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613a 页
No. 1764 [cf. No. 374]
大般涅槃经义记卷第一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圣教万差。要唯有二。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教
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声闻
藏中所教有二。一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声
闻声闻者。是人先来求声闻道。常乐观察四
真谛法。成声闻性。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四真
谛法。而得悟道。本声闻性。今复闻声而得悟
道。是故名曰声闻声闻。如经中说。求声闻者
为说四谛。据此为言。缘觉声闻者。是人本来
求缘觉道。常乐观察十二缘法。于最后身。值
佛为说十二缘法。而得悟道。本缘觉性。于最
后身闻声悟道。是故名为缘觉声闻。如经中
说。为求缘觉者说十二缘法。就斯为论。是二
虽殊。同求小法。藉教处等。是故对斯二人所
说。为声闻藏。菩萨藏中。所教之人亦有二种。
一渐。二顿。言渐入者。是人过去曾习大法。中
间学小。后还入大。大从小入。谓之为渐。故经
说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入是法
中。此是渐入。言顿悟者。有诸众生。久习大乘
相应善根。今始见佛。则能入大。大不由小。目
之为顿。故经说言。或有众生。世世已来常受
我化。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则皆信受。入如来
慧。此是顿悟。渐入菩萨始小终大。顿悟之人
一往入深。顿渐虽殊。以其当时受大处一。是
故对斯二人所说。为菩萨藏。圣教虽众。不出
卷一 第 613b 页 T37-0613.png
此二。故龙树云。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
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
山。集摩诃衍经。为菩萨藏。地持亦云。佛为
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结集经者。集
为二藏。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萨所
行。为菩萨藏。彼论复云。十二部中。唯方广
部是菩萨藏。馀十一部是声闻藏。此经亦云。
唯方广部菩萨所持。馀十一部二乘所持。菩
萨所持犹菩萨藏。二乘所持犹声闻藏。故知
圣说无出此二。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
等。名虽改变。其义不殊。今此经者。二藏之中
菩萨藏收。渐教众生长养法门。故下文言。先
教半字。后教满字。已知教之分齐。次释其名。
今言大涅槃者。乃是标经别部名也。经名不
同。乃有多种。或有当法。或复就人。或时随
事。或从喻况。或就人法。或从法喻。或随事
法。其例非一。今此经者从法为名。法谓诸佛
大涅槃果。故始举之。此名不足。若依梵本。名
为摩诃般涅槃那。摩诃名大。叹胜之词。涅槃
有三。谓声闻缘觉及佛所得。简别前二不加。
是故言大。体实绝待。寄对显之。大义有六。一
常故名大。故下文言。大名为常。二胜故名大。
如世胜人。名为大人。故下文言。是人若能安
住正法。名人中胜。胜故名大。涅槃如是。三广
故名大。故下文言。大名广博。体穷法界。名性
广博。四多故名大。故下文言。譬如大藏。多诸
珍异。涅槃如是。多有种种妙法珍宝。故名为
大。五高故名大。故下文言。譬如大山。人不能
上。故名大山。涅槃如是。凡夫二乘乃至十住
卷一 第 613c 页 T37-0613.png
不能到故。名之为大。六深故名大。如海渊深。
名为大海。故下文言。大者名为不可思议。渊
深难测。名不可思。大体不同。略有三种。一者
体大。谓性净涅槃。体穷真性。义充法界。二者
相大。谓方便涅槃。过无不尽。德无不备。三者
用大。谓应化涅槃。妙用旷周。巧化无尽。故下
文言。大般涅槃能建大义。义犹用也。具斯三
义。是故言大。所言般者。此翻名入。入义有
三。一就实以论。息妄归真。从因趣果。名之为
入。二据化辨入。示灭有因。现亡身智。趣入无
为。三就真应相对说入。息化归真。今此所论
备具三义。言涅槃者。有人释言。非梵非汉。直
是佛语。若论佛语。一切皆是。岂独涅槃。故下
文言。种种异论文章咒术。皆是佛说。虽是佛
说。不离方言。若离方言。佛则无说。云何而言
非梵非汉。有人复言。是天竺语。名总万德。此
方更无一名能翻。故存梵本。名曰涅槃。涅槃
之体。实备万德。涅槃一名非尽万德。若使涅
槃名含万德。是则宣说万德之时。不应随德。
更立名字。欲说万德。更立别名。明知非总。若
言此方无名能翻。此义不然。如下文中如来
随类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将欲涅槃。随音异
告。云何叵翻。今正相翻。名之为灭。随义傍
翻。名别多种。或云不生。或云不灭。或称不
燃。或言不织。或曰寂静。或名无为。或云无
相。如是非一。云何得知是灭非总。今此且以
四义验之。一就昔以求。如来昔于馀契经中。
每常宣说。生死因果尽无之处。以为涅槃。今
日涅槃名不异昔。何忽是总。二据终以验。如
卷一 第 614a 页 T37-0614.png
来今于婆罗树间。大音普告云今涅槃。众生
闻已。咸皆悲恼。诣佛请住。若使涅槃名总万
德。是则宣唱万德示人。众生应喜。何故悲泣
诣佛请住。以斯准验。明知非总。三准定方言。
其外国人。见人死灭。咸皆称言某甲涅槃。世
人死灭。何德可总。四取文为證。如下文中佛
叹纯陀。能知如来云同众生。方便涅槃。世间
众生何曾有彼万德涅槃。可以示同。盖乃如
来同世尽灭。名示涅槃。又法华中。日月灯佛
说法华竟。于夜后分。入般涅槃。下偈颂云。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明知涅槃是灭非
总。问曰。若言涅槃名灭。下文说言。诸结火灭
名为灭度。离觉观故。名曰涅槃。是则涅槃与
灭义异。云何而言涅槃名灭。释言。外国灭有
多名。所谓涅槃毗尼及与弥留陀等。以名多
故。随其异义。各施异名。故灭觉观说为涅槃。
诸结火灭。更作异称。此翻名灭。此方名少。涅
槃毗尼弥留陀等。同翻名灭。其犹外国菩提
末伽。此俱名道。何者是灭。灭有四义。一是事
灭。灭生死因。尽生死果。二是德灭。舍修安寂。
故名为灭。又佛真德离相离性。亦名为灭。言
离相者。如净醍醐。体虽是有。而无青黄赤白
等相。亦如一切众生心识。体虽是有。而无大
小长短等相。涅槃亦尔。体虽是有。而无一相
无何等相。如下文说。谓无色声香味触相。无
生住灭男女等相。乃至无有自相可取。言离
性者。大涅槃中。诸德同体。共相集成。无有一
德别守自性。如就诸德宣说常义。离诸德外。
无别有一常性可得。诸义齐然。故下文言。又
卷一 第 614b 页 T37-0614.png
非别异。故成涅槃。三是应灭。随化世间。示灭
有因。现亡身智。四是理灭。如经中说。一苦灭
谛。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如是等也。
理灭有二。一是相空。妄想诸法。空无自实。二
是真空。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离相离性。言离
相者。如马鸣说。谓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自相。非他相。非非
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俱相。如是一切妄心
分别。悉不相应。唯證境界。言离性者。是诸佛
法同一体性。互相集成。不离不脱。不断不异。
以同体故。无有一法别守自性。灭义虽众。要
唯此四。此四灭中理灭为本。由见相空。成前
事灭。由见真空。成前德灭。依德起用。便有应
灭。若以分相说前三灭。以为涅槃。摄相论之。
四灭俱是。问曰。此经具明诸义。何故偏言大
涅槃乎。涅槃为宗。故偏言耳。亦可诸义不可
备彰。且举涅槃那者名息。今略不举。息有三
义。一息生死有为因果。趣入无为。名之为息。
二息修契实。名之为息。故下文言。若能断除
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是名涅槃。三息化归真。
名之为息。此举所诠。经为能诠。外国正音名
修多罗。此翻名线。以能贯穿一切法相。如线
贯华。是故就喻说之为线。而言经者。线能贯
华。经能持纬。其用相似。故复名经。若依俗
训。经者常也。教之一法。经古历今。恒有曰常。
寿命品者。依多品经。名为序品。依小品经。名
寿命品。诸经立品。大例有三。或有从广。或复
就略。或当相以名。此言寿命。从略言耳。以下
迦叶偈请之后。明其慈悲不杀因缘。得寿命
卷一 第 614c 页 T37-0614.png
长。就此彰名。名寿命品。命限称寿。神慧不
断。目之为命。品者品别。亦可品者是其品类。
随其所明类类同聚。故言品类。此经合有十
三章别。此品建始。故称第一。
此经始终。文别有五。一者序分。二纯陀下开
宗显德分。三三告下辩修成德分。四若人能
知是名沙门婆罗门下破邪通正分。五如来灭
度阇维供养分。此后一分。外国不来。化必有
由。故先明序。由序既兴。宜显所明。故次第二
开宗显德。宗谓诸佛圆极妙果。果成由因。故
次第三辩修成德。真法既开。欲以所明传化
不绝。故次第四破邪通正。故下文中对破外
道。以通正义。对破众魔。以通正说。为化既
周。迁影归寂。故次第五如来示灭。人天大众。
阇维供养。问曰。诸人多以三分。科判此经。今
以何故离分为五。释言。准依胜鬘经等。三分
科文。实有道理。故彼经中十五章前。别有由
序。十五章后别立流通。此经判文不得同彼。
以第五分非流通故。又诸论者作论解经。多
亦不以三分科文。五中初一化益方便。中三
正益。后之一分化讫取灭。就初序中义要有
二。一发起序。二證信序。辩此二序略有五门。
一释名义并显立意。二明两序名之差别并
显得失。三明二序名之通局。四定二序文之
前却。五随文解释。就初门中。先释名义。言发
起者。佛将说经。先托时处。神力集众。发起
所说。名为发起。以此发起。与说为由。名发起
序。言證信者。阿难昔时禀承佛说。欲以所闻
传之末代。先对众生。言如是法我从佛闻。證
卷一 第 615a 页 T37-0615.png
成可信。名为證信。以此證信。与传经为由。名
證信序。名义如是。次显立意。何故有二。由经
二故。经正是一。何曾有二。经体虽一。约时就
人。故得分二。一如来所说经。二阿难所传经。
如来所说。益在当时。阿难所传传之末代。对
斯二经。故立两序。对佛所说立发起序。对阿
难所传立證信序。第二门中。先明二序名之
差别。后辩得失。名别有四。一当相以名。名为
发起。及以證信。二就人为名。名如来序及阿
难序。发起序者。如来所为名如来序。證信序
者。阿难所作名阿难序。三就时为名。名现在
序及未来序。如来序者名现在序。阿难序者
名未来序。四对经为名。名经前序及经后序。
如来序者名为经前。阿难序者说为经后。此
名佛说以之为经。约对此经。以别前后。彼證
信序更有一名。名遗教序。佛将灭度。遗言教
置。故曰遗教。名别如此。次明得失。此四对
中。證信发起名义无爽。第二对中。阿难序者
名亦无过。道如来序。义有不足。云何不足。如
说胜鬘。有佛化主王及夫人旃提胜鬘五人
影响。共为发起。诸经发起多不独佛。若使发
起名如来序。失他馀人发起之义。以如来序
有过须废。阿难序者对亦不立。第三对中现
在无爽。未来不便。是义云何。若使如来现在
说经。所立之序名为现在。阿难传时亦是现
在所立之序。何为非现。若对如来现在说时。
阿难之序遂名未来。是则对于阿难传时。如
来之序应名过去。佛虽过去。正取说时以为
现在。阿难亦尔。对佛虽未。正取传时。亦是现
卷一 第 615b 页 T37-0615.png
在。二俱现在。何可偏名一为未来。良以未来
有过须废。所对现在。事亦不立。第四对中经
前无过。经后不便。若道经后。云何名序。若说
为序。则非经后。当知二序约对二经。皆是经
前。不可偏判一为经后。良以经后不便须废。
所对经前。义亦不立。良以诸名斯皆有过。故
今释者偏存證信发起之称。第三明其名之
通局。通则二序俱名證信。齐号发起。立序之
意。皆为生信。故通名證信。同为发起。故齐号
发起。今为别二序。故如来序偏名发起。阿难
序者偏号證信。等为别序。随便以彰。便义如
何。阿难小圣。惧人轻谤。立序之意专为生信。
故今释者望其本意。名阿难序以为證信。如
来大圣。人皆重信。立序之意多为起发。不专
为信。故今释者望其本意。说为发起。第四定
其文之前却。先叙异说。次辩得失。后显正义。
异说云何。昔来相传。言證信中句别有五。一
如是。二我闻。三一时。四住处。五同闻。后来
释者更加一佛。通馀说六异说如此。言得失
者。如是我闻判为證信。此言当理。是其得也。
一时佛等定判经后。此言乖理。是其失也。是
义云何。先以事徵。后以文證。言事徵者。一时
佛等若是经后。经前无佛。谁之说经。无时无
处。说何所托。经前无众。说何所被。赖藉此
等。起发所说。何得一向判为经后。人复救言。
事虽经前后引来證成可信。故判经后。若尔
何独五句六句。正说已前但可有事。所有
言说皆后引来。如此经中流血已前。当时但
可有事而已。是中言说。悉是阿难后时引来。
卷一 第 615c 页 T37-0615.png
然下文中六种相等虽后引来。得判经前。一
时佛等。何为不尔。以斯推验。一时佛等定判
经后。实非道理。事验如此。今以文證。如彼地
论。解佛在于第二七日他化天说。言时处等。
校量显胜。此法胜故在于初时及胜处说。佛
将说经。先托时处表彰法胜。然后起说明知
时处经前起发。又法华论释法华经。义亦同。
尔彼言何故在王舍城祇阇崛山。此法胜故
寄处表法。然后起说。明非经后。得失如是。次
显正义。如是我闻一向證信。一时佛下义有
两兼。取其当时起发之义。判为发起。阿难引
来證成可信。判为證信。义既两兼。不可偏取。
第五门中。先解如是我闻之言。三门辩释。一
解如是我闻有之所由。二明立意。三释其文。
如是我闻何因缘有。由佛教故。佛何故教。阿
难请故。彼何缘请。阿尼楼驮教故。彼何因教。
由见阿难心忧恼故。阿难比丘何故忧恼。由
见如来般涅槃故。佛将灭度。在双林间。北首
而卧。阿难尔时以佛将灭。心怀悲恼。莫能自
胜。阿尼楼驮开觉阿难。汝传法人。何不请佛
未来世事。徒悲何益。阿难对曰。我今心没忧
海。知何所问。阿尼楼驮遂教阿难请佛四事。
一问佛灭后。诸比丘等以何为师。二问比丘
依何而住。三问恶性比丘云何共居。四问一
切经首当置何字。阿难闻之。心少惺悟。受教
请佛。佛依答之。诸比丘等以何为师者。当依
波罗提木叉为师。若我住世。无异于此。木叉
是戒。比丘所学。故说为师。一切比丘依何住
者。当依四念处住。何谓四念。所谓比丘观内
卷一 第 616a 页 T37-0616.png
身循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忧。如是观外身
内外身受心法亦如是。是谓比丘所依住处。
故经说言。若住四念名自境界。不为魔缚。若
住五欲名他境界。为魔所缚。恶性比丘云何
共住者。梵檀治之。若调为说离有无经。梵檀
是其默不共语。一切经首置何字者。当置如是
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丛林等。由佛本教。故
有斯言。言立意者。为生物信。云何生信。言如
是者。阿难彰己自信佛语。道佛所说以为如
是。令他众生同已生信。言我闻者。阿难自是
不足之人。若道此法是我所说。人多不信。道
我闻故。人多生信。生信如是。信有何义。而为
生乎。信者是其入法初门。摄法上首。凡入佛
法要先生信故华严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
至珍宝所随意采取若当无手。空无所获。信
亦如是。入佛法者有信心手。随意采取道法
之宝。若无信心。空无所得。次释其文。先解如
是。于中初先就人以定。然后解释。定之云何。
昔来多就阿难以释。阿难所传如佛所说。故
名为如。简去相似。故复云是。究寻此言。就佛
以释。非就阿难。何以得知。如大智论言。如是
者信顺之词。其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
是事不如是。阿难彰已信顺佛语。名佛所说。
以为如是。又温室经初云。阿难曰。吾从佛闻
如是。故知阿难名佛所说。以为如是。但方言
不同。彼温室经顺此方语。故说从佛闻于如
是。馀经多顺外国人语。先举如是。后彰我闻。
定之粗尔。释之云何。言如是者。解有两义。一
约法解。阿难道彼如来所说如于诸法。故名
卷一 第 616b 页 T37-0616.png
为如。说理如理。说事如事。说因如因。说果如
果。如是一切如法之言。是当道理。故曰如是。
良以乖法。名为非故。如法之言得称为是。二
约人解。阿难道今释迦所说。如于过去一切
佛说。故名为如。如诸佛说。是当道理。故曰如
是。良以乖佛所说为非。如诸佛说得名为是。
言我闻者。阿难对彼未来众生道已餐说。故
曰我闻。闻实是耳。云何称我。诸根之别皆我
用具。就主以名。故曰我闻。法中无人。云何就
主宣说我闻。释言。法中虽无定主。非无假名。
绾御众生。故得称我。譬如四兵合以为军。虽
无定主。亦得称言我军勇健。我军胜彼。此亦
同尔。问曰。阿难得理圣人。以何义故同凡说
我。释言。阿难虽复说我。不同凡夫。云何不同。
说我有三。一见心说我。谓诸凡夫我见未亡。
于此心中称说有我。二慢心说我。谓诸学人
我见虽亡。我慢犹在。于此心中宣说有我。三
世流布我谓无学人见慢已除。随世流布。称
说有我。阿难当于结集法时。身居无学。见慢
已除。随世流布。称说有我。是故不同。问曰。无
我是胜。有我不如。何不从胜就劣说我。答。化
我众生。法须如是。若不说我。何由可得标别
彼此。令人识知。是故至佛化我众生。皆自说
我。一时已下义虽两兼。对前一向證信序故。
今偏就其发起以释。于中初先就佛明处。与
大已下就佛明众。时则兼通。前中有三。一明
化时。二明化主。三明化处。言一时者。为化时
也。释此时中。先叙异说。次辨过非。后显正
义。言异说者。昔来相传。言佛说时。阿难闻
卷一 第 616c 页 T37-0616.png
时更无先后。简去传谬。成上我闻。故云一时。
异说如是。辩过云何。先以事徵。后以文證。言
事徵者。阿难是佛得道夜生。佛成道已。过六
七日。即便说经。若依大乘。过二七日。佛便说
经。阿难尔时犹在怀抱。身不预会。度二十年
方始出家。三十年后方为侍者。自斯已前所
说诸经。多不亲闻。虽不亲闻。而所集经皆云
一时。判知一时非简传之词。又小乘中。不得
说言阿难是权。何由得言说听一时。以斯推
验。定知人语。不可辄依。云何得知阿难是佛
得道夜生。为證此义。须知阿难立字因缘。阿
难陀者是外国语。此名欢喜。喜有三缘。一过
去因缘。释迦过去行菩萨时。见过去世释迦
文佛。父名净饭。母名摩耶。侍者弟子名曰阿
难。国土眷属与今不别。因即发愿。愿我当来
成得佛道。如今无异。由斯本愿。今得果成。故
今侍者还字阿难。二现在因缘。阿难端正。人
见皆欢。故字欢喜。三父母立字。父母何缘与
字欢喜。喜时生故。何者喜时。佛得道时。如来
十九踰城出家。既出家已。五年习定。六年
自饿。父王知子身极微劣。常恐不全。菩萨后
时知饿非道。受食乳糜。欲取正觉。魔作是念。
若佛成道。空我境界。曼道未成。当败其志。遂
率官属十八亿万。将诸苦具。来怖菩萨。菩萨
尔时入胜意慈定。令魔眷属颠倒堕落。魔既
被降。便作是念。菩萨力大。非我能胜。当恼其
父。遂便往诣净饭宫上。唱如是言。大王当知。
悉达太子昨夜死矣王闻是语从床而堕犹若
鱼王热沙所烁良久乃苏念子在家当为轮王
卷一 第 617a 页 T37-0617.png
何期出家空无所获。未久之间菩提树神以佛
道成。遂持天华庆贺父王净饭宫上唱如是言
地天太子昨夜道成。明星出时降魔兵众。得
成佛道。故以天华。用相庆贺。王闻生疑。向者
有天言我子死。今复有天云子成道。何者可
信。菩提神曰。我言可信。向者是魔故相恼耳。
王便作念。我子在家当为轮王。今日出家为法
轮王。彼此无失。向者闻死。今忽闻活。一重大
喜。复闻道成。两重大喜。未久之间。王弟斛饭
夜生阿难。寅抱诣王。弟于昨夜生此一男。王
便对曰。我子成道。汝复生男。众庆并集。与字
欢喜。以斯推验。阿难定是得道夜生。何缘得
言说听一时。事验如此。次以文證。如转法轮
经。宣说阿难结集法时。先升高座。而说偈言。
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佛游
波罗㮈。为五比丘众。转四谛法轮。然彼经首
亦云一时。彼言传闻。复云一时。明知一时非
简传谬。辩过如是。次辩正义。盖乃如来为化
之辰。说之为时。化时众多。简别馀时。是故言
一。此云何知。如彼地经大本之中。云言尔时
佛在天中。及其别传。改尔为一。尔时之言不
可成上。改尔为一。宁不属下。诸经之中大有
此例。如下文中。我于一时在尸首林。我于一
时在迦尸国。我于一时在王舍城。我于一时
在恒河岸。如是非一。所言佛者。标其化主。此
翻名觉。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
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言觉察者对烦恼障。烦
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
为觉。言觉悟者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如
卷一 第 617b 页 T37-0617.png
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
觉。无明有二。一性结无明。迷覆实性。对除
彼故。觉穷自实如来藏性。故名为觉。二事中
无知。不了世谛。对除彼故。觉知一切善恶无
记三聚之法。故名为觉。故地持云。于义饶益
聚。非义饶益聚。非义非非义饶益聚。平等开
觉。故名为佛。义聚是善。非义不善。非义非非
义是其无记。于此悉知。故名觉矣。既能自觉。
复能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自觉简凡。觉
他简异声闻缘觉。觉行穷满彰异菩萨。是故
独此偏名为佛。在拘尸国等。是化处也。处别
有四。一国。二地。三河。四林。游化处中。目之
为在。拘尸国者。从城为名。此云软草。阿含经
中名曰茅城。力士地者。约人别处。国界宽漫。
故复别指。诸力士子生于此处。是故名为力
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约河别处。生地犹
宽。故复辩之。此方翻名金沙河也。娑罗树者。
约林别处。河犹宽长。故复曲指此。方翻名坚
固林也。冬夏不改。名坚固林。何故在此国树
二处。下文自解地河二处当亦有以。文中不
辩。不可辄言。有人于此寄事表法。言拘尸城。
是仙人城。仙人长命表佛长寿。力士生地
表佛大力。不为四魔之所摧伏。金沙河者。表
涅槃河有佛性沙。坚固林者。表示如来真身
坚固不可破坏。或可如此。但非经说。未可为
定。自下第二就佛明众。三门分别。一就佛分
别。二就众分别。三就佛众相对分别。为知化
相。是故宜须就佛分别。为知所化新旧之异。
是故宜须就众分别。为识其文。是故宜须佛
卷一 第 617c 页 T37-0617.png
众参论。言就佛者。佛现六相。一出声。二放
光。三动地。四变林。五净土。六摄光归口。于
此六中。先辩正义。后非异说。正义如何通则
此六斯皆表灭。与灭为相。于中别分。前三召
众。后三起说。就前三中。两门分别。一表灭分
别。初一声相。令知灭时及知灭人。第二光相。
令知灭处。第三动地。彰灭决定。示灭不贳。二
召众分别。初一声相。告灭令知。为使众生恋
圣故来。第二光相。令知灭处。并除恼碍。前闻
圣灭。有心欲赴。恼碍婴缠。莫能自运。故放慈
光。除其恼碍。故下文言。其中众生遇斯光者。
罪垢烦恼一切消除。第三地动催令速集。故
下大众睹相催集。后三相中亦两门分别。一
表灭分别。第一变林。改常住处显圣必去。第
二净土。示所归处。彰圣必赴。第三摄光。示化
已周。彰灭不贳。二敦励众心起说分别。初一
变林。此方众集。见圣犹在。望佛不灭。求法心
贳。佛为敦励。变林现灭。以增求心。第二净
土。他方众集。见佛犹在。望佛不灭。求法心
贳。佛为敦励。变土现灭。以增求心。前虽知
灭。谓灭不即。恋情犹贳。受法不慇。故复敦
励。摄光归口。彰化已周。示灭在今。令增渴
仰。闻法即受。正义如是。次非异说。于中有
三。一破多相。有人于此建立七相六种如前。
加一现堂。通前为七。若林上现堂。堂为别相。
堂下有池。池亦应异。池中有华。华亦应别。池
华严堂不可别分。堂为严林。何得为别。故下
文中现堂之后。方言尔时娑罗树林种种庄
严甚可爱乐。如郁单越欢喜之园明知不别。
卷一 第 618a 页 T37-0618.png
二破少相。有人于此但立四相。动地净土非
涅槃相。故但有四。何故动地非涅槃相。以众
哀泣。故令地动。非佛所现。故非灭相。何故净
土非涅槃相。净土由于大众心净。非佛所现。
又净殊好。故非灭相。若言动地由众哀泣。非
表灭相。何故大众见动止悲。相催诣佛。见动
相催。何为非相。若动非相。大众因何共相抑
止。若言土净。由众心净。非佛所现。全非灭
相。何故下言佛神力故地皆柔软。不言由心。
若土严净。便非灭相。庄严树林。何得为相。彼
得为相。此亦同尔。三破异表。有人说言。第
一声相为表灭时。不表馀义。声中举时。便名
表时。声中道佛将欲涅槃。何为不表。人复说
言。光示灭处。不表馀义。若尔文中应言众生
遇光知处。不应说言众生遇光罪垢烦恼皆
悉消除。人复说言。何故变林得表灭者。林白
死相。故得表灭。此乃鲜白。非是艾白。故下文
言。其林变白。犹如白鹤。甚可爱乐。林白可
爱。云何死相。人复说言。净土为欲显说净法。
不为表灭。此同前破。严林表灭。净土似彼。何
为不表。此是第一就佛分别。第二别就徒众
分别。开合不定。或分为二。唯新与旧。离合为
三。一列旧众。二列新众。三尔时娑罗吉祥已
下总结新旧。文别有五。一明旧众。二声光已
下明其新众睹相增悲相催诣佛。三时有无
量大弟子下明前旧众睹相增悲。四复有八
十百千已下明新众云集。五吉祥已下总结
众集。若随众别。有四十八。新旧比丘。兼尼为
三。始从一恒乃至十恒。通前十三。二十恒下
卷一 第 618b 页 T37-0618.png
乃至林白。有二十四。通前合为三十七众。林
白已后。梵众新集。并有十方菩萨新来。通前
合为四十八也。若分欲天色无色天。并分四
方无量无数无边身。众即无限。旧传五十四
众之言。一向非是。此第二门就众分别。第三
佛众合明之中。文有十二。一明旧众。二声光
召新。三明新众睹相增悲。第四如来动地催
集。五明诸众见动相催云集佛所。六明如来
变林敦励。七重明诸众睹相增悲云集献供。
八总结众集。九变土令净。十众因土净普见
十方。十一如来摄光。十二众因摄光悲叹流
血。下即依此十二段文。次第解释。就初段中。
言尔时者。集众时也。谓佛在于拘尸国时。言
世尊者。是集众人。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
世尊。与大已下是所集众。以身兼彼。称之为
与。大比丘者。标别其众。大者外国名曰摩诃。
此翻有三。一名为多。如世多人名为大众。二
名为胜。胜过馀众。三名为大。旷备高德。比丘
梵语。此翻有五。一名怖魔。初出家时。令魔战
怯。魔性垢弊。惧他胜己故生怯怖。二名乞
士。既出家已。无所贮畜。乞求自活。三名净
命。以正乞求。离于邪命。四名破恶。持戒离
过。五名净持戒。以离恶故。持戒清净。五中
初一就始彰名。中二据次。后二就终。八十亿
百千。列其数也。前后围绕。彰其所在。在佛前
后。围绕如来。自下第二声光召新。先声后光。
音声是语。表召分明。故先出之。二月十五日
者。出声时也。垂灭曰临。晨朝出声。后夜当
灭。去灭不遥。故曰临也。此说化灭以为涅
卷一 第 618c 页 T37-0618.png
槃。又复息化归真。亦名涅槃。问曰。何故此
时涅槃。下经自释。依阿含经。如来八月八
日涅槃。此经下文亦有此相。故下文言。须跋
陀罗竟安居已。当至我所。是故我昔告魔波
旬。过三月已。吾当涅槃。今言二月十五日者。
当是见闻不同故尔。以佛神力。明出声人。亦
得名为声发所由。此是如来如意通力。非馀
通等。通有几种。而言非馀。通有四种。一是
幻通。转变外事。二如意通。运变自身。大音普
告。三法智通。通达诸法。四圣自在通。能于
苦中生于乐想。于乐事中生于苦想。苦乐法
中生不苦乐想。不随缘变名圣自在。今出大
音。是其第二如意通矣。出大音下正明出声。
出大音声。是其总也。音谓言音。谓梵汉等音
体是声。下别显之。大有三义。一宽远故大。二
普告故大。三说大事故名为大。其声遍满乃
至有顶。是其初大。傍遍馀方。上极有顶。悲想
是其三有之穷。故曰有顶。上明所至。馀略不
辩。当知十方随所至处。皆从阿鼻。上至有顶。
非独此界随类普告。第二大也。梵中梵语。汉
中汉言。名随类音。此乃一音令人异解。非作
多音。有缘齐悟。故曰普告。今日已下第三大
也。于中有二。一告圣今灭。为令众生恋圣故
来。二举疑劝问。欲使众生为益故集。又唱
圣灭。欲令众生献供请住。以摄功德。举疑劝
问。为使众生云集请法。以生智慧。前唱灭中
言今日者。告示灭时。言如来等。告语灭人。将
欲涅槃。告其灭事。人中如来应正遍知。是自
利德。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应者是
卷一 第 619a 页 T37-0619.png
其应供之号。诸过永断。證灭相应。故名为应。
又应供养。亦名为应。正遍知者。理无偏邪。故
名为正。于理穷照。称曰遍知。自德无量。且举
此三。怜悯已下是利他德。初怜悯等显利他
相。大觉世尊举利他号。利他相中。怜为慈怜。
悯为悲悯。此二内心。覆者覆令善法增长。护
者防护使其离恶。此二外相。等视众生显前
怜悯。等视正辩如罗睺罗。类以显之。为作归
等。显前覆护。作归法说。屋等喻况。利他号
中。大觉佛号。言世尊者是世尊号。化德无量。
略举此耳。将欲涅槃。是告灭事。垂灭曰将。下
劝问中。一切众生有疑悉问。彰己无偏。欲令
齐问。举一齐馀。故名一切。众法成生。故曰众
生。又多死生。亦名众生。有疑须决。故悉可
问。为最后问。显己定灭。欲令必问。何故此中
无众悲叹。乍闻唱灭。必未审定。悲恼相微。为
是不说。又设有悲。悲相同后。故不别论。光明
之中。初明如来放光普照。其中已下。明诸众
生蒙光获益。初中。尔时放光时也。言世尊者。
放光人也。于晨朝时。重复明时。日时宽长。故
复曲指。从其面门。明放光处。口是面门。何故
此放。佛一一相备含多用。宁可具责。又复如
来面门放光多为授记。下说众生皆有佛性
悉当作佛。即是普授众生记别。故此放之。下
明放光。放种种光。总以标举。其明杂色。总显
其相。青黄赤等。别以显之。别有六色。光遍已
下辩光分齐。近照三千。远至十方三千世界。
如论中说。千四天下合之为一。名小千界。数
小至千。复合为一。名中千界。数中至千。复合
卷一 第 619b 页 T37-0619.png
为一。名为大千。此三千界名世界刹。同时成
坏。故合为一。光今遍之。人言此光与下所摄
光相别异。云何知异。此六彼五。故知不同。此
照十方。下但覆会。明知别异。计应无别。何以
得知。下文说言。所放光明还从口入。自下更
无放光之处。故知是一。若尔。何故此六下五。
一义解云。颇梨玛瑙为一杂色。故下说五。外
国相传。所放光中。摄五留一。以通正法。故下
说五。或可如此。何故此中云照十方。下言覆
会。盖随所照众生故尔。此中所照众生未集。
故随所照。言至十方。下众皆集。故随所照。云
言覆会。若下所摄唯覆一会。何故下言必于
十方所作已辩。将是最后涅槃之相。既言十
方所作已辩。明与此同。下明众生蒙光益中。
其中六趣。举其所益。谓前光明所照之中六
趣众生皆得益也。人天修罗及三恶道为因
所向故名六趣。道别不同故亦名道。经或说
五。离合故尔。六中修罗摄入何道。经论不同。
依毗昙论。摄入鬼道。依法念经。摄入鬼畜。如
彼罗睺阿修罗王。是师子儿。名为畜生。依伽
陀经。是天鬼畜三趣所摄。毗摩之母。天女所
生。名之为天。是故经言汝本是天。又复经中
名为劣天。今此利分以为六趣。遇斯光者简
去无缘。罪垢烦恼。一切消除。正明利益。罪名
罪报。即是报障。垢是业障。烦恼即是烦恼障
也。遇佛光故。三障皆除。亦可罪垢是其恶业。
业与烦恼。遇光皆灭。自下第三明其新众睹
相增悲。是诸众生。举悲哀人。见闻是已。生悲
所由。见光闻声。名见闻已。下显悲相。心大忧
卷一 第 619c 页 T37-0619.png
恼。意业憔恼。举声啼等。口业伤叹。举手拍
头。身业悲恼。身恼不同。或有悲切不能自裁。
举手拍头。搥胸大叫。或有自抑内心难忍。身
体战慄。涕泣哽咽。问曰。何故拍头搥胸。有人
释言。拍头显己失于导首。搥胸彰己心胸不
畅。未必如此。盖乃世人悲怨之相。世人悲怨
相别种种。或有拍头。或复搥胸。或有拍手。或
时拍颊。或复蹋地。何必一一别有所表。自下
第四动地催集。言尔时者。动地时也。下正明
动。大地山海皆悉震动。彰大异小。故下文言。
独地动者名为地动。山河海水一切动者名大
地动。是中略无动地所由。若具应言。以佛神
力故地震动。自下第五明诸大众见动相催
云集佛所。于中有三。一明诸众见动相催。二
时有无量大弟子下明其旧众睹相增悲。三
复有八十百千已下明新众云集。初中有三。
应上三相。初应地动相催诣佛。二互相执下
应前光相而为伤叹。三复作是言世间空下
应前声相重为伤叹。初中有二。一共相抑止。
且各裁抑莫大愁苦。若不诣佛。徒悲无益。故
相抑止。望留圣住。未敢专决。故言且抑莫大
愁苦。二当疾往下共相驱催。三相频现。圣灭
不赊。故须疾诣。头面礼等明催所为。为请佛
住。礼敬身请。头面己尊。佛足彼卑。以己至
尊。礼接彼卑。显敬慇至。劝下口请。请佛住
世一劫及减。有人释言。请住一劫为显满字。
请减一劫为表半字。此何必尔。若此大众已
知满字。便解佛常。何劳请住。盖乃大众自许
之词。多望一劫。脱若不遂。望灭一劫。下应光
卷一 第 620a 页 T37-0620.png
相。于中有三。初相执手共相开慰。同失所尊。
故相执手。二复作言下发言伤叹。世间虚空。
伤失所尊。时中无佛。故言世空。众生福下伤
己失利。由佛灭度。无人教善。故生福尽。无人
示恶教令裁断。故不善业增长出世。十恶是
其不善诸业。恶本性成。加以现起。故言增
长。流行世间。名为出世。非是增长过出世法。
何故此中为此伤叹。前蒙佛光。罪垢消除。圣
若一去。我等罪业谁能复灭。故为此叹。三仁
等已下共相驱催。速往速往正相。驱催不久。
必入须速。所以下应声相而为伤叹。复作是
言。世空世空。伤失所尊。何故重言。人言。前
空伤失如来。后空失法。当应不然。直是大众
怨嗟之深。重言空耳。如世间人。得称意事。快
哉快哉。得违意事。祸哉祸哉。何必重言即有
异表。我等已下伤己失利。我等从今无救护
等。对上声中怜悯覆护而为伤叹。一旦远下。
对上声中举疑劝问而为伤叹。前中初言我
等从今。明无救时。先来有师。失荫在后。故言
从今。无有救护。无离恶处。现恶无救。当恶无
护。无所宗仰。无集善处。言贫穷者。彰无宗
损。谓无法财。言孤露者。显无救失。无人救
护。所以孤露。后中初言一旦远者。就始为言。
设有疑佛断。后疑不定。故言设有。当复问谁
以除疑也。此三段中。初应地动共相抑止。后
二略无文之隐显。第二段中。共相开慰。馀二
略无。亦是隐显。初二段中。共相驱催。后一略
无。亦是隐显。后两段中。发言伤叹。初段略
无。亦是隐显道理齐等。自下第二明其旧众
卷一 第 620b 页 T37-0620.png
睹相增悲。云何知此是前旧众。文不说来。故
知旧众。下简未集。不简此众。故知是旧。以是
旧故。六卷经中全无此文。问曰。憍梵佛灭度
时。在忉利天。文不说来。下亦不简。而非旧
众。今此所辩。何必不然。释言不同。依大智
论。佛灭度后。结集法时。唯说憍梵在天不来。
遣人往唤。唤亦不来。不言更有。故知不同。时
有无量诸大弟子。标别其人。学在佛后。故名
为弟。从佛化生。故复言子。迦旃延等列其名
字。遇佛光下睹相增悲。先别。后结。别中遇光
其身战等。身业不安。心浊意恼。发声大唤。口
言伤叹。如是下结。问曰。罗汉已离坏苦。何故
悲恼。释言。罗汉于世法中。忧悲已断。于佛境
界。不能自裁。故生悲恼。其犹迦叶及阿难等。
世间五欲不能倾败。大树紧那鼓琉璃琴。摩
诃迦叶不觉起舞。阿难比丘不觉歌吟。大树
紧那是其菩萨。上人五欲。小乘不堪。此亦相
似。亦可现悲。生众恋意。自下第三新众云集。
何故须集。所为有八。一为请住。故上文言疾
至佛所。劝请如来莫般涅槃。二为献供。故下
诸众辩供奉佛。三为阇维。故下文言为欲阇
毗如来身故。四为决疑。故下文言并可礼敬
请决所疑。五为显法。故下文言为显如来方
便密教。六为众生。故下文言为益众生。七为
论难。如下文中十仙云集。八为观看。如律中
说。佛灭度后。摩诃迦叶见一尼乾手持天华寻
路而行。问从何来。尼乾对曰。从拘尸来。见世
尊不。答言我见。平安已不。答言。灭来已过七
日。我从彼会持此华来。如是等辈。直为观看。
卷一 第 620c 页 T37-0620.png
来意如是。今此所列具前六意。所以来集。文
中初先随数多少。渐增以列。二十恒河大香
象下乱列诸众。前渐增中。初列道众。四恒已
下明常流众。道众德尊数少故先。常流行卑
数多故后。道法众中。先列出家。后列在家。以
出家者形尊数少。是故先列。在家形卑数多
故后。出家众中。先列声闻。后列菩萨。诸经多
尔。何故而然。汎解有四。一远近分别。声闻之
人常随如来。因明佛后。随近先列。如上所列
比丘众是。菩萨不尔。故在后论。何故声闻多
近如来。释有两义。一声闻智劣。未闲道法。虽
得圣果。进止威仪常须佛教。是故如来乃至
灭度常为制戒。二声闻众现蒙佛度。舍凡成
圣。荷恩深重。虽得漏尽。常随供养。故近如
来。菩萨两义。故不近佛。一智解殊胜。深闲道
法。不假佛教。二随感现化。故不近佛。此是第
一远近分别。二形相分别。声闻之人。执持威
仪。形相端严。世共尊敬。故列在先。菩萨随
化。身无定准。形仪不整。故列在后。三就德
分别。亦得名为约教分别。如龙树说。教有二
种。一秘密教二显示教。秘密教中。菩萨德尊。
理应在前。如华严经。显示教中。罗汉辟支同
佛漏尽。人多重敬。宜在先列。菩萨随化。现处
诸漏。若闻菩萨在罗汉上。人多惊怪。故列在
后。如大品等。今依显示先列声闻。四就数分
别。声闻众少。故列在先。菩萨众多。故彰在
后。虽有四义。此中具依后三释之。声闻众
中先列比丘。后列尼众。比丘人尊数少故先。
尼众形卑数多故后。比丘众中文别有三。一
卷一 第 621a 页 T37-0621.png
列众叹德。二睹相增悲。三云集佛所。就初段
中。先列其众。举数辩众。文显可知。下叹其德。
初先总叹。次别。后结。皆阿罗汉是总叹也。罗
汉梵语。此名无生。随义傍翻。亦名无著。无生
报亡。无著因尽。心得下别。别中初先叹其德
备。加栴檀下叹其众纯。叹德备中。准下叹尼。
最初少一诸漏已尽。通其所少。文别八句。句
虽有八。体唯有四。所谓四智。前四正叹。后四
重显。所少漏尽。明我生尽。准毗婆沙。生尽即
是断集之智。故尽诸漏。名我生尽。心得自在。
明梵行立。依毗婆沙。是修道智。道行成满。进
任从意。名心自在。所作已辩。即是所作已辩
智也。依毗婆沙。是證灭智。證灭功成。名所作
辩。离恼是其不受后有。准毗婆沙。是断苦智。
今言离恼。举因显果。由离恼故不受后有。此
之四义广如后释。调根显初诸漏已尽。从眼
至意。生识名根。善调诸根。故不生漏。如龙有
威。显前自在。成慧显前所作已辩。斯乃成就
众生空慧。逮得己利。显前离恼。烦恼损己。故
离烦恼名为己利。逮名为至。亦曰及矣。下叹
众纯。有行共俱。故如檀林栴檀围绕。备断同
聚。如师子王师子围绕。行德普熏。其犹栴
檀。断德摧恶。状同师子。上来别叹。成就下
结。成无量等结叹前德。一切皆等结叹前人。
从佛化生。名佛真子。第二睹相增悲之中。初
明见光。次相驱催。后增悲哽。恋情深重。沸血
将出。故体血现如波罗华。六卷经云。如日初
出。照青树叶。赤脉皆现。自下第三云集佛所。
于中先明集之所为。为益众生。句别有五。为
卷一 第 621b 页 T37-0621.png
欲利益安乐众生一句是总。中三是别。成就
大乘第一空行。大乘法化。大乘离相。故名空
行。显发如来方便密教。小乘法化。无小权施。
故名方便。权言覆实。名为密教。为不断绝种
种说法。世间法化。世行参差。名为种种。亦可
此三同成大乘。成就大乘第一空行。令其入
證。显发已下令入阿含。显发密教。令知昔权。
弃而不从。不断说法。令修今实。是义云何。
由诸比丘集诣佛所。佛教修学大乘空行。他
闻同入。故令他成。由其诣佛。佛对破小。彰昔
是权。论昔覆实。名显如来方便密教。由其诣
佛。佛教修习大乘诸行。名为不断种种说法。
为生调伏一句总结。上来五句明集所为。疾
至佛所。正明云集。稽首佛等。到已设敬。列尼
众中。先实后权。实中三分。与比丘同。就初段
中。先列其众。列名举数。辩众可知。下叹其
德。一切亦是。大阿罗汉。是总叹也。诸漏已
下是别叹也。别中准上。文少不足。前比丘
中先叹德备。后叹众纯。今此略无叹众之文。
就叹德中。准叹比丘。末后少一逮得己利。通
其所少。文亦八句。所叹四知与上无别。诸漏
尽者。烦恼连注。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漏别有
三。所谓欲有无明漏等。下当具辩。三漏非一。
是故言诸。无学断竟。名之为尽。馀如前释。
亦于晨下睹相增悲。亦欲利下云集佛所。文
如上说。明权众中。于尼众中复有诸尼。皆是
菩萨。拂权显实。人中龙下就实叹德。先叹自
德。人中之龙彰其人尊。龙是一切畜生中上。
此诸尼等。人中最胜。与龙相似。约喻名人。名
卷一 第 621c 页 T37-0621.png
人中龙。位阶已下明其位极。位阶十住。简异
前九安住不动简异初住。下叹利他。为化现
女是化他身。常修无量是化他心。四无量义。
下当别论。得自在力能化作佛。是化他能。通
力自在。故能作佛。次列菩萨。文亦有三。与比
丘同。初中有四。一列其众。二略叹德。三列其
名。四广叹德。初列众中。一恒举数。菩萨摩诃
萨者。标其众别。菩萨梵语。此方翻之名道众
生。此人求道。内怀道行。以道成人。名道众
生。问曰。二乘之人并皆求道。斯有道行。何故
菩萨独得其名。释言。贤圣。名有通别。通则
须陀乃至诸佛。名同无别。如下文说。别则各
异。今为分别。贤圣不同。故此菩萨偏得名
为道众生也。何故如此。释有三义。一就愿心
望果分别。唯此众生求大菩提馀悉不求。是
故独此名道众生。故地论言。上决定愿成大
菩提。偈言菩萨故。二就解心望理分别。凡夫
著有。二乘住无。有无乖中。不会中道。是故不
得名道众生。唯此菩萨妙舍有无。契会中道。
是故独此名道众生。三就行分别。入佛法中
有三种门。一教。二义。三者是行。教浅义深。
行为最胜。声闻软根。从教为名。声者是教。餐
声悟解。故号声闻。缘觉次胜从义立称。缘者
是义。于缘悟解。故名缘觉。菩萨最胜。就行彰
名。以能成就自利利他俱利之道。故名菩萨。
故地持云。声闻缘觉但能自度。菩萨不尔。自
度度他。是名道胜。以道胜故。名道众生摩诃
萨者。此翻名大。大有三种。如地论说。一者
愿大。期大菩提。二者行大。旷集诸度。三利
卷一 第 622a 页 T37-0622.png
众生大。四摄等益。人中龙下第二略叹。先叹
自德。方便现身叹利他德。第三列名。名别可
知。其心皆下第四广叹。广中初别。成如是下
总以结叹。别中叹其三世功德。先叹现德。次
过。后未。此三世中。皆叹自利利他之德。就现
在中。先叹自德。句别有五。前四摄法。后一护
法。就前四中。敬重大乘。是自分始。乘者是其
行之功用。行能运通。名之为乘。乘别有三。所
谓声闻缘觉佛乘。诸佛所乘。前二不加。故名
为大。安住大乘。是自分终。修成不退。故曰安
住。深解大乘。是胜进始。于未修处。观照分
明。故曰深解。爱乐大乘。是胜进终。于前所
解。乐欲修行。上来摄法守护大乘。是护法行。
不令他人诽谤毁灭。故言守护。是义如下金
刚身品具广分别。上叹自德。下叹利他。善随
世间。世间法化。世间有二。一众生世间。二器
世间。今此善随众生世间。众生云何得名世
间。世者是时。间者名中。所化众生不出时中。
故名世间。作是誓下出世法化。已于过下叹
过去德。先叹自利。已于过去修持净戒。是离
恶行。善持所行。是摄善行。解未解下叹利他
德。解未解者小乘法化。绍三宝等大乘法化。
此如华严明法品说。彼有三番。能令众生发
菩提心。令佛宝不断。开示演说十二部经甚
深法藏。令法宝不断。受持一切威仪行法。令
僧宝不断。其第二番赞叹大愿。令佛宝不断。
分别显示十二缘起。令法宝不断。修六和敬。
令僧宝不断。其第三番。下佛种子于众生田。
生正觉芽。令佛宝不断。护持法藏。不惜身命。
卷一 第 622b 页 T37-0622.png
令法宝不断。善御大众。心无忧悔。令僧宝不
断。此三番中亦有阶降。先就佛宝。彰其阶降。
初番能令发菩提心。起求佛愿。第二番中赞
大愿者。赞起行愿。令其修习。第三番中下佛
种子于生田者。化成行种。次就法宝。彰其阶
降。初番演说十二部经。是其教法。第二番中
显示缘起。是其理法。第三番中护持法者。是
其行法。下就僧宝。彰其阶降。初番受持威仪
法者。僧行方便。第二番中修六和者。行成不
乖。第三番中善御大众。德熟摄他。下叹未来。
于未来世当转法轮。是利他德。未来成佛。故
能转法。以大严等。是自利德。谓以功德智慧
庄严。而自严也。上来别叹。下总结之。成如是
等结前自利。等观生下结前利他。上来第一
列众叹德。增悲云集。并同前释。问曰。何故上
来诸众不明献供。以出家者无为法住。无所
贮畜。故无奉献。自下次明在家二众。以优婆
塞形尊数少。故在前列。优婆夷等形卑数多。
彰之在后。优婆塞中文别有四。一列众叹德。
二于晨朝下辩供奉佛。三世尊知下如来不
受。四不果却住。此之四分。诸众多同。宜审
记知。初中有四。一列其众。二恒举数。前说一
恒。今增说二。问曰。现观人类不多。今此何故
独优婆塞有其二恒。馀众渐多。释言。今此三
千同聚。故有二恒。又随报别。一处之中有多
种人。斯皆云集。故有二恒。如法华中。众生见
劫尽。大火所烧时。天人常充满。如是等也。下
诸众中恒数渐增。其例皆尔。诸优婆塞标别
其众。此云近住。近善而居。亦名善宿男。怀
卷一 第 622c 页 T37-0622.png
善而住。名为善宿。又亦名为清信士也。二受
持下略叹其德。受持五戒。明离重过。威仪具
足。彰离轻罪。五戒是其在家正行。故偏叹之。
三其名下列其名字。四深乐已下广叹其德。
于中初叹护烦恼行。亦欲乐下叹护小乘行。
护烦恼中。初总。次别。后总结之。深乐观察诸
对治门。是其总也。此下所观皆能治过。故名
治门。所谓下别。治门无量。今此略举六种门
矣。初苦乐等。是八修门。观生死法。无常苦
等。观涅槃法。常乐净等。二实不实者。是二谛
门。真谛为实。世谛不实。三归非归。是忻厌
门。归向三宝。名为归依。背离邪法。名非归
依。亦可趣向出世涅槃。名为归依。连背生死。
名非归依。四生非生者。是假实门。五阴非生。
所成假人。名为众生。五恒非恒等。是因果门。
恒与非恒。是其果门。涅槃是恒。生死非恒。安
与非安。是因行门。善行是安。恶行非安。亦可
无漏圣行是安。有漏非安。六为无为等。是四
谛门。为无为者是其苦谛。有为是苦。色法心
法非色心法。是有为也。无为非苦。相对故来。
虚空数灭非数灭等。是无为也。断者是集。可
断名断。不断非集。相对故来。涅槃是灭。非涅
槃者相对故来。增上是道。以殊胜故。非增上
者相对故来。常乐已下第三总结。护小乘中。
初别。后结。别中唯叹现未功德。不叹过去。以
优婆塞迹居近行。故略不叹。就叹现中。自他
并叹。文有三对。初对行始。第二行次。第三行
终。亦欲乐闻无上大乘。是自利始。对前称亦。
如闻为他。是利他始。此是初对。善持净戒。渴
卷一 第 623a 页 T37-0623.png
仰大乘。是自利次。持戒离过。渴大修善。既自
充足。复充馀渴。是利他次。此第二对。善能摄
等。是自利终。句别有三。前之两句明摄法
行。摄无上智。求大果也。爱乐大乘。学大因
也。亦可摄取无上智慧求于證法。爱乐大乘
求于教法。守护一句是护法行。善能随下是
利他终。善随世间。世间法化。度未度等小乘
法化。度未度者令度苦果。解未解者令断集
因。绍三宝等大乘法化。此第三对。下叹未来
当转利他。以大严等是其自利。以大庄严是
摄善行。深味净戒是离过行。上来别叹。下总
结之。悉能成等结前自利。于众生等结上利
他。自下第二辩供养佛。以在家者。有供可奉。
故下辩之。文别有四。一辩诸供具。二复作念
如来今者受我供下。念佛受已当入涅槃。心
怀悲恼。三各各赍下持供奉佛。四举声号下
哀请佛受。前中有二。一财供养。二各作是念
一切众生若有乏下明行供养。财中有八。一
辩香木。二具宝幢。三持宝盖。四作众乐。五擎
妙华。六赍众香。七备食具。八严处所。就初段
中。亦于晨朝。辩木时也。为欲阇毗。辩木所
为。此云焚尸。人人各取。正明辩木。其栴檀
等是其木体。光香华幡。严木之事。车马二种
运木之具。第二宝幢加以网严。第三宝盖杂
以华饰。是华台中多有黑蜂。何故在此。蜂多
依华。何故云黑。人言为表无明众生容有所
表。文中不说。不可辄定。何故道此是蜂出声。
有所陈说。所以举之。伎乐华香。文别可知。第
七食中。为佛及僧辩食是总。下别显之。香薪
卷一 第 623b 页 T37-0623.png
德水成食之缘。苦酢辛等食之体味。下有三
德。显食殊胜。成食缘中。八功德水之所成者。
清净不臭。轻冷软美。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是
其八也。清净色入。不臭香入。轻冷及软。此三
触入。美为味入。后二法入。此八是其水之功
能。水家之德。故名功德。食体味中。六味总
举。苦等列名。下说甜酥。八味具足。今此言
六。其义何耶。然六与八离合言耳。合即说六。
离即为八。分甘为三。一不苦名甘。翻对苦味。
二不酢名甘。翻对酢味。三不辛名甘。翻对辛
味。其犹咸淡二味相翻。外国语中应有别名。
此无异称。通说为甘。后三德中先举后列。言
轻软者。是食功能。食之令人身轻体软。言净
洁者。食体精纯。无馀秽污。言如法者。受用顺
道。非酒肉等。第八处中。先到。后严。初严其
地。次座。后树。诸优婆塞现居人报。安能严座
如须弥山。释言。此等虽居人位。并是出世不
思菩萨。故能如是。又是如来三昧法门之所
示现。故能如此。下皆同尔。上来等一明财供
养。下明行供。亦名法供。地持名为至处道供。
于中有三。初作是念。一切众生若有乏等。念
众生心。二作是施时离欲瞋等。护烦恼心。三
无馀思下求菩提心。无馀思惟。求世福乐。唯
期菩提。求佛果也。皆已安住于菩萨道。具佛
因也。又复前句是求佛愿。皆以安等是求佛
行。上来第一辩诸供具。复作念下是第二段。
念受当灭。心怀悲恼。各各赍下是第三段。持
供奉佛。举声号下是第四段。哀请佛受。初先
号泣。复相谓下发言伤叹。便自举下正请佛
卷一 第 623c 页 T37-0623.png
受。举身身请。而曰口请。上来第二辩供奉佛。
自下第三如来不受。言知时者。不受所以。知
今非是受供之时。故曰知时。何者受时。受时
有二。一许受时。纯陀章中。二正受时。大众问
品。前许受时显示佛常。后正受时显涅槃常。
今非彼时所以不受。言默然者。明不受相。何
故须默。如来大人。体道少欲。若受不受多皆
默然。云何可别。现相令知。言不受者。正明不
受。释意有四。一欲令诸众齐有献奉。故此不
受。若受此供。馀众绝意。何敢更献。二为使纯
陀献供显法。故此不受。若受此供。纯陀何敢
更生献意。三欲令诸众于施重心。故此不受。
至后大众问品之中。方为受之。四于此处未
对纯陀显佛常义。恐彼诸众施无所趣故此
不受。下对纯陀显常已竟。众问品中等为受
之。今对此供不受既然。下馀众中不受例尔。
自下第四不果却住。初先不果。后悲却住。于
中初法。次以喻显。供佛善根可爱如子。如来
不受。名病丧亡。所设虚弃。名送冢间。无善复
本。名为归还。施心不申。名为怅恨。下合可知。
优婆夷中。文亦有四。一列众叹德。二辩供奉
佛。三如来不受。四不果却住。初中有四。第一
列众。三恒举数。诸优婆夷标别其众。此云近
住女。亦云善宿女。义同前释。二受持下略叹
其德。亦如上解。三列其名。四广叹其德。于中
初别。后总结叹。别中有四。初能堪任护持法
等。护小乘行。二呵责家法。护烦恼行。三自观
下广护烦恼。四深乐下广护小乘。初中悉能
护持正法。是护法行。为度已下是摄人行。第
卷一 第 624a 页 T37-0624.png
二段中呵家法者。呵责自家五阴身法。呵义
如后。第三段中。文别有二。一观过生厌。二以
是缘下修治断除。前中初先观身五过。宁以
牛下二事显失。是故当下总结生厌。初观过
中。先观身苦。观身如蛇。是其内苦。譬如四蛇
性相乖反。四大如是。地坚而重。风动而轻。水
湿而冷。火燥而热。各相乖反。故如四蛇。诸虫
唼食是其外苦。苦别无量。略举此二。是身臭
下观身不净。不净有五。一种子不净。现在父
母精血为种。过去烦恼结业为种。二住处不
净。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安置己
体。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共成己体。四自相
不净。九孔常流。五毕竟不净。此身死已。虫食
成粪。火烧为灰。埋之为土。至竟无净。今此文
中略举三种。身臭贪缚。种子不净。现在父母
精血为种。故身臭秽。过去贪爱烦恼为种。名
贪狱缚。身如死狗。自体不净。九孔常流。自相
不净。两眼两耳。两鼻及口。大小便道。是九孔
也。身如城下。观身无我。于中初先当相观察。
寄托城喻。明身虚假。文相可知。如是身城诸
佛弃下。寄人显法。诸佛弃舍。彰实无我。凡愚
常味贪等止住。明著是痴。又佛弃舍。举圣呵
凡。凡愚味著。责凡异圣。是身不坚。如芦苇等。
观身是空。下观无常。初先正观。谁有智下寄
圣显过。前中汎论无常有三。一分段无常。六
道果报。三世分异。二念无常。念念迁谢。三者
自性不成实无常。有法虚集。都无自性。今略
论二。是身无常念念不住。是念无常如电光
等。喻以况之。是身易下分段无常。是身易坏
卷一 第 624b 页 T37-0624.png
如河岸等。观生易死。先法后喻。不久已下观
死易至。上来正观。谁有智者当乐此身。举圣
不乐。明身可厌。上来第一观身五过。自下第
二二事显失。两义释之。一难易分别。牛迹盛
海。丸地如枣乃至如尘。是事至难。犹可为之。
具说身过。毕竟叵得。二多少分别。大海深广。
牛迹盛之。数亦可尽。大地宽广。丸之如枣乃
至如尘。数亦可尽。身患多彼。具说叵尽。是故
当舍。如弃涕唾。是第三段总结生厌。上来第
一观过生厌。以是缘下修治断除。以是观身
多过因缘。故修空等而为对治。空无相愿。广
如别章。就第四段广护小中。叹其现在未来
功德。不叹过去。义同前释。现中叹其自利利
他。文别三对。初对行始。第二行次。第三行终。
深乐咨受。自行始也。闻已演说。利他始也。此
是初对护本愿等。自行次也。护持本愿。守菩
提心。毁呰女下起菩提行。先厌有为。次忻无
为。厌有为中。毁呰女等现过能厌。破坏生等
当过能灭。渴仰大乘是趣无为。既自充下利
他次也。此第二对。深乐大下是自行终。深乐
守护。就实叹德。深乐还是摄法之行。守护还
是护法之行。虽现女下拂权显实。善能随下
是利他终。善随世间世间法化。度未度等小
乘法化。令度苦果。解其集因。绍三宝下大乘
法化。此第三对。叹未来中。当转利他。以大严
等叹其自利。以大庄严是摄善行。坚持禁戒
是离恶行。上来别叹。下总结之。皆悉成等结
前自利。于诸生等结上利他。上来第一列众
叹德。后三可知。上明道众。下列常流。先列离
卷一 第 624c 页 T37-0624.png
车。以此人供多前少后。故次列之。文别有四。
一列众叹德二辩供奉佛。三如来不受。四佛
力住空。就初段中。先列众。次叹德。后列其
名。初列众中。四恒举数。离车辩众。离车梵
语。有人传释。此名迭治。是其王种。迭治国
事。故云迭治。下列诸王。过于五恒。夫人七
恒。王种应多。今此何故但有四恒。有缘者来。
无缘不集。多少何定。次叹其德。先别。后结。
别中有三。一护法行。二愿令我下明护法愿。
三常欲乐下明护法心。此三段中。皆利自他。
护法行中。为求法故善修戒等。是摄法行。此
即自利。摧伏异等是护法行。此即利他。摧伏
异学坏正法者。是摧邪行。异学外道邪见无
信。怀正内学。破戒无行。并以王力而摧伏之。
常相谓下是通正行。常相谓言相率弘法。当
以金等。舍财通道。供人使学。故令甘露久住
于世。佛法能除烦恼燋渴。故如甘露。宽广难
穷。名无尽法。润邃叵测。名深奥藏。护法愿
中愿我常学。是摄法愿。此即自利。诽谤已下
是护法愿。此即利他于中四句。前二罚恶。后
二赏善。前罚恶中若有谤等。外道毁正。断舌
令息。若出家等内学犯戒。罢以清众。下赏善
中有能乐等。在俗有信。敬事若尊。若有僧下
出家有行。憙助如亲。故令得力。护法心中常
欲闻等。是摄法心。即是自利。亦为人说。是通
法心。即是利他。上来别叹。下总结之。列名可
知。此初段竟。次二可解。第四段中初明离车。
不果悲恼。后以佛力令其住空。何故而然。以
诸离车专情护法。护法功高。故令住空使人
卷一 第 625a 页 T37-0625.png
仿习。七多罗者。一多罗树去地七仞。一仞七
尺。一树合有四十九尺。七树合有三百四十
三尺。次列大臣及诸长者。亦以人供多前少
后。故次列之。文亦有四。一列众叹德。辩众
叹德。列名可知。二辩供奉佛。五倍前者。当应
望彼最初说五。三如来不受。四佛力住空。此
亦护法。故令住空。次列诸王。亦以人供多前
少后。故此列之。文别有六。一列其众。二辩供
具。三叹其德。四持供奉佛。五如来不受。六
不果却住。就初段中。先明所集。除阿阇下简
所未集。世上杀父。愧惧情深。故此未来。下列
其名。以何义故。不列其数。当以诸王过于五
恒。不满六恒。分齐难彰。故隐不列。第二可
知。第三叹中。先自后他。自中四句。前之两
句舍邪归正。后之两句弃小学大。利他可知。
后三易解。次列夫人。亦以人供多前少后。故
此列之。文别有四。一列众叹德。二辩供奉佛。
三如来不受。四不果却住。初中有四。一列其
众。二叹其德。三列其名。四重叹德。初列众
中。七恒夫人。正列所集。除阿阇下简所未集。
世王未至。夫人亦尔。随王未来。第二叹中为
度现女。是利他德。常观身等。是自利德。列
名可知。第四叹中。初明自利。安住摄善。修
戒防恶。怜下利他。后三可知。次列天女。文
别有六。一列其众。二作是言下详宜献奉。三
叹其德。四辩供奉佛。五如来不受。六不
果却住。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初相告劝。观
他所设。我等亦下自欲献奉。于中有四。一
许有奉献。二念佛受已。当入涅槃。显必须
卷一 第 625b 页 T37-0625.png
为。三明最后。供佛至难。彰必须作。四举如来
灭后世空。明今应供。第三叹中。先别。后结。别
中叹其现未功德。不叹过去。义同前释。现中
叹其自利利他。文有三对。初对行始。第二行
次。第三行终。爱乐欲闻。自利始也。闻已为
人。利他始也。此是初对。渴仰大乘。自利次
也。既自充下利他次也。此第二对。守护大等。
自利终也。于中先明摄善之行。此以护法为
摄善行。守大是总。若有异下别显护相。持戒
仪具。是离过行。善能随下是利他终。善随世
间。世间法化。度未度等。出世法化。此第三
对。下叹未来。当转法等是其利他。以大严等。
是其自利。上来别叹。下总结之。成如是德。结
前自利。等慈生下结上利他。第四辩供奉佛
之中。文别有四。一严辩供事。供事有十。所谓
香木。盖。帐。幢。甘膳。伎乐。床座。灯。华。二念
佛将灭。心怀悲恼。三为生诣佛。文同前释。四
请佛受供。后二可知。龙等众中。多先列众。次
辩供奉佛。后如来不受下不果却住。文显可
知。上来随数渐增。以列二十恒河。大香象下
乱列诸众。尔时阎浮比丘及尼一切集者。与
上何别而复列之。前唯无学。此通上下。凡圣
皆集。故云一切。唯除迦叶阿难众者。阿难林
外为魔所娆。故此未至。迦叶后来。佛现双足。
广益多人。故此未集。问曰。如来般涅槃时。憍
梵波提在天不来。何故不简。释言。迦叶及与
阿难。今虽未至。后必当来。故此简之。憍梵在
天。毕竟不来。故今不简。如此流例亦应非一。
此第五竟。自下第六如来变林以敦众心。何
卷一 第 625c 页 T37-0625.png
故须尔。新众既来。见佛犹在。望圣不灭。恋情
容赊。故佛变林。表灭敦励。文中初辩。次类。
后合。辩中初先变林令白。明是鲜白。故说如
鹤。何故现白。人言白色。是树死相。为表圣
灭。此如前破。又人复云。白是色本。显佛归
本。或容可尔。但非经说。未可专定。次现宝
堂。映发双林。人亦就此。种种异表。难知且
止。下现泉池。妙华盈满。映饰宝堂。类合可
知。准此合文。定知林堂非是别相。现堂之后
方言树林。种种庄严甚可爱等。自下第七重
明诸众睹相增悲。献奉供养。于中有二。一明
此方所集诸众。睹相增悲。献奉供养。二尔时
东方去此已下。明他方众云集献供。就初段
中。先明睹相。皆悉悲感。是增悲也。名前变
林。为涅槃相。下明献供。问曰。此等是前众
不。释言。欲天及阿修罗。是上所列天及修罗
二众所摄。今复举之。故前文中标列四王。今
复重举。馀亦如是。梵众新来。如下所列。欲天
修罗既是前众。何故至此。方论献供。释言。此
等向前空来。既至双林。见众施设。方生献意。
故此列之。故下相谓。汝观人天。大设供养。
我等亦供。亦可前者人供俱来。其中人供。渐
次增者。前即具列。或有人多而供减少。或复
人少而供增多。前列不便。故此辩之。于中有
六。一明欲界地天献供。二明欲界空天献供。
三诸梵献供。四毗摩质多修罗献供。五魔王
献供。六大自在天王献供。此等随供。渐增以
列。初中有三。一四王帝释详议献奉。二四王
献供。三帝释献供。初中汝等观天人等。观他
卷一 第 626a 页 T37-0626.png
施设。我等亦下。自欲献奉。若我最下举益相
观。四王献中。先标供主。须弥四面有四那
乾呵罗山。去地四万二千由旬。纵广亦尔。上
有四王。东方天王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领
诸天众并乾闼婆及毗舍阇二部鬼神。南方
天王名毗楼勒叉。此云增长主。领诸天众并
鸠槃荼及薜荔多二部鬼神。西方天王名毗
楼博叉。此云杂语。领诸天众及龙富单那二
部鬼神。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领诸
天众及夜叉罗刹二部鬼神。是故向前鬼神
王中。列毗沙门。此等四王今来献奉。所设已
下辩供奉佛。倍过前者。倍过上来一切所设。
下佛不受。不果却住。帝释献中。先标供主。释
提桓因。忉利天王此翻名为能为天王。三十
三天。兼列其众。须弥顶上有其三十三处之
别。当中释居。面各八国。臣民所住。故通说为
三十三天。次明献供。倍过前者。倍过四王。亦
可倍前一切所设。如来不受。不果同前。乃至
第六所设已下。是其欲界空天献供。始从夜
摩。乃至他化。皆来献奉。文相可知。诸梵献
中。文别有五。一总明梵众。一切来集。上至有
顶。一切来者。所谓至于色界有顶。无色无形。
所以不说。亦可上至非想有顶。四空无色。彼
云何来。释言。凡夫二乘不见。故云无色。事实
有之。故得说来。故阿含中。说舍利弗般涅槃
时。无色诸天咸来泪下。如春细雨。华严亦云。
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此经下文亦
说有色。故至非想。悉皆来耳。以色界上悉皆
离欲。通名梵众。二尔时下标别供主。前所集
卷一 第 626b 页 T37-0626.png
中有设不设。故别举之。此应是彼中间梵王。
云何得知。其幡短者。但悬梵宫。明知非上。亦
可是其三禅梵王。三辩供奉佛。四如来不受。
五不果却住。毗摩献中。先标其主。此大菩萨。
故放身光。过于梵天。盖覆千界。辩供不受。不
果同前。魔王献中。文别有六。一标供主。并叹
所作。二辩供奉佛。三献神咒。四请佛受供。五
佛许受咒。不受其供。六不果却住。初中欲界
魔王波旬标列供主。魔罗梵语。此云杀者。害
人善故。波旬梵语。此云极恶。依于佛法而得
善利。不念酬报。反欲加毁。故名极恶。他化天
上别有魔界。通亦是其他化天摄。故今说为
欲界魔王。此多菩萨随化示作。故引眷属。来
此供养。开地狱下叹其所为。先救狱苦。后摄
魔民。救狱苦中。初明所与。后明所去。所与是
何。与乐与善。开狱施水。是与乐也。因告已下
是与善也。乘前施水。兼劝以善。故曰因告。汝
无能为。彰所不堪。不堪供佛。唯当已下量其
所堪。教修善意。初教念佛。后教随喜。当令汝
下明修利益。生死昏寝。说之为夜。轮转无际。
谓之为长。得善自宁。名为获安。此明所与。魔
于地狱悉除刀下明其所云。为除刀剑。注雨
灭火。此是众生恶业果报。魔复安能为之除
遣。直尔不得。由前教劝。念佛随喜。罪垢消
薄。故得灭除。又魔是其不思菩萨。有逢遇者。
必定是其宿世善人。受报可转。故为除之。如
人贫穷。虽是果报。可以财救。彼亦同尔。上救
狱苦。下摄魔民。以佛神力。生心所由。复发是
心。重起化意。令诸已下诫舍斗具。魔专坏乱。
卷一 第 626c 页 T37-0626.png
坏人善时。多以斗具。恐怖行者。今劝舍之。第
二辩供。文显可知。就第三段献咒文中。别有
六段。一自宣已心。彰已爱法。二男子女人为
供养下明咒所为。为于一切诸持法者。三啅
枳下正宣咒词。四是咒能下辩咒功能。五为
伏已下明说咒意。六若有能下明持者获益。
亦得名为举益劝持。初中我等爱乐大乘。是
摄法心。守护大乘。是护法心。魔多虚诈。惧佛
不信。故发此言。显已诚意。第二段中。明已为
护受法之人。说咒以防。人通真伪。为道为人。
名之为真。为身为财。说以为伪。文中具论。应
有三分。一举其真。二辩其伪。三或真伪下双
牒真伪。彰已为说。文但有二。略不举真。伪者
尚为。真则亡言。故略不举。伪中有五。为供养
者。为得衣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受持经法。
为怖畏者。畏现诸苦当来恶道。为诳他者。欺
诳他人令其敬已。为财利者。为得金银仓库
等物。为随他者。为他抑遣。自无诚意。为斯五
事。受是大乘。所以名伪。通则受于一切经法。
斯皆是伪。今对此经。且云受大。伪乃无量。且
举斯五。五中怖畏。一向为身。供养财利一向
为财。诳他随他。通为身财。下牒所为或真牒
前所少真也。或伪牒上所辩伪也。我为是人
除畏说咒。总明为说。益事非一。除畏功强。是
以偏举。第三咒词。何故不翻。翻改失用多不
神验。所以不翻。又复咒词未必专是天竺人
语。翻者不解。是以不译。诸经咒词不翻多尔。
第四能中。语义不足。若具应言。是咒能令诸
失心者。怖者说者。不断法者。离诸怖畏。离畏
卷一 第 627a 页 T37-0627.png
如后持益中说。故此不举。言失心者。伪中之
劣。此前伪中为供诳他。为财随他。四种人也。
此等失于出离善心。故名失心。言怖畏者。伪
中之胜。谓前伪中为怖畏也。言说法者。真中
之胜。所谓宣说大乘经法。不断法者。真中之
劣。所谓不断小乘法者。权化不绝。名不断法。
以此咒力。通护一切四部众故。大小通举。此
四种人。咒皆能令除灭怖畏。第五明魔说咒
意中。先别。后结。别中四句。前二为人。后二
为法。就为人中。初言为伏外道故者。对前说
者不断法者。彰说所为。为使此人宣通正法。
降伏外道。故为说咒。防护其人。护己身者。对
前失心及怖畏者。彰说所为。为使彼人得此
神咒。防护己身。受持经法。故为说咒。就为法
中。护正法者。护小乘法。魔意为护小乘法
故。说咒护前不断法者。护大乘者。魔意为护
大乘法故。说咒护前说大法者。说如是咒。总
以结之。第六持者。获益之中。初获法益。先
列。后结。文中可知。持是咒者。我等护下获
其人益。持者我护。如龟藏六。护前失心及怖
畏者。令无衰恼。龟藏四足头尾为六。我不谀
谄。至诚益力。助前说者不断法者。令增说力。
欲令未来传法之人。知魔实护。决意弘法。故
说不谄至诚益矣。上来六段。合为第三。献奉
神咒。第四请佛受供可知。第五段中。初不受
供。次为受咒。后明受意。为安四众。准此定
知。魔意通为诸持法者。非唯此经下默不受。
第六不果却住同前大自在中。先标供主。大
自在者。犹是魔醯首罗天王。如龙树说。五净
卷一 第 627b 页 T37-0627.png
居上。别有菩萨净居天处。名摩醯首罗。十地
菩萨多生其中。今来献供。所设已下辩供奉
佛。于中有三。一辩供过前。持至佛所。二白佛
已下彰已供微。显佛田重。三是故下请佛哀
受。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别有三文。一彰已供
微。二若以三千大千已下举多显少。三何以
下释。前中初法。次喻。后合。法说可知。喻中
初先别举五喻。就初喻中。蚊喻自已。我喻如
来。馀四可知。岂当有下结前微少。不能益多。
何者是少。自在所献。何者是多。所谓如来净
土依果。但结后四。初喻不论。岂益大海。结前
第二明一掬水不益大海。喻已所献。不益如
来净土依果。岂益日明。结前第三明一小灯
不益多日。岂益众华。结前第四明其一华不
益众华。岂益须弥。结前第五明一亭历不益
须弥。下合可知。上来第一正辩供微。自下第
二举多显少。佛德恩深。假以三千大千世界满
中供具。而为供养。尚不足言。我等所设。宁不
微少。自下第三举佛恩深。释前供少。何故问
也。何故三千大千供养犹名不足。下对释之。
以佛为生。常于地狱畜生饿鬼。受苦救拔。故
以三千大千供养。犹名不足。地狱外国名曰
泥犁。地持释云。增上可厌。名为泥犁。杂心释
言。不可乐故名为地狱。其义一也。此之二义
皆对厌心。以彰其过。非是当相。当相正解。就
处彰名。地下牢狱。是其生处。故云地狱。言饿
鬼者。杂心释云。以从他求。故名饿鬼。又常饥
渴。故名为饿。恐怯多畏。故名为鬼。言畜生
者。杂心释云。以傍行故名为畜生。此乃辩相。
卷一 第 627c 页 T37-0627.png
非解名义。正解从主畜养作名。一切世人或
为啖食。或为驱使。畜养此生。片从此义。故名
畜生。诸恶趣者。谓修罗等。佛为众生。常于此
处受苦救拔。故合多供。自佛至此。合为第二
彰已供微。自下第三请佛哀受。是佛为生。常
于恶趣受苦救拔。故今应悯受我微供。何故
此中无佛不受。不果却住。有人释言。他方客
至。故略无之。当应不然。纵使客至。何妨不
受不果却住。直是经家略不云耳。
大般涅槃经义记卷第一
誂赖寿阇梨
应永三年十月日以劝修寺大经藏书写了。
法印权大僧都贤宝
大般涅槃经义记卷第一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自下第二明他方众云集献供。彼他方众何
故至此。汎释有三。一自为故来。欲来此处供
养请法。供养起福。请法生智。故下文言。汝持
此饭奉献彼佛。并可礼敬请决所疑。何不即
于彼方佛所供养请法。而来至此。于此佛所。
有宿缘故。如说大品普明远来。如是等也。二
为他故来。于中有二。一为此土众生故来。此
土众生应见彼来生善根故。二为彼土众生故
来。彼土众生于此佛所。有宿因缘应见生善。
德力微劣。莫能自运。故彼菩萨导引使来。故
下无边身中持彼无量众生。令来至此。此是
卷一 第 628a 页 T37-0628.png
第二为他故来。三为影响显法故来。文中宣
说四方无量无边身来。先列东方。文别有六。
一列彼国及佛名字。二彰彼佛告无边身令来
至此。三无边身奉命至此。四到已献供。五如
来不受。六不果却住。就初段中。言东方者。示
其所在。去此无量。彰其远近。土名意乐。列彼
土名。佛号空下彰彼佛名。虚空别名。如来应
等是其通号。诸佛皆有此二名字。化身须别。
故立别名。实德须显。故立通称。通称有十。如
下广释。第二告中。先彰此国。彼有佛下彰此
化主。欲般涅槃汝可往下劝来供养。以生功
德。并可礼下劝来请法。生于智慧。礼敬身
请。请决口请。第三无边承命来此。随化从于
东方而来。实则平等法身中现。故名为来。准
下琉璃放光应尔。今就化相。文别有九。一敬
辞彼佛。欲来至此。二将来此处。先现瑞相。三
明此处睹相惊怖。四文殊安慰。五明此众寻
言见彼。六文殊告众。以佛力故。当见九方。七
明大众知彼来已。如来定灭。咸皆悲叹。八明
大众以无边身威德之力。见其神变。九明无
边身量分齐。唯佛所睹。馀不能见。初无边身
即受教等。是初段也。应时此下第二段也。六
种动者。如地经说。所谓动涌振觉吼起。于是
众下是第三段明众惊怖。何故如是。以此菩
萨威德尊重。深可惊畏。故令众怖。又彼来已。
如来定灭。大苦将至。事理如此。故使众畏。下
琉璃来。何故不尔。彼来为欲开发实义。令人
證入。又欲导人往生净土。胜益将至。故令众
乐。无边今来。众意未纯。为增恋仰。故使惊
卷一 第 628b 页 T37-0628.png
畏。化随时变。不可一定。时文殊下是第四段
文殊安慰。初劝莫怖。何以下释。是故下结。尔
时大众悉遥见下。是第五段寻言见彼。文殊
师利复告已下。是第六段文殊预记。明以佛
力当见九方。何处得见。谓下如来变土中见。
彼乃汎见十方佛国。非唯见于无边来处。无
边来处唯在四方。尔时大众各相谓下。是第
七段大众伤叹。大人既来。圣灭不遥。故叹世
空。是时大众一切悉下。是第八段。明众以彼
无边之力。见其神变。于中有二。一见其神变。
二以是菩萨神通力下明见所由。前中有三。
一见其身并及眷属。二一一毛下见其身中
国土人民。三尔时无边与无量菩萨围绕已
下。见其所持供养之具。初段可知。第二段中。
初见国土。是一一城各有八万四千王下见其
人民。于中三有。一见其受乐。二是中已下见
其修善。三安止已下见其伤叹。初中先见人
王受乐。后见人民。文显可知。见修善中。初明
所闻。纯闻大乘。华中各有师子座下明其所
说。纯说大乘。其衣微妙出三界者。出世净报。
故过三界。或有众生书持已下明其所修。纯
修大乘。见伤叹中。安止无量。于自身已。牒前
起后。令舍世乐生其厌心。皆言世空增其恋
心。恋圣惧灭。发言伤叹。此等所见。为实为化。
释言应实。若实。何故在于无边身中而住。释
言。身土相依不定。或身依土。如常所见。或土
依身。如华严说。诸佛国土所依不定。或依菩
萨天冠中住。或在菩萨衣文中住。或在力士
掌中而住。或依普贤愿力而住。今在无边毛
卷一 第 628c 页 T37-0628.png
孔中住。何足可怪。上来第二见其身中国土
人民。自下第三见所持供。尔时无边示神通
已。牒前起后。下明供事。先明香华幡盖等事。
种种多也。无量广也。谓一一种皆有无量。下
明饮食。上妙香美。食体胜也。若闻垢灭。资用
胜也。上来第一见其神变。以是菩萨神通力
下。是第二段。结明大众得见所由。从众悉见
无边身来。合为第八。自下第九明其无边身
量分齐。唯佛所睹。馀不能见。身大无边量同
空者。量同彼界虚空佛也。亦可同于法性虚
空。上来大众唯睹其化。实则宽广。如于法界
三世诸佛。法身体同。故唯佛知。馀不能见。等
行菩萨。亦应见之。今略不论。上来九段。合为
第三承命来此。第四献供。第五不受。第六却
住。文显可知。下辩馀方无边身来。南西北方
彰其来处。亦有无量无边身者。辩列其人。谓
一一方各有无量无数菩萨。字无边身。同来
献供。非谓一方各有一来。供倍前者。南方所
设。倍过东方并上所献。乃至北方倍过三方
无边所设及上所奉。越请不受。超举却住。故
曰乃至。自下第八总结众集。于中有四。一明
娑罗众集多少。纵广三十二由旬处。大众充
满。此处生善。名吉祥地。其一由旬有四十里。
三十二由旬。合有一千二百八十里。众皆充
满。前优婆塞庄严处中十二由旬。此中三十
二由旬。下师子中四十由旬。何故不等。当应
三广住处故尔。与法华同。二尔时四方无边
身下释防疑难。疑相云何。无边身大。三十二
由旬。其处至狭。安得相受。复容馀众。故今释
卷一 第 629a 页 T37-0629.png
之。四方无边。所坐之处或如锥头针锋尘许。
故得相受。人多说言。有其十方无边身来。准
前验此。唯有四方。三十方下明众皆集。于中
先明他方众集。唯止菩萨。及阎浮下此方众
集。杂类皆聚。先明人集。除迦叶等。乃至已下
馀众皆集。十六行恶。如下师子品中宣说。四
陀那婆下明所集众。皆舍恶念慈心相视。于
中初法。次喻。后合。下简阐提。自下第九变土
令净。三千大千净之分齐。以佛神力。土净所
由。地皆软等。正明土净。犹如西方。类显净
相。其土常净。物本见秽。由前心善。佛力转
之。今始见净。名为变土。理实变心。自下第
十明诸大众。由土清净。彻见十方微尘数刹。
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文殊向前言以佛力当
见九方。指此事耳。此见十方。何故言九。前
者告时。已见东方。对此所见。故偏言九。下第
十一如来化周。摄光归口。前放六光。何故言
五此如上释。颇梨码碯合为杂色。是以言五。
又外国人相传释云。所放六中。留一传法。故
但收五。前照十方。今此何故但言覆会。亦如
上释。随其所照众生故尔。示化已周。故从口
入。下第十二明诸大众睹相悲恼。于中有四。
一睹相惊恐。见光入口。皆大恐怖。内心惊也。
身毛皆竖。形不安也。二复作言下辨光入意。
三何期已下发言伤叹。所伤有四。一伤已苦。
现今悲恼。当坠生死。是其苦也。无虑卒至。故
曰何期。哉是助词。怨嗟之甚。重言以叹。二一
旦下伤不受供。昔行四等饶益世间。今废名
舍。四无量心如下具论。不受供养。是舍离相。
卷一 第 629b 页 T37-0629.png
三圣慧永灭。伤失明师。圣慧除闇。如日如月。
故从喻名。四法船沈没。伤法早灭。法能汎济。
从喻名船。此第三竟。四呜呼下悲怨懊恼。悲
怨过增。流血洒地。此序分讫。
经第二。
第二开宗显德分中。先叙异说。次
辨得失。后显正义。异说如何。昔来相传。从此
至后迦叶品来。同为正宗。正宗之中粗判有
二。细分有六。粗判二者。唯略与广。初至众品
是其略说。众品已后是其广说。细分六者。略
中有三。一明佛现果。二三告下显其缘因。三
二十五有有我不下彰佛性正因。广中亦三。初
大众问品广前现果。二现病已下广上缘因。
三师子品下广前正因。异说如此。次辨得失。
昔来所传。粗看似是。细穷则非。两义辨之。一
准问以验。二即文以求。准问验者。若众品前
与众品后广略别者。便应两处别问别答。何
缘略中与广为问。广文之中与略作答。然三
告下迦叶广问。如来广答广答未竟。忽尔中
分。前略后广。不亦枉乎。三告已下并问通答。
明是一分。非别广略。又若六分。一次第说。是
则应在纯陀章初。并问使托。然后并答。不应
纯陀哀叹章后方始为问。纯陀哀叹二章之
后。别为问答。明知与前分齐全别。不得相从
合为六分。若使纯陀哀叹所辨。与后义异。不
得一处并问并答。三告已后并问并答。明是
一分。不得与前合为六分。准问如是。次须即
文验其是非。就前所立六分之中。初分明果。
第二分中辨明缘因。粗有此相。若言二十五
有已下至后众品。通皆明其佛性正因。是义
卷一 第 629c 页 T37-0629.png
不然。如下文中辨明菩萨。见难见性。解字半
满。未发心者得为菩萨。于众无畏。处在浊世。
不污如华。处在烦恼。烦恼不染。观察三宝。得
不坏众。为诸生盲作眼目导。此答九问。皆明
菩萨缘因之行。云何得名佛性正因。又如下
说。如来现化如迦邻提。日月岁星。佛为船师。
佛舍生死。如蛇脱皮。佛示多头。说如初月。此
答八问。皆明如来现果作用。云何得名佛性
正因。人复释言。虽辨此义。宗显佛性。故名正
因。文既不说。云何得知。尔许经文偏显佛性。
是大难解。又若此等实不论性。而言显性。纯
陀哀叹。实不辨因。应名显因。三告已下实不
说果。应名显果。然说果处不可名因。说因之
处不可名果。不说性处。云何强抑令使说性。
良以世人不识其文。妄为此判。六分科文。大
过在斯。人言众品广前现果。是亦不然。云何
不然。下众品中。具答七问。答初一问。明佛常
住。可使名果。答后六问皆明因行。云何得名
广前现果。又言师子迦叶二品广前正因。是
亦不然。准下问答。后迦叶品乃明如来德用
善巧。能益阐提。非为显性。云何得名广前正
因。以斯验求。六分定非。次显正义。此经始终
文别五分。备如前判。上来序分此极哀叹。第
二开宗显德分也。三告已下是其第三辨修
成德。若能知此是名沙门婆罗门下。是其第
四破邪通正。第五一分如来灭度。人天大众
阇维供养。外国不来。五中初分化益方便。中
三正益。末后一分化讫取灭。中间三分正化
益中益人有三。文别有四。细分有六。益人三
卷一 第 630a 页 T37-0630.png
者。化益凡夫声闻菩萨。是其三也。文别四者。
从初讫尽星喻已来。化益声闻令其学大。故
下文中多明如来破小归大。二譬如日出众
雾除下。化益凡夫令入佛法。故下文中多明
化益三罪人等令入佛法。三圣行已下化益
菩萨。故下文中纯明菩萨所修所證。四迦叶
品下尽陈如品。化益凡夫。故下文中明化阐
提诸魔外道令入佛法。细分六者。前第二中
相别分二。从初极尽大众问品。多明化益有
罪凡夫。令离三罪趣入佛法。现病一品。多明
化益有苦凡夫。现通说法。令其离苦。第四重
明化益凡中。相别亦二。初迦叶品。明化阐提
令信佛法。陈如品中。化魔外道令归佛法。通
馀说六。中间三分益人如是。就初开宗显德
分中四句释之。一辨开宗显德之义。宗谓常
果。开有二种。一者拂应显真名开。二者破小
显大名开。纯陀章中拂应显真。名为开宗。哀
叹章中破小显大。说为开宗。良以常宗。昔为
无常化迹所隐。故须拂应显真以开。昔为小
乘言迹所覆。故须破小显大以开。二就人辨
开。人有二种。一是所寄。二是所为。所寄是
佛。所为众生。所为众生身有常性。惑障所覆。
而不觉知。犹如贫女宅中宝藏莫能知者。今
欲即忘显真令入。但就妄辨真理。在难彰故。
寄佛以开。虽说佛常。意显众生身有常性。令
其趣入。三对人辩开。人有二种。一圣化所对。
影响之流。二圣化所为。当机之众。纯陀文殊
是其影响。诸比丘等无常学人是其所为。所
为智劣。分外常义不能咨启。是故先于纯陀
卷一 第 630b 页 T37-0630.png
章中。对其影响。开示常法。因前开宗。诸比丘
等。于常法中渐能悟入。故哀叹下对其所为。
广解常义。四分文解释。纯陀章中对其影响。
开示如来菩提报常。哀叹章中对其所为。显
明如来涅槃法常。此二何异。而须别论。通释
是一。一切诸德寂名涅槃。虚通无碍悉名菩
提。随相别分。非无差异。异有三种。一因果分
别。因名菩提。菩提是道。因中所行通人趣果。
故悉名道。果名涅槃。涅槃是灭。至果舍修。无
为安寂。故悉名灭。二行断别说。一切行德悉
名菩提。一切断德齐称涅槃。三就性净方便
别论。如下文说。生因所起方便之果。悉名菩
提。了因所显性净之果。说为涅槃。今依后门。
方便报粗。为是先明。性净法细。故在后辩。问
曰。此经涅槃为宗。今以何故宣说菩提。释言
分相。菩提涅槃两门各别。若据摄相。互得相
成。今据摄相。故说菩萨。亦成涅槃。亦可此经
具明菩提涅槃常果。经初题言大涅槃者。名
不尽法。且举一边。不具言耳。纯陀章中义二
文三。言义二者。一明如来真身常住。二明如
来应身无常。问曰。真常昔来隐覆。今可须开。
应是旧化。昔来恒见。何劳说乎。释言应身虽
是旧化。昔来言实。今方言应。是故须辩。又复
权隐导引化废。故须明应。明佛真常。欲令众
生趣入无为。显佛应灭。为使众生同厌有为。
文别三者。初佛对纯陀开真辨应。二纯陀白
佛如是如是诚如圣下。纯陀对文珠广显前真。
三从光照文殊已下。佛对纯陀广显前应。前
中初因纯陀献供。明佛应受。实则无待无差
卷一 第 630c 页 T37-0630.png
故常。二尔时大众闻佛世尊普为已下。因纯
陀请住。明佛应灭。实即不迁。无为故常。前中
初因纯陀启请。略开常法。二纯陀白佛二施
无差不然已下。因纯陀设难。广解常义。就初
段中。先请。后答。请中初先标列请人。尔时会
中彰其所在。有优婆塞标别其人。此实大圣
示居始学导引不及。是拘尸城出其住处。工
巧之子彰其种姓。名曰纯陀。辩其名讳。与其
同类十五人俱。兼列其众。问曰。此等是上所
列优婆塞不。释言非是。云何知非。前从远来。
此是旧众。又复向前优婆塞等。已辨食具。献
佛不受。今此纯陀未有施设。下蒙佛许。方始
备辩。故知不同。若非前众。向前序中。何故不
列拘尸旧众。不列者多。何独责此。下正为请。
为令世间得善果故。意业方便。菩萨悲深。凡
所施作。无不为物。故今献供。为世得善。善谓
善因。果是乐果。纯陀自献。云何令世得善果
乎。由献成佛。化他同己。故令得之。舍身已下
身业方便。威仪有四。行住坐卧。今舍坐仪。进
诣佛所。从座而起显其舍相。偏袒右肩示有
所作。右膝著地释有三义。一右膝有力。跪能安
人。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二右多躁动。著地
令安。故坐禅人右手右足皆令在下。合掌向
佛为专其心。悲泣堕泪求佛哀怜。悯世长苦。
伤己沈溺。并缘佛去。所以悲泣。顶礼佛足显
己虔至。顶是己尊。足是佛卑。以尊接卑。显敬
之极。而白佛下口言正请。先请受供。如刹利
下请佛说法。我今所供虽复微下重请受供。
纯陀因前大众献供。如来不受。故先请供。请
卷一 第 631a 页 T37-0631.png
供为福。求智依法。故次请法。前虽请供。惧畏
如来同上不受。故复重请。前请供中。初先为
他我等从今无主已下第二自为。就为他中。
先请受供。后显所为。文显可知。就自为中。先
彰所为。后请受供。文之左右。明所为中句别
有八。初六无人。次一无法。后一结求。从今无
主。无离恶处。言无亲者无集善处。对先有佛。
故说从今。无救无护明无主失。现恶无救。当
恶无护。无归无趣明无亲失。始无所归。终无
所趣。此六无人。贫穷饥困明无善法。欲从如
来求将来食。结己所求。以从今后无主亲等。
故从如来求将来食。供佛期果。说之为求。当
来佛果济己虚乏。就喻名食。又是现在施食
家果。从因名食。上明所为。唯愿已下结请受
供。唯是专义。专求受供。故曰唯愿。食竟取灭。
名后涅槃。纯陀今者非直献供。亦欲请住。何
故言中听佛涅槃。事不并说。且乞受供。蒙受
供已然后请住。又复纯陀为佛将灭。最后献
供不得请住。若请佛住不得为灭。请佛受供。
下次请法。初先自为。拯及已下第二为他。与
前左右。就自为中。初喻。次合。唯愿已下结请
令说。喻中六句。如刹利等。是第一句。喻于自
己求法之人。刹利王种。婆罗门者。净行高良。
毗舍中庶。首陀杂役。此四性中。趣举一种贫
者为喻。不具取四。人言举此。为欲要请。佛若
说法。我同刹利及婆罗门。佛若不说。我即同
于毗舍首陀。若尔世人可得天雨。即名刹利
及婆罗门。不得天雨。便为毗舍及与首陀。义
无斯理。以贫穷故是第二句。喻已所乏。远至
卷一 第 631b 页 T37-0631.png
他下是第三句。喻昔所作。纯陀昔日舍邪归
正。邪正疏异。故名为远。归投佛法。名至他
国。行因资果。名役力作。得好已下是第四
句。喻己所有。无诸沙下是第五句。喻已所无。
唯悕天下是第六句。喻己所求。合中不次。而
复不尽。先合后三。却合初二。故云不次。第三
不合故言不尽。先合第四。言调牛者。牒举前
喻。喻身口七。合之显法。此明有行。纯陀先来
为优婆塞。除身三邪。离口四过。是其七也。良
田平正。牒举前喻。喻慧显法。此明有解。纯陀
先来修习小解。能为大因。故名为田。正解不
邪。称曰平正。通则过去所修大解。斯名智慧。
次合第五无诸沙等。牒举前喻。喻除烦恼。合
以显法。纯陀昔来所断见惑。如彼沙卤。所断
修惑如草株杌。亦可所断四住之地如彼沙
卤。四住所起如草株杌。世尊已下合第六句。
我今身有调牛良田牒前第四。除去株杌牒
前第五。求法依此。所以牒之。唯悕已下正合
第六。如来合天。甘露法雨合前雨也。约喻名
法。名甘露雨。四姓我是合第一句。贫法财宝
合第二句。上来合竟。唯愿哀悯除断我贫。结
请令说。上来自为。下明为他。拯犹济也。因说
广济。名拯无量苦恼众生。下重请供。我供虽
少。谦己供微。如下文说饭唯八斛。故言微少。
所奉虽少。望得广充。辨少兼多。是以言虽。问
曰。纯陀下为如来。庄严处所。令三千界如安
乐国。应堪多辩。何故微少。释言。纯陀实能多
辨。为欲寄少。显示如来不思议力。令众归信。
故下大众见此神变。皆大欢喜。冀得充足。如
卷一 第 631c 页 T37-0631.png
来大众申己广意。冀犹望也。望以此食充足
佛众。如维摩诘取饭一钵望充一切。为此言
者。欲使如来遂己心愿。演少为多。令诸大众
睹佛神变。欢喜信乐。我今无主无亲已下请
佛哀受。此还牒上无主亲等请佛怜悯。求佛
深怜。乞同罗睺。罗睺是佛生身之子。慈爱深
重。诸怜众生。多取为类。下佛答之。尔时世尊
举酬答人。一切种智无上调御。举酬答德。于
一切法种别而知。名一切智。自调调他。调御
中极。名无上调御。别即种智。是能说德。无上
调御是受供德。自调心故。能受物养。通则义
等。一切智故。能为说法。能受其供。并知说
时。及与受时。无上调故。能调众生。为之说
法。为之受供。告纯陀下明酬答词。先总叹
善所请事好。是故言善。哉是助词。由请契当。
重言以叹。下正答之。先许说法。后许受供。何
故与前请词不次。良以纯陀意专献供。故先
请受。佛意在法。故先说法。我今为汝除断贫
穷。对上请中唯愿哀悯除断我贫。由说得果。
故断贫穷。此明所去。无上法雨雨汝身田。对
上请中唯悕法雨。依前身口七支授法。名雨
汝身。依前智慧良田授法。名雨汝田。约喻名
法。是故名雨。由说起彼法身种子。名生法芽。
此明所与。许受供中。汝今于我欲求寿等。牒
其所求。名前所求。将来之食为寿命等。我当
说下正许受供。由佛受供令彼得果。是故云
施。常田植福。得报不迁。是以言常。寿命色等
是其果体。现在施食能令受者得其寿命。色
力安辩。五事利益。故于未来还得此果。何以
卷一 第 632a 页 T37-0632.png
下释。初先徵问。问有两意。一问行因。自能得
果。我以何故云言施汝。二问五果。是有为法。
我以何故言施汝常。下别释之。先解施常。释
意如何。由我常故。能施汝常。然今文中但解
佛常。佛常既成。彼常自显。不劳更辩。问曰。何
不望直就彼所得解常。乃就佛乎。释云。彼常
当来未现。冥冥难彰。故就佛论。佛常为昔。权
迹所隐。今须拂权以显其实。故约二时无差
以显呼言纯陀。起发其心。施食有二。果报无
差。正解常义。施食有二。文少难解。若具应言
受施食人有二。翻者为欲四字成文。略去初
受。此云何知。下就受者以辩二故。果无差者。
拂权显实。随化以论。前受施时是因非果。后
受施时是果非因。因果两差。即是无常。据实。
二时无非佛果。果报无差。所以是常。问曰。上
言此段因于纯陀献供。明佛无待。故名为常。
今以何故无差释常。释言。无差犹是无待。今
昔两时并无假待。故曰无差。下辨二相。先问。
后辩。一者受已得菩提者。未成佛前。先受二
女所奉乳糜。然后成佛。阿耨菩提是外国语。
此云无上正真正道。阿之言无。耨多罗言上。
三之言正。藐之言真。三复名正。菩提名道。二
者受已入于涅槃。指今所受。上来解常。下释
施义。我今受汝最后供养。令汝具檀未来得
果。故名为施。此是法施。非馀施也。上来因请
略开常法。自下第二因纯陀设难。广解常义。
纯陀先难无差之言乖昔所闻。是以难之。如
佛所说二施果报无差不然。牒以总非。何以
故下广显不然。先自徵责。我以何故道佛不
卷一 第 632b 页 T37-0632.png
然。下举五事难破无差。成前不然。一就田为
难。第二就人。第三就身。第四就因。第五就
缘。受施是田。故先就田。田者是人。故次就
人。人必有体。故次约身。身必有本。故次就
因。身有假藉。故次就缘。此五难中例应有
三。一彰昔异今。二明今异昔。三结破无差。然
今文中有具不具。就初田中。但有前二。初彰
昔异今。先受施者烦恼未尽。断德不成。未成
种智。智德未备。未能令生具足檀者。生福不
胜。二明今异昔。后受施者烦恼已尽。明断德
成。已成种智。明智德备。令生具足。明生福
胜。三应结破。文中略无。第二人中亦应具
三。文但有二。初言先受。直是众生。彰昔异
今。前受施时生死未尽。犹是众多生死所摄。
故名众生。二后受下明今异昔。如下文中。天
有五种。一是世天。大智论中名假号天。谓世
人王名为天子。或云天王。二者生天。从四天
王乃至非想。三者净天。从须陀洹乃至辟支。
四者义天。从初地上乃至法云诸菩萨等解
达空义。故名义天。五第一义天。谓佛如来见
性穷极。名第一义佛于如是五天之中。最为
上天。名天中天。三应结破。文略无也。就难身
中文具有三。一彰昔异今。先受施者是杂食
身。约缘辩身。烦恼身者约因辩身。从烦恼生。
生烦恼故。是后边身。无常身者当相辩身。后
边简前。生死之穷。故曰后边。无常异后。迁机
未息。故名无常。二明今异昔。后受施者无烦
恼身。翻前烦恼。金刚别论。非是翻前。其身难
坏。故如金刚。法身翻前杂食之身。诸功德法
卷一 第 632c 页 T37-0632.png
集成佛身。故名法身。常翻无常。无边翻边。问
曰。纯陀难破无差成佛无常。今言如来后受施
时。法身常身无边身等。已知佛常。何须更难。
释言。纯陀道佛常者。一得不退。故名为常。非
是凝然。故得为难。亦可纯陀且纵佛常令与
昔差。今昔既差。还是无常。难意如是。三云何
下结破无差。就因难中文亦有三。一彰昔异
今。先受施者未具檀等明行未圆。六度之义
广如别章。唯得肉下彰解不具。何故五眼乃
名为解。于五眼中佛慧法眼。是智解故。五眼
之义亦如别章。于五眼中。肉眼为始。天眼为
次。慧眼第三。法眼第四。佛眼第五。于此五
中。肉眼先有。故云唯得。馀四修起。尔时未
得。就未得中。天眼凡法。今废不论。馀三圣
智。今此辩之。就此三中。从下向上。应当说
言未得慧眼乃至佛眼。今此文中。从上向下。
是故说言未得佛眼乃至慧眼。越法名乃。此
约三乘别教言耳。据实菩萨亦分具五眼。二
明今异昔。后受施者已具檀等明其行圆。以
此诸度修在菩萨。成在佛故。具佛眼等彰其
解具。就圣眼中从上向下。故云具佛乃至慧
眼。天肉不论。三云何下结破无差。就缘难中
文亦有三。初言先受入腹消等彰昔异今。二
后受已下明今异昔。无五果者。无食所成色
力寿等五事果也。三云何下结破无差。下佛
释难。与问不次。初先就身释成无差。第二就
因。第三就人。第四就田。第五就缘。身是德
体。故先就之。身必有本。故次就因。身能成
人。故次就人。身能受供。故次就田。身有假
卷一 第 633a 页 T37-0633.png
待。故次就缘。就此五中例应有三。一彰昔同
今。二明今同昔。三结成无差。然今文中有无
不等。就初身中但有前一。无后两句。文显可
知。第二因中亦应具三。文中但有第一第三。
略无第二。就初段中。释难不尽。云何不尽。向
前难中。言先受施。六度不具。五眼不足。今但
释眼。六度不论。就五眼中但释佛眼。馀四不
解。故云不尽。一义既通。馀类可知。故不具
释。云何得知偏释佛眼。照见佛性。是佛眼故。
文中初言未见佛性。名烦恼身杂食身等。约
前显实。亦得名为约果显因。显之云何。未见
佛性名烦恼身。杂食后边。无常身故。向前宣
说。无量劫来无有食身烦恼身等。明知我于
无量劫来已见佛性。已见性故。先有佛眼。菩
萨尔时受饮食下约真显应。显之云何。实则
如来无量劫来已是常身。已见佛性。而言尔
时受饮食已入金刚定。始见佛性。得菩提者。
明知是应。是故我下结成无差。良以今昔同
见性故。二果无差。第三人中。文具有三。初言
尔时破坏四魔。彰昔同今。烦恼阴死及与天
魔。是其四也。破烦恼魔。离生死因。破坏天
魔。离生死缘。破阴破死。离生死果。破此四
魔。故非众生。二今入下明今同昔。三是故下
结成无差。第四田中文亦有三。初言尔时虽
不广等彰昔同今。释难不尽。向前难云。前受
施者烦恼未尽。未成种智。未能令人具足檀
度。然今直释。有智便罴。馀皆不论。此明如来
前受施时。虽不广说十二部经。先已通达。是
故我先具一切智。十二部经下当具辨。二今
卷一 第 633b 页 T37-0633.png
入下明今同昔。三是故下结成无差。第五缘
中亦应具三。一彰昔同今。二明今同昔。三结
成无差。今有前二。略无第三。初中如来于无
量劫不受饮食。正显其实。为声闻下拂权显
实。先举昔权。言受难陀难陀波罗所奉乳者。
昔有二女。长名难陀。少名难陀波罗。共牧千
牛。于一时中。搆千牛乳用饮百头。复搆百头
用饮十头。复搆十头用饮一头。搆一牛乳。煮
以为糜。糜在空中七尺而沸。女见奇异。不敢
自食。用上树神。佛在树下。二女不知。到已遇
见。遂即奉献。故今举之。上来举权。即是显
应。我实不食。拂之显实。我今为下是第二段
明今同昔。为于此会受汝所奉。应同昔也。实
亦不食。真同昔也。问曰。应身为一向食。亦有
不食。佛化种种非是一向。如转女身经说佛
应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藏。无大小便。无出
入息。凡所受食持至十方。施诸大会。自无所
食。故知应身亦有不食。今据一化。且言食也。
自下第二因纯陀请住。明佛应灭。实即不迁。
无为故常。纯陀先请。如来后答。请中有二。一
众推纯陀以为请主。二纯陀喜下为众正请。
前中初先总明众喜。尔时大众举欢喜人。闻
佛普为大会受供。明喜所由。欢喜踊跃正明
欢喜。喜有二意。一纯陀献供。普为大众。如
来今受。众则有分。所以欢喜。彼成时能度我
故。二纯陀为众献奉供养。如来为受。为众请
住。佛亦应留。豫望佛住。是故欢喜。二同声下
别显喜意。别中有二。初尽长行。显初喜意。下
有四偈显后喜意。前长行中初叹后归。善哉
卷一 第 633c 页 T37-0633.png
叹也。南无归也。以其所成檀行可尚。故众同
叹。所成可伏。故众同归。叹中初言善哉希有。
是总叹也。汝今立下是别叹也。别中有四。一
准德验字。叹名不虚。二叹得名利。三叹愿满
足。四叹成五难。于初段中别有四句。一叹名
不虚。二言纯陀下释其名义。三汝今建下彰
其实德。如地经中十波罗蜜有大义利。同名
大义。纯陀献佛。成就檀度。名建大义。四是故
下就德结名。能立大义。故名纯陀。问曰。纯陀
所建大义。今时始立。名字先有。今云何言从
义立名。名曰纯陀解云。贤圣所有名字。虽是
父母生时建立。冥与德会。如维摩诘名无垢
称。如须菩提名曰空生。如是等也。自下第二
叹得名利。由佛受供。美响遐布称得大名。由
得名故。众皆归从。成摄他行。说得大利。自下
第三叹其愿满。纯陀过去迦叶佛时曾起供
佛。摄功德愿。彼愿今遂。名德愿满。又于现在
起供佛心。亦是纯陀摄功德愿。此愿得遂。名
德愿满。自下第四叹成五难。甚奇纯陀。总以
标叹下别显之。何者是五。一人身难得。二佛
世难值。三信心难生。四经法难闻。五后供难
成。生在人中是初难也。下举馀四。复得难得
无上之利。总以标举。于人身上更得四难。故
云复得。人身世利。后四出世名无上利。下别
列之。于中先明佛出世难。如优昙华世间希
有。喻说彰难。此方名为灵瑞华也。轮王出世。
此华乃现。名世希有。佛出世难。合喻显难。下
约此佛明后四难。差别可知。以此皆于难出
佛边而成就故。所以极难。上来叹竟。下归命
卷一 第 634a 页 T37-0634.png
中。初归纯陀供佛之行。虽受人下归命纯陀
供佛之心。行能度物。故归其行。心专为物。故
归其心。前归行中。初法。次喻。后合。下结法
中。初言南无纯陀。是归命词。梵言南无。此言
归命。诚心归命。重言显之。汝已具檀。出所归
事。喻中如月乃至无翳。喻前所归。秋月正喻
纯陀之身。十五日夜喻佛灭时。净满无翳喻
成檀行。一切众生无不瞻仰。喻上能归。合中
初言汝亦如是。合上如月净满无翳。而为我
下合一切生无不瞻仰。下牒结之。先牒前法。
佛受汝供令汝具檀。牒上所归。南无纯陀牒
上能归。是故已下合之同喻。是汝具檀。故说
如月。众咸归汝。故说一切无不瞻仰。下归纯
陀供佛心中。南无纯陀。归命之词。虽受人下
出所归事。虽受人身心如佛心。正出所归。身
劣心胜。举劣兼胜。是故云虽。佛心为物。纯陀
亦尔。是故云如汝真佛子。叹人显心。心如佛
故。终能绍继。名真佛子。如罗睺罗。类以显
之。纯陀是佛法身之子。罗睺是佛生身之子。
子义不异。是以言如。自下第二显后喜意。推
为请主。偈请之中。初之一偈推为请主。第二
一偈正劝令请。第三一偈彰请所为。为留佛
住。身口益物。第四一偈结劝令请。初中上半
叹其人尊。以人尊故堪为导首。为众启请。所
以叹之。解有两义。一约纯陀内心以释。纯陀
之心为物如佛。是故虽复生在人趣。已超第
六天道之上。二约纯陀请德以解。佛初成时。
初禅梵王请佛说法。纯陀今者请德同彼。是
故虽复生在人中。已超第六他化天上。我及
卷一 第 634b 页 T37-0634.png
一切今故稽首推为请主。第二偈中。上之半偈
举佛灭事。下之半偈正劝令请。第三偈中。上
之半偈为留佛住身业益物。演说已下半偈
之文。为留佛住口业益物。无上甘露是大乘
法。为佛智者之所称赞。愿住演说。第四偈中。
上半明其不请有损。解有二义。一现在悲苦
身命不全。二流转生死慧命不全。下之半偈
结劝令请。此偈须记。纯陀下还述此为请。
上来大众共推纯陀以为请主。自下第二纯
陀为请。于中初明纯陀心喜。彼何故喜。还有
二意。一蒙佛受供。成檀故喜。二准前类后。望
留佛住。所以生喜。文中初法。次以喻显。父母
卒丧忽还活者。解有二义。一就檀行以释还
活。供佛善根可尊可重。如世父母。佛前不受
人天供养。名为卒丧。今受纯陀所奉供养。如
似还活。二就佛解。佛如父母。向前唱灭。名为
卒丧。纯陀今者准前验后。望留佛住。说为还
活。下合可知。次以身礼。下以口请。偈言巧
妙。少字之中能摄多义。故以偈请。于中偈有
十八行半。判以为二。初十偈半庆前所得。下
之八偈启请于后。对前大众叹成五难。所以
庆前。对上大众四偈推请。所以请后。此二即
显喜中二意。问曰。纯陀今为请住。直请便足。
何劳庆前。欲使如来述后同前。故须庆前。于
中初偈庆得人身。快哉获利。庆喜之词。下出
所庆。善得人身。彰己所得。得身修善。故名善
得。蠲除贪等明己所离。蠲贪恚等明断恶因。
举除贪恚等取离痴。永离三恶明离苦果。依
六卷经。此离泥犁地狱之苦。今以人身胜过
卷一 第 634c 页 T37-0634.png
三涂。故言永离三恶道也。第二一偈庆得值
佛。快哉庆词。下出所庆。遇得金聚值调御师。
明己所得。先喻后法。不惧堕畜。彰己所离值
佛除痴。故离畜生。前得人身应离地狱。隐别
彰通。后值佛等亦应通离。隐通彰别。文之左
右。次一偈半庆得生信及与闻法。先彰所得。
佛如优昙。明佛希有。下对此佛明其生信。闻
法为难。值生信难。庆生信也。遇己种善。庆闻
法也。下明所离。永灭饿鬼。生信所离。信乐供
养。故离饿鬼。亦复损减修罗种者。闻法所离。
闻法除疑。故离修罗。下有七偈。庆成檀度。于
中有二。初之五偈举其所庆。下之两偈彰己
欢喜。前五偈中。初明所得。度人天下彰其所
离。前所得中。芥子投针佛出难是。明佛难值。
举佛难值。明于佛所成檀至难。先举难事。后
约显佛。我已具檀。明于向前难值佛所成檀
可庆。下明所离。度人天死总明所离。佛不染
下别明所离。于中有二。一以己檀行上求佛
果。故得度于人天生死。二一切烦恼摧破已
下。不将檀行求人天报。故得度于人天生死。
前中先明佛出生死。生世难下用己檀行。回
以求之。明佛出中。佛不染世。离生死缘。缘谓
烦恼。善断有种。离生死因。因谓业行。非想是
其三有之穷。名为有顶。佛断其种。下即亡言。
度生死流。离生死果。下以檀度愿求之中。初
明生世为人至难。举此为显难得身中所起
檀行。唯应求佛。不应求馀。彼云何难。如下文
说。舍于人身还生人中。如爪上土。值佛世下
明佛难逢。先法后喻。举此为显难值佛边所
卷一 第 635a 页 T37-0635.png
成檀行。唯应求佛。不应求馀。我今奉食愿无
上报。正愿求佛。求前不染。乃至永渡生死流。
佛名无上报。以求此报。故得度于人天生死。
下明不求人天之中。一切恼结摧破不坚。破
人天因。行檀求佛。故能破之。我于此下离
人天果。我今此处不求天人。未得不求。谓今
于此供佛所成檀行之处。不求未来人天之
身。设使得之心亦不乐。已得不受。上来五偈
举己所庆。下明欢喜。于中初法。次喻。后合。
下结可知。上来庆前。自下请后。述前大众四
偈所劝即为请也。下八偈中。初之一偈。述前
大众第一偈意。明众推已以为请主。次有两
偈。述前大众第二偈意。为之正请。次有三偈。
述前大众第三偈意。彰请所为。为留佛住。身
口益物。此亦即明圣住有益。下有两偈。述前
大众第四偈意。明众有苦。此亦即显圣去有
损。就初偈中。我得现报最胜上处。述上偈中
汝虽生人已超六天。由佛受供。得为大众摄
法上首。名得现报最胜上处。释梵天等悉来
供我。述上偈中我及一切今稽首请。次二偈
中。初至高声唱无调御。述上偈中人中胜尊
今当涅槃。明众悲苦。一切世间悉生苦恼。以
知世尊欲入涅槃。明众心苦。高声唱言世无
调御。明众口怨。道佛涅槃名无调御。不应舍
生应视如子。述上偈中汝应悯我唯速请佛。
为之正请。次三偈中。如来在僧。述上偈中久
住世间利无量众。明住身益。僧犹是前无量
众矣。演无上法。述前偈中演智所赞无上甘
露。明住口益。如须弥山安处大海。显前如来
卷一 第 635b 页 T37-0635.png
在僧之益。须弥宝成。映发大海。佛众德成。显
发大众。佛智能下显前演说无上法益。佛智
能断我等无明。除无明地。如虚空中起云清
凉。喻以显之。佛如虚空。说如起云。由断无明。
四住不生。犹如日出。除云光照。喻以显之。断
除四住。由灭无明。故如日出。除云光照。斯乃
本末互相显示。下两偈中。初偈述上第四偈
中汝若不请我命不全。是诸众生啼泣面肿。
明现悲苦身命不全。悉为生死苦水所漂。明
没生死慧命不全。后偈述上是故应见为启请
调御师。以是故者。以众啼泣生死漂故。应长
信者。对前啼泣请佛住也。众谓佛灭。所以啼
泣。佛应久住。长其常信。为断生死。对前生
死苦水所漂。请佛断也。久住于世。总以结请。
下佛答之。文还有二。一述前所庆。二不应请
下违其后请。前中先述所成五难。汝今已下
述劝令喜。前中初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总
述其言。佛出世下别述其言。上有五难。今述
其三。人身闻法略而不举。于中先明如来难
出。下约此佛明其值遇生信等难。下劝令喜。
于中初言莫大愁苦。劝苦愁心。应生踊等教
生喜心。得值如来最后供等。举上后难。成前
应喜。下违请中。文别有二。一明如来化必须
灭不应请住。二从离欲善思已下。明真常存
不应请住。前则显应。后则开真。前中有二。一
正违其请。不应请佛久住于世。二汝今观下
明化须灭。成前不应。于中初先明应须灭。彰
请不应。即为纯陀而说偈下九偈半文。明有
叵乐。成请不应。前中初言汝观佛境悉无常
卷一 第 635c 页 T37-0635.png
者。明应境界之无常也。应身分齐名佛境界。
随化示灭故曰无常。斯乃如来得大涅槃。不
舍世间常共无常。诸行性相亦如是者。以圣
类凡。五阴诸法迁流名行。同佛无常。故云如
是。正应先明诸行无常。后类于佛。今此何故
先说诸佛境界无常。后类诸行。释言。取义左
右不同。若欲知佛有为无常。举行以类。若欲
令人知行无常。举佛以类。然今化意。为使众
生因佛无常。知有为行无常可厌。故先举佛。
后类诸行。自下第二明有叵乐。成请不应。为
纯陀说。经家总举。下正说之。于中合有九偈
半文。前九广明有为多过。未后半偈结己不
乐。前九偈中明有为法五非常过。初三偈半
明其无常。次一偈明苦。次半偈明空。次两偈
半明其无我。下一偈半明其不净。空与无我。
有何差别。空是法空。无我是其众生无我。初
中约就生老病死。以说无常。初偈明其生法
无常。一切世间生皆归死。明无常宽遍。寿虽
无量要必当尽。明无常决定。生无常故。皆死
必尽。次有三句。明老无常。夫盛有衰。合会别
离。汎举世事。类身必老。壮年不停。正明老
体。盛色病侵一句明病。下一偈半明死无常。
命为死吞。当相辨死。无法常下举类显死。无
有法常举法以类。诸王自在势力无双一切
迁动。举人以类。寿亦如是。约类显死。就明苦
中。初有半偈。明其粗苦。言众苦者是其重苦。
内有生老病死等苦。外有种种逼迫等苦。名
为众苦。无际无息是其深苦。过去无际。未来
无息。下半明其生灭细苦。三界无常明苦所
卷一 第 636a 页 T37-0636.png
以。诸有无乐正明其苦。良以三界皆无常故。
三有之中悉无有乐。就明空中。有道性相一
切空者。三有六道因缘虚集。求其性相。一切
空也。假中无性名为性空。缘假亦无名为相
空。明无我中。初之二偈正明无我。下有半偈
约智显过。前两偈中。初一偈半就生死果以
说无我。后之半偈就生死因以明无我。前偈
半中。初偈正辨。后半结之。前正辨中。可坏流
动。约无常义以显无我。常有忧等。约其苦过
以显无我。忧患心苦。恐等身苦。就身苦中。恐
怖诸恶是其外苦。老病死等是其内苦。亦可
忧者是其心苦。患是身苦。此二并举。是故名
等。恐怖诸恶出其所忧。老病死等出其所患。
上来正辨。下次结之。是诸无边是总结也。是
前诸过细分广多。故曰无边。易坏怨侵是别
结也。易坏结前可坏流动。怨侵结前常有忧
等。上来就果。下就因说。烦恼所缠法说以论。
如蚕处茧。类以显之。唯是妄想烦恼所缠。故
无我体。上来正辨。何有智者而当乐此。约智
显过。下明不净。此身苦集一切不净。果体不
净。扼缚痈疮根本无利。种子不净。扼者四扼。
所谓欲有无明及见。欲界烦恼除无明见。名
为欲扼。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见。名为
有扼。三界无明名无明扼。三界诸见名为见
扼。此等四种能令众生为苦所扼。故名为扼。
如杂心释。缚谓四缚。名同四扼。痈疮是漏。漏
有三种。所谓欲有及无明漏。广如下释用此
以为身之根本。故无义利。上至天身皆亦如
是。明其分齐。下至地狱。上至天身。皆是苦
卷一 第 636b 页 T37-0636.png
集。根本无利。故是不净。上来广辨五非常过。
诸欲无常故我不贪。总结舍离。上有五过以
何义故偏言无常。无常在初。故偏说之。亦可
诸义互以相显。且言无常。上来第一明应须
灭不应请住。自下第二明真常存不应请住。
于中偈文多少不定。凡有三别。依一经本但
有两偈。依一经本有五偈半。依一经本有六
行偈。六行者是。今依解释。于中分二。前三偈
半明真常住。彰其不应请住所以。后两偈半
正劝不应。前明应中。先劝不应。后出不应请
住所以。今此先明不应所以。后劝不应。文之
左右。前三偈半明真常中。分之为四。一断集
證真。二究竟断下除苦得灭。三我渡有下明
其除苦得灭故乐。四以是缘下明其断集證
真故常。初中离欲。明其断集诸过皆断。欲过
深重。受生之本。三毒之首。故偏说离。善思已
下明其證真。善思是其趣證方便。而證真实。
正明入證。如来藏性是其真实。舍妄契真。说
以为證。第二段中究竟断有。明其除苦。今当
涅槃。明其得灭。实自久證。对今息化。始归其
实。故言今日当涅槃矣。第三段中。我渡有岸
牒前断有。已得过苦牒前涅槃。涅槃之果超
出众苦。故言过苦。下约此义以明佛乐。以过
诸苦。故于今者纯受上乐。第四段中以是缘
者。以初段中离欲因缘。證无戏边。犹初段中
善思證实。妄心分别名为戏论。得实除舍故
名为證无戏论边。下约此义明佛常住。永断
缠缚今入涅槃。离无常因。以前离欲故断缠
缚。缠有十种。谓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
卷一 第 636c 页 T37-0636.png
眠。忿。覆。此是十也。通则诸结。斯名缠矣。缚
如上辨。我无老病寿命不尽。离无常果。由前
證实。故命不尽。上来第一明佛常住。自下第
二彰请不应。于中分二。初一偈半对向永断。
诸缠缚等劝其莫思。下有一偈。对前今者纯
受上乐。劝其莫啼。前中初言我今涅槃犹如
火灭。对前文中永断缠缚今入涅槃。明己诸
过毕竟永灭。纯陀不应思如来者。对上我无
老病死等。劝其莫思。莫思如来有老病死诸
过之义。当观如来如须弥山。对前文中寿命
不尽。教其正观。正观如来常住不动如须弥
山。后中初言我入涅槃受第一乐。牒前文中
是故今者纯受上乐。诸佛如是不应啼哭。结
劝止悲。
上来第一佛对纯陀开真辨应。自下纯陀对于
文殊广显前真。又复前来佛对纯陀。以理正
教。生其常解。自下文殊反试纯陀。坚其常解。
然下纯陀对于文殊。还显向前两段中真。先
对后段。广显如来不灭之真。如来次后自当
广下。广显如来无待之真。乘言便故。从后向
前次第显之。初中有四。一纯陀乘言启请为
由。二文殊反试。三纯陀因试自申己解。四文
殊述赞坚其常解。初中有三。第一纯陀述佛前
言彰己智微。不能思佛涅槃深义。故须佛住。
二我今与下明己所解。高参上流。闻说堪受。
敢留佛住。三譬如饥下请佛深怜必为己住。
初中如是诚如圣教。总述佛语。依旧经本。向
前偈中佛劝纯陀。不应思量如来之义。故今
述之我今智微。何能思量如来深义。别述佛
卷一 第 637a 页 T37-0637.png
言。以我智微。不能思量如来涅槃。故须佛住。
第二请中。初法。次喻。后合。下结。法中明己
内有常解。故与文殊法王子等。喻中幼年初
出家者。习道未久名为幼年。常解始生名初
出家。未有常行名未受具。解常处同名堕僧
数。合中初言我亦如是。正合前喻。以佛菩萨
神通力故得在如是菩萨数者。纯陀明己在数
所以。以现佛力过去菩萨教化之力。生我常
解。故在如是大菩萨数。是故下结。是我有解。
上同菩萨堪受法故。故请佛住。第三请中。如
饥无吐。立喻请佛。佛常思化。如世饥人。愿莫
舍我。名不变吐。愿使已下约喻求佛。愿如饥
人。莫舍我等入涅槃去。第二文殊反试之中。
先呵。后教。初文殊告汝今不应发是言等。是
呵词也。明佛无常。是故不应。汝今观下是教
词也。教观如来有为无常。息其请意。汝今当
观诸行性相。正教起观。小乘法中佛是有为。
诸行所摄。若观诸行性相无常。自然知佛终归
尽灭。不应请住。如是观行具空三昧。举益劝。
由观无常。知法无性。故具空定。欲求正法应
如是学。结劝修习。欲求空法。应当如是。学观
有为性相无常。第三纯陀显己解中。初先受
前文殊所教。以理观佛。非是有为。短寿喻下
以己所知。教呵文殊。前中初言夫如来者天
上人中最尊最胜。直立道理。下约此理推验
如来。明非有为。于中初明同于有为非尊非
胜。力士喻下明是尊胜。必破有为。前中有二。
一正明如来是其有为非尊非胜。二复次文
殊为如说下重审文殊。前中有四。初如是如
卷一 第 637b 页 T37-0637.png
来岂是行者。审定其言。二若是行下纵以示
过。明同诸行。则有生灭流转之过。三我闻下
明有生灭流转之过。便非尊胜。四是故下结
呵文殊。就初段中。如是如来牒上之词。所谓
如是天上人中最胜如来。岂是行耶。审定其
言。疑问不决故言岂耶。第二段中。若是行者
牒其所立。下就显过。于中初先就佛明过。一
切行下类以显之。前中初言为生灭法。法说
明有生灭之过。譬如水泡速起速灭。喻说明
有。生灭之过。往来流转。法说明有流转之过。
犹如车轮。立喻彰过。下类显中一切诸行亦
如是者。生死诸行亦同有此二种过也。诸行
例然。佛是有为。何独不尔。第三段中。初就生
灭。明佛不得为尊为胜。如聚落下就前流转。
明佛不得为尊为胜。前中我闻诸天极长。举
凡验圣。亦得名为辨凡过圣。如四天王寿五
百岁。乃至非想寿八万劫。名为极长。云何世
尊是天中天不满百年。准凡责圣。亦得名为
彰圣劣凡。世尊既是天中之天。寿应无量。云
何命短不满百年。不满百故不得名为天中
之天最尊最胜。下就流转明非尊中。初先立
喻。如聚落主。喻佛得为三千化主。势力自在
能制他者。喻佛自在能调众生。其后贫贱人
所轻者。喻佛流转为人轻也。为他使者。反为
他化。所以下释。下合显法。世尊亦尔。合聚落
主势力自在能制伏他。同于诸行。合其福尽。
不得称为天中之天。合其贫贱为人轻也。何
以下释。即是合上失势力故。第四结中。是故
文殊勿观如来同诸行者。以同诸行。便有生
卷一 第 637c 页 T37-0637.png
灭流转之过。不得名为天中天故。莫观如来
同有为行非尊非胜。自下第二重审文殊。文
殊高人。喜有异见。故须审之。复次文殊为知
而说不知而说。审定其言。为当知佛定是有
为。说同诸行。为当不知闇心妄说。设使已下
纵以示过。设知如来同于诸行。命报短促。不
得名为天中之天。流转不定。如聚落主。不得
名为自在法王。上来明佛同于有为非尊非
胜。自下第二明是尊胜必破有为。破离四魔
有为生死。方得名为三界尊故。于中先喻。次
合。后结。喻中有三。一佛破有为喻。二如是力
士王所爱下世共尊敬喻。三所以下佛是无为
喻。初中如王有力士者。众生有其感圣之力。
为佛随从。故名为王。佛能摧破四魔强敌。名
为力士。力当千者当敌四魔。更无降者魔不
能伏。故称当千。结佛力胜。第二段中。如是
力士牒佛如来。王所爱念为世尊仰。偏赐爵
等别加敬养。第三段中。所以得称当千人者。
问前起后。是人未必力敌千者。简前起后未
必专以破障之力。当敌千人种种伎能。能胜
千者。具足种种无为功德。过千人也。故称结
之。如来下合。依前三段次第合之。合初段中。
如来亦尔合前力士。降烦恼等合力当千。更
无降者。降烦恼魔。断生死因。降伏天魔。摧生
死缘。降阴及死。离生死果。以降此四。故非有
为。是故如来名三界尊。合第二段王所爱念偏
赐爵禄。如彼已下举喻以帖。偏帖初段。以是
缘下合第三段。以是缘者牒前显后。以佛破
坏有为因缘。成就种种无为功德。成就种种
卷一 第 638a 页 T37-0638.png
无量真德。合上种种伎能胜千。故称如来应
正遍知。合前喻中故称当千。文殊不应忆想
如来同于诸行。总以结呵。上来纯陀受文殊
教。以理推验。佛非有为。自下纯陀以己所知。
教呵文殊。于中先呵。贫女下教。呵中先喻。譬
如巨富长者生子。喻凡感圣。感圣之人内有
道机。名富长者。感圣出现名为生子。相师占
之有短寿相。喻前文珠说佛有为。文殊相师
观佛名占。说佛今灭名短寿相。父母闻下喻
世轻贱。父母闻等喻明感圣道机众生闻短
不爱。知佛不能常流法化。名为不任绍继家
嗣。由是不爱。观同凡夫声闻缘觉。名视如草。
夫短寿下喻明其馀。无道众生闻短不敬。次
合显法。若使如来同诸行者。合前生子有短
寿相。亦复不为世间敬者。超合不为沙门等
敬。如来所说不变真法亦无受者。却合父母
不复爱等。以不爱故所说不受。是故文殊不
应说下总以结呵。自下纯陀以己所知反教
文殊。于中两喻。初贫女喻反教文殊。显佛无
为。后大人喻。反教文殊覆佛有为。前中先喻。
次劝。后合。喻中六句。一处苦求善喻。二止他
已下依教主解喻。三是客舍下教授令出喻。
四其产未下怀解向果喻。五于其中路遇恶已
下逢苦不退喻。六慈念已下赏解得果。喻初
中贫女喻修行人无德称贫。能生常解。故名
为女。无境安心名无居家。离善知识名无救
护。烦恼婴缠名加病苦。无法充神名饥渴逼。
访友游行。求法乞丐。第二句中止他客舍生
一子者。名佛为他。大乘教法是佛摄人所安
卷一 第 638b 页 T37-0638.png
止处。名为客舍。依教曰止。起解名生。终能结
继故说为子。第三句中是客舍主驱逐去者。
佛是舍主。教授向果名驱逐去。亦可教令舍
诠求实。名驱逐去。第四句中其产未久携抱
是儿至他国者。解生不遥名为未久。怀解在
心名抱是儿。悕心向果名为欲至。无上菩提
是佛住处。名为他国。第五句中于修行时。名
为中路。触对尘境名遇风雨。起恶招苦逼切
自身。名寒苦至。加为恶友侵害善法。名为毒
虫之所唼食。中逢小乘名经恒河。赏解求出
名抱儿渡。小乘众生共相逼劝。名水漂疾。守
解不从名不放舍。乃至为彼小乘所杀。人丧
道废。是故名为母子俱没。未必有此。盖乃假
设过分为言。纵使有此。亦须坚守。第六句中
如是女人生梵天者。喻诸菩萨赏解功德终
得菩提。上来立喻。下次教劝。于中有二。一劝
愚人一切莫说。二若正见下劝其智者定说
无为。前中文殊欲护正法勿说如来同于诸
行。劝其莫说。良以愚人心未见法。言多谬失。
是故劝其一切莫说。次教莫著。唯当自责我
今愚痴。劝舍解心。如来正法不可思议。教生
信心。是故已下结劝莫说。是如来法不可思
故。不应定说有为无为。下劝智者定说无为。
若正见者应说如来定是无为。以理正劝。何
以下释。先问。后解。由说无为。令人正解起修
趣向。名生善法。不说有为令人舍谤不堕三
恶。名生怜悯。下次合喻。前六句中。但合后
二。如女在河爱念子等。牒前第五。护法菩萨
亦应如是。宁舍身等。举法以合。以说如来同
卷一 第 638c 页 T37-0638.png
无为下合第六句。于中有二。一明得果。二明
其人得果自然。前得果中。初先正合。如彼女
下举喻以帖。何以下释。云何护下显护法相。
谓说如来同于无为。所谓同于涅槃无为。亦
得同于法性无为。下自然中。初先举法。后以
喻帖。文中可知。下教文殊覆有为中。初先立
喻。次劝。后合。喻中有六。一行修中癈喻。二
寄止下退住小乘喻。三卧寐下闻。说无常喻。
四即时惊下惧说滥佛喻。五具惭愧下正言
覆佛喻。六生忉利下覆佛得果喻。就初句中。
起修长久名为远行。行修中癈名为疲极。第
二句中。止他舍者小乘之法。是小乘人所安
止处。名为他舍。退住名止。暂停名奇。第三句
中。大解未发名卧寐中。闻说无常烧诸世间。
名室忽然大火卒起。权教忽施。所以言卒。第
四句中觉知无常滥佛之过。名即惊悟。愁虑
佛身为彼无常。权教所隐。名自思惟。我于今
者定死不疑。此以自身喻于佛身。诸佛法身
是己体故。第五句中。具惭愧故衣缠身者。佛
现无常。似若身丑。耻佛无常名具惭愧。说佛
真常隐佛无常。名衣缠身。护佛至死名即命
终。第六句中。生忉利天。喻得三十二相之果。
满八十返作大梵王。喻得如来八十种好。满
百千世为轮王等。喻得十八不共法等无量
功德。上来立喻。下次教劝。于中文有六句三
对。一邪正相对。有惭愧者不应观佛同于诸
行。明正不应。外道邪见可说如来同于诸行。
彰邪所应。二持犯相对。持戒比丘不应如是
生有为想。明持不应。若言如来是有为下彰
卷一 第 639a 页 T37-0639.png
犯所为若言有为即是妄语。明有罪因。死入
地狱彰有罪果。三心言相对。如来无为不应
说言如来有为。劝舍邪言。汝从今日应舍无
智求正智等。劝舍邪心。上来教劝。若能下合。
前六句中但合第六。文相可知。上来第三纯
陀因试自显己解。自下第四文殊述叹坚其
常解。文殊叹言善哉善哉。是总叹也。下别叹
之。别中初先约贫女喻反叹纯陀。汝今已作
长寿因缘。叹其所成。能知如来是常法等。叹
其所解。是常总也。不变无为是其别也。离细
生灭名不变易。离粗分段名曰无为。亦可如
来真身无生。名曰无为。以无终灭。说为不变。
下复约前火人之喻。反叹纯陀。汝今如是善
覆如来有为相等。叹其所说。于中先法。后以
喻帖。以是善心生忉利下。叹其所得。于中先
喻。汝亦下合。汝亦如是善覆有为。合前以是
善心言也。必定当得三十二相合生忉利。八
十种好合为梵王。十八不共无量寿命合为
轮王。不在生死合不生恶。常受安乐合常受
乐。上来四段合为第一显佛无为。自下第二
明佛无待。于中有四。一明如来身患已亡。二
佛告已下如来述赞。三因前言重明如来心
患已尽。四文殊言如是如是如汝说下文殊
述赞。就初段中。文殊初先催供反试。纯陀言
下。纯陀以理明佛无待。文殊催中。先止前言。
下正催之。止前言中如来次后自当广说。推
说归佛。佛哀叹下广显己常。名后自说。我与
汝下自相抑止。我之与汝俱覆有为。息其论
心。有为无为且共置者。止其论言。暂停非永。
卷一 第 639b 页 T37-0639.png
故言且置。下正催中句别有四。一催令速施。
二如是施下叹胜劝为。何故此施偏得为最。
解有三义。一因此施广显法化。故得为最。二
佛食此已入大涅槃。所为事大故施为最。三
如来垂灭。道众斯集。供奉宽广。故得为最。三
若比丘下举类显胜。然此汎举一切比丘比
丘尼等。远行疲极。随时给施。具檀种子。类今
亦然。不言此会。四若有最后施佛已下。举灭
重催。上来文殊催供反试。自下纯陀明佛无
待。施中四句。一呵文殊。汝今何故自贪此食
令我时施。问曰。文殊为佛催供。纯陀何故呵
责文殊自贪此食。释言。文殊为佛催供。元由
自己须食心起。自己须食。谓佛亦然。纯陀深
测。就本以呵。故云何故自贪此食。又复文殊
向前催供为佛及僧。文殊是僧。为己催食。是
故呵之。汝今何故自贪此食。道其自贪明佛
无待。二如来昔下正明无待。于中举昔苦行
以验。三汝今实谓如来已下审定文殊。四我
定知下申己所解。彰佛无待。第二如来赞纯
陀中。初对文殊印可纯陀。文殊深智明练是
非。对之述可。以显纯陀所言决定。善哉已下
正对纯陀而为述叹。纯陀如学。人多不信故。
佛述可令人归信。汝成大智正是叹词。善人
已下显大智相。入犹解也。谓解大乘经中深
义。自下第三重明如来心患已尽。何因辨此。
由向如来述可纯陀。似有爱憎。故下遣之。于
中有二。一明如来体无分别。二如国王下明
佛出过分别境界。前中有四。一因文殊反试
明佛无偏。二文殊言如来于汝及以我下。因
卷一 第 639c 页 T37-0639.png
文殊反试明佛无悦。三如来无有爱念想下
显前第二。四等视一切如罗睺下显前第一。
初中文殊先为反试。语纯陀言汝谓如来是
无为者。牒其上言。如来之身即是长寿。自述
其语。若作是下明佛悦可。纯陀答言非独悦
我亦悦一切。明佛无偏。第二段中。初文殊言
如来于汝及我一切皆悉悦可。文殊反试。纯
陀答下明佛无悦。于中有四。一总呵文殊。汝
不应言如来悦可。二夫悦可下明悦可过。过
有四重。悦可一重。倒想两重。生死三重。有为
四重。三结呵文殊。句谓如来是其有为。据后
以呵。四纵以示过。若言有为我与仁者俱行
颠倒。言佛悦可即是有为。故是颠倒。自下第
三明佛无爱。成前第二无悦可义。如来无有
爱念之想。正明无爱。夫爱念下举过彰离。先
举其过。夫爱念者总以标举。如彼已下寄喻
显过。如世母牛爱念子故。虽复饥渴行求水
草。若足不足。忽然还归到其子所。喻明世人
有爱念故。虽复行化饶益他人。若竟不竟。忽
然放舍还益所亲。佛无此念。对过彰离自下
第四举佛等慈。成上第一无偏之义。等视一
切如罗睺罗。正明等慈。如是念者是佛境界。
结德属人。
上来明佛体无分别。下明出过分别境界。于
中两喻。初喻明其近不及远。亦得名为钝不
及利。后喻明其下不测上。前中先喻。譬如国
王调御驾驷。喻佛胜出。久习胜慧名调驾驷。
欲令驴及无有是处。喻己不及。下合可知。下
不测中。先喻。后法。喻中偏明上能知下。如金
卷一 第 640a 页 T37-0640.png
翅鸟喻佛真身。升虚空者喻佛真身。住法性
空无量由旬。显證深远。此明證智。下观海者
喻佛教智。照知世间生死大海悉见水性鱼鳖
等者。喻见众生愚智差别。及见己影。喻见自
己应身随世。法中偏明下不测上。文之左右。
凡夫小智不能量者。明凡二乘不能知上。二
乘之人名之小智。我与仁者亦复如是不能量
者。明诸菩萨不能知上。纯陀道己及与文殊。
亦如向前凡夫小智不能量也。道己及与文
殊不量。类诸菩萨一切皆尔。
上来明佛心患已尽。自下第四文殊述赞。何
故须然。文殊高人。言设非理。人多从受。故赞
纯陀令人归信。如是如是印可其言。我于此
下回解归己。彰己先解。成其说是。直欲试下
拂会上言。自己久知。专为试彼。是故云直。试
汝纯陀同诸菩萨所解之事。故云试汝诸菩
萨事。由前纯陀自言己解。己与诸大菩萨齐
等。故须试之。
自下第三佛对纯陀广显前应。问曰。直尔辨
直便足。何劳说应。释言。权隐导引化废。故须
辨应。其义何也。若不明佛应身有灭。无由使
人厌舍有为。若不明佛应身受供。无由使人
成就檀行。趣入无为。故须辨应。文中有四。初
佛催供明佛有待。二尔时纯陀闻佛语已举声
啼下明应有为。三如来不欲久住已下。对前
第二明应有灭。四我今受汝所献供下。对上
第一明应有受。问曰。何故有此四段。良以翻
前成上故尔。四中前二翻上纯陀所辨二真。
后之两段成前如来所显二应。故有四段。是
义云何。向前纯陀初明如来真身无为。后显
卷一 第 640b 页 T37-0640.png
如来真身无待。今乘言便。从后向前次第翻
之。初段翻后真身无待明应有待。第二翻前
真身无为明应有为。后之两段成上如来所
辨二应。如来向前初明如来应身有受。后明
如来应身有灭。今乘言便。从后向前次第成
之。第三成上应身有灭。第四成前应身有受。
初中有二。一光照文殊身业催供。二言告纯
陀口业催供。前中有三。一光照文殊。何故须
然。上来文中纯陀辨真。文殊显应。今欲述成
文殊所显。故光照之。又复文殊前已催供。如
来今欲令其重催。是以光照。又佛大人望直
发言自为催食。于化不便。故照文殊令其先
催。然后助劝。第二文殊遇光知表。催令速施。
遇斯光者身遇光也。知是事者内心知也。知
佛灭事亦知放光为催供事。寻告已下口言
催也。先辨光意。佛现是相。不久涅槃。次劝速
施。下劝纯陀令知光意。佛放是光为催汝供。
非无因缘。三纯陀闻已悲塞默然。佛口催中
圣意慇勤。郑重至三。上来第一明应有待。自
下第二明应有为。于中纯陀先请为由。后佛
答之。请中有二。一闻如来正尔涅槃悲号啼
哭。二复白众下求众共请。一人之感未若多
人。故求众请。答中还二。一对前悲哭。劝之
莫啼。二当观已下对前请住。劝观五非。明应
有为不可久住。初先劝观空无我义。坏器已
下劝观无常。当观诸行如杂毒食。劝观其苦。
有为多过劝观不净。三十六物集成己体。名
多过患。自下第三明应有灭。文别有四。一纯
陀请。二如来答。三纯陀领解。四如来述赞。初
卷一 第 640c 页 T37-0640.png
中有二。一对前如来莫啼之言。明佛不住悲
啼难止。二唯愿已下对上如来劝观有为。请
佛哀怜为我久住。请意如何。虽知如来自厌
有为。愿佛怜我。为我等故久住于世。又复我
等有斯五过。未能舍离。愿佛慈怜久住于世
教我舍离。答中亦二。一对上后请。明为怜汝
今入涅槃。二汝今观下对上初请。明有为法
不可久住。劝令止悲。前中四句。一呵其请词。
汝不应言怜我故住。二我以怜下显己化意翻
其请词。我以怜汝。对前唯愿怜悯我也。及一
切者。对前及诸众生言也。今入涅槃。翻前久
住勿入言也。云何以怜今入涅槃。为令众生
同舍有为趣入无为。故曰怜悯。三何以下释
显怜相。我以何故今入涅槃名为怜汝。诸佛
法尔有为亦然。对问辨释。诸佛为化。法尔尽
灭。故云法尔。有为同佛。故名亦然。令诸众生
知佛法尔有为亦然。厌离有为。故名怜悯。此
与向前诸佛境界皆悉无常。诸行亦然。其义
相似。四是故下显前有为亦然之相。有为无
常。生已不住。明同如来有为无常。无常故苦
寂灭乐者。明同如来灭已为乐。下对初请。劝
止悲中。先对向前如来不欲久住之言。明有
为法多过难住。是故已下。对上文中我当云
何而不啼哭。结劝止悲。前中汝观一切行杂
劝其观苦。诸法无我劝观无我。无常不住劝
观无常。此身多有无量过患劝观不净。犹如
水泡劝观其空。是故汝今不应啼者。是有为
法。具前诸过。不可住故。不应啼泣。第三纯陀
领解之中。如是如是诚如尊教。总述佛语。如
卷一 第 641a 页 T37-0641.png
佛所说一切皆是。故曰如是。下别对之。虽知
如来方便涅槃。而我不能不怀苦恼。对佛后
劝不应啼泣。显悲难止。覆自思下对佛前答。
明己欢喜。由佛示灭。知有为过。趣入无为。所
以欢喜。第四如来述赞之中。初对向前。虽知
如来方便涅槃而为赞叹。善哉叹词。能知已
下出其所叹。汝今已下对前不能不怀苦恼
而为开解。于中有三。一明如来化必须灭。二
不应思下明佛寿命长短难测不应愁恼。三
一切法下明佛于有心不染著。令求舍离不
应愁恼。初中先喻。如娑罗娑鸟喻佛应身。春
阳月者是养子月。喻诸众生道机熟时。皆共
集彼阿耨池者。喻佛同归尽灭大池。鸟入大
池引子同入。佛入涅槃为引众生趣入无为。
下次合之。诸佛亦尔合娑罗娑鸟。皆至是处
合春阳月。集阿耨池。所谓至于尽灭之处。第
二句中不应思佛长寿短寿。以理诫劝长短
难测。故不应思。第三句中一切诸法皆如幻
者。明有虚妄。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
明佛不染在而不著。故曰方便。何以下释。诸
佛于有法皆不染。故曰法尔。以不著故今入
涅槃。不应愁恼。上来第三明应有灭。自下第
四明应有受。于中有二。一佛许受供催令速
施。二纯陀奉命归家辨供。前中复二。对上纯
陀自为之心许为受供。二汝若为生作福田
下。对上纯陀为他之心催令速施。前中我今
受汝所献。正许受供。为欲令汝渡生死者。明
己受意。若诸人天于后供下叹益劝为。谓得
如来不动果报。何以故下释得所以。以我是
卷一 第 641b 页 T37-0641.png
生良福田故。供者皆得。对为他中。汝欲为生
作福田者。举其所求。速辨权施。就明纯陀办
供之中。句别有三。初言为生得度脱故。低头
饮泪。强抑哀情。若不供佛求度生死。徒悲无
益。故须强抑裁己哀情便泪不堕。名为饮泪。
二白佛下领佛前劝。明己现在不能思量佛
寿长短。于中先明当来能知。我等今下明现
不知。此名如来应化示灭以为涅槃。真身当
住为非涅槃。若我成佛堪为众生作福田时。
知佛化灭名知涅槃。知真常存名非涅槃。现
在未知如来化灭。故言我等不能思量如来
涅槃。亦不知佛真身常住。名非涅槃。三尔时
下辞佛辨供。纯陀献供。须人教示。故与文殊
相随而去。
上来第一对其影响明菩提报常。自下第二
对其所为明涅槃法常。于中初先动地为由。
时天龙下比丘哀请如来为说。前中有三。一正
明地动。二动有二下汎明地动大小差别。三
从兜率下明动所为。就初段中。其去未久明
地动时。是时大地六种动者。正明地动。地动
有六。如地经说。一动。二涌。三起。四振。五觉。
六吼。乃至梵世明动分齐。第二段中先举二
数。次列两名。或有地动是小动也。或大地动
是大动也。依如地经动别有三。谓动遍动等
遍。动也一处动者直名为动。前后次第周遍
动者名为遍动。一时遍动名等遍动。今摄为
二。初直动者名之为小。遍及等遍说之为大。
下广辨之。句别有五。第一就动以辨大小。动
如车掉。第二就吼。地中出声。三就振起。振则
卷一 第 641c 页 T37-0641.png
下去。起如面起。第四就涌。涌如泉沸。第五就
觉。令人觉知。文相可解。此集经者所分别耳。
第三段中。初集经家汎明所为。如来八相成
道之中。且就六相以明所为。一从兜率下阎
浮时。二初生时。三出家时。四成佛时。五转法
时。六涅槃时。上生兜率及住胎中二时不论。
今日已下地动声中自辨所为。故下文言人
非人等闻是语已身毛皆竖。自下第二比丘
哀请佛为宣说。于此分中。义二文四。言义二
者。一明如来三事涅槃。二时诸比丘闻佛世
尊定涅槃下明四法实。义言文四者。一诸比
丘等哀请为由。二佛告比丘莫如凡夫诸天
人下。如来为说三事涅槃。三诸比丘闻佛世
尊定涅槃下。比丘重复哀请为由。四佛告比
丘谛听已下。如来为说四法实义。第一段中。
初明大众睹相悲哀。先举悲人。闻是语已悲
哀所由。谓闻向前地动声中。今日如来将入
涅槃如是大动。身毛已下正明悲哀。先身后
口。下请佛住。于中有二。一举如来去住损益
求请如来。二偈后长行举圣去不应徵请如
来。前中偈有十三行半。分之为二。初十一偈
半明圣去有损。末后两偈明圣住有益。损中
有四。初四行半明己无救。次有四偈彰己无
依。次有一偈举圣去不还成前无救。下有二
偈举佛放舍成前无依。第一段中初有二偈
明无救者。后两偈半明无救损。无救者中。初
有半偈自宣己心。次有半偈明无救者。后之
一偈彰己悲苦。无救损中。初法。次喻。后合。
下结。贫穷无救是法说也。贫无善财。恶无救
卷一 第 642a 页 T37-0642.png
护。犹如下喻。众生下合。是故下结。其次四
偈明无依中。初偈明无功德所依。先喻。后合。
我等合人。失萨合前。国无君主及法味者。合
前饥饿。第二一偈明己悲苦。先法。后喻。第三
一偈无慧所依。大仙涅槃佛日坠地。无所依
人。法水枯涸。无所依法。我等定死。明无依
损。慧命不续故名定死。第四一偈明己悲苦。
先法。后喻。其次一偈举佛不还。成无救中。初
之半偈举佛不还。后之半偈彰己无救。其次
两偈举佛放舍。成无依中。初有偈半明己悲
苦。后之半偈怨佛放舍成已无依。上明去损。
下彰住益。初一偈半明佛住世令人离苦。初
偈立喻。后半合之。如来通光合前三句。能除
我苦合后一句。下有半偈明能生善。先法。后
喻。自下第二明去不应徵请如来。请别有五。
两义名之。一约所化以别五请。别之云何。一
所化有本请。二所化堪受请。三所化未出请。
四所化未齐请。五所化迷惑请。二就能化以
别五请。别之云何。一明如来有始无终请。二
有怖未除请。三所作未讫请。四所为未等请。
五未同慈导请。第一请中。初喻。次合。唯愿已
下结请佛住。喻中如王喻佛如来。生育诸子
喻诸比丘。从佛化起故言生育。道机不邪名
貌端正。圣心慈怜名常爱念。劝教三学名教
伎艺所习皆成名悉通利。此喻有始。下况无
终。佛舍灭度令诸比丘为其变易生死所切。
名为将付魁脍令杀。下次合之。我等今日为
法王子合前王子。蒙佛教诲合教伎艺。已具
正见合悉通利。亦可合前形貌端正。此合有
卷一 第 642b 页 T37-0642.png
始。下合无终。愿莫放舍反合付杀。如其放舍
顺合付杀。结请可知。第二请中。初明如来有
畏未除。若使已下请住除畏。前中先喻。有人
喻佛。善学论者喻自知法。复于此论而生畏
者。惧他不信。下次合之。如来亦尔合前有人。
通达法者合学诸论。所谓通达大乘诸法。于
法畏者合于此论而生怖畏。畏人不信堕于
地狱。下请住中。若使如来久住于世说甘露
味充足一切。请住说法。名大乘法以为甘露。
如是众生则不复畏堕地狱者。明说利益。谓
于如是所化众生。如来不复畏其不信堕于
地狱。第三请中。先喻。后合。喻中如人初学作
务为官所收闭囹圄者。喻佛化始随物在。有
有人喻佛。本在因时始习化人。名学作务。感
圣之机名之为官。感佛在有名官所收。恒随
不舍名闭囹圄。古旧方狱名为囹圄。有人问
下喻化未讫不得自安。有人问之汝受何事。
假问起发。同行之流名为有人。问佛在于三
有所以。名受何事。答曰我今受大苦者。假答
显德。为物辛劝名受大苦。若其脱下喻明化
讫方得受乐。下次合之。世尊亦尔合有人也。
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合初学作为官所收。我
等今者未免生死云何如来得受乐者。合有
人问汝受何事答言我今受大苦恼。我未出
苦。佛今正应为我受苦。云何舍我自受安乐。
若脱受乐。略而不合。第四请中文别有三。一
明如来所为不等。二如来于法应无悭下以
理责佛。三唯愿下结请佛住。初中先喻。医王
喻佛善解方药。喻佛能知大乘秘法。偏教子
卷一 第 642c 页 T37-0642.png
者喻教文殊。不教馀者。喻佛不教诸比丘等。
下次合之。如来亦尔。合医解药。独以秘藏偏
教文殊。合以秘方偏教其子。遗弃我等合不
教馀外受学者。第二责中。初明如来于法无
悭责同世医。后明如来于人无偏责同世医。
前中初言如来于法应无悭者。量圣异凡。以
理测寻。未敢专决。是以言应。如彼医王偏教
子等。责圣同凡。后中初言彼医所以不能普
教。情存胜负。简凡异圣。如来之心终无胜负。
量圣异凡。何不见诲。责圣同凡。第三结请。文
显可知。第五请中。先喻。后合。喻中譬如老少
病人。比丘喻己离善行险彰己迷惑。更有人
等喻佛如来应见示导。异人喻佛。见之怜悯
喻应怜已。即便示等喻应教已。合中初先合
己迷惑。我亦如是是总合也。所谓下别。唯愿
已下约前异人请佛示导。唯愿示我甘露正
道。请佛说法。无上涅槃能除热恼。故曰甘露。
约喻名法说为正道。久住世等请佛不灭。然
此二请。下佛对之有顺有违。宜审记之。
大般涅槃经义记卷第一
应永三年十月日以劝修寺大经藏本誂弘
清阿阇梨书写了。
法印权大僧都 贤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