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本愿经纶贯-清-灵乘383-A¶

383-A¶ 第 637a 页

* No. 383-A
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序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此言闻者故多
而知者或寡苟知之则知地藏菩萨以一身现多身
而多身复一身初无所作又经历无量无边佛刹微
尘数劫不间一刹那于一刹那经历无量无边佛刹
微尘数劫曾无有异如是则天堂地狱诸佛众生苦
乐逆顺善恶好丑如谷响镜华觅其形相了不可得
故曰度尽众生实无度者虽然其奈六极之类为无
明羂所覆未出三界不免妄婴诸苦繇是菩萨乘夙
愿毂以种种方便而救度之使其离苦得乐以至无
上菩提而后巳于戏此菩萨大慈大悲大孝大愿大
威神力悉不思议假使以虚空为口雷霆为舌尽尘
沙劫赞叹其无量功德海中一滴之相犹不能尽况
区区笔墨乎龙飞戊辰秋崎阳大德真常公携浙中
运遐乘法师新编地藏经科注将欲梓行来谒予序
盖以常公为法檀度恒与四部众演说是经意有在
也予辄然沈启读叹未曾有乃知运法师孝德道力
精进勇猛越乎伦类而且具般若智获无碍辨得非
当代教门之领袖与资生利物莫越于斯锲而传诸
不可后矣。


383-A¶ 第 637b 页 X21-0637.png
贞亨五年无射月朔日
支那嗣祖沙门高泉性潡敬题于佛国方丈
* No. 383-B
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序

原夫百川具流至海而极一乘圆果称性而周华藏
十三重处处现遮那之妙体铁围百亿土尘尘显地
藏之愿门但以四弘广被万行齐彰统神变而无穷
运悲心而叵竭地藏菩萨本愿经者是唐于阗实叉
所译故其言词简约义趣幽深缘起无生宛合杂华
之旨体空成事冥符起信之文所以放光集会叹世
主之妙严法界回施较成佛之福利为欲表扬圣母
之厚德故此广赞地藏之洪名良由净法身因性空
而包纳种智果从心地以发生然此因果圆融主伴
交彻佛眼难窥其奥圣心莫测其微故知心通则净
刹非遥情隔则凡境是异烦恼业缘甚可怖畏受报
丑恶何忍见闻如因目中之赤眚妄现灯上之毛轮
急须办成佛之资粮悟惟心之自性遂使迷途饥馑
时忻逢王膳火宅炎𦦨处顿获清凉至于闻名睹相
罪灭河沙礼念归依福增劫石良以一文之妙摄义
383-A¶ 第 637c 页 X21-0637.png
无遗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狱此经功德真不可得而
思议者也吾浙古监匡庵运遐法师者禅观精修显
密备究尝往天溪之门年来杜迹注释部帙虽多而
此经科注可谓独步矣长崎德苑真常师信敬此经
素奉菩萨见而悦之意欲转布甚合予愿顾惟大士
威神不可思议故得尘刹流通宁止四海耶今将授
梓属予弁端予向最敬此不思议经王遂合掌赞叹
普愿见闻随喜者悉得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以至圆
满无上佛果菩提而后巳是为序。


贞亨五年岁在著雍执徐清和浴佛日

东明悦峰章熏盥敬题
383-A¶ 第 638a 页 X21-0638.png
* No. 383-C
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序

地藏菩萨本愿经者顿脱生死之捷径速到涅槃之
津梁起死回生之良药闭恶兴善之宝鉴也乃至以
信手拔疑根用戒足登乐刹慧目定心无量功德靡
不具足者其唯此经欤是故地藏菩萨实为群生所
依福田之根本也若能归敬此菩萨者则众苦悉除
诸愿满足现在能得安隐将来必定解脱若称洪名
或历耳根永灭重罪终至宝果是皆大士不可思议
慈愿力之所致其慈山愿海实过于诸大菩萨者日
劫相倍矣是以释迦世尊将人天众嘱此大士复赞
之曰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
三恶道报也原夫佛法宽广行门无量所有诸善功
德之中而以发心起愿为最要缅惟菩萨往昔作长
者子及光目女时而发心起愿齐修六度圆證三身
恒沙功德皆悉具足故今播名十方分身沙界广度
众生者皆由发大心起大愿故故知发心即诸愿之
根本一切功德莫不由是而生然而本具大愿从智
体起拔济弘誓由悲用生始从发心终至成道引行
383-A¶ 第 638b 页 X21-0638.png
趣果愿为之本是故成佛莫先于愿所谓无愿多退
如牛无御如画无胶如坏未火终不可用故经云比
丘不发誓者终不成佛道誓愿之福不可称计得至
甘露灭尽之处也予尝深玩是经审以慈孝愿行为
宗要何者以光目女有大慈悯心为母发大愿故然
则慈能生孝因孝发愿由愿兴行开则成慈孝愿行
合则为慈愿也顷支那国有运遐法师以自所编地
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寄送崎阳兴福悦峰师师即运
法师同省也尝闻运师于病中而注是经凡成六卷
其功岂易言哉此经自唐至今千有馀载甫有注释
之者吁亦可谓难矣是诚菩萨护念法师善愿病魔
既退勇猛莫超佛言勇猛名地藏然则运遐法师岂
非能契佛意者欤予欲请此注梓行于世悦师诺然
授之予不胜喜如获异宝今既付梓普愿见者闻者
知地藏菩萨本愿功德利益之事则植将来之智种
而且见果畏因息恶勤善遣妄归真仰信受持如食
金刚决定不消终得佛果以此不思议尊经实为群
生之慈泽润物无穷逢是妙典多劫庆幸莫大于此
故不揣愚陋而为之序。


贞享五年岁次戊辰季春上浣吉旦

宝池释真常稽首敬撰
383-A¶ 第 638c 页 X21-0638.png
* No. 383-D
地藏经纶贯科注缘起

地藏本愿经者。乃我佛所说之孝经也。原其所以说
者。弭不知恩分之深谤隆谕亲以道之大本也。是以
我佛将熄应火。升忉利天。为母谈经。令见道迹。正以
示出世之大孝。其在我释氏欤。然必乘时放光。集分
身地藏于天宫者。举行孝之样子也。以大士因地为
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发僧那。与我佛之
心同声合响。故说此地藏本愿之经也。当知此经。我
佛以未来天人付地藏于忉利。待弥勒于华林。诚为
业海之慈航。昏途之大炬。趣人天之径路。入佛道之
要门。舍是而之焉。恐伥伥乎无所归矣。今详其由。以
见其实。原夫一经宗要大分四章。初明能化之主。即
大士分身泥犁。以孝行化令生人天之主也。次明所
化之机。即不孝二亲三宝。造恶堕苦之罪辈也。三明
度脱之缘。即令人读孝顺之经。供大孝之像。成机感
度脱之缘也。四明成佛之因。即令其念佛孝名。布施
顺福。得成无上之菩提也。故梵网云。释迦牟尼佛成
无上正觉巳。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
383-A¶ 第 639a 页 X21-0639.png
三宝。岂非孝顺之行。为一经之正宗者哉。序者序此。
通者通此。初中后善。纯一无杂。即教主出世之本怀。
诸佛大事之因缘耳。抑岂与法华同功。而比德殆将
尤大而尤难者也。何乃化道未隆。法运仍塞。自唐翻
梵以来。迨今尚无撰集法门。殊为阙典。先辈略不关
心。抑又何也。予自幼出俗。失奉慈严。既长游学。尤疏
定省。后将迎侍。业巳化去。临风徒戚。欲养奚从。乃于
康熙巳未冬。焚香缮写一部。每遇十斋日。披衣敬读
一过。为资冥之大猷。作酬恩之常课。辄于展卷之初。
率多鲜注之感。今既年逾耳顺。寻将之没咸池。不即
立言。恐虚愿念。虽乏悬判弥天之大笔。殊阙冥搜安
祖之精思。顾此圆经。宁容冷视。遂综纶贯而释题。仍
辑科注以销句。大要显我佛之悲心。昭地藏之本愿。
补法门之阙典。启后学之孝思而巳。稿成锓梓。请教
高明。第吾庵向阙藏典。协力无人。宁辞挂一漏万之
诮。傥蒙达士披详。幸鉴愚忱所志。伏望同遵本愿。并
渡生津。则令佛日长悬。朗铁围两山之黑暗。可使幽
关恒启。销泥犁亿劫之辛酸。庶不负我佛说法天宫。
嘱累大士一片悲孝之心。则是我等报恩之地矣。故
叙缘起。以弁简端。


康熙上元甲子嘉平丁丑佛成道日嗣兴天台教观
正宗第五世青莲苾刍灵乘撰
383-A¶ 第 639b 页 X21-0639.png
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


原夫一念自性。体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虚灵。无相
无名。绝思绝议。作群生之依止。为万法之根源。究竟
号中道正空。褒美称第一义谛。诸佛悟之则三身圆
显。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虽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
无别。故古德云。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考善恶报应。
并是惑心。既本一心而贯诸法。故我佛法门。惟以心
为道也。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世
间中。无不由心造。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皆此意也。是则地藏菩萨所云。一切诸法从心所起。
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
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
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门之指尔。今且置悟。秪论其迷。
其天人修罗。循善品而轻升。地狱鬼畜。由恶业而沉
坠。其坠之鬼畜。有轻重之分。而沉乎地狱。无大小之
别。总由无明之颠倒。致有狱户之正边。故知凡夫由
383-A¶ 第 639c 页 X21-0639.png
昧心源而随妄念。妄造恶业。妄受苦报。不凭至圣之
大悲。曷解倒悬之极苦。是以地藏慈王。偏向幽冥界
内。以同体慈悲。劫劫救援而未艾。释迦文佛。特升忉
利天中。报圣母恩德。谆谆付嘱以频申。令向佛法中
献少水少华。并脱幽途之苦。俾从大士前能一瞻一
礼。咸蒙胜地之欢。功莫京焉。义叵量矣。乘虽生末运。
幸遇真乘。聿崇随喜之心。用作津梁之地。聊申管见。
略释题名。冀三宝之冥加。综诸文而融贯。普愿见闻
同趣乐土云尔。今先通释名题。次乃总示观法。三则
别解经文。准智者大师释经方轨。先明五重玄义。一
释名。二辩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所以五重预
释者。以是经中幽玄之义。令人一览即能诠名。识所
诠体。欲显此体。须明宗要。宗成体显。妙用得力。然后
判属时味部教。则义旨泠然。昭乎心目。譬之拟观山
海。先阅图经。未出门庭。而情景宛在矣。今以不思议
人法为名。不思议性识为体。不思议行愿为宗。不思
议方便为用。开显无上醍醐为教相。释名中。地藏菩
萨本愿六字是别题。别诸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题。通
馀经故。别题复分人.法。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原
此经名。佛自结三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
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独标本愿一名者。以愿必行
行。行成必有与拔之力。故举本愿一名。任运摄得馀
二。人名复分通别。地藏是别。菩萨是通。地藏之名准
佛说八大菩萨曼陀罗经。应云乞洒(二合)诃罗惹。义翻
383-A¶ 第 640a 页 X21-0640.png
地藏。若准诸翻译。应言瞿萨翻地.俱舍.或比迦.或摘
迦.翻藏。经云。如地诸有情。所依一不断。乃约喻立名
也。夫地本一物。而所藏者无量。盖为四大之首。居五
行之中。元气所生。万物之祖。其卦为坤。其德曰母。周
易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体用
广厚。德大难名。所以能持能育能载能生。此约儒书
释也。若准四念处释十地云。从初地具有住持生长
荷负义。至后究竟。亦具三义。此则约性为地。因修万
行。果圆万德。皆具三义。十轮经云。随所在处。若诸有
情。以诸种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勤营务或不营
务。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
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果实丰
稔。所以者何。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大劫。于过数
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
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
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华果皆悉生
长。药谷苗根。华果茂实。成熟润泽。香洁软美。又云。譬
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
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
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形。
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巳成佛
道。或久阶真因。或暂住声闻缘觉。或在天上人间。乃
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
持生长荷负。故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
383-A¶ 第 640b 页 X21-0640.png
心力为大。皆约心以明地也。藏者。亦约喻立。正以世
间七宝库藏。例同出世三德秘藏。涅槃经云。如人七
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去声)。其人所以藏(平声)积此宝。为
未来故。所谓谷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财
难得时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复如是。故章安云。隐
故名秘。覆故名藏。众生不解。称为秘密。法界包含摄
一切法。用不可尽。名之为藏。以众生性具三千之宝。
为烦恼六贼所覆。意识恶王所害。乃出此三德秘藏。
用赎常住之命。今地藏之名正取乎此。三德秘藏。蕴
在一切众生身心之内。诸佛悟之而證得。众生迷之
而流转。然此秘藏初无改移。故地藏萨埵从发僧那
之初。及住等觉之后。自行化他。总不离此心秘藏也。
此心秘藏。即是涅槃。辅行云。菩萨初心。常观涅槃行
道。自行初修也。亦令众生常观涅槃。化他初修也。安
置诸子秘密藏中。化他后入也。我亦不久自住其中。
自行后入也。故知自他初心。无不皆修。自它后心。无
不皆入。今准此义。辄释其名。梵名摩诃般涅槃那。此
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三法中。
一一皆具常乐我净。故名为德。此之四德。不离我心。
彼之四藏。不越乎地。如弥勤成佛时。其国有转轮王。
名曰儴祛(上如羊切。壤平声。下丘于切。音区。亦云霜祛。此翻贝。乃珂贝耳。贤愚经云胜伽)。居
翅头末城。弥勒成佛时。有四大宝藏同时显露。一一
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伊钵多大藏(金藏)。在乾陀罗
国。般轴迦大藏(银藏)。在弥提罗国。宾伽罗大藏(明月珠藏)。在
383-A¶ 第 640c 页 X21-0640.png
须罗吒国。儴祛大藏(琉璃藏。亦名珂贝藏)。在波罗奈古仙山处。
此之四藏。并在阎浮提地。今之四德。咸具赖耶识中。
金譬常德。色不变故。银譬乐德。悦人心故。明珠譬我
德。现色自在故。琉璃譬净德。内外明彻故。又复应知。
此之四藏未显现时。各有龙神密护。守而不失。既开
发后。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著。正喻心地宝藏。
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證而不著。故知心藏
具足众宝。即空假中。无不如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地藏之名。其义若此。故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
功德伏藏。是诸解脱珍宝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
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
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修坚固大愿大悲。
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今我佛于
忉利天宫。以法界众生殷勤付嘱地藏。令娑婆世界
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
记者。正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四德大宝尽安置秘
密藏中故也。菩萨。具足应云菩提萨埵。大论释云。菩
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能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
救众生。天台云。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
然菩萨之名。合具四教。今既开显。的指在圆。复贯地
藏于通名之上。虽通仍别矣。次释本愿之法。本即本
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希须乐欲之意。志求满足之
称。乃菩萨昔生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时。所发之大
383-A¶ 第 641a 页 X21-0641.png
愿也。亦即本性。由菩萨托根性地以隆其愿本。所谓
仰观大觉。积劫度生。都无懈倦者。为满本地之愿也。
又即本性之力用。大士称本立愿。乃自心起信。还信
自心。譬树之因地发根。根深本大。则枝叶依之而敷
荣。华果由之而茂实。狂风虽大。不能动摇。愿不依谛。
名为狂愿。谛不从心。目为邪谛。今以心为地。谛为根。
愿为本。然后正行之枝敷畅。助道之叶郁葱。七觉净
华。八正道果。成实法林之树。庄严总持之苑。故须称
本立愿。方能要制其心。纵遇境风。不能沮坏。此从本
立愿之大致也。然有通别。通即四弘誓愿。大悲忏云。
夫四弘者。依四谛起。四谛者。二示世间苦因果。二示
出世乐因果。一切菩萨欲拔此苦。欲与此乐。故依之
立四誓也。依苦谛立。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依集谛立。
云烦恼无数誓愿断。依道谛立。云法门无尽誓愿知。
依灭谛立。云佛道无上誓愿成。一切菩萨俱发。故名
为通。若七佛经中。或四愿.八愿.十二愿及弥陀四十
八愿.观音十六愿等。别在一人。故名为别。若准今经。
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为母发心。而救六道。则以孝
行为大士本时之别愿也。又复地藏菩萨所发本愿。
通别兼收。总以四弘。是愿本。靡时不发。别以悲心。偏
向受苦众生。永作幽冥教主。故若通若别。并从本性
而发。虽分通别。无不为拔世间苦因果。为与出世乐
因果。而权实偏圆。务须甄别。四明云。仍须了知始终
等相。体性融即。荆溪云。初心遍摄。观惑法界。即惑成
383-A¶ 第 641b 页 X21-0641.png
智。即生成灭。名圆四誓。故了前二誓。拔性德之苦。后
二誓。与性德之乐。性之苦乐。何须拔与。即无作之誓
愿也。今地藏大士。于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
六道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出生一切功德。忍苦忍难。
大慈大悲。故名地藏菩萨本愿也。释别名竟。经者。圣
教之都名。除律论外。通受此称。西域记。梵名素怛览。
或言无翻。以含涌泉(义昧无尽故).出生(能生妙善故).绳墨(楷定邪正
故).显示(理示正能故).结鬘(贯穿诸法故)之五义故。乃多含不翻。
或言有翻。翻经.翻论.翻法本.翻线.翻善语教。此皆约
义而翻也。天台且据一名为正。不使二家有怨。从古
及今。译梵为汉。皆题为经。以此方周孔之教。名为五
经。然众典虽单题经。而诸论皆曰契经。谓上契二谛
之理。下契三根之机。又训常.训法。各有三义。魔外不
改名教常。真正不杂名行常。湛然不动名理常。法可
轨。行可轨。理可轨也。若佛地论。训贯穿摄持者。用结
鬘与线之意耳。慈恩云。为常为法。是摄是贯。庶令同
出苦津。终归觉岸。如是一种人法。两重通别。巧借妙
喻。以立题名。故云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二辩不思议性识为体者。约三意立。一.凭准经论。
二.迷悟根源。三.菩萨本识。本经云。一切众生未解脱
者。性识无定。为善为恶。逐境而生。又云。念佛菩萨名
字。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此识乃的指第八识
也。故毗卢三摩地法及金刚顶莲华部心皆云。是心
为何物。烦恼习种子。善恶皆由心。心为阿赖耶。起信
383-A¶ 第 641c 页 X21-0641.png
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
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则无明法性
共住为因。不其然乎。真谛就名。翻无没识。取不失之
义。奘师就义。翻为藏识。能含藏诸法种故。盖此识体
具能藏.所藏.执藏三法。故名为藏。故宗镜云。第八本
识。广大无边。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该通。擅持种
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据此立
体。诸法咸收。可谓挈衣之领。而提网之纲矣。言迷悟
根源者。起信云。此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
能见能现。能取境界。故名此识为所知依。能与染净
所知诸法为依止故。又名种子识。能遍住持世出世
间诸法种子故。此正维摩所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也。荆溪释曰。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法性。无明
即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
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
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
一切诸法作本。是则无住无相.事理等常。立一切法
悟迷差别。故占察经云。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
痴闇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
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
彼法身。名为众生。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集而有力
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
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
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当
383-A¶ 第 642a 页 X21-0642.png
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
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文)。故知不达
其具德识心。便须缘真如理。而断九界修染修恶。何
名不思议哉。故宗镜云。此识建立有情无情。发生染
法净法。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起。若无想无虑。则国
土缘生。因染法而六趣回旋。随净法而四圣阶降。可
谓凡圣之本。根器之由。了此识原。何法非悟。證斯心
性。何境不真。可谓绝学之门。栖神之宅。故立此体为
迷悟根原。方显大士恒沙界内散影分形。生死海中
随机引导。拔根涸源。翻迷成悟。正欲显此不生灭法
性之体。秪在生灭无明妄想之中。故南岳云。道源不
远。性海非遥。但向巳求。莫从他觅。正斯之谓。言菩萨
本识者。光明玄云。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
随眠烦恼(相续中眠。故名随眠)。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
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盖此识为菩萨见佛胜
相之本。以如来高明身相。皆与虚空等量。以业识而
见。以中智而观。是故地藏于忉利天宫。合分身见佛。
正凭此本识也。又复此识为中道应本起化之源。所
谓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善发。佛亦不断性恶。同
恶而化。今地藏大士了达阐提等修恶之事。全体即
是性恶之理。边邪无非中道。五逆当处解脱。普现色
身。游化诸趣。点此迷源。令知平等。正凭此本识。而起
诸大化。此即居初位而总号赖耶。处果位而唯称无
垢。备本后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门。其功岂浅鲜哉。有
383-A¶ 第 642b 页 X21-0642.png
此三义。故立不思议性识为今经之正体也。问。有师
云。性识属事。不当为体。应指识性之理。始是体义。必
谓准经性识而立此性。乃虚妄习性。焉可据此立经
体耶。此言殊为允当。师必不然者。何说之从乎。答。识
性之指。于义有凭。性识之立。其文可据。如今家解维
摩无住本。法性无明。二俱作本。巳引勿论。秪如妙玄
明二谛云。但点法性为真谛。无明十二因缘为俗谛。
此俗非事而何。此是即理之事。既名理毒性恶。亦号
性染随缘。故释签云。无明是迷真之始。法性则全指
无明。无始时来。奚尝非真。俗则百界千如。真则同居
一念。须知同一性故。方能同居一念。辅行所谓三千
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无明。是也。况今家释
华严心造之文有二。一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即
三世变造等。然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故法性借力助
于无明。方成六道染法。今立此性识为体。正为利根
人即事显理故。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无明与
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但理无所存。遍在于事耳。今
既事全是理。则识即是性。胡为不许立体。故知识性
性识。俱可为体。但今就赖耶迷边。无明作本立法之
意。既符经论。不违祖诰故也。若乃指性识之性为虚
妄习性。意或未韪。何以言之。以虚妄习性。一向无定。
今奚复责无定乎。此既指为虚妄。则下志性无定之
性亦虚妄矣。既是妄性。用志何为。须知此性。即是法
性。法性既为无明所覆。全体属妄。故言性识。岂非真
383-A¶ 第 642c 页 X21-0642.png
如随缘之义乎。故妙玄引光明云。无明体相。本自不
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如幻师
在四衢道。幻作种种象马缨珞人物等。痴谓真实。智
知非真。无明幻出六道依正。当知本自不有。无明所
为。故曰六道差别。非自在等作。悉从一念无明心出。
是故立此为体。正点昔迷。令成今悟。了修染修恶等。
即是缘了佛性。就路还家。名不思议。故知以性识为
体。方使六道破无明壳。成法性身。故吾于总示中云。
今且置悟。秪论其迷。意盖在此也。

第三明不思议行愿为宗者。准经。文殊问佛云。地藏
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又大
士于过去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
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
得此相。又如来自结经名。一名地藏本愿。一名地藏
本行。故知行.愿二法。乃一经之宗要也。释愿如前。梵
语遮梨耶。此云行。二法必双立者。智论问。诸菩萨行
业清净。自得净报。何以要须立愿。然后得之。譬如田
家得谷。岂复待愿。答。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御。
能有所成。今乃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
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
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然四教菩萨。各有通别二愿。与
乐不无上中下差别。下愿致今世乐因缘。中愿与后
世乐因缘。上愿与涅槃乐因缘。今既是开显部教。立
愿要心。唯依最上一乘。令法界众生。同得阿耨菩提。
383-A¶ 第 643a 页 X21-0643.png
发愿既尔。行行亦然。但行相多门。略举三法。则戒定
慧。此是出世梯隥。佛法轨仪。处中则六度。法华云。为
求菩萨道者说。应六波蜜。度生死流。登涅槃岸。广则
万行。乃至百千万亿。大论云。菩萨行般若时。虽知诸
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种种相。今束诸法通归一偈。
古德云。式观应世。广说万行之网目。缅想契理。唯唱
四句之纲要。戒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妙玄释曰。诸恶即七支过罪。轻重非违。如
是等恶。戒所防止。诸善乃善三业。若散若静。前后方
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称为善。自净其意者。破诸
邪倒。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正助法门。能除心垢。净
诸瑕秽。岂过于慧。佛法嚝海。此三摄尽。但由观机乐
欲。为善不同。应物随宜。示行有异。辩根性分信法之
殊。陈行相列别圆之异。今先明别行。为圆之诠。妙玄
引涅槃明五行。一.圣行。谓戒定慧。为自行因。二.梵行。
谓慈悲喜舍。为因中化他(此二是地前修因行)。三.天行。谓初地
巳上。證第一义天。天然之理。由理成行。故名天行(此行
在于地住)。四.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五.病
行。谓示同九界三障身相(此二皆是从果起应之行。同生善边。名婴儿行。从大
慈根起。同烦恼边。名为病行。从大悲根起)。今地藏大士见诸众生破戒造
罪。失人天乐及涅槃乐。即是知集。往来生死受恶道
报。即是知苦。苦集与戒定慧相违。即无道。无道故。不
得涅槃。则无灭。菩萨欲拔苦集而起大悲。兴两誓愿。
欲与道灭而起大慈。兴两誓愿。发誓愿巳。次则修行。
383-A¶ 第 643b 页 X21-0643.png
三学六度。若干愿行。成就众生。净佛国土。然行名进
趣。非智不前。智解导行。非境不正。智目行足。到清凉
池。而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满而智圆。智能显理。
理穷则智息。如此相须。则非妙行。今大士。直达修恶
即是性恶。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界性善。照一切罪
相。无非实相。十恶五逆四重八邪皆理毒之法门。悉
性染之本用。以此妙行。教化群生。解此性识。为所照
所显之境体。用此智行。为能照能显之妙宗。初缘实
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巳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
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
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纯一实
相。更无别法。此即复有一行。名如来行。一行一切行
也。如是以智照境。以境发智。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
性无明。相融相泯。岂非能观皆一心三观。所观皆三
谛一境。一而论三。三而论一。境智行三。同名秘藏。如
天王三目。如伊字三点。若一若三。皆无缺减。则体为
宗家之体。宗为体家之宗。故以不思议行愿为宗也。
第四论不思议方便用者。准经。佛告地藏菩萨云。吾
于五浊恶世。教化刚强众生。令心调伏。分身千百亿。
广设方便。又告四天王云。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
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又告地藏。汝须百
千方便。劝是等人。又云。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
缘。又菩萨方便力故。使令解脱。地藏自云。我亦百千
方便。度脱是人等。故以方便为今经之用也。梵语沤
383-A¶ 第 643c 页 X21-0643.png
和俱舍罗。此翻方便。吾祖智者。以三意释之。一曰.方
者。法也。便者。用也。巧用诸法。随机利物。二曰.方便者。
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为真实作门。真
实得显。功由方便。三曰.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
方。即是真秘。前二释并非今品意。后一释正是今品
之意(文)。亦可具足用彼三意。例如维摩所说方等初
开。故荆溪作进退之释。容与取门秘之谈。今地藏亦
然。虽主秘妙之谈。必兼门法之说。三释咸具。庶括一
经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于尘点劫前。现身
教化随机巧逗。法用偏宜。显实时臻。权门可入。发菩
提心于赖耶识内。点如来藏于无明心中。斯正妙达
于方。即是法华真秘。又复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我渐
度脱。使获大利。与法华举手低头。聚沙为塔。咸开小
善。成佛奚差。况乃天宫集众。及所合分身。数逾恒沙。
文殊罔测。巳成佛道者。何殊树下分身。尚住菩萨者。
宛似地中涌出。故须三释通收。则知大士出假利生。
以发菩提心为因。无缘大悲为根。无得方便为究竟。
利生若无方便。如救溺无舟。彼既难出。自或沦胥。若
有方便。如乘船援溺。彼此得济。老幼偕愉。终日与拔。
如宝月行空而无住。亿劫度人。似雁影过水而不留。
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用有成宗之功。宗有显用
之力。故知方便正慈悲与拔之妙用。故以不思议方
便为力用也。

第五判无上醍醐为教相者。凡言教者。是通途之言。
383-A¶ 第 644a 页 X21-0644.png
但有指撝分判辩说。皆名为教。四教义云。通言教者。
以诠理化物为义。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言教也。化
转有三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今
地藏大士现身六道。于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赴缘。随
机说教。化转物心。大槩不越此三。故约此以判教相
也。问。大师用华严三照。义开平地为三。复取涅槃五
味。以对华严三照。两经二义相成。以判一代圣教。共
列五时。一.华严时(约经立名)。二.鹿苑时(约处立名)。三.方等时(约法
立名)。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俱约经立名)。前后四时。判味
有定。不属前后所摄者。皆收归方等。如光明.胜鬘.大
集.楞严等。是其例也。今地藏本愿经亦合第三方等
时摄。云何判归醍醐耶。答。此有据。按统纪师云。五十
三年壬申(指周穆王)。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遣文殊诣
母所。暂屈礼敬三宝。摩耶夫人闻之。乳自流出。直至
佛口。即与文殊俱至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三
月将尽。欲出涅槃。帝释作三道宝阶。佛与母别。大众
导从。下还祗洹(此出佛升忉利经)。东湖述曰。案行法经。却后
三月。我当涅槃。则知说行法在辛未十一月望。案升
忉利经。三月安居。则知说行法毕。即日往忉利。案此
经三月将尽。欲入涅槃。乃是此年二月十四日下阎
浮提。十五日入涅槃。故涅槃经云。二月十五日。将入
涅槃。今经乃是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众集现瑞。
分身地藏来集而说。故此经的在法华经后。涅槃经
前明矣。不属醍醐。待收何味。问。约时收经。殊为有据。
383-A¶ 第 644b 页 X21-0644.png
然观经文。前后略无开显之辞。何可同二经时味耶。
答。法华大收。涅槃捃拾。所应记者。皆巳记讫。佛今上
升忉利。为三事故。一.为母说法。所以报鞠育之恩。酬
劬劳之德。将以励后世无恩之人也。二.为慰别天神。
所以报一期拥护。并嘱末世比丘托令卫之。无魔事
也。三.为六道辛苦求出无期付嘱地藏。教护以待弥
勒下生。正显我佛慈悲。臻后劫也。何必更有显决之
文。方许判属醍醐。当以像法决疑行法经等例观。则
群疑自息矣。问。孤山判楞严入醍醐。准彼闻妙莲华
同佛知见之说。似有凭据。何故东湖非之曰。一化终
穷。在乎开显。开显之妙。功归法华。自馀诸经。有圆说
者。皆方等四教谈圆之义。而孤山乃欲以楞严同法
华醍醐之味。是不思方等收经。而有失法华淳一.无
杂之旨。今观地藏随机说法。允属方等四教并谈。今
判类彼。得无有孤山之失乎。答。楞严一经。宾主徵辩
心见之文。的是方等弹斥之馀。后明三科七大。宛合
般若荡相之说。闻妙莲华之语。允属法华之后。此乃
通五时中通后之义。岂得判同法华。东湖驳之。文义
俱当。今地藏一经。天宫一时之说。随机开导。乃腾其
本昔之词。例同法华腾昔施权。那同孤山淳杂之失
乎。若尔。长阿含游行经中。亦言如来不久。是后三月
当般泥洹。及涅槃后事。胡不判同醍醐耶。曰。此不可
例。藏圆迥别故。况阿含中明涅槃后事者。此通五时
中文通之类。可以收归本部者。今经绝无二通之意。
383-A¶ 第 644c 页 X21-0644.png
那可据彼以难此耶。故知今经定以开显无上醍醐
为教相也。然皆言不思议者。准本经所说。此菩萨威
神誓愿。智慧辩才。种种方便。皆不可思议。故今名体
宗用。一一称性。皆依不思议而立也。

二.总示观法者。山家立法。有教有观焉。教以开解。观
以起行。如膏明相赖。目足交资。则于四门入清凉池
矣。后代传其教者。讵可徒守文言。而不明观行乎。单
轮只翼。乌能远运。故今略述大途。以见经不徒说。而
同归于秘密藏中也。教有藏.通.别.圆。前三为权为粗。
后一为实为妙。今经开圆常正信妙实之解。以权为
所开之粗。实乃能开之妙。正所以简三粗。显一妙也。
观有析体。次与不次。如次以对四教。前三为可思议。
后一为不思议。所以具列者。欲简思议。以显不思议
也。具如止观(云云)。今经既在法华后说。唯明纯圆妙
解。以起叵思妙行。则与止观十章。以前六章开解。后
四章起行同也。故以观众生业缘业感等文。即空假
中。以显地藏不思议事。则能观无非一心三观。所观
无非三谛一境矣。义例云。夫三观者。义唯三种。一者
从行。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如观阴
等。即其意也。二约法相。如观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
心。以为圆观。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
为观。以导执情。即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详解云。三
种观法。义蕴经疏。天台依诸大乘经立四种三昧。修
十乘观法。直就阴心。显三千法。即从行观义。又依诸
383-A¶ 第 645a 页 X21-0645.png
经。于言句约事相法。入心成观。托事。谓心为能托。依
正事为所托。附法。谓心为能附。诸法门为所附。即事
法二观之义。荆溪者覈其义。立三种名(云云)。纵明事
相观。亦只助成约行观耳。今准彼文。略明三义。若观
今经。性识本如来藏。一念具足十界.百界.三千性相。
此如止观简去界入。唯观五阴重担。就此五阴。先简
色法。次简受.想.行三心所法。唯观六识心王。故云一
念。以前五识。必依第六意识同时而起。方能取境。造
善恶业。楞严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意根。贼之渠魁
也。功力甚大。以第七识为所依根。与前五根相应和
合。造诸善恶之业。皆纳第八识中。如仓库盛物。随时
出内。第七识常时执取第八见分为内自我。我痴.我
见.我慢.我爱。四惑常俱。故名染污识。染污真性故。遂
使第八识立含藏.赖耶之名。彰无明迷中之号。今观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因缘体虚。
诸法相妄。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
假名。亦名中道义。四明云。初约行者。直就一念观于
十界.百界.千如妙法。虽即一念。千法宛然。全体即空。
当处即假。仍非二边。又即双照。不可以一多说。安以
有无思。若边若中。皆莫能拟。于斯观行位中。既深进
入。则六七识。不执于我。得分别我法二空。转成无漏。
则见思染污粗垢先落。从是进观。教化众生。成不思
议妙假。破尘沙无知。进破无明。俱生我法永不起得。
成无生忍。无功用道。任运流入。即舍赖耶之号。别受
383-A¶ 第 645b 页 X21-0645.png
清净之名。然破惑显性。功由六识。四明指为近而复
要。为事理解行之本。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此即十
乘中初观不思议境。名从行观也。若夫托事附法。即
托总题地藏本愿人法而观之。今先观菩萨人者。以
行人瞻礼地藏之际。供养华香之时。不表观法何以
用心。今准佛说八大菩萨曼陀罗经云。于如来前观
地藏菩萨。头冠璎珞。面貌熙怡。寂然悯念一切有情。
左手安斋下托钵。右手复合掌向下。大指捻头指。作
慰安一切众生想。释曰。头。即一切种智。冠。即毗卢法
性。璎珞(梵名吉由罗。或枳由逻)。表总持四陀罗尼(一法.二义.三咒术.四忍)
以表种智。从法性而成。故能总持一切法门也。面貌
熙怡。表从心所现慈悲相好。盖一身之相。以面为要。
诸法所依。以心为体。相逐心生。故以表心。寂然等者。
表菩萨自住三摩地。六道以苦缘而感。菩萨以大悲
而应也。左右二手。表权实二智。实智内自照理。权智
外以鉴机。斋下托钵。表性识所具如来藏也。内空外
圆。表自他同具空如来藏。圆同大虚。无缺减也。内可
藏物。表不空如来藏。具足河沙性功德也。大指捻头
指者。表迷悟一如。因果相合。而慰安六道众生勿忧
恼也。次观本愿法者。占察经云。若欲依一实境界修
信解者。应学习二种观道。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
唯心识观者。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
业。悉皆观察。知唯是心随一切境界。随心有所缘念。
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巳内心自生想念。
383-A¶ 第 645c 页 X21-0645.png
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
起于分别。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
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
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
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
四空等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识想受行
能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
守护长养。离诸障碍。勤修不废。能入心寂三昧。复能
入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巳。见佛无数。发深广心。住
坚信位。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随
所修学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
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
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文)。据此
二观。与今家三种观法无少差忒。托事附法。与从行
之事观拟同唯心识观。从行中之理观拟同真如实
观。此是地藏自修之法。复令一切修之。观惑业苦三
障。皆此心似境都如幻化。更何有生死流转。止观云。
发大心(劝昏倒众生醒悟。上求下化)。修大行(劝牢强精进。止恶行善)。感大果
(感生梵天妙报悦心)。裂大网(经论开人眼目。融通解结出笼)。归大处(法界虽无始终通塞。
豁然大朗。无碍自在)。此即地藏本愿之法也。如此人法并在一
念介尔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吾心既尔。生佛亦然。但
众生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为难。但观巳心之高广。以
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大利。故须观心也。观
音玄云。摩诃衍中。始从初心。终于后心。常观人法俱
383-A¶ 第 646a 页 X21-0646.png
空。以观人空。即是了因种子。观法空。即是缘因种子。
故论云。始觉人空。终觉法空。以观人法空。即识三种
佛性。佛从初发心。观人法空。修三佛性。历六即位。成
六即人法。今观地藏。即是分證等觉之人法行人。能
观人法全是自心。如如意珠。无不具足。即空假中始
从观行。而至分證。与地藏本愿。一而二。二而一者矣。
故曰。不表观法。何以用心。此托事附法观之大途也。
总题既尔。别文亦然。始从如是。终至而退。中间若人
法.若识心.若善恶.若凡圣.净秽.因果.香华饮食.种种
差别法门。莫不入心成观。如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
故于听闻.读诵.礼拜.供养。心不他缘。从心显发。方名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免贫人数宝之诮矣。故于文
前点出。以见立教正为观心。详如一家。大小诸部。若
欲修习。须近善师。涅槃妙因。在此而巳矣。

三.别解经文者。此经分三卷。或作上下二卷。总实叉
译共十三品。今先通释品题。次乃随文演义。初释忉
利天宫神通品。即序分也。今不标序品之名。而直题
忉利天宫神通品者。夫序有三。次序.序由.序述。经前
五事次第安立。次序也。佛升忉利。为母说法。诸佛菩
萨如云而集。潜欲发起地藏教化因缘。故如来含笑
放光。光云出音。复集天龙鬼神等众。显发地藏度脱
因缘。皆叙由也。如来与文殊问答。众数及腾昔地藏
度母因缘。乃序述也。故但名神通品。忉利正言多罗
夜登陵舍。此翻三十三。净名疏云。若此间帝释。是昔
383-A¶ 第 646b 页 X21-0646.png
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发
心助修。修塔功德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作辅臣。君
臣合之。名三十三天。即正法念经所列帝释。中住善
法堂天。四峰三十二天。所谓住峰天等。梵语提婆。此
云天。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宫者穹也。屋见于垣上
穹隆然也。上穹下合。人居其中从宀(音绵。交覆深屋也)。象覆
帱其下二口象别内外界限立世阿毗昙云。忉利天
善见城。周围四万十千由旬。纯金为城。城之四面为
千门楼。中央金城。帝释住处。凡五百门。种种宝庄不
可具述。是城中央宝楼重阁。名皮禅延多楼。长五百
由旬。广二百五十由旬(云云)。皮禅延多重阁最上当
中央圆室。广三十由旬。周围九十由旬。高四十五由
旬。是帝释所住处。并是琉璃所成。众宝厕填。如来升
坐于此。为圣后说法乘时现通之处也。神通有通别
二意。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
地。与道为体也。其妙用曰神。此依俗释。今准缨络经
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
通。通有六种。一如意。二天眼。三天耳。四他心。五识宿
命通。六无漏通。今指含笑放光。诸天同集。皆如来不
思议慧性之妙用。故名神通。梵名跋渠。此云品。义类
同者。聚在一段。故名为品。亦通名也。或佛自唱。或结
集所置。或译人添足。今观分品之法。大似译师自立。
诸品之始。故云第一(准佛升忉利说法经。在欢喜园圆生树下。三月安居。四众围绕)
缘由既起。正事宜彰。地藏分身。乘时集会。其事无非
383-A¶ 第 646c 页 X21-0646.png
皆为地藏。故居正宗之首。身者。人之区宇也。各一乾
坤。中象其心。身之主宰也。然吾人由业所感。因兹合
会。托三缘而赋质。抟四大以成形。斯乃诸恶之源。众
苦之本。菩萨之身。从无量功德生。由中道业识现相
好光明。即法身也。分者。施也.别也。如海一源。施开万
派。如天一月。影现百川也。集者。同也.聚也。如天日将
瞑。众鸟同归。聚集树木之上而栖息也。会者。总也.合
也。周礼云。时见曰会。盖佛日将没。大地欲暗。菩萨鸟
王。率众同归栖息之所。总合而会见也。原其分散则
从体起用。从本垂迹。集会则摄用归体。摄迹会本也。
方其分散。则一为无量。在今集会。则无量为一。一为
无量。则一不为一。无量为一。则多不为多。一多无碍。
舒卷自由。威德神通。不可思议。感应道交。宾主嘉会
者矣。故曰分身集会品第二。

地藏分身既集。如来摩顶告言。以巳累劫分身之勤
苦。慰彼末世拔济之因缘。忆念付嘱。天宫合身受教。
待遇弥勒授记。尽命护持。良由法界六道众生。因惑
业苦。三道洄旋。致狱鬼畜三涂流转。然众生受苦之
处。正菩萨摄化之门。故下业缘.业感.狱名三品。为同
体慈悲之要道。作幽冥教主之良缘。故云众生乃成
佛道之增上缘。岂虚语哉。维摩云。诸佛解脱。当于众
生心行中求。斯之谓也。又此三障。互相由藉。因惑造
业。由业招苦。是以三品鳞次而来也。今先释观众生
业缘品。梵名仆呼缮那。此云众生。法华文句准中阿
383-A¶ 第 647a 页 X21-0647.png
含有三释。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
生世。故言众生。此据最初也。若揽众阴。而有假名众
生。此据一期受报也。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
据五道流转也。业者。作动名业。妙玄云。搆造经营运
动三业。建创诸恶。名之为作。剋实而论。体即是思。动
身之思。发语之思。及思当体。三皆言业。故知身等非
即是业。动身等思。方名为业。缘者。互相由藉之名。而
其亲能生起之因。实无明颠倒心耳。因心起业。因业
受身。身还造业以受形。形复从心而作业。升沉随业。
苦乐从心。若影之随形曲申。响之随声大小。而无毫
微差忒者也。故佛告长爪梵志云。世由自业。业为能
授。业为生处。业为亲族。业为所依。大经云。如木有火。
遇缘即发。则知现世苦乐。由先世业。业由贪嗔无明。
故曰众生业缘也。然有通别。通则十界苦乐。别则三
涂剧苦。皆是菩萨所观之境。其能观者乃菩萨三观
之智。先明通观总不离自心。如光明疏云。谛观一念。
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身。何者。华严云。心如工画
师。造种种五阴。若心缘破戒事。即地狱身。缘无惭愧
憍慢恚怒等。即畜生身。缘谄曲名闻。即饿鬼身。缘嫉
妒诤竞。即修罗身。缘五戒防五恶。即人身。缘十善防
十恶.缘禅定防散乱。即天身。缘无常苦空.空无相愿。
即二乘身。缘慈悲六度。即菩萨身。缘真如实相。即佛
身。十法界身。皆由心造。以故须观缘起也。若别观三
涂地狱众生。登刀上剑。摧折色心。饿鬼吞铜啖铁。饮
383-A¶ 第 647b 页 X21-0647.png
血食脓。畜生鱼鳞相咀.挽重牵车。慈眼既观。悲心即
救。既惟心造。无性缘生。缘生之性本空。十界之业何
有。故华严四十八云。菩萨知诸业不从四维上下来。
而共积集止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菩萨如
是决定明见。无有疑惑。种种诸业。而实无我。无有我
所。六趣果报。十方推求。悉不可得。随有修集。则受其
报。譬如幻师。幻惑人眼。汝等昔在地狱及身。非十方
来。但由于汝颠倒恶业愚痴缠缚生地狱身。此无根
本。无有来处。既观一阴空无所有。则令十界皆不可
得。妙玄云。观身由心。心由缘起。生灭迅速。不见住处
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故须观众生业缘也。

上品明因惑造业。此品明由业感果。形端则影直。源
浊则流昏。感应之道。不爽毫末。阎浮具足应云阎浮
提。此翻胜金。阎浮。树名。提。洲名。此洲之上。有此树林。
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阎浮檀金。以阎浮树故。名为
阎浮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西域记云。南
赡部洲以此土无相当故不翻。唯记音。义中翻为秽
树。而义无出。今准长水曰。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
入河。染石为金。是取果汁点染为秽之嘉称。不可秋
深叶落污池之恶名也。余考立世阿毗昙云。昔王舍
城有两比丘。具神通力。共为朋友。住看彼树。遂至树
所。见树果熟堕地而破。其一比丘。从其蒂孔授手至
中。其最长指犹不至核。牵手而出。为果汁所染。手甲
皆赤。时有一人。名曰长胫。行至树边。取一果子。还奉
383-A¶ 第 647c 页 X21-0647.png
世尊。佛受此果。破为多片。施诸大众。果汁染于佛手。
佛以此手击于岩。至今赤色。如昔不异。湿亦不燥。掌
迹分明。因昔分果为片片故。因名此石为片片岩。此
文足證点染为秽之旨。感者。天机触动也。从心从咸。
交相感也。人与天地万物。同体非两。何以为感。非一
何以能感。感生于寂。故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则主
寂而感客。学者当立其天根。又从心咸内者何。咸皆
也。皆心之所动而感也。起信云。不知真如法一故。不
觉心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南岳云。随缘不变名
性。不变随缘名心。岂非心动而感乎。经云。一切众生
未解脱者。性识无定。为善为恶。逐境而生是也。若通
论十界众生。俱为业感。止观云。业有三种。谓漏业(六凡)
无漏业(二乘)。非漏非无漏业(菩萨)。感于三土。谓分段.方便.
实报。报由三种烦恼。谓取相.尘沙.无明。据此则如来
三惑巳断。无漏清净慧业。感生寂光土矣。拾遗记云。
今家妙解华严心造。乃有二义。一者。理造。造即是具。
二者。事造。通于三世。造于十界。谓过造于现。过现造
当。现造于现。皆由理具。方有事造。故十界身一一皆
是全性起修。虽全是修。而因成感果。无少差忒。故十
界身皆有假实。及以依报。无有一物从空而起。经云。
未见他作我受。我作他受。乃自作自受耳。故佛告首
迦长者云。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
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是也。问。业感既通十界。何
故独标阎浮众生。答。菩萨必定十身利生。四土摄物。
383-A¶ 第 648a 页 X21-0648.png
今独言阎浮者。以此众生易造感极苦之业。故大士
悲心偏向之。何以明之。馀国土中。或纯是菩萨。或三
乘共居。即凡圣同住。或造业轻微。惟有娑婆。凡十方
国土之所不摄恶逆众生。皆托生此土。又一一四天
下。而不言馀三者。如长阿含云。东弗婆提人多欲者。
一生数至六七。亦有修行至死无欲。西洲造业甚少。
北洲圣人不生。唯南洲人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
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故特标之。益见
地藏大圣以平等慈。分身沙界。而悲心偏向南洲有
情。故云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上论业感。通论十界。别论六道。就六道论。三善苦乐
相间。三恶纯苦无乐。即于三涂。鬼畜之苦稍轻。地狱
之苦最剧。本经云。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
白难竟。故普贤既闻业感之品。辄问地狱之名。意有
在也。立世阿毗昙论云。地狱。梵名泥黎耶。正音那落
迦。或捺落迦。此云无有。新婆沙论云。彼诸有情。无悦
无爱。无味无利。无喜乐故。旧婆沙名不自在。谓彼罪
人为狱卒阿傍之所拘制。不得自在故。此皆约正报
义翻也。地狱之处。依本经在三海之内。准新婆沙在
此赡部洲下。妙玄云。此正地狱。在地下二万由旬。其
傍地狱。或在地上。或在铁围山间。今从多为言。名地
狱耳。婆沙又云。南洲有正.有边。东西二洲唯边无正。
北洲边正俱无。三洲人若造重罪。皆来南洲正狱及
东西两洲边狱受苦。以正重而边轻也。名号者。地狱
383-A¶ 第 648b 页 X21-0648.png
之声称。名。自命也。命物也。昔者黄帝正名百物。因其
固然。名正。而百物止止从。夕从口何也。周礼。大司马
掌名号。以辩军之夜事。虽暗中亦可相别也。号者。上
之徵令。以布大信。其犹天地之风乎。不如是。则无以
鼓舞群动矣。亦为命物之共名。合异以为同者也。旨
哉。自命之言乎。阎罗王告罪人云。汝自作恶。非是父
母君天沙门道人过也。罪自由汝。不得以不乐故止。
今当受之。则地狱之名。皆自作而自命也。妙哉。徵令
布信之言乎。若阎王不立地狱之号。何以警诫罪人。
纤毫不爽。鼓舞改恶从善也。虽各循私造业。一等堕
狱无差。合异为同。均名地狱矣。然从言从犬何。讼者。
如二犬争吠。此亡身之地。亦回心之地也。呜呼。人间
一人系狱。便令九族怆惶。地狱六亲堕落。闻者略不
怵惕。累我地藏慈尊。劫劫救拔。狱狱弥增。普贤发问
请说。见大行之不休。示悲心之靡间。此问地狱名号
之深意也。上自业缘.业感以及此品。名为三道。亦名
三障。所以明此者。欲开三道.三障为三德耳。如止观
问。三障及三道。皆障三德。三障开通至极。三道亦应
开通至极。答。例盖事中惑起于业。业感于苦。苦还起
惑。此三修恶。即是性三。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
成。成三法耳。是故三道修恶与性三恶融通。任运摄
得佛界三德性善。故大师云。当知三道体之即真常
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所以苦道即法身。烦恼即
般若。结业即解脱。举此三品。正欲通开久远四恶粗
383-A¶ 第 648c 页 X21-0648.png
智.人天世智。别开的在地狱色心假实。若不开之。则
佛之知见。永埋四趣。长没人天。三品逦迤而起。一道
开显巳成。故地藏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也。

上文业缘等三品巳开三道成三德。皆地藏不思议
威神之力。故如来于人天大众之前。特申赞叹。一.显
地藏无数劫来慈悲神力。二.劝未来众生。供养得福。
故有此品之来也。梵语多陀阿伽陀或怛闼阿竭。秦
言如来。如来。假名也。名必召实。而有法.报.化三身不
同。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者。此指
法身也。若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名如来者。此指
报身也。若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名如来者。此指应
身也。今夫天宫赞叹之佛。应指何身。须知经在法华
之后。则天宫大众。并是圆机。皆以业识见相。住中道
实理。即此色应便为尊特。当同龙女所谓微妙净法
身。具相三十二。相相如海。不须现起。方名尊特。即释
迦境本定身。而是圆实部主之真身也。赞者。称美之
词。乃从文以结章。叹者。咨嗟之意。乃随声而歌咏。地
藏大士威德无穷。慈悲甚大。赞不足以尽其蕴。故复
加之乎叹也。问。佛何以不赞叹地藏六度功德。而独
赞叹威神慈悲之力乎。答。如大论云。众生有二种。一
者乐善法。二者乐善法果报。为乐善法者。赞叹诸功
德。为乐善法果报者。赞叹大神力。正与今经意同。故
名如来赞叹品第六。

前品既赞叹威神之力。今明利益存亡。以显其实。古
383-A¶ 第 649a 页 X21-0649.png
圣云。驾之于空言。不如见之于实事。今明利益存亡
者。乃见之于实事也。利者。自私也。物各自遂。则易以
私。古人严为之禁。从物(古制字)转注。以刀求利。则害至
矣。益者。进也。衡水于皿上。适充其量而止。虚则尚可
受。满则不可复容。故又为泛益之益。别加水作溢。非。
存者。在也。独取于子者。彰父母之忧勤也。从才。取意
也。父母生子。常恐未知存亡。幸而不短折。至于成才
而后喜可知也。亡者。失之也。存取诸子。亡本诸亲。孝
子亲死。既殡。犹若卧然。既葬。反而求之弗得。若其入
于乚(隐字)然。乃祭以求之。事亡如存。犹望其亲去而复
还也。此依俗释。若妙玄云。功德利益。一而无异。若分
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今地藏菩萨自劝诸
人。当为病人修福念佛。慎勿杀害拜祭鬼神。与大辩
长者。发明在生没后诵经献斋因缘。皆不为自身。惟
为存亡众生。故唯称利益。明此利益有三。一.远益。如
天宫所集之众。自诸佛菩萨巳熟脱者。种种天龙八
部。久种熟未脱者是。二.近益。自地藏于贤劫拘留孙
至释迦四佛以来。有种.有熟.有脱。皆来天宫闻法者
是。三.当文益。即闻品后。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
发无量菩提心。及前后闻法获益者是。今经既同法
华。亦应准妙玄略为七益。广开十益。但自古及今。论
开显一化高功。独尚法华。涅槃尚劣。岂得以天宫付
嘱之圆说。并灵山开显之极谈。三益收机。其义自足。
故明利益存亡品第七。
383-A¶ 第 649b 页 X21-0649.png

阎王品列在后者有二意。一者。始自分身地藏升忉
利天时。王与鬼众随从同到。不预集众之列者。盖宾
主酬酢。事迹相连。未暇出名。故于此品承便示之。二
者。既闻地藏威神之力。又见如来赞叹功德。潜思大
士行化幽冥。吾为檀主。安可不乘时问明劫劫度生
救苦之事。一申赞叹乎。故有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之来也。阎罗。具足云阎磨罗。或夜磨卢迦。此翻双世
鬼官之总司。亦云阎魔罗社。此云双王。兄妹皆作地
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又苦乐并受。故云双也。若
云阎罗。𦦨魔。声之转也。乃鬼趣所收。或地狱趣摄。准
净度三昧经。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如生王共战。兵
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
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因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
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者。今诸小王是。
百万之众。诸阿傍是。长阿含经云。阎浮提南有金刚
山。内有阎罗王宫。纵广六千由旬(问地狱经云。住狱间城。纵广三万里。
金银所成)。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入宫内。王
见怖畏。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入宫内。有大狱卒。
卧王热铁上。铁钩擗口。洋铜灌之。从咽彻下。无不焦
烂。事竟还与采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同受福者。亦
复如是。是则阎王与众臣佐。皆欲脱冥界之苦。故申
赞叹而发菩提心也。此据实位感生。若准下文主命
鬼王本迹。则阎王与众皆是不思议菩萨住王三昧。
应现其中。度脱地狱众生。不然。何能预天宫之会。怀
383-A¶ 第 649c 页 X21-0649.png
疑决问而申赞叹耶。

前来诸品。或发明六道差别之相。或赞叹地藏威神
之力。或广明利益存亡之辈。若不明出苦成佛之因。
则初地藏救拔之心。期与众生同成佛果之愿未满。
欲成佛果。必须称佛。故有称佛名号品之来也。梵语
佛陀。秦翻知者。一切诸法了了觉知。故汉言觉者。自
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盖对迷名知。对愚说觉耳。肇法
师云。佛者。何也。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夫生死长寝。
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其唯佛乎。召体曰名。表德曰
号。则名别.号通。一切诸佛皆具十号。响颁人天。若言
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此指世间因缘之法。
名物皆妄。两不相到。故云然耳。今夫诸佛名号。名实
皆真。故才举鸿名。万德全备。一称嘉号。众罪齐消。然
念佛与称佛略有不同。念佛大槩约观心。成念佛三
昧。大师立四种三昧。通名念佛。念是能观妙观。佛是
所观妙境。禅秘要法经有禅难提阿罗汉问灭罪法。
佛告禅难提。及敕阿难。汝等当教未来众生。罪业多
者。为除罪故。教使念佛。以念佛故。除诸业障.报障.烦
恼障。念佛者当先端坐。叉手闭目。举舌向腭。一心系
念。心心相注。使不分散。心既定巳。先当观像(云云)。佛
又云。佛灭度后。若众生欲灭罪者。佛虽不在。系念谛
观形像者。诸恶罪业。速得清净。故宝王论曰。浴大海
者。巳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
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
383-A¶ 第 650a 页 X21-0650.png
佛。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则万缘万境。无非三昧矣。称
佛。如小弥陀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
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等。慈云忏主云。言念佛者。
或但称名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佛。此间现
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如怀感法师。一向称阿弥陀
佛名号。而得三昧。现前见佛。故今普示称佛之法。必
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名号。口中声声唤
佛。心内字字分明。若百声.千声.万声。若一日.二日乃
至七日。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方得一念灭
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大师释一
心称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间。名事一心。若达
此心。四种不生(自.他.共.离四种性计)。与空慧相应(四性既离。即知无生)。是
理一心。是则念佛.称佛。分而不分矣。故曰法无定体。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但此经别立诸佛之名。诸经
皆赞阿弥陀佛。以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若专念
阿弥陀佛。即与称诸佛等。亦随人所乐。岂可局定。良
由诸佛名号。皆是万行万德所成。若念若称。或事或
理。尽脱苦轮。同生净土者矣。故云称佛名号品第九。
称佛名号。固为成佛根本。若无福助。则根不深。本不
大。安望其开华结果耶。故明较量布施功德。以明缘
助也。较者。不等也。量者。宽虚容物也。凡量。皆受法于
黄钟之容(六律黄钟。十一月。释名曰钟空也。空内受气多。故声大。白虎通曰钟之为言。动也。阴
气用事。万物动成)。实以子谷秬黍。是生龠(音药)。合升斗斛。所以
量多少也。本起黄钟之龠。以井水准其槩(孟康曰。槩欲其直。故
383-A¶ 第 650b 页 X21-0650.png
以水平之。井水清。清明平也)。合龠为合(音閤)。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
斗为斛。而五量嘉矣。量多少者。不失圭撮(圭。自然之形。阴阳之
始。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然布施乃出世之福。福德即非福德。是
名福德。奚事锱铢较量为。当知菩萨摩诃萨。明鉴在
会之众。因是而有四悉檀益。以大悲心。教修福行。福
行初门。先行布施。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明利。能
分别施福。施福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故须较量
也。布。散也。尔雅云。祭星曰布。谓散食于地。取其象之
布也。施。惠也.与也(凡设施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去声)。但有二三之名
不同。二即财施.法施。财谓饮食衣服乃至妻子身命
有所须者。悉皆施与。皆名财施。法即世间.出世间种
种善法。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三即资生.无
畏.法。资生施即上财施。无畏施者。持戒不恼无冤。忍
辱不报有冤。故无畏。法施者。精进不倦说法。禅定不
差机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与上法施同。然此三施
体通六度。若立檀那。馀度俱摄。弥勒般若偈云。檀义
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资生
即一。无畏有二。法施有三。故佛道行门虽多。而布施
摄尽。布施皆有破六蔽之功。證三德之德。故言布施
功德。缘即因缘。生起助成之意。谓内有信心。外有福
田。中有财物。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
那。若三事缺一。施不成就。故须藉缘。若得缘行施。福
无量矣。所以较量者。如地藏白佛言。我观业道众生。
较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
383-A¶ 第 650c 页 X21-0650.png
受大福利。故须较量。一约福田较量。二约施心较量。
约田。如须达经及四十二章经等。皆言施与阎浮提
凡夫人。宁施与彼仙人得福多。虽施仙人。不如施一
须陀洹。乃至虽与百辟支佛。不如施与如来。此常福
多。大论云。布施之福。在于福田。如亿耳阿罗汉。昔以
一华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馀福德力得
阿罗汉。以施田妙故。得大果报。当知大福从良田生。
约心者。论云布施有二种。一者净。二者不净。不净者
直施而巳或为失财故与。或亲爱故与。或不一心.不
恭敬.轻贱受者。与净相违。名为不净。净施者。治心故
施。庄严意故故。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净心.能分别.
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华未萎。色好且香。净心布施。
亦复如是。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问
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
言。佛施狗得福多。以是故。知大福从心。不在田也。以
心为田主。田是外事故。良田虽得福多。而不如心。有
如是差别。故须较量。大要了四相之原空。达三轮之
本寂。体财即法。无住生心。是布施第一义门。故明较
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较量施福。助成佛道。则地藏本愿大意昭明。付嘱巳
竟。大士承领。则一经正宗之大事巳讫。此下三品。皆
为流通此经也。而地神首为护法者。南阎浮提是其
所主。故率先护之。使后世修行无障。在在宣通也。今
先明有地之由。次释地神之义。抱朴子云。大极初搆。
383-A¶ 第 651a 页 X21-0651.png
清浊始分。故天先成而地后定。魏子才释之曰。大气
之质也。人有恒言曰。混沌初分。其轻清者为天。而重
浊者为地。未知其本无二也。今夫天通宇宙全体。是
其周身也。气无厓而形有厓。故人身外裹。而心中虚。
天之大气。包运无外。而形质结于中央成地。万物非
此。无以生养。因而称乾父坤母。实则天地一身也。此
儒家之精义也。然未知天地之原。诚中众生业感乎。
楞严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
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
持国土。坚觉觉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
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乃
至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是也。既
有其地。必有主地之神。神以主宰为义。得天之阳气
而灵通者。然地神颇多。若主南阎浮提。名坚牢地神。
若约法门明之。前四天王于正说中发问。乃住善权
道为众生法父。此地神于流通赞劝。住善实智道。为
众生法母。以天王是阳故如父。地神是阴故如母。此
约世界悉檀释也。譬如阴阳覆载卉木。智度养育。出
生众善。此约为人悉檀释也。馀度各有所主。实智照
了。无相无名。此约对治破恶悉檀释也。馀度有等有
上。智度无等无上。是究竟度。此约第一义悉檀释也。
以具四悉檀义。故能为神。主阎浮提。而护本愿法门。
故言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前品护法。端为流通。若见若闻。皆沾利益。目光所照
383-A¶ 第 651b 页 X21-0651.png
曰见。见属于眼。自耳通心曰闻。闻属于耳。以心之致
用在耳目。未有耳目狭而心广者。从人从目。主之者
心也。使其形者也。闻。从耳从门者。此教人开广胸襟。
辟其四门。用天下之耳为吾耳。廓然天下一家矣。此
虽俗释。而与吾道悬会。若吾人于见色闻声之际。了
知一一皆心。心尚叵得。见闻何有。即此见闻。非见闻
矣。于无见中见如来种种轮光。于无闻中闻地藏不
思议事。即此见闻。非空非假。而空而假。双照双遮。绝
思绝议。由此见闻之际。即于声色之间。或圆伏五住。
而位登五品。或先落二垢。而得净六根。或顿破无明。
而开佛知见。或无明断尽。而顿圆佛果。如此似益真
益。因益果益。前利后利。浅利深利。并从见闻。而修而
證。故云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前来地神护法。见闻利益。皆为流通此经。流通之要。
专为六道众生。故于法席将终。以人天之众嘱累地
藏菩萨。救群迷于末世。待弥勒于当来。此是复宗之
意。何以故。前集地藏分身。端为末劫众生。今如来将
下天宫入灭。复以人天付嘱。故有嘱累人天之品。准
法华文句有三释。一云嘱是佛所付嘱。累是烦尔宣
传。此从圣旨得名。二云嘱是顶受所嘱。累是甘而弗
劳。此从菩萨敬顺得名。三云嘱是如来金口所嘱。累
是菩萨丹心顶荷。此从授受合论。具此三意。故名嘱
累。此经如来摩顶付嘱。地藏互跪承任。亦具此三意。
故名嘱累人天品第十三。释天如前。人者。梵名摩㝹
383-A¶ 第 651c 页 X21-0651.png
赊。此云意。昔顶生王初化。诸有所作。当善思惟.善筹
量.善忆念。即如王教。诸有所作。先思量忆念。故名人
为意。又训为忍。于世违顺。人能安忍故也。然十方世
界人天。集忉利天宫。多若河沙。焉能悉举。今就娑婆
一刹言之。如婆沙说。天有三十二种。欲界有十.色界
有十八.无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欲界十者。一
名于手天(有言坚首)。二名持华鬘天。三名常放逸天(亦名恒憍)
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馀如经列。色界十
八天亦如经列。无色四天者。一空处。二识处。三无所
有处。四非非想处。人数尤多。殊难具述。若约方言之。
即有四天下人。若以住处言之。合有四千八处。则有
四千八种之人。若直按阎浮提一方言之。如楼炭经
说。总有三十六大国。人亦同之。别有二千五百小国。
人亦同之。又一一国中。种类若干。汉.羌.蛮.楚.
越。各随方土色类不同。又阎浮提种类差别。合有六
千四百种人。今但举阎浮提人者。乃我佛悲心偏向。
以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
臾即退。以是之故。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地藏也。又
独举人天而不及四恶趣者何。良由人天受化易。四
恶受化难。法华文句引经云。颇有发愿。令五道同日
成佛不。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无上道。要先化三
趣。令得人天。然后乃可如愿。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
如人求宝聚。不于空中求。是以佛佛皆云。我于天人
众中。得菩提。转法轮。入涅槃也。先人后天者抑又何
383-A¶ 第 652a 页 X21-0652.png
也。大论二十四云。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
者。当知是人。人道中来。所以者何。三恶道中罪苦多
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诸天。著净妙五欲。心则狂惑。
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著禅定味故不能行。无色界
天无形故。故不能行。故圆觉略疏裴休序云。呜呼。生
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
獝狘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
唯人道为能耳。故先人后天。其四恶趣。倘蒙利益。即
生人天。亦在付嘱之内。非谓秪付人天也。问。大论云
佛巳断法爱。乃至一切种智.涅槃。不著不取相。今何
以殷勤嘱累人天。似如爱著耶。答。诸佛大慈悲心从
初发意。乃至到涅槃门。常不舍离。于娑罗双树间。犹
以金刚三昧。为众生碎身如麻米者。以诸佛解脱。从
众生得。以故临涅槃时。复嘱累地藏救护也。问。何故
不嘱付文殊.弥勒.观音等。而唯累地藏菩萨一人耶。
答。论云。诸大菩萨。佛灭度后。各各分散。随至所应度
众生国土。弥勒还兜率天上。文殊亦至所应度众生
处。唯地藏发愿为幽冥教主。悲心偏向南阎浮提。物
机所在。故特嘱之。如父临终。不遗命于游学诸儿。特
将诸幼子付托在家长男。必使教令成才。毋伤我爱。
此嘱累人天之意也。巳上品目生起。如纶贯穿。摄持
一句法言。诸妄销落。所集功德。不为自求。愿与法界
众生。同向莲池海会。庄严净土。记莂亲承。然后回入
娑婆。分身尘刹。亦如地藏萨埵。救苦六道众生。虚空
383-A¶ 第 652b 页 X21-0652.png
有尽。我愿无穷。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太岁在昭阳大渊献月贞于涂
日建大寒有疾头陀灵乘书于武原匡庵之优钵
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