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0c 页
No. 1757 [cf. No. 366]
阿弥陀经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师撰
窃闻,三宝之宝理超系象之表、三乘之乘事
涉名言之迹。原夫真际之理平等性空,赴机
启权实之门、接凡施净秽之土,识其路者即
语默一途、迷其趣者则理事天隔,故身子以
高下之累则镜地而见丘陵、梵王以彼我俱
亡则石田而观宝砾,是知净土之净志洁开
极乐之门、秽刹之秽心尘起纯苦之域,良以
物怀取舍指悬鼓而可欣,人竞是非斥溷囊
而可厌,故使励诚十念则高升日宫、笃崇三
行则迩登莲座。
今言佛说阿弥陀经者,则越
危城之要躅、载苦海之慈船,语事目前、论生
界表。《华手经》曰:佛者名为觉,而诸众生长寝
生死不能觉悟,唯佛能觉,既自觉已能复觉
他,故名为佛。说者,《十住论》云:开示解释义。阿
弥陀者,此经下文自释。
问:「何故名阿弥陀?」
答:
「为含二义名阿弥陀:一无量光明故名阿弥
陀、二无量寿命故名阿弥陀。」
经者,法也、常也,
法即举直以措诸枉,绳墨以譬之;常即汲引
而无竭,涌泉以况之,故言经也。《佛地论》云:能
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
说义,故言经也。
注文之初略申七意:
第一叙佛身、第二叙其土、第三叙不退转、第
四叙偏赞之心、第五叙体性、第六叙部类宗
趣、第七判释文义。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1a 页 T37-0311.png
第一言叙佛身者。
问:「诸往生者见佛何身?」
答:
「见二种身。若登地菩萨见佛受用身,若地前
菩萨凡夫二乘见变化身。」
问:「依何得知?」
答:「《摄
论》云:若离应身,登地菩萨善根则不得成就;
若离化身,声闻缘觉及愿乐位中菩萨所有善
根亦不成就,故往生者见二种身。」
问:「西方有
二弥陀耶?」
答:「约报即一,若化即百亿弥陀。」
问:
「彼报化两身,为同处现生者皆见,为别处现
诸往生者但见一佛耶?」
答:「同一三千界内各
见不同。若登地菩萨即见他受用身亦见百
亿化身,若地前人等但见一身。」
问:「若同处不
异者,何故
《入大乘论》云:诸佛色身于欲界成
道,法性生身者住净居天。其处即异。菩萨生
者应生净居,众生生者应生欲界,云何同处?」
答:「上下虽殊,同是一报所生之境,但上人生
者正见受用土无处非净居,众生生者即见
化土在阎浮提。故真谛云:诸菩萨于净土见
佛。此约报土一向纯净说。波颇三藏云:应佛
净土有凡夫、二乘、地前菩萨,报佛净土唯大
菩萨。如此经说,彼佛有无量声闻弟子及大
菩萨者,此约化说。」
问:「众生生彼亦知是下界
否?及知是化身否?」
答:「下界知之,佛谓真佛。」
问:
「彼佛有报化者,何故
《大乘同性经》云:如我今
释迦牟尼佛及西方阿弥陀佛皆是报身耶?」
答:「此约本身说,谓极乐国土是一报佛所王
之土,然百亿四天下中者即是化佛;亦释迦
莲华藏世界中者即是报身,百亿阎浮中者
即是化佛。」
问:「弥陀何不但现一实之身令圣
凡同见?」
答:「由机福力不同故身现有其粗妙。」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1b 页 T37-0311.png
问:「如彼
《观经》云:彼佛身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又
《鼓音经》所说是刹利种者,此并
是何身耶?」
答:「如彼
《观经》者是报身,
《鼓音经》者
即是化身。」
问:「何以知之?」
答:「准净居天身身量
皆大,如来报身皆在净居色究竟天实报净
土,故报身大也。若在阎浮提,示有种姓父母
生处及有得道菩提树,如
《无量寿经》说:其树
高四百万里。
《鼓音经》说:其所住城纵广十千
由旬。又
《观音授记经》云:弥陀灭后观音补处。
据上因缘,此身即小又去来生灭,故知是化。」
问:「若是化者,众生生彼即见化佛之身,至得
初地之时复见何身?」
答:「若登地已上即见报
身。」
问:「登地见报身者,为灭前化相而见报身,
为复不灭而见报身?」
答:「即于前所见身相上
而见妙身,如人服药惺时即于针上见种种
华草,如是地地见佛身相转转胜妙,唯佛与
佛见常不异无增减相。」
第二次问:「净土有几种?」
答:「有四种:一、法性土;
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变化土。」
问:「四土之
中西方是何净土?」
答:「若法性土者即是无垢
真如,自性清净第一义空,本来湛然不假修
成,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无一佛出世间法不
有,名性净土。凡圣同有,凡夫尚隐,诸佛明
显。若自受用土,从三大阿僧祇所修善根万
行所感,其土净与诸佛亦不可见,但可得
闻,唯佛自受用。
《佛地论》云:此自受用土周遍
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不可得
言即三界处。若他受用土者,
《佛地论》云:诸佛
为令地上菩萨受大法乐进修胜行,于后得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1c 页 T37-0311.png
智中以大悲故,于诸菩萨大圆镜智相应净
识之上,依诸菩萨业力,如来与作增上缘,随
其根宜现其净土,或胜或劣改转不定,地地
优劣,如轮王所感,其土与众生同处,所见即
异。若化土者,
《佛地论》云:随菩萨所宜,或在色
界净居天上,或在西方等,处所不定。今取相
而言,西方有二土,若登地菩萨各见他受用
土,若地前生者便见化土。」
问云:「何知见化土?」
答:「若报净土,诸佛平等无有优劣;若化土者,
随众生现而有差别故。
《华严经》云:娑婆世界
一劫当阿弥陀佛国一日一夜,彼国一劫当袈
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又
《首楞严经》云:文殊未
来于南方成佛,名普现色身,其土胜阿弥陀
国不可为喻。又
《观音授记经》云:过去金光师
子游戏佛土及观世音未来成佛佛土,胜今阿
弥陀佛土无量。又准
《大阿弥陀经》等,其土既
在欲界,上有六天复致优劣,故知是化。」
问:「众
生生彼,为生何土?」
答:「生化土。」
问:「若是化土?何
故二乘、女人不得生耶?」
答:「论据报土说,《平等
觉经》云:众生生彼始得初果,乃至后得阿罗
汉果作大菩萨,或生于彼始发菩提心。既有
凡夫及初发心菩萨者,即是化土。若言二乘亦
不生彼,即谓一向是报净土者,彼
《观经》中三
辈九品云何得生?此经下文,彼佛有无量无
边声闻弟子。何得不生也。又女人亦不得生
者,此
《阿弥陀经》等皆云:善女人闻说彼佛名
执持不忘,必得往生。此云何通?又若彼土一
向无女人故即谓是报土者,
《鼓音经》云:彼佛
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此岂无女人也。女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2a 页 T37-0312.png
人根缺不生者,由彼佛本愿,愿生我国者,皆
作男子,六根具足端严胜天。故
《清净觉经》云:
女人往生者则皆作男子。故言无女人及以
根缺,非是此处女人此间根缺不得生彼。」
问:
「若是化土,何故
《摄论》云称别时意?」
答:「论言别
时意者有二意:一以彼土增上乐处非少福
能生、二见众生多不修道空唯发愿。有斯二
意故道别时,即是
《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得
生是也。若六时念佛即三业无非,便是持于
十善,或一日乃至七日,由念佛故,一念即除
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即有多行又复愿生,
行愿相资。」
问:「若是化土,何故
《大论》云:非三界
摄?」
答:「彼言非三界摄者,非谓出过三界,但谓
异三界故。故
《大论》云: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
非无色界,无欲故非欲界,故言非三界摄。又
《佛地论》云:此是佛出三界净识心所现,为化
地前诸有情类,令其欣乐修行彼因,令声闻
等见。若谓非三界者即谓出过三界,与彼《平
等觉经》相违。」
问:「若是化土,何故
《解深密经》三
地已上乃得生彼?」
答:「此约他受用土说。他受
用有二:一为登地已上现者,令登地已上人
受用;二为地前人现者,令愿乐已前人受用,
即化净土。彼经据诸大菩萨生彼者约受用
土说,非是西方一向是初地已上净土,由有
凡夫二乘亦得生故,有化土及受用土。」
问:「若
是化土,众生生者初见何土、后见何土?」答:「初
见化土,后见受用土。」
问:「何处见此二土?」
答:「于
一界中一相之土,初见粗、后见细,非灭前土
而见后土,亦非异处见其二土。故
《佛地论》云: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2b 页 T37-0312.png
释迦如来说佛地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
居秽土说法,登地菩萨见受用身居佛净土
说法。」
问:「若生彼见化佛又居净土,我此释迦
亦是化身,其土何以不净?既自不同,明知彼
净土是报土,此秽土是化土?」
答:「依《大论》引《目
连问经》,释迦亦示目连己身净土。又佛说言:
『一切诸佛皆有净秽两土。』如释迦牟尼有净
秽二土,今十方诸佛、阿弥陀佛亦尔。」
问:「诸佛
既同有净秽二土,何故阿弥陀不见有秽,释
迦牟尼佛不见有净?」
答:「由此众生有乐见净
土者,但说净土之名。又由众生不苦则不求
涅槃,所以释迦于众生恶业之上作增上缘,
示现秽土令众生厌,然非释迦亦处其秽。故
《涅槃经》云:诸佛无有出于不净土者,为化众
生示现净秽。故
《维摩经》云:若诸众生应以此
缘得入律行者,佛即为现。」
问:「若彼土是化又
居欲界者,亦应有须弥大海。」
答:「以佛本愿力
故无诸山川江海四王忉利,以福力故依空
即住。」
第三次问:「彼是不退转地,众生生者皆不退
转,云何但以念佛发愿而不断惑即得往生?」
答:「彼言不退者,但以彼地胜、缘强、时长、无间
遂得不退,非亦生即是不退。言地胜者,众生
有宜安乐适悦即能发心,即有比丘愿得七
宝房舍卧具者是也。彼土既无三恶道,又无
贫穷生老病死,国土清净百宝庄严胜第六
天,故是地胜。言缘强者,彼无五退具,如
《婆沙》说:一无长病、二无远行、三无常诵习、四无常
营事、五无恒乖诤,此五因缘令心劳倦故多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2c 页 T37-0312.png
生退心。又无女人,无淫欲无迷爱,于六尘境
虽见闻触心全不染;又无恶友,常与诸菩萨
每至平旦历供诸佛,水流风树皆演法音,以
是缘强故令不作恶业更退三途。言时长者,
娑婆一劫当彼一日一夜,又彼众生寿命无
量无边阿僧祇劫,经尔许时修行,何为不至
不退转位。言无间者,胜人胜法无间资持受
最后身,斯何可退。又不退转者有其三处:一、
若依
《璎珞本业经》,地前第七住名不退转住,
若修行者进退多在第六住末,若至第七住毕
竟不退,是人入种性菩萨数。二者、依《弥勒问
论》及《智度论》云:菩萨若未至初地正位,虽无
量劫修习善根,而未能得不退转;若至初地,
以见道力离身见等诸烦恼,故断发菩提心
相违退因故更不退。三者、依
《资粮论》云:若菩
萨得无生忍时即住不动地,必当作佛更不
退转。此即当于八地,以无生忍在七地故,得
无生忍已至八地中更不退转。今准
《观经》,众
生生彼得不退转者,但谓初地得生法二忍
更不退转,非取七地,究竟而论亦得成佛,何
但七八地也。若言念佛非断惑者,此非解烦
恼性故不能断,然能伏惑令其不起,且如人
一心念佛,意地当更不起贪瞋嫉妒邪见也。
由念佛故转无始恶业、生无量功德、遮无量
恶业、止无量三不善根。又纵不断烦恼,但生
到彼地方断烦恼,然后渐渐乃得不退,于理
何过。」
第四叙偏赞之心。
次问:「十方更无净土,何以
独赞西方?」
答:「非为更无佛土,恐众生境繁心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3a 页 T37-0313.png
乱。故
《随愿往生经》云:此处众生信向者少、习
邪者多,心意无定,故令众生专心有在,故偏
赞也。又若言十方皆有净土,众生之心则便
慢缓,若唯一处心即慇重。」
问:「弥勒下生,此土
亦净,复是同界;佛劝生彼,何胜此间?」
答:「此虽
言净,由劣四天,当知西方胜过自在。又复此
界有三恶道、女色淫欲便利之秽,何得同彼?
地既非胜,终还退转,所以赞彼。」
第五叙体性。
次问:「净土以何为体?」
答:「
《摄论》云:
唯识智为体,谓佛及菩萨,唯识智为体。即
《金刚般若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若
《佛地论》:以佛自在无漏心为体,非离佛净心
外别有宝等净色也。又释者,是彼佛大慈悲
愿力无分别后得智为体。」
六。
次问:「此经部类多少宗趣所明?」
答:「穷括部
类,有其四本,通明净土,即以净土为宗:一《观
经》、二《无量寿经》、三《小阿弥陀》、四《鼓音经》。又如
晋时帛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又有《大阿
弥陀经》两卷,成即与宋元嘉年中所译
《无量
寿经》及前《清净觉经》而同本异译。准此《观经》
亦宋元嘉年中求那跋摩译,与彼全别。今寻捡
四经,部部之内虽则俱明净土,然旨趣不同。
如此《观经》教修净土之业,即以定散二善为
宗,如《无量寿》等三经,如来观众生净土机熟
宜闻,说时至故,释迦颜色胜常,阿难因起发
问。世尊颜色欢悦者,应念过去当来现在诸
佛胜妙事也。佛赞阿难善哉能问,因为广说
西方净土之事,即以净土为宗。如此《小阿弥
陀经》又问何故名极乐?极乐之事未知虚实,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3b 页 T37-0313.png
如来因为释得极乐之名,及引六方诸佛證成
非妄,此经即以断疑證实为宗。如
《鼓音经》,人
疑彼佛为天为人是何趣类。又彼净土增上报
处,众生多有业障,或恶魔留难,云何得生?如
来为辩弥陀是刹利之种,又教忏悔诵咒令转
业除魔,彼经即以转业护难为宗。上来即辩
四经宗趣及部类多少。然四经前后者,准其
道理,先为说令知,次教修净业,次断疑證
实,后护难不生,即《无量寿经》初,《观经》第二,《小
阿弥陀》第三,
《鼓音经》第四。然以事推验,即
《观
经》为初,《无量寿》为二。何以知之?准说《观经》时
阇王犹为太子,创夺父位,母时见害因请净
土,如来为现西方教修定散二善。若至说《无
量寿经》时,阇王已登位,太子作储君,故
《大弥
陀经》等云:如来说西方事时,阿阇世王太子
与五百长者持盖献佛,闻说弥陀二十四愿,
其太子当发愿愿如彼尊,佛记却后皆得如
弥陀佛,以此知居第二也。
「人云:阿阇世王太
子者,阇王身是,尔时由未篡位,故为太子来
至佛所。今释不然。若尔,应除王字,但言阿阇
世太子;既标王及太子,明知即父子名殊。是
故《无量寿经》当第二说。而《观经》自为夫人侍
女,《无量寿经》自为人天大众说也。」
问:「若《观经》
是初,为夫人说者,何故下经佛还灵山令阿
难重演而众无所请?明知大众已曾闻故。由
已闻故,更欲令闻修生彼业,所以如来敕令
重演定散二善。何得即以《观经》为初?」
答:「如来
意令大众知定散二善三世诸佛为净土因,故
令重说。又冀此经永传末代,后若结集知阿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3c 页 T37-0313.png
难所传不虚,所以令说。非为已闻后不请而
说,即当第二。其馀二经如前所释可知。」
七判释文义。今判此经,遵之往古亦为三节,
谓序、正、流通。然依
《大悲》开五分:一信分,即彼
经云:在在处处佛所说法,谓「如是我闻」等。二
證分,即彼经云:在在处处大众所集,谓「与大
比丘」也。三缘起分,亦名发起分,即彼经云:随
其因缘,随其由序也,此经略无。人云:以「尔时
佛告舍利弗」下为发起,「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下为正宗分。今恐不然,但如来初略举示,次
广分别,此总是正宗,非发起分也。四正说分,
即彼经云:随其名句味种种广为人说等,即
「尔时佛告舍利弗」下是也。五奉持分,即彼经
云:佛说经已大众欢喜顶戴奉持故,即「佛说
是经已」是也。然诸经论中初之二分并为證
经非谬,开合无在。
就初信分文复为五:一信、
二闻、三时、四主、五处。流支云:此之五句文为
證三义,故佛教之:一證是佛说,令物生信;二
表异外道经书阿呕吉义;三为息诤论,知非
结集者言。又
《智度论》云:说时方人欲令众生
闻之生信,是故此五句名为信分因缘,广如
彼论说。
经曰:「如是」,次释信也。
《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
为能入。若人有信能入佛法,是故信者闻之
即云如是。若不信者言不如是,故知如是者
表信也。人疑云:经尚未宣,预信何事即言如
是?答:如指题目及题后经,是佛所说非我自
言,闻者应信。故真谛云:如是之言标所闻法,
明一部文理决定可信从,故云如是。流支云: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4a 页 T37-0314.png
如是之言具有四义:一发心义,谓自念言我
当如是发心、如是修行也;二教他义,谓汝当
如是发心修行也;三譬喻义,谓是人威德智
慧得如天如日也,或汝今如是富贵如树提
伽;四决定义,谓我所见闻其实如是,今取此
义故云如是。又
《佛地论》云:如是有四义:一譬
喻、二教诲、三问答、四许可。如彼论说,即许可
义,故言如是,谓我当为汝如是说也。真谛云:
如是者谓所信法,体有二义:一就佛解,谓三
世诸佛所说不异故名为如,以同说故即知
非妄故称为是,正以诸佛同说其法可信故
言如是;二就理解,谓诸法实相古今不异名
之为如,如如而说不增不减决定可信故云
如是。
又有问者:「此之五句皆为證是佛所说
令人信受,何但如是两字独名为信?」
答:「义实
如是,但为指名定实可信义彰,故言为信。」
经曰:「我闻」者,次释举能闻人也。
《佛地论》云:如
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故
曰我闻。又我谓假者,即一身之总称;闻谓于
耳,即六根之别名,今废别就总,故曰我闻。
问:
「谁言我闻者也?」
答:「据元意,但结集者教作此
言。然
《大悲经》第四云:佛将涅槃,执阿难手付
属一切佛法,及第五卷教结集法用。又《处胎
经》第五,当结集时令阿难升座,迦叶告言:『佛
所说法一言一字汝勿缺漏,菩萨藏、声闻藏、
律藏等各集一处。』时阿难即言:『如是我闻。』即
是阿难称我闻也。」
经曰:「一时」者,次释说经时。谓说此一部经时,
故
《佛地论》云: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若流支云: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4b 页 T37-0314.png
佛说此经,我及大众闻无异时,故言一时。又
如来正演之际,群生即听之辰,说则教尽其
宜,听即法充其量,故曰一时。
经曰言「佛」者,次释教主也。所以此中标佛者,
为简馀人。故
《智度论》云:有五人说法:一佛、二
佛弟子、三诸天、四神仙、五变化,表非馀人说
故,故言佛。
《梵魔喻经》云:所言佛者,生死根本
燋然尽无馀,诸疑已尽无所不达,得一切智,
尊号为佛。
《放光般若》云:诸佛所行所證之道
名觉,诸佛皆共觉故,故名为佛。《大法炬陀罗
尼经》云:梵天王问佛:「何故名佛?」佛言:「能于生
死得觉悟者,名之为佛。」
经曰:「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次释说经
处也。此又有二:一、境界住,谓天子所统之方,
即舍卫国;二、依止住,谓如来所居之处,即给
孤独园也。舍卫者,此云闻物,故
《法镜经》云:游
于闻物。
《三字生经》、
《胜氏树十二游巡经》云:其
国无物不有,天下闻之,故名闻物。
《善见律》云:
此名多有,昔道士修行于此,时王出游见此
地胜,就乞立都,地从人立名为舍卫。舍卫者,
即地主之名,故言舍卫国。祇树者,是彼国太
子之号,谓之祇陀,亦言誓多,此云战胜。施其
林树与佛经行,故言祇树,即
《阿含经》称林者
是也。给孤独园者,
《别译阿含》第九云,长者须
达多诣王舍城初见于佛,即自称言:「我舍卫
国人名须达多,此翻善施,乡人以我好给独
老,众人称为给孤独也。」后买祇陀之园造佛
精舍,故言给孤独园。良以君上而臣下,故先
祇后给,以别归总故初树次园。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4c 页 T37-0314.png
经曰:「与大比丘众」,次释别證也,即举同闻此
经众。准经首末略标五众:一声闻、二菩萨、三
天、四人、五修罗。今经初有三,经末有二。经初
三者:一声闻、二菩萨、三诸天。声闻众有五:一
标类、二唱数、三举位、四列名、五结定。与者,其
义兼人及己。大者,名称位高。
《善见律》云:僧中
功德极大者名大阿罗汉,又最小者名须陀
洹,又多比丘众故言大也。比丘者,
《智论》云:此
有三义:一者名为能怖,能怖魔王及魔人故
名比丘。二名乞士,能离邪命清净行乞以资
身命故名乞士。邪命者此有三种:一离口邪
命,不以禁咒妄说吉凶得资生具以活命故;
二离身邪命,不行合药书符耕田种作及手
作器得价资养;三离身口邪命,谓口不诵禁
咒,身不然火及杨枝折等,出《僧祇律》。又《智
度论》有四邪命:一仰口,谓仰观星象薄蚀;二
下口,田种作器;三方口,为他驱使四方;四维
口,合药卜筮兼前三事。若作此四得活身命
名四邪命,比丘之法不行此四事,应清净行
乞名为乞士。三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
故名比丘。言众者,比丘非一故称为众,或
多僧和合故名为众也。
经曰:「千二百五十人俱」者,唱数也,谓常随。
旧谓如来所度三迦叶二外道师弟合有千二
百五十人,为报佛恩恒随给侍。今按名讳事
恐不然,即如罗睺、大迦叶等常在其中,岂
亦是彼之徒侣也。今据
《长阿含》第一云:佛
言劫将欲末诸物减损,如前迦叶佛一会说
法弟子常二万人,今我释迦牟尼一会说法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5a 页 T37-0315.png
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也。言俱者,
《善见律》云:
共在一处。
经曰:「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次释举位也。
初举得位即罗汉,次举名闻即众所知识。所
言大者,谓腊高德上,即迦叶结集中言:若阿
罗汉具三明八解脱大罗汉者住。故言大也。
阿罗汉者,
《善见律》云:阿罗之名义舍五种。真
谛云:其名有六:一、名杀贼,即阿罗名杀贼,汉
名为能,谓三界见修烦恼侵善法财喻之如
贼,又六尘如贼,是人能以智慧力断之令尽,
證六尘空,况之如杀,真谛称杀怨,即《涅槃
经》云:一切烦恼是菩萨怨,佛应害之,故言杀
贼。三果虽断未能全尽,不与此名。二者阿罗
名一切恶业、汉名远住,是人远离一切恶业
住无漏善功德中,名阿罗汉,真谛称不生,谓
是人虽有故业,无烦恼缘润故,彼旧业如六
年陈种无力能生,故阿罗汉言我生已尽,故
名不生。不生何处?谓不于三界烦恼之中更
受生死之报。三者阿之言无、罗汉名覆藏,世
人作恶即自覆藏,彼不作恶亦无覆藏,是故
罗汉自称梵行已立。四者阿罗谓三界车轮、
汉称打破,人能打三界十二因缘轮转车轮,
故名阿罗汉,即真谛称为破轮,谓破十二因
缘轮,即以无明爱取为辋,谓烦恼贯穿三
故,即以行有为毂,由业能生种种报故,即以
现在五果、识等未来二果谓生老死,总七果为
辐。五者名应供,是智断具足胜福田,堪消物
养、能生大利,故名应供。若真谛云示不偿,谓
不偿生死债故,是人由三学圆满、四流永绝,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5b 页 T37-0315.png
一向涅槃不入生死,故名不偿。六名应教,谓
自觉已满,将己所證堪应教人,故名应教。若
《大品经》云:是人断五上分结尽名阿罗汉。五
上分者:一色爱、二无色爱、三禅、四慢、五无明。
此五是上二界结性,谓将至上分,故随生上
界生上界缚,故说上分结也。此五一向思惟
所断,是人由断尽故名阿罗汉。众所知识者,
此举名闻。
《法华论》云:诸王、王子、大臣、帝释、梵
天王等皆知识故,又声闻菩萨佛等是胜智
者,皆善知识故,又释一切凡圣识其形容、知
其种姓故。
经曰:「长老」,次释四列名,今列十六人,其中
阿难虽非罗汉,以德望隆重亦是众所知识,
故在此会。
《善见律》云:老者而言大德,少者而
称长老。
《增一阿含》云:佛言:「自今已后诸比丘
不得君卿相向,大者称尊,少者称贤。又小
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字。」
准此二文,尊卑不定。今据
《长阿含》云:老有
三:一年耆、二知法、三善作。又《智度论》引《宝顶
经》:普化菩萨呼舍利弗为耆年。今称长老者,
一是年尊、二者知法,如俗有先生之称。长老
之名,谓赞美其德、不言其讳。
经曰:「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次释此二人,本为
外道情同莫逆俱时悟道,所以合列。《增一阿
含》云:富楼那问舍利弗言:「仁者!诸人称仁者
何等号?」答曰:「我父名优婆提舍,我母名舍利
弗,从母称名舍利弗。」
《大论》云:其母目如舍
利鸟目。
《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云:舍
利此云鸲鹆,弗多罗此云子。故
《涅槃经》云:如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5c 页 T37-0315.png
舍利弗因母立名名舍利弗,良以女仪端齐
贤才冠世,清扬之目眸子圆明,母擅令名,子
承嘉号。又《罗云忍辱经》名鹙鹭子。又《中本起
经》云:舍利弗者,本名优波替。佛言:「汝与目连
者同时发愿,我成道为佛左右弟子,今既遂
心。优波替者,高世之号华而不实,复汝本愿
还字为舍利弗;拘律陀亦复如是,汝自本目
连。」
《婆沙论》云;舍利翻为身、弗之言子,名为
身子。然优波提舍亦名优婆替舍,
《大论》此翻
为彗星,谓身子父名优波此言彗,提舍此
言星,故言彗星,舍利弗若逐父名,应名优婆
提舍。摩诃言大。
《文殊问经》云:大目犍连此
云萝茯根,其父好啖,因物为名。若
《涅槃经》云:目犍连是姓,与
《过去因果经》同,此云赞诵,
字拘律陀,因接拘律陀树而生。故真谛云:
应名勿伽罗,此云爱胡豆,爱胡豆即菉豆
也,上古有仙人唯食此豆,是彼仙种因姓
为名。
「摩诃迦叶」,迦叶者此翻为饮光。真谛云:其人
先祖是大仙,身有光明能饮诸光皆令不现,
是彼仙种故名饮光。但迦叶之身尚胜金色,
饮光之号继祖未详,
《文殊问经》翻为龟,良恐
误耳。律毗婆沙云:以迦叶多有胜故,以大标
之。以五事胜,故名大:一、富贵长者所生故;二、
能舍大富贵豪族出家故;三、能行头陀少欲
知足故;四、国王天龙鬼神多知识可供养故;
五、舍世间大利养行少欲知足行乞食故。又
《迦叶本起经》云:王舍城内有大富梵志名尼
拘律,此云无恙,有子名毕拨罗,即大迦叶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6a 页 T37-0316.png
也。迦叶是姓,毕拨罗是字,佛弟子中头陀第
一,佛当见来分座令坐。
「摩诃迦旃延」者,真谛云:此翻思胜,古昔有
仙,由闻思胜馀人故,是彼仙种故名思胜。旧
号肩乘。人云:将应误,应名扇绳,义将稍切,
其父早亡,唯母孤养恋不再嫁,如扇系绳,以
此为号。又释,迦旃延者是姓,扇绳是字。
「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骨高大故,是舍利弗
舅,甚大聪明,初为外道师,名长爪梵志。
「离婆多」者,
《文殊问经》翻为常作声,未详其
义。相传云:依
《智度论》,此翻为假和合,谓假死
人头顶手足而成体故。按彼论第十四卷,汎
说一人不言名字,未知此是此人不?有人路
行夜寄神庙中宿,有一老鬼持一死人来欲
吃,即被一少鬼欲夺,各言我许,分竞无定,乃
引彼人为證。彼人思惟:「我实语亦死,妄语亦
死,宁实不虚。」即云:「老鬼将来。」彼少鬼发怒,便
擒彼人挽取臂咬乃至头脚。老鬼惭愧此人
为證,便取死人手足及头挟著。天晓而去,口
云:「为是我身、为非我身?」遂至一伽蓝问僧:「是
我不?」因问自说如上之事。僧云:「汝身本来四
大五阴假和合成,何但今日方和合?」即出家,
后得罗汉。
「周利槃陀伽」者,依《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
经》云:翻为继道。《善见律》翻为路边生,有一长
者,止有一女与奴私通,遂逃他国久而有孕,
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因名路边生。
如是二度凡生两子,长名槃陀伽,弟名周利
槃陀伽,以兄弟相继于路边生,兄名路边,弟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6b 页 T37-0316.png
名继道,即周利槃陀伽也。
《增一阿含》云:其人
父母并亡,兄厌家入道,其弟寻复出家,性甚
愚钝。兄怒之曰:「汝不能持诵,又加懒惰,幸即
归俗。」牵出祇洹门外,号泣而立。如来见之,知
其道根将熟,唤之在侧,付扫帚与:「汝诵此名,
此名亦号除垢,若日诵之。」得扫忘帚,乃即思
惟:「此名除垢之义,除者应是清净,垢者应是
身中结缚。」思惟忽然悟解成阿罗汉果。处处
经其人过去,遍通经论藏秘不说,临死悔恨
曰:「我所解不为人说,用解何为?由我秘惜故
今则暗钝。」以临死悔恨故,今经二十四年记五
字因之得悟。又
《五百弟子本起经》云:我昔放
猪驱令渡水,以绳系口,猪不得喘息中流而
死。以是罪因,于是后身犹尚曚昧,我讽学一
偈三月乃知。
《增一》云:然能化形体作若干变。
经「难陀」者,
《大威德陀罗尼经》云:有四:一者、
但言难陀,此云喜;二、修难陀,此云善喜;三、阿
难陀,此云欢喜;四、婆难陀,此云贤欢喜。今
言难陀者,即佛之亲弟,本姨母所生,孙陀罗
婿也。所以名喜者,时王白净适有悉达弃家
入道,无人嗣位心常致忧,及生难陀,仪貌似
兄堪继洪业,故心生少喜。
《别译阿含》云:佛言:
「我弟难陀者,能摄诸根不著六尘,饮食知节
才以止饥,故名难陀。」又
《增一》云:身形端正与
世殊异,诸根寂静心不变易,故名难陀。《五百
弟子本起经》云:由过去施僧煖浴室及洗一
比丘僧,即得无垢身形端正色妙如华,又曾
修饰辟支佛塔,又见迦叶佛塔建立刹柱安
承露盘,以是诸因今生释氏得为佛弟,有大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6c 页 T37-0316.png
人相,身长一丈五尺二寸。
经曰:「阿难陀」者,
《智度论》云:如来得道夜生,朝
有天人空中告白净王曰:「悉达太子昨夜明
星出时成一切智。」王闻欢喜。又,王第三弟斛
饭王复是其日来启王:「昨夜生一男。」王曰:「贵
弟生男,我心欢喜。今日大吉,尔所生子应字
阿难。」此云欢喜,又以其人世世修忍辱故生
身端正,父母欢喜,因以为字。
《观佛三昧经》云:
佛告阿难:「汝名欢喜,此则依名定实。」
《增一》云:
阿难有四希有,令人欢喜:一者、默然至大
众之中见者皆喜;二者、正有所说闻者亦喜;
三者、至四众皆生欢喜兴敬仰心视无厌足;
四者、正有所说闻者无厌故心生欢喜。
《大论》云:其人昔作长者,因施诵经沙弥食,遂发大
愿言:「小师成佛,愿我为多闻弟子。」故今如来
所有法藏悉能受持。
「罗睺罗」者,此云覆障,亦曰宫生。《五百弟子本
起经》云:我昔为王,有一仙人犯罪,禁安后园,
忘经六日不与其食。然我无恶心,以忘因缘
遂堕黑绳地狱经六万岁,最后身受胎六年
乃生,故言覆障,谓被胎膜久所覆障也。佛出
家六岁,罗睺罗乃生,诸释皆疑非是释种。佛
成道后还宫说法,其妻耶输陀罗此云名声,
欲自雪身知其清白,乃以欢喜丸与罗睺罗
令奉汝父。佛知其意,乃变弟子皆作佛身,罗
睺罗献奉而不错。佛既受已,化佛皆灭,诸释
方信实是宫生。
《入大乘论》云:罗睺罗久住世
者是变化身。
「憍梵波提」者,
《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7a 页 T37-0317.png
云:翻为牛王,
《大论》翻为牛呞。处处经云:昔作
比丘,摘他一穗谷观其生熟,五百生来与他作
牛偿力,如今得道,足犹似牛食后即呞,因名
牛呞比丘。
《分别功德论》云:恐人毁谤得罪,佛
令居忉利天,尸利弗沙树下坐,解律第一。佛
涅槃后结集法藏时,大迦叶令使命之:「今阎
浮提有大法事。」问曰:「佛般涅槃耶?」答:「佛已涅
槃。」「我和上舍利弗在不?」答:「先已涅槃。」乃叹曰:
「我大师已灭度,和上复涅槃,世间眼灭,不能
复下。」即化火烧身,四道流水注阎浮提结集
众中。水说偈云:「憍梵钵提头面礼,妙众第一
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
于是天上涅槃。
《大论》亦如是说。
「宾头卢颇罗堕」者,
《大智度论》云:宾头卢颇罗
堕誓,能师子吼第一。按
《请宾头卢经》云:宾头
卢是字,未详其义,颇罗堕誓是姓此曰利根,
但一切新作屋宅浴室斋会新衣上服先奉
请,凡欲请者,当于静处烧香礼拜向天竺国
摩利山至心称:「南无大德宾头卢颇罗堕誓,
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者,愿受我请。」《毗
奈耶律》云:其人本贪木旃檀钵,为树提长者
现神足往取之,佛责之不听住此界,即往西
衢耶尼教化众生。
《三摩竭经》云:佛欲度彼事
裸形外道难化国王故,令诸弟子皆现神变
一时至彼受其所请。时宾头卢在于山中缝
衣乃忘去,忽忆,以针剌地綖犹著衣,便运神
足即往,其山以针綖所牵遂随后去。时彼国
有一怀孕妇人,见大山蔽空而至惶怖堕胎。
佛遥知之,令目连往语:「汝后何山?」宾头卢回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7b 页 T37-0317.png
顾见之,把得此山一掷八千里。佛语之曰:「我
教化众生皆欲涅槃,今汝失期又杀一人。人
命既重我所不喜,汝从今已后不得复随我
食及预众会,留汝作后世福田,至弥勒佛出
乃得灭度。」宾头卢闻,忧恼自责食讫入山。《入
大乘论》云:阿罗汉无烦恼者,与八住菩萨同
修如意足能随意住世,即宾头卢是变化身
非实身也。
「迦留陀夷」者,
《正法华》云:此名黑曜。毗奈耶律
云:名黑光。
《增一阿含》云:迦留陀夷其身极黑,
夜行乞食,时天大闇而至他家,天有闪电,彼
家妇人身正怀孕,于电光中见谓是黑鬼,怖
而堕胎,乃谓之曰:「汝何鬼耶?」答曰:「我瞿昙弟
子,今来乞食。」彼女人即发声恶骂。如来知之,
即敕比丘,从今日已后不得过中食,亦不得
预乞食。
「摩诃劫宾那」者,此云房宿。相传云:以其初入
道门在僧房宿,佛知道根将熟,即自化为老
比丘与之共宿,因为说法而悟圣道,故名房
宿;亦名房星,因祷房星而生故以为字。
「薄拘罗」者,此云善容,谓好容仪。过去曾持一
不杀戒,今得五不死报:一、釜煮不死;二、𨫼
搏不燋;三、堕水不溺;四、鱼吞不烂;五、刀割不
伤。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云:我昔曾施病僧
药及施沙门一呵梨勒,九十劫以来不堕恶
道,今年一百六十未曾有病。又
《分别功德论》云:薄拘罗者昔作长者,因醉入寺唱曰:「诸比
丘!有须者当至家。」明旦有一比丘来索药言患
头痛,长者曰:「此膈上水仰攻其头,头遂痛也。」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7c 页 T37-0317.png
即施一呵梨勒果,比丘服已得差。由是九十
一劫未曾有患,至年八十出家学道,至今八
十馀年,合一百六十年。
《中阿含经》云:我持
粪扫衣来八十馀年,未曾忆受用针线缝衣
及针绵囊乃至一缕,未曾从一大家乞食,未
曾视女人面及入比丘尼房,亦不共语。未曾
忆畜一沙弥,且不曾暂患头痛等,亦不曾服
一片药,八十年来常结跏趺坐未曾倚物。《杂
阿含》云:佛灭度之后,时阿育王遍礼诸塔广
施珍宝,闻薄拘罗少欲第一,乃施一金钱。时
彼塔神还掷出之。王言:「善哉!真实少欲,一钱
亦不受也。」
「阿㝹楼驮」者,亦云阿泥卢豆,亦言阿㝹楼陀,
此云如意,
《正法华》名淳㝹,是白净王第四弟
甘露饭王之子。其人过去曾以一食施辟支
佛,五十劫来天上人间受胜妙乐,末后生
此释种之中得阿罗汉,常求如意故以为名。
经曰:「如是等诸大弟子」者,次释结也。等者,等
及馀人也。
次明菩萨众,文有三:初标类、次
列名、后结定。
经曰:「并诸菩萨摩诃萨」者,初释标类也。《智度
论》云:按梵本应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今此
释云菩提谓无上智慧,亦名为觉亦名为道。
萨埵言众生、或言大心、或云勇猛心,摩诃言
大,是人为无上智慧道故,发生大勇猛心故。
菩下去提、萨下去埵,故言菩萨摩诃萨。《小品
经》云:是人为觉一切法无障碍义名为菩萨,
常为大众作上首故名摩诃萨。
《道行经》云:是
人于一切法悉了悉知故名菩萨,天上天下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8a 页 T37-0318.png
最尊胜法名摩诃萨。
《十地论》云:摩诃萨者有
三种大:一愿大,起愿普及法界,不同二乘
但求自度故;二行大,菩萨起行无有难行不
行难舍不舍难作不作故;三利益大,菩萨愿
深行远,凡所施作皆欲利益一切众生故。
经曰:「文殊师利法王子」者,次第二列名。按梵
本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新译
《称赞净土经》名妙吉祥,《正法华》名溥首,有经名濡首。《悲华
经》云:过去有佛名宝藏如来,时转轮王第三
子聪明智慧,发深大愿修菩萨行。彼佛语言:
「我今字汝为文殊师利。」今依旧目为名。
问:「彼
人为实菩萨、为示现人?」
答:「依
《首楞严经》云:过
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于此南方作佛,世界
名平等,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即文殊菩
萨是也。
《央掘魔经》云:今北方有刹名常喜,佛
号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文殊是也。又《菩萨
处胎经》云:文殊言:『本为能仁师,今为其弟子,
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
《璎珞经》第四云:过
去久远有佛名大身者,文殊师利是也。又《文
殊师利佛土经》云:却后于南方作佛名普现,
世界名离垢心,胜阿弥陀国。又
《文殊涅槃经》云:佛告言:『我灭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从雪
山出,趣本生处舍卫国多罗聚落,现其妙身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奄然光灭遂
即涅槃,留全身舍利一丈六尺,如净琉璃内
外明彻,心中有真金像,结跏趺坐莲华上,长
六尺。其文殊全身左臂有十佛印,一一印中
有十佛名字;右臂有七佛印,一一印中有七
佛名字。若人念文殊者,先当心想琉璃像及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8b 页 T37-0318.png
心中坐像,又一念其名除十二亿劫生死之
罪,若至心者七日必现所愿得从。香山有八
鬼神,移置香山顶上供养。』
「法王子」者,谓从
佛化生、从佛口生。佛为法王,人为法子。彼
菩萨堪嗣圣种,故言法王子。
《佛地论》云:从世
尊口正法生故,能绍佛种令不断绝,名法王
子。十住菩萨名法王子住。何以故?次绍佛
位故,何况其人过去佛也!但示为菩萨,堪继
法王故。
《放钵经》云:释迦佛言:「我今得佛是文
殊恩,文殊是我过去本师,过去无数诸佛皆
文殊弟子,当来亦尔,文殊者佛道中之父母
也。」
「阿逸多菩萨」者,依新译
《称赞净土经》翻为无
能胜或言弥勒,此云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
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乾陀诃提菩萨」,未详所译,然
《称赞净土经》第
三菩萨名不休息,未知为即翻此乾陀诃提
为当非也。若是不休息者,即教众生不绝名
不休息,
《正法华》名不置远。
「常精进菩萨」者,
《正法华》云常应时菩萨。
《涅槃》云:如是时中任修布施,乃至任修智慧,随时
不懈名常精进。
经曰:「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次释结也。
第三
明天众。
经曰:「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次释
天众。
《智度论》云:释迦为能,提婆为天,因陀罗
为主,谓能为天主。又云释是字,提桓因是号。
或称憍尸迦者,彼于往昔在摩诃陀国作婆
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此人有大福德,与三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8c 页 T37-0318.png
十二友发心修迦叶佛破塔基故,俱生忉利天
上,摩伽为主,称为帝释。佛呼本姓,故言憍尸
迦。或言千眼,以其过去聪俊故,少时能断千
事,故称千眼。
问:「是何位人?」
答:「有言是须陀
洹,有言是大菩萨,有言是凡夫,所言不定。」等
者,谓兼及下,其数非一,故言无量诸天大众
俱。
谓上来别證分亦言證信序了,自下第
二正说分。有人用此以下为发起分。今谓不
然,此净土之事如来前已说故,但舍卫国有
人未闻者,故无问自说。若以此下乃至无有
众苦名为极乐是发起分者,如
《观经》指西方
日没等观亦应是发起序,故知此下即为正
说分。文有六节:一、标净土果;二、举净土因;
三、引六方以證诚;四、指三生以显实;五、他述
希有;六、自叙甚难。就初文复分二,先略、后广。
就略中复有七段:一、指方处;二、述远近;三、举
国号;四、显导师;五、明垂化;六、徵题目;七、释
得名。
经曰:「尔时,佛告舍利弗从是西方」,次释指方
处也。
《善见律》云:尔时者,发起义、因义,谓发
言之因起。有释:传经者言:当尔之时,佛告身
子。故曰尔时。从此西方,即
《清净觉经》及
《观经》当日没处是彼国土。
《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
萨白佛言:「十方可无净土,今乃偏赞西方。」佛
言:「十方净土理实无穷,以此处众生信向者
少、习邪者多,心意无定,欲令众生专心有在,
故我偏赞。」即
《涅槃经》云:一切诸佛无有出于
不净土者,为化众生示居秽境。又
《智度论》引
《目连问经》曰:佛言:「如我释迦牟尼有净土秽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9a 页 T37-0319.png
土,我今西方阿弥陀佛一切如来亦尔,皆
有净秽,但以机缘有宜故致差异。」即
《维摩经》云:应以此缘得入行者,如来为现,今之西方
机所宜矣,佛知根性故赞仰之。
经曰:「过十万亿佛土」,次释第二定远近也。若
《观音授记经》云:过百千佛刹。
《清净觉经》云:过
千亿万须弥山佛国。
《无量寿经》云:去此十万
亿刹。语虽似殊,土数相似。
《菩萨处胎经》云:去
此西方十二万亿那由他,有懈慢国快乐安稳,
人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从此国过,人多染
著即愿生其中,遂不得到阿弥陀国。若见不
贪不爱,即得越过到安乐国。
经曰:「有世界名曰极乐」,次释第三国号也。此
即处圆净,《无量寿经》名安乐。若《清净觉》及《大
阿弥陀经》并云国名须摩提,须摩提者应是
梵语,安乐极乐应是汉音。若
《鼓音经》世界名
安乐,如来所生之国名清泰,圣王所住,其城
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国名如
后释。
经曰:「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次释第四显导师
也,此即主圆净,名如后释。
经曰:「今现在说法」,次释第五垂化也,谓以法
教众生。
经曰:「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次释第六
徵问题目也。
经曰:「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次释第七得极乐之名。其国者即如来所统之
境,众生者是如来所化之机。
《大法鼓经》云:一
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谓四大、五阴、十二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9b 页 T37-0319.png
因缘、十八界等合成,假名为人,号曰众生。《般
若灯论》云:谓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为众生。
《大
品经》云:无有法可名众生,但假名故号为众
生,是名字本无有法,强为立名名为众生。《不
增不减经》云: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
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无有
众苦者,《无量寿经》云:彼无苦难之名亦无三
恶道,但有自然快乐之事,亦无少苦故。《央掘
魔经》云:无有少苦、纯一快乐,故名极乐,又无
八苦故,莲华化生即无生苦;国无老病无有
病苦;年寿欲尽愿生十方净土,随意往生,离
念念灭名无死苦;喜乐相随,无怨憎会苦;心
皆平等亦无怨憎,虽为去留无爱别离苦;所
欲如意,无求不得苦及贫穷苦;又身金色端
正如天,神通自在,香风拂钵天味自盈,无五
盛阴苦。目观诸佛显赫,耳听树网风铃水流,
天乐随意闻见,故名极乐。
次下第二广明
彼土依正两果:初明依报器世间清净依果,
后明正报如来功德清净正果。就初文中有
八:一、宝林曜颖;二、德水澄澜;三、妙妓鸣天;
四、檀金饰地;五、时华舞回;六、羽驾游方;七、
鸟韵法音;八、风生善念。初文且五:一、下绕
金栏;二、上罗珠网;三、树同严饰;四、国遍周
围;五、结成极乐。
经曰:「极乐国土七重栏楯」,次释第一下绕金
栏也。《无量寿论》云:此即地庄严,宝栏周匝围
绕。《说文》云:栏,门遮也,楯,木栏也。按彼所释,
楯即遮遏之体,栏即防护之名,此即形净土
也。若第一义土,《华严经》云:清净心为楯,即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19c 页 T37-0319.png
意无三恶为楯之体,七业不生即为栏之用。
经曰:「七重罗网」,次释第二上罗珠网也。《无量
寿论》云:空庄严也,无量宝绞络罗网遍虚空。
若
《观经》云:以妙真珠弥覆树上。
《无量寿经》云:
总覆佛土,何但树上,其网四边皆垂宝铎,网
用真珠金百千宝饰。
经曰:「七重行树皆是四宝」,次释第三树同严
饰,谓皆七宝庄严也。若
《无量寿经》云:皆以七
宝间错。
《清净觉经》或以四宝百宝一宝庄严,
随念即现。若
《观经》云:一一树皆高八千由旬,
其叶华果一一皆作异宝色也。若
《无量寿经》说
权不言大小,唯佛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
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
宝自然合成,彼土天人闻此树动演出法音,
皆得无生深法忍,住不退转,见嗅及触皆得
适悦,此且形相净土也。第一义土者,《净名
经》云:无漏法林树,敷觉意妙华,解脱智慧果。
经曰:「周匝围绕」,次释第四国遍周围也。《无量
寿经》云:七宝诸树周满世界,国之四境及随
所在绕池绕舍,皆七重行树及以栏楯。
经曰:「是故名为极乐」,次释第五结成。
次明
第二德水澄澜。
《无量寿论》云:水庄严也。文有
七:一、池莹七珍;二、水含八德;三、下填宝砾;四、
上匝玉阶;五、珠台际天;六、鲜华吐褥;七、结
成极乐。
经曰:「有七宝池」,次释第一池莹七珍也。准《观
经》但有八池,此应据大者胜者说。若
《清净觉
经》等,处处皆有浴池,或绕佛讲堂,或绕罗汉
菩萨讲堂,如来浴池最大,纵广四万八千由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0a 页 T37-0320.png
旬,其诸菩萨声闻及天人等各洗浴已,或于
堂中诵经说法坐禅者,或在虚空中讲法诵
经入定者,于是未得道者悉皆得道,或得初
果四果及不退转,彼无大海江河溪涧,但有
诸池及小芙渠,其池四边皆七宝间错,令水
亦作诸异宝色。
经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次释第二水含八
德也。
《称赞净土经》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
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
等;八、饮已长养诸根四大。准此水即具四尘,
清净即色入,冷软触入,甘美味入,馀三水之
用,阙无香尘。
《成实论》云:一、轻;二、冷;三、软是触
也;四、美是味;五、清净是色;六、不臭是香;七、饮
已调适;八、饮已无患,是水之用也。
《正法念经》云:一、具六味,谓甘苦辛淡咸酢;二、清净;三、香
洁;四、除渴;五、凉冷;六、饮之无厌;七、无尘垢;八、
饮之无患。
《清净觉经》云:其池中水浅深,随念
上下逐之。
《观经》云:水随莲华树上下,水流之
音或闻三宝声、空无我诸波罗蜜声,此则弥
陀神力使之然,即是形相净土摄。若第一义
土者,
《净名经》云:定水湛然满。
经曰:「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次释第三下填宝
砾也。
《无量寿经》即互相厕映,若黄金池者下
布白银沙,馀亦类之,其池底有紫黑栴檀沈
水香泥。
经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次释第
四上匝玉阶。
问:「经言众宝所成,何以言玉也?」
答:「凡言玉食玉貌,非以玉为之,但贵美之言,
彼亦如是。」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0b 页 T37-0320.png
经曰:「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渠、赤珠、
玛瑙而严饰之」,次释第五珠台际天也。《无量
寿论》云:谓地庄严,即色相圆净,谓七宝台阁
光明净也。准
《观经》,处处皆有众宝楼阁,何独
地上。
次第六释鲜华吐褥,即依止圆净。若
如来所居处有大宝莲华王座而为依止,自外
诸人若或生莲华之中座,即以莲华为依止。
此文中为四:一、华名;二、分量;三、光色;四、香气。
经曰:「池中莲华」,次释华名,谓之莲华。
经曰:「大如车轮」,次释第二分量也。此经据小
小者说,谓如车轮;
《观经》、
《清净觉经》约大者说,
或二十里乃至六十万里,然随念大小遂无
常准。
经曰:「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
光」,次释第三光色也。然此经但有四色,准《清
净觉经》、《观经》,一一华叶皆作异宝色,何独青
色但有青光也?按诸经据彼华,非一一华有
种种色,此经但据纯色者说。
经曰:「微妙香洁」,次释第四香气也。
《清净觉经》云:其彼华香八方上下最胜无比,闻其香气
无不适悦。
经曰:「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次第七结极乐。
经曰:「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次释第
三妙妓鸣天也。准
《观经》等,无量乐器常悬在
天,不鼓自鸣。又随物有处,或舍或林皆悬乐
器,悉自和鸣随众生意,皆奏法音无非法声,
人天闻者俱发道意。
经曰:「黄金为地」,次释第四檀金饰地也,即形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0c 页 T37-0320.png
貌圆净。故
《佛地论》云:无量寿佛所游行地,处
处庄严希有。按诸经多以金为地体,诸宝间
错而中表映彻,故
《观经》称琉璃地。又彼经云:
地下有八楞金柱,杂宝交饰光明赫奕,其地
犹如日宫悬处虚空,其宝地柔软下脚即凹、
举足便起,又彼国土无须弥山及诸山等。《无
量寿经》云:佛言:「彼四天王、忉利依空而住。」
经曰:「昼夜六时雨曼陀罗华」,次释第五时华
回舞。
《无量寿论》云:雨庄严也。依
《庄严论》,雨华
意为严饰地。故
《无量寿经》云:其华覆地厚四
寸馀,随色次第而不杂乱,光泽香软,足蹈上
行才下四寸,举足还起。若更雨新华之时,旧
华即渐渐地裂受之,故华没尽新华已满,或
雨宝衣遍覆其地,人践上行。
《称赞净土经》云:
见此华者心虽适悦而不贪著,更增众生殊
胜功德。曼陀罗者,此云赤圆莲华,亦云如
意华,
《正法华经》名适意华大适意华,曼殊沙
华名为柔软华。
《大品经》中帝释雨曼陀罗华
供养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此华从心树生,
即如心所欲而雨。」释之者,华之所生从其心
生,然华之色貌终是赤圆,次第六羽驾游
方。
问:「若仙人乘鹤等可言羽驾;彼乃运身而
往或乘宫殿,何言羽驾?」
答:「谓飞若驾羽、疾若
乘龙,故言羽驾。」
此即乘圆净,谓乘大定大慧
之力。文复有三:初捧华历供、次限晨旋路、
后结成极乐。
经曰:「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次释第一捧华历供也。
准诸经或乘七宝宫殿百宝莲华,或但尔而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1a 页 T37-0321.png
去,或乘佛威神,一念之顷游十方界,于诸佛
前随心所念种种诸佛称心供养,礼佛听法
或蒙授记,衣裓者谓衣衿也。
经曰:「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次释第
二限晨旋路也。谓限晨至斋时即便还归国,
即任持圆净也。谓或以大乘法味喜乐持身,
故饮食已说法诵经。经行者,谓旋绕思惟。
问
言:「食时者,为同此处已午之际、为别时也?」
答
曰:「虽短长不等,食时亦是同也。」
问:「四食之中
彼有何食?」
答:「彼有段食,然竟不食,见色闻香
意以为食,自然饱足无所味著,事讫化去,时
至自来。故
《无量寿经》云:彼欲食时,七宝钵
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湛然盈满。」
「若《清净觉
经》:欲食时,有自然劫贝及氎以为座,食者坐
之,诸菩萨罗汉皆食,食亦不多不少自然平
等,亦不以美故喜食。何故此二经不同?」
答:
「有食不食,食者故不多不少。若不食者见
之便足,此即形相土也。若第一义土,即《净名
经》云:甘露法为食,解脱味为浆。」
经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次释第
三结成极乐。
第七次明鸟韵法音,即眷属
圆净,谓净土中如来化作天龙八部异类眷
属,示庄严徒众眷属也。
问:「彼土是三界摄不?
虽言无须弥山,而六欲天皆空居者,即是欲
界摄,何得无实畜生乃是化也?」
答:「据《无量寿
经》等,说是欲界。然《智度论》云:若他方化土
杂恶不净者,是名欲界摄。若清净者,非三界
摄,又有形故非无色界,地居故非色界,无欲
故非欲界。是故彼土住似欲界而非欲界,故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1b 页 T37-0321.png
非三界摄,无实畜生。故
《正法念经》云:四天
已上即无实畜生。诸天福力为庄严处所亦
有禽兽,然非实报,何况净土而得有之!」
言
诸鸟者,或弥陀所化,作宝光状似。此文有二:
初叙、后释去外疑。叙文有五:一、总标羽族;二、
别列禽名;三、啭和雅音;四、诠论妙法;五、闻声
动念。
经曰:「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
鸟」,次第一总标羽族也,色类非一故言种种,
容貌绝群故言奇妙。
经曰:「白鹤、孔雀、鹦䳇、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
鸟」,次第二别列禽名也。
《佛华严不思议经》云:
舍利者,此云鸲鹆鸟。迦陵频伽,
《智度论》云:迦
陵频伽者,此无正名,号好音鸟,此鸟子虽未
出㲉,其音已胜众鸟,何况出㲉!共命之鸟者,
相传云一身两头。
经曰:「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次释第
三啭和雅音也。
经曰:「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等」,次第四诠论妙法也。三十七品亦名三十
七助道法,亦名三十七助菩提法。言三十七
者是数也,谓三十七心数法也。若言品者,谓
三十七法各各别故名品。言助道者,谓能随
顺资助尽智无生智,能令圣道势用胜故,故
云助道二智也。若言菩提者,菩提亦名觉,
即前二智也。故
《四谛论》云:三十七助道觉法,
此法小乘正学,菩萨兼修二智。
《智度论》云:如
来何故多说此法不增不减,但说三十七品?
答:此三十七品,譬如众药和合,疗众生病正须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1c 页 T37-0321.png
尔许,是故常说不多不少。又常说者,以是初
欲入道次第名字,如人初到师处听法,先用心
念记持所闻法,故先明念。念已依行,故次明
正勤,勤断二恶、勤修二善。若多精进则心散
乱,欲令摄心便住定中,故次明如意足。心定
已便生五根。五根渐增能遮烦恼能入深法,
故次明五力。五力既增能分别圣道,故次说
七觉分。既见谛已,须除修惑趣涅槃城,故次
明八圣道。若广分别具如别章。
问:「准鸟所诠
应当具说,何故经中但说四科?」
答:「然彼化生
身,无脓血不净等,故无倒执净不净心,故不
说身念。虽无苦受亦无乐报心倒,不说受念。
心知无常励诚修道,不说心念。知法无我而
无我倒,不说法念。以是因缘,不说四念。又不
曾造恶、无烦恼,不说断,炽然自励修诸圣道,不
假说修,故鸟不说四正勤也。又定慧兼修非
恒散乱,五通报得,无劳说四如意足,是故前
三众鸟不宣。又复释者,是义不然,但经略举
非鸟不宣,亦言三十七助道法者,谓:四念处、
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
念处者,谓:身受心法。四正勤者,谓:未生之恶
方便令不生,已生之恶方便令断,未生之善
方便令生,已生之善方便令增长。四如意足
者,谓:欲定足、精进定足、念定足、慧定足。五根者,
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者,谓:信
力、精进力、念力、慧力、定力。七觉分者,谓:择法觉
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舍觉支、念觉支、定
觉支。八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
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体性有十,谓:净信、精进、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2a 页 T37-0322.png
念、智慧,及喜、猗、舍觉品相应舍、思、戒、三摩
提。信分有二,谓:信根、信力。精进分八,谓:四正
勤为四: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念
分为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智慧分八,
谓四念处为四: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喜
为喜觉支,猗为猗觉支,舍为舍觉支,思是觉
支,数谓正思惟。戒分为三,谓:正语、正业、正命。
三摩提定,定分为八,谓四如意足为四:定根、
定力、定觉支、正定。」
问曰:「何故名助道法?助道
是何义?」
答曰:「尽智、无生智是菩提,谓此诸法
随顺彼法令势用胜,故名助道法。」
经曰:「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
僧」,次第五闻声动念也,谓闻鸟说法皆生善
念念三宝也。
问:「诸经多说六念,此何独念三?」
答:「六念者约此处及下界中教其六念,以诸
众生诸根不具得恶趣身,欲令持戒故教念
戒;以诸众生贫穷困乏,欲舍悭故教念施;以
下界人不及天故,意欲令其修天行故,故令
念天。彼国众生无恶趣故,自念修善,无犯戒
垢故,不念戒;无贫乏者故无念施,然亦持
华历散诸佛,是供非施,由彼众生无悭吝
垢故不念施;彼人形貌及所依止胜第六天,
故不念天。以三宝福田最胜无比,但念三宝
也。
《大涅槃经》云:盲贼念佛还得眼根,释女
念佛手足还具,商人念佛即免鱼难,摩诃斯
那念佛得除疮痛。又
《观经》云:一念阿弥陀佛,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法华经》云:一称南无
佛,皆得成佛道。是为念佛之力。
《大品经》云:念
般若波罗蜜,除四百四病,离灾难、消诸恶业;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2b 页 T37-0322.png
或念诸三昧,得胜知见。是念法之力。若人念
观音、地藏、虚空藏菩萨,诸难消除、所愿果遂。
是为念僧之力。」
问:「
《佛藏经》云:诸法毕竟性空,
空中无佛无法无僧。若有言说形相是可念
者,为是颠倒。当云何念?」
答:「若彼经据毕竟空
理说,今此经据接引说,从浅至深。故《十住毗
婆沙》云:新发意菩萨若念佛者,先念色身,应
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色身佛,心渐渐得
入深法者,应念法身佛,次转深入得上势力,
应以实相念,莫以色身念,亦莫著法身,善知
一切法永寂如虚空故,无所念亦无能念者,
是真实念者,今为新发意者旦以事相念。即
《优婆塞戒经》云:佛有七胜事故将以须念:
一身胜,具诸相好圆满故;二如法住胜,三业
常无失故;三智胜,具一切种智故;四具足胜,
一切福德圆满故;五行处胜,常在三昧故;
六不思议胜,六通具足故也;七解脱胜,一切
烦恼正习俱尽故。」
「又
《摄大乘论》云:佛有三身,
诸菩萨念佛者当缘念何身?」
答:「缘念法身,法
身虽有无量甚深道理,然依法身念佛七种
相。此七相是法身正用,亦是法身圆满德:一、
身平等利益圆德,谓能示现化身成道亦作
大利益,若地前菩萨二乘凡夫未下种者令
下种,未成熟者令成熟,未解脱者令得解脱。
二、无失圆德,由一切惑智二障永灭离故,无
有烦恼令生过失。三、无碍圆德,由智慧故于
世八法不以忧喜碍心。四、能施大法乐圆德,
由有内外财故常受富乐,亦得清净土自受
法乐,亦令他方诸菩萨受用法乐。五、无功用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2c 页 T37-0322.png
圆德,谓一切事如来无功用自然成就,由本
愿力故所欲作事自然而成。六、心圆德,诸佛
于六通境得最极自在,虽同类人及下人等
不能为碍,在有心无心位中恒不废忘,已久
修习成就故故得自在。七、常圆德,谓法身常
住故及众德亦常,由真如是常住故、诸法以
此为身故、诸佛身常住故,依身所有众德亦
常住,故言念佛等。三宝之义广如别章。」
次
下第二释去外疑。其文有五:一、遮;二、徵;三、答;
四、例;五、释。
经曰:「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次释有畜
生,由此疑心故佛遮扫,莫谓实是罪报所生。
经曰:「所以者何」,次释第二徵也。既有鸟演法
音,何以非实罪报也?
经曰:「彼佛国土无三恶趣」,次释第三答也。彼
国实无三恶趣故。所以无者,由阿弥陀佛昔
发愿言:「设我得佛,国有三恶趣者,亦不取正
觉」,乃至「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生三恶道
者,亦不取正觉」,故知无也。
经曰:「彼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报
之鸟也!次释第四例答也。三恶道之名尚无,
况有实报之鸟。
经曰:「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
变化所作」,次释第五释通也。人疑云:此鸟既
非实报,当是何身?答:彼佛所化,或宝光明所
作,意欲令其助宣正法。故
《智度论》问云:净土
中诸佛有无量神力,何不但多化作佛处处
说法度众生,乃化作畜生树木等说法也?答:
若处处皆见佛身说法,众生即不能信受,谓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3a 页 T37-0323.png
为幻化心不敬重,故于道难入,所以不化作
佛。又如
《本生经》说,若菩萨化作畜生身为人
说法,以希有故闻者皆信受。又以畜生心直
故不诳于人,闻则信受。又恐谓有情众生是
欺诳故,亦令无情树木而演诸法,闻即信受。
第八风生善念,谓风摇树网出妙音声时,
闻者便生善念。
《无量寿经》云:众生闻彼风树
网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
清彻不遭苦患。此文为四:一、清风所摇;二、歌
音所演;三、闻生善念;四、结成极乐。
经曰:「舍利弗!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
次释第一清风所摇也。
经曰:「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次
释第二歌音所演也。谓妙声和雅,譬如五音
百千乐同时俱奏也。
经曰:「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次释第
三闻生善念。
经曰:「舍利弗!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次释结成
极乐。
次明第二如来功德清净正果。《无量寿
论》曰:又分有二:初明如来功德庄严、次明菩
萨功德庄严。就初文中,先问、次答、后释外疑。
经曰:「于意云何,彼佛何故名阿弥陀」,次释第
一问也,彼佛从何义趣名阿弥陀。自下答
中为含二义名阿弥陀:一、无量光明故名阿
弥陀;二、寿命无量故名阿弥陀。
经曰:「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
阿弥陀」,次释光明无量故名阿弥陀。《无量寿
经》云:佛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
佛光明所不能及,由光多故名无量光,乃至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3b 页 T37-0323.png
有十二光名,其有众生遇彼光者罪垢消灭。
若在三途受苦见光皆悉休息,寿终之后皆
蒙解脱。」
《平等觉经》云:彼佛项光常照十方千
万佛国。
《智度论》云:阿弥陀国诸菩萨众身之
光常照十万由旬,若是佛光遍十方界。
问:
「诸佛德行皆同,何故弥陀独胜?」答:「
《智度论》曰:『诸佛常光亦无大小远近之异,但由众生
根有浅深德有厚薄,诸佛常光所照现不同,
然实平等。』故
《十住婆沙》云:诸佛常光不可以
由旬数量为限,遍满十方莫知边际。又准彼
国菩萨声闻身光亦胜,故
《无量寿经》云:彼佛
国菩萨光明常照百千由旬,声闻身光一寻。
《大品经》云:欲得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当学般
若波罗蜜。」
经曰:「其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次释第二答寿命无量故名阿
弥陀。
《无量寿经》云:彼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
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成阿罗汉,共尽思
惟百千万劫不知寿限,菩萨天人寿命亦尔。
《清净觉经》云:阿弥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
类皆生其国、悉至于泥洹,若诸作菩萨者皆欲
令悉作佛,作佛已更转教十方众生之类得
作佛,作佛已复教一切众生悉至泥洹,是故
菩萨寿命无量。
《十住婆沙》云:寿谓受业报因
缘,故得命根相续,一期得住故名寿命。《大品
经》云:量不可得名无量,边不可得名无边。
《大
法炬陀罗尼经》云:不可算数故名无量,不可
穷其际限故名无边。《智度论》云:阿之言无,僧
祇言数,劫言时也,谓无数时。《摄论》云:不可数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3c 页 T37-0323.png
有二:一、阿僧祇劫,谓年月岁数不可数,菩萨
修道以此是小劫;二、劫阿僧祇,谓菩萨修道
以劫为量,此劫又不可数,故名劫阿僧祇,此
是大劫。今阿弥陀寿劫者,是年岁阿僧祇也,
其劫义如别章。人闻彼佛寿越僧祇,未知作
佛已来于今久近?若久则恐临灭度,虽十念
而难逢;近则固未涅槃,终百年而可望。良有
斯问,故下答云。
经曰:「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次第三
释斯疑也,谓成佛已来始经十劫,愿生必见
亦何疑也。
问:「是何劫?」
答:「是小劫。如梁朝《摄
论》,以行年双等岁为一数,数过六十数为
一阿僧祇劫,谓五年两𨳝为一双,即一双、二
双,乃至十双、百双、千双、万双,乃至阿僧祇双名
一小劫。所以知是双等劫者,
《华严经》云:娑
婆一劫当彼一日一夜,即以彼三十日为一
日,乃至十二月为一岁,五年有两𨳝为一双,
乃至僧祇双故。」
次明第二菩萨功德庄严。文
分为五:一、常随众;二、新贤;三、旧圣;四、劝往
生;五、释劝。初文有二:一总标、二众,后结成严
土。
经曰:「彼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
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次释第
一常随众也。声闻者,
《成实论》曰:闻法得悟故
云声闻。故
《佛地论》云:闻佛言音而入圣道故
名声闻。即
《观经》称小乘根者生彼得四果也。
问:「彼既是有四果,何故经言皆是阿罗汉?」
答:
「此举随佛众,即如释迦弟子无量无边,经初
但标千二百五十人,举常随众也。」
问:「《无量寿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4a 页 T37-0324.png
论》曰:二乘种不生。云何得有声闻众?」
答:「彼论
据佛受用报土说,以诸佛受用土唯有十地
诸大菩萨、无二乘凡夫故。今此经中约化土
说,有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同见同受用故。
《观经》言小乘根性亦得往生,诸菩萨者亦举
常随菩萨众也。言声闻者,
《宝积经》云有四:一、
是应化;二、增上慢;三、定性;四、发菩提心。言
应化者,实是诸佛及大菩萨,为度众生示作
声闻,为引接实声闻故,即富楼那、罗睺罗等
是。言增上慢者,未得谓得、未證谓證,名增上
慢。言定性者,谓本少慈心,一向为己不为众
生,怖畏世间唯住涅槃,是名于小乘中决定
性也。言发菩提心者,彼从本来慈悲心少,亲
近于佛所信心,彼虽住涅槃,诸佛劝化方便
诱引,遂发菩提心,然而迟钝。」
问:「彼国声闻弟
子皆是罗汉其数甚多,四种之中有何声闻
也?」
答:「准
《观经》、
《无量寿经》等,彼但有三种声闻,
无增上慢者。何以知之?准此土有增上慢者,
或恶魔作佛示与授记,即自念言:『有何所
得故。』谓證涅槃与大阿罗汉同;或有坐得四
禅言得四果,即将自身为阿罗汉等想,悉受
他供养。准
《成实论》,此人后当忧恼,谓临命终
时乃见三恶趣中阴相现即生忧恼;彼国无
此故无也。
《清净觉经》云:其国菩萨罗汉自共
语言,皆说经道不说馀语,其声如三百雷声,
皆悉相敬爱无相憎嫉,悉存长幼上下。」
问:「彼
土何众最多?」
答:「
《大论》云:菩萨僧多、声闻少。」
经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结第二
也。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4b 页 T37-0324.png
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次
释第二新贤众也。故
《无量寿经》云:诸众生明
信佛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愿生我国者,于
七宝华中自然化生,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
慧功德如诸菩萨,悉皆三十二相身真金色。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故
《清净觉经》云:生到彼
者悉具诸相,智慧成满神通无碍,或得百法
明门入欢喜地。是知生至彼者有到地前三
贤位中,故言新贤。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
跋致言退转。故
《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
跋致。
问:「阿鞞跋致有何胜用?」
答:「
《大品经》云:若
至阿鞞跋致位,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
转。故
《大论》曰:此入不退转位菩萨,名入菩萨
位,自知自證、不随他语、不堕凡夫数,名为得
道人,一切世事不能动心,闭三恶趣门。若
据彼论,与
《弥勒问论》同,故彼论曰:菩萨未證
初地正位,虽无量劫修集善根报,而未能得
不退转,未得毕竟无怖畏心。此二论即取初
地为不退转位。故
《弥勒问论》云:云何不退转?
答:以诸菩萨得初地毕定因故,以见道力离
身见等诸烦恼,如须陀洹人;菩萨初地断菩
提心相违退因,离身见等烦恼,方得名为入
菩萨位,自知自證二空真如,过凡夫地。尔时
有九种过:一、入位过,谓初入菩萨位,初得出
世间心故;二、家过,谓生在佛家,以依般若慧
生故;三、种姓过,种姓尊贵无可讥嫌,以大乘
行生故;四、出过,谓一切世间道所不能摄故;
五、入过,由入出世间道法故;六、身过,以善住
菩萨法中,以大悲为体故;七、处过,以善住菩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4c 页 T37-0324.png
萨正修行处,而不舍世间而不染故;八、业过,
谓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顺空圣智生命相
似法故;九、毕竟过,谓入如来种中令佛种不
断,究竟證涅槃道故。是则不退转位在于初
地。若依
《资粮论》,菩萨若得无生忍,时即住在
不动地,必当作佛更不退转。是则不退转位
在于八地。故彼自发问云:何故从初地乃至
七地,皆决定向三菩提,而不说为不退转,唯
说住不动地者?答:不动地菩萨所有信等出
世间善根,七地菩萨及二乘不能障碍令其退
转,是故彼地名不退转。若据众生生彼得至
七八地者,其位太高;若至初地者,即与
《观经》相应,故彼经云:众生生彼有经一劫半劫得
入欢喜地。若依
《璎珞本业经》十住位中,彼
经云:若新发意菩萨若进若退多在第六住,
欲入第七住中。何以故?若善男子一劫、二劫
乃至十劫,修行六度得入七住,是人尔时从
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修般若波罗蜜正观现
在前,复值诸佛及诸菩萨善知识等所护念
故,即得出到第七住中即常不退。自七住已
前名为退分,若众生生彼得入七住名不退
转,此事必然,以彼时长久修缘强故。又有释
者,彼无七种退缘故,故令生者皆不退转。一、
无五退具在,
《婆沙》云:一、长病;二、远行;三、常
诵习经业;四、常营事务;五、恒和诤讼。此五
因缘令心劳倦,是名五退具。二、寿长于无
量劫,供佛听法陪随胜人,即长时修道,故是
名不退。三、无女人故无淫欲迷爱,而六尘
境界见闻触知令心不染而发菩提心,即无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5a 页 T37-0325.png
染爱缘故是名不退。四、无不善及不称心故
不退转。五、无恶友、常见诸佛及一生补处菩
萨,故心无慢惰,即恭敬修行故心无退。六、由
彼佛愿力故不退转。
《无量寿经》云:其有众生
一生我国乃至成佛,不受恶趣,除示现生,若
不尔者不取正觉。又
《十住婆沙》云:若人欲得
现身至不退转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称念
西方无量明佛。七、为利益众生故不退转。《智
度论》云:阿鞞跋致有二种:一、得无生法忍;二、
未得忍者即是众生生死肉身,结使未断,佛
知其人必当断故,为利傍人,如来亦记彼菩
萨是阿鞞跋致。释迦如来亦知我等众生得
生于彼必不退转,故远记亦名不退,故言皆
是阿鞞跋致。又纵生彼,渐渐得至七地得无
生忍,入于八地不动不退者,于理无妨。何以
故?上言彼佛欲令十方众生生彼悉得作佛,
作佛已更化众生,彼所化众生复亦得佛乃
至涅槃,此乃住经六大阿僧祇。时彼众生尔
许时修道,亦令生彼即至得佛,非但七八地
也。」
经曰:「其中多有一生补处,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次释第三旧
圣众,即助圆净,谓诸菩萨助佛扬化。一生补
处者,谓十地菩萨更于兜率天一度受生,从
兜率下即补前佛处而成佛故。故
《资粮论》云:
一生补处及最后身,问:为一为异?答:不同,谓
第十地菩萨更有一生所系者,方欲入兜率天
也;若正住兜率天中者名最后身。
《大品经》云:
是菩萨一生补处,是菩萨最后身。
《大论》问云: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5b 页 T37-0325.png
兜率天有一生补处菩萨,如何馀国亦有?答:
天上者是三千国土常法,馀处者不定。《无量
寿经》云: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
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
化者。以佛本愿力故,生彼国者入补处位也。
经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次释第
四劝往生也。汝等未来现在众生,若闻我上
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经曰:「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
处」,次释第五劝生意。所以我劝汝愿生彼国
者,得与一生补处菩萨共聚会故。
上来标净
土果竟,次明大段第二举净土因。文分为
五:一、简少因;二、陈多行;三、圣众垂接;四、众生
托灵;五、结劝敦励。
经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
国」,次释第一简少因也。良恐众生曾闻佛说
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我今天命未究且当放
逸。为遮此念,故言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国。
有人释云:此文正与
《摄论》别时意相应。今释
不然。论言别时意者,如人诵持多宝佛名,决
定于无上菩提更不退堕。又唯由发愿于安
乐土得往生者,皆是别时意。今念佛者但愿
往生,不论菩提退与不退。又专念佛即离十
恶,一念便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何况多念!
即是有行,非唯发愿。
《十住论》云:诸菩萨凡起
小行发深大愿,愿大故得大果。我今多念于
佛,是即多行,又愿往生,愿行相资扶,何为不
得生于净土?众生由闻少善不生即怀疑惑,
几许功德方可得生于彼乎?故下经云:如来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5c 页 T37-0325.png
教令一日念佛,乃至七日也。是知念佛发愿
必得往生,非别时意。今经言善根者,未必要
是无贪瞋痴三善根也,然亦不离;但今所论
一日念佛等所修善根三业,无非往生,决定
非别时也。
经曰:「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次明第二陈多行
也。
《优婆塞戒经》云:若受三归名近住男女,兼
受一戒乃至五戒不作恶业,故名之为善,即
修行人。闻说阿弥陀佛者,所修行也;执持名
号,诵念无忘也;若一日等者,行所经时也;一
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故
《十住毗婆沙》云:一
心者用意,即是念佛。
《念佛三昧经》云:此是诸
佛要法,二乘所无。
《占察经》、
《文殊般若》并云:若
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妙国土,应当随彼国土佛
名一心诵念,愿往生者必得往生。《观佛三昧
经》云:此念佛三昧欲成就,有五因缘:一、持戒
不犯;二、不起邪见;三、不憍慢;四、不恚不嫉;五、
勇健精进。
《鼓音经》云:令念彼佛名,十日十夜六
时礼拜。
《贤护经》云:能持戒者,专念阿弥陀佛,
七日即得往生。《清净平等觉经》及《大阿弥陀
经》并说三辈得生:一、上品者,舍家业弃俗,行
作沙门修无为道,奉行菩萨六度修戒忍慈,
专念彼愿生;彼佛不舍,其人现身眠梦,得见
彼佛菩萨声闻。若命终时,彼佛菩萨必亲自
来迎,于七宝池中莲华台上化生,受身长大
即作阿惟越致菩萨,与诸菩萨飞行十方,供
佛听法。二、中品者,是人在家不舍妻子,常持
经戒,至诚忠信饮食沙门,作佛造寺起塔,烧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6a 页 T37-0326.png
香散华然灯悬缯幡盖,行慈断欲,愿生彼国,
一日一夜念佛不断,其人现在亦梦见彼佛。
若临终时,彼佛更化作佛来迎,即得往生宝
池华上。若人虽念彼佛及愿往生,然狐疑不
信,是人终时亦遣化佛来迎现其人前。彼人
见佛心生惭愧悔昔疑惑,亦愿往生。虽至彼
国,不得到于佛所,彼边界七宝城中欢喜便
止,即于彼城宝池华上化生,于五百岁不见
佛不闻法不见僧,彼名圣胎生。故
《成实论》云:如经所说,轻心布施,生于边地受少果报。
是知念彼佛者疑心亦然。所生之城纵横二
千里,舍宅园林床衣皆众宝所成,百味饮食
应念而生,所受快乐如忉利天,然不得出彼
城,但时时见佛光明。以不见闻三宝故心生
恼恨,经五百岁已乃得出城,至于佛所见佛
菩萨,虽得闻法心不开解,亦不得在彼菩萨
比丘僧众中听法,以去所居舍宅远故,又不
能令舍宅在空随身来去。久久已后亦得如
彼上品。其下品者无一切功德,但一心念彼
佛愿得往生,昼夜不绝经于十日是人亦生。
若其狐疑亦如前说,复过五百岁得出城见
佛,于舍宅去佛亦远。又彼经云:当作十种
善业:一、不杀;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调欺;
五、不饮酒食肉;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
妄语;九、不嫉妒;十、不贪欲、不悭惜、不瞋怒、不
愚痴、不随心嗜欲、不中悔、不狐疑,常孝顺忠
信,能善奉戒持斋,勿共妇人同床,断爱欲心
专念彼佛,经一日一夜乃至十日十夜不绝,
必得往生。若
《观经》云:当修三行:一、孝养父母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6b 页 T37-0326.png
奉仕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修此三业亦得往生。又
九品修行皆得往生,如彼经说。若
《无量寿论》修五念门成就亦得往生:一、礼拜门,谓身业
礼拜;二、赞叹门,谓口业赞叹也;三、发愿门,
心常愿往生;四、观察门,以智慧观察彼国佛
及菩萨故;五、回向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故。
《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
除五逆诽谤正法。又
《法华经》云:若人得闻药
王菩萨品愿生西方,亦得往生。
《药师经》云:念
药师如来,亦得生于西方极乐。
《涅槃经》云:旷
路造作井,桥梁树荫僧房佛塔,回愿往生悉
得生彼。
经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
其前」,次释第三圣众垂接也。准
《观经》等,或见
彼佛菩萨持紫金台、或金莲华,如梁朝珍禅
师见白银台,或见化佛菩萨来迎,但随行浅
深迎相优劣也。
经曰:「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
国土」,次释第四众生托灵也。心不颠倒往生
者,谓不改善心夙愿也。准往生者皆生于彼
七宝池中,莲华化生身形端正如诸菩萨,人
天无别皆黄金色须臾长大。
经曰:「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
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次释第五结劝敦励也。
谓我了了见有如是胜利,故劝汝往生也。
次明大门第三引六方以證诚。文分为三:初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6c 页 T37-0326.png
叙自言、次引他證、后释名目。
经曰:「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即是叙自言也。如我向来所赞西方之事,非
独我说,六方诸佛亦如我所见,知说不虚也。
经曰:「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
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一切诸
佛所护念经」,次释第二引他赞叹證也。《称赞
净土经》举十方,此本略举六方,一一方中皆
有五句:一、證处,谓东方等;二、證人,谓阿閦鞞
等;三、證多,谓如是等恒河沙数等;四、證相,谓
各于其国舒舌相也;五、證辞,谓说诚实言。所
以先引东方者,准西域法,以东方为上,天
子正殿及以临朝皆面向东。又东方即阳之
初,故日行东路为正之始,故先举东方也。阿
閦鞞佛,经云名无瞋恚,在东方阿比罗提国。
《法华经》云:在欢喜国。须弥相佛者,谓金容尊
大状类须弥也。大须弥佛者,谓仪容甚大如
山王也。须弥光佛者,谓光大如山王也。妙音
佛者,其声慈润清彻踰于梵响也。恒河沙者,
《长阿含》第十八云:此阎浮提雪山北面顶有
香山,四宝所成高二十由旬,顶有龙池名阿
耨达,此云无热恼,此池流出四河,东方金
象口中流出大河名曰恒河。
《智度论》云:其河
既深且广,其沙细而复多。真谛云:此河出池
口,方一由旬,满中有沙,其沙皆细与水同流。
东天竺地最近此河,世人多见故引之为喻。
问:「如来大人何表信时乃舒舌也?」
答:「
《大论》云:
佛同人间相法故也,谓舒舌至鼻者必不虚
语,况覆三千得无实也。然如来为證小事但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7a 页 T37-0327.png
舒舌覆面或至发际,若證大事即舒舌覆大
千。今微因著果,恐人不信舍苦轮之要躅、
登涅槃之庄径,其事不轻、其證须大,故覆三
千大千世界也。」当信是称赞等者,称即述其
德,赞即光其美,心虑所不测名曰不可思,言
谈所不及名曰不可议。诸行虽积靡方念佛
之功,诸德虽多难俦此经之德,故使恒沙诸
佛护持而不灭、记忆以在心,故言称赞不可
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南西北方上
下同前说也。须弥者此云最高也,其山高十
六万八千由旬,半在海中。
次释第三释经题
目。文有三:先问、次释、后劝。
经曰:「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
经?」次释第一问,汝知题此经否?此经所以得
一切佛护念名者。
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
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
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次释第二释也。若善男女等者,是所护人。
闻是阿弥陀及闻上六方恒河沙诸佛者,是
能护人也。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
佛所护念者,正得护念也。如天亲
《般若论》云:
说根熟菩萨为诸佛所护念,即防其外慢缘。
即诸外恶不及、内心无苦念,即记其内德,盖
智慧以自成加外佛力以利物也。又经为起
行之本,修以内资,佛则防行之缘,敬称而为
外护。故言由持是经及闻诸佛名故为所护
念,由蒙护念令善男女闻是经者皆不退无
上道心。
《十住婆沙》云:若人能称阿弥陀佛名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7b 页 T37-0327.png
一心念者,即亦得不退转。
问:「为但念阿弥陀
佛即得不退转,为又有馀方便?」
答:「非但称念
礼敬,又应至心于诸佛前忏悔、劝请、随喜、回
向、发愿,由忏悔故即能转诸定业,如如意珠
随愿易得,若有愿生之处即当忏悔令心不
退。」
问:「不退及不转何异?」
答:「
《弥勒问经论》云:诸
菩萨见法时即永离菩提障,谓身见等一切
诸烦恼,出过二乘地證得深心故名不退,以
證胜法成就施等行故名不退转,即生自在。」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言正遍,三菩提言
知觉,谓无上正遍知觉。又无上者谓法身菩
提,正谓如理智,遍谓如量智。又正谓无分别
根本智,觉谓无分别后得智,谓由诸佛护念
故,于求无上果智之心遂得不退转也。
经曰:「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
所说」,次释第三结劝也。是故者,结上之辞。皆
当等者,劝励之语也。汝当信我上来所说及
六方诸佛之言。
次明大门第四举三生以显
实。文有四:一、发心;二、获益;三、遂志;四、劝生。
经曰:「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
陀佛国」,次释第一发心也。已发愿者是过去,
今发愿者是现在,当发愿者是未来,欲生等
者一心希望也。
经曰:「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次释现获益也。由念佛发愿故,一即
彼佛冥加,二即此佛潜卫,遂令求道之心不
退、愿生之志不移,故言不退转。
问:「已发愿、今
发愿可令得不退转,当发愿者既未发愿,云何
得言得不退转?」
答:「若已发愿者已得不退,若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7c 页 T37-0327.png
今发愿即现得不退,若当发愿亦当得不退。」
经曰:「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第三
释遂志也。谓若已发愿者谓过去,过去发愿
者已生也;若今发愿者谓现在,现在发愿者
今生也;若当发愿者谓未来,未来发愿者当
生也。
经曰:「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若有信者,应当发
愿愿生彼国」,次释第四劝生也。汝等若信我
语者,发愿生彼国也。
次下大门第五他述希
有四:一、彼赞扬;二、讶能堪处;三、怪登胜果;
四、赞授秘方。
经曰:「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
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次释
第一彼赞扬也。我赞六方诸佛能为众生作
真实證,众生因此心得无疑。又弥陀如来大
慈悲摄引,我偏赞彼,彼佛复赞此。
经曰:「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
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
众生浊、命浊中」,次释第二讶能堪处也。《自誓
三昧经》云:释迦者此云能仁。《十二因缘经》曰:
牟尼者名为寂灭,亦名无分别。
《过去因果经》云:谓身口意满足。即能證寂灭涅槃,能證无
分别智,能令身口意功德满足,故言释迦牟
尼。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者,讶佛堪忍五浊恶
中。娑婆世界者,今翻杂恶,
《自誓三昧经》云:名
忍世界。真谛云:忍是世界梵王之名,由能忍
他胜事不生妒忌,故更从主立名为忍界。又
《悲华经》云:此界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是
名忍土。五浊恶世者,五者是数,浊者是滓。《十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8a 页 T37-0328.png
地论》云:有无明杂智,名之为浊。浊是最下滓
秽,譬如酒水苏油等,淳清在上滓浊在下。若
众生劫初生时,人能长寿衣食精好,烦恼轻
微诸见薄劣,身色端正孝顺慈敬,无五滓秽,
名之为清。劫将欲末,时恶寿短烦恼厚重,诸
见深固反逆不慈,有兹五滓,名之为浊。今此
浊义广如别章,此略释名。一、劫浊者,劫谓时
也。
《菩萨善戒经》云:由众生内有恶故,外有三
恶时,谓饥馑、疾疫、刀兵,此三劫起时名之为
劫浊。饥经七年,病经七月,刀经七日,时虽长
短不等,但众生死者一种,逢一一劫死者过
半。若今众生施僧一抟食者不逢饥馑劫,施
僧一丸药及与贫病者不逢疾病劫,行不杀
戒起慈悲心不逢刀兵劫。而此三劫,先饥后
刀中间有病,然非相继而有,但次第有,谓一
樚栌劫下时有饥馑劫,次樚栌劫下时有疾
病,后樚栌劫下时有刀兵也。此三灾劫起时,
必其人寿十岁之时,故言劫浊。二见浊者,见
谓五见,邪智推求、邪心作解故名之为见浊。
《善戒经》云:如今众生非法见法、法见非法,非
法说法、法说非法,以不正见妄生分别,破坏
正法、增长邪法,令他修习故名见浊。三烦恼
浊者,谓三毒在心,能令心生烦恼造诸恶业。
即
《善戒经》云:令诸众生因烦恼故造诸恶业
及畜恶具,谓刀兵仗等损害众生,俱名烦恼
浊。四众生浊者,揽假名色而生,名色非一,即
多法假和合成说名众生。而诸众生忘恩背
义傲慢欺诳,不修三学及十善业,多造十恶
五逆。即
《善戒经》云:令诸众生不能孝养、不敬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8b 页 T37-0328.png
师长、不造善业名众生浊。五命浊者,谓报得
非色非心一期命根名为命浊。若修善业,所
得命根长远或八万岁;由诸众生多行杀盗
损命,缘业不满百年。即
《文殊问经》云:人命渐
减短下,至十岁即老即无,名为命浊。故名五
浊。所言中者,谓释迦出五浊之内。
经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释第三
释怪登胜果也。怪能于此恶时、恶处、恶众生
中,能忍诸恶、能得菩提。
经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次
第四释赞授秘法也。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者,
谓一日乃至七日念佛,即拔尘滓高升净境,
微因著果俗情难信,人恐如来引接之语,故
言难信之法。
自下大门第六自叙甚难。文分
有四:一、显难行之因;二、显难得之果;三、说难
信之法;四、结成甚难。
经曰:「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乃
至是为甚难」,释此自叙甚难中分有四句:一、我
于五浊等者,叙出秽方;二、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者,叙證胜果;三、为诸众生说等者,叙
授秘术;是为甚难者,结上三事难作能作也。
自下第三明流通分,即依教奉行分也。文
有三:初能说已周、次所闻已备、后欢喜顶受。
经曰:「佛说是经已,长老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
世间天、人、阿修多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释
曰:佛说经已者,结集者所叙,即能说已周。
长老已下,即所闻已备。闻佛说经已下,即欢
喜顶受。言一切世间者,世间物非一,故言一
切。
《大集日藏经》云:世间有三:一、众生世间,谓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8c 页 T37-0328.png
六趣之类;二、器世间,谓三界四十居止处;三、
五众世间,谓有漏五阴。云何名世间?
《杂阿含》云:危脆败坏故名世间也。
《涅槃经》云:天名灯
明亦曰光明,光明能除黑暗而为大明,故名
为天也。又吉祥故名天,能多恩义故名人,
有信能多恩义故名人。
《大法炬经》云:阿修罗
名非天,彼非天故名阿修罗。等者,即应等取
龙、金翅鸟、紧那罗、乾闼婆等,略而不数也。欢
喜者,心欢体悦故言欢喜,即
《十地论》云:心欢
体悦也。又
《伽耶山顶经论》云:具三清净名为
欢喜:一、能说者清净,谓佛是一切智人,普为
众生尽说顿尽无垢藏之法;二、所说清净,谓
理教相应,随顺无逆句义,依之出离;三、受者清
净,谓彼从受而诚信,不生轻谤,具兹三义故
言欢喜。又颜舒曰欢,神悦曰喜,闻之不谤称
信,领之在心为受,故言欢喜信受。奉行,末代
奉行。
阿弥陀经疏
后批云 福州开元寺常契和上以大中七
年九月日舍与珍。
* 阿弥陀经疏跋
自什公译
《阿弥陀经》以来,历朝诸师制之疏记
者亡虑数十家,盖亦盛矣!慈恩基师所撰有
二:一名「通赞疏」、一单名「疏」。二疏互有出没,影
发经义,犹一室两灯,照物愈明,岂可废其一
乎?余尝读
《长西录》,又见记主禅师之所援引,
知
《通赞》外更有
《疏》,而切惜其不传于今焉。一
日与智积之慧岳、麟瑞二公话次,语偶及此,
阿弥陀经疏跋¶ 第 329a 页 T37-0329.png
因知犹存于彼藏中,遂嘱二公写得一本,粗
加校订,藏之箧中。顷有人镌梓,共之同志,藏
版于华顶之库中,余因不愧鄙拙,略述得此
书之颠末,以跋其后云。
宽政四年壬子二月谷旦
江户沙门典寿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