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宋-智圆卷四

卷四 第 15a 页
卷四 第 35a 页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四

宋钱塘沙门释智圆述

如日下日喻法界体。照喻法界法。高山喻
菩萨。如聋下喻小机。在华严座不得大
益。聋故不能闻大。哑故不能说大。隐其下初
约隐身。次约隐法。初文者。神德舍那身丈六
释迦像。覆如下明隐法。如来藏者圆顿法也。
令改革凡夫成小圣人。无生无用者。败种无
生坏根无用。先与后夺者。与小即鹿苑。夺小
即方等。委业领财者用法华穷子喻也。此喻
委以大乘家业。以化菩萨。如诸部般若多是
空生身子。满愿对扬也。付财定性者。会父子
定天性也。如经云。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以喻
法华开权二乘。皆当作佛也。文云下即第九
卷。指法华持品中八千人也。故知法华涅槃
开会事等。悉号醍醐。但彼废此施义有小异
然由法华本怀已畅故。至今教遂般涅槃。夫
众下通示化意也。众生本具与佛无殊。日用
不知。乃沦生死故。佛出世以二智手指撝迷
徒点示本性。方将直显复虑谤法。机既不等
遂有五时。兼别但小对三带二。一期调熟乃
获开权。法华今经所以兴也。或作下叙五时
卷四 第 35b 页 T38-0035.png
华严唯别圆故大。鹿苑但三藏故小。方等诃
责偏小。褒叹圆大。意令耻小慕大。般若委以
大法。令教菩萨渐使通泰。法华开权名定天
性。众生下明法华既见佛性故。于今经涅槃。
故知二经见性义一静乎双树者。即经云右胁
而卧。表一期化极。内智指撝其功已毕。息教
二河者。即经云。寂然无声也。故云息教也。二
河者。拔提河大在城南。熙连河小在城北。相
去百里。佛居其间。于四双八只树下涅槃也。
诸佛下灯明迦叶出于净土。但说法华即入涅
槃。今佛世尊既出秽土。故须扶律以拾残机。
二经虽殊见性无别。又若约扶律为涅槃者。
则唯秽土。若约谈常为涅槃者。则净秽皆说
只是下能发究竟智。故名佛师。能生分真智
故名菩萨母。佛菩萨下举佛菩萨之胜。以况
凡小之劣。千舌百盲者。举千百言多耳安能。
舞手者。毛诗序云。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
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专五所以
是体意者。五番所诠之理名为所以。谓从上
品乳满字。胜修圆教醍醐所诠。俱是今经正
体。设诸名相者。应云行相即依理起行故是
宗。意对破者。即五番中皆有以圆破偏意也。
皆言若专者。专独也。谓五番具含众义。今若
独取其一故。成体等不同。双卷等者。如上卷
记。大本者。虽南北二本不同。同名大本。对六
卷名小本也。同座异闻者。宜广闻大本。宜略
闻六卷。例大小品者。般若有大品小品。故以
为例。准诸经目录。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
日。译大品竟。二十七卷成者是也。竺法护于
卷四 第 35c 页 T38-0035.png
晋太康元年译。上帙为光赞。罗什又重译为
十卷。名小品。是知小品亦是抄其前分。若然
者。则次说为是。以六卷但尽菩萨品故。斯乃
广略者。六卷则略抄前段。大本则广有后文。
世犹惑焉者。或云异闻或谓广略难可准定。
故人尚疑如来说。偷狗等者。示其前后不同
也。如来说则在后。迦叶问则在前。偷谓盗贼。
以喻见魔。狗喻爱魔。如四依品。说三归在如
来性品。秦人弥译者六卷。东晋所翻大本。北
凉所翻俱非秦代。而言秦人者。但姚秦翻译
最盛。故义学之家相承而用。㨙互者。㨙胡计
切。换也。或作系奚者。俱误。昔道猛等者。按译
经图纪及僧传并云昙无谶。以玄始元年岁
次壬子至姑臧。赍涅槃前分十卷。止于俗舍。
逊闻谶名厚遇请译。遂以玄始三年岁次甲寅
起首。至玄始十年辛酉译经律。总二十三部。
合一百四十八卷。慧嵩笔受。又南山涅槃弘
传序云。北凉沮渠氏玄始三年。有天竺三藏
昙无谶者。凉言法丰。赍此梵本前分十卷。来
达姑臧。伪主蒙逊珍赏隆重。于凉城内闲豫
宫中。前后三翻成四十卷。终宋武帝永初二
年。据此诸文乃是谶公赍至。不云道猛将还。
沮渠蒙逊者。胡人。其先为匈奴左沮渠。遂以
官为氏。蒙逊博览群史。颇晓天文。杀段业自
称凉州牧。又破傉檀于穷泉。乘胜入姑臧。僣
号西河王。陇右即陇西也。右或作后后并误。
自号玄始者。改元玄始也。是时下南经缘起
也。经从北凉入于江南。后因治定。既与旧本
品卷开合不同。遂号南本。姚苌杀符坚。改长
卷四 第 36a 页 T38-0036.png
安为常安都之。改元白雀。后改建元。苌卒。子
兴立。改元皇初。后改弘始。今云。姚苌复号弘
始者误。应云姚兴弘始。非玄始者。别其两
国年号也。玄始五年即晋恭元熙元年者。恭
帝者。即东晋第十一帝。都建康。在位一年逊
位于刘裕。是为宋武帝。故云次入宋武裕也。
恭帝元熙元年即是宋武永初元年。以当年
改号故。宋武姓刘讳裕字德舆。得四年者。宋
武在位三年而崩。长子义符立。是为少帝。即
位昏乱。太后废帝为荣阳王。在位二年。武帝
第三子讳义隆即位。是为文帝。以少帝于武
帝三年当年即位。在位二年。至文帝元嘉元
年。凡四年矣。故云得四年。此即大本始至南
朝之年也。故开皇录云。宋文帝世元嘉年初
达于建康也。即北凉玄始九年也。此二高明
者。谓德高智明乃美称也。事迹如梁传第七。
康乐县令者。南史第十八云。谢灵运少好学
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
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袭封康
乐公。今云。县令恐误。抗世逸群等者。抗举
也。逸群犹出群也。南史云。以国公例除员外
散骑侍郎。不就。为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车
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
康乐也。开皇三宝录云。陈郡处士谢灵运治
定者。盖灵运自称处士也。灵运陈郡阳夏人。
尝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公素爱好肆意
遨游。称疾去职。于始宁县修营故墅。傍山带
江尽幽居之美。因著山居赋。寻山登岭常著
木屐。上则去其前齿。下则去其后齿。会稽太
卷四 第 36b 页 T38-0036.png
守孟顗事佛精恳。公谓之曰。得道应须慧业。
丈人生天应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
深恨之。今抚州城东南四里。有翻经台。唐颜
鲁公碑云。宋康乐侯谢公。元嘉年初。于此翻
译涅槃经。因以为号。问谢公但修定旧本。安
称翻译。答翻经之所有译语者。笔受者。缀文
者。證义者。润色者。而通称译人。谢公治定
乃是證义润色之职也。故称灵运翻经焉。开
寿命下开寿命为四品。复改寿命为长寿。开
如来性为十品。凡十二品者。新开品目则有
十二。并旧寿命如来性共有十四。皆准六卷。
中品名开之。故三宝录云。灵运等以谶涅槃
品数疏简。初学之者难以措怀。乃依旧翻泥
洹正本加之。文有过质颇亦改治。足前等者。
并旧大众问等品也。北本但十三品成四十
卷。南本二十五品成三十六卷。故北远师名
北本为少品多卷经。名南本为多品少卷经。
有三品等者。至唐麟德中后分方来。尚阙分
舍利。其后分中立品与谶说不同者。和会如
疏记第二十卷。由来关中者。关中秦地罗什
居关中不见大本。故知足品非罗什也。录称
者。即梁宝唱录及隋开皇三宝录第十三云。
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陈郡处
士谢灵运等加品改治。故今依之。知小亮非
也。初三人下此明事迹。与梁僧传及开皇录
不同者。恐是传说有异。而彼二文咸云三十
六卷。始有数本流行未广。严后一夜忽梦一
人形状极伟。厉声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率
尔轻加斟酌。严既觉已怀抱惕然。旦乃集僧
卷四 第 36c 页 T38-0036.png
欲收前本。时有识者咸共止之。此盖欲诫励
后人耳。若必乖理。何容即时方始感梦。严以
为然。顷之。又梦神人曰。君以弘经精到之力。
于后必当得见佛也。如法华疏说者。即玄义
第八明有翻无翻。各具五义也。亦如彼者。如
文句也。以玄义文句。皆是解经通得称疏。释
序品义既指法华文句。故下疏文直释通序
五事而已。更不消释序品名义。又下疏文初
且离文通示五章。所以疏初不题序品二字。
若法华疏发初即解序品。故云序谓庠序等。
所以疏初乃标序品二字。或例法华文句。于
此疏初加序品二字者非也。且净名疏初亦
不标其品目。用意各别。岂须一准。又疏文已
经治定。标题从省。故削大般二字。但题云涅
槃疏。此乃荆溪新意。或加大般二字者。亦非
必也。正名宣尼所诫。后之学者宜善思择。二
疏下疏缘起二。初通示。二由二。初制疏远由
二。初受经摄静。缘起者。因由曰缘。兴致曰起。
余我也。童年稚岁也。摄静寺名。在章安。即慧
拯法师也。传云。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具
载上卷。予尝读高僧传。见古来盛德鲜有不
讲诵斯经者。信夫。法王顾命慈父遗嘱为臣
为子理合遵奉。迩世讲诵阒其无人。法渐陵
夷于斯验矣。庶几同见同行勉力流通。载纽
颓纲重树颠表。忠臣孝子于是乎在。二走虽
下求旨天台二。初别示缘差二。初八障丧听
二。初师存丧听二。初正明八障。凡称走或仆
或蒙皆谦也。东京赋曰。走虽不敏庶斯达矣。
注云。走谓走使之人。公子自谦敏达也。愿闻
卷四 第 37a 页 T38-0037.png
旨趣者。既诵其文愿知其义。负笈天台者。切
韵曰。笈负书箱也。史记云。后汉苏章字士成。
北海人。负笈追师不远千里。天台指智者所
居之山也。陶隐居真诰曰。高一万八千丈周回
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
应台星。故曰天台。舆地志曰。天台山一名桐
柏。众岳之极秀者也。心忻蓝染者。刘子云。青
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此以染义喻从
师求解不取胜义。登山甫尔者。甫始也。言未
久也。仍逢出谷者。又值智者奉陈后主诏出
山也。疏主传曰。陈至德元年随师出京。住光
宅寺。不惟下自谦也。言不思已德荒薄而辄
侍奉。随从智者于皇帝朝廷也。易纬曰。帝者。
天号也。德象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香涂
三宫者。或作六宫。并由斯文。古无章记。讲
贯者寡。故令传写鱼鲁成讹。今谓三宫定非
二六通用。有云。三宫为正。乃地名也。引唐僧
传疏主传云。三宫庐阜九向衡峰。无不揖迹
依迎。访问遗逸。此不应尔。今叙大师正宫京
辇。地乃金陵非三宫也。今按三宫即东岳泰
山。故茅君内传曰。岱宗山之洞周回三千馀
里。名三宫空洞之天。言二宫者。文选曰。婉变
二宫徘徊殿闼。注云。婉娈徘徊皆顾慕貌。二
宫谓帝及太子宫也。故大师别传云。陈主幸
寺舍身大施。又云。皇太子已下并托舟航咸
宗戒范。故云二宫也。续高僧传中皆指帝宫
及储宫为二宫。既禀戒法故云香涂。即经云。
常用戒香涂莹体也。或谓大师为陈隋二帝
戒师。即是二宫。此亦不然。此中正叙陈主钦
卷四 第 37b 页 T38-0037.png
崇。下云金陵土崩方归隋国。岂于陈世预说
隋朝。无乃不可。或作六宫。即特指天子其义
亦通。言六宫者。周礼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
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郑玄注曰。六
宫者。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
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
妻一宫。凡一百二十人。后正位宫闱。体同天
子。七众者。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
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也。比
丘等六翻名释义。具在疏文。式叉摩那者。此
云学法女。不别得戒也。先以立志六法练心。
为受缘也。四分云。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
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
者。练心也。试看大戒受缘二年者。练身也。可
知有胎无胎。此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
谓四重是。二学六法。谓一染心相触。二盗人
四钱三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
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
言光辉七众者。此谓戒香既涂于二宫。道光
弥耀于七众也。道俗参请者。道谓出家五众。
俗谓在家二众。交络者。谓参玄请法之人往
来不绝也。虽钦下甘露喻涅槃旨趣也。瑞应
图云。露色浓甘者为之甘露。王者施德惠。则
甘露降其草木。甘露仁泽也。一名天酒。如俟
下谓待智者讲说此经。如待黄河之清。言其
难者也。王子年。拾遣记曰。丹立千年一烧
黄河千年一清。皆至圣之君以为大瑞。又黄
河清而圣人生。左传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
河之清人寿几何。杜预注曰。言人寿促而河
卷四 第 37c 页 T38-0037.png
清迟。讵岂也。有期无日者。虽许讲宣。以我
多障竟无日得闻也。逮及也。金陵地名也。吴
晋宋齐梁陈谓之江南。六朝悉都其地。建康
实录云。本楚金陵邑。秦改为秣陵。吴改为建
业。晋悯帝讳业改为建康。元帝即位称建康
宫。土崩者。隋开皇八年文帝命晋王杨广。清
河公杨素。督兵五十万以伐陈。旌旗千里金
鼓震天。俄而平江东肤陈主。陈国倾坏喻以
土崩。文选陈琳檄书曰。必土崩瓦解不俟血
刃。师徒雨散者。陈国既破法集遂停。师徒相
舍如雨分散。绝交论云。骆驿纵横烟飞雨散。
大师遗嘱云。朝同云集暮如雨散。或作两字
者误。后会匡岭者。匡岭即庐山也。庐山记曰。
匡俗出于周威王时。生而神灵隐沦潜景。庐
于此山。俗称庐君。故山取号焉。大师别传曰。
金陵既败旋锡荆湘。路次湓城。忽梦老僧曰。
陶侃瑞像敬屈守护。远公冥请也。于是住憩
庐山。俄而浔阳反叛寺宇焚烧。独有兹山全
无侵挠。复属虔刘者。左传曰。虔刘我边垂。杜
注云。虔刘皆杀也。即是值浔阳反叛也。江陵
荆州也。仍遭雾露者。仍值兵乱也。抱朴子曰。
白雾四面围城不出百日大兵必至。又三国
名臣。谮曰。虽遇尘雾。注云。尘雾谓耻辱也。
敕徵下江浦即江都今扬州也。亦曰洛浦。文
选曰。归骸洛浦。注云。扬州则梁之洛阳也。敕
徵者。即炀帝潜龙之时。镇守江淮。两请智者。
初请出江都求受戒法。即开皇十一年也。事
毕仍归江陵建玉泉寺。后又请出江都撰净
名疏。此言再出江都时。疏主滞疾于洪州也。
卷四 第 38a 页 T38-0038.png
若初出江都。则获随从故。疏主传云。开皇十
年晋王作镇扬越。陪从智者止于䢴沟。汉制
天子曰敕。太子曰令。诸王曰教。炀帝镇扬越
时。犹是诸王。后既登极故云敕徵。故别传云。
奉敕撰净名疏也。顶滞疾豫章者。顶疏主称
名也。始称余次称走。今称名文体之变也。豫
章郡名。今洪州也。大师既再出江都。而疏主
滞疾洪州。不获随从。既远圣师安闻斯典。始
举飘南湖等者。南湖即宫亭湖。亦曰拱亭。谓
于豫章病愈始举掉飘帆。速往江都以就智
者。而值隋文东巡狩。晋王入朝。于是大师东
旋台岳。是故无暇讲演。且给侍东归。此乃大
师最后入天台。即开皇十六年春也。东旋者。
旋或作还同。似泉切。文选曰。祇召旋北京。作
此旋字也。秋至佛陇者。神邕天台山记曰。从
修禅寺南行二百步有盘石。平正犹如削成。
古老相传佛尝于此放光。故名佛陇。春离江
都秋时方至者。以随处利人行程故缓。冬逢
入灭者。即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于天
台西门石城寺弥勒像前。加趺而终也。叹伊
余之法障者。伊维也。语辞耳。余我也。法障
者。欲闻此经法义竟不获闻。由前八事为障
也。一逢师出谷障。二参请交络障。三金陵
土崩障。四复属虔刘障。五仍遭雾露障。六滞
疾豫章障。七东旋台岭障。八冬逢入灭障。由
具八事障我闻法。故曰法障。若不出谷则合
得闻。虽在帝庭。若参请事简则合得闻。虽其
人交络。若金陵久安亦当得闻。乃至若不入
灭虽有前障。终当讲演令我得闻。故入灭之
卷四 第 38b 页 T38-0038.png
障最为深重故下叹云。日既隐于重崖。盲龟
眠于海底也。奚可胜言者。奚何也。胜平声谓
法障之多非言所载也。二昔五下引事感伤。
初引事类己。贤愚经第六云。毗舍离国有五
百盲人。乞丐自治。时闻人言。如来出世。盲人
闻已还共议曰我曹若当遇佛必见救济。即
便问人佛在何国。答云。佛在舍卫。遂各乞金
钱一枚。雇人引往。时有一人收取金钱。将诸
盲人至摩竭提国。弃诸泽中。盲不知处。互相
捉手。经行他田伤破苗谷。长者行田见彼践
苗。甚多瞋怒。盲者求哀具宣上事。长者使人
将诣舍卫。适达彼国。又闻佛往摩竭提国。及
到彼国。复闻世尊已还舍卫。如是追逐凡往
七反。佛知根熟乃于舍卫待之。盲到佛所。蒙
光目开。佛为说法成阿罗汉。祇洹等者。譬喻
经第三云。昔有一人作两业。有二妇适诣小
妇。小妇语言。我年少婿年老。我不乐住。可住
大妇处作居。其婿拔去白发。适至大妇处。大
妇语言。我老头已白婿头黑宜去。于是拔黑
作白。如是不止。头遂秃尽。二妇恶之。便各舍
去。坐愁致死。过去世时作寺中狗。水东一寺
水西一寺。闻楗椎鸣狗便往得食。后日二寺
同时鸣磬。狗浮水欲度。适欲至西。复恐东寺
食好。向东复恐西寺食好。如是犹豫溺死水
中。文云祇洹者。通取寺名。非直指祇洹寺也。
唯疆唯沈无见无得者。结前二事。盲虽七追
唯至于他疆。竟不见佛故。云唯疆无见。狗听
两钟唯死于沈溺。竟不得食故云唯沈无得。
次入山下以己类事己之多障。如盲如狗。入
卷四 第 38c 页 T38-0038.png
山出谷总前八障。入山摄七八。出谷摄前六。
浮坠溯江者。释上句也。浮坠字误。应作乘陵。
谓入山乘陵。出谷溯江空历艰苦。不闻斯典。
文选北征赋曰。乘陵冈以登降。注云。陵冈皆
山丘也。左传曰。吴将溯江入郢。尔雅曰。逆流
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字林云。顺流
曰沿。逆流曰溯。溯苏故切。日既下举喻。叹师
灭也。日喻师解圆明。隐崖喻师入寂灭。崖山
也。淮南子曰。日入崦嵫。注云。亦曰落棠山。
盲龟喻己无智眼海底喻迷深。杂含第十六
云。告诸比丘。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
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
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龟至
海东。浮木或至海西。违绕亦尔。虽复差违或
复相得。凡夫漂流五趣之海。还复人身甚难
于此。今借彼文以喻圣师难值也。凭光想木
者。人在半夜欲凭日光鉴物。龟居海底空想
浮木安身。其不可得也。故云。讵可得乎。二余
乃下没后思愆师既已灭。斯经旨趣莫得而
闻。省己宿愆。于是躬事塔庙。口诵斯经。以期
未来值师闻法也。扫墓愿值师诵偈期闻法。
西土塔婆即此方坟墓也。扫洒坟塔种植林
树。以坟必树故含文。嘉曰。天子坟高三仞树
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入尺树以槐。庶
人无坟树以杨柳。更服灰场者更平声。谓常
更换净服。于塔所诵经也。故法华云。著新净
衣内外俱净也。或作伏字者非。如来阇维之
地号曰灰场。今大师土葬而言灰场者。用其
故实耳。亦犹法华疏序云。晚还台岭仍值鹤
卷四 第 39a 页 T38-0039.png
林。鹤林之言例同灰场也。石偈即此经也。以
圣行品中雪山大士既获半偈。乃于草木石
壁书之。以示来者。故名此经为石偈也。疏主
童年诵经已半。知此诵其全部。非只一偈也。
思愆毕世者。则是思往世之愆成今法障。遂
乃身扫口诵隐居求志。期尽此身故云毕世。
二事不下五难丧思。五初僧使迫已虽欲隐
居毕世。而为众举差。因与智璪同充僧使。屡
入帝京。故云事不由己。盖为僧事所逼迫也。
故云迫不得止。事备国清百录。戴函负封者。
所持笺表诏敕皆用函也。百录云。金书一函
与天台众。西考阙庭者。考应作朝字误也。阙
谓双阙以石为之。其上隐起奇兽异禽之状。
在端门外夹道置之。亦曰象阙魏阙。周礼太
宰以正月悬理象之法于象魏。使万人观理
象焉。左传哀公三年火。季桓子命书藏象魏
曰。旧章不可忘也。崔豹古今注曰。阙者。观
也。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表宫门也。
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
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天子所居曰
阙庭。隋都长安也。私去公还者。充僧使而去。
奉敕命而还。或度僧造寺。或修营香火事备
百录。故百录云。今遣大都督段智兴。送师还
寺。故曰公还经涂下往还充使。经由道涂凡
八年也。二日严下诤论遭追。虽免僧使仍因
诤论。重入帝京日严寺名也。唐高僧传曰。炀
帝时为晋王。于京师曲池施营第林。造日严
寺。咸阳即长安。今永兴军也。诤论之事而不
传不书。乃传搜访之阙耳。三值水夜奔桃林
卷四 第 39b 页 T38-0039.png
水奔者。尚书放牛桃林之野。是也。左传晋侯
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杜注云。桃林在
弘农华阴县。此言行至桃林山。水夜至避之
奔走。故失伴侣。四又被下被谗收往及至京
都。又遭谗佞。谓为巫蛊惑乱于人。而炀帝信
谗故收往河北。幽蓟二州名在河北。蓟音计。
五乘冰马陷冬月度河。故乘履其冰以济北
岸。马虽陷冰而死。其身犹获生存。临危履薄
者。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疏主
意云。昔闻诗语喻以戒慎。而今身当履践。故
下句云。生行死地也。宁可言尽者。危难若此。
那可具言。二昔裹下总结俱丧者。裹粮至东
南者。即指前负笈天台已下文也。入山出谷
扬越往来。何啻千里。文选云。裹粮万里簦长
柄竹笠也。史记虞卿蹑屩担簦。说赵孝成王。
一见赐金百镒。再说拜为上卿。负罪至西北
者。即指又被谗已下文也。三谗者。晋献公三
子皆为骊姬所谗。故曰三谗。疏主自比也。三
子谓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也。左传第五曰。初
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
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及将立奚齐。
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太子曰。君梦齐姜。必
速祭之。太子祭于曲沃。归胙干公。公田。姬寘
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
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
太子。太子奔新城。公杀其傅社原款。或谓
太子。子辞。君必辩焉。太子曰。君非姬氏。居
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
卷四 第 39c 页 T38-0039.png
乐。曰子其行乎。太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
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
屈。言东南西北者。以帝京居中。则扬越在于
东南。幽蓟居乎西北也。若听若思等者。前希
闻斯典。故担簦。东南有入障故丧其闻。后欲
思愆毕世。由驱驰西北有五难。故丧其思。故
云二涂俱丧。二情不下制疏近由。后时虽获
生还台岳。以昔两缘听思俱丧。于是慕法不
已。更寻他疏以勘经旨。义既违经。因自撰疏。
旧疏即河西光宅等诸师疏义各存也。不与
文会者。乖经失旨也。怏怏于亮切。怅怏也。病
诸者诸之也。见其义非如已有病。此即制疏
之近由。二敩群下正明述作时处二。初谦光
述怀。经第三十云。譬如王告大臣。汝牵一象
以示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其触牙者即
云。象如莱茯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等。经自
合云。王喻如来。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
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独梦谈刀如经第十
八。略如上记。刀喻佛性。梦寱谬谈非亲得刀。
此皆疏主谦也。谓心思经旨如盲触象。岂识
全躯。口说经文如梦谈刀。故非实有。二以大
下著述时处二。初明时处二。初示染笔时处。
大业即隋炀年号。十年即甲戍岁也。庐于天
台之南者。小尔雅云。庐寄也。谓寄止也。亦别
舍也。黄帝为庐。以避寒暑。春秋去之。冬夏居
之。故云寄止也。神邕天台杂记云。赤城为南
门。石城为西门。今云天台之南。谓赤城也。二
管窥下明凭师述作。管窥智者义意者。庄子
卷四 第 40a 页 T38-0040.png
云。以管窥天也。谓智者法门如天之高远。已
解推寻如以管窥。义意者。五时四教之义。三
观六即之意。依此义意辄为此经解释旨趣
也。为去声。尚书序曰。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
大业明制撰之时。天台之南显笔削之处。管
窥智者示所学之宗。二运丁下叙难缘二。初
避难。四移两蒙灵异。丁当也。大业十二年有
大鸟似鹏飞入殿内。至于御幄至明而去。九
月幸江都。以代王侑留守西都。越王侗留守
东都。既至江都。唯以酒色为务。五月星陨吴
郡为石。徵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光遍岩谷
火守羽林星如斗出。王良阁道声如隤墙。枉
矢出北斗米一斛。计钱八九万。用锡环钱细
如线。十月李密起兵于梁楚之郊。窦建德卢
明月等所在称号。盗贼公行劫掠州县。又诸
道贼师孟海公。徐圆朗。朱粲。刘武用。薛举。
萧铣。李子通。沈法兴等各率众寇掠。多者
数十万。少者二三万。天下无处无贼。故曰
寇盗纵横于时。天台悉为沈法兴所有。杂记
云。大业十四年沈法兴擅置海州。即改临海
县为海州也。匿影沃洲者。匿藏也。沃洲山名
在剡。即支遁所栖之山也。赤城既喧复更匿
藏形影。避盗于沃洲山也。荫林席箭者。山宿
野栖故无屋宇。但荫茂林以为帐布。箭竹以
为席。亦犹古人班荆而坐也。箭竹偏产会稽。
尔雅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衣殚
等者。殚音丹。尽也。既避盗深山而衣粮又尽。
故于撰述致乖次第。于是下明为撰述缘阙。
更求他处挟藏也。鄙志谦也。托命遂安者。寄
卷四 第 40b 页 T38-0040.png
托形命于遂安也。遂安县名今属睦州。县令
邓氏者。即遂安令也。曳疾应之者。赴请为讲
也。应去声事不兼举者。既务讲宣。且停笔削
因将草本寄于他舍。冥持此本者。谓冥圣护
持。故得烧舍疏在。故云得免灰。飏飏音羊。风
所飞飏也。重寄栅城者。讲经既毕。复寄栅
城意欲补削草木也。栅音册。编木成援也。未
详何处。今仙居县有栅岸保。恐是其地。玉石
俱罄者。玉石喻贵贱贤愚。海贼劫掠贵贱并
尽。故云俱罄。尚书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萧亮即当时将帅也。复获安存者。身安疏存。
焦不能烧者。即前云冥持此本得免灰飏。贱
不能得者。贼劫栅城玉石俱尽。而此疏独存
也。再蒙灵异者。初火不烧次贼不得。故云再
也。励勉也。诚心也。或作厉非也。食息者。息
寝卧也。无宁不安也。二乃卜下幽境称怀勤
加补削二。初叙幽境。称怀卜者。礼记曰。龟曰
卜。蓍曰筮。古者移居必卜。故离骚经有卜居
也。左传曰。非宅是名唯邻是卜。今疏主以移
居为卜居。安洲在乐安县。今仙居县也。故僧
传云。乐安南岭地曰安洲。然安洲之名始于
疏主。台州图经曰。管竹山在县东南五里。高
二十丈周回二里。其下旧有潭。唐武德年中。
邑人请天台国清寺灌顶尊者。讲于光明寺
时。此潭之鱼取者甚众。尊者率道俗于潭侧
讲金光明经。诱渔者令止其采捕。一夕忽暴
风雨至。旦视之。乃为洲矣。故号为安洲。以此
洲渚在乐安故。微澜者。澜力旦切。又力安切。
尔雅曰。河水清且澜漪。大波为澜小波为时。
卷四 第 40c 页 T38-0040.png
绝人兽之踪者。山深溪隔故。人兽不到。峰连
伟括者。谓伟美山及括苍山也。陶弘景玉匮
云。括苍山西南百馀里。有伟美山状如宫阙。
多灵异。可伟美也。皇朝新修图经曰。亦名天
姥山。又云。大括苍岭在县西一百八里。兼二
山之美者。谓安洲景象兼有伟括之好。水镜
者。溪水澄净有若明镜也。蕖池者。谓池有荷
花也。尔雅曰。荷芙蕖。郭璞注曰。别名芙蓉。
江东呼荷。红葩普巴切。华也。白牙团扇者。善
见律云。优波离升座执象牙装扇。先集律藏。
萋茜者。草茂盛貌。加亦胜也。戴氏重席者。东
观汉记。戴凭字次仲。拜侍中正旦朝贺。帝会
群臣。诸生能说经史者。更相诘难义。有不通
者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坐。五十馀席。今
疏主承修竹之风。藉翠草而坐。胜于牙扇重
席也。以彼由造作此任天真。其实胜之固非
誇饰。下云羞绘图陋弦管亦尔。云霞赤白
松桂青黑雕镂杂糅。而有五彩之文。则使
画图有羞色绘画也。猿吟麇叫蝉噪蛙鸣相
和成韵。似其八音之乐。翻令丝竹成陋声
故。左太冲招隐诗云。非必丝与竹。山水
有清音。麇居筠切。鹿属。八音者。五经通义
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金为钟。石为磬。丝
为弦。竹为管。匏为笙。土为埙。皮为鼓。木为
柷敔。雅有高致者。竹风草席画图音乐。皆得
之于自然。故云高致也。丰趣冥伦者。冥幽也。
伦人也。谓此高致丰饶归趣于我幽人也。伦
亦可作沦。沦没也。谓隐没于山泽也。二仍莳
下明资缘勤苦。莳种也。种粟充食拾薪备爨。
卷四 第 41a 页 T38-0041.png
二。暨染下感伤谦己二。初感伤多难。暨至也。
从此绝笔逆至染笔。凡历五载。即唐高祖武
德元年戊寅岁撰疏绝笔也。炀帝即位改元
大业在位十三年。十二年幸江东宫。十三年
唐公起义师于太原。破宋老生于霍邑。所在
克敌。遂入长安尊炀帝为太上皇。奉炀帝孙
文德太子之子侑。篡位即恭帝也。改元义宁。
至二年逊位于唐公。改云武德。既云凡历五
载。知是武德元年绝笔也。于此五载凡经六
移。初寄天台之南。二移沃洲。三移遂安。四移
栅城。五重移遂安。六移安洲。并前八障及中
五难共成十九难缘。于后六中更取火贼二
事。则有二十一也。五难谓僧使遭追值水被
谗马陷也。前八中五是制疏之远由。寻旧疏
是近由。后六是正制疏。问前八为障何名远
由。答由不闻法故自撰疏。若其闻者则疏是
师说。安得自制。前八为障竟不闻法。后六虽
艰终成斯疏。呜呼正法难闻正道难行。其若
是乎。干戈者。孔安国曰。干盾也。戈戟也。论
语曰。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菜食水斋言其俭
也。水床雪被喻其寒也。其有圆顶方袍暖衣
饱食。既逢遗教。又偶清时。而口不谈出世之
言。心不则至真之道。自树迷暗反轻学宗。吾
知斯人绍三涂种。疏主圣者。得无悲乎。梦抽
思乙者。乙应作一。昭明文选序云。耿介之意
既复。壹郁之怀靡愬。注曰。壹郁忧思也。今谓
军火所怖干戈所骇。而梦惊若抽忧思壹郁。
辞既下谦己述怀。野质者。论语曰。质胜文则
野。此言辞鄙意。岂会文者。谓所立义意浅近。
卷四 第 41b 页 T38-0041.png
岂能契会斯经圆顿之文也。此言义暗辞鄙
义暗皆谦也。有崖易殆者。尔雅曰。重崖岸注
曰。两崖累者曰岸。殆危也。有身速灭如土岸
易崩。空海难遍者。圆空广大若沧海难遍。故
不可以易殆之身穷。难遍之义也。盲寱下如
盲触象如寱谈刀。或可偏知于少义。敢言圆
解于大理也。特是下正明述作之意。既是偏
知何故撰疏。故释云。特是不负本怀也。言本
怀者。始为此经遂亲智者。即前文云。走虽不
敏愿闻旨趣。于是负笈天台。心忻蓝染也。遽
兹石火者。淮南子曰。人生天地之间。如凿石
见火电光过隙。疏主自谓。无常忽遽如彼石
火。不能久研经义。故且率尔成疏也。卷舒下
自庆也。初句明卷舒寻经。次句明赞叹撰疏。
仰谢于心口者。由心思故口赞也。鹿耘毒草。
或作粗芸。并豕亥之误。应作麃[廿/尤/(ㄠ-ㄙ+(衣-〦))]。上彼苗切。
下音衮。左传曰。譬如农夫是穮是[廿/尤/(ㄠ-ㄙ+(衣-〦))]。杜注云。
穮耘也。[廿/尤/(ㄠ-ㄙ+(衣-〦))]壅苗也。然毒草药王之语。出在今
经。故如来性品云。譬如雪山多生诸药。亦有
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
种。其中亦有妙药。大工所谓佛性。或执讹字
便求麋鹿耘草之缘者。何异闻三豕渡河。便
谓猪行水上乎。故僧传道丕议沙汰云。僧之
清尚必不露于人前。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
上。必恐正施藨[廿/尤/(ㄠ-ㄙ+(衣-〦))]。草和兰茞而芟。方事淘澄。
金逐沙泥而荡。彼用藨[廿/尤/(ㄠ-ㄙ+(衣-〦))]之语义与今同。又
麃藨穮三体并通。尔雅云。绵穮也。经典释文
作麃耘也。字林云。耕禾间也。说文云。𦔩耨锄
也。今疏主斥诸师非义。如麃[廿/尤/(ㄠ-ㄙ+(衣-〦))]毒草。显佛性
卷四 第 41c 页 T38-0041.png
正理如微养药王。故前文云。将疏勘经不与
文会。怏怏终日恒若病诸也。螳𧑃萤熠者。螳
螂性怒。遇物必举𧑃而拒之。庄子曰。螳螂怒
臂以当车。岂免碎于辙间。文选曰。欲以螳螂
之斧。禦隆车之隧。注云。前有两足举之。如执
斧之象。崔豹古今注曰。萤火一名晖夜。一名
景天。一名熠熠。一名燐。一名丹良。一名丹
鸟。一名夜光。一名宵烛。非能抗曜也者。曜即
日也。广雅云。日名曜灵。谓螳𧑃不能拒抗于
车辙。萤熠不能争辉于曜灵。此疏主自谦识
见微劣。不能抗曜于诸师也。吾祖圣师为法
之志艰苦之迹。尽在于此文矣。传斯宗者。得
不思齐。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可不懋乎。
或卷末有半纸批文者。盖后人谬录。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