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通赞疏-唐-窥基卷二

卷二 第 329a 页
卷二 第 337b 页


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经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
卷二 第 337c 页 T37-0337.png
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赞曰:第二正宗分
也。大文分六:第一、标净土之宗果,经「尔时佛
告长老舍利弗,乃至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
一处」;第二、明极乐之因殊,经「舍利弗!不可以
少善根,乃至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
彼国土」;第三、诸佛證明,经「舍利弗如我今者
赞叹阿弥陀佛,乃至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
语及诸佛所说」;第四、三生发愿,经「舍利弗!若
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乃至若有信者,应当发
愿生彼国土」;第五、彼尊赞叹咸曰希奇,经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乃至一切世间难
信之法」;第六、我佛叙陈独称难事,经「舍利弗!
当知我于」乃至经终五行来是。

初文分二:初
略明净土、二广明净土。初文有七:一、指方所;
二、明数量;三、显国名;四、明化主;五、辨说法;六、
徵国名号;七、结成极乐。此初三也。佛告,告语
也。从是西方,从,是指方所,此土远指西方。过
十万亿佛,明数量也。有世界名曰极乐,显国
名也。极乐国土正是经宗。告鹙子以令知,诱
含生而忻慕,不能广叙,聊述七门:第一、释名;
第二、出体;第三、辨假实;第四、漏无漏料拣;第
五、五位分别;第六、三科收摄;第七、释其妨难。

且释名者,世者可破坏义,界者境分剂也,即
所居土。名曰极乐者。乐即能居者,第六识相
应乐受也。世即界,持业释也。极者至极乐受,
世界者即是无情,相违释也。出体者,极乐者,
即至极乐受也。世者,即有情无情法上不坚
可破坏而立世名,即色心上假立。界者,四尘
五尘为体,虽圣境无坌恶义,是尘之类故亦
卷二 第 338a 页 T37-0338.png
呼为尘。细四相迁亦名世界。辨假实者,若是
化净土而但是假,是定果色去者,有情未除
秽种,未能变得净土,但是变心如三变土田
等,不乖唯识。漏无漏料拣者,若是佛本质净
土唯无漏摄,若往生有情及菩萨所变净土
唯是有漏,谓第八识果转非因故。五位分别
者,极乐者心所收,世界者即色法摄。三科收
摄者,极乐者即行蕴收,世界者即色蕴摄,十
二处中极乐法处收,世界即色处摄,十八界
中法界及六境中摄。释妨难者,问:十方佛国
快乐皆同,何故偏指西方劝人生彼?答:良为
凡夫业重处处生贪,若不偏指一方即不系
心专注。所以《法华经》云:众生处处著,引之令
得出。又西方净土主胜愿强,偏劝往生疾成
圣果,所以偏指也。

经云:「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赞曰:
此第四明化主、第五辨说法也。阿弥陀上已
解,自下经亦有自说处。现在者拣于过未,说
者演说,法者执持名号之法,即是教法也。阿
弥陀佛长为众生演说妙法转令精进,故慈
悲广大利物弘深,现初地之报身、化无边之
根器,故云今现在说法。

问:「何故不告菩萨只
告声闻?」

答:「菩萨已无秽种,居净国而皆同;声
闻分别未除秽方之各异,令生忻慕,只告声
闻。」

问:「声闻数广,顿悟者颇多,何故不告馀人
独告鹙子?」

答:「只如任家长子、国付贤臣,鹙子
智辨不群,偏告一,何爽理乎!」

经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赞曰:第
六徵国名号。故者所以义,前标极乐之名,未
卷二 第 338b 页 T37-0338.png
彰极乐之相,不睹胜妙难为发心,将欲显示
净方,故乃自徵国号也。

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赞曰:第七结成极乐之名。其国众生者,众
生具十种名,众生即十名中之一名也。莲华
化生无其生苦,四序不能迁故无老苦,非分
段无病苦,寿命无尽无死苦,无父母亲疏故
无怨憎会苦,所欲如意无求不得苦,颜貌端
严无诸根缺陋之苦,又四时一等故无寒暑等
苦,故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谓处绝三途、人
无众苦。只如娑婆世界,有漏形躯四蛇回身
三龙害命,乖张病恼报尽死侵,有爱必离无
怨不会,竖迷至理横受阴缠。今兹众人永无
此也,且积修白业生处红莲,相好常身蠲除
四相,已情绝虑谁为爱憎,随念即来无求不
得,五香佛体众德严身,故云无有众苦也。但
受诸乐者,才归净土圣众随迎,莲华倏开睹
金容之相好,徵风暂扇听宝树而摇声,加以
飘渺仙云近浮神足,轻盈衣裓远供祥华,晨
谒慈颜得法印而旋国,暮游金殿听宝偈而经
行,然大慈愿广利钝普沾,且旧莲欲发为遣
残殃,新学化生行成不退,岂唯近已粗苦,抑
亦妙果非远者哉!故云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问:「彼土属三界否?」答:「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
非色界,有形相故非无色界,内无秽种外感
净方,回出四流水超三界,故非界系也。」

经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
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赞曰:第二广
明净土。文分为二:初明国土庄严、二辨佛身
卷二 第 338c 页 T37-0338.png
功德。初文分八:第一、树饰四珍;第二、池严众
宝;第三、空盈天乐;第四、地布黄金;第五、华雨
长天;第六、人游诸国;第七、鸟吟妙法;第八、风
吹乐音。

初文分二:初正辨庄严、二结成极乐。
此即初也。又者,复也重也。谓前来已告舍利
弗,彼国无有众苦,名曰极乐。此欲广明净土
境物殊常,又告鹙子,故云:「又,舍利弗!」极乐国
土七重栏楯者,宝树周围有七重栏楯也。横
曰栏,竖曰楯,栏槛也。庄严众宝围绕华丛,何
独偏举树严?彼土处处皆有也。七重罗网者,
严显国土罗覆树林,金缕结成众宝饰。《观经》
云:一一树上有七重网,皆是真珠,一一网间
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
然在中,以摩尼宝而为璎珞,其光照曜一百
由旬。亦准于前处处皆有,故《瑞相经》云:无量
宝网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
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
丽,祥风微起吹众网罗,声演法音振闻一[囗@(夕/方)],
耳听心悦更增快乐也。七重行树者,七重宝
树行列[囗@(夕/方)]中,长开异华更无凋变,灵禽栖上
众圣游从也,故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者,皆
由咸也,咸是四宝也。四宝者,或是金银珊瑚
琥珀也。《瑞相经》云:其国有七宝诸树周满世
界,谓有二宝乃至众宝所共合成,如金树则
以银为枝叶华果,银树以金为枝叶华果,乃
至有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
珊瑚为叶、玛瑙为华、车𤦲为实。白银为本等
一一例此,行行相对枝枝相映,叶叶相显荣
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时发出五音声,微
卷二 第 339a 页 T37-0339.png
妙宫商自然相振。又《观经》云:一一树高八千
由旬,一一树叶纵广二十五由旬,而作异色。
一一华叶之中,皆有七宝光也。四宝皆是者,
即据此经。栏楯、罗网、行树此之三种,咸是四
宝所成也。四宝者,金、银、琉璃、颇胝迦也。通贯
上文,故云皆是四宝也。周匝者,古申多解:一
云、栏楯围绕宝树故云围绕;二云、栏楯罗网
行树围绕国土处处庄严故。

问:「栏楯罗网行
树,何故各有七重,更无增减?」

答:「表生归彼国
得七觉支故,身口七支无诸过故,有七圣财。」

经云:「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赞曰:第二结成
极乐。

经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

赞曰:第
二池严众宝。文分为七:第一、七宝池深;第二、
八德水满;第三、金砂作地;第四、玉砌成阶;第
五、朱阁凌空;第六、宝莲覆水;第七、结成极乐。
此即初也。又者,如前解。七宝者:一金,金有五
种,黄者为上,久埋不失,百鍊不轻,从草不
违,生于土左右,所以金字象金在土中形。二、
银,易知。三、琉璃者,梵云吠琉璃,有五种色,略
云琉璃。四者、玻[王*梨]者,《智度论》云:出山石窟中,
过千年冰化为玻[王*梨]。净国无其寒暑,土地无
冰,何物化焉?但是石类,非实石也,谓净土故
亦云胝迦。五、车𤦲者,梵云牟娑洛揭拉婆,青
白间色也。六、赤真珠者,珠体赤也。七、玛瑙者,
梵云遏湿摩揭婆,此云杵藏,下辨七宝亦依
此处。池者,池沼。严宝璎珞砌墁池潭,异种光曜
自然严显。《瑞应经》云:其池纵广深浅或十由
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
卷二 第 339b 页 T37-0339.png
垂布香气馥薰也。

经云:「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赞曰:第二八德
水满也。八功德水充满于池,净土福胜水异
凡间,含八德之殊功、益五常之妙体。八德者:
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
安和;七、饮时除饥渴;八、饮已长养诸根。《清
净觉经》云:其池中水浅深随念、上下逐心。《观
经》云:水随莲华枝叶上下,水流之音或闻三
宝、空无我等、诸波罗蜜之声也。

经曰:「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赞曰:第三金砂
作地也。绿水金沙重重显映。《无量寿经》云:更
迓相映,金池白银砂等。

经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王*梨]合成」。

赞曰:第
四玉砌成阶。边者周围四圻边也,阶即砌,道
者路也,上阶之道也。金、银、琉璃、玻[王*梨]已如上
解。合成者,四宝共合成故。

经云:「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王*梨]、𤥭璖、赤珠、
玛瑙而严饰之」。

赞曰:第五朱阁凌空也。上有
楼阁者,七宝池上斗空起楼阁也。亦以者,七
宝池上楼阁凌空还用宝成,故云亦也。金、银、琉
璃、玻[王*梨]、𤥭璖、赤珠、玛瑙,七宝如前解也。严饰之
者,庄严丽华饰也。《无量寿论》云:为地庄严也。
《观经》云:处处皆有众宝楼阁庄严池上也。时
时游赏、往往登攀,眺望净土,适悦情思也。

经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

赞曰:第六宝莲
覆水也。此文分四:一、显华名;二、辨形量;三、释
颜色;四、明香洁。此初二文也。莲者,芙渠之实,
华美曰华,大而复圆状若车轮。《观经》及《平等
觉经》云:大者或二十里乃至六百万里。然今
卷二 第 339c 页 T37-0339.png
大小亦无定准,此中约小者说也。

经云:「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微妙香洁」。

赞曰:此后二文,第三颜色、四香
洁。四色各有异光也。光即光彩各异。微妙者,
深细殊常。香者香气,洁者体无尘垢,故云微
妙香洁。《清净经》云:一一华叶皆作异宝色。何
独青色光等也?经据纯色者说。

问:「何故只有
四色?」

答:「表四色是实而无假者,表生居净土,
心无谄曲、语不虚词,證四涅槃、得四智故。」

经曰:「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七结成极乐,可知。

经云:「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赞曰:第
三空盈天乐。空中奏乐声演法音,彼国人闻
咸生善念。《观经》云:无量乐器悬处虚空,不鼓
自鸣,或林或幢皆悬乐器,悉自和鸣,随众生
意皆奏法音,人天闻者俱发道意,或歌六度,
或赞三乘。

经云:「黄金为地」。

赞曰:第四地布黄金。心无
秽种,地感黄金,柔软自然高低随步。《观经》云:
其地由如日宫悬处虚空,其地柔软,下足即
凹、举足便起。又彼国无须弥山及诸山等,《瑞
相经》亦说:其佛国土,自然七宝合成其地,不
可限量殊特妙好,逾诸十方一切世界。此唯
金者,亦文略也。又众宝妙衣遍有其地,一切
人天践之而行,种种庄严以显殊特也。

经云:「昼夜六时而雨曼陀罗华」。

赞曰:第五华
雨长天也。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六时,共十
二时也。

问:「西方净土境胜地殊,人绝无明、国
无昏晓,何言昼夜?」

答:「华开金浦化生为天曙
卷二 第 340a 页 T37-0340.png
之情,鸟宿琼林菩萨作时昏之相,不同此界
昏昧各殊。」

而者助句也。雨者,从空飘落谓之
雨也。曼陀罗华者是梵语,此云适意华也。光
洁异香,闻者见者身心适悦长道情故。风飘
萎者,地裂受之,更雨新华庄严金地故。《法华
经》云: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华有四德:一、
严净国土,表生彼国善法饰身故;二、敷荣见
台,表胜二乘真实法故;三、先华后果,表生彼
国先因后果故;四、香气远腾闻者欢悦,表生
归彼者德业馨香名振十方故,故雨华也。

问:
「净土雨白华者表于何事?」

答:「表生净土唯白
业故。」

有云赤圆华者,不善其理也。《法华经》云:
唯白莲华、放白毫光、白牛驮驾、手执白拂等,
表白是众色之本,一乘是诸法之源,若云赤
圆者,此为未可。

经云:「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赞曰:第六人游诸国。
文分为三:初将华供佛;二、还国经行;三、结成
极乐。此即初也,经文易见。各以衣裓者,衣襟
也。盛诸妙华者,易见。供养者,进财行曰供,有
所摄资为养,故云供养。他方者,即十万亿佛,
显所供养佛数也。准诸经等,或乘七宝宫殿、
白宝莲华,承佛威神腾空,往彼十方世界,将
诸妙华及诸异物随心供养,听闻妙法及受
记别等事。

经云:「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赞曰:
第二还国经行也。即以食时还归本国,饭了
经行,经行或绕宝殿,或绕琼林,或往或来,如
绢经来往,故云经行。足行宝地,口念金经,故
卷二 第 340b 页 T37-0340.png
云经行也。《瑞相经》云:诸往生者若欲食时,
七宝应器自然在前,如是众钵随意而至,百
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是食实无食者,但见
色闻香以之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
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广经云食,如何相
违?彼约示现食,亦有何失。

问:「西方人胜自有
身光,既无日月晖,宁辨辰齐之候?」

答:「金钟自
振、玉磬摇声,圣众云来自然赴会也。」

问:「所言
食者资益为义,净土之中是何食也?」

答:「若约
实报净土即禅悦为味,若以化净土即假食
资身也。」

经云:「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三结成极乐。

经云:「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
鸟」。

赞曰:第七鸟吟妙法。分文为二:一、叙灵
禽;二、去疑执。初文有五:第一、总叙灵禽;第二、
分别名字;三、传和雅韵;四、诠显法音;第五、闻
兴善念。此即初也。复次者,复重也,次以次反
复徵问,故云复次。彼国者,即西方常有恒有
也。种种者,不一故云种种。奇妙者,奇异也。妙,
殊妙希奇也。杂色者,毛色异也。

问:「净土殊胜
尚无凡夫,何故飞禽亦生彼国?」

答:「弥陀变化
而有灵禽,赞利法音庄严国界。故下经云:欲
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经云:「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赞曰:第二别列名字也。白鹤者,丹朱作顶、
霜雪为毛,鸣之则声振九皋、舞之则雅和八
节,迥异诸鸟,故云白鹤。孔雀者,天生灵鸟迥
异凡禽,顶戴绿冠身严众彩,故云孔雀。鹦鹉
卷二 第 340c 页 T37-0340.png
者,毛严翡翠觜饰朱红,羽轻俊以能飞,舌纤
长而解语,故云鹦鹉。舍利者梵语,此云鹙鹭
鸟也,幼而且俊,俊而又灵,斯项而万里飞腾、
增妙而千般音韵。迦陵频伽者,此云妙音鸟,
音声美妙身体殊常,闻之者侧耳倾心,见之
者怡神悦思,妙音鸟也。共命者亦云命命,美
音演法迅羽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两首,故云
共命也。

经云:「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赞曰:第
三传和雅韵也。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六时,
共十二时也。出和雅音者,和即柔和,雅妙音
韵。西方灵鸟不并凡禽,音韵柔和言词雅妙,
故云出和雅音也。

经云:「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分如
是等法」。

赞曰:第四诠显法音也。演畅者,演
者水流不绝之貌,畅者宣畅。五根等者,三十
七菩提分法,经中阙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
也;下有等言,等此三位。今释此法略为七位:
一、四念住,谓身、受、心、法,以慧为体,谓由念力
慧于境住。二、四正断,谓律仪断、断断、防护断、
修习断,以精进为体,精进起用能修断故。三、
四神足,谓欲、勤、心、观,以定为体,为此四种而
修定故。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如名以为五
体,出生善故。五、五力,体即五根,难屈伏故,离
根别立。六、七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喜、念、定、
舍、轻安。三是别境:择法、念、定;三是善数:勤、舍、
轻安;一是遍行,谓喜。七、八圣道分,谓正见、正
思惟、正语、正业、正定、正命、正念、正精进。其正
思惟体以慧为性,能发语言通佛有故。正语、
卷二 第 341a 页 T37-0341.png
正业以无瞋痴所发身语为体,无贪所发名
为正命,离五邪命俱以无表色思为体,馀如
自名。三十七种合体有九:一慧、二精进、三定、
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无表色。遍行
有一,谓喜;别境有三,谓念、定、慧;善有四,谓
信、勤、舍、轻安;色法有一,谓无表色。菩提所修
与声闻异,故菩提分名菩萨法。如是等法者,
上等根、力、觉、道,下等念、断、神足,故云如是等
法。或可等者谓六度万行等法;不尔,馀法何
故不演也?

经云:「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赞曰:第五闻兴善念念三宝也。佛义如前。
法者梵语达摩,此翻云法,法即执持物解也,
谓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僧者梵云僧伽,此
名为众,和合义也,谓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
和无违、戒和同修、见和同止、利和同均,具此
六和故名僧也。皆可重故名为三宝。鸟传妙
法、人发胜心,念三宝之芳名、消百生之障累。

问:「灵禽演法数目颇多,众念名一何微妙鲜?」

答:「禽传广法表词说之无穷,人念三名绾众
善而俱尽。」

经云:「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曰:第二去疑执。文分为五:一、遮非实报;二、徵
问因由;三、答无三趣之名;四、通无恶道之字;
五、正辨化现之情。此初也。汝者,呼于弟子故
云汝。勿,由莫也,莫谓此等灵鸟等实是罪报
恶业所生。闻说灵禽恐生滞惑,谓净土之恶
缘未息,令一会而胜意不生,所以遮云勿谓
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卷二 第 341b 页 T37-0341.png

经云:「所以者何」。

赞曰:第二徵问因由。所以
者,何由义非是实报?因由者,何谓也。

经云:「彼佛国土无三恶趣」。

赞曰:第三答无
三恶之名。三恶趣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也。地
狱者,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器,受苦众生所居
器物。饿鬼者,多诸恐怕,久受饥虚,故名饥鬼
也。畜生者,或云刃六反、或云希六反,人之畜
养故。或云傍生,造业傍故,受报亦傍,因便令
辨六趣,广有章门,如别处说。

问:「有何所以恶
道俱无?」

答:「生居净土善业缘深,永除异类之
身,尽是同生之众,只如天宫胜境,尚须善业
所招,极乐殊方,岂有恶因能往也。况彼尊发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有三恶趣者,不取正觉。』
故知无也。」

经云:「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趣之名,何况
有实」。

赞曰:第四通无恶道之名字。名字犹
无,何况实有禽类之质!

经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
变化所作」。

赞曰:第五正辨化现之情。当初
众会各有疑心,既非实报之身,此等因何而
有引?此一段经文答也。

问:「弥陀神力广变佛
身,睹相好以发心、听梵音而悟道,何故作诸
禽类显发教门?」

答:「化身为佛未是希奇,乃现
灵禽,令生牢遇,发难遭之胜想、生殊特之信
心,化现多途何足为难?况随类化身处处皆
说,琼林宝网皆演法音,流水清风尽谈真教,
有斯所以乃现灵禽也!」

经云:「舍利弗!彼佛国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
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卷二 第 341c 页 T37-0341.png
曰:第八风吹乐音也。文分为四:一、风摇宝树;
二、声似乐音;三、闻兴善念;四、结成庄严。此初
二文也。微风者,细风也,非猝暴风也,吹树及
网罗即发微妙音韵。譬如者,譬者况也,如由
似也,况似于百千种音乐同时俱奏也。细风
徐起吹树网罗,音韵而遍满十方,雅妙而便
同众乐,故云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也。

经云:「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赞曰:第三闻兴善念也。自然者,惯习任运
名曰自然,非无因缘名自然也。生念佛念法
念僧者,三宝之名如前释也。念佛有三:一、心
念,心中系念;二、轻声念,自耳闻故;三、高声
念,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
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
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
十、往生净土。应作四句分别:一、心念口不念;
二、口念心不念;三、心口俱念;四、心口俱不念。
此四句中第一句、第三句是。《瑞相经》云:清风
徐起不寒不暑,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
上微妙法音,其有闻者尘垢不起,自然快乐
如得三昧。

经云:「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四结成极乐庄严。易知!

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赞曰:下第二辨佛身功德也。文分为二:初
明化主功德;二辨听众功德。初文分三:初、徵
问佛号;二、正辨得名;三、明成佛劫数。此初文
也,佛自徵也。

经云:「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
卷二 第 342a 页 T37-0342.png
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赞曰:第二正辨得名。
而有二义:一、约光明得名;二、约慧命得名。此
即初。光有二种:一、内光,即智内照理;二、外光,
即身光外照也。此即身光也。金刚不坏之体、
无碍解脱之身,如净琉璃表裹莹彻,彼方境
物悉现光中,羽之只有一寻,展之动论无量
也。《无量寿佛经》云:身多光故乃至无量等光,
众生遇彼光者三垢消灭。若在三涂见光息苦,
寿终之后皆得解脱。《大论》云:阿弥陀国诸菩
萨众,身之常光照十万由旬,若是佛光遍照十
方世界。又《观经》云:彼佛身如百千万亿夜魔
天阎浮檀金色,其身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
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
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
明如须弥山,其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
界,于圆光中有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
佛,一一化佛亦有众无数化菩萨而为侍者。
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
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
界,有此光明故号阿弥陀也。

问:「光照十方无
量世界者,此土人民何以不睹?」

答:「道合即千
里悬应,世乖则肝胆梵越,如翳者不睹于曦
光,岂曦光之有咎!似聋者不闻于雷震,非雷
震之有愆!众生业累增强,佛有光而不见。」

经云:「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
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赞曰:第二答寿命得
名。寿命者,第八识上连持功德也,即是不相
应行中摄也。无量者,无其限量。无边者,无彼
边际。阿僧祇劫者,此云无央数劫也。

问:「彼尊
卷二 第 342b 页 T37-0342.png
彼众身属有为,未逃四相迁移,争免一期磨
灭?」

答:「舍两重生死、获五蕴常身,悲愿无边,身
命何尽?况又杀业久已、寿命延远也!」

问:「弥陀
已居果位,寿命无量可然;人民见处因中,何
故亦同彼佛?」

答:「业累轻鲜、善种增强,既非分
段之身,永离去来之质,与佛齐等,于理无违。
《无量寿经》曰:彼佛寿命长远不可称计,假
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成罗汉,共尽思惟百
千万劫不知寿限,菩萨天人寿命亦尔。又《清
净觉经》云:阿弥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
类生其国悉至泥洹,若菩萨者皆令作物,作
物已更展转教化十方之类亦复作佛,作佛
已更转教化一切众生悉至泥洹,然后涅槃。
是知寿命无量也。」

问:「彼国人民者,为是分段、
为是变易?」

答:「若论报土即便变易之身,若说
化净国中分段尚犹未舍。」

问:「彼佛寿命长远,
此经自明,未审成作佛已来至此于今几劫?」

经曰:「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赞曰:第三明成佛劫数。

经曰:「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
是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
如是」。

赞曰:第二辨听众功德。文分为四:
初、小大两众算数无边;二、新旧二徒因行有
异;三、劝生彼国;四、劝生利益。此初分二:初辨
众多少、二结成庄严。此初也。声闻弟子者,因
声悟道,故曰声闻。弟子者,长在我后名弟,解
从我生名子。皆阿罗汉者,拣前三果故也。非
算数之所知者,算数之不及故。菩萨亦如是
者,亦同声闻算之不及。

问:「浊世众生业重难
卷二 第 342c 页 T37-0342.png
化,教说三乘;净土人众信深易劝,何言四果?」

答:「有二意:一、欲明化泽被浅深故,五逆十念
亦生其国;二、显庄严眷属故、多众围绕故,虽
是净土亦有声闻也。故《法华经》云:彼佛出时
虽非恶世,以本愿故亦说三乘。故《观经》云:小
乘根者生到彼土得四果也。」

问:「若论真净报
土,二乘不令得居;若论化现,净方四果尽皆
得往。何故云皆阿罗汉,不说馀三果耶?」

答:「报
净土中声闻权化,约其殊胜,不说化净土中
四果,皆有加行位中能伏分别得居净土。《无
量寿经》云:二乘种不生。约报土。」

经曰:「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二结成庄严也。

经曰:「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
跋致」。

赞曰:第二新旧二徒因行有异。文分为
二:初新生不退众、二补处位高众。此初也。阿
鞞跋致,或云阿惟越致,是梵语,此云不退转。
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證不退;四、
行不退;五、烦恼不退,不被烦恼所退转故。

问:
「生居净土何故不退?」

答:「无五退缘故:一、无病
苦缠故;二、无违行故;三、常诵经法;四、常营善
事;五、长和顺无诸违诤事,所以不退。此界人
多退,反此应知。又有欲境所牵,多诸退屈也。」

经曰:「其中多有一处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
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


曰:第二补处位高众。一生补处者,补者补阙,
处者处所,此等菩萨因圆十地、劫满三祇,尽
此一生便成正觉,故云一生补处也,馀经文
易见故。只如弥勒现居天界当来果成,一生
卷二 第 343a 页 T37-0343.png
补大觉之尊、三会度无量之众,即是此类。故
《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
来生我国,究竟各到一生补处。以本愿力故,
生彼即入补处之位。

经曰:「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赞曰:第三劝生彼国。现在未来一切众生闻
我向来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问:「慈氏天
宫快乐不少、胜侣颇多,何须坚劝往彼西方?」

答:「若论兜率即胜人间,乃并西方全成微劣,
胜劣既异,彼此各殊,劝生西方舍劣求胜也。
胜劣有异者,净土十胜、天宫十劣。净土十胜
者:一、化主所居胜;二、所化命长胜;三、国非界
系胜;四、净方无欲胜;五、女子不居胜;六、修行
不退胜;七、净方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
念佛摄情胜;十、十念往生胜。天宫十劣者:一、
所居国土劣;二、所化寿役劣;三、界系摄属劣;
四、彼天有欲劣;五、男女杂居劣;六、修行有退
劣;七、秽方非净劣;八、国土庄严劣;九、善念摄
情劣;十、修行劳苦劣。有斯十胜十劣,所以劝
生彼国。」

经曰:「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赞曰:第四劝生利益。诸上善人者,善者过
现益物谓之善,人即前声闻、不退及补处等
菩萨也,俱在西方一会处也。同师进业必假
良缘,朋家作仇事资恶党,孟母移居于胜处、
宣尼不饮于盗泉,盖耻恶而慕善也。慕善则
芳兰袭庆,朋恶则鲍肆荤风也,劝生西方,亲
之胜侣也。

经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
卷二 第 343b 页 T37-0343.png
国」。

赞曰:自下第二举极乐之因殊。文分五
段:一、遮少善;二、说多因;三、圣众来迎;四、众生
生往;五、结劝往生。此即初也,不可以微少善
根得往殊常净土。

问:「十念弥陀顿生净土,据
斯所说果著因微,何故少善因缘不生彼土?」

答:「十念得生净土,接引懈怠众生;却谈多善
因缘,乃被精进劝学者。或广或略,理不相违。」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