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宋-智圆卷二

卷二 第 15a 页
卷二 第 22a 页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二

宋钱塘沙门释智圆述

文云下即如来性品文。二十五有者。即细开
六道也。谓四洲四趣。无想天那含天。六欲天
梵天。四禅天四空天二十五有生死不亡故。
并名有我。谓真我亦佛性也不耶。即迦叶问
辞。答言即。佛答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
我义也。寤言下文选曰。寤言莫予应。注云。谓
卧而语也。依经应作寱牛世切。眠言也。如来
性品云。譬如二人共为亲友。一是王子。一是
贫贱。见王子有一好刀心生贪著。王子后持
是刀逃至他国。贫人于后寄宿他家。即于眠
中寱言刀刀。傍人闻之。收至王所。乃至云。菩
萨亦尔。出现于世说真我相。说已舍去譬如
王子持刀逃国。凡夫说言一切有我。如彼贫
人止宿他舍寱言刀刀。又杨下婴儿行。止小
儿啼故。以杨树黄叶为金等者。取木人木马
皆为止啼。此喻说三十二天妄常乐我净也。
下疏云。叶喻妄常金喻妄净。人喻妄我马喻
妄乐。六道以安身适悦等者。如寒地狱中以
热间为适悦也。馀道可知。望佛犹通者。以未
能究竟隔别变易生死故。非通非别者。此成
四句故属双非。若束而明之。只是通别九界
是通。佛界是别故。上句明菩萨而云望佛犹
通也。𤚲古候切。取牛乳也。随其流处等者。如
来性品云。譬如雪山有一味药名曰乐味。轮
王为此药故。处处造作木筒以接是药。其味
卷二 第 22b 页 T38-0022.png
真正。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酢或咸或甜或
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异。
是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乃至云。秘藏
亦尔。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五道四姓。委
释如疏记。倒泻斯病者。倒即吐也。文云下引
陈如品也。三种病贪瞋痴也。三种药不净慈
心因缘也。事理不融故。药病互无。王复得病
者。即哀叹品中客医喻也。王得病即小机执
无常为病也。亦药亦病者。治邪常故名药。障
真常故名病。是胜三修者。谓常乐我也。旧伊
纵横喻无常苦无我劣三修也。又新下前对
二边故。中道教行理三悉受双非之名。今以
教行对理则圆伊教行能治二边。故得名药。
圆理亡泯故属双非。故云正法正性等。唯有
常净等者。此约半与半夺故。与二夺二。若全
夺者。四德俱无。如下疏记。则是习气者。谓三
宝差别。即无明心也。无明即习气。净名云。
结习未尽华则著身。此无为缘习非界内习
也。竖出九界者。此约自行破九显佛界名竖
出。然但破事九不破性九。横收一切者。横遍
彼彼九界也。无边底故常者。横收故无边竖
出故无底。由达无边底故名大丈夫。自既丈
夫复调丈夫。故云能化度一切自他融摄。故
不思议断苦下亦四句释乐。初二约断。后二
约智。初二中前一明断用故。云断苦乐。故乐
即是断生死苦及涅槃乐故。得中道之大乐。
后句明断体故云大寂。故乐即是中道永寂
二边。故名大寂。后二约智中初句明智用故。
云一切知故乐。即中道双照二边名一切知。
卷二 第 22c 页 T38-0022.png
后句明智体故云身常故乐。即了了常知也。
业净者总标也。身净下即三业俱净也。以身
兼口但云身净。即色心不二咸空假中。故并
名净。是故下总结。然此文中明常乐各有四
句明我唯一句。明净有三句。各随语便更无
他说。例前应就理等者。例前正法正性非药
非病之文也。互显等者。前已约理明非。今但
约事明非。以前例后以后例前。故云互显。从
地狱已上料简者。即通别中云。六道以安身
适性为安乐也。从外道已上者。即药病中云
长者。没已劫掠群牛也。二乘已上者。即大小
中云小者二乘也。四悉檀者。名出智论。悉是
华言。檀乃梵语。悉之言遍檀言为施。以欢喜
生善破恶入理四法。遍施有情故曰悉檀。又
应法师云。悉昙此云成就。论中云。悉檀者。亦
悉昙也。准此二字。俱是梵音。故他宗学者或
谓天台不善华梵。且古来亦云二字俱是梵
语。岂独唐代方知。故净名玄义云。悉檀是外
国之语。诸法师解释不同。或言无翻。外国多
含。例如修多罗名含五义。此土不的翻也。有
翻者。或翻为宗乘。墨印实成就究竟。如是异
翻非一难可定判。南岳云。此例如大涅槃。是
胡汉兼举也。南岳亲證不应错用。故天台智
者依之释义。又如龙树之名。古者译家皆云
二字并是华言。谓龙生法身树生生身。至于
唐代。乃云。龙是华言树是梵语。梵云那伽树
那。此云龙猛。应知龙猛既有父母祷树之缘。
复与树那音滥。故致异释以例悉檀。以悉训
遍借是梵语。亦应无爽。如翻究竟亦是遍义。
卷二 第 23a 页 T38-0023.png
显昔第一义者。昔人天教及小乘教。各指当
教涅槃为第一义也。引互无为證者。即第三
十五卷云。牛处无马马处无牛。名互无也。真
谛涅槃者。亦同初家。以涅槃为俗谛也。彼为
涅槃因修而證。故属俗谛。引肇论以證俗谛
无名无相也。肇有四论。一物不迁论。二不真
空论。三般若无知论。四涅槃无名论。今引物
不迁文也。江河至不流者。前波后波虽复相
续。而不相到。其性各住虽注不流。日月至不
周者。日月历天昼夜无停。亦由各住故不能
周。岂有下结显涅槃无名无相也。谓江河等
物及以涅槃俱俗谛故。犹是续待二假者。以
冥真故。无明已尽故。非因成而有缘真相续
之假。迷悟相待之假。具二假故。即是俗谛
故有名也。执真有名者。谓俗本无名依真立
名。如劫初圣人。仰法真理俯立俗号。真理能
通因名道路。真理不动因名山岳。所通非有
者。以四门所通同一偏真故。但存邻虚名有
门。析破邻虚名空门。两亦双非准义可见。指
三下引喻结斥。三涂者。山名泰行轘辕崤渑
是也。左传曰。三涂四岳九州之险也。或作荒
涂者。后人妄改。彼以小能释大所。其犹指三
涂之险阻为宝所之坦夷。鱼目喻小明珠喻
大。其旨可知。问古下叹美立问而有三叹。一
问一叹师承道胜。二肇作下叹述作辞高。三
世人下叹古今共许。意复下是一问。虽具三
美所诠义意。比望今家孰优孰劣。故云意
复云何。命世者。文选李陵书曰。皆信命世之
才。抱将相之具。注云。命名也。言其名流播于
卷二 第 23b 页 T38-0023.png
时代也。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
有名世者矣。注云。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
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升堂入室者。以
于道浅者为升堂。于道深者为入室。论语云。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一肇而已者。
什公门下有十哲八俊四圣。肇皆预焉。生肇
融睿为四圣。更加影严凭观为八俊。兼常标
名十哲。僧传曰。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
肇第一。刘遗民览肇所撰之论。叹曰。不意方
袍复有平叔。洋洋下谓其文辞洋溢盈人之
耳也。论语云。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
耳哉。卷不释手者。释放也。答中初谦己总指
日月在怀。喻其明达也。既不下自斥。既不亲
承肇师其法门深旨。我亦难见。钻仰下虽不
亲承遗文。既在寻其旨趣。亦应可知。钻仰者。
颜渊叹仲尼云。钻之弥觉其坚。仰之弥觉其
高。管窥者。庄子曰。以管窥天以锥指地。二
其论下以四句判论文也。彼论凡有九折十
演共十九篇。今之所斥。皆于上秦主表及第
一开宗第二覈体。中撮其妙言要辞不出四
句。故参杂引之不成次比。今先指会其文。次
消释其义。初有句中初是开宗中文。若无下
表中文。次无句中初二句即开宗中文。具云
余尝试言之。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等。
岂有下一句。是表中文。具云既曰涅槃。复何
容有名于其间哉。两亦句中唯恍惚窈冥。其
中有精句。是表中语。馀开宗中语双非句。并
开宗中文。而欲下具云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
乡。而欲以有无题榜标其方域。而语其神道
卷二 第 23c 页 T38-0023.png
者。不亦邈哉。次释义者。出处至假名者。有
馀住世名出。无馀入灭名处。斯皆应机示有
生灭。既无实体。故并假名。若无下此本秦主
之语。斥诸家通第一义谛。皆廓然空寂无有
圣人。故肇举之。若真谛廓然无圣人者。谁知
真谛耶。既有知者。验有圣人。故彼文云。实如
明诏也。若无下即肇公伸明秦主之意。圣人
忘怀动静合道。故曰与游。即其有句者。既存
能知能游之人。岂非有句即无句也者。既无
形名复非有心所知。岂非无句故不可得而
有者。此即亦无。不可得而无者。此即亦有。恍
有也。惚无也。窈幽也。冥暗也。谓有无不定幽
暗难测。故曰窈冥。虽曰难测而有灵明知觉
其妙甚存。故曰有精也。窈冥即亦无有精。即
亦有五阴永灭故亦无。幽灵不竭故亦有。有
无绝于内者冲而不改故。不可为有故有绝。
至功常存故无绝。称谓下涅槃之体。既内绝
有无故外没称谓。视听下释上二句也。由外
绝称谓故。两界视听之所不及。由内绝有无
故。无色四空之所不了。题榜谓名字也。方
域谓理体。不亦邈哉者。若执有无去道甚远。
然其下以四教定论意。文云等者。开宗云。灭
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不涉界外者。
但度界内欲有见无明之四流耳。不灭涅槃
患者。但以阴身为大患。故辨差下既彼论是
大又非别圆。今寻辨差之文。知属通教辨差
即第九章也。无为一也者。彼云。以俱出生死
故同称无为。此以下彼云三乘诸道。皆因无
为而有差别。此三三于无为非无为有三也。
卷二 第 24a 页 T38-0024.png
如来下彼云放光云涅槃有差别耶。答曰无
差别。但如来结习都尽。声闻结习未尽耳。请
以近喻以况远旨。如人斩木去尺无尺去寸
无寸修短。在于尺寸不在无也。今师引之语
或改转。有本云声闻结尽习不尽者。结下多
尽字也。在于尺寸不在无也者。尺寸喻三乘
浅深。无喻涅槃理一。虽俱下彼岸涅槃也。升
降三乘也。以无言说道者。即大品共般若也。
𠊩(士限切)然者。尚书曰。方鸠𠊩工。孔安国云。鸠
聚𠊩现也。夫通下斥肇四失也。次第在文俯
提枝末者。肇云。仰攀玄根俯提弱丧。初句是
上求下句是下化。理为道本故云玄根。婴儿
失故乡名为弱丧。方便善微名为婴儿。本有
真如名曰故乡。今判彼意故云乃是等也。是
泯忧喜等者。通人了达幻化即空。故忧喜等
一切亡泯。齐明暗者。智明惑暗也。不作大小
者。下疏释云。是别教婴儿谓不造五逆名不
作大。不起二乘心名不作小。今为通教婴儿
者。不以文害意也。以达即空故亡巨细。喻之
以婴儿者。准下品意。但是和光利物。能令众
生得见。菩萨同其始学名婴儿行。是则示同
人天。三教并圆住前悉名婴儿也。今判肇论。
但是通教婴儿也。喻之以三兽度河。以三乘
俱證涅槃。而智有深浅。文载大品及今经第二
十一卷。则声闻如兔。缘觉如马。菩萨如象。灰
断喻。文载智论。声闻断正使如烧木成炭。缘
觉侵习如烧炭成灰。菩萨俱尽如炭灰俱无。
宗在他经者。通教体法非今圆顿也。一切下
下三教菩萨藏通罗汉。咸破偏疑同成圆佛。
卷二 第 24b 页 T38-0024.png
佛开下既开通即圆。云何更立通义。聋聩之
徒者。于法华中机生未脱斥为聋聩。于今得
悟悉是聪明。聩(五怪切)聋也。斥故显新者。故即
劣三修新即胜三修。波动下用哀叹春池失
珠喻也。瓦砾喻小理月形即珠喻圆理。委释
如疏记。肇以昔教三乘所證之理。而解今经
圆融涅槃。何异捉砾为珠也。纲维即纲上大
绳故。纲维整则网目正。纲维阙则网目堕。涅
槃大义喻以纲维。九折十演其犹网目。涅槃
义坏折演何为。故云安寄。执佛下昔教方便。
佛于法华涅槃已斥为权。故云遗弃。十演者。
彼有十九篇而名九折十演。折者。问难也。演
者。答释也。谓一开宗。二覈体。三位体。四徵
出。五超境。六搜玄。七妙存。八难差。九辨差。
十责异。十一会异。十二诘渐。十三明渐。十
四讥动。十五动寂。十六穷源。十七通古。十八
考得。十九玄得。于中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
十五十七十九是演。馀九是折。终非三德者。
十演之谈但明昔教涅槃。终非圆常三德也。
今言下今师正明涅槃无名之义。请寻文覈
旨。比望肇师虽涂汉之相远。山毫之相绝。未
得为喻。优劣历然。其犹指掌非独情也。初举
三德释涅槃。次离九界释无名。六道并三教
三乘合成。九界。从所离等者。所离即九界能
离即佛界。乃是无九界涅槃之名。故曰无名
而有佛界三德之名也。故知涅槃无名四字上
二显。能离下二明所离以约能所相待故属有
门。即诸名无名者。即九界名是佛界无名故
云便是涅槃。此约绝待故属空门。涅槃非四
卷二 第 24c 页 T38-0024.png
者。三一互融。岂存四相。须知四门还是三观。
即空故名即无名。即假故不离九界名。即中
双照是两亦。双遮是俱非。当晓十界一心三
观。融摄涅槃无名之旨。不离方寸皎在目前。
岂假九折十演迂曲而谈哉。故名无缘者。不
缘二边也。今亦下无六道名即不缘众生。无
四圣名即不缘法。有秘藏名即缘于如来。况
复下地等者。佛眼佛耳。尚不见闻。况馀四眼
四耳而能见闻耶。问佛眼佛耳岂不见闻耶。
答见无见相闻无闻相。故云不见闻也。大悲
方便者。随四悉机施设假名也。动树举扇喻
名相。月喻实理。文云下即第二十一文也。坻
罗婆夷疏云。是鴳雀一音二名。智度下论四
十六文也。更设五阴等者。开心故成五阴。开色故成十二入。心色俱开故成十八界。故
此三科不出色心枫楠。或复下所列诸名散在
经文。欲有见无明四流所不能漂。名洲渚。尔
雅曰。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能遮烦恼恶
风雨故名窟宅。圆法遍摄故圆修者。如服乳
糜更无所须最第一故喻之醍醐。能扶起阐提
圆信心故。喻之以杖。故三十四经云。是经能
为一阐提杖。犹如羸人因之得起。照了破戒
犹如明镜。故经云。是经即是毁戒众生之明
镜也。如世间镜见诸色像故。云为破戒明镜。
有本于为字下加一字者非。不可下释喻虚空
义也。即空中故如空不可得。遍一切故如空
无障碍。大论下众生假名五阴实法。皆因中
之称。既通极果例知涅槃果称。亦通因中。故
知十界悉言安乐。名不在内等者。不在内即
卷二 第 25a 页 T38-0025.png
非空。不在外即非有。中间即两亦常自即双
非。是字不住即四性不可得名性空。亦不不
住者。此空亦空名相空。涅槃亦尔者。佛菩萨
是能住之人。涅槃是所住之法。人既二空法
岂不尔。人法不二体性无殊。合求亦不可得
者。谓具足三德亦非涅槃也。此明三德若具
若各皆无定相故。各各求及合求皆不可得。
方名涅槃。故智下引大论赞般若偈。證见与
不见各求合求俱缚俱脱。显向涅槃不在之
言。是不见脱也。若人等者。于法起见名见被
缚。迷于法相名不见缚。称法起见名见得。脱
见无见相名不见脱。法身解脱各例般若以
为四句。故云亦如是。譬如下幻体本虚故不
可见。而有色像故而见。不可见而见喻见脱。
见而不可见喻不见脱。但假名字引导众生
者。假立秘藏三德之名。欲令众生悟。名下理
达名非名。即是大悲动树举扇也。譬如空拳
下次第配四悉可知。以新伊悦之者。大机发
悦即欢喜益。引进即引生大善。破之即破昔
小恶。悟之则悟小即大。无则不绝者。于无起
计何曾得绝。尚非小乘义者。以通教二乘即
有达空證涅槃故。大香象等即哀叹品文。羁
锁者。革络马头曰羁。释名曰。羁检也。所以检
持制之也。介尔动念者。介微弱也。周易系辞
曰。忧悔吝者。存乎介心。既不绝等者。心为语
本故也。杨子法言曰。言者。心之声。书者。心
之画。此乃修习言语道断等者。即小乘内凡
方便道也。苦忍明发者。即见道十六心中初
苦法忍苦法智也。略举见道意该修道。以此
卷二 第 25b 页 T38-0025.png
二道皆真證故。世谛死时者。即见思破处名
世谛死。指此下举劣况胜。三藏之劣已能绝
六道人法。况馀三教大乘之胜乎。然入下将
明通义先斥三藏。真俗异故者。以三藏事理
相隔故。入观冥真故绝。出观入俗故不绝。不
同通人事理相即。出观入观咸皆契绝。若能
下正明通义。初二句。即肇论中语以肇论所
诠。但在通故。远乎哉者。言不远也。初句明法
即俗而真。故道不远。次句明人即凡而圣。故
圣非遥。无绝无不绝者。皆如幻化故无二相。
方便道即性地也。空慧相应者。见地已上悉
名相应。净名下即天女诃身子文也。无明未
吐者。下哀叹品二乘白佛云。我于往昔情色
所醉轮转生死。如彼醉人卧不净中。如来今
当施我法药。令我还吐烦恼恶酒。而我未得
醒悟。云何放舍回转日月者。又云。如彼醉人
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
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乃至
乐计为苦。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如
疟病者者。又云。如疟病人值遇良医所苦得
除。我亦如是。邪命热病虽遇如来病未除愈。
未得无上安隐常乐。对界下结示经意。界内
通惑虽除。界外别惑全在。故云结习未尽无
明未吐等也。以大涅槃心修行者。以但中解
修次第五行。具历别十德也。然五行约修十
德约證。亦互通修證。今此且约地前教道以
说。则二俱在修。则是一向专求初地真證。大
般涅槃而修地前诸行也。无复界内之心等
者。界内心即析体智。界内说即藏通教。如是
卷二 第 25c 页 T38-0025.png
方便者。即别教三十心也。而未是冥中者。以
初地分證为冥中。昔所不得等者。昔于凡位
不得證中智。今闻中智不绝无明。今绝无明
而修时梯隥等者。以果望因斥为次第阶级。
如登梯隥。离边求中如河回曲。第十经云。一
切江河必有回曲。发心不能遍法界者。信本
有性至果乃发。故次第灭九显出佛界。不能
达九即佛名为不遍。非无上方便者。别三十
心非圆融相似方便故也。方便上更有方便
者。别教方便上更有圆教内凡方便也。若圆
下通明圆绝。文中明理行教皆绝。初明理绝
言诸心法界者。诸心即九界心。达九界妄心
即三谛真理。故云法界更无复法界者。如观
地狱心。即三谛理具足三千摄无不遍。离此
心外更无馀法。观九界起心遍摄咸尔。故云
独一法界也。又如下明行。又如下明教。尼俱
耶洲喻教也。指事即理如直入海。第十经云。
于此大千有洲名拘耶尼。其洲有河端直不
曲。名娑婆耶。犹如直绳入西海。绝方下正释。
方便初绝偏显圆有本绝。方便下多一绝字
者误。如经下依经总立。三藏下约教别示。一
切疑网即三教偏疑。宁起疑网者。宁愿辞也。
以疑是解津不起疑心。岂得生解。故迦叶品
云。若人于此生疑心者。能破烦恼如须弥山。
故知执小为决定者。无由入圆。方便道中者。
即观行相似也。是圆下结成四门。亦有亦无
门者。一即三是亦有。三即一是亦无。不可思
议即非三非一故。属双非门。若谓下真道开
示悟入。即四十真因位也。金錍喻涅槃教。
卷二 第 26a 页 T38-0026.png
眼膜喻无明。三指喻三谛。是名究竟绝者。对
前方便真因分显。通名究竟。非剋指妙觉也。
而无一言者。言由心变即言是心。心空故言
空故。满法界无一可得。心满例尔。心无定相
随缘而起。随染缘则起九界心。随净缘则起
佛界心。染净虽别只是一心。心性亡泯故无
一念。然诸下引诸经證成。又诸菩萨言于言
等者。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即是言于
诠理之教。故曰言于言。净名杜口直显绝理。
文殊赞净名云。寂然无说真入不二。即是以
言诠于无言之理。非绝非不绝。如别四门者。
非藏通之绝。非六道之不绝。前火木者。进火
杖也。草喻所绝木喻能绝。次总结下显前五
重。皆依经立义。非是徒然。故徵经显门以收
五义。在文可见。同名即通名也。四者门也者。
涅槃是所入理。四说是能入门。如天下天帝
喻理。千名喻门。涅槃是名等者。亦由人以定
体为名彰德立字也。不可复空者。意谓涅槃
是妙有故也。具相续相待二假者。如前说。乃
即真之义者。以即真故非全同世谛。而不冥
真者。以不冥真故非全同真谛。故与前三师
立议并殊。有人难下次第破前四师。初破庄
严。二若为下破开善。三若佛下破冶城。四若
佛下破龙光。此皆成论等者。为诸师皆依成
论立义。谓佛果是无为也。及至释义翻在有
为等故。使人情不伏遭前四破。矛盾者。矛兵
器。盾傍牌也。庄子曰。楚有鬻矛盾者两皆誉
之。买者曰。以子之矛击子之盾如何。鬻者不
答。凡说义相违。皆喻矛盾惬伏也。肇论下涅
卷二 第 26b 页 T38-0026.png
槃之理。非色像故不可以形名。得非缘虑故
不可以有心知。本无言而强兴言说故。失其
真实。本无知而强起虑知故。反成愚执。谓有
则乖非有之体。谓无则伤非无之躯。此由涅
槃不思议非有无故也。肇意推之下正出肇
意也。堕在四见者。谓以四句言之。以四句思
之。谓有谓无但是邪见故。云不可以名得等
也。然肇师立义。但离邪执及小四门。而正是
通意广如前说。经云下引哀叹品喻以斥诸
师。以四见释大涅槃。如捉瓦砾谓琉璃珠也。
春阳譬尘欲耽湎之境。乘船譬乘诸业。游戏
譬著可爱果。失宝譬无解。因于放逸慧解潜
昏。故言失耳。即共入水者。信教如入水。谓佛
果是二谛等。如竞捉瓦石皆谓得意故欢喜。
以此示他如持出。谓是涅槃深理。如谓琉璃
珠。俱背。圆常故。都非真宝体。非四执故云澄
渟清净。为教所诠人自不晓故。云故在水中
周遍一切。如仰观虚空圆备无缺。如彼月形
非众人所执者。结斥诸师解义。如执砾为宝。
此喻本斥小乘三修。今借之以斥异解。众盲
所触者。竞执尾牙不见全象。亦譬诸师色聚
亦有亦无者。亦有真常妙色。亦无无常粗色。
经道色者下此师释妨。恐他难云。佛果若但
有心。何故经云获得常色等。故以真应二义
释之。一则应同方类故有色。二者真果显现
有可见义。故喻以色故云义说为色。为下多
非字。或为字下。缺色其实三字。应云义说为
色其实非色。两界有色者。欲色二界也。无粗
色耳者。舍利弗毗昙云。无色有色。此经云无
卷二 第 26c 页 T38-0026.png
色界色非诸声闻所知。故此师定谓三界并
有色也。六地已还者。通六地也。即前三果犹
有生故。故云身在分段。七地下残思已尽故
生界外。两国中间者。以分段变易为两国。亦
是同居方便为两国。金心者。即等觉是金刚
心也。意生身者。楞伽大慧问佛。何名意生。佛
言。譬如意去速疾无碍。此即从譬。彼经两义
而释通名。初云如十万由旬外。忆先所见念
念相续。疾至于彼。次云如幻三昧力忆本愿
故。生诸圣中。二义并是意忆生故也。而有三
种意生。如疏记。皆有无作者。皆有第三聚也。
何意不离者。既离妄色亦应离妄心。若许有
真心何妨有真色。如是下今师斥前。若立若
破皆是妄语。无如是刀者。略如前记。广在下
经。今以贫贱寱言。喻诸师异解也。

无记性亦有亦无者。谓无记有四种。一异
熟二威仪路。三工巧处。四通果。异熟者。谓三
界五道果报五阴即异时熟故。变异熟故。异类
熟故。具此三义故。名异熟。二威仪有二。一威
仪事谓行住坐卧四尘为性。二威仪心即意识
强盛。能引发威仪眼等五识。自性羸劣虽缘
威仪。不能引起威仪。第七末那唯执赖耶为
内。我既不缘色等。四尘所以不发威仪。第八
赖耶虽缘色等。诸尘亦性是羸劣不能引发。
威仪言路者。谓威仪行路也。工巧者。一工巧
事谓彩画彫镂。五尘为体。二工巧心。即是意
识眼等非威仪准前。四通果者。谓證果有于
通用。亦名变化无记。一变化事谓改易形质无
而歘有。小乘以五尘为性。大乘以五阴为性。
卷二 第 27a 页 T38-0027.png
二变化心。即是意识。今云。亦有即佛果有工
巧及异熟。亦无即佛果无威仪路及通果。如
下光宅简出。二种其义自显。故注云云。一知
解者。即工巧。二果报者。即异熟。然此去取皆
是人师情计。不当正理弗可致诘。总如下破。
如棋下释佛地有知解无记也。棋者。博物志
曰。舜造围棋丹朱善之。书者。帝王世纪曰。黄
帝垂衣裳苍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射者。
礼记曰。男子生。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郑
玄注曰。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御者。家语
曰。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
故曰。无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夫无
衔勒而用箠策。马必伤车必败。故曰。御四马
者执六辔。果报者下释佛地有果报无记也。
开善下即开善寺智藏。庄严寺僧旻。并光宅
寺法云。即梁朝三大法师也。今此二师立义
不许佛地有无记。初且总示。故云并言至善
性。知解下释出佛果无知解无记也。有多释
者。合云有二释。不应云多。是善性者。谓棋书
等知解非是无记以通佛果有之。故云是善
性。馀人下除阐提及佛果凡夫至菩萨。悉曰
馀人。此谓棋书等在馀人。得云知解无记。在
佛地悉名为善。非无记也。言果下释出佛果
无果报无记也。多有异具者。具应作熟文误。
无复报法者。谓佛无生死中异熟执故。此明
佛但有习因习果也。夫三下总斥。尚不是真
者。三性尚非小教偏真也。以偏真涅槃无三
性故。何得下尚非偏真。何以用此释。于中道
极果大涅槃耶。如野人曝背等者。列子曰。野
卷二 第 27b 页 T38-0027.png
人之所安。野人之所美。谓天下无过者。宋国
有田夫常衣缊黂(符分切缊黂乱麻也)仅以过冬。既春
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夏隩室绵纩
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之知。以献
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而告之曰。昔人有
美茙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
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怒之。其人
大惭。子其类也。今以诸师喻野人。三性喻曝
背。涅槃喻至尊。今师斥之。喻里之富室也。五
种言之者。五名虽异其体无殊。性净即法身。
乃至即正因。正因即不生。不生乃至即性净。
馀义皆尔。举一即五举五即一。总指一部者。
以二十五品通名涅槃。故方便净者下初正
释相三。初方便净文中先释方便义。次然于
下释涅槃义。初释方便即现十界身也。又二。
初明能现由住首楞严。故能现像。沤和此云
道种智。建于大义者。建立也。或一下二明所
现。先明处所从狭之广。始一阎浮终乎十方。
随诸下次明现身。初广明现佛界身示生示
灭。示生中云七步者。四相品明东行七步。是
对小机。十方各行七步是对大机。示灭中示
倚卧者。即如来答迦叶三十四问毕。乃倚卧
如彼小儿及常患者。如现病品初说。是以下
明序中发起倚卧示灭之相也。擗踊者。擗拊
心也。踊跳跃也。翳隐也。障也。乃至下示九界
身也。下者即劣机所感。但见地狱乃至菩萨
等身。且约见身以为下劣。若论闻法则一一
界身。各说四教。若然者胜身说劣劣身说胜。
论其悟解胜劣自分。今约现身。且以见佛身
卷二 第 27c 页 T38-0027.png
为胜。见九界为劣。不前等者。总结十界生灭
随机利见不相妨碍。故云一时等现。然于下
释涅槃义。虽十界喧动而不损寂灭。由契寂
灭故于生无染于死无累。涅槃之义其在此
也。故名下总结。二圆净文中亦二。初释圆净
义。次虽破下释涅槃义。初又二。先总后别。总
释中言因圆果满者。分真因圆妙觉果满也。
原其下别释。先明因。次明果。三文各有自行
化他。初文至正法因中自行也。始乎名字达
性成修。故曰初基。五行互融名如来行。持戒
下别举戒圣行也。不杀事戒无非中道。斯则
理事自他不二。名护正法。广宣下化他也。弘
通正法故曰广宣。令彼闻悟故曰利益。回事
向理回因向果。故曰回向大乘。此之自他始
从名字。终至等觉。悉名因中。感得下果上自
行也。感即能感之因。得即所得之果。谓妙觉
极果也。金刚下正示所得不可破坏。故喻金
刚。理可轨则故曰法身。理无迁改故曰常身。
此之三名悉是法身异称耳。虽三身不二。且
从胜说。修道得故者。举因显果。由修常因得
此常果。复能下化他也。一切悉有佛性者。介
尔有心三千具足。不简阐提及以定性。故云
悉有。又依正唯心不简草木。故云悉有。施与
下此由纯陀献最后供故。佛印之得五常果。
当以常字贯下力等五法并常故。初云常连持
曰命。常命则以无始无终。而无断绝。以非色
为色。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作用为力。遍一切
处用无穷尽。不动名安。虽具力用安固不动。
被机有辨。无缘慈悲普施法药。虽破下释涅
卷二 第 28a 页 T38-0028.png
槃义也。初约自行明寂灭。虽施下次约化他
明寂灭。亦无所破者。以烦恼即智慧故。亦无
能圆者。以智慧即烦恼故。不得众生等者。佛
如生如一如无二故。是名下总结。三性净文中
亦二。初释性净。冲湛下释涅槃。初文云非修
等者。谓三千三谛始凡本具。非修因非修果
非作业非与业者。字误。作应作正。与应作期
非意业故。云非正业。非身口故云非期业。第
三十四经云。正业者。即意业也。期业者。谓身
口。疏释云。意是业体故也。以身口自然符会
有若期契。故云期业。本自下既非因果及以
三业。故知本来具足。非今修成果證始有也。
适始也。冲湛下释寂灭义。不生不灭者。由性
本寂灭故。名此性以为涅槃。虽在下举春池
喻以释之。如前记。五翳者。烟云尘雾修罗手。
以喻五住烦恼不污性净之理。犹如五翳不
隐月形。此言月形。即池内珠故。非五翳能隐。
随流等如前记。虽没下如来性品云。譬如王
家有大力士。眉间有金刚珠。与馀力士角力
触。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有
疮。命医欲治。医善方药知疮因珠入。其珠入
皮即便停住。广如经文。今以珠喻性净之理。
本来寂灭故云脓血不染。此三下明互融。不
得相离者。体性互融故。唯一法不可相混者。
体用既分自成三种。会之弥分者。即一而三。
故派之弥合者。即三而一。故横即竖故弥高。
竖即横故弥阔。更复重说者。更约法身以明
义也。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二
卷二 第 28b 页 T38-002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