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疏-隋-灌顶四相品上¶

四相品上¶ 第 41c 页
四相品上¶ 第 86b 页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九

隋章安顶法师撰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 四相品上

四者数也。相者如经以四种相开示分别。大
般涅槃显然可见从此立名。前诸问答皆含
三德义略不彰。此品答其愿佛开微密广为
众生说之问。明四相解般若明三密解法身
明百句解解脱。今解般若从此当名故言四
相。问愿佛开微密。又云演说于秘密。开演云
何。旧释云昔说法身般若无解脱。今开涅槃
具足三德。此但解开未明于说。开善云。四相
答开密。现病答说密。此示两文未判其异。
兴皇云。竖论是开横论是说。昔以无常覆常
今以常覆无常。更互相覆今昔两覆。迦叶请
开佛明今昔两说是涅槃二用方便。同显非
常非无常。复次昔三点无常。今开是常。昔教
直言自正正他是为四相。今开为般若。昔
直言此身纳妃生子。今开是法身。昔说有为
四相品上¶ 第 86c 页 T38-0086.png
解脱。即是智上意地能缘。今开为解脱此三
皆常。并是涅槃方便。此即竖明开微密相。若
横释者昔欲说常而不得说为于邪常。今始
说常二用具足。下文云昔说有馀江河回曲。
今说无馀河不回曲。今昔相成共显一道。此
即横说微密相也。是义不然。常无常亦常亦
无常非常。非无常。此之四句皆覆正理。故释
论云般若波罗蜜四边不可取邪见火烧故。
又是四句皆方便门譬王密语智臣能解。又
此四句对治四执。又此四句皆是正理故云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若尔悉皆相覆那
独言常与无常更互相覆不言馀二。论其方
便那独言常与无常独是二用两非方便耶。
论其开密那独言开非常非无常不开三句。
偏僻自坏其间并决可自思之。今明四句悉
互相覆通是秘密。四句互治通是方便。四句
即理皆得开秘皆名涅槃。如是悟解名开秘
密。如是敷演名说秘密。更以四句重分别之。
自有开非说。说非开。亦开亦说。非开非说。就
自行为开教他为说。自他双明则亦开亦说。
不自不他则不开不说。今之四句该括凡圣
不独在佛。又一一句各论开说。自行显理名
开。自说己證名说。说中二者分别法相名开。
如分涅槃以为四相。名开秘密通涂广演名
说。兴皇只是此之一句自行化他有。二者。令
他同己所得名开。己法授他名说。不自不他
亦为二者至无至处名开。常无所宣名说。如
是分别开秘说秘。差别之相亦无差别。旧云
此品明三密不明三德。亦云此品明三德不
四相品上¶ 第 87a 页 T38-0087.png
明三密。又云只明三密即开三德。开口密是
般若。开身密是法身。开意密是解脱。三据不
同而为三章。今家用此三章消文。然呼为三
密亦互相有。而从多判以为三密。约四相广
开般若。一则破偏二则显圆。何者昔说般若
无相离相。今明般若即相无相。只般若是四
相。只四相是般若即相无相。不求无相。显圆
者开于涅槃以为四相。涅槃寂灭尚无涅槃
而四相无缺。虽开四相四相一相即大涅槃。
从涅槃开四即俗谛。四相即一相是真谛。一
相即四故非一。四相即一故非四。非一非四
名大涅槃。不并不别不纵不横方显圆意。约
十界身开法身者。亦破偏显圆。昔说法身无
我。今用无我而我我即无我。例如般若(云云)
约百句开解脱者。亦破偏显圆。昔离百非绝
四句名为解脱。今解脱即百句。百句即解脱。
解脱即非。非即解脱。例如前说(云云)。就口密
为二。先正明口密。次兼明身意二密。初正明
口密中文为二。初明四相。次料简涅槃。初又
二。一明一相四相。次明四相一相。初为三。初
标次列三解释。文自为四。然自正与善解是
自行。正他与答问是化他。就自行中有化他
意。从多则自行摄化他亦尔。就口密中通有
身意而多属口身意亦尔。标大涅槃一也。开
示分别四也。就自正为二。初明佛自正。次譬
比丘自正。初云若佛如来者即是正人。见者
正智。诸因缘者正缘。于境而有所说即是正
教。明正人中举二号者。佛是正觉如来与佛
其义不异。此之二号自正。义便故言若佛如
四相品上¶ 第 87b 页 T38-0087.png
来。又复见者是用。佛眼照因缘境。实相非
因故非自。亦不在缘故非他。不共不无因了
达实相名之为见。以见正故所说亦正。次譬
比丘者。佛境难解。举浅况深而令易了。又为
三。一见火。二誓。三结。见火聚者。火从缘生。
推此火聚。火为自生。为从薪生。为薪火生。为
离薪火生。若火灭时为至东方南西北方耶。
生无所从灭无所至。火聚因缘四不可取。邪
见所烧观身亦然。不有不无不亦有无。不非
有无悉不可得。是名正见。次便作是言下因
见立誓。我宁抱是炽然火聚终不邪见。若有
若无乃至非有非无。亦不邪说十二部经佛
僧三宝。抱火烧身誓不邪见。利刀割舌誓不
邪说。若闻他说亦不信受。明自正见不为邪
动。于此说者复生怜悯。明其自誓不为邪行
之所灭没。比丘正见及以正说。尚复如此况
复诸佛。三应如是下如观火聚破身见定执
结成自正。旧有问云汝开涅槃以为四相。自
正正他而为两相。亦应开一宝以为三宝。自
觉觉他应为二宝。宝不开二自正正他岂为
两相。观师答云。教门不同何得尽例为缘异
说。今若例之自觉觉他同就佛智。但是一宝
自正正他。约自他相他相非自不得为一。自
觉觉他智唯佛智不得为两(云云)。就正他文为
四。初以欢喜正他二以无我正他。三以常乐
正他。四以第一义正他。初文者知而故问。令
汝欢喜岂非世界。以无我无常调伏贤圣。令
生善根岂非为人。出世常乐破世无常岂非
对治。若欲远行宝付善子即第一义。寻文会
四相品上¶ 第 87c 页 T38-0087.png
义理甚分明。夫乳养婴儿止可含酥。若耎强
食食俱不可。正他亦尔从微之著渐而正之。
女人能生譬慈是善本。婴儿譬初信。始生
乳养譬闻法自资。含酥譬赞叹欢喜。赞叹逸
美益更成病。故云多含儿酥将无夭寿。酥尚
莫多况强耎食。喜逸妨道况生善与对治故。
须筹量含酥譬世界故文云如来实说令我欢
喜。又女人心疑含酥太多不得听法。佛为解
释令得专心是正他相。又婴儿稍大节乳与
食此譬劝进生诸功德即为人也。文云亦说
无常苦空无我。又儿长大能自行来硬食尚
消况复耎乳。譬功德稍著堪可切磋弹斥对
治故。文云出世三味破世三味。又儿长大委
业示宝。此譬生善破恶已周归宗会极入第
一义故。文云应以宝藏付于善子。推此经文
须作四悉就欢喜正他文为五。一女人默念。
二如来故问。三女人叹佛。四请法多少。五结
其欢喜。旧四释。一云正说法时此女人来。二
云不尔佛于尔时已年八十呼女为姊。岂有
老姊乳养婴儿。盖引昔事。三云佛化为女例
如化童。四云都无此女假设寓言。从世尊如
是去是生善正他旧用此语以合上譬。又云
女人称佛以为世尊。或云是佛自称世尊。今
将此文成前起后。若消不消即是成前。说无
常等即是起后。文为三。初成前欢喜。次亦说
下正是生善。三若佛下料简不堪对治(云云)。复
告女人去。是对治正他文为二。先牒不堪次
明对治。以出世三味对破世三味。然咸酢苦
是凡夫报味。无常苦无我是贤圣道味。凡圣
四相品上¶ 第 88a 页 T38-0088.png
合称为世间三昧。甜辛淡亦是凡夫报味。常
乐我是出世道味。合称出世三昧。此别有意
(云云)。复告女人去。是第一义正他文为二。初
以三悉即是恶子不付宝藏。后第一义名为善
子即付宝藏。不付声闻故不以真谛为第一
义。又取声闻为生善者既非独大乘此乃小
大通共以为四悉。当知是家则为有佛者。佛
是常义又是觉义。觉即解义。此人解常故其
家有佛。三者能随问答文为二。一正释能问
答。二唱断肉。初文佛举无方之问。须作无方
之答。但约一施为端馀事例尔。若不施名施
应不持戒名尸乃至不智名般若(云云)。答有五
句。例为两释一初不知彼不食鱼肉。以鱼肉
施彼既不受。于我无损而成大施。二云先知
不食欲显彼德。故以施之于我无损于彼著
名。又见作福随喜不障亦是大施。又见苦者
方便解之不损一毫而名大施。迦叶白佛下。
二立断肉制有六番问答。初番唱断肉有师十
义释应断肉。一云皆有佛性尽应作佛。二云
诸佛菩萨变化无方。三云眷属轮回。四云同
四大五阴。五云精血不净。六云恕己不能而
欲啖他。七云本自无怨横加酷害。八乖菩萨
化道。九食少罪多。既不断肉望十方有分。十
怨对无穷。若杀一生五百生偿故不应食。如
食子肉者。父子同体天然之慈垂泪而咽无耽
味心。一云有其昔事。昔国王在路饥。食子
肉以度险道。二云子舍身肉供养父母。三云
举譬如食子肉。四云非但食肉如子肉想。凡
受施时及果菜等皆他命分如子肉想(云云)。第
四相品上¶ 第 88b 页 T38-0088.png
二云断大慈种有三解。一云佛是大慈。二云
初地是大慈。三云性地是大慈。大慈必藉小
慈为种。若食肉者则无小慈故言断种。又云
只众生是大慈种定应作佛。华严名诸众生
以为佛子。食之即是断。佛种也。第三云三种
净肉即是不见闻疑有二解。一云不见为我
杀不闻疑亦尔。二云若不见不闻但令是杀
不问为我不为我。若是不疑须云为我。第四
番明十种不净肉者。下梵行云。人蛇象马猪
狗鸡狐狮子猕猴。猕猴似人。蛇似龙象。马是
济国之宝。猪狗狐是鄙恶之畜。狮子是兽王。
人是己类。九种清净者。即是见闻疑。各有前
后方便及以根本(云云)。第五番明美食若随他
语言是美食。若随自意不言是美。第六番云。
五种牛味乃至金银盂器悉不应受。佛答为
八。一诃不应同尼犍裸形自饿饕餮若过若
不及也。此中应自斟酌。如宝物者。起重贪心
尚不应畜。如五味者。非正身分故听受之。岂
如尼犍一向制之。二明须识如来开三遮十
之意。那得同彼外道见乎。以为众生不可顿
断。先断三种相三种外故。次断十种次断十
种之外。断贪想故一切悉断。三顿制诸弟子
悉断一切肉者。对昔唱今而菩萨戒中久制
轻垢之罪。为度众生虽现食肉而实不食。四
明食肉怨嫌长远化道不行与众生隔绝(云云)
五明执小乘食肉谤大顿断起恶争论。六明
食肉多起恶事。七除饥年污器。八结制悉如
文。云何善解因缘义即第四相。若通论者预
是经论皆是假名因缘之教。若别论者三藏
四相品上¶ 第 88c 页 T38-0088.png
事相是因缘教。今文偏指戒律者。如欲制戒
先须缘起。次明戒体。后广出相故名为因缘。
馀两藏少不如此多故不别指。就文为二番
问答。初假设四问。一问何不顿说。二问堕。三
问律。四问木叉。先一是总。后三是别。如来何
故不为弟子顿说五篇七聚令其修行待其有
犯方始制耶。波斯匿者此翻和悦。王多仁慈
若不醉时恒怀爱念。若得酒时应死判生(云
云)。佛在其国欲制盗戒问王。国法盗几入重。
王答五钱。佛依国法有事制立多问于王。今
标国主意在于此。深妙义者何不顿说篇聚
戒律。戒是大乘常乐我净故言深妙。第二问
堕而不问戒与毗尼诵者义得相兼。木叉名
解脱毗尼名灭。只灭兼解脱。问木叉兼得毗
尼。律有二义。一诠量轻重。二者遮制。今取遮
制边兼得戒义。戒是遮止律摄。诵者书之在
文为律。闇讽在口为诵。一体而有两名。佛答
四问更重答木叉。旧用此为五问(云云)。就答中
不次第。初答木叉次答堕。三重答木叉。四答
律。五答总问。初答木叉者知足净命是其义
也。次答堕者堕通轻重。若犯五篇则堕四趣
堕义则通。又复堕者偏在犯重(云云)。又堕者长
养此偏在轻。轻堕二涂重在地狱。波罗提下
三重答木叉。律者下四答律。初一句直顺入
三藏。入戒威仪即毗尼藏。深经即修多罗藏。
善义即毗昙藏。十诵唯九十。弥沙塞九十二。
一尼不病不得往说法。二回僧物向己。今言
九十一者复是教门广略。五或复有人破一
切戒去。是答总问。何不顿说所以不得顿制
四相品上¶ 第 89a 页 T38-0089.png
五篇者恐人屏破。若顿制五者恐人不敢持。
所以渐渐从轻至重。具足者具一切恶。尽一
切相者一切善也。无有因缘者无复佛法因
缘。亦是拨无因缘。尔时有善男子去。第二番
假设问如来何不预说文为二。先问何不预
说。次问将欲陷坠在文可寻。佛答为二。先答
陷坠之讥。后答不先之意。于中有譬有合。初
譬中作轮王譬。又有三意。初说十善譬顿教。
次行恶者渐断譬渐教。三行圣王之法。即舍
位出家譬会渐归顿。合文亦尔。于中二。先正
合。次举轮。宝明开合意。初虽有所说合顿意
也。要因比丘合渐意。乃见如来法身合会顿
意。次举轮宝譬三宝不可思议者。显如来顿
渐开合。若先说不说皆非众生所能图度故
不可思议。从复次自正去。是第二明四相一
相。前分别显示大般涅槃故明一相四相。今
明是一一相即大涅槃等无有异故明四相一
相。若定一四岂得一四。故知非一非四得说
一四。他以异体一体三宝为例。今明不尔异
体三宝是小乘非此流例。一四四一皆大乘
意。一体三宝三宝一体可得类之。亦如上文
总称涅槃别称三德(云云)。就文为二。初正明四
一。后反质释疑。初正明者證名自正。常破无
常是正他。因问广衍为答问。分别三点为因
缘名异体同更非别法故是一相。上文以法身
为别涅槃是总。今以涅槃为别秘藏为总。是
故不同。然显名法身隐名为藏。或时为总或
时为别。解脱与般若既等无有异例亦应然。
次反质中有疑有质有答有通可寻。问四相
四相品上¶ 第 89b 页 T38-0089.png
一相是四悉不。答义理应通观其文相亦可
例作大般涅槃即第一义。为声闻说常是对
治。因问广说即为人。三点而成即世界(云云)
佛告迦叶去。第二料简若涅槃即四相等无
有异。何故料简涅槃不料简四相。四相名异
于昔涅槃名与前同。昔灭因缚无依无正名
为涅槃。故灭烦恼已无别涅槃。今涅槃灭烦
恼已有常住法。昔涅槃灭诸有。今涅槃有妙
有。昔涅槃无有依报。今涅槃有所师法。昔涅
槃无正报。今涅槃有如来。若不料简无以取
异。文为四。一佛料简。二迦叶论义。三领解。
四述成。初佛料简为二。先假作五难。一明灭
惑。二明灭有。三明灭依。四明灭正。五通灭
有。皆引昔教悉据佛意可寻。次若有人作如
是难去。是佛作答为三初诃次答三结异。初
诃有通别。通诃是邪以偏难圆故言邪难。次
迦叶下别诃迦叶不应者不应名同混令无常
故言不应忆想。次答为三。初答灭惑灭依两
问。文云灭烦恼者。者谓主者既无烦恼主者
依报则无所属故不名物。若依昔义指此无
物以为涅槃。若依今义只是所离。何以故下
即明所得毕竟是净寂静是乐无上是我常如
文。今之涅槃所离所得与昔为异。次从灭尽
诸相去。是答灭有灭正两问。相即是有兼于
正报。若依昔义灭有灭果即是涅槃。若依今
义只是所离。无遗馀去明所得无有遗馀是
乐。鲜白是净。常住是常。不退是我(云云)。三从
言星流者答第五通问。星流即烦恼。灭有馀
涅槃。散已寻灭不在五趣无馀涅槃。若依昔
四相品上¶ 第 89c 页 T38-0089.png
义即名涅槃。若依今义只是所离。皆是常住
无有变易。即是所得与昔不同。三复次迦叶
去。结定其异。昔涅槃中无正报人。今涅槃中
有于诸佛。昔涅槃中无有依报。今涅槃中有
法为师。昔涅槃中无有诸有。今涅槃中而有
妙有所谓恭敬。昔涅槃灭烦恼已无复有法。
今涅槃中有常住法。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此
仍略语若具言之。以法乐我净故佛亦复然(云
云)。次迦叶复白去。论义两番问答初番中先
问次答。初问中文有二。似作三难似约烦恼
业有。初云烦恼火灭如来亦灭者。由烦恼故
是故有人。烦恼既灭何得有人而言如来常
在不变。次意言迸铁赤灭莫知所至。良以业
运业灭则不能有至。云何而言常乐我净。下
文云铁热赤色灭已则无复有。良以惑业故
得有有烦恼业灭那得妙有。次佛答言铁是
凡夫如来不尔。今明凡夫二义。外道世智断
惑还更得生即是凡夫无常。二乘断通惑已
复生别惑。亦是凡夫无常。如来不尔。不同二
边是故名常(云云)。迦叶复言去是第二问答。此
问还蹑前两意先问次答。初问中意者。凡夫
灭惑还更得生故是无常。如来既灭亦应还
生犹是无常。次佛答中二。初弹非次转譬。初
弹不应。何者佛非两凡。久尽通别。岂生烦恼
故言不应。次转譬答。凡夫体热如铁难融。佛
智猛盛如火然木灭已有灰。灭烦恼已则有
涅槃。坏衣斩首破瓶物谢于前名生于后。烦
恼灭已获得涅槃不同汝问。三迦叶下领解
如文。四述成者。后宫是统化之境譬阎浮提。
四相品上¶ 第 90a 页 T38-0090.png
后园是赏玩之所譬常乐我净(云云)。迦叶复问
我已度去。是第二广开身密六道殊形为遮。
皆圣所作馀人不能。今皆开显法身之密。前
开般若为四相合四相为涅槃。涅槃即是法
身解脱。此以一周开口密已今更开法身出
种种身。合种种身只是涅槃般若解脱。他谓
一物覆一物开一物显一物隐。故各开各显
永不相关理岂然乎。只覆于开只开于覆。成
论人谓此是权巧于凡不解。今明若此不解
馀何可解。地人云是法界用。今明岂离体而
有用。他明巨细相容是圣人之术事。今明何
有一术而非因缘。因缘即空即假即中。唯应
度者乃能见之宁非因缘。因缘妙慧能以一
尘。容于无量无量容一尘。延促过现引掷此
彼自在无阂。庄周达体化为蝴蝶。又识己梦
往至天涯昏恍尚然况复至德者哉。就文为
二。初开身密次论义。初开密为两。一问二答。
问为四。一领旨二正难三结问四请答。初如
文。次难者耶输此言名闻。罗睺此言宫生(云
云)。三四如文。答为三。初总非次诫听三正答。
初如文。次是大涅槃下诫听。若有菩萨去是
正答。正答又二。初通举菩萨住大涅槃有八。
复次后别举释迦。初文又二。初七复次正释。
后一总结。初中旧解菩萨住大涅槃为三。一
云是佛应为菩萨示作因人为能住果故言住
大涅槃。二云不尔若是佛者还是佛在涅槃
何谓菩萨住涅槃。住者有二种。一信住二真
住。既是因人但是信住。有人难此两解若其
是佛应为菩萨。此还是佛住于涅槃非关菩
四相品上¶ 第 90b 页 T38-0090.png
萨。若是信住何能作于如是大事。夫涅槃体
迥出因果虽非因果而能因果。若将因人来
望涅槃云涅槃是因因人住故。若将果人来
望涅槃云涅槃是果果人住故。例如正性非
因非果而果而因(云云)。今明圆菩萨从初发心
常观涅槃行道。故上文云一切众生皆悉安
住秘密藏中。圆教菩萨何以不能住大涅槃。
所以明菩萨者举因以显果。因尚若此何况
于果此义自成。何故言佛应作菩萨复何故
云菩萨不能作诸变现。下文云菩萨住大涅
槃修种种行何意不能住大涅槃种种神变。
故不用彼解此。七复次并从少至多初直举
一须弥八芥乃至十方入尘。展转相望弥显
不可思议之妙。次总结可知善男子我已久
住去。次别举释迦文为三。一略明化道之法。
二广辨方便之处。三总结。初如文。次于此三
千去广辨方便之处。又为三。初总明三千施
化。二别明阎浮施化。三总结诸方便。就别约
阎浮又为四。一此生应现。二明馀生。三重明
此生。四重辨馀生(云云)。初此生中言摩耶者。
贤劫经翻极妙。瑞应翻曰妙。又翻大智母。十
方各行七步者。河西云象王初生即行七步。
如来示同象王行故。冶城云示过六道故行七
步。大善权经云。各行七步应七觉分觉未觉
故。南方言作上福田者。河西云梵本以南方
为右右是便手。明佛法以净戒为便故为上
福田。开善云南是阳方能生万物故言福田。
西方示七步者。河西云西方是后故曰生尽
为最后身。开善云西是秋方谓言死地。北方
四相品上¶ 第 90c 页 T38-0090.png
者河西云梵本言胜故云已度生死。东方是
诸方之首生长为义。从我于阎浮提示现出
家是第二辨馀生。若依一方示现出家即生
成佛。今言四果故是馀生。又盖由众生感见
不同。若作今生者亦有此事。二乘之人咸言
如来是阿罗汉。释论云声闻法中阿罗汉地
名为佛地(云云)。为欲度脱去即是第三重辨。
此生成佛之事。输头檀亦云阅头檀。此云白
净。亦云净饭(云云)。瞿昙者。善见婆沙翻为灭
恶。阿含云纯淑。我又示现去。第四重辨。馀
(云云)。迦叶复言去。第二论义。有两问答。此
中论义牒前灯灭譬。灭已永不复生。何得无
方楞严示现。将前意难后义答文为三。初诃
其问。二举譬答。三反责迦叶奉答因以为难
佛答。文四。一诃问。二定宗。三会譬。四料简。
初二如文。三会灯灭云是罗汉涅槃永灭不
生。如来涅槃灭而不灭无生而生(云云)。若更
下四料简中云那含不受生者。一云不受欲
界生。大乘那含不受二边生也。

* 四相品下

从此卷初是第三开意密明解脱德。文为二。
初明开密次明解脱。他解开意密。兴皇云开
身密未尽。今明通开三业之密。文云如来之
言开发显露岂非开口密。如来心无悭吝岂
非开意密。如来法身具足无缺岂非开身密。
经有通文不须偏说。何者佛示凡像说半字
法随他所宜。方便三业覆真三业愚者不了
名之为藏。今开方便即是真实。智者了达无
所秘藏是约三业开密。又约四句开密。谓他
四相品上¶ 第 91a 页 T38-0091.png
开佛密。佛开他密。佛开佛密。他开他密。他开
佛密者品初迦叶云佛法不尔。咸令众生悉
得知见。知即开意密。见即开身口两密(云云)
佛开他密者。示诸众生诸觉宝藏显发额珠
置秘藏中是开他密。佛开佛密者。我从得道
常说般若法身解脱。我今此身及诸色像即
是法身。若子长大有堪任力。如来则无悭吝
之心。是佛开佛密义也。他开他密者。如德王
云。我解一句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见少
佛性。如佛所说我亦当得入大涅槃(云云)。又十
二句开密。谓四句中各开三业。则十二句开
(云云)。又无开无覆无显无密。何者佛性之理
未曾是开其谁为覆。既无开覆宁有显密。一
句叵得则无众多。特以众生闻不能解名之
为密。智者了达则无复显密。无显密故名之
为开。无开而开如前分别。问释论云般若是
显示法华是秘密。旧解此云般若大道无住
之说而为显示。法华斥小以为秘密。秘密不
了显示则了。此义不然法性非显非密。为缘
显密经经悉尔。岂可以龙树别意通害诸经。
此文亦以无常斥常岂是不了。故前开密此
说解脱者。两义相关。何者若定开定覆为开
覆所局不名解脱。非开非覆能开能覆开覆
自在方是解脱。故此两文并属解脱德摄。就
开文为两。前明开密次论义。开文为三。一问
二答三领解。问为三。初非密藏而言无。次是
密语而言有。三结也。初文云藏者理也。理无
开覆云何言密故是无也。次何以故去。是语
故有语者教也。教本为缘。缘有开覆。故有密
四相品上¶ 第 91b 页 T38-0091.png
语。例有身意等密。就是密语有法譬。合等(云
云)。初法如文。次譬中幻主机关应是两事。幻
有二义。一鄙术浅近不令人见。二畏他效术
不令人见机关亦尔。二事既同共为一譬(云
云)。合结如文。第二佛答为两。初叹问答其无
有秘藏。次九譬答其唯有密语。然诸譬之中
或顺或反。秋月是顺譬积金是反譬。在文可
(云云)。就九譬分为三。初七譬斥密三业开
显三业。次长者教子一譬释开密因缘。三龙
王一譬明无开密因缘。初文者秋是阴时月
是阴精。阴精在阴时其明转炽。月譬佛能应。
秋譬机能感。感应相应唯开无密。第四譬云
虽负出世法者。河西云佛本誓度一切众生
众生未尽佛入涅槃故言负之。兴皇云佛得
果时是为众生岂有行因而为众生得果。不
为但众生未尽故名为负。斯意俱不异河西。
今为两释。初心是小富得果是大富。能度众
生生不肯度。如人不从债主求物。主当与谁。
义言为负实无所负。下文龙王譬乃兼显之。
又佛初发心誓令众生厌弃诸有。是名不负
世法。誓令修习出世之法荷负此事。如地持
物始终不舍。故言虽负出世之法。此乃荷负
之负非负贷负。次长者教子譬为两。初为密
作譬。后为开作譬。初为二。先开次合。初开为
四。一欲教大。二缘不堪且为说小。三不说大。
四结无覆藏。初二如文。三不说大中云毗伽
罗论者。此云字本论。河西云世间文字之根
本。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辩诃责世法赞出
世法。言词清雅义理深邃。虽是外论而无邪
四相品上¶ 第 91c 页 T38-0091.png
法。将非善权大士之所为乎。其文问答等可
寻。四结如文。从佛言善哉下合初譬也。初述
赞正合欲说大教也。次以诸声闻下合且为
说小也。三而不为下合不为说大。四善男子
如彼下合无秘藏。次从如彼长者教半字已
下为开密作譬。次所谓下合如文。旧引此文
證无常是小常是大。兴皇难此义云。大品亦
明无常应是小乘。解云无常通大小并云半
满亦应尔。今明无常是三藏。常无常是通。常
是别。即常无常而非常非无常是圆。应用四
意分别众经。岂可一向而生争论。三复次下
龙王云雷去为无密因缘者作譬。不下种是
无密缘。不萌芽是无开缘如文。三迦叶复言
即领解文。次如佛所说去是论义。又二。先论
义。次领解。初论义有两番问答。初问有三。先
领今常。次引昔无常。三问云何。佛答为二。初
明昔权。后明今实。初昔权中云波斯匿者。鸯
掘经云和悦。阿含经云祖母养。次我今下明
实舌堕落者以常为无常致招此过。彭城寺
嵩法师云。佛智流动临无常时舌烂口中此
尚不易。迦叶复言去是第二番问答。此问近
从如来常存无有变易生。偈迮但三问长行
有四问。佛答初问有三意。无积聚者举积明
无积聚。积聚有二者是明无积之积。僧亦如
是者是明积之无积。声闻是有为者声闻作
意故是有为。非时取證故名积聚。菩萨无作
中行故曰无为。不以空为證名无积聚(云云)。次
亦得名为者答第二问。迹难寻者答第三问。
我说是人者答第四问。今明佛答四问广显
四相品上¶ 第 92a 页 T38-0092.png
常住。无积是净知足是乐难寻是我无至处
是常。复此无积是无集。知足是无苦。难寻是
有道。无至是有灭。有灭故无苦有道故无集。
道之与灭皆常乐我净常存之义明矣。次迦叶
复言者是领解也。从佛告迦叶所言大者去。
有人用此文述成迦叶今从此去。第二正明
解脱文为三。初略明解脱。次广明解脱。三总
结解脱。略又二。初略说解脱。次论义。略说为
三。一举广大二举无创疣。三解脱处。包摄无
外不可求其涯底故言广博。淫怒痴尽患累
都除故无创疣。境智相应故名为处。是为略
说三点不得相离。亦是体用成就亦是自他
具足。三意虽略义理粗周。就广大文有法有
譬。所言大者其性广博此是随名训释不可
谓是待小之大。何者上文以常释大。此以广
释大。下以不思议释大。当知此大乃是绝待
不思议大。譬有竖横两意人虽多德要在寿
命。寿命无量即是竖譬合于内行。行虽多涂
贵在正法。故言为人中胜。如我所说下。一人
具八多有功能即横明众德。将譬望法具以
横竖释大。次从所言涅槃下明无创疣。有人
引此翻涅槃为无累。无累即是无疣。兴皇解
云涅槃外国总名解脱。此间别称理应。以此
总翻彼总以此别翻彼别。何得用解脱别名
翻彼总名而翻涅槃为解脱。今不翻总而但
翻别为无疣者正言总能兼别别有无疣之
义。故以别释总如此翻名那可混滥。就文有
法譬合。法说自无创疣。譬说治他创疣只是
互现。三从解脱处文为二。一自解脱。二调伏
四相品上¶ 第 92b 页 T38-0092.png
他。初文中言处者。第一义谛而为处所。不会
此处不得解脱。自安此处复调伏他。普贤观
云常波罗密所摄成处。此又云以是真实甚深
义处。当知以第一义谛为处明矣。次随有调
伏下化他处者。非但显圆亦是斥小。昔法身
般若虽化众生而无解脱。无馀解脱无馀二
德一入永谢。尚自不能一处调他况复处处。
今之解脱随十法界六道四圣。但是众生须
调伏者。普于其处而调伏之。虽在地狱身心
不苦。虽在畜生而无怖畏。虽在饿鬼恒无饥
渴。虽在人天无人天事。虽在二乘以佛道声
大悲教他。于一切处都无创疣染著之累。以
是义故名解脱处。非直触处无染。又有般若
照明法身自在。只解脱处三点具足。斥昔显
今其义明矣。二迦叶白下是论义。上明三义
此但论两。初二番问答论无创疣义如文。后
三番问答论解脱处。初番如文。次番问答为
二。初问双标。次答中二。初双释。次双结。旧
解常住佛果有色而引此文。又一师云佛果
无色。而言色者妙慧显然故名为色。二能应
为色。又有说云三聚之中二聚非色一聚是
色。取色聚显然喻佛果解脱。兴皇云若定有
色定无色者不应安或。或者无缘作色无色。
然法身非色非无色。而或色者是无色色。或
无色者是色无色。以是义故二乘不解非其
境界。声闻无色者小乘患色犹如桎梏为说
无色。菩萨能体色无色故言妙色湛然。今皆
不然解脱之体何曾是色及与非色。下文云
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与不空。为
四相品上¶ 第 92c 页 T38-0092.png
两缘故言色非色非色亦色色亦非色色非色
不可思议。第三问答正显此义。乃是诸佛境
界非声闻缘觉所知即其义也。二尔时迦叶
白佛唯愿哀悯下是广明解脱。有问有答。问
或为二。涅槃行是问因。解脱之义是问果。观
师云不须分别因之与果。直是问此解脱行
德行德是行。今谓不然乃是请广上三义。行
者衡音谓是施行演畅令其开广请广上广博
意。言解脱者请广上无创疣意。义者请广上
解脱处。上三义既略今是广请。云何馀解。次
答中相传有百句。招提云就头首数止有八
十四五。若大小合数有九十七八。极细为言
有一百馀。但一百是数之圆名故言百句。例
如大品百波罗蜜唯有九十(云云)。古来未见
释此百句。唯真谛三藏一卷义记略不可解。
天台大师曾于灵石一夏释此百句解脱。一
句之中皆作百句。凡万法门先学自饱。而不
录之今无以传。惜哉惜哉后代无闻。上举三
义略释解脱。后百句广明于一一句备于横
竖。无有创疣到解脱处调伏众生句句悉尔。
何者三点相即具足无缺。三义具足止可悬
照岂可厝言。欲广明之为力不足。钻仰不已
辄分其文。初从名为远离去至譬如日月不
偪众生。广上无创疣义(三纸)从名无动法至不生
一念之善。广上解脱处义(一十七行)从譬如谷聚去
至譬如幻物。广上其性广博义(一纸六行)又从无有
身体去至能救一切怖畏者。更广上无创疣
(一纸十八行)又从即是归处去至洗浴还家。更广
上解脱处义(二纸)又从无作乐去至断一切贪一
四相品上¶ 第 93a 页 T38-0093.png
切相。更广上无创疣义(三十七行)此中既是广说之
文重释无咎。观师偏解一两句云解脱不尔
虽无此岸而有彼岸者彼此相对。若双非者如
非彼此此彼既去然后以非彼非此结之。例
如绝待非小非大结之为大。非彼非此结为
彼岸。又相待释如恶坠善升。将非显是此岸
是生死彼岸名涅槃。欲贬下劣尊于高胜故
言虽无此岸而有彼岸。又解脱者断四毒蛇
取四钝使以为四蛇。谓贪瞋痴慢。正言此四
通于见思能伤法身损慧命。问断惑是因解
脱是果。云何解脱断四毒蛇。开善引经云无
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断。果有等觉妙觉
等觉即断。庄严引经云上士者断无上不断。
观师云果地非断非不断缘宜闻断如开善。
缘宜不断。如庄严。今若取四教义。三藏果断
因不断。通教因时断正果起断习。别教因断
多分果断一分。圆教从因至果皆称佛智皆
非断非不断。不断而断断即不断。断一切有
去。是去理外生死出生无漏善法。即是就理
内涅槃。断塞诸道者断有所得诸道。若我无
我四句皆除。不除我见者不除理内之我。今
明断一切有即是破假。出生无漏即是入空。
断塞诸道即是双非二边。不除我见即是入
中。名为解脱。此义比诸师明哲自见之。三从
三跳三归去是总结解脱。又二。一总结二论
义。总结者三跳免怖结上无创疣。三归结上
解脱处。即一而三是横广。即三而一是竖深。
结上其性广博。他解畏猎师故三跳。怖魔外
故三归。初跳喻归僧。离蜡者犹近第二跳喻
四相品上¶ 第 93b 页 T38-0093.png
归法。第三跳喻归佛。方得安隐故下文中怖
鸽入舍利弗影战怖未安。又逐三宝次第。初
跳喻归佛。次跳喻归法。第三跳喻归僧。具归
三宝乃得无畏。有人云前是别体三归。后方
是一体三归。今云不尔只于此中即是一体
三归。时众未了迦叶更问而重显之。迦叶白
佛若涅槃佛性下举三事论义。一问三归。二
问无作乐。三问不生不灭。百句既广略举三
问。私云于解脱后设此三问。信此三问摄万
法门。初问三归者。既言解脱如来涅槃唯是
一法只应一体一归而已。云何言三即是举
三难一。佛答为四。一以体妙故应三。二名义
科简故应三。三引證故应三。四自在故应三。
初体妙故应三。若解脱涅槃定是一体不得
三者则非妙非宝不可归依。即三而一即一
而三乃是妙宝是可归依。文云。怖畏生死故
求三归。以三归故知涅槃一即其义也。次名
义科简者。解脱如来及以涅槃同皆是常。所
以名同其义则异。从同故一从异故三。名一
义异尚得为三。名义俱异何得不三。三引證
应三者。昔别体僧上尚具三宝况一体佛上
而不具三。四自在不定故应三者。昔为破邪
说一为三三不乖一。今为破别说三为一一
不乖三。如此三一乃是诸佛境界非下所知。
迦叶复言去问无作乐。问为二。初领旨次云
何下作难。意云若毕竟乐名涅槃者。即无所
有谁受安乐。佛答为三。谓譬合结。以患故吐
吐故无复所有乃名为乐。佛无受乐亦复如
是。迦叶复言去问不生灭有七问答。前四如
四相品上¶ 第 93c 页 T38-0093.png
文。第五问云何如来作二种说者。此问从何
生上来或以虚空喻佛身或不用。或以云雷
喻佛身或不用。或言一三或言三一。执此为
难云作二种说。佛以两譬答。害佛害母身虽
不坏逆罪已成。皆不可定说。若言身坏身实
不坏。若言无罪其实得罪。如来知时或时定
说或不定说。以四悉檀皆不虚也。三迦叶白
佛去是领解。四佛赞去是述成也。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