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期皆应。
四、从既见日已下,至明了已来,
辩观成相。此明标心见日,制想除缘,念
念不移,净相了然而现。又行者初在定中
见此日时,即得三昧定乐,身心内外融液,
不可思议。当见此时,好须摄心令定,不得
上心贪取。若起贪心,心水即动,以心动故
净境即失。或动、或闇、或黑,或青、黄、赤、白等色,
不得安定。见此事时,即自念言:「此等境相
摇动不安者,由我贪心动念,致使净境动
灭。」即自安心正念,还从本起,动相即除,静
心还现。既知此过,更不得起增上贪心也。
已下诸观,邪正得失,一同此也。观日见日,
心境相应,名为正观。观日不见日,乃见
馀杂境等,心境不相应,故名邪也。斯乃娑
婆之闇宅,触事无以比方。唯有朗日舒辉,
寄想远标于极乐。
五、从是为已下,总结。
上
来虽有五句不同,广明日观竟。
二、就水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六。
一、从次作水想下,至内外映彻已来,总标
地体。
问曰:「前教观日,为知业相等,故令观
日。今此观中,又教观水。有何所以?」
答曰:「日
轮常照,以表极乐之长晖。复恐彼地不平,
类此秽国之高下。但以娑婆闇宅,唯日能明。
此界丘坑未无高下之处,欲取能平之者,
无过于水。示斯可平之相,况彼琉璃之地
也。」
又问曰:「此界之水,湿而且软。未审彼地亦
同此水也?」
答曰:「此界之平水,以对彼地等
无高下。又转水成冰者,对彼琉璃之地内
外映彻也。此明弥陀旷劫等行无偏,正习
作法住心而令得见也?欲作法者,诸行者
等先于佛像前至心忏悔,发露所造之罪,
极生惭愧悲泣流泪。悔过既竟,又心口请
释迦佛、十方恒沙等佛。又念彼弥陀本愿言:
『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处深,愿佛慈悲
摄受护念,指授开悟所观之境,愿得成就。今
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见以不见,皆是佛恩
力。』道此语已,更复至心忏悔竟已。即向静
处,面向西方,正坐跏趺,一同前法。既住心
已,徐徐转心想彼宝地杂色分明。初想不
得乱想多境,即难得定,唯观方寸一尺
等。或一日、二日、三日,或四、五、六、七日,或一月、
一年、二、三年等。无问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
业常与定合。唯万事俱舍,由如失意聋盲痴
人者,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业随缘
转,定想逐波飞,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
若心得定时,或先有明相现,或可先见宝
地等种种分明不思议者。有二种见。一者想
见,犹有知觉故,虽见净境,未多明了。二
者若内外觉灭,即入正受三昧,所见净境即
非想见,得为比校也。」
九、从令其莲华下,
至八万四千光已来,正明宝华有种种庄
严。即有其三。一明一一华叶备众宝色。二
明一一叶有众多宝脉。三明一一脉有众
多光色。此令行者住心一一想之,悉令心
眼得见。既见华叶已,次想叶间众宝,次想
宝出多光,光成宝盖。次想华台、台上众宝
及珠网等,次想台上四柱宝幢,次想幢上宝
幔,次想幔上宝珠光明杂色遍满虚空,各
外,更无异佛者也。言诸佛正遍知者,此明
诸佛得圆满无障碍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
知法界之心,但能作想即从汝心想而现,
似如生也。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
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
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像假立三
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
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
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又今
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
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
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四、从是故应
当下,至三佛陀已来,正明如前所益专住
必成,展转相教劝观彼佛也。
五、从想彼佛
者,牒前生后。言先当想像者,定所观境。
六、从闭目开目下,至如观掌中已来,正明
辨观成相。即有其四。一明身四威仪,眼之
开合见一金像似现目前,常作此想。二明
既能观像,像即须有坐处,即想前华座,想
像在上而坐。三明想见像坐已,心眼即
开。四明心眼既开,即见金像及彼极乐诸庄
严事,地上虚空了然无碍。又观像住心之法
一如前说,从顶一一想之,面眉毫相、眼鼻
口耳、咽项肩臂手指,又抽心向上想,胸腹脐
阴、胫膝[跳-兆+专]足、十指千轮等一一想之,从上向
下名顺观,从不千轮向上名逆观。如是
逆顺住心,不久必得成也。又佛身及华座
宝地等,必须上下通观。然十三观中,此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