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集解-梁-宝亮梵行品之第二¶

梵行品之第二¶ 第 496c 页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七


 明慈悲有实益
 广明慈心中布施发愿事
 广明菩萨所脩之慈即万行
 广明慈益象见师子力士移石卢至长者斯
那大多女人及提婆达多憍萨罗贼流离太


* 梵行品之第二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如是之观非虚妄
耶。

案。僧亮曰。第三门明四等。是实行也。难
有两意。此以虚行为难也。僧宗曰。难有三重。
此初重云。众生在苦。不蒙救拔。證慈非实也。
梵行品之第二¶ 第 497a 页 T37-0497.png
宝亮曰。此下大段之第三也。明慈是实行。将
辨此理故。迦叶先作虚妄之难也。此中凡六
翻。此下第一释慈体是实行。迦叶引五事。證
其无实之难也。

世尊若非虚妄实与乐者(至)威德力故一切受
乐。

案。僧宗曰。第二重难。如其必益。是则众
生必应离苦也。

若当真实不得乐者(至)云何得与此义相应。

案。僧亮曰。此第二难。明虚行不应得实报也。
僧宗曰。第三重难。以果验因。二事相违。虚实
未辨。请求解释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诸佛菩萨真实不
虚。

案。僧亮曰。初偈说世间慈也。行人以施
是实行。故以施福。脩世间慈。不及其一况出
世间也。何者。虽慈一人。与世之乐。施不得
尔。升降可知矣。僧宗曰。就此明慈有实益门
中。有五翻为證也。初明脩慈实能转境。第二
明慈能断烦恼。第三明慈为万善根本。第四
明慈即万行。第五引果地之慈。證真实不虚
也。佛是穷慈之极。得知因地亦有实益也。虽
可有此五翻。若欲对向三问者。此五翻悉證
慈有实益。并答初问。下当更题。第二问出别
答也。此偈言。慈之功用。乃于诸行为胜。岂
但实益而已。不可以声闻是虚。令菩萨益
虚也。二问既释。则第三问自然释矣。宝亮曰。
佛将答难。先叹之也。偈明实益格量功德。
何者。有人止于一人边与慈。欲与其乐。始
终必得出生死也。答人虽复供养无量五通
神仙。以为福田。不如于一人边起慈。十六分
梵行品之第二¶ 第 497b 页 T37-0497.png
中之一也。供养仙人。乃得生死之报。若拔一
人苦。实获出世之利也。又化无量人。得出于
生死。当知慈是实也。释慈有实益之义。文齐
于此。

云何知耶善男子菩萨(至)是实思惟非不真
实。

案。僧亮曰。五事證慈。此第一明能令境
虽不实。而物得实益。如由金得乐。土即为金。
若无金生乐。金即为土无异。小大相容。当事
皆实。而得其用也。

复次善男子云何名为(至)以是故名真实思
惟。

案。僧亮曰。第二以断结。故知非虚。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案。僧亮曰。第三事以慈能生万善。岂
得非实耶。僧宗曰。身被毒箭者。谓悭贪箭也。
眷属欲令安隐者。诸佛菩萨也。即命良医而
为拔箭者。令诸福田。往就乞也。且待莫触者。
方复优量。可施不可施。或财物多少。时节
可不也。菩萨亦尔。若行施时者。合譬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常应勤发如是誓
愿。

案。僧宗曰。言依离身一尺六寸者。如
下经文。又曰。衣服离身四寸不堕。便是一边。
四寸四边。为一尺六寸也。此则举其四边。彼
乃言其一面耳。

善男子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至)以是义故实非
虚妄。

案。僧亮曰。六度是菩萨别行。说施一
事。馀五可知也。其馀诸行。与三乘共行。由佛
说故。以慈为本也。先说人后说法。不净至无
我等观。说行相也。燸法至见道修道。说得果
深浅也。正勤至八圣道。说深浅法之名也。四
梵行品之第二¶ 第 497c 页 T37-0497.png
禅至无诤三昧。说定名也。他心智至佛智。说
智名也。谓皆以慈为本也。

善男子能为善者名实思惟(至)如是无量无边
功德。

案。僧亮曰。第四事说万行即慈。除苦
为慈。三乘皆是灭苦。要得实者。则灭苦也。思
惟是慈。尽苦名乘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所脩慈心为无利
益。

案。僧亮曰。第五事明慈。现有实益。故发
问。

佛言善男子菩萨之慈(至)是实思惟非无利
益。

案。僧亮曰。有二种必受苦。一以不救故。
二以虽得小乐。更增重苦也。谓一阐提者。夫
定受苦报。亦非但阐提。馀业亦有。而其相难
辨也。受苦不定者。谓与乐则得。不与则不
得也。遥见师子者。夫不慈之物。有遇之者。则
便生惧。大悲之人。有逆值者。实自然生乐。
以凭师有在也。僧宗曰。前有两关。同明慈
有实益。已遣一关。将显事迹。是故迦叶重有
前问。佛即释。

善男子我说是慈有无量(至)大涅槃经亦不可
思议。

案。僧亮曰。明法身无缘。有感斯应。以
显大慈之功无出入异者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