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某人心净所行了定,如是比类,悉知众生
古昔世时心所念异、所修不同,因其所行
而为说法,是则名曰知他心念。
「佛知当来众
人所怀:某人当来因奉禁戒报应如是,布施
所报亦复如是,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亦
若兹,所行俗业得俗事报。某人来世修学大
乘所行法则、威仪、礼节,报应如是。众生当来
举动、进止、威仪、诸业、心念各异,后当报受所
种果实悉晓了之。某人志性行不淳淑,当
随颠倒众患之难,因其所知心行则解,从其
法器而为演法,所宣法者终不倒错,应病与
药。
「若演法时无所置思,咸复达睹现在众生
心念是非,审谛明了——知于某人怀贪欲心、某
性多瞋、某挟痴冥、知某无欲、某无瞋恚、愚
騃之心——因其尘劳、心性驰逸,悉解此等众
生所念,缘其劳秽而为说法,各令解达。所诣众会察其心本,应病与药各为宣畅。假使
众人心怀犹豫、志不自决、迷惑驰骋,虽有进
退,怀抱沈疑、不明智慧、惑心恶行,行来所念
不能卒解。觉了心性断除尘劳,又去挂碍离
垢清净,光明显曜而无所受,无所造立舍于
瑕疵。以法光明照于一切众生心行,随时入
教而为说法悉令普达,是为菩萨知他心念
无尽神通第三之业。」
阿差末言:「菩萨念往古知不可尽,敢可忆念
思逮了本,群黎之类皆悉荷蒙如来圣旨
坚住法界,熟惟真宜而不可动,性不卒暴
备悉禅定,不怀怨望住而审谛。知十、五十、
百世、千世、识不可计亿载世事、天地成败、合
种异形教诲群生,或现畜生形貌像类,从
其众人之所好喜各为说法,因而将养。势力
坚强、多怀毒害、瞋恚盛者,因其所宜而阐慈
心,或显大力、或四征力、或半钩锁、或具钩锁
力,其力无极势不可限。须弥山王甚大巍巍——
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广长入海其数亦等——以
一指擎擎之挑掷他方佛国如投一果,其菩
萨力终不损耗。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广长无
边——下尽地际,极于上方三十二天——举著右掌
于若干劫擎之不劳。建神足力显其圣慧,以
此威德圣慧所致恣意所欲,能举大海投之
牛迹、在于牛迹亦不逼迮亦不漏逸,能变
牛迹以成大海。假使劫烧天地欲坏,建立威
神变为洪水,道化圣旨成为水灾,欲使为火
辄如意念。
「取要言之,在所显示无一蔽碍令
变为幻,上、中、下法如意所欲无不成者,无能
动移妨废之者。释梵、魔、天及与他方,所作如
法辄从经教,舍诸佛道威神无尽,其馀众
人——天上、世间——无能作威移菩萨德,以此威力
为诸民庶显若干变,悦豫功勋颁宣经道。有
是神足,其心坚强未曾退还,度魔境界、尘劳
之秽,入佛境土不烦扰人,应其所乏各令
得所,往古宿世所造德本,诸魔官属不能毁
之,是为菩萨神足变化第五神通而不可
尽。」
阿差末复谓舍利弗言:「菩萨漏尽神通要者
不住有为、不处无为,以大慈故不造生死、以
大悲故不住灭度,欲成道德不著终始、欲现佛身不住灭度,顾恋一切不迷尘欲、化
度十方不取灭度,行施、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随时不惑流润,行权方便不慕无为,欲具本
愿志性清净,不违道慧方便开化,在于生
死五道坦明,不乐无为六通平正,不难五
趣、六度、四等、四恩、四辩、三十七品,疗生、病、死成其佛土,严净三场不处有无,生死无为
皆观自然,等如虚空,无进、无退,是为菩萨第
六神通而不可尽。」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大士有四恩行而
不可尽。何谓为四?一曰、布施,二曰、仁爱,三
曰、利益,四曰、等与。其布施者谓有二品:一
曰、衣、食、金、银、珍宝、车、马、人从,二曰、法施,广布
经典靡不周流。其仁爱者亦有二品:若有求
者恣意与之、欲听经者为讲说法。其利益者
亦有二品:自成己行、具他人愿。其等与者亦
有二品:如自己身所念思惟建立功德;来求
衣、食、诸所可乏悉施与之,加复劝人令住道
业。
「又所谓施,见乞求者踊跃与之,面色不
变益加熙怡;彼仁爱者见来乞求悯如赤子;
彼利益者劝诸来求令住坦然平等之地;彼
等与者,假使有人身行、口言、心念缺漏,训之
令护三事相副令入大乘。
「复次,舍心贪嫉则
曰布施;精进不断名曰仁爱;有所利益,志性
清和,后不怀恨乃曰利益;劝入大乘不堕小
意是曰等与。
「复次,慈心顺穷则曰布施;兴发
欢悦,怀恕恋心乃曰仁爱;兴大悲哀,被戒
德铠,为群黎故而忍众苦名曰利益;养护诸行令不损耗,劝一切智是曰等与。
「复次,若
求法者亦能惠与无所吝惜,则曰布施;其仁
晓诸法分别如此是谓义辩。其讲说法无所
处当言有处所,彼土所讲则不可尽,所演辩
才无能障翳,诸佛世尊之所言教,悉遥劝助。
所宣圣慧,真谛无异、无有罪衅,是谓义辩。
「何谓法辩?若了诸法随时而入——善恶、祸福,
兴德、罪衅,有漏、无漏,在世、度世,苦乐、危害,尘
劳、瞋恨各有品类——入于生死若处泥洹,分
别法界、方俗之业是谓法辩。复次,其法辩者
晓诸贪欲——心所恋慕、某人好色——知当何药而
疗治之。某淫泆盛、某贪欲强、或有少欲,某
可除欲、某不可除,或从往本欲应欲来、或
当来世习贪欲相、或于现世习贪欲相,或复
有人内怀贪欲外无恩爱、或复有人外抱贪
欲内无恩爱、或复有人内外有欲,或复有人
睹其颜色而发情欲闻声不动、或复有人闻
其音声而兴贪欲不以色动、或复有人因其
声像而兴色欲、或复因香诸味细滑由心
诸法而起贪欲、或复有人无色声香味细滑
之念是为贪欲。众生所行当作是入,其贪欲
门所习或欲二万一千、其瞋恚行亦二万一
千、其愚痴行亦二万一千、其等分行亦二万
一千。若能解了于此诸行八万四千,便能随
时而开化之无有损耗,其不入慧诱进令前,
不失其节解知应器,殊特下劣有所颁宣无
所侵抂,是谓法辩。
「何谓应辩?若能普入一切音词,诸天之声、
世间人声,诸龙、鬼神、揵沓和、阿须伦、迦留罗、
真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所有音声,悉能得
闻五趣众生所说之响,随其音响而为黎庶
灭寂,證明澹泊。所谓识者,因其所生悉由无
明至老、病、死;所谓义者,以灭无明及老、病、死
亦无永除。所谓识者,讲说所观寂然之本根
原所归;所谓义者,因其慧明而得解脱至微
妙智。所谓识者,解淫、怒、痴,分数适等本不可
别;所谓义者,以得永消众恶诸想,不念怀恨。
「所谓识者,解脱一切诸阴盖法、挂碍之难;所
谓义者,游无蔽碍解脱慧门。所谓识者,咨嗟
三宝功德无量;所谓义者,以离于贪、不与欲
合奉宣功勋。所谓识者,若有菩萨从初发意,
常叹开士一切禁戒名称之美;所谓义者,一
心念顷皆能晓了,寻得成就一切敏慧。
「取要
言之,悉能讲宣八万四千诸品法藏,是谓为
识;于诸文字、诸所识著,解无所得、义无处所,
是谓为义。
「何谓为慧?何谓为识?住于识者则有四事:一
曰、识在于色心处其中,二曰、而怀妄想处在
缚著,三曰、游于生死识在周旋,四曰、迷惑识
著不能自拔,是谓为四。何谓为慧?其识不
处住五阴地,断诸阴盖——色、痛、想、行、识——是谓为
慧。复次,所谓识者,晓了四大地、水、火、风;假
使识行不住四种、识不驰骋、不坏法界是谓
为慧。复次,所云识者,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
触、心法,所识之著是谓为识;设使消除,外
不游逸,慧之所导于一切法无所悕望,是谓
为慧。有所猗著则生识矣,亦从想念、悕望、
多求而生识矣,是谓为识;若无所受亦无悕
望,心不怀念、无所慕乐、志不望报,是谓为慧。
有为行法则住于识;修无为行,识无所住,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