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行品中¶ 第 41c 页
圣行品中¶ 第 127b 页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五
隋章安顶法师撰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 圣行品中
起卷广明集谛。文为三。初明集谛。次会通。三
料简。初又三。一标名。二释体。三明是非。初
标名二。先牒章门。次释云集因能得阴果。故
言是阴因缘。所谓集者下。二释体。昔教以业
烦恼为集。烦恼之中具足十使。今但言烦
圣行品中¶ 第 127c 页 T38-0127.png
恼不明于业本是烦恼烦恼润业。于烦恼中
偏说贪爱。爱是系地之惑润业故生。
华严
云。无业无烦恼苦谛无所住。无明无所行平
等行世间。又十二缘不生不灭是为平等。乃
名集谛。若十二因缘生灭是集非谛。此中有
七番。一明集因。于果已起即是五阴成辨于
爱。还爱此有是爱阴身。次爱有二种下。是明
二种爱。己身是我。所须是所。三二种爱欲得
已得。四即三界爱。五三种谓业因缘爱。以报
因故感此苦果。如鸽雀多欲皆先业果。次言
烦恼因缘爱者。以习因故生爱可解。次苦因
缘爱。为脱重苦于轻苦生爱。如畏死苦而苦
治令差。然针炙实苦因此得差即便生爱。六
复有四爱即是四事。七复有五种爱即是五
阴。善男子爱有二种下。第三明是非。若不善
爱则是集。若善爱则非集。其中复三番料简。
初将圣对凡简。次举菩萨对二乘简。三谛非
谛简。故云凡夫爱名为集不名为谛。菩萨爱
者名为实谛不名为集。菩萨爱者名为实谛
不名集者。取其解智故名为谛。凡夫不尔。故
但名集。若例此义俗亦非谛。若望解了则得
名谛。若复随情则称于俗。迦叶白佛下。第二
会通。昔说业惑为集。今云何独说爱为苦因。
先问次答。问中先引四经。次正结难。初引经
中言六触者。即是六识取尘而有触对。此亦
是集缘此识心得来世果。如四识住处为五盛
阴今以何义下正结难。次佛答中又二。先叹
其问。次正答初如文。次正答中意云。昔教今
教。两不相违。是故今日说爱是阴界本。就今
圣行品中¶ 第 128a 页 T38-0128.png
教又二。初明爱是根本。二明爱之过患根本。
又二。谓法说次譬说。凡三譬谓大王腻衣湿
地皆如文。善男子菩萨下。第二明爱过患又
二。先标列九章门。后一一广释释中自为九
章。一一章中仍当分合譬。前一为二乘作譬。
后八为凡夫作譬。初文者二乘未断习如还财
未尽。下八为凡夫寻文可见。次善男子以是
义故下。第三料简。苦集世间因果已竟。于四
谛中间。结前有作苦集。起后无生四谛。忘前
是忘生死。忘后是忘涅槃。约此生灭。文中料
简。即令第二三。四三番皆显。所以者何。若见
有苦则有苦生。若有苦生则有苦灭。既解苦
无苦苦则不生。苦既不生苦则不灭。大品云。
即色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空中无生亦复
无灭。净名云。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若能如是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夫集从苦生
既解苦无苦宁复有集。解集无集即是真谛。
苦集灭故名为灭谛。既无苦集宁得灭谛。灭
本不然今则无灭。是为解灭无灭而有真谛。
道治苦集既无所治亦无能治。故道不二解道
无道而有真谛。又寄此中间简无生者明二
边无生。世间因果既其不生。出世因果亦复
不生则无四谛。只解世间苦集无苦集。只解
出世道灭无道灭即是无生四谛。其意无量
且略言之。若欲简出第三番者。解苦无苦而
有实者。是就实中又有二意。次第实不次第
实。次第实者即是无量四谛。不次第实是无
作四谛。还就简四谛为四章。初简苦谛自有
两本。若旧本则言凡夫之人合声闻缘觉皆
圣行品中¶ 第 128b 页 T38-0128.png
言有苦谛。若新定本于集谛中。则开凡夫二
乘有异。凡夫但有苦无谛。二乘则有苦有谛。
此于二乘而与夺之。旧云苦是境谛是智。凡
夫无智但有于境所以唯苦无谛。二乘之人
有少分智故有苦有谛。无真实者不能观苦
解苦无苦故非真实。集谛例尔。道灭二谛不
论凡夫者。唯二乘与菩萨道灭二谛有真伪
之异。以二乘人不能观灭谛非谛故非真。
菩萨能知故是真实。从善男子下。第三广明
灭谛。虽复灭道寄彼生灭中间。而料简之以
生灭灭道犹未释故。故更释之。无生等三后
自广释。次释灭谛文为三。先唱两章门。次
释。三结唱。见灭见灭谛两门。若见灭即是断
章门。见灭谛是离章门。二乘灰身灭智但
有断离两事。菩萨具智德等事。二所谓断
一切烦恼下是解释。初八字释见灭门。是断
惑之无以之为断。若烦恼下是释见灭谛章
门为二。初用次体。初用中凡五句。初四句是
四德。或谓五德。今且作四德是就用为言。常
于色声下二就毕竟寂灭是约体论。三善男
子菩萨下结如文。善男子云何下第四广明
道谛。文为二。初明道谛。次会通。初为三。一
章门二解释三结。释中先譬次合。初譬中言
因灯者即譬八道。然灯照物。物即常无常等
虽异终是一道随缘异说。次合譬中云陀罗
骠者。河西云。是真实谛。求那是庄严璎珞功
德等。旧云主谛依谛。非陀罗即非真非求。那
即非俗。迦叶白佛下。第二会通佛昔种种异
说今但言八道是故会通。文为二。先问次答。
圣行品中¶ 第 128c 页 T38-0128.png
问中二。先问次难。初问为三。一唱不相应。二
释不相应。三结不相应。初如文。次何以故下
释者。十四经多是阿含等教信心乃至布施
说道不同。次世尊若八圣道下难。又三。一以
今难昔。二以昔难今。三结过。初文者若昔是
则今非。二若今是者昔何不说。三结如
文。佛答为二。第一叹问。善男子去正答。又
二。谓法譬。法说中意者。以机别故说异。会齐
故理同。譬如良医下譬说也。凡举六譬。一良
医。二饮水。三金师。四然火。五一识。六一色。
皆先譬次合。初良医譬可见。河西解。水名尼
婆罗者。煮诃梨水名钵昼罗。煮树叶为汤。
以树为名。次饮水中波尼罽宾水名。郁特者
东天竺水名经本或言郁特。今未定相承为
郁特𦀟利蓝中天竺水名。婆利声论水名。波
耶药和水名。三金师譬合。文云。或说五种。所
谓信行等。见到道者。即信法两行。是见谛道
中人信解与见到亦名见得。此二是思惟道
中人。四人在两道各分利钝。信行在见谛时
钝。入思惟还成信解钝。法行可知。一往如此。
数习则利。不习则钝。翻覆不定。数人云。十五
心是见谛道十六心去是思惟道。论家不尔
十六皆是见谛道。论家分利钝在五停心中。
入见道无利钝。譬如平。水乘船有迟有疾。得
风顺流无复利钝。馀三文可见。善男子是四
谛下第三总结。迦叶白佛下。第三明无量四
谛慧。文为三。初明无量无量。二结为四无量
慧。三结为二无量。他谓此文会通四谛。开善
谓是摄法尽不尽。今谓。正是无量无量慧章。
圣行品中¶ 第 129a 页 T38-0129.png
初文问答。问中先举昔事。昔举大地草木喻
于无量无量。手中少许喻有作无生。当知先
说者少不说者多。如此之多四谛摄尽。四摄
不尽若尽不应言多。不尽应有第五谛。佛答
亦摄尽。亦摄不尽。同名四谛。名摄则尽分别
相貌。彼竟不说摄则不尽。名同义异故有尽
有不尽。今佛答之以名往牧则皆摄尽。迦叶
复白去。第二结无量无量为四无量慧。文有
问答。答中二。先示根辨智。次正释谛相。初文
者具论谛智。应有三品。下是凡夫不足可论
故不说之。但举中上者。就四人中判于中上。
若就法者应指四种四谛以判中上。有作无
生如前说。无量今当辨。夫无量者。非是超然
出四谛外。还是四谛种别不同。故文云分别
校计有无量种。若委论者应从地狱乃至于
佛凡圣五阴种别不同。于一一阴复更分别
无量界入。岂是声闻缘觉所知。是无量苦谛。
又从地狱乃至于佛行业不同。一一行业分
别校计有无量种。亦非声闻缘觉所知。是为
无量集谛。又从地狱乃至于佛。应以何身应
说何法令其修学。一一身法分别校计无量
法门以为眷属。亦非声闻缘觉所知。是为无
量道谛。又从地狱乃至于佛。得解脱时因缘
不同。一一解脱复有无量解脱。分别校计有
无量种。亦非声闻缘觉所知。是为无量灭谛。
如此四境既异有作无生。亦非二乘中智所
及。名称同异为四谛相。如大地一名为无量
其相浩然。今当略说。就正释中四谛为四。初
苦谛中经文但约阴入界三。及重明阴略示
圣行品中¶ 第 129b 页 T38-0129.png
苦相初阴者。文云。知诸阴苦是名中智。分别
诸阴有无量相是名上智。云何分别六道。阴
者是盖覆义。盖人天善及无漏善。盖人天善
则沈没三涂。盖无漏善则轮回诸有。二乘阴
者盖覆等德。盖四等则不能化度众生。盖四
德则不能至于宝所。菩萨阴则盖覆生死涅
槃盖生死则大悲拔苦。盖涅槃则大慈与乐。
佛阴则盖覆法界事理。盖事则以应身遍应
一切机根。盖理则以法身遍一切处又六道
阴苦。二乘阴乐。菩萨阴双是。佛阴双非。如此
分别岂是二乘所知。次知入为门名为中智。
分别诸入。有无量相是名上智。云何分别六
道六入。名为入门亦名会入。眼根色尘会入
有为。乃至意根法尘会入有为。二乘入者。入
无常无我会入无为。菩萨入者。眼根入施会
入檀波罗蜜。乃至意亦如是。眼根入戒忍进
禅慧之门会入诸波罗蜜。乃至意亦如是。诸
佛入者。佛眼是入普门。普门入一切法界慈
悲喜舍。法界咸应会入萨婆若海。乃至意亦
如是。诸经中明六根。为寂静门平等门。此义
甚多。又六道之入。是入苦门。二乘之入。
是入不苦门。菩萨之入。入亦乐亦苦门。诸佛
之入。入非苦非乐门。三又知界分性者是名
中智。分别诸界有无量相是名上智。云何分
别六道。眼界性分唯见于色不能闻声。色界
性分但对于眼不对于耳。乃至意界性分但
能知法不能见闻。法界性分但对于意不对
耳眼。二乘界者。眼界性分。但是无常苦空无
我不得常乐。乃至意界性分亦复如是。菩萨界
圣行品中¶ 第 129c 页 T38-0129.png
者。菩萨眼界性分。但见色空不能即空即假
即中。乃至意界性分。但能即空不能即假即
中亦复如是。佛诸界者。眼是法界法性性分。
即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即空即
假即中不可思议具足一切无量佛法。乃至意
亦如是。又六道以苦为界。二乘不苦为界。菩
萨亦乐亦苦为界。佛以非乐非苦为界。又知
色坏相是名中智下。重广约阴。文云。分别诸
色无量坏相是名上智。六道之色坏善坏定。
二乘之色坏因坏果。菩萨之色坏有坏无。佛
色者坏上诸坏。坏为法界。非坏非不坏悉是
法界。又六道色坏乐。二乘色坏苦。菩萨色坏
双是。佛色坏双非。又知受是觉相是名中
智。分别是受有无量相是名上智。六道之受。
受违受顺受不违顺于违起瞋觉。于顺起贪
觉。于不违顺起痴觉。二乘之受。于三觉中。一
一皆起五分法身。须陀洹人初觉无漏。菩
萨受者。受佛法受众生。受佛法时觉于十力
四无所畏诸波罗蜜。受众生时觉于慈悲喜
舍四无量心。诸佛受者自觉觉他。即觉不觉
非觉非不觉悉是法界。又知想取相名为中
智。分别是取有无量相是名上智。六道之取。
但取人我众生寿命色香味触。二乘之取。取
于无常苦空无我。取于涅槃。菩萨之取。不取
二边但取中道。如来取者。取即不取即非取
非不取悉是法界。又知行作相是名中智。分
别是行无量作相是名上智。六道之行。能作
二十五有。二乘之行。能作涅槃。菩萨之行。作
诸波罗蜜。诸佛之行即作不作即非作非不
圣行品中¶ 第 130a 页 T38-0130.png
作作等法界。又知识是分别是名中智。分别
是识无量知相是名上智。六道分别。取此取
彼饮苦食毒。二乘分别。厌生死沈涅槃。菩萨
分别离边会中。诸佛分别非边非中。经文约
苦谛竟。二知爱因缘能生诸阴是名中智。知
一切爱是名上智。六道之爱是后阴因缘。二
乘之爱五分因缘。菩萨之爱是无等等色。乃
至无等等识因缘。诸佛之爱是色解脱乃至
识解脱因缘。三知灭烦恼是名中智。知灭烦
恼不可称计。灭亦如是。不可称计是名上智。
凡夫六道亦得有灭差已还生。二乘之灭灰
断不起。菩萨自灭复令他灭。诸佛之灭。灭一
切灭即是法界。道离烦恼是名中智分别。能
离之道无量无边是名上智。六道之道离善
之恶离恶之善。二乘之道离漏之无漏。菩萨
之道离边之中。诸佛之道无离无至。何以故。
一切诸法即是佛道故。动见修道品。不动见
修道品。亦动亦不动见修道品。非动见非不
动见修道品。是为分别无量四圣谛竟。从
知世谛者是名中智去。是第三结四无量为
二无量又二。先明二谛。次明二谛慧。初文即
是二谛。文中直知世谛是中智。分别世谛无
量无边是上智。直知三法印即是中智。知第
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是上智。世间人但
言第一义谛真谛涅槃。只得是一不得有二。
况复无边。今文明第一义谛不可称计。岂唯
一种。此中言无常涅槃等真谛者。与数论不
同。数云。四谛十六谛并皆见真得圣悉是第
一义论家唯无我一种通于真俗馀皆世谛。
圣行品中¶ 第 130b 页 T38-0130.png
而皆相从言是真者。以无常尽于常等倒。苦
集随真相从名真依。净名云。不生不灭是无
常义。尽是实相皆第一义。又是三法印。尔时
文殊下。第二明二谛慧者。先出旧解六种二
谛。一有空。二虚实。三世流布亦言随事。四相
续。五相待。六因生。空有指大品。虚实流布
指阿毗昙。相续相待因生指成论。又解意同
名异。一凡圣。二虚实。三空有。四假实。五事
理。六亲疏。旧释名云。俗是浮虚真名真实。世
是代谢。第一义是无过。俗待不俗。不俗名真。
真待不真。不真名俗。虚实相待真俗名生。他
问真是真。实可称为谛。俗是浮虚何以称谛。
彼解云。审实浮虚。若尔谛义两释。俗以浮虚
释谛。真以审实释谛。兴皇云。谛未曾二约缘
故二。俗于凡为实。真于圣为实。俱用实以释
谛不用浮虚。今问真于圣为实圣。有照真实
智可得称为谛。凡于俗为实。凡无照俗智安
得称为谛。若凡无照俗智而于俗为实得称
俗谛者。凡无照真智于真亦为实亦应称真
谛。凡于真无智不称真谛者。凡于俗无智安
得称俗谛。又圣于真为实而称为谛者。圣何
以于俗不实不得称为谛。是则圣人无权智。
今言谛者还是审实。净名云。四谛是菩提不
虚诳故即是审实。有随情审实随智审实。随
情智审实故。随凡随圣。约真约俗。俱得称谛。
喻如一色。凡夫谓有。贤圣为无。亦如一日醉
醒不同有转不转。一谛二谛其义亦尔。旧解
二谛一体不异龙光云。既称二谛宁当一体。
二谛有二体亦俱通缘。假法为世体。无相理
圣行品中¶ 第 130c 页 T38-0130.png
为真体。虽有二体而实相即俗。虽名相即无
名相。真无名相不妨名相。又言。二谛一体空
为理本故。以真为体俗是其用。或言从俗取
真。俗为其体真是其用。开善云。二谛共以中
道为体。义皆不然。若二谛二体则世无第一。
第一无世但是不相即不得有相即。若其一
体但是一谛则无二谛。若其二谛以中为体。
取相障真无知障俗。谁复障中。二谛之智不
能见中。焉得为体。若二谛二体二体各异不
论相即。若二谛一体只是一谛与谁相即。仁
王般若云。二谛不相即犹如牛二角。大品即
色是空。净名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及此经中皆云二谛相即。旧云。合四谛为
二谛。或言苦集世间是世谛。道灭出世是真
谛。或言。三谛是世谛。唯灭是真谛。或言。四
谛皆是世谛明因果故。无相因果乃是真谛。
或言。只四谛是世谛。即世谛是真谛。文云。解
苦无苦而有真谛。馀三亦尔。今明非但四谛
开合不同。只就二谛开合非一在后当说。就
文两番。问答初问为三。一直审。次世尊下。双
定定相有不。三如其有者下双难。难中意者。
若言有者。即是一谛真俗相即故。真中有俗。
俗中有真。二谛不异故言是一。如其无者。即
是虚妄实而言之。定有定无。定一定异。皆是
虚妄。皆出经者互现其文。若定有无便成断
常虚妄之说。善男子下。如来直答二谛相即
不断不常定非虚妄。世尊下第二番问答。初
问意者。还成一谛故云则无二谛。如长在短
中则失长。真在俗中则失真只成一谛。佛答
圣行品中¶ 第 131a 页 T38-0131.png
有二。初略明大意理实中道唯有一体。善巧
方便为缘说二。若随言说下第二广说。凡有
八种。一世出世。二名无名。三实不实。四定不
定。五法不法。六烧不烧。七苦不苦。八和合。
他亦作六种二谛。若言空有虚实等谛。皆言
有虚有实两理铿然故非经意。今文云。随顺
众生说有二谛。如随醉人说则有转日。当用
此意以释经文。一师云。七种一统随缘说异。
一师言。七种各异。今明智者大师有七二
谛。名虽不同其义可会。一生灭。二无生。三禅
俗复真。四禅俗禅中。五复俗禅中。六复俗复
中。七圆二谛。若依法华玄文。名相稍别义意
必同。读者应知。就一种中复各三种。谓随情
随智随情智。今欲以彼七种二谛来释此文。
佛旨难知。且出一师之见八种不同。即为八
文。初约世出世两人。判二谛者通冠下七。一
一二谛各有此意。世情多想束为世谛。圣智
多知束为真谛。此即随情智判二谛。次善男
子五阴和合者。约名无名判。揽阴名生即世
谛。即阴离阴如性知之性即真谛。此约有作
四谛立之。三复次善男子或有法有名有实
者。他云。世谛有名名名于体。物应于名。真谛
但有名而无实。今文反此。世但虚名而无真
实。不生不灭与法相称即是真谛。不能即色
而空故有名无实。能即色是空。故有实有名。
此依无生四谛立之。四善男子众生寿命如
旋火轮。此禅俗复真以论二谛。假名幻化热
焰火轮但有其名而无其实。称世流布即是
世谛。真与中合共为真谛。若禅以真为第一
圣行品中¶ 第 131b 页 T38-0131.png
义者。不得言苦集灭道是第一义。俱指四谛
即真中合此明无量四圣谛中若真若中同为
第一义谛。前文云。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
说。五善男子世法五种去。此约禅俗禅中以
明二谛。上以热焰火轮五譬。以譬人我而为
世谛。今以五法而为世谛。五法如焰轮。焰轮
譬法。法譬互举同是禅俗。心无颠倒如实知
之即禅指中道以为如实。此明有作无生等
苦集为俗。指下一实谛为真。六善男子若烧
若割去。此约复俗禅中以明二谛。若烧若死
此明体法始终。若割若坏此明析法始终。即
以两始为有两终皆无。此之有无合之为俗
即是复俗。禅指中道非有非无故无烧割即
第一义。明上有作无生之真俗同名为俗。指
下一实谛而以为真。七善男子八苦有无去。
此约复俗复中以明二谛。复俗如向。言复中
者非禅指理。即事而理法界圆备名为复中。
此合上来有作无生真之与俗皆名为俗。指
下一实不可思议而为真谛。文虽不显义推
自成。然此一番犹是复俗。复中二谛。八复次
善男子下。先譬次合明圆二谛真俗相即皆
不可思议。譬如父母和合生子。一人多能以
譬圆俗。十二缘和合三道即是三德即第一
义以显圆真。是名不可思议二谛。一切二谛
悉入此中。方便随俗说诸二谛无量无边。止
论七种何足惊怪。能如是知名慧圣行。古来
皆迷此二谛文。今用天台大师七种二谛义。
来释八番义。则相应真顺圣慧。文殊师利下。
第三明一实谛慧圣行。若前文中举四举二
圣行品中¶ 第 131c 页 T38-0131.png
共显一实。何不从四至三而超至二。非无三
谛。但此中文束四为二。其义则便。束四为三。
义少不便。故不言三。解者不同此间以常住
佛果是一依一实谛。引胜鬘云。一苦灭谛即
是真实地人云。除妄显黎耶即是实谛。中假
师云。除断常显中道为一实谛。兴皇悉不用。
佛果所依能依。焉是一实。妄惑与黎耶为一
为异。若一既除。妄惑亦除黎耶。若异待妄说
实岂是一实。对边说中中还是边亦非一实。
然一切法本无所有毕竟清净。实无所有何
曾有实及以不实。谛与不谛为缘方便假设。
言教依文正以一道清净为一实谛是正真
法。故华严云。法性远离是故今明。若非彼是
此非一实谛。若随缘异说得意无咎。文显一
实甚自分明。就文为二。一标宗。二论义。初标
有问有答。答中有八。善男子初二共成初义
则有七不同。一约境。二约心。三约言说。私谓
亦可约言行。四据人。五约教。六约因体。七约
果体。文殊白佛下第二论义还论七章。初约
境论义。有问有答。问中先领问。一往似问如
来虚空佛性三种有何差别。寻下答意。正是
问此三种与一实。谛有何差别。佛答有三。一
倡两章门。二释。三结。初倡章门又二。初倡昔
四谛。次倡今一实。兴皇名初为实灭章门。次
为灭实章门。取教为实灭。取理为灭实。亦以
四谛教中之实即是实谛。若虚空佛性皆是
理实。即为谛实。故名为谛。今此初倡昔四谛
章者。各有三句。苦是苦境。谛是苦教。亦是苦
智实是苦谛之理不二为实。又云。除苦一句。
圣行品中¶ 第 132a 页 T38-0132.png
馀二亦得判实。又但取实除两句只用实为
谛。次如来非苦下。第二倡一实章门三种皆
是实。非苦者非境。非谛者非教。是实者是理。
后三谛亦尔。如来虚空佛性亦尔。显时名如
来。隐名佛性。虚空取隐显不二。所言苦者下。
第二释两章门。只约四谛即为四别。一一谛
中皆先释实谛。实谛即是昔四谛中之实。次
释谛实皆如文。复次言真实者即是如来下。
第三结章门又二。先结三法与真实相即更
无异体。次从有苦有苦因下。更结是非又两。
初结三法异于四谛。故是谛实。次结三法异
于有为有漏。是故是实。所言有苦即苦谛。苦
因即集谛。苦尽即灭谛。苦对即道谛。问非虚
非实称为实者。非虚非实亦应称谛。答如所
问。问二义若齐何故二乘称谛。如来称实。答
与夺之殊二乘审知是苦。又解苦无苦与其谛
名。未穷理实故夺其实。文殊白佛言如佛下。
释第二据心章门。先问次答。初问意云。谛摄
倒不。如其摄者云何得言不倒为实。若不摄
者复违前言摄法皆尽。进退两望悉皆有过。
然下文具明是苦集摄。此中但明是苦谛者。
偏据果报酬因之义。第三问答释约言说章
门。其中二事可见。私请准佛答文既约断惑
知是约行。文殊言如佛所说下。第四就人为
问云。二乘所说为实不实。佛不定判实与不
实。约断惑边是实。而非常住义当不实。文殊
魔说下。五就教为难。魔所说者圣谛摄不。佛
答意云。四谛之中苦集谛摄。问外道二十五
六等谛为属何谛。又外道所说四谛之中为
圣行品中¶ 第 132b 页 T38-0132.png
坏几谛。今明但坏苦集不坏道灭。何者。彼云
冥初生觉。后生五大五微等。生觉是因坏佛
集谛。大微是果坏佛苦谛。二十五六为佛苦
集二谛所摄。文殊师利言如佛下。第六释约
因体章门。文殊牒佛一道清净是实谛者。外道
亦云一道清净。应是实谛。佛答意明外道但
有苦集无道灭。于非灭中而生灭想者。即横
计非想以为涅槃。非道道想者。计鸡狗戒而
以为道。非果果想者。计于万物微尘世性之
果。非因因想者。计微尘世性是万物因。问前
云不坏灭道。今计非想鸡狗等戒。岂非坏耶。
答此起横计横坏道灭。前则不尔。彼明二十
五谛直言冥初生觉等。六谛之中但言主谛
依谛。何处云计非想之与狗戒。故知不坏道
灭二谛。又问外道有苦谛者。前何故云凡夫
有苦无谛。答直言有苦境以为苦谛非谓苦
智。文殊言如佛所说下。释第七据果体章门。
先问次答。问为三。一唱外道有四德。二释。三
结。此初唱有如文。何以故下释。凡有二十四
复次。计有常乐我净即为四别。初八复次计
有常。二五复次计有乐。三三复次计有净。四
八复次计有我。此初八复次计常文。在初者
通以因果故知有常。二列杀生因必得恶果
故常。三据能专念故常。四举忆想据所念。五
举修习。六举算数。七据读诵。八据形相。皆如
文。次计乐有五复次。一据因果。二据有求。三
据乐因。四据乐缘。五据三品。三三复次计有
净。一据净因。二据净缘。三据净器。四八复次
计有我。一据造作。二据相貌。三据别味。四据
圣行品中¶ 第 132c 页 T38-0132.png
作业。五据求乳。六据名字。七据有遮。八据伴
类。世尊诸外道等下。第三总结外道应有实
谛。佛言下二如来。答文为三。初略。次广。三
结。初文二。初非后释。初如文。次何以故下释
非。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五
圣行品中¶ 第 133a 页 T38-013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