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疏-隋-灌顶师子吼品之二¶

师子吼品之二¶ 第 41c 页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1b 页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五

隋章安顶法师撰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 师子吼品之二

起卷是第二劝修。初劝修后论义。上云十住
闻见至佛眼见。若欲闻见眼见。应当受持十
二部经。故有劝修。师子吼言下。第二论义。六
番问答。初一番明见义。中间四番明能见之
行。后一结成。初文者先问次答。初问文者。
上云如来妙绝凡夫。云何见闻是故兴问。次
善男子下答中二。初明实不可知。次若欲观
察下。明亦有可知。上就究竟證为眼见。分證
为闻见。今约凡夫修习中取闻见。得道力强
眼见。色身则弱。上德王品说。见佛初生出家
不达妙本。悉是曲见。今睹如来生行七步。知
是方便则得见佛。各有所据不得一槩。于中
三。先标章。次解释三结。初标如文。就解释文
有六番。初身口二业。次形声两胜。三身通心
通。四受身说。法五身口忍。六身形声说。前五
可见。第六文中。于闻见文末。云为梵王说中
道者。约显露教。说四谛五人得初果。约密教。
说中道无量菩萨。得无生忍乃至补处。又钝
根闻生灭四谛。中根闻无生四谛。则不闻说
中道。利根闻说无量无作四谛。即说中道。明
中道有五番。或双舍论中道。或相成论中道。
或双照论中道。私云。两舍是两教。相成是别
教双照是圆教。在文可寻。如来心相下第三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1c 页 T38-0181.png
结成如文。尔时师子吼下。第二有四番问答。
明能见之行。初番先问次答。问又二。先举僧
宝问。次举佛说难。初文者即四依人问。心是
内本行是外迹。言初二种者。以初二滥后二
故不可知。如佛所说下。第二正举佛难。直置
僧宝尚已难知。况乃如来。但见色身闻说法。
云何依此二事知是如来。佛答又二。先答僧
次答佛。初答僧为三。一结问。以难知下。次以
四缘故知。具足四事下。三结成可知。戒有二
种下。第二答佛问。复有六番。初番持戒究竟
不究竟。复有二种下。第二番为利不为利。后
四番悉如文可寻。师子吼言下。是次番问答。
前云持菩萨戒得见佛性。为作要求。为不要
求。要求者是市易法。若不要求行而无愿。未
知云何故有此问。佛答有两。初发起十四句。
法性自尔而相邻接。任运法尔非作要求。若
心不悔持戒不浅。次持戒下。心任运成得见
佛性。住大涅槃(云云)。第三番问答。问中又三。
先领旨。次作难。三结。初如文。次难中。初难
戒是众行之本。有果而无因。应是真是常。涅
槃居在诸行之末。有因而无果。应是无常。后
偏结一边可见(云云)。佛答先叹。次答。叹中为
三。一叹因深。二叹持力。三诫听。初如文。次
文中善得时长释迦日短者。以缘宜故也。例
如日月灯明。六十小劫此间食顷(云云)。二佛答。
初答持戒无因之问。有法譬合。法中为二。一
唱有因。二遮无尽。初有因者。以听法善友等。
为作戒因。从信心因于听法下。二遮恐无穷
之难。故指二法互为因果。次譬如下凡举三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2a 页 T38-0182.png
譬。初为遮无穷作譬。诸师多言。尼乾净行不
以瓶著地。三木为拒以支一瓶。瓶由拒立拒
藉瓶成。二梁武云。尼乾口啖牛粪身裸秽根。
有何净行而可称耶。拒者。今之渴乌取水者
是。亦名辘轳。井上施之更互上下。即是互为
因果之义。而言尼乾者。指其家有此拒。次举
十二因缘譬。若克定三世譬。此不便取轮回
不穷。更互义成。三举小乘中八相为譬。大生
直名为生。小生言生生。成论人破毗昙大小
生义。解此文云。一期之寿是大生。念念生灭
是小生。由一期有念念。由念念有一期。解文
不了。而复不许用毗昙义。此不应然。破立适
时借譬何爽。私谓。古人以一期与念念更互
相生。何以不得然不及刹那。八相只一刹那。
是生是生生。故一刹那中。大相是因小相是
因因。小相是果大相是果果。是则更互为因
更互为果。如一信心。即此信心是听法心。即
听法心是于信心。虽同一念而更互相因。既
互相因即互成果。信心听法下合譬。答前初
难。明戒有因。从是果非因下答后难。明涅槃
是果而无因答。后又三。初唱两章门。一是果。
二非因。次何故名果下。释是果章门。是出世
果故言上果。是习果故故是沙门。婆罗门果
是佛果故。故言断生死是绝待果故故言无
烦恼。烦恼名过过者。体是死因。一过复得苦
果。故言过过。又无明能迷理。复能障智故是
过过从涅槃无因下。二释非因章门。无生灭
者无世间因。无所作者无报因。非有为者无
生因。常不变等三句。是无相待因。三善男子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2b 页 T38-0182.png
下。结无因义。次第四番问答。问为三。初领旨
仰非。次举六无为难。三结。次毕竟无但是语
势。非是正意。正取有时无故为难。言有因者。
有习因了因。言无因者。无生因报因。故举有
时无以之为难。如池沼之雨旱。如日月之笼
散。因之有无。似同于此。少无者。以少故无非
是全无。不受无者。只是不受为无。非无彼法
不受恶亦如是。不对亦尔。后之三无。俱是互
无之意。三结如文。佛答为二。先明无因。次明
有因。初答无因为三。先非五就一。次六喻并
非。三结无因。初非五就一者。汝以毕竟无以
为正难。尚不全是有少分是。是故就之。况以
五喻宁得会耶。次并非六喻。六是世法。不可
对于出世之法。而复重非毕竟无者。以其堕
断无我无我所。故与涅槃乖。涅槃有我故重
说之。三善男子下。结意如文。是因非果下。二
答涅槃是因而非于果。文为二。初标章次释。
标者。明涅槃是因以佛性为因。即是了因。复
简出非因即非生因。标其非果非沙门小果。
前云沙门果者。指佛果为沙门婆罗门果。因
有二种下。释文为三。一明有生了二因。二举
三譬譬之。三三番举法门合之。合中悉用亲
为生因疏为了因。此虽明不可思议之法。略
须分别。前一番事理相对。六度是事为生因。
佛性是理为了因。次定散相对。后横竖相对
(云云)。而初文中云菩提者。此欲明因取果。又举
果成因。问涅槃无因而义说生因了因。亦应
义说生了二果。答了因所成即是了果。生因
所出即是生果。何不得并别有二果。生果即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2c 页 T38-0182.png
是无常。了果即是于常。世人谓屈。此并此乃
不思议法门。何所不得。且用首楞严通之譬
如术人于众前死。得财物已而复还生。今经
二鸟双游即是其义。近是下。文云佛身二种
一常二无常(云云)。师子吼下。第三有一番问答。
结成本宗。此问从前眼见闻见如来佛性生。
夫佛性之性绝色非色。云何可见。佛答此为
二者。皆悉再答悉开两意。故有可见不可见。
如文。佛性非内非外下。是品中第二大段。前
作佛性说。此作中道说。文为三。一略标中道。
二广破边执。三结叹佛性。初标中道有三句。
初句云非内非外者旧解云。不定在众生身
内。故言非内。复不离众生。即此识神而得成
佛。故言非外。观师解云。非在众生身内故言
非内。亦不在众生身外故言非外。今皆不然。
旧说取舍如步屈虫。次说如鸟除二翅。何者。
众生五阴是因缘生法。即是空不在俗谛故
非外。此法即假不在真谛故非内。此法即中
故不俱在二谛。此法遍一切处故不独在中
道谛。此法不可思议。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岂
作单能说之。上文云。一切觉者名为佛性。诸
师单说。非一切觉则非佛性。不名中道。三点
具足名一切觉。是名佛性乃是中道。只以即
空非外不在俗谛。只依此意任运破诸师所
说。标第二句。云虽非内外而不失坏。此还成
上意。旧云。非外故不失。非内故不坏。若定在
外应东西散失。若定在内应同于死身有臭
坏。故言非失非坏。观师云。其本无成所以不
坏。其本无得所以非失。今明。二师解初句未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3a 页 T38-0183.png
成。释后句无托。此句释成上非内非外。而复
即中故言不坏。而复双照故言不失。标第三
句。云故名众生悉有者。观师云。虽非内外亦
不有无。而假名为有。今相。释上不失不坏。即
遍一切处故名悉有。师子吼言下。第二广破
边执文为二。先破因中有果执成上非内。次
破因中无果执成上非外。此执若除不失不
坏。佛性中道悉皆可解。就破因中有果更为
四。一据佛教。二据世情。三据缘因。四据正
因。初据教者。近据前文。故名一切众生悉有
佛性。远据前品贫女宝藏力士额珠。此皆内
有宁言非内。世情者。世人求酪取乳求油取
麻。若无油酪人何故取。举缘因者。内若无正
何须外缘。如谷无芽不须水土。举正因者。由
外有缘使正得生。此皆据于因中有果。显众
生中悉有佛性。性应在内。就初据教有六番
问答。初引品初及如来性品为问。佛答明乳
即是空故不定说有。但言酪从乳生。乳即是
假故从因缘有。如文。第二番问答。问一切法
各有时节。乳中有酪待时而生。如谷有芽春
来方出。佛答为三。初作即空夺破。故言乳时
无酪。二作纵答。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种名
字。如文。三从因有二种下。更示乳即是假。是
故言有。第三番问答。若乳无酪何不从角而
生。此举非因作难。佛一往纵答角亦生酪。第
四番问答。即取此为难。求酪之人何不取角。
佛答乳是正因是故取之。角是缘因是故不
取。第五番举非果为难。佛先纵答。乳亦生树
如文。次则夺答。若一因生者可得如难。须两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3b 页 T38-0183.png
因乃生乳。非树之正因。因缘各异何得生树。
寻文可见。第六番问答。直问众生佛性复有
几因。佛答亦具二因。正谓众生。缘谓六度。庄
严家据此文。明假名是正因佛性。观师不用
云缘因。不但唯有六度。复有境界及道品等。
皆是缘因。正因何得但是假名。亦有五阴及
心神等。今明。庄严览阴成众生此据外。观师
取五阴此即据内。岂可然耶。上文云。佛性非
内非外不失不坏。今谓众生是正因时。众生
假名。为定在内为定在外。内外求不可得。还
是非内非外。虽非内外而有六度。生其阴躯
则不失不坏。一切众生悉有于阴。还是向义
不应馀解。虽作此消文可更思之。师子吼言
我今定知下。二据世情执有为难。佛答为二。
初正破执。次示正义。初文二。初作三番。次更
重破。初三番者。初番问取乳不取水据乳有
酪为问。佛答为二。先非问。次并难。初如文。
次难中云汝言求酪取乳不取水者。并云如
人求面而取于刀。不举镜者欲作横竖并之。
又镜亦得为刀。仙人孙博。屈刀为镜伸镜为
(云云)。第二番即执刀有面为问。佛答。若定
有面何故颠倒竖长横短。若有己面何故狭
长。实不狭长而见狭长。若因己面见他面者。
何故不见驴马面。第三番仍并通。佛并眼光
到刀中则见己面像。不见驴马面像。又眼光
到刀中。同刀竖而长。同刀之横阔。是故见之。
佛答为三。一夺破光实不到。二纵破假到则
多过。三结夺。初夺如文。光若到下。纵破有四
过。一若光到火火应烧眼。眼既不烧知光不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3c 页 T38-0183.png
到火。二若光到远那忽生疑。三光若到者不
应见水精中物。水精阂眼不见外物。渊中鱼
石水应阂眼。眼何得到。四光若不到能见者。
何故不见壁外。若见壁外应见外物。是故下
第三结夺。善男子下二重破。上未委悉故更
重破。文亦为三。一纵二夺三结诃。初纵为三。一
应责酪驹。二应坏子孙。三应含五丈。其既举
世情为执。佛亦用世情破之。若乳有酪。卖乳
之人应责酪直。纵若有酪亦应五味一时。若
无醍醐那独有酪。卖草马者应责驹直。驹复
有驹驹驹无己。如其不然知马无驹。世人为
子骋妻。妻若有子不得名女。女则无子有子
非女。若女有子子复有孙。孙孙无穷。一腹所
生并是兄弟。世岂然乎。如其不然知女无子。
子中有树应具五丈。已是亭亭云外交柯接叶
布濩八方。如其不然知子无树。乳色味异下
二是夺破。色异者乳白酪黄。味异者乳甜酪
酢。果异者乳治热酪治冷。既无此等云何有
酪。譬如服酥下。第三结诃。明当服酥今已患
臭。亦当明当醪渜今已饱饫得酪食。用何有
是事。譬如有人下。第二示正义文为四。一举
譬示正义。二引偈證。三下约众生。四高推佛
境。初举三譬又二。先譬次合。初譬中示于无
性假缘而有。譬如文。一切诸法下合譬。以是
义故下。第二引偈證成。但取初二句證无性
足。若定有性不应本无而今有。亦不应本有
而今无。本有应常有。本无应常无。既其不定。
云何而言乳有酪性。下二句相仍而来。此偈
是第四出。以證今义。若诸众生下。第三约众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4a 页 T38-0184.png
生。身空以示正义。自有法譬合。重譬如文。众
生佛性诸佛境界下。第四高推在佛如文观
上经文。纵夺破竟明佛性即空。次举三譬明
佛性是假。次引偈證佛性即空即假。次明众
生身空。譬于佛性遍一切处。引诸佛境界明
佛性即中。观文甚会。亦与上文佛性名为第
一义空。空名智慧等。义甚相应。私谓。章安依
经具知佛性遍一切处。而未肯彰言。以为时
人尚未信。有安示其遍。佛性既具空等三义
即三谛。是则一切诸法无非三谛。无非佛性。
若不尔者。如何得云众生身中有于虚空。众
生既有馀处岂无。馀处若无不名虚空。思之
思之。师子吼下。第三据缘能发因中之果。若
都无者何用缘耶。又有五番问答。初番问意。
若乳无酪性何用缘因。虚空无性不俟二因。
答如文。第二番转缘因作了因名。问中有三
譬。次引乳譬合如文。佛答为四。一明性即是
了因。二明了应自了。三应能两了。四举正因
为决。初言性即是了者了本了。其令出若己
有性。性自是了何须他了。乳已有酪性性自
是了。何须酵渜而了出之。次若是了因下。正
言酵渜为了。应能自了。若不自了何能为乳
而作了因。初若自了者。应能自了而出于酪。
不须了乳令乳出酪。若言了因有二下。第三应
能两了。只酵渜自能了出于酪。复能了乳出
酪。若有二者下。第四举正为决。欲明酵渜能
两了者。乳亦应能作于两正。自作酪正复为
酵渜作正。第三番问意。前虽四难正执。第三
自了了他故。言我共八人者。如数他为七己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4b 页 T38-0184.png
足为八。此是自数他数。他亦如是自了了他。
佛答为二。先破执二示正义。初破又二。初破
若尔则非了因。次何以故下释。夫智能自数
己色。复数他色。色不能自数数他。了因如色
何能自了复能了他。别有一法自了了他故
言了因即非了因。一切众生下。第二示正义。
欲明非本定有藉缘能有。第四番更复转难
还引佛言。明有乳有酪故知是有。佛答为二。
先汎举三答。转答即随问答。默答即置答。疑
答即不定答。后正用转答如文。师子吼下。第
五番不许当有之说。故设此难问为二。先仰
非次正问为三。法譬合。佛答为二。先譬次合。
譬为四。一明过去有。二明未来有。三重明过
去有。四重明未来有。未来有即是当有。答问
即足。而复更明过去者。当由异部不同众计
非一。萨婆多计三世皆有。曾有当有正有。昙
无德计过去未来是无。唯现在为有。已上破
有竟。今若用之。但是假名随俗之用。且法王
所为。岂可以人情测。前云种橘芽甜熟酢。后
之酢味本在前甜。證过去有。今时此橘初酢
后甜者。或是国土物异。或是取烂熟时为后。
此时味酢。众生佛性下合譬。正明当有即众
生当得。师子吼下。第四据正因执有。凡四问
答。初番又四。一法二譬三合四结。初法中言
正因佛性者。即中道正性。尼拘陀下举譬又
四。一正举譬。二旁举瞿昙姓。三合譬。四犹如
下。以譬帖姓为难。难意。若尼拘陀子无树性
者。云何得名尼拘陀子。应名祛陀罗子。乳无
酪性亦不名乳。应别生馀事。佛性亦复下。合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4c 页 T38-0184.png
佛答为二。初举八事不可见。尼拘陀子若有
树性何故不见。次若言细障下。更破二事又
二。先总非。次何以故下正破。破中又二。先破
细次破障。初破细者。夫树相甚粗何得不见。
若本细者后不应大。后若大者初亦应大。次
破障者。若尼拘陀子障尼拘陀树不可见者。
障常应障常不可见。第二番问答。问中还举
两因。了因了无正云何无耶。良以了细成大
所以可见。佛答有五重。一明本有本无皆不
须了。若尼拘陀下。二举非果为难。难于本无。
尼拘陀子本无尼拘陀树粗相者。亦无祛陀
罗之粗相。何故不生祛陀罗树。若细下三难
粗应可见。四举烧相为并。若树树本有性后
生树者。亦应本有烧相后时可烧。子性被烧
不应生树。五更取意破其先生后灭。文举一
切法生灭一时。且就尼拘陀子生灭一时者。
云何先生而后方灭。既生灭一时。遂得先生
后灭。亦应先灭后生。第三番问答。举非因为
问。等是无性何不出油。次佛云。亦得出油。压
子汁出汁即是油。第四更问。亦应得称为胡
麻油。佛答随缘各异受名不同。不得名麻
油。得名尼拘陀油。众生佛性亦尔。众生中有
佛性。草木中无佛性。而有草木等性。师子吼
言下。第二破因中无果执既非外义。唯一番
问答问为三。一领旨二正难三结叹。领旨仰
非者。领无果之旨不复致疑。因中既其不得
有果。众生之中亦无佛性。此义可信。众生即
执定无为实。既其定无不复得言一切有性。
故云是义不然。不然者岂非执无。何以故下。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5a 页 T38-0185.png
第二正难又二。先难次答。初文凡作七番。一
据业行。二据断善。三据发心。四据退转不退
转。五据修万行六度。六据退万行。七据僧宝。
初就行业为难者。人天无性但有业缘。五戒
得人十善得天。天得作人人得作天。菩萨亦
尔。但以业缘而得成佛。非谓佛性。次就断善
作难者。若众生有性善。不可断堕于地狱。以
佛性力应止地狱。夫佛性是常。常何可断。既
断于善即知无常。若无常者则无佛性。三据
初发心难者。若本有性应本发心。心既始发
知本无性。又佛性无发发则非性。四据退不
退为难者。若本有性不应毗跋致。只应阿毗
跋致。唯应不退不应有退。既其有退知无佛
性。五据万行难者。若本有性何须万行。修万
行者知无佛性。六据退万行为难者。佛性是
常何得有退。既见三恶而有退者。知无佛性。
七据三宝为难者。如佛所说三宝是常。僧既
是常只应常住。何得进修令后成佛。进修则
无常无常故无性。何故云一切众生悉有。次佛
言下正答七难。但不次第。第一答第一业行问。
第二答第三发心问。第三答第六退转万行
问。第四答第二断善问。第五答第五万行问。
第六答第七僧宝问。第七答第四退不退问。
此答第一问。止有八字具答。问意举人天由
业不关佛性。亦应由业致佛不关佛性佛答。
人天不须佛性。只由于业致有往反。不关佛
性。佛性常故作佛亦常。知有佛性。汝言下第
二超答第三发心。先牒问次正答。汝言何故
有退下。第三超答第六退转万行。明实无退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5b 页 T38-0185.png
只是迟得谓之为退。而不答万行。为下答可
酬之。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下。第四追答第二
断善问明菩提心非佛性。阐提不发菩提心。
而佛性不断。善男子汝言下。第五答第五万
行之问为二。一正答二更取意难。前无此言。
一解云。前应有此问翻者脱落。二解云。本无
此问直是取意。善男子汝言僧宝下。第六答
第七问有四。复次初有二种和合。次十二部
经和合。三十二因缘和合。四诸佛和合。皆明
僧常。乃是一体之僧非今事僧。善男子汝言
众生若有佛性下。第七追答第四退不退问。
文为二。先牒问诫听。次正答其难。云若有佛
性。岂合跋致阿跋致异。答文为四。一明退转
行。二明不退愿。三双明退不退两人。四重明
不退行。佛答意者。不关佛性有退不退。只由
志愿彊弱不同致退不退。虽退非失迟得名
退。初论退行又为四。一明十三法。二明六法。
三明五法。四明二法。初十三法如文。次六法
中有营世务者。出家学道经营俗法巨有所
妨。言俗法者。真修之外皆名为俗。春秋中。臧
文仲有三不仁。使妾编蒲席卖为外邦所弹。
曰汝国之大夫失德。与百姓争利。俗人尚诫
贪。况驱驰耕贩。必应休道。设使弹诃何足以
言。又句句应论观慧。文烦不书得意自在。夫
观解者。非但执来运斤名为俗务。坐驰五尘
六欲即是世务。又专念空无相愿亦是世务。
又念苍生涂炭慈悲慰拔亦是世务。若能无
念念于无念。非念非无念。一心中觉方非世
务。私谓。如大师释经。句句之中依文消竟。即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5c 页 T38-0185.png
句句观解于文非要。但为法行者随语起观。
故处处明。二云何下第二明不退之愿。愿作
心师有二解。一云。只是前后两心。前心起恶
后心随流者。此非心师。前心起恶后心能止。
是则心师。二解。以假人制心不随心作。所作
假人人是心师。今明太近。上文云。诸佛所师
所谓法也。心缘于法法为心师。深浅自在。善
男子不可以下。第三双明退不退。两人正酬
其问。有譬有合如文。师子吼下。第四重明不
退之行。先问次答。通论六度皆是不退之行。
今趣举三十二相业。约求佛心。便上文明百
福成一相。今文或一业成一相。或多业得多
相。此就相似因果为语。一业一相多业多相。
示因果不差。佛实有四牙。而文但二牙者。二
牙大二牙白。两白为一两大为一。故言二牙。又
一解。若论牙则有四。若论边则有二。今明二
边牙故言二牙。善男子一切众生下。第三结
叹佛性。此文具五种佛性。众生即正因。诸佛
境界即果性果果性。业果即了因佛性。即境
界性。又一解。众生是正因。诸佛境界是境界
性。业是了因性。果是果性。果果性后佛性是
总结章耳。又一解。一切众生明凡夫。诸佛明
圣人。业即是因性因因性。果即是果性果果
性。佛性即正因性。下总结四法即指此为四。
皆称不可思议者。不可以定相取。即一性是五
性。五性即一性。非一五性而一五性。不纵横
不并别。如是乃名不可思议。若得此意望上
两番破义。无性即有性。有性即无性。非有性
非无性。而有性而无性。即是非内非外。虽非
师子吼品之二¶ 第 186a 页 T38-0186.png
内外而不失坏。名诸众生悉有佛性。若失此
意全非秘藏之宗。文理抗行焉释涅槃。文云
四法者。众生诸佛境界业果是为四法。文云
众生烦恼覆障故常者。只名此为常。以其烦
恼起故是常。又一解云。只众生中有佛性之
理。是故名常。今谓此解浅近常义亦不成。众
生烦恼障覆即是常者。众生是生死。生死即
涅槃。烦恼即菩提。既言即是宁不是常。问果
果了因万善如何是常。一解云。能了佛性故
云是常。今谓此不然皆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故常。明文在兹何劳馀解。不可思议故常。此
是圆义。无常覆障破无常已得受乐故。此是
别义(云云)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