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671c 页
涅槃义记第三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自下第三辨解脱相。迦叶先请。唯愿重说。对
前辨体说以为重。下佛先叹。后为辨释以义
相从。于中有其九十四句。随别细分有一百
九句。第二十二无逼切中别有七句。第二十
三无动义中别有四句。第二十五希有义中
有其二句。第二十六虚寂义中亦有两句。第
三十甚深义中亦有二句。第五十一平等义
卷三 第 672a 页 T37-0672.png
中亦有两句。第六十七无迮狭中有其三句。
馀各为一。是故别分有一百九句。一一句中
齐应有五。一列名。二解释。三结。四即如来。五
难解者重复分别。然今文中多少不定。或有
初无后。或有后无初。或有中间而无初后。就
解释中或但法说。或兼喻况。喻有反顺。其顺
喻者解脱亦尔。其反喻者解脱不尔。法喻相
对。前却不定。或有初法次喻后合。或有先喻
次法后喻。或有先法后喻。便罢。文相不定。今
初句中先列其名。名离系缚。次释其相。两喻
两合略无结文。次即如来为简向前二乘解
脱故即如来。如下文中亦即涅槃虚空佛性
决定菩提一切佛法。以彼类馀。馀皆同尔。不
能烦广。故前诸句唯即如来。如春已下重复
显之。先喻后合。馀类可知。名断一切有为之
法出生一切无漏善法者。是第八十九明离
诸见。先列其名。断有为法明离邪见。出无漏
法明具正见。次释其相。先解断漏。断塞诸道
总明断漏。断诸外道所有邪见名断诸道。下
别显之。若我有见无我空见非我无我非有
无见。此说似真。以其定计不称法理。故须断
之。唯断取著。不断我见。释前出生无漏善法。
所谓佛性彰所不断。此言不足。若具应言名
解佛性。性即真脱总以结之。下即如来名不
空空。是第九十明异外道所得解脱。先列其
名。外道解脱虚诳无实名为空空。真不同彼
名不空空。次释其相。先解空空。言空空者无
所有。释其空义。即是外道尼乾解脱。就人指
斥。而是尼乾实无解脱。就人解空。真不如是
卷三 第 672b 页 T37-0672.png
明有异空。结即可知。名果不空。第九十一明
非有无。先列其名。名中不足。若具应言名不
空空。为简前门。单云不空。次释其相。释中初
先约喻显法。彼瓶遇缘则有破下。简法异喻。
前中有三。一立喻显法。水酒酪瓶举其喻体。
下辨喻相。于中初就水酒等瓶明空不空。虽
无水等是空义也。犹故得名为水等瓶不空
义也。以有瓶体名为不空。非谓有其残水酒
等名为不空。与上文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
其义相似。如是瓶下明空不空。不可偏定。若
言空下破他空义。若言定空则不得有瓶体色
香味触等事。破其定空。若言不空复无水等。
破定不空。二约喻显法。解脱亦尔。合前瓶体。
下合喻相。不可说色及与非色。合前虽无水
酒等时犹故得名水酒等瓶。不可说空及以
不空。合前不可说空不空。若言空下合前若
空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无水等。
以是下结。三重法喻相对广辨。于中初先就
法明空。空者谓无二十五有明无苦。果及诸
烦恼明无惑因。无一切苦及一切相复明无
果。以无二十五有果故则远众苦。亦离无常
无我等相。故说以为无一切苦及一切相。言
无一切有为行者明无业因。善恶二业名有
为行。初一无字贯通诸句。如瓶无酪举喻以
帖。下次就法以明不空。谓实善色常乐我净
诸根相好名为善色。如瓶已下举喻以帖。是
故解脱犹如彼瓶结法同喻。上来约喻以辨解
脱。人谓解脱全同彼喻。故下辨异。彼瓶遇缘
则有破坏明喻异法。解脱不尔。辨法异喻。结
卷三 第 672c 页 T37-0672.png
即可知。名曰离爱第九十二明离爱疑。名中
略故但云离爱。初先列名。次释其相。先立反
喻。下明不同。得大菩提更无所求所以离爱。
于果决了所以无疑。下结即佛。重显可知。断
诸有贪第九十三明其远离生死因果。先列
其名。断有明离生死之果。断贪明离生死之
因。次释其相。句别有六。前二略显。断一切相
显前断有。谓断无常苦等诸相。断一切缚显
前断贪。下四广显。断一切烦恼明断惑因。一
切生死明断惑果。一切因缘明断业因。一切
果报明断业果。初一断字贯通诸句。略无结
辞。下即如来并即涅槃一切生下第九十四
明离怖畏得受安乐。就此门中。初释。次结。后
即佛等。有难解者下重分别。初中先法文少
不足。若具应言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受三归
以三归故得受安乐。次以喻显。鹿畏猎师喻
生怖畏生死烦恼。既得免下喻受三归。得受
安乐喻其所少。下合可知。乐即解脱总以结
之。下以解脱即如来等。佛法无量。然今且以
七门相即。无尽是其法性虚空决定是惠。良
以此等同体义分。故得相即。此门既然。上亦
应尔。略不具论。有难解者下重显之。有何难
解。向前宣说受三归依似若是别。复言解脱
即如来等似若是一。一异相反故须释之。又
复前言以三归故则得安乐滥同受乐。故下显
异。有二问答。前一问答释显三归一异之
义。后一问答明乐非受。就初问下。若涅槃佛
性决定如来是一义者。云何说三执一疑三。
向前宣说七法相即。今且举四。此问不足。若
卷三 第 673a 页 T37-0673.png
具应言归依既别彼涅槃等云何即一。准答应
有。且举一边。一边可知。佛答有三。一就三论
一。二从有法名一已下就一辨三。三如来或
时说一为三三为一下。双就一三叹以显深。
前中初明一切众生以怖畏故求三归依。故有
三别。以三归故證知佛性决定涅槃。所證同
体故得为一。第二段中初先以理彰三是别。
是故我下引说證别。前中初先汎明诸法名义
一异。当法施名唯有二门。一名义俱一。二名
义俱异。法有体用总别同异。就体就总就同
施名。名义俱一。就用随别逐异施名。名义俱
异。隐显互论具有四句。一名义俱一。二名义
俱异。备如向辨。三名一义异。就体就总就同
施名。摄义从诠说为名一。随用随别随异施
名。摄诠从旨说为义异。四义一名异。翻前可
知。今于四中且列两门。有法名一义异是第
三门。有法名义俱异是第二门。次辨其相。解
初门中。先牒。次释。佛等皆常。依常施名。摄
旨从诠故曰名一。佛等义别。摄诠从旨名为
义异。是名下结。解后门中。先牒。次释。佛法
僧等义门各异。依之施名。名亦不同。故四俱
异。佛名为觉。是其翻名。即是解义。法名不觉。
非是翻名亦非解义。斯乃对佛简异之辞。僧
名和合。翻名解义。涅槃名脱。是其解义。非是
翻名。空名非善。简异之辞。非翻非释。法性虚
空不同行善。故名非善。无碍简他亦是辨相。
是为下结。下约前义彰其三归。是别非一。就
下引说證别之中先举昔说。是故三归不得为
一结成别义。前中初告波阇波提供养众僧即
卷三 第 673b 页 T37-0673.png
供三归。波阇波提是佛姨母。生七日母便命
终。波阇乳养。佛后出家。波阇恋忆。手自织成
金缕之氎。待佛还宫拟用奉佛。佛后还国。波
阇波提遂用奉献。佛时告曰。恩爱心施无大
功德。当供养僧。若供众僧。即供三归。故今举
之。波阇次问。后佛为解。以三义别。是故不
一。前辨一义。次辨异义。自下第三双就一异
结叹显深。如来或时说一为三。牒上后段佛
性等一。就之宣说三归差别。说三为一牒上
初段就三归依宣说佛性涅槃等一。如是之
义是佛境等叹以显深。上来明前解脱之中
三归依等一异之义。下次明前所得安乐是
寂非受。迦叶先问如佛所说毕竟安乐名涅
槃者是义云何。直请其相。请显寂乐。夫涅槃
下难破受乐。下佛答之。句别有四。一对初请
彰其涅槃唯是寂乐。二断一切下对向后难
明其涅槃非是受乐。三若言下难破受乐成
前第二。四是故下结前寂乐以为涅槃解脱
之义。初中先喻。喻有四句。一自出生死喻。有
人喻佛。佛昔因中起业烦恼名为食已。受苦
心闷。求出三界断除结业名出欲吐。正能断
除名得吐也。二现化随物喻。自出生死俯应
随物名复回还。三假问显德喻。同行菩萨名
为同伴。请问如来生死尽未名得差不。而复
还来怪佛在苦。四假答显德喻。诸苦已尽名
答已差。證寂永安名得安乐。下次合之。如来
亦尔毕竟远离二十五有合上初句。永得已
下合第四句身得安乐。第二段中断一切受
名无受者五受斯断。如是无受名常乐者叹
卷三 第 673c 页 T37-0673.png
以显胜。问曰。下说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云何说言佛无受乐。释言。受
中有其二种。一受境界违顺等事。二證法相
应摄受正法故名为受。今言无者无其初受。
下言得者得其后受。两言不违。后二可知。从
上唯愿重垂广来。
第三大段明解脱相。自下
第四拂去诠况。何故须拂。上来借喻拟况解
脱。人谓解脱全问诸喻。故下拂之。于中有二。
一明上来所立诸喻非喻为喻。二云何如来
作二说下明喻非喻不得定说。前中有三。一
明上喻非喻为喻。二真解脱者一切人天无
能匹下明其非喻为喻所以。三如无比下类
显非喻为喻之相。就初段中。先明非喻。如来
有时以因缘下彰其为喻。明非喻中有四问
答。初迦叶问不生不灭是解脱耶。佛答言是。
第二迦叶执喻同法。若不生灭为解脱者。世
间虚空亦无生灭应是解脱。佛答不然。三迦
叶问何故不然。如来反问迦兰等声同乌鹊
不。第四迦叶以理正答。如来赞叹。迦叶答中
不也总答。下别显之。句别有四。初乌鹊声比
命命等不可为比明下劣上。二迦叶言迦兰
迦下明上遇下。于中迦叶先明过下。次责如
来。无异葶下显佛不应。三佛与空下约喻显
法。四迦兰迦声可喻佛下辨喻显法。迦兰喻
佛。不喻乌鹊。彰其声妙。以声妙故用况解脱。
不比虚空。佛叹可知。上来一段广明非喻。如
来有时以因缘下明其为喻。所谓有时化他
因缘引空喻晓。所况佛德故即如来。此初段
竟。自下第二解释非喻为喻所以。真解脱者
卷三 第 674a 页 T37-0674.png
一切无过解前非喻。为化生下释前为喻。为
化显前有因缘矣。自下第三类显非喻为喻
之相。先举其类。言非喻者如无比物不可引
喻。略举非喻。有因缘故可得引喻。略举为喻。
如经中下即事指斥。下约显法。不可以喻喻
真解脱明其非喻。为化生下明其为喻。以诸
譬下明上诸喻悉皆是其非喻为喻。上来第
一明前诸喻非喻为喻。自下第二明喻非喻
不得定说。迦叶先问若当是喻一向言喻若
当非喻一向言非云何如来作二种说。下佛
答之。明法不定。故不定说。文别有四。初害佛
喻。明佛法身非喻为喻不得定说。二害母喻。
明佛报身非喻为喻不得定说。三以是因缘
我说种种譬喻已下结前第二。乘言便故。四
或有因缘亦可喻下结前第一。初中有四。一
如来立喻。二反问迦叶。三迦叶正答。四如来
赞叹。就立喻中。举佛法身不可得杀类明非
喻。欲害得罪类显为喻。初言有人喻佛应身。
内具四辨名执刀剑。怒意说真名以瞋心。欲
以众喻况佛法身。说相逼真名害如来。法身
平等不随相变故言如来和无瞋色。下次反
问。是人当得坏如来身是其一问。成逆罪不
复是二问。迦叶答中初辨喻相。后约显法。喻
中初先对上初问明佛叵杀显成非喻。直以
恶心对向后问明由恶心。故成无间显成为
喻。前中初言不也总答。佛不可杀故言不也。
何以故下释成叵杀。如来身界不可坏者对
问辨释。身性名界。人身分齐亦名身界。法身
离相故不可坏。者何已下转释不坏所以徵
卷三 第 674b 页 T37-0674.png
问。佛所以身偏不可坏。以无身者明身离相
故不可坏。唯法性下明身体寂故不可坏。是
人已下结成不坏。答后问中。直以恶心成无
间者化意违真名为恶心。成其譬喻言说之
事名成无间。无间之义后别具论。下约显法。
以是因缘引诸譬喻知实法者偏约后句明为
喻也。以是恶心亦得成就无间因缘。佛引诸
喻得令大众知佛真法。亦应约初明其非喻。
略不明也。佛赞可知。第二段中文亦有四。一
如来立喻。二反问迦叶。三迦叶正答。四如来
赞叹。初中恶人喻佛应身。说相侵真故名恶
人。欲以诸喻显示报身。喻相逼真名之为害。
真为化本故名为母。化在三有名住野田。在
诸相中名在𧂐下。报佛以其大悲愿力资化
不绝名母送食。应身如来内缘真德名为见
己。便起说意名生恶心。备具四辨名前磨刀。
报身如来明鉴化意名母知己。从化随相名入
𧂐中。应以利辨随其喻相。广说真德名绕𧂐
斫。畅圣化心名斫己喜。念己说已名生杀想。
真体离相名从𧂐出。安住实际名至家中。反
问可知。迦叶答中先辨喻相。后约显法。喻中
初言不可定说若说有母身应坏身若不坏云
何言有。明其无罪显成非喻。若说无下明其
有罪彰其为喻。以是缘下约喻显法。偏约后
句明其有喻。初略不论。佛赞可知。自下第三
结前第二。以是因缘我说种种喻真解脱结
成有喻。绕𧂐遍斫名说种种。虽以无量阿僧
祇下结成无喻。下结第一。或有因缘亦可为
喻结成有喻。或有因缘不可喻者结成无喻。
卷三 第 674c 页 T37-0674.png
从上何等名涅槃来合为第二开解脱德。自
下第三结叹显胜。于中有三。初二叹后解脱
之德。是故解脱成就如是无量德者就法结
叹。具前百德故曰无量。趣涅槃者涅槃如来
亦有如是无量功德就人结叹。如来是其求
涅槃人名趣涅槃者。證大涅槃成如来身是
故名为涅槃如来。前辨解脱皆即如来是故。
如来亦有如是无量功德。末后一句结前第
一解脱之处。以有如是解脱德故名大涅槃。
自下第四迦叶领解。我今始知如来至处为
无有尽重领向前解脱之处。向前广辨解脱
处中迦叶领解如是涅槃是如来处常不变
易。故今重领。我今始知如来至处为无有尽。
对昔不知名今为始。无尽犹前常住义也。处
若无尽当知寿命亦无尽者领解脱德。法无
尽故成人无尽。此即领上解脱德中如来无
有生老病死。名命无尽。自下第五结叹劝学。
善哉能护是叹辞也。叹前领解。若有欲下劝
学辞也。
长寿至此明其行体。自下第二辨行所依。于
中初先正明所依。下说邪正离所不依。前中
辨明四依菩萨为所依人。此即答上云何得广
大为众作依止实非阿罗汉而与罗汉等。彼
问如何云何得彼广大为众作依止人。虽未
同于诸佛罗汉。化功同彼佛罗汉者我欲依
止。故今答之明有四人能为众生作依止处
如佛无异堪可依止。文中初先正明四人为
所依处。如佛所说。依四法下对法会通。此亦
即明行所依法。前中有二。一明四人德行相
卷三 第 675a 页 T37-0675.png
貌。二我今不依是四人下劝人依止教人供养。
初中有四。一总举四人总叹其德。二别列四人
总叹其德。三别牒四人别显其德。四总结四
人总叹其德。就初段中先举四人。以此四人
依经成德。又此经中之所宣说。故言是大涅
槃经中有四种人。下叹其德。护法立法忆念
正法是通法行。即是自利。身能匡护不令他
人轻谤毁呰名护正法。如上广说。口能竖成
名建正法。心思不忘名忆念法。能多已下是
益人行。即是利他。能多利益出世法化。怜悯
世等世间法化。怜悯世间是利他心。为世依
下是利他行。人为物依。法能安乐。人天可化。
故偏论之。亦可怜悯慈念三涂。为世依等近
益人天。第二段中先列四人。何等徵问。有人
出等辨列其名。四依之义广如别章。今且释
名。有人出世具烦恼性名第一者。所谓种性
解行地人。仁王经中说种性上方为法师自前
未能。故知非是种性已前。下文宣说供佛五
恒方堪为依故非善趣。文中说之。具烦恼性
非第八人明非地上。如来灭后现化益物名
为出世。五住惑中无偏尽处名具烦恼。问曰。
地持宣说种性具足二净。今以何故言具烦
恼。解言。地持望于二乘故说二净。此对地上
名具烦恼。须陀斯陀名第二者。须陀此方名
为逆流。逆生死流。亦名抵债。抵三涂债。又亦
名为修集无漏。位分何处。须陀有三。一者守
果。初地满心。二者摄因。初地始心已去皆是。
三者进向。上尽二地皆名须陀。合说前二为
须陀洹。故地论中宣说初地以为见道。斯陀
卷三 第 675b 页 T37-0675.png
含者此名频来。于欲界地更来更生。亦名住
薄。依如小乘。欲界修道九品惑中断六三在
故云住薄。若依大乘。三界修惑皆能薄之。故
地经言欲色有缚无明缚等皆悉微薄。位分
何处。分别有三。一者守果。在第三地。故地经
中宣说三地诸缚微薄。二者摄因。二地已下
渐断修惑通名斯陀。三者进向。上尽七地。合
此三种通名斯陀。何故此二合为一依。以此
二人功用行同供佛解义过前劣后。所以合
之。阿那含者此名不还。依如小乘。于欲界中
更不受生故名不还。若依大乘。不还起于爱
佛烦恼故名不还。位分何处。分别有三。一者
守果。在第八地。爱佛烦恼此处断故。二者摄
因。四地已上同名那含。修习顺忍向八地故。
三者进向。上尽九地。合说后二为阿那含。以
于此处同舍功用供佛解义过前劣后。所以
为一。阿罗汉者此名无著。断有因故。亦名无
生。尽苦果故。位分何处。分别有三。一者守
果。在第十地。二者摄因。九地已上同名罗
汉。三者进向。上尽金刚。合说后二为阿罗
汉。以此同在究竟地故。理实佛是高美其人。
故同佛称。此皆菩萨何故乃用声闻凡夫名
字名之。此虽菩萨位分与彼小乘粗同。欲令
未来所化凡夫二乘人等准小知大。故用名
之。下叹德中偏叹利人。与前相似。通法不论。
自下第二别牒别叹。先辨初依。于中初问。次
辨。后结。非第八下对馀辨异。辨中有四。初
能奉等是自利行。奉戒离恶建法修善。二从
佛已下是自利解。三转为已下是利他行。为
卷三 第 675c 页 T37-0675.png
说八觉令其进善。有犯教悔使其离恶。四善
知下是利他解。善达菩萨权化之仪名知方
便秘密之法。名凡总结。凡有内外。此是内凡。
六道分段残报之中无偏尽处。故名内凡。下
辨异中。非第八人对上辨异。何者第八而言
非乎。准毗婆沙。名须陀洹以为第八。对见道
前七方便故。故彼论中问言云何为八人。所
谓信坚及与法坚。钝根之人入见谛道名为
信坚。利名法坚。外国相传言更有八。一初
发心人而未有行。二有相行。憎厌生死乐修
善法。三无相行人。学观空理破离欣厌。见人
行恶心无忿怒。见人修善亦不欣庆。四方便
行人。虽见法空而常随有起诸善行。此四在
于善趣位中。五者习种。六者性种。七者解行。
八者圣种。初依地前未同圣种故非第八。第
八人者不名凡夫彰后异前。不名凡夫简异
初依。名为菩萨当相以论。不名为佛别异于
后。第二依中。初牒。次释。后总结之。未得已
下对馀辨异。就广释中句别有六。前五修善。
后一离恶。就前五中初四自利。后一利他。就
自利中。若得正法是自分始。闻法名得。受持
正法是自分终。念诵名持。从佛闻法是胜进
始。如其闻下是胜进终。此等自利。转下利他。
离恶可知。是名总结。下辨异中。未得第二第
三住处对后辨异。于四果中须陀未得斯陀
住处。斯陀未得那含住处。名为菩萨已得授
记对前显异。不同前凡故名菩萨。交能八相
成道度人故为佛记。依如地持。地前菩萨亦
为佛记。但初地上能于十方广受多记。故偏
卷三 第 676a 页 T37-0676.png
说之。第三依中。初牒。次辨。后总结之。辨中
有三。一辨其行相。二阿那含者义何谓下释
其名义。三住返下重叹其德。就初段中先彰
离过。若说无我有是处下明摄对治。前离过
中先列九过。悉无是处总结彰离。就九过中。
前之八句行德不纯。说我一句智解不明。就
前八句中。初之三句恶业不除。中间两句烦
恼未尽。后之三句果报未净。业中初言诽谤
法者谤佛教法。答言听下违佛行法。此二背
正。受外一句彰其学邪。就烦恼中。客尘烦恼
是五住起。后起名客。坌污称尘。诸旧烦恼
是五住地先成名旧。苦中初言若藏舍利法
身未显。舍利名身。如来藏性是佛法身。苦覆
名藏。外病所恼四大所侵此之二句报身未
净。说我一句理解不明。悉无是处总结彰离。
下摄治中。若说无我翻前说我。说著世法翻
受外典。若说大乘翻谤正法言听畜等。若所
受身八万户虫亦无是处翻前舍利。永离淫
欲翻前客尘。乃至梦中不失不净翻离诸旧。
临终生畏亦无是处翻为外病之所恼害四大
所侵。就释名中先问起发。是人不还如上诸
过对问辨释。下重叹中。往返周旋是利他德。
趣寂名往。随有称返。名菩萨下是自利德。名
为菩萨已得授记明其因成。不久得下彰其
果熟。是名总结。第四依中。初牒。次辨。后总
结之。辨中有三。一叹其德。约就小乘罗汉叹
之。断诸烦恼明我生尽。舍于重担明不受后
有。苦是重担。不受名舍。逮得己利是梵行立。
所作已辨是所作辨。二彰其位分。三重叹德。
卷三 第 676b 页 T37-0676.png
得自在智是自利德。随人所乐种种悉现是
利他德。此二自分。如所庄严是自利德。谓具
功德智慧庄严欲成佛道即能得成是利他
德。所谓八相巧便度物。此二胜进。能成如是
名阿罗汉。牒以总结。自下第四总以结叹。是
名四人是总结也。下总叹之。出现于世能多
利等正叹其德。人天最等寄对显胜。人天中
最对下彰出。如如来对上明等。问曰。菩萨安
能等佛化下众生功力齐故。此则答上实非罗
汉与罗汉等。自下第二劝人依止教人供养。
先劝依止以摄智慧。汝应供养如是人下教
人供养以摄功德。前中有二。一教人捡验。二
我涅槃后当有无量百千众生诽谤已下劝人
依止。下供养中亦有此二。至时当辨。初教验
中先教捡验。二是大涅槃不可消下叹经殊
胜。令人修习降魔依正。就初验中有二问答。
前一问答正教捡验。后一问答出所教人。就
初问中。迦叶白佛我今不依是四种人总明
不依。何以下释。先问。后解。明有诸魔滥同四
人故不可依。于中有三。一举佛昔言明魔能
乱正。二魔等尚下以昔类今明四人有滥。三
坐卧下显其滥相彰己不依。初中如来何因
教彼瞿师降魔。如来昔曾为瞿师罗说四真
谛。彼悟初果。如来去后降魔来惑乱。化作
佛身告言长者。我向与汝说法不尽。于四谛
外更有一种神我谛在。长者推寻都无此理。
遂往请佛。佛即教之。若魔作佛。汝当捡校知
己降伏。第二可知。第三段中坐卧空等明其
形滥。以是缘下彰己不依。或有所说明其口
卷三 第 676c 页 T37-0676.png
滥。不能禀下彰己不依。不能禀受不受四人
所说之法。亦无敬念而作依者。不依四人以
为师首。下佛答之。先述其言。于我生疑尚不
应受况如是等四依之人。次劝简择。是故应
当善分别知。正劝简择。有魔乱正故劝分别。
善不善等出其所知。四依是善。魔化不善。依
真可作。依魔叵作。如是作下明知利益。下教
捡验。先喻后合。喻中有三。一魔来乱正喻。魔
如偷狗。四依之形名为人舍。伺人不觉魔盗
为之说名夜入。二佛教捡验喻。声闻人中觉
大乘者名为婢使。觉知是魔即应驱骂令复
本形名疾出去。彼若不去神咒怖之名夺汝
命。三偷狗下魔去不还喻。合中但合后之两
句。汝等从今亦应如是降伏波旬合上婢使
若觉驱骂。汝今不应作如是像合疾出去。若
故作者五系系汝合不出者当断汝命。咒能
缚其手足及头名之五系。此合第二。魔闻已
下合第三句。先合后帖。自下第二出所教人。
迦叶先问。于中初就上人设难。上品之人自
能降魔近于涅槃不假四依。如来不应教其捡
验。如是四人所可言下就下人设难。下品之
人不能捡验四依所说未必可信。如来不应劝
依四人。前中如佛为瞿师说。举佛昔事。若能
如是降伏魔者重复牒之。亦可得近大涅槃
者明能自知。瞿师是其须陀洹人。望大涅槃
定能趣向。以之为近。以理测寻未敢专决。故
云亦可。如来何必说是四人为依处者明不
假依。良以此人自能降伏近涅槃故。如来未
必宣说四人以为依处。不说在佛未敢自决。
卷三 第 677a 页 T37-0677.png
故名何必。就彼下人设难之中文少不足。若
具应言凡夫之人不能捡验四人所说未必可
信云何如来劝人依止。下佛答之。先述其言。
如我所说非为不尔。下出所教。但教声闻缘
觉降魔。不教菩萨。何等声闻缘觉须教从初
发意乃至无学。问曰。瞿师是初果人。已能降
魔不为魔惑。云何无学犹须佛教。释言。望彼
小乘之法。苦忍已上见法分明。魔不能惑。不
假佛教。望大乘法。乃至无学犹为魔乱。故须
佛教。故下阿难虽得初果犹为六万四千亿
魔之所惑乱。文中初别。后总结之。别中四对。
第一肉眼佛眼相对。声闻肉眼故须佛教。菩
萨佛眼不假佛教。二如有人下勇怯相对。声
闻怯故佛教降魔。菩萨勇健不假佛教。三如
有龙下明其有力无力相对。声闻无力故须
佛教。菩萨自有降魔之力不假佛也。四声闻
缘觉于烦恼下明其有畏无畏相对。二乘之
人怖畏烦恼故须佛教。菩萨无畏不假佛教。
就初对中。我为声闻有肉眼说不为学大。正
辨所教。谁是学大。所谓善趣五阶菩萨。彼自
见法魔不能惑。是故不须教其降魔。声闻之
人虽有已下彰其二人眼别不同。成其须教
不须教义。声闻之人虽有天眼见诸色像。于
大乘法不能都见故名肉眼。学大乘者虽有
肉眼不见远色。照见佛乘名为佛眼。何以下
释。以大乘经名为佛乘。此乘最上。菩萨见
之故名佛眼。第二对中初明声闻怯故须教。
如彼健人不从他下明菩萨勇故不须教。前
中先喻。喻别有四。一佛教声闻习学降魔喻。
卷三 第 677b 页 T37-0677.png
二或时有人素无已下魔来乱正喻。三汝于
是下正教降魔。四如是辈下魔退不还喻。初
中两句。一声闻依佛喻。有人喻佛。佛具无
畏称曰勇健。十力摧邪说为威猛。声闻畏魔
名为怯者。凭佛免怖名来依附。二佛教降魔
喻。常教怯者。总明教也。下别教之。别中初教
降魔之德。后教降心。前教德中修定持弓。习
慧执箭。起通槊道。四辨长钩。神咒羂索下教
心中。虽如履刃不应生怖劝舍怖心。对邪危
崄故如履刃。当视已下教生勇心。先教轻他。
后教自勇第二魔来乱正喻中。有人喻魔。素
无胆勇诈作健相喻乱正心。内情虚怯名无
胆勇。外现无畏名诈健相。执持弓等喻乱
正德。邪定为弓。邪辨如刀。邪智邪通名种种
杖以自严也。来至阵下明乱正相。来至身乱。
大唤口乱。口宣大乘名为大唤。后二可知。合
中依上次第合之。先合初段。如来亦尔合如
有人勇健威猛。告诸声闻不应畏魔合勇健
人常教怯者乃至应自作勇健想。若魔波旬
化作佛下合第二段。问曰。是中教验四依。何
故乃云化作佛身。盖乃举上类下故尔。又亦
举昔类今故尔。化作佛身尚须不畏。何况四
依。汝当精下合第三段。时魔已下合第四段。
就明菩萨不须教中。文别有三。一人能降魔
故不须教。二阿竭陀下法力灭邪故不须教。
前中初喻。学大下合。得闻下释。于中初明智
慧深明闻经不怖故须教。何以故下殖福久
远于魔不畏故不须教。后明法力灭邪之中。
初先立喻。人喻菩萨。药喻大乘。不畏蛇等明
卷三 第 677c 页 T37-0677.png
人不畏。亦能消下彰法能灭。合中大乘合阿
竭陀。不畏魔等合上不畏一切蛇等。亦能降
下合上能消一切毒等。第三段中先喻后合。
喻中粗二。细分为四。粗分二者。一声闻从邪
喻。二有善咒下菩萨摧邪喻。细分四者。一魔
行邪化喻。二是故一切师子已下声闻从邪
喻。三有善咒下菩萨摧邪喻。四如是等兽见
善咒下所化从正喻。释初段中。有龙喻魔。忌
他胜己名妒。好坏他善称弊。欲败他善名害
人时。身业惑乱名为眼视。口言惑乱说为气
嘘。第二段中初喻从魔。后喻从损。是故一切
乃至皆畏喻从魔化。师子虎等喻于声闻。为
魔惑乱伏从魔化。故言皆畏。是等恶下喻从
魔损。或闻声者闻其口言。或见形者见其身
化。或触身者同其心行。情近名触。无不丧者
丧其慧命。第三段中有善咒者喻于菩萨。以
咒力者大乘法力。能令龙等皆悉调善任为
乘者明降魔能化。彼诸魔及声闻人同归大
乘名为调善。堪为受法传化弟子名任御乘。
第四段中如是等兽见彼善咒即便调者。魔
及二乘见彼菩萨善说大乘即便归也。合中
不次。先合第二。却合第一。次合第三。后合
第四。声闻缘觉亦复如是。合第二中师子虎
等。见魔皆怖合第二中皆生怖畏。闻声见形
触身丧命略而不合。而魔已下却合初段。而
魔不怖合初段中有龙妒弊。犹行魔业合初
段中欲害人时眼视气嘘。学大乘下合第三
段。学大如是合第三中有善咒者。见诸声闻
怖畏事于大不信。明化所为。非正合前。先以
卷三 第 678a 页 T37-0678.png
方便降伏魔下合第三中能令龙等皆悉调善
任为御乘。于中先以神通方便降伏诸魔。后
为说法。然上喻中龙及诸兽皆悉调善任为
御乘。今此但合龙为御乘。馀略不合。声闻
缘觉见调魔下合第四段。于中初明见人生
怖。于此大下于法生信。作是言下离于不信。
第四对中。初明二乘怖畏烦恼故须佛教。后
明菩萨不畏烦恼故佛不教。学大乘者有如
是力叹大异小。上来四对广辨所教。以是下
结。以前所辨四对因缘。但教二乘。不教菩萨。
上来第一教人验依。自下第二叹经殊胜令
人习学降魔依正。是大涅槃甚奇甚特当法
正叹。若有闻下寄人显胜。于中两句。前明信
希。后明信益。上来第一教人捡验。自下第二
明其四依弘护利益劝人依止。于中有三。一
明四人于正法时弘护利益。二迦叶白佛如
来灭后四十年下明其四人于像法时弘护利
益。三以是因缘我说四人为世依下结明四
人能为物依。前中初明四依弘护。是经流处
即是金刚。下还叹经胜令人爱乐凭依修学。
初中如来先彰未来多人谤经明须四依。次
迦叶请于佛灭后久近便谤问癈灭时。有何
等下问弘护人。下佛答中先答初问。如有王
下答其后问。前中初言我涅槃后四十年中
广行流布明法兴时。何因缘故此时偏兴。佛
灭度后迦叶持法经二十年。阿难持法亦二
十年。此之二人亲睹佛化。行法似佛。故令法
兴。迦叶向前直问癈时。佛今为欲对兴辨癈。
故明兴时。然后乃当隐没地者明法癈时。当
卷三 第 678b 页 T37-0678.png
处不行故言没地。如甘蔗下辨明向前兴癈
所由。人学故兴。不学故癈。先喻后合。喻中有
四。初甘蔗等喻明法体。二随有处下寄人显
胜。三或有人下明癈所由。由人弃大学小故
癈。弃大学小名食粟米。习读世典名及稗子。
取劣为胜故言第一。学小由昔名受报故。四
若是福下明兴所由。由人弃小学大故兴。耳
初不闻粟稗之名喻不闻小。唯食粳粮喻纯
学大。合中依前次第合之。涅槃如是合上初
段。钝根薄福不乐闻者反合第二。然上喻中
举彼福人贪乐爱著显经殊胜。合中举其钝
根薄福不乐听闻显经深重。言之左右。如彼
薄福增恶已下合第三段。先牒后合。或有众
生其心甘下合第四段。先合后帖。
自下第二答其后问明弘护人。先喻后合。喻
中有三。一边地众生弃大学小喻。二有异王
下四依弘化喻。三其王得下所化众生得法
修行喻。就初段中。王喻边地匡化之人。各有
统领故说为王。身居边地名在深山崄难之
处。有涅槃经名有甘蔗粳粮石蜜。有而难具。
辨得兼失。是故云虽。以其难得贪借积聚不
敢啖食喻不学大。既在边地全部叵备名为
难得。如北天竺。唯有六卷。不具全部。为名为
利书写此经名贪积聚。不能依法自学教他
名不敢食。惧其有尽唯食粟稗喻明学小。以
其残缺辨义不周。恐问难通名惧有尽。专学
小乘名食粟稗。第二段中有异国王喻四依
人。闻怜笑者怜之弃大笑其学小。车载稻粮
而送与者。音声语言以之为车。说经授彼名
卷三 第 678c 页 T37-0678.png
载稻粮而送与之。亦可纸素竹帛为车抄经
授彼名载与之。第三段中其王得者边地化
主自闻经法。即便分张举国食者劝他同习。
民既食下所化之人荷恩喜赞。顺教奉修名
为食已。庆沾法利所以皆喜。领荷四依弘化
之恩。是故咸言因彼王故得希有食。合中但
合后之两段。初段在于第二闻之怜笑中合。
更无别合。合第二中四人如是合异国王。为
法大将释为王义。依化不并故言四中或有
一人见合闻也。下明所见。举初段中所况
之事为所见耳。见于他方无量菩萨合深山
王。现虽学小宿有大授故名菩萨。虽学大乘
合上虽有甘蔗稻等。自书写下合前贪惜积
聚之言。自书令他合积聚也。为利养等合贪
惜也。虽书经卷专期信施名为利养。悕求美
赞说为称誉。唯增博知不为起行名为了法。
合他附己名为依止。用之贸小名博馀经。不
能广为他人宣说合惧有尽不敢啖食。故持
是经送至彼者合载稻粮而送与之。令发已
下明送所为。发心起愿。安住兴行。菩萨得下
合第三段。菩萨得已合王得已。即便广说合
前分张。令无量众得受法味合举国食。食已
皆喜略而不合。皆悉是此一菩萨下合作是
言因彼王故得希有食。先法后帖。法中是此
一菩萨力合国王也。是向四中或一人也。所
未闻经悉令得闻合得希食。喻帖可知。上来
第一广明四人正法时中弘护利益。自下第
二叹经殊胜。句别有四。前二叹胜令人信乐。
后二学益使人修习。就前二中。是经流处即
卷三 第 679a 页 T37-0679.png
是金刚寄处显胜。处胜难坏故如金刚。是中
诸人亦如金刚寄人显胜。义同前释。就后二
中初明学益。若有生下明不学损。于学益中。
若听不退成因益也。所愿悉得得果益也。汝
等应下结劝受持。不学损中先明不听。甚可
怜悯失大损也。何以下释。第二像时弘护益
中文别有二。一明四依于像法时弘护利益。
二有恶比丘闻我已下显经殊胜令人爱乐凭
依习学。就初段中有二问答。前一问答明兴
癈时。迦叶先问如来灭后四十年中是经广
流过是没者牒上所辨。久近还出。对灭问兴。
下佛答之。若我正法馀八十年前四十年是
经复当雨法雨者。释迦正法有五百年。五
百年中后八十年中前四十年。此经重兴于
阎浮提雨大法雨。良以法通有时故尔。下一
问答对兴辨癈。就彼癈时明依弘化。迦叶先
问。问有二句。一举法灭时。二谁能已下问弘
护人。前举灭中准下有六。一正法灭时。二正
戒毁时。三非法盛时。四增破戒时。五一切圣
人隐不现时。六畜一切不净物时。今但有五。
后一略无。六中前四就法辨时。正法灭者经
法灭时。正戒毁者律法毁时。言非法者下文
名为非法盛时。对前法灭。言增长者下文名
为增长破戒。对前毁戒。后之两句就人辨时。
无如法众生。下文名为一切圣人隐不现时。
此明无善。畜不净物明其有恶。就下请问弘
护人中。谁能听等正问其人。唯愿已下请佛
宣说。令菩萨下明说利益。准依地持。此以护
法为增上缘。故得不退菩提之心。下佛答之。
卷三 第 679b 页 T37-0679.png
先叹。后辨。人别有十。前九在于善趣已上乃
至法云。后一是其善趣已前初发心人。以善
趣上于佛灭后交能护法。是以先论。初发心
者久乃方堪。故回后说。就前九中初五是其
善趣菩萨。后四是其四依之人。就善趣中先
辨初人。句别有二。一护法行。因熙连佛所发
菩提心。熙连是其恒河眷属。于此河中一沙
一佛。于尔许佛所发菩提心方能护法行。二
护法行恶世不谤。第二人中句别有三。一护
法行因。一恒佛所发菩提心。二护法行。不谤
同前加以爱乐。三明所不能。不能广说。第三
人中句别亦三。一护法行因。二恒发心。二护
法行。恶世不谤。信乐同前加能受持。三明所
不能。不能广说。第四人中句亦有三。一护法
行因。三恒发心。二护法行。馀行如上加能广
说。三明所不能。不能解义。第五人中亦有三
句。一护法行因。四恒发心。二护法行。馀行
同前加能解义。十六分中得其一分。云何十
六。于此经中所有义味摄为十六。如说一慈
为十六分。一斤以为十六两等。三明所不能。
虽能说法亦不具足。此五同在善趣位中。下
四在于习种已上。就初依中句别有三。一护
法因。五恒佛所发菩提心。二弘法行。恶世不
谤受持广说。三得义多少。十六分中得其八
分。第二依中亦有三句。前二如上。三得义多
少于前残馀八分之中更得其半。通前十二。
第三依中句亦有三。前二如上。三得义多少
于前残馀四分之中更得其半。通前十四。第
四依中初先正辨。善知如来所有法下重复
卷三 第 679c 页 T37-0679.png
结之。前中亦三。一护法因。八恒发心。二护
法行。于中四对自利利他。一自能不谤读诵
书写亦教他书。二自能听受亦劝他人。三为
怜众生自供养经亦劝他人。四自敬重读诵
礼拜亦劝他为。此之四对合为第二。三得义
多少具足十六。理实此人于前残馀二分之
中更得其半。通前十五。末后一分唯佛所證。
以此学穷于佛所观證照分明。故云具解尽
其义味。所谓已下出其所解。谓佛常住显时
之果。众生有性隐时之因。上来正辨。下复结
之。善知如来所有法藏结前第三。供养已下
结前第一。建立已下结前第二。问曰。四依初
劣后胜。何故得义初多后少。释云。粗义浮浅
易知故初得多。细义难精故后得少。又复粗
者随诠相别少为多分。细义就实。阶降相微
多为少分。分数虽少。其义实广。问曰。若言粗
义易知初处得多。细义难精后得少者。何故
经言初地得百二地得千。如是转多。解言。辨
义汎有两门。一就摄义。从诠门中辨得多少。
二就舍诠證实门中明得多少。从诠门中分
别有四。一约一诠始终别论。初得多义。后时
得少。从诠之义具显文中。初得闻持成就之
处依文具解。故初得多。后设重思委审而已。
无多异见故后得少。故此经中初依之人得
八分义。第二依人更得四分。乃至第四但得
两分。二约一诠以终摄始。初时得少后时得
多故。此经中初依但得八分之义。乃至第四
得十六分。三约多诠始终别论。初得义少闻
教少故。终得义多闻教多故。故第十地能
卷三 第 680a 页 T37-0680.png
受诸佛云雨说法。依其所闻亦知多义。四约
多诠以终摄始。初得少义。后时得多。理在易
知。就其舍诠證实门中别分有二。一约就地
位始终别论。初时得少。封教心多见理昧故。
终时得多。以能舍诠见理明故。二以终摄始。
初少后多。理在可知。地经所说是其舍诠證
实之义。故后得多。不同在斯。上来明其善趣
已上菩萨护法。下次明其初心护法。句别有
三。一明现在初发心者当能护法。二是故下
劝人识知为励初心故劝知之。三何以下释。
自下第二叹经殊胜。于中举彼信谤损益以
显经胜。文别有四。一明其谤。二明其信。三明
谤损。四彰信益。谤中初明诸恶比丘闻佛涅
槃内心不愁。今日已下发言唱怏。先总唱
快。后出快事。如是下结。第二信中先劝忆持。
下正明信。于中初明具德众生能自信持。其
馀生下明其信者能化益他。有乐为说正明
化他。其人闻下明他德益。他闻灭罪是其益
也。第三损中文别有四。一明现损。二命终下
明其当损。三若临终下重明现损。四如是之
人不至善下复明当损。第四益中差别有三。
一明闻经久信有益。二如有人出家已下明
始信有益。三或有生下明微信有益。久信之
益在于地上。始信之益在于地前种性解行。
微信之益善趣已前。久信益中初先明其自
信有益。若我已下化他有益。自信益中初明
信者经力庄身人皆乐见。国王已下经力严
口。有所言说悉皆敬信。化他益中先劝传说。
若我声闻弟子之中举所劝人。此实菩萨传
卷三 第 680b 页 T37-0680.png
佛教法故名声闻。如法华说我等今者真是
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如是等也。欲行希
事标其所求名修大乘。为行第一希有之事
当广说大正劝传说。譬如已下明说有益。能
令闻者除灭罪障。先喻后合。第二始信有益
之中先喻后合。喻中如人地前人也。出家剃
发喻始发心归信大乘。舍离邪谤名出剃发。
虽服袈裟喻明依教书写读诵。未受戒下喻
未有行。未受十戒喻未修习十地之行。尚自
未受沙弥十戒。何况具戒。具戒喻佛。或有长
者来请众僧寄对显胜。喻有众生作请菩萨
而欲供养。未受戒者即与大众俱共受请。喻
始信者高参出世大菩萨数。虽未已下牒以
结之。合中若有发心始学合如有人出家剃
发。书写读诵合服袈裟。未阶十住合未受得
沙弥十戒。已堕十数合有长者来请众僧未
受戒者即与大众俱共受请乃至堕数。第三
微信有益之中或有众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
标举其人。善趣菩萨内有信心名为弟子。常
没无信名非弟子。若因贪怖听受是经乃至
一偈闻已不谤明其微信。当知是人已近菩
提彰其有益。上怜种性名近菩提。上来两段
广明四人弘护利益。自下第三结明四人为
世间依。以是因缘我说四人为世依者。以是
四人像正二时弘法因缘。我说为依。如是下
释。以无邪谤故说为依。是故下结。上来第一
劝人依止以摄智慧。自下第二劝人供养以
生功德。于中有二。一直劝供养。二众僧之中
有四人下教其捡验。与前相似。然上文中先
卷三 第 680c 页 T37-0680.png
教捡验。后劝依止。今此文中先劝供养。后教
捡验。文之左右。前中有三。一总劝供养。二别
教供养。三从偈后长行已下有难解者问答
会通。初总可知。第二别中迦叶先请。我当云
何识知是人闻所供人。我当云何而为供养
问供养仪。下佛先以长行略教。后偈广教。略
中若有建立法人应从启请答其初问。当舍
身等答其后问。广中如我于是经说总标说
处。下显说相。初一偈半教敬而畏。后一偈半
教重而爱。前中初半明所供人答上初问。后
之一偈明供养仪答上后问。先法后喻。后偈
半中初半还明所供养人答上初问。后偈还
明供养之仪仪答上后问。先法后喻。第三问
答会通之中有两问答。前一问答明其四人
合可供养。后一问答彰其四人本戒具在成
前合供。就初问中。如佛所说供养师长正应
如是领前所解。领前偈中若老应供恭敬礼
拜。今有疑下问所不解。问上解中若少应供
恭敬礼拜。于中初言有疑愿说举疑总问。若
有长下列疑别问。别中先作三句审问。然出
家下举佛今昔二时之言请佛会通。如佛言
曰持戒比丘亦有犯下存昔非今令佛解释。
于初段中初先老少相对作问。第二持犯。第
三道俗。第二段中先举昔言。又如佛下举佛
今语。如是二下双牒二言请佛会通。就举昔
中。对上三问还有三句。然出家人不敬在家
对前第三明佛旧仪。然佛法中年少已下对
前第一明佛旧仪。于中先辨。以是下释。是故
下结。如佛言下对上第二明佛旧仪。此举昔
言。从此已下举佛今时所说偈辞。下双牒之
卷三 第 681a 页 T37-0681.png
请佛决通。如是二句是牒前也。昔为一句。今
为一句。其义云何正请决通。将非虚妄徵以
起答。昔今若是言说是虚。今言若是昔说
是虚。二处未定及为疑责。故曰将非。道言将
非明已是虚。第三存昔非今之中。偏就持犯
存昔徵今。老少道俗略而不说。于中两句。前
一弘经明持戒人不合敬犯。如佛言曰持戒
比丘亦有所犯举佛旧言。佛昔宣说敬犯得
罪故言亦犯。何故如来作如是说以昔徵今
敬犯得罪。何故今说有知法者一切供养恭敬
礼拜不简持犯。下一受经明犯戒人唯合治罚
不合供养。世尊亦于经中说言听治破戒举
佛旧言。如是所说其义未了以昔徵今。破戒
之人理合治故。今时所说有知法者。一切供
养不简持犯。其义未了。下佛答中文别有三。
一就所教人而为会通。二如我上说下就所
供人以会其言。三以是因缘我亦不为声闻
已下总以结会。就初段中。我为菩萨不为声
闻。即是会通今昔两言。昔为声闻说小敬大
犯敬持戒俗人敬道。今为菩萨故说知法一
切皆敬。问曰。何故前教声闻降魔凭依不教
菩萨。此为菩萨不为声闻。解云。此等举之左
右。前者就本说为声闻。今以习大名为菩萨。
第二段中初明四人实持非犯理合供养。是
故我昔覆相说下明其四人实长非幼。故合
供养是道非俗。初中兼辨更不别论。前中初
言如我上说指前总会。如佛前说像正二时
四依弘化。故合供养。正法灭下别以会之。于
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四。一明未来邪兴
卷三 第 681b 页 T37-0681.png
正灭为弘护时。二是四人下明其四人和光
护法。三如是四人为护法下彰其四人是持
非犯。四明其人合可供养。四中前三文义俱
有。后之一段义有文无。文虽不说。准下喻合
理必须有。就初段中正法灭者经法灭时。毁
正戒者律法毁时。增长破戒时对前毁戒。非
法盛时对前法灭。此之四句约法辨时。圣人
不现无善人时。受畜一切有恶人时。此之二
句就人辨时。第二段中初明四依出现于世。
见比丘下同事摄物。虽见已下明为护法见
犯不举。就初段中。依化不并故云四中。一人
出世为师匡化。故须出家。此即对前迦叶所
问明道非俗。故合礼敬。同事摄中。初见所化
比丘非法各各受等明其无行。净不净下彰
其无解。净与不净一切不知不知理法。是律
非律亦复不识不识教法。是人为下同事摄
取。为摄向前诸恶比丘与之同事。犹如日光
与尘和合名共和光。不同尘下明实常异。不
同尘者明其行异。形聚心乖如光异尘名不
同尘。自所行处及佛行处善能别知明其解
异。顺起所修名自行处。行非通道名佛行处。
皆能知也。第三见犯默不举中初默不举。何
以下释。是故下结。上来第二明其四人和光
护法。如是四人为护法故不名破戒。是第三
段明实不犯。第四合供。文略不辨。喻中有四。
一邪兴正灭喻。喻上初段。二尔时有一婆罗
门下四依弘化喻。喻前第二。三是时童子虽
为是事犹不失下自行无犯喻。喻前第三。四
其馀居士婆罗门等闻所作下合可供养喻。喻
卷三 第 681c 页 T37-0681.png
上第四所少一段。初中有五。一化主迁灭喻。
二有旃陀罗下邪兴废正喻。三治未久下正
众离坏喻。四栴陀罗王知国人下邪徒壅正
喻。五复七日下患机感圣喻。初中如王喻佛
如来。众生感尽名为遇病。圣化还灭说为崩
亡。善趣菩萨当绍佛化名为储君。化德未成
说为雅小。未堪遥化名未绍继。第二句中诸
恶比丘名栴陀罗。口具邪辨名丰财宝。亦可
此等广积资产名丰财宝。故上说其受畜一
切不净物等。以其豪富人皆辅从名多眷属。
贵势党援名以强力。待正衰废名伺虚弱。身
为众主名篡王位。第三句中邪化不遥正便
离背名治未久。国人已下正明众坏。正众有
三谓下中上。下品之流睹恶不忍身归异所。
故言国人远投他国。中品之类形聚心乖。故
言在者乃至不欲眼见是王。上品之人见恶
能忍形无异昔名不离土。先辨。后喻。一众分
三名正离坏。第四句中彼恶比丘闻正违背
名知国人逃叛者众。使其恶党为作留碍名
遣栴陀守逻诸道。第五句中别复有四。一患
机感圣喻。二始行不从喻。三不从有损喻。四
从之有益喻。初中感圣各有期限故云七日。
机发招圣名为击鼓。感圣显彰名为唱令。仰
感四人为己匠首。是故义言请婆罗门。有能
为我作灌顶师。师能以法灌其心顶名灌顶
师。化善归彼名半国封而为爵赏。亦可徒众
后必共匡名以半国为爵赏也。第二始行不
从喻中。诸婆罗门悉无来者明身不从。各作
言下明口不从。第三不从有损喻中损事显
卷三 第 682a 页 T37-0682.png
彰名作是言。始行之流守正不从名无一人
为我师者。败正同邪。故言要令诸婆罗门与
栴陀罗共住止等。共住止宿明其身同。同其
事业明其行同。第四同化有益喻中半国不
虚两释同前。大涅槃经所诠常法终必同修。
名咒所致不死之药当共分食。第二四依弘
化喻中文别有二。一四依从邪喻。二尔时童
子语其王下破邪通正喻。前中五句。一内备
化德喻。二现化随物喻。三化称物机喻。四始
行瞋嫌喻。五化善师己喻。亦名徒众共匡喻。
就初句中诸佛净行名婆罗门。依从化生名
婆罗门子。依化不并是故言一。法身充美名
在弱冠。持戒无犯名修净行。大悲垂接名长
发相。博通圣教名善咒术。第二句中化赴物
机名至王所。化现物情义言百王。随人所求
皆能俯应名王所敕我悉能为。第三句中化
称物情名王欢喜。物情爱乐名受童子作灌
顶师。第四句中诸婆罗门闻皆生瞋内心瞋
嫌。责此已下口言呵责。呵正同邪。是故责言
汝婆罗门云何乃作栴陀罗师。第五句中化
善师彼名分半国与是童子。亦可统众与之
共匡名分半国与童子也。同化日久名共治
国经历多年。上来从邪。自下第二破邪通正。
于中有四。一通正喻。二尔时童子以馀杂下
是摧邪喻。三尔时童子立本储君还为王下
是立正喻。四尔时童子经理是下是遣邪喻。
前中八句。初之五句摄正归己。后之三句以
正化彼。前中初句怨彼疏碍化显物心名为
语王。亦可口言告示名语。我舍家法来作王
卷三 第 682b 页 T37-0682.png
师教王咒术彰己益彼明己先来舍正从邪。
化授小法名舍家法。来作王师教王咒术而
今大王犹不见亲怨彼疏己。大乘未同习名
不见亲。二彼闻怪闻。怪闻所怨故言云何不
亲汝耶。三申己所怨。过佛所證常住之法名
为先王不死之药。彼未同修名不共食。四王
言善下推化四依。闻说喜从故唱善哉。彰己
昔来未体化意名实不知。大乘法化推归菩
萨名愿持去。五是时下摄正归己。摄法从己
名取还家。上来一段摄正归己。自下三句以
正化彼。初请大臣而共食者化其弟子。弟子
患轻所以先化。以法摄受名为请臣。自行大
乘劝彼同修名共食之。二弟子劝师以理晓
示名共自王。叹依有法故言快哉大师有是
不死药也。三师闻乐受同劝悟解名为知己。
怨不早闻。故言云何独与诸臣服食甘露而
不见分。上来第一喻明通正。自下第二喻明
摧邪。依先为说责罪之法名杂毒药。使彼听
受名为与服。彼恶比丘闻为服己忽便生愧
故言须臾。法行于心名为药发。心生悔愧
名为闷乱。知己弊下退舍高意名为躄地。悔
愧情深故无觉知犹如死人。自下第三喻明
立正。于中初先立正代邪合彼善趣。立阶菩
萨匡绍佛化名立储君还以为王。复本正化
故云还也。作是言下呵邪劝正。初先呵邪。正
法之座理非破戒。恶人处之故言御座法不应
令栴陀罗升。破戒恶人而为众主自古未有。
故言昔来未曾闻见栴陀罗为王。恶人匡众
义无斯理。故言栴陀治国理民无有是处。下
卷三 第 682c 页 T37-0682.png
明劝正匡绍佛化菩萨所宜。故言汝今应绍
先王如法治国。自下第四喻明遣邪。尔时童
子经理是已牒前生后。经理癈邪立正事已。
复以解药与栴陀者。忏罪之法名为解药。授
之令忏名与栴陀。除罪心喜说为醒悟。彼犯
重罪。虽复忏竟犹须摈遣令远清众。名驱出
竟。自下第三喻明四依自行无犯。是行童子
虽为是者。虽为向前同邪之事。从邪通正辨
得兼失。故名虽也。自行无犯名犹不失婆罗
门法。自下第四喻明四依合可供养。始行菩
萨名馀居士。婆罗门等睹其巧化名闻所作。
嗟其独绝名叹未有。赞言善下出其所叹。下
合有四。与前不次。先合第一。护法已下合前
第二。尔时菩萨若见已下超合第四明合供
养。若有人见护法人下却合第三明实无犯。
就初段中我涅槃后。合前国王遇病崩亡储
君稚小未任绍等。第二段中护法菩萨亦复
如是。合上有一婆罗门子年在弱冠修持净
行长发相等。以方便力与破戒僧同其事业。
合往王所乃至共治经历多年。馀略不合。第
三段中文别有四。一劝供养。二以是缘下结
会上言。三如彼下举喻以帖。四善哉下约喻
显法。就初段中尔时菩萨举所劝人。此乃名
彼能供之人以为菩萨。声闻人中学大乘者
是能供人。若见有人虽多犯者举所供人。即
往已下正劝供养。恭敬礼拜明身供养。四事
已下明财供养。财供有三。一自有奉上。二自
无求与。三为是下明为供故得畜八种不净
之物。于中四句。一明得畜八不净物。何等为
卷三 第 683a 页 T37-0683.png
八。如彼善生优婆塞经具列其名。一畜田宅。
二种殖根栽。三贮聚稻粟居监求利。四畜
奴婢人民。五畜养群畜。六畜金银钱宝。七
畜象牙金银刻镂诸宝大床绵褥𣰽𣯫。八畜
一切铜钱釜镬。畜此八种能污净戒故名不
净。二何以下释。三尔时下明畜无罪。四何以
下释。上来劝供。自下第二结会上言。以是缘
者以是四依摧邪立正通法因缘。我此经中
说是二偈令诸菩萨供养法者。后二可知。此
第三竟。第四自行无犯之中句别有四。一举
谤得罪彰其无犯。二护法下明实无犯成谤
得罪。三有比丘下举犯显持。四菩萨下明持
异犯。先明无犯。何以下释。从上如我先说至
此。合为初段。明其四人是持非犯故令供养。
自下第二明其四人是长非幼故令供养。是
彼四人实是久行为化始行。故我经中覆相
说言。若少应供理实长宿。前就所教而为会
通。此就所供而为会通。以是缘下第三结会。
前两段中就初以结。以是声闻不知四依权
化因缘。我今不为声闻说偈。菩萨知故我为
说偈。就会通中有二问答。前一问答明其四
人合可供养。下一问答明四依人本戒具在
成前应供。良以菩萨本受行违通法之戒。今
时所为称当本戒故得具在。文中迦叶先问
起发。如是菩萨于戒极缓以为一句牒举前
事。同恶犯戒名为极缓。本戒在不为第二句
正为徵问。下佛先呵。何以下释。先问。后解。
解中有二。一对向后句明戒具在。二于乘缓
下对向前句明戒不缓。前中初明自行清净
故戒具在。如堤塘下令他戒净故戒具在。若
卷三 第 683b 页 T37-0683.png
有清净持戒已下结明戒在。自行净中。本所
受戒如本不失明专护持。设有已下明犯已
悔。令他净中先喻后合。就前喻中初先反明
不治有损。遮水之阜名为堤塘。喻于众法众
法损坏名穿有孔。水喻众僧。僧行缺减名为
淋漏。何以下释。若有已下顺明持益。四依
为人秉法为治僧行无损名水不出。就下合
中先合治益。菩萨亦尔合向有人。虽与彼戒
同其僧事所有戒律不如堤塘穿穴淋漏合水
不出。下次合初不治之损。言何以故徵前起
后。何故戒律不如堤塘。若无已下举后显前
反以释之。若无清净持戒之人合初句中无
人治故。僧则损下合初句中提塘有孔水则淋
漏。第三结中。若有清净持戒之人牒举四依。
即能已下结明戒在。下对初句明戒不缓。句
别有三。一汎立道理。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
戒缓者不名为缓。不能和光以通大乘名于
乘缓。视法贳闲故名为缓。又违菩萨大乘正
戒故名为缓。破戒通法名于戒缓。为法心急
故不名缓。又顺菩萨大乘正戒故不名缓。二
明菩萨于乘不缓。即得名为于戒不缓。为法
毁戒名于大乘心不懈慢。本受戒时要期如
是。称当大戒故名本戒。名本戒故于戒不缓。
三为护法下辨明其人。以法灭罪成戒不缓。
为护法故以大乘水而自洗浴。故得无罪。所
弘大乘能除罪垢。故名为水。护法灭罪名自
洗浴。是大乘水自洗浴故虽破不缓。上劝供
养。自下第二教其捡验。前已验竟。何劳重验。
释言。前者魔化为依邪来乱正故教捡验。今
卷三 第 683c 页 T37-0683.png
此四依亦同破戒以正滥邪故复须验。迦叶
先请。如来次教。迦叶下复领解赞叹。请中初
言众僧之中有四种人。法说明滥。内熟外生。
外熟内生。内外俱生。内外俱熟。是四种人如
庵罗果喻说明滥。破戒持戒云何可识请佛
教示。下佛教中。因大涅槃则易可知总教验
法。云何因下别教验法。先问后辨。汎论验
法验说必依三藏广教能定是非。验行必须
加以四观。共住久处智慧观察是其四也。共
住久处验其身行。智慧观察验其心行。身有
难知易觉之别。其易觉者共住即知。共住
不练加以久处。心中亦有难易之别。其易识
者慧验即知。若慧不了加以观察。准教验心
名为智慧。以理测寻说为观察。自下文中教
以四观捡验其行。于中三喻。初田夫喻。教其
共住久处捡验。第二林喻。教以智慧。第三药
喻。教以观察。初中先喻。喻中初至名为净田
喻明共住。众僧如田能生福故。殖福之人如
似田夫。供僧生福如种稻谷。僧中恶行如似
䅎稗。简恶供善故名芸除。粗瞻似好名肉眼
观。名为净田至其成下喻明久处。似谷之䅎
似稻之稗不可别故至成方异。所况如是。微
恶难识加以久处方知其别。下次合之。先合
初段。如是八事能污染僧合前䅎稗。畜八不
净名为八事。如草秽田名污染僧。若能除却
合上芸除。以肉眼观即知净者合肉眼观名
为净田。若有持下合其后段至成各异。持戒
破戒不作恶时难下分别反明未熟难可别
异。若恶彰下正合成熟草谷各异。若恶彰露
卷三 第 684a 页 T37-0684.png
则易可知合草异谷。如䅎以下举喻以帖。僧
中亦尔合谷异草。僧如净田故云亦尔。若离
不净明其离过。八不净物能有损害名毒蛇
法。是名已下结叹显胜。应为已下明合供养。
非肉眼下明唯久处方能识知。智慧验中先
喻后合。喻中有四。一邪正交参喻。二其果熟
下无智滥传喻。三凡愚已下愚人不别喻。四
有智下智人能别喻。初中迦罗喻破戒僧。破
戒者饶名树众多。镇头喻于四依之人。依化
不并是故云一。依化同邪名果相似不可分
别。第二无智滥传喻中。依及邪人名随己解。
起说教人名果熟时。有一女者喻滥传人。女
有多义。是中唯邪无智为喻。邪正并纳名皆
拾取。邪多正少故言镇头才有一分迦罗十
分。邪正滥传名女不识。在众宣唱名诣市卖。
第三句中凡愚小儿喻滥受人。小儿无智故
取为喻。不识同前名复不别。弃正取邪名买
迦罗。以受邪法坠堕三恶名啖命终。第四句
中有智人辈喻能别人。知彼愚人受邪有损
名闻是事。推得所从故言何处。持是果来答
其闻处名示方所。智者知彼邪多正少。故言
是方多有迦罗唯一镇头。弃邪不受名笑舍
去。合中但合第一第三及与第四。不合第二。
合初段中。大众之中入不净法亦复如是合
迦罗林。此文略少。若具应言受畜八种不净
法人亦复如是。于是众中多有受畜。如是八
法合树众多。唯一持戒不受不净合唯一树
名镇头迦。知畜非法。然与同事不相舍离合
果相似。如彼林下举喻以帖。此初段竟。次合
卷三 第 684b 页 T37-0684.png
第二三愚人不别。有优婆塞合愚小儿。见是
诸人多有非法并不恭敬反合不别买迦罗果
啖己命终谓不敬养是四依人。喻中彰其通
取之遇。合中明其并舍之失。皆是不别。举之
左右。下合第四智人能别。于中四句。一教审
问八不净物佛听畜不。二彼若言听更教审
问。如是之人得共布萨羯磨以不。三彼若言
得复教受经以验其说。如是问已皆言八事
如来悉听举彼邪答。下教捡验。祇洹比丘或
言金银佛所听畜举昔邪言。或言不听举昔
正语。有言听者牒前邪人。是不听者牒前正
人。不与共等明正摈邪。不与共住说戒自恣
明法不同。乃至不共一河饮等明事不同。汝
等云何言佛听畜以昔徵今。四教其呵劝。佛
天中天虽复受之汝等众僧亦不应畜对上初
答劝自不受。佛为利他故得受之。众僧自为
故不应畜。若有受下对上后答明有受者不
应共同。先劝不同。若共说下明同有损。先法
后喻。观察验中初先立喻。次合。后劝。喻中准
合具应有三。一邪正交参喻。二愚人不别喻。
三智人能别喻。今此文中但有前二。略无第
三。就初段中城市喻众。有卖药人喻说法者。
有妙甘药出于雪山喻说正法出涅槃经。亦
卖杂药喻说邪法。邪言顺情名为味甘。邪说
滥真故曰相似。第二愚人不别喻中诸人欲
买然不识者始时不别。至卖药下中间不别。
初问次答。是人下与。与其邪法名以杂药。叹
非为是故言此是雪山甘药。时卖下取闇昧
之心不达邪正。故言肉眼不能善别。闻说听
卷三 第 684c 页 T37-0684.png
受名买持去。复作言下终时不别取非为是。
故言我得雪山甘药。合中有二。先合初段。若
声闻众合前城市。乃至四依亦名声闻。四依
出世现为声闻化众生故。有假名僧合城市
中卖毒药人。实无僧德假与僧名。名假名僧。
有真实僧合卖雪山妙药之人。四依之人实
有僧德名真实僧。和合僧者合味相似。邪正
交参名和合僧。更无别人。若持戒下合前
第二明愚不别。先合后帖。谁是持下是第三
段。合上所少明智能别。谁持谁破就行分别。
谁真谁假就人分别。此举所知。有天眼者乃
能分别彰其能知。谓有三乘净天眼者乃能知
耳。劝中三句。一明未来有破戒人不应给施礼
拜供养。二有受畜不净物者亦不应施礼拜
供养。三重戒劝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
缘恭敬礼拜。破戒过重故偏举之。自下第三
领解赞叹。善哉叹辞。馀言领解。说真我受法
说领解。如金刚等喻说领解。上来对问正明
人依。自下第二对昔会通。昔法今人二言相
异故须会之。亦即明其行所依法。迦叶先问。
问中先举昔所说法非四种人对人徵问。前
中如说。当依四法总举昔言。何等下别。如是
下结。下佛为会。于中应先解四依义。如别章
说。文中有二。第一辨法即人以会。今所论法
即四人故。依今法者亦依四人。昔所辨法异
四人故。依今人者不依昔法。第二简法异人
以会。人法异故。人为肉眼。法为慧眼。前中两
番。一从体起用以辨四依。二从复次依义已
下据果寻因以辨四依。就初番中初辨后结。
卷三 第 685a 页 T37-0685.png
辨中初先明其依法。法是诸佛大涅槃体。故
先辨之。次明依义。义谓法身解脱般若一切
种德。依体有德故次论之。次明依智。智谓诸
佛一切种智。依德起于阿含智用。故次辨之。
第四明其依了义经。经谓诸佛大乘教法。依
智起说故次明之。初依法中文别有四。一正
明依法不依于人。二如上所说四种人下简
真异伪。明向所说不依人者不依邪人。非谓
不依四依人也。三依法者即法性下明其依
人不依于法。谓依向前即法之人不依向前
即人之法。四若人破戒为利益下简伪异真。
明向依人依于真实即法之人。非谓依于破
戒之人。就初段中先明依法。句别有四。一出
法体谓大涅槃。二一切下明大涅槃即于法
性。一切佛法犹前涅槃。法性是其无始法性。
显本法性以成涅槃。故即法性为简对治。断
结涅槃故即法性。三明法性即于如来。显法
成人故得即之。为简小乘所證法性故即如
来。又为明佛同法可依故即如来。四明佛即
常。如来是佛即法性故。故常不变。为简如来
无常化身故须说常。若复言下明不依人。声
闻缘觉言佛无常不见法性。不见性故不应
依止。第二简真异伪之中初明四人即法可
依。若有人能了知已下。举劣况胜明四可依。
谓举善趣五阶菩萨以况四人。前中初言如
上所说。四人出世应当依止正明可依。何以
下释。于中先徵。昔说依法不依于人。今以何
故言人可依。下释有二。一明其人能解深义
故可依止。二如是四人即如来下能解密教
卷三 第 685b 页 T37-0685.png
故可依止。前中初言善解如来微密藏者知
前涅槃。能知如来常不变等知前佛常。先顺
后反。前有四句。然今且对最初及后以说知
也。下知教中初明四人即名如来。何以下释。
先徵后解。能解密语明解同佛。及能说者明
说同佛。以此同佛故名如来。举劣况中先举
其劣。若有人者善趣位中五阶人也。能知如
来深密藏者知前涅槃。及知如来常不变等
知前佛常。先顺后反下牒况胜。如是之人尚
可依止何况四人。第三依人不依法中文有三
对。一定上人法。前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
者即是声闻。二用前法即所依人。谓法性者
即是如来。并用前人即所證法。谓声闻者即
是有为。小乘之法无常流转故曰有为。三明
向前所即人法有其可依不可依义。如来常
住是故可依。有为无常故不可依。第四简伪
异真之中。若人破戒明其无行。为利养故说
佛无常明其无解。如是之人不应依止。此义
决了故名定义。此明向前所依人者依于如
来不依如是破戒之人。就明依义不依语中。
先举。后释。初明依义。先辩。后结。辩中有六。
前三即是涅槃三事。义名觉了是其波若。波
若观照故名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是其解
脱。障累斯尽故不羸劣。言不羸劣名满足者
是其法身。法身圆备名曰满足。后三是其三
宝功德。满足义者名如来常是其佛宝。如来
常者即是法常是其法宝。法常即是僧是其
僧宝。是名下结。何等已下明不依语。初问次
辩。辩中有三。一世俗诸论绮饰文辞不可依止
卷三 第 685c 页 T37-0685.png
二如佛说下。虚妄邪经诈称佛说不可依止。
亦可如佛于馀经中宣说世俗无量邪经不可
依止。三又唱下谤佛之言不可依止。如是可
结。就明依智不依识中先举后释。释中有四。
初言智者即是如来明依佛智。二若有下明
其不依声闻之识。三若知如来即法身下依
菩萨智。四若见如来方便身下明其不依凡
夫之识。于中初明不依于识。若复有下明人
及说皆不可依。此句与前第二何别。前彰迷
真。此明惑应。依了经中先举后辩。辩中明其
小乘不了故不可依。大乘了义所以可依。文
有七对。前六明其了不了义。后之一对明其
可依不可依义。前六对中初二就因明了不
了。前解后行。次一就果。次一就因。后二就
果。果中前一约就菩提。后约涅槃。亦可六中
前二就因。次一就果。次一就教。后二就义。第
七对中初明小乘不了叵依。声闻乘法则不
应依。正明不依。何以下释。先徵后解。解中
四句。一明小乘权而不了。先法后喻。二声闻
乘者如初耕下明不应依。三如是名为不了义
也。结前第一。四是故不应依声闻乘结前第
二。下次明其大乘可依。句别有四。初大乘法
则应依者正明可依。二何以下明大了义成
前应依。先徵后解。明佛为度诸众生故以方
便力善说大乘穷深决了是故应依。三是故
应依结前第一。四是名了义结前第二。如是
四下总以结之。第二番中初明依义。义谓果
德。第二依法。法谓法性。第三依智。智谓僧
行。第四依经。经谓教法。四中前二就果说依。
卷三 第 686a 页 T37-0686.png
后二就因。义是果体是以先明。果依法成。故
次辨法。智是因体是以先明。因由法成故后
辩经。又复前果由因而成。故须明智。前法必
藉教诠方显故须论经。文中初二一处合论。
先明依义。次明依法。第三明其不依于人。第
四彰其不依于语。义中准前具亦应六。今但
举四。法身解脱波若如来。略无法僧。初言复
次义名质直是其法身。身无邪曲故曰质直。
直名光明。是其波若。慧无闇障故名光明。明
名不劣即是解脱。名曰如来是其佛宝。下重
显之。明名智慧辨波若体。直名常住彰法身
义。常以身住不随时变故曰质直。次明依法。
如来常者名为依法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常
与无边当相论法。不变名常。义多体广故曰
无边。不可思下对情辩法。初明非有而亦可
见。彰法非无。前非有中不可思议明离心
相。不可执缚明离色相。体实不无所以可见。
若有说言不可见者所不应依明不依人。是
故下结。若以妙语宣说无常所不应依明不
依语。妙尚叵依何况粗鄙。是故下结。第三依
中先明依智。初举次辩。众僧是常无为不变
是其證智。不畜不净是其教智。是故已下结
明应依。下亦明其不依于识。不依识者总以
标举。次辩其相。若有说言识作识受无和合
僧举其邪识。执实谤假所以是邪。何以下释。
和名无有无所有者则无有常。何处有僧。是
故已下结成不依。依了义中先明依了。后明
不了。就依了中初明义了。名知足等行法中
了。亦于如来随宜所说不生执著。言佛亦是
卷三 第 686b 页 T37-0686.png
无常苦等义法中了。是名下结。若有能下明
依了义。依前二了名为能住。如来等中所依
殊胜。名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下结。下次明
其不依不了。先举后释。释中初先就义法
中明不了经不可依止。若有人言如来怜下
约就行法明不了经不可依止。前中初先广
辩不了。后结不依。明不了中文别有四。一举
昔日不了义经。如经说者如昔小乘经中所
说。一切烧者。昔说三毒烧诸众生故名为烧。
如下文说。亦可昔说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故
名为烧。宣说诸法斯皆彼烧故云一切。无常
苦等类亦同尔。是名下结。以说一切言无简
别故名不了。二何以下释不了义。言何以故
徵前起后。一切烧等何故不了。不能解了如
是义故对以释之。依止生心不能解向烧等
诸义局在有为故名不了。三令诸下明不了
损。令堕阿鼻正明其损。令他依之乃至谤佛
无常苦等成谤方等故堕阿鼻。所以下释。于
中先问所以今堕。以取著者对问释之。闻说
一切无常烧等决定坚执言佛亦然。故曰取
著。四一切烧者谓如来下辩不了相。先辩后
结。文相可知。不应依者结成不依。下约行法
明不了经。不可依中初先反举了义可依以
显不了。若有说言时非时下翻对前了正明
不了。前中四句。一就人语明了义经。二结下
依。三若有戒下汎就教法明了义经。四结可
依。初中若言如来怜悯善知时宜说轻为重
说重为轻略明了义。时别有四。如下具辩。于
此时中若有檀越。丰非护法不为净施。受畜
卷三 第 686c 页 T37-0686.png
一切不净之物佛说为重。翻此名轻。下广显
之。于中有四。一观弟子有诸檀越。重物即遮。
无则听畜。二虽无檀越。丰时即遮。俭时听畜。
三虽俭时不为护法。如来则遮。为护听畜。四
虽护法不依净施。如来则遮。净施听畜。于此
四中如来所遮名为说重。如来所听名为说
轻。如是四法所应依止结明可依。就下约教
明了义中若有戒等不违四者不违前四。亦应
依止结明可依。就下正明不了义中句亦有
四。一就人语以明不了。有时非时翻上第二。
俭名有时。不俭非时。有护不护翻前第三。馀
之两句略而不翻。道言如来悉听受畜不净
之物。故名不了。二如是言下结明不依。三若
有戒下就其教法以明不了。四如是下结明
非依。名彼三藏以为三分。上来辩法即人以
会。自下简法异人以会。于中初先明人异法。
二法者已下辩法异人。前中初言我为肉眼
不为慧眼正明异法。以肉眼者不识法故为
说人依。是故下结。是肉眼者不识法故。我今
为之说人四依。就后辩法异人之中。辩法体
状彰彼肉眼不能照见。唯为慧眼。前两番中
就初以别。后略不举。声闻人中学大乘者名
为肉眼。一切菩萨名为慧眼。
下明邪正。答上问中云何知魔为众留难。佛
说魔说云何别知。何故辩此。释有三义。一为
明四人摧邪通正能为物依。二为明众生须
依所以。故经说言应依四人有四魔故。三欲
令人识邪不从离所不依。文中有三。一因迦
叶请略举四魔。二因迦叶请广辨四魔。三因
卷三 第 687a 页 T37-0687.png
迦叶领解如来述赞。初中如上四人应依问前
起后。下佛答之。如我所说应当依止正答前
问。何以下释。以有四魔惑乱众生。是故必须
依仗四依。何等已下辩出四魔。先问后辩。馀
处多说烦恼阴死及与天魔而为四种。是中
唯就天魔说四。四相云何。一义分别。魔及弟
子相对为二。所说经律复以为二。合为四种。
四中前二是其魔人。后二魔法。举人答上。云
何知魔为众留难。举法答上。佛说魔说云何
别知。又更分别。四种皆悉就人以说。说经魔
一。说律魔二。受经魔三。受律魔四。第二广中
迦叶先问。如佛所说有四种魔牒佛前言。下
就作问。于中准答。问少不足。应有三问。一问
诸魔以何等形坏乱正法。二问魔说及佛所
说云何可别。三问随魔随佛教者云何可知。
三中初一问其魔师。次一问法。后问弟子。又
复初一问其形滥。中问说滥。后问受滥。然今
文中但有后二。略无初句。准答必须下佛答
之。先对向前所少一问。魔坏法时作是言下
对向文中所有两问。就初段中我般涅槃七
百岁后明坏法时。是魔波旬举坏法人。渐坏
我法。正明坏法。譬如已下明坏法相。先喻后
合。二中初总次别后结。就后段中初广后结。
广中十对。一就佛下生以辩邪正。二就如来现
行七步以明正邪。三就天神敬奉之事以辩邪
正。四就如来娉妻之事以辩邪正。五就制戒
以辩邪正。六就如来种种技能以辩邪正。七
大小相对以辩邪正。八就佛身以明邪正。九
就戒行持犯之事以辩邪正。第十约就内外
卷三 第 687b 页 T37-0687.png
道法以明邪正。十中前四成道前事。次一是
其成道后事。次一通明一化之事。后四还明
成道后事。十中皆先明说邪正对向初问。后
辩受人对向后问。就初对中先辩魔说。文
别有三。一说如来因爱受生。二明生已不为
世敬。三说如来唯修布施苦行成佛不修馀
德。次明佛说但翻初句。明佛应生非因爱欲。
第二对中说佛初生现行七步叵信为邪。说
佛现行可信为正。第三对中说佛初生入天
祠中天神不敬以之为邪。敬事为正。第四对
中说佛在家贪心娉妻实受欲乐以之为邪。
说佛应作以之为正。第五对中说佛听畜不
净之物以之为邪。言佛制断名之为正。第六
对中说佛不具种种技能以之为邪。于中有
六。一说如来为供天神故入天寺。所以入下
举正显邪。若言不下非邪显正。若言如来为
调天人故入天寺为不尔者。比言乖理名无
是处。二说如来不能入于外道诸论知其威仪
文章伎艺。三说如来不能和合仆使斗诤。四
说如来不为男女王臣所敬。五说如来不知
和合一切诸药。于中初先明其不知。次明不
知故名如来。后明若知则堕邪见。六说如来
唯能处中不能具足种种巧便随顺世间。下
说如来具种种德名之为正。亦有六句。一明
如来为菩萨时为调众生示入天寺翻前第
一。二明如来外学法中出家修道知其威仪
文章伎艺翻前第二。三明如来能和斗诤翻
上第三。四明如来为世钦敬翻前第四。五亦
能示下明佛随世亦能示现和合诸药而非邪
卷三 第 687c 页 T37-0687.png
见翻上第五。六为度下明佛为度诸众生故
种种方便随顺世法不唯处中翻前第六。第
七对中执小非大名之为邪。知大外小说以
为正。邪中有二。一执小非大。二是人复言如
是经律我当受下学小舍大。初中复二。一执
小律非于大律。二如来先说九部法下偏执小
经非于大经。律中五句。一举佛昔制。如来昔
于小乘律中宣说五篇轻重之罪及偷兰遮。
其性皆重故今举之。同招大苦故言皆重。二
我等律下举小属己。三我久忍下彰己信受
嫌他不信。四我当下执小舍大。小乘戒法名
为己律。大乘戒法名为汝律。故今说言我当
云何自舍己律就汝律耶。五汝所有下推大
为邪。故言汝律是魔所说。经中有三。一明魔
人执小非大。二未来之世当有已下佛呵显
过。三我又说下明己说大成彼邪谬。初中有
六。一举九部證无方等。二举如来无量小经
證无方等。三如其有下推方等经为调达说。
四如是等下推为魔说。先推后释。五如是言
下推他经有道己经无。六我经律下妄引佛说
證是为非。此初段竟。未来之世当有如是诸
恶比丘。是第二段佛呵显过。第三段中别有
三句。一佛自彰己过九部经说有方等。二若
有人下明正者之得。三若有说下明谤者之
失。先明其谤。后结得罪。上来第一执小非大。
自下第二学小舍大。如是经律我当受持。正
明学小。何以下释。知足少欲因中之道。断除
烦恼因中之灭。智慧是其果中之道。涅槃是
其果中之灭。此前四种通名善法。小乘经律
卷三 第 688a 页 T37-0688.png
与此为本名善法因。以善因故我今受持。如
是说者非我弟子呵以显过。次辩其正。若
有说言如来为度说方等经真我弟子正显其
正。若有不受方等经下呵邪显正。如是经律
是佛所说结明前正。若不如是是魔所说结
明上邪。下明受人。第八对中说佛不为无量
德成名之为邪。于中初明如来不为无量德
成。唯得空法。宣说以下明说无我不顺世间。
是故假言无量德成。如是下结。说佛具为无
量德成名之为正。先辩后结。下明受人。第九
对中约就持犯以明邪正。文别有四。一就无
犯以辩邪正。二复有说言无波罗夷下就有犯
义以辩邪正。三迦叶白佛如上所说一切众生
有佛性下问答重显无犯中义。四犯突吉忉
利天上八百万下重显向前有犯中义。就初段
中先辩邪正。后显受人。辩邪正中无犯说犯
名之为邪。无犯复复说为无犯以之为正。此
二文中言有左右。前明邪中偏说小乘知足
之人以为无犯。说此无犯以为有犯故名为
邪。后明正中偏说大乘正见之人以为无犯。
说此无犯以为无犯故名为正。理实齐通。就
初邪中先明无犯。若说是人得罪已下对之
辩邪。前中有四。一略明无犯。二何以下释。三
广明无犯。四何以下释。就初略中或有比丘
实不毁犯波罗夷罪正明无犯。如下文说有
诸比丘少欲知足住空闲处。人谓是圣礼拜
赞叹比丘不受名实不犯。众人已下明邪见
人谓此比丘实犯重罪。如是已下如来以理
彰其无犯。第二释中初先徵问。我以何故道
卷三 第 688b 页 T37-0688.png
其无犯。下对释之。于中举犯以显无犯。我常
说言四波罗夷若犯一者犹如折石正举犯
过。若有自说得过人下辩其犯相。何以故下
释显犯相。如是人下结成犯过。谓退出世圣
人之法。第三广明无犯之中文别有五。一明
比丘少欲知足住空闲处。二明王与大臣谓
之是圣。三比丘闻下比丘不受。四王与大臣
转谓是圣。五结成无犯。初段可知。第二段中
初念其人现得罗汉。后叹其人当得菩提。第
三段中文别复三。一彰己现在未得道果劝王
莫说。二唯愿下明不知足过请王莫说。于中
初先请王勿说。不知足者乃至已下明不知
足相。我今已下明不知足过。三知足行下举
知足得彰己乐受。于中初明知足之得为佛
称赞。是故已下明己乐受。又知足下明知足
相。第四段中王初自叹师得罗汉。次告国人
咸使同知。是故已下国人闻之率共称赞。第
五段中初叹其人自行清净。以是缘下能生
他福。如是已下结成无犯。上来第三广明无
犯。何以下释。文显可知。上明无犯。下对辩
邪。若说如是无犯之人为得罪者是魔所说。
就明正中先辩后结。辩中有四。一说身有性。
二是虽下彰其无犯。三有比丘即出家下思
得菩提。四如是之人虽未得下还明无犯。初
中三句。一明比丘说佛秘藏言一切生皆有
佛性以有性故断烦恼结即得菩提。二若王
下假问显法。先问后答。问中比丘汝作佛不
是其一问。有佛性不是第二问。答中我今定
有佛性先答后问。成以不成未能审之答其初
卷三 第 688c 页 T37-0688.png
问。三王言下王闻领解比丘印可。此初段竟。
第二段中明说有性称当道理不犯重罪。第
三可解。第四段中别有三句。一明其人虽未
證果得福无量。以菩提心广大意故。二假使
下彰其无犯假举邪言类以破之。若彼得罪。
一切比丘皆同其人。自念得果齐应犯罪一
切不犯。彼亦如之。三何以下双释前二。于中
先问。何故其人得福无罪。我于住下举己类
显。举己住修今得菩提。类显彼人当必得果
成念无罪。往昔常离不净物等明修缘因。亦
自知等知有正因。是故我今得成菩提成自
利果。有大慈悲成利他果。彼人同我当得菩
提。故自念己当得菩提。称当道理得福无罪。
上来广辨。如是下结。受人可知。上来第一约
就无犯以辩邪正。自下第二约就有犯以辩邪
正。有犯说无名之为邪。有犯说犯以之为正。
就前邪中初辩后结。辩中有五。一说无罪报。
二若言佛说欲行淫下明淫非过。三或犯四下
明其诸罪不障解脱。四如来说突吉罗下明
罪有报是佛怖人而无真实。五波罗夷至突
吉下明五篇戒非佛所制。下辩正中还翻此
五宜审记之。就初段中初说无罪。若有比丘
犯如是下明无罪报。初先设难。若犯此等堕
地狱者诸外道等无戒可犯齐应生天。何以
下释。是故下结。第二段中句别有四。一举如
来听诸比丘罢道行淫證非性罪。二复应下
明淫旧法非我过咎。三如来在下明淫不障
生天解脱成前第一。四古今有下结前第二。
第三段中明一切罪不障解脱。文显可知。第
卷三 第 689a 页 T37-0689.png
四段中举佛昔说突吉罗罪如忉利天八百万
岁堕于地狱。但是怖人明无实报。且说突吉。
馀者类尔。第五段中明五篇诸罪律师妄作
假称佛制。如是言下结邪异正。正中有三。一
明有罪报翻前第一。二我于经中亦说有下
明一切罪皆是佛制翻上第五。三若不持戒
云何见下明罪障脱翻前第三。馀之二段略而
不翻。初中有五。一明诸罪受报无限劝人防
护。二有律师下明其宣说无罪报人不应亲
近。三如佛说下举佛昔言成前叵亲。先举昔
言。若过一者谓说戒时诵过一戒。名妄语者
于此时中有罪覆藏名默妄语。不见后者谓
此妄语不招当苦名不见后。以不见故诸罪
皆覆名无恶不造。是故已下结成叵亲。是于
如是默妄语罪不见后世。便于诸恶无不造
故。向前宣说都无罪报不应亲近。此第三竟。
四我法下举轻况重成前有罪。我佛法中清
净如是是举轻也。乃至默妄突吉罗罪亦悉
不听。故云我法清净如是。况复已下以轻况
重成重有罪。五是故下结劝防护。初先劝护。
如是等法若不守下呵人不护。上来第一合
有五句明其罪报。第二可知。第三段中若不
持戒云何见性正明诸罪能障解脱。一切众生
下明其离罪方得解脱。九部经下释疑显法。
疑相云何。昔教之中不言有性。云何说言持
戒见性。故今释云。九部经中无方等故不说
有性。经虽不说理实有之故持得见。下明受
人辩正隐邪。自下第三重显向前无犯中义。
有二问答。前一问答重显初段正中之义。后
卷三 第 689b 页 T37-0689.png
一问答重显初段邪中之义。向前正中有何不
了而须重显。前说有性当得菩提。不犯重罪
宣说有性。不犯须释故今重论。又复向前宣
说不犯未明其犯。故今重辩。向前邪中有何
不了更须重显。前说比丘少欲住空他赞不
犯未明犯义。故须辩之。前问答中先明不犯。
若有不能作如是说下明其有犯。不犯有三。
一说有不犯。二譬如有人说大海下说无不犯。
三有外道下宣说非有非无不犯。初中先问。
问因何生。因于向前九部经中不说性生。上
说一切众生有性。九部经中未曾说性。如其
说有乖违圣教。云何不犯波罗夷罪。下佛答
之。经虽不说。所言当理。是故不犯。第二说无
不犯文中先喻。次合。何以下释。释中初明二
乘之人不知佛性。以是义故说无不犯。如是
境下彰性唯是如来所知。释显二乘不知所
以。若人不下明二乘人不闻秘藏故不知性。
何等已下辩出秘藏。谓方等经。第三段中先
明佛性非有非无。若有说下明其无犯。前中
初言有诸外道或说断常举邪显正。如来不
下辩正异邪。不犯可知。上明不犯。下次论犯。
于中有三。一就性明犯。二我已成下就菩提
说犯。三以是义下因人不解妄取成犯。叹法
不思令人仰推舍犯成持。初中不能作如是
说名为犯者。不说身中实有佛性。惑障不见
乃云定无名犯重罪。第二段中若言我已成
就菩提说因有果。何以故下释成有义。以是
缘下结成有义。此显犯相。当知是下结明有
犯。宣说因中已有方便菩提之果。所以成犯。
卷三 第 689c 页 T37-0689.png
何以故下释成犯义。有性未修不得菩提举
是显非。第三段中以是义故佛法甚深不可
思者以人不解妄取成犯。故法甚深不可思
议。下次显上邪中之义。迦叶先请。有王问者
假以言之。以上文中王叹比丘比丘不受为
不犯戒。故今此中还言王问。上说比丘少欲
住空王叹不受不名犯戒。云何许犯堕过人
法。下佛为辩。于中初先正对前问明诸比丘
为利诈善犯过人法。复有比丘为建立下简
真异伪明其不犯。犯中初明为利诈善欲令
他人知己乞士。如是比丘多愚痴下为利诈
善欲令他人知己是圣。下结为犯。明不犯中
初为通教法现圣无犯。复言我今亦有性下
为通證法说己身中有性不犯。作是下结。初
中五句。一为建正法住空寂处欲令他人谓
己是圣。二令他敬信。三因他敬信悉来附己。
四因来附己令起行以通正法。五光扬下因
他附己化令生解以通正法。谓令众生解佛
所说轻重之义。第二段中句别有三。一为教
他故说己身中有性得果。我今身中亦有佛
性明现有因。有经名下明当得果。我成佛道
得菩提果。尽烦恼结得涅槃果。二广为下说
他有性。三我与汝下明己及他以有性故当
具佛因成就佛果。我之与汝俱当安住如来
道地明具佛因。所谓住于十地之道。成下得
果。于中初明成菩提果。无量下得涅槃果。作
是说下总结无犯。自下第四重显向前有犯
中义。于中初言犯突吉罗忉利天上八百万
岁堕地狱中况偷兰遮。翻上邪中说突吉罗
卷三 第 690a 页 T37-0690.png
八百万岁堕在地狱如来怖人。故今明其实
堕不虚。举轻况重。故言何况故犯偷兰。此中
重罪通名偷兰。不唯方便。此大乘下翻上邪
中五篇诸罪非是佛制。明一切罪皆是佛制。
先制盗戒。次制杀戒饮酒妄语。后制邪淫。以
制淫中问答重显。故回在后。就制盗中句别
有三。一总举偷兰劝人莫亲。二何等下三番
别显。三如是比丘名无根下总呵显过。制杀
等中文相可知。下制淫戒。即是翻上行淫非
过明是过矣。初先正制。迦叶白下问答重显。
先问后答。答中初先正答前问明梦不犯。下
乘教之。句别有五。一教于淫欲当生秽想。二
教于女人莫生爱想。三梦行淫己教生悔意。
四教比丘生厌食想。食是淫因故教厌之。五
若生淫心教疾舍离。如是下结。下明受人。
第十对中先辩邪正。后论受人。外法名邪。内
法称正。邪中有四。一说外道苦行邪法以
为正道。二说如来听度恶人及无根等。三说
如来听畜种种不净之物。于中初先辩其所
听。除是已下就所不听明邪异正。四言如来
说草木等皆有寿命如是四种名魔所说。下
辩正中但翻三句。第二一句略而不翻。我亦
不听常翘一脚乃至害生方道咒术翻前第
一。轲具已下翻上第三及翻第四。于中初先
呵邪显正。我唯听下辩正异邪。我唯听食五
种味等正翻第三。我说四大无寿命者正翻
第四。若有下结。上来十对广辩邪正魔说佛
说差别。已下总以结之。迦叶白下是第三段
因迦叶领如来述赞。长寿至此合为第一明
卷三 第 690b 页 T37-0690.png
其随缘造修之行。自下第二明其舍相入證
之行。證中初先正明證行。众生薄福不见已
下明證所依。与上相似。正明證中差别有三。
初四谛一章辩相趣实。四倒一章辩邪归正。
二十五有有我不下舍相入證。初明四谛即是
答上云何诸调心喜说谛。今此辩明无作四
谛。畅佛化意名心喜说。辩谛何为。谛是法相。
如来藏性是其谛实。欲令众生寻相趣实故
须说谛。四谛之义如别章释。于中如来初广
辩谛。后迦叶领解初中先别。后总结之。别中
苦集灭道为四。就明苦中文别有二。一辩相
异实。二若人下明实异相。就初段中。前言苦
者不名圣谛正明异实。今此宣说诸佛法身
如来藏性以为苦实。苦相非实故苦非谛。何
以下释。初先徵问。我以何故言苦非谛。若
言已下非邪显正。若当苦事是苦圣谛。牛等
有苦应有圣谛。问曰。此等岂无圣谛。释言。此
等体实即是。于其情分所觉不真故得言非。
如下文说有苦有谛有实。苦尚非谛焉得为
实。就下辩实异相之中。约就愚智显法是非。
义要有二。一约愚辩非。二约智明是。文有三
对。一明愚智迷悟得失。二彰其损益。三双结
非是。就初对中先迷后悟。迷中有二。一正明
其迷。二明迷有失。迷中若人不知如来甚深
境界迷如来藏佛性境界。不知如来微密法
身谓是食身非是法身迷佛法身。不知如来道
德威力迷佛报身。亦可前句迷于佛心。后迷
佛德。问曰。如来法身道德非是苦法。云何迷
此名迷苦谛。释言。此等虽非苦相而是苦实。
卷三 第 690c 页 T37-0690.png
故迷此等名迷苦谛。是义云何。苦之实性是
如来藏。如来藏者乃是一切凡佛之体。据佛
以望本来常净。藏外无一生死可得。故如来
藏即是佛身即是佛德。就凡以论。彼如来藏
为妄所覆。所覆之藏与后显时法身为本。说
为佛因。说为佛性。如此佛性与彼实谛及佛
法身无二无别。故下文言有苦有谛有实乃
至有道有谛有实。是实谛者即是如来。佛性
虚空以无别故。今说佛身及佛诸德以为苦
实。迷此苦实名迷苦谛。馀谛亦尔。下明迷失。
是名为苦总明迷失。迷真生苦故名为苦。何
以下释。以不知故法见非法非法见法明有
苦因。不知犹是迷之别称。迷佛法身谓是食
身非是法身。是故名为法见非法。生死虚无
是其非法。妄取为有故言见法。当知是下明
有苦果。必堕恶道是三涂果。轮转生死是人
天果。此前一对总报因果。增长诸结复明苦
因。多受苦恼复明苦果。此后一对别报因果。
亦可前对是分段果后是变易。悟中初先正
明其悟。后明悟得。悟中若知如来常住无有
变易是其眼见。或闻常住二字音声是其闻
见。常是法常。住是报常。就明得中初先正辩。
我于本下引己为證。前中初言若一经耳即
生天上离三涂苦。后解脱下离人天苦。后解
脱时乃能證知如来常住从始趣终。既證已
下据终寻始。引己證中。我于本际以不知故
轮转生死反举迷失。始于今下翻之显得。文
少不足。若具应言始于今日乃得真智以真
智故出离生死。上明迷悟。下明损益。若如是
卷三 第 691a 页 T37-0691.png
知真是修苦多所利益明前悟益。见苦实性
名真修苦。若不知下彰前迷损。第三结中先
结悟是。后结迷非。次明集谛。先举。下释。释
中还约愚智显之。文有三对。一明愚智迷悟
得失。二明损益。三结是非。就初对中先迷后
悟。迷中初言于真法中不生真智明迷集谛。
如来藏性是其真法。无心悟解名不生智。受
不净下明迷有失。于中初至不知法性明有集
因。受不净物所谓奴婢明其无行。能以非法
言是法下彰其无解。能以非法言是法等不
解行法。以是因缘不知法性不识理法。以不
知下明有集果。先明受苦。不得已下彰其失
乐。不得生天失世间乐。及正解脱失出世乐。
悟中初言若有深知明知集谛。知集实性故
曰深知。不坏已下明悟有得。不坏正法明无
集因。以是因下明无集果。得生天上无三涂
果。及正解脱无人天果。第二对中但明迷损。
略无悟益。若有不知苦集谛处而言正法无
有常等牒举前迷名如来藏为苦集处。以是
缘下正明其损。第三结中先结悟是。后结迷
非。次明灭谛。于中有四。一举灭法。二就人辩
修。三结前法。四结前修。初段可知。第二修中
迷悟并明。文有两对。一明愚智迷悟得失。二
明损益。就初对中先迷后悟。迷中若有修习
空法正明其迷。名不善下彰其迷失。是为不
善总明迷失。取空违实故名不善。何以下释。
灭一切法违佛真德。说灭唯是结尽无为。谤
无真德故灭一切。坏如来藏违佛真性。说灭
唯空而无真实。以是义故坏如来藏。作是修
卷三 第 691b 页 T37-0691.png
下牒以结过。次明其悟。于中初先教其趣入
令其悟解。若发已下明悟有得。前中初言修
苦灭者逆于外道辩正异邪。知灭体性是如
来藏。不同外道一向取空。故名为逆。若言修
下破邪显正。初举外道邪修类破。若有说下
以理正教。藏体不空是以言有。有相如何。如
经中说。一苦灭谛是如来藏。如来藏者是真
识心。是真心中具有一切恒沙佛法。所谓智
慧三昧神通解脱等法。如妄心中具有恒沙
诸烦恼法。是心与法同一体性。不离不异。如
来藏中具有是义。故名为有。藏体虽有而为
惑隐不可得见。断烦恼已定必得之。故知是
有。如人迷解正方可见。故得名有。下明悟得。
所谓若发知藏之心下极一念。藉此因缘生
死妄法不能为障。佛性真法證知无碍。名于
诸法悉得自在。第二对中先损后益。损中若
修如来密藏无我空寂牒举前迷。取彼空理
为如来藏名修密藏无我空也。于无量世在生
死中流转受苦正明有损。取空谤实故在生
死名受诸苦。益中若有不作如是牒举前悟。
反空求实名不如是。有恼疾除正明有益。何
以下释。以知藏故达妄本无故疾灭恼。上来
第二广辨其修。是名灭谛是第三段结明前
法。若能已下是第四段结明前修。若能如是
是我弟子结明悟是。若有不下结上迷非。
道中亦四。一明道法。二就人辨修。三结前法。
四结前修。初中道者总以标举。谓佛法僧及
正解脱指其道体。于中别分如来法僧是其
道缘。及正解脱正是道体。此乃是其有为解
卷三 第 691c 页 T37-0691.png
脱。第二修中迷悟并论。先迷后悟。迷中初先
正明其迷。以此因下明迷有失。前中初言有
诸众生颠倒心言无佛法等明其所谤。生死
流下彰其所立。宣说一切唯是生死犹如幻
化。修集是见结明其迷。迷失可知。悟中若能
发心见等。正明其悟。乘此以下明悟有得。于
中先辨。何以故下引己为證彰悟有益。于中
初先徵前起后。何故见常使于果报随意而
得。我于往昔以四倒等举损显益。今已灭下
正明有益。是名道谛是第二段结明前法。若
有人下是第四段结明前修。先结迷非。后结
悟是。唯应结道。据后摄前是故乘言真见修
习四圣谛法。是名总结。领解可知。自下第二
辩邪归正。此即答上正善具成宣说四倒。欲
令众生舍邪归正。是以论之。文中初辩。后迦
叶领。辩中初言谓四倒者总以标举。实有八
倒。何以言四。为四对故。下广辩之。初先明其
苦乐二倒。先明乐倒。次明苦倒。后总结之。是
中乐倒少异馀处。馀处直说生死之苦以之
为乐名为乐倒。此中宣说迷佛真乐妄取为
苦名大罪。苦取此罪苦以为乐因望得受乐。
名为苦中生于乐倒。文中有其六句三对。一
明众生妄计佛乐以之为苦。二说彼倒心以为
罪苦。此二一对三释佛为苦成上初句。四说
前罪苦以之为乐。此二一对。五难破佛乐成
佛为苦成上初句。六结前计苦为乐是倒。此
二一对。就初句中非苦为苦名曰颠倒总以
标举。下释其相。非苦如来解其所迷。生倒想
者谓佛无常彰其所立无常故苦。第二句中
卷三 第 692a 页 T37-0692.png
若说如来是无常者牒前倒想名大罪苦结以
为苦。此是罪过与苦作因。故名罪苦。第三句
中若言如来舍此苦身入于涅槃举灭證苦。
是名下结。第四句中我若说言如来常者即
是我见有无量罪。畏乐为苦。是故应下取苦
为乐。取彼颠倒罪苦为乐。言是故者是说佛
常有无量罪故应说佛无常。说佛无常谓当
道理。是以复言如是说者我即受乐。第五句
中如来无常即为苦者自立苦义。此乃名前
如来舍身入于涅槃以为无常无常故苦。亦
可无常是其有为生灭行苦故言是苦。若是
苦有云何生乐难破佛乐成佛为苦。第六句
中苦中生乐名为倒者。谓于颠倒罪苦之中
妄取为乐故名颠倒。次明苦倒。乐生苦想名
为颠倒总以标举。次广释之。于中三句。一迷
乐计苦。乐即如来辩其所迷。道言苦者如来
无常明其所立。若说已下牒以结之。二破乐
成苦。如来常住是名为乐反以纵立。若我说
常云何复得入于涅槃举应难破。三难破非苦
成佛非乐。若言非苦举他所立。云何舍身而
取灭度举应难破。上来广释。以于乐中生苦
下结。是名初倒总结前二。谓四对中初对到
也。第二对中无常常想常无常想是名颠倒
总以标举。次释其相。于中但明无常计常常
计无常。上来数辩。今略不论。言无常者名不
修空明无常所以。不修空故寿命短促正明
无常。由不證空随有流变故命短促此明所
迷。若有说下明其所立。是名下结。名第二倒
总以结之。第三对中无我我想我无我想是
卷三 第 692b 页 T37-0692.png
名颠倒总以标举。下释其相。先明我倒。世间
之人亦说有我正举我倒。佛性亦尔。举正显
邪。世人虽下明邪异正。是则下结。下次明其
无我之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举其所迷。世
间说下明其所立。世说无我正明起倒。是名
下结。若言已下引说證无。准验斯言破相之
空定非佛性。名为下结。是名第三总以结之。
第四对中净不净想不净净想是颠倒法总以
标举。下广辩之。于中先明净计不净。净者即
是如来常等辩其所迷。若有说下彰其所立。
下明净倒。不净净想名颠倒者总以标举。若
有说下广以辩之。若说身中无一不净正明
起倒。以无不净定当入下举终显始成其净
义。涅槃之果名清净处。如来说下破秽显净。
是名下结。名第四倒总以结之。领解可知。示
同始行故言自前悉名邪见。自下第三舍相
入證。答上问中云何作善大仙今说。彼问如
何。释有三义。一据修作问。凡夫二乘皆作善
业不得菩提。菩萨云何修作善业能得菩提。
下佛教之。舍离有无趣入中道。如是作善便
得菩提。二对果为问。若使当来有果可得可
须修善。若无可得云何作善。下佛答中。明
诸众生现有佛性当必得果。如子在胎定生
不久但须修善。三对理为问。我今不知所
趣入处云何作善。下佛答之。有如来藏可以
趣入宣修善业。文中有二。一明众生有如来
性可以趣入。二方等经如甘露下教人趣入。
前即所證。后即能證。前中复二。一正明有性。
二迦叶白佛实无我下问答重显。前中初明
卷三 第 692c 页 T37-0692.png
凡夫众生有性不见。婴孩喻下明二乘人有
性不见。前中先问二十五有有我不也。问由
何生。如来向言世虽说我无有佛性。迦叶知
有所以为问。下佛答之。佛性之义如别章释。
文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三句。初言我者即
如来藏指斥我体。望直说我惧同情取。以是
义故对藏以说。如来藏者佛性异名论其体
也。是真识心于此心中该含法界恒沙佛法。
故名为藏。又为无量烦恼所藏亦名为藏。如
来法身蕴此藏中名如来藏。又此藏中出生
如来。是故亦名为如来藏。二一切下明众生
有。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能为佛因名有佛性。
如睡心中有觉悟性。亦如矿石有金银性如
是一切。此性是其众生自实故名为我。以是
我故一切有性即名有我。何不望直说生有
我。乃先说性方言是我。此如前释。望直说我
惧同情取。故说有性就之辩我。我义不同。凡
有四种。一自实名我。所谓一切诸法体实。二
自在名我。谓八自在。如下文说。三是假名集
用之我。如下所说六法中我。五阴诸法集成
我人。四是外道所立神我。今所论我是其初
门。三如是我下明诸众生不见所由。由烦恼
覆故不能见。道言本来为恼所覆即显不同
八自在我。道言常为烦恼所覆即显不同世
谛假名无常之我。道言一切众生不见即显
不同外道神我。喻中有三。一凡夫有性惑障
不见喻。二有异人下佛始为说彼闻不见喻。
三即于其家掘出已下终为开示彼闻悟解
喻。初中贫女喻诸凡夫。无德称贫。能生真解
卷三 第 693a 页 T37-0693.png
故名为女。五阴为舍。即阴有性故言舍内多
有金藏。自己心识名为家人。心有粗细利钝
之珠说为大小。不觉自身有如来性名无知
者。亦可二十五有众生名为家人。人有胜劣
名为大小。不同解性名无知者。第二段中文
有三对。一佛劝修行彼要见性喻。二如来许
示彼闻不信喻。三佛害己能彼闻求见喻。就
初对中有异人等喻佛劝修。佛超群俗名为
异人。善解造修显性之法名知方便。以法告
示名语女人。劝之断障令善益彼名雇除草。
下要见性。女即答言我不能也。反要见性机
显圣心义称为答。若无所證不肯修断名我
不能。若能示下顺要见性。未来解心假现修
生名为我子。若佛显性今我当求解心證见
故云若示我子金藏。为性勤修名为速作。第
二对中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如来许示。女人
答下彼闻不信。我家大小义如前解。性在
我身我尚不知。况佛异人能知我性能示我
子。第三对中是人复言我审能者佛因彰己
能知能示。女人答下彼闻求见。非直求于当
来證见。亦求现在。随文解见。是故说言我亦
欲见并可示我。上来三对合为第二佛始为
说彼闻不见。自下第三终为开示彼闻悟解。
即于其家掘出金藏喻佛开示。如来今于众
生身中开示佛性。名于其家掘出金藏。女人
见下喻明众生因说悟解。寻说解性名为见
己。解性释心故云生喜。妄中见真故生奇
想。解法敬佛名宗是人。合中初先依文正合。
善方便下随事重合。前正合中依上三段次
卷三 第 693b 页 T37-0693.png
第合之。佛性如是合初段中舍内金藏。一切
众生不能见者合前家人大小不见。如彼宝
藏贫人不知举喻以帖。宝藏帖性。贫人不知
帖生不见。我今普示众生佛性为烦恼覆合
第二段。向前喻中文有三对。今总合之。如彼
贫下举喻以帖。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
藏合第三中即于其家掘出金藏。所谓佛性
指其藏体。而众生下合第三中女见生喜。宗
仰如来合宗是人。就下随事重合之中事别
有三。一能开人。二所示者。三所开金。善方便
者举能开人即是如来对法以合。贫女人者
举所示人即一切生对法以合。金举所开即
佛性者对法以合。就明声闻有性之中先喻
后合。喻中有三。一昔说无我喻。二因告女下
无我覆真喻。三遂至下今说真我喻。就初段
中女喻如来。佛能养化故说为女。佛于过去
化诸众生令起大机名生一子。所化众生法
身未增名为婴孩。起惑计我名为得病。佛心
慈怜说为愁恼。访求化义名笕医师。化仪现
心名医师来。说无常苦无我等治名合三药。
苏乳石密举其药体。劝之修习名与令服。第
二段中句别有三。一化义现心喻。二是时女
下权言覆实喻。三小儿渴下所化众生执权
舍实喻。就初句中正说无我兼遮说我名为
因。告为化之仪现于圣心名告女人。如来昔
教声闻弟子修学无我名服药已。未得受我
名莫与乳。暂停非永以是言且。我患既除无
我治癈名药消已。方得说我名乃与之。第二
权言覆实喻中佛说无我隐覆真我。故言女
卷三 第 693c 页 T37-0693.png
人苦味涂乳。诫令舍我名母语儿。我乳毒
涂真为权隐。未可受习名不可触。第三执权
舍实喻中所化众生大欲渐起名为儿渴。厌
小心生说之为乏。求佛真我名欲母乳。执昔
权言名闻毒气。未肯从真名远舍去。上来三
句合为第二。第三今说真我喻中别有四句。
一为说真我喻。二始闻不受喻。三佛为会通
喻。四领受修行喻。就初句中我患既除无我
治癈名至药消。佛以大教拂权显实名母以
水净洗其乳。以法招引名唤其子。劝学真我
名与汝乳。第二句中大欲转慇名为饥渴。保
昔权言未肯受大名闻毒气是故不来。第三
句中化显物心名母语儿。为汝服药以毒涂
乳明己昔说无我所由。汝药消下明今宣说
真我所以。药消洗意义同前解。今学非过名
饮无苦。第四句中所化声闻闻佛会通名儿
闻已。修学真我名还饮乳。学之不顿故言渐
渐。合中依上三段之文次第合之。合初段中
如来亦尔合前女人。为度已下合医既来合
三种药与之令服。于中三句。前之两句破离
能取。后之一句破遣所取。就前二中初破我
见。后破馀见。就初句中为度一切教修无我。
量病受法。如是修下明学有宣。永断我心明
其所离。谓离我见。入涅槃者彰其所得。得小
涅槃。第二句中为除妄见令其离障。谓离边
邪戒见取等。示现出法令修对治。谓示出世
无漏道法令其习学。前断我见明其證灭。此
断馀见令修圣道言之隐显。理实齐等。第三
句中复示世间计我非真令舍妄我。世人多
卷三 第 694a 页 T37-0694.png
计五阴为我。今知此我虚妄不真。修无我法
清净身者令学无我。观身无我。见身空寂。不
于身中妄立神主名清净身。亦可初句令成断
德。故经说言永断我心入于涅槃。后之两句
令成行德。行中前句断除四见修习净心。后
句除我修清净身。亦得说言初句令人證无学
果。故经说言永断我心入于涅槃。后二令人
修起学因。因中前句断除四见修起正智。后
句除我修习净身。虽有多义。初门应善。喻如
已下合第二段。喻中三句但合第二。先举前
喻。后合可知。如彼女下合第三段。喻中四句
但合第一第三第四。第二一句略而不合。如
彼女人洗乳唤子欲令还服举前喻中初句之
文。我今亦尔说如来藏举法以合。是故比丘
不应生怖合第三句我乳洗竟饮乳无苦。如彼
小儿闻唤还饮举前喻中第四句文。比丘亦尔
举法以合。应自分别如来秘藏不得不有约喻
以劝。上来一段正明众生有性不见。自下第
二问答重显。有二问答。第一迦叶执相徵实
难无佛性。如来辩实异相以答。第二迦叶执
实徵相难无杀生。如来辩相异实以答。就初
难中有十二句。前二难上一切众生悉有我
性。后十难前从本以来常有之义。就前二中
迦叶白佛实无有我反佛前言。何以下释。先
自徵责。然后显无。生时无知以相验实。若有
我下以实责相。以是义下结成无义。第二句
中以有终没證成无我。后十句中第一以其
差别之义难破性常。若皆有性是常住者牒
佛前义。应无坏者约实徵相。相别名坏。若
卷三 第 694b 页 T37-0694.png
性是常。常法不异。一切众生应无种种差别
坏相。若无坏下难破无坏成相差别。今见已
下以相差别难破性常。业缘不同明其因别。
诸趣各异彰其果别。因果既别何处得常。第
二以有胜负难破性常。第三以有杀盗淫等
诸不善业难破性常。第四以其饮酒醉乱难
无性常。第五以其盲不见色聋不闻等难破
性常。第六以避火坑毒等难无性常。第七所
更后便忘失难无性常。第八以有老少等别
难破性常。第九句中就处以徵。第十句中约
杀以责。下佛答之。初力士喻答前二难明
性是有。下雪山喻答后十难显性是常。就明
有中初喻次合。如来秘藏如是已下结叹经
胜。喻中有三。一凡夫起惑覆障佛性喻。二
即命下二乘习空不见真我喻。三时良医慰
力士下佛为显实令彼證见喻。三中初段还
显向前贫女喻中凡夫不见。第二显前婴孩
喻中二乘不见。第三成前两段之中佛开令
见。就初段中王喻如来。三千世界佛所化
处名为王家。凡夫众生惑性增强名为力士。
心有佛性故言眉间有金刚珠。诸恶知识名
馀力士。由近恶友彼此烦恼同皆现起。故云
捔力。相领善法名为相扑。心对惑缘名头抵
触。心中之性为相隐覆名额上珠寻没肤中。
隐而不觉名不自知。是珠所在由性隐覆多
受诸苦名处有疮。第二段中别有四句。一患
机感圣喻。二时有明下佛知机病喻。三医寻
问下徵情责实喻。四力士惊下彼闻舍我喻。
就初句中患机感圣名为命医。求佛除障名
卷三 第 694c 页 T37-0694.png
欲自治。第二句中佛为明医。深闲治法名知
方药。知苦由于迷理而生。故言知疮因珠
入体。佛性虽隐在于现在浅近身中名珠入
皮。现有不灭故曰停住。第三句中如来出
世以理徵凡故言良医寻问力士。责其心中
所计吾我名额上珠为何所在。然诸众生所
计之我原从佛性真我处起。真我隐没。便
于无处妄计有之。佛今无处徵使知无。令于
有处起意趣求。故今徵问为何所在。第四句
中明诸凡夫被圣徵穷。方觉无我。乍见无我
翻违旧意。故云惊答我额上珠乃无去耶。既
觉神空。谓呼佛性真我亦无。故言是珠今何
所在。疑同有为虚妄无实。是故说言将非幻
化。退心声闻虽复退大。暂时学小心恒不畅
名愁啼哭。如舍利弗每伤是也。第三段中句
别有四。一佛为显实喻。二不信医下始闻不
受喻。三执镜下佛重显示喻。四力士见下彼
闻悟解喻。就初句中退心声闻失大愁恼。如
来显性以安其心名慰力士。有性必得是故
劝言不应愁苦。汝因斗时宝珠入体明隐所
由。由对惑缘性隐身中名珠入体。今在皮裹
示其所在。住于现在浅近身中不在未来深
远之身名在皮裹影现于外。證有不虚相现
圣心名影现外。汝曹斗下明诸众生不见所
以。曹犹辈也。由惑炽盛故隐不知。第二句
中始闻不受名不信医。若在皮下显不信相。
现身名皮。未来世中證性之身深远如筋。性
在现身名在皮裹。现在身中脓血不净何缘
不出。性在未来深远身中名在筋里。当有现
卷三 第 695a 页 T37-0695.png
无不应可见。迷理疑教故言云何欺诳于我。
第三句中重为显示大涅槃经。能有显了说
之为镜。佛以此经显照物心名为照面。心中
之性修显在经名镜中现。第四句中彼闻悟
解寻说知性名为见已。怪妄有真故言惊怪。
庆妄有真故生奇想。就下合中依上三段次
第合之。合初段中。众生如是合前力士。不近
知识合与力士角力相扑。虽有不见合都不
知是珠所在。而为贪等合没肤中。故堕已下
合处有疮。贪淫瞋恚愚痴覆下合第二段。前
有四句但合第四。于中先明二乘之人本为
惑覆不见佛性。如彼力下明由不见专觉无
我。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谓呼失去牒举前喻。
众生亦下举法以合。以不近友不知密藏故
修无我。喻如已下明二乘人修无我故不见
真我。喻如非圣虽说有我不知我性举凡显
圣。凡未同圣故云非圣。我弟子下辩圣同凡。
声闻弟子同前凡夫不知真我故云如是。下
广之。不知亲近善知识故修无我者。谓不亲
近大乘知识专修无我。亦复不知无我处者。
不知无我正在有为。尚自不知无我真性况
复能知有我性者举浅况深明不知我。举浅
拟深是以言尚。法空以为无我真性。一切诸
法实无我故。二乘之人但知生空不解法空。
名为不知无我真性。无我易解犹尚不知。况
复能知有我真性。善男子下合第三段。向前
喻中句别有四。今合第一第二第四。第三不
合。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合上初句。
喻如良医示力士珠举喻以帖。是诸众生为
卷三 第 695b 页 T37-0695.png
烦恼覆不识佛性合第二句始闻不信。若尽
已下合第四句因说悟解。先举其法。后以喻
帖。上来合竟。如来秘藏如是无量不可思者。
是第三段结叹经胜。由经见性所以叹之。大
涅槃经名为秘藏。所辩义广故言无量。所显
义深名不可思。亦可此言结叹佛性。性名秘
藏。广名无量。深名不思。上来一喻答初二问
明生有性。自下一喻答后十句无常之难明
性是常。于中初喻次合后结。喻中有六。一众
生有性惑障不见喻。二有人闻下举其见者
證性是有喻。三王既没下随缘转变喻。四是
药真下体常一味喻。五凡夫薄下举凡不见
显性深胜喻。六复有王下举后證见明性是
常喻。就初句中雪山有药其味极甜喻生有
性。山喻五阴。药喻佛性。名曰乐味列名显法。
食能生乐故名乐味。喻明佛性證成胜乐。其
味极甜辩相显法。喻明佛性体味精纯。在深
丛下喻诸众生惑障不见。丛喻烦恼。烦恼覆
障故不能见。第二句中有人闻香知地有药。
举彼菩萨闻见佛性證性是有。人喻菩萨。依
经闻名名为闻香。知身有性故言知地当有
是药。实有称言名为当有。不言当来方始有
矣。过有王下举佛證见明性是有。过佛为王。
欲于自身求佛性名于雪山。为见佛性世世
修道故言为药在在处处造作木筒以接是
药。行勋满足理从缘显名药熟时。阴身中现
名从地出。显在行心名集木筒。證会本性
名味真正。第三句中王既没已喻佛灭后。性
从缘变故言是药或酢咸等。如是一下释别
卷三 第 695c 页 T37-0695.png
所由。随处故尔。亦得名为结别所以。此即答
上后十难中前九难也。明性随缘故有差别
胜负等异。第四句中是药真味停留在山犹
如满月答第十难。明性体常不可断绝。第五
句中凡人喻于凡夫二乘始行菩萨。显性行
微名为薄福。想心推求故说钁斲。勤求不见
说言加功困苦不得。第六句中后佛为王。果
成名出。显性缘具名福因缘。證性体实名得
药味。合中第二略而不合。馀皆合之。合初句
中。如来秘藏合雪山药。其味亦尔合名乐味
其味极甜。为烦恼覆合在丛下。无明众生不
能见者合人不见。一切已下超合第三。一味
喻性合前文中如是一味。以烦恼故出种种
味合随流处有种种味。谓地狱等显种种相。
亦即合前或酢咸等。佛性雄下合第四段真
味在山。于中初先正就佛性明不可杀。如我
性下以性即藏成不可杀。前中初言佛性雄
猛难可沮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正明佛性他
不能杀。若有杀下反明佛性他不能杀。如是
佛性终不可断结明前正。若可断者无有是
处结明后反。后段之中初性即藏。后明叵坏。
虽不可下合第五段。凡夫钁斲困苦不得。若
得成下合第六段。上来合竟。以是因缘无
能杀者结答上问成不可断。前六段中偏就
四段结答上矣。上来迦叶执相徵实难无佛
性。如来辩实异相以答。自下迦叶执实徵相
难无杀生。如来辩相异实以答。难意如何。若
性叵杀应无不善。下佛答之。明相异性故有
杀生。以有杀故有不善业。文中初先正对前
卷三 第 696a 页 T37-0696.png
问明有杀生。必定当下结叹法深。前中初言
实有杀生总明有杀。何以下释。释中有二。一
明佛性不离阴相杀之有罪。翻前问中无不
善业。二非圣下明其阴相不即佛性是故可
杀。翻前无杀。前中初明性不离阴故坏五阴
名曰杀生。以违性故明知由杀堕坠恶趣。后
明由业有刹利等种种差别。后中初明众生
我相异于佛性是故可杀。譬如已下明诸众
生阴法异性是故可杀。前中两句。一明妄异
真。非圣之人横计我等举彼凡我。如是已下
辩妄异真。二出世我下明真异妄。出世我相
名为佛性举彼真我。如是计我名为最善叹
真异妄。阴异性中约智辩异。五阴可思佛性
叵测是以不同。于中先喻。次约显法。以是义
下结阴可杀。喻中有人。喻求性人。闻身有性
名知伏藏。用己明心观阴求性名取利斲
地直下。正意名直。磐石砂砾直过无难明相
异性。阴中细者名石砂砾。思无不彻名过无
难。唯至已下辩性异相。性如金刚。情不入实
名至金刚。不能穿彻实义出情故言金刚刀
斧不坏。合中佛性亦复如是合前伏藏。一切
论者及天魔等合上有人。一切沙门婆罗门
等名为论者。此等皆是求性之人所以举之。
所不能坏合至金刚。不能穿彻五阴相等却
合斲地磐石砂砾直过无难。先举其法。后以
喻帖。性如金刚不可沮坏合夫金刚力斧不
坏。下次结之。以是五阴是起作相可坏义故。
坏五阴者名为杀生。上来正答。下叹显深。性
虽常住而阴可杀。阴虽可杀而性恒常。故知
卷三 第 696b 页 T37-0696.png
佛法不可思议。
上明有性。下教證入。于中有二。一教三归趣
入之始。二更为汝说入如来藏下教示中道
趣入之终。前中如来先教趣入。迦叶白佛我
知问下迦叶奉行如来述赞。前中有三。一因
迦叶请略教趣入。二尔时迦叶复说偈下迦
叶彰己不识真归。亦复不知归之所以。反依
昔别如来重教。三迦叶白佛我亦归下迦叶
彰己相实通归。佛教甄简。就初段中。如来初
先略言起发迦叶启请。后佛偈答。前中四句。
第一如来彰经深重明如甘露亦似毒药。二
迦叶请。三如来试问欲知藏不。四迦叶请。就
初句中言如甘露亦如毒者。于信能益故如
甘露。于谤能损故似毒药。道此何为。三归真
性由经趣入。故说甘露令人信乐。明是毒药
使人舍谤。此义未显。故第二请如来何缘说
方等经譬如甘露复以毒药。欲求秘藏须知
乐不。故第三问欲知藏不。彼闻欣踊。故第四
请云我欲知。下佛答中有十一偈。初七偈半
对上初请明此经法如甘如毒。后三偈半对
向后请教入秘藏。就前段中初四偈半正就
经法明如甘露亦如毒药。后之三偈就人以
显。前中初有两行半偈以其二喻咒于一法。
后之两偈以其一喻况于一法。复就前中初
一偈半立喻显法。喻中初偈甘露为喻。即约
愚智明损明益。后半以其毒药为喻。亦约愚
智明损明益。下一偈合。于中前半合上甘露。
道言无碍智甘露者。此涅槃经于彼无碍智
慧之人得名甘露。所谓大乘斥出其体。如是
卷三 第 696c 页 T37-0696.png
大乘名亦毒药合后半偈。先牒向者后句大
乘。下就明毒翻前甘露。就下一喻况一法中
初偈立喻。如苏醍醐及以石蜜举其喻体。此
诸事中取一为喻。非是并取。服消则药不消
则毒明其损益。后偈合之。方等如是合苏醍
醐及石蜜等。智为甘露合消为药。不知成毒
合后不消则为毒药。就人辩中偏举智者。愚
略不论。于中初偈名二乘中学大乘人以为
智者。声闻缘觉举其智者。大为甘露约人显
法。如诸味中乳最第一辩法同喻。中间一偈
说菩萨人以为智者。如是勤进标举智者。以
诸菩萨求佛无间故曰勤进。依大乘等约之
显法。依于大乘凭教入證。得至已下因證成
果。得至涅槃到涅槃果。成人象王成就佛果。
所成之佛人中最胜。犹如象王畜中力胜。约
喻名法名人象王。涅槃是其性净涅槃。唯可
修显不可修作。故言得至。佛据方便从因修
辩是故言成。依大乘法能成此德故言甘露。
末后一偈说凡夫中解佛性人以为智者。众
生知性标举智者。如迦叶等叹以显胜。解
同菩萨故如迦叶诸菩萨等。无上甘露不生
不死约之显法。依此大乘甘露法味證会常
住成就常果。故无生死。已能成就无生死果
故名甘露。就下教入秘藏之中。先应解释
三归之义。义如别章。然后释文。文中有四。初
有半偈总劝分别。次有半偈正教秘藏。次一
偈半彰益劝观。末后一偈结叹显胜。初中汝
当善分别者。三归有二。一是别相。二是一体。
随其事相三归各异名为别相。论其实性三
卷三 第 697a 页 T37-0697.png
归体同名为一体。佛今劝人舍别取同。故言
当善分别三归。就正教中。如是三归则我性
者牒前所劝一体三归。此三归性则是我性。
如上所辩。佛性真我名为我性。此之我性据
佛以论。即是诸佛法身自体。以佛法身共众
生体无二性故。若性无二。何故众生名为佛
性佛名法身。释言。若此据佛以论。性外更无
烦恼可得。是故佛性即是诸佛清净法身。若
据凡取实为妄隐。与后显时净德为本。便名
佛性。二义虽异论体不殊。是故佛归即是我
性。据法以论。此我即是诸法之体。故法即我。
据僧以论。此义即是僧之体实。故僧即我。故
三归性即是我性。道此何为。欲使众生于自
身中求三归依。依彼三归趣入自实如来藏
性。彰益劝中粗判有二。初偈明其證实之益。
后半明其出相之益略分有四。一标举实观。
审观名谛。我有佛性。言义不足。若具应言
我有法性及与僧性。以偈要迮不具言之。说
彼我性为佛体性名有佛性。亦可说之为佛
因性故名佛性。二当知下明观利益。由观我
性有佛性等故入秘藏。三知我下重举实观。
我者犹是向前我性。我所犹是向前佛性及
法僧性。此三皆是我中所有故云我所。四是
人下明观利益。證实离相无世可在故得出
世。下结叹中前半叹胜。后半结之。第二番中
初先迦叶彰己不知反依昔别。后佛重教。前
中迦叶复说偈言经家序列。下举所说。有其
十偈。相从为三。初有五偈迦叶彰己不识真
归亦复不知归之所以反依昔别。次有两偈
卷三 第 697b 页 T37-0697.png
审定有无。下有三偈举佛前说不知之损请
佛教示。前五偈中初四行半迦叶彰己不识
真归及归所以。末后半偈反依昔别。前中初
偈明己不知始心归趣。次有半偈彰己不知
正修所行。后之三偈明己不知究竟所成。就
初偈中。我都不知归三宝处明己不知。三俱
不知名都不知。云何当下问归趣法。佛果是
其无上无畏云何归趣。次半偈中。不知三处
彰己不知。云何作者问佛修法。所修诸行不
同真我故名无我。亦可所起缘修对治性非
真实故名无我。此无我行云何许作。后三偈
中。初之两偈别问三归。后一总问。就前别中
初问归佛。云何归佛问归所以。云何劝我归
依此佛。准答如是。非问所归。下皆同尔。而得
安慰问归所成。果绝危怖名为安慰。云何许
得。次问归法。云何归法愿为我说问归所以。
云何劝我归依此法。云何自在及不自在问
其所成。所證真我名为自在。方便行德不同
真我名不自在。云何许得。亦可诸佛八自在
我名为自在。缘修对治性是流变名不自在。
前句云何得自在者问其所成。后句云何不
自在者问其所行。下问归僧。云何归僧问归
所以。云何劝我归依此僧。转得无上问其所
成。佛果穷极名无上利。此无上利云何转得。
上来别问。下总问之。云何真说未来成道是
顺问也。若具为文。应言此事道理云何愿佛
为我真实宣说未来实得成佛道不。未来不
成云何归三反以徵问。未来若无果德可成。
云何劝我归依三宝。上来彰己不识真归。自
卷三 第 697c 页 T37-0697.png
下半偈反归昔别。我今无预知彼未来成与
不成。当行次第别相三归。于别相中。佛上法
中僧以为下。故云次第。第二审定有无之中
偈文有二。初之七句就喻审定。末后一句将
喻类法。就前喻中初之半偈就无反徵。令未
怀妊云何已作生子之想。佛亦如是。身中未
有三归真性。云何已作成佛之想。若必在下
就有述可。若必在胎则名有子。可其有义。子
若处胎定生不久述其生义。三归如是。若在
身中则名为有。身中若有定成不久。是名子
义总以结定是名为子无有之义。众生业然
将喻类法。亦得名为辩法同喻。众生身中三
归真性能生当果名众生业。同子有无故名
亦然。第三段中偈文有三。初之一偈牒佛上
言明不知损。其次一偈明己不知请佛断疑。
末后一偈明佛能知请佛宣说。就初偈中。如
佛所说愚者不知牒佛上言。如来向前四谛
章中宣说愚人不知道谛。于道谛中不知三
宝常住不变谓是灭法。以不知故轮转生死。
故今牒之明己不知。请佛断中初有半偈明
己不知。迦叶现今身为俗人名优婆塞。但归
别相未归一体无真归行。故曰假名不知真
义。显假名相不知一体真三归义。以不知故
当有所损。唯愿断疑正请宣说。明佛知中。如
来大智明佛能知。唯垂已下请佛宣说。唯垂
分别总请宣说。愿说宝藏别请宣说。下佛
教中依上三段从后向前次第答之。初偈敕
告许为宣说。对上迦叶第三段请。其次一偈
明有不无。对前迦叶第二段请。后两偈半明
卷三 第 698a 页 T37-0698.png
归利益。对上迦叶初段之请。初中迦叶汝当
知者敕告之辞。我今为汝许为宣说善开蜜
藏彰己所说。对前请中愿说宝藏。令汝断疑
明说利益。对前请中除断我疑。第二偈中当
至心听敕诫之辞。汝于已下明三归性是有
不无。汝是迦叶及于一切诸菩萨等。内有真
实三归之性与我释迦名字不殊。名第七佛
同一名号。于七佛中释迦最后名第七佛。释
迦是性。此翻名能。牟尼是字。此翻名满。众生
身中法身充满与牟尼尊德满不殊。故与第
七同一名号。三归真性含识同有。何故偏云
汝于菩萨。彼求见故佛对说有。有义实通有
应同于一切诸佛。何故但言同第七佛。以第
七佛名为满故。自下一段明归利益对上初
请。云何对乎。前问云何归佛归法及以归僧
问归所以。今明归依真性三归永离邪过故
须归依。又前问言云何当趣无上无畏。今明
如是归三宝者则得无畏如是答也。就此文
中先答向前云何归佛归法僧等。末后半偈
答上云何当趣无畏。前中初言归依佛者标
牒所问。下明归益显归所以。真名优婆顺正
之益。归佛行成故得真名优婆塞也。三归之
中并应论此。就始偏彰。终不更归其馀天神
离邪之益。若当归依别相之佛。此身虽不归
馀天神。以其依行未成就故。后生容使归馀
天神。若就我性归真佛者归真行成。终更不
归馀天馀神。天谓梵天自在等。天神谓世间
种种鬼神。归依法者标牒所问。则离杀害明
归利益显归所以。若归别相三乘之法。此身
卷三 第 698b 页 T37-0698.png
之中虽离杀害。以其依行未成就故。馀身容
使归依外道杀害众生祀祠之法。若就我性
归真法者归真行成。永更不归其馀外道杀
害之法。归依僧者标牒所问。不求外道明归
利益显归所以。若归别相三乘之僧。此身虽
不依于外道。以其依行未成就故。馀生之中
容使更归其馀外道。归此一体真实僧者归
真行成。永更不归其馀外道。如是归三则得
无畏答上云何当趣无畏。以归如是一体三
宝断离邪过。故得成佛永无所畏。第三番中
迦叶初先相实通归。偈后长行佛教甄简。前
中四偈。初偈归昔别相三宝。馀偈归今一体
三宝。前归别中我亦归三正明归别。归别同
一是故言亦。下叹显胜明归所以。是名正路
菩萨所依。诸佛境界是佛所托。依之成佛名
佛境界。亦可别相三宝中佛是佛所为。别相
中法是佛所说。别相中僧是佛所化名佛境
界。后三偈中初之一偈举其所归一体三宝。
次有一偈举佛叹胜明归所以。次有半偈彰
己归依。后半自叹明归所以。初中三宝平等
相者同体义分。不同别相佛胜次法僧以为
劣。故云平等。常有大性辩出前三。此名佛性
为大智性。我性之中常有佛性。故言常有大
智性耳。理实亦有法性僧性。遏迮不论。我性
佛性无二无别显前平等。亦与法性僧性无
别。略不具论。以三归性皆即我性故曰平等。
次一偈中初有两句。明此真归菩萨所行故
为佛叹。后之两句明此真归是佛所證故为
佛赞。前两句中先明佛赞。如来向前赞叹一
卷三 第 698c 页 T37-0698.png
体以为无上第一之尊。故言是道佛所叹矣。
正进安处出其所赞。明是菩萨正精进者所
安止处。后两句中先举所赞。此之一归非直
是彼正进安处。亦名诸佛正遍知者之所證
见。下明佛叹。以正遍者所證见故为佛称赞。
前对之中先明佛赞。后出所赞。后对之中先
举所叹。后明佛叹。文之左右。次半偈中我亦
趣善逝所赞无上道明己归依一体。三宝同
向别相是以言亦。善逝所赞义如前解。后半
偈中是最甘露诸有无有。迦叶自叹明归所
以。治病中胜名最甘露。离相中极妙出三有
故言诸有所无有矣。下佛对之教其甄简。于
中初略菩萨应作。如是思下广教甄简。略中
有三。一劝舍昔别。不应如诸声闻凡夫分别
三宝。二于此下劝学一体。于中先明大无三
别。所以下释。释相可知。三为欲化下会通昔
别。为化说三正会昔别。若欲下劝。广中亦三。
与前不次。一劝学一体。二如来者名无上下
会通昔别。三是故汝今不应受下劝舍昔别。
前中先教自学真归。若欲尊下教他修学。自
中但教修学佛归。法僧二归略而不论。初言
菩萨作是思惟我今此身归依于佛舍相趣
实。念舍情相求己身中法身之佛名为归佛。
若即此下證实舍相。舍妄證实名自成佛。自
成佛时自外更无他佛可求。故不恭敬诸馀
世尊。何以下释。初先徵问何故不敬。诸佛平
等等为作依对问释之。诸佛体同名为平等。
用此等身与物为依。故诸众生到所依处。即
与诸佛法身体同更无别异。说不恭敬诸馀
卷三 第 699a 页 T37-0699.png
世尊。非谓彼此德等不敬。教他学中文别有
二。一教他行。二譬如人下明教他心。教他行
中初教凡夫舍伪归真。若有分别三归依下
教于二乘舍别归一。于生盲下双牒以结。就
教凡中先教归佛。句别有二。一教众生归佛
法身。二亦令下教他众生归己法身。前中若
尊法身舍利应敬塔庙寻相趣入。此法身者
佛法性身。舍利胡语。此翻名身。胡汉并举。故
言尊重法身舍利。法身无相难以趣求。故教
敬塔以尊法身。良以法身无处不在。故敬塔
庙即得名为敬佛法身。所以下释。初先徵问
为重法身所以礼敬塔庙者何。为下释之。以
诸众生不见法身。为欲度彼故教敬塔寻相
趣入。举此为欲类于自身。第二句中亦令众
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准前类后。归己同前
是故言亦。亦以菩萨法身难见。故教众生敬
己阴身而为趣向。己身即是法身住处故名
塔庙。何不令生于自身中起塔庙想。乃令众
生于菩萨身起塔想乎。释言。令生于自身
中起塔想者。即是向前自行门摄。今明菩萨
利他之行。故教众生于菩萨身起塔庙想。如
是下释。以诸众生用我法身为归依处。故令
于我五阴身中起塔庙想。次教归法。一切众
生皆归非真邪伪之法举其所教。亦即显其
须教所以。别相不实故曰非真。理外妄立称
曰邪伪。亦可名彼外道邪法以为非真邪伪
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教令归实。先教别
相。后教一体。故云次第。亦可先教真佛次教
真法故云次第。下教归僧。又有归依非真僧
卷三 第 699b 页 T37-0699.png
者举其所教。亦即显其教之所以。归别相众
名非真僧。亦可名彼外道邪人为非真僧。我
当为作真归僧处教令趣实。菩萨教彼于己
身中求真实僧。故言为作真归僧处。上来教
凡。下教二乘。若有分别三归依者举其所化。
小乘众生唯取别相名分别三。我当为下化
之归一。一佛性中义别三归。故言为化一归
依处无三差别。自下第三双牒以结。于生盲
众为作眼目牒前教凡。复为声闻缘觉作归
牒教二乘。如是下结。教凡归真名为无量恶
诸众生而作佛事。教小归一名为智者而作
佛事。上来一段明教他行。自下第二明教他
心。于中有二。一对凡夫作真归心。二作是思
下对二乘人作一归心。前中先喻。喻别有三。
第一王喻。喻教菩萨于诸众生作佛归心自欲
与彼作佛归覆。二王子喻。喻教菩萨于诸众
生作法归心自欲与彼作法归覆。第三臣喻。
喻教菩萨于诸众生作僧归心自欲与彼作僧
归覆。就初喻中如人是王。喻于菩萨教人破
相名临阵时。念己胜他故言我于是中第一。
以能教他破舍别相归心佛故。念他归己故
言一切悉依时我。谓依菩萨舍妄归真。又依
菩萨我之真性故言依我。第二喻中亦如王
子。喻于菩萨念己能教其馀众生舍离妄法
归依真法。故言思惟我当调伏其馀王子。念
己堪能绍继佛处说佛真法。名绍大王霸王
之业。念己所解胜过馀人名为自在。念能令
他同来归己。故言令诸王子见归。是故已下
劝生大意。自念为物作归处故不应生于下
卷三 第 699c 页 T37-0699.png
劣想也。第三喻中如王王子牒前类后王牒
初喻子牒第二大臣亦尔明后同前。念己于
馀小臣中胜故言亦尔。菩萨下合。如王王子
及如大臣故言如是。上来对凡起真归心。下
对二乘起一归心。菩萨先思云何三事与我
一体。下佛教示。我示三事即是涅槃故名一
体。然经论中说一不定。若就涅槃开示三归。
宣说三归即涅槃体。若就佛性开示三归。宣
说三归即是佛性。若就真谛开示三归。宣说
三归即真谛体。故下文言若能计三宝常住
同真谛此即是佛最上誓愿。若就常义开示
三归。宣说三归同一常体。故下文言我不说
佛法众僧有差别相唯说常恒无有变易无差
别耳。若就不二法门辩三。三即不二。故经说
言佛即是法法即是僧。此之三宝皆无为相
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故曰一体如是一切。
今言三事即是涅槃一门言尔。上来第一教
学一体。自下第二会通昔别。先举昔别。为欲
下会。前中如来名无上士。法说彰别。胜过法
僧故曰无上。譬如已下喻说显别。别相三宝
合为人身。头最为上喻佛最胜。非馀支等喻
明别相法僧不如。下合可知。下次会之。为欲
化度诸世间故示现别相。如世梯橙。佛高次
法僧以为下。是故汝下大段第三劝舍昔别。
于中初先劝舍别相。言是故者别相三归。为
度世间方便示故。不应受持如凡愚人所知
三归。汝于大下劝舍别心。定心舍别。故言决
断应如刚刀。
上来第一佛教趣入。自下第二迦叶奉行如
卷三 第 700a 页 T37-0700.png
来述赞。于中有四。第一迦叶彰己先解明今
奉行。二如来述劝。三迦叶叹深。四如来述赞。
初中有四。第一迦叶彰己自知为他故问。二
欲令如来下明己问意庆蒙佛答。三我亦安
下明己自行转为他说。四亦当證下明己自
證转劝他人。就初段中先明自知。我为已下
明问为他。于菩提中决意求实名大勇者。我
为此人问于无垢清净行处。證实之智是其
无垢清净之行。真性三归是其行处。第二段
中欲令如来为菩萨等明己问意。真性三归
是奇特事。能诠之教名方等经。为使如来分
别奇特称扬方等。所以发问。如来悲下庆蒙
佛答。第三段中我亦安住明己自行。同佛称
亦所说已下明为他说。于中初言所说菩萨
清净行处牒佛上言。即是宣说大涅槃经指
斥其相。我今亦下明己传说。为他宣说大涅
槃经故言我今广为众生称扬秘藏。说经同
佛是故言亦。第四段中亦当證知三归依处
明己自證。同佛称亦。若有生下转劝他人。于
中初先劝他生信。其有宣下劝他宣说。是故
声闻缘觉已下劝他归依。劝他信中若有众
生能信涅槃举能信人。则能了达三归依处
明信利益。何以下释。以此秘藏涅槃经中说
有佛性。故信是经了三归处。劝他说中其有
说者举其说人。皆言身中尽有佛性明其说
相。如是之人则不远求明说利益。何以下释。
以己身有三归性于未来世当成三宝。故不
远求三归依处。劝他依中言是故者。是我身
中有三归性。未来即当成三宝故。声闻缘觉
卷三 第 700b 页 T37-0700.png
及馀凡夫皆应归依我之真性恭敬礼拜。起
修趣顺名敬礼拜。亦可菩萨自说为我。是我
身中有三归性。是故声闻缘觉众生皆应于
我恭敬礼拜。与上文中亦令众生于我身中
起塔庙想其言相似。上来第一迦叶奉行。自
下第二如来述劝。以是信经及与说经有大
益故。应当正学大乘经典。自下第三迦叶叹
深。佛性不思叹其性因。相好不思叹所成果。
随相似别实即真性。是故不思。自下第四如
来述赞。善哉正叹。汝成深智出其善事。
涅槃经义记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