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私记-唐-行满○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5a 页
涅槃疏私记卷第六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5b 页 X37-0055.png

*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题云如来性品者。性通善恶由前倒中有如来性。故
以题品也。

四悉檀注云云者。意令释出允同诸佛三世不同。即
世界也。

又举初标后者。十号之首故名如来。十号具足闻名
生善。广如下文。即为人意也。

又如名不异者。以不异释异对破外道诸偏小等之
异计故。即是对治意也。

又如来即佛者。一中具足初后不二。法身之体遍一
切处。即第一义悉檀也。

举显以目隐者。如来是显众生佛性。名之为性。即是
因。如来名果。因果合题故。如来性品也。

又如来拟果下。亦是四悉因缘释品因果不同。即世
界也。

乃至夫有心下。即第一义也。中间二悉可知。

又如来名通者。通于始终凡圣故也。

犹如如来者。四依菩萨始自外凡初心。终乎妙觉。故
云通名也。

正辨如来藏之如来者。即是一切众生皆是理性如
来未显现故。名之为藏也。

二十五有悉皆有我者。即是六道三乘皆正因之我
也。

以如示人者。了我之性名之为如了。能归正。故曰而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5c 页 X37-0055.png
来也。

常不可怀名之为性者。性是不改为义。一切众生即
涅槃故。故云不怀也。

不以心神不以六法者。今略斥他解。心神计能求乐。
乐即涅槃何得是性。六法不即不离。不可定判为性
也。

心神六法皆显者。谓现在有。故云显也。

私谓非无一边者。意不全非古人。或计心神六法如
藏等。各得少意也。

彼惑与理异者。佛果在当。故云异也。

一切何所不收者。即是遮那之性。乃至阿鼻亦复何
殊未显时。皆名为性也。

涅槃何法不在者。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依正皆遍。名
之为在也。

一切国土即涅槃相者。身土互融三无差别也。

果果性悉为经呵者。各执一门未得象之正体故也。

今明四句平等者。若内若外及非内外。是则俱是非
则则非。故云平等也。

岂独一法者。不同也。他人各执内外因果等也。

于一门中作四悉说者。有门既尔。馀之三门亦复如
是。有门四者。不得不有以有对无即世界也。

以有接断者。令成妙有生善意也。

以有破常者。妙有破于耶常对治意也。

以有令悟者。即是理第一义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6a 页 X37-0056.png

亦在本性者。约六即分之本性理即中间。四即极果。
究竟初后有分也。

亦隐亦显者。理即故隐。名字故显。乃至究竟非隐非
显等。内外比说可知也。

问藏性理三者。问出三名也。准下答文虽于性理藏
各一。只合论于藏性理性等也。

前后两病就众生论者。前病约凡夫。后病约二乘。众
共生。故曰众生也。

隐显涂洗者。隐故名涂。显故名洗。皆约如来知时知
机。故云佛教也。

致有忧喜者。先失名忧。后得云喜。珠体常在不当忧
喜也。

寡德所招者。谓凡夫薄福。二乘寡德。不受真味也。

则无煞罪者。意云性不可坏。若据下文佛意性虽不
可坏。要得逆罪。亦如上文割佛等。喻定即不定逆罪
不无也。

何故联翩者。五重譬说犹恐未解。况一句一义能明
佛性之大纲。故以举代树而训之。如研珠益月下文
师子吼问佛性之义。犹至六重。自一家消释。每至渊
玄皆尽其理。古人若当不夺其长。皆以用之表佛法
无二故。今存之等也。

业始性终者。从證边说。且云其终若从修论俱在于
始也。

亦不得是我者。将二十五有之我。以并佛性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6b 页 X37-0056.png

法界之体有善恶用者。善恶不出六道二乘。

在妄惑内者。阴身之内也。

异人方便者。即如来也。

于舍掘之者。五阴为舍也。

初位不能者。以在理故。

后位不须者。究竟满故。中
间四句始自名字。乃至分真修行次第。故云能作也。
亦隐亦显。例之可知也。

虽说有我者。有我凡夫横计为我也。

有则非有者。同凡夫故非有佛性也。

次譬不即得说以释疑者。谓凡夫执于耶常。故用婴
儿为喻。且说无常治之。故云释疑也。

经云常为无量烦恼所覆者。如水成冰水性不改。众
生不见名之为覆。若欲求水但融于冰水性自显也。

佛性非本非当者。理性之体不当因之与果为众生。
故从因至果。故云说之耳。

窘乏缘了者。窘者怠也。迮也。窘(渠殒反)

故言金者。金者宝也。正因之性一体具足。

此性包含者。谓含于善恶也。

此性广博故言多者。诸十法界遍有此性也。

但菩萨声闻等者。他释只大小相对。未出前之两教
意也。

出假菩萨为大者。通前两教别论地前。故云不知也。
家人大小者。当家之人。名曰家人。即宰主也。或从迷
说三界为家等也。

缘不肯受者。机动慕大之时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6c 页 X37-0056.png

欲先于人者。菩萨之行。皆先人后巳故也。

经云起奇特想者。见此涅槃之体因果具足。一切众
生同有此果。故云奇也。

意同哀叹者。先以劣修。治于耶常。后说胜修。治于无
常。破其两病也。

彼譬显者。为二乘故。

此譬隐者。在凡夫故也。

禀教生解者。先禀耶教生于耶解。故云得病等也。

真我非时者。如法华中若我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等
(云云)

此亦是无我苦味与常相违者。答也。前虽是吼由苦
药和不成真乳。故与常相违。皆是无常故也。

经云苏乳石蜜等者。三种虽甘意在。于苦以苦和故。
喻于无我等假也。四受行如经。

渐渐还饮者。名字观行巳来。故云渐渐也。

未即是佛者。若约六即分之。未是分證究竟等。佛理
有之。故以四德释之。未是我德也。

人别法通者。人谓證果。法即法性。通凡圣也。

法属法性注云云者。意云昔时人。法皆属法性。今时
有法之人。法皆属人。以人證法故也。

谓始生终没者。若有我者。小不应无知。大不应终没
也。

经云若使一切皆有佛性者。假设之言。故云假。便有
者。不应无坏及有胜负。我性平等何得四姓。九界高
下不同。故知无我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7a 页 X37-0057.png

或可十难难现用等者。不细分也。但分二段耳。

经云本所更事者。更由经也。先曾经历之事既其有
我今何忘失也。

应无生灭者。答前小儿无知老有终没也。

故有终没升沈者。人天为升。四趣为沈。皆由于痴珠
没体中也。

此是理数之言者。理谓道理理。应然耳。

失亦无失注云云者。以本有故得无所得。今还得故
失。亦是非得非失也。

佛所统处者。即是法界之内。大乘法王之家也。

有能乃至制外之用者。谓众生理性三德自在用
也。

中道也者。全体佛性故。举眉间以表之。故云中道
也。

不可破坏者。不为无明之所破。二死所坏也。

乃以身见触中道解者。自巳之或名之为身。见居其
道。故云头也。

机召于佛者。机中论召故机召耳。

明失非失者。因起断常义之如失实非失也。

经云善知方药者。知大小偏圆之教也。当果在当意
云。佛性在内果在于外犹如当也。佛智默照。在内为
默。现外为照也。

今明性理虚通者。性理在内。灵通是外也。

遍一切处者。一色一香皆是佛性无非珠体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7b 页 X37-0057.png

众生不受者。谓是方等二苏中意。故法华云止宿草
庵也。

镜譬圆经者。谓大涅槃镜遍照众生。若有信心自见
其面。名字中亦是随喜之信。不生信心如背面不照
也。

四力士见巳者。相似明见分真名巳。昔言失去谓之
惊。今巳得之谓之怪一分法身显现。故云生奇特想
也。

譬中二今唯合一者。一譬起惑。二譬失理。今合起惑。
即是失理故。不烦文也。

通答前十难者。前举现用知无真我。今答缘招苦故。
即受三涂四趣之身。故无现用以苦为机。名为感召
也。

经云谓呼失去者。小乘明无我观身空。故云失也。

无我不成者。二乘之人未知无我。法中有真我双游
观意。故云不成也。

经云譬如非圣者。凡夫妄计也。

教理相称者。智契于境證常乐等味。故云甜也。

倒惑交加者。众树成丛。如惑覆理。理与惑杂。故曰交
加也。如稠林成曲木等。难得出也。

依经信知故言闻香者。名字观行。乃至分真。云闻香
也。以因垂果者。从于分得真因永究竟果。故云在在
处等也。

经云作木筒筒(徒东反)说文筒断竹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7c 页 X37-0057.png

复当前难者。佛性唯内等也。

此妨前后文者。此之一经处处明于佛性。四句释之。
双非双照。即是今家正意也。

仍挟方便者。不约草木。是权教。

明佛性义者。一色一香安隔于草木也。

佛性但为善业之缘者。即是须闻佛性教涅槃心修
为善业缘也。

经云善男子下至真实义不者。意正令问我为汝说
也。

识一体三宝者。一体是境也。愚者反此善业。不成由
无智。故于境成于毒药。故云不成也。

弟子作大解为生者。意云能于小乘深体此理即是
大解。名之为生也。

反覆相成者。甘露若失成于毒药。名之为死。若失失
毒药。即成甘覆。名之为生。禀者不同故也。

伤毁破坏者。不禀小法。名之为毒。

于其得者者。禀大乘人四悉入理也。

服鸩病差者。鸩如毒药。病差如甘露。

解药还醒者。不解即死由如服毒。还醒即生由如甘
露也。

又免魔缚者。体即法界。魔不能坏也。

劝令分别巳身之中一体三宝者。若不识巳身中一
体三宝。别体三归不成要识身中。一体方归别体一
体为本。皮既不存毛将安附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8a 页 X37-0058.png

二俱有得者。甘毒俱约大乘。不同他解也。

又佛名觉法不觉僧和合者。觉者是智。法是境。以智
契境。名为不觉。境智和合。名之为僧。即三而一。即一
而三。广如上文也。

初并不受者。如经我今都不知等。不受名名之并也。

后并归依佛皆不许者。即是别体。别体一体。皆不许
者。应须归自身中一体三宝也。

如前四相中说者。如释百句解脱文。后如鹿怖围。三
跳得脱喻别体三归。与今问同也。

经云云何得自在等者。由劝文则是我之性。我即自
在为义。故四此意也。

无预约自照一体也。

经云众生业亦然者。如未怀妊当来无子。犹未成佛。
云何可依也。

与佛义同注云云者。若约经文。即分真佛同从其性
说六即判同也。

三种三宝者。一是别体。二是自身隐时一体。三依他
显时一体。以显现故。故可归依也。

即是正路者。既能翻邪道。即是正路也。

不得妄依者。别相三宝。昔时应依。今教不依。显时一
体。昔为令我知佛性生尊贵故须依。今不须依。隐时
一向须依。如经于佛性中即有法僧等也。

性即佛性者。性是理故。未得称觉。故云法也。

法佛不二者。佛即是性。性与法合。名之为僧也。

兴皇明四假者。此是赖缘之假。非施设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8b 页 X37-0058.png

理缘者。循理之假。缘真谛理也。

依龙树四悉。即第
一义悉也。

就缘者。闻此真谛正解成就。即生善义也。

对缘者。即对治意者。昔能对耶归正也。

因缘者。四谛为因。众生为缘。即世界悉也。

经云等为众生作归依故者。我身既即是佛。亦为众
生归依于我。众生亦同诸佛。故不归依。诸佛平等也。

经云我当次第为说真法者。一体说三。名为次第。又
从别体至于一体。亦成次第。从于别体归于一体。即
是真法也。

问意何为有佛者。未有證果究竟佛也。

能受持者者。受持此法佛法无二。即名为僧也。

岂可不自归耶者。我身既有一体三宝。令他归依。他
身亦具一体。我亦归依。归他即是自归。以体同故。三
无差故。故云岂可不自归等也。

论师数师不敢为例者。此是小乘。会三归一。法华大
乘中明也。

上义说佛法僧异者。只名一义异。三宝名别。会义归
名。还成一体。与一乘何别。故引法华。真是声闻。真阿
罗汉等。證一体也。

注云云者。昔说三乘。今会一乘。名之为真法会。昔三
宝还同一体为真僧也。

为他作一体者。他谓众生令识一体分别说三。名之
为别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8c 页 X37-0058.png

举体是佛等者。体即遍义。一中具三。故云举也。

经云于生盲众者。犹如胎中。无目故曰生盲。凡夫极
恶之人全未有眼。为说别体。作于眼目也。

大将譬了因者。破敌处强。能断三惑故。譬了因太子。
譬正因者。同于王性。立国安民也。

大臣譬缘因者。能辅于王。如缘资了。了能资正也。

太子譬法宝者。储君轨摸言必有则。

大将譬佛宝者。三智内照外鉴是非。十力之用也。

大臣譬僧宝者。内应主心外养万民。即是合和也。

示此梯隥者。从下至上名之为梯。说此三宝胜劣不
同耳。

经云应如刚刀者。汝今以识一体。与佛智同一切智
断也。

经云非为不智者。迦叶自发巳迹之知一体佛性之
义。今为诸菩萨开于涅槃一体三宝奇特之事。从因
至果。名之为事也。

经云清净行处者。处是所依四德涅槃之窟宅也。

即是显时一体者。谓隐时佛性有当来成佛果上之
用。故云不可思议也。

入藏由观非观不入者。虽闻一体秘藏三宝之名。要
须修观中道体不思议境。若不修观犹如饥人。终日
闻食终不得饱。亦是日夜数他宝等云云。广如止观
安心文中说也。

二明乖中之惑者。执二边故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9a 页 X37-0059.png

三辨破惑之观者。破于二边显中道正观也。

我住在身中者。即是外道所计。或计神我。或计遍身。
能住常法。是我所住身是苦也。

障理不明者。乖于中道之惑。非是外计断常之惑也。

而是苦者。即是无边也。

有定实乐者。即是常边也。

皆为此呵者。为今经所呵皆不离断常之计也。

不知是谁者。未见所计若有人云。生死之中非实苦
乐。即第四句也。

便执于断者。明执断常被破互转。故云常者堕断也。

折腰虫者折者也。只是回腰虫耳。周易云。尺蠖之屈
以求申。龙蛇求蛰以安身。精义入神以养智。利养不
贪以养德等也。

疑为解津者。津谓津通。愚既被破。闻中道法。所以不
疑。故喻服苏。得中道益。薄解轻便。二释后胜者。前惑
约理。亦是不疑也。

而生诸见者。苦乐断常等不同也。即是引六卷迷惑
之意也。

有是无有者。既非其有。有不定有。还是无家之有。即
妙有也。

无是有无者。既非于无。无不定无。还有家之无。毕竟
空也。有无不二。方显中道之体也。若定执有无。不显
中道。故云于上说有等也(云云)

无二异不二者。是有无不二异二是无。此即是二而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9b 页 X37-0059.png
不二。不二而二。皆未显中也。其性不定有不定。有无
不定无。双非之意得显也。此非不定小乘之意。即是
定说也。

不善医师者。由愚者妄授于药。执有执无。治病不差也。

现用处所者。如前十二难中。

有即表无者。有是妙有。还是无家之有。同于虚空。故
云无也。

何以默然者。应能放光现瑞说法等也。

就汝推捡者。觅其现用何得默然也。

即去来不去来者。覆相而说云。有去来而法身常住
也。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者。达此无明。即时烦恼。即般若。
达行即业。业即解脱。达识即苦。苦即法身。深观三道
即是三德。三德之体全是法身。故云其性无二也。

劝持不二经者。既闻不二法。信于不二教。能入不二
之理。故须持也。

灯炷喻者。如大论中。初焰后焰。只是一炷。非初心得
不离初心。非后心不离后心。初后不二。故以指之也。

因缘即是中道者。因缘无自他性故。能了此性。即是
中道也。

从乳生酪即是章门者。缘生也。

并非章门者。破缘生性计也。

自生是一往者。且许二往相续。亦须破也。

而言先有者亦因缘者。如乳水草椟子。以为因缘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59c 页 X37-0059.png

此中六位文义宛然云云者。牛若食者喻众生理性。
乳譬名字。酪譬观行。生苏相似熟苏分真醍醐究竟
也。

他经复云明起断无明者。明即是智前方便教。谓之
为他。

二云变语就体者。亦有其理也。

修习缘了两缘释之者。地前为缘。登地为了。所以得
转变之名也。

经云是义云何者。先定为当定有为。后定无故。言云
何也。

即是巳有者。如经。

以微细故者。恐佛答乳有酪性故。难云何言生生即
从缘不应言有也。

草亦是乳因者。将乳并草。乳中有酪相者。草中亦有
乳相也。

乳酪因果亦例此并者。乳为酪因。亦应酪为乳果也。

乳为酪因乳中得有酪者。酪为乳果。酪中亦应有乳
也。

文中但举一耳者。但举草中有乳。不举酪中有乳等
也。

经云体味各异者。谓以色为体。乳白等也。

经云何故不生菟角者。以本无故。汝若言无应同菟
角之无也。

何得言无者。若是定无酪不能杀人。乳中有其酪性。
食则杀人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0a 页 X37-0060.png

以理解释者。理谓道理。须从因缘生也。

经云以是义故者。以是众多福力。犊子因缘义故。得
名为乳也。

醪是以物搅之者。即如下文。取其树汁。点之为酪。是
搅今意。若从此醪。应是清劳酒名取。醪字酉边作孝。
为正也。

此中开转断义如前者。如前三解不同故也。

经众生薄福不见是草者。见只是闻见属于色。约草
为便。若教者不闻常住佛性之教为无福。亦是九法
界之众生也。

经云虽同一咸等者。咸喻无明。上妙之冰喻于佛性
也。

经云多生诸药者。药即佛性也。

亦有毒草者。即是无明也。

经云虽有四大毒蛇等者。四大合前种种功德。毒蛇
合前无明。妙药合前佛性也。

经云若刹利婆罗门等者。即九界众生不同能见性
也。

华譬佛性者。感应道交佛性得显也。

牙上有文彩如华者。此释由不及第二解。若作因雷
生文彩同前喻憾应。此释犹当若云。牙上先有文彩。
此解即非也。

经云是人能报佛恩者。非谓四事供养。名之为报。修
习大乘传法化人。名为报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0b 页 X37-0060.png

深行證见者。住地巳上菩萨浅行。

闻见者。即是住
前也。

经云不违我者。即是如我所说佛性难见也。

通譬一切众生者。九界众生未见佛性。慧眼未闻。喻
之如盲也。

百是一数之圆者。华严约十。十为数。故名为圆。约一
切之言何啻百也。故以例之耳。

般若至法华者。他解同第四时故也。不知法华三指
分明。涅槃犹带方便也。

七地至十地是无生忍者。此依通教无生也。

今明不然者。总非前释也。

此譬一谛三谛者。一谛是境。三谛约观。即空假中。故
云三指也。

惑于无我者。未见性时。不知无我。即是真我。故云惑
也。

九譬可寻也者。此之九譬并虚空譬类例其文。与止
观十法成乘义同。亦未的对。妙乐尊者约酪以言之。
比附而巳。由有进退今且为对之。初虚空譬既云三
谛。谛即是境。三谛具足。名不思议也。二云远观虚空
者。即是依境发心初心之人。起慈悲名之为远也。下
之八譬随文次第配属可以意知也。

经云欲涉远路者。止观是因。三德是果。从因至果。名
为远路。正喻安心也。

经云遍行求水者。谓遍破三惑。求佛性水。与止观破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0c 页 X37-0060.png
法遍文同也。

经云彼是楼橹为是虚空者。楼橹喻无明。无明为塞
虚空喻佛性。佛性名通。与止观识通塞同也。

经云愞弱愞字(奴课反)愞亦弱也。游戏譬无明。至明清
且喻见佛性。无作道品次第而修。名之为至。亦是八
正道中行也。与止观修道品。文同也。

经云逼夜还家者。谓无明为夜。五阴以之为家。观犹
未转名之还。更用助治名为暂。发得见佛性喻如牛。
聚佛性理同。名之为聚。此与对治助道文同也。

经云如持戒比丘者。谓知大小。正与止观知次位文
同也。

经云远见小儿等者。阴闇喻无明。小儿喻佛性人。牛
喻违顺之境。于此强软之上安之。若无如鸟飞空。此
与止观安忍文同也。

经云于夜阇中等者。暗谓无明。

画菩萨者。即喻佛性。与凡言𦘕像令人起爱。心既不
著。即无贪爱。此与止观第十不生法爱文同。其义最
显。故略配之。文义似足也。此中九譬文中皆云十住
菩萨见不明了者。若约别教。住即是地。地是所依。若
约圆释。即是十住分得一品。望上未了。望下为见
也。

经云非诸声闻缘觉所及者。准前诸譬合中皆合举
况。但文略不说也。

无想而有想者。无于粗想而有细想。以微细故。二乘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1a 页 X37-0061.png
不见也。云何肉眼而能得见者。十地尚未明了。况凡
夫二乘肉眼能得见邪。

若理内凡夫者。即内凡位简异外道故云内也。

义言亲友者。昔共结缘。今日同事感应相关。故云亲
友也。

互相往反者。众生初发心时为往。退大流转为反。菩
萨起应为往。机息馀方为反。

闻菩萨说者。以闻为见也。

持真我去者。寘真息化为去也。

机感事密故言逃者。略结大缘说未彰灼。名之为密。
机息应谢义之言逃也。

自号有我者。横谓邪我未有真实。犹如呓言也。

谄言(掩音)典诰呓字者。口边作者为也。

傍人是五方便似解者。四念处为一。四善根为四。不
取五停心者。五健是对治之法。未为进趣也。

分折五众者。即是折法修观而观五阴。求真我不得
也。

曾禀此法者。略结大缘机应相关。故言一处也。

况当故取者。思修俱未得也。

欣笑譬悲怪者。初果之人。计乐为苦故也。

应有说我教者。文略不说也。

前譬中无但有其义者。众生说于耶。我意在于真。故
云义也。亦是准合说也。

* ○释文字品第十三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1b 页 X37-0061.png

此品意有四者。与前两品对前后不同。故云四也。

上性品明字下之理者。性即佛性。理谓所诠之理。为
能诠之教也。

理上之字者。字是能诠。诠于世间出世间之文字。文
字诠于所诠之体。故云理上也。

上上等文字者。等取一切世间出世间半满等诸文
字。今皆开之同成常住之教。无非文字也。

他解无常为半常为满者。皆不相即失。下文双游之
意。故兴皇破之也。

此是足满者。非是圆满也。

开一切字悉是满字者。世间文字尚开成满。况出世。
常无常而不开之故。斥云四行合为一果。各不相关
也。

能灭半字者。约痴论灭非谓灭除也。

以无字为满字者。先约空观也。

文草根本等者。能生世间一切字也。

一切善法言论根本者。出世善法能生一切字也。

悉是佛说者。皆是大权施化。示同先说一切咒术文
字等。如止观中我遣三人化彼振丹。即其义也。

此以正法而为满字者。一法具一切法。名之为正也。

当知诸字悉是佛性者。文字即解脱故。故云佛性也。

佛性非字非非字者。约理而论不当字非字也。

而能字能非字者。约教而论具字非字也。

即字无字者。一切空也。

无字即字者。一切假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1c 页 X37-0061.png

亦即非字非非字者。一切中也。

具足无缺者。即一而三名为具足。即三而一名为无
缺。纵横准知也。

一即种种者。名之为假也。

种种即一者。名之为空也。

亦复非一非种种者。即中道也。而一而种种双照二
边也。

佛则认归者。如来出世还说真常。名为归也。

方便施与者。引清净法行经说也。

则非认非与者。一切众生即涅槃故。文字解脱亦复
如是也。

文理之本者。文是能诠。理是所诠能诠。所诠为一切
法本也。

别明字本者。前是出世之本。别明世间之本也。

经云是法非法者。满字是法。半字非法。出世是法。世
间非法。佛性是法。烦恼等或俱是非法也。

无字之义者。不诠佛性也。如下文满字为得。半字名
失也。

前四解单后二解复者。单数为十二字。复数但成六
字也。

书缺二字师不能通者。瑞应经云。太子问师二字。师
不能通。太子云我巳知巳也。

引经云者。文有据。

插著中心者。谓不敢向究竟义。
后数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2a 页 X37-0062.png

后五五相随者。取祛伽俄等。五五为五也。后相对中
取前两三。各前二字。此四字合之为一。并前五五为
六也。

治城云前两二相随有六等者。准治城解释收束文
书。或有此意。下文犹破亦不的取也。

以字足音者。将三三相对四字为一也。

梨楼梨楼者。只是鲁留卢楼音韵不同也。

又以前十二即是十二音者。今多依河西所择不依
古。二音为十四音。今十二字或十六字。

随世所用者。十二即初阿阿等取。后鲁留卢楼四字
成十六也。

一字二语三音者。文只释字。以字为本。多字为语音。
音如四声不同也。

无牵申等满者。意斥古人半即定半。满即定满。无常
即常。常即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名之为申。牵申自自
在。故云无也。

河西云十二字喻之如饭如羹等者。意云前后相因
如羹饭等。不得不离也。

亦如璎珞者。能庄严也。世出世一切之字故也。

后九字者三三相对中九也。

童矇所不习学者。一体三宝示现破僧。是菩萨事也。

经云长短超声者。前十二字有长有短。次五五相对
从声受名。后之九字即有超含吐纳之异也。诸字所因。

皆有差别者。此之字本合四十二字。为根本也。亦云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2b 页 X37-0062.png
字母能生诸字故四十二字者。即前十二字中间五
五二十五字即成三十七。后三为字即成九字。足前
成四十六。即剩四字。若三三为三字。足前三十七即
成四十。仍见二字未的为定数。此四十字每一字能
生十一。辨本成十二字。又有二合三合四合等不同。
各生十二。若依字母一字。出生十二字。若约无生内
不论出生。取中间五五二十五并后三三九字。成四
十四字。各生十二。若依四十二字。内一字即具一切
法。故云皆有差别也。

经云如是字义者。皆是涅槃三德之义。故云能令口
业清净。

又云众生佛性则不如是者。即约理论未有诠辨假
此文字也。

经云虽复处在阴界入中而亦不同等者。即是众生
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不即故不同。不离故处在
其中也。

又半字义至之本者。小乘以半字为本。大乘以满字
为本。若从本说半字。以满字为本。世间书记以半字
为本。若如来方便流出世间经书记论半字为本。半
字以满字为本也。

述成者。亦云述。

赞迦叶。亦云劝持也。

* ○释鸟喻品第十四

河西云至三品同明真应等者。意谓半即是应满。即
是真常。即是真无常。是应隐。是真显为应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2c 页 X37-0062.png

能隐能显者。即是常无常双游俱息之义也。息故能
隐游故能显也。

一教一切教者。真俗中一一皆具谛。名为一切也。

二行并观者。即常无常行能具一切行也。

教转成境者。无常教转为常教。成一实谛。境智转成
行无常之智。转成常智。即不次第行也。

雁鹄舍利者。即是鹙鹭鸟也。

雌雄共俱飞息不离者。共俱喻双游俱飞。表施化俱
息表。同入秘藏不离表常无常也。

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者。常即无常名为量。无常即常。
无量中一非常非无常。非一非无量。同入秘藏而一
而无量也。

凡与凡共行者。凡夫无常与凡夫常共行也。

圣与圣共行者。圣无常与圣常共行也。

凡与圣共行者。凡夫无常与圣常共行为圣。无常与
圣常共行。故有此问也。

一鸟穷下之生死者。博地凡夫之常也。

双游不成者。高下只是常无常之意。未显得双非双
照。故云未成也。

半满约一法者。只约单明半满。未能开半明满等也。

生死中有常无常者。生死无常即是涅槃常也。

佛果中有常者。约施化时示无常也。

生死中具常无常者。不同他人各取常无常边即生
死是涅槃。即涅槃是生死。事理相即意在于此。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3a 页 X37-0063.png

事理双游其义既成者。理即涅槃故也。

横竖具足者。理具一切名之为横。六即相望名之为竖。

此中备有凡。凡共行等者。始自理即终乎究竟。非凡
非圣等共行也。

约人法分别俱成者。人即能行之人。法即常无常涅
槃法也。

具论应六者。胜修对劣皆不相离也。

今品一时明常无常者。即是横论也。

异法而说苦等者。彼谓彼异。时谓时异。各自不同。为
双流行也。

华叶无常等者。此释取下文譬意。故云常无常。亦是
别文释。此总故也。

果巳定故是常者。且约世间成熟为常耳。

然前两是横者。且约生死无常涅槃无我。自相对论
无我正显于我。故云横。

后一是竖者。生死望涅槃。以明苦乐等。故云竖也。

理应备论者。生死中皆具涅槃。涅槃具生死。横竖不
二。故且互也。

一往谓是无端之问者。将世间常问如来常也。

经云如是等物至同如来耶者。迦叶意难世间之常。
即是无常。如来此无常否故。下答文不应受持。是义
借喻。是常其不真实也。

经云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者。由了此烦恼。如梦如幻
体不可得。故云无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3b 页 X37-0063.png

第二结章者。结前异法生死涅槃。俱常无常也。

经云云何而有阴界诸入者。且约第四禅天。故云阴
等其想细故。唯佛能知也。

有忧即无我者。为众生故。

无忧即有我者。證常乐故也。

如来心地乃至应是无苦者。难意从前众生有苦。见
佛有苦。佛不念众生也。

此是不定之言者。佛无忧喜为众生。故云有忧喜忧
即无忧。云何定说也。

经云譬如空中舍宅等者。此是平地之空。非大虚空
也。亦如净名中意。要依于地无舍之后地还成空。故
云性无住故也。

三明地度者。即是三界九地。约色四禅为地也。

猕猴尚见佛心者。昔教之中。猕猴奉密佛以默然。即
知巳受。亦佛借知也。

今亦有少分知者。谓是比知或佛加也。

譬起倒者。常无常倒犹如下湿。选择高原常无常药
故。以治之也。

安隐而游者。安置诸子住秘密藏名为安隐。从真起
应游诸觉华。故云而游也。

经云坏诸行故者。只是苦空无常。名之为行也。

经云是处名甘露者。谓常住涅槃不死之药也。

经云是名为死句者。句能诠辨。谓无常为死也。

亦有此迹者。如来能见非众生见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3c 页 X37-0063.png

经云无天眼者。如净名中。云世执有真天眼不。答言
有佛世尊。唯佛能见也。

经云升智慧台殿者。迦叶难意即是于喜如何。言无
住在山顶而见众生。亦是高下不同愚智不等。云何
无有忧喜也。

* ○释月喻品第十五

横论一时者。谓一体之上约常无常等。为横也。

今月喻隐显竖论者。黑白前后相望故。为竖也。

又俱是自行者。约法身之体也。

隐显适宜者。约于用也。

此乃一途者。略破。

两问一答者。如上四依品。云何得广大及实非阿罗
汉等也。

一问两答者。如上长寿品。云何得长寿一问举因果
两答也。一问一答如诸文答也。亦应更云一答两一
问。云何知天魔及魔波旬说两问也。

河西只是一旬馀之二句等者。一句约月为名。馀日
星二句同在品内。故云可解。

同况隐显者。月则白时名显。后黑时为隐。日则长时
名显。短时隐。星则吉时为显。凶时为隐等。故云同也。

私谓月摄日星者。且据喻边月居。于中摄得初后非。
谓胜日从中题品也。

月义便者。隐显便也。

天如圆䉈者(散音)。䉈者盖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4a 页 X37-0064.png

日出扶桑日入濛汜者。取东西之极际。泛即西极也。

如作盗人自名其月为不乐见者。如阿含经中说。昔
有偷瓜人不欲见月。语云咄咄月莫出待我偷瓜了。
任汝出不出。即是不乐见也。此是众生不乐见也。

金光明云三三本摄足满四时者。西国只立三时不
名秋时。每时四月即十二月。俗法为四春夏秋冬。故
云足满也。

经云多遇冷患者。贪嗔痴也。

经彗星者。彗字(苏醉反)字林(𠕀苪反)

结曰喻叹常住教者。大菩提曰能破恶。能生善故也。

月喻叹常住理者。理即法身智断具足也。

星喻叹常住行者。如来之行非次第行故。以星喻众
行也。

* ○释菩萨品第十六

上有十三或十五问者。即是开合不同。若数云何只
有十三为正。若论开问则有十五也。

此品去有十九问者。菩萨品中开为十二。若取犹如
乐未生云何名受乐。一开问戒成十三问也。大众问
品开为六问也。

三事供养为初发心者。即是释迦菩萨初为陶师时。
值过去释迦佛。燃灯布草石密浆等三事供养发愿。
愿我当来成佛名为释迦等(云云)

虚信诸法者。谓通教菩萨初发心时铿然不实。研心
成观。观一切法。悉皆幻化故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4b 页 X37-0064.png

乾慧地者。非是无慧来有理水以慧少。故名为乾也。

游戏神通等者。至七地后心从空出假。八地之时道
观双流与物结缘也。

摄法不尽者。惑法不尽行法位法智法。并皆不尽也。

退不摄一切众生者。理性众生名菩萨也。

进不摄佛根性人者。谓圆乘根性初发圆心名字菩
萨也。

通诸众生者。谓十法界众生到佛果犹名众生。故云
通也。

皆名菩萨者。理性众生亦名菩萨。云何未发心而名
为菩萨等。正当此问也。

不问五位者。名字巳上菩萨也。

理性为因教光为缘者。由真如内薰为因。外籍教光
以之为缘故也。

从谤而信者。以不信故而生诽谤。因梦罗刹而能发
心也。

岂会经宗者。此经以常住佛性为宗。始自阿鼻终乎
妙觉无非经宗。故斥他人安作馀解也。

而少有眉目者。河西但为一意。据体皆通只有一面。
不如今家。各有所对。有真眉目耳。

一傍答者。未答正问。且引上文叹其教体。名之为傍
也。

经云诸经三昧。小乘三藏也。

次灭恶者。即答上三问对于三障。云何处大众而得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4c 页 X37-0064.png
无所畏。答于业障乃至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即
答烦恼障也。由闻生善所以灭恶皆缘理性。涅槃光
力众障消灭也。

如梦罗刹者。即如下文虽闻此经而不能发。梦见罗
刹逼令发心。汝若不发菩提之心。当断汝今觉。以怖
畏而能发心也。

内因外缘令得发心者。巳是发心云何未发。今意不
尔。全未发圆心。名为菩萨也。

毛孔譬信者。信心少故。但有正因由如毛孔也。

此品之前者。如经大涅槃光能令发心等。

前品之末者。譬如日出众雾悉除等是也。

何用赏罚者。四依出世赏持比丘罚破戒者。今涅槃
教自今发心善恶即等。何用四依也。

三恒犹未解者。至于四恒始得二分解。故云末也。

大事大德者。事即因缘感应之事。德即有福生信之
人也。

初明去取者。去阐提取众生。阐提虽有佛性。以断善
未生信故。其馀众生虽作五逆等罪。闻经生信皆能
发心也。

如何消经者。论未发心菩萨通于阐提。经云何简故
以圆释六。即甄分从分从名字来现生信。故谤能发
心与阐提异也。

经云梦见罗刹即能发心者。亦是此经不思议感应
之事。宜从罗刹发心。若无因缘遇亦不发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5a 页 X37-0065.png

人天续发者。相似位人未出三界。且在人天也。

经中又云若在三趣者。此据未破见思之人。若至似
位离三趣故。故云人天也。

经云真佛所说者。即是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此
之妙典非说而说。名为真佛也。

熏辟思慧者。由内薰故思慧得生。

涂目譬修慧者。由目净故。慧眼得开也。

见譬读者。见属色。色即文也。

嗅譬诵者。亲能到故。如诵在心也。

释论山羊角者。约能坏同也。

菩提要路者。发心之始要须断恶。自能生善也。

后世作眼者。诸令识灭恶生善之路。学大乘者虽有
肉眼名为佛眼等也。

逆顺各十者。逆顺十心也。顺谓从细至粗。从于无明
至一阐提。逆谓从粗至细。从于阐提至无明。忏名修
来。悔名改恶。忏名修功。悔名补过。具如止观第四卷
广明也。

忏护是其二世者。忏即过去。护即现在故也。

生死际即过去者。无始而始。以无明为际也。

至无至处者。亦以无终而终名之处。为初住巳上得
无生忍位也。

经云诸佛法尔者。皆能令于众生发菩提心故。阐提
不信犹故。施与终令发心故也。

不坏眷属者。皆是长寿之因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5b 页 X37-0065.png

经云犹如灰覆火者。无明之灰。覆现在出世因果。不
见未来也。

明恶不即受报不如乳即成酪者。恶论未来酪论现
在。故云不即受也。

巧说外化相似位人者。初依菩萨能以一妙音遍满
三千界。诸佛皆向说法等也。

不匿教者。所说称理。所言如所行也。

华生泥者。烦恼淤泥能生智慧华也。

阿萨阇病者。谓恶癞病也。

吐忏现在者。由现见故。

下忏过去者。由长远故也。

求理为薰者。理是内故董即内也。

是罪栖处者。双明依正受报。以之为家也。

慈悲是圣人之家者。如法华中大慈悲为室等。即是
无缘慈。能遍覆众生也。衣亦须去。意云常解。若生常
无常教。亦亡显于中道正观也。

反覆成病者。若论常无常通于今昔。若论成病唯约
于昔。故前文以八术治之。

经云从是寤巳等者。亦是此经不思议感应之意也。

经云有大果报者。就能发心證得初住分果常乐。名
之为大也。

先籍教生解者。籍常住教生于理解也。

药病不同者。如来知时能用常无常等。药治于无常
等病。故云善解也。

惑心既解者。谓从惑生解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5c 页 X37-0065.png

十地满者。约解穷边故满也。

二乘如乾者。断通惑尽也。凡夫如湿。具贪嗔爱见也。

涂鼓譬昔教者。教能诠理。理能破恶。名之为死也。

遇时闻者。机感相会。如慈石吸铁。故云无心欲闻也。

昔教如夜者。未破无明未见佛性故也。

能解他缚者。如净名中自就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
处。故自解等也。

前是因时者。若论发心名字巳来。若论解缚分真巳
上。真因位也。究竟为大船师。亦是自行因果化他能
所故也。

前是法身善逝力者。即是冥应。众生能令发心。亦是
冥机冥应。广如法华玄文一十六句等也。

今是应身应力者。众生机能感佛从法身地义之如
来也。

经云生清净信者。得于涅槃教风。风即是信。王即教
主。有信能度大海也。

处处应来等者。来为灭恶现九界身去。为生善众生
得益。如来之体。实无去来。故云常住也。

华果长短悉随天意者。随机见三胜劣不同也。

一体多约果人者。且从法身究竟而说。果必从因。如
法华寿量品本行菩萨道即是其因。故云多也。

僧是因人者。依佛修行故也。

如四非常者。只是无常苦空无我等四也。

于一无常即备四义者。谓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6a 页 X37-0066.png
非无常等。亦是空有四门之义也。

其意下注云云者。四教意也。

此与四教义合者。佛说生灭即藏教。即不生灭是通
教。亦生亦不灭即别教。别教地前亦生灭初地不生
灭。非生灭非不生灭等圆教也。

三者剑四渗槃者。古译不同。一名四实。前二名。后二
名别也。

初明经威德即法衰者。由僧衰故致令法衰。法由人
弘故也。

得好弟子者。如弟如子。传如来教如佛所行。名之为
好也。

成八斛一斗者。一斛一石即八石一斗。以四度加之
故也。

合譬有七句者。牧女四度添水为四。五譬受学者六
譬弘经者。七譬听法人犹胜小乘。故云千倍也。

后正譬弘法之人者与牧女譬弘经者。何别答。牧女
譬添译。弘法譬求利。

妇譬常境者。境能生解故也。

馀知见譬宾客者。一实之外权法为馀也。

方便功用者。缚为人说也。

智者以能被缘合者。所被约佛唯说真。乳能被约机。
二谛不同也。

经云著后者。著字(中怒反)郑玄著之言处也。广雅补也。
亦立又音知略反非今所用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6b 页 X37-0066.png

应有四句者。一男子。男子不知佛性即是女人。二知
佛性即是丈夫。三女人。女人若知佛性即是男子。四
不知佛性名为女人。经中男子女人各得一句耳。

经云我不随顺世间法也者。世间之法。即出世涅槃
之法也。

没地者。末法渐减邪见转增。佛法渐尽。故云没也。

初释偈疑兼遣上问者。若更开云何乐未生而能受
乐。兼答第九问也。引偈释纯陀之疑。遣迦叶之问。三
乘若无性等也。

差别即无差别者。三乘名差。一乘即无差也。

悬与理同者。与今差即无差。一乘理同也。

中根于迦叶问中悟者。上文三十四问中悟也。

文殊更为腾疑者。如经犹有疑心等。前文如来巳答
常身法身竟。今更腾疑。故云犹有也。

经云诸佛菩萨乃至无有差别者。意难如来今得于
常。还同世间悉是无常。与此三乘有何差别。同无常
也。

经云亦有差别亦无差别者。佛答意昔日无常即有
差别。今日闻常即无差别。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非
差非无差。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若有差别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也。

此一偈凡四出者。此是斯经之宗极。释义之指归。自
古名为涅槃四柱。若一不当涅槃室倾也。偈本有今
无本无今有者。只是本有今有。本无今无何者。本有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6c 页 X37-0066.png
烦恼。今有涅槃。本无涅槃。今无烦恼。三世有法差。即
无有是处。无差即差。斯有是处。即是差别。因果非因
非果。皆例此也。

亦为下品三根者。上根此品。中根次下二品。下根至
四品也。

而今无者。今以常故无无常也。

而今有者。有金刚后心常也。

是纯陀所疑非关偈意者。今斥昔是常今得于常。常
即无常。正当其疑。偈意本明于常开。昔无常上半本
有。今无无常即常下半。本无今有差即无差。乃同偈
意也。

复云上半不异前者。同前金刚心前释。

而言三乘人同入等者。此通教意也。

地人云常非是始得等者。此计梨耶有清清之识。此
识含藏。具一切法也。

亦应显巳还隐者。即同文殊。难意谓得常巳后。还是
无常也。

亦应隐而不显者。无常与常不相即故。还同三世摄
也。

三藏师云者。真谛三藏释也。

还同地人者。本隐今显同也。

惑灭道存者。烦恼有始名之惑灭。涅槃无终名为道
存也。

昔于一为三今只三为一者。三是一家之三。于一佛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7a 页 X37-0067.png
乘分别说三等。如棒间成指也。一是三家之一者。如
揽指成拳也。

而今无者。是昔日之今也。

则本无而今有者。今日有一乘也。

亦是现在过去者。本有今无也。

现在未来者。本无今有也。

至论佛性乃至今本者。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却释上
半。故云今本也。

无常常者。无常即常。常即无常。非常非无常等。三世
有法无有是处也。

又云本有只是有者。本有只是今有何者。差即无差故。

今无只是无者。今无只是本无何者。今无三乘。即是
本无一乘。故又本不有今不无者不有非有不无非
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故也。

如是展转不得相离者。随一一句。皆约三谛。一谛融
通。差者相即故也。

亦是无常即常等者。上巳答竟。文殊更腾。故云亦是
也。

云消冰冶者。今家释意不同他人。如万里长冰不过
春常之日自然消冶也。

智悟亦然者。只是境智不二。一智即三智。三智即一
智。名之为悟也。

亦有亦无即为人者。亦有生于昔日二乘之事善。亦
无生于今日菩萨之理善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7b 页 X37-0067.png

三世有法乃至第一义者。即非有非无。显中道也。

今此一悉即具四悉者。圆释自在。于一句中即世界
意能生善破恶入理等。馀之三悉例然。

本有即有句有门者。有句约法。有门约教。无等亦尔。

声闻缘觉亦有差别者。未悟一乘名为差别。今悟一
乘即无差别。

上三句出所非非除性有性无者。意云本有今无非
除于有。次本无今有非除于无。即非有非无。故云结也
此有可令无者。二乘之有令无也。

此无可令有者。涅槃妙有也。

此有不有故非有者。非昔三乘之有令无也。

此无不无故非无者。今日无三乘之无有。涅槃之有也。

即是非今之本者。昔日烦恼之本。非今涅槃之本也。

即无本之今者。昔日烦恼有家之本。即是今日涅槃
无家之本也。

此今非本即是非本之今者。此今是今日涅槃无家
之今。非是昔日有家之今也。

经云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若一切众生得闻无差
别义。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涅槃。故云安乐也。

寻便惊怪者。譬守护人一往生疑以有信故。能知乳
色也。

众生业报者。即是同正因之报。令乳一色也。

经云同尽漏故者。同得理性涅槃无漏也。

何曾證入者。二乘證入如来常住不变。故云不入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7c 页 X37-0067.png

实同如来一涅槃者。岂有以进三百之路。而不到于
宝所。为懈怠者。说二涅槃耳。

经云涅槃名为善有者。即是本有之性。名之为善。二
乘涅槃不名善有也。

而实不尔者。未有如来出世。令二乘人而般涅槃故。
小般若云我皆令入无馀涅槃。即此义也。

双领两义者。昔日三乘名之为差。今说一乘差即无
差同一佛性。故云双领也。

经云一切众生性相云何者。性以据内。相以据外。揽
而可别众生之性与三乘性。其相如何。同邪异邪。仍
于无差别中作差别。答者其性是同。其相则异。由杂
烦恼故也。

经云不可俎坏者。由护正法持不煞戒等如上文答。
得长寿果金刚之身。即其义也。

口爽即生盲者。不能知味。同不见色边。三宝属色故
也。

不识手足者。不识身中一体三实也。

* ○释大众问品第十七

即为大众所问之境者。谓大众各对受供化佛为境
也。

意在兹品者。观师意者。谓迦叶问名为大众问品耳。

今示涅槃之相者。佛以放光催供表其相也。

从答显问。即是大众问如来答也。

及近无上道问者。即是超答此文在无馀问后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8a 页 X37-0068.png

三人天遮者。谓不许独受纯陀供也。

经云种种器物充满具足者。岂有纯陀八斛粳粮而
能如是。皆是如来不思议力。故云具足耳。

经云大威德诸天者。谓色界诸天也。

经云且止纯陀勿使奉施者。是诸天等。谓佛独受纯
陀供即入涅槃。不受人天。不知如来受纯陀供正为
人天。皆因纯陀故也。

经云犹如西方安乐国土者。如来借助威力令土清
净也。

经云时诸比丘等者。即是无供之众。皆能生物善故。
受人天供也。

经云所食之物亦无差别者。即是粗非粗妙亦非妙。
皆是不思议如来之力也。

经云诸佛法应尔者。机兴则兴。机谢则谢。皆为汝故。
何须悲也。

巳经无量劫者。如法华寿量品说。常在灵鹫山及馀
诸住处等。

经云咸得安隐乐者。我以久證涅槃。今为汝等大众
咸得涅槃。故云安隐乐也。

此二鸟得共处者。意举相违之事。令得相顺我即涅
槃。今就相违何得令我入于涅槃。故皆假设假设令
顺如来。亦不入于涅槃视诸众生。如罗睺等。下诸双
意。例如来实不涅槃。汝等何故请如来莫入涅槃等
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8b 页 X37-0068.png

即法是人等者。只是人法一体三实具足含中之真
谛也。不得以偏真解之。广如法华玄文。七重二谛中
释也。

违害法身者。除圆乘外前之三教犹名栴陀罗。若发
圆菩提心人即名罗汉。何者罗汉因人同于圆人。后
必得故也。

经云一尘一佛。皆假设之言。若使纯陀碎饭如尘供
佛。亦不能遍。何者意领。皆是如来神力威助。令现斯
事耳。

演说于秘密问者。即是有覆之密。非是大乘之秘。以
将有馀覆于无馀。故云密也。

非平道显理者。屈曲随机覆理之说。名为密也。

经云一切契经者。即通于大小。皆名契经。小即有馀
大即无馀。故云一切也。

得近无上道兼答两问等者。即是最后之问。今逐文
便以超答之。故云兼也。

三释取意者。虽是罪人有可取之义故云意也。

破戒及悭云何可赞者。破即三种病人。悭即是持戒
人也。

经云所说破戒者。即是通也。三种病人且据阐提未
曾发心。故以简之也。

经云其馀在所者。即是三种病通说四众等也。

而亦趣向等者。且取言谤之边。汝心犹未但是阐提
之萌渐。故云趣向之道也。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8c 页 X37-0068.png

经云无佛法众者。即是拨无因果不信三宝也。

经言所言破戒其义云何者。纯陀就见破戒之人。皆
云趣向一阐提道。故更问起也。

有六妙药者。要依此六及逆顺十心依方等忏也。

五达罪相者。体达罪性无内外故。空即是无生之忏
工是端坐念实相等。名大忏悔也。

经云则可拔济者。佛性常住即是其义也。

经云譬如日出者。即是大涅槃曰能破无明之暗。故
也。

发心达罪亦可会此者。一犹未舍法服。故能发心。犹
达罪相故。能受持读诵。亦是观心诵经同也。

应具如前者。如前六种灭罪意也。

举是举非等者。文中自对供养得福为是。无福为非
也。

女譬浅行菩萨者。谓前三教初心能生圆解。故云女
也。

远至他土者。生死为巳国。涅槃为他土。

天庙譬此经者。依此圆解常住之教。證天然之理也。

断常耶众譬恒河者。此语犹到应云恒河譬断常等
也。

经本性毙恶者。起破戒心未能生解。名为本性也。

得果报生天者。得于分果生第一义天也。

经云汝今不应作如是说者。此有两意。一我以处处
简除阐提何须更。问言若能发心改悔还得果也。施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9a 页 X37-0069.png
此人不得福。定不改悔故也。

阐提作佛亦名谤佛者。一云经不说故。二我以简除
故。三是阐提故。故云谤也。

不作佛亦名谤佛者。谓佛说阐提有佛性故也。

经云少分一切者。是有馀之说。对于外道。未是无馀
也。

大加方等者。方谓法也。等者广也。以法广故。故众法
所归即大乘法也。

九十五种者。前九十三名体俱耶。后二犊子毗昙修
多罗等名正体耶。华严九十六者以大望小。通取二
乘亦斥成耶。故云九十六也。

贪是枝未烦恼如母者。由根条故则能生养。故云俱
有也。

唯除助道是无馀义者。谓有馀无馀节节有之。更加
一切无馀为极简异有馀也。

修万行因得万行果者。更应须约教简之。作真实说。

无法不尽者。圆法为真也。

非因非果者。是正道理说。今意不尔。大小之中皆有
馀无馀也。

更问功德下准文又分为二。先问次答。

一行标请者。上半下半请。

经云小停住。天人见佛就受供。不敢请久住于世。故
云小也。

两行释请举出家二人等者。阿难迦叶是传持之人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第 69b 页 X37-0069.png
二人福大。故请佛住。阇王是国王。故须请住也。

引六卷观如来两足自知常无常者。此即表迦叶能
了常无常意举阿难。二人皆能了也。

出大论者。具如止观记。

经云以种种物供养者。闻法报恩。表因趣果也。

经云而受记莂者。即是通记而不言。劫国久近作佛
名号等也。

经云如是正法者。常住佛性一体秘藏也。

今佛为须跋故者。机犹未熟。更说五行十德佛性之
义。而成熟之。然后折摄善恶之用也。

天台涅槃疏私记卷第六(二末)


承保四年夏五月二十八日一校巳了二交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