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集解-梁-宝亮迦叶品之第四¶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3c 页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六


 广释一阐提计无因果事
 论阐提生善根义
 论阐提断三世善根义
 明断善根人有佛性义
 广释九住八住等五种六种七种佛性义
 广说解佛性不同皆失中道

* 迦叶品之第四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善男子断善根者。

案。僧亮曰。将欲咨问断善者。先问疑著是谁
耶。

迦叶言世尊何等人辈能断善根。

案。僧亮
曰。问利钝二根。何者能断善耶。

善男子若有聪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别。

案。
僧亮曰。有世智辨聪。利根之人。能断善根。
僧宗曰。第六翻广明起耶见。故断善根也。

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

案。僧亮曰。断善之与正定。皆由利根。何者。
若外亲善友。则正。若外离善友。则断也。此说
断善之始。第四譬邪见分也。

如是之人能断善根(至)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案。僧亮曰。向明断善由邪见不信。今说生邪
见所由也。道慧记曰。邪见破言无施有六事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4a 页 T37-0584.png
也。

复作是念无父无母(至)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案。道慧记曰。谓无父母有六事也。

复作是念一切世间(至)是故当知无善恶果。

案。道慧记曰。谓无善恶有三事也。

复作是念一切世间(至)作是观时能断善根。

案。道慧记曰。举六事。破圣道涅槃。兼无圣人
也。

善男子若有众生深见如是(至)及三恶道破僧
亦尔。

案。僧亮曰。结能断善根者。必是利智。
不得正解。从痴起见。推求谬执故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何时当能还生善根。

案。僧亮曰。第五生善分。从塞求通也。偏执
者。不能分别。能断善根。不执者。则能分别。
还生善根。下说佛性不定。事须分别。即是生
善之义也。僧宗曰。大段之第二。明还生善也。
宝亮曰。大段之第五。明还生善也。众生虽复
断于善根。而于受苦之中。得厌苦心发故。还
生善根。相续不断。以至佛也。然就此文中。言
辞甚旷。略分为五别。第一先明还生善根。定
因果之性。第二明中道行。第三引佛三种语。
令物虚怀。明佛语无方。不可定执。第四明佛
性有无。第五辨得失。以结上也。

佛言善男子是人二时(至)初入地狱出地狱时。

案。僧亮曰。初受苦时。心则生悔。善则还生
也。若受苦已切。心乱迷浊。不知生悔。临出之
时。乃至悔也。僧宗曰。此利根人也。宝亮曰。
若极利根。如五百婆罗门等。止入地狱。即能
生善。以此人聪明故也。亦由先来未经大苦。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4b 页 T37-0584.png
今报生地狱。即觉苦重。便能思惟推寻。悟所
作非理。即得改心也。若神根小。复不如至。出
地狱时。在后馀报。方能改革也。其中万涂。不
可定也。道慧记曰。初入之时。受苦始尔。神明
未惛。犹得正识。后出地狱。所受苦轻。展其生
心。所以二时。得生善也。

善男子善有三种(至)断三世因故名为断。

案。
僧亮曰。过去已灭无。故不可断。未来未至。故
不待言也。断三世因名断者。以现在一念善
心为因。能生后善。今以邪见障此善心。不得
生故。名断三世因也。僧宗曰。明断三世善也。
是故不名断过去果者。若过去因。感果已定。
报在后生。此报当来必受。故不断也。即此报
家之因。因亦是定。亦不可断也。文中略故。但
言不断果耳。过去之因。感果在当。因体已灭。
云何可断耶。断三世因。名断善根者。若现在
有善。即是现善。此善应过去。即过去善也。现
在之善。当来相续。即名未来善也。今以此身。
成一阐提。恶业现前。故现善应生不得生。即
是断现善也。此善若生。便谢过去。以不生故。
故无所谢。即是断过去善也。此当来种类。应
续而不得续。即是断未来也。从义而言。此之
文略。何者。现善能感来果。今断现不起。是则
断因。既曰断因。果无从生。岂非断果。亦应
云。断果以略故。但举因耳。宝亮曰。夫生善为
理。皆三世中也。若过去曾起者。理不可断。但
约现在。遮未来故。谓之断二世也。此中云断
三世因者。若现在所起之善。此善即谢在过
去。为过去之因也。现在善发。由曾起之善。力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4c 页 T37-0584.png
用相资也。未来善起。亦由现在为因。因故使
种类相续也。今现在既断。便是三世之中。善
因不起。故言断三世因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为是未来为遍三世。

案。僧亮曰。凡有四问。此第一问。夫有法不
应三世。今定何世所摄耶。僧宗曰。凡有二问。
初问佛性三世摄不。次问阐提现在有佛性
不。若有。不应言断善根也。若无不应言断善根也。若无不应悉有也。宝亮曰。凡有三
难。第一举果性作难。问断善根人。有佛性者。
此佛性为在过去。为在未来。为在现在。为遍
三世。若使佛性。在三世者。云何言常耶。第
二难云。若断善根人。有佛性。是善岂得言断。
若使无者。佛云何言断耶。第三遮佛意。若谓
亦有亦断者。复不得言佛性是常也。道慧记
曰。问有三重。二重如上。第三重谓。若不全有
全无者。应半有半无也。故云亦有亦断也。智
秀曰。将欲为难。先定佛性。三世之中。在何世
耶。下作三翻难也。

若过去者云何名常(至)三实四善五净六可见。

案。僧亮曰。第二难也。本无今有。是现在
也。已有还无。是过去也。将有未起。名未来
也。法在三世。是无常也。佛说性常。次以常义
决之。必定当得。證未来也。必定可见。證现在
也。佛性有六者。引佛说也。二證性常。二證
可见也。智秀曰。第一约就三世。为定难也。初
令是常。非三世摄。后就二世责。令是世摄。不
得是常也。

若断善根有佛性者(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5a 页 T37-0585.png

案。僧亮曰。第三难也。智秀曰。第二举佛性。
是善一句。为双关难也。若阐提有性。不应言
断善。善若断者。性不应有也。

若言佛性亦有亦断云何如来复说是常。

案。僧亮曰。第四难也。四难之意。皆责佛说不
定也。智秀曰。第三引佛所说常教。为防难也。
佛性若常。是则定法。若不定者。不得言常也。

佛言善男子如来世尊(至)三者随问答四者置
答。

案。僧亮曰。佛意。夫诤以偏执失中。今法
理不同。答有四种。不可一向定说也。僧宗曰。
今先牵四种答者。意在分别答也。宝亮曰。未
是正答难也。且举佛有四种语法耳。下次第
解释。以分别答为答也。智秀曰。四种答问。别
是一科法门。今取分别及置答。以释其难。故
先总列四章门。下别释也。

善男子云何定答(至)有如法住是名定答。

案。
僧亮曰。理无二故。不须分别。谓定答也。

云何分别答如我所说(至)名为道谛是名分别
答。

案。僧亮曰。说有二种。谓法说义说也。法
说总而略。义说别而广。故云分别答也。

云何随问答如我所说(至)为贪瞋痴说一切烧。

案。僧亮曰。有义自分别。不假问答者。自有
法总义别。须问而后答者。举如来诚旨。以为
释也。

善男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至)六少见是名分
别答。

案。僧亮曰。先答第二问。佛性有常无
常。事须分别。不可执常为问也。七事者。具八
自在。四乐四净。无漏见法性。皆名真实。无学
法门。皆得少见也。僧宗曰。将欲提其第二问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5b 页 T37-0585.png
故。先举果地诸德。及后身菩萨法出分别答
也。宝亮曰。十力等乃至佛性七事。皆是果地
佛性也。后身菩萨佛性有六者。十住佛性中。
多明缘因性也。一常者。十地少见真我常。故
言亦常也。无漏之解。一得不失。亦言常也。二
净者。除烦恼之秽也。三真者。不杂伪也。四实
者。体用非虚也。五善者。纯净心也。六少见
者。谓果性如此分别也。道慧记曰。答初问
也。明此佛性则非三世。而是常。自馀则是三
世摄也。智秀曰。答初难。明佛性虽复名义是
一。然在果得为七。在因则六。便为不定。岂可
闻断三世因故。便执佛性。为三世所摄。谓是
无常。作定难耶。

如汝先问断善根人(至)得名为有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称其第三问也。答其有无两关
难也。僧宗曰。今明断善根。人悉有如上诸三
昧及菩萨性也。答意谓。汝问若有。则不名断
善根。我言当有善根。岂得言一切有佛性者。
我言无者。现在竟不可得。未来必有。岂得断
善根耶。是二障未来者。正次现在。具有烦
恼障。未来不得速成佛。故言无耳。非是永无。
名分别答也。宝亮曰。且答第二难也。谓断善
根人。亦果果头七种佛性。亦言十住六种
缘因之性。是二种佛性。障未来故。名之为无
耳。定当得故。名为有也。但以现在惑障。两种
性不现故。便字曰无。岂得云断善根人。无佛
性耶。智秀曰。明二种性。现在无故。不在断
例。以别断馀善故。阐提义成。以当有故。言悉
有也。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5c 页 T37-0585.png

如来佛性非过去非现在(至)未具见故名为未
来。

案。僧亮曰。兼答初难也。难云。性有三
世。今明非三世不可说有。便三世摄。少可见
故。名现在者。以少见故。名后身也。过去具但
二世也。未具见故。名未来者。未具见即少分
见也。学身说有。去来非无学也。法瑶曰。答前
为过去。为未来。为现在。为遍三世问也。须分
别之。佛果非三世。佛缘性三世也。缘因体又
是因者。又是果者。故曰佛性。因故三世。果亦
三世也。正果佛性。非三世也。故言果非三世
也。后身菩萨。因缘观智。即是佛种性。此初一
念为现在未满足为未来。过去无也。十住观
智。由因而生。观智佛性故。亦得名为佛性。此
佛性亦有因法。亦有果法。皆三世也。未有正
果佛性故。不得言非三世也。僧宗曰。答初问
也。问云。若三世者。则是无常。今答云。性有
因果。若是果性则常。非是三世。若是因性。如
后身菩萨。见在少见故。亦得言现在。未全明
了故。亦得言未来也。言其现在未来因。故言
尔也。实非三世。若得果时。则不得尔。正以在
因之时。必当见故。义言其当也。以现在少见。
便义言其见也。即非三世。岂为无常。及至五
种。明阐提当必有故。亦得言有。始是分别答
也。宝亮曰。答第一难也。明佛性非在三世中。
复不为三世所摄也。后身佛性在三世者。明
缘因性。现在少分见故。得名现在。未来方得
具足。亦名未来也。道慧记曰。此释第一难。兼
释第二难也。又曰此正答第一问也。又曰此
合结释二问也。智秀曰。此下故是答第二难。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6a 页 T37-0586.png
兼释初定性所在也。三世摄者。其在因也。不
摄者。在果也。

如来未得阿耨多罗(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从学至无学。相续有二说。佛性
果亦如是者。亦三世摄也。僧亮曰。若未得无
上道果时。故是缘因佛性。悉三世摄。果则不
然者。谓佛果性也。有三世者。十住以还。缘因
性有非者。佛果佛性也。后身菩萨佛性因故。
亦三世摄。果亦如是者。此是十住以还缘因
性。前念为因。后念为果。亦三世摄也。

九住菩萨佛性六种(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已断结习。粗惑已灭。说常不
同。后身常也。宝亮曰。既一向在观。无复出
入。故馀常名也。

八住菩萨下至六住(至)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八住下至六住。未断见习。故说
无常。无三界烦恼。故说善也。宝亮曰。九住十
住。同得常名。而八住以还无者。故知八地
初心。犹应有出入观也。中忍已上虽无。夺
不与名也。

五住菩萨下至初住佛性五事(至)四可见五善
不善。

案。僧亮曰。善不善者。类三界烦恼。说
不善也。宝亮曰。善是缘因。不善是境界因也。
六住虽有无色界细惑。为苦用轻。不甚迫心。
故不与境界名也。

善男子是五种佛性(至)故得言有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上称第三问。兼答第一广分别
已竟。今还结第三也。七种六种是缘因。阐提
现在无也。五事有不善。虽是烦恼。非断善烦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6b 页 T37-0586.png
恼。于阐提亦是当有也。宝亮曰。上来所明。佛
性断善根人。必皆得故。故言有也。

若有说言断善根者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名
置答。

案。僧亮曰。答第四问也。明有是未来
有无是现在无也。答以决定。而佛性不定。若
作定说。而疑者不决。不应置答。若说不定。所
疑以决。不须重答。是名置答也。法瑶曰。答前
亦有亦断问也。断善根故。不得言定有也。善
根还生。不得言定无也。可言亦有无者。此
明万善缘因性也。宝亮曰。答第三难也。答
意云。不可定说有。不可定说断。若言定有定
无。此名置答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我闻不答(至)何因缘答而名
置答。

案。僧亮曰。如馀经说。不答名为置答。
故发问也。

善男子我亦不说置而不答乃说置答。

案。
僧亮曰。语少也。应云不但说置而不答。乃名
置答。义现于下也。

善男子如是置答复有二种(至)以是义故得名
置答。

案。僧亮曰。一不答名置也。二答而置
也。不答而置者。止无义之问也。答而置者。去
其偏著之情也。宝亮曰。自有不答。亦名置答。
自有答而呵止。不为解释。亦名置答也。佛今
用后解故云遮止。莫著也。道慧记曰。我亦不
说置而不答者。不答乃名置答也。又曰。亦不
说不答。是置答也。又曰。亦不说置不答也。乃
置而为答也。一者遮故遮其执也。二者莫著
不听其定著也。两种置答。通有此二义也。又
曰。遮止者。是说置答也。莫著者。是默然置答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6c 页 T37-0586.png
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非是过去现在未来。

案。僧亮曰。上未说因体。今更问也。僧宗
曰。更问出体相。令人识也。宝亮曰。上解佛果
非三世。其义乃了。但果名滥于生死。迦叶致
问。显此旨也。智秀曰。上虽明性。从于因果三
世摄不摄义。未出其体。今发问以显之也。

佛言善男子五阴二种(至)亦非过去现在未来。

案。僧亮曰。此普是因中也。始者为因。金刚
为果。犹是有为。不免三世也。言亦非谓佛果
也。宝亮曰。因之与果。俱三世摄。前念五阴为
因。后念五阴为果。故因果俱三世也。非三世
者。唯果佛性独脱也。智秀曰。正答问也。若是
变易地带应。故具五也。

善男子一切无明烦恼等结(至)如来佛性犹如
醍醐。

案。僧亮曰。正因性也。上说佛及十地
佛性不同。未说凡夫佛性。今从凡夫至佛。更
以譬说辨其精粗也。得善五阴者。缘因性有
漏善。须陀洹以上。辨无漏有精粗。从正因生
也。僧宗曰。此辨正因性也。言此神明是佛正
因。因此能生善五阴。乃至菩提。以众生如杂
血。以有烦恼在体故也。如众生皆精血得成。
明虽有佛性。要假万善。得成佛也。须陀洹。斯
陀含。同断欲界思惟未尽。有少善故。佛性如
乳也。那含断欲界尽。譬酪。罗汉三界惑尽。譬
生苏。缘觉至十地菩萨。断三界外惑。如熟苏。
佛如醍醐也。宝亮曰。分别两问既竟。更总收
一切万法。无明等死。无非佛性。或正因。或缘
因。或境界因。随义往取。尽能助果。故是佛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7a 页 T37-0587.png
性。通论既竟。欲使其旨无遗。仍该明凡夫令
事都尽。是以谈众生佛性。如杂血乳。善恶未
分。义言杂也。乃至众生佛性。阶给之异。如
文所说也。智秀曰。上唯明菩萨。未出凡夫及
小圣人。又虽明佛性可得。盖约因中诸人说
为不同。然未释其所以。故此中并显之。明因
中诸法。皆有能得之义。以此为异也。

善男子现在烦恼(至)佛性亦尔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草譬凡圣佛性也。牛譬后身菩萨
也。牛食草即成醍醐。譬后身见性。即成佛
也。僧宗曰。以有现在烦恼。故不得睹。岂得言
无耶。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断善根人有佛性耶。

案。僧亮曰。广上置答。未来未起。阐提不应
说有佛性也。僧宗曰。犹执见有为难也。宝亮
曰。明义粗障欲结还生之旨。故迦叶更致此
问也。智秀曰。迦叶亦同未违。所以有问也。

佛言善男子如诸众生(至)佛性力因缘故还生
善根。

案。僧亮曰。凡有者。有三世也。众生是
相续假名。总三世为一有皆属之。终不能生
果者。明未至无用。三有用别。现有则能断也。
未有则生也。故说定无矣。僧宗曰。有过去业。
现在有果。未来业未起。故不得有果也。佛
性乃非三世。而现有烦恼故。善业则无。以不
见佛性。便义说为断。非为永断。以未来佛性
因缘。故还得生也。宝亮曰。佛今还以譬辨。如
众生有过去业。故招现在果。虽有未来。而业
未有。故不能生果。果虽未生。以现在烦恼因
缘故。能断善根。以未来善业因缘力故。故能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7b 页 T37-0587.png
还生也。智秀曰。佛约业以明义也。有业则得
果。有众生则能得佛。故言有佛性耳。

迦叶言世尊未来云何能生善根。

案。僧亮
曰。上言未生无果。今问其生义也。道慧记曰。
问意以未来无善。云何能生于善耶。

善男子犹如灯日(至)亦复如是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法起名生也。日性是明。虽复未
起。性自无闇。名为破闇。善恶之性。性自相
违。善生则恶灭也。宝亮曰。此人乘过去善为
因。现在善知识为缘。则能灭恶生善也。智秀
曰。虽未出性能破闇。佛性未来。能生善根。
其如此也。是少分譬。可善消息取之。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众生佛性非内非外。

案。僧亮曰。广上分别答也。以偏执生诤。终
断善根。分别中道。去其偏执。此皆答不得定
说之义也。法瑶曰。色阴为外。四阴为内。缘因
性耳。正因佛性非色。非内非外也。上来非内
非外。非有非无。中道义也。是以复发斯问也。
僧宗曰。此大段第三也。若论得旨。则不假复
明。犹人未解故。尔就上明还生明佛性三世
摄。将来作佛。要修善故得作佛。自下中道观。
是以次明此中道。可有七段。第一以合用明
中道。第二非有非无。以释成内外明中道。第
三寄乳酪遣执。以明中道。第四明如来有随
自意语。明如来所解。不同凡夫。正以不善。解
诸法因果。随物而说。岂可随语生著耶。第五
明寄七种语以遣著。有因语果语。自有因中
说果。自有果中说因。云何于此生著。第六还
定因果。明有果时无因。因时何得已有果耶。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7c 页 T37-0587.png
第七寄七种人譬明也。云何言非内非外者。
难佛前句也。宝亮曰。此下第二大段。明中道
佛果。佛性非内非外。上师子吼品。以明果非
即正因中有。亦非缘因中已有。然复不离五
阴得故。言非内非外。今此中明一切法善恶
等。尽是佛性。恐人情迷故。迦叶谬领。即捉上
语作难也。谓若一切法。尽是佛性者。是为无
一法而非者。上何故言佛性非内非外耶。智秀
曰。上明当性是众生有。复言即是五阴。恐物
情偏执。用乖理衷。此第三大段。为除惑执。辨
明中道。显当果之性。非是有无离于内外也。
有三别。第一从此讫三种。正显中道性。非内
非外离有无。第二讫恒河譬。最后随自意语。
举如意语。可得随缘。说为多种。况明佛性。不
可定执耶。第三科简虚空与佛性之异也。

佛言善男子何因缘故(至)众生佛性是中道耶。

案。僧亮曰。谓汝先已解。解则不应复问。而
今问者。则是失解也。僧宗曰。指前师子吼品。
已广明中道。今不应复问也。宝亮曰。此中
佛意。谓我之所言。非内非外者。乃果性不在
内不在外。此为中道耳。汝何忽失意作此问
也。慧朗述昙爱曰。上云不善五阴。及善五阴。
悉佛性故。迦叶复问。若使五阴是佛性者。云
何而说非内非外耶。欲令广释内外有无二
种中道。道慧记曰。圣说不定。中道之理。既不
可定执。众生云何作定执耶。欲令去著会中
道故。发问求解也。

迦叶言世尊我实不失意(至)不能解故故发斯
问。

案。僧亮曰。迦叶承旨。仍拂迹也。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8a 页 T37-0588.png

善男子众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时有解或有不
解。

案。僧亮曰。明一切法。皆是中道。不应偏
执也。僧宗曰。众生不解即是中道者。谓不解
即惑。惑时无解。是则非内。解时无惑。是则非
外。故云即是中道。宝亮曰。谓众生不解。无有
自性故。次此下云。或时有解。或时无解。解与
不解。二俱从缘。众生亦是从缘。相与无性。尽
是中道。但使不执令二彼俱虚也。若不如
是。是则偏著矣。道慧记曰。分中道文为八段。
第一明内外中道。第二辨有。第三去执。第四
显三种语。亦是去执。第五显七种语。第六简
定因果。第七以七人通譬因果。第八偏为果
作譬也。此第一明内外中道也。智秀曰。迦叶
已申其执意。意在为物。佛自此下广显中道
也。

善男子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内非
外。

案。智秀曰。此下二种。辨中道。此下第一
先明非内非外中道。以破异人所执也。后第
二寄六种因缘。虚空菟角等。明不有不无中
道。

何以故凡夫众生或言佛性(至)离阴而有犹如
虚空。

案。僧亮曰。举异执也。略有二种。第一
器中果者。虽器无果。而性在阴中。离阴则无
也。第二如虚空者。佛性是常。五阴无常。如空
性阴所不摄也。

是故如来说于中道(至)故名中道是名分别答。

案。僧亮曰。常是果性。无常是因性。二俱性
不偏。名为中也。僧宗曰。凡夫所计。理则不
然。佛性之理。理非内外。先举六入。以显义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8b 页 T37-0588.png
也。若言但内二。俱不当也。今言佛性。假内假
外。合用者。即有正因。即有境界因。不离此而
成。故就合用之功。以为中道也。就辨合用中。
有五翻。此即第一翻也。

复次善男子云何名为非内非外(至)是名分别
答。

案。僧宗曰。第二就缘因。以明合用也。

复次善男子或言佛性(至)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案。僧宗曰。第三就果上真应。明合用也。

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至)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案。僧宗曰。第四就闻慧思慧。以明合用也。

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至)亦内亦外是名中
道。

案。僧宗曰。第五略举行。明合用也。大意
为显因果非内非外耳。支流有此五翻。明合
用也。

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至)亦内亦外是名中道。

案。僧宗曰。宝珠以常现为内。金藏以不现
为外也。

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至)众生佛性非有
非无。

案。僧亮曰。辨有无相续中道也。虚空
于人。不可见有常。不可见定有也。佛性亦不
可见有非常。不可见不定有。有不同空。是有
中道也。菟角于人。是无定无也。佛性于人。是
无不定无。是无中道也。非有非无者。非虚空
之有。非无非菟角之无。亦有者。是当有也。亦
无者。是现无也。僧宗曰。此第二以非有非无。
释内外也。言所以尔者。正以非有故非内。正
以非无故非外。佛性虽有。非如虚空者。言虚
空体无。故见在于人有用。佛性见虽无。而当
必有。不同空也。无故不同菟角者。言菟角是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8c 页 T37-0588.png
永无。此性非永无。故不同也。宝亮曰。外道计
虚空是定性有法。然佛性虽有。而是当有之
有。不同外道所计之有也。又不同菟角之无。
菟角必不生。佛性是可生。岂得同此之永无
之无也。道慧记曰。明虚空于现在虽有。而虚
空终不可睹见。而佛性之有。可以心眼了了
睹见也。内则是有。外则是无。不内故非有。不
外故非无。所以是有无中道也。智秀曰。第二
寄六因缘。辨非有非无中道也。此第一因缘
也。

善男子若有人问是种子中(至)众生佛性亦复
如是。

案。僧亮曰。以譬申其旨也。时节有异。
其体是一者。花果是树分。而树是有分。树分
则时异。有分则体一。体一则有。时异则无也。
僧宗曰。明诸法非先有无。况正因佛性。非有
无也。宝亮曰。外道计言。外四大力强。能增长
内四大。而内四大力弱。不能增长外四大也。
今佛言不尔。无有外四大力。独能增长内四
大者。何以然。如谷子是内。地水等是外。若言
力强故能增者。何故水土与谷子。初并时不
即生。要待后时方生。而不尔。当知先有谷子
为正因。后得水土为缘因。故次第得生。何容
直外四大力。能增长于内四大耶。智秀曰。第
二因缘寄辨种子。以明理也。所以者何。以下
逆取伏难之意也。明虽复果不即子而有果
必关子。虽复时节先后而始终。得为不异一
假。故得称言子有于果也。

若言众生中有佛性者(至)应定答言亦生不
生。

案。僧亮曰。已释中道竟。今举其以明乖
迦叶品之第四¶ 第 589a 页 T37-0589.png
中道也。有净不净者。释学与无学。相续是一。
不净名学。谓众生也。净名无学。谓佛也。岂容
学中。别有无学耶。定言亦生不生者。中道
之旨既显。合结劝。令识定答之要也。智秀
曰。复释一伏难也。缘闻上说。及释伏难。便生
执云。别有果法。已在因中。今明众生即是者。
约不异假以明众生当得作故。故言即是以
义而推。不得别有果法已在因中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