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a 页
*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 卷第一
* 释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释纯陀品第二
* 卷第三
* 释哀叹品第三
* 卷第四
* 释长寿品第四
* 释金刚身品第五
* 释名字功德品第六
* 卷第五
* 释四相品第七
* 释四相品下
* 释四依品第八
* 释邪正品第九
* 释四谛品第十
* 释四倒品第十一
* 卷第六
*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 释文字品第十三
* 释鸟喻品第十四
* 释月喻品第十五
* 释菩萨品第十六
* 释大众问品第十七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b 页 X37-0001.png
* 卷第七
* 释现病品第十八
* 释圣行品第十九
* 释圣行品下
* 卷第八
* 释梵行品第二十
* 释梵行品之二
* 释梵行品之三
* 释梵行品之四
* 释梵行品之五
* 释婴儿行品第二十一
* 卷第九
* 释高贵德王品第二十二
* 释德王品之二
* 释德王品之三
* 卷第十
* 释德王品之四
* 释德王品之五
* 释德王品第六
* 卷第十一
* 释狮子吼品第二十三
* 释狮子吼品之二
* 卷第十二
* 释狮子吼品之三
* 释狮子吼品之四
* 释狮子吼品之五
* 释狮子吼品之六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终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c 页 X37-0001.png
天台涅槃疏私记卷第一
天台沙门 行满 集
* ○释序品
释此疏文大分为二。先通释。次别释。初通释中文分
为三。先论古人直消经文不分节章段。次分节下泛
论分节之意。三今分下今家分文。
初云上代等者。略指梁朝巳前。都不节目。所言代者。
虽义立三十年。今取代更为异世义。异世弘法世世
有之。故云代也。诸家分节广略不同。有科无科。贵在
得意。如法华意难。须以十卷谈玄释妙。本迹二门说
于佛意。此经亦尔。须明经旨开显及被末代。兼带之
意同显佛性也。
次文云小山瑶者。吴兴鸟程小山寺瑶法师也。
关内凭者。即关中凭法师。以此分节为则也。
盈缩非一等者具如下文。或分为二三四等。皆以兰
菊。若偏执者无三益。失一道四悉益也。
梁武等者。梁帝每下朝。戴褐帽子。被袈裟。自登座。讲
涅槃经。分此经文为中前中后。故下文破云。黄昏夜
半复齐何文也。
开善唯序正。以流通后分未来故也。
光宅是流通者。自弥天安公巳来。经无大小分为三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2a 页 X37-0002.png
段。
灵味等者。灵味寺名。宝高法师作此分文。
问有缘起者。由纯陀施食。如来开常。说常住五果无
差。纯陀发问。后与文殊共论以为缘起。后迦叶发三
十四问。问中皆是缘起也。
答有馀势者。正答至大众问品一十四品。从现病品
去。具论五行十功德。乃至师子德王皆有馀势也。
河西五门者。河西朗法师。今家分文名同。
婆薮者。亦云槃逗。此云天亲。造涅槃论。分为七分也。
兴皇八门者。兴皇寺名。朗法师时人号为伏虎朗。长
干得意布等分为八门也。
而经遮论开者。经即今经。论是大论。经遮者。如下文。
牧女添水乃至城中女人四度添之。故遮也。论开者。
大论释大品。以八门分别。何者。以般若波罗蜜深。故
以八门分之。犹如水深难度派之令浅。如人负重折
之令轻。故云开也大论如止观记三。
今分下正解为五章。始自召请众乃至于涅槃用。一
一皆明佛性之义。又此七义解释五章。一召请涅槃
众者。五十二众咸集拘尸。权者宜请。实者须召也。二
开演涅槃施者。开演只是法施也。三示涅槃行者。谓
五行十功德也。四问答涅槃义者。师子吼以六重问
答佛性之义。初明一体三宝至于六因果也。五折摄
涅槃用者。从迦叶品说经末及陈如品。皆明用也。
道不孤运者。道有二种。一自行之道。二利生之道。自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2b 页 X37-0002.png
行从因至果。利他从果起因。
待时处伴者等。时谓二月十五日晨朝面门放光之
时。亦表言教当当不绝。故从口吐也。处即俱尸那城
双林之处。三世诸佛皆同此涅槃也。伴即五十二众
也。
启照者。启犹开也。照即光也。
随类发声者。下至蛣𧏙五十二众。咸感声教会此拘
尸也。
缘牵曰召者。远论过去久远。近论今生五味。堪开常
住佛性为缘。实人召也。
招致曰请者。上能令下为招。致犹得也。大涅槃光咸
令权实得益。乃至等觉菩萨犹得一分法身之益故
也。
十方奔集者。奔踊也。法华疏云如来一命四方奔踊
也。
咸为显发者。今开秘藏佛性得畅。权实之众皆以涅
槃门修。名之为咸也。倾尽法藏。故云无吝也。
但不尽能受者。释无吝意。约昔教论。未堪闻大也。
初初毒涂者。乳名虽同。邪正有异。初以无常之毒断
于邪常之乳。后执无常之毒。还为洗除即说真常之
乳。初乳后乳名同义异也。
前同末异者。以诸菩萨先同邪常。后机成就为说无
常。名为末异。初同无常。后说真常。此即二重。前同后
异。皆为伺机待时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2c 页 X37-0002.png
施常色力者。先施无常色力。今开昔无常色力常住
色力施之故也。
因比丘请住者。即是三修比丘执无常教。请如来住
世一劫半劫莫入涅槃也。
斥伪谈真者。斥三修伪。为说胜修。名之为真。
慇勤劝问者。广如下文。劝问戒律。有辞有权。至再至
三。故云慇勤也。
随问施与者。从迦叶发问。长寿品去一十四品广答
其问。皆令无常使法无滞。名之为与也。
法雨充溢者。自行内充。化他为溢也。
满拘尸城者。五十二众皆于此城咸受法味。名之为
满也。
善巧方便者。如来托疾现身有病。广说无病。五行十
德悉令进修。故言前也。
迦叶推请者。下文现病品三推三请如来说法也。
融怿者。怿悦也。
说三指一者。说三种病人。一谤大乘。二作五逆罪。三
一阐提。如是之病定不可治。指一者。指可差之人。若
遇瞻病若不遇等悉皆得差也。
浩然无尽者。洪大也。涅槃之体遍一切处。依正不二。
故云无尽也。
举一等者。一谓佛性。诸即十方。佛性摄尽。故云蔽诸
也。
若指咸谈海者。海具众德。万流咸会同一咸味。即喻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3a 页 X37-0003.png
佛如海。一切众生同归涅槃佛性海中无不摄尽
也。
涅槃义者。只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悉有之。名为涅槃
义故也。
佛性之体非善非恶等者。正因之理不当善恶。性通
善恶。今约理说。名之为非也。
弥满无崖者。体之与用遍一切法。名曰无崖也。佛性
之体犹如虚空。光明色相亦遍一切。善恶二用亦遍
一切故也。
囊括等者。大论云。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知者。
佛性亦尔。如囊之宝今以示。遍于善恶。括结也。概乎
略也。止观记云。有底曰囊。无底曰囊也。
用善者。一切众生如罗睺罗。皆是佛之真子也。
用恶者。善星比丘是菩萨之子。常求佛过作一阐提。
涅槃会中以受记莂也。
二子既然者。皆是如来善恶之子。等有佛性之用也。
邪正双用者。用是同义。又化用义也。
邪徒十外者。邪谓六师之徒。外谓十仙外道也。
中亦例尔者。大小偏圆中间三味。斥小入大。义为今
昔也。
逆顺相由者。逆由于顺。顺由于逆。故云相也。
无始而始至无终者。涅槃之体本无始终。今分五章。
故云始终也。
恶尽善穷等者。恶尽分通深浅。善穷究竟极位。亦应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3b 页 X37-0003.png
以六即分之。名为恶尽也。
折摄既休者。一期化毕。若有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缘
也。
初中后说者。谓序正流通。初即对众。由众有施。由施
修行。修行见理名之为中。于理有用名之为后也。
通论一言一事皆施众生者。言即涅槃之教。如下文
云。若闻常住二字不堕恶道等。事即因果化人为事。
谓五行为因。十德为果。众生即是五十二众。下至蛣
𧏙。皆以佛性施之。
别对问缘者。三十四问以之为缘。一十四品佛以广
答。故云而与也。
其文既广者。广答其问也。
其事亦明者。纯陀施常三修施四德。新伊三点。迦叶
随问施与。故云明也。
规矩者。规圆矩方。若说偏渐以之为方。说大为圆。以
方助圆。法则可执。依行契理。故云行也。
此经始终明佛性者。明佛性众佛性施。乃至佛性用
故也。
别以一番问答者。下文师子吼六番明佛性义。至于
六重。只因总而论六番。故云一耳。亦可五章只一章
明之。故云一也。
如大地草木者。大地如佛性。众生如草木。故须法华
中三草二木。五乘七善皆因大地而得增长。故云用
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3c 页 X37-0003.png
我法亦尔者。佛性之法遍于善恶。故名通也。
别论摄恶摄邪者。恶邪不出四悉。恶邪不同即世界。
回心即生善。破恶即对治。入理即第一义也。
引證者。准文亦有通别。多文为通。一文为别也。
召请十方菩萨者。且据下位。故有召言。以权引实。但
得益也。
大师子吼者。谓决定说。菩萨如师子子。吼如师子生。
故云大也。
值我多有能相惠施者。如来以始终明常。纯陀以八
斛糖粮充满大众。故云多有。由施食明常。故云能相
也。
专心修习者。为大涅槃心。修行五行及不次等也。
得十功德者。功德约證。五行约修。故以證义明佛性
义也。
六句者。只是六番问答也。如来具答六句也。
引一处文者。明五种佛性具对五章。首楞严对召请
众。般若对施。金刚对行。师子吼对义。佛性对用。能四
为能證。佛性是所證。能所皆相由藉故也。
然佛性非一等者。理尚无一。岂有五耶。今以五名命
之。令解非五之理也。
悉是如来同行知识者。如文殊等。皆过去为师。今为
弟子。或行因之时为同行。或先成当成辅佛行化。故
云知识也。
周照机理者。以种智知权实摄尽。名之为周。理有二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4a 页 X37-0004.png
种。一所契之理。二道理之理。皆悉能照所照。以成机
缘也。
发掘觉藏者。觉者佛也。佛性藏理在众生身内。而人
不知。如来示之。喻之如掘。故下文云芸除草秽等。藏
以含藏为义也。
若从设教者。由智故说教。今从教边名施也。
是五一至不倾动者。五是次第行。一不次行。以一导
五。皆令调直无诸邪曲。犹如虚空。不为偏小之所倾
动也。
碎散烦恼者。烦恼坚牢犹如金刚。唯有羊角龟甲能
坏。惑即三惑。今从总说。故云结惑散尽也。
义者名之所以者。名是能诠。即名下之旨以为所以。
所以只是涅槃之义。不出佛性三德秘藏。同归常寂
也。
此义自在者。遍一切处也。
体用相即者。别教地前是体外之用。犹未能即。圆教
即体为用。从用归体故也。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者。安乐只是涅槃。诸法不
出十界依正。悉有涅槃之性也。
皆归正善者。摄恶归善。摄邪得正也。
文义有据者。有文有义智人用之。有文无义常人用
之。无文无义愚者用之。今分五章皆有文證。文下之
义又与经合。不同土人闭眼牢凿也。
第七出异解者。先破梁武。如法华中先破光宅馀家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4b 页 X37-0004.png
望风。黄昏夜半复齐何文者破也。如来说经。至中夜
入灭。何得专分中前中后为二也。
居士请僧者。有两卷。未捡。
今随法分章者。法谓经文如前。皆悉有据也。
只是用章小分者。今家以迦叶至陈如两品为用。光
宅流通但用陈如一品。故云小也。
灵味等者。四段分文。问为一。缘起二。答为三。馀势为
四。今破意者。文中正答三十四问。至大众品。后德王
师子吼乃至陈如皆有问答。何独指前为馀势也。
今昔有缘门者。昔即鹿苑。今即此经。以之为缘也。
得实失权者。实从鹿苑来者可尔。中问三味处处调
熟。利根节节得入。要待今缘。又权能引实故也。
今
言下破也。
为略广门者。问略答广也。
此但下破也。
今合为行章者。行通因果。何须下二。今合下破也。
混和难解者。以佛性体用不分故。
今分下破也。
地师者。前云婆薮所释。此云地师。应据造佛地论名
为地师耳。天亲造千部论。何妨有此名也。
神通反示分者。从真起用。以高示下迹之。五十二众
皆约神通也。
此谓下破也。
种姓断疑者。纯陀获常住五果为种性。种性只是佛
性了。断疑者于今昔五果以难如来。如来为答。令其
不疑故也。
正法实义分者。中道为正法。此法即实。此实教下所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4c 页 X37-0004.png
诠之义。故云实义也。
方便修成分者。以五行为方便。十德为修成也。
能之修成等者。破修成与入證义同。故云烦也。
今
为正下释也。
慈悲住持分者。迦叶菩萨为末代故广立破斥。令众
得解。故云慈悲也。
显相分者。令耶归正。其相显也。
持恶向善等者。释所以也。
与河西开合之殊者。河西合。兴皇开。只是开合之异
耳。兴皇前分八门。后释行与位门犹合。应言第五位
门第六中道门等。
第二别释者。今家正解。先释通序。次释别序。初通序
中先释义。次释文。
初云召请章者。章谓章段。诗云。彼都人士出言成章
也。
三世道同者。三世诸佛凡所说经皆安如是。异于外
道阿沤二字。故道同也。
教门机别者。教即门故名为教门。前之三教时处不
同。故名为别。法华虽同醍醐。此经文又被末代机。具
四教。故云机别也。
经经由藉各别者。维摩合盖现变等。金刚著衣持钵
等。法华天雨四华等也。
同是劝信之辞者。既是生善之意。具足应明四悉。通
别不同即世界意。对破外道阿沤二字即对治意。三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5a 页 X37-0005.png
世道同即生善意。所闻法体即第一义也。今且约生
善边说故也。
次释文。初云所传理者。理谓所闻法体。以三德秘藏
为所传。别指阿难为能传人也。
会机会理者。圆机圆理。以机称理名之为会。五十二
众咸知常住。名之为理也。
禀承之主者。佛是所禀教主。机是能禀之人也。
所闻之地者。地是所依。三德涅槃为所闻也。
展转相證者。从能闻人證所闻理。乃至同闻伴处。故
云展转也。
欲使将来者。此经被末代机。将当也。
又大小诸经者。约教判也。小即三藏。大即通别。二教
三藏能所传异故也。准释前约因缘生善。此释约教。
本迹观心指在法华。若义立体用本迹。常观涅槃行
道亦何不通。不及彼文四释委悉悉也。
若言解与真合者。解即能传。所传即真。如色即是空
等也。
身灰智寂者。初小乘身灰。通教智寂。即空折空为异
也。
若言称机为如者。谓前二教空也。
事逆理顺者。地前入段为逆。登地證理为顺。又十行
出假四摄利物为逆。依理修观为顺也。
我闻等类之者。准前如是。应具四释。文略。广如法华
中四种阿难不闻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5b 页 X37-0005.png
世所常闻者。虽云常复须辨异也。
具如法华疏中者。彼一一文中皆约因缘约教本迹
观心四释。不同此文义立因缘约教。四悉之名下二
则无也。
今明下约广明五章。又分为二。初总对。二一一别对
也。
夫不异曰如无非曰是者。五十二众同是三德涅槃
之众。异则定异者。五十二众各相异也。
达斯意者者。皆是法身菩萨。诡类殊形同一佛性所
闻之体。
诡类者。异怪也。即是怪异之众。故云纷杂。杂亦异也。
精粗映夺者。人等为粗。天等为精。互相映夺。故下文
云。倍胜于前等。
若以牛羊眼看者。凡夫肉眼所见。五十二众犹如牛
羊所见无别。若以佛眼观之。住首楞严。无非法界也。
悟异不异者。同一佛性也。
我昔不闻者。谓前三教带权明实也。而今得闻皆闻
秘藏也。
闻二施果报等者。昔施今施闻皆常住也。故纯陀引
昔难今。如来引今以答二施无差也。
种种法味者。即实权之法味。亦是四教五时之法味
也。
一时之行等者。此文一时异前一时。皆约圆行具一
切行为一时也。一时之證明功德等故。戒定文后皆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5c 页 X37-0005.png
结地位。非前后證也。
于一念中者。證法身时。即能百界教化众生。故云现
五趣身等也。
归身止息者。处是所依。表于法身。故下文云。安置诸
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故云处也。
驱邪引恶者。驱诸外道。离六大城皆向拘尸。邪正悉
度。令入秘藏也。
若他若自者。他即诸子安置秘藏。自即不久亦住其
中也。
等教三子并作三田者。如下文中声闻菩萨及一阐
提其心皆等也。三田即上中下田也。
夫众不出八佛者。五十二众皆有正因之性。故云不
出等也。八者。过去为一。现在十方为一。六即通名为
佛故为六。即为八佛也。或云过去现在为七佛。及当
来为八也。
更无过者者。众生无上者佛是。故云无过也。
五果迁移者。世间五果出世五果等皆有迁移。故下
文难云。是无常身是杂食身等。云何二施果报等无
差别也。
江河回曲者。前之三教迂回巧拙不同。今教犹如直
绳入于西海也。
尚不见空者。犹有彰故。况于肉眼也。
况能见性者。中道佛性也。
了了分明见者。谓圆修之人亦可六即分之。谓分得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6a 页 X37-0006.png
了了乃至究竟了了。如殃掘经云。所谓彼眼根具足
无咸修了了分明见等也。
今闻低弥神龟者。低弥谓恶鱼。神龟即圣龟。在陆。今
同在水。喻涅槃河中七种众生佛性一也。
同向佛住处者。三德秘藏处也。
施与时众者。还将三德之处。施与众生。即是所诠之
旨。能施所施无非法界故也。
引摄耶恶者。应云引邪摄恶。同归自住处也。
如是总序三点者。从广之狭。所闻法体具于三德。故
云三点也。
我闻序般若者。能闻属初故也。
一时序解脱者。智能梁理故也。
同闻序三点不虚者。有證信之伴故也。
我闻序乐者。多闻分别乐。即大涅槃也。
一时序净者。修行契理。惑业皆无也。
住处序常者。法身常住也。
同闻序我者。皆是自在真我为伴也。
五序序经要义者。要义只是佛性三德涅槃常乐我
净以之为要也。
一是数方者。方法也。从一至十。皆数法故也。
世间义耳者。藏教菩萨初未断惑同凡夫故。二乘断
惑即非世间也。
空为一者。即通教意。前教虽空。犹是折空耳。
真俗合一者。别教菩萨初住为真。十行为俗。登地證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6b 页 X37-0006.png
中。故云合也。
一一切者。即真而俗。一切一者。即俗而真。双非双照。
皆显中道。常无常。非常非无常。而常而无常等用也。
准义一则具三。三即是九。九只是一。非三非一等。皆
以一一之故也。
三身四义者。四谓四教。前之两教同一应身。犹有胜
劣。别教报身。且有自用他用之殊。圆教法身故也。
后义在今者。判属圆也。
即土人也者。以人生此地。故言生地也。
相合似连理者。连理树名。如人家有义。感树而生。亦
如甘棠之树。以表德也。
似交让者。如世间以贵贱交。枯荣相让也。
只此一城下约教释。种种即四见不同。具如下释故
也。准前因缘合具四悉释之。城名不同即世界。见者
生善即为人。力士发心即破恶。枯荣不二即第一义也。
慈悯示人者。无缘之慈遍法界乐。名为示人也。
寄城表常者。三德之城无能倾动故常也。
力士表我者。以自在故无所臣属也。
吉河表净者。亦云金沙。其沙净故能灭罪垢。故表净
也。
树间表乐者。树能清凉。人多乐故。此表涅槃之乐也。
城不可坏表常者。坏是无常故。不坏表常也。
丰有表乐者。如世丰足即乐。涅槃亦尔。八味具足也。
傲敌表我者。傲必自在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6c 页 X37-0006.png
无难表净者。世邪八风不能染也。
力士无属表常者。前云表我。今云表常。何者。以一家
释义圆通自在。况三德中一一德上皆具四德。广如
金光明玄。十种三法皆具四德也。
恒流表常者。恒故常也。
东双表常者。东方属木。木以蓊茂为义。又是诸方之
首故常也。准义亦应云常无常等。且举一边耳。下文
双出于鸟喻游之意。即其义也。
南双表乐者。南方属火。火能成于万物。故乐也。
西双表我者。西方属金。如世人有金。用即自在也。
北方双表净者。北方属水。水以净为义。其义最显也。
中央属土。土王四方也。
若能总别等者。前总对。后别对四德。四德只是三德。
三德即佛住处也。
若谓下约教释。
生死人者。三藏所见。以观无常也。
二乘所见者。通教二乘也。
登地所见者。别教也。
九佛之中八佛者。八佛如前。更如现在教主成九也。
句句作此消之者。例下诸文。皆约四教释之。文略不
释可。
私谓者。妙乐先师作此释也。
此见不同者。约折体别也。
摩诃衍道者。大乘之道不同折教二乘道也。故大品
斥云。由如隘路不容二人并行。
戒心见道等者。戒即十戒五支戒等。心即首楞严定。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7a 页 X37-0007.png
见即次第三谛。道即三解脱道也。说此五种。如奏乐
不闻也。处时二种不观尊特之形如没烛不见。
尚不与前佛共者。且约三藏比决。丈六之形同比丘
像也。
及开显竟者。谓法华开竟也。此经自云。八千菩萨法
华中得受记莂也。
大者叹德也者。别无文。故将大字以叹之也。
通四园陀三藏者。通解内外经书也。
胜九十五种者。有九十六道经。一道属正。故言五也。
有人云外道根本六人。各有十五弟子。并于本师即
九十六。此不应定为数也。
贤圣之所恭敬者。即是三藏教中贤圣也。
通达权实法门者。权即四味。实是今经。权即实实即
是权也。
于毕定众者。究竟圆乘。五时终毕。名为毕定也。
大权开显如前者。如前文约教释也。
不仰等者。离于四耶也。仰谓仰观星宿。下是种植田
园。方即通致使命。维是邪命自活等也。
是名破恶者。以三学为破恶也。
以资慧命者。即空智为食。空慧为命也。
亦无知者。知者亦空也。
不得怖喜者。空故无怖亦无喜也。
一切诸法中悉等者。十界之中佛性自资常住命也。
后之二僧等者。论据内凡名为有羞。今进取薄地清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7b 页 X37-0007.png
净为有羞也。
馀二比丘教教有之者。破戒哑羊通四教也。
复有四义者。发起影向一向真实。当机进退取之。结
缘一向有羞僧也。
故言众下注者。一众之中复有四众。即成一十
六也。具如法华疏释也。
或数人者。约教释也。
前后围绕者。围即住威仪。绕即行威仪。亦应约四教
威仪不同也。
或以三业恭敬等者。以行住中皆约三业故也。
释别序。初文云声时表法者。声谓声教。时表于明生
闇灭之时也。仲中也。居于孟季之间。表中道也。
满月之日者。如下文释月爱三昧圆满之日也。
不待不过者。如来知时。无差机之失也。今正临涅槃
时。起圆常法。兼被末代。与机不差也。
而得度脱者。道机时熟。闻常住法而得度脱。其未度
者且作得度因缘也。
神力为本者。如法华中寿量以开久远之本。故现神
力摩顶付属也。
大声为末者。今说圆常大涅槃教。以之为末也。
令悟非本非末者。约理而證也。
又空慧为本等者谓约教释。前之两教折体空也。种
智是别。实相约圆也。
注者。令说四教。皆是体用之本末也。
有人解无色定力者。意引文證成无色定能起欲色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7c 页 X37-0007.png
二界之化。岂得无身。又供养佛等今家词。此且堪难
者意许引仁王等文證其有身也。
若以三有之顶者。约教释。无学等即前之两教。妙觉
等后之二教也。
一顶被请者。或是土佛无辅法至故请也。
此意既宽者。斥他释。今权实四教皆遍。横竖具足。故
云宽也。
则感不一者。不一则五十二众。
普告则应无二者。即二而不二。名之为普。不二而二。
遍赴众机。皆今得闻故云告也。
叹令崇仰者。三界之主。大慈之父。出世之师。令普祟
慕仰也。
告令悲恋者。生善也。
但叹三号者。此文三号遍摄一切法。故诸经多称之。
净名云。若我分别此三句义。无量劫不能尽也。
欲明三事者。对主亲师也。
允同诸佛者。十方诸佛十号之首皆称如来。允者合
也。
是为世父者。世父居尊。比出世之父。故云尊仰。是为
世主者。如国之君。以忠孝为亲。能生世间君臣之礼
为善业。今出世之主。能生大小偏圆之善业。名上福
田也。
是为世师者。夫言师者。能以轨则于他。名之为师。今
出世之师能断偏小之疑。成一切智解。故云师也。故
引下纯陀文无主亲师。释成宗仰之意。即是无师义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8a 页 X37-0008.png
也。
经云今日者。正是二月十五日于晨朝时也。
本父君师者。昔日结缘之父。名之为本也。
失一则弘誓不满者。昔有弘誓之力。故今日拔与。以
心普故。名为等视也。
结三号者。以子归父。以民归君。以弟子归师故也。
结四等者。如世间舍能覆一切。今以无缘慈。遍覆法
界。慈为根本。故云四等也。
初报令断疑者。如下文云。若有所疑今悉可问等。劝
问戒律。兼被末代之疑也。
演畅者。四十馀年未得开演。今畅佛意。五果先开也。
新伊方显者。邪常之教。名之为旧。三点之义。名之为
新也。
大觉正是遍知者。觉者知也。大者遍也。
明师即主等者。既有于师。如民之主。如子之父。一即
三也。
互举一边者。举后知初。故云大觉。举初知后。故说如
来。大即遍收十号也。
节节明四义者。谓四教义也。一一义中皆具主亲师
三。释之不同。故云节节也。
旭旦之时者。旭者明也。谓明旦时也。
表智明生者。大涅槃日初出之时。三惑闇灭也。
面门口也者。口表说教当来不绝。门者能通因果。故
光从口出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8b 页 X37-0008.png
表佛性非即六法者。谓五阴神我正因之性不即不
离。故以口表也。
大涅槃海者。佛性广博。如海有众德故也。
大身众生者。即表十法界众生所居为大也。种种龟
鱼即正报。珍宝即依报。十法依正不同故云种种。同
一佛性。故云光遍也。经云其明杂色者表六道不同。
六种之色为杂也。
济六度者。拔三界苦也。
净六根者。与三界乐。法华
似位。华严真位十种六根也。
次明光处乃至放六色。
此四段文。文具四悉。释之
可见也。
高广互现者。以广摄高。以高摄广。而不烦文也。
既有其中之言者。只是三千之中及十方中也。
六趣是报障者。望出世法。人天等三趣皆名障也。
障除生善者。如人心不忧恼。不成意业。若不发声。不
成口业。若不举手。不成身业。今三业受莫。机动障除也。
光召序涅槃行者。光表于教。依教修行故也。
无明爱见二互相依者。无明如地。爱见如水。水依于
地。今三惑皆破。故地动以表之也。
有缘痴爱者。痴即无明。爱即烦恼。皆从缘生。故云有也。
或复一时者。文难前后。意在同时也。
岂可下。斥他解也。
经云时诸众生者。正是声光地动之时。诸者不一。即
五十二众是也。故名为总。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8c 页 X37-0008.png
经云且各裁抑者。裁谓裁量。抑即抑忍。如来何故放
光地动。当往佛处。若不往即无六益也。
父师父灭行时不苦者。具足应言主等。文略。从亲生
者。故言父耳。主即是所依故也。
大劫者。八十鹿卢为一大劫。劫义众多。
则妨后佛者。贤劫千佛今始四佛出世。何有九百九
十六佛未兴。故云妨也。
执手者者。悲之极也。且是喜之极也。如世人悲喜之
极。皆相执手也。
请如来父者。如世间父。其父若去其舍则空。故云虚
空也。请意既尔。主亲师三阙一不可。故须请也。
经云速往。速往者催捉之词也。
释苦者。释出主亲师去世之苦也。
如是展转者。从前向后。失一不可。如世人无主即国
破。无亲即家亡。无师即无决疑之地。今文主既无。师
当安在。法灭无寄也。三苦在怀。故云疑惑也。
有事有表者。事谓声闻常随世尊。故以前列。菩萨形
无定准。或亲或疏。故居于中。杂众形疏去佛远故。故
在后也。有表者。若声闻真。杂众表俗。菩萨表中。故居
孟季之间也。
今意如前。依前分父。不同他解也。
骇令后问者。骇谓惊骇。动其常情也。今不以形为近
远。约机论远。以机未发。义之为远。故须召也。
又从多故者。或佛边众少。外来众多。从多为言。故云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9a 页 X37-0009.png
召也。
上巳定数者。八十亿百千人等也。
而目一事者。子尊于父。弟让于兄。今云弟子者。只目
一人也。
美其德业者。不美其年也。故律云。所谓长老者不必
在耆年。
魔王知将来事者。恐为魔王夺其坐处。故劝出家。现
十八变等。
今略障存善者。善既生障必除也。
约四教分别者。从答。此是下即藏教也。又示下通意。
八地出假道观双疏。能化众生。故云楷模也。又别惑
下别意。谓地前未断别惑故也。忧悲下圆意。故引文
證成。若作四悉。当第一义也。
俱解脱者。心解脱善得好缘也。
无容自威者。只威伏也。
经云离常住处者。即是洗漱之处。非常所居也。
第一空行者。涅槃之行。第一义空也。
开常问极者。昔教未说。名之为密。今开常宗。故云问
极。极者只是佛性之义也。
能召所召玄相领悟者。主伴不二。同知常理。名之为
领。其理高广。凡所不测。名之为玄也。
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称者。西方以女为尼。以男
为那。此方女也。
奉顺三召如上者。上父先光次声三动。三文中各先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9b 页 X37-0009.png
奉次顺。二文具足也。
乃是贤圣人中之龙者。谓前三教贤圣也。
现受女身至迹广者。以九法界化名之为广。如妙音
菩萨于王后宫现为女身等。即其义也。
因果难见者。斥他释云修习是因。得自在力作佛为
果。今意但作本迹一双。其义自显也。
菩萨众亦为三者。一所召。二奉。三顺。就奉中复分为
三。谓光声地等。皆如上也。
世多识故者。此河近城故也。
为入者得福者。外道计为福河。多人浴故。入者灭罪
也。
八河中大者。八河如西域记广说也。
是佛生处者。法身生处也。
此乃四悉者。多人不同即世界。二入者得福即生善。
三八河中大即对治。以大对馀小故。四是佛生处即
第一义也。
释论解菩萨十义者。一尽教化一切众生者。一切之
言通九界众生也。华严云。菩萨于众生乃至不可说
皆教化之也。二供养诸佛者。十方诸佛皆能供养也。
三净佛土者。行于六度与物结缘也。四尽持一切佛
法者。即权实之法。自行化他。皆能受持。令得久住也。
五令佛种不断者。于十方佛所。皆绍降一体三宝也。
六尽分别一切佛土者。分别净秽四土不同具教多
小等皆能分别也。七尽知一切佛弟子者。由分别故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9c 页 X37-0009.png
知此秽土弟子净土弟子不同也。八分别众生心者。
谓善恶二乘大乘等心皆能分别也。九断一切众生
烦恼者。即菩萨弘誓满足。如有一品烦恼及一众生
不名一切也。十尽知众生根者。谓上中下根三聚净
戒根缘不同也。又由知众生根故能断烦恼。由断烦
恼知众生心。由知心故知弘弟子。乃至由供养佛故
能教化众生。逆顺相由。皆依此释也。
无量阿僧祇门者。阿之言无。此云无数法。即是无量
法门皆菩萨法也。故云十门为首耳。
引龙树释十门者。初云大庄严者。即以佛庄严而自
庄严。定慧等度也。当舍一切所有至若内若外者。内
谓巳身头目支节等。外即他身妻子奴婢等。依正尽
舍故云无遗也。四其堪任者。应以人天乘为况。人天
二乘三乘大乘等皆能为说到于究竟涅槃也。不得
彼我者。能观自他无有宰主等。以清净无杂心者。即
是依于般若从因至果。故云萨婆若。萨婆若此云果
也。八世间所作之事者。即菩萨八重玄门。报修凡事。
故云世间也。九一相门者。一相即无相。无相之相名
为实相。故云毕竟空。离分别故空也。一二三四等者。
法门虽多。四门摄尽。一一之中更有四门。故云增数
也。
四种菩萨如别记者。具如四教中广明也。又大论衍
门三菩萨讨斥三藏义。故云四也。
出方便位者。谓地前菩萨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0a 页 X37-0010.png
本际常寂者。住秘密藏也。
如大集海慧菩萨者。海慧初来。人皆见水相也。
大涅槃海者。佛性海也。
八十法门者。无尽意从法门立名也。
此约理论者。此理即是大乘之体。所乘之法不当能
乘。所乘为因果所取。故云大乘。故须敬重也。
悉皆安住秘密藏中者。佛及弟子是能安人。秘藏是
所安法也。
雪山八字不以为难者。能舍全身以酬半偈。约事以
为难也。
日割三两者。如下文中。有一女人。日舍其肉供养病
人。为菩提故。约此亦是事行为难。若不为求菩提。唐
劳无益之苦行也。
仙豫行诛者。以知机故令其发心。觉德比丘。皆为护
法也。
经云一切世间者。即是二。分段变易。世间众生五阴
国土等三种世间。故云一切也。
不證涅槃者。菩萨之人。不同二乘沈空涅槃也。
忆本誓愿者。初发四弘。拔苦与乐也。
垢缚得解者。由持戒故能治惑业。若无净戒。日夜增
缚也。
解未解者。如净名云。自既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
既持戒故能解他也。
小般若者。金刚般若。以对大故。得其小名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0b 页 X37-0010.png
即为有佛者。般若即智慧。慧是觉义名之为佛。尊重
此法名之为宝。能尊重人名为弟子。即是于僧一体
三宝具足故也。
即是无量法门者。法门虽多。三宝摄尽故也。
智慧为二庄严者。上求为慧。下化为福。即福慧为二
也。
初二十一增数者。从二增。增至百千亿也。
八同数者。前五数同。又有三同也。
一无数众者。即是量数也。
离欲男女者。亦可言修净梵行优婆塞等。
善宿男女者。近佛住宿也。
复次直三归者。下进退释之也。
若一若二名少分者。一释虽具受五。能持一二也。二
云。本只受一二也。
求人天名无分者。无出世之分也。
求涅槃少分。二
乘涅槃也。只离界内生死。犹有界外变易。故云少也。
为众生故为多分者。即是大乘能断界内外。出假
化物也。又具持五戒下约教释。畏生死等前之两教
意为众生下后是二教意也。
恒与礼俱。世间之法。五常之礼与五戒同也。
恒与无常俱者。亦约教释。四教次第。对之如文。
住佛威仪乃名具足者。即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故
云有本有迹。楞严为本。威仪为迹也。
普现众迹者。示十界身。于一界中复具十界。若依若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0c 页 X37-0010.png
正咸皆不二。名之为普也。
优婆塞义若此者。问意五戒威仪有本迹权实故
也。
惑者不信者。世间有疑之者。今劝之令信故也。
又此四分于大乘无分者。且约藏教二乘也。又若约
衍门。方等般若密求者得少分也。今据显露教未开
权边。声闻无分也。通教二乘同三藏二乘也。故下文
尘沙少分即别也。
若乾慧等者。且约通教菩萨在凡位中。同前无分也。
七地修方便道者。留惑润生也。
八地道观双流是满分者。且据因中为满。若论具足。
佛地始名满分也。
十地满分者。不立等觉义也。
又通教十地等者。通判诸教案位四分非超越位也。
一切众生下明六即分之。约佛上释。初理即佛。故云
无分。乃至分證巳前皆云无分也。初住初地据證道
同。别教初地圆是初住。故云住地也。
皆有权实本迹者。约别圆住地上论。有本有权。迹示
前来诸教权实也。
置而不论者。置实不说也。
小菩萨所作是无分者。方便神通。尔为一少也。
常无常等者。取增上非增以释。增上是赞。赞之辞。非
今经意者。此对治法。常治无常等。令归非常非无常
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1a 页 X37-0011.png
是六行观者。非小乘攀上厌下等六。此是今经胜三
修治于劣修为六行耳。故引下文无常等三修文也。
经云实不实者。约谛释。实即实谛。不实非谛。归依非
归依者。约三宝释。归依即大乘一体。非归依是外道
也。众生非众生者。约见性不见性释也。见性即非是
众生。不见性即众生也。恒非恒者。约常非常释。安非
安者。约證不證释。断不断者。约智释。涅槃非涅槃者。
约有为无为释。非涅槃即是有为也。增上非增上者。
约位释也。
第二卷者。哀叹下三修文也。
不应以此叹优优塞者。不应将鸟喻双游文叹。意斥
他人。
此是经家取后文意者。取后闻涅槃悟常等。向前叹。
约实行言之也。
比丘不然俗众岂尔者。将罗汉以并俗众。亦得将后
向前叹也。
当知佛同行人者。其中或是古佛高位菩萨也。
解云下正解也。
病去药存者。常等病去。无常药存也。
病去药亡者。即是无常病去。后常药亦亡。显于非常
非无常之理也。
馀实行者。即住前也。
亦得有之者。实从权也。
先修无常治常者。即次第行人。渐入十住。修无常教。
破于邪常。登地之时。修常破无常。修一分法身。得二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1b 页 X37-0011.png
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等。广如下文释也。
云何推一者。斥古前后不同也。明今经以涅槃心。修
次第不同也。
病治俱舍者。即是非常非无常也。
具此德行者。一行一切行。及双游次第之行也。
前二犹浅后一则深者。即互相治及以大涅槃心修。
次第入者解顿渐行之人也。后一深者。一行一切行。
行解俱顿人也。
引向涅槃者。引于渐等。至后同得涅槃也。
尚无一种者。圆一尚无。况有前二也。
真对治者。理无能所也。亦是显发方便密教奉声召
也。文犹略。应更云顺声召。为不断绝等也。
亦傍叹实者。用前两治。令得入实也。
分别为乐者。出假分别法门。即是乐也。
大涅槃为苦者。證于三德。从真起应。应于生死为苦
也。
名之为门者。常无常为中道双非之门。下以能通为
义。得入中道也。
以大庄严而自庄严者。自行是定慧。化他即慈悲也。
五结如文者。总结也。
见闻觉三召者。光声地动等三也。
如何融会者。显发是教。阇毗属身。云何得同。上出家
下释出同意。直言显发者。常住教也。
因事表理者。阇毗是事。舍利住世。与常住教理同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1c 页 X37-0011.png
因然以显不然者。然即是事。不然是理。以显法身与
常住教同故也。
灭不灭等以明三身之意也。
有种种妙法者。无非法界。故皆具一切法也。
宝盖宝座等者。以无缘慈遍覆一切。名之为盖。毕竟
空理。名之为室也。
但成三业之善者。举声即口业。举身即身业。怀悲即
意业也。
亦成顺召之文者。为前巳有三顺。既具三业生善。具
有三顺。名之为亦也。
次三恒中类如上者。如优婆塞离欲男女等。及四分
不同也。
以寿为德者。德谓四德。寿即是常。以常为首也。若是
无常寿之八十入灭。即无其德涅槃之寿也。
三十二卵之母者。如金藏经说。舍祛母生三十二卵。
每卵生一子。力敌千人。为三十二王子等。
如上敬重大乘等者。上敬重于理。爱乐是事。事即教
故云持于正法。正法只是事理不二之法也。
弘誓所作者。所作以本发心。能现九界身也。
箕帚妇礼者。是女人之德也。浅近之事。更无所指
也。
三界为家大奢者。若论家者。即是其义。非今观境耳。
果报捲局等者。此之果报犹如牢狱。不得自在也。若
论果报。通于三界。今为观境。故无奢慢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2a 页 X37-0012.png
初是苦观者。治于贪欲也。
五种不净者。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性不净。
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今文略下二。如文也。
如城下是空观者。城是假名。众缘和合。此身亦尔。假
缘而成。无有自性。故云空也。
经云楼橹者。说文云。重屋也。亦云露屋。谓城上守禦
露上无覆屋也。寮孔者泥洹经作寮。苍颉篇寮
小室也。
粗细两观者。一期生灭为粗。如经是身易坏也。念念
生灭为细。经不住也。
一举譬法其事观者。结先五也。
宁以牛迹等者。皆假设之辞。假使牛迹容海。乃至微
尘粗细由有其限。是身过患。不知边际也。
内外推求者。观身三假性相皆空。即空三昧也。亦无
空相名无相也。
菩萨缘实相者。引释论意。实相正是今经所缘也。
与修多罗合者。事与理合。故云大乘。前之事观。是涅
槃教门之正观也。
事观即理观者。护持是理故也。
是愿力所为者。愿力即无作四弘。故能迹现九界像
也。故经云护持本愿等。
能坏生死者。即是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也。
是妙对治者。广如上文。前论次第。后论小次。不同古
人将后释前。常无常等同归一理。故云妙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2b 页 X37-0012.png
宜顺三召者。如经各相谓言。即顺光召。宜应即声召。
至双树间即动召。亦是三业生善之意也。
一句明上求者。即是法门无尽誓愿知。佛道无上誓
愿成等。
二折摄者。前折后摄。如经如事父母等。若未奉者。只
是文中略耳。计合有之。故云若无。各于晨朝等。即是
奉召之文也。顺动召如经今可速往等是也。
不居物下者。物者谓之人。是王之类不居人下也。
高七树也者。一树七刃。一刃七尺。七树七七四十九
丈也。
只是随宜耳者。或是随机所见。宜应见者。高下不同。
不必是王也。
经四马等者。说文云驷一乘。穆天子传曰。献良马十
驷。郭璞云。四马为四。谓四十匹也。
多罗树者。按西域记云。其树形如棕榈。极高七八十
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其树最
多也。
经云力能摧伏者。即是上文守护大乘意同也。
因食开常者。明受而不食。即表常住也。
经云去地七树者。意亦同前。其经高也。
是顺召者。顺召有三。今以往佛即是动召。馀文略也。
而不次第者。前召后劝。准文。前劝后召也。
寡嫔淑等者。无夫曰寡。嫔者三嫔九妃之类。淑谓令
淑有德之女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2c 页 X37-0012.png
三光巳上者。日月星等。天女之类也。
报得天眼者。既云谛观。即非修得。修得天眼。能见三
千界内也。
是深解大乘者。称理而解。智契于理。故云欲闻也。
威仪具足者。如上文不起寂定现诸威仪住秘密藏
也。
次善能随顺至释如前者。如前先折。后摄四弘之意
也。
或有叹德者。即八十恒罗刹中。舍离恶心更不食人
是也。
经云诸天淫女者。即美貌可爱之状也。
悲近召远者。谓阎浮近者皆悲。馀四天下远者须召
也。
结前三十四众者。菩萨等四。增数二十一。同数有八。
无数一。故成三十四。此土众竟。第二中间有四。上界
有十。四方有四。故成五十二众也。
方持佛法者。方犹当也。当来弥勒出世付嘱佛法也。
应赦微细戒者。谓杂碎戒也。五篇之外所有制者。皆
名杂碎戒也。
汝面受佛旨者。谓教旨也。
宁得执正此事者。意云迦叶若来。微细戒须舍。故不
来。为对难定也。
显神咒力者。为后代得益。传持之人。显其功大也。
佛为利根者。如来在世。利根得益。迦叶为佛灭后钝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3a 页 X37-0013.png
根得益。故非违拒等也。
初人天者。文不列之。义有故也。
他方远国者。无边身等十方来也。
百亿四天下者。此佛世界也。
树神示半身者。似人形。不作树形。斥他义也。
今言不尔者。准西域记也。
随类各解者。即四机所见不同。三根悟入亦别也。上
神如彼菩萨。但见其荣。下根如诸声闻。但见其枯。中
根于神荣之间。得入非枯非荣也。故引文云唯诸菩
萨等也。
天上天下者。上以表空。不居于世也。
不复御居者。御传也。广雅云。御使也。
又堂本地架者。如净名云。譬如虚空造立宫室。终不
能成。今忽然空现。表空中藏具有三谛空有之法也。
即是修因者。华表其因。踰世界者。此之妙华表于真
因。拨世出之果。故云踰也。
引两处者。一能除垢。二除热闷。喻客尘无明也。
故有去留者。乘如而来。机息而去。所应度者皆巳度
讫。其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缘也。
一往下士所见者。二往不然。亦有上中下士等见。具
如前也。
此之三相者一其林变白。二堂阁在空。三堂下流池。
三相虽异。皆表非枯非荣。上中下等。皆睹如来涅槃
之相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3b 页 X37-0013.png
利益多人者。涅槃之教。带于四机。及被末代。故云多也。
去下陵空者。去下表除三障。陵空表生三善也。
翻倒见性者。破常无常等八倒。见中道佛性也。
归中会极者。归中道法身。会三德涅槃究竟之极也。
再更抵掌者。如来至此。巳现六重之瑞。故云再耳。如
人兴手于掌。表再三慇勤也。
而意同前者。相虽有别。意同声光动等三种之相也。
从四天下即是召远。至大自在摩榼首罗。第四禅也。
前论佛力者。意答伏难。前文既云无色。此云何至色
顶耶。故以难起。答意前是佛力所加耳。此自力献供
之事。故不同前也。
此是大菩萨光者。即十地巳上权示首罗之身。权引
于实耳。
魔名煞者。释名也。能煞行人菩提心人也。
恶中之恶者。能恼菩提心人也。
经云开地狱门等者。此之魔王。皆是大权菩萨。示作
魔王。住不思议地。故能如此。岂是实行能为也。
经云罥索者。罥字系取也。尔雅云。大者曰索。小
者曰绳。别大小之名也。
偶尔得之者。意云此鬼是先佛所说。非魔本有。引喻
奉国王等。即是先佛法王之宝。还献于今佛法王也。
咒是密语者。问此土不翻。可名密语。五天尽解。何得
名密。答意者。五天虽诵。不解其义。名之为密。非诵为
密也。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3c 页 X37-0013.png
有人下。他难也。难意约理。前解约事。从理入道。事即
不能也。
今解下。答意不得一向。事表于理。即能得道也。
前四别者。别对四悉也。
后一通者。通前四义。皆第一义理也。
十地菩萨迹现其中者。如华严经。欲界六天对于六
地。色界四禅天为四。故云十地也。
私谓此是大千之中者。此是三十大千之中心也。此
与法华稍异。
香饭奉光召者。食是色法表可见故。故与光同也。又
是触法。能触身故。以触表触。召义同也。
还是经初三种之瑞者。即是经初大声普告等三瑞
也。前巳说竟今复说之。名之为还。及其林变白等三。
即成九重之于。前之抵掌。犹是再耳。今之三相。更表
慇勤也。
问此众下。意问权也。
答中意不在权者。今论实人。不应难权也。
昆虫能知者。小虫也。
首罗惊怖者。前云十地菩萨。此即下地不知佛力也。
不见而见者。身无边故名为不见。故去来故名之为
见也。
巨细相容者。约应身论。法身量同虚空。毛等为细。虚
空巨也。
非苦非乐者。谓法身之体。不妨大小苦乐之应。故云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4a 页 X37-0014.png
不相障碍等也。
现此事者者。表今佛入涅槃不思议之理也。
小分无边者。他解。如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其实有
量。以有观音补处故也。
今云即边无边等者。约三谛释。双非双照。可以意知
也。
若有定者下。斥旧解为小分也。
里而非里者。身在镜外故。非里为里者。身在镜内故。
即里而非里者。像本非实故。亦是非内非外。而能内
外也。
经云如锥头针锋等者。一一针锋乃至一尘等无非
法界故。故能容无边身大众。如华严中尘刹互融等。
况佛涅槃之处不思议邪。
应集不集者。迦叶阿难及阇王等也。不应集者。毒蛇
蝮虿之徒。皆是不思议不来而来也又集者。为声光
所召。不集为当来作大利益。故俱表不思议也。
慈不慈者。阐提虽无现生之慈。即涅槃会能生善根。
亦有于父母妻子之慈。约正因之性。皆不思议。或示
权迹。引于实人。令不作阐提之业也。
总有九瑞者。前结竟经。初能召中三。谓声光地动等。
次所召中三。谓双林变白等。三无边身来复现三瑞。
故云九也。
告成三意者。亦成上声光地动等三意。亦表主亲师
等之三意。声即表师去。光即表主亡。动即表亲没。三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 第 14b 页 X37-0014.png
事若息。三障则生。故以三业悲恋等也。
但作一收者。收光入口具于三故。故云一也。亦表三
只是一。无非中道之光也。
及风皆口出者。风是动义。声光及风皆从口出。故云
例然。如文。
颠倒无由得转者。动表破于无明。无明即颠倒。今既
动息。故云无由也。
到涅槃彼岸者。此即于二死彼此之彼岸也。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