙度之迷僻也。若寻什师生肇注维摩
经同用此意。梁陈诸大法师讲此经文判菩
萨位。厝意高下虽小不同。今家往望皆并是
用通教意释此经耳。第三约别教明位释无
垢称义者。此教通诠假名如如来藏佛性之
理。菩萨禀此教门修(行得)證。从浅至深故须明
位。此别教入道亦有四门。今但约空有门明
卷三 第 538c 页 T38-0538.png
行位也。如大涅槃经云。第一义空名为佛性。
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声闻辟支佛但见于空
不见不空。不空者即佛性也。就此即为三意。
一明经论辨别教不同。二略明别教位。三约
别教释净无垢称义。第一经论辨别教菩萨
位不同者。寻别教正明因缘假名恒沙佛法
真如佛性之理。菩萨禀此教观三谛理。历劫
修行断恒沙无知别见思惑。欲见佛性求常
住四德涅槃。今明别位不同略为三意。一者
诸经明位数不同。二断伏高下不同。三对法
门不同。一诸经明位数不同者。如华严经。三
十心十地佛地但有四十一位。璎珞经明有
五十二位。仁王经明五十一位。新翻金光明
胜天王般若及大品经但明十地佛地不开三
十心。大涅槃经明五行十功德义。推以开三
十心十地也。诸论明地位多小不同。悉是约
经故尔。二明断伏高下不同者。二十心断界
内结高下不同。十地断界外见思对位有异
也。具在四教大本。三明法门有异者。如华严
经十波罗蜜对十行。新翻金光明经用十波
罗蜜对十地。如此等诸经约位对诸法门多
不同也。问曰。何意别教明位经论辨数对法
门不同耶。答曰。别教约界外辨十地位行断
伏对诸法门悉檀方便随机接引。是以多不
定也。第二略明别教菩萨位者。今约璎珞经
明有七种位。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
向。五十地。六等觉地。七妙觉地。一十信位
者。十信名义具在大本。今明别教菩萨信因
缘佛性常住三宝。知无量无作四谛。起慈悲
卷三 第 539a 页 T38-0539.png
四弘誓愿。天魔外道二乘所不能阻。名为信
心。若望涅槃经明五行。即是戒圣行定圣行。
修生灭四谛慧圣行伏界内见惑。即是十信
心位也。问曰。别教菩萨既缘无量无作四谛
发菩提心。何故修生灭四谛观也。答曰。别教
菩萨初心虽信无量无作四谛之理。而界内
烦恼障重。必须前断此惑。故先修生灭四谛
以调心也。二明十住位者。即是习种性十解
位也。入理般若名为住。所言入理者。直入偏
真似入圆真理也。若望大涅槃经。正是修无
生四真谛观。今明此十住皆是修体假入空
观发偏真之慧。断界内见思得一切智慧眼。
生相似中道之解。即是别教煖法位也。三明
十行位者即是性种性。前明十住既得入理。
今从理起行学十波罗蜜故名十行。望大涅
槃经。即是修无量四谛观门。今明十行修从
空入假观。断恒沙无知得道种智法眼。界内
正使已尽。相似中道之解渐更分明。即是别
教顶法位也。四明十回向位者即是道种性。
解行心合回因向果顺入法界故名回向。望
大涅槃经。应是修无作四谛观。今明此菩萨
修中道正观。中道似解转更增明能伏无明。
得相似一切种智佛眼。即是别教忍法位也。
问曰。既明别教之位。何用对煖顶忍乎。答曰。
别教十地既对四果三十心位。岂不对煖顶
忍也。问曰。此既是别教菩萨。何得修无作四
谛观门。答曰。此义交加关涉不易。具在大本。
岂可即求决也。五明十地位者即是圣种性
位。从入初地即发真。明见佛性平等法界自
卷三 第 539b 页 T38-0539.png
体。住持出生诸佛功德。堪能荷负一切众生
故名为地。若望大涅槃经。应是分證无作四
谛之理得二十五三昧。名诸三昧王。五行具
足次第成十功德入十地。多恐意在此也。今
明此十地菩萨若登初地即證真中道第一义
谛。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能断无明住地分得种智佛眼。得如来真应
两身十方行化也。始从初地乃至十地皆断
无明。但以位约分为三道。初地名见道。二地
至六地名修道。从七地已去名无学道。地论
师言。二地至七地名修道。八地已去名无学
道也。初地菩萨五行具足。恐是初地功德也。
馀九种功德或可对九地。所言破无明别见
惑者。大涅槃经云。自此已前皆名邪见人也。
是则三藏通教三乘之人皆未见此理故名邪
见人也。以大士诃须菩提。大师是汝之师。天
魔外道一手作诸劳侣意在此也。乃至别教
十信三十心虽伏此惑既未能断。犹是成就
无明别见。诃诸菩萨意或在此也。二从二地
至六地名修道者。断别惑三界爱。如大智论
明。迦叶闻甄迦罗琴声不能自安。迦叶云。三
界五欲我已断竟。此是菩萨净妙功德所生
五欲。故于是事不能自安。例色无色爱亦复
如是。此经大士诃须菩提云。同于烦恼不到
彼岸。入于八难不得无难意在此也。故从二
地至六地通名修道断此别惑也。今以义推。
二离垢地即侵断别教欲爱名斯陀含向。三
明地即是别教斯陀含果。四炎地即是别教
阿那含向。五难胜地即是别教阿那含果。断
卷三 第 539c 页 T38-0539.png
别爱欲尽也。六现前地即是别教阿罗汉向。
断别色无色爱也。七远行地即别教阿罗汉
地。断别色无色爱尽。故从此名无学道也。问
曰。此对四果出何经论。答曰。别教明断伏对
四果经论多不同。诸大乘法师所用亦异。地
论师通教判位云。初地断见。二地断欲爱。三
地断色爱。四地断无色爱。地论师通宗判位。
有用三地断见名须陀洹。从四地至六地名
斯陀含。第二依法师七地至九地名阿那含。
第三依法师十地等觉名阿罗汉。是第四依
法师有言三地断见。四地名斯陀含。五地名
阿那含。六地名阿罗汉。有用仁王经四地断
见。五地名斯陀含。六地名阿那含。七地名阿
罗汉。如是等异说不同难可定依。今以义推
作此对四果也。一往似便既无的文。佛意难
知。不须苟执也。问曰。何故解释不定。答曰。
已如前释。八不动地即是别教辟支佛地。地
论师云。从此明无学道。未知的出何经论。不
但八地得无生忍。寂而常用用而无相。无功
用心自然断法界无明惑色习尽也。九善慧
地无明稍薄断心习尽。慧转分明善入实相
也。十法云地慈悲智慧犹若大云。慈悲普洽
一切皆雨法雨。慧云能持十方诸佛所说法
雨断十品无明也。六等觉地者。即是边际智
满入重玄门。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
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三魔已尽馀
有一品死魔在断无明习也。问曰。前通教何
意不辨等觉佛耶。答曰。界内习气易尽。故不
须开法云出等觉。问曰。别教经论何故有处
卷三 第 540a 页 T38-0540.png
明法云。之后更有金刚等觉。自有经论止明
十地行满便成佛果。南北法师诤此纷纭。答
曰。更立等觉未定为碍。所以然者。华严经明
法云十地功德智慧。用此于佛。如爪上土方
于大地。若尔虽说一品无明。而实不可说品。
何以得知。后心菩萨无功用道其疾甚风。一
日之间能破无量品无明障惑。何况璎珞经
明等觉地于百千万亿劫入重玄门倒修凡夫
事。是故开法云地更立金刚心等觉佛。于理
无失。若知一品有无量品无明。用法云无碍
之智即尽。复何须开出等觉地。妙觉地者。金
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名解脱。
萧然无累寂而常照名妙觉地。常住佛果具
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四德涅槃名为果果。
问曰。为定用金刚智断无明。为用妙觉断无
明耶。答曰。涅槃经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
所断者名无上士。问曰。何故胜鬘经云无明
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断耶。答曰。
若用别接通。十地等觉即是佛菩提智。所以
者何。涅槃经云。九住菩萨名为闻见。十住菩
萨名为眼见。虽见佛性而不了了。以无碍道
与惑共住故不了了。诸佛如来了了见者。即
真解脱萧然累外故了了也。若别教明义。从
初欢喜即用佛菩提智断初品无明。乃至等
觉后心方乃断尽。若圆教明义。即是初发心
住得佛菩提智断初品无明。乃至等觉后心方
乃断尽。第三约别教位释净无垢称名者。维
摩既是一生补处大士。即是法身居等觉金
刚心。无垢菩萨之位也。佛性理显故名为净。
卷三 第 540b 页 T38-0540.png
别惑正习俱尽。无明馀习譬若微烟。虽有如
无。故名无垢。边际智满内称深理外用无方。
法界平等赴缘行化。故名为称。故云净无垢
称也。岂可同彼三藏通教辨净无垢称义。所
以教迹现同补处位者。为诃三藏通教三乘
摄受别教大乘菩萨也。
维摩经玄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