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集解-梁-宝亮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37c 页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三


 辨信 辨直心
 辨戒 辨善友
 辨多闻 论阐提有佛性义
 释阐提名
 释九地菩萨见法有性所以不见佛性
 明法佛有二种说一者有性二者无性为
众生故说为法性为诸贤圣说无法性
 辨菩萨无所见即一切法
 辨大涅槃空 出阿难不见空事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38a 页 T37-0538.png
 辨信不信相

*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至)四者亲近善友五者
多闻。

案。僧亮曰。第九病行功德也。病行说
五行之始也。信为行首。故先说也。质直者。信
恶则不作。信善则勤行。故次说直心也。身口
之恶须戒。故次说戒也。行善须师。故次说善
友。近善友而闻法。故次多闻也。僧宗曰。既通
广前三行。随明戒定。有相似处。即杂广上义
也。宝亮曰。以此法为体。从信心为始。乃至
多闻。

云何为信菩萨摩诃萨(至)脩大涅槃成就初事。

案。僧亮曰。信三宝者。知归处也。然归必须
行。以施为行始。次说施也。行即是乘。乘有实
假。次说二谛。以一乘是第一。二乘是世谛。下
释云。速得解脱者。小乘是迟。今说为速。于
小者是速。若不说小。则永处生死。说则离故。
故名速也。圣人性者。不坏信也。宝亮曰。夫信
有三品。从外凡夫。讫闻慧中人。悉通名为信。
信乃万阶。要居不定位故。来为下品。若信
首五根立。至世第一法。名曰中品信。受得真
无生解。去至九地。通为上品信。然此中所明。
信取于中品。何以故。因此信立。资之入空。登
见谛道。自此以前。下品之信。非不远藉。但未
是坚固。位既未定。所以不录。若远途而相承
理故忘言。然入佛法海。要须信为首。此心亦
立。佛法中宝。自然次生。是故今者。先标归三
宝为初。表信立之始也。虽复信有三宝。若不
信有行六度之因。其行亦不成。是以经文广
列所信之事。然此中列信境出二种。第一义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38b 页 T37-0538.png
谛。无信于二谛者。信生死是忘有。即体无
性。此据大品以来。开空有二门。后更称信。第
一义谛者。信神明妙体。真如之第一。故知。今
教所明真者。非昔教之性空。若此信一立。便
识生死虚妄。依如来藏。有脩道断痴。除因灭
果。显出法性之涅槃也。

云何直心菩萨摩诃萨(至)若生烦恼则堕恶趣。

案。僧亮曰。先就化物边辨直心。后更约
事。明但使关理莫闻耶正。皆称直也。

如是菩萨若见众生(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

案。僧亮曰。终不说之者。说恶增二罪。
赞善长二福也。云何为善。所谓佛性者。善中
之少。唯阐提也。宝亮曰。谓正因性也。唯此为
真善。而非是缘中所生者。若举用来明者。能
得于善果。亦名曰善。为物说言。身中有佛性。
令心欢喜。发心行道。

尔时光明遍照(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案。僧亮曰。难意谓。若阐提闻赞佛性。而发
心速者。上云不治之义。则非也。举上五行之
始。阐提不可治之文。此第一难也。僧宗曰。第
一有三种病人者。难直心也。言不应叹佛性。
发菩提心也。何以尔耶。上说三种有自然可
差。有毕竟可治者。如其自差。则不假叹性。
知其必死。虽叹何益。虽引三人。意欲取二人
为难。宝亮曰。德王仍设五难。所以建章唱
言。初发五事。悉得成就者。若此五事成。则能
除病。若不成就。便不能治病。今去还明三种
病人。故知广病行。第一难言。如来上说三种
病人。第三人闻法不闻法。自然得佛。今云何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38c 页 T37-0538.png
言赞叹佛性。令众生方发心耶。

世尊若遇善友诸佛(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故。

案。僧亮曰。第二难也。僧宗曰。第二难
言。不能发心。复不然也。若言有性。必当成
佛。宝亮曰。第二难言。第一人若闻法不闻法。
皆不能发。是亦不然。此人有佛性。佛性是
善。自能向佛。佛何故言都不能发心耶。

世尊如佛所说何等名为(至)云何佛说断诸善
根。

案。僧亮曰。第三难也。僧宗曰。第三难言
不可治。若遇不遇。俱不可治者。夫为恶不过
阐提。此人既有佛性。此不可断。当知断善之
言。未为理实也。如佛昔说十二部经善有二
种者。此第三家子句言。既不断佛性。便是性
在身中。既在身中。便应遮地狱。此就见用为
难也。宝亮曰。第三难不应受阐提名。就此难
中。开为两关。若阐提有佛性。佛性是善。何
故言断诸善根。名一阐提耶。后关言。如佛昔
说十二部经善有二种。一常二无常者。难意。
用正因性善作常。缘因善作无常。若如此缘
中所生善。虚而无力。可不能遮地狱。正因性
是常。力用应强。何故不遮一阐提不入地狱
耶。

如佛往昔说十二部经(至)作如是说言一阐提。

案。僧亮曰。第四难也。

世尊若因佛性发阿耨多罗(至)三菩提无有是
处。

案。僧亮曰。第四难也。僧宗曰。第四难
言因佛性。自然成佛。不假广说十二部经。宝
亮曰。第四难从若因佛性。发无上道心。下明
佛性力强。应自然成佛。何须广说十二部经。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39a 页 T37-0539.png
劝人修行。下即引二譬来。助其成难。喻正
因力。应自至于佛也。

世尊诸佛如来说因果性(至)如是之义云何相
应。

案。僧亮曰。第六难也。僧宗曰。第五执
因中已有佛性。故得成佛也。宝亮曰。第五难
言。说因果性。非有非无。亦复不然。若因中无
果。云何能生佛菩提树。正以有故。能生也。

尔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至)能摧波旬所立胜
幢。

案。僧亮曰。将欲答问。先赞叹也。僧宗
曰。答中先答第二。次答第三。次答第三家子
句。因答子句。义势似答第一第四。别答第五
也。宝亮曰。将欲答难。先赞叹之。明已问得
时。师徒二人。互相称誉也。

善男子如我上说三种病人(至)若不遇者则不
可愈。

案。宝亮曰。释二乘人。何以故。此人
有九因缘不能去。若无此九事则去。何者为
九。一知食不安。而反食者。二乘人自知已所
得果。不如于他。而强执为是也。二多食者。二
乘人求果心并故。所以不能远取佛果也。三
宿食未消。而更食者。有漏中四倒。伏而未断。
而今更起佛上四倒也。四大小便利。不随时
者。执相心固。断结不以理也。五病时不随医
教者。不行菩萨大乘之化也。六不随瞻病教
者。不从善知识也。七强耐不吐者。强执二
乘果为是。不舍小而从大也。八夜行者。无明
心多也。九房室过差者。欲速灭此身。无馀之
乐。正有九病。若闻法即回心而去。如其不回。
则难可开化。

善男子如我上说若遇不遇(至)若不值遇则不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39b 页 T37-0539.png
能发。

案。宝亮曰。答初难也。僧宗曰。先腾
三种病人。未是答也。宝亮曰。先释第三人。决
定去者。此人殖因久。自能向佛。不假闻法。

如我上说若遇善友诸佛菩萨(至)何以故以命
尽故。

案。僧亮曰。答第二第三难也。僧宗曰。
答第二难也。其难言。既遇与不遇。悉不能发。
此人当得菩提。今答言。阐提时断善根。及
其后生善之时。非复阐提。此人遇与不遇。俱
不离阐提心。是故言不可治。不言断当性也。
宝亮曰。答第二难。言若阐提有佛性。决定不
去。是亦不善。佛答意云。我言不能去者。此
当阐提心时语耳。不言舍阐提心后。亦不能
去也。其未舍阐提位时。虽有佛性。而非是善
若舍此心后。非复一阐提。云何不能去耶。

善男子一阐名信提名不具(至)诸善法故名一
阐提。

案。僧亮曰。答第四难也。僧宗曰。此答
第三难。其难言不断佛法。云何言断善根。
今答言。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
阐提。岂以无师佛性。名阐提耶。宝亮曰。次答
第三难。难言。阐提有佛性。云何名断善根。佛
今答言。不具。信故。名一阐提。明佛性非信。
善亦不从具生。众生五阴。是发信心之具。正
因佛性既非善。又不从五阴具生。云何可断。
若正因佛性。从五阴具生。然则众生五阴。是
发佛性之具。经亦不应言佛性非信。众生非
具。以此义推。当知。众生五阴。依正因性有。
非是正因性。依五阴有。然此中推检。与胜鬘
经明义一种生死。依如来藏有也。非如来藏。
依生死故。得知文义微證理𥅟然矣。下去诸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39c 页 T37-0539.png
句义例亦尔。但佛性非是缘中所生之善。又
非是不善。何以尔。正因之性。既不从方便而
得。云何可断。然能得善果。复非不善。阐提乃
断缘中所生者。故得一阐提名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即堕三趣故名一阐提。

案。僧亮曰。答第五难也。僧宗曰。答第三子句
也。以当有故言有。既非已有。云何责能遮地
狱耶。譬如王闻箜篌音者。此成向答也。言欲
闻其音。必须方便。不可一往而求。佛性亦尔。
要假方法也。因此仍答第一第四难也。其第
四言。若有佛性理然自成。何须说十二部经。
今答言。虽是有性。要须说。亦如箜篌之音也。
第一难言。若必不差。则不须治。今答言。虽不
可差。既不断佛性。若闻说十二部经。则为外
缘之益也。宝亮曰。牵第三难后关来。仍答
第四难云。一阐提实无果性。若使有缘因之
善。可遮已不入地狱。即既无缘因善。云何得
遮耶。登即引譬。明凡夫愚痴。无有智慧。闻佛
说众生身有佛性。谓言此五阴身。即时已有
一切种智。十力无畏。不假脩行。卧地自成。责
佛现有此不当是无道用心。然众生之身。即
时乃有正因。要应积德修道。灭无明障。闇黑
都尽。佛性方显。缘具之时。尔乃有用。其事如
箜篌。要须众缘具。故声方出耳。今一阐提。正
断于信心。故堕三恶道也。

善男子如汝所说若乳无酪(至)不讼彼缺名质
直心。

案。僧亮曰。答第六难也。僧宗曰。答
第五难。今言不得一向已有。以当有故言有
也。如乳卧至一月。则不生酪。若以一渧。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40a 页 T37-0540.png
颇求树汁。至即成酪。以其缘具足也。若乳
中先有酪者。何须待缘耶。难作能作者。言
政以具此直心等五事。所以能为此难忍之
事。乃至不惜躯命。深识空相故尔也。宝亮
曰。答第五难。执因中有果。今明万法从缘。
无有自性。若缘会则有。未会便无。岂容因
中已有果。若已有果。何须众缘。以无性故。
故得成佛也。答难既竟。还举前结句。以是义
故。菩萨常赞人善。故名直心。结句后偏就菩
萨心。约事来明直心也。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质直(至)是名菩萨质直
心也。

案。宝亮曰。向解释未周。便致问难。
答既已毕。更脩前宗也。宝亮曰。答难已竟。举
前以结旨也。

云何菩萨脩治于戒(至)脩大涅槃是第三戒。

案。僧亮曰。尸波罗蜜者。无上四恶。能度苦海
之称也。宝亮曰。戒从信生。道心既正。所发
之戒。不见戒相。为波罗蜜也。

云何菩萨亲近善友(至)具足第四真善知识。

案。僧亮曰。一主浣衣者。知垢净故。应教不
净观也。一金师子者。知风火之气。应教数息
也。宝亮曰。真善友者。唯诸佛也。今命篇举
菩萨者。以具上三心。能近善友。复能为人。作
善友也。未具足故。乃引事为證。

云何菩萨具足多闻(至)成就第五具足多闻。

案。僧亮曰。多闻本使息苦。不必文广事多。唯
在理深除惑耳。宝亮曰。第五具足多闻者。若
随言而取。唯是闻慧。不通思脩。然此中释意。
恐备合三慧。今辩多闻。便有六阶。从浅之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40b 页 T37-0540.png
深。靡所不收。第一就小乘十二部。明多闻。第
二重置于十一部。唯取方广经。亦名具足多
闻。第三除法华以前经。十二部唯受持。今涅
槃经为多闻也。第四就一四句偈。如雪山菩
萨中说。第五直据常住二字。第偏谈法性妙
体。如如常不说法。绝于言相。以为多闻。若能
如此冥至理。最为第一多闻。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难忍难施亦复
如是。

案。僧亮曰。难施能施者。作义是总。施
义是别也。何者。外事横来。能安为忍。舍由内
起。能安为施也。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至)何以故脩空三
昧故。

案。僧亮曰。举二事。一谓慈悲。二谓解
空。以此二事。不见其难。故能为难事也。宝亮
曰。次从难作能作。下去开为三事来。赞叹上
成就五法人。正以资上所解。便悟万法虚假。
有所施为。不问自他。无复分别。若微有所存。
便乖于理。何故如此。正集空智力尔。终日为
物。竟无所为也。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虽复脩空不能令
空。

案。僧亮曰。欲明脩空之为益。故假难以
显之也。僧宗曰。一切诸法。性自空者。承前言
为难。前言以善识空。能为难忍。今问识空之
旨。设二难也。若性自空。空则无见。若性不空。
虽脩何益。僧亮曰。时众于此空理。恒生怖畏
心。未能顿忘。故德王因此。仍设二难。去物执
有之心也。佛上言脩空三昧。无复瞋喜。今将
开两关。故先定言一切诸法。为当体性自空。
为万法不空。菩萨脩定之智强。使作空耶。仍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40c 页 T37-0540.png
结初难云。若性自空。何须脩空耶。第二难云。
若性自不空。云何脩空。其令空耶。

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至)诸佛菩萨是魔
眷属。

案。僧亮曰。非地水火风。不离地水火
风者。五根是假色。是则根一。而大四故。第
一义空不离四。而说俗谛空也。俗谛空故。无
一等四。执为空也。非青非黄。破实色亦尔。非
有非无者。具三中道空也。以相似相续似常
也。凡夫不了。说有说常也。宝亮曰。就佛下答
去。先遣第二难言。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万有
若是可得不空。有竟无可有。岂有可得有乎。
既不可得。故知。从本来不异空。但于病者为
有。于觉者常无。故一家所引。如虚空华。于不
病者。未尝有也。虽于病者为有。于不病为
无。而不病之者。亦非不知。病者之妄见。故圣
监之日。二智无亏。是以梵行中言。一切世谛。
于如来尽是第一义谛也。从色性不可得。下
更据法来明。先破假名色。非四大者。明地水
火风。本来性空。无有自体。此明真谛不离地
水火风者。不离四大有用。此是因缘虚搆。
但有名用。明俗谛也。非青黄赤白者。次破实
法色。明青黄色等。本来不有。此是真谛。不离
青黄等者。亦是虚搆因缘妄有。但有名用。此
明俗谛。有竟不有。亦无有可有。无竟不无。亦
无无所无。法相如此。岂不空耶。正以菩萨具
上五事。见万法空。所以无复瞋喜。

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至)见一切法性皆
空寂。

案。僧亮曰。次举初问来答。法虽自
空。若不脩空。则不识有为不有。要须体有。方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41a 页 T37-0541.png
得会空也。因此下即借譬来辨。如一切法。性
无常故。灭能灭者。非别有一灭法能灭。即法
体起时。字之曰性。法体灭时。谓之名灭。明
万法亦然。直体性空。故脩空见空。亦无有一
空法。来空此空也。虽引譬證体相是空。但人
情。于上譬中生疑。今且据向塔喻。为语也。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至)空是无法为何所
见。

案。僧亮曰。空者。便承闻为难。异物本
无具难咸。物本无咸性。而使作咸者。非空则
为倒也。若唯空复无所见。更成前难也。

善男子是空三昧见不空法(至)夜为夜相云何
颠倒。

案。僧亮曰。法无常故。灭能灭者。如木
无常。火能焚之。生能生之者。牙有生相。水谷
能生也。善男子见不空者。答其初难。不言性
不可空。就世谛假。用于众生心之所见不空。
今如假而识即是照空。是以非倒也。如贪等。
但就世谛是有。得恶果报。乃至色性。亦如是
也。若凡夫定执为实。可使是倒。明菩萨不作
此解。非倒也。以夜为昼。则为倒。此明如假而
知。如空而识。岂为倒哉。

善男子一切菩萨住九地者(至)以不见故则见
佛性。

案。僧亮曰。见法有性者。见空则见常
也。九地不见常。以不见空。是故十地。但少见
也。宝亮曰。经文正自如此。故知。九地以来。
唯见无我空。非真无相理也。既所观是事。无
非真我空。故言。见法有相。非是执性见有。正
以脩无我多故。未能见佛性也。

诸佛菩萨有二种说(至)以是义故脩空见空。

案。僧亮曰。虽渐教说有。终期为空者。见法空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41b 页 T37-0541.png
故。脩空三昧。令得见空。无法性者。亦脩空
故。以是义故。脩空见空也。宝亮曰。有法性
者。云有世谛用也。无法性者。明本来是空。正
以不见空故。令脩空。以得空。是以脩空三
昧也。亦因脩空故。见诸法空也。

善男子汝言见空空是无法(至)见一切法性无
所有。

案。僧亮曰。法性无有。菩萨则无所见。
与法理会。假称为见。实非见也。宝亮曰。次答
后关也。实如汝问。若存有所见。非谓为见。菩
萨所见。故见佛性也。

善男子菩萨不但因见三昧(至)见一切法皆悉
是空。

案。僧亮曰。不但三昧见空。六度亦空
也。宝亮曰。遍历六度万行。明无性相。

是故我在迦毗罗城(至)成就具足第九功德。

案。僧亮曰。举事以證释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脩大涅槃(至)入大涅槃常乐
我净。

案。僧亮曰。以自涅槃。复能教人。令得
涅槃为体也。此先说自得者也。僧宗曰。第十
功德。以三十七品为体者。此三十七品。即有
戒定慧。可以广前。随于三行之中。有明戒定
慧处。悉可以广也。何等众生。于此经不生信
者。言于经生信。则能行三十七品。终得成佛。
若不生信。则永沦生死。明十功德既毕。冥诫
未来。可不染生敬信也。

为诸众生分别解说(至)若不信者轮回生死。

案。僧亮曰。教人令得。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于是经中不生恭
敬。

案。僧亮曰。上说有信者得。不信者不得。
今问信不信相也。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第 541c 页 T37-0541.png

善男子我涅槃后有声闻(至)是名甘露贸易毒
药。

案。僧亮曰。说破戒者不信。

以如是等恶比丘故(至)不能信顺是涅槃经。

案。僧亮曰。破见者。不信也。

善男子当尔之时若有众生(至)即见佛性入于
涅槃。

案。僧亮曰。还结信者。不治自差也。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具足成就第十功
德。

案。僧亮曰。领解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