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宋-智圆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5a 页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5a 页


No. 1766 [cf. Nos. 375, 1765]

*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夫涅槃无方。佛性无体。而菩萨见之谓之假。
二乘见之谓之空。凡夫日用而不知。故如
来之道鲜矣。古者能仁大觉悯群机之未悟
也。于是仰观妙理。俯立嘉号。圆常之经于是
乎作也。其体言见心。得兔忘蹄。不知纪极。洎
乎去圣踰远。人根渐钝故。四依大士撰之以
疏。童蒙之类又不能晓其旨。故人师申之以
记。俾因记以了疏。因疏以知经。因经以识理。
理斯达矣。孰为经乎孰为疏乎孰为记乎。混
而为一则如来之道不远而复。若乃考其功。
则记为启发之先也。故秉笔立言者。实难其
人。尝试论之。夫欲开前疑。决后滞者。必在乎
识也。学也。才也。匪识胡以宗圆理断是非。匪
学胡以晓群言通理论。匪才则言之不文行
之不远。三者备矣。始可与言笔削已矣。斯玄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5b 页 T38-0015.png
疏者。盖章安法师用智者义趣演龙猛宗旨
以申经意也。遂古作者莫之与京。圆不佞识
昧学寡才短。故非立言之人也。窃念斯文坠
地传受道息。于是辩理解纷而笔记之。乃有
玄记两卷疏记二十卷。文浅义迂实无所取。
意者。俟夫后世者。有达如荆溪者。忿我之纰
谬。秉洪笔敷丽藻而发挥之。俾斯经斯疏光
大于时。导无穷之机入秘密藏者。岂不功由
于我耶。夫经名者。题榜大理。经文者剖析众
义。众义由大理所出也。譬如观发源必知其
流多也。挹众流必知其源一也。故玄之五义
疏之五门。大底申明于此旨。使大理众义总
别相涉无越三德尔。夫三德者。实诸佛之所
證也。众生之所具也。生佛不二同归于心。若
然者。则首题之总。品卷之别。在我方寸。岂他
物哉。尝撰疏记以指归为名者。盖令于别而
识总也。今玄记以发源为号者。盖令于总而
识别也。此乃赞述疏主之微旨耳。岂古自我
作哉。抑又此之玄义皆用经语以成文章。具
引则文烦。略之又义阙。繇是粗徵经文。聊辅
大义。机要之名。又在此也。吾宗达人且不以
狂简罪我。或有可观无隐乎尔。时圣宋三叶
天子在宥之十七载。大中祥符纪号之七年
岁次甲寅正月既望。钱塘沙门释智圆字无
外。于大慈山崇法寺方丈。绝笔序云。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5c 页 T38-0015.png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一

宋钱塘沙门释智圆述

此玄义即章安旧文既辞旨尽善。故荆溪不
更修治。或曰。下文有此中遗一章之语。即知
亦经再治。今谓不尔。遗章之语盖后人签注
书者谬写。此乃鄙语常谈。岂是荆溪再治之
例。若再治者。应书云。四明不生不生下注阙
字。如梁氏删止观书三大章皆注阙字。今以
七义验之。知不再治。一者疏文再治则于总
题削大般二字。今此备有知非再治。二者题
下无再治之人号。故三者。或谓阙逸借使阙
逸治者之号。则不合显书疏主之名。例下疏
中。只合云顶法师撰。今既显书名讳知非再
治。四者文中全无私谓之语。知非再治。五者
准净名部。荆溪亦但删略疏文。而不再治玄
义。以此例彼知非再治。六者疏文旧本再治
二俱在世。而此玄义唯有一本。知非再治。七
者准下疏文释义有阙。则荆溪私加补助。今
既再治。何故不生一章阙遗无释。然义非难
见。但恐后学穿凿。故此评之。初题目二。初标
法。题玄义者。五章释题妙尽经旨。故称玄义。
二显作者。沙门者。此翻勤息。谓勤劳息断烦
恼故。瑞应经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若
乃息见思之妄心。达真谛之本源。藏通沙门
也。息尘沙之妄心。达俗谛之本源。别教沙门
也。息无明之妄心。达中道之本源。圆融沙门
也。又次第息三惑达三本者。是别沙门。一心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6a 页 T38-0016.png
中息三惑者。是圆沙门。今疏主即圆人也。然
沙门之名。于诸教中复通因果。今约疏主迹
说。乃住前因中沙门也。灌顶即名讳。华严第
十法云地名灌顶位菩萨也。经云。诸佛智水灌
其顶故名。为受职。故名灌顶。字法云小字非
凡。盖言十地之圣非三贤之凡也。俗姓吴氏
常州义兴人。祖避地东瓯因而不返。今为临
海章安人也。父夭早亡。母亲鞠养。生甫三月
孩而欲名。思审物类未知所目。母夜称佛法
僧名。师乃口效音句清辩。时共惊异。因告
摄静寺惠拯。法师闻而笑曰。此子非凡。即以
非凡为字。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才业日
新玄儒并骛。弱冠之岁进具律仪。洎拯师厌
世沐道天台。即陈至德元年。时俗寿二十七
也。智者辩才云行雨施。能领能记唯师一人。
故方集奔随为法上将。后于隋大业十年十
月。庐于天台之南。撰此疏文。越五年于安洲
绝笔。即唐武德元年也。常于章安摄静寺讲
说此经。值海贼抄掠道俗奔委师。挝钟就讲
颜无慑惧。贼徒麾幡诣寺。忽见兵旗曜日。持
弓执戟人皆丈馀。雄悍奋发。群贼惊散其感
通有如是者。事迹见唐续高僧传习禅科。若
乃撰疏之休徵为法之难苦。则下文详悉。以
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国清寺。春秋七十
二。将终之际身现微疾。室有异香。命弟子曰。
弥勒经说佛。入城日香烟若云。汝多烧香吾
将去矣。有同学智晞。智者亲度。于贞观元年
卒。临终云。吾生兜率矣。见先师智者宝座行
列。皆悉有人。唯一座独空云。却后六年灌顶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6b 页 T38-0016.png
法师升此说法焚香。验意即慈氏降灵。计岁
论期审晞言不谬。是故灌顶之名法云之字。
岂有过实之畏哉。撰者。鸠集文义解释之也。
本文二。初总序玄旨二。初标。题大般涅槃经
序者。以此序是开题序王。故别标之。如法华
玄别行经序。亦标云序王。或除削此题者。非
也。二夫正下正序二。初总叹三德宗归二。初
叹所诠宗极三。初双叹事理二。初正叹事理
融即二。初叹即事之理。二叹即理之事。理即
三千三谛之理。生佛一贯因果无殊。事即十
界迷悟之事。始终两异新故有别。然而即事
而理。波即水也。即理而事。水即波也。故此
事理是今经之所诠。斯教之极致故。于文首
举而叹之。初文者。正道即妙理绮互其文。正
以简邪道约能通。谓涅槃佛性之理。无二边
邪而遍通一切。故名正道。妙则不纵不横。理
乃无所不统。无始终之喧动。故称幽寂。无
新故之滞碍故称虚玄。又幽寂即妙理寂
绝。虚玄即正道虚通。而言正道幽寂者。盖
言正道即妙理故。妙理虚玄者。盖言妙理即
正道故。虽有二名而无两体。然则约理乃无
始终新故之异。约事则始终新故宛然。今谈
于理实不离事。即始终而无始终。即新故而
无新故。其犹指波即水也。二无始下叹即理
之事。即无始终而有始终。即无新故而有新
故。其犹指水即波也。波水融一理事谁分。
无明生死等者。无明对种智为始终。生死对
涅槃为始终。翻无明为种智。即生死證涅槃。
故本自有之者。无始本迷故。修因方克者由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6c 页 T38-0016.png
缘了因得智断果故。二此经下结为今经所
诠。非始之始等者。问向以无明生死为始。今
何故。以佛性三因为始耶。答无明生死体。即
三因。二若佛下复疏释成三。初按定。是则下
释上二句义。如即理事也。因理即果理故佛
性非因。果如下果理即因理故。涅槃非果。二
若因下复释上文。既显因果理同。则非但极
果所證之理。非新非故。下凡所具之理亦非
新非故也。文中反覆释成。故云因如不异果
如。果如不异因如。大抵只显因果理一耳。问
据前所释。乃以涅槃为新佛性为故。此中合
云非止涅槃之如非故。何以却云非新耶。答
若因果对明诚如所责。今虽分句释义。但显
因果理同并非新故耳。故下结云。是则佛性
涅槃因果之如。皆是非新非故也。三是则下
结成。三非新下结归三德。以理事对一性二
修。共成三德。一性是理以配法身。虽理本具
三。今对修成一。二修是事虽智断俱冥于理。
今对性但二。此即合性为一合修为二。若约
开说则修性各三。理具三法身。智即三般若。
断即三解脱。开虽成九。九只是三。三九互融
展转无碍。下明体宗用三。各各互具即此意
也。即理成解故曰非新而新。即理成惑故曰
非故而故。既惑解即理故种智不发。无明不
断而断。即一而三故。非点水之纵。即三而一
故。非烈火之横。不纵不横如新伊字。凡论修
性进否非一。显性录备明之。二辨能诠兴由
二。初通举一化利钝不同者。一切众生无不
本具三德平等无殊。但由熏习浅深故。成利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7a 页 T38-0017.png
钝差别。利根者于华严座席即悟圆常。故法
华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悉皆信受入如来
慧。其钝根者如聋如哑全生如乳。故须三味
次第调熟。来至今经方归秘藏。故法华云。除
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
是经入于佛慧。其有不定根性。则于三味得
悟妙理。对前名钝对后名利。由此根机不等
故。有五时之教差别故云。是以大圣赴缘等
也。顿即华严。渐即三味。鹿苑渐始。方等渐
中。般若渐终。法华涅槃会前顿渐归非顿非
渐。顿则下徵下经文證成其义。忍草等者。第
二十五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
得醍醐。雪山譬佛。忍草譬教。牛譬机缘。食
譬修行。得譬入位。顿机扣佛说圆顿教。闻
教修行解发入住。此證利根。于华严会悟三
德理。彼虽兼别且约圆说。渐则下第十三云。
从牛出乳。譬从佛出十二部经。即华严也。从
乳出酪。譬从十二部出九部。即阿含也。从酪
出生酥。譬从九部出方等。从生酥出熟酥。譬
从方等出般若。从熟酥出醍醐。譬从般若出
大涅槃。法华与涅槃开显义同。故经省之。此
證钝根。既于华严全生如乳。故须历三味渐
次调熟。至于今经方悟三德。故云次第圆满。
因前四味次第。得至今经三德圆满。故云次
第圆满。喻之下二十七云。置毒乳中乳即杀
人。酪及二酥置毒亦尔。宿习了因名为置毒。
藉今闻教毒发不同。若昔于二酥下圆乘种。
故今再闻无明即灭。名为杀人。此證不定根
性味味得入也。皆是下总结也。释迦。此云能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7b 页 T38-0017.png
仁。妙穷权实者。五时增减不出四教。教教所
诠岂离十界。藏通诠六。别圆诠十。由即不即
故分四殊。今能仁究竟显理。十界唯心九权
一实。权实理等故云妙穷。巧赴下亦由众生
理具权实。故感如来施权实教。权实虽异理
常平等。故不二门云。由众生理具非权非实
为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罄
尽也。爽失也。二今此下别彰。此经开通往昔
等者。开诸权门显今实义。故法华云。开方便
门示真实相也。密义者。佛若不说偏小不知。
故名密义。又已前显施方便。而密意在圆。今
谈此意故云显发如来方便密义也。毕竟不
入涅槃者。偏小之机。谓佛灰灭圆顿之机。知
佛常住。二此经下别序五章玄义。初序二。初
广序释名二。初翻名释义二。初约三德释二。
初通举梵文。二随文翻译二。初释别名三。初
翻对开章。二依章正释。二种烦恼生死者。界
内见思烦恼感分段生死。界外无明烦恼感
变易生死。免斯因果者。因谓烦恼。果谓生死。
通释下包广曰大。三德圆融包括百界故。俱
受大名圆融故。俱无二边之喧动故。皆称寂
灭圆融故。俱超二死之暴流故。悉名究竟。三
别通下结意。显题无上至极果者。即约究竟
所显涅槃。以立题也。二指通名圣教之总名
者。大小偏圆总名经故。事在别释者。如法华
玄义中约有翻无翻各有五义也。无翻五者。
以彼语多含此方单浅。不可以单翻复。应留
本音。既不可翻而含五义。一法本。二微发。亦
云显示。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有翻五者。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7c 页 T38-0017.png
一翻为经。二翻为契。三翻法本。四翻线。五翻
善语教。昔佛法初度梵汉未明。故有无翻之
说。乃是河西群学所传晚人承用耳。有翻之
家虽具五义。以经为正。以此方先圣之语悉
名经故以佛语为经。此义翻也。是以三藏中
但有经藏。十二部中但有经部而无线藏线
部等名。二若具下约三谛释。然三德三谛同
体异名故。前约三德。次约三谛。文分为二。初
重翻别名。二再释三字。初约真俗中俱名大
也。初明真谛。遍荡相著故。大故云大若虚
空。次明俗谛。体具三千故。大故云其性广博。
后名中谛。遮照不二故。大故云又名不思议
等。不因小相者。虚空绝待非对小名大也。二
约真俗中俱名灭也。初约真谛自行名灭。灭
凡夫生死故云灭。二十五有灭二乘涅槃故。
云及虚伪物。次约俗谛化他明灭。则随类现
形灭彼三惑故。云得二十五三昧也。二十五
三昧如圣行品说。后明中谛。灭真灭俗故。云
生灭灭已。生即是俗。灭即是真。二边俱灭故
云灭已。是则中谛名寂灭乐。三约真俗中俱
名度者。度以过越为义。三谛无著悉是过越。
咸得度名。不著于俗故云度于不度。不著于
真故云又度于度。又度此彼下约中谛明度
也。不著双照故云度。此彼之彼岸不著双遮
故。云亦度非彼非此等。此即生死俗。彼即涅
槃真。神龟者。中华古今注云灵龟者。玄文五
色神龟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见存
亡明于吉凶。水陆俱度者。譬中道度于二边
也。水喻生死。陆喻涅槃。二总揽结归三法等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8a 页 T38-0018.png
者。哀叹品云。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
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
面上三目。乃得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
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
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故知即一而三。即
三而一。方是涅槃也。二金刚下略序馀四。然
释名总论三法体宗用。别论三法。总既含别。
别不离总。故体即是大。宗即是度。用即是灭。
教相分别总别之三法耳。是故五章不出三
法。金刚宝藏等者。二十一经云。譬如宝藏多
诸珍异种种具足。佛道甚深奥藏。亦复如是。
多诸奇异具足无缺。名大涅槃。二边不坏故
曰金刚。含摄三千故名宝藏。无二死迁变故
曰恒安。无三惑热恼故曰清凉。不老不死即
常住不变也。置毒佛性者。毒喻佛性。五味喻
五道。二十七经云。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
醍醐皆悉有毒。名字虽变毒性不失。若服醍
醐亦能杀人。众生佛性亦尔。虽处五道受别
异身。而是佛性常一无变。应以见性破惑名
为杀人。即是今经大力用也。前引置毒喻五
时教。此引置毒喻五道机同引一文而用意
各别。毒鼓如第九经。譬如有人以新毒涂鼓
于众人中击。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不
横死者。是经亦尔。于诸行众中有闻声者。所
有三毒悉皆灭尽。虽无心思念是经力故。能
灭烦恼犯重造逆。闻已亦作菩提因缘。渐断
烦恼。除不横死一阐提辈。八自在我者。一一
多示一身以为多身。身数大小如微尘。充满
十方。如来身实非尘。以自在故现微尘身。二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8b 页 T38-0018.png
大小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轻重以满大千
之身。轻举飞空实无轻重。四色心如来一心
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五根六根互
用。六得得一切法亦无得想。七说演一偈经
无量劫义亦不尽。八见如来遍满一切处。如
虚空不可得见。具如第二十一经。常住二字
者。寿命品云。常当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
若有修此二字。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
处。四谛品云。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
即生天上。无上醍醐者。即经云。从熟酥出醍
醐如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也。二名含下结
极教之相也者。圣人被下之言曰教。分别同
异曰相。谓分别今经三德圆融。异偏小纵横
也。又望前诸部明圆虽同兼等则异。今虽重
施同知佛性故与兼等其义永殊。天竺五处
不同者。五国咸名天竺。而言音各异。天竺或
言身毒。或言贤豆。皆讹也。正言印度。印度月
名。月有千名。斯一称也。良以彼土贤圣相继。
开悟群生照临如月。因以名也。奢切小殊者。
谓言音大同。但奢缓亲切小异。如中国云摩
诃。东南称摩醯也。此间楚夏者。此则言音大
异。如中国云般涅。西北称涅隶。淮南曰楚。中
原曰夏。楚即蛮夷也。中原语正类彼中天。淮
楚语讹。类彼西北。春秋后语曰。楚之先季连
苗裔曰鬻熊。其子事周文王早卒。子熊任。任
生熊绎。成王举文武之勤。而封于楚蛮也。孔
安国曰。大国曰夏。双卷者。自有二经。一在
王舍城鹞山中说。名佛般泥洹经上下两卷。
即西晋帛法祖译。一在毗舍离国大林中重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8c 页 T38-0018.png
阁讲堂说。名大般涅槃经。亦上下两卷。即东
晋释法显译。而此二本皆是小乘。六卷名大
般泥洹经。亦法显所译。大本即无谶所翻六
卷。乃是大本前分耳。是义下斥古非也。肇论
下彼涅槃。无名论云。泥洹泥曰涅槃。此三名
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涅槃者正也。故
今云。为彼土正音。如言大者下以此方大含
多义以例涅槃。不偏翻一切至于此者此即
涅槃。大品云。一切法中涅槃为第一。又大下
名字功德品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神通者。
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心慧性究
竟开发。名之为大。故曰极号。常乐下总包四
德故名为大。故曰都名。故不可翻也者。以涅
槃多含故存梵语。是色声之法者。手书故属
色。口说故属声。不可下累书是色叠说是声。
意云。既书梵名不可更书华名也。又一梵名
具含多义不可累说。由是不翻。义岂可多者。
此师不许一名含多义也。但一下正示己义。
还引此方息字为例。问多训与多义。岂不同
耶。答不同。如训子息时。但有子息一义。故子
息名下更无多义。此皆人师情见如此。盖匪
通方。或训长息者。以生长训息也。暂时消息
者。此以调养为消息。报示消息者。此以音信
为消息。一名四实者。先陀婆一名。而有盐器
水马之四实。智臣善解者。菩萨品云。如是四
物共同一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
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
便奉盐。欲饮奉器。欲行奉马。经喻如来密语。
唯大乘智臣应当善知。四等者。谓慈悲喜舍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9a 页 T38-0019.png
也。亦曰四无量。无量从境四等从心。境虽无
量我心常等。以轻代重者。以智慧翻般若也。
真丹者。或云。震旦旃丹指那指难。皆梵音赊
切也。若准华严翻为汉地。又婆沙论中有二
音。一云指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
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即贬挫
此方非中国也。西域记。翻摩诃支那为大汉
国。或谓日出东隅其色如丹。故云震旦。真丹
者。此皆讹也。竺道生者。竺姓也。道生名也。
本姓魏钜鹿人。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后值沙
门竺法汰遂改俗受业因姓竺也。言涅槃圣
者。初生游长安。从罗什请法关中。僧众咸谓
神悟。后还建康住青园寺。寺即晋恭思皇后
褚氏种青之处。因以为名。以六卷泥洹。先至
京都。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阐提皆得
成佛。遂撰十四科。其第十众生有佛性义云。
经言阐提无者。欲击励恶行之人。非实无也。
以其见恶明无无恶。必有抑扬当时诱物之
妙。岂可守文哉。于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
见忤众。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显
大众摈而遣之。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若我
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疠疾。若与
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踞师子座。言
竟拂衣而游。初投吴虎丘山。旬日之中。学徒
数百。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龙升于天光影
西壁。因改寺名龙光。时人叹曰。龙既去已生
必行矣。俄而投迹庐山销影岩岫之中。僧众
咸共敬服。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
悉有佛性。与前所说合若符契。既获斯经寻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9b 页 T38-0019.png
即讲说。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于
庐山精舍升于法座。神色开明德音俊发。论
议数番穷理尽妙。观听之众莫不悟悦。法席
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
卒。颜色不异似若入定。于是京邑诸僧内惭
自疾。追而信伏其人鉴之至徵瑞如此。尝著
涅槃记。事迹委如梁传第九。其于涅槃独见
若此故。时人美之为圣。引下文引唱灭速灭。
即是译人翻涅槃为灭也。前家下今师判也。前
谓生公后指庄严唱灭速灭但约生身故云止
灭。于生复灭灭者亦灭涅槃也。二边俱灭故
称寂灭。白马引第二文。长干引第十五文。定
林引第五文疮疣即二死也。梁武引二十三文。
因中用智名断。果上惑尽名不生。睿师下睿
公释论序也。秦言者。秦有亡秦符秦姚秦乞
伏秦。今云秦者。姚秦。亦曰德秦。以符秦为前
秦也。睿乃什公门人。即姚秦时也。方册者。即
此土经籍也。礼记中庸篇曰。文武之政布在方
册郑玄注云。方版策简也。或曰。一扎曰简。连
编诸简曰册。故左传序曰。大事书之于册。小
事简牍而已。梵音不可变者。谓不可翻也。唐
三藏明不可翻。凡有五例。一秘密。如陀罗尼。
二多含。如薄伽梵。三此方无。如阎浮树。四顺
古。如阿耨菩提。五生善。如般若。今涅槃不
翻。应在生善多含之例。即时书之者即就也。
匠者。谓师谓什公也。受者。谓资谓笔受之人
也。谨敬也。四云下约所诠之理不可思议故。
双非华梵。又理难思故不可翻。而摩诃亦可
翻大故。非不可翻。灭据下法即五阴。人即假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19c 页 T38-0019.png
名。生死下灭生死妄法證涅槃真法。转凡夫
因人为极圣果人。以转释度义也。灭名目无
者。目谓题目以灭名题目其无。以度名题目
其有也。实法即第一义谛。假人五阴俱不可
得故。云俱灭相续即世谛。从因至果革凡成
圣故去。俱度三云下苦依身在名有馀。身智
俱灭名无馀。而非永免者。谓死已还生故但
名灭。佛于三界更不受生。方得名度。观师下
难开善。初解也。生死之人附何而度者。且人
之与法岂得相离。由五阴实法有众生假人。
如揽指成拳。故无异体。其法既已先灭。其人
附何而度。此难彼释灭义也。若生下人既可
转例知。法亦可转以人法无异体故。何得云
生死法灭耶。此难彼释度义也。今研下今师
以四教望之。次第破彼四解。三果生死未并
灭者。初果虽灭四趣生死。而有欲界人天七
生。二果尚有一生。三果虽无欲界生死尚有
色无色生死。故前三果未并灭也。凡法下约
有馀解脱难。子缚已断名因灭。苦依身在名
果未灭。若灰下约无馀难假法俱寂者。谓假
人宝法也。寂则不论度者。人既寂灭约谁论
度。又下下小教所谈二乘取證无馀无作佛
义。凡法都不灭等者。以三藏菩萨不断惑故。
不论灭。与不灭度与不度者。以本自不生今
则无灭。若法若人俱如幻化故。非但下灭伪
法。在十住灭真法。在十行灭伪法故度。凡人
灭涅槃故度。圣人言不涉真法者。彼释灭但
云生死之法。灭语不下释度。但云生死之人
转。故云不涉真不论圣也。灭之与度不纵不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20a 页 T38-0020.png
横者。灭即三解脱度即三般若。而体同名异。
三一相即不纵不横。既非下小即三藏。共即
通教。菩萨别教。佛即圆教。先圣法言唯兹四
教。彼既并非故不敢道。受此有无犹是苦等
者。领受二见故逼迫为苦。执此起惑故成集。
修行对治故是道。断常俱离故是灭。此斥开
善有无之义。全同断常。言犹是灭谛者。谓纵
灭断常未出三藏小乘。意未涉大故云犹是
灭谛之真。下开善所说尚非小乘灭义。云何
释今圆顿涅槃。若以至目有者。牒义。若双下
按定双目生死者。谓以灭度俱约生死以说
也。生死本自下正难。则无度法等者。实法既
无假人亦无故。云亦无度者。既不可下以生
死本空如幻化故。云何下生死尚不可。何况
涅槃耶。疣赘者上音尤。下之汭切。说文曰。疣
赘也。小曰疣。大曰赘。释名云。疣者。丘也。出
于皮上如地有丘。今以灭度之义。如彼疣赘
通真之理喻之虚空。若以下约别教破。且以
初地中道为涅槃。文中先邪次小。约二边次
第纵破也。纵非邪执乃是小义。纵非小义乃
是教道。二边定非中道。涅槃以名召法等者。
以灭度名召有无法。以有无法应灭度名。名
物尚存者。物即法也。能通拙者。且据三藏二
乘为破析色故。拙所通伪者。所證偏真非是
真实故。贫住化城者。乏大乘财食。犹如贫子
止住草庵。患佛道长远。譬之疲商权息化城。
法华开显破草庵之滞情。荡化城之执教。故
云久已被弃。云何下安用法华已弃之义。用
释今经圆常之名。偏邪二边者望当教但中理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20b 页 T38-0020.png
故。二边悉是偏邪。有不关无等者。有无不融
故非圆义。纵横狼籍者。各体故纵并得故横。
劫掠下掠力尚反。夺取也。经喻外道窃佛常
乐之名。喻以劫牛。今斥开善但得灭度之名。
如掠劫群牛。不知其义。如不解钻摇。三藏酪
浆尚犹难得。况通别二酥圆醍醐耶。又灭度
无明亦非究竟者。以破无明通分真故。灭度
究竟者。破惑究竟唯妙觉故。方得字上或有
灭度二字者。文误以后下后谓妙觉前谓分
真。第二第三者。文亦误。应云第三第二也。第
三约尘沙无明。第二约四住尘沙。初番即有
馀无馀尚不可。以第四番中分破释涅槃。况
用第三。第二尚不可以第三第二。况用初番
小乘义。以释圆顿极果涅槃耶。亦应凡夫从
此至彼。便应是度者。准前开善立义。乃云度
者。永免之名。不云从此至彼今此例难也。既
得以已有还无释灭。例应以凡夫死此生彼
释度也。文中初难凡夫展转复并。意云。既许
是灭即应是度。若不是度亦应非灭。何得云
灭通凡夫度唯圣人耶。若圣下次难圣人既
许灭义。同凡例应度义亦同故云圣人从此
至彼等。若同下结难也。若同小乘凡圣。则近
同小果。非至圆极之高。狭唯六道非包十界
之广。若异下借使异小凡圣。但是通别。是故
亦非高广。云何下结斥应作四。四十六番者。
难第三第四解。亦应例前二解。作四教难之。
故有十六。今文存略。前二解各约四教则成
八。后二解各合为一。故但十番。然后二解文
虽但一义。各含四。第三约有馀无馀及以三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20c 页 T38-0020.png
惑。则已该四教。第四既约近狭非高广。以斥
之则高广在圆。近狭收三义各含四。其旨焕
若。明哲下示存略意。哲智也。时人下示研难
意。薳音伟远也。已如前说者。如前依开善翻
名也。释其下依翻释义。于中分二。初且寄历
别为释义故。次正约圆融为显理故。非前历
别无以显后圆融。非后圆融无以会前历别。
故知圆融更无别法。但是达前三九互摄耳。
复于二文。皆徵下哀叹品中秘藏之说。以显
其义。于次第中引法说文用结三身故云秘
密藏者。名大涅槃。伊字三点。首罗三目。只是
譬说。还譬三德故无别途。今就义便点。是文
字宜结解脱。目能照了宜结般若。至圆融释
乃取合譬之文以结其义。故云法身亦非等。
故哀叹所谈秘藏法譬合三义无别趣。既用
法譬以證历别。合文以證圆融。乃知二文义
归一揆。不可见下斥云未是今经正意。便弃
历别别觅圆融。若得此意至下释经用别用
圆处处多尔。秀出者。秀亦出也。又荣也。智境
照发相应者。以智照境由境发智。境大智大
故曰相应。境即法身智即报身。应身自在者。
应遍法界如镜现像。形对像现故曰无能遏
绝。非生非起者。前生即因后起即果。照无下
以遍以足释其圆义。照无不遍者。圆灭周遍
照三谛故。发无不足者。性灭具足发三智故。
虽境智双举。正显报智圆灭耳。照遍故明穷
发足故境极。逗必会者。以四教法逗权实机。
随自随他示生示灭。称机无乖故曰必会。取
必克者。义同上句克胜也。诸佛之师也者。诸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21a 页 T38-0021.png
佛即智师即是境。境能发智故称佛师。非四
即之此岸。非究竟之彼岸。非分真之中流。非
能契智非所契理。无始因无终果。实相绝待
故并非之。故云故名实相度佛师度故。诸佛
亦度者。境既绝待智亦绝待也。以境智不二
故。此虽明智正在示境论云下释论赞般若
偈也。境发智故名佛善来。智照境故名佛穷
底。如如智等者。全境如为智如故曰如如智。
全智如为境如故曰如如境。佛无碍者。即大
义。自度度他者。自既出二死。亦令他出二死
也。度他故彼利益。自度故我利益。一切周悉
者。等彼十界故名周悉。浅深别异者。于三番
中各有深浅也。法身则深二身则浅。性净涅
槃一切种智则深。二净二智则浅。身智脱不
同故别异。未是今经正意者。意本圆融说有
次第。今据所说故非经意。意者下正约圆融
三法。即三智等者三法。谓三法身也。以理智
用皆可轨故。同受法名。三智即三般若。三点
即三解脱。法身即一切种智性净涅槃。报身
即一切智圆净涅槃。应身即道种智方便净
涅槃。三法下两番融即。初明九三相即。次
明三一相即。良由九只是三三只是一故也。
三法即九法者。以身智脱各开三故。九法即
三法者。以合三身为法身。合三智为般若。合
三脱为解脱故。不三而三下明三一互融。不
得相离者。即三而一故。不得相混者。即一而
三故。涅槃之名遍布诸处者。涅槃是安乐法。
诸处即十法界。此乃约事以辨故。有十界浅
深之殊。猕猴者。毛诗草虫经曰。猱猕猴也。楚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21b 页 T38-0021.png
人谓之沐猴。腾枝跃树者。后汉王延寿王孙
赋曰。缘百仞之高木。攀窈袅之长枝。河伯者。
水神也。名天吴。山海经云。天吴八首十八尾。
亦曰水伯。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
噞喁上音验。下牛凶切。说文云。众口上见也。
淮南子曰。天且雨也。鱼已噞噞。修罗怖畏得
归依处者。谓与天主斗战奔北。故怖入藕丝
中即归依处也。欲界报法等者。即人中饱足
为乐。是报法也。断欲界结等者。即第二十一
文多用。善因者。谓断结之言。皆在人中悬发
上二界定。故云善因。若三下婴儿行品文也。
八万等者。初果八万劫成菩提。六四二及十
千。如次对二三四果及支佛。以由界内经生
多少故。成菩提赊促有差。经有三文。第十云。
成菩提。十九云至大涅槃。二十云。得阿耨菩
提心。委释如疏记释论下诸文明菩萨法界。
多明三教菩萨。或但取别教。今此乃以圆教
分真名菩萨界。故知从初发心即指初住故。
引此经十住见不了了。證成其义。唯取极果
为佛界。问三教菩萨及圆住前。何不明之。答
欲显极果住大涅槃。是经正意故。且以真因
为菩萨界。馀可准知。各有涅槃义也。随情逐
事者。十界事别各谓涅槃。此翻法胜者。亦法
尚是阿罗汉。佛灭度后八百年中。于婆沙中
取三百偈以为一部。名杂阿毗昙。又撰增一
集文中解二涅槃。皆先立义。次引證悉。是今
经第二十一文也。灭烦恼即子缚断。离诸有
即果缚断。皆是有馀者二乘虽断果缚无明
全在。是故望佛仍是有馀。故引胜鬘證成其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21c 页 T38-0021.png
义。昔灭下昔教小乘以灰断为涅槃故云是
尽。今经大乘以常住为涅槃。故云非尽。若依
下约别义正斥。今昔相对者。昔小今大俱有
涅槃。正是通途之义。非别显今经圆极涅槃
也。若擘下盖约别义以弹剥之也。故云义则
不然。肌谓肌肉。理谓凑理。张平子西京赋曰。
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注
云。言此人弹剥善恶虽毫釐肌理之间。亦能
分擘。何者下牒彼立义所灭则异者。彼以灭
烦恼为有馀灭生死为无馀。若尔下今师正
难也。法尚既于小乘以断见师子缚为有馀。
断生死果缚为无馀。若例大乘。亦应以破根
本无明为有馀。破变易生死为无馀。此则大
小两教各有二种涅槃高下硕异。小既未破
无明。岂得以小所得二种为大乘有馀耶。汝
今既以小乘二涅槃为大。有馀则应小乘。已
破无明入菩萨位也。故云若尔至同佛入无
馀涅槃也。何事下既若二乘已破无明入菩
萨位。何故复被弹诃言非大乘耶故云被诃
言非也不断下出诃小之文。不断根本无明
故。不到三德彼岸故。门外草庵非长者宅内
故。云何下结责也。此约别义则大乘二种涅
槃。唯佛及證。不应对佛云小是有馀也。又若
下约通义例斥。通则九界皆应对佛称为有
馀。何但二乘。皆不得然者。然是也。谓皆不是
大乘有馀也。岂非佛性通耶者。安乐性即佛
性也。前明涅槃约事通于十界。如云寒狱以
热为乐等。今明佛性约理通于十界。且取通
义故得例答。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一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 第 22a 页 T38-002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