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204a 页
No. 1523
《大宝积经论》卷第一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 归命世间救,
苦海度彼岸,
大悲降魔怨,
我释宝积经。
庄严十六种,
真实微妙义,
欲令法久住,
自利利他故。」
问曰:汝欲释宝积经,应先释此法。问:以何
义故,名为宝积?
答曰:大乘法宝中,一切诸
法差别义摄取故。所有大乘法宝中诸法差
别相者,彼尽摄取义故,名曰宝积。一、聚;二、
积;三、阴;四、合和,义一名异。是中一切大乘法
中,如来为诸菩萨十六种相差别说法。何者
十六种相?一、法邪行相,如是菩萨行邪行已,
名为行邪行相。二、正行相,如是菩萨行正行
已,名为行正行相。三、行正行利益相,菩萨住
正行已,名法行等行善行。四、行法行诸相差
别。五、于诸菩萨所生慈心相,为令生敬重心
行说相故。六、菩萨住正行,学戒相故。七、声闻
戒与菩萨戒中说优劣胜如相故。八、菩萨善
学菩萨戒已,能与世间智等饶益他行差
别相故。九、受彼菩萨藏时,教修声闻戒相差
别。十、不善学沙门相差别故。十一、不学沙门
相差别故。十二、住假名行相差别故。十三、住
真实行相差别故。十四、如来方便化度众生
相差别故。十五、说微密语相差别故。十六、于
菩萨藏中得教诲已,善信有益相差别故。大
卷一 第 204b 页 T26-0204.png
乘经中如来为诸菩萨说如是等十六种相
差别法故,彼法门中此一切诸相现所说故,
彼大乘法宝中所有诸相尽摄取故,此妙法
门名为宝积。
问曰:云何彼大乘正法宝中所
有诸相,而此法门中所摄取成?
答曰:「迦叶!有
四法退失智慧」如是等,黑朋所摄八种四句,
摄邪行相差别故。「迦叶!菩萨有得四大伏藏」
如是等,六种四句所摄正行利益相差别。如
是此诸二十二四句,具说染净退益之事。「迦
叶!名菩萨者,非但名字名为菩萨」如是等,
有三十二种相差别应知。「迦叶!菩萨功德无
量无边,我当以譬喻演说」如是十九喻所明
诸相差别应知。「迦叶!菩萨欲学此大宝积经,
乃至其灯明者圣慧根是,其黑闇者诸结业
是,是名住正行中摄诸戒相差别应知。迦
叶!譬如种在空中而能生长者,从本以来无
有是处,乃至能出无量百千声闻辟支佛报」
如是等,明声闻戒喻,菩萨戒中胜劣相差别
摄故应知。「尔时世尊复告大迦叶言乃至从
本以来毕竟净故」如是等,摄取世间出世间
智饶益他行事差别相应知。「迦叶!汝等观
内莫外逃走乃至出家人有二种病。何等为
二?一者怀增上慢而自伏心,二者坏他发大
乘心」如是等,摄取受彼菩萨藏时教修声闻
戒相差别应知。「迦叶!沙门沙门者,以何义
故名为沙门?复云何沙门?迦叶!有四种沙
门乃至如是普明,是名菩萨速疾法通」如
是等,摄前三种沙门不善学沙门相差别应
知。「尔时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希有希
卷一 第 204c 页 T26-0204.png
有。此大宝积经,行大乘者而能作利益,乃至
读诵受持书写此大宝积经,彼人即供养一
切诸佛」如是等,于菩萨得教授已善信有益
相差别摄故应知。如是大乘中所说十六
种诸法相差别摄取故,此法门名为宝积应
知耳。
「佛住王舍大城」。
问曰:何故初明住处?
答曰:佛住此处者,欲令敬重彼处故。重福众
生敬此处故增长善根,是故先明住处。
问
曰: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非馀城郭?
答曰:
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
故明王舍。此大法门亦复如是,法王住处,释
成此义故,说住王舍城。
问曰:何故唯在耆阇
崛山,非馀方中?
答曰:说此大乘法,比于声
闻缘觉乘中增上义故,增上自利利他行故。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万六千人俱」。
问
曰:既因菩萨明此法门,以是义故应说菩萨
大名称众,说声闻众有何义也?
答曰:说声闻
众,若有声闻于大乘中所有疑心,为除彼疑
故。若有不定,助成正信。若有自谓得清净
者,为欲舍离彼净心故。复有声闻,谓尽诸结,
于佛法中无复所修,所谓灭诸烦恼等障,心
生逮得己利。为欲舍离彼慢心故,此法门中
为诸菩萨说烦恼障灭,因彼烦恼障及灭智
障亦非馀所说,胜于声闻缘觉中得上果
报。
问曰:声闻众数,此诸菩萨从何而至?
答
曰:未来世中有疑惑者,为令除彼疑惑故。经
家所说,从他方诸佛国土而来集会。
问曰:何
故说言皆得不退转也?
答曰:皆得不退转者,
已得具足四忍故。一生得者,闻说此法堪为
卷一 第 205a 页 T26-0205.png
器故。
问曰:是诸菩萨从他方诸佛国土而来
此土,成有何益?彼世界中是诸如来各自说
法。
答曰:为益众生故。此世界中亦有众生,彼
诸菩萨本所化受,既见本同修诸行故,是则
乐见。及本所化诸菩萨法,以复受是行。馀方
亦有无量诸佛,为令生渴仰敬重咨请亲近
之心,说无量佛故,令诸众生生堪得心起勇
猛精进不生疲惓。复是释迦如来本所化故,
忆本化度,修诸愿行事,从他方来亲近如来。
问曰:何故明菩萨多、说声闻少?
答曰:说菩萨
众多者,此法门中所辩诸行,彼尽因为诸菩
萨说。
问曰:何故先说声闻众?
答曰:因彼加持
所说法故。
问曰:何故说言从他方来集会皆
得一生者?
说懈怠我慢故令不生往求于正
法。对治此患故,言自乐法故,从他方来集会,
不为顺他心故,释成远来。诸佛世界中,此诸
菩萨已得佛位,尚为法来,况于馀者云何不
来。
问曰:如来何故但对迦叶说此法门,不对
菩萨?
答曰:如来告大迦叶时,知堪能说故。唯
未知觉复未正信,以释成堪知觉信大乘义
故。是中邪行所摄八种四句,上上相释渐次
应知。第一四句,说退失智慧邪行相事。第二
四句,退失智慧已,忘于正念。第三四句,灭正
念已,令灭白法。第四四句,灭白法已,似非菩
萨行恶心相。第五四句,行恶心相已,难调伏
故。第六四句,难调伏已,行于邪盗。第七四
句,行邪盗已,不应亲近而能亲近。第八四
句,不应亲近而能亲近已,令不助菩萨行成
于邪行。对治此故,正行所摄亦有八四句,上
卷一 第 205b 页 T26-0205.png
上相释渐次应知。第一四句,说为满足助道
智已,令不忘正念。第二四句。令不忘正念助
道,智增长故。第三四句,不忘正念已,增长白
法。第四四句,增长白法已,行似菩萨心想
行故。第五四句,行不恶心事,善调伏故。第六
四句,善调伏已,行于正道。第七四句,既行正
道已,应亲近者而能亲近。第八四句,应亲近
而能亲近已,令随菩萨所行诸行成于正行。
先所说正行利益,有六种四句,上下相释渐
次应知。第一四句,菩萨如是多行正行已,习
成福德智慧。第二四句,依功德智慧习成已,
令得障净。第三四句,依障净已,令一切法
门助习,通达一法门故。第四四句,依习一切
白法门已,一切相一切种利益一切众生故,
复修行无量功德。第五四句,既修行无量功
德已,令过无明住地。第六四句,依过无明住
地已,令得无障碍地。是名此诸二十二四句
之中所说渐次。自此已后,还彼前四句次第
解释说应知。
经言「迦叶!菩萨有四法退失智
慧」。
问曰:以何义故发此说?
答曰:修大乘者,
为得无上菩提方便故,愚痴者为令示现故,
放逸者令正劝故,怯弱小心者令助慰喻
使发大意故,已行正行者为令赞叹故。
问曰:
明四法者,此数无义而说,自体明故。
答曰:四
算数者,说摄取义故。广不可尽,伏防听者不
乐多闻故,以数摄故令忆持则易,如绳穿华
不使零落故。
问曰:何以故唯定四,不多亦
不少?
答曰:遮无穷及无义问故。复有喻者,
退失三种助智摄取故明四数。复有馀者,略
卷一 第 205c 页 T26-0205.png
说有三种智慧闻思修等。是中前三法,多示
尽失助闻慧智故,第四法者,多明尽失思修
慧等,是故说四法。次者是诸法中示相近渐
次差别解释义。佛告迦叶时,劝令听众。听众
之徒一心,不念馀缘听故。法者,舍于人故。言
听法,若不言法者,容有生疑,为欲说法、为欲
说人?
问曰:先言菩萨者,以何义故名为菩
萨?
答曰:行大乘者,此菩萨名,为摄取多义。然
今略说三义说应知:一者信;二者修行;三
者證。云何信?觉知甚深智慧而能令觉故。云
何修行?为自利利他因故,往行无上菩提。云
何得證?以智慧力故,令得證无上菩提。退失
智慧者,明二时有二种失:一、已得失;二、当得
失。何者退?云何失?于无漏中失当得,馀者世
间故二时俱失,不甄说退,失智慧故。
问曰:
无漏亦失。
答曰:解释不尔。说退失智慧者,
欲明不放逸因,于所作事中令作法故,言退
失智慧。何以故?有漏智者与无漏智助道因
故。是有漏智,得已未得二故便失。无漏智失
者,以不得故。既證无漏智,则无有退失。
问曰:
云何不尊重等法,令能退失智慧。
答曰:瞋恨
故不敬,不敬故不闻,不闻故不生解,以不生
解故即现退失智慧。吝惜诸法,所受诸法秘
不尽说,故不闻。不闻故于未来世中众缘不
具,缘不具故退失智慧。有乐法者为作留难,
说诸因缘沮坏其心,说有馀言,所犯覆藏不
能悔过等故。得闻障报已,闻障报故得愚痴
因,是故未来必得愚痴,以愚痴故退智慧。其
心憍慢自高赞己、卑下他人故令恨他,以恨
卷一 第 206a 页 T26-0206.png
他故即为倒说,已颠倒说故于未来世中招
倒,以招倒故退失智慧。
问曰:何时退失?
答
曰:二时中现及未来。
问曰:若布施等诸法亦
是退失因,有吝等诸法者,何故但说唯退失
智慧因,不说布施等退失因也?
答曰:易失故
先说。菩提是智性故,诸馀波罗蜜者从彼智
所生,智依止故。菩萨于智中邪行已,即于菩
提及助菩提法中不名正行,是故但说退失
智慧因,不说布施等退失因。如是不敬等法,
退失智慧因,四句显说不乐闻等四法。是中
不敬重故显说不乐闻,吝惜法故不闻,障他
法故得不闻障报,我慢故姤心倒说,如是
不能助闻等智退失意。此四法已,以复有馀
智相,谓生于四悔法,现及未来。何者四法?一、
不能生解;二、众缘不具;三、助愚痴福报;四、及
已颠倒故、依不闻故,于现法中不生正解。依
不闻故,于未来世中众缘不具。依闻障故,亦
于未来世中得愚痴报。依姤心倒说故,未来
世得颠倒报。
问曰:不尊重敬法及不敬法师
者,此二句重说有何义?
答曰:此二句重说
中,显示具足不乐闻意。设有人瞋谤不敬法
故不闻其法,敬重法师故乐听闻法。复有瞋
恨不敬重法师故不听闻法,复有瞋敬重
法故能乐听闻法。若二俱瞋恨谤不敬重者,
彼众无方而能听闻。是故此二句重说,示现
具足不乐听闻法意。吝惜诸法、所受诸法秘
不尽说者,此二句有何义?吝惜诸法,见既于
他所知解中胜故,即于法中秘不尽说,护得
后不敬防畏胜故。或复有义,若请不请一向
卷一 第 206b 页 T26-0206.png
不说故。吝法者,或有向说、或复不说、或复
吝法故弃舍正法,已舍法故即坏其心。所受
诸法秘不尽说,起吝惜心行故说言坏行,有
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说有
馀言,所犯覆藏不能悔过。如是等句有何异
义?是中有乐法而作留难者,此是说有馀言。
云何乐法者而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
呵责说有馀言,所犯覆藏不能悔过。云何沮
坏人法并说诸恶?所有法从人所欲乐听闻
者,彼法及彼人。已无实言及无义者,而言能
种种说。既说已即令不复乐闻。云何说诸因
缘呵责等?所说不正,复言无限。或复乐闻者,
为助种种难访无限等言说。闻难访等,即便
不听亦不乐闻。云何不能?为说教故复请而
不受。有他乐法者来请问说法,已吝惜法故
即不为说,复不请馀法师等。若欲请闻不为
许可。云何覆藏?说其听者及呵听众,亦说彼
法。汝等无智,此法甚深不能通达知故,已说
听众故覆藏正法。如是障法因缘,令得难处
果报。其心憍慢自高赞己卑下他人,如是等
句有何义?憍慢者说初句。云何憍慢?若赞己
为胜、毁谤于他。云何赞己为胜?自所说不善、
修行不正,见他所说皆善修行亦正,于中起
慢妒心。云何毁谤于他?若他善说善修行中,
生不善说、不善修憍慢妒心想,已憍慢患故,
令不能得證正觉智慧。诸法尽證所摄,此要
略而说:一、唯所退失;二、如何退失;三、以何时
失;四、所有既法退失,彼尽显示。何处退失者,
于智慧中如何退失。以何想退失者,失已解
卷一 第 206c 页 T26-0206.png
释。何时退失者,现在及未来。所有既法而退
失者,明不敬重等四法。已有此不恭敬等四
法,能令退失智慧等法障,故说四对治法。
「复
次迦叶!菩萨有四法成大智慧。何等为四?所
谓尊敬重法及敬法师」等。菩萨顺行此敬等
法因故,得与大智因故,生四种智慧。何等为
四?一者起;二者成熟;三者满足助道;四者
能为成菩提。然彼恭敬故乐听闻法,既闻法
已便得起发智慧,随所闻读诵受持诸法,以
清净心广为人说,而不求一切名闻利养恭
敬等事故,令得化他成熟心智。善知智慧从
多闻生,精进不懈怠如救头燃,闻法诵持乐
如说行。不随言说常求多闻,闻则忆持不忘
故。令得满足助道智行其实行,行不随言语
及已音声,为实行故令能得成菩提智慧。是
中尊敬重法及敬法师者,以不敬重故,对治
说敬重应知。随所闻诸法读诵受持,是中闻
者以耳识故,诵持者以意识故。或复闻者以
闻慧故,诵持者以思慧故。经言以清净心广
为人说者,以离悭妒嫉心故。不求一切名闻
利养恭敬等事者,是则吝法因故。利养者,衣
服等。恭敬者,礼拜等。名闻者,称扬诸功德。以
多闻故堪得闻慧等智已,如救头燃修求闻
慧,为求闻慧故劝转明修慧。譬如有人或燃
头或燃衣,彼人舍一切诸事先救头及衣服。
菩萨亦如是,知闻慧是智因智者,乃至亦能
得一切智因故,转勤求闻,为自利利他故。随
所闻法而能诵持及如说行者,若随闻而能
取义者,彼已顺行故
卷一 第 207a 页 T26-0207.png
则能生如顺智,非如但有音声语言者,非如
但求闻、非但口说。或复无义故,或复所说
皆无出世之益。顺次解释不尊敬重法及行
顺法已成吝惜诸法。吝惜法已,于乐求法者
起诸障碍,秘不为说。彼灭此三种智因,已无
智故则起我慢。自法对治尊敬法者,已顺行
法及次法故离悭吝惜心已,随所闻法广为
人说,好乐法故求多闻记,具多闻已即能
行自利利他之行,随说修行不著语言。语言,
音声等事。菩提心者,唯智根本。一切智者,唯
菩提心为本。是以不忘菩提心故。忘菩提心
及已不忘诸法因故。
「佛告迦叶:菩萨有四法
忘失菩提心。何等为四?欺诳阿阇梨」等。
问
曰:何故但说有四法能忘失菩提心因,不多
不少?
答曰:忘失有四种故。略说有四种:一、
不正信忘失;二、信颠倒忘失,于菩提心中见
有过故;三、所受诸法皆是假名心故忘失;四、
得法体心忘失。此四种忘失中,对有四种因,
如是次第应知。是中欺诳阿阇梨师长等者,
于师长前不能如实语。既犯罪不发露故,妄
语心诳故,即成欺诳师长。是中阿阇梨者,能
谏及劝指授。随彼所犯为令发露,此不应
作。先所犯罪为欲忏灭故,说诸方便,汝应如
是作。师长者,若能助益长秀圣者,虽非师
长已有诸功德故,怜悯与乐、劝止恶修善。为
既犯故,令彼以妄语忘失。以是义故,助得增
上业报。已助得增上业报故,成不正信忘失
菩提心应知。若彼不能令忘失者,如是彼已
习妄语及得戒障故忘失菩提心,是名初
卷一 第 207b 页 T26-0207.png
因。无疑悔者令生疑悔,同修梵行中无疑能
令生颠倒疑故,同梵行中正修戒行者于戒
中令起疑惑故。彼如是同梵行中不至心
恭敬及行谄曲心,能于戒中生疑惑故,生深
重业障。彼以是故,于菩提心中颠倒,不正信
见过故忘菩提心。彼若不能令生疑惑者,如
是彼已谤说故令忘菩提心,是名第二因。修
大乘人,呵骂诽谤广彰恶名,乐修法者随所
有法利,彼能令远离背故。若有信乐修大乘
者,为欲坏彼故,呵骂诽谤广彰恶名,说不善
言破坏,说无利益无利益语。是中不善语
者,说恶名响彰其诸过,所谓破戒。发言说
谓恶,广彰人短谓非梵行,分别说者不称功
德、随彰其说恶。有如是等事,彼如是向诸
菩萨说无利语,分别广彰恶名等。若欲修大
乘者,如是等令退迷惑。彼如是向诸菩萨心
不恭敬已,所有功德则便覆藏。已覆藏故令
恶深重业障。以彼障故,本所修戒心即便灭
坏。若使不能覆藏菩萨真实功德者,彼如是
以得戒障故退灭其心,是名第三因。以谄曲
心与他从事非真实心者,欲为诸法师开彰
诸秘密之事,令生迷惑故。是中谄者,以虚伪
无有实心而与从事故。曲者,以心谄诳非真
实心与人随顺,为欲诸法师开彰说行诸秘
密之事。从诸法师所闻深密微妙法已,若有
修行大乘者,为彼能起诽谤意。作如是意已,
令助无量恶业。以有彼业障故,应得顺法心
而成远离退失。若不能诽谤远离者,彼以如
是故,于戒障中心得退失。略说以何退失,所
卷一 第 207c 页 T26-0207.png
谓心何时退失?现法中及已未来行中。如何
等行?于师尊长中不正恭敬等故。有何等相?
具四法故。彼以显说对治彼故,说四善法应
知。
经言「菩萨乃至失命因缘不故妄语」者,护
治实语故、以不惜身命故,何况戏笑者。菩萨
于微轻罪中生大怖畏故,常以真心与人从
事者,以离无我谄曲心故。是中真心者,实心
随顺亲近故。离无我患者,菩萨如实亲近,不
示假名、行离谄曲,远离不调伏恶心故。于一
切菩萨生世尊想,能为诸菩萨于四方中称
扬功德者,随所得法利彼常赞叹故。自不爱
乐诸小乘法,随所化众生令彼一切住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不乐狭小乘,己劣弱故;
既得上义,行所摄取化意欲故。此诸句渐次
重释,欺诳阿阇梨等,复不供养恭敬阿阇梨
师长等故,于戒法中不生慇重速疾之意。自
无惭愧悔过,见他有惭愧悔过者,为令恼故,
助不安乐心忧恼彼,己无惭愧开令悔故。于
修大乘人中说诸恶事,以谤菩提心所起诸
利益他心无故。以谄曲心与他从事非实真
心,复有不失诸句渐次重释,以实语不忘菩
提心集因故,不失菩提心所起众生饶益故。
自身中所有无量希有诸法,知已敬菩提心
及一切智因故。于菩提心并一切菩萨所起
世尊想已,敬菩提心故。所化众生,彼一切劝
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憙乐求行狭
劣小乘之法。菩提心者,是菩提应义。
问曰:
若是菩萨初发心者,我当成于正觉。彼心有
何等性?复有何相?有何等念?有何功德?有
卷一 第 208a 页 T26-0208.png
何胜事?以何所摄?为谁根本?是谁现气因?
谁所依止?
答曰:初正愿性,岂欲求相?菩提
为念及念众生,以一切智,因无量功德,一切
世间声闻缘觉愿中上故,为胜信地所摄,无
上菩提根本,慈悲现气因,菩萨戒所依止。然
是发菩提心,略有二种:一者出世因;二者不
出世因。是中出世因者,若发心已永,遂不忘,
是名出世因。不出世因者,若心不永,遂中忘
彼心。退亦有二种:一者永退;二者不永退。
是中永退者,若有数退而复能生。不永退
者,若退已即生。然彼心以四种缘、四种因及
四种力而能生。何等四种缘?一者见闻如来
希有变化故,发菩提心;二者因于无上菩提,
以闻法为怜悯利益众生故,发菩提心;三者
菩萨为欲正法久住故,发菩提心;四者见末
世众生受诸重苦故,发菩提心。何者四种因?
一者具性故;二者具善知识故;三者慈悲为
首故;四者不惊怖世间长夜种种深重,有闻
等因故。何等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
因力;四者修行力。是中自力者,以自力故,堪
乐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自力。
他力者,以他所劝令发心,是名他力。前所习
大乘善法者,是名因力。现在法中亲近知识,
长夜之中闻思等正法习行善不息者,是名
修行力。是中若广略,此四缘及四因藉故。若
使内自力及以因力,具此二因生彼心者,如
是故名为有益、名坚不动而生。他力修行力
生彼心者,名为不应动失应知。彼心退转相
亦有四种:无性故、恶知识所摄、于诸众生不
卷一 第 208b 页 T26-0208.png
起悲悯心及恐怖世间故。不忘菩提心,菩萨
还忆持彼菩提心故,能修行功德智明。助道
所摄善根法中,彼如是修诸行已,善法灭不
增长因故说诸法。
经曰「佛语迦叶:菩萨成
就四法,所生善法灭不增长。何等为四?但以
憍慢心读诵世间经典咒术」如是等。
问曰:何
故唯有四法明因能灭善法不能增长,不多
亦不少?
答曰:善法有四种灭不增长故。此略
有四种善法灭不增长事:一者不生灭不增
长;二者不能增长灭不增长故;三者除拔根
本灭不增长;四者作及远离灭不增长。是中
不生诸白法灭因者,以我慢心故,读诵世间
经典求诸咒术,不能通达菩萨六波罗蜜及
菩萨法藏,菩萨以我慢心降伏故。悕望名闻
利养、妒胜憎他常诳故,求于世间咒术,不能
求善白等法,已不生诸白法灭尽故能令尽
灭,及先所得者以缘事故闻习转弱故,是不
增长灭。何以故?贪著利养名闻故,亲近诸檀
越。是中利养者衣服等,供养者礼拜等。著于
利养名闻故,说著利养名闻耳。以著利养名
闻故,受于邪命资养等显说应知。以亲近檀
越家故,多有亲近中诸患。若彼有如是二疑
助成者故,说以如法得财利养以为不灭因,
以依谄曲等意故不住圣处。彼如是著名闻
利养,亲近诸白衣家故。以多缘亲故,闻等
善法不能增长。闻等不增长,已闻等诸善法
悉不增长故,令尽义便灭根本因故。及增谤
菩萨,已恶见还增,及谤菩萨法藏,己瞋故于
诸菩萨觅诸错谬等患,令为诸菩萨以虚实
卷一 第 208c 页 T26-0208.png
等罪谤故令得大罪。以此罪业因缘故,所有
善法从根本拔除,远离灭尽。远离灭因故,未
闻未曾受持诸脩多罗法而能诽谤。未闻
者,未至耳识道故。未曾受持者,虽至耳识道
不诵持。诸顿说教及诸脩多罗法谤,以是义
故,如来说此脩多罗,大阿波提舍中亦说
此义。若有邪师能测量如来意者,彼人得大
毁谤正法之事,是故彼远离诸尽法故,诸白
等法令灭。颠倒对治故,明此白等法句应
知。
是故「如来告迦叶言:迦叶!菩萨成就四
法,所生善法转胜增长不令有失,转复倍胜。
何等为四?舍离邪法唯求正法」如是等。是中
唯求正法者,六波罗蜜菩萨法藏所说,正闻
非不正闻。所明世间咒术等,不定闻现事故,
言非不定闻。复是随如劝心者,柔软善心故。
显示何意?求世间语言咒术等,求因故。著我
慢者,成世间咒术等事。求世间咒术语言者,
成舍利养恭敬名闻之心。令舍故,言求六波
罗蜜及菩萨法藏耳。以法财利养为足,舍离
一切诸邪命等。及安住知足圣主性中者,以
法利为足,如法所得利养心足故。舍离一切
诸邪命等者,远离诸谄曲等心故。安住知足
圣主性中者,不生疲倦心故,得失不以心故。
彼如是行之,正行已,为成自利利他行故。防
护他心,若有失事不谏向人罪过虚实,何况
觅人长短诸过。是菩萨修行六波罗蜜菩萨
法藏,以于诸佛法中心不通达。是中唯佛为
现作證故,不生谤心。何以故?佛菩提无边及
所信根非一故。演说诸法亦治诸法,总略而
卷一 第 209a 页 T26-0209.png
明,以何退失不能增长?如何退失?以何时失?
及何等法,彼以显说。以何退失不能增长者,
谓诸善法。如何退失者,以我慢心求世间语
言咒术等渐次说。以何时失者,现法中及未
来。何等法者,具足四法,白朋中亦尔。所有善
法生及如何生、以何时生,及何等法生、以何
对治说,复此诸法渐次,以何我慢所摄诸利
养等希望求世间语言咒术等,求以随所。家
中见利养者则能亲近此家,身为利养名闻
被缚,妒吝心故。因彼家所有馀菩萨亲近
者,为令起瞋及以恶谤,因瞋谤彼人故则
谤正法。白朋法中渐次明离慢等诸患故,六
波罗蜜所摄、菩萨修学正闻故,能行顺法。行
顺法已,如法得施以为知量,舍离一切诸邪
命等,安住知足圣主性中,以著利养名闻谤
因缘故。不说他人罪过、实以不实,不求人短,
离谤菩萨心故,能行利益如法等事。行如法
行故不谤正法,舍离灭诸白法因诸法故。修
行不灭诸白法因已,舍离似非菩萨随一一
相习行恶心等,修行似菩萨直心修相,习诸
行故、为令劝故。明显生灭苦,不行诸恼等
行故。
「佛语迦叶:菩萨有四种谄曲心,菩萨常
应舍离。何等为四?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不决
了」如是等。
问曰:何故唯说四法?
答曰:为因
四种谄曲等法故。以有此四种谄曲心故,说
四谄曲应知。何等四?一者于乘谄曲;二者化
受谄曲;三者助功德谄曲;四者助智谄曲。是
中乘谄曲者,于佛法中心生疑惑不决了等,
及不敬尊,复不敬诸戒等法,于佛法中生疑
卷一 第 209b 页 T26-0209.png
惑等故,诸大乘中生不信默然行。是中于诸
佛法中以有故生疑,以有大意德故生惑,
以其不可得故,生不决了等事。化受谄曲因
者,于诸众生起憍慢瞋恨妄想等,以慢等心
故。化诸众生中恨默故,不能化导憍慢瞋恨
妄想等。于诸尊及弟子并劝谏,有益无益等
中应知。助功德谄曲因者,于他利养中生妒
吝等心。是中见他得利养,心起忿恼瞋意妒。
若见彼求而起惜心,是名吝。彼如是既起妒
吝心炽盛故,于助功德智中恨不修行故,诸
功德智即便退失。助智谄曲因者,于诸菩萨
广彰诸恶,恶名恶称恶行等。说恶名等事前
已解说。为诸菩萨说诸恶等句。为说大乘
经应知。以谤大乘故,菩萨于助道智中默住
懈怠不修行故,修道智中成于退失。以为此
故说朋应知。谄曲对治故,「佛语迦叶:菩萨有
四质直之相。何等为四?所谓所犯诸罪终不
覆藏」如是等。是中所犯诸罪终不覆藏者,是
总向他发露者。发露事故说者,有犯能忏悔
故。彼如是忏悔,是以后时不生悔恨等情,发
起善故。或失国土或财者,以真求实故,示
现不惜诸施等故。身命难者,以舍离身命,不
依止馀种种不举馀事,舍彼事已令惑人故、
忆馀事故。一切恶事中,骂詈诽谤挝打系
缚种种伤害。受此苦时,但求自责自忆业报,
不瞋恨他。此诸句有何异义?是中骂者,说虚
妄故。瞋者,虚实俱说故。于他苦者,已说种生
姓等,说诸恶事故。诽谤者,以因实见彰恶故。
挝打责数者,于身中具诸缘故。责数者,具
卷一 第 209c 页 T26-0209.png
三业故。复挝打者,以手足等诸身分故。杀者,
依身手等及刀杖等故。系缚者,以绳索锁
等。如是等事中,唯责己之业报,善恶业报因
故,不瞋恨他。心不怀瞋恨等,及无诸结使,不
怀瞋恨结使。彼善坚住信欲之中,设使有不
可信诸佛法者彼能信,以心清净故。显说于
大乘中身心成就,此诸句渐次说。于诸佛法
中以疑心故,不修戒行故,令诸众生中行诸
邪行。行邪行已,彼利养中即生悭吝妒心,以
不能制妒心故。见闻有功德利养诸菩萨中
起诽谤广彰恶名。白朋法中渐次亦作,依持
戒故。善持戒者善护谛语,护谛语者能顺
忍法,以具忍故得身心清净,以清净身心故
能信诸佛正法。略说谄曲者,是名心愧恒事。
何处谄曲?于诸佛法中及以众生。以何时谄
曲者?现法中习不舍故亦至未来。随所有法
及随所说二种四句,随所有真直之相,以何
义中复以何时,有记等法对治,明于白法应
知。于诸谄曲心中,诸菩萨谏及以诸真直心。
菩萨说真直心已,为真直心菩萨,说诸调伏
义故,防谄曲法故,劝彼调顺,现示调顺及
不调顺等法故。「佛语迦叶:菩萨有四种不调
顺散坏之相。何等为四?读诵经典而生戏论,
法及顺法不随而行,于诸教诲中不调散坏」
如是等四法。何故但说四法?有四法,有四
种不调散坏因故。何者不调散坏四法?一者
处不调散坏;二者发行中不调散坏;三者受
用中不调散坏;四者共住不调散坏。是中不
调散坏者,名为不善调伏故,喻如恶马。此诸
卷一 第 210a 页 T26-0210.png
不调散四法,能障修彼菩萨行故,名为不调
散法。是中闻诸法及修行处而生戏论者,是
名处不调散坏因,喻如不调散恶马。以不调
故,还安本处已,尔时不能善住,复不能调
伏,不能散坏。菩萨亦尔,如法义中多闻已,
多闻故心不调伏,被诸善知识正劝令行修
诸法及次法,不能正住,于教诲中不能正受
法行,是名发行不调散坏因。譬如不调伏恶
马,安置正道处中,以不调伏故向于恶道。不
调伏菩萨亦复如是,为诸善知识所劝修行
法及次法,诸悔之中现以心颠倒分别念
故即便倒取。损他信施供养恭敬者,是名受
用中不调散坏因。喻如不调伏恶马,共诸调
伏马同其一处,而与诸调伏马行异故,说不
调伏也。不调伏菩萨亦复如是,虽在调伏菩
萨同其一处,已漏戒行故,受诸信施供养恭
敬以成其悔恨,于善调伏菩萨所行,行不相
似、不乐知见,善调伏菩萨中起心诽谤不生
恭敬,是名处不调伏散坏因。譬如不调恶马,
共诸调伏马同其一处,以不调伏故心不悦
乐。善调伏者共不调伏同其一处亦尔。不调
伏菩萨亦复如是,以自有见取义故,共诸善
调伏菩萨同在一处故心不悦乐。善调伏菩
萨亦复如是。是中调者,根调胜故。伏者,一
心灭恶得胜行故。转一切黑法,对治说白
朋法应知。经言「善说所闻闻便信受,如所说
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者,非妒心诤胜故,但
听闻正法唯求利益,不求觅见人诸短。菩萨
如是行诸行已,常得值不离法善知识。随顺
卷一 第 210b 页 T26-0210.png
师教能知依止,以馀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
意。不退戒定者,此诸句有异义。是中于教
诲处随顺师教者,是总能令善。以喻言语者,
闻善恶等忍故。所作皆善者,一切时不犯戒
故。不失师意者,于教诲中心敬重故。菩萨如
是行诸行已,常得值不离阿练善知识故,不
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者,所说不退
戒定者,重明戒以定名说故应知。菩萨如
是行行已,诸常得不离行诸功德善知识,见
诸善调顺菩萨已,恭敬爱乐随顺善人,劝受
等行顺向顺意顺诸功德,为令得利。此诸句
有何异义?是中善调及顺等诸句,前已解释。
恭敬爱乐者,示现喜敬重心故。顺向者,乐见
故。顺意者,正亲近意故。顺诸功德者,乐闻
意故。为令得彼利者,顺行此法意故。菩萨如
是行诸行已,成不离得众首善知识。略说以
何故调顺不调顺边坏事,及云何而有?唯以
闻等诸相故。以何时?现法中及未来,习学不
止故。以何等相?具足四法,行闻等法对治故。
说白朋等法应知。起次说者,行闻等法慢心
故。顺行正法次法等行已,于正教授处不如
法行。既正教授处不如法行已,所用受信施
中诸事,彼令能堕不饶益处。彼如是杂垢染
心故,见诸善调伏心菩萨已,即不生恭敬。对
治渐次说白朋等法应知。不调伏诸法中谏
已,劝修调伏等法故,防护住调伏法菩萨。错
谬等法,劝修不错谬等法,故说错谬不错
谬等法。「佛语迦叶:菩萨有四错谬法。何等
为四?未与所化信受众生而共同意,是菩
卷一 第 210c 页 T26-0210.png
萨错谬。乃至摄取破戒恶人等,是菩萨错谬」。
问曰:何故但说四法?
答曰:依四种错谬法故,
说菩萨有四种错谬。何等四种?一者不作错
谬;二者过量错谬;三者不正作错谬;四者
恶作错谬。是中不作错谬者,未受化众生而
与同意,依化众生劝令到究竟故,信心敬众
生中所说法中断绝,是菩萨错谬。过量错
谬者,非器众生中说深妙上法故,于小乘众
生希求大乘而不随根说,是菩萨错谬。不
正作错谬者,为诸上根众生说小乘法,于大
乘众生求小乘,不随根说法,是名错谬。恶作
错谬者,住正行众生如法持戒者持罚不敬,
摄取破戒等,于持戒破戒中偏心,倒说法故。
是中持戒者有三义应知:住正行者,不犯诸
业故;持戒者,不缺漏诸戒故;真法者,敬戒
法故。有二种相释成破戒者,破戒、缺漏戒
故。恶法者,不敬重诸戒。错谬者,取不正道
及示不正道故应知。此四错谬句现说四法:
一者不说;二者不相似说;三者不称根说;四
者恶说。不说者,对前后说法疲倦,已生恶心
故。不相似说者,所说无方便故。不称根说
者,喜乐小乘法故。恶说者,以利养心训诲行
行故。是中恶心者以不说故,于诸善根中而
便退失不能满足,以不满足故调诳众生,已
说法中无方便善巧故;及不能摄取诸上善
根,以乐小乘故;及远离上善根,复常悕求
利养心训诲行行故,不集功德及助诸恶故,
调诳众生。对治彼故,白朋所说应知。
经言「于
诸众生其心平等,乃至普令众生等住正行」。
卷一 第 211a 页 T26-0211.png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者,自己及他心平等故。
于不深信众生,化未成熟者而为说法,防护
不作错谬。心知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者,法
等故名为等法。于非器众生乐小乘等悕
求大乘者,随力说法防护过量错谬应知,随
器说故。普化一切众生令入佛慧者,信乐大
乘上根众生而意求小乘法,劝令入佛慧,防
护不正作错谬应知。普令众生等住正行者,
舍诸利养名闻破戒持戒等心,以等同说法
护恶作错谬事应知。谏菩萨不正取因及不
应亲近已,示现可亲近不可亲近因故。
「佛语
迦叶!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菩萨常
应舍彼。何等为四?求小乘者但欲自利,乃至
亲近,以成世间利而无法利」。
问曰:何故定说
四法?
答曰:因非善知识故。说四种非善知
识,非善等侣应知。何等四种?一者于乘中非
善知识;二者于行中非善知识;三者于佛法
中非善知识;四者于正法中非善知识。是中
小乘人者,但求己利不求他益,性行狭劣相
似故,劝菩萨令远离大乘法中故,是名于乘
中非善知识应知。求缘觉者,少欲少作,背众
生益及修行处,令劝菩萨远离众生益及诸
行等,以远离益故成失行因,是名于行中
非善知识应知。卢伽耶陀者,说种种异言
故,劝令远离于佛法中,以远离故成失行
因,是名于正法中非善知识应知。彼亲近
己,唯有世间利而无法利,于善法中勤修故
得成退失因,以退失善法因故,名为于正法
非善知识应知。对治非故,说四种善知识。
经
卷一 第 211b 页 T26-0211.png
言「诸来求者,是菩萨善知识、佛道因缘」者,
对不断绝大乘法故,说诸来求者是菩萨善
知识,差别应知。菩萨作是念:我依来求善
知识因故,修无量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修行
不虚故。不悕求小乘,所修布施助成菩提
作善根故,令不失大乘行。说法者,是菩萨善
知识。生智慧纯志者,不失行对治,以多闻
故能令为他说法,是故不求少欲之事,闻慧
多纯志故,虽得世间苦而不疲倦。教化人
令得出家者,是菩萨善知识。纯志增长一
切善法者,不断正法理对治劝出家故。于诸
邪法而成远离,以一切善根纯志故,作利益
而不生懈怠疲倦退失。诸佛世尊,是菩萨善
知识,纯志一切佛法增长者,对治不失佛法
故。示现得诸佛挍量胜不退故,释成不著
利养名闻等。既著利养名闻故,令远离退失
诸佛法。修习纯志诸佛法,及以积善根力
故,不能退失。以是义故,从非善知识中谏己
劝修如是实行,行菩萨事故。明不如实及如
实诸菩萨相故。
「佛语迦叶:菩萨有四非菩萨
而似菩萨。何等为四?一者贪求利养而不求
法,乃至乐聚徒众不乐远离」。
问曰:何故唯
有四法?
答曰:因四种非菩萨相故,说四种非
菩萨相事,而似菩萨应知。一者多闻相似;
二者阿兰若相似;三者造作功德行相似;四
者将诸徒众相似。贪求利养而不求法者,菩
萨于诸信心中悕求利养者,虽复持法,是名
不如实非如实。贪求名闻称己之德,不求出
世功德者,乐名闻菩萨者,虽为阿兰若,是名
卷一 第 211c 页 T26-0211.png
不如实非如实。贪求自乐,不能救拔众生诸
苦者,以利养悕求心缚故,菩萨虽作功德
行,而名不如实非如实。乐求聚徒众不乐远
离者,以供养恭敬心缚故,菩萨虽是众首,而
名不如实行非如实行。菩萨如是行行已,令
失持法、阿兰若、作诸功德及众首之事。对
治彼故,说诸真实功德应知。经言「能信解空
亦信业报,以信解空故,不乐利养」等事。及
信业报故,憙乐诸法因,乐法故闻修无量功
德忍。一切无我我所者,以忍无我故,不憙
乐著名闻称等事。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者,
以大悲故悕求菩萨功德。入涅槃意者,以
涅槃意不乐自乐。不舍世间行者,以不舍世
间故,拔众生苦。为化众生者,心不舍众生故。
而行布施者,以行施故,善知众生功德。虽
修行施而不望报者,以乐寂静故,行施而不
求报耳。
问曰:白朋中演信乐等法、说空等法
何用?
答曰:布施等助道诸行者,意谓与声闻
缘觉等共诸行,而欲闻菩萨胜行故。及生犹
豫心,为欲现说声闻缘觉不共,助成正觉诸
菩萨法故。
《大乘宝积经论》卷第一
此论宋藏第一卷,与诸藏本文义迥异,未
知去取。按
《开元录》云「右释旧单卷大宝积
经,则宝积第四十三会是。宝积部云第四
十三普明菩萨会一卷失译。右旧译单卷
大宝积经,有释论四卷。」今捡之宋本初卷,
则全是彼经,非论文也。是则宋本错将经
本名加论字为论初卷,又为留支译。何也?
卷一 第 212a 页 T26-0212.png
今取二本为正,其所释经本则是大经第
一百一十二卷耳。后贤欲知今之所去宋本
初卷是何等者,请见彼经即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