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品之三¶ 第 596c 页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九
钱塘沙门释 智圆 述
** 迦叶品之三
不净因缘是念燸前方便者不净是念处方便因缘
是燸法方便故知开成四法合还是二此不净因缘
非五停中二也。
三度门者以不净慈悲数息对治贪嗔思觉令得入
理故名度门。
则足因缘者地持乃尔若约禅经则无界分别观而
加念佛为五停心以因缘观中二世因缘巳破我见
故今云十八界者即界分别观也然此经意非五停
外凡位。
总深别浅者凡有四种一境观俱别二境别观总三
境总观别四境观俱总前一则浅未自在故后三则
深渐纯熟故解释如馀文。
空解成者只燸法观成巳有无漏气分名为空解燸
法之名经自释云譬如钻火先有燸气也。
经一寿二儒三识者大集经云歌罗逻时即有三事
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燸即是业持
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烂也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
是刹那觉知心也三法和合从生至长无增无灭。
经一切众生应先有燸者此据名同为难。
汝之所据等者汝据众生火大为燸我以无漏似解
为燸故云非我所说。
迦叶品之三¶ 第 597a 页 X37-0597.png
欲界为难者欲是散心故。
六行观者于初禅觉观支中厌离觉观以初禅为苦
粗障二法动乱定心故苦从二法生喜乐故粗二法
翳上定故障二禅异此名胜妙出若进三禅例初可
见十六谛如前见。
既未断惑者此燸法观正在似位不应用苦法忍等
见道十六心释之。
大科二通别者即前段料简文也义既兼涉两向分
之。
经自性燸非他故燸者燸体是慧慧性是燸非是同
时更有煖体因之说燸问下经说燸者即是圣道火
相此则因他云何说言非因他燸释言燸法用慧为
体智慧之体因他圣火名之为燸非因他燸方名为
燸名非因他。
伹不为受身者以修无漏因故自然得此色报非求
生此天故云不为受身以修无漏业故必出生死故
云灭报然那含犹生色界岂燸位能灭报耶伹望未
来至罗汉时必俱灭故故云即是灭报又只此燸法
观于色报达无常等无取著心便名灭报故下经云
爱故受生厌故观行。
伹是色定得报者意谓依色定得燸法故受报由定
不由燸法以观十六谛不为有因故。
若论方法者谓修行次第也。
只是实法者此初品定未能伏惑伹名实法既在于
迦叶品之三¶ 第 597b 页 X37-0597.png
初前更无定可相续故故云未赖于假言未赖者不
同后定须与初品作相续假故。
牵于初禅者以欲界第九品定引起初禅一品而与
欲定共伏欲界第九品惑也。
取非想定足之者非想定伹能断不用处惑当地是
有漏不能发无漏故不取非想当地九品也伹合为
一以足前数。
引蓝弗者證凡夫有得此定者故以非想足前成七
十三人也。
事障未来者身及床铺等得未来定则破之言未来
者此定巳离欲界未来初禅故名未来亦名未到性
障者修惑是也。
第二解下此师明未来定非止欲界只巳离初禅未
至二禅亦名未来三禅巳上皆尔故未来定节节有
之然此皆据诸部宗计不同或云未来止在欲界而
四禅皆有中间禅或云未来通诸禅有故使人师引
用不同。
文意不然者文中既列五人岂得唯取苦忍巳去。
一顶法等者然今经虽明小乘行位而同归佛性践
言而修则解圆行渐其伏断之位顶忍等义一如小
乘不能委释如他宗五位析玄记详矣学者请寻。
唯是行阴者以燸位中初学观方后观增长即名为
顶以观行胜前故是行阴。
未免阴之所盖者定共无作即为色阴心王识阴受
迦叶品之三¶ 第 597c 页 X37-0597.png
数受阴想数想阴其馀心法名为行阴。
观四谛者即观四方也。
得世第一下以经本不同或云五根或云五阴俱有
其理故存二释。
最深胜者世间七方便人皆是有漏故名世间此第
七人于世间中最殊胜故名为第一。
亦云阴者义如向释顶法记说。
缘于一谛者即见道所證真空也故云得于平等真
室亦名观四方者由观四谛證真空故虽缘一谛亦
名四方。
见谛有八十八者以见谛能断故名见惑凡有十使
约三界四谛论之故有八十八俱舍颂云苦下具一
切集灭除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今还以七
字颂释之俾名义易见。
「 苦谛十使皆具足
身见唯从苦境生
集谛痴业有漏因
灭体无为无漏果
皆非身见所缘境
边见并及戒禁取
此二随身亦不生
是故集灭除三见
道谛本为无漏因
是故身边亦不起
邪见既拨无圣道
戒禁还随邪见生
执取非道为真道
是故道谛但除二
集灭虽复有邪见
邪见但拨无二谛
不能非道计道故
是故则无戒禁取
四谛具惑有亲疏
苦下疏三亲有七
迦叶品之三¶ 第 598a 页 X37-0598.png
执我我所为身见
边见从身计断常
邪见拨无因果法
见取执劣以为胜
禁取于非因计因
疑则犹豫而不决
无明迷闇不了故
此等皆依苦境起
是故七惑号亲迷
贪嗔与慢三种惑
不从苦谛境上起
但缘前七背上生
是故亦名重缘惑
贪唯爱著慢高举
嗔以憎恚而为性
皆缘前七惑上生
是故三得疏迷号
集七四亲三种疏
邪见拨集疑犹豫
见取执劣痴暗迷
三疏名目亦如前
贪等则依四法起
灭则三亲四是疏
疏则前三添见取
苦谛是劣执为胜
是故见取得为亲
今灭谛是胜妙法
不可更言劣为胜
但从邪见背上起
执劣为胜名见取
是故灭谛疏有四
亲疏行相悉如前
道八三亲五种疏
亲则疑痴与邪见
疏法望前加戒取
苦谛戒禁则为亲
有漏果非无漏道
妄执为因为果故
则有禁戒亲缘起
道谛真因真道故
不可亲缘非因道
但缘邪见起非道
故以戒取属疏法
道灭俱是无漏法
非是执劣以为胜
见取同前亦属疏
但从邪见起其执
上界伹除嗔恚一
迦叶品之三¶ 第 598b 页 X37-0598.png
馀诸行相悉皆同」
思惟有十者入思惟道能断此惑故名思惑亦名修
惑修道断故约三界共有十使欲界有四谓贪嗔痴
慢上二界各三以无嗔故各三成六并四为十问修
所断中何故无疑答见道巳断于理无疑。
四十里水者见惑烂漫遍于三界随处起著故喻四
十里以四谛对四十里以见依四谛起故思惑正使
不障谛理既不横起则轻微易断如一渧水。
池喻经者未检。
能摄一切者以此三结生惑增上故能遍摄诸惑身
见生六十二戒取生一切苦行疑于过未一切处生
犹豫故所以此三能摄一切。
常所起者下通约一切众生以明三结不独在外道
也。
恒存有我者一切众生揽阴成身常立宰故云恒存
有我。
皆信邪神者舍佛巳外悉曰邪神。
次难识下岂伹难识于他亦乃自心所起不易可识
经能为一切烦恼因者即身见能生六十二等如向
记。
三对治怨者怨以侵害为义此三结能侵害三品也。
我见乖正慧者正慧则了人法本空我见则妄立宰
主故乖正慧止观辅行又云是三三昧近对治法疑
是无相三昧近对治法身见是空三昧近对治法戒
迦叶品之三¶ 第 598c 页 X37-0598.png
取是无愿三昧近对治法。
引物故略者广则八十八使中则二十身见略则三
结今对略机故言三结设乐广中岂得不说。
信首五根者即信进等此约道品位位横论故有五
根若竖对位此即七觉。
以三毒为内者利中之钝为内非修道中三毒也。
次二种下释逆流名者分经应从复有须者去疏科
从便耳问须陀洹是梵语何得用无漏修习等释之
答须陀总名含诸别义译者以总名存梵别义从华
诸有此例其意咸尔。
以初得故者最初證无漏故最初逆生死故后虽亦
證亦逆更从新义以立别名故云后得者名斯陀含。
经一者旧二者客者位位例说如须陀洹是旧名斯
陀是客名是以二果虽亦逆流更从新得一来以立
别称。
经一者解脱二者涅槃解脱是智德涅槃是断德。
上名通下者名虽通下解惑宛殊以初果求索二智
菩提与菩萨上求义同故名菩萨以觉知义同故名
为佛此约义同非谭理等然亦密表以接小乘。
经正觉见道等者正观谛理断烦恼故。
正觉因果者能觉知苦果集因灭果道因。
正觉共道及以共道者所观圣行望阴是共望谛不
共于四谛下行义各别故名不共。
前三谛下一一诸行皆通五阴故名为共。
迦叶品之三¶ 第 599a 页 X37-0599.png
生死乍减无出钝中者谓或减至六五等悉在钝根
中收。
不应名向者若言初得道即名须陀洹者何故前十
五心犹名为向十六心方名初果耶。
既是初果等者此约初得为难若以初得名陀洹者
如伏惑外道舍邪归正便得三果既亦初得应名陀
洹。
经尔时具足八智者佛意伹云得法在初名须陀洹
不论于人犹未答三果之向所以迦叶次更问起。
亦具八智十六行者此还据超越那含以难也。
佛答又二等者经中偏约次第那含辨释陀洹为初
果义超越那含一向不论彼非常行之次第故。
有漏即似解者即四善根位无漏即初果巳上真解
也。
一毗昙师者释甚无理一时并观正当于共却云不
共然此师意以并观一谛不通于馀为共观十六谛
则别涉四谛故云不共终是不便。
前三方便即停心及总别念处犹是外凡未得似解
故共也。
后四方便者即燸等四似解巳明不与外凡共故曰
不共。
若初果下正消经文舍共十六行得不共等是约次
第行人舍外凡入内凡位名舍共得不共此是有漏
心中次第舍也。
迦叶品之三¶ 第 599b 页 X37-0599.png
若超下消经阿那含人则不如是盖约超越人也。
伹作后四者以于外道法中无燸法等故故须修习
既巳伏八地惑故入见道即證三果。
无漏下释舍向果八智得得果八智也。
故言舍向得果者舍十五心得十六心。
那含下释经阿那含人则不如是也以此句是双结
前有漏无漏之二故今随两文下牒句释之。
皆从中过者无漏心速疾虽从中过而不取果又如
神通人飞行虽速里数非无解。
此不便者以经云那含则不如是若如向解还是舍
向得果则与须陀洹同岂是超越人耶。
彼亦下此即数义既不符经故使人师进退重释初
约次第以初果对三果释。
初果定尔者以初果之前更无果故所以定当舍向
得果。
那含不尔者以那含岂但舍向得果亦乃舍果得果
以三果前有二果故。
若超下次以超越人对次第人释。
超越亦尔者以入十六心便得三果故还是舍向得
果。
既其下牒经结示以那含有超次二人不同故经云
则不如是然此释甚迂不如论家向云解此不便其
言不诬。
各有比现者欲界四谛下各有法智故云现也上二
迦叶品之三¶ 第 599c 页 X37-0599.png
界四谛下各有类智故云比也。
非十智中之八者八谓世智他心苦集灭道法比也
并尽无生故为十。
果唯一智者伹取道类智是第十六心为初果也。
方便之时具游十六者即内凡时也。
若依此例者四向既属三果二向应属初果也。
伹明正位者初果是无漏首故。
见思道异者初果是最初见谛二向是重虑缘真故
初果不摄二向四惑即三毒及慢二向则断五品四
惑二果断六三向断八俱是欲界四惑也。
乃应下应问云见惑有十思惟何以但四。
以思惟下释出以见谛时五见及疑皆先断故虽有
馀气摄入慢中故思但四如毕陵有慢习以过去为
外道故岂非五见及疑在慢中耶。
即上行人者即上流般也不经生即现般。
九人者七名如经并转世身證故成九。
信解者即是信人人入修道转名信解人也钝根凭
信进发真解故名信解。
见得者是法行人转入修道名为见得是利根人自
以智熏见法得理故名见得故开善弹云此简利钝
非是二人谓此非二种那含也。
身證者还是信解见得二人入思惟道用无漏智断
上下分结发四禅四无色定即是用共念处修八背
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两障先
迦叶品之三¶ 第 600a 页 X37-0600.png
巳断尽又断非想事障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
定得此定故名身證那含何者入灭定似涅槃法安
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證想受灭故名身證又
云但有身在心如水鱼蛰虫是故夺之但名身證又
俱舍云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證灭定无心由身
證得故名身證转那含修罗汉向更不出观断八九
十十二品修惑亦未即證罗汉。
经无色界般涅槃者即上流般中有于二人一杂修
者即乐慧即生五净居二无杂修者即乐定即生无
色言杂修者谓修多念有漏无漏等。
于现身上者于欲界身即得那含罗汉二果也。
遍四禅受生者此即遍没人馀文遍十八天处委如
第十五记今经据其大分伹指四禅。
利根亦不正关生数者未必生数多者便为钝根只
一生中亦有利钝例如身子利盘特钝亘由生数耶
今以生数论之则生少者利钝俱利生多者利钝俱
钝故结云今约四禅故作此说。
即是四句者以两种二句合为四句也一有进无定
二有定无进三但真四俱无。
经无自在定者谓勤修观解名精进从心难现名不
自在懈怠有定翻前可知。
经唯作有业无受生业者即多修慧解故云唯有作
业能于中阴般涅槃上界定微故云无受生业所以
不至色界此亦慧多定少人也。
迦叶品之三¶ 第 600b 页 X37-0600.png
疏云即散业者谓慧解为散业。
私谓下谓巳舍欲界虽未至色而此中阴巳属色收
即下经云离欲界巳至色界边乃得涅槃。
既不受正生者未至色界受生也。
一云下初标一非学下释出。
缘世谛心者世谛非前三果故非学非四果故非无
学。
缘真谛心者三果正在学地故。
即被导心者谓所导心也非学非初果非无学非罗
汉正是那含能导前世谛心至三果也。
缘真心者即更缘理而修成四果向故名为学。
修旧心即当位證真自名无学。
失念心者一退果名失念二出观同散心亦名失念。
此解不可见文云等者此解指后解也不可见经云
阿那含人有四种心便将四心纯约那含释也此破
后解前解下取初师解义也。
又言二是二非者即约四句二句是涅槃二句非涅
槃也。
还应下释出其义。
罗汉两心者即空有两心俱极果故是涅槃那含反
此。
若后解下此明四心俱在那含世谛即被导心失念
心真谛即缘真心修旧心世谛两心可灭故是涅槃
真谛两心不可灭故非涅槃。
迦叶品之三¶ 第 600c 页 X37-0600.png
即生灭之人者灭谓般涅槃犹云生般之人也。
常修行者生色界巳长时修行方般涅槃但有勤修
无速进道俱舍名有行般也。
不待自勤者谓不候精勤修道也大论云生色界巳
不经又修无功用行而般涅槃勤修速进二道俱无
故云无行然疏以行灭为钝不行为利者且约一义
亦可互为利钝。
生尼吒等者尼吒即色究竟天不用处即无所有处
也虽生无色不名无色般但名上流以涉色界来故。
答云不名上流者若准俱舍正是上流中全超半
超人也即生尼吒是乐慧全超生不用处是乐定全
超未至即半超也。
第三成前第一者外能论议由内具智慧乐寂静故
能修三昧。
第四还成前有五差等者修熏禅有五品差别故生
五净居不同。
于第四下此第四番既成前五差故须对前辨释其
义方显文中二解初引数师次引论师应以数义为
正。
言两无漏挟熏等者应有五种差别俱舍云由杂修
五品生有五净居言五品者一下二中三上四上胜
五上极然此五品所资业体是一由能资因行相不
同故此五品心资时皆有加行根本且初下品心资
者谓此行者先入第四禅定巳于此定中先起多念
迦叶品之三¶ 第 601a 页 X37-0601.png
无漏心相续现前后又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后
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少至二念
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为杂修加行圆满又
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至此名为根本成
满谓前后是无漏中间是有漏间杂修故名为杂修
由此资于广果天故业从广果没便生无烦此乃下
品夹熏也其中品等委如析玄记。
经云无小天即色究竟善可见即善现天小广即无
烦天馀名并同。
上巳兼释第五人竟者即于上流中明乐定人入无
色巳当兼释无色般也委论体状如第十五记。
天须菩提等者此名待时解脱人也由资缘备足乃
得道果然则或奢或俭去就在人故浑俱罗衣直五
钱天须菩提房严七宝虽丰约有异而俱證圣果既
是机宜则从所好虽然与其奢也宁俭。
论师亦有下引论家自有二师释义不同亦有同数
人义说上二界无初人或人故云亦有同前云无即
同前数解也。
或云下此亦论师明上界有初入人也故引普曜为
證。
而有此文下此数家对普曜和会谓信法行人在欲
界时巳在四善根位故云初在方便出观之后生于
色界值佛闻法小得道果故知元始发心还在欲界
八万诸天得法眼净盖此人也。
迦叶品之三¶ 第 601b 页 X37-0601.png
罗汉中乘者中乘支佛也。
经悉是佛性者始自阐提三障即三德终乎如来究
竟三德虽善恶等七人之殊而不离于佛性水也。
涅槃无因那得名果者此据如来于静师子吼品广
明涅槃是果无因故今举为难若无因者云何名果
为此难者欲使如来辨因显果令人修證。
经亦名沙门是因下句是果先明七果等者为显涅
槃异前六也而经中皆对果辨远近之因皆以亲的
为近因疏助为远因不约时为远近也经馀残果中
第三身延年益寿是其果体下名远因复言即是延
年益寿谓所施衣食能延他之年益他之寿故指衣
食以为远因不论寿体经平等果即净土果故以十
善为近因复以三灾为疏因三灾起时众生能改恶
修善故为增劫之种。
答其后问具于三义者此之三义在下问答文但以
此中巳含三意迦叶不晓故更问之于是如来显示
三义也。
经即八正道等者沙门等名该乎偏小要其所归无
越一实故八正即无作道品是住前圆因。
经永断一切贪嗔痴等此分破无明及究竟破是因
果也。
经是名下双结是名沙门结前八正沙门果结前永
断。
经断一切乏者一切众生在生死中馑乏无漏财食
迦叶品之三¶ 第 601c 页 X37-0601.png
今修八正得无漏财能断此乏故云断乏则道是能
断乏是所断。
经断一切道者偏教能断之道今亦断之是知断乏
是断生死断道是断涅槃则正显中道无作八正是
沙门义故疏云断馀乏乃至即双非意也。
经永断三世生因缘者明其因亡亦断三界五阴身
者彰其果丧。
其向属何所摄者支佛虽一坐断惑而有果向之异
婆沙云缘觉先离八地惑一坐證觉更于九地次第
而修更起无间解脱二随下八地中虽不断惑观行
次第法尔故也地地各有一十八心九地便成一百
六十二心先道十六合一百七十八心故知先离八
地惑时名支佛向也故今问之于七人中为属何摄
答中二初反举前文二亦是下例成今义。
本取住为第六者正取那含果为第六人也。
亦是本果等者前那含既取本果为第六例今支佛
亦取本果为第七人故支佛之向在第六摄问第六
是三果支佛一坐断惑岂有三果耶答且据一坐断
中欲惑尽时以说若通而言之支佛向亦属三四等
此答未遣难者虽云波罗蜜翻到彼岸然六度之名
还是因称故未遣难。
别有意也者此既三乘共位即是别圆接通及别圆
地住俱是分證三德名到彼岸故经云菩萨及佛具
足成就又云得六波罗蜜果故是知菩萨分果佛究
迦叶品之三¶ 第 602a 页 X37-0602.png
竟果若地住巳前及通菩萨虽行六度不名具足成
就非是果也。
佛性亦有亦无者未来必得亦有未有现用故亦无。
即是两破者若云阐提得菩提名染著不得名虚妄
能破此二故也。
以别破通者以通别二教邻接故且以别破通具论
亦是以圆破通也别约證道义与圆同故且约别。
故七人等者通教非但因位不修无量三学佛亦未
修悉须改观所以破之令其改观虽云果上无人为
接初机且作实说故通教佛亦在不修之数。
以通涅槃为河者明此七人但过分段河未度变易
河也。
经作五逆犯四重者由未见佛性则成逆中道理犯
中道戒也其第七人未出变易通名沈没。
第二出人者即是改观人也。
经近善知识等即是近圆知识发圆三慧修圆三品
度变易河分到三德如经。
经是名染著者若云阐提不修自得菩提作此说者
名染著人若言阐提永不成佛名虚妄人染著谓执
理迷事故谓阐提自得虚妄谓执权谤实故谓不得
若言阐提不断善性若改修恶则得菩提乃能离斯
二过。
经异想异说者由想不当正理故令口异说。
经谤佛法僧者谤身中一体三宝也。
迦叶品之三¶ 第 602b 页 X37-0602.png
后之三句等者即是就众生有佛性无佛性三句疏
文解释连接上科故至此中指云后之三句耳。
总结大宗者佛性是一经之宗主故今总以结之。
佛性之理者若是数法则属三世由非数故是常住
也。
经一切善不善等者因通善恶果唯无记谓九界因
果即佛界性故云尽名佛性。
或因中说果等者只由因果理同生佛不二故作此
说。
四结随自意语者以三号结示也。
初明佛性同处空等者初明同则显心性体遍以一
切万法摄属于心心外无馀岂复甄隔故虚空周遍
以喻斯理。
次明异虚空者以此佛性只是有情本具真性周遍
故须简异木石及妄惑小乘此则似异虚空有所不
遍然妄惑小乘及以瓦石悉由心变当体是心故次
虽说异未常不同初虽说同未常不异。
三破外道等者既以虚空喻性须知能喻之空不同
外人所执金錍论判此经初同虚空文为实次异虚
空为权今疏主意同异咸实各有深致如显性录和
会。
此乃法王正典者同异悉佛说故。
眼所见虚空者外道不达虚空之性乃于所见空一
显色妄有推度如下十番亦犹此方丘光庭等推度
迦叶品之三¶ 第 602c 页 X37-0602.png
海潮悉随情见。
是无故不得有三世者虚空是无则无对待对待既
绝故无三世。
无即是常者以体性虚无绝迁改故。
佛性是有者虚空虽常以百千方便终不能见故是
无佛性亦常以修道方便则得见之故是有。
佛性不全有者但约可證故云是有非是有法故不
全有。
经如虚空华者全空是华华处即空故非三世。
不复细开者此段经有标释结以可见故不更细开
经得菩提巳于一切法无挂碍者楞严云发真还源
十方虚空一时消殒金錍曰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
佛之依正此皆佛性究竟开发也又此三文显常虽
同义或小别初非三世约竖明常也次非内外约横
明常也三无挂阂约非横非竖明常也又迦叶以众
生佛性为问而佛于三文悉约果地为答者意明因
果不二生佛无差故问因而答果也此之深旨不可
不了此文既然馀皆仿此。
虚空非三世而名为有者应云而不名为有文逸不
字或恐文误但改有为空其义自便非逸字也以向
经云虚空无故非三世今云名为有者讹也。
而名为常者向经云佛性常故非三世摄佛性是有
非世故常。
同无下结难虚空涅槃同无三世何不虚空同涅槃
迦叶品之三¶ 第 603a 页 X37-0603.png
是有故云何不同有。
只为将护等者此荆溪助显章安之意也故知佛性
异虚空义非但对于圆机亦为灭后别机故作此说
言将护者谓好权者闻实必谤谤则起恶故佛为将
调摄护此机缘故所以且作异义释之若谓不然如
云瓦石永非岂二乘烦恼亦永非耶以世人共许烦
恼即菩提小乘即大乘故。
忽有机缘者圆顿机也。
不可不说者既对圆机应云烦恼即涅槃乃至瓦石
即佛性。
但依下答者即下经云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也既虚
空无对正明佛性一如。
不唯正报者大小两乘所谈色阴则收内外之色内
谓六根即正报也外谓六尘即依报也世人既许五
阴即佛性若云瓦石无性者即是不信阴有佛性也
世人不晓旨妄执瓦石非性之谈以拒一切唯心之
义广如金錍论中说。
以虚空无待者即解经无非虚空对于虚空谓一切
世间无有一处不是虚空而与虚空作对待者故云
无非等可喻佛性遍一切处若依若正无非佛性此
乃以虚空之绝待喻佛性之绝待也故不二门云十
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遍谁云内外色
心巳他然空及佛性各有待绝二义下问答当明今
以佛性待义对虚空绝义故有不同故云虚空无待
迦叶品之三¶ 第 603b 页 X37-0603.png
涅槃有待等若依金錍论即判前文瓦石非佛性者
是权教缘了之性此明虚空周遍者是用实教正因
结难与疏主释义不同不须用彼释此然则章安荆
溪两释并通故无优劣如显性录明之。
虚空亦对非空者对森罗万像说有太虚即是相待
义何谓虚空是绝待耶故云何故非待。
解云下据斯释义足见章安深晓经旨乃知涅槃虚
空法合本齐但对机宜且作异说应知涅槃虚空各
具待绝即绝而待故成妙有即待而绝故是妙无既
待体即绝则佛性岂除于瓦瓦绝体具待则性遍还
指于有情故知疏文微而显宛而成章非疏主圣师
谁能述之。
涅槃本绝而名为待者涅槃等三全烦恼等是故云
本绝而欲令断惑證理故折挫凡夫云烦恼非涅槃
欲令不起小志及以拨无故折挫二乘等云阐提支
佛非如来欲敦逼众生令反观自心故云瓦石非佛
性此皆对治之意故云而名为待也。
虚空本待者太虚对于万象故曰本待今据万象之
虚亦不离空故云而名为绝是知法喻各具待绝二
义佛对机宜法且约待喻但约绝故使涅槃虚空常
住则同有无乃异。
妙有等者由待绝相即故得妙名。
此即不倒者经文且约绝待之喻对相待之法以明
义异故不可以相即为例又复应知经云涅槃等三
迦叶品之三¶ 第 603c 页 X37-0603.png
只是同体异名而巳故前经云涅槃即如来如来即
佛性若欲分别不无差别是明涅槃是果證寂灭之
法故非烦恼喧动之法如来即能證圆极之人故非
二乘偏小之人佛性即因中所具之理故非瓦石顽
碍之事此乃相待义也若绝待明之涅槃即解脱如
来即般若佛性即法身又涅槃摄三涅槃如来摄三
身佛性摄三因是则展转总别悉皆具三此三即一
一三三一因果咸然生佛无殊依正何别虚空绝待
可得喻之寻此经文宜知此意。
涅槃有对者即对有为烦恼说涅槃寂灭也。
即是无者下只由虚空是无四大是有有无虽异而
并无待对故以无待之义互难令同初难令四大同
空次难令空同四大初云四大无对等者若佛宣说
世间无有一处无空不得对无说空为有者且世间
色处悉有四大亦无一处而无四大无无可对亦应
不得说大为有故云亦应是无。
四大无对等者若谓世间无有无四大处可以形对
而犹得名四大为有世间虽复无处无空可以形对
何为不得说空为有故云亦应是有。
此文不易者以四大并空义旨幽隐诫学者宜在研
详故云不易。
无形四大对于四大者谓絓是色法俱是四大无有
一物不是四大而为待对也。
虽无外许等者许处也谓无外处非四大物来与是
迦叶品之三¶ 第 604a 页 X37-0604.png
四大物作对以四大遍故也。
名自相对者对火热有水冷对风轻有地重待对宛
然岂同虚空但一而巳。
涅槃有十五句所以无者此正以涅槃待义对虚
空绝义以示不同问胡不约涅槃绝义令与喻齐又
胡不约虚空待义令与法合答举待对绝以示不齐
者盖时机所宜因兹得益故佛作此明问虚空待绝
其义易明涅槃二义若为分判答待义约修约事故
离烦恼绝义约性约理无所不遍以修冥性以性达
修文虽两分理终一贯。
经涅槃是有总明异空次别显之为智所照名为可
见为心契会说为可證具足平等法门之身及不思
议变化之身故云是色可为行者寻求趣入名为足
迹可以言论称曰章句体备万德称之为有德状殊
分说之为相为心攀历故名为缘众生同趣名归依
处离世纷动说为寂静体无暗障名曰光明永绝危
怖称曰安隐究竟所到故云彼岸。
是故得名非三世摄者总以结之总别及结共十五
句。
第三破外道计空者世性眼所见空不堪为佛性喻
故广破之。
空是明色者此显数义全同外计虚空。
虽无不可说常者解有二义一者空实是常以外道
不达空性妄计为光明故则成无常二者太虚空性
迦叶品之三¶ 第 604b 页 X37-0604.png
于世间为常以实理说亦是无常何者由妄心变造
故由妄心分别故故楞严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
界又一人发真还源十方虚空一时消陨故云终是
无常也虽通两说前义为正。
言亦可下恐人作常住义释更重示之尚书云虽悔
可追盖言不可追也与今意同。
真谛有重数者光宅者谓小乘所證大乘所證既殊
即是重数则同虚空满处即无空处乃有。
箫管下举事显空是次第法亦如去除墙壁空相渐
现岂非虚空次第而得箫者风俗通云舜作箫其形
参差以象凤翼五经通经云编竹为之长尺有五十
尔雅云箫大者二十三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门向者向窗也诗云塞向墐尸。
有中无空者有物质阂则不得空故知空在空处。
空在有处者如凿石为窟于中得空和土为瓶围空
在内岂非空在有处于无物处无由取空故云无处
无空。
如湿烂等者此约虚空是灭怀义当烂故无未烂故
有故于此物以显空义若本无物灭坏何施物若尚
坚未有坏相故单有单无俱无空也故经云二处无
故。
经𦘕虚空至海水者𦘕作虚空如漫漫海水之相此
显虚空既其可𦘕则知可作。
一异业合等者空静物动两聚一处名异业合鸟喻
迦叶品之三¶ 第 604c 页 X37-0604.png
物业树喻空业。
二业共合等者空物俱动两聚一处名共业合。
空亦合物等物前空缩物退空进故知亦业亦动故
以两羊喻之。
物只是体等者如人身是体而有去来之用有体则
有用故云此二事体用巳合也。
空即是体等者如室中空空即是体而有容受床榻
人物等用。
用此体用巳合者即空体用及物体用有空必能容
受有物必能移动故云巳合。
后更两两共合者两两即四指以喻空物各有体用
如身入室中则是两两共合也思之甚易见。
或心神等觉者百论第一云外曰实有神如僧祛经
中说觉相是神内曰神觉为一耶为异耶外曰神觉
一也内曰觉若神相神无常若觉是神相者觉无常
故神应无常譬如热是火相热无常故火亦无常然
今所计与彼意同是故引之。
唯破后合者既云先无后有则是破两两相合不破
前空体用及物体用自合也。
有则俱时者既有于空必能容受既有于物必能动
移岂可言先有空时无容受用等耶故前合不可作
无常破之问若然应前合是常住耶答体实无常且
以彼体用同时作先无后有破义不显故且置之。
而浅下据世间浅识之人说空物体用既有前后还
迦叶品之三¶ 第 605a 页 X37-0605.png
属无常故先无今有之言亦破前合。
经如世间法即是举譬也。
不得言一可解者如前难应有多空也。
举五大住倒破可寻者五大即四大并空而经中不
明火大正言严世土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
空也经中皆举本显末明其所依是无常故能依无
常于中四对一草木依地二地依于水三水依于风
四风依于空为显第四举馀类之一一对中皆初明
其末依于本后就本中辨明无常类显于末是中宣
说虚空无常令风无常从他意说非佛自义论佛自
义虚空无法不为物依。
经若无常下以空无常破常破遍此乃反难非显正
义若论正义空是常遍则非无常非无常故非物所
依。
习解除惑用者即广明中道中第三段也。
若无此观者二乘及偏菩萨无中道观不能破大烦
恼所以于世有诤。
先明如来二明菩萨者此举极果真因俱无有诤。
世间智人者即圆解成就之人。
故与物和者称机适会故名为和。
违于佛旨者如前二十一双诤论。
况世间人者尚与佛诤况复世人宁不与诤。
次列十法者经明十法并须约圆释之信三障即三
德方名无诤下九例尔又此十法与前师子吼中修
迦叶品之三¶ 第 605b 页 X37-0605.png
十相义同文或小异即今内善思惟前名寂静是中
智慧前为第十此为第七今云怜悯众生前名惠施
法身破坏者以迷惑故法身不显名之为坏法身不
显由无观智即坏报身境智不显岂有应用即坏应
身故云三身尽坏。
即是观不观者观即初句不观即第二句。
经说是二义者有无二义也。
离诸结漏者既是中观所治漏义通于界外。
因于外缘者五尘境也。
说者或小不同者偈云欲欲知汝过皆由思觉生若
能断思觉知汝即无有涉云如来昔住王舍城中阿
难乞食有女携儿就井汲水女见阿难容仪端正心
生爱著注目不舍不觉以索系儿死因生悔心故说
斯偈乞食还以白佛佛令阿难受持是偈云是过去
佛宣说彼女尝闻非女智力而能演说故云或小不
同疏云欲欲二字是问起之辞不在偈文之内。
无明与我见合者无明与三界见惑合为一。
简异欲漏者明上二界一一禅地各自缘于尘境能
生漏心故经云于欲界中因缘又一心支为内四支
为外。
经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别内外者正辨无明之相
也泽州云我及我所汎解有四一神主为我诸阴为
所二假人为我假法为所三内法名我外法为所四
佛性名我真中所有德义差别说为我所故上经云
迦叶品之三¶ 第 605c 页 X37-0605.png
知我我所是人出世不知前三本无不识第四本有
名曰无明内外解亦多种一众生名内外法名外二
阴界等事相为外苦无常等法相为内三有法为外
空理为内四真法为内情想为外五真性为内真用
为外不识此等名曰无明。
先释互为因果者不善思惟生于无明则不善是因
无明是果无明生不善思惟则无明为因不善为果
释增长者以此二法同能生长一切烦恼故。
譬结者如子生牙子是近因四大远因烦恼亦尔不
善思惟以为近因无明生烦恼为远因又由无明故
不善思惟即以无明为近因先起思惟亦尔。
先唱有两者经是内无明即独头经因于无明至内
外因即相应名外无明经若说至无我是释内无明
直尔障理名独头无明既云不识无常等岂非障理
经从若说至我所是释外无明谓与诸使相应而起
名相应无明既为一切烦恼因缘岂非相应。
疏云从生是外漏等者但解外无明义也谓从内无
明生诸烦恼复受外名而无明但是一也又下疏云
内心不了名内无明不别外事即外无明。
结两果者即二无明感生死果故云两果。
能焦因缘者以中道观火燋因缘之炷虽涅槃无始
而令有始故初住證乎三德虽生死无终而令有终
故初住破彼无明故云成有始终。
翻彼生死归涅槃终者终字误应云归涅槃理未治
迦叶品之三¶ 第 606a 页 X37-0606.png
本亦作理字且涅槃无终而有始不应云终。
亦招阴果者诸漏是惑因能招生死阴果。
欲自相生者欲字误应云各自相生。
还复取相下两义释经初约取好恶相生贪嗔者名
爱因缘。
次或复下明爱在心未是取相但取相之惑由内爱
而生故经云爱因缘故而能生长等。
无漏无果报者修无漏者无生死果报也下文自释
是因中说果者心是因身是果由修初经定心为因
故感梵天身果今因中说果乃名初禅为心身也故
经我从心身至梵天边只是从修初禅得生梵天耳
但引心身之名以證因中说果当以此意细寻疏文
坦然明白或有经本注云因心运身故言心身者人
师谬注非是正翻。
下句复云等者即经云一切圣人修道果报等也既
云修道正约因中但此之因必克佛果所以因中说
果故经结云名为无漏果报。
** 迦叶品之四
经从恶烦恼者即恶性非善故。
经纴婆经典释文作尼林反。
识初起时等者以识创起但悬青等总相故。
想得假名者次取境像即是想心。
未能分别者即是识阴率尔而见未能分别即属无
记。
迦叶品之三¶ 第 606b 页 X37-0606.png
色阴粗浅者以色阴显现易解故然此但观三阴亦
是随机之说。
三阴猛盛者想心如向释次领纳前境即是受心次
起贪等烦恼即是行心。
行阴过重者然三虽并猛盛而行阴过重以由受想
流入行阴成业招报也所以开为欲业者谓由贪欲
五尘而起于业故此二种并属行阴。
只是果报者以五阴是现报故。
五果之末者此十二因缘现在五果受最居后故云
末也。
从于此处者从受支处复起爱取有三因也。
言因缘者下此是疏主超取下修道中三触文来释
成此中复起三因之义也。
次第因缘者即从受复生三因也。
即是烦恼前心等者俱舍颂曰明无明非二彼疏释
云无漏相应触名为明触染污相应触名无明触与
有漏善无记相应触名非明非无明触故云非二也
今正明无明是爱取前心八圣道是无漏前心有漏
善无记谓人天善心也。
经所谓内外漏者无明三倒名为内漏馀名为外。
经非有受等者四句求受不可得但有假名故也。
经断是和合者三假四句推之令契佛性中理名断
和合。
触有三种者触是触数生一切法今随所生开分为
迦叶品之三¶ 第 606c 页 X37-0606.png
三。
若行心作恶等者于四心中行心后起若作恶者则
显前三心是无明触作善等例尔。
又一解如前者即指前疏约烦恼前心等。
文云下意指经文义通两解。
行心中别有想倒者由受想流入行心致令行心起
于想倒。
乃有不用处非一切者以第三天无想心故又十一
切处但至空识二处有一切想不用处则无故云但
前二是一切非字下多谓字。
经十一切入即十一切处也如法界次第。
与数大同者数人虽不明慧心亦指缘世谛名想受
耳。
佛或时总说等者即总举想受二心以摄馀心。
或时别说者一一别说诸心也。
想受二灭等者正指今文是总说以包于别也。
此两意正詶前问者谓因人说法则举人知法因法
说人则举法知人以类说想受灭即知一切烦恼皆
灭故云正詶前问。
即是烦恼门者以外尘内根通入烦恼故。
正是内心者欲即贪嗔痴心正是行阴故云正是内
心。
能生心欲者以三毒心依前境而起故。
因中说果者三毒依尘而得成就故尘即是因。
迦叶品之三¶ 第 607a 页 X37-0607.png
经十种想者谓五尘及生住灭男女想依前倒想生
十种想。
数论二解者初是数解次是论解然此二家明王数
同异如前二十一番诤论中疏记。
受即痛数者受十数之初而云痛数者古翻名受为
痛。
作生不作受者泽州云初发善恶能生后果名作生
业未润受果名不作受业疏中第二解语义未详馀
皆可见。
经黑黑果报者上黑字自为一句是业因下黑果报
自为一句是业果白白等例尔黑谓十恶白谓十善
杂谓善恶间作不黑不白是无漏总此四种乃成二
法前三世间后一出世。
无漏是习果者小乘谓入无馀无报果故是故但有
现在习果。
经郁单越等四洲名如前记翻释。
重苦轻苦者苦应作黑字误也重黑即上品十恶故
入地狱。
皆具四门者即体因果修之四也。
但云烦恼等者等取业有苦也虽亦有四而与前四
义殊。
私谓下荆溪示此文亦具前四门义下分经为此四
段者荆溪所分也。
且依现文等者且依现文是明果报则例前四门但
迦叶品之三¶ 第 607b 页 X37-0607.png
有其三以经云爱果名取智者当观爱因缘头等据
此现文即是果报若约智者当观之语故属修道故
知约文约所故属果报约义约能故属修道。
烦恼得苦者即经云烦恼因缘生苦又云业因缘生
苦也。
不应云招报者小乘但云业招报故今云烦恼得
苦苦即报也。
然此四句下并是悬释经文。
后两句亦尔者有为头亦具四句苦为头亦具四句
例前二句说之。
今文伹九句等者今世行本皆十二句未详九句者
𨵗何三句。
准理下今师定义若直依十二因缘次第相生者始
从无明生行终至生生老死但十一句今经家不取
此义而以惑业有苦四法展转相生成十二句以表
因缘轮转有十二句若以四法尽理而论定须十六
如下疏。
有前生后者如云烦恼生业即是无明生行也。
后逆生前者如行生无明等。
跨节相生者如因无明生爱取即跨越中间行等六
支下四四句明相生义不出此于此预示寻文易晓
文云内外爱等者此探示下明果报经文也。
皆通者虽二义并通必以受苦为正故上云爱义稍
弱也。
迦叶品之三¶ 第 607c 页 X37-0607.png
体中为四者因缘之体不出因果故此四文初明相
生则因果并举次之三文并就果说。
经观业是二果报者当知此因缘文正明果报然
报必由因故十二中二道属因以正明果故故明体
后三皆在于果以此例前五阴文中虽明于果而正
说因故至此中经乃结云智者观业观烦恼巳也凡
寻经文须识傍正方见义趣钩锁相连厥或昧之文
旨才绝。
体即是有者地狱众生体是色心即识名色等故云
是有。
经一百三十六所者大狱有八一活二黑绳三众合
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热七大热八阿鼻是八大狱一
一各有十六眷属通本合有一百三十六如前现病
品委记。
三界皆苦者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大乘即爱无明为苦因者正取烦恼能招报也。
即爱字下多有字。
小乘下小乘虽云业惑为苦因而正取业能招报故
云无明是傍。
是故下引经證成大义即圣行品文也。
亦因亦果者无明缘行则无明是因行是果行缘无
明则行是因无明是果。
能生中道佛性等者阐提性善虽本具足此经方说
故曰还生。
迦叶品之三¶ 第 608a 页 X37-0608.png
依教下偏小不行故曰希有。
即叹三宝者教即是法行行即僧。
云何梵行之缘者教能诠行依教修行故教是行缘
此示迦叶正问于教非是问行言行体者即四无量
心是梵行体此明行之当体非所契之理体也。
经善男子一切法是者由迦叶汎尔通问佛亦通途
而答语通意别别指今经但由语通故引起迦叶历
别广问。
皆能生行者权法生权行实法生实行今佛正约开
权显实法生一行一切行即如来行故云满教含一
切法。
经能生行等者只应此经能生梵行何故佛答云一
切法耶。
只此涅槃是一切法者今经开昔九界三教之权显
今佛界圆融之实权即实故善恶等法悉是梵行。
今断最轻等者即指界外根本微细无明名为最轻
简异界内枝末粗重也。
一时同断者虽观三惑本无不妨粗垢先落。
开善下明三十七品外凡通修故云通外凡文中云
通内外者文剩内字未治本云三十七品通外凡所
行故下观师破云云何外凡而能观之知此内字非
也开善意云外则通修诸品内凡巳去则更别修故
云三四二五并是内凡等。
八正下明见修二道皆是真圣。
迦叶品之三¶ 第 608b 页 X37-0608.png
观师下弹彼二家立义意明道品唯是出世圣人所
行如是释者还是一途非通方说岂可凡夫不修道
品若不修者如何革凡故引天台明义道品多种方
无局执。
具在止观等者即彼文阴境第六道品中明也故彼
文云道品有四一当分二相摄三约位四相生一明
当分者未必具品方能得道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当
分是道故云当依念处得道又云是道场又云是摩
诃衍念处既尔馀品亦然是为当分道品而非调停
也二明相摄者如念处一法皆摄诸品引释论文云
念处既摄馀品馀品亦摄念处是为相摄道品亦非
调停三约位者如念处当其位正勤是𤏙位如意足
是顶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位八正是见谛
位七觉是修道位此是约位亦非调停也四相生者
如修念处能生正勤正勤发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
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觉七觉生八正道是为善方
调适戒定慧等皆名为正清净心常一则能见般若
是为相生亦是调适。
开善据通修道品者即止观第四相生意也且据彼
外凡通修三十七故此判之若彼明内凡巳上还似
约位。
离道品则不得果者止观云真法名无漏道品是有
漏有漏能作无漏方便方便失所真理难会下经明
梵行唯在无漏且从别说准理并通当知分会真理
迦叶品之三¶ 第 608c 页 X37-0608.png
故得分果究竟会理故得极果经明小果大果皆由
道品于大果中义含分极经见佛性即菩提果及佛
性果即涅槃果果。
经能坏颠倒者能坏八倒也。
能坏恶见者前二教坏三界见后二教坏同体见。
能坏怖畏者入地住巳离五怖畏。
而能生解者生相似无漏解也。
发心相续者梵行之法令于众生从初发心上求下
化念念相续至于极果方名梵行世唯一心故不取
之。
但轻后三心者以识心最先起故虽有取相而轻于
受等三心。
但一往得境者明五识伹是率尔总相缘境未成三
假至第二刹那和合流入想心方名因成前念续于
后念名相续假待馀无心知此有心名相待假此明
三假唯住三心此亦从重而说。
故知识心巳有取相者前问对三心之重云识非倒
今答据轻识亦有倒是知识心亦有三假。
举果明因者以识心为因以想心为果想既有执而
想从识生故知识亦有执。
若论其体各有所据者以体别故成三十七研其种
性则唯有九。
根力为六者身根进力足正勤为六。
所馀各一者于七觉中馀有三觉即后三性七即喜
迦叶品之三¶ 第 609a 页 X37-0609.png
觉八即猗觉九即舍觉。
此第下今经九义与婆沙论九数虽同名义永异今
经之九一一皆含三十九品。
实是解脱即少分者谓四沙门果毕竟即圆别分果
极果。
经如来先于此经中说者指德王品。
经众生初知者由佛说故知则佛为根本。
以触无定等者正示释触有多句义也。
皆得说也者谓近善知识闻正法等悉是触对义故
悉是菩提之因俱名明触也。
因中有为诸慧悉舍者入分真时则舍住前相似等
慧以未破无明悉曰有为亦舍权四沙门果等二边
之慧也。
九法为三意等者寻经配释可见然经云因是四法
能生长道欲念定智举法太多长一欲字当以念心
共欲相随并伴通举故有此欲与禅支中忆念相似
彼正明念通忆而举此亦同然。
经心得解脱心即定也。
因中通内凡者应以净戒及修习四禅通内凡位出
家白四正是外凡。
通学无学者亦应云通大小果以第九毕竟是菩提
故。
二识支重出者即经云增无明识上巳云欲名为识
故成重出古今经本无别字下皆无识字者盖昧者
迦叶品之三¶ 第 609b 页 X37-0609.png
削之故北远疏解此句云无明迷惑增长业行故名
为增名无明心为无明识以此验之则远解北本经
中亦有识字。
二谓触为识者指无明触为识也若欲委消经文者
如泽州疏云识心缘境义说为欲六入触对六尘境
界义说为触受能领纳故名为识无明迷惑增长业
行故名为增名无明心为无明识名之与色是报体
性故说为主爱能生导诸烦恼结故名为导爱中增
疆方名为取故说为胜有业不虚名之为实生老病
死因缘中极名曰毕竟。
第五料简者根本因增此三法粗而复相似故须料
简。
唯除罗汉者谓但除第四果二三两果并属修道。
后观成亦名为想者观成称慧而犹名想者从因
立名方便即因也。
初习名九想者释论云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杀贼通
言想者能转心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颠倒等想故
名为想大品十想修通三位前三想为断见惑说中
四想为断思惑说后三想为修无学道者说今则不
尔如向疏云若论其位则通浅深以其初习亦名十
想故知此十初心通修又大品十想通小所修今唯
在大。
名救大略者大略犹云大纲也。
大品十想在法界次第中学者欲知同异捡对之。
迦叶品之三¶ 第 609c 页 X37-0609.png
经复观闻法者诸天及劫初皆闻他说非眼见故。
经明十时差别者前五在胎中若依俱舍在胎有七
位初七日名杂秽状如凝酥此云膜时是也二七名
疱状如疮疱此云疱时是三七名凝结状如就血此
云疱时是也四七名凝厚渐坚硬故此云肉团时是
也五七名形位具诸根四枝差别故六七名发毛爪
齿位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圆满故今总此三位名枝
时取四枝圆备也若依俱舍则前五七虽有身根及
意根由未有眼等馀四故六处未圆于十支中在名
色摄。
经炜烨于匪为猎反方言盛貌也三苍光华也。
三聚为色与无记者谓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无记
即第三聚。
可分段故者可应作有字误也故揣食亦名段食然
四食名相如第十七记初巳引成实毗昙略辨其相
今依他宗四食章更为明之四者数也食者资益也
段食即形段质碍之色也凡入口时有变坏相资身
益神亦能进善长恶名为段食触食者触谓触对祇
将心所起对前境可乐之法能生喜乐二受资身及
识适悦安泰滋恶发善故云触食疏明触食且据资
身此依成论也故彼论云冷暖等触名触食也思食
者即思量可乐之境思恶思善情及无情境不现前
伹由思惟而生喜乐资身及神故名思食四识食者
识谓识心缘虑了别为义即取前三食相资命根一
迦叶品之三¶ 第 610a 页 X37-0610.png
报住世连持功能色心相续便是资益长养之义故
名识食然此四食段食唯在欲界馀三通三界此四
并能资益故名食也。
经䂎矛粗乱反。
经虎兕徐里反尔雅兕似牛郭璞云一角青色重千
斤。
伹作此修者谓长观无常等不曾间断故曰常修想
也。
经是名沙门等者先叹真人以能息恶故名沙门梵
行无染名婆罗门离生死喧动是寂静除烦恼染污
名净洁永离众苦说为解脱。
是名智者下叹自行德知过求出故名智者识是达
非称曰正见到岸可知。
名大医下叹利他德可解。
是名善解下谓解上如来随自等三种语也。
诸佛七种语者知上因语至如意语如前三语中说
就今知七种中又二先自知二断德所生疑网者断
他疑网也。
经发心毕竟等者初住发心是因妙觉毕竟是果因
果理同故二不别妙觉从圣入圣则易初住从凡入
圣则难故今迦叶礼佛真因又发心之语或通住前。
* 憍陈如品
火器者其先事火从此命族故姓火器以其克巳苦
躬能受事火之道如器受物因立美号是婆罗门种
迦叶品之三¶ 第 610b 页 X37-0610.png
夫火有二义一照二烧照则暗不生以喻惑灭烧则
物不生以喻果亡既于佛法始悟无生故吉兆预彰
而姓以无生为义。
翻无知者乃是知无盖西方语倒也谓以无生智知
无生理故云知无既以姓表无生复以名示斯义。
其义甚多者依法华疏备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释
而彼文极广故曰甚多今止出因缘一释而巳故云
且出四意然须晓陈如本是菩萨示为小乘故始自
鹿苑引接有缘令得三藏四益经历二味弹诃洮汰
来至法华巳开秘藏为未入者今更重开故知四悉
益物该乎五味若然者此文虽复单明因缘而本迹
约教美在其中故下四悉既皆约鹿苑与今经对明
是以则知义包一代。
在先下四文即四悉。
在先得道者佛于鹿苑三转生灭四谛法轮于初转
时陈如得初果也。
左面下大论四十五云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连
是左面弟子以彼土至尊东向则左北右南南是阳
方故以智慧居右北是阴方故以神通居左通因定
发故也此二人并前佛七日而入灭持法迦叶领法。
阿难迦叶在灵鹫山入于三昧阿难于双林外为魔
所罥所以皆不在会故云于今未来上四弟子声德
普闻若在会者理宜对告既不在会则今顾命允属
耆年。
迦叶品之三¶ 第 610c 页 X37-0610.png
善始令终者初成既为说法后灭亦宜对告有始有
卒其惟如来故令物机心生欢喜。
布衍下甘露喻三藏真理也净名云得甘露灭觉道
成。
三本下先为外道故昔闻则自巳翻邪。
今因下今为上座受告则引他翻邪自行化他始终
破恶。
四初下昔对證小为大方便今对显常体权即实自
行化他始终入理然此四意并摄自他思之可了。
言令五人者应云四人陈如初悟是能引之人四人
后解是所引之辈能所通举且云五人。
若作下若论付法应付阿难迦叶及以文殊但二人
未来馀者巳灭故付陈如问文殊在会何故不付答
为引小故为开权故宜付陈如。
开宗略说者纯陀哀叹二品初开常宗略说其义从
长寿巳下即广说也。
得前少意等者但得前正观而失后破邪若依今师
则为全失以此非答问故。
又失其馀者失前正观及后破邪以命阿难伹在破
邪文末故。
两途皆得者既自迦叶品下皆为折摄涅槃用故无
正说流通之诤任彼各据终成用章。
二义无妨者此之二品巳入用章纵有馀文亦属用
摄以此推之则知后分但在用章不可更开第六章
迦叶品之三¶ 第 611a 页 X37-0611.png
也。
前品是摄恶等者然此二品摄恶摄邪义虽两异而
皆从对告人以立品目悉彰如来善始令终前品则
唯在今经以明始终迦叶既于今会始发众问故于
经终还复对告此品对昔以明始终义如向释。
二随所宜可见者谓机缘宜闻五阴即常故作此说
四言下今家止观唯观阴境正与此同只由众生无
不五阴现前故使诸经举为观境若烦恼病患等法
未必常起故且不论。
五阴是其始者即经云无常色等。
涅槃即其终者即经云得常色等涅槃即种智异名
种智从智涅槃从断又种智能證涅槃所證智断能
所其体不二故知此文与大品同。
复呼缘心为色耶者他云辨智明净譬之于色智即
缘心也。
岂可以小乘等者小乘灰断故无色心他云佛无色
心全同小义岂可以灰断之牛迹盛常住之海水乎
据实论之下应云佛无色心言不无者字误。
引经下證无色心。
过意界者意即是心心尚过之何况有色。
虽引下斥云还成自害者经云过意界在智业即是
舍无常识获得常识故知智业即是佛心既许有心
岂得无色何谓佛无色心耶此师引过意界言以證
佛无色心不意下句云住智业反成其有故云自害
迦叶品之三¶ 第 611b 页 X37-0611.png
说于前义者鹿苑所谈无常五阴名为前义。
虽别圆二种者前云破无常色获得常色即是别教
地前破九界无常之色登地获得佛界常住之色次
云即无常色仍是常色谓圆教始终体达无常即常
虽二种不同俱明有常色等云何他人云佛无耶。
结成褒贬者初文褒也。
一切外道下贬也。
谋议有五者前四番皆顺外计毁谤如来后一番违
外道计赞叹如来皆是大权示为毁赞共熟机缘或
可前是实行故毁后一是权行故赞第二番中云或
说生净饭王家或说不生等盖昧如来随机异说故
检其相违以为谤本。
经粗犷古猛反说文犬不可附也不综总宋反习也
经是大法砺者其平如砺故是大法称者能定轻重
故砺力制反磨石也。
经调伏迦叶等者以迦叶等昔并外道故。
经则生嗤笑充之反苍颉篇蚩轻侮也不能悯汝狂
乱而反轻笑即名愚人。
经刨须弥蒲交反。
齰齧士白反通俗文啖曰齰。
经卤土音鲁左传曰表淳卤杜预注曰淳卤埇薄之
地也。
经往至佛所头面作礼者往至则通彼外道作礼则
唯在于王以外道未归伏故智论云外道是他法故
轻佛来至佛所自坐白衣如客故命坐。
涅槃何曾常耶者以三一相即故皆不定欲破外
迦叶品之三¶ 第 611c 页 X37-0611.png
计无常之执故云是常而此常体无常即常常即无
常亦即非常非无常也。
旧当此难者古师立义正受外道此难也。
佛先问之者即经云汝性常耶是无常乎。
其向拒抗者应问云如来何不直答彼难而反问彼
义者何耶故疏答云其向但以五难拒抗于佛而不
出巳义未知彼计是常无常故先问之。
佛因馀难者未即直破我性是常且难所生二十五
法是常无常故云馀难。
遂出其义者因佛馀难即便答云大等诸法悉是无
常乃知彼计因常而果无常也故云遂出其义因彼
出义故佛立并以通其难。
若尔即是下正释此意。
是常下云云者为破外道因性是常而果无常故佛
且约别教因无常而果是常以翻破之若就圆义因
果并常。
何故不同者百论所明二十五谛正是迦毗罗义何
故与今文有不同耶。
解云下意明百论即是元祖所立名相今经阇提所
说乃是胄裔改张故有不同三师即三仙名义如前
记。
如庄严下引例此皆弟子于师所立名义辄有改作
以例阇提改迦毗义。
论就一体者就一人身有大小便故。
迦叶品之三¶ 第 612a 页 X37-0612.png
经就二人者男女即是两人之别义亦互显故注云
云。
问平等根者问字误应作心字。
答彼第三难者谓难从因所生悉无常也。
若答汝义者今此破意且用别教破之由彼计能所
法别故今亦以能所破之。
实法苦乐者谓生死苦涅槃乐也。
终以苦识研成此乐者谓内凡人观于相续即是苦
识念念无常作此研之得入涅槃即名为乐而此得
乐即是證灭据此师意谓苦灭相对成二研苦至灭
故一。
道谛例尔者则集道相对成二治集修道故一此师
释义今所不用。
又有师下此为正说。
四谛平等名为得道者即是因果不二境智两亡名
为平等。
若依爱师宁解此文者此斥爱师违经之失今云圣
人是一岂得约内凡相续道中研苦为乐以解亦一
义耶。
若依开善此皆现迹者谓本是大权示现速證。
庄严下谓是实行若作权释岂显佛力及说法功然
虽二释但昔教义未称今经须知寄小證果本了圆
常方是今意。
巳断烦恼为涅槃者破覆理无明显本有常住涅槃
迦叶品之三¶ 第 612b 页 X37-0612.png
此别教义也。
但以不生等者烦恼即涅槃故曰不生。
宜作此说者宜作断烦恼说也。
若法灭无者即释经若除烦恼巳名涅槃者也。
同于互无者凡夫烦恼处无涅槃如牛中无马圣人
涅槃处无烦恼如马中无牛。
今明生死下示正理以生死即涅槃故故云本有涅
槃既生死涅槃两皆相即正当互有故牛马互无不
得为喻今对外道且从别说。
虽牛中下释出互无是无常义。
牛中无马而言有马者牛处虽无马不妨牛外别自
有马不同兔角之无。
终是本无今有者牛处无马是本无牛外有马是今
有。
涅槃亦尔者亦应举生死合喻文且从略若具合者
应云生死中无涅槃是本无而有生死是今有涅槃
例说。
经异相无者即互无也。
土宜异者西土蜜性应热故能治冷不同此方蜜性
也。
无漏中实有有无之惑者有无惑即无明谓执著有
无障中道故故名有无惑以小乘无漏智体是无明
故云实有等。
但无取相者谓见思为取相惑。
迦叶品之三¶ 第 612c 页 X37-0612.png
招提下真无漏者此指佛地或恐但指四果以云实
不得报岂非小义。
无劳解体者解体即无漏智体也既无漏无报故
解中无惑。
而胜鬘下此是招提引经释难也恐他引胜鬘以难
巳义故此释之。
相似无漏者即四善根位。
被导无漏者谓小乘前三果及大乘佛地巳前虽俱
分證无漏而犹为极果智之所导故经说无明缘无
漏为因也他人既无四教甄别故所立义大小混和
所引三家俱未符经应知经言病中无药等亦是约
别教以说例前可知故疏但引古释之非而不明正
义又引古而无破斥者以是非可见故。
则无复色者即疏解此卷经初所引佛无色心家义
也但取无色为常不许别有常色故云无复色故所
以为常此释违经。
经能观色常法者即同缨络经修二观方便得中
道第一义谛也地前二观是无常登地證中即常。
苨奴底反荠苨草名此以汝我之汝作荠苨音呼。
瞿昙翻纯熟十二游经云名瞿昙氏纯淑之姓又翻
牛粪种甘蔗种日暴种等。
世胄殊远者胄胤也古者地肤既没粳粮乃生夫妇
肇兴因立民主以理诤讼民主有子名珍宝珍宝有
子名好味始自民主草创之后金轮相继迄至善思
迦叶品之三¶ 第 613a 页 X37-0613.png
从懿摩至净饭四世是铁轮合有八万四千二百一
十王十二游经云久远劫有王早失父母以国付弟
事一婆罗门婆罗门言汝当解衣体瞿昙姓因而从
之时号小瞿昙住甘蔗园贼盗官物路由园过捕贼
寻迹执小瞿昙王令木贯射之血流污地大瞿昙悲
哀收血土还园器盛置左右咒之此瞿昙若诚心天
神变血为人径十月左为男右为女从是姓瞿昙仁
贤劫初当宝如来出世时瞿昙识神始托生若寻此
意民主巳来即姓瞿昙从懿摩王四子一面光二象
食三路指四庄严被猜徙雪山北直树林中园人乐
从者如市郁为疆国父王叹曰我子有能四子因此
为姓又其地释迦树甚茂此翻直林既于林立国即
以林为姓外国语多含释迦亦直亦能今净饭王所
承承庄严王后庄严即是乌头乌头生乌头罗乌头
罗生尼求罗尼求罗生尸休罗尸休罗即师子颊师
子颊生三饭如来即净饭之子故云世胄殊远也。
善来罗汉者由佛呼善来故须发自落袈裟著身钵
盂在手今婆私吒是闻佛说法思惟自證故不同善
来。
更须施其应器者梵语钵多罗此云应器非外道所
有故须施之。
经顽嚚者左传曰心不则德义之经曰顽口不道忠
信之言曰嚣。
是默然答者以宜用默然令得四悉益故故默然巳
迦叶品之三¶ 第 613b 页 X37-0613.png
是于答。
十四难者大论云一世界及我常二世界及我无常
三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四世界及我亦非有常
亦非无常五世界及我有边六世界及我无边七世
界及我亦有边亦无边八世界及我亦非有边亦非
无边九死后有神去后世十死后无神去后世十一
死后亦有神去亦无神去十二亦非有神去亦非无
神去后世十三神异身十四身异神若佛一切智人
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
我即众生等者不出十六知见文在大品大论广释
一生者见计我能生如父母生子二养育见计能养
他三众数见计我有五阴入界四人者见计我是行
人五受者见计我后身当受果报六起者见计我能
造后世界报七知者见计我五根能知五尘八见者
见计我根尘能见色及起邪见九我见谓横计五阴
名之为我十众生见总揽五阴名为众生十一命者
见谓命计连续恐连续断十二作者见计我能有所
作即士夫见也谓外人执我有士夫之用十三寿者
见寿计一期寻常虽计病时最初恐连持断恐一期
短十四使作者见谓驱策由我十五使受者见苦乐
由我故十六使起者见令其还生欲界名使起使者
然今经中前破我见有其三破我遍及我是一并我
是作者三义后别破见者知者受者馀有十一知见
例皆自亡故不俟一一破之。
迦叶品之三¶ 第 613c 页 X37-0613.png
我即众生士夫等者寻向十六知见消之易解。
恶与生天我应常在等者我性既遍在恶无失何须
修善离恶道耶。
转成二我者谓常我则遍于五道作我则离恶修善。
常即无常者我既遍在所以相即。
舍与主异者解经异烧异出也乃是舍烧异主出主
出异舍烧故舍与主异。
出无去处者若有去处体则不遍。
经违世出世法者世间则父子怨亲两异出世则此
悟彼迷不同若同一我何故俱异。
经何以下释初明违世此即是彼下明违出世。
经子女者子即是男。
我遍一切法者即释经我遍一切也。
而诸法不相遍者释经法与非法不遍一切也。
义则可然者若承上文意来须作我字义虽若是准
于下文复不可改。
随下文业字者即下经云是业所作。
下举业平等者即经云何以故业平等故。
譬有边表之处者即炷边及堂是边表也。
我亦下汝以灯明譬我明既有边表处我亦应尔明
既可见我亦应可见故云眼识处所。
法与非法者即罪福等福是法罪即非法。
经如其不吉者由被破竟故名不吉若定不吉佛更
用者成佛不吉非我咎也。
迦叶品之三¶ 第 614a 页 X37-0614.png
经是喻亦说下约喻徵责凡有四句一正其喻相是
喻亦说即炷有明离炷有明炷盛明盛炷枯明灭名
之为即明遍室中亦在炷边说之为离举此即离为
取即义破彼先尼我与法异二汝心不等下准喻诃
责喻中有即亦有异义汝心不等一向立异说炷别
喻法与非法明别喻我三是故下如来重复显巳责
意是汝不等偏执离故我今责汝即炷有明离炷有
等即离有明是初句即离之喻法即有等准喻类法
喻中既有即炷有明法亦应尔法即有我我即有法
非法即我我即非法四汝今下据法重责准喻推法
法中亦有即离之义汝今何故伹受离边不受即边
我所引喻者者牒前段则是非喻牒后段此二段经
通是第六科。
经汝先责我等者即向经云汝心不等也。
第七明我之不平等者伹释后句不释初句若具释
者初将我不平破汝不平令汝得平即是我吉佛正
乖邪名我不平破邪同正名令汝平是佛化善名为
我吉次将我不平令汝得平即是我平邪正相翻故
我与汝俱名不平以正破邪名我不平破汝不平使
彼同正令汝得平佛正同彼名为我平。
经何以下释。
破馀三义者此经文于十六知见中但举四种前巳
破作者今破见者受者知者故云馀三。
卫世师下约三仙宗计简辨也。
迦叶品之三¶ 第 614b 页 X37-0614.png
而神异知者此是计离神有知也优楼僧祛所计即
神有知。
故言下显经是牒僧祛所计也乃是仙尼宗于僧祛
耳。
因华裹火者华喻我火喻眼。
执镰者猎沽反刀也
乃是假我者就佛法正义谓假根境空明识众缘和
合方有其见名为假我以此假我御智而知。
必无实我者必无外人所计我性自能见也。
自举二譬者一幻二欢喜凡。
经绥子而佳反木名丛生有剌其子可食。
十二因缘和合成身由惑润业成苦果身。
经爱无明是二世烦恼略无取支业即行有。
经从业生有者以七支果通名为有。
阿优陀者此云中也即脐下一脉请观音经云取一
中脉是疏引论偈从省具足应云风名优陀那触脐
而上去是风触七处顶及龂齿唇舌喉及以胸是中
语言生。
须灭身后尔乃得之者灭九界阴身得四德分果谓
舍无常色获得常色等此对外人且就别义若约圆
者即阴是德何须灭身然阴体本虚名灭灭名虽等
灭义两殊。
经受慢果报者即生死身也。
非自他者由他起慢名他生由自起慢名自生共离
可知四句破执远离于慢。
迦叶品之三¶ 第 614c 页 X37-0614.png
法与众生同一平等者五阴之法假名众生既无异
体是故皆从四执所生破执證空故云平等。
与佛言论初果者即向经云我巳知解得證法眼
也。
异先身命者谓中阴身异今现阴此外道正计中阴
无因自然而有非从因缘故云非因所得。
榛栗枣羞者羞当作修字误也左传第三曰女贽不
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杜预注云榛小栗修脯虔敬
也曲礼云得人之挚椇榛脯修枣栗传礼并作脩字
唯楚词作羞楚词曰折琼枝以为羞王逸注曰羞脯
也言榛者字音虽同经所云榛非是栗也广雅云木
丛生曰榛草丛生曰薄。
一业所得者同一业因得此身命以果望因身命无
异。
经因即五阴等者因即善恶五阴果即无记五阴故
俱舍云因通善恶果唯无记谓现在起善恶感当来
无记阴。
去来例然者过去未来各有二十也。
今文中下经中所列正与中论义同故中论观涅槃
品明佛灭度后依佛起于断常二见约过去未来不
明现在计如来如去约五阴为二十常无常为二十
未来边无边为二十断常足之为六十二。
非谓阔狭者此斥异解也如大论云有人云八方有
边上下无边有云上至有顶下至地狱而八方无边
迦叶品之三¶ 第 615a 页 X37-0615.png
此即约现在方所阔狭解义今所不取故云非谓也
今正以外人求土不得其始即谓无终名无边计有
始终即名有边如得禅者计八万劫此乃正约计未
来故云竖论分际也其常无常如去不如去委如前
记引大论文解义也问诸文六十二见皆约三世即
取现在为常无常今经何故不论现在耶答今既云
约如来涅槃上作四句故阙现在又起见多是不了
心中所作过未两世既不亲见于中不决所以起见
现在即事可知所以起见则薄故经不论此其中论
涅槃品义同也。
即色涅槃者计身神俱灭即断见也。
若身不灭等者计身神俱不灭。
即常见下两句即双计也。
而此文云下破古不了经旨。
他人不见此者谓外道不合计佛涅槃以为四句既
不许作此解释及谓经文如去等四是外道自谓其
身。
我如色来至不作此说皆古师义也问今师释义既
符经旨外道云何能计佛果涅槃耶答章安本有二
解一云其道如来涅槃者不约世尊如来涅槃伹道
彼家所计有如来有涅槃如百论云或自在天是世
尊等即是彼家之如来复计非想为涅槃二云欲明
六十二见无内外非伹外道计有六十二内佛弟子
亦计如来涅槃有如去不如去等六十二。
迦叶品之三¶ 第 615b 页 X37-0615.png
经是名为见者若作是说坚执不移是名为见见执
所缘名为见处见能集起未来苦果名为见行造作
邪行名为见业坚执所缘名为见著为见系缚常在
三有名为见缚因见生苦名为见苦取非为是名为
见取由见便有三涂可怖名为见怖为见烧然名为
见热缠心不离名为见缠。
就见能说者经从如来名为下是能见能说不起四
执名为能见随机说四名为能说就见者就应作能
一数之圆名者十十成百即大数之圆也。
圆满端正者具足三千故云圆满不纵不横故名端
正亦可以百年喻百界百界必三千唯心本具故云
足一百年。
若共若离者共谓亦前亦后离谓非前非后破四性
巳四悉随机假说前后令彼机缘达无前后。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