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31c 页
卷一 第 131c 页
No. 1748 [cf. No. 360]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上
释璟兴撰
经曰佛说无量寿经上者。述云将讲此经略作
三门。一者来意二者释名三解本文。初来意
者略有三义。一者欲显净土之所因故。谓前
经中虽言华座由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而犹未
说极乐依正二报庄严皆依法积本誓力成
故。今更须广说宿世四十八愿以显彼土今
现之因。二者欲辨本誓之不虚故。谓一切佛
虽发本愿本愿亦有不能果遂。如般若中所
有众生令得灭度。法积愿力即不如此故。今
广说依正功德严净以显宿愿必有所辨使增
行者往生之意。三者欲示秽土之苦恼故。谓
观经中虽言未来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苦
害而众生不闻痛恼之相即不能起欣厌之意
往生之业亦不得成故。今广宣五恶痛烧以
于苦害。令修行者厌此苦域欣彼乐方修福观
行速出娑婆而生净土。如其次第即所成所
化之二也。以是三义故次观经后说此经也。
第二释名者观乎历代传来经本。经本题名
虽复多途今且申三代经之首名也。魏时帛
延显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之号。吴时支谦立
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之称亦名大阿弥陀。今西晋法护名无量寿
经。故经之名虽复广略其义大同。欲释法护
卷一 第 132a 页 T37-0132.png
经本之名即有四对。一总别相对。即佛说及
经名总无量寿名别故。二人法相对。即佛者
人馀名法故。三诠旨相对。即无量寿名旨经
者诠也说兼二故。四首尾相对。即上者对下
之言下亦对上之词如次首尾故。委细之义
如前释。
经曰我闻如是者。述云第三解本文。又有第
二直申弥陀宿成佛刹本愿乐果以例众生生
之因果。此中有说此经大开十分。一从初至
于一时来会已来名序说分。二时世尊诸根
悦豫下是现相分。三尊者阿难承佛圣旨下
是启请分。四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下是叙兴
分。五阿难谛听今为汝说下是正说分。六弥
勒菩萨白佛言下是生生分。七佛语弥勒其
有得闻下是劝信分。八尔时世尊说此经法
下是说益分。九尔时三千大千下是劝请分。
十佛说经已尽靡不欢喜下是毕喜分。逐申有
此十分之意。然未尽理故不采录。有何未尽
者。如来现相将显圣教。所说法门应名目。如
何乃言现相分耶。若发所说非发起序者阿
难證谁。證信序。若非證信必不可言序说分
故。又自世尊诸根悦豫前都未有说序。何所
说故作序说分之名也。不可以他兼发起名。
序说分目单證信故。又阿难申问于前如来
送答于后即显所说之旨。有何所少谛听已
去乃名正说。正说与序既不能别。后诸分意
亦成乖角。若如所言每章段尽应作别分。分
非唯十故。有说此经文别有三。从初我闻至
愿乐欲闻是其由序。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下
卷一 第 132b 页 T37-0132.png
是正宗分。佛语弥勒若有得闻下是流通分。
初由序有二。初我闻如是即證信序。后一时
佛下义既两兼。故对准證信为发起序。于中
有三。一辨化主二辨徒众三如来现相阿难
申请。此亦不然。阿难申请若发起者佛答阿
难应非正宗。若答正宗问必非序故。捡诸经
论答名正说必兼其问。言问虽发起答是正
宗无此例故。又时处等准證信我问如是讵
不然。发起若闻若佛皆说前有故。又时佛处
辨其化主亦违佛地论总显已闻等五义故。
今观此一部之经宜作三分。初从我闻至光
颜巍巍已来名说经因起分。次自尊者阿难
迨于略说之耳已来名问答广说分。后始佛
语弥勒尽于靡不欢喜已来名问说喜行分。
将释有此三品之意还同佛地论。初又有二。
初传法劝信分后发起圣说序。初又有五。我
闻如是此初传法也。帛延支谦皆无此言。法
护经存言顺印度。
经曰一时者。述云此第二传时也。
经曰佛者。述云此第三传主也。
经曰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者。述云此第四传
处也。若释此四文。即同前经故不劳再解。
经曰与大比丘者。述云第五传机。经本不同。
帛延备叙三众。一声闻众即与大弟子众千
二百五十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
信女五百人也。二菩萨众即菩萨七十那衍
也。三诸天众即欲天子八十万色天子七十
万遍净天子六十那衍梵天一亿也。支谦唯
标声闻之众。即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也。今
卷一 第 132c 页 T37-0132.png
法护经略举比丘菩萨二众馀皆无也。所以
有此备阙者盖翻家意乐互存广略。异由此
也。将释传机有二。初声闻众后菩萨众。众有
此次第亦如前解。初又有五。此初标行也。即
法华论中云论声闻修小乘行依乞等自活
故。威仪一定不同菩萨。故以比丘为名也。
经曰万二千人俱者。述云此第二唱数也。彼
论亦云数成就者谓大众无数故总别虽异其
义一焉。而帛延唱千二百五十人者略举常
众。不尽之言故亦不违。
经曰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者。述云此第三叹德
也。一切者即普及尽际之言。大圣者即会理
之德名闻凡圣故。论云心得自在到彼岸即其
大也。神通者即该六通之名无壅叵测之义
也。已者竟也。达者即作證义。皆于六通究竟
作證故。有说阿难既在学地位。虽未得通而
有胜德亦名已达非也。阿难为人非凡所知。
其实即经言迹虽初果初果亦伏欲障获根本
定。纵无漏尽既发五通。故从多言已达都无
致怪。
经曰其名曰尊者了本际至尊者阿难者。述云
此第四列名也。诸经列众无定次第故。或有
行德大小为次第。如法华经迦叶在第二鹙
子列在迦旃延上等。或有以出家前后为次
第。如报恩经初度五人次度耶舍门徒五十
次度优楼频螺门徒五百次度伽耶门徒三百
次度那提门徒二百次度鹙子门徒一百次度
目连门人一百。或有以德辨为次第。如无垢
称以命问疾要假智辨方对扬故。今此经中
即同报恩入圣次第。帛延列其三十六名。支
卷一 第 133a 页 T37-0133.png
谦法护皆标三十一。憍陈如为其初故。帛谦
并曰贤者而法护云尊者。皆叹德之言。即前
大圣之义。了本际者即支谦云𤘽邻也。梵云
阿若多憍陈那。憍陈是婆罗门姓。那是男声。
阿若多是解义。初解净居。亦言已解。因以为
初解。憍陈之姓乃亦众多。以解标号以男简
女故复云那。今言本际者即四谛真性。了者
即解故言虽不同其义一也。正愿者即谦云
拔智致盖是拔提之名也。有说马师。因驱摈
法发更不往他家之愿遂得罗汉故。即恐非
也。准婆沙论马师满宿身显龙相遂生其中。
得罗汉果受畜生身无是处故。有说正语即
毕陵伽婆差非也。其人即恶性粗言。虽得罗
汉馀习亦在。必不可言正语故。今即论云摩
诃那弥此云正语盖是摩男之名矣。即帛延
云贤者能赞也。大号者即论云贤者含尸。盖
为离婆多也。其人持不妄语。因證鬼诤以尸
代身遂居王位德名令闻诸方故。仁贤者即
谦云须满曰内怀贤善外申慈仁故因名之。
离垢者即谦云维末坻盖净除是也。说本起
云轮提陀。扫净寺舍愿令心无尘垢如寺故
名净除。净除离垢言异义同故。名闻者有说
长爪梵志。博达之名闻于十方故云名闻此
恐非也。违说本起故。无有除此而可准故。今
依彼经。夜耶尊者名为名闻。梵行净洁众所
见敬故。善实者即说本起长者凡耆名为取
善。供养维卫佛塔已来九十一劫常生人天遂
得阿罗汉故。具足者即应说本起树提。尊者
愿得受大戒具足成沙门故。牛王者即笈房
卷一 第 133b 页 T37-0133.png
钵底此言牛相而言王者兼美而已。梵云邬
卢频螺此云木菰。当其胸前有一疴起如木
菰故。今云优楼频螺者讹也。伽耶者即象头
山。逐处之名故。梵云捺地庄严经云难提即
江名也。此三迦叶皆饮光种兄弟三人。帛延
经中更有贤者氏聚迦叶。盖说本起云承禅
迦叶应云此中尊者具足。觉经除氏聚后即
云牛饲故。既无诚说且开二途取舍任意学
者应知。梵云迦叶波此云饮光即婆罗门姓。
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饮蔽日月之光。迦叶是
种。自亦有光能饮日月故袭性之名。摩诃言
大。既大富长者之子亦为大人所识故表大
名以简馀三。梵云奢利弗怛罗。舍利云鹙即
百舌鸟亦曰春莺。弗怛罗云子。以母才辩犹
如鹙鸟。此是彼子因以名之故云鹙子。言舍
利弗者讹也。梵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
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以充所
食因为其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仍以名之。
得大神通简馀此姓故亦云大。言目连者音
讹也。劫宾那者此云房宿。佛与同房宿化
作老比丘为之说法而悟道故。梵云摩诃迦
多衍那此云大剪剔种男即婆罗门姓。上古
多仙山中静处。年既掩久须发稍长垂人为
剔。婆罗门法行剔发故。一仙有子兄弟二人
俱来觐父。小者乃为诸仙剔发诸仙愿护。后
成仙贵。尔来此种皆称剪剔。剔者身是男子
威德特尊。简馀此种故云大剪剔种男。古迦
旃延此云绳扇讹也。今云大住者亦袭昔之
名。母恋此子不肯改嫁如绳系扇可谓住故。
卷一 第 133c 页 T37-0133.png
大净志者即说本起中赖吒和罗。更无所乐
志于清白法乐闲居第一故名大静志。摩诃
周那者即周那般特。此云路生。路生有大小
故摩诃以简其小。梵云补赖拿梅怛利曳尼
弗怛罗此云满慈子。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者讹也。满是其名慈是母姓。母姓是慈。满尊
者是慈女之子故因名之。今言满愿子者讹
也。梵云阿泥律陀此云无灭。佛之堂弟即天
眼第一。今言离障意亦此谓也。言阿㝹楼驮
讹也。流灌者有说即离婆多此云假和合故
云流离此恐非也。既非离字。谦亦云难提故。
今即说本起中名难提也。梵云孙达罗难陀
此云艳喜。喜即自名艳是妻号。欲简牧牛难
陀故因妻以表其名。即佛亲弟大圣王之所
生也。维卫佛世施煖浴室故端正大势。见之
无厌。今言流灌者亦袭彼之名也。坚伏者即
应说本起中树提。故彼经云坚精进定意无
为无动故。帛延亦云贤者了深定故。面王者
即支谦云贤者波鸠螺也。梵云薄矩罗此云
善容。善容虽多以面为先故义名面王。异乘
者即帛延云贤者氏戒聚。戒行颖萃故云异
乘。仁性者即应本起中尸利罗。故彼经云施
与钱财救诸贫穷济众下劣故。嘉乐者即本
起中难陀名为欣乐。支谦亦云难持。正音即
难陀此云嘉本。乃是牧牛之人。因问佛牧牛
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获阿罗汉。甚极聪明
音声绝妙故。今嘉乐者亦非正翻之名也。善
来者即支谦云贤者蔡揭。本起亦云货竭。传
云梵音莎揭哆译为善来。来者归也。来归佛
卷一 第 134a 页 T37-0134.png
法有莫大利故云善来。善来虽通千二百五
十人名即总以立别号故无如来常众。皆善
来得戒善如大庄严经。梵云罗怙罗此云执
月今云罗云。延帛云王宫生皆讹之也。梵云
阿难陀此云庆喜今云阿难帛延云博闻皆略
列也。
经曰皆如斯等上首者也者。述云第五略结也。
经曰又与大乘众菩萨俱者。述云第二菩萨众
有四。此初标行也。即法华论中菩萨修大行
求觉利有情以萨埵为目。又以神通力随时
示现能修行大乘。如拔陀婆罗等十六人具
足菩萨不可思议事示优婆塞等四众之形说
为菩萨。准帛延菩萨七十那衍。而今不说者
略故使然。
经曰普贤菩萨至一切菩萨者。述云第二列名
有二。此初贤劫菩萨也。普者普遍即證真之
智。贤者贤善即涉事之行。内德普遍外化贤
善故名普贤。妙德者应云妙吉祥。吉祥者即
功德之义义名妙德。慈氏者即于慈氏佛所
初发菩提心亦生慈姓故云慈氏。梵云吠陀
此云善故亦名善劫义如智论。而言贤者即
从今名也。劫之延促佛之多少广如弥勒经
述赞中解。
经曰又贤护等至解脱菩萨者。述云此后馀
劫菩萨也。有说贤等十六正士者举初括后
以总标。善思议等者逐其所等以别列。此恐
不然。若善思议等即十六正士者应言十五
正士。不尔标列有相违故。设许此者亦违法
华论云跋陀波罗等十六菩萨故。善思议等
与无尽意经中十六菩萨名异必不可言善思
卷一 第 134b 页 T37-0134.png
议等即十六正士。有说贤护等即二菩萨故
遍十六士。内有贤仁之德故云贤士。外怀护
物之意故云护意。此亦不然。跋陀婆罗此云
贤护而分为二必相违故。又普贤等各标一
名。贤护应非二菩萨名故。有说虽标十六数
而列十五名缺落。如教法经云。有二菩萨一
名贤护二名一切世间乐见。此亦不然。彼既
唯二此有十六不可一列故。不可诸经中菩
萨若在贤护后者皆入十六数故。今即馀劫
菩萨自有二类故贤护等十六正士即其一类
也。有说十六大国各有其一故有十六非也。
一国多菩萨理必应有。故国别唯有一无别
所以故。今即此十六愿行相类。故圣教中处
处皆标其十六数。备不思议事逐物现化故。
广如弥勒经述赞中解也。善思议等十四菩
萨即其二类也。虽复十四略作七对。一思法
信解对。即善思议观察教法。信顺教授名信
慧故。二證空涉有对。即内證空理名为空无。
游化诸有名神通化故。三大慈大智对。即慈
光炬英名为光英。慧根无加名慧上故。四自
利利他对。修菩提道名为智幢。防护根门名
寂根故。五法名喻名对。即愿慧者法香象者
喻故。六福资智资对。即备福资粮名为宝英
具智资粮名中住故。七修行除缚对。即修圣
行名为制行灭除二缚名解脱故。
经曰皆遵普贤至功德之法者。述云此第三叹
德有二。初备权实之德后利自他之行。初又有
三。初略叹次广叹后结叹。初又有二。此初
叹实德也。遵普贤之德者即修上位之行。具
卷一 第 134c 页 T37-0134.png
菩萨行愿者即备下位之愿。住功德之法者
即辨自住之法。遵者循也顺也。普贤者即依
如如备诸德行居等觉之名也。故贤护等皆
遵普贤大士之德。即知位阶法云地也。行者
即瑜伽论中菩提分法诸波罗蜜成就有情神
通之行。愿者即弘慧。经中知一切法得般若
舟值智慧风得善方便度一切人超大苦海得
具足道登涅槃山入无为舍得法性身十种
之愿。无愿行沈没苦海无行之愿亦无所熟
故备行愿可谓菩提之道也。功谓功能。诸行
皆有利国之功故即善行家之德故名功德。
有德斯成故云一切。成圆备故云安住。
经曰游步十方行权方便者。述云此后叹权
德也。步者行也。身化无碍无感不应故云游
步十方。化行善巧无形不现故云行权方便。
经曰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者。述云第二广叹有
二。此初叹实德也。有说入佛法藏者申因上
升。究竟彼岸者彰果毕竟。如来藏中恒沙之
法名佛法藏。證会名入。到涅槃岸名究竟故。
此恐不然。如来藏即佛性义。而言證会恒沙
德法名因上升者即违经云见佛性时得无上
觉故。若證佛性非菩提果至涅槃岸应非圆
寂果故。今即入者达解究竟證解。知如实自
利及事利他故云入佛法藏。即法华中善入
佛慧通达大智也。彼岸者真理。證此实性故
云究竟。即彼经中到于彼岸也。恒照二谛以
利自他可谓实德故。
经曰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者。述云此后广
叹权德有二。此初总叹也。有说诸菩萨各于一
卷一 第 135a 页 T37-0135.png
界成佛化生故云无量世界。此心不然。初地
菩萨神通境界尚百佛世界。况亦法云菩萨
化物世界可得称数。而言各于一界必非正
理故。今即一一菩萨各于无量世界现化故
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经曰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者。述云此后别叹有
九。一舍此升天二降神入胎三出胎异常四
伎备解宽五效艺纳妻六出俗从邪七伏魔成
觉八法化普洽九归真利物。此初也。处兜率
天者即升天也。弘宣正法者化备天众。梵
天睹史多提婆此云喜足天。诸佛常行中道
故诸菩萨皆生此天。即庄严经云曾于百亿
那由他𤘽胝佛随佛出家。曾于五十百亿那
由他𤘽胝佛所而行大施。已曾亲近三百五
十𤘽胝诸辟支佛。已曾教化无量阿僧祇诸
声闻众。皆令住正方便中。为欲證无上觉
乃趣一生补处。从此命终生兜率天为彼天
子名曰净幢。诸天子等百千𤘽胝那由他数。
大集法堂围绕菩萨听受所说无上大法断诸
烦恼生广大心。
经曰舍彼天宫降神母胎者。述云此第二降神
入胎也。欲使众生生尊重心易受所说故舍
天宫以下入胎。彼经云菩萨将欲降生十二
年前有净居天。下阎浮地作婆罗门说韦陀
论。十二年后有一胜人。现白象形入于母胎
具大人相。若出家者当得成佛。复有天子下
阎浮提告辟支佛。应舍此土当有菩萨降神
入胎。时王舍城尾盘山中有辟支佛名曰摩
灯。闻是语已起踊在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
卷一 第 135b 页 T37-0135.png
焚身入于涅槃唯馀舍利。从空而下。波罗奈
国五百辟支皆亦如是。菩萨处于天宫观时
方国族。升一大殿名曰高幢。纵广正等六十
四由旬。为诸天众说百八法门。谓从信法门
终灌顶法门。从彼天宫下生入胎。有一天子
名曰胜光。作如此说。围陀论所说菩萨下生
当作象形而入母胎。菩萨冬节过已于春分
中毗舍祛月不寒不热之氐宿合时白月圆净
弗沙星正与月合。其母受持清净斋戒安稳
睡眠时。为白象形六牙具足。其牙金色首有
红光。形相诸根悉皆圆满。正念了知于母右
胁降神而入。不应难言叹诸菩萨德如何将
释此九相文者。释迦八相即诸菩萨胜进行
故。又现八相时诸菩萨一一现相相似众生
谓一。故引彼经释尊庄严释此菩萨九相之
文有何乖角。但经文烦广恐费言论。故今推
义而约言称经而备理。菩萨处胎庄严虽多
略申三种。一者宫殿。即欲界诸天各持妙宫
至输檀王。王亦为菩萨造殿绮丽人间所无。
菩萨威力故令诸宫中悉现摩耶圣后之身皆
有菩萨右胁结坐。诸天自谓菩萨之母唯住
我宫。菩萨宝殿纵广正等三百由旬。三重匝
饰皆以牛头栴檀天香所成。其香一分价直
三千大千世界。欲界诸天宫皆现菩萨宫殿
之中。一切将入胎时于母右胁。先有此殿然
后从天降神入胎。于此殿中结跏趺坐。二者
饮食。即菩萨入胎之夜下从水际涌出莲华。
穿过地轮上至梵世纵广正等六十八洛叉由
旬。唯除佛菩萨及大梵王无能见者。三千世
卷一 第 135c 页 T37-0135.png
界所有美味犹如甘露现此华中。大梵天王
以毗琉璃器盛此净妙甘露之味奉上菩萨。
菩萨受食。唯除究竟后身菩萨无能食者。斯
由长夜医药救病妙华侍圣福报所招。三者
化物。即菩萨处胎身相光明普遍世界。四大
天王夜叉大将与其眷属释提桓因与三十三
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与无量梵众。如其
次第晨朝中时申时为听法故皆见菩萨。菩
萨慰问为其说法礼退而去。十方无量诸菩
萨于日入时为听法故来互相问答。唯同行
所见。摩耶不能见。又准彼经。十方无量一生
补处十方世界欲色天子皆至兜率供养菩
萨。菩萨即于兜率最胜天宫而便降生。时放
身光照三千界六种震动有十八相。而今无
者盖略而已。
经曰从右胁生者。述云第三出胎异常有三。此
初生处异常也。有说摩耶十月已满。乘云母
车往于林微尼园。攀无忧树从右腋下而生
者非也。捡庄严经都无此言故。今即菩萨处
胎十月既满将出胎时圣后即知于初夜分请
王欲诣彼龙毗园。王敕臣佐驾二万象。色类
白云其形似仙。备诸车兵执持器杖以诸妙
宝莹龙毗园如欢喜苑。圣后升宝乘世界六
种动。帝释净路四王御车梵天前道除诸恶
相。到园游观至彼宝树。过去无量诸佛之母
皆来坐此宝树下。时百千净居天亦至此树
下围绕圣后喜礼而叹。后身放光仰观于树。
即以右手攀树东枝频呻欠呿端严而立。从
母右胁安详而生。时帝释梵王曲躬而前。即
卷一 第 136a 页 T37-0136.png
以两手覆憍奢耶衣承捧菩萨。将菩萨殿还
于梵宫。
经曰现行七步至为无上尊者。述云此次示非
常相也。菩萨生已不假扶持。即于十方各行
七步。下足之处皆生莲华无有怖畏。欲示丈
夫超于六道奋迅之力故行之七步。光照十
方者即身光利物故。彼经中菩萨放光无量
异色满三千界。众生遇者心安乐远贪恚痴
离诸罪障。六种震动者欲使魔怯伏也。震者
动也。准长阿含六动有三。一六时动。谓入胎
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今动者即出
胎时。二六方动。谓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
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三六相
动。谓动涌震击吼爆。摇飏不安为动。鳞陇凹
凸为涌。隐隐有声为震。有所扣打为击。碎磕
发响为吼。出声惊异为爆。此各有三名十八
相。谓动等极动。馀五皆尔。此中六动即六相
动。故庄严经云六动有十八相。称无上尊者
即自唱尊号令物归趣也。若具言之。东方行
言我得一切善法。当为众生说之。于南方言
我于天人应受供养。于西方言我于世间最
尊最胜。于北方言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无
有上。于下方言我当降伏一切魔军。于上方
言我当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菩萨说是语
时其声普闻一切三千世界。虽有此异莫非
世尊之所为故总云无上尊。如彼经云。菩萨
于阿僧祇百千𤘽胝那由他劫修精进力故初
生之时即能十方各行七步。一切诸佛威加
此地化为金刚菩萨游践得无陷裂。
卷一 第 136b 页 T37-0136.png
经曰释梵奉侍天人归仰者。述云此明天人侍
归也。菩萨生已于龙毗尼园七日七夜人天
击奏种种微妙音乐以供尊颜。三万二千名
闻胜智诸婆罗门。随其所须皆令满足。梵王
帝释化作端正摩那婆身。于众会中坐第一
座而演吉祥微妙赞叹。摩醯首罗与净居天
设大供养宣说。此菩萨定得作佛。还归本处。
生满七日已摩那圣后即使命终生三十三
天。过七日已还迦毗罗。仪式庄严殊胜倍过
圣后往龙毗尼园。五百释种各造宫殿请王
而言善哉一切成利愿天中天幸我宫殿。以
是成利因缘故名菩萨为萨婆悉达多。王哀
诸释。即将菩萨入诸释宫。经于四月方得周
遍。乃将菩萨归于自宫。自宫之中有一大殿
名宝庄严。菩萨居已。王召诸亲族长德耆年
请摩诃婆阇波提为养育主。王躬抱付于姨
母。姨母遂命三十二养育母养育菩萨。譬如
白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清净圆满也。
经曰示现算计至贯练群籍者。述云此第四伎
备解宽也。算计者数文者即诗书艺者礼乐
射者射术御者即御车。是谓六艺。六艺久达
遂且示学故云示现。综子送反习也。陆法言
切韵云机缕也。音并同也。非此中义。道术者
即神仙之方。世俗异典名为群籍。仙道秘术
无不温习故云广综。贯者通也练者委也。世
俗异教亦皆通委故云贯练。即彼经中菩萨
年始七岁备吉祥之仪。诸天人八部一切释
种随输檀王而将菩萨诣于学堂。时有博士
毗奢蜜多。见菩萨来威生大惭惧迷闷躄地。
卷一 第 136c 页 T37-0136.png
知足天子名曰妙身。扶之令起。王还本宫。菩
萨手执天书栴檀之简涂以天香摩尼明玑以
为严饰以问师云有六十五书欲以何书而相
教乎。时毗奢蜜多闻所未闻喜去高心以叹
菩萨世间无二。十千童子与菩萨俱居学堂
时日唱字母演出无量法门之声。令三万二
千童男三万二千童女皆发无上正等觉心故
示现入于学堂也。
经曰游于后园至色味之间者。述云此第五效
艺纳妻也。讲武试艺者即嫂妻之前事。处色
味间者即纳妻之后事。有人引本起云掷象
角力名为讲武。共射金鼓说为试艺。犹有未
尽故。今即菩萨年既长大。王问堪为太子之
妃。执杖之女名耶输陀罗。端严第一。王敕国
师往陈执杖。执杖报云自我家法积代相承
技能过人以女妻之。王闻此言忧愁不乐。菩
萨白王召有异术现我技艺。王于城外为一试
场遍告天下集善技术。至第七日五百释子菩
萨为首当共出往试场所。王遣白象以迎菩
萨。提婆先至生嫉妒心。前执象鼻以手搏而
死。难陀续至欲出城门见彼白象当路而毙。
以手倒曳到于路侧。菩萨寻至。坐于宝辂以
左足指持彼白象徐掷虚空。越七重城过一
拘卢舍其象堕处便为大抗。尔后众人号为
象抗。五百释种皆至此场。请毗奢蜜多为试
艺师语言应观诸释种中谁最工书。毗奢蜜
多微笑而言天上人间所有文字太子究之。
王亦语頞顺那观诸童子谁优算数。时菩萨
自唱数令诸童子次第下筹无能及者。诸童
卷一 第 137a 页 T37-0137.png
子等次第举数菩萨运筹唱不能及。五百童
子一时俱唱亦不杂乱。頞顺那心生希有叹心
智奇敏捷释种无及。诸释人天皆叹第一。五
百释子角力相扑分为三十二朋。难陀就前
骋其刚勇。菩萨举手才触其身威力所加应
时而倒。提婆出众欲挫菩萨。菩萨安祥待右
手徐投飘然擎举摧其我慢三掷空中。以慈
悲故使无伤损。诸释种子俱生瞋忿锐意齐
奔。菩萨指之无不颠仆。执杖大臣今可试射。
阿难陀曰可置铁鼓二拘虑舍。提婆达多曰
可置铁鼓四拘卢舍。孙陀罗难陀曰可置铁
鼓六拘卢舍。执杖大臣曰可置铁鼓八拘卢
舍。菩萨言可将铁鼓置十拘卢舍。菩萨七铁
楯及七铁多罗树置十拘卢舍外。阿难提婆难
陀执杖唯及自限皆不能越。菩萨引弓。弓及
以弦一时俱断。更求良弓取先王弓与释子。
释子皆不能张授与菩萨。菩萨安稳而坐。左
手执弓右指上弦忽然而张。似不加力。弹弓
之响遍迦毗罗城人皆惊怖。然后控弦射诸
铁鼓悉皆穿过。铁楯铁树无不贯达。箭没于
地因而成井。尔后众人号为箭井。人天唱言
太子生年未曾习学备此技艺。于是执杖以女
为妃。故今言讲武者即角力射鼓也。试艺者
即试书运筹也。后园者即城外之苑也。现处
者难陀爱欲遂宜示处。故即彼经云尔时菩
萨随顺世法现处宫中八万四千婇女娱乐而
住。耶输陀罗为第一妃。处王宫时能令八万
四千诸婇等发无上觉心。无量诸天皆于无
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说微妙偈劝请菩萨
卷一 第 137b 页 T37-0137.png
速疾出家。
经曰见老病死入山学道者。述云第六出俗从
邪。有三此初出俗尘也。弃国财位者即所弃
也。诸天劝发菩萨已将诸官属出城东门。见
净居天所化老人愁忧还宫。出城南门亦见
病人不乐还宫。从西门出复见死人回驾还
入。故今言见老病死者即净居天所化可厌之
相也。凡有生者不问贵贱皆有老病必归于
死。而生可欣故示令见。悟世非常者如经云
三界烦恼犹如猛火迷惑不离恒为所烧。犹
如浮云须臾而灭。合已还散如聚戏场。故云
非常。弃国财位者如颂云有为诸法悉无常。
五欲财位皆不定。为苦所逼。诸众生愿速出
家救济之。弃财者如经云染著五欲如被网
禽。欲如怨贼甚可怖畏。处五欲者犹如履刃。
著五欲者如抱毒树。圣人舍之如弃涕涶也。
入山学道者即所学也。太子出北门见出家
人即下车问。夫出家者何所利益。比丘答言
处于空间修习圣道。调伏诸根护念众生。不
染世间永得解脱。菩萨喜叹天人之中唯此
为上我定修学。如经云如昔诸佛处山林门
得一切智广雨法雨今宜出家也。
经曰服乘白马至剃除须发者。述云此次入道
类也。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即所舍
也。有说服乘即乘之别目非也。不应乘宝冠
及璎珞故。今即服者著也乘者骑也。白马者
即乾涉也。宝冠璎珞者即诸庄严具也。菩萨
思惟私自出家即违法教不顺俗理诣王所言
今愿出家唯垂哀许。王敕释种于城四面各
卷一 第 137c 页 T37-0137.png
有五百警无暂休。菩萨语车匿我欲须乾涉。
匿闻天敕即取最上金勒宝鞍诸庄严具用被
马王持以奉进。时静慧天令城人民皆悉昏
睡。严慧天子于虚空中化为宝路。菩萨乘已
初举步时升虚而行。四王捧承马足梵释示
开宝路。去迦毗罗城至弥尼园。其夜已晓所
行道路过六由旬。诸天八部事毕不现。菩萨
遂行至往仙人苦行林中。下马叹匿我既至
间处汝将乾涉还。即自解髻取摩尼宝以付车
匿还奉大王。脱身璎珞奉大圣主。馀严具与
耶输陀言。人生世间爱必别离。今为断此苦
故出家学道。匿闻菩萨语举声大哭。马前屈
双脚甜菩萨足泪下悲鸣。菩萨即从车匿取
摩尼剑即自剃髻掷致空中。释天承取还礼
供养。菩萨自观身著宝衣即念不当。时净居
天化作猎师身著袈裟于菩萨前默然而住。
菩萨语言汝所著者乃是往古诸佛之服。汝
若与我我当与汝憍奢耶衣。猎师即应忽复
本形上至梵天。于是菩萨剃须发身著袈裟
言真出家。发遣车匿将乾涉还。徐步往彼跋
乐仙人苦行林中。大王教五人入山求侍。而
不能及遂遁山林。菩萨行诣鞞留苦行女人
所受彼请已。往波头摩苦行女人所亦受请
已。往利婆陀梵行仙人所既受请已。后往光
明调伏二仙人所受明日斋。遂至毗舍离城。
城傍有仙名阿罗逻。将三百弟子常为其说
无所有所定。闻仙所说勤修不倦住于小时。
皆已得證更无所修非能尽苦。即出彼城往
王舍城入灵鹫山独住一处。诸天守护。旦著
卷一 第 138a 页 T37-0138.png
衣持钵从温泉门入王舍城次第乞食。王传
闻叹自涉高楼观菩萨身。因敕左右奉上饮
食令发所住。诣菩萨所愿大慈悲于此国境
證佛菩提使不我远。礼已还宫。而智论云去
城十二由旬至跋伽仙人所者盖说剃发之所
故亦不违过六由旬。今言珍妙衣者即与持
举严身之具。著法服者即求猎师毁形之衣。
若著此衣必离尘垢故云法服。
经曰端坐树下至行如所应者。述云此后行从
邪也。菩萨受王请欲往尼连河。王舍城边有
一仙人摩罗罗子名乌特迦。与七百弟子常
说无想定。至仙人所受彼说已于一静处专
精修学。即得世间百千三昧。随彼诸定种种
行相皆现在前。起定问仙更无馀法亦非沙
门之法。五跋陀罗便舍仙人还从菩萨。菩萨
出王舍城与五跋陀罗向尼连河至伽耶山思
惟离贪。身心寂静勤修苦行即能證得出世
胜智。出彼山已行至优楼频螺池侧东西而
视见尼连河。其水清冷涯岸平正。河边村邑
栋宇相接人民殷盛。渐至一处寂静间旷。即
作是念。往古已来修圣行者之所多住。见诸
外道著我见者修习苦行。为欲摧伏故极苦
行。经于六年曾不失坏。入第四禅名为阿婆
婆定。常为天龙鬼神之所供养。能令十二洛
叉天人住三乘路。波旬常随伺求其过而不
能得生厌倦心怡然而退。行如所应者有说
反邪学正道。即其所应修学慎而行故。若尔
此文应属成道如何自许是出家相。有说行
应前圣之所行故云如所应。此亦不然。前圣
卷一 第 138b 页 T37-0138.png
未必修苦行故。今即行如所应者简虚设劬
劳减劣漂溺非方便行。即瑜伽论引颂而言。
如如我劬劳如是如是劣如如我劣如如也如
如是是住我住已如是漂。此中修苦行时非
方便摄。勇猛精进名曰劬劳。行邪方便善法
退失名为减劣。既知退失诸善法已息邪方
便说名正住。舍诸苦行更求馀师。遂于嗢达
洛迦阿荼等邪所执处随顺观察故名漂溺。
由此言之。菩萨虽复修诸苦行即趣正行之
方便故云如所应。而修苦行已于馀师随顺
观察者却观前已所修二定故不违经义。
经曰现五浊刹至得攀出池者。述云第七伏魔
成道。有五。此初沐荡形垢也。刹者土也。菩萨
既知苦行非菩提因亦念。于昔父王园中阎
浮树下修得四禅是菩提因。应受美食令身
有力方能往诣菩提之场。五跋陀罗便舍菩
萨诣波罗奈仙人堕处。菩萨苦行已来优楼
频螺聚落。主名斯那钵底。有十童女。昔与五
跋陀罗常以麻麦供养菩萨。知舍苦行即作
种种饮食奉上。未经多日色相光悦。于尸林
下见有故破粪扫之衣。自手取持欲代苦行
弊坏衣服言何处有水。时有一天。于菩萨前
以手指地便成一池。后更思惟何处有石。释
提桓因即以方石安处池中。菩萨见石持用
浣衣。浣衣已讫入池澡浴。时魔波旬变其池
岸极令高峻。池边有树名阿斯那。树神按枝
令低。菩萨攀枝得上池岸。于彼树下自纳故
衣。净居天子名无垢光。将沙门应量袈裟供
养菩萨。菩萨受已于晨朝时著僧伽梨入村
卷一 第 138c 页 T37-0138.png
乞食。有善生女。闻树神劝即聚千㹀牛而揲
其乳七度煎煮。唯取其上极精纯者置新器
内。用香粳米煮以为糜。当煮之时于乳糜上
现千辐轮波头摩等吉祥之相。有仙人语若
有食者得菩提。善生煮已告优多必往请梵
志。向四方行唯见菩萨。归白善生不见梵志
唯有沙门瞿昙。善生速令延请。菩萨至寻受
乳糜已擎乳糜钵。出优楼频螺聚落往尼连
河。置钵岸上剃除须发入河而浴。浴竟坐河
龙妃所奉之宝座食彼乳糜。体相如本。以钵
掷河龙王收取宫中供养。释天变形为金翅
鸟夺取金钵将还本宫起塔供养。由菩萨福
慧力故食乳糜已相好圆光转增赫奕。总而
言之。佛现化相处浊恶土。随顺众生示有尘
垢。沐浴令净故云现示。而沐浴金河天按树
枝者金河即尼连河。按枝即池岸树。前后互
举故不相违。神亦名天故。
经曰灵禽翼从往诣道场者。述云第二行诣道
场也。菩萨澡浴身体后食乳糜气力平全。正
念向彼菩提之树。从尼连河至菩提树扫洒
令净。三千世界诸树诸山若大若小无不低
枝低峰同菩提树。欲界诸天各化七宝多罗
之树。二间有七宝池。池之四边七宝阶道。即
有迦陵频伽凫雁鸳鸯命命诸鸟出和雅音。
诣菩提树时其身普放无量光明。又有无量
鹦鹉舍利拘只罗鸟迦陵频伽凫雁鸳鸯孔雀
翡翠共命诸鸟。翻翔围绕出和雅音。菩萨
欲坐菩提座夜。大梵天王以神通力令三
千界除诸砂卤瓦砾荆棘地平如掌无有丘
卷一 第 139a 页 T37-0139.png
墟。皆以七宝而严饰之。有十六天子所谓转
进无胜施与受欲等。守护菩提场皆證无生
忍。复有四神护菩提树。毗留薄瞿苏摩那等。
各以神力变菩提树。高广庄严姝好各长八
十多罗之树。菩萨为欲降伏魔怨故以大人
相西面而行诣菩提场也。有说如经云。五百
青雀随从佛后故名禽翼从。皆神鸟故亦云
灵。此必不尽。非唯青雀如前引故。今即翼亦
从。从者随也。寄表而言天按树者即表众生
感既发也。攀出池者即表佛应赴于机也。灵
禽者即表同行眷属。不尔便违无垢称云所
有进止施为皆是佛事故。
经曰吉祥感微至跏趺而坐者。述云此第三
瑞草应圣也。菩萨即知过去诸佛皆坐净草
而成正觉。时释天变其身为刈草人在菩萨
右持草而立。其草青绀如孔雀尾。渐问名答
曰吉祥。便作是念。欲求利自他吉祥立我前
定證菩提。故说颂曰吉祥汝今时宜速施净
草。我当坐是草降伏魔军。若證寂灭时即问
无上道。吉祥闻此言手持净妙草住于菩萨
前。幸先授菩提然后受净草。菩萨报吉祥。非
唯坐净草即护大菩提。应修无量德方蒙诸
佛记。吉祥汝应知。我證菩提已分布诸世间。
汝当于我所听受甘露法。菩萨取草周遍敷
设。将證菩提而面向东。于净草上结跏趺坐。
发大誓言我今若不得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
身终不起座。总而言之。佛将成道感此吉祥
而为瑞。知必成觉而普利故云吉祥感徵。徵
瑞也。即以此瑞示当所成功果福祚故云表
卷一 第 139b 页 T37-0139.png
章功祚。祚之阿反福也助也。章亦显也。受草
之意證大菩提而利众生故云哀受施草。寄
树成觉故云佛树。即三千界之中心也。众生
宜见既有万品故佛应示座亦不定。圣教而
同意在此也。结跏趺者即伏魔之坐。坐有二
相。一降伏坐以左押右。二吉祥坐以右押左。
我今虽伏魔意想成佛故作吉祥坐。加者重
也。即交置足而坐。有为跏者不知所从。
经曰奋大光明至皆令降伏者。述云第四智力
降魔也。有说此魔义通八种。无为四倒近坏
正解远障真德。虽非声闻之患亦是菩萨之
怨名为魔故。此必不然。诸有往来即应天魔
故。又示作相必非常等故。今即魔虽多种而
此所伏正是天魔。故菩萨坐菩提座已今当
成正觉。魔王波旬应召降伏令发菩提心。即
放白毫相光遍照三千世界傍耀波旬之宫。
魔王闻光中偈。世有最胜清净人经历多时
修行满。是彼释种舍王位今现坐于菩提场。
汝自称有大勇猛。当往树下共相校。波旬闻
此偈已梦见其宫殿。皆黑闇震动不安。寤已
遍体战慄心怀惧恐。魔有千子。五百在魔王
右归依菩萨。五百在魔王左赞助魔王。魔王
语诸子以何方计能摧伏彼。右面魔子名曰
有信。白波旬言假使力碎三千界。如是大力
满恒沙不动菩萨之一毛。何足能伤智慧者。
左面魔子名曰百臂。复白波旬言我今身有
百臂。一一皆能放百箭。大王但去不假忧。如此
沙罗何足害。诸子慰谏不可备引。魔王又命
诸女。汝等往彼菩提树下诱此释子坏其净
卷一 第 139c 页 T37-0139.png
行。放诸魔女诣菩萨前。绮言妖姿三十二种
媚惑菩萨。复说颂曰初春和暖好时节。众草
林木尽敷荣。大夫为乐宜及时。一弃盛年难
可再。仁虽端正美颜色。世间五欲亦难求。对
斯胜境可欢娱。何为乐彼菩提法。菩萨闻已
心生哀悯。即以妙偈云我观五欲多过患。由
是烦恼失神通。譬如火坑及毒奁。众生赴之
而不觉。是身虚妄从业生。四大五蕴假合成。
筋骨相缠而暂有。智者谁应耽著此。凡夫迷
故生欲心。我已解脱于世间。如空中风难可
系。革囊盛粪非净物。我今不喜应疾去。诸女
不能得。即以华散菩萨上右绕三匝作礼去。
白魔王言我等昔来未曾见有如是之士于欲
界中睹我姿容而心不动。唯愿大王勿与此
人共为嫌障。时波旬诣菩提树告菩萨言。汝
应速必起得轮王。菩提难得勿自劳形。菩萨
报云我不乐五欲如既吐食。既坐金刚座勿
得菩提。汝不应作此说而宜疾去。波旬瞋恨。
即发兵众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侧塞填呾菩
提树边。皆不能害。波旬欲近菩萨亦不能进。
菩萨语言汝以微善今获天报。我无量劫修
习圣行当得菩提。手指大地。地神即于菩萨
前出自我为證。作此语时大千震动出大音
声。魔众皆散魔亦还宫。总而言之。大明者
即眉间白毫之光遍大千界故复云大。使魔
知者即梦所见不吉祥之相。来逼试者即将
诸兵众欲近菩萨之时。魔者魔罗。此云弊恶
亦名杀者。有说智力者即十力智令魔降伏。
若尔如何亦云降魔。是慈定力故。今即智者
卷一 第 140a 页 T37-0140.png
菩萨之道。力者威神之力。欲坏自利即智能
伏。若破利他即神力伏。随善一种义即阙焉
故兼之也。神力必由慈定发故云智力皆令
降伏。即智论云由得菩萨道。馀经亦云由慈
三昧是也。
经曰得微妙法成寂正觉者。述云此第五觉
果斯成也。有说妙法是理。有说涅槃灭皆非
也。不可唯言得理得灭成正觉故。今即菩萨
降伏魔怨建立法幢游入四禅无有动摇。至
初夜分得智得明摄持一心发天眼通。于中
夜分得宿命通皆忆自他过去之事。便观一
切众生老死因生故有。乃至行亦因无明有。
复更思惟因何灭故老死灭。即无明灭故行
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复更思惟此色无明。
此无明因。此无明灭。此灭无明道。乃至老死
忧悲苦恼皆亦如是。于后夜分明星出时调
御圣智所应知所应悟所应见所应證。彼一
切一念相应慧證无上觉。备足三明为诸天
子现成佛瑞。上升虚空高七多罗。以颂而言
烦恼悉已断诸漏皆空渴更不复受生是名尽
苦际。诸天生喜天华散佛积至于膝故。微妙
法者即摄所證果德悉尽之言。即瑜伽论云
复于后时坐菩提座弃舍一切非方便摄勇猛
精进所有善法遂得增长。于所修断转求胜
妙遂不更求馀外道师。无师自然修三十七
菩提分法證得无上正等菩提名大觉者是
也。
经曰释梵祈劝请转法轮者。述云第八法化普
洽有二。初加威祈请后因请起说。此初也。初
卷一 第 140b 页 T37-0140.png
成正觉。诸天叹已住喜悦定。观菩提树目不
暂舍。禅悦为食不起于座。经于七日为居此
处除诸苦故。第二七日周匝经行大千为限。
第三七日观菩提场。亦为居此得大觉故。第
四七日随近经行大海为边。时魔王请旷劫
苦行方得成佛。唯愿善逝入于涅槃。佛报波
旬求大菩提欲利众生。而我法中未获义利
三宝未备未说妙法云何涅槃。波旬闻已心
生忧恼。时彼三女见父愁苦更变其形。一为
少妇之形一为中妇之形来至佛所。以神通
力皆成老母。还至父所言我复为变化惑乱
彼沙门。仍以大神通化我为老母。愿王以威
力令得如本形。魔报诸女汝可自往忏悔前
罪。彼摄神力方得复本。诸女至佛言我今极
生悔冀得罪销灭。唯愿慈悲力令复于本形。
佛以慈悲故摄神通令复如本。第五七日住
目真邻陀龙王所居龙神守护。第六七日往
尼俱陀树下近尼连河。有多外道皆来慰问。
第七七日至多演林中观诸众生为生老病死
所逼迫。时北天竺兄弟二人。为众商之主。一
名帝履富婆一名婆履。以五百乘车载其珍
宝还归本国。有二调牛。一名善生二号名称。
巧识前路止不能进。心怀恐惧。林神忽语勿
怀恐汝得大利。有佛出世初成正觉住此林
中。不食已来四十九日。汝等应将种种饮食
而以上之。时二调牛便向佛行。故诸商人随
调牛而往。遥睹如来相好光如日出。生希有
心以为天神。佛举袈裟即知如来。辨诸美味
苏蜜甘蔗乳糜豆属乃时奉施。右绕三匝却
卷一 第 140c 页 T37-0140.png
住一面白佛。哀悯受我微供。佛作是思。以何
器受。时四天王各上金钵。佛言出家不合汝
钵。北方天王语馀天言昔青身天将白石钵
来与我等欲施石钵。今正是时。各还自宫持
彼石钵以上如来。佛各受四天王之钵次第
相重安置右手按之合成一器四际分明。时
商众于晨朝时牧人揲乳。凡所揲者化为醍
醐。心生希有选上粳米煮以为糜。和好合密
盛栴檀钵以上如来。如来受已钵掷空中。梵
王接还自宫起塔供养。佛自咒愿而授记莂。
入深禅定观诸世间便作思惟。所證之法非
心言境恐无利应。默然住而说偈言我得甘
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梵王若来劝请
我。或当为转微妙法。螺髻梵王以佛威神即
知如来默然之旨。与六十八拘胝梵众来白
佛言。世尊多有众生堪能悟入甚深之法。唯
愿说之。而佛默然。梵王亦知默然之旨。即与
释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于夜分中至多演林礼
已右绕。释天白佛请转法轮。佛犹默然。大梵
重请佛说二偈。我證逆流道甚深难可见。盲
者莫能睹故默而不说。世间诸众生著彼五
尘境不能解我法。是故今默然。梵释诸天闻
已忧恼忽然不现。复于一时大梵天王叹摩
伽陀国诸外道等封著邪见诣佛偈请。摩伽
陀国多诸异道。因邪见故种种筹量。唯愿牟
尼为开甘露最清净法令其得闻。世尊以佛
眼观诸众生上中下根及以三聚告梵王言。
我今为汝请当雨于甘露。一切诸世间天人
龙神等若有净信者听受如是法。梵王闻已
卷一 第 141a 页 T37-0141.png
喜叹不现。神唱言如来今受梵王劝请。于一
念顷虚空神闻展转传至阿迦吒天。而今言
梵释祈请者略举。不尽之言也。祈巨衣反作
蕲求福也。转者即通自他转。自即如来三道
转满。他即转所得法。至他相续法。转者即不
定义。以移转故。佛虽既自转而未有他转故
次请转。
经曰以佛游步佛吼而吼者。述云第二因请起
说有二。初身口略化后身口广利。初又有三。
初文请警物也。佛游者即身业化。现佛威仪
游化物故。如来所作已办无德不备。五眼清
净观诸世间堪受法者。即念罗摩子三垢微
薄闻法得證。以佛眼观命终七日。有天亦曰
死经七日。后观外道阿罗逻仙死经三日。空
中天言死亦三日。后作是念五跋陀罗根性
已熟若闻开悟。以佛眼观。在鹿野苑中从菩
提树向迦毗罗国波罗奈城振动大千。伽耶
城傍有一外道名阿字婆。问佛所师及以所
往。如来备答。即北游经伽耶城。城中有龙名
曰善见。明日设斋。如来受讫往卢醯多婆苏
都村。次至多罗聚落次经婆罗村。如是游历
皆受长者居士饮食。次第而行至恒河边。河
水瀑集平流弥岸。飞腾虚空达于彼岸至波
罗奈城。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请鹿
园中。五跋陀罗遥见世尊共相谓言不须承
事。唯憍陈如不同众心。佛近五人皆违本要
无不起迎。皆言善来长老请坐。世尊坐已语
五人言我备种智不得称呼为长老也。五跋
陀罗请为沙门。佛言善来便成沙门。须发长
卷一 第 141b 页 T37-0141.png
短如剃。经七日威仪整肃如百臈比丘。世尊
入池澡浴已讫思过去佛坐于何座而转法
轮。忽有千宝座从池涌出。即起恭绕初三高
座。至第四座结跏趺座。时五跋陀罗坐于佛
前。佛放大光照大千界召人天众。地神神力
令此道场纵广正等七百由旬。欲色诸天将
八万四千宝师子座置道场中各请。世尊哀
坐我座转正法轮。十方无量拘胝菩萨十方
三千世界释梵护世诸天皆至佛所请转法
轮。悯众生故雨大法雨建大法幢吹大法螺
击大法鼓。时有菩萨名曰转法。持众宝轮备
有千轮庄严绮丽。放千光明过去诸佛皆有
此轮。然后转法奉上如来。如来于初夜默然
而过。于中夜分安慰大众唤五跋陀罗言出
家之人有二种障。一心著欲境而不能离。二
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离当舍此二边。
今圣教是佛吼故云佛吼。吼即违彼经先称
德号略说中道故。今即略申二障。总说中道
故云佛吼。吼亦转也。
经曰扣法鼓至演法施者。述云此别申法化
也。有说欲使有缘普得闻故扣法鼓。法鼓者
令远闻故。吹法螺即欲改号令。改邪从正也。
欲断障故执法剑。表胜出故建法幢。欲动执
故振法雷。欲亡暗故曜法电。欲润众生故澍
法雨。欲布药故演法施。此有虚言皆无可采。
违世亲论亦违正理故。有说扣法鼓者说闻
慧法。吹法螺者说思慧法。执法剑者说修慧
法。建法幢者宣證慧法。振法雷者法无碍化。
曜法电者义无碍利。澍法雨者词无碍说。演
卷一 第 141c 页 T37-0141.png
法施者乐说无碍利众生也。此亦不然。三慧
皆觉證慧法故。三慧所学亦无异故。四辨所
说亦即三慧法故。今即如来说中道已。为陈
如等说四谛法及十二缘流转还灭二门修
行。三转十二行法轮已。陈如皆达诸法因缘
成阿罗汉。即三宝出。婆伽婆为佛三转十二
行法轮为法五跋陀罗为僧。转法轮声遍十
方佛土。土别诸佛默不说法。化五人竟至优
楼频螺迦叶所。寄止石室降伏毒龙。迦叶见
佛神力难当。与五百资请为沙门。佛言善来
皆成沙门。迦叶二弟难提伽耶各有二百五
十弟子。见事火物遂水下流。即与五百人溯
流而上。闻迦叶叹佛道神化求为沙门。佛言
善来皆成沙门。佛与千比丘往波罗奈。于林
下种种教化尽成应供。即从波罗奈与兄弟
三人及千罗汉至摩诃陀国。频婆娑王大臣
百官前后道从千乘万骑出城迎佛。佛近王
舍在遮越林。王下车礼佛。佛即慰问以说云
五蕴无常苦空。三界不实一切无常。问王有
此国来几时。王答七百馀代。而王领者唯知
五文。佛言世间须臾唯道可恃。应修来福无
为空过。遂说缘起转还之义。王得法眼净受
五戒。有长者迦兰陀。以好竹园奉上如来。如
来咒愿而受。恒与圣众游处其内。佛有弟子
名舍婆耆。入城乞食。时舍利弗问沙门师。以
闻佛德将诸弟子至如来所请为沙门。佛言
善来便成沙门。亦为说法成阿罗汉。入王舍
城访目连。目连见舍利弗形状变改问所得
法。共诣佛所愿为沙门。佛言善来便成沙门。
卷一 第 142a 页 T37-0142.png
亦为说法得阿罗汉。时输头檀王闻子得道
已经六年饮渴弥积。语优陀夷言可往请佛。
离别已来十有二载夙夜悲感不能自已。得
一相见还如更生。受王教已诣佛具述愿为
沙门。佛言善来便成沙门得阿罗汉。即遣优
陀夷。七日当至。至七日已佛将诸弟子向迦
毗罗城。父王出城四十里外以迎如来。便敕
国内豪种端正选五百人度为沙门侍佛左
右。佛弟难陀亦为沙门。难陀所使名优婆离
请佛救度。佛言善来便成沙门。为王说法即
时得道。总而言之即八句中执法剑澍法雨。
故依法华论以义推之。应言执法剑澍法雨
扣法鼓震法雷建法幢耀法电吹法螺演法
施。故彼论云疑者断疑法欲说大法。即今执
法剑。欲断外凡疑令进修故。已断疑者增长
淳熟智身故雨大法雨。即今澍法雨。既入内
凡而无疑者滋善萌牙令入圣位故。已根熟
者为说二种密境界。谓声闻菩萨密境界。二
句示现即击大法鼓不断大法鼓。以远闻故。
即今扣法鼓振法雷。法雷与鼓义相涉故开
往声闻乘为权密境。显今所说菩萨乘为实
密境名二密境。今根熟者舍权取实故。入密
境界者令进取上上清净义故。即建大法幢。
菩提妙智极高显然犹如大幢。由知权实有
舍有取。行大乘行得菩提智离清净故。进取
上上清净义者进取一切智现故。燃大法炬
即今耀法电也。既得真智建立菩提照于真
境證涅槃故。取一切智现者为一切法建立
名字章句义故。即吹大法螺。既得真境必须
卷一 第 142b 页 T37-0142.png
说教义诠一切法故名为一切法建立名字
等。如俗作乐曲洛满位吹大螺吼。今既得果
事圆满位为他證法亦复如是。即涅槃云吹
贝知时。建立名字章句义者令入不可说證
故转法义令演法施也。说于教者令所应度
入于證故。求转法轮摧于烦恼故。散粮已说
应于四对。一破恶进善对即初二也。二开权
显实对即次二也。三得智證真对即次二也。
四说法利生对即后二也。八句之义有此循
环名为法轮。自既得果欲令众生證圣真智
破灭烦恼故亦云转。然此释八相之义聊依
牟尼既往之化以例诸菩萨当现之相。未必
皆有。智者察矣。
经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者。述云此后略结
口化也。
经曰光明普照至六种振动者。述云第二身
语广利有四。一伏魔令离邪。二破邪以弘正。
三受供以生福。四说法令修道。初又有二。此
初总标伏魔也。
经曰总摄魔界至莫不归伏者。述云此后别释
伏魔也。由放光故总摄魔界莫不归伏。由动
震故动魔宫殿无非慑怖。慑畏也摄身
之貌也。
经曰掴裂邪网消灭诸见者。述云第二破邪弘
正有四。此初序破邪又有二。初除见品之邪
也。邪网者即邪法也。诸见者即邪执也。邪见
必依邪法起故皆破之。掴亦裂也。足踰
口裂也。亦折也。裂陆法言切韵云破也。
经曰散诸尘劳坏诸欲堑者。述云此后除爱品
卷一 第 142c 页 T37-0142.png
之邪也。尘劳者即五欲境坌乱众生故云尘
劳。说空以进故云散。欲堑者即爱欲之心。依
境爱起境垢众生故云尘劳。贪深而难越可
谓堑故。既观境空爱欲斯息故亦云坏。
经曰严护法城开阐法门者。述云此第二弘正
也。有说法能遮防故名城。法有通入趣入义
故名门非也。法法若一必有重言过故。今即
法城者即智断之果。法门者即定慧之因。果
必杀贼故名城。因能纳德故云门。叹善故严
止谤故护。为演故开令进故阐。
经曰洗濯垢污者。述云此第三结破邪也。垢
污者即该见爱之通言。从教以除故云洗濯。
濯亦浴也。
经曰显明清白至宣流正化者。述云此第四结
弘正也。除邪显正故云显明。超诸毁傍故云
清白。即严护法城也。光广也融通也。广通圣
行故云光融佛法。导化不绝故云宣流。法化
即开阐法门也。总而言之。严法城故显明护
法城故清白。开法门故光融阐法门故宣流。
经曰入国分卫至示福田者述云此第三受供
生福也。梵云宾荼波陀此云乞食。今言分卫
讹也。分卫丰膳者即受供也。贮德示田者即
生福也。贮盛受曰贮。贮亦积也。积德既
广。现受世供以生福利可譬田故。欲宣法现
欣笑者。述云第四说法令修道有二。此初标
将说之相。义同下文也。
经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者。述云此后正申道
教有二。初救苦之教后入道之教此初也。三
苦者即苦苦坏苦行苦。如其次第三受之也。
卷一 第 143a 页 T37-0143.png
教有除苦之用故云法药。如教而行必度二
死故云救疗。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