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 700b 页
涅槃义记卷第四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上来第一教示三归趣入之始。自下第二教
其中道趣入之终。于中初先法说以教。如因
乳下喻说以教。法中有四。一许教趣入。二若
我住下正教趣入。三我与无我性无二下结
劝受持。四我先于下引说證成。初言我今更
为汝说入如来藏许教入也。对前云更。更说
在后是以言当。委说名善。显实令證名说入
藏。第二教中文别有四。一对凡夫断常偏见
明法相二。二凡夫于中无疑已下对遣凡夫
有无二见明理无二。三若说苦下对二乘偏
见明相实二。四若言无明缘行已下对遣二
乘差别二见明实无二。第一第三两二何别。
第一宣说生死涅槃法相之二。第三宣说因
卷四 第 700c 页 T37-0700.png
缘法相实性之二。第二第四无二何别。第二
段中宣说法性有无不二。第四段中明其实
性前后不二。如乳酪等牛味不二。并显诸法
相实不二。就初段中先明凡夫断常偏见。以
是义下对破情见明法相二。明凡夫见中文
有五对。初对明过。中三正辨断常二相。后一
明其见起所由。就初对中若我住者举其常
见。常见之人说有神我住五阴中名为我住。
即是常法不离于苦就之显过。外道宣说神
我是常。故从其意说为常法。五阴是苦。我住
阴中名不离苦。若无我者举其断见。断见之
人说无生灭假名之我乃至涅槃真我亦无通
名无我。修行无益就之彰过。以无我故无所
资润。故无所益。中三对中初对约就我无我
见以别断常。第二约就常无常见。第三约就
苦乐二见。就初对中若言诸法皆无有我牒
前无我。生死涅槃二俱无我故曰皆无。即是
断见结断异常。若言我住牒前我见。即是常
见结常异断。第二对中若言一切行无常者
举无常见。此说生死涅槃之法二俱断灭故
曰无常。非是前后流变无常。即是断见结断
异常。诸行常者举其常见。谓说五阴诸行皆
常。复是常见结常异断。第三对中若言苦者
举其苦见。此说世间假乐全无乃至涅槃真
乐亦无通名苦见。即是断见结断异常。若言
乐者举其乐见。说生死中定有真乐名为乐
见。复是常见结常异断。下明二见起之所由。
由常起断。由断起常。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
中修常堕断见者求常不得故生断见。修一
卷四 第 701a 页 T37-0701.png
切断前常见者求断不得故生常见。喻中因前
移后足者断常二见互为前后。合文可知。上
来第一明凡偏见自下第二对破偏见明法相
二。先辨后结。辨中三对。一苦乐相对以辨二
法。二我无我对。三常无常对。于中无常苦与
无我是生死法。常乐及我是涅槃法。生死法
中苦名不善是生死因。无我烦恼是生死缘。
无常财物是生死果。理实齐通。隐显言之。涅
槃法中乐名为善是其圣道。我名秘藏是其
涅槃。常名佛法僧正解脱是其菩提。理亦齐
通。隐显故耳。就初对中以是义者。以是凡夫
偏取皆是断常义故。理须并学修馀法苦皆
名不善修馀法乐名为善者。学观名修。苦是
生死。乐是涅槃。相对辨异是以言馀。不善苦
因。因从果称故名为苦。亦可苦果从因以目
说为不善。善是乐因。因从果称说之为乐。亦
可乐果从因以名故说为善。第二对中修法
无我是生死法。生死无实又不自在故名无
我。烦恼是其生死之缘。以有烦恼所受不实
不得自在。从果立称故曰无我。亦可无我从
本以名说为烦恼。又此烦恼性是不实不自
在法故名无我。是故无我即是烦恼。修馀常
者是涅槃法。此正是我举常显之。良以说我
喜同情取。法以常别名曰秘藏。正是涅槃。涅
槃真我微隐称秘。备德曰藏。所谓涅槃斥其
体相。妙出诸有名无窟宅。修馀无常是生死
法。即财物者生死果报名为财物。修馀常者
是涅槃法。谓佛法等斥其体相。此之佛法是
菩提耳。下次结之。当知如是佛法中道当相
卷四 第 701b 页 T37-0701.png
正结。离二说真显其中义。离前凡夫断常
二边故名中道。非无二中。自下第二对遣
凡夫有无二见明理无二。于中有二。初明凡
夫二见乖中。二如四大下佛教无二。前中两
句。初言凡夫于中无疑彰彼凡夫不识中道。
凡夫于彼无二中道无心攀缘故不生疑。尚
不生疑乌能识知。二羸病下彰彼凡夫建立
二相。初先立喻。病人喻凡。解劣称羸。闇惑婴
心说以为病。餐受邪法名服苏已。取有著无
名力轻便。苏性软弱。病人服之体无坚强。随
物倾倚名力轻便。邪法如是。凡夫听受取有
著无不能正住。如力轻便。有无不定合以显
法。下明如来破遣情二教以无二。于中有四。
一对向后段有无之病许教除断。二开示已
下对向前段。于中无疑许教趣入。三若言有
者智不应下对前第一正教除断。四若言有者
不应默下对前第二正教起入。就初段中先
喻后合。喻中四大其性不同各相反者喻前
有无二见相反。良医善知随其偏发而消息
者喻明如来知过偏强而为除断。合中初句
四大不同略而不合。但合后句良医消息。如
来亦尔于生如医合前良医。知诸烦恼体相差
别合前善知。而为除断合前偏发而消息之。
除断之相如后文说。第二段中开示秘藏清
净佛性常不变者对前凡夫。于中无疑许为
开示令其趣入。开相如后。自下第三正显向
前为除断相。若言有者智不应染教断有见。
若闻法有。有智之人不应染著取为定有。若
言无者即是妄语教舍无见。若说一切诸佛
卷四 第 701c 页 T37-0701.png
皆无。乖违法理故是妄语。自下第四正显向
前开示秘藏佛性之义。明其佛性非有非无。
若言有者不应默然明性非无以非无故应为
他人说性实有。不应默然。彼云何有。分别有
二。一法佛性从本已来且过恒沙一切佛法。
如矿中金。二报佛性从本已来于其心中有
可出生一切德义。如矿中金有可造作庄严
具义。亦复不应戏论诤讼彰性非有。云何非
有。分别亦二。一法佛性离一切相离一切性。
故名非有。云何离相。如净醍醐。体虽是有而
无青黄赤白等相。亦如一切众生心识。体虽
是有而无大小长短等相。佛性如是。体虽实
有而无一相。云何离性。如来藏中具过恒沙
一切佛法。不离不脱不异。是诸佛法同一体
性互相集成。未有一法别守自性。故言离性。
二报佛性本来但有可生之义而未有体。如
树子中而无树体。性既如是。于中执定无不
乖理。故劝舍之。文中初言亦复不应戏论诤
讼正劝舍有。舍有同前。是以言亦。前劝舍无
更劝舍有所以言复。若执定有言不应法。即
名戏论。执有乖空。是故劝舍。以有此过故劝
不应。但求了等教取正义。舍情专理故曰但
求。所求如理即是其论诸法真性。凡夫已下
举过劝舍。道言戏论诤讼不解即显不者堪
能解也。问曰。今此说非有无。与彼向前第三
段中破有破无。有何差别更复重来。释言。前
者为破情见。今此所论为明道理。又复前者
就彼世谛因缘法中破定有无。今此正显如
来藏性非有无义。与前不同。所以更辩。自下
卷四 第 702a 页 T37-0702.png
第三对彼二乘偏见之过明相实三。良以二
乘执相迷实。故佛就相辨实教之。文别有五。
前三就其染相显实。后二就其净相显实。此
五番中例应有三。一举佛昔说。二明愚人执
相迷实。三明智者解相知实。但今文中言有
隐显或有具者有不具者。就初番中但有堕
二。略无第三。若说于苦是第一句举佛昔言。
佛昔于彼小乘法中说身皆苦。愚人便谓身
是无常一切苦等是第二句。此名声闻以为
愚人或名凡夫。以不知实故名愚人。心不会
正故不名圣说为凡夫。谓身无常苦之所以
说一切苦。正执为苦。此明执相。复不能知身
有乐性彰其迷实应举智者。翻前可知故略
不举。第二番中三句备有。若说无常是第一
句举佛昔言。凡计无常譬如坏器是第二句。
此名声闻以为凡夫。寻言执相故计一切皆
是无常。如坏喻显。此文略少。准前应言复不
能知身有常性不知常性即是迷实。有智人
下。是第三句。应当分别总劝分别。不应已下
别教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劝舍执相。何
以故下教令知实。言何以故徵前起后。何故
不应尽言无常。我身即有佛性种子正教以
实。
第三番中若说无我是第一句举佛昔言。凡
夫当谓一切无我是第二句。彰彼二乘执相
迷实。然此文中但明执相。略无迷实。智者已
下是第三句。明其智者解相知实。应当分别
无我假名劝其知相。劝知无我局在假名不
实法中。如是知已不应生疑劝其知实。知彼
卷四 第 702b 页 T37-0702.png
无我局在假名不实法已。不应于彼真实法
中疑谓无我。第四番中若言如来秘藏空寂
是第一句举佛昔言。此说涅槃以为秘藏。如
来昔于小乘法中宣说涅槃一向灭无故云空
寂。又佛昔于破相教中说涅槃法一向空无
亦名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是第二句。彰
彼二乘执相迷实。谓佛如来般涅槃后一向
断灭。此明执相略无迷实。有智人下是第三
句。明其智者解相知实。应当分别如来是常
无有变易劝其知实。略无智相。若具应言应
当分别如来化灭实是常住无有变易。第五
番中若说解脱喻如幻化是第一句举佛昔
言。此说菩提以为解脱。如是昔于破相教中
说佛解脱幻化无实。故大品云若有一法过
涅槃者我亦说之如幻如化何况涅槃。故今
举之。凡夫当下是第二句。彰彼愚人执相迷
实。谓佛所得真实解脱犹如幻化终归磨灭。
此明执相。略无迷实。有智人下是第三句。彰
彼智者解相知实。应当分别人中师子虽有
去来明其知相。名佛以为人中师子。化生名
来。应灭称去。常住无变明其知实。自下第四
对遣二乘差别二见明实无二。良以二乘未体
法实。见法流变便谓定别。故须破遣以明无
二。并遣二乘相实二见以明不二。以二乘人
闻前无常苦无我中有常等性。便谓彼性与
苦无我等相别体同聚。故须破遣以明无二。
文中六对。前之三对破遣二乘前后别见以明
无二。后之三对破遣二乘相实二见以明无
二。前三对中云何无二。如麦因果前后虽别
卷四 第 702c 页 T37-0702.png
麦性不二。乃至一切乳酪等别牛味不二。诸
法像此。明无明等虽复别异实性不二。一真
心体随缘转变为诸法故。故下文言与诸结俱
名为无明。与善法俱说之为明。后之三对云
何无二。如人夜闇见绳为蛇。同体义分体性
无二。亦如有人迷南作北。此南与北体性无
二。诸法如是。迷如来藏以为生死。生死之体
是如来藏。故曰无二。前三对中初番结业相
对说二。约对此二以明无二。第二业果相对
说二。第三善恶相对说二。法相无量且举此
三。馀类可知。就初对中若言无明因缘诸行
举佛昔言。无明烦恼诸行是业。凡夫闻下明
其愚人定执为二。此还名彼二乘为凡。以未
證会无二实故妄心取相说为分别。谓彼无
明与行定别名生二想。明与无明列其二名。
明犹是行。行中明胜。对彼无明彰二相显。故
偏举之。智者已下寄就智者明性无二。一真
识体随缘转变为明无明。故性无二如一水
性随缘清浊水性无二。无二即实牒以结之。
行识相对文显可知。第三对中若言善等举
佛昔言。十善十恶举其业体。可作不可作约
人辨业。十善可作。十恶叵作。善道恶道对果
辨业。十善通人至于人天名为善道。十恶通
人到于三趣名为恶道。白法黑法随相辨业。
善业鲜净名之为白。恶业鄙秽以之为黑。凡
二智一义同前释。自下三对约就向前第三
段中相实之二以明无二。然上文中备有五
句。今且约就初之三句以明无二。馀类可知。
若言应修一切苦者举上初句。凡谓二者此
卷四 第 703a 页 T37-0703.png
犹名彼二乘为凡。二乘之人闻前苦中有其
乐性谓全别体故言谓二。智者了达性无二
者寄智显理。菩萨智者知实起相。相即是实
名了无二。无二即实牒以结之。若言无常牒
上第二。如来秘藏亦无常者。犹前文中凡夫
计身悉皆无常。声闻之人于昔教中闻说无
常便谓生死乃至秘藏皆悉无常。故今举之。
彼二乘人于昔教中未闻秘藏。云何说言谓
佛秘藏亦是无常。彼虽不闻而言一切悉是
无常。言无甄简。秘藏亦是一切之限。故得说
言如来秘藏亦是无常。凡谓二者由彼二乘
昔谓一切悉无常故。佛前教之明无常性。彼
闻说常谓与无常一向别体故言谓二。智了
无二义同前解。一切无我牒前第三。如来秘
藏亦无我者。犹前凡谓一切佛法悉无有我。
彼二乘人于昔教中闻说无我。便谓生死乃
至佛法一切无我。故今举之。凡谓二者由彼
二乘昔谓一切悉无我故。佛上教之无我法
中有真我。彼闻设我谓与无我迢然别体。故
言谓二。智了无二义如上辨。上来四段合为
第二正教趣入。自下第三结劝受持。句别有
四。一结叹前义。二我今于下结叹前教。三我
无我下劝持前义。四汝亦应下劝持前教。就
前句中我与无我性无有二牒举前义。前义
众多就后以牒。如来秘藏其义如是就之以
结。不可下叹。第二句中我今于是一切功德
成就经中皆悉说者。上来辩理能令众生依
之成德。故名一切功德成经。此即是共叹美
之辞。如来藏中所有语义于此经中具已说
卷四 第 703b 页 T37-0703.png
竟名皆说已。此是结辞。第三句中据后以劝。
是故偏言我与无我无二应持。第四句中劝
持教法。同义称亦。如我先下大段第四引说
證成。此应引彼大品经说證成此义。从上更
说入如来藏至此第一法说教入。自下第二
喻说教入。先举喻事。如是酪性为从乳下广
辨喻相约之显法。文别有四。一破定有无。显
前第二有无不二。二是牛食啖水草已下明
乳酪等前后性同。显上第四前后无二。三迦
叶白下广前第一有无不二。四是牛食啖草
因缘下广前第二前后不二。初中有四。一就
乳酪三句审定。从乳为一。从自为二。从他为
三。二乃至下以前类后。三就前三句难破后
二成初乳生。四乃至下将前类后。初二可知。
第三段中难破自生明其非有。难破从他成
初乳生显其非无。破从他中。若从他生举其
异说。此名水等以之为他。对破可知。次破从
自。若自生者举他异说。宣说乳中先有酪性
还生后酪名为自生。故今举之。下对破遣。不
应相似相续生者。以酪自生破从乳生。酪
从酪生不从乳故。是乳不应相似相续而生
后酪。乳相似酪故言相似。酪生接乳名为
相续。道其相似明乳酪因。云言相续明酪乳
果。若相续生则不俱者。以从乳生破酪自生。
以从前乳续生酪故。明知先无酪之自性。与
乳俱时而生后酪。若不俱生五种之味不一
时者将初类后若无酪性与乳俱时而生后
酪。是则乳中亦无生苏乃至醍醐。是故五味
不得一时。虽不一下释成初句明从乳生。虽
卷四 第 703c 页 T37-0703.png
不得一时简前自生。定复不从馀处来也简
前他生。谓不从馀水草中来。当知乳中先有
酪相正明乳生。乳有酪性。酪性是其酪果家
相。如煖火相非有酪体。甘味多故不能自变
明假缘生。此言即是释防外难。难意如何。若
乳有酪何故假缘。假缘生故明知乳中先无酪
性。无酪性故不从乳生。故今释之。乳中实有
甘味多故不能自变。故假酢缘方始得生。下
第四段。以前类后。文显可知。此初段意也。第
二段中初先立喻。后约显法。喻中明能生所
生前后虽别性同不二。以类无明及诸行等前
后虽别实性无二。文中初言是牛食啖水草因
缘血变成乳明前后二。下约此二明性无二。
食甘乳甜食苦。乳苦食肥腻草纯得醍醐明性
无二。食草与谷所出之乳色味各异。食谷乳
好食草乳恶明性无二。下约显法。以明无明
生于二相合食水草。血变成乳明法相二。若
无明转则为明者合食甘草乳则甜等明性不
二。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以初类后。无有二相
结成二。无二之义亦如上辨。自下第三广破
有无成前第一。先问后答。于前问中先难定
有。后难定无。由佛向说乳有酪相故难定有。
恐佛被难转立无义。故难定无。前难有中如
佛所说乳中有酪是义云何牒以直问。下就
设难。难有四句。一以生难有。若言乳中定有
酪相细故不见举佛有义。云何说下以生难
破。从乳新生明非本有。二若本无下立理重
徵。本无今有可名为生。如其先有云何名生。
三若言乳中定有已下举因类破。草是乳因。
卷四 第 704a 页 T37-0704.png
举彼草中先有性乳。类破乳中先有性酪。若
言乳中定有酪相重牒前有。草应有乳正类
破之。四如是乳中亦应有草举果类破恐佛
被徵说草有乳。故今类破乳应有草。斯乃举
果反类其因。下难定无。句别有三。以生破无。
言云何因乳而得生酪以生难破。从乳生酪
明非本无。二若本无下破无得生。先举本无
得生之言。何故已下次以破之。若本无酪
而得生酪。本亦无草何故不生。乳不生草草
可本无。乳中生酪明酪非无。下佛答之。先列
三门明皆不可。不定有无正答前难。不从他
生遍防异计。言不定有成初段中不自生义。
不定无者成初段中从乳生义。不从他者成初
段中非他生义。下广显之。先破定有。初牒次
破。若乳有酪体味应同。云何而得体味各异。
乳冷酪热是其体异。乳甜酪酢是其味异。其
色亦异略而不辨。体味各异明非本有。是故
下结。次破定无。先牒次破。乳中何故不生兔
角。以无不生显生非无。是义云何。若乳无酪
而得生酪。乳无兔角何故不生。乳无兔角不
可生角。乳生于酪明酪非无。置毒乳中酪则
杀人。以终验始显非本无。是故下结。次破从
他。先牒次破。若从他生。水是其他。何故于中
不生于酪。水不生酪明不从他。是故下结。自
下第四广显不二成前第二。初先立喻。明无
明下约之显法。以是缘下结会前喻。佛性亦
尔举法以帖。喻中有四。一就乳因果建立二
相。喻明无明法相之二。二是乳虽从草血出
下就乳因果明性无二。喻明无明实性不二。
卷四 第 704b 页 T37-0704.png
三是乳灭下就酪因果建立二相。喻行识等
法相之二。四是故不得定言已下就酪因果明
性无二。喻行识等实性不二。初中是牛食草
因缘血则变白从因生果。牛喻众生。心纳惑
缘名为啖草。起无明支喻况如血。无明起行
名血变白。草血灭已福力成乳。因谢果兴亦
得名为缘力生果。为彰因果前后别异故说
灭已。犊子福力变血成乳。故言众生福力成
乳。是义云何。牸牛喻于无明众生。造业众生
从前而起说为犊子。以此众生宿业熏习转
前无明而起后行。如彼犊子福力成乳。第二
段中是乳虽从草血而出不得言二正明无
二。草血出乳是其别异。辨异兼一是以言虽。
转前作后是故不得一向定二。唯得已下释
成无二。唯从草血因缘生乳非馀处来。是故
不得一向定二。酪至已下以初类后。以是义
下结成无二。以是乳等从前生后。性无别故
同名牛味。牛味同故名为无二。第三段中是
乳灭已因缘成酪正辨其二。前乳灭已更假
馀缘方得成酪。所以名二。何等下释。是故下
结。是酪假于酢𤏙等生故名从缘。乃至已下
以前类后。第四段中是故不得定言乳中无有
酪相正明无二。是酪从于乳中生故。不得定
言乳中无酪相。而生后酪故性无二。从他生
者离乳而有无有是处破他定二。从他生者
举异见人。离乳而有举异见言。无有是处以
理正非。离乳有酪无是处故。明非定二。上来
立喻。下合显法。但合初对。后类可知。明与无
卷四 第 704c 页 T37-0704.png
明亦复如是。合前食草血变成乳明法相二。
若与烦恼诸结俱下合前是乳虽从草血不得
二等。于中初先正解无二。一佛性体与诸结
俱名为无明。与善法俱名之为明。明与无明
体性无二。何者性体。谓真识心。故地经中说
十二缘皆真心作如梦所为皆报心作。是故
已下结成无二。以是因缘下结会前喻以明
无明二。因缘故我先宣说雪山腻草牛若食
者即成醍醐。佛性亦尔举法以帖。此明佛性。
同彼腻草及与醍醐前后性一故云亦尔。由
性一故彼无明转即变为明。如是一切。四谛
至此正明證行。自下第二入證所依。于中有
二。一明菩萨依经见性。答上问中云何菩萨
见难见性。二种种异论皆佛说下明诸菩萨
依字解经。答上问中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
义。初中有三。一明菩萨依经见性。二迦叶白
甚奇已下明二乘人依经见性。三迦叶白佛
非圣凡夫有生性下明凡夫人依经见性。初
之一分正答前问。后二乘辨。此三分中皆初
明其佛性难见后明能见。就初段中先明难
见。若刹利下明诸菩萨依经见性明难见中
句别有四。一略喻难见。所谓㹀牛众生薄福
不见雪山肥腻之草。二佛性下合。三如大海
下广喻难见。于中海喻喻妄含真。雪山之喻。
喻真含妄。四众生下合。于中初先合喻明有。
所谓已下出其有体。恐畏世人执法同喻。故
说佛性非是作法。但为已下明诸众生不见
所由。此即明其难见义也。下明菩萨依经见
中。若刹利等断除即见成无上道明诸菩萨
卷四 第 705a 页 T37-0705.png
断惑證见。菩萨处世不出四姓。故说刹利婆
罗门等。譬如已下明诸菩萨依经解见。先喻。
次合。后叹劝学。喻中先顺。若无下反就。顺喻
中法身如空。震雷喻于大涅槃经。从真现应
普覆世间名为起云。一切象牙喻众生心。人
传外国上象有三。一优钵罗象。二拘物头象。
三分陀利象。此等皆悉从牙以别。于天雷时
牙上有其优钵罗华文像生者。说之以为优
钵罗象。馀二亦尔。以此等一切象牙喻众生
心。众生心中佛性显了故言生华。下反喻中。
佛未宣说涅槃经时名无雷震。众生心中性
不显了名华不生。性不显故唯得宣说众生
无我。不得言我故无名字。合中有四。一明凡
不见合前反喻。二若得闻下明菩萨能见合
前顺喻。三虽闻下明二乘不见合前反喻。四
闻是经下明菩萨能见合前顺喻。就初段中
佛性如是合天雷时牙中华生。恼覆不见合
华不生。是故我说众生无我合无名字。是诸
众生恼覆不见故说无我。第二段中若闻是
经则见佛性合雷华生。明诸菩萨依经见性。
如象牙华举喻以帖。此从凡夫进为菩萨。第
三段中虽闻契经不闻是经不知如来微妙相
者重合无雷华则不生。此明二乘虽闻小乘
契经诸定以其不闻涅槃经故不知如来法身
体相。如无雷下举喻以帖。第四段中闻是经
已即知佛性重合雷时象牙华生。明诸菩萨
依经见性。喻已下举喻以帖。此从声闻进为
菩萨。下叹劝学。于中五句。前四叹胜。后一劝
学。前四句中初明由经得知佛性。二以是义
卷四 第 705b 页 T37-0705.png
下结叹经胜。以闻是经知佛性故。说大涅槃
为秘密藏。三增长下明向由经增长法身。从
小至大名增法身。四以能长下结叹经胜。以
能长养法身大义。故得名为大般涅槃。下劝
学中。若有习学能报佛恩上顺圣心。真佛弟
子上顺佛法。就明二乘见性之中先明难见。
迦叶白佛佛性微细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下明
二乘人依经得见。前中有四。第一迦叶明性
难见。二乘不服不能听受。證会在心故曰不
服。二如来述可。汝叹性深二乘不服不违我
说。三迦叶请佛难见之相。四如来广辨。于中
有二。一举菩萨见性不了以显二乘不能得
见。二所有佛性如是深下举佛独知彰彼二
乘不能得见。前中先明菩萨不了。如是菩萨
位阶十下以大况小明小不见。就明菩萨见
不了中初明菩萨假佛少见。下因见伤叹。前
中先喻。喻有四句。一自不见性喻。十地菩萨
各修十度说为百人。因分所修未能见实故
说为盲。二为治目下请佛求解喻。为治慧眼
请佛听法名造良医。三是时下佛为说法。喻
诸佛良医为说涅槃。破其闇障开发慧眼。名
为金錍抉其眼膜。四以一指下因说悟解喻。
经初一说名一指示。中间重说名二指示。初
闻未解如一指示盲答未见。重闻方解如以
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下次合之。先合初
句。大涅槃经如来未说亦复如是彰盲所由。
如医未以金錍抉膜其人眼盲。无量菩萨虽
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合彼百人。犹未
见性合上盲也。随相修行故不见性。第二一
卷四 第 705c 页 T37-0705.png
句为治造医略而不合。如来既说合第三句
金錍抉膜。即便少见合第四句二三指示乃
言少见。于中别论十地少见。馀者皆未。通则
欢喜乃至法云未闻此经皆不见性。闻则俱
见。非唯十地。下伤叹中见已咸言甚奇世尊
叹佛能开。我等流下伤已宿盲不识真我妄
为虚法之所惑乱。上来广明菩萨不了。自下
第二举之以况小目不见。如是菩萨位阶。十
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况声闻等总举况小。
复次已下别举况小。有九复次。初复次中先
明菩萨见性不了。后况二乘。馀中但明菩萨
不了。略不况小。皆初立喻。后合可知。自下第
二举佛独知彰彼二乘不能得见。于中先明佛
性甚深唯佛能知。次明二乘不能知及。智者
已下结劝分别。上来广明佛性难见。下明二
乘依经能见。迦叶先请佛性微细云何肉眼
而能得见。下佛答之。先明二乘依经信见。如
是佛性唯佛知下彰彼二乘不能證见。前中
先喻。次合显法。是故已下结劝学经。第三明
凡见性之中初明难见。凡夫说我不当性故。
若有凡夫能善说下还明依经故能见性。前
中迦叶先问起发。问由前生。如来向说佛性
甚深唯佛能知二乘不及。故今问之。非圣凡
夫有众生性皆说有我。是则凡夫亦能知性。
云何佛说唯佛能知二乘不及。下佛答之。明
凡说我虚妄不真故不知性。于中初先辨妄
异真明凡不见。今日如来所说我下简真异
妄彰性难见。前中先喻后合显法。喻文有五。
一菩萨过去宣说真我众生得闻喻。二王子
卷四 第 706a 页 T37-0706.png
后时捉持是下迁化他土喻。三于是贫人后
于他下寻名妄执喻。四傍人闻下声闻四果
徵情责实喻。五先逃王子从他国下圣复本
化辨邪异正喻。初中二人共为亲者喻凡菩
萨。机感相顺故名亲友。一是王子一是贫贱
辨前二人。王子菩萨从佛王法之所化生故
名王子。贫贱喻凡。贫无善财。互相往反显前
亲友。物机顺圣说之为往。圣起称反。贫凡之
人从圣闻我名见王子有一好刀。真我无垢
说之为净。真我离相故复称妙。理中精上故
名第一。闻说爱乐名心贪著。第二段中王子
捉刀逃他国者。怀法在心名捉是刀。迁化异
境名逃他国。第三段中明诸凡夫于圣灭后外
道法中安心住意名于他家寄卧止宿。昏闇
心中妄说有我名眠。梦中寱语刀刀。第四段
中喻明四果徵情责实。前二别论。后二总举。
就初果中傍人闻之收至王者。喻七方便摄
情诣实。凡夫我心未入圣来恒常成就。我心
虽成而于其中得起观解。观与惑俱故曰傍
人。自觉己心我想未除义说为闻。须陀圣解
说之为王。由观转增心中使性随观诣圣名
收至王。时王问下喻圣徵情。于中初先自徵
己心。即问臣下傍推他人。前徵自中文别有
三。一问得处彼具答之。二问刀相彼具答之。
三王闻怪笑。初中先问。答有四句。初言是人
具以上答正答见处。二王今设下明今实无。
于现身中总别推求我不可得。故言设使屠
割臣身分张手足刀不可得。三臣与王下重
辨见处。名闻为见。四乃至下重明现在无之
卷四 第 706b 页 T37-0706.png
所以。乃至不敢解心撑触况当證取为是现
无。此初段竟。第二段中王问是刀相貌何类
喻问我相。见如羊角喻答不真。第三段中初
闻怪笑。语言已下知虚放舍。知彼凡夫所说
之我有名无实。假名不实。不须穷断。是故语
言随意所至。彼至何处。至于世俗假名法中。
假名之我一切皆虚不须徵断。故复告言莫
生忧怖。我库藏下辨理呵情。谓于声闻法藏
之中都无有我。何处当于菩萨边闻。上来自
徵。下推他人。傍问他人见我以不名问群臣。
汝见刀不推穷未竟。须陀心谢名已崩背。寻
立已下明第二果徵情验实。二果心现名立
馀子绍继王位。斯陀含果从前习生故名为
子。圣智现前统摄诸德咸来归属名绍王位。
复问已下徵情责实。但问他人。文别有三。一
问见不彼答言见。二问见相彼具答之。三王
闻怪责故言何处有是相刀。次第已下明后
二果徵情责实。总举而已。上来第四四果责
实。自下第五喻圣复化辨邪异正。待此众生
道机熟时。先去菩萨还来现化名后数时先
逃王子从他国还来至本土。成佛度人名得
为王。既登已下徵情责实。文还有三。一问见
不彼答言见。二问见相彼具答之。但诸众生
计我非一。故今答者种种不同。三王闻怪笑。
卿等不见辨邪异正。下次合之。依前五段次
第以合。菩萨如是出现于世说我真相合上
初段。说已舍去合第二段。喻如已下举喻以
帖。凡夫已下合第三段。如彼贫下举喻以帖。
声闻已下合第四段。初先正合。菩萨已下举
卷四 第 706c 页 T37-0706.png
本显今。是诸凡下明今由昔。前正合中先合
初问。声闻缘觉合上四王。问生我相合问刀
相。次合前答。如是生下合王怪笑呵其不知。
先举其法。下以喻帖。菩萨如是说于我等举
本显今。由本菩萨宣说真我。故今凡夫种种
说我。是诸凡夫次第起见明今由昔。由昔凡
夫妄说有我相续至今。故今说我。为断已下
合第五段。初先正合。喻如已下举喻以帖。上
来第一辨妄异真明凡说我非是佛性故不见
性。今日已下是第二段简真异妄明今所说
佛性真我非凡所见故性难听。于中先出真
我之体。如是性下辨法同喻。上来广明佛性
难见。若有凡下明诸凡夫依经善说得名为
见。于中初明能善说者言顺佛法。后明说者
人是菩萨。从此已下答上云何解满字等。解
经由字是以辨之。于中有四。第一如来略言
起发。二迦叶白下问答广辨。三迦叶领解。四
如来述叹。初中如来何因说言种种异论皆
是佛说。因前说我从菩萨闻。故类一切皆是
佛说。如来何意作如是语。欲使众生习学文
字以知经法故发此言。第二段中初先问答辨
字半满。何等名为解了字下明解满字半字
之义。前中先辨半满之义然后释文。半满之
义汎论有三。一就字体以别半满。彼悉昙章
生字根本说之为半。所生馀章文字具足名
之为满。又十二章悉名为半。自馀经书记论
为满。二约所诠以别半满。宣说世法名之为
半。说出世法以之为满。又出世中说小名半。
说大名满。此义如前四相章说。三约所生以
卷四 第 707a 页 T37-0707.png
别半满。如下文说生烦恼者名为半字生善
名满。又生善中生世善者名之为半。生出世
善说以为满。就出世中生小乘行名之为半。
生大名满。今此文中唯就初门及第三门初
义辨之。文中有四。一就字体以辨半满。悉昙
一章名之为半。馀皆为满。二是故半字于诸
经下结彼半字能为满本。三又半字义皆是
烦恼之根本下约就所生以辨半满。生烦恼
者名之为半。生善名满。四如是一切经书记
论皆因半下结满依半。初中有四。一迦叶略
问云何如来说字根本。二如来略答。于中初
明半字为本。名悉昙章以为初半。持诸已下
显其本相。持诸记等明持世法。持诸阴等持
出世法。以持此等故名为本持。义云何如。下
文说如地如山如云如眼如母等也。凡夫人
下寄学显本。学是半字知法非法故说为本。
是法犹前诸记论等。凡夫知法必依于字。故
偏说之。三迦叶重问字义云何。四如来广辨。
于中有二。一别解字义。二吸气下总辨字相。
初中应先广辨胡章然后释文。胡章之中有
十二章。其悉昙章以为第一。于中合有五十
二字。悉昙两字是题章名。馀是章体。所谓恶
阿亿伊郁忧咽野乌炮庵阿。迦祛伽𠷐俄吒
咃荼袒拿多他陀弹那遮车阇膳若波颇婆滼
摩蛇啰罗啝奢沙娑呵荼。鲁流卢楼。鲁流卢
楼外国正音名为亿。力伊离栗离此是初章。
问曰。前后两荼何别。前长后短。就此章中迦
祛已下三十四字是其字体。初十二字是生
字音。末后四字是呼字音。将初十二呼彼迦
卷四 第 707b 页 T37-0707.png
等生字之时。有单有复。其单呼者依后四中
栗离二音。其复呼者用后亿力伊离二音单
复呼中并有长声短声之别。故有四音。前后
合说有十六音。而经说言十四音者。前十二
中后二助音非是正音。故除此二说十四音。
初章如是。将初十二单呼迦等三十四字为
第二章。用十二音呼一迦字生十二字即为
一遍。乃至呼荼类亦同尔。三十四遍合为一
章。就复呼中有其十章。相状如何。就彼三十
四字体中。前之五五二十五字是其毗声。备
如下辨。蛇罗等九是其超声。亦如下说。就毗
声中有其五句。最初迦字历配其馀三十三
字入十二音为第三章。以迦配祛入十二音
生十二字以为一遍。乃至配荼类亦同尔。是
则合有三十三遍为一章矣。取初句中末后
俄字历配其馀三十三字入十二音为第四
章。第二句中最后拿字历配馀字入十二音
为第五章。第三句中最后那字历配馀字入
十二音为第六章。第四句中最后若字历配
馀字入十二音为第七章。第五句中最后摩
字历配馀字入十二音为第八章。就超声中
具有九字。取前四字历配馀字入十二音复
作四章。通前合为十二章矣。若以诸字尽具
相配入十二音。通合应有三十六章。不能烦
广。略举斯耳。今此偏说悉昙一章以为半字
半名字本。是义云何。今言半者。以悉昙章显
此经中一切义体而未广辨故名为半。依于
此义广开以为一部之经方名为满。此半与
满大乘不同。向前四相章中。小乘为半。大乘
卷四 第 707c 页 T37-0707.png
此经。即此半字与广为本故名字本文中初
就恶阿等音以辨字义。次就迦祛伽𠷐俄等
三十四字以辨字义。后就鲁流卢楼四字以辨
字义。就初音中有十二字。而经文中云十四
音。义如前解。除却后二加后鲁流卢楼四字
为十四耳。文中初音有十四音名为字义总
以摽举所言字者名涅槃等总显其义。字者
外国名阿察罗此方义翻名为无尽。与彼涅
槃常义相同故名涅槃。问曰。此章是外国人
世俗所学用表世事。今以何故云涅槃法是
其字义。释言。文字诠表不定。用表世事事为
字义。用表佛法法为字义。乃至此方急就章
等类亦同尔。故今宣说涅槃等法以为字义。
下释可知。是十四音名为字本重复摽举。恶
者已下别显其义。上来第一别解字义。自下
第二总辩字相。句别有六。初吸气等明发字
相。二长短等明字体相。初十二字是长短声。
前之六字初短后长。后之六字前长后短。其
迦祛等二十五字是其毗声。伽祛等五是喉中
声。吒咃等五上腭中声。多他等五是舌头声。
遮车等五是齿中声。波颇等五是唇中声。随
其流类毗比一处故曰毗声。今略不举。
后蛇啰等九字是其超声。不同毗声故名超
也。三随音解义明字本相。字为义本。故令众
生寻之解义。四皆因等明字所依。五如是下
明字功能。能令众生口业清净。六佛性下辨
性异相。于中初辨。何以下释。是故下结。佛性
净故众生同归。性理一故菩萨视生等无差
卷四 第 708a 页 T37-0708.png
别。上来第一就其字体以别半满。是故半下
是第二段结前半字能为满本。
又半字下是
第三段约就所生以别半满。初先法说。生烦
恼者名之为半。生善名满。后以喻显。如是
一切经书已下是第四段结满依半。于中初
明经书记论皆依半字。若言已下辨真异相。
初先辨异。何以下释。是故下结。迦叶初白言
来至此明字半满。下次明解。于中有三。一正
明解。二若有随下反举不解令人舍离。三是
故汝今应离半下劝舍不解令习正解。初中
先问何等名为解了字义。知下释。知如来出
世灭半字者此如上说。生烦恼者名为半字
故佛灭之。亦应知佛显示满字。文略不辩。是
故下结。明不解中初明随逐半字之义。后明
随逐无字之义。随半字中生烦恼者为半字
故。有人随之不能解了如来之性。又诠世谛
为半字故。有人随之不能解知如来之性。又
诠小乘为半字故。有人随之不能解知如来
之性。随无字中先问次辨。辨中初明随逐恶
法无有善字。又无字下明随小法不知大乘
名随无字。我今已说随逐无字总以结之。上
来第二反明不解。第三结劝。文显可知。上来
第二问答广辨解字半满。第三领解。第四述
赞。文显可知。四谛至此大段第二明其舍相
入證之行。自下第三明其證实成果之行。亦
名證实起用之行。于此分中具答四问。一答
云何共圣行如娑罗娑鸟及迦陵提。二答如
日。三答如月。四答如星。答此四问明佛果德。
德体难彰寄用显示。用谓三业。答初一问明
卷四 第 708b 页 T37-0708.png
佛意业起化作用。答后三问明佛身口起化
作用。答初问中以所依法常无常等。性不相
离。依之成德。德亦如之。是故如来无常共常。
常共无常。乃至苦乐类亦同尔。如彼诸鸟不
相舍离。文中有二一明如来不舍世间而入
涅槃无常共常苦共乐等。前中初略。迦叶下
广。略中先喻鸟二总举。迦陵鸳鸯列其名字。
游止共俱显其共义。同类不离非是鸳鸯不
离迦陵。下约显法。苦无常等亦复如是合前
诸鸟不相舍离。此三与彼常乐我等不相舍
离。非直此三不相舍离。广中迦叶初问发起
云何苦等如彼诸鸟。下佛答之。先辩共法。如
稻米下明其共义。是故我言异法常下总以
结之。就初段中明苦乐等互相简别。故名为
异。第二段中遍明无常共常之义。馀类可知。
于中五喻。一稻麻等喻。二庵罗树喻。三金非
喻。四胡麻喻。五众流赴海喻。五中前四喻明
行共。后之一种喻明法共。初中先喻。后合显
法。喻中有二。一明喻同法。二迦叶白下简喻
异法。明同法中先举喻事。如是种下就之辨
共。始时转变故名无常。果熟不变故说为常。
以无常中即有常性。故无常转即变为常。何
以下释。性真实者彼稻麻等成熟不改故名
性实。由说稻等常而性实滥同于法故下辨
异。句别有四。一迦叶问此等若常同如来耶。
二如来答。先呵后教。呵中不应作如是说以
理直呵。何以故下将事类责。汝今不应结呵
令舍。教中唯除佛性涅槃简法异喻。亦得名
为简真异相。更无一下辨喻异法。亦得名为
卷四 第 708c 页 T37-0708.png
辩相异实。直以世下释会前语。三迦叶领解。
四如来述赞。上来立喻。下约显法。虽修一切
皆言无常合上萌芽至华无常。闻是经下合
熟名常。何以下释。是名下结。下四喻中皆先
立喻后约显法。结文可知。自下第二辩明如
来得大涅槃不舍世间常共无常乐共苦等。
于中有四。一我共无我。二佛法犹如鸳鸯共
下明乐共苦。三异法我下重复明其我共无
我。四同诸烦恼所造有下明常共无常。就初
段中先辩后结。辨中迦叶先问起发如来无
忧何故称忧。于中先明如来无忧。夫忧悲下
广举忧悲明佛悉无。何故已下徵佛说忧。上
来何曾道佛有忧。今作此徵。佛前婴孩喻
中云言。如女生子婴孩得病是女愁恼。佛亦
如是。故今徵责。下佛答之。答中论法其唯
有二。一明佛无忧。二明随化有忧。无忧是我。
有忧无我。喻别有七。一无想天喻。二树神喻。
三非想天喻。四虚空舍宅喻。五众生心喻。六
是幻喻。七上中下喻。经文有五。一举无想及
树神喻约之显法。二举无想及非想喻约之
显法。三举空舍众生心识及无想喻约之显
法。四举幻喻约之显法。五举上中下人之喻
约之显法。就初段中先喻后合。喻中先举无
想天喻。后举树神类显无想。前中初言无想
天者举其喻事。名为无想明其非有。若无想
下彰其非无。以是义下结无定处。以其无想
而有寿命故无定处。以此难知故下举彼树
神显之。譬如树神依树而住举其喻事。不得
定言依枝节等明其非有。虽无定下显其非
无。无想如是约后显前。下约显法。句别有三。
卷四 第 709a 页 T37-0709.png
初佛法亦尔甚深难解总叹显深。二如来实
无忧悲苦恼明实无爱即是有我。三而于生
下彰化有爱明共无我。第二段中初举无想
及非想喻。下约显法。句别有三。一明实无忧
即是有我。二若言已下彰化有忧明共无我。
于中三句破无显有。三以是义下总叹显深。
佛不思等类叹显深。有忧无忧是佛境界正
叹显深。第三段中先举空舍。众生心识及无
想喻空舍喻中初明不住亦非不住。以是下
结。凡夫人下破其定住。于中先举凡夫所见。
次破。后释。心及无想类之可解。下约显法。句
别百三。初言如来忧悲如是总明不有不无
之义。二若无忧下别明非无。三若言有下别
明非有。第四段中先举幻喻。下约显法。句别
有三。一明佛有忧。二明实无忧无有真实正
明无忧。如来已入于涅槃等释显无忧。若谓
已下约就愚智取舍得失成佛无忧。三有愁
无愁无能知者总叹显深。第五段中先举上
中下人之喻。下约显法。句别有四。一举二乘
齐知自地合前中人唯知中下不知于上。二
如来不尔合前上人能知于上及知中下。悉
知自地合知上也。及以他地合知中下。是故
如来名无碍智叹以显胜。一切悉知故曰无
碍。示现随世显无碍相。三凡夫下举凡不知
合前下人。能知下法不知中上。文中偏合不
能知上。馀略不合。四有愁无愁唯佛能知重
合上人能知于上。上来广辨我共无我。以是
下结。先结其法。后以喻帖。第二明乐共苦之
中文别有四。一明如来得乐共苦利益众生。
卷四 第 709b 页 T37-0709.png
二是名下结。三诸行苦下明诸众生因佛教
化离苦得乐。四以是下结。初中佛法犹如鸳
鸯举法同喻。是伽陵下辨喻显法。喻有两句。
一是得乐随苦之喻。迦陵鸳鸯喻佛如来。五
浊增时名为盛夏。烦恼炽盛名为水长。佛选
正法化人令住名选高原安置其子。为养结
之。二是舍苦归乐之喻。息化归真故曰随本
安隐而游。下约显法。如来如是化无量生安
住正法合上初句。如彼已下举喻以帖。如来
亦下合向后句。是名下结。第三段中初先辨
出苦乐二门。诸行是苦。涅槃是乐。迦叶白下
明诸众生舍苦得乐。先问起发。于中但问得
乐之义。略不问苦。下佛答之。苦乐具辨。意为
明乐举苦显之。文中初先长行略答。次偈后
解释。略中我说诸行和合名为老死偏释苦
义。举前问中言有左右。但言诸行和合为苦。
即知不合是涅槃乐。故不具论。偈中初偈明
苦乐果。前半乐果。后半苦果。后偈明其苦乐
二因。前半乐因。后半苦因。下广释中初先正
解。云何已下就人显之。前正解中。若放逸者
名有为法为第一苦释前偈下半。不放逸者
名涅槃等解前偈上半。若趣诸行是名死处
受第一苦释后偈下半。若至涅槃名不死等解
后偈上半。若至涅槃则名不死受最妙乐解
不死处。若不放逸虽集诸行亦名常乐不破
坏身。解释偈中不放逸者得不死处。随化众
生现集诸行实无罪过。是故亦名常乐不死。
就人显中先问后辩。文中可知。以是下结以
前诸义。故苦异乐乐异苦也。自下第三重明
卷四 第 709c 页 T37-0709.png
我共无我之义。何故重辨。前说如来我共无
我。未明宣说无我所以。故下辨之。于中初言
异法是我异法无我总以标举。佛性是我。有
为无我。下释有三。一明众生不见真我。二是
故下佛随其意为说无我。三所以下释。初中
先喻。人喻二乘。在烦恼中名为在地。学求如
理名观虚空。但见相空不见佛性名不见迹。
下合显法。众生合人。无天眼者喻中无文。非
是合前。别明众生不见所由。以诸众生无其
第一义天眼故不见佛性。在烦恼中合前在
地。仰观虚空略而不合。不见自身有如来性
合不见迹。第二句中。言是故者是诸众生不
见性故佛说无我。无我覆我名为密教。第三
释中先问后解。以无眼者不见真我横计我
故。须说无我对以破之。因烦恼下是第四段
常共无常。于中先明众生无常。精勤已下明
佛共之。前中因烦所造有为正明无常。是故
下结。因诸烦恼所造有为是无常故异于常
法。常不同此故异无常。下明共中先偈后释。
偈文之中前偈上半明佛自住解脱山顶。即
是常义。下半见凡。即共无常。一切有为生灭
理齐故说为平。是凡住处目之为地。凡未入
理故名旷野。佛于此处常见凡夫。就后偈中
初之三句明佛日住智慧台殿除灭忧患。即
是常义。亦见生忧名共无常。由见众生心常
忧念名见生忧。释中有三。一略释偈文。二问
答广辩。三难解者问答重显。略中如来悉断
烦恼住智山者释前偈中初之两句及后偈中
前之三句。断无量恼住智慧者释后偈中初
卷四 第 710a 页 T37-0710.png
三句也。言住山者释前偈中初二句也。见生
常在无量烦恼释前偈中后之二句及后偈中
末后一句。广中先问。迦叶白佛所说不然牒
以直非何以故下显不然相。先自徵问。后其
相显难辞有二。一对后偈中初之三句以为
徵问。难意如何。有忧喜人可须升彼智慧台
殿以防忧患。佛入涅槃无忧无喜。何须升彼
智慧台殿。二复当下对彼前偈及后偈中见
众生忧而为徵问。难意如何。住解脱者不见
我人众生等相。云何如来住解脱山而见众
生。下佛答之。先解前难。释意如何。智慧台殿
正是涅槃。佛住是中故无忧喜。云何难言佛
无忧喜不应升彼智慧台殿。文中初明智慧
台殿即是涅槃。后明如来住之无忧。于中初
明如来无忧。有忧愁下举凡有忧显佛无之。
须弥山下释其后难。释意如何。明佛虽住解
脱山顶随化众生所以见之。文中有三。一释
前偈中初之二句明佛自住解脱山顶。二地
者下释前偈中后之二句明见凡夫。三如来
悯下释后偈中末后一句明见有忧。前中初
言须弥山者谓正解脱。解释偈中山顶言也。
勤精进者喻须弥山无有动转。解释偈中精
勤勇者处于山顶。以无动转故名为住。
第二段中句别有四。一解其地。谓有为行。平
及旷野略而不论。二是诸凡下解释凡夫。三
其智惠下解释见义。佛智惠者正觉凡夫在
有为地造作诸行故名为见。四离有下释于
常义。离有常住名曰如来。是故如来常见凡
夫。上来四句合为一段。解前偈中后半偈竟。
卷四 第 710b 页 T37-0710.png
第三段中具足应释见众生忧。直释有忧。略
不解见。若更解见。不异前故。如来悯生为毒
所中正解有忧。是故下结。第三问答重显之
中迦叶先问。如来有忧不名等觉。下佛释会。
皆有因缘总以释通。随有已下别以释通。随
有众生应受化处于中示现释成有忧。虽现
已下释成无忧。如迦陵下举喻对显。
上来明佛意业作用。下约日月星宿三喻明
佛身口二业作用。于中初约日月二喻明佛
身口化现之用。后约星喻明佛身口化灭之
用。就月喻中文别有六。一明如来体无起尽
示有生灭。二如此满月馀见半下喻明如来
体无亏盈示有增减。三如满月一切现下喻
明如来体无差别应物有众。四如罗睺下喻
明如来体无衰损示受侵恼。五如月六月一
蚀下喻明如来体无脩促示有长短。六如明
月众生乐见下喻明如来体无违顺示有乐
厌。就初段中先喻后合。第二段中先喻次合。
如是众生所见已下重辨前喻。如来身下重
约显法。第三段中先喻后合。第四段中文别
有三。一正明如来体无衰损示受侵恼。先喻
后合。二如二人下明化受恼害者无罪。于中
先喻。次约显法。如来如是于未来下结明化
意。三如良医勤教子下明化所为为制戒律
故受侵恼。先喻后合。喻中有二。一当时善教。
二灭后得益。合中亦尔。先合现教。欲令比丘
于佛灭下合后得益。后两段中皆先立喻。后
合可知。就日喻中文别有三。一喻佛身业。二
如来所说方等已下喻佛口业。三而如来性
卷四 第 710c 页 T37-0710.png
实无下结。身中先举三时之喻。后约显法。口
中有三。一明如来所说大乘于未来世传法
之人利益广多犹如夏雨。二明如来所说小
法令二乘人多生厌离犹如冬雨多致冷病。
三明如来所说大乘微密教诲能令菩萨善芽
开敷犹如春雨多有出生。结中偏就身业以
结。身无长短。为世间故示有脩促。实无长短。
即是诸佛真法性身。下约星喻明佛化灭。喻
事有三。一是昼星不现之喻。二阴闇日月不
现之喻。三是彗星夜现之喻。于中初喻正答
上问。后二举之助以显法。昼星一喻喻佛灭
后二乘不见。先喻后合。二乘倒想如彼日光
映障如来不能得见。阴闇彗喻佛灭后凡夫
不见。阴闇之喻正明灭时凡夫不见。先喻后
合。彗星之喻明辟支佛出现世时凡生灭想。
闻辟支佛出无佛世故生灭想。于中先喻。次
约显法。而如来下明实不灭。上来教圣趣菩
提行。自下第二明教凡夫趣菩提行。于中有
二。一明法力得菩提义。二庵罗树观三宝下
明其修力得菩提义。前中有三。一明法力令
人发心。二如佛说不见义下法力起行。三如
大船下法力得果。后中亦三。至时当辨。法力
发心答上问中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今
明经力令人发心故为菩萨。于中有四。一明
经力灭罪发心。二迦叶白如佛所说大涅槃
光入毛孔下出其分齐除一阐提。三迦叶白
云何未发菩提心者作菩提因下就上初段明
经令人发心之相。四如空中兴大云下就前
第二广显发心分齐之相除一阐提。就初段中
卷四 第 711a 页 T37-0711.png
先明经力令人灭罪。如日月光诸明最下明
经力故令人发心。前中四句。一经力灭罪。二
是大涅槃甚深已下叹经深胜。三以是义下劝
人修学。四是故此经名无量下重叹经胜。前
中初言譬如日中众雾悉除喻经灭罪。后合
可知。第二叹经。文相可解。第三劝中应于如
来生常心等劝人正知。是故应当多修是典
劝人勤学。是人不久常得已下明其正知勤
学之益。第四叹中是故此经无量德成叹其
德广。以修习者当得菩提。故为无量功德所
成。亦名菩提不可尽者叹其德常。以前三宝
不断灭故名不可尽。以不尽故名大涅槃以
常显大。有善光下以广显大。善光用广。身无
边者明其体广。具此二广名大涅槃。上来灭
罪。第二令人发心之中先叹经胜。初喻。后合。
何以下释。令人发心故得为胜。言入众生诸
毛孔者。凡夫众生善根狭小。受法之器犹如
毛孔。是故就名心毛孔。经亦入身中令其发
心。是故下结。以能广益名大涅槃。第二发心
分齐之中迦叶先问。问中有二。一牒上后段
经力发心对彼四依而为徵问。二又如佛下
牒上初段经力灭罪对彼四依弟子为问。前
中初言大涅槃光入生毛孔作菩提因是义不
然牒以直非。何以下释。先自徵责。后显非意。
犯四禁等光明入身作菩提因与净持戒有何
差别责下同上。此名四依为净持戒修诸善
者。犯罪闻经即能发心与彼何别。若无差别
如来何故说四依义以问责别。若无差别。如
来何故偏说四人为物依止。不说犯禁五逆
卷四 第 711b 页 T37-0711.png
等人为世依乎。第二难中若闻涅槃一经于
耳则断烦恼如来云何先说有人恒沙佛所发
菩提心不解义者举此徵前。如来前于四依
章中宣说熙连乃至三恒佛所发心闻经不
解。故今对之而为徵问。诸罪人等一闻涅槃
能灭烦恼。何故前说恒沙佛所发菩提心闻
经不解。若不解义云何能断执前徵此。心不
见理乌能断结。下佛答之。但答初难。后难自
遣。故不别解。答意如何。明今闻经能发心者
即是义趣。上品之人闻经能解一分之义。是
故经力能令其人除罪发心。非极凡下一阐
提等云何得知。唯是四依上品弟子。上
说有人四恒佛所发菩提心方能解于一分之
义。解义之人方能灭罪。今闻经者能灭重罪。
明知是善解义之人非。是馀者故下说为大
菩萨矣。文中有三。一简定其人除一阐提。馀
闻能作菩提因缘。阐提有三。一下品阐提断
一切善。二中品阐提无出世善。三上品阐提。
虽少求出邪谤未舍今皆除之。二法声已下
明由闻经得菩提果。由闻此经进入住分。是
故必定当得菩提。住分即是习种已上。问曰。
此人云何许闻定得菩提。如下第二功德中
说不作闻相不作声相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乃
至不取一切法相故得菩提。非取相闻堪能
得之。三何以下释。释中有三。一明久供多佛
善人得闻是经薄福不闻。问曰。供殖几许诸
佛得闻是经。释言。闻经义通始终。今此所论
是其解义能灭罪者。当应供养四恒诸佛方
得闻矣。二所以下释显前句。所以薄福不得
卷四 第 711c 页 T37-0711.png
听闻。此涅槃经是其大事。大德之人能闻大
事。斯下不闻。是故薄福不能得闻。三何等下
辨前大事。先问。次辨以是下结。自下第三就
上初段明经令人发心之相。迦叶先问。云何
未发作菩提因。下佛为辨。于中文别六句三
对。一明人违经。言我不用发菩提心诽谤正
法。二是人下明经益人。令于现在梦睹罗刹
发菩提心。后生馀道续复忆念。良以是中不
信为过。是故梦睹罗刹怖之。下明经法为良
医中行犯为失。是故令其梦堕地狱。此是初
对。三当知下明前被怖发心之人是大非小。
善趣中极故言是大摩诃萨也。四以是义下
结明经力益人之义。此第二对。五是名菩萨
发心因下结明菩萨发心所由。六以是义下
结叹经法。是真非伪以能益人。故知是经真
佛所说。此第三对。自下第四就上第二广明
发心分齐之相除一阐提。喻别有十。相从为
八。第七第八共显一义。第九第十共显一义。
馀各为一。是故言八。八中前四正明令人发
心之相除一阐提。后之四喻还成前四。就前
四中初一明共一阐提人无受法心。是故此经
不能令发。先喻后合。第二彰其善根难生。先
喻后合。第三明其恶心难清。先喻后合。第四
明其罪障难治。于中初明能益善人。后明不
能利益阐提。前中先喻。喻文有二。一明能治。
二不念下明无简别一切普治。又复前段能治
恶业。后治烦恼。前中药树喻涅槃经。名曰药
王药中最胜喻此经胜。若和已下喻明能治。
独法不治。要与行心相应乃治。是以说言若
卷四 第 712a 页 T37-0712.png
和酪浆若蜜苏等。此喻常乐我净等观。别观
名末。总观称丸。涂疮喻戒。熏身喻定。涂目喻
慧。听闻名见。受行曰嗅。能除罪业故曰能灭
一切诸病。就后段中初不作念一切生等喻
无简别。虽不生下喻明能灭一切烦恼。下合
显法。先合初段。涅槃如是合前药树。能除一
切众生恶等合和酪浆。乃至除灭一切诸病。
意恶名内。身口名外。此明灭恶。诸有未发菩
提心下明能生善。喻中无文别以论之。何以
故下合前药王诸药中胜。先合后帖。下合第
二。若有修习及不修者合不作念一切众生
若取我根不取叶等。若闻敬信烦恼皆灭合
能除灭一切病苦。下明不能利益阐提。先法
后喻。自下四喻重成前四。从后向前次第成
之。初之一喻成前第四明一阐提无受药器故
药不治。先喻后合。其次一喻成前第三明一
阐提恶心难破故不可清。先喻后合。其次二
喻其显一义成上第二明一阐提善根难生。于
中先明馀人善根可以还生不同阐提。先喻
后合。如祛陀下明一阐提善根叵生不同馀
人。先喻后合。末后两喻共显一义成上第一
明阐提人无受法心。先喻次合。后喻重显。自
下第二明其法力令人成行。于中初明灭罪
之行。譬如莲华为日照下明其对治灭烦恼
行。前明灭罪。即是答上云何于众而得无畏。
今明菩萨忏悔灭罪。故于阐提大众之中独得
无畏。文中有三。一明阐提可畏。二云何见下
明菩萨无畏。三从作恶不即受下明一阐提不
畏所以并教菩萨对治舍畏。初中迦叶先举
卷四 第 712b 页 T37-0712.png
昔偈请佛解释。如佛说偈总以标举。不见善
等正举偈辞。初之两句明可畏事。言不见者
明无正行。言唯见者明有邪解。恶可作者明
有邪行。第三一句结成可畏。末后一句喻显
可畏。有何等义结请令答。下佛为释。前之两
句一处释之。先解初句。次解第二。文显可知。
以是故下双就前二明其不能趣向善法。于
中初先总明阐提无心趣善。何等已下别以
显之。先明善法。趣涅槃下举善显恶明无趣
向。是处已下释第三句。是处可畏谓谤正法
出所畏事。谁应已下出其畏人何以下释。何
故馀人不生怖畏唯是智者。以谤法人无有
善心及方便故。无有善心彰其无行。及方便
者明其无解。崄恶已下释第四句。谓向生死
有为诸行。第二菩萨无畏之中迦叶初问如
佛所说总以标举。云何见等正举偈辞。初之
两句明无畏行。见所作者是自利行。自见已
罪忏悔发露名见所作。云何得善是利他行。
何处不怖正明无畏。如王夷道喻以显之。是
义何谓结请令答。下佛为解。第二一句回之
寂后。自馀三句在前解释。见所作者牒举初
句。发露下释。但解所作略不解见。发露诸恶
从生死际悉皆发露随相忏悔。至无至处灭
罪相忏。观罪空寂究竟到于无所至处。是故
名为至无至处。以是义下释第三句。恶因既
尽故无所畏。如王已下释第四句。先举其
喻。后约显法。复次已下释第二句得善法义。
于中初先广就阐提明其不见一切所作。若
菩萨下用已善根回向摄取为得善法。前中
卷四 第 712c 页 T37-0712.png
有三。一明阐提不能自见已之所作。先明不
见。是一阐下明其不畏。以是义下彰无所得。
二假使下明诸如来亦复不见阐提所作。谓
不能作阿耨菩提。三又复下明一阐提不能
见于如来所作。先问后辨。所谓不见如来所
作总明不见。下别显之。别中两句。一不见佛
口业所作。说生有性阐提不见。先辨后结。二
不见佛身业所作。见应无常。不知真身常存
不变。先辨后释。下明菩萨回向摄中初以已
善施与阐提。何以下释。自下第三辨明阐提
不畏所以并教菩萨对治舍离。先举偈文。作
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辨明阐提不畏所以。乳
得醪煖交变成酪。作恶不尔。现在造作未来
方受。不能即时交受苦果如乳成酪。犹灰覆
火愚者轻蹈正明无畏。现报如灰。当苦如火。
现报隔障说之为覆。愚人轻欺造恶临逼名
之为蹈。下释有四。一明阐提诈说大乘诽谤
小乘以为作恶。二如王使下教诸菩萨弘法
舍离。三有一阐提作罗汉下明一阐提诈说小
乘诽谤大乘以为作恶。四是故当知大乘已
下叹经殊胜令人习学对治前过。就初段中
先明作恶。下明所作不即受果如乳成酪。灰
覆愚蹈略而不论。前作恶中文别有三。一明
阐提实不见小无慧目故。二如罗汉下实不学
大。两喻两合。如阿罗汉不行生死喻一阐提
不学大乘。无目下合。如阿罗汉勤修慈心喻
一阐提勤舍大乘。一阐下合。三若人说下诈
说大乘诽谤小乘。先明谤小。信受大下诈说
大乘。初明说大。是人虽下明实不信。如是说
卷四 第 713a 页 T37-0713.png
下结以显过。如是恶人不速受果如乳成酪
释第二句。自下第二教诸菩萨亡身弘法以
治前过。初先立喻。王喻如来。使喻菩萨。能宣
法化名善谈论。善顺物机名巧方便。受佛委
付传化末代是故名为奉命他国。传佛真言
亡身不改故云宁丧不匿王教。下合显法。智
者亦尔合前王使。善论巧便略而不合。于凡
合前奉命他国。不惜已下合前宁丧不匿王
教。自下第三明一阐提诈小谤大。先明作恶。
就中初明诈小谤大。诸凡夫下明凡不识。谓
真罗汉是大菩萨。是一阐下广显其过。初明
身过。见他得下明其心过。作是言下明其口
过。上明作恶。是人作下明不即受如乳成酪。
如灰覆火愚者轻蹈。自下第四叹经殊胜令人
习学治舍前过。初先法说。是故当知大乘经
典必定净者是谤大乘名邪恶故当知大乘必
定净也。次喻后合。下明对治烦恼行中。初答
处浊不污如花明人依法能离烦恼。后答云
何处恼不染明法资人能治烦恼。前中三喻。
一莲华喻。二优钵罗喻。三清风喻。莲华一喻
正答上问。后二乘举助以显法。此三喻中初
喻生善。先喻。次合。是故我下举说證成。彼一
阐提下彰其分齐除却阐提。第二明其所生
善法不为惑染。先喻。次合。何以下释。第三风
喻明能灭惑。先喻。次合。后除阐提。如良医下
答上云何处恼不染。如医疗病不为病污。医
师疗病若不除愈污其医道。差则不污。经法
如是。若不能治众生烦恼污经势力。除则不
污。此明经法资人灭惑。文中初别。后总结叹。
卷四 第 713b 页 T37-0713.png
别中经文有十复次。初八复次法为良医。后
二明其诸佛菩萨人为良医。意为明法。法藉
人通。故说人矣。法中四对。初二复次大小相
对。举小显大。辨大过小。次二复次就其所生
解行相对。前一生解。后一起行。次二复次理
教相对。前一复次教能资理。后一复次理能
资教。后二复次就所摄化难易相对。前一复
次易化善人经能摄益。后一复次难化恶人
经能强益。就初对中前一复次举小显大。先
喻后合。喻中良医喻小乘经。解八药者正是
八术。八中有药名解八药。喻小乘中备合药
法。灭一切病喻能治惑唯除必死彰其分齐。
明不能治犯四禁等。合中契经诸定如是合
前良医。能治一切合灭一切。而不能下合
除必死。小乘力微不能广治。故犯四禁五无
间等望于小乘齐名必死。不同大乘唯说阐
提为必死耳。下一复次明大过小。先喻后合。
喻中良医喻涅槃经。过八术者明大过小。能
除病苦喻治烦恼。不治必死除却阐提。合喻
可知。第二对中初明生解。先喻后合。喻中良
医喻涅槃经。以药治盲令见日等喻能生解。
唯不能下彰其分齐。合文可知。下一复次明
能起行。初先正辨。迦叶白下问答重显。前中
初喻。次合显法。后简阐提。喻中良医喻涅槃
经。善解八术喻备治法。下显治能。先治烦恼。
女人产下明治恶业。治烦恼中句别有二。一
明经能治。二贫愚下明经强治。前中为治一
切病苦出其所治。与种种等彰其能治。与种
种方授其教法。吐下诸药授以行法。行能遣
卷四 第 713c 页 T37-0713.png
障名吐下药。涂身起戒。熏药生定。灌鼻已下
明起智慧。受法灌鼻。别观名散。总观称丸。下
强治中凡夫众生无福称贫。无慧曰愚。闻经
不受名不欲服。经能亲益名贤悯念。令于梦
中观见地狱名将还舍。地狱是其罪人归处
故名舍宅。怖令信受名强与服。法力遣障名
所患除。明治业中三罪之人能生出世菩提
心子故说为女。起菩提心名为产时。三罪婴
缠说为儿衣。不能除遣故云未出。授以法药
名与令服。三罪除遣名为已出。除障行立名
令婴儿安乐无患。合中涅槃亦复如是合医解
术。所至之处合医治病与种种方吐下药等。
若至舍宅合贫愚人不欲服之。将还舍宅强
与令服除无量恼合以药力所患得除。犯四
禁下合女产时儿衣未出与服即出。未发心
下合令婴儿安乐无患。除一阐提彰其分齐
就下问答重显之中先问。次答。后除阐提。迦
叶发问执小徵大。犯四禁等于小乘中名为
极恶名断多罗。云何能与作菩提因。下佛答
之。答意如何。犯四禁等其罪虽重。经之威力
能使其人梦堕地狱生悔发心。是故能与作菩
提因。文中有二。一明现益。二犯四禁下明其
当益。现中有五。一明经力益人之相能使其
人梦堕地狱。二因见生悔。三悟已生信。信知
此经有大果报益人之力。是其经法功用之
果名大果报。非馀果也。四如彼已下明心成
已领荷法恩寄喻显之。菩提之心从障始出。
如彼婴儿随修增长名渐长大。知法神验故
云常念是医最良。信此经中具明治法名善
卷四 第 714a 页 T37-0714.png
方药。自念本昔在障未出名本在胎。发心之
人说之为母。经法被人名与母药。人得法故
出离苦患名身安稳。以人安故菩提之心坚
固不坏。故云以是我命得全。五奇哉下明心
成已领荷本昔修行者恩。起行酬报借喻显
之。念本行者在重恶中而能发求出离之心。
是故叹言奇哉我母。勤发大心名受大苦。多
时渐习名满十月怀抱我胎。生心之后谨意
防护令其离过安住善法故言生后推乾去湿
除去不净。听法资助说之以为乳哺长养。坚
守大心不令小乘异见沮坏名护我身。以是
义故理须酬报。依心起行令彼行者离苦永
安义云报恩。色养侍等显报恩相。子于父母
和色瞻养名为色养。菩提之心顺益行人义
云色养。常随行人说为侍卫。起行利人名随
供养。上来五句合为现益。当益可知。如此得
益唯是善人故除阐提。第三对中前一复次
明教资理如咒咒药。后一复次明理资教如
药涂鼓。前中先喻。良医喻此大涅槃经。医子
喻佛。佛德从于经法出生故名医子。于此经
中辨义渊邃名知深奥。具明治法名知除毒
无上咒术。若恶毒等出其所治。蛇喻四重。龙
喻五逆。蝮喻谤法。下明能治。教法如咒。教显
治法名咒药良。用法资人名涂革屣。得法之
心能灭诸罪名触毒虫毒为之消。准合是中
文少不足。若具应言以咒药力身得安乐。唯
除一毒彰其分齐。下次合之。涅槃如是合前
良医。良医之子略而不合。所知深奥乃至除
毒无上咒术亦略不合。若有众生犯四重等
卷四 第 714b 页 T37-0714.png
合恶毒蛇若龙若蝮。悉能消灭合以咒术咒
药令良触诸毒虫毒为之消。如药下帖。未发
心下合前所少身得安乐。唯除一下合除一
龙。理资教中初先正辨。如闇已下叹经殊胜。
前中先喻。有人喻经。以杂毒药用涂大鼓喻
理资教。以佛菩萨亲所證理资成教法名杂
毒药用涂大鼓。对众宣唱若众人中系之发
声。虽无心下彰其治能。唯除一人彰其分齐。
下合显法。涅槃如是合如有人毒药涂鼓。在
在处处诸行众中合众人中击之发声。为有
行者宣说是经。是以说言诸行众中。有闻声
下合闻皆死。然向喻中直明无心欲闻皆死。
有心欲闻及不欲闻皆悉不论。今此合中具
以论之。初言有闻贪等皆灭明初地上上品
之人闻经灭惑。如彼众中有心欲闻闻之皆
死。其中虽有无心已下明种性上中品之人
闻经灭惑。如彼众中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彼
种性上虽不觉知涅槃经力能灭烦恼。法力
薰资冥使灭惑。犯四禁下明种性前下品之
人闻经灭惑。如彼众中不欲闻者闻之亦死。
此下品人得益同前。言亦为作菩提因缘渐
断烦恼。除不横下合除一人不横死者。上来
正明理法资教。下叹经胜。文有三喻。前二明
能利益善人。后一彰其不益阐提。就前二中
日喻明其起因之益。先喻后合。两喻彰其得
果之益。先喻次合。如法华下指馀显此。下明
不能益阐提中先喻后合。第四对中前一复
次明其有信易化善人经能摄益。后一复次
明其无信难化恶人经能强益。前复次中初
卷四 第 714c 页 T37-0714.png
明经法能益善人。如聋人下明其不能利益
阐提。前中先喻。次约显法。当知是人真菩萨
下辩定其人。喻中如医喻涅槃经。闻他人子
举其所益。名佛如来以为他人。佛所化众名
他人子。以法对人义说为闻。非人所持须益
所以。三罪婴缠名非人持。寻以药下喻经能
益。于中三句。一明教益。二卿若迟下明其理
益。三若彼下双明理教二种利益。就初句中
寻以妙药对治行法。并遣使者是其教法。从
理发教传其对治行法授人义云遣使。摄化
之仪具彰在诠义称敕使。起教专为传法授
人。故言卿持此药与彼。彼人闻法罪障消除。
故言若遇诸恶鬼神以药力故悉当远去。第
二句中卿若迟晚教益不速吾自往者理显物
心。有机必摄故言终不令彼枉死。第三句中
若彼见使牒上初句。及吾威德牒第二句。苦
除得乐彰其利益。次合显法。涅槃如是合上
良医。若比丘等合他人子。有能受持如是经
典乃至为作菩提因缘超合见使及吾威德苦
除身乐。若犯四禁乃至毒持却合向前非人
所持。法从喻称故说四重及五逆罪以为邪
鬼。闻是经典诸恶皆灭合以妙药并遣一使
乃至终不使彼枉死。如是医下举喻以帖。下
辨人中句别有四。一明前比丘乃至外道为经
益者真是菩萨。二何以下释。先徵后解。以得
闻经及能念知如来常故。闻经即是向前见
使。念常即是向前见医。三暂得闻下举始况
终。暂得闻经尚得如是念如来常何况书等。
四除阐提下彰其分齐。除一阐提馀皆菩萨。
卷四 第 715a 页 T37-0715.png
善趣已前通名阐提。下明不能益一阐提中
先喻次合。何以下释。下一复次明无信人
经能强益。于中初益有道机者。知必死下简
去阐提。前中先喻。良医喻经。一切医方无不
通达喻此经中具明治法。兼复广知无量咒
术喻经威力。力用广多故曰无量。是医见下
明其治能。文有三对。一始化不信。于此经中
显物机病义称为见。所化众生自在如王。说
彼众生过有重罪定堕地狱。故言王今有必
死病。下明不信。不信之情反经称答。过往之
罪冥伏在身现不可睹。故言不见我腹内事
云何而言有必死病。二重劝不用。以法对机
义称医答。闻经不受名不见信。劝修治法是
故说言应服下药。障除乃觉故言下后王自
验之。彼闻不用名不肯服。三强化乃受。尔时
良医重举此经。以咒力者喻经威力。令王粪
门遍生疮者令彼未来恶报相现。未来苦报
是彼罪人后分之果。是故说为粪门疮疱。梦
中睹见故名为生。饿鬼畜生种种苦难梦中皆
现名为兼下虫血杂出。睹之生畏名王见已
生大怖惧。赞彼已下荷恩赞叹。下合显法。涅
槃如是合前良医乃至广知无量咒术。于诸
众生有欲无欲悉能令彼烦恼崩者合医见王
乃至㿃下虫血杂出。此中唯化无欲众生。有
欲前化今乘举之。是诸众生乃至梦下合见
生怖生乃至敬医犹如父母。先合后帖。下简
阐提。先喻后合。上来广明经法为医。下二复
次以人为医。经由人传是以论之。前一复次
通说诸佛菩萨为医。后一偏说佛为良医。化
卷四 第 715b 页 T37-0715.png
凡之医义通上下。故前通说诸佛菩萨以为
良医。教圣之医局唯在上。故后偏说如来为
医。前中先喻。良医喻于诸佛菩萨。善知八种
喻备化德。悉能疗等明其化能。唯不能下简
去阐提。下合可知。后中先喻。次合显法。后简
阐提。喻中如医喻佛如来。善知八等喻自知
法。善知八术喻知小乘后过八术喻知大乘。
下明教他。先教小乘。如是渐下喻教大乘。合
中如来合前良医。应正遍知合知八术乃至
博达过于八术。下合教他。初明教小。先教其
子诸比丘等谓声闻人。方便除恼教其离障
修学净等教其摄治。修学净身不坚固想教无
常观。谓水陆下教其苦空无我等观。先牒前
喻。下约显法。水喻身苦如水上泡。陆喻身苦
如芭蕉树。山涧喻于烦恼无我如涧空虚。下
明教大。如来如是教弟子等牒前生后。合上
渐渐教八事已。然后已下正明教大。为其子
下合次教馀最上妙术。上来广辨良医之相。
是大乘下结叹显胜。前所辨中有人有法。以
法为主故偏叹之。于中初先当法正叹。当知
已下约喻显胜。第三法力得果之中义别有
二。一明如来外化行果。二如蛇下辩明如来
自利行果。前明外化。即是答上生死大海中
云何作船师。今明如来得涅槃船周旋往返
济度众生。故能于彼生死海中得作船师。文
中有二。一明涅槃以之为船佛为船师正答上
问。二如人在海欲度已下乘说涅槃为之为
风。彼涅槃中有證有教。證能济度故说为船。
教能击发故说为风。前中有二。一明如来得
卷四 第 715c 页 T37-0715.png
涅槃船能渡众生。二如有船下明其化益本
末次第。前中先喻。船喻涅槃。从此至彼喻从
生死到大菩提。从彼至此喻从菩提还至生
死。次合显法。如来如是合乘船人。乘大涅槃
正合前船。周旋往返合此至彼合彼至此。在
在已下辨明化益。以是下结。化次第中先喻
后合。就说涅槃以为风中。文别有二。第一正
说涅槃为风。二如人不遇风王已下明涅槃
风思求乃得不求不得。前中先喻。如人在海
乘船欲度喻须风人。若得顺下明得风益。若
不得下明不得损。下合显法。先合须人。若得
值下合得风益。若不值下合不得损。后中先
喻。如人不遇久住大海喻不值损。作是思下
喻求法心。如是念下喻得法益。作是言下喻
庆善辞。下合显法。先合初句不遇之损。未遇
如是大涅槃下合求风心。是诸众生如是求
下合得风益。方知真下合庆喜辞。先生奇想。
次叹善哉。后生净信。下明自德。即是答上云
何舍死如蛇脱皮。今明如来随化示灭其实
不死故如蛇矣。文中有二。一明如来如蛇脱
皮其实不死正答上问。二如金师下乘明如
来得实起用体常不变。前中四句。第一如来
立喻反问。二迦叶正答。第三如来举法反问。
四迦叶正答。文显可知。后中先喻金师喻佛。
得好真金喻得真实缘起法身。作种种器喻
起化身。次合显法。如来亦尔合前金师。于二
十五下合作诸器。初先正合。为化已下辨真
化意。是故下结。虽复示现常住不变合好真
金。自下第二明其修力得菩提义。于中有三。
卷四 第 716a 页 T37-0716.png
一起观解二迦叶白云何当得不坏已下依解
起行。三如来为生作父母下依行得果。前观
解中初观三宝趣实之诠。今此纯陀犹有疑
下观三乘性所入之理。如地持中。于八解处
而起观解。今且说四。三宝为三。三乘之性即
是彼中真实之义。前观三宝答上云何观三
宝矣。今明三宝随物转变而实常在。如天意
树随天意转而实不死。先观佛宝。于中有四。
一如来立喻反问迦叶如树三变实灭不耶。
二迦叶正答。第三如来约之显佛。四迦叶述
赞。后观法僧。于中但明法之盛衰。僧随法说
更不别论。能兴法者即是僧盛。能损法者即
是僧衰。故不别说。文别有三。一明经法兴废
所由。二无有不求男子身下就兴废时明经
有力无力之别。三如过夏名秋已下明废兴
处。初中先明法兴所由。由有智者解佛密语。
如波罗奢下辨明经法衰废所由。由无敬信
加情不学。前中初法。次喻后合。下总结之。法
中但彰如来密语甚深难解。略不明其智者
能解。喻合等中皆具论之。喻中先喻。如来密
语有智臣下喻智能解。前中告臣先陀婆来
总喻密语。王喻如来。臣喻菩萨。先陀喻佛一
切密语。非有所局。下别显之。于中初先牒总
开别。次列四名。如是下结。先陀山名。于此山
中出好盐器水马等事。将处目事。是故四种
同名先陀。下次明其智人能解。智臣善知总
明能解。若王洗下别明能解。如是下结。合中
先合王之密语。大乘如是合先陀婆。准合求
之。彼先陀婆所况之法有总有别。总喻大乘。
卷四 第 716b 页 T37-0716.png
别喻如来法僧解脱及与佛性。理实通喻一
切密语。且论斯耳。良以所况有斯总别。故今
合中总以大乘合先陀婆。下明智人能解之
中。举佛法等五种之法合先陀婆。有四无常
合有四实。此大乘中具有八实。说佛法僧解
脱佛性权化之德有无常苦无我不净。说佛
法僧解脱佛性真体常乐我净等义。是为八
实。若通空有具有十实。今此且举无常等四
以合前喻。是故但言有四无常。盖乃是其不
尽语也。四中唯一是其无常。今云何言有四
无常。释言。辩义有二种门。一分相门。唯一无
常苦等则非。二摄相门。无常为主统摄诸义
悉成无常。苦等亦然。今据摄相。是故四种俱
名无常。下次合其智臣能解。先合初总。次合
其别。后合结文。大乘智臣应当善知是合初
总。若佛出下是合其别。别中有五。一就佛宝
明解密语。二就法宝。三就僧宝。四就解脱。五
就佛性。此五种中皆有权实。权中具有无常
苦空无我等义。实中具有常乐我净善有等
义。但今文中就前四种彰权隐实。就后一种
彰实隐权。文之左右。又前四中权义齐通。但
今文中就初佛宝偏说无常。就法说苦。就僧
偏说无我之义。就解脱中偏说空义。盖亦是
其文之显隐。就佛宝中若佛初出为众生说
如来涅槃合索先陀。佛涅槃中备含多义。虽
有多义总名涅槃。是故此言似总先陀。智臣
当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等合前智臣
奉水等也。菩萨智者能解佛语从喻名臣。下
皆同尔就法宝中或复说言正法当灭合索先
卷四 第 716c 页 T37-0716.png
陀。正法灭中备含多义。虽有多义统名法灭
故似先陀。智臣应下合奉盐等。由法灭故人
多造恶受诸苦报。故偏就之以明苦也。就僧
宝中或就我病众僧破坏合索先陀。此正明
僧举佛助显。众僧破中备含多义。虽有多义
总名僧坏故似先陀。智臣当知为计我者说
无我等合前智臣奉器等也。众僧破坏虚假
义显。是故就之偏明无我。就解脱中或说空
者是正解脱合索先陀。智臣智下合奉马等。
以正解脱离有相显。是故就之偏明空义。前
辩空义彰其所解。下不动等出其所密。于
中有三。一明解脱是不动义。初举。次释。是故
下结。二明解脱亦是无相。初举。次释。故名下
结。三明解脱亦是其常不变易义。初举。次释。
是故下结。解脱之中备此多义。佛偏说空是
以言密。或说一切众生有性合索先陀。于佛
性中备含多义。虽具多义总名佛性故似先
陀。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于常法欲令修常
合奉水等。于多义中偏显如来说常之意名
解密语。是诸比丘各解已下合后结文。于中
先合。如彼智臣义知王意举喻以帖。上来合
竟。下次结之。先结密语。如是大王亦有密语
牒举前喻。何况已下约之显佛。是故已下结
成佛语难解之义。下次结其智人能解。唯智
能解简圣异凡。非凡能信彰凡异圣。上明法
兴。下彰衰废。于中有三。一明众生不敬故废。
二如来正法将灭已下明诸众生不学故废。
三牧牛女下明诸众生加情故废。初中先喻。
波罗奢等值旱不生喻此经废。水陆所生皆
卷四 第 717a 页 T37-0717.png
悉枯等喻馀经癈。次合显法。涅槃如是合波
罗等。不敬合旱。无威合后不生华实。水陆生
等略而不合。何以故下释前不敬。以不知故。
者何已下释前不知。以薄福故。第二段中初
明众生不学故癈。唯菩萨下简圣异凡。前中
初法。不知无解。懒堕无行。次喻。后合。哀哉
已下如来伤叹。当来可畏伤其学小。苦哉已
下伤不习大。圣简下中初明菩萨自取实义。
后为他说。第三段中先喻后合。喻中有四。一
妄加已情喻。二诣市已下妄说授人喻。三取
还家下薄淡无味喻。四虽复无下校量显胜
喻。初中有其四重加水。人说种种。今且约就
一斗论之。初加二升。后三亦然。初牧牛女喻
其正法垂末众生。馀牧牛女喻彼像法初时
众生。近城女者喻彼像法垂末众生。近于末
法故曰近城。城中女者喻末法时传法众生。
巧伪多故未必专定。大况粗尔。第二段中文
别四句。初诣市卖在众宣唱喻。二有一人下
行者餐受喻。其真修行者言为子者为于无
上菩提心子。言纳妇者纳诸行妇。当须好乳
瞻宾客者喻须好法以授众生。诣众听受名
至市买。三是卖乳下多索利养喻。四是人答
下听者别知喻。此第二竟。第三段中纳法在
心名取还家。思惟简择名煮作糜。都无正理
名无乳味。第四句中虽复无味于苦千倍明
胜小乘。何以下释。合中还四。合初段中先别
后总。别中初言我涅槃后诸恶比丘抄略是
经分作多分合初加水。如彼六卷小泥洹是。
是人虽读灭除要义安置一世间庄严之语合
卷四 第 717b 页 T37-0717.png
第二加水。抄前著后后著前等合第三加水。
先合后呵。受畜不净言佛听许合第四加。水
上来别合。如牧牛下总合显过。先举其喻。后
约显过。杂以世语错定是经令人不得正说正
学。是恶比丘为利养故下合第二段于中但
合多索价数。馀略不合。如彼卖乳贫穷女下
合第三段。先牒前喻。后约显法。虽无味下合
第四段。初先正合。如彼下帖。何以下释。喻如
下帖。以是下结。上来第一正明癈兴。自下第
二就癈兴时明经有力无力之别。初就兴时
明经有力。如蚊子泽不能令下。就衰癈时明
经无力。前中有三。一明世人无有不求男子
身者。今虽不求当必求之。二何以下广显女
过成男可求。于中初先总彰其过。女是众恶
之所住处。如蚊子下有四复次别以显之。三
以是义下劝人学经舍女成男。于中有五。一
正劝学经舍女成男。二迦叶领解。三佛述叹。
四迦叶谦逊。五如来重赞。初中有四。一劝学
是经呵女求男。二何以下释。以此经中有丈
夫相故劝修学以求男身。谓佛性者是佛法
身本体證之。然后成第一雄猛无上大夫。故
须修习求男子身。三若人下辩男女相。汎辩
有三。一就形分别。形相可知。二就心分别。刚
决为男。柔弱为女。三就解分别。解真为男以
正直故。不解为女以邪曲故。今据后论。文有
四句。一明男子不知佛性则无男相。先辩后
释。二明男子不知佛性佛说为女。女则亡言。
三明女人能知佛性佛说其人有丈夫相。四
明女人能知佛性佛说为男男。则亡言。此之
卷四 第 717c 页 T37-0717.png
四句合为第三。四是大乘下叹经劝学。先叹
后劝。上来四段合为第一。后四可知。下就癈
时明无力。先喻次合。如蚊子泽不能沾洽众
生心地。下乘明其法灭尽相。此经先灭当处
不行名没于地。当知已下明此灭时馀经悉
灭。自下第三明兴癈处。此经遍盛在南天竺
先喻后合。癈在罽宾。句别有四。一正明灭处。
罽宾有王名弥罗堀。然付法中师子比丘传
法人丧故令法灭。此小灭处。大灭在于拘腅
弥国。二明灭时人心不同有信不信。三明此
经灭尽之时馀经悉灭。何故而然。以此经中
具辨邪正彰其佛说魔说之别。有此经时邪
不滥正。故令一切诸经得住。此经灭后邪说
滥真。故令一切馀经悉灭。四告得法菩萨令
知。欲使弘护所以告之。上明三宝。下次观察
三乘之性。此文答上三乘无性云何得说。彼
问如何。若使三乘无别体性。云何而得别说
三乘。佛今答之。明三乘人同一佛性更无别
性。无别性故一乘之外无别二乘。故下文言
世若无佛非无二乘得二涅槃。一切世间唯
一佛乘故无二乘别得涅槃。此文虽答迦叶
上问。兼遣纯陀无常之疑。由释彼疑是故文
殊重问发起。
文中有六。第一文殊举纯陀疑请佛释通。二
佛遣出疑许为除断。三文殊正问。四如来释
通。五文殊领解。六有难解者迦叶对佛问答
广论。就初段中今此纯陀犹有疑者总举彼
疑。疑由何生。由前佛答五难而起。佛前答云。
未见佛性名无常身杂食身等。如来已于无
卷四 第 718a 页 T37-0718.png
量劫来已见佛性。纯陀向前还家办供。路中
思量如来常住。以得知见佛性力者。无量劫
前未见性时应见无常。若本无常后亦应尔
故生此疑。对上五难故言犹有。纯陀何故不
自请决令文殊问。文殊即是纯陀导首。知疑
为请正是其宜。何足可怪。如地经中解脱众
首知众深疑为之偈请。于此相似。唯愿分别
请佛释通。第二可知。第三段中纯陀心疑如
来常住以见佛性牒佛上言。下就设难。若见
佛性而为常者本未见时应是无常以后推
前。若本无常后亦应尔将前类后。何以故下
举事类徵。以是义下结以显过。同皆无常故
与声闻缘觉无别。文殊上来举彼纯陀佛上
之疑令佛解释。文殊是中亦自有疑。疑彼凡
夫二乘人等为当与佛一向定别。亦有究竟
无别之义。故下文言文殊师利将欲问我。我
知其意即为宣说。文殊师利即得解了。又复
下言不但正为纯陀说偈亦为文殊。故知文
殊今亦有疑。文殊玄知佛释纯陀疑心竟时
已疑亦遣。故默不问。第四释中初举偈正
答。本有今无本无今有自立道理。此之偈义
随人不定。若就佛论。佛于过去无量劫前名
之为本。即就彼时说之为今。佛于过去无量
劫前有生死身名为本有。当于尔时无常法
身说为今无。佛于过去无量劫前无常法身
名为本无。当于尔时有生死身说为今有。若
就凡夫二乘论之。望于当果宣说未成佛前
为本。还即说此未成佛前以之为今。彼于现
在有生死身名为本有。无常法身说为今无。
卷四 第 718b 页 T37-0718.png
又于现在无常法身名为本无。现有生死无
常之身故曰今有。三世有法无是处者破他
定义。此言不足。若具应言三世无法亦无是
处。此偈随人亦复不定。若就佛论。佛本所有
生死之身。三世恒有无是处故今已断离。本
无法身三世恒无。无是处故佛今已得。若就
凡夫二乘论之。彼本所有生死之身三世恒
有无是处故当必除断。彼本所无常住法身
三世恒无无是处故当必修證。以是义故。诸
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就人结
答。以前偈中所辩义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
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将此偈义就佛解释。交
异二乘故有差别。是义如何。如来本昔所有
生死三世恒有无是处故。无量劫来断之已
竟。佛本所无常住法身三世恒无无是处故。
无量劫来修成已竟。此异二乘故有差别。将
此偈义就二乘解。当同如来故无差别。是义
云何。声闻缘觉本有生死三世恒有无是处
故未来当断。二乘所无常住法身三世恒无
无是处故未来当得。当断当得与佛不异故
无差别。道言差别释去向前纯陀所疑。如来
生死三世恒有无有是处佛今断竟。何得难
言佛本无常后亦应尔。常住真法三世恒无
无是处故佛今證得交异二乘。何得难言如
来无常与彼二乘一向无别。道言无差。释去
文殊自己所疑答并迦叶偈中之问。声闻缘
觉当舍无常当證常法共佛无异。释去文殊
心中之疑。二乘之人当同佛得。何得难言三
乘之人各别有性。第五文殊领解可知。自下
卷四 第 718c 页 T37-0718.png
第六有难解者迦叶对佛问答重显。有何难
解。向前虽说人有差别无差别义。佛性差别
无差别义犹自未显。故下辩之。于中有二。一
问性无差如来广释。第二云何性差别下问
性差别如来广解。前中有三。一明三乘佛性
无差别。二迦叶白若一切生有佛性者佛与
众生有何差下明三乘人得果无别由性一故。
三我今始知差无差下迦叶领解。前中迦叶
先问起发。如佛所说佛菩萨等性无差别唯
愿广说利益众生。下佛答之。先敕。后解。文
别有三。一约乳喻明性无差。二约金喻明性
无别。三于前义中有难解者重复明之。前中
先喻。喻有四句。一三乘差别喻。二是人后时
为祀祠下就相辩性喻。三见其乳色同一白
下始见惊怪喻。四是人思下久思悟解喻。初
中长者喻佛如来。若长者子喻大菩萨已證
性者。多有诸牛喻三乘众生。三乘相异名种
种色。付一牧人委行化者。守护将养令其摄
化。第二句中是人有时为祀祠等释有二义。
一约佛以解。言是人者谓长者人喻佛如来。
为祀祠者谓以性理养诸贤圣。尽搆诸牛著
一器者尽说三乘同有佛性。显在一诠名著
一器。二约所委菩萨以释。言是人者谓牧牛
人喻修行者。为祀祠者为资菩提。尽搆诸牛
著一器者具观三乘同有佛性。显一观心名
著一器。第三句中见乳同色寻便惊等释有
二义。一对上初义就佛所化凡夫二乘以释
其言。凡夫二乘闻佛宣说三乘性一名为见
乳同一白色。执相疑性名寻惊怪牛色各异
卷四 第 719a 页 T37-0719.png
乳云何一。二对上后义约就修行菩萨以解。
修行菩萨證性一味名见其乳同一白色。执
相疑真故言寻怪牛色各异乳云何一。第四
句中是人思等释有二义。一对上初义约就
凡夫二乘以解。凡夫二乘久后思量知由诸
圣显性行同故令性一。如人思量犊子众生
感乳业同故令乳一。二对上后义约就修行菩
萨以释。修行菩萨久思由圣显性行同故令
性一。此三句中虽各二义。准下合文初义应
善。下说声闻凡夫疑故。下合显法。声闻缘觉
菩萨亦尔合初句中多有诸牛有种种色。第
二一句略而不合。同一性下合第三句。于中
先合见乳一色。同一佛性正合前喻。犹如下
帖。所以下释。而诸众生言佛以下合寻怪等
而诸众生言佛菩萨声闻缘觉而有差别合寻
惊性牛色各异。有诸声闻凡夫之人疑于三
乘云何无别合乳云何皆同一色。是诸众生
久后解下合第四句。先合后帖。第二段中初
先立喻。金矿喻于三乘之人。陶鍊滓秽消融
成金喻除妄染而得成佛。成佛可重名直无
量。次合显法。声闻缘觉菩萨亦尔合前金矿
皆得成就。同一佛性合融成金。何以故下合
鍊滓秽。先问起发。何故同一。除烦恼故释同
所以。如彼金下举喻以帖。是以下结。终成不
殊故始性一。自下第三重复显前初段中义。
明前疑人久后思量得解所由。由闻涅槃秘
藏故解。于中初辩。如彼已下举喻对显。声闻
凡夫后成佛时。如彼长者知乳一相而不怪
也。何以故下释前知性同一所由。由断烦恼。
卷四 第 719b 页 T37-0719.png
自下第二明由性一得果无别。举果无别成
无别乘。迦叶先难。难中有二。一难同使别。二
若诸众生皆有性下难别使同。难同使别为
彰二乘现无所得。难别使同为显二乘当同
佛得。前中若生有佛性者牒佛前言。佛与众
生有何差别约性徵相。性理既同众生共佛
有何差别。如是说下结以显过。佛同众生上
下混滥名多过咎。就后难中句别有二。一以
性同徵破别得。若诸众生皆有佛性何因缘
故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乃至菩萨
于大涅槃而般涅槃。二以性同责不同得。如
是等人若同佛性何故不同如来涅槃而般
涅槃。亦有经言不般涅槃所谓不般二乘涅
槃。下佛答之。文还有二。一对上初难明佛
涅槃二乘不得故有差别。于中初辩。以是义
下结大异小。二乘已得数灭涅槃不名得佛
大般涅槃。故大般涅槃名为善有。二世若无
下对向后难明二乘人无别得果当同佛得故
无别乘。于中还二。一对向初徵明舍利等无
别涅槃。二如汝言下对向后责明二乘人当
同佛得。前中初言世若无佛非无二乘得二
涅槃。反明二乘无别所得。若正应言一切世
间唯一佛乘故无二乘得二种涅槃。此犹经
中十方佛土唯一佛乘无二无三。迦叶言下
问答重显。迦叶先问是义云何。下佛释之。释
意如何。明无量劫乃有一佛出现于世。由佛
难出。为化众生权开三乘而度脱之。非实有
三。所以言无。第二段中如汝所言菩萨二乘
无差别者牒前问辞。迦叶于向初番问中说
卷四 第 719c 页 T37-0719.png
言菩萨声闻缘觉性无差别唯愿广说。佛今
将欲述其所问辩明三乘所得无别。故今牒
之。我先于此已说其义诸阿罗汉无有善有
明二乘人现无别得。佛于向前四相章中说
诸罗汉所得涅槃犹如灯灭无有善有。故今
指彼明二乘人所得非有。亦可次前宣说如
来善有涅槃二乘不得。今指彼也。举现无得
成其当来同佛得矣。何以故下正明二乘当同
佛得。言何以故徵前起后。何故罗汉现无善
有。诸罗汉下释后显前。以其当得大涅槃故
故现无之。于中初先正明罗汉当得涅槃。以
是义下结叹涅槃为毕竟乐。以诸罗汉究竟
所归。故知涅槃有毕竟乐。是故已下结叹涅
槃以之为大。三乘同归故得名大。自下第三
迦叶领解。前两段中就后领之。迦叶初言始
知差别无差别义略言领解。声闻缘觉现无
善有名为差别。当同佛得名无差别。何以下
释。遍释无别。于中初法次喻后结。同證涅槃
故悉名常。以是义下结成差别无差别义。
上来第一问性无差如来广释。自下第二问
性有差如来广解。性体虽一约缘有异故须
辩之。于此文中有三问答。初问性差。如来遍
就圣人答之。第二迦叶就凡重问。如来为辩。
第三以凡对圣为难。如来为释。初问可知。如
来答中先别后结。别中约人就喻显异。声闻
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似生熟二苏。地前如
生。地上如熟。亦可七地已还如生。八地已上
如似熟苏。佛如醍醐。以是下结。就菩萨中生
熟两分应有五阶。合故云四。第二问中一切
卷四 第 720a 页 T37-0720.png
众生性相云何偏问凡夫。下佛还复约喻答
之。先喻后合。以此通前。喻别有六。始从杂
血乃至醍醐此六况法。前劫不定。凡有四别。
一义如向。第二如后迦叶中说。凡夫佛性如
杂血乳。须陀斯陀断少烦恼如出血乳。那含
如酪。罗汉佛性如似生苏。缘觉菩萨如彼熟
苏。佛如醍醐。第三义者。凡夫二乘及大乘中
善趣佛性如杂血乳。种性解行如出血乳。初
地如酪。二地已上如似生苏。八地已上如似
熟苏。佛如醍醐。第四义者。解行已前如杂血
乳。初地佛性如出血乳。二地已上佛性如酪。
八地已上性如生苏。后身佛性如似熟苏。佛
如醍醐。末后二义义有文无。文虽不说理必
有之。第三番中迦叶初先举凡对圣难佛所
说。如佛向说凡性不如声闻性胜。凡性既劣。
如来何故说拘尸城欢喜旃陀贤劫作佛。声
闻性胜。如来何故不记舍利及目连等速成
佛道。下佛答之。答意如。何彰彼欢喜虽为
旃陀实是菩萨。佛于诸圣随愿迟速与记不
同。欢喜旃陀以发速愿故与速记。非记凡夫
不得为难。文中有三。一明如来随愿迟速与
记不同。有声闻等愿久护法则与迟记。若发
速愿便与速记。二如商人下明随化宜不得
授彼声闻速记。三以是下结。就初段中文相
可知。问曰。声闻缘觉之人安能速成而说速
愿与速记乎。释言。二乘定入大乘。于入大后
成有早晚故说迟速。第二段中先喻后合。喻
中四句。一佛说声闻速疾成佛喻。商人喻佛
心。中备具菩提胜法是故说云有无价宝。名
卷四 第 720b 页 T37-0720.png
声闻众以之为市。以大菩提授声闻人云其
速成。令使行因以筫其果名诣市卖。二愚人
见下声闻轻笑喻。如世人言何处当有无价
之宝市中唱卖。所说如是。何处当有大菩提
果授声闻人云其速成。三宝主唱下如来称
赞喻。云授汝者是大菩提。四闻复笑下凡夫
轻笑喻。合中声闻缘觉如是合第二句。初先
正合。如彼下帖。于未来下合第四句明凡轻
笑。以是义下第三结之。前两段中就初以结。
上明观解。下次起行。初明自行。迦叶复曰何
因缘下明利他行。前明自行答上云何得不
坏众。文中迦叶初问起发。上虽为问去问既
遥。将答重请上下多然。下佛答之。精勤护法
便与护法菩萨行同。不可求异名得眷属不
可破坏。亦可是中唯明利他。上来一段明摄
人行。由勤护法物皆乐从故得眷属不可破
坏。自下明其开化之行。此即答上云何为盲
作眼目导。于中有二。一明众生无法自沾唇
口乾焦菩萨须润。二明众生盲无惠目菩萨
须导。后之一段正答上问。前乘论之。前中先
问。下佛为辩。于中初法次喻后合。后中四句。
一明凡夫不知佛常犹如生盲。二若知下举
圣显凡彰彼地前信行菩萨能知佛常。佛说
其人虽有肉眼而名天眼能见佛常。名为第
一义天眼也。此前一对。三复次若有能知已
下举大显小。彰彼地上證行菩萨能知佛常。
佛说是等名为天眼。四虽有天下明小异大。
彰二乘人不知佛常。虽有天眼而名肉眼。先
辩次释。乃至不识自身手足明不自见佛性
卷四 第 720c 页 T37-0720.png
真我。佛性真我是已体性名为自身。真性三
归已所依用说为手足。不能见此故名肉眼。
不令他识明不见他。以不见他真身手足故
名肉眼。以是下结。此后两句复为一对。
自下第三明行得果。于中有二。一明如来随
类异说。二如人生下随机巧说。随类异说答
上云何示多头矣。于中初明如来为生而作
父母。所以下释。种种形类以一音说各各得
解解释有三。一就真论一。如来以一法蠡声
说。众生于中各各得解。如一真身众生异见。
常寂之声是法蠡声于净耳者无时不闻。于
不净耳无时暂闻。故曰常寂。二约法论一。佛
说一苦众生于中各各异解。集灭道等一切
皆然。故经说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
随所解。三约方言以论其一如来具作一梵
音说。众生于中各各得解。馀亦如是。故经说
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今此
所明据后言之。以是下结。
自下第二随机
巧说答上问中云何说者增如月初。准此验
前前问颠倒。若正应言增如初月。亦复不足。
若具应言云何说者增长众生如世父母教于
初生十六月儿。小儿初生十六月时言语未
了。父母为教示同其言。佛亦如是。为教众生。
先同不正。后示正语。文中有四。一立喻反问。
二迦叶正答。三约喻显法反迦叶。四迦叶正
答。先答后释。
一切大众所问品者。上来广明菩提之因。下次
明其涅槃之因。因诸大众请以论之。就斯以
显故云大众所问品也。于此品中文别有三。
卷四 第 721a 页 T37-0721.png
第一如来现相起发。二时天人阿修罗下明
诸大众伤叹为由。三尔时世尊为慰喻下对
之显法。初中复三。第一如来催供起发。二尔
时世尊欲令一切众生满下受供起发。三尔时
树林其地狭下食供起发。就催供中文复有
三。一放光直催。二因众遮抑放光重催。三因
纯陀请住口言更催。初中三句。一光照纯陀。
二纯陀遇光持供奉佛。三天人遮抑。初先身
遮。后便口抑。第二催中句别有六。一光照大
众。二大众遇光寻听纯陀。三大众时供进诣
佛所求请如来听比丘受。四比丘知时执持衣
钵欲受其供。五纯陀为佛庄严处所令三千
界如安乐国。六纯陀重复启请佛住。文皆可
知。第三催中。句别有二。一佛口催供。二大众
闻已仰庆纯陀伤已不果。上来催供。第二受
中句别有四。第一如来为满众望化无量身
受大众供。二释迦自身受纯陀供。三纯陀大
众见佛神变心生欢喜。四大众念佛受供当
灭心怀悲喜。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初明释迦
自身受供。次明纯陀所供多少。纯陀有力实
能多献。为显佛力令众尊敬。故献斯耳。下明
佛力充足一切。依如馀经佛有三身。一者真
身谓法与报。二者应身应现受形修道成佛。
三是化身依应起化。然今文中化身受供即
是化身。释迦受供即是应身。下偈所说真身
常住即是真身。此第二竟。第三段中纯陀先
喜。后类大众。第四段中承佛圣旨作是念者。
因此悲念广有发起。故承圣旨以兴念也。旨
犹意耳。念佛受已当入涅槃是故生悲。庆蒙
卷四 第 721b 页 T37-0721.png
受供所以欢喜。此第二竟。第三食中先明住
处小能容多。后明所食味无差别。此等皆是
涅槃法门缘起示现不可事取。故下大众知
见此事名知法性受法乐矣。此初段竟。
第二
大众伤叹之中。时天人等啼泣悲叹总以标
举。下出叹辞。而作是言乃至当复更供养谁
伤已更无值福之处。从今永离盲无眼目伤
已更无生智之处。
自下第三对之显法。于
此文中具答七问。答初一问明涅槃果。答后
六问明涅槃因。明涅槃果。答上问中云何复
示现究竟于涅槃。问意如何。如来今者究竟
入于尽灭涅槃。云何复常示现世间教化众
生。佛今答之。明已终不究竟涅槃。故常示现
在于世间真得名为大涅槃矣。问曰。向前哀
叹章中已具明其涅槃果竟。今此何故重复
明乎。解云。前辩涅槃体常。未曾宣说涅槃用
常。故须明之。又复上来明菩提因。今此若不
举涅槃果对之显因。因与前滥。为别其因故
须标举涅槃之果。又复上说菩提因中多皆
举果对之显因。是故前明得长寿中举果显
因。此亦似彼故须举果。就明因中答前三问
明其證行。答后三问明其教行。契会常住是
其證行。通教权实是其教行。證行自利。教行
利他。就證行中初答云何示人天道正明證
体。第二超答云何离病明其得證除障之益
第三起答云何知性而受法乐明其得證生乐
之益。后教行中三问通答。文中从初尽偈已
来答初两问明涅槃果并显證体。偈后长行
答次两问明證利益。今者如来欲为未来作大
卷四 第 721c 页 T37-0721.png
明下答后三问明其教行。前中初言为慰大
众而说偈者明说偈意显佛常住止其悲情名
为慰耳。下明慰辞。依此文中有其二十一行
半偈。外国本中唯十三偈。初十四偈两两为
一。即作七偈。次两偈半复合为一。通前八
偈。末后五偈各别为一。故有十三。良以方言
不同故尔。外国偈法字句含多。此方略少。为
是翻译多少不等。于中随义分以为四。初之
两偈许说涅槃。其次两偈许为说导。次十三
偈半正说涅槃。末后四偈正为说道。前中初
半开晓众心。中间一偈举已所得常乐涅槃。
后半许说。第二段中初之一偈举涅槃果说
为说因。准验此文。定知此品明涅槃因不须
致疑。中间半偈明说利益后半劝修。第三段
中十二行半合为六偈。正说涅槃。前之十行
两两为一。后两行半合之为一。一一偈中皆
先立其假设之喻。次约彼喻反明如来毕竟
涅槃。后翻彼喻正明如来不入涅槃。不入涅
槃是佛常住善有义也。末后一偈结劝止悲。
是佛常住不灭义故。应乐此法不应啼哭。第
四段中分之为四。初一偈半教修正道。次有
半偈明修利益。次有一偈结劝修习。后之一
偈结叹显胜。前中初偈劝观佛常。先劝后教。
后半教劝。法僧亦常。以前类后是故通言三
宝皆常。文显可知。第二益中是获大护法说
明益。真常三归能护众生故名为护。覆护中
胜是以言大。由正知故为彼覆护是以言护
如咒生果喻说显益。三宝如咒。身如枯树。归
真三宝能成行德。如咒枯树能生果实。第三
卷四 第 722a 页 T37-0722.png
段中是名三宝是结词也。馀是劝也。初劝听
受。次劝生喜。后劝发心。第四段中初半牒前。
计犹劝也。三宝皆用真谛为体名同真谛。下
半结叹。此是出世菩提心体名上誓愿。与地
经中愿善体同。次下文中先答云何离一切
病。尔时天人阿修罗下答上云何知性受乐。
前中初明远离心病。若有能知三法常下远
离身病。见实除惑故离心病。證常灭苦故离
身病。前中四句。一明依前最上誓愿而发愿
者无有愚痴诸惑皆遣。痴为患本故偏说之。
二明其人堪受物养。三明其人于世最上如
阿罗汉。此谓如佛阿罗汉也。四举失显得。不
能观察三宝常住。以无常想坏灭三宝。是故
其人如旃陀罗。离身病中若有能知三宝常
住明治病行。离苦安乐明无内病。无娆害者
明无外病。答知法性受法乐中文别有三。一
明大众知性受乐。二明迦叶知性受乐。三明
纯陀知性受乐。大众知性證入初地。迦叶纯
陀入第十地名为受乐。明众知中初正明众
知法受乐。知佛常下荷恩供养。前中四句。一
明天人阿修罗等闻法身喜。二灭除垢障善
灭诸盖。离烦恼障心无高下。远离智障證实
平等。远离分别染净等心故无高下。三由灭
障威德清净。四由心喜颜貌怡悦。此即初观
喜地相也。与法华中诸菩萨等闻佛寿量得
益相似。论释彼中间说寿量得菩提者初地
證智。此得欢喜正与彼同。喜相在初故此论
之。后迦叶等知法性中更不明喜。就明迦叶
知法性中。如来初先试问起发。迦叶后答。已
卷四 第 722b 页 T37-0722.png
见总答。下别显之。于中八句。一见无量化佛
受供。二见佛众住处无碍。三见大众闻偈发
心。其文颠倒。若正应言复见大众闻佛宣说
十三偈法悉发誓愿。四知大众各谓如来独
受其供。五假使下知彼纯陀所献微少佛力
普充。六知此事唯菩萨知。七知此事如来巧
现。八知大众悟解佛常。此等皆是依三昧心
入佛境界相应名见。非唯事相目睹而已。
就明纯陀知法性中文别有四。一如来问。二
纯陀答。三如来为辩。第四迦叶领解随喜。纯
陀答中实尔总答。下别显之。于中四句。一见
前化佛相好严身。二今悉下见彼化佛变为
菩萨体貌镶异。亦可见前人天大众闻偈发
心悉为菩萨。三见释迦身如药树。四见为诸
菩萨围绕。佛为辩中初明向前所见诸佛是
已化作。为益众生令喜故为。四明向前所见
菩萨行德不思能作佛事。后明纯陀所成行
位。迦叶喜中初尔佛语。后明随喜。
上明證因。自下明其教行之因。通教权实用
化众生是其因也。于此因中答上三问。一答
说密。二答说竟及不毕竟。三答断疑。云何不
定通答不别。文中有三。第一迦叶领前问后。
如来略答。二纯陀文殊迦叶广问。如来广答。
三迦叶领解。如来述赞初中迦叶先问发起。
今者如来欲为未来作大明故说大涅槃是领
前也。一切契经说有馀义无馀义耶是问后
也。下佛答之。诸经所说有所不了名为有馀。
显义决了称曰无馀。有馀答上密不毕竟。无
馀答上不密毕竟。
广中先对纯陀文殊明有
卷四 第 722c 页 T37-0722.png
馀义。何等名为无馀义下对彼迦叶明无馀
义。欲令已下总结说意。有馀义中七番举偈。
人云六度。初偈是檀。次二是戒。次一是忍。次
一精进。次一智慧。后一禅定。求相微隐又不
次第。未必专依六度门说。但是经中有馀之
言汎举会通。
初偈约就布施之言以明有馀。
于中合有八番问答。纯陀初问布施一切皆
可赞叹是义云何。如来答之。唯除一人馀皆
可叹。二纯陀重问云何除一。佛答如此经中
破戒。第三纯陀问其破戒。佛为辩之。谓一阐
提馀施可叹。第四纯陀乘言更问阐提云何。
佛为辩之。于中初明向阐提人。唯除已下简
义异恶。前中初明谤正法人趣向阐提。次明
四重五逆之人趣向阐提。后明谤无三宝之
人趣向阐提。第五纯陀问非阐提破戒之相。
如来为辩四重五逆谤法人是。第六纯陀问
此破戒可救以不。下佛为辩明其可救。于中
初总次别后总。有缘可拔是初总也。若被下
别。别中有三。一犯重可救。二谤法可救。三五
逆可救。前中先明犯重之人可救之行。行别
有五。一惭愧自责生改悔心。二起护法意。三
见护法者身往供养。四见读诵者身往听受。
五自通利已广为他说。我说已下明其可救。
于中如来先说其人不为破戒。何以下释。由
经灭罪故非破戒。初喻。次合。是故下结。就谤
法中初先明其忏悔可救。若犯已下明不忏
过。前中先明可救之行忏悔归法。句别有四。
一略明悔过。二略明归法。三自今已下广明
悔过。四除此下广明归法。譬如世人依地而
卷四 第 723a 页 T37-0723.png
倒还依地起。谤法亦尔。于法起谤还依法灭。
若能已下举施得福成其可救。不忏过中道
言若犯如上恶者谤法之恶。犯已下至一月
半月覆藏不忏。施之福少。何况多时。就五逆
中初先明其忏悔可救。后明其人不悔之过。
前中先明可救之行。惭愧生悔起护法心。下
明可救。先说其人不名五逆。若施已下举施
得福成其可救。不忏之过文显可知。上来别
竟。下次总明前三罪人可救所以。于中初法
次喻后合。法中偏明四重可救合中通说。四
重五逆谤法一种略而不辩。法中犯重。汝听
我说敕听许说。应生已下教生善心。若施已
下举施得福成其可救。喻中五句。一造过流
转喻。二在一下依教生善喻。三闻其下怀善
归本喻。四中路下逢苦不退喻。五命终下赏
善得果喻。初中如女喻三罪人。能生善子故
说为女。内有道机名曰怀妊。道心将发故言
垂产。如来藏性是所依处说以为国。造过迷
覆名国荒乱。流转生死名逃他土。第二句中
天庙喻于大涅槃经。依经发心名在天庙即
便生产。第三句中闻说佛性常乐我净名闻
旧邦安隐丰熟。怀善趣向名将其子欲还本
土。第四句中修时逢苦名路值河。苦切陵人
名水暴急。持善不失名负是儿。行修之始未
能免苦名不得度。赏善至死故云自念我今
宁与一处并命终不独度。人丧道废故言念
已母子俱没。第五句中命终生天喻得菩提。
以慈念子欲令得度明果由因。而是下结。合
中四重五无间罪合上初句。生护法心合第
卷四 第 723b 页 T37-0723.png
二句。虽复已下合第五句。第七纯陀问彼阐
提能生悔者施得果不。下佛先呵。后为辩释。
释中有二。一明阐提断善根故不可得生。不
可生故不能自悔敬养三宝。二以是义下明
供其人不得大果。前中如来初先立喻。次问
纯陀。后纯陀答。下佛约之显彼阐提。前立喻
中人喻阐提。阐提先断方便之善名为食果。
未断生得故云吐核。犹成在心义言置地。而
复念下断生得善。缘彼善中无因果理以为
美胜。故言核中应有甘味。邪心缘善名为还
取。谤无坏善名破尝之。由断善故名利断绝。
众苦皆集名味极苦。逢苦追变名心悔恨。畏
失现在得乐之国名失果种。口还说有名即
收拾。念虑在心名种于地。数说有善名加修
治。又引三藏成有善义名苏油乳随时溉灌。
反问可知。纯陀答中不也总答。下广显之。彼
人设续大涅槃经善亦不生故言假使天降甘
雨亦不生也。下佛约之以显阐提。阐提如是
合前人也。烧燃善根合前食果破核尝等。当
于已下合种不生。初先正合。若生已下反以
合之。自下第二明施阐提不得大果为辩斯
义。乘以通明一切布施果报差别。于中初总。
何以下释。是故下结。总中初言以是义者以
彼阐提烧燃善根不可还生。布施其人无大报
故。一切所施非无差别。释结可知。第八纯陀
徵说所由。一切所施果报既别。如来何故昔
说此偈言一切施皆可赞叹。下佛为辩。于中
四句。一正明所因。二亦为下兼明所为。三如
斯偈下为释偈义。四当知下以理正劝。就初
卷四 第 723c 页 T37-0723.png
句中有缘总答。王舍城下别以显之。彼优婆
塞心无净信。疑施无报。来问如来佛欲令其
修行布施。故说此偈。后三可知。
第二偈中
佛先举偈。文殊次难。后佛释通。初中如来昔
为诫约波斯匿王妃后太子故说此偈。两偈
上半诫约妃后。两偈下半诫诸王子。以其慢
高故须诫之。一切江河必有曲者喻诸妃后谄
曲向王为王宠爱不应慢高。一切丛林必名
木者喻王自在必受安乐。王子未同不应生
慢。女人必谄合前上半。自在必乐合前后半。
文殊难中从座起等启诸方便。下出难辞。于
中有三。一直非前偈。二佛所说下总诸佛解。
三何以下别难前偈。言何以故徵前起后。于
此已下显有馀相。先明前偈上半有馀。文别
有二。一举事正徵。于此有河端直不曲举事
徵言。如是河下明佛未说。唯愿已下请佛解
释。令诸已下明说有益。二譬如下责说不尽。
先喻。次合。虽作已下请佛会通。一切丛下明
其前偈下半有馀。先辩后释。一切女下明其
后偈上半有馀。先辩后释。一切自下明其后
偈下半有馀。先辩后释。有自在者转轮圣帝
如来法王不属死王简去乐者。十地所作转
轮圣帝同法王不属死魔可使安乐。释梵已
下明馀无常不得言乐。若得常下举常显之。
如来释中文别有三。一叹问敕听。二譬如下明
说为物自言无过。三尔时下赞问所为。初段
可知。第二段中初喻次合。以是义下结成有
馀。喻文有二。一量宜授法喻。长者喻彼妃后
太子。身婴病苦喻起慢过。良医喻佛。观机名
卷四 第 724a 页 T37-0724.png
诊。为说治法名为合药。病者贪多喻彼所化
过分求法医语已下喻佛量之。二汝勿谓下自
言无失喻。合中还二。先合初段。文殊已下合
其后段。前中初言如来亦尔总合前医。为诸
王等合前长者。因波斯等合婴重病。为欲调
等合医诊之。故说偈等合为合药。合后段中
初劝文殊知佛无失。如此已下重显无失令其
信受。结文可知。此第二竟。第三重叹。文相
可知。
第三偈中文殊先问。文殊复说经家叙
列下显问辞。辞中有四。一举佛昔偈。此偈本
为世王说之。阿阇世王为调婆达教令杀父
还来责佛。云何如来听其出家使其教我为
此恶事。佛时偈答。于他语言随顺不逆教用
佛语如法悔除。亦不观他作以不作遮抑世
王责佛之言。不须观佛作与不作。但自观身
善不善行。二如是说下总非佛语。三于他语
下随别以徵。先徵如来。初之半偈于他不逆。
唯愿正说请令正解。何以故下彰昔不正。言
何以故徵前起后。世尊常下显不正相。佛毁
外道自叹弟子。云何得名于他不逆。声闻向
正叹小乘人。若护戒等叹大乘人。如来何故
于九部下徵后一偈。于彼小乘九部经中见
有毁他即便呵啧。云何说言亦不观他作与
不作。四如是偈下总以结请。佛答有二。一明
此偈不为一切唯为世王。二复次下明此兼
为持戒人中见他过者不为好心治他过者。
前中有四。一明此偈不为一切唯为世王。二
若无因下汎明诸佛非无因说将来类已。三
阿阇世下正明本昔说偈所因。世王害父不
卷四 第 724b 页 T37-0724.png
自剋责反来责佛。如来有智熟见调达无量
世来常欲害佛。云何如来听其出家。故我答
之。初先偈答。佛告已下直言呵啧。四以是下
结说所为。第二段中初明此偈为持戒中见
他过者。若复已下明其不为受他教诲转教
他者。
第四番中初佛举偈。如来本昔可诫
猎师故说此偈。次文殊问。后佛释通。门中文
殊先反佛语。非一切畏杖非一切爱命直非
佛语。怒已为喻勤作方便道佛无实勤作如
是。方便之言不尽道理。次明如来所说不尽。
何以故下显不尽相。初先徵问下广显之。先
明初句畏杖有馀。彼阿罗汉转轮王等无能
害者。云何说言一言畏杖。问曰。经说害阿
罗汉犯于逆罪。今云何言如阿罗汉无能害
乎。释言。罗汉现在报身乃是凡夫分段业果。
理亦可杀。彼未来世变易法身不可杀害。今
论此也。勇士已下明第二句爱命有馀。若言
恕下明后半偈是其有馀。先牒偈文总显有
馀。何以下释。过有三种。一以已喻彼阿罗汉
人则有见已同凡之过。同彼凡夫有其我想及
以命想。若有此想则应拥护。不听他人打骂
毁辱。二以已喻彼凡夫便有见阿罗汉同已
之过。见阿罗汉同已行人。凡夫造作生死诸
行故名行人。故上文言崄恶道者谓诸行也。
若见罗汉同已行人则是耶见死入地狱。三以
已喻彼凡夫便有同罗汉过。云何同乎如阿
罗汉不害众生。众生亦应不害罗汉。而诸众
生杀害罗汉。不同罗汉不害众生。云何得名
以已喻彼。如来释中文别有三。一述前问明
卷四 第 724c 页 T37-0724.png
凡与圣不得相喻。我想在凡。无杀害想在阿
罗汉。二明昔日说偈所因。勿谓无因而逆说
者明非无因。昔日已下彰有所因。因于猎师
杀鹿请佛故说斯偈。说前一偈咒愿猎师令
同佛寿。亦可此言咒愿彼鹿。说后一偈呵诫
猎师令舍杀业。三叹文殊能问密教。
第五
偈中文殊先问。如来后释。
第六番中如来
先举昔所说偈。此偈本为女人说之。彼女厌
离属夫之苦。故佛为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
令厌女身。一切由已自在安乐令求男子。一
切憍慢势极暴恶诫诸男子令舍慢高。贤善
之人一切爱念令诸男子修贤善行。次文殊
问。先总明佛所说不尽请说因缘。何以故下
随别以徵。言何以故徵前起后。如长者下显
不尽相。于中先明初偈有馀。文别有三。一举
学以徵。二如王子下举不学以徵。三是故下
结非昔说。初中三句。一举学事审问如来。如
长者子从师学时为属师不。二若属下约之
徵偈。若属师者义不成就徵前半偈。明属他
者苦义不成。由从师学得知见乐。云何说言
属师则苦。若不属下徵后半偈。明安乐者一
切由已自在不成。若不属者亦不成就明安
乐者由已不成。此人所有知见之乐从师学
得则非不属。不属之义既不成就。如来昔言
由已安乐明是有馀。若得自在亦不成就明
安乐者自在不成。此人所有知见之乐从师
学得则非自在。自在之义既不成就。如来昔
言自在安乐明是有馀。三是故下结成有馀。
第二段中句亦有三。一举世人不学之事。譬
卷四 第 725a 页 T37-0725.png
如王子无所综习明其自在。触事不成彰有
闇苦。是亦自在结明初句。愚闇常苦结明
后句。二如是下约之徵偈。若言自在义亦
不成徵下半偈明自在者安乐不成。彼虽
自在愚闇苦故乐义不成。若言属他义不成
者徵前半偈明有苦者属他不成。此人虽有
愚闇之苦而不属师。以是义故有苦之者属
义不成。三以是义故结成有馀。此二段竟。
第三结非。文中可解。下次徵问后偈上半。
先牒偈文明是有馀。次辩。后结。下次徵问
后偈下半。先牒偈文明是有馀。次辩其相。如
人内犯四重禁等先恶后善。持法之人见已
不爱。若有贤等先善后恶。护法之人见亦不
爱。以是义下结非圣言。佛答有三。一明如来
有因缘故说有馀义。二有女下正明所因。三
善哉下叹问所为。
第七偈中文殊先问。文殊
复说经家叙列。下出问辞。问辞有二。一举佛
昔偈。如来本昔为羖羝德而说此偈。彼习自
饿。佛欲教之修八戒斋。故说此偈。一切众生
依饮食存。非彼外道习自饿法。一切依食云
何自饿。一切大力心无嫉妒佛自免过。佛非
外道。似有嫉妒。故自勉过明已大力。虽非
外道而非嫉妒。一切因食而多得病劝修斋
法断数数食。一切修行而得受乐教修八戒。
二约之徵佛若言因食而得病者。佛今受彼
纯陀饮食将无如来怖畏病苦。佛答有四。一
略反前偈明非一切二释答前难。若诸众生
因食得病。即令如来同之有病。汝得病苦
卷四 第 725b 页 T37-0725.png
我亦应得。汝得病苦而我不得。世间众生因
食得病。云何令我同之畏病。三何以下广显
前偈非一切义。言何以故徵前起后。我以何
故言非一切。下对显之。先明偈中非一切生
皆依食存。句别有三。一总明如来及圣弟子
悉皆不食。问曰。罗汉辟支佛人云何不食。释
言。此等现在报身是其凡夫分段业果犹须
食资。度此身后未来所受变易之报更不须
食。又阿罗汉有实有化。实者须食。化则不须。
故下文言我诸弟子不可思议。故不须食。二
若言下别明如来身无羸瘦得金刚身故无所
食。三我弟子下别明弟子不可思议故无所
食。下次明其非一切大力心无嫉妒。先牒偈
文明其有馀。如世人下反以显之。无嫉妒人
不妨无力。大力之人何妨有妒。次明偈中非
一切因食而得病苦。先牒偈文明其有馀。亦
见有下即事显之。下明偈中非一切净行悉受
安乐。先牒偈文明其有馀。世间亦下即事显
之。以是义下总结前偈悉是有馀。此第三竟。
四明说所因。欲受第四八戒斋者。有言于彼
明六斋中受第四斋。亦可于彼小乘法中有
二种戒。一者尽形。二者日夜。尽形戒中有其
五戒十戒具戒。约对彼故。宣说八戒以为第
四。
上来第一广明有馀。自下第二明其无
馀。迦叶先问。何等名为无馀义者正问无馀。
云何复名一切义乎简去有馀。自有诸法望
上有馀望下无馀。义有两兼不名一切。今所
问者问其一向无馀之法不杂有馀。故云一
卷四 第 725c 页 T37-0725.png
切。下佛答之。唯除助道常乐善法是名一切
亦名无馀名正对前问。其馀诸法亦名有馀
亦名无馀举非显是。此言除者是其除取。非
是除去。如世人言何物能见答言除眼馀皆
不见。此亦似彼唯除助道常乐善法一向无
馀。自馀一切亦名有馀亦名无馀。助道是因。
常乐是果。此等一向是其无馀。故云一切亦
名无馀。自馀诸法望深有馀。望浅无馀。欲令
已下总结说意。前略次广。
自下第三迦叶
领解如来述赞。
长寿至此广明学法自下第二明其学行。于
中先明显行由序。圣行已下正明行体。序中
有五。第一迦叶问经功德如来叹深不肯宣
说。二大众偈请。彼迦叶等犹故未至唯愿小
住除断我疑。佛答迦叶及阿难等能断众疑
不须我住。第三大众以佛不许谓佛交灭设
供奉佛。佛时现疾示欲取灭。第四迦叶知众
心殷请止病言。如来因请身现无病。第五大
众知佛无病请佛说法。如来欲说口现无病。
五中前三望上流通。望后为序。良以望前为
流通故此品明之。后二唯得望后为序故在
后品。初中先请。唯愿说是大涅槃中所有功
德。下佛答之。明其闻经名字功德唯佛能知
馀不能说况受持等。何由可说。然此经中乃
至依经修成功德。亦名受持读诵书写。故下
文中名十功德。以为受持书写功德。第二请
中大众先请。时诸天等标列请人。异口同音
显其请相。请心同故发言不异。下列请辞。前
三偈半启请佛住。后之半偈请佛说法。就请
卷四 第 726a 页 T37-0726.png
住中初偈举彼三宝难思彰佛去留无碍请
住。后两偈半举其有缘未至请住。请说可知。
下佛答中初之一偈正答前请明迦叶等能断
众疑不须我住不须我说。后一偈半释去众
疑。佛前说言阿难勤进能断众疑。大众便念
阿难向来不闻此经云何能得断一切疑。故生
愁恼。佛今释遣。阿难多闻自然解了常及无
常能断众疑不须忧恼。第三番中大众初先
设供奉佛发心获益。下佛现病示将灭相。文
别有四。一与文殊迦叶等记。二诫敕大众自
修其心慎莫放逸。三彰已背病委法文殊及
迦叶等。四现有疾右胁即卧。
现病品者。向前为病人皆谓实。此品广明如
来无病方显前病应现为之。名现病品。此品
两请备如向判。然今迦叶先请如来止其病
言。后佛因之身现无病。前中初先长行直请。
后偈颂重请。直请有七。一明如来无病因果
不应言病。二有二因下明佛旷修无病之行
不应言病。三世有病人或坐卧下明无病相
不应告病。四诸菩萨凡所施下明佛旷修无
病之愿不应言病。五世有病人不能坐下明
佛唱病生于世人尽灭之想不应言病。六世
有病人身羸损下说病生于外道诽谤不应言
病。七世有病人四大增下辩明如来诸力具
足不应言病。
初中有三。一明如来无其病
果。二有四毒下举无病因成前无果。三今日
下结呵病言。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先举病因
贪等列名十使。皆是以此四种缘事而生现
能发业招集病果故偏举之。次明生果。后明
卷四 第 726b 页 T37-0726.png
佛无。
第二明修无病行中有二因缘则无病
苦总以标举。次列其名。先问后列。一者怜悯。
所谓慈悲利众生心。二给施等明其四摄益
众生行。如来往下明佛具摄不应言病。常行
爱语是爱语摄。利益众生不令苦恼是利行
摄。施病医药是布施摄。略无同事。何缘结呵。
第三明佛无病相中先举世人病患之相。次
约责佛。后呵说病。责中四句。前三呵佛不教
善人。后一责佛不治恶人。就前三中初句呵
佛不教声闻学大乘行。二何缘下呵佛不教
起大乘解。三何故下呵佛不教坚菩提愿。馀
文可知。
第四明修无病愿中有十一句。初
施医药施与众生求一切智。二为除众生三
障重病。先列三名。次辩其相。辩烦恼中依如
毗昙唯有十使十缠六垢。依成实论烦恼无
量。此同成实。依此说烦恼故。就明慢中具
应有八。今此文中略无大慢。故但有七。又此
憍慢成实论中名为慢。八中五种约人以别。
初言慢者如成实释。缘于下人及等处起。于
等计等此过轻故直名为慢。此无所陵。何故
名慢。成实释言。是中有其取我相过故说为
慢。若无我想终不自高亦不计等。所少大慢
其唯缘于等境界起。于等自天名为大。慢
慢不如慢及与憍慢缘上境生。他实过已自
谓胜彼。此过最重慢中之慢名曰慢慢。他人
过已分齐玄绝。便言我今少不如彼。陵他多
边名不如慢。于其父母师长等边不能尊敬
名为憍慢。亦名傲慢。馀有三种约法以别。报
我陵人名我慢。此我是其八慢之体。无德自
卷四 第 726c 页 T37-0726.png
高名为邪慢。又复恃其恶法陵人名为邪慢。
未得上法自谓已得名增上慢。馀皆可知。就
业障中五逆罪重故偏说之。就报障中谤法
阐提应是业障何故名报。以此二种多世积
习方始成就故说为报。如是三下总以结之。
馀愿可解。
第五生世灭尽之想。
第六生彼
外道谤中皆先立喻。次合显法。后呵说病。
第七明佛诸力具中初明如来身力具足。世
界成下德力具足。今者何故右胁卧下总以
结呵。就初段中先明世人病患无力。如来四
大无不和下彰佛不同。于中有三。一明如来
无不和适身力具足。二如十小牛下挍量显
胜明佛力具。三一切凡夫身中节下辩其身
相成力不等。就明如来德力具中文别有二。
一略明如来坐金刚座逮得十力不应如彼婴
孩小儿。愚无智下广显不应。于中先明小儿
愚痴无智无能随意偃侧无人讥呵。下明如
来智德殊胜不应同之。句别有五。一明如来
有智异凡。二人中龙下有通异凡。三无上仙
下明无惑异凡。永断疑网无见谛惑。已拔毒
箭除修道惑。四进止止威仪异凡。五具足下
明无畏异凡。
偈颂请中文有七偈。前六正
请后一结请。正中初偈颂上文中第七诸力
具足以请。次有三偈颂上文中第五第六凡
夫外道谓灭以请。于中初偈明诸凡夫睹化
谓实中间一偈明不见真。第三一偈举圣显
凡。后之两偈颂上文中第二第四旷修无病行
愿以请。三世世尊大悲为本举佛本因。如是
慈悲今何所在以昔徵今。今舍众生入般涅
卷四 第 727a 页 T37-0727.png
槃似无慈悲故言何在。若无大悲则不名佛
准行验人。佛若涅槃则不名常以应徵真。下
结请中前之三句结为馀人。末后二句结为外
道。
下佛因请身现无病。文别有三。一身现
无病。二放光益物。三心无疑下出华益物。初
中世尊大悲熏心起化所因。知生各念起化
所缘。知众并有求法之心名各各念。将顺利
益起化所为。前说学法是少分益。后说学行
是毕竟益。为顺如是。毕竟利益故现无病。即
从卧下正现无病。第二放光益物可知。第三
出华益物之中初明世尊心无疑虑。不虑大
众不堪受法。次以相好庄严其身。后于身上
出妙莲华。文别有三。一明出华。二于华中放
光出声济拔三涂。三华中现佛利益人天。初
段可知。第二段中先救地狱。次救饿鬼。后救
畜生。救地狱中文别有四。一放光救济八大
狱中苦恼众生。二出音声说如来藏。言生有
性令生人天。三放光救济眷属狱中苦恼众
生。前八地狱各别有其十六眷属。谓八寒冰
及八炎火。彼一一狱面各有四。谓二寒冰及
二炎火故有十六。然今文中偏举寒冰无八
炎火。八中前四就声彰名。阿波波等并是寒
声。优钵罗等就色彰名。冻诸罪人身体红赤
似优钵罗即以为名。馀亦如是。此等遇光皆
悉除灭。四出音声说如来藏令生人天。下救
饿鬼畜生之中皆先放光。后出音声。以如来
藏众生体实故偏说之。众生闻之故离三涂
得生人天。第三华现化佛益中初明化佛相
好严身。次明化佛现通说法利益人天。先现
卷四 第 727b 页 T37-0727.png
神通。或说阴下明其说法。或有世尊左胁出
下重明现通。或有世尊师子吼下复明说法。
尔时于此阎浮提下明诸众生见闻获益。
自下第五大众请说。佛将为说口现无病。前
中尔时一切天等标列请人。悉共同下见佛
无病赞喜共请。先赞。次喜说。己踊跃明其心
喜。或歌口喜。舞等身喜。次供下请。先列请辞
偈。后明其声及远近。请辞之中四句为偈。有
七偈半。随行说偈有十五偈。前十四偈是其
正请。正请之中初之两偈举彼如来能知以
请。次二举佛本愿以请。次八举佛能益以请。
后二举佛不灭以请。明能益中初之四偈明
诸众生不知有损。后之四偈明佛能益。前四
偈中初二正明不知之损。后二出其所不知
事。后四偈中初二明佛当能利益。后二明佛
已能利益。馀皆可知。下佛将说口现无病。先
叹迦叶。将述其言故先叹之。我于往下正显
无病。叹迦叶中善哉总叹。汝已下别。是故能
问总以结叹。初中先叹迦叶智慧。已曾供下
叹其福德。具二庄严方始能问。故并叹之。前
叹智中初叹迦叶内具證智。汝已成就乐说
辩者叹其教智。具此二智方堪咨问。是以并
叹。證中汝已具足深慧叹成深智。證实称深
虽相曰妙。不为诸魔外道破坏叹具坚智。以
智坚故邪人不坏。汝已安住不为诸邪恶风
倾动叹具正智。以智正故邪法不动。
就下
正显无病之中还述迦叶请中七义以显无
病。文别有五。第一述上第一复次明已久来
无病因果。二过去下述前第四复次明已旷
卷四 第 727c 页 T37-0727.png
修无病行愿。三我今实无一切疾下对前第
五第六复次凡夫外道生尽灭想明已实无一
切病苦。四汝先所问如来何故倚卧已下述
前第三明无病相。五世有三人病难治下述
前第七明已德具不同馀人所以无病。
就初
段中无量劫来已除病根明无病因。永离倚
卧明无病果。
第二段中明已过去为无上胜
如来弟子受持是经回向菩提。以是力故今
无诸病。先明所修。我从是下彰其所离。于中
明离三对因果。烦恼业缘是其恶因。恶道苦
果。诽谤法等复是恶因。受黄门等复是苦果。
反逆父等复是恶因。诸苦是果。此诸过患皆
未曾有。
第三段中初先彰已实无诸病。所
以下释。久离故无。是诸众生不知已下彰彼
凡夫外道众生不知密语。谓佛实病。如言已
下广显病言是密非实类以显之。先举其类。
类有十一。前之十句就佛彰密。后一汎就馀
人显密。前十句中道如言者指斥之辞。如佛
昔言故曰如言。非是汝言。若经本中有汝言
者宜须治故。末后一句中云何为密。道理人
死身心俱灭。而佛昔说修善之人死时心去。
不尽道理。所以名密。于中先举昔时密言。而
是心下辩实显密。上来举类。下约显病。我今
言病亦复如是总约显病。如来密教顾命文
殊别约显病。如来正觉实无病实等彰实无
病。亦不毕竟入涅槃下举佛不灭成前无病。
是大涅槃即佛深定辩大涅槃成前不灭。
第
四段中先牒问辞。虚空之性亦无起下明已
如空故无病相。先喻后合。
第五段中辩明
卷四 第 728a 页 T37-0728.png
如来德行穷满诸过已尽超过馀人故无有病
于中有二。第一汎举三种病人。二从迦叶有
五人下就前三中广辩第二。对之以显如来
无病。前三人者。凡夫为一。二乘为二。菩萨为
三。先明凡夫。世有三人其病难治总以标举。
谤等列名。如是三下显难治相。于中初法次
喻后合。次明声闻。先喻后合。下明菩萨。先
喻次合。后辩具相。问曰。此是何处菩萨。下师
子中宣说是其六住菩萨。如地持说。种性初
住。解行第二。净心第三。行迹第四。决定第
五。毕竟第六。此六是其定聚所摄。故值善友
不值善友。若得闻法若不闻法。定得菩提。若
复通论。善趣亦是。故为怖畏利养谀谄诳他
等事书写是经。
自下第二广就向前中品病
人别为五门对之显佛。何故偏举中品显佛。
以其中品是小乘人。小乘是其大乘家对。举
小彰大明大义显。所以偏举。于中初先总举
五人于大有病。非是如来据小罗汉辟支无
病今对于大亦得有病。何等已下别显五人对
之显佛。先徵后辩。
辩初人中句别有六。一
明其人断结多少。谓断三结。所谓身见戒取
及疑。问曰。经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如四十
里水。其馀在者如毛一渧。今以何故偏言断
三。此义如后迦叶中释。二明所得。得须陀果
义如下解。三明所离不堕三恶。四明其人得
灭远近。人天七返得入涅槃。七返是其十四
生死。若通中阴二十八生便得入于小乘涅
槃。五是名下结。六明其人趣大远近。过八万
劫得大菩提。所谓得于性地菩提。问曰。菩提
卷四 第 728b 页 T37-0728.png
应在极果云何性地已名菩提。释言。菩提有
通有局。局在后际。通该始终。故大品中宣说
菩提有五种别。所谓发心伏明出到及与无
上。发心在于善趣位中。伏心在于种性已上。
明在地上。出到在于七地已去。无上在佛。故
种性上得名菩提。
第二人中先总标举。下
辩其相。句别有五。一明其人断结多少。断前
三结加薄三毒。二明所得。得斯陀果。此名住
薄。亦曰频来。三得灭远近。欲界人天一往一
来便得涅槃。四是名下结。五趣大远近。
第三
人中先总标举。下辩其相。句亦有五。一断结
多少。断五下结。三结如上。加断贪欲瞋恚为
五。所断身见戒取及疑。准依成实。具有两义。
名为下结。一是人下凡夫所起。二障下果故
名为下。唯障初果。若依毗昙唯有一种。人下
名下。彼说三结唯凡起故。非障下果名为下
结。彼说三结或障初果或障第二或障第三。
不唯障于须陀下果。是故不得说障下果名
为下结。是义云何。若次第人所断三结障于
初果。超越斯陀所断三结障第二果。超越那
含所断三结障第三果。是故不唯障于下果名
为下结。贪欲瞋恚以界下故名为下结。二明
所得得那含果。义如上释。馀三可知。
第四
人中先总标举。下辩其相。句别有五。一断结
多少。永断三结。馀处宣说断五上结。色无色
染痴慢掉戏是其五也。二明所得。得阿罗汉
是有为果。烦恼无馀入涅槃者是无为果。三
简异缘觉。假师得度。不同辟支独一之行。四
是名下结。五趣大远近。问曰。须陀斯陀那含
卷四 第 728c 页 T37-0728.png
此之三人向无学果时无多校。何缘向大尔
许阶降。释言。此等进至无学然后向大。所挍
无多。若彼三人不求无学径向大者心有残
结。障道力强。道行难成。故有如此。又须陀等
傥生上界方至无学。时亦不少。故挍多劫。
第五人中先总标举。辟支有因道同罗汉。故
不别论。又此利根一入圣道至果方出。中无
出理。故不别说。但明其果。下辩其相。句别有
六。一断结多少。与罗汉同。二明所得。得辟支
道是有为果。辟胡故语。此曰缘觉。断有二义。
一就所观法门以释。此人观察十二缘法。从
缘得觉。故名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藉
现事缘而得觉悟。故名缘觉。烦恼无馀入涅
槃者得无为果。三真是下简别罗汉。辟支独
成不假师度。如彼骐驎单有一角。故曰麒麟
独一之行。四是名下结。五趣大远近。六是名
下简异如来。名有病行非如来也。据终云非。
类前皆尔。故略不论。
涅槃义记卷第四
应永三年五月二日加修复拭老眼书补阙
字了。
法师权大僧都贤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