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玄疏-隋-智顗卷一

卷一 第 519a 页

No. 1777 [cf. Nos. 475, 1778, 1779]
维摩经玄疏卷第一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

此经理致深远言旨渊玄。若但依文帖释恐
止事数而已。一教宗极终自难量。犹须略忖
幽微显不思议旨趣。今辄于文前撰五重玄
义。

 第一释名 第二出体 第三明宗
 第四辨力用 第五判教相

释此五义即为二。一通释二别释。就通释五
重。略为六意。一通标五义名。二辨次第。三引
證。四明总别。五约观心。六对四悉檀。

第一通标五义名者。此经以不思议人法为
名。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不思议佛国因果
为宗。不思议权实折伏摄受为用。不思议带
偏显圆为教相。故今明此经始从如是我闻
终乎欢喜奉行皆明不思议也。

第二辨次第者。虽理绝名言非名言无。以设
教故于无名之道假名相说。而名以召法法
以应名。是以经之指归蕴在名内。故先标名。
夫寻名得理。理即真性解脱。真性解脱即经
之体也。故次出体。体不孤致。求之有方。涉行
修因。然后致果。故用佛国因果为入理纲宗。
提纲目动故次明宗也。行因趣果。得果即能
巧用权实折伏摄受利益众生。故次明用也。
圣人设教随逗机缘。机缘不一。是以教有异
同。故次明教相也。
卷一 第 519b 页 T38-0519.png

第三引證者。嘱累品云。此经名维摩诘所说
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此即人法双题共
标名也。观众生品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
怒痴名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人佛说淫怒
痴性即是解脱。淫怒痴性即不思议真性解
脱为体也。又佛国品明。宝积献盖请问净土。
佛所演答具说佛国因果。即是明宗也。室外
弹诃室内摄受。不思议品云。菩萨住不思议
能种种示现神力自在。如龙象蹴蹋非驴所
堪。故知此人法权实折伏摄受即经之用也。
教相者通明此经与诸经教相有同异。故须
判教相也。

第四明总别者。就前五条束为三意。初但标
人法此即是总。次开体宗用此即是别。后明
教相义兼总别。所以然者。初题人名名总三
义。故名为总。今欲分别教门。应须分别体宗
用之异。故名为别。人是别总。三义是总别。是
则总总于别。别别于总也。所以然者。人名净
无垢称。净即真性。真性清净即是体也。无垢
即实慧。实慧因果即是经宗。称即方便巧能
即是经用。引而申之故谓之别也。教相者既
通明诸经同异。故义兼总别。此义虚玄恐未
明了。今借近喻以畅滞情。譬如人身初受胎
报。歌罗逻时即有三法。一命二燸三者心识。迄
乎皓首犹存三事。总而为论共受人名。分而
言之具有三法。虽复世间之境亦与妙理相
应。所以然者。三法成身即况初总。心识为主
即况前明体。风命相续即况前明宗。举止运
为即况前明用。人道虽同种性殊别。即况前
卷一 第 519c 页 T38-0519.png
明教相同异也。类此五法上义可知。问曰。立
此五义止明此经复通馀部。答曰。众家立义
厝意不同。今为五重总贯诸典。问曰。诸经教
相互有差别。差别之教岂尽同五。答曰。譬如
五阴成人人虽不同共禀五阴。又如经首通
序五义五义虽同在事别也。

第五约观心释五义者。一切万法本自无名。
无名而有名者皆从心起。故心即名也。心为
体者。众生心性即真法性故云体也。心为宗
者。此经云。如其心净即佛土净。心即宗义也。
心为用者。正观权巧折伏见爱故名用也。心
为教者。此经云。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即
教相也。问曰。何俟约心释此五义。答曰。此经
问疾品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
故大智论云。佛为学问人从闻求解以树为
喻。为坐禅人从心求道指身为喻。若因树生
解是信行人。从身得悟是法行人。大智度论
评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闇中
有目无所见。此人专修观解不寻经论。又云。
有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
灯而无照。此人止寻经论不修观解。又云。多
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此人外通经论内观
分明也。又云。无闻无智慧是名人身牛。夫圣
人说法深鉴机缘。一音所演随根晓悟。若无
道眼岂可。偏执一端故说法门必须双举。庶
几学者了其明闇。问曰。观心五义与经五义
为一为异。答曰。不即不异。问曰。云何名为不
即不异。答曰。即理虽同异义有六。一者理即。
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證真实
卷一 第 520a 页 T38-0520.png
即。六究竟即也。一理即者此经云。淫怒痴性
即是解脱。此是理即义也。二名字即者如大
涅槃云。外人旧医虚妄计涅槃常乐我净。如
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有智
之人终不说言是虫解字。今末世学问坐禅
之人闻此大乘方等经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即大涅槃不可复灭。不究深义执此即名谓
真解脱。是则同彼旧医虫道之过。此是名字
即也。三观行即者。行人精通三观善识二谛
三谛四谛开合不乱。信解分明能知此心即
是解脱。愿行善巧入五品弟子伏忍之位。此
是观行即也。四相似即者。如铁轮十信。虽是
肉眼名为佛眼。法华经说六根清净之相是
也。此即柔顺忍位名相似即也。五分證真实
即者。从初发心得无生忍至金刚顶四十一
地皆名分證。所以者何。如华严经云。初发心
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
不由他悟。此是分證真实即也。乃至十地等
觉皆是分證。但有深浅之殊故有诸地阶级
也。六究竟即者。即是妙觉一念相应尽不思
议实相之境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
竟诸法实相。又仁王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
唯佛一人能尽源。尽源者是究竟即也。此
六即者在理非殊。约其行解天人悬绝。岂得
闻即便为一概。世间学门坐禅之人若不善
解六即之殊多生叨滥。未解谓解未得谓得。
堕增上慢起诸过罪。此岂学佛法得意者乎。
今举一可以例诸。一切大乘深经或云众生
即是佛即是大乘即是菩提即是涅槃。如是
卷一 第 520b 页 T38-0520.png
等明即是悉须用六即。义约一切皆不叨滥
也。

第六对四悉檀者复为二意。一以四悉檀对
前五义。二略释四悉檀起观教之相。一对五
义者即为五。一对经名者。名即维摩罗诘。维
摩罗诘即是世界悉檀也。二对体者。体即真
性解脱。真性解脱即是第一义悉檀也。三对
宗者。宗是佛国因果劝修种种净土之行。即
为人悉檀也。四对用者。弹诃折伏此即对治
悉檀也。五总对教相者。以四悉檀起诸经教。
与此经教有同有异。即是判教相知同异也。
二明略用四悉檀起观教者。夫心源妙绝万
法幽玄。诸佛菩萨若不用悉檀。岂能修三观
而进道。演说教门而度一切。四悉檀起观教
以通此经。略为七意。第一翻释。第二辨相。第
三释成。第四起三观。第五起四教。第六起经
论。第七起此经教。第一翻释者。悉檀是外国
之语。诸师解释不同。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
无翻者。外国有多含之言。此土无有多含之
语以翻悉檀。例如修多罗名含五义。此土不
的翻也。言有翻者。或翻宗成或翻为墨或翻
为印或翻为实或翻为成就究竟。如是异翻
非一难可定存。南岳禅师云。此例如大涅槃
是胡汉兼摄也。今言悉檀者。悉是隋音。檀是
胡语。悉之言遍。檀翻言施。佛以此四法遍施
众生故言悉檀也。第二辨悉檀相者。一世界
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
义悉檀。大圣为破外人邪四悉檀故说此四
种正四悉檀。说一切大小乘经教也。一世界
卷一 第 520c 页 T38-0520.png
悉檀者。即是众生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
诸法名相隔别不同故名世界。外人迷此世
界。或计无因缘有世界。或计邪因缘有世界。
大圣随众生所欲乐闻。为说正因缘世界之
法。令众生得世间正见。即是世间法施故名
世界悉檀也。二各各为人悉檀者。大圣观人
心而为说法。人心各各不同故于一事或听
不听。如经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
受。更有破群那经。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此
意正为破执生信增长善根。施诸善法故名
各各为人悉檀也。三对治悉檀者。大智论云。
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对治则有者。即是
贪欲多教修不净观。瞋恚多教修慈心观。愚
痴多教观因缘也。佛说对治之法药遍施众
生。为断其恶故名对治悉檀也。四第一义悉
檀者。大智论明第一义悉檀有二种。一约不
可说相明第一义悉檀。二约可说相明第一
义悉檀。一约不可说相明第一义悉檀者。即
是诸佛辟支佛罗汉所得真实法名第一义悉
檀也。故大智论云。言论尽竟心行亦讫。不生
不灭法如涅槃。说诸行处名世界。说不行处
名第一义。二约可说相辨第一义悉檀相者。
如大智论云。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
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皆名诸法之实相。佛
于如是等处处诸经说第一义悉檀相。此即
是一家所明四门入第一义意也。故中论云。
若为向道之人闻说四句即入即是诸法实
相。若人闻说四句心生取著皆是戏论。问曰。
若以生善是为人。断恶属对治者。人通善恶。
卷一 第 521a 页 T38-0521.png
何得定言为人属生善也。答曰。善随人来为
惑所障。恶是新起不长属人。是故为人息恶
生善。善属于人。对治断恶。人则非恶。若人是
恶。恶灭人应随灭。故知恶不属人。问曰。为人
对治俱断恶生善义既是齐何得分二。答曰。
一往虽然。原其正意义则不尔。为人恶新善
旧。对治恶旧善新。为人新恶易灭为说便止。
宿善深厚自然开发。对治则旧恶难除新善
力弱。若不加修对治则恶法不灭也。问曰。此
义非次。经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答曰。此须
得意。为人善厚恶轻。但不作众恶善自开发。
对治恶厚善轻。故须众善奉行方得离恶也。
第三明释成者。今用四随释成四悉檀也。四
随者。一随乐欲。二随便宜。三随对治。四随第
一义。一随乐欲者即是世界。如智度论云。一
切善恶欲为其本。若说四门若事若理但赴
欲乐。皆是世界悉檀也。故此经云。先以欲钩
牵后令入佛道。是名世界悉檀也。二随便宜
者即是为人。论云。于一事中或听不听。宜即
是听不宜者即不听也。如金师宜数息观浣
衣宜不净观。即是便宜。若说四门若事理。便
宜生善。是名为听。若生不善则是不听。是名
为人悉檀也。三随对治者即是对治悉檀也。
若说四门若事理。的相主对破执著心。是名
对治。论云。诸法无常亦是对治。涅槃经明十
种对治。谓常无常等皆是对治悉檀也。问曰
若说事者可是对治。四门说理云何对治。答
曰。虽复说理既不晓悟。为破执著犹属对治
也。四明随第一义者即是第一义悉檀。若说
卷一 第 521b 页 T38-0521.png
四门若事若理闻说即悟。皆是第一义悉檀
也。故以四随成四悉檀。问曰。四门说理可是
第一义。若说事者云何得是第一义耶。答曰。
无问事理闻说即悟。皆是说第一义也。故经
云。始从得道到泥洹夜。若说一色一香无非
中道。问曰。何故用四随结成四悉檀通约事
理。一事一理云何得通有四义。答曰。如此经
偈说。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怖或欢喜。或
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生怖畏者
即是世界悉檀。知因欲有世界世界如火宅
故生怖畏也。或欢喜者即是为人悉檀。发善
根得法喜也。或生厌离者即是对治悉檀。厌
患烦恼兴对治也。或断疑者即是第一义悉
檀也。初入见道第一义谛。正是断疑之位也。
是则随说一切事理悉成四悉檀也。第四明
起三观者。即是用四悉檀起三观也。夫至理
幽绝。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岂修观行而
能契会者哉。自非悉檀之巧妙。岂能用三观
会三谛之理也。今悉檀方便起从因缘假入
空观者世界悉檀。即是知正因缘心所乐法
也。若从正因缘以入空。若析若体两种观心
必须识为人便宜。便宜者若宜修观即念择
精进喜三觉分起。若宜修止则念除舍定三
觉分摄也。是则随所便宜善心则发也。若心
有沈浮之病必须用对治悉檀。若心沈时念
择精进喜三觉为对治。若心浮时念除舍定
三觉分为对治也。巧用为人悉檀善根得发。
巧用对治悉檀结使则薄。若行人利智善根
熟结使烦恼薄。七觉分中随依一觉恍然如
卷一 第 521c 页 T38-0521.png
失即住此。研修若观慧分明即发真见第一
义。是名用四悉檀。起从假入空观成一切智
慧眼也。从空入假观巧用悉檀即得道种智
法眼也。中道第一义观巧用四悉檀即得一
切种智佛眼也。第五起四教者。即是于四不
可说起四种说法教四种众生也。此经净名
默然杜口。即是大涅槃经明四不可说意也。
四不可说者。一生生不可说。二生不生不可
说。三不生生不可说。四不生不生不可说。此
即是约心因缘生灭即空即假即中四句不可
说也。而得有四说者。皆是悉檀因缘赴四机
得有四说也。故大涅槃经云。十因缘法为生
作因亦可得说。十因缘法者。无明至有支名
十因缘也。若用四悉檀赴此四种。十因缘机
于四不可说即有四说之四教也。就此即为
四。一明悉檀起三藏教。二明悉檀起通教。三
明悉檀起别教。四明悉檀起圆教。一明用四
悉檀起三藏教者。佛于生生不可说用四悉
檀赴小乘十因缘法所成乐欲小善障重钝根
诸声闻弟子。说三藏教生灭四谛教诸声闻
及钝根菩萨也。故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
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
法轮也。二明用四悉檀起通教者。佛于生不
生不可说用四悉檀赴十因缘法所成三乘根
性人。说约幻化无生四谛通教教三乘人也。
故大品经云。欲学三乘当学般若。又云。三乘
之人同以第一义谛无言说道断烦恼也。三
明用四悉檀起别教者。佛于不生生不可说
用四悉檀赴十因缘法成别教根缘。宣说菩
卷一 第 522a 页 T38-0522.png
萨历劫修行无量四谛别教教诸菩萨也。四
明用四悉檀起圆教者。佛于不生不生不可
说用四悉檀赴十因缘法所成圆机。说一实
谛无作四谛圆教大乘教大菩萨开佛知见也。
第六明起经论者。夫佛法至理不可以言宣。
岂存言方语本十二部乎。但十方诸佛为利
众生。皆用悉檀赴缘而起十二部经也。十二
部经名义具出悉檀大本。就此即为五意。一
明悉檀起十二部经。二明悉檀起八万四千
法藏。三明悉檀起渐顿经教。四明悉檀起大
小乘论。五明悉檀起圣说法圣默然。一明四
悉檀起十二部经之相者即为四意。一明世
界悉檀起十二部经。二明各各为人悉檀起
十二部经。三明对治悉檀起十二部经。四明
第一义悉檀起十二部经。一明用世界悉檀
起十二部经者。若宜闻直说世界。宜直说者。
是言教之本用世界悉檀直说世界名相。即
是修多罗经。四言五言七言偈重颂说世界。
即是祇夜经。记世界众生未来之事如记鸽
雀成佛。即是和伽罗那经。孤起偈说世界不
诵长行者。即是伽陀经。无人请问自称说世
界事者。即是优陀那经。为说世界不善因缘
而结成戒者。即是尼陀那经。若人不解世界
之相如以车乳等为譬喻者。即是阿波陀那
经。说本昔世界之事者。即是伊帝越多伽经。
说往昔世界受生者。即是阇陀伽经。说世界
广大之事者。即是毗佛略经。说世界未曾有
事者。即是阿浮陀达磨经。难问穷覈世界令
易解者。即是优波提舍经。此即但约世界悉
卷一 第 522b 页 T38-0522.png
檀具起十二部经。馀三悉檀各起十二部经。
类世界可知。佛用此十二部为言教之本说
一切渐顿诸教也。故智度论云。四悉檀摄得
十二部经。意在此也。二明四悉檀起八万四
千法藏者。八万四千法藏名义具出三观大
本。今用四悉檀起八万四千法藏者即为四
别。一者世界悉檀起八万四千尘劳门。二明
各各为人悉檀起八万四千三昧八万四千诸
陀罗尼也。三对治悉檀起八万四千对治门
对治八万四千诸烦恼也。四明第一义悉檀
起八万四千法门。亦名八万四千诸波罗蜜
门。门名能通。通至第一义悉檀诸波罗蜜名
究竟。第一义悉檀即是究竟也。今言八万四
千法藏者。法语通漫即得含于八万四千烦
恼三昧陀罗尼诸对治门及波罗蜜等法。故
名法藏也。故大智论云。是四悉檀摄八万四
千法藏。其义在焉。三明悉檀起顿渐经教者。
悉檀既摄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大圣用
悉檀赴缘而说顿渐诸经无不成也。即为二
意。一正明悉檀起圆顿教。二明悉檀起次第
渐圆之教。一悉檀起圆教者。卢舍那佛说华
严经。正用两番四悉檀说无量四圣谛无作
四实谛。赴别圆二种根性说华严经顿教也。
二明起渐圆教者。释迦开渐教但用一番悉
檀赴声闻小根说生灭四谛。起三藏教也。大
乘方等有四种根性。用四番悉檀赴缘说四
种四圣谛。起诸方等也。摩诃般若经有三种
根性。以三番悉檀赴缘说三种四圣谛。起诸
般若教也。法华经有一种根性。以一番四悉
卷一 第 522c 页 T38-0522.png
檀赴缘说无作四一实谛。起法华教也。涅槃
经有四种根性而俱归一理佛性涅槃。用四
番悉檀说四种四谛。赴缘起涅槃教也。问曰。
涅槃与方等二教何异。答曰。说方等经时。二
乘止得前二圣谛不入无量无作二种圣谛。
涅槃不尔。二乘及菩萨非止得前二种圣谛。
亦通二乘入于无量无作二种圣谛见佛性也。
方等诸经者名大集等经也。以集一切佛法
故名大集。是大涅槃名名诸佛法界佛性涅
槃。含一切佛法也。问曰。智度论云。馀经多说
三悉檀。今欲开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摩诃
般若波罗蜜经。若尔者。何得用四悉檀遍起
一切渐顿诸经。答曰。三藏教多说三悉檀少
说第一义。般若多说第一义少说三悉檀。复
次般若虽说三悉檀皆与第一义相应。若说
诸大乘方等或合说或别说也。四明悉檀起
大小乘论者。地持论云。菩萨入造不颠倒论
摩得勒伽。为令正法得久住禅而作论也。菩
萨住是禅定。观佛去世后十因缘法所成众
生根缘大小。用四悉檀赴此根缘作论通经。
如天亲造十地论。即是用两番悉檀造十地
论通华严经也。舍利弗造毗昙。五百罗汉造
毗婆沙。用初番悉檀通三藏教生灭四圣谛。
见有得道之正意也。如迦旃延造昆勒论。亦
是用初番悉檀通三藏教。见空有入道之正
意也。如诃黎跋摩亦用初番悉檀造成实论。
通三藏教从空入道之正意。故成实论云。故
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诸成论师言实义所
谓空也。龙树菩萨造正观论。用四番四悉檀
卷一 第 523a 页 T38-0523.png
三番正通释诸摩诃衍三教。一番傍释三藏
生灭因缘教也。弥勒菩萨造地持处论。即是
用二番悉檀释华严方等般若诸大乘所明圆
别二教也。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亦复如是。
龙树菩萨用三番悉檀造大智度论。释摩诃
般若波罗蜜经。天亲菩萨用一番悉檀造法华
论。释法华经。有人言。大涅槃论龙树天亲各
造未度此土。悬准可知。如是等一切论无不
依四悉檀而造义。问曰。诸论天人所有经书
依何而造。答曰。法身菩萨住诸三昧。生人天
中为天人师。造论作诸经书。如金光明经云。
五神通人作神仙之论。诸梵天王说出欲论。
释提桓因种种善论亦是初番悉檀之方便也。
故造立天地经云。宝应声闻菩萨示号伏牺。
以上皇之道来化此国。又清净法行经说。摩
诃迦叶应生振旦示名老子。设无为之教外
以治国。修神仙之术内以治身。彼经又云。光
净童子名曰仲尼。为赴机缘亦游此土。文行
诚信定礼。删诗垂裕后昆。种种诸教此即世
界悉檀也。官人以德。赏延于世。即为人悉檀
也。叛而伐之。刑故无小。即是对治悉檀。政在
清静。道合天心。人王无上。即是世间第一义
悉檀。问曰。世间何得有第一义。答曰。此皆约
世界悉檀通明四悉檀。非出世第一义也。问
曰。若佛菩萨老子周孔皆是圣人。人教有何
差别。答曰。本地不可思议。何可分别。但迹教
殊别高下深浅不可一槩也。五明悉檀起圣
说法圣默然者。如思益经云。佛告诸比丘。汝
等当行二事。若圣说法若圣默然。今明以此
卷一 第 523b 页 T38-0523.png
四不可说有因缘故以四悉檀而为说法。即
是圣说。此四种四谛并是三乘圣人證法。非
是凡夫之所能知。故不可说也。如为生盲说
白色相而彼生盲终不能见。以不见故故不
可说。不可说故名圣默然。问曰。圣说法者利
益众生若圣默然有利益不答曰如胁比丘默
然而马鸣论折如是等相即是利益也问曰圣
说法用悉檀起圣默然云何。答曰。默然既于
物有利。岂离悉檀也。次历教明圣说圣默之
相者。华严二番悉檀赴缘而说无量无作二
种圣谛名圣说法。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说
故名圣默然。三藏教一番悉檀赴缘说生灭
四圣谛故名圣说法。生生不可说故即是圣
默然。方等四番悉檀赴缘说四番圣谛故名
圣说法。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
说故名圣默然。摩诃般若三番悉檀赴缘说
三番四圣谛故名圣说法。生不生不生生不
生不生不可说故名圣默然。法华一番悉檀
赴缘说教名圣说法。不生不生不可说故名
圣默然。故法华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
灭。诸馀众生类无有能得解。大般涅槃四番
悉檀赴缘说四番四圣谛故名圣说。故大涅
槃云。说法者诸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不可说故名圣
默然故。佛答文殊。如来毕竟不转法轮。不转
法轮即圣默然也。此净名经即是大乘方等
之教。用四番悉檀赴缘为说名圣说法。四种
四谛皆不可说名圣默然。如三十二菩萨用
第四番悉檀说一实谛入不二法门名圣说
卷一 第 523c 页 T38-0523.png
法。四一实谛皆不可说名圣默然。如净名杜
口毕竟无说即是真默然也。问曰。止取不二
法门为圣说者。此经馀品应非圣说。答曰。举
一为例。馀则可知。此经毕竟皆不说而说法
也。问曰。净名杜口为圣默然者。身子默然是
圣默否。答曰。身子默者亦是圣默。问曰。既同
默然何故净名默然而文殊所叹。身子不说
而为天女所诃。答曰。身子是声闻圣默然。声
闻圣默然者即是思议解脱不可说相。是故
身子默然不说也。以思议故是以被诃。若净
名默然即是不思议。不思议解脱故为文殊
所叹。问曰。不二之理名之为默。云何分别有
二默然。答曰默者是不可说也。一家明义有
种种不可说。虽俱言不可说而义有异。今略
分别有六种不可说相。一者世间禅定不可
说者。若初禅内有觉观。犹是可说。二禅已上
无觉无观。是不可说。二者外人见心明不可
说相者。如长爪梵志云。一切语可转。一切论
可破。一切执可除。是诸法实相何等是性何
等是相。于久思惟不得一法可以入心。是不
可说也。若类分别一切外人绝言之理。可约
此义辨同异也。三者三藏声闻经辨不可说
相者。如大集经叹憍陈如诸法第一义寂然
无声说也。故舍利弗不说解脱之相即其义
也。四者明通教不可说者。即是般若所明三
乘之人同修般若。用无生真谛无言说道断
烦恼也。五者别教不可说。即据佛性大涅槃
不可说也。如为盲人说白色相。智人虽引诸
相开晓。而彼生盲终不见白相。此譬佛性不
卷一 第 524a 页 T38-0524.png
可说也。六者明圆教不可说相。如涅槃经明
六不可说相也。此乃净名杜口之意耳。不可
说者。一往虽同。解其义趣实不相混。末代坐
禅听讲于此不了。闻不可说便生混乱。此即
镇头迦罗二果难分别也。若别此义。身子净
名尚不为类。外道凡夫岂为等乎。第七悉檀
起此经者即为三别。一起室外。二起入室。三
起出室。一明室外。用四番悉檀起四种佛国。
即是佛国品也。亦得兼起通别二序。用前两
番悉檀起方便品。次三番悉檀起弟子品。次
后一番悉檀起菩萨品。二明入室六品。三番
悉檀起问疾品。后一番悉檀起不思议解脱
品。第二番悉檀起观众生品。大意与涅槃明
四真谛意同。第三番悉檀起佛道品。第四番
悉檀起不二法门及香积品。三明出室正说
两品。用四番悉檀起菩萨行品见阿閦佛品
也。流通法供养品属累品还因四番悉檀通
之也。问曰。室内明六品。何故但以三番悉檀
起。未入室四品出室四品何故皆以四番悉
檀起。答曰。室内但明摩诃衍义。室外兼明三
藏义也。问曰。三藏义何故在室外。答曰。以小
隔大。犹处门外止宿草庵。问曰。三藏既不入
摩诃衍可在室外。馀三番何意亦在室外说。
答曰。不思议析伏摄受出入无阂也。故法华
云。出入息利乃遍他国。问曰。摩诃衍法可得
出入自在无阂。声闻之法以小隔大。何得前
后说也。答曰。如法华经云。过此已后心相体
信入出无难。立经五义用四悉檀之意是也。
维摩经玄疏卷第一
卷一 第 524b 页 T38-052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