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疏-隋-灌顶纯陀品上¶

纯陀品上¶ 第 41c 页
纯陀品上¶ 第 52c 页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三

隋章安顶法师撰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 纯陀品上

释品为三。一辨疏密。二辨德行。三释名。初意
者依天竺文犹属寿命品。开破今昔常无常
义。于义则密于文则疏。谢氏从人从事题纯
陀品。于文则密于义则疏。今明涅槃施章。于
梵汉两文俱无所失。随前人则施常命。随后
事则施常修(云云)。次德行者。纯陀是二恒之
纯陀品上¶ 第 53a 页 T38-0053.png
数。何故别立一品。略明十异。一时众先供而
后请纯陀先请而后供。二时众三请佛皆默
然。纯陀一请如来即受。三因受大会。四因食
开常。五自请住。六腾众请。七金口叹。八大众
叹。九当徒问答。十往昔誓愿众无其一宁不
立品。问纯陀十异迥超众表何不前供而后
献耶。答后供者让他德也。旧明五让谓贱让
贵凡让圣粗让妙少让多近让远。今依文宜
为十让。初以俗让。道谓僧尼众。次以凡让圣。
谓学无学。三以浅让深。谓诸菩萨。四以贱让
贵。即国王大臣。五以显让冥。谓天龙鬼神。六
以少粗让多妙。谓人天等。七以财让法。即是
魔众。八以同类让异类。即师子鸟蜂等。九以
近让远。谓十方菩萨。十以城旁让隐遁。忍辱
仙众。五让收文不尽十意粗周。问何故昔默
今默而有受不受异。答佛意难如。今通别两
解。今昔二默俱是四悉。世人所默有受不受。
佛随世界故有二默受不受异。或宜默受宜默
不受。二俱生善。欲生彼善故有二默。破恶得
道亦复如是。圣无唐捐非凡所测。别释者时
众无奇缘弱不感。令追责往缘是名世界默
然不受。初若发言不受则后供息心。众供都
集普皆等受。是名为人默然不受。默不受者
贬其不能因食以明不食开无常显常无胜治
力。是名对治默然不受。若是食身可默受食
法身常诸无食无受。是名第一义默然不受。
默然不受是佛境界。义不可尽略言四耳。三
释名者。纯陀名也。六卷云。姓华名子纯子之
与陀二文互出。旧云。本名纯陀后大众称德
纯陀品上¶ 第 53b 页 T38-0053.png
号为妙义。今则不然。纯陀是彼音。妙义是此
语。先立嘉名。为最后作瑞。所以大众称美。不
应名德两分。例如善吉空生即其俦也。然妙
义渊博不可言尽。略示其十。谓义妙解妙檀
妙位妙德妙感妙通妙说妙田妙益妙。义妙
者三点四德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佛及众生
皆悉安住秘密藏中。文云。诸佛境界不可思
议。一切法中有安乐性。解妙者解大涅槃微
妙智慧照穷理性动合机宜发心毕竟等无差
别。文云。言纯陀者。名解妙义虽受人身心如
佛心。檀妙者。八斛四斗充足一切针锋大众。
文云。令汝具足檀波罗蜜。位妙者。虽在居家
盖诸无学工巧之贱。释梵归仰如盛满月映蔽
星辰。是优婆塞等法王子。文云。如幼出家堕
大僧数。德妙者如前十异十让。为佛为众之
所称叹。文云。南无纯陀南无纯陀而为我等
之所瞻仰。感妙者东方佛使作大神通人天枯
燥赍持香饭献而不受。九方亦尔况复人天。
纯陀一请即为哀纳故知物妙非妙食粗不粗
非粗非妙。文云普为大会哀受纯陀最后供
养。神通妙者始办供具地六种动。正献食时
说十三偈如经即神通妙。说妙者巧兴五难
善覆有为如经。田妙者最后入灭是良福田。
文云汝为众生作良福田。益妙者因受其供
普受大会则财益。一切因食开常即法益一切
如经。纯陀大士具此十妙及馀无量一切诸
妙故名纯陀品。若依经名应言十大若依人
名故言十妙。妙之与大左右之异。从此讫众
问是涅槃施。分文为三。此品施常住五果拟
纯陀品上¶ 第 53c 页 T38-0053.png
对此土杂类众。哀叹品施胜三修拟对此土
声闻众。长寿品去。随问而施拟对此土诸菩
萨众(云云)。问有他方众何文拟之。答从现病品
去更明五行十德。师子吼问性及迦叶陈如。
拟对他方诸菩萨众。然佛平等说普雨一切
岂容分隔一往分文以示起尽于无分别中作
差别说。问若尔始终只是一涅槃施则无馀
章。答前明通意得作此说(云云)。此品为四。
初因献食以明不食。不食是常破于无常开
非常非无常。二因其请住以不住破住开非
住非不住。三因于论义有为无为且共置之
开非有为非无为。四因催供明为灭须食为
不灭不食开非灭非不灭。四段在文可寻。生
起者众被召来意在开密故因食明常。常则
应住故因常请住。住非圆极。是故遮住以无
住破住。住与无住互成得失。故有为无为且
共置之。若置非求是是亦无是故即非是。是
故文言方便涅槃即是而非故催其施今正
是时。第二第三亦复如是。是非俱非寂灭为
乐事穷理尽故低头饮泪而办供也。通别者
虽分四段不可一向。何者圆满妙说义不可
尽随其类音各各得解不可各解局于圆法。
今三意望之一别举常破无常。文云我今施
汝常命色力安无阂辩别明于我。以有我故
所以论于我住我观。若无我者谁住谁观。文
云汝今当观别明于净有为不净无为即净。
文云善覆如来有为之相。别明于乐乐即涅
槃一切诸佛皆至是处。文云生已不住寂灭
为乐。若一向从别则成对治失于圆旨此义
纯陀品上¶ 第 54a 页 T38-0054.png
可知(云云)。二明通者今所明常不言常异于我
常即是我亦即净乐我即是常亦即净乐净乐
亦尔。文云是常法印即是诸佛之法界也。若
但是常常即缺减不具四德宁当得是法界印
耶。三明非通非别毕竟清净。何者若但是常
破于无常是待对法经论所害。释论云无常
者是对治法非第一义。常治无常亦复如是。
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今言常者
非常无常故非通别。若是通者通即对别别
既被非通宁。得是。当知常者非通非别。文云
二施果报等无差别无通无别。乃名为等我
亦如是非我无我。文云汝今当观诸佛境界
佛境界者无我无无我净亦如是非净非不
净。文云有为无为且共置之舍有舍无即非
净非不净乐亦如是非乐非不乐名寂灭乐。
文云不应思惟长寿短寿无长无短即非乐非
不乐如是三意不可定。三不纵不横不并不
别即通而别即非通别不一二三而一二三须
识圆妙乃解于常。又此四文成前起后。言成
前者。上大声普告令最后问为欲显发方便
密教。今果为开双非之教上面门放光却障
生善咸欲成就第一空行。今果劝观诸佛境
界。上地动翻倒咸归佛所。今果示有为无为
且共置之欲求正法应如是学。如是学已寂
灭为乐同于如来所至到处故涅槃施成前召
请等义。言起后者。教观诸佛境界即般若德。
欲求正法应如是学且共置之即解脱德。寂
灭之乐佛所到处即法身德。如此分文即显
佛语上中下善不徒开章。初献供文为四。一
纯陀品上¶ 第 54b 页 T38-0054.png
请二受三难四答。请又二。初经家叙德。二发
言陈请。叙德为二。一叙德。二敬仪。先叙其让
德。次叙所为德。叙让德中兼具十意。优婆塞
如前释。此即三让。谓俗让道凡让圣浅让深。
拘尸城如前释。此是以近让远。城旁让隐遁
工巧之子有二义将作大匠子则贵执斧子则
贱未知是何且指以贱让贵。以粗让妙。同类
十五人者。一本云五十。双卷云五百十五。据
端首五十。据亲近五百据徒属。或当如此。此
之一句是同类让异类。以显让冥。以少让多。
今叙意者。此人正为请。佛受供即是以财让
法。依文證义义自满足。次为令世间得善果
者。叙所为德善果多涂。谓可意果无漏果随
分果究竟果。可意果者贤圣所诃。文云我今
于此处不求人天身。无漏果者二乘灰灭。经
家所叹。必非自调自净之果。随分果者。三贤
十圣住果报分而非极。下文云我今所献食
愿得无上报。故非分果为令众生得佛菩提
究竟之果。次舍身威仪下。叙敬仪威仪不同。
谓俗威仪。道威仪。法门威仪。佛威仪。如波斯
匿王见诸佛时舍五威仪。冠剑𤧑履车馀虽
无五亦有脱巾解带徒行等。皆俗威仪。道威
仪者。谓偏袒单缝天冠天衣法式规矩等。法
门威仪者。谓生忍法忍等诸法门也。佛威仪
者。谓相好力无畏不共等法。或可舍俗服服
道服。或舍事服入法门服。或即俗服是力无
畏。偏袒右肩者。有俗袒道袒权袒实袒。俗袒
者如书中肉袒谢罪。道袒者弟子事师供役
便易故袒右覆左。权袒者权化易行故袒权
纯陀品上¶ 第 54c 页 T38-0054.png
覆实。此释他经非今教意。今言袒实覆权覆
无常之权袒双非之实。正当机利物便易得
宜故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者。日既右转随
顺世间。以右著地即世界也。日是阳精表智
导行此即为人。文殊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
道。用正去邪此是对治。膝表于行地表于理
以行契理故以膝著地即第一义。此意通用
可解他经。若依今经膝即常行地即常理。以
行到理故膝著地此是第一义也。不释合掌
私云事释可知。如世敛手则表敬也。若所表
者二表权实二理诸教诸味各有此二。今经
合已理无外也。悲感者悲则悲他感则感佛。
他行不同悲亦不一诸供不受则福德不生是
故悲也。供既不受不得因供开常是故悲也。
常既不开双非不显是故悲也。佛若受供最
后檀成。我与同类众愿悉满故以悲助他以
感祈佛。不释礼足。私云以我之顶归佛足下。
故诸教之果咸归圆因。次白佛去陈请。谓标
请正请。结请标为二。初标三宝舟杭。次标自
他求度。初世尊及比丘僧即二宝也。佛及比
丘智断具足即是法宝。哀者慈悲法门指此
一宇。又是法宝。如是三宝即无供之众为有
供众而作福田。若无无供供无所供供。若无
受供无由供是故须请。受我等者即是同类
群辈。言最后者由初致后。如来出世初益众
生。今入涅槃后益众生。佛无再受之期。我无
再供之日。故言最后。为度无量者标他也。如
此自他欲凭舟航请求度脱。世尊去正请有
三。法譬合法说为二。一所失故请。二所求故
纯陀品上¶ 第 55a 页 T38-0055.png
请。所失为两。初明所失。次释所失。初所失
者。失于三宝。无主是失佛。无亲是失法。无救
是失僧。无护去释所失。若无主忠无所护。若
无亲孝无所归。若无师学无所趣。既不为主
护。又无主可护则无荣无禄是故言贫。既无
亲可归。又亲去不归则无生无荫是故言穷。
无师可趣又师不示趣则无训无成是故言
困。释所失意显。次从欲从如来下是所求故
请。又二。初明所求。次释所求。初文者。求佛
一体即满三益。佛是良田即是从上求禄故
言求将来食。佛能长养法身慧命。即是从亲
求生。佛能训导令得正辙即是从师求成。若
从如来即兼诸义。次唯愿去即释所求。次从
世尊譬如刹利去是譬请。开为两。一贫穷譬。
譬上所失无主无亲等请无主故贫无亲故
穷。二役力譬。譬上所求求将来食请贫穷。譬
中举四姓者旧云是四族姓是义不然。现见
四族一方俱贵不相忝谢。今文四姓高下不
同于义不便。今明是四种姓刹利翻田主爱
民治国王者之类。婆罗门翻净行博学明文
之类。毗舍未见翻应是平民耕农贩卖之类。
首陀未见翻应是底下客粪担尸之类。旧以
四姓譬四生。又譬六道是义不然。若四生六
道譬太近收义不尽。今譬九法界根性束九
以为四种。方便菩萨根性既有化他统物之
能譬于刹利。声闻缘觉同是无漏清净涅槃
譬婆罗门。天人两界善道受报譬于毗舍。地
狱等四同是恶趣譬于首陀。所以然者。一切
众生同一佛性其味真正一体三宝等无差
纯陀品上¶ 第 55b 页 T38-0055.png
别。而为烦恼之所覆蔽轮回六道受种种身。
界隔差别其味混杂或酢或咸或甜或苦。无
主无亲亡家亡国一体三宝隐而不显。外则
远离三宝丧失善法。故言贫穷。善恶隔绝故
言远至。非己本源故言他国。下性品云一切
众生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三毒所覆。故
堕地狱畜生饿鬼生刹利等种种家中。即其
义也。若观开譬以刹利等譬四种人根性则
便。若观合譬云贫四姓者即我身是可譬一
人有四根性其义则便。而文又云拯及无量
苦恼众生者。复似就于多人作譬既有二文
不可一向。若得此意一人既然多人亦尔。故
于一人两用无妨。然此经宗明常辨性寻初
法说通失三性。三性不显义说为无。正性不
显故言无亲。缘性不显故言无主。了性不显
故言无救。通举三失以为请端。法说所求中
云但从如来求将来食者。专从主求禄是求
缘因缘能资了了能显正此略举一而为请
也。就譬失中别请三性。意言众生本有正因
之性一体三宝等无差别。而为惑覆受种种
身四姓等异。此举异以请不异。别请如来显
于正性。以贫穷故远至他国者。无主曰贫无
亲曰穷无师曰困。此举贫请富别请如来显
缘因性。役力农作乃至草秽。此明始从人天
乃至菩萨偏除烦恼唯是少分。无上善根不
能开发。唯希天雨天雨一洒即能发生。别请
如来显了因性。然三佛性非通非别。随顺根
缘通别两请。馀文如经。下如来受中亦有两
意。我今为汝除断贫穷。是许其作主显缘因
纯陀品上¶ 第 55c 页 T38-0055.png
性。无上法雨许为作师显于了性。雨汝身田
令生法芽许为作亲显于正性。此是别许三
因佛性。从何以故纯陀施食有二果报无差。
云何无差若许作主即是亲师。若许亲师即
是许主。是三如一等无差别。若显缘因即显
了正。了正若显即显缘因。是三性显等无差
别。此是通许三因性也。惑者云此未明佛性
云何此解。答经明佛性是其正宗初。若不
开后何所蹑。良以初请一体之佛作主亲师。
一体之亲施其常命色力。一体之主施其常
安。一体之师施其常辩。令其身内一体三
宝三佛性显自他内外等无差别。上根利智
已同纯陀。为未解者至哀叹中开秘密藏安
置诸子悉入其中。长寿金刚次第相蹑。乃
至迦叶师子吼等广显佛性。若初开宗不明
佛性者。为开何义何义为宗。恐帖文流散
故悬示此义。次从役力农作去譬上所求。此
譬略从人天二乘方便菩萨所有善法。悉是
缘因少分故举此为求。役力者正明厌毙恶
趣贫穷尚人天善故言役力农作。得好调牛
文有两意。若以牛譬于身。身是善果犹属
人天。若以调牛譬身口七。此譬于戒。良田
譬定。平正譬慧。耘除草秽譬断烦恼。此亦
两意。若除四住譬二乘善。若除尘沙譬三菩
萨。唯希法雨去正求了因。唯希如来是求主
求亲。法雨是求师三求。若允如贫得主如穷
得亲如蒙得师。则佛性显所求之要正在于
此。佛随其求应请而施。施常命色力是许为
亲显其正性。施其常安是许为主显其缘性。
纯陀品上¶ 第 56a 页 T38-0056.png
施其常辩是许为师显其了性。前后无违。方
知文旨。三从言调牛下。合譬先合役力后合
贫穷。文不次者贫之与役不定前后。只贫故
役只役故贫。始从人天至三菩萨悉皆是贫。
虽少不同皆贫。如来无上财宝。不次第合意
或在此合役力譬。又两。先历法合后一体合
初。历法合中不合人天者特是文略。身口七
支用戒防护合上调牛。定能资慧合上良田。
慧忘差别合上平正。除四住惑合上除秽。除
尘沙惑合除沙卤。次世尊我今身有下。就一
体合。体有于戒以合调牛定合良田。慧合除
秽。虽少善缘不能显正。唯希如来去正是合
求了因言教。从贫四姓者去合上贫穷。上历
四姓今就一体已如前释。从拯及下合上历
别四姓意也。三从我今所供去双结。又三。初
结上法譬中所求之请。法说中云受我微供
然后涅槃。似独请佛。今结譬云冀得充足如
来大众者。结其不独在佛善能充足五十二
众。又是显其能以一食普施大众众多而供
足供少而周多不思议供供难思众(云云)。次我
今无主无亲去双结上法譬中所失之请。三
如罗睺罗者。双结法譬中求失之请。佛是金
轮即罗睺主。又是亲师我及一切亦复如是。
事三如一同罗睺罗。从尔时世尊去第二受
供文为三。一许受施。二正受三释施。许受又
二。一叙许。二佛唱许。初经家举三号。佛然其
所请故以三号而对许之。举世尊许为主。举
种智许为师。举调御许为亲。既许为主即断
其贫。既许为亲即袪其穷。既许为师即除其
纯陀品上¶ 第 56b 页 T38-0056.png
困。三失还得三求遂克。世尊者一切之所瞻
仰。如世孝子之事亲。如婆罗门之事火。如诸
天之奉帝释。事亲即亲义。事火即师义。奉释
即主义(云云)。又世尊者。如学无学等众星之瞻
佛月。如四种菩萨海水绕佛须弥宝山。檀林
师子等喻喻戒定慧。世所崇仰故言世尊。一
切种智者或以相好色身遍对一切一切各解
故名一切种智。何者世有众生事八十神一
神一好随其所睹见其所事。如来一身遍令
其解故名一切种智。又不以色身为佛。以一
切种智为佛。一切种智依此色身见相庄严。
当知智慧具足故名一切种智。调御者称适
机缘应生应灭应受不受皆为调御一切众
生。他经以调御丈夫为两号。今经合为一号。
文云自既丈夫复调丈夫。善哉善哉者印其
法譬两请。次我今为汝除断贫穷去。是佛
唱许。断贫是许主。法雨是许师。生法芽是
许亲。从汝今于我去是正受。汝今于我欲
求常命色力者。述其请父。安者述其请主。
无阂辩者述其请师。我当施汝者。即是许
(云云)。旧明涅槃正体是常治于无常故序五
时云般若虽明尊特之佛为成无生。楞严虽
云七百僧祇岂及法华无量寿。法华无量寿
犹是无常。至涅槃教始明常乐。远斥鹿苑
近破法华。同归涅槃圆常穷源尽性之说。如
此说者偏摘诸经对缘一句作无常义。偏取
涅槃破病之常以为正体二涂俱失。何者般
若佛母涅槃佛师。楞严三佛涅槃三点法华
一乘涅槃佛性。一乘即佛性一切众生悉一
纯陀品上¶ 第 56c 页 T38-0056.png
乘故。云何一乘还破一乘。法身云何破于法
佛。佛师云何破于佛母。故知惑其方便迷于
部教。互相是非失其正旨今所不用。地人虽
无五时之执以当现常破无常义义势相似已
同旧坏。兴皇解云常无常者药病相治无常
治常。若识无常是治常方便病去药尽。若不
识者执药为病。病即断见故云王今病重。常
治无常亦是方便病去药尽。若不识者即成
常见。识两方便能断断常则非断常。故智者
见法生即灭断见。见法灭即灭常见。若不识
者还是二见。今明此释与旧不同。若得意者
无所间然。逐语生想俱同前病。何者弹常无
常。是互论方便指非常非无常而为正体。如
避空求空去空逾远。何者佛言二施果报等
无差别。若其昔说五果无常今说是常可是
差别。若常无常俱是非常非无常者方是等无
差别。亦是显发方便密教。若得此意般若楞
严莫非秘密。然此常义斯教之喉衿。众经之
心首。群圣之窟宅。诸佛之法界不可思议。如
来智慧说不可尽。若嶷然常若当现常若破
病常岂会圆理。今试言之。夫佛出世本为大
事因缘。大事因缘即是常住常法包容故名
为大。常立诸法故名为事。常机常感故曰因
缘。常无差别差别说常。下文云诸佛所师所
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三世诸佛悉师
此常。常无师弟师弟俱常。如是分别名世界
常。我今为汝除断贫穷无上法雨雨汝身田
令生法芽。汝今于我欲求寿命色力安乐无
阂辩才。我当施汝常命色力安无阂辩。又云
纯陀品上¶ 第 57a 页 T38-0057.png
我今哀悯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若
诸天人于此最后供养我者悉皆当得不动果
报。如此等文皆明常法发生常善是名为人
常也。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是常乐我净。
我是佛义常是法身乐是涅槃净是正法。以
此四种破四颠倒。又云先所修习四法相貌
悉是颠倒。欲得真实修诸想者如彼智人巧
修我想常乐净想。譬如明医先以咸苦治其
本病。本病虽去复患咸苦后以净乳治于咸
苦。佛亦如是。先以无常治其常病。常病既去
更病无常。今以真常破昔无常。故云我为医
王欲伏外道。是故唱言无我无人。为此因缘
而说有我。常破无常亦复如是。又东方双者
即是于常为破无常。又二鸟双游譬于如来
无二二用。如是等文皆明常法对破无常。释
论亦云常与无常是对治法非第一义。是名
对治常也。第一义者则非常无常。今经亦云
二施果报等无差别。若常破无常无常异常。
是则差别非第一义。第一义者非常无常故
无差别。若二鸟双游明其二用。二鸟俱息明
其双寂。即用而寂寂灭为乐是大涅槃。如是
等文皆第一义常也。当知是常四悉无阂常
亦间隔因缘大事。常亦寂绝毕竟妙理。常亦
出生建立诸法常亦对治破于倒惑自在若
此。云何偏据是于对治药病互论埋没圆能
害诸经论。又大涅槃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又
二十五有悉皆有我。我即佛性佛性即常。佛
性雄猛难可毁坏。此多文义即是现常。又云
夫有心者皆当作佛未来当得常乐我净。如
纯陀品上¶ 第 57b 页 T38-0057.png
是等文即是当常。又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既
无三世何得复有现常当常。净名云但以世
俗文字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若固
执当现各据三世不解我意宁会偈旨。又此
常者显发如来方便密教。昔覆于常今开辩
常无别。今常异昔无常开昔无常即是今常。
次我今为汝断贫穷者若除四趣贫穷。即开
诸恶无常而显于常。下文云忏四重禁除谤
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即其义也。若断人
天贫穷即开诸善无常而显于常。文云我今
于此处不求天人身设使得之者心亦不甘
乐。又云因灭是色获常色等即其义也。若断
二乘贫穷即开无漏无常而显于常。文云为诸
声闻开发慧眼(云云)。若断方便菩萨贫穷。即开
六度通别无常而显于常。文云令诸菩萨了
见佛性。又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
总而言之开诸有馀悉是无馀。开诸不了悉
是了义。是名显发如来方便密教悉皆安置
三点四德秘密藏中。又此常者即是佛性佛
性即常。既开于常即开佛性。既为此等作亲
开正作主开缘作师开了。除断贫穷开境界
性。悉皆当得不动果报即开果性。若例此义
何人何法何教何行何位何用而不是常。何
法不是非常非无常。岂复更有善恶三乘差
别等性。毕竟悉是大般涅槃言语道断心行
处灭不可思议。竖深横广无边无底。能建大
义充满法界不可穷尽。何得判是嶷然破病
当现常耶。如此常义犹若虚空。略对四家示
其梗概。次正受中五果之名文中不释。私云
纯陀品上¶ 第 57c 页 T38-0057.png
五既并果具摄因果一切万德。先消名次对
法。五法并常故初云常。连持曰命。常命则
以无始无终而无断绝。以非色为色。吾今此
身即是法身。作用为力遍一切处用无穷尽。
不动名安虽具力用安固不动被机有辩。无
缘慈悲普施法药。次对法者此即三密。命即
意密。色力及安即身密。无阂即口密。亦名四
德。意是常德。身是乐我。口即净德。若得此意
遍一切法无非此五。佛具此五故以施人。以
五常故施亦无尽。言无尽者即五果也。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