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赞曰:第二正宗分
也。大文分六:第一、标净土之宗果,经「尔时佛
告长老舍利弗,乃至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
一处」;第二、明极乐之因殊,经「舍利弗!不可以
少善根,乃至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
彼国土」;第三、诸佛證明,经「舍利弗如我今者
赞叹阿弥陀佛,乃至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
语及诸佛所说」;第四、三生发愿,经「舍利弗!若
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乃至若有信者,应当发
愿生彼国土」;第五、彼尊赞叹咸曰希奇,经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乃至一切世间难
信之法」;第六、我佛叙陈独称难事,经「舍利弗!
当知我于」乃至经终五行来是。
初文分二:初
略明净土、二广明净土。初文有七:一、指方所;
二、明数量;三、显国名;四、明化主;五、辨说法;六、
徵国名号;七、结成极乐。此初三也。佛告,告语
也。从是西方,从,是指方所,此土远指西方。过
十万亿佛,明数量也。有世界名曰极乐,显国
名也。极乐国土正是经宗。告鹙子以令知,诱
含生而忻慕,不能广叙,聊述七门:第一、释名;
第二、出体;第三、辨假实;第四、漏无漏料拣;第
五、五位分别;第六、三科收摄;第七、释其妨难。
且释名者,世者可破坏义,界者境分剂也,即
所居土。名曰极乐者。乐即能居者,第六识相
应乐受也。世即界,持业释也。极者至极乐受,
世界者即是无情,相违释也。出体者,极乐者,
即至极乐受也。世者,即有情无情法上不坚
可破坏而立世名,即色心上假立。界者,四尘
五尘为体,虽圣境无坌恶义,是尘之类故亦
彰极乐之相,不睹胜妙难为发心,将欲显示
净方,故乃自徵国号也。
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赞曰:第七结成极乐之名。其国众生者,众
生具十种名,众生即十名中之一名也。莲华
化生无其生苦,四序不能迁故无老苦,非分
段无病苦,寿命无尽无死苦,无父母亲疏故
无怨憎会苦,所欲如意无求不得苦,颜貌端
严无诸根缺陋之苦,又四时一等故无寒暑等
苦,故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谓处绝三途、人
无众苦。只如娑婆世界,有漏形躯四蛇回身
三龙害命,乖张病恼报尽死侵,有爱必离无
怨不会,竖迷至理横受阴缠。今兹众人永无
此也,且积修白业生处红莲,相好常身蠲除
四相,已情绝虑谁为爱憎,随念即来无求不
得,五香佛体众德严身,故云无有众苦也。但
受诸乐者,才归净土圣众随迎,莲华倏开睹
金容之相好,徵风暂扇听宝树而摇声,加以
飘渺仙云近浮神足,轻盈衣裓远供祥华,晨
谒慈颜得法印而旋国,暮游金殿听宝偈而经
行,然大慈愿广利钝普沾,且旧莲欲发为遣
残殃,新学化生行成不退,岂唯近已粗苦,抑
亦妙果非远者哉!故云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问:「彼土属三界否?」答:「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
非色界,有形相故非无色界,内无秽种外感
净方,回出四流水超三界,故非界系也。」
经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
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赞曰:第二广
明净土。文分为二:初明国土庄严、二辨佛身
垂布香气馥薰也。
经云:「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赞曰:第二八德
水满也。八功德水充满于池,净土福胜水异
凡间,含八德之殊功、益五常之妙体。八德者:
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
安和;七、饮时除饥渴;八、饮已长养诸根。《清
净觉经》云:其池中水浅深随念、上下逐心。
《观
经》云:水随莲华枝叶上下,水流之音或闻三
宝、空无我等、诸波罗蜜之声也。
经曰:「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赞曰:第三金砂
作地也。绿水金沙重重显映。《无量寿经》云:更
迓相映,金池白银砂等。
经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王*梨]合成」。
赞曰:第
四玉砌成阶。边者周围四圻边也,阶即砌,道
者路也,上阶之道也。金、银、琉璃、玻[王*梨]已如上
解。合成者,四宝共合成故。
经云:「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王*梨]、𤥭璖、赤珠、
玛瑙而严饰之」。
赞曰:第五朱阁凌空也。上有
楼阁者,七宝池上斗空起楼阁也。亦以者,七
宝池上楼阁凌空还用宝成,故云亦也。金、银、琉
璃、玻[王*梨]、𤥭璖、赤珠、玛瑙,七宝如前解也。严饰之
者,庄严丽华饰也。《无量寿论》云:为地庄严也。
《观经》云:处处皆有众宝楼阁庄严池上也。时
时游赏、往往登攀,眺望净土,适悦情思也。
经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
赞曰:第六宝莲
覆水也。此文分四:一、显华名;二、辨形量;三、释
颜色;四、明香洁。此初二文也。莲者,芙渠之实,
华美曰华,大而复圆状若车轮。《观经》及《平等
觉经》云:大者或二十里乃至六百万里。然今
云经行也。
《瑞相经》云:诸往生者若欲食时,
七宝应器自然在前,如是众钵随意而至,百
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是食实无食者,但见
色闻香以之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
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广经云食,如何相
违?彼约示现食,亦有何失。
问:「西方人胜自有
身光,既无日月晖,宁辨辰齐之候?」
答:「金钟自
振、玉磬摇声,圣众云来自然赴会也。」
问:「所言
食者资益为义,净土之中是何食也?」
答:「若约
实报净土即禅悦为味,若以化净土即假食
资身也。」
经云:「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三结成极乐。
经云:「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
鸟」。
赞曰:第七鸟吟妙法。分文为二:一、叙灵
禽;二、去疑执。初文有五:第一、总叙灵禽;第二、
分别名字;三、传和雅韵;四、诠显法音;第五、闻
兴善念。此即初也。复次者,复重也,次以次反
复徵问,故云复次。彼国者,即西方常有恒有
也。种种者,不一故云种种。奇妙者,奇异也。妙,
殊妙希奇也。杂色者,毛色异也。
问:「净土殊胜
尚无凡夫,何故飞禽亦生彼国?」
答:「弥陀变化
而有灵禽,赞利法音庄严国界。故下经云:欲
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经云:「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赞曰:第二别列名字也。白鹤者,丹朱作顶、
霜雪为毛,鸣之则声振九皋、舞之则雅和八
节,迥异诸鸟,故云白鹤。孔雀者,天生灵鸟迥
异凡禽,顶戴绿冠身严众彩,故云孔雀。鹦鹉
者,毛严翡翠觜饰朱红,羽轻俊以能飞,舌纤
长而解语,故云鹦鹉。舍利者梵语,此云鹙鹭
鸟也,幼而且俊,俊而又灵,斯项而万里飞腾、
增妙而千般音韵。迦陵频伽者,此云妙音鸟,
音声美妙身体殊常,闻之者侧耳倾心,见之
者怡神悦思,妙音鸟也。共命者亦云命命,美
音演法迅羽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两首,故云
共命也。
经云:「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赞曰:第
三传和雅韵也。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六时,
共十二时也。出和雅音者,和即柔和,雅妙音
韵。西方灵鸟不并凡禽,音韵柔和言词雅妙,
故云出和雅音也。
经云:「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分如
是等法」。
赞曰:第四诠显法音也。演畅者,演
者水流不绝之貌,畅者宣畅。五根等者,三十
七菩提分法,经中阙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
也;下有等言,等此三位。今释此法略为七位:
一、四念住,谓身、受、心、法,以慧为体,谓由念力
慧于境住。二、四正断,谓律仪断、断断、防护断、
修习断,以精进为体,精进起用能修断故。三、
四神足,谓欲、勤、心、观,以定为体,为此四种而
修定故。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如名以为五
体,出生善故。五、五力,体即五根,难屈伏故,离
根别立。六、七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喜、念、定、
舍、轻安。三是别境:择法、念、定;三是善数:勤、舍、
轻安;一是遍行,谓喜。七、八圣道分,谓正见、正
思惟、正语、正业、正定、正命、正念、正精进。其正
思惟体以慧为性,能发语言通佛有故。正语、
正业以无瞋痴所发身语为体,无贪所发名
为正命,离五邪命俱以无表色思为体,馀如
自名。三十七种合体有九:一慧、二精进、三定、
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无表色。遍行
有一,谓喜;别境有三,谓念、定、慧;善有四,谓
信、勤、舍、轻安;色法有一,谓无表色。菩提所修
与声闻异,故菩提分名菩萨法。如是等法者,
上等根、力、觉、道,下等念、断、神足,故云如是等
法。或可等者谓六度万行等法;不尔,馀法何
故不演也?
经云:「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赞曰:第五闻兴善念念三宝也。佛义如前。
法者梵语达摩,此翻云法,法即执持物解也,
谓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僧者梵云僧伽,此
名为众,和合义也,谓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
和无违、戒和同修、见和同止、利和同均,具此
六和故名僧也。皆可重故名为三宝。鸟传妙
法、人发胜心,念三宝之芳名、消百生之障累。
问:「灵禽演法数目颇多,众念名一何微妙鲜?」
答:「禽传广法表词说之无穷,人念三名绾众
善而俱尽。」
经云:「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赞
曰:第二去疑执。文分为五:一、遮非实报;二、徵
问因由;三、答无三趣之名;四、通无恶道之字;
五、正辨化现之情。此初也。汝者,呼于弟子故
云汝。勿,由莫也,莫谓此等灵鸟等实是罪报
恶业所生。闻说灵禽恐生滞惑,谓净土之恶
缘未息,令一会而胜意不生,所以遮云勿谓
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曰:第八风吹乐音也。文分为四:一、风摇宝树;
二、声似乐音;三、闻兴善念;四、结成庄严。此初
二文也。微风者,细风也,非猝暴风也,吹树及
网罗即发微妙音韵。譬如者,譬者况也,如由
似也,况似于百千种音乐同时俱奏也。细风
徐起吹树网罗,音韵而遍满十方,雅妙而便
同众乐,故云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也。
经云:「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赞曰:第三闻兴善念也。自然者,惯习任运
名曰自然,非无因缘名自然也。生念佛念法
念僧者,三宝之名如前释也。念佛有三:一、心
念,心中系念;二、轻声念,自耳闻故;三、高声
念,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
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
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
十、往生净土。应作四句分别:一、心念口不念;
二、口念心不念;三、心口俱念;四、心口俱不念。
此四句中第一句、第三句是。
《瑞相经》云:清风
徐起不寒不暑,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
上微妙法音,其有闻者尘垢不起,自然快乐
如得三昧。
经云:「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四结成极乐庄严。易知!
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赞曰:下第二辨佛身功德也。文分为二:初
明化主功德;二辨听众功德。初文分三:初、徵
问佛号;二、正辨得名;三、明成佛劫数。此初文
也,佛自徵也。
经云:「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
化,教说三乘;净土人众信深易劝,何言四果?」
答:「有二意:一、欲明化泽被浅深故,五逆十念
亦生其国;二、显庄严眷属故、多众围绕故,虽
是净土亦有声闻也。故
《法华经》云:彼佛出时
虽非恶世,以本愿故亦说三乘。故
《观经》云:小
乘根者生到彼土得四果也。」
问:「若论真净报
土,二乘不令得居;若论化现,净方四果尽皆
得往。何故云皆阿罗汉,不说馀三果耶?」
答:「报
净土中声闻权化,约其殊胜,不说化净土中
四果,皆有加行位中能伏分别得居净土。《无
量寿经》云:二乘种不生。约报土。」
经曰:「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二结成庄严也。
经曰:「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
跋致」。
赞曰:第二新旧二徒因行有异。文分为
二:初新生不退众、二补处位高众。此初也。阿
鞞跋致,或云阿惟越致,是梵语,此云不退转。
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證不退;四、
行不退;五、烦恼不退,不被烦恼所退转故。
问:
「生居净土何故不退?」
答:「无五退缘故:一、无病
苦缠故;二、无违行故;三、常诵经法;四、常营善
事;五、长和顺无诸违诤事,所以不退。此界人
多退,反此应知。又有欲境所牵,多诸退屈也。」
经曰:「其中多有一处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
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
赞
曰:第二补处位高众。一生补处者,补者补阙,
处者处所,此等菩萨因圆十地、劫满三祇,尽
此一生便成正觉,故云一生补处也,馀经文
易见故。只如弥勒现居天界当来果成,一生
国」。
赞曰:自下第二举极乐之因殊。文分五
段:一、遮少善;二、说多因;三、圣众来迎;四、众生
生往;五、结劝往生。此即初也,不可以微少善
根得往殊常净土。
问:「十念弥陀顿生净土,据
斯所说果著因微,何故少善因缘不生彼土?」
答:「十念得生净土,接引懈怠众生;却谈多善
因缘,乃被精进劝学者。或广或略,理不相违。」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