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品下¶ 第 41c 页
长寿品下¶ 第 80c 页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八
隋章安顶法师撰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 长寿品下
迦叶复白去。是第四番问答。先问次答。初问
又三。初非佛旨。次譬释非。三合譬结过。初非
佛旨者。领上修平等心得三世福。谓此旨为
长寿品下¶ 第 81a 页 T38-0081.png
非。次何以故下。举譬为三。一如知法人但有
其言。二还至家中都无其行。三是知法人结
言行相违。三合譬结过亦为三。修习等心
合上知法。今者世尊去合上无行。如来将无
去合上相违。若言慈心应得长寿。而今短寿
必有怨心。此结意行相违。不杀命长而今短
寿。凡杀几生此结身行相违。口行相违。已如
上说。兴皇述他释云。迦叶恒执迹为难。佛恒
用本为答。此则问答永不相关不问本迹。何
以为答。而云执此生疑难耶。只约丈六一身。
疑者不达恒言无常。达者了此即是于常。常
若异此则非常也。此释未明常义甚多。佛以
何常而为答。问无常亦多。迦叶为执何无常
耶。次佛答为两。初弹其粗言。次明常寿
第一。今明粗言者。汝以果讨因。乃谓如来怨
心杀害。汝何不以因讨果。明如来命长。必无
恶因而谓有者即是粗言。次于诸常中最为
第一者。于何等常而言第一。自有世间相续
不断名常。复有三。无为常断烦恼。得者名数
缘常。事缘差者名非数缘常。无此二者名虚
空常。此之四种皆悉不及如来之常。如来常
者即是妙有故言第一。此三藏义。又真谛之
常对生死虚伪。谓此真常既无生死。亦无此
真亦无照应。如来常者本自有之无所待对。
其常实照故云第一。此约通义。又言常者出
常无常。即是非常非无常。直常而已。此约别
义。又如来常者即边而中。具足三点不纵不
横。是故此常最为第一。约圆教义。从白佛去
第二佛答长寿果文为二。初明佛宝常。次明
长寿品下¶ 第 81b 页 T38-0081.png
三宝常。就初有二。先略问答。次论义。初问如
文。次佛答举四譬。初譬诸寿入常寿。常
寿第一。次常寿出诸寿。常寿第一。三譬常寿
非常非无常故。常寿第一。四常寿能出能入
故。常寿第一。亦是生死寿命之河入涅槃河。
涅槃河出生死河。非生死非涅槃。而生死而
涅槃。初文者旧解八河譬四生。各有因
果。又四生为四。人天地及虚空为八。今谓人
中天上地及虚空。各有生阴中阴寿命。是为
八河。若为论其出入。凡是一切生阴中阴所
有寿命。若长若短。皆当作佛果地寿命。如八
河流必归于海。一切诸命悉入常命。是为入
义。次言出者。大涅槃河常命为本。能出人天
地及虚空长短之寿。如阿耨池流出四河。大
品云。由般若故出生刹利婆罗门等。净名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是为出义。三非出入者
若定出入。何能出入故非出入举虚空叹。四
能出能入举醍醐叹。次就论义文为三。一
蹑宗作请。二问世性。三问法性。初蹑宗中问
如文。次答为四。一非。二况。三结。四劝。可解。
就世性问为二。初唱世出世两章门。次难。难
又二。初难两教无异。次难两理无异。次佛答
中皆作异答。初答教者先佛说常教。外道盗
常教。盗不盗异。云何不异。次理异者佛理微
妙。是故不现。外道理伪是故不现。微妙与伪
云何不异。答此为四。一先佛被盗。次后佛认
归。三结正。四劝修。初先佛章有开有合。初开
譬中。言长者者先佛也。群牛说教也。色种种
逗机异也。同共一群诠理等也。付放牧人弘
长寿品下¶ 第 81c 页 T38-0081.png
经者也。令逐水草随机化益也。唯为醍醐期
常住也。不求乳酪不期人天二乘无常𤛓以自
食。弘经人自益也。长者命终。先佛去世也。
贼掠群牛。佛教被盗也。无有妇女。无慈心
也。𤛓以自食。有得之利也。相谓言去。钦慕深
理也。我等无器非根性也。设使得乳无安置
处。设能持戒非常住基。唯有皮囊天人感报。
设能持戒成诸有业。不知钻摇无定慧方便
浆譬人天善。初酪譬似道。后醍醐譬真道。加
之以水譬起我人知见等也。一切皆失起见
堕恶人天善失。凡夫亦尔去合又二。先略次
广。凡夫善者盗佛馀法。馀是像末之世。盗窃
得起。正法时不得起也。入涅槃后合长者命
终。虽复得是合不知钻摇。为解脱者合加之
以水。有少梵行合[壳/牛]已自食。实不知因少梵
行生梵天者合无妇女。虽修行生天实不知
因于佛法。从是故如来出世之后去。二明今
佛认归。又三。法譬合。初法如文。次譬中云轮
王今佛也。群贼退散者驱逐外道遍六大城
牛无损命认常乐等。具足还归付放牧者。付
弘经人。即得醍醐者自他俱契法性常住。三
从法轮王去。合今佛出世。凡夫不能合驱外
道。令诸菩萨去合放牧人。三如来是常不变
去结正。是非可解。四从迦叶当知下劝修。又
二。初劝修。次简修。初又二。先劝迦叶。次通
劝。次简修者简昔显今。若修二字作灭相
者昔教灰断法性也。若修二字常住者是今
教法性。三问答法性中。问为四。初标问作请。
次举昔难今。三以今难昔。四结也初可见。次
长寿品下¶ 第 82a 页 T38-0082.png
文者然昔教身智两舍。今问法性即是舍身。
不言舍智者数师言。智有二种。有漏智灭即
是涅槃。无漏智灭是非数缘。不取为涅槃。既
有是非故不言舍智。论师云。两智灭皆是涅
槃。而有二义。若言道能致灭此边则非。若言
果尽此边即是。涅槃既有是非故不言舍智。
观师云。不应尔。特是略耳。若无所有者难
也。故以法性难身。三身若存者下。以今难昔。
身若存者是身难法性。法性是无身即是有。
有无相害更互相难。四身有法性下。结其不
解。佛答为两。先非次譬。初非者。我不曾言灭
身灭智名为法性。此乃昔说。今则不尔。是故
非之。次譬又二。先譬次合。譬又二。先正譬。
次譬斥非。初云无想天者。数师云。无想初念
犹有心起从生爱结无想乐成。即便灭心则
有。非色非心。补处论师云。心不可灭而言无
想者。尔时心细如蛰虫冰鱼似无细心。而言
无色想者不复缘于粗色。次不应下譬非此
中具论五阴。云何住即色阴。受乐即受阴。想
行即两阴。见闻即识阴。一解云。但是四阴。后
言若为行于想心不别言行阴。次善男子下
合譬又二。初合正譬。次合斥非。初合无想天
成就色阴而无有色想。如来法性成就寂灭
而无有灭。不应作灭不灭问也。次汝今不应
下合弹诃。从复次善男子下。第二通明三
宝一体。是常归依文为二。初明三宝常。次论
义。初又三。一劝修常。二明得失。三正辨归
依。先劝作常想。后明无无常想。次若于三法
下明得失。举失为诫。举得为劝。若昔四时都
长寿品下¶ 第 82b 页 T38-0082.png
不得言三法异想而不得戒。何以故。以作别
体归依故也。开善云。前已得道得戒。若不得
者今教起时何不更受。既不更受当知已得。
若见今时一体教起。犹执昔别不依今圆。即
是不信故言无戒。若能于是者更重劝也。三
譬如因树去是正辨归依。又三。开譬合。譬举
非显是。迦叶下是论义。有两。初番问答。次番
领赞。皆可见。兴皇云。树譬常住。影譬如
来。而为众生作归依处。迦叶难闇中有树无
影。譬如来灭后则不为他作归依处。佛答闇
中有影肉眼不见。如来常为作依。薄福不见
而言非依。
* 金刚身品
金刚能譬。身是所譬。金刚四义。一紫磨金精
世界基本。二其体坚牢无能侵毁。三其用劲
利所拟无前。四其色不定煜爚难视。金精譬
法身至极摄一切法。体坚牢固譬常住不动。
离百绝四。劲利譬寂而常照大觉大明。不定
譬无阂自在遍一切处。然法身具足无量功
德。此中正明离百绝四坚牢常住。答上金刚
之问。若从能譬言金刚品。若从所譬应言法
身品。此则法譬双题故言金刚身品。复次上
虽三十四问通用一意只长寿故。金刚之身即
坚固力而不可坏。法身常身非杂食身。圆通
无隔。若解长寿即解金刚之身。乃至诸问皆
悉通达。若不解长寿亦不解金刚之身乃至
诸句。为不解者更分别说。若以通当名非无
别义。若以别当名非无通义。通不当名则通
非通。别不当名则别非别。非通非别而通而
长寿品下¶ 第 82c 页 T38-0082.png
别。今从别意明金刚身答第二问。有人解。长
寿是法。此法附人。金刚是人。此人有寿。坚固
力是用。此是人法体用之异。以判通别。今明
等欲分别何不附文。上文云。施汝常命色力
安无阂辩。初已略说今则广说。言长寿者即
是常命。金刚身者即是常色。坚固者即是常
力。名字功德即是常安。言四相者常无阂辩。
后广答问亦不离此常住五果。五果故别。常
住故通。若别若通。若束若散。皆非总非别。非
束非散。自在无阂。直明通别一意统揽理义。
推之自明故不多说。又他明长命短命可坏
不可坏常无常等。各自两边不相关涉。非长
非短非坏不坏非常无常在两边外。此则纵
横并别。乃是一涂非经正意。今则不然即长
而短故枯林入灭。即短而长故荣林入灭。东
方双者为破无常而说于常。即非短非长双
树中间。非荣非枯中道法性。第一义谛。一中
一切中。荣即是真。一真一切真。枯即是俗。一
俗一切俗。三谛即一谛。一谛即三谛。差别无
差别。无差别差别。非差别非不差别。而差别
而不差别。诸佛境界具足如此不可思议。不
可破坏故名金刚身品。就文为二。初明法身
果。次明法身因。上问中含两。今答为两章。初
明身果又两。一明法。身二论义。略举五身明
法身义。旧解。法身常身是当体得名。不可坏
身非杂食身。从离过得名。金刚身从譬得名。
又言四身更互相成常身故不坏。不坏故常
身。非杂食故成法身。法身故不杂食。故金刚
譬之。今明四句皆当体皆离过皆法皆譬。亦
长寿品下¶ 第 83a 页 T38-0083.png
得相成。何者金刚有四。能成显法身。法身有
四德成于譬意。金刚立世喻法身体。坚喻常
身。劲利喻不坏身。不定喻非杂食身。正用此
意标品。岂可作馀释耶。从迦叶白佛去。第二
论义。文为三。谓问答领解。初问中二。先问次
释。初问者举所见难所不见。既应入灭是无
常身。病苦所侵是破坏身。碎为舍利是尘土
身。受纯陀供是杂食身。既不见四身亦不见
能譬金刚之身。次何以故去。是释初无常身。
馀例可解。次从佛告去。答又为三。初非其所
问。次正答。三结劝。初如文。次正答中。具百
非者。然此百非若单数则一百六十句。若复
数则一百句。既言百非。理应复数。然百非之
中。或有双非两舍。或一存一亡。虽不常住。非
念念灭。即双非之意。非身是身即一存一亡。
然古旧相承不解百非。唯释非身是身一句。
今出七家。一云。非身者非是食身。是身者是
法身。又云。非身者非生身是身是法身。又云。
非身非金刚前身。是身是金刚后身。此三家
悉用俗为非以真为是。又非身者法身冥如。
是身者应现十方。又云。非身者真谛。是身者
俗谛。此二家以真为非。以俗为是。又云。非身
者非真身。是身者是好身。此一家漫漫不知。
何者为非何者为是。虽复漫漫终有是非。兴
皇云。法身不为是之与非。是所不能是。非所
不能非。绝百非非百是。无是无非能是能非。
故言是身非身。观师云。是身非身因缘相成。
法身非身不妨是身。终日是身而复非身。终
日非身而复是身文。一云。是空离空虽不常
长寿品下¶ 第 83b 页 T38-0083.png
住非念念灭。此两家是一意。今未能精识众
家旨趣。且为书之。天台大师明三种四句。一
单。二复。三具足。单四句者。谓是非。亦是亦
非。非是非非。复四句者。是是是非。非是非非
亦是是非。亦非是非。非是是非。非非是非。
是是。不是是。亦是亦不是是。非是非不是是。
前句约非。次句约是。亦应前单后复。具足者。
是是是是。是是不是是是是。亦是是亦不是
是。是是非是是非不是是。是名具足有句。非
是。非不是。非亦是亦不是。非非是非不是。非
是是。非不是是。非亦是是亦不是是。非非是
是非非不是是。是名具足无句。馀两具足句
类之可解。不复能作。但依天台大师止观文
中三四句相则易可见。私云。既云但依止观
文则易见。今比望彼文。是非各作三种四句。
先约是者。是不是。亦是亦不是。非是非不是。
单也。是是是不是。不是是。不是。不是。亦是
亦不是是。亦是亦不是不是。非是非不是是。
非是非不是不是。复也。是是。是不是。是亦
是亦不是。是非是非不是。不是是。不是不
是。不是亦是亦不是。不是非是非不是。亦是
亦不是是。亦是亦不是不是。亦是亦不是亦
是亦不是。亦是亦不是非是非不是。非是非
不是是。非是非不是不是。非是非不是亦是
亦不是。非是非不是非是非不是。次约非中
亦三四者。非不非。亦非亦不非。非非非不非。
单也。非非非不非不非非不非不非。亦非亦
不非非。亦非亦不非不非。非非非不非非。非
非非不非不非。复也非非。非不非。非亦非亦
长寿品下¶ 第 83c 页 T38-0083.png
不非。非非非非不非。不非非。不非不非。不
非亦非亦不非。不非非非非不非。亦非亦不
非非。亦非亦不非不非。亦非亦不非亦非亦
不非。亦非亦不非非非非不非。非非非不非
非。非非非不非不非非非非不非亦非亦不
非。非非非不非非非非不非。仍存章安先释
不敢擅易。然虽是非各别成句。不非即是。不
是即非。为成三四故须互对。将此三种四句。
望前诸师所非。为非何四句未非何四句。非
此等诸四句。彼但出四句之见。未出绝言之
见。那即结为法身耶。今言非身者。非如此
等诸见所得杂食之身。无常尘土之身。故言
非身。即非而是。是于法身常身金刚之身。然
佛身非是非非。能为物现非身是身。又解除
一法相者不二也。如来身者实是双非。而言
法身者盖为缘耳。故云除一法相。大品云。除
为萨婆若心。古来非唯不释百非亦不出其
意。何故唱百为非何所属当。今试言之。夫如
来身离于百非。佛身既权实不同。百非亦浅
深有异。百非者下文云。具足百福成于一相。
如是展转具足成就三十二相。言百福者持
不杀戒有五种心。谓下中上上上上中上乃
至正见亦复如是。是五十心名初发意决定
成就。是五十心名百福德。如是百福成于一
相。又云。一善具十是为百福。释论云。大千人
应失眼失命。有能救得其眼命者是为一福。
如是百度名百福德。对百福论百恶。百恶为
非。从百恶感得四趣。杂食无常尘土之身。名
为非身。从百福感得如来相好之身。法身常
长寿品下¶ 第 84a 页 T38-0084.png
身金刚之身。五分清净名法身。得三无为名
曰常身。八十亿魔不能坏名金刚身。故名是
身。此乃三藏佛身离百非也。又百福所感三
十二相清净之身。悉是有有。有有果报贤圣
所诃。释论云。毒器不任贮食。食则杀人。有心
行行不任得道。故知迦叶正难于此。我今唯
见杂食无常尘土之身。当知百福为非。福性
空故为是。故曰凡有相者。悉是虚妄。若见诸
相非相即见如来。此以空法为法身。空无生
空为常身。空不得空。便是金刚身。是为通教
佛身离百非。又空中无法无是无非亦复无
身。岂可以空为是。若不是者即为非也。二乘
得空何故不是。佛身如空不可穷尽。无相无
阂普能显现乃可称是。二乘不能现者但是
偏空。非时取證名杂食身。此空可破即无常
身。此空须弃是尘土身。故空为非身。诸佛得
空能现身者是中道空。中道即是法身常身
金刚之身。是名别教佛身离百非也。又非百
恶入百福。非百福入百空。非百空入百中。次
第浅深纵横并别皆为非也。次第取證即杂
食身。前后胜劣是无常身。差别隔阂是尘土
身。故别非也。佛身圆妙无复若干。一中无量
无量中一。非一非无量。不一不异。具足无缺
名大涅槃。恶即中道无二无别。一切诸法悉
安乐性。百恶尚中。况百福空而不即中。即中
之法法身常身金刚之身。乃可称是。是名圆
佛离百非也。离前三非名佛身者。他经中意
第四即非名佛身者。今经正意古来诸师全
不料简。虽唱百非不知何非。徒言法身未知
长寿品下¶ 第 84b 页 T38-0084.png
是何。此释大意可见。此既诸佛境界玄妙难
测钻仰弥难。更又一解。初人天身一句。即具
九十九句功德。后涅槃句。亦具九十九句功
德。中间亦然。何者一句既是法身故备诸功
德。依经又三番。前三句为一番。明非人天身
似如非俗入真。入真之意即俗即真双非两
舍。如放金刚到金刚际乃止。次八十句为一
番。明非身是身。似如非真出俗。出俗之意即
空即中。一出一切出。随应度者皆得见闻。后
十七句为一番。明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似如
双非二边。即边入中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虽
此分别亦不一向。若一向者不成微妙。微妙
者即入即出即中。又即出即入即中。又即中
即出即入。不一二三而一二三。三如来下结
劝。又二。初结。如是乃名微妙法身具足功
德。馀四身亦如是结。非声闻缘觉所知结成
常身。二乘无常不能知常非长养结成非杂
食身。真身不同坏器结成不坏身。结金刚身
如文。又结不坏身云。示病苦为调众生者即
是示破坏身。若例此文亦应示非法身鹿马
等身。亦应示无常身朝生暮殒等。亦应示杂
食身为腊师食肉等。亦应示非金刚身芭蕉
泡沫等。明五句法身即入非身意也。示五非
法之身即出是身意也。即入即出即出即入。
即是微妙功德之意。非入非出是不可宣说
意也。依入五身身具百句。即五百句依出五
身。身具百句即五百句是为一千。又即入即
出即出即入。又是二千。非即非非即非即出
非即入。又是二千。总为五千句。文云。如是无
长寿品下¶ 第 84c 页 T38-0084.png
量微妙功德。岂止五千。约此经文聊作五千。
次从汝今日去劝也。劝自行化他如文。三从
白佛去是领解。领上两劝。从唯然世尊
去。是第二答法身因。因有得果之能。能名为
力。即是答得大坚固力之问也。迦叶前疑无
常速朽。闻佛百非非于杂食尘土等身。然后
方显常身不坏悟解欢喜。而犹未知法身所
因。云何更腾疑牒问。金刚身是腾前所因。云
何是起后。佛答为三。一正答。二领解。三劝修
初有略广。略为二。初明护法。次引證。初文者
护法不坏今得常住。不坏之身取相似因而
为答问。次我于往昔是略引證。从善男子护
持正法去广答。又二。初广明护法。次广引證。
初又二。一在家。二出家。在家护法取其元心
所为。弃事存理匡弘大教。故言护持正法。不
拘小节故言不修威仪。护法有四句。出家在
家共不能护者无名行比丘。无势力俗人是
也。在家出家独不能护者还是两种各各不
能。出家在家独能护者佛及仙豫是也。出家
在家共能护者今文是也。昔是为今非。今非
为昔是。今昔俱非。今昔俱是。昔时平而法弘
应持戒勿持仗。今时险而法翳应持仗勿持
戒。今昔俱险应俱持仗。今昔俱平应俱持戒。
取舍得宜不可一向。次从迦叶白佛去。是出
家之人护法有问有答。问中弃理存事为难。
答中弃事存理为答。如文。二善男子过去久
远去。是广引證文为四。一护法本缘。次从尔
时有一去。明护法行。三从寻即命终去。是护
法果报。四从尔时王者去。是结。会前二。如
长寿品下¶ 第 85a 页 T38-0085.png
文。第三中云阿閦者道行云无怒。放光云妙
乐无怒妙乐二名相成。净名云无动。王前生
是第一。比丘后生是第二。又约四依王是初
依第一。比丘是第二依。为声闻者非小乘也。
乃是大乘声闻。举此二人定。以何人为證。旧
取王能护为證。或双取为證。第四如文。次迦
叶白佛如来常身犹如画石是领解。我以常
解解佛常身。耿耿不没喻如画石。三以是因
缘下劝修。又二。初通举因果以劝四众。次别
劝在家开执刀仗。文即为二。先劝次简。又四。
一问二答三领四述。就问为二。初问师之有
无。二问戒之持犯。问者问其与持刀仗者。相
随犹有师德为无师德。就佛答又两。初正答。
后结叹。正答中二。初答戒之有无。次答师之
有无。初文二。初正答。是无戒人与护法相随。
而护法者非无戒人。如文。次既自持戒。云何
化他。更问此事。佛答与护法者俱如文。从迦
叶夫护法者去。二答有师无师之问。先略后
广。略中三意。一持经二持律。三摧伏破戒。具
此三德故可为师。正见是内解经律。遇弘缘
摧伏恶人是外用。迦叶若有比丘下。是广答。
还广前三而不次第。初广摧伏为三。先出坏
众师弟。次通举三众。三明净众能坏前二众。
从善持律去。广明持律能坏前二。律中明六
种五法。一学人。二无学人。三神解。四畜弟
子。五训诲。六事用。此中正是神解五法得离
依止堪为师位。四事与律问答小异。一事则
异。律谓为诵木叉。此中名随时教化。神解五
法者。一是调伏众生。二知轻。三知重。四是律
长寿品下¶ 第 85b 页 T38-0085.png
应證。五非律不證。云何调伏。调众生时不得
选择时节处所。又不得一向漫调。知重
可见。知轻者即十三。前九无谏。后四有谏。两
谏不从未结具方便罪。三谏不从方结正罪。
非律不證者。知他犯律不应證之。如有人云
佛入凡夫中作五欲。便自忘是圣人。后遇善
知识语云。汝是圣人那作此事。只觉自是圣
人。又佛入地狱代众生受苦。实受割㓟之痛。
如此等言予皆不證。圣人岂然。又云。弥勒应
为五百。我是一人。斯言皆不可證。善解一字
者。即律一字。应约律字解五名也。如止观(云
云)。善持契经去。广明经亦复如是。例律应有
五事。一随时教化二知有馀。三知无馀。四非
经不證。五是经应證。二佛法无量是结叹。迦
叶下第三领解。佛赞下第四述成。学人五
法者。谓信戒定慧多闻。从五停心至那舍也。
无学人五法。谓五分法身。齐第四果。神解五
法如前。畜弟子五法者。一谓十夏。十夏是长
宿。堪畜弟子。二持戒纤毫不犯。今时不犯。初
篇即名不犯。后可悔故。三多闻大小内外精
通者。若不能具会须一藏无者不可。四能除
弟子忧悔。若退戒还俗。应说苦切之事。五能
除弟子恶邪。弟子既无衣食势力。即欲越济
应为除其恶邪。馀两五法不论。
* 名字功德品
夫世间名字有同有异。同者俱是体上之称。
异者名召于体。字叹其德佛法亦尔。随顺世
间强分同异。以大般涅槃为名。其馀称叹不
可思议。诸佛境界正法门等悉皆是字。而此
长寿品下¶ 第 85c 页 T38-0085.png
名字通有功德。今先分别名之功德。文中举
七善七譬。释此经名。谓语善义善文善。纯备
具足是独一善。清净是行善。梵行是慈善。金
刚宝藏是备具善。冶城取上中下足为十善。
开善合为八善。今依七譬释七善文。又馀经
及下文皆言七善不劳足之。初譬明大是广
义。所谓八河入海。又是深义。所谓一方深奥
秘密。又大是极义。所谓希望永断。又是第一
义。所谓象迹为最。又大是胜义。所谓秋耕为
胜。又大是寂义。所谓善治乱心。又大是具足
义。所谓八味具足。皆一一叙之。名大般涅槃。
此即名功德。次称叹字功德。功德有三。一是
诸佛之师。文云无量无边诸佛世尊之所修
习。二是菩萨之门。文云菩萨修是大般涅槃。
得正法门能为良医。三杜众生四恶之趣。文
云众生闻此经名堕四趣者无有是处。然涅
槃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略举三条释字
功德。六卷名受持品此从能持人得名。此文
从所持法作名。互举一边。此品答上云何于
此经究竟到彼岸之问。文中明诸佛修习已
到彼岸。菩萨得闻则是中流众生闻名发足
此岸。然涅槃之河非彼此中而彼此中。一问
三答答过所问。就文为四。一劝持。二问。三
答。四领解。初为二。一劝持。二受持。受持功
德不堕四趣者。旧云闻经修行登于性地是
则不堕。二云为作远缘起恶则堕但藉此缘
后能反本。又云闻经理解与闻慧相应理数
不堕。兴皇云闻经名者下文自云。名无名故
闻不闻故。如此闻名无生正解。尚无人天宁
长寿品下¶ 第 86a 页 T38-0086.png
堕四趣。当知所得功德超度有流。是佛境界
二乘不知。今皆不然。闻经得解自是生解功
德。何关叹于闻经功德。此不相应但持五戒
五戒小善尚不堕恶况复修行。夫大涅槃是
深广极胜第一寂静具足之名。信此为受不
忘为持。如此闻名自不堕恶不俟深解。二白
佛去是问为二。一问名功德。二问持功德。向
闻劝持及以闻名既犹未了。是故更问三佛
答其二。问即为两章。答名为三。初判名。次明
七善。三明七譬。初文可见。次七善者。旧释
序正流通为初中后善。招提云万德是初善。
万善是中善。万果为后善。果与善殊此不可
用。经约行施是初善。持戒为中善。得报为后
善。三七譬者。他解六譬释大。后一譬释
般涅槃。今观文初譬释大。后六譬释般涅槃。
然通释名不分别也。问此中以常释大应以
大释常便为不异。答一往名异其意则同。以
非常非无常故常。非小非大故大。故互相释。
降伏诸结者。即烦恼魔魔性者天魔。放舍身
命者即阴死两魔。馀五譬可见。最后譬中云
八味者以譬四德。开常出恒。不为缘生故常。
不为缘灭故恒。开乐出安。外无能坏为安。内
无所受为乐。无垢与清凉同皆是净。不老不
死同皆是我。问云何是酥之八味。有人用八
功德水为答此不尔。水乳体别本不相关。
耎轻属触。不臭是香。饮时无苦调适是功能。
云何并之而作味释。有人以六味为答此亦
不然。苦辛咸酢酥中永无。对义不便数又不
足。今谓乳酪时淡其味不足。醍醐时浓味已
长寿品下¶ 第 86b 页 T38-0086.png
纯一。酥居季孟之间兼备众味可得为譬。酥
有生熟去酪近即酪浆二味。乳是其本即五
味也。就甜淡腻即为八味。二善男子下答奉
持问。上答名则广。今答持何略。既广达名字。
受持功德亦复不少故不多说。白佛下领解
也。初领名后领持。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