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疏--昭法师卷一

卷一 第 261c 页

No. 2762 [cf. No. 353]
胜鬘经疏


者必速解真常八十之寿应物故耳。言心得
无疑也。宜时遣信发其道意者。宜及今时遣
信发胜鬘所为众生常解道意也。今正是时
者。今日正是发胜鬘所为众生常解之时也。
□胜鬘书者。此明遣书也。略赞如来无量
功德者。文句鲜约故名略。理通义备言无量
也。即遣□□□此请于使人奉书感其意也。
阿瑜阇国者。此是郡邑之名。此言。

欢心。秦言不生国七岁已上。皆化以大乘解
常关心。因以名为。敬授胜鬘者。书论常住良
可重之。极名之为敬。奉与前人故言授也。亦
可有授书之仪。执□曲躬上拼下授此是授
书之仪故言敬授也。欢喜顶受者。称内情名
为欢喜。拜而领纳故言顶受。亦可身中之尊
顶为其胜。受道之中。信心最强信敬之心领
纳故曰此书故言顶受也。读诵受持者。如三
复白强则知有瑕得书寻文解其所表故言读
诵也。亦可被文顺句称读皆文言领名诵纳
之在怀白受忆而不忘为持。昔来所无所以
生希有心也。

自下偈颂初二句。向旃提罗说。何以而然。旃
提贵父母书劝胜鬘三业虔敬。如来今敬奉
教故。先对说偈也。我闻佛音声者。书传音
声故言我闻。佛音声亦可寻书生解朗然的
了。如从父母口中闻说佛常住音声故。以之
卷一 第 262a 页 T85-0262.png
言耳。世所未曾有者。言自我生世已来未曾
闻有如是人也。亦可明有为诸法伐迭生灭。
如来常住凝照。万境生灭不能加苦乐。莫
能异。岂世所曾有者哉。下之二句将欲顺
教受效。如书所言如来常住离虚曰真。绝
为名实者。我应修三业供养也。第二偈默
感请佛。初二句默感。下二句请佛。佛仰
者敬仰。惟者思惟。下出思惟之事。正道
佛世尊普为世间有缘者出。我在有缘之数。
亦应哀悯现于后宫。必令我得见也。□□
偈明应其所感。即生此念时者。即生仰惟
念时也。佛于宫中现者。欲表常住离生死之
地。是故空中现也。普者光照无私曰普。从
佛身出名放。能灭或闇曰净光明。亦可显真
常之身。除应或之秽故名普放净光明也。显
示无比身者。光照共辨形体奇绝众相莫加
故言无比身。亦可三十二相。世相不逮名无
比也。胜鬘及眷属者。此明三业供养应于前
言也。显示面接足礼者身业虔敬。清净心者
意业尊重。叹佛功德口业赞叹也。

从如来妙色身者。以下大段第二明经之正
体。就中有二段明义。从初讫第一义乘明乘
之体行。从世尊声闻缘觉以下。明乘不孤起
起则从缘故。自下八章皆明乘之境也。此则
初章所以十五章首始叹佛功德者。欲令生
三业归依之善因之以出世也。亦可乘书致
叹者耳。如来妙色身者先叹应身。应身如法
佛应现化物而来。释迦亦尔故曰如来。有异
常解常解乘常如实来成正觉故曰如来。通
教解乘空如实道成等正觉。以果望因故曰
卷一 第 262b 页 T85-0262.png
如来也。妙色身者。此色从真处而现故言妙
色。揽色成体言妙色身也。世间无与等者。世
间之色系等所感。如来之身应物而有故言
无与等也。无比者上言无与等。既无与等亦
可匹类故言无比也。不思议者。随以现三尺
丈六不见其顶故言不可思议也。色无尽者。
欲明真本不亡尘沙并现故言无尽。此之五
句皆叹应身所以。首叹应者将表法身常住
妙绝言境晓之则难。丈六晖世生解则易。是
以先叹应身。欲使寻迹以推本。是故次明真
身。智慧亦复然者。亦有五句不异于前经。众
好略故但云亦复然也。一切法常住者。万法
盈满故言一切。不为生灭所倾称曰常住。德
邈群贤。是故礼敬也。降伏心过恶者。此叹解
脱。上明法身常住径劫不谢。而此常果得必
有由。由于果尽次叹解脱。降伏心过恶者。心
恶尽也。身四种者。明色恶亡。心有贪瞋痴。
身异生老病死故。言心过身四也。已到难
伏地者。正由色心患尽道成佛果。生灭不能
加苦乐。莫能动故言难伏地。亦可以下文验。
烦恼有二。四住无明。三界就业而论。上地
就惑说也。降伏心过恶意地三亡。及与身者
应言□三。四者其口但经好略。论身缺三语
四默口也。此三界四住地所起业。业断土由
惑亡故。就业以论之。已到难伏地者。此语无
明惑尽到犹度也。自非以金刚心为无碍种
智为解脱。此或无以顶落故名难伏地也。知
一切尔炎者。次明般若。上明累尽获彼常果。
或灭有方非智不恶故次明之。尔炎此方名
为智母。亦可智即彼若。尔者真谛。炎者俗
卷一 第 262c 页 T85-0262.png
谛。何以智然。夫真谛如尔古今定准世谛假
诳拔炎不贪故智之耳。自下还结上三法。智
慧者结知一切尔炎。身者结法身自在结解
脱也。摄持一切法者。三法既备万善圆极。一
得永固劫尽不座故。言摄持一切法也。敬礼
过称量者。所以更来为欲拂迹。时众胃佛地
功德理尽胜鬘所叹。是以拂去前迹。我今敬
礼。过我称量独绝群表言无譬类。佛果万德
积若理道言表故言无边法。如来所得非下
情所测故言难思议也。亦可上来诸句亦数
即礼。是故此偈谛迹。言我今礼者。过我所叹
也。哀悯以下欲明请护。哀谶悯念覆护于我。
今向叹佛五句之善法速得增长。此善基提
菩提故云种也。此世今身。及后生者。未来愿
常摄受在大乘正法中也。我久安立以下如
来遂其所请。上来二世为师。今明三世作护
所以。而然过者。若护现未必然故。举过护
来。谨久安立者。前身以来。令免于三途重
苦名安。令汝善根德成名立。前世以开道汝
心憙悟大乘故言开觉也。今复摄受汝现在
也。未来生亦然者。同汝过现也。我已作功德
者。以下明乞记还举上三世之善。已作明过
者。现在今身馀世未来也。如是众善本。总
举上来三世众善。能与果作因名本也。唯愿
见摄受者。此正明乞记。唯愿见此因所摄受
之果故。言愿见摄受也。不尔亦欲拂求二世
加护酬三世安立之迹。尔时胜鬘头面礼佛
以下。正与受记遂其所请。亦可此方乞记所
以与记者有其二意。一为生其下文。二为发
卷一 第 263a 页 T85-0263.png
起时众往生之缘。是故与记也。汝叹如来真
实功德者。举上叹佛功德之善。能感佛果故
名根也。此明记于近因。当于无量以下记于
近果。天人之中为自在王者。第六天果。何以
处此将明居上化下风下靡草故然也。一切
生处拂疑。时众谓为第六天王。同彼邪见耽
逸五尘故。言常得见我现前赞叹如今无异。
何邪见逸荡今有世。

当复已下。第二段记远因远果。果有二种。总
之与别。普光别号下明总号。第二记其国土。
就中有二段明义。从初至恶业道名明其所
除。彼国众生以下出彼所得。彼佛国土者。据
今现在望于未来。普光为彼也。无诸恶者。净
土之中无四恶也。唯有天人。就中复无老病
衰恼不适意苦等果也。所以无此苦报下。明
无其恶业道名。是故无有老病等苦果也。彼
第二彼国众生以下。明其所德。色力寿命者。
翻上老病衰恼也。五欲快乐者。翻上不适意
苦也。彼诸众生纯一大乘者。翻上无诸恶趣
故言纯一也。诸有修习善根众生者。翻上亦
无不善恶业道名也。皆集于彼。有缘同生净
土也。愿彼国者。受记之旨正在于此也。上胜
鬘有叹佛功德之善。如来即记当佛。普光净
土琳琅。而此妙果不可端拱。而剋要须修会
果之因。因之万行必先于戒。是第二明十大
受章也。

此章有三段明义。初受十受方便。第二从世
尊我从今日讫十受明十受体。第三从法主
世尊讫章明證信也。恭敬者正明欲受戒故。
卷一 第 263b 页 T85-0263.png
身业修敬也。而立者。受戒之法要须检客胡
跪。今所以立者。佛住空中胜鬘在地。若当胡
跪则中间跨周言语道绝音声隔断。今欲使
言音相及是故立也。亦可表已必能行之也。
受十大受者。下受持戒为受。所以然者。欲
明戒由受发得故。以受目戒也。大者声闻受
戒其尽一身。此戒终极佛果也。亦可声闻但
防身口。菩萨三业俱止故名大也。从世尊以
下。正明十受中有四段明义。初一戒明受之
则易持之则难故。初一受明誓持也。次有四
受明律仪戒。次有四受明摄众生戒。最后一
受摄善法戒也。我从今日受戒之始。乃至菩
提誓戒之终也。所以受戒者。于所受下九戒
不起犯心。何故但言不起犯心。欲心心明犯
则易。色犯则难。易者不犯。当知难者亦持
也。亦可心为本根身口为末。但言心持身口
可知也。人解此一戒是总从下九戒上发得。
若犯下九戒。此戒则犯无别恶对总。又无总
恶来侵也。又解此戒别自有体。何以然。如似
欲起瞋心则犯此戒正起忿怒骂辱。前人则
破第三戒馀八类尔也。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者。此明敬上也。尊长者德高量远思得于物
名为尊长。不必者年也。于此尊长正应修敬
奉养咨戏未闻曰有冥闰。若自举陵物法水
不沾。譬犹高峰雨水不高故言不起慢心也。
不起恚心者。此明接下。若瞋于人则于物有
隔。何能以道相及敝拔其苦故言不起恚心。
前戒明不起慢心。以请法以怀此明以化物
为行耳。总他身色者。八尺之体名身。形容
卷一 第 263c 页 T85-0263.png
圭丽日色。鸟马七珍名外众具也。不起疾心
者。夫为菩萨以庆物为怀。若于他有疾妒。彼
所德何能施乐于人。故言不起疾心。于内外
法者。头目支节名内。七珍为外。不起悭心
者。上所由于他宝货不起嫉心者。何今日明
自不悭。故能于他不疾妒也耳。世尊我从今
日以下。第二明摄众生戒。初二受是摄物之
具。下二受所摄众生也。自道己受畜财物
者。菩萨积财恒沙意在为物故。言不自为己。
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者。明前人乏少食衣修
善莫由故。须成熟也。不自为己行四摄法者。
欲明人若有现未之殊具亦优劣之别。是以
前者以擅摄现。若众生此明化来恶之众也。
菩萨积德利人故。言不自为己也。不爱染心
者。无贪心也。无厌足心者。爱见之悲化物不
普。上明无受便能通润无挂故。言无厌足心
也。无碍心者。断除瞋恚和光化物故。言无
碍心摄受众生也。亦可不爱染心不同凡夫。
无厌足心不同声闻。大士两忘之行故言无
碍心也。领纳前人在大乘位故。言摄受众生
也。我从今日以下正明摄所上具众生。幽系
者。枷[锁-金+木]拘执等也。不能烦文略总说之。言种
种危难也。必欲安稳者。令彼众生免苦难也。
以义饶益者。无父者慈悲荫覆。无子者现为
僮仆资养。幽系者。令脱枷[锁-金+木]之苦。疾病者使
彼天府调畅。以此四事益彼故。言以义饶益
也。亦可以大乘训导令脱生死故。言以义饶
益。此明摄善众生救现在也。我从今曰以下。
明恶众生未来苦也。捕养者罗网飞禽故名
卷一 第 264a 页 T85-0264.png
为捕也。饮食走兽称之曰养。众恶律仪者。十
六恶律仪也。终不暂舍者。大士不离群生教
以大乘故言不暂舍也。我德力时者。众生无
边不可尽故。发愿得法身力时也。菩萨为此
众生不一故言彼彼也。见此众生者。若恶人
也。恶人降之则难故。言应折伏者而折伏
之。善人屈之则易故。言而摄受之。何以故以
下释正以降恶伏善故大乘在世。大乘在世
则修善之。修善之者。天人充溢三途路塞。故
言减少。此明世间若值。于如来所转法轮以
下。明出世行备见。是二称种妙益故故摄不
舍也。从世尊以下。第四明摄善法戒。万行之
中愿我在前故。且论愿耳。摄受正法终不忘
失者。六度非躬曰正。可为心轨名法。解心相
续言终不忘失。此明能愿之心不忘失也。何
以故以下释不得忘其愿之心。若忘其能愿
之心。则忘所愿大乘之法也。下覆悚相释。若
忘大乘之果则失波罗蜜妙因胜善也。下言
忘波罗蜜者则不欲大乘者。前明忘因则为
果。此明失因之。无能求之意故言不欲大乘
也。亦可正法为因大乘为果是总。波罗蜜是
别也。若菩萨以下出彼忘失之人也。不决定
大乘者。菩萨亡其真解故言不决定大乘也。
则不能得摄正法欲者。若无大解关心。于彼
六度不生悕求之意故。言不能得摄正法欲
也。下明其过。随所乐入。纵情造恶。备涉六
道受罪苦叹也。故言入永不堪任越凡成圣。
此明失出世胜乐即名衰也。我见如是恶罪
重殊无边故。言无量大过也。又见未来以下
卷一 第 264b 页 T85-0264.png
出其不忘菩萨也。无量福者。翻上罪苦对前
衰损名之为利也。法主世尊以下。第三證信
也。所以明者。胜鬘受戒与时众为轨。欲使诸
人防而行之。今此时会都无受戒者故须此
文也。法主世尊现为我證者。如来能知胜鬘
如受而持。诸众生惑重垢深故。言善根微薄。
不能玄鉴事原表故言疑网也。以十大受以
下。出所疑之事。极难度故。胜鬘迹居凡下戒
行高妙住极金刚故言极难度也。死生昏闇
慧目不开故名痴。恶积丘陵慧忍不挥故。言
非义饶益也。坠堕三途故不得安稳也。说诚
实誓者。欲明事超意表。必须垂證言行相称
故言诚实也。当雨天华出妙音声者。要事须
除疑时众所解故誓求此也。说是语时者。经
众序列也。空中雨华者。欲明胜鬘言行皆实
故。神瑞致微遂其所说也。彼见妙华以下。时
众都瑞生解故疑心悉除。惑尽心悦故言喜
勇也。而发愿言以下。同事以生善故。言同
其所行。世尊悉记以下结句也。

从尔时胜鬘以下三大愿章。所以来者。前明
十受止恶之用。今此明三愿。修善之行恶止
善行菩萨之常宜受戒发愿大士之行则故明
之。亦可前明于行。此明发愿。行愿相资妙果
可会。若但有行无愿行必孤。无行愿必虚故。
先誓戒行于前发愿于后也。就此章中有三
段明义。初明愿方便。第二明愿体。第三如来
述成。复于佛前者。前明止善。今明行善。善义
是一。其号再章故言复也。此三玄期未来愿。
此作彼故言愿也。以此实愿者。行愿相称故
卷一 第 264c 页 T85-0264.png
名三实。亦可前十受不虚。今三愿无为故云
实也。安慰众生者。大士修善为物离苦不寿
一已故。言安慰众生也。以此善根者以下。第
二段初愿明自行。第二明外化。第三明护法。
以此十受三愿之善能与万善作基故。言以
此善根也。于一切生者。来生不一受形尘沙
故。言一切生也。亦可从性今身终至处住十
禀形不一故。言一切生也。得正法智者。六度
之中。获彼无著胜解故。言得正法智。以此
法智外化无挂而不疲厌故。言无厌足心也。
我于摄受正法以下。明护法之愿。舍身命财
晕降大乘自行化人恶生蒙益也。

尔时世尊以下。第三述成。三愿广大备喻来
现。如一切色喻恒沙愿。空界喻三大愿。如
是菩萨恒沙愿者。舍一切色三大愿今入空
界也。

尔时胜鬘以下。第四摄受章。所以来者。前明
三愿。是能求之心。今明所愿之法故次明之。
亦可前章住下心弱三愿广阔乃摄恒沙。今
明住上解强一摄尘沙生彼万德故次之耳。
就中凡者八段明义。从初讫有大利益明愿
摄。第三承佛威神以下讫八万四千法门明
行摄。第三云水二喻明行愿出生。第四从又
如大地以下地藏二譬明人能出生也。第五
从摄受正法以下讫即波罗蜜明缘摄。第六
从胜鬘白佛以下讫之所瞻仰明因摄。第七
从又善男子以下讫亦悉知见明护法。第八
从尔时以下明述成也。承佛威神者。佛意欲
使胜鬘宣唱大愿。胜鬘应机而说故承佛威
卷一 第 265a 页 T85-0265.png
神也。空解关心生善为调。灭恶名伏。亦可住
上妙解不为相闻故言调伏也。行愿相应故
言真实。亦真实能行无异者。无异口中所说
也。

佛告以下。上来明愿之方便。自此以下正出
愿体。皆悉入于此一大愿中者。此明势力能
生万行。恒沙诸愿皆悉入此愿摄生列也。下
指乎其体也。佛赞以下第三述成。说当理原
善得其宜故即言善哉也。智慧者实慧。方便
者方便慧。实慧鉴远理原其体难侧故言甚
深。方便巧适应物而施故言微妙。汝已长夜
以下释所以。二智深妙者。良由殖因既案方
阶。此二非深妙。如何生死闰暗故云长。无
明昏暗称之日夜。在生死长夜修彼妙因故
言殖善本也。亦可明荣方行勤故云长夜也。
来世众生以下。上明二慧精妙。旷劫修因方
剋。岂浅识所能知解。故言久种善根者乃能
解也。下明胜鬘所说同于四佛故浅识不解。
亦可成善之言耳。如是我说摄受功德无边
际者。欲明摄受正法自行无边化人无极理
过言表故不得边际。如来智慧辨才亦无边
际者。拂于上言非是如来智照不周。但以方
言究岂莫得其极。故先言不得边也。亦可以
无边之慧宣无尽之理。但文不可累书故云
不尽。有大功德者自行尘沙也。有大利益者。
化人道备故言说不得边际也。

胜鬘自佛以下。第二明行摄。一行摄生尘沙
诸行故名行摄也。更说者演彼行摄义也。广
大者。行能苞含万德故名广。物莫能过称大。
卷一 第 265b 页 T85-0265.png
生善所以曰义也。则是无量者横故之善得
一切佛法者纵摄之行也。亦可则是无量明
一切佛法者因中行。备八万四千法者果显
善满也。八万四千何者是也。佛果有三百五
十功德。以六度住幡一度各有三百五十。如
是三六十八凡有一千八百。下复有五十六
度住分五六三十。复得三百。通前便有二千
一百。复以贪瞋住位痴等分位之无贪善根
幡此二千一百作二万一千。瞋痴等分亦尔。
便有八万四千法门也。譬如劫初成时以下。
第三与行愿出生为喻也。普异大云者。此岂
成劫因缘也。云能出生四种宝藏以洪摄受
行愿出生四种因果。两众色雨喻四因。种种
宝譬四果也。如是摄受正法含云喻雨无量
福报。今种种宝及无量善根合众色雨也。又
如劫初成时以下。第二喻前云喻因果俱总
此水喻因总而果别也。此有大水聚者。此喻
摄受行愿。出生三千大千界藏者。总喻四因。
及四百亿类洲名。此别喻四果也。如是摄受
正法者。合前水聚。出生大乘界藏者。合三
千界藏也。一切菩萨神通力者。此别含一百
亿类州。一切世间安稳者。合二百。一切世间
如意自在者。合三百。出世间安乐者。四百亿
也。自下结句。劫成者此举外喻之初。乃至天
人本所未得。此举所譬最后。何以知之。上言
出世间安乐。下言天人本所未得。故知略举
也。皆于中出者。由行愿出生也。

又如大地以下。第四与行愿菩萨出生为喻。
大地能持四种重担。菩萨能生四因四果故
卷一 第 265c 页 T85-0265.png
得为喻也。大海者喻菩萨。入于生死功高道
远如大海也。第二诸山喻缘觉。独善一已㯹
心出世故。喻之如山。三者草木喻若声闻。四
者众生喻人天也。自下合喻。如是摄受正法
善男子女人者。含前大地喻。建立大地者。此
文略应言建立正法如大地也。堪能荷负喻
彼大地者。下文当解也。何等为四以下。合
前四重担喻所以。喻时从深向浅。合时从浅
向深者。欲明喻时譬菩萨化主君高化下如
风靡草。合时喻修行之徒初微后著故。以浅
向深也。离善知识者无闻非法众生者。合第
四喻。欲明修道出世功由善支。此离善知识
受教莫由故言无闻。造作诸恶故云非法众
生也。此人或重垢深不堪顿悟大乘故。以人
天善根而授与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者。此
合第四喻也。缘觉者合第二也。诸山喻大乘
合大海喻。是名善男子以下结句也。世尊以
下此文所以更来者前云喻彼大地。今正解
喻之方法。亦可上言以天人三乘而授与之。
未解授之方法故言建立大地。普为众生者。
感则说名不请友也。大悲安慰者。菩萨拔苦
与乐故言安慰也。能生天道胜善故言为世
法母也。又如大地以下。第二喻上者与化主
为譬。今此宝藏喻。弟子得法功由其师所以
知之。上言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故知上喻
说师法。此喻下言皆由摄受正法善男子女
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故知喻弟子得法也。
此中诸喻次第相生。初明劫初龙气普覆三
千故取云为譬。第二云灭雨息故取水聚为
卷一 第 266a 页 T85-0266.png
况。第三大水枯竭故就大地为譬。第四地中
有其金银故。就宝藏为喻耳。又如大地者。喻
行愿菩萨也。种宝藏者。喻四因果也。无贾者
喻菩萨乘。上贾缘觉。中贾声闻。下贾人天乘
也。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女人以下。合大地
喻。得众生四种者。菩萨广利群生。化物之善
功归化主故。言得众生四种宝。正由化众生
而得也。亦可胡音到耳。无闻非法以下合下
贾。亦声闻乘合中贾。缘觉乘合上贾。菩萨乘
合无贾。如是得大宝众生以下。正明弟子得
法功。由然师世尊以下结句。即是摄受正法
者略结本也。应言即是善男子女人也。上来
就万善之中行愿两分未明。行愿生成有其
亲疏二别故。从世尊以下第五名明疏生名
缘。就法法相即中论也。亲生名因。第六人法
相即中说。前虽明摄受正法未解其义。今从
此以下。正其名释其义使若修行恶舍离欲
明六度正法之上虽有摄受波罗蜜二名横生
论体无别状也。今解师之六度。能生人善名
之为摄。可纳之在怀称之为受。即体非耶可
轨目为尔法生善究竟即名波罗蜜。若尔名
虽有殊。论体无二故。从世尊以下解法法相
即也。此明师之正法能生弟子六度。即是云
水二譬中明法出生也。远应三大愿中弟子
二外化愿。前明以无戢心为众生说。今明由
说由故能生人善。其义不异也。就此中解凡
有五句。第一世尊摄受正法。此道摄受也。第
二句言摄受正法者。此举摄受正法名者其
体为欲道。第三句无异正法也。第四还以正
卷一 第 266b 页 T85-0266.png
法不异摄受。欲明六度能生馀善名曰摄受。
即摄受不耶可执为正法故。言无异摄受正
法也。无异正法也。虽能不异未释体无别状
故。第五句言即是摄受正法也。上来明摄受
正法不异。即是未解摄生及事辩。更有异名
体正是一故。言世尊无异也。波罗蜜摄事竟
法者当体非耶可执故言无异摄受正法。虽
言不异何妨体别。故言摄受正法即是波罗
蜜也。自下度就六度解不异所由。即是所以
何以故摄受正法乃至波罗蜜名异体一也。
下言善男子女人应以菩萨行施而修学成就
檀度者。菩萨即以施成熟。此解正法之名也。
舍身身乃至支节者。此言有间故。言乃至将
护彼意而成熟之者。此解摄受之目。彼所成
熟众生以下。解波罗蜜之称。彼者单论其师。
所成就众生建立正法者。独导弟子行满也。
是檀波罗蜜者。师化功满足故。结事竟与师
言波罗蜜也。馀即可解。应以戒成熟者。此以
下解正法。以守护六根不造恶故。三业净身
口略㯹最后故。言乃至正四威仪也。将护彼
意以下解摄受之目。彼所成熟众生以下。释
波罗蜜之称。彼者单道其师。所成熟众生建
立正法者。独说弟子行满。是名尸波罗蜜结
与师。第三应以忍成熟者。此明正法也。若
彼众生骂詈者。口业不善。恐怖者身业为恶
也。以无恚第一忍力者。无相空解也。乃至颜
色不变。此言有间故。言乃至此中将欲明能
忍。先解所辱之事。自下可知。应以精进以下
第四度。若彼众生应见菩萨精进放而修善
卷一 第 266c 页 T85-0266.png
者。菩萨广修众善悕求佛果故。言生大欲心
忘相万行故。言第一精进也。第五禅度安心
一境故言不乱。亦可不为觉观动发名为不
乱心也。不驰驶六尘故言不外向心。性定真
清实心一缘故言第一正念。久时所作者身
业营为口业动发故。言久时所说也。应以智
慧以下。第六明波若度。前五皆有体根。今此
智慧虚非浅情所测故。欲知其体验其同也。
若彼众生得一切义者。菩萨万法朗然敷演
其理故。言无畏心而演说一切论五明论也。
第一宾主住复实其佛法故言内论。广说外
道兴藉名外明论。二家言下所以不或其宗
致故言因论。起声长短善识其状故言声明
论。除此以外医方镇戢乃至日月博蚀碑文
石性等皆名功巧。理极故言究竟。解兴或恶
故言明处。自初以来明正法。乃至功巧以下
摄受也。彼所成熟以下还解波罗蜜也。以是
上来所明义故世尊无异波罗蜜无畏摄受
正法。乃至即是波罗蜜也。

世尊我今承佛威神以下。第六就人法相即
明因摄。此文从前地藏二譬中来。何以知然。
前二譬人能生善长修万行。今明人为善成
善外更无别人求善为人也。亦可明人能益
物名为善人。即明人外更无朝然别人善也。
远应三愿中第一愿。前明自行万善。今明因
中行备护。彼常果其义不殊也。更说大义者。
因摄所以理中莫过故言大义也。此中言摄
受正法第一句。但论其法。第二言摄受正法
者。此举人来欲明。第三不异于法也。第四句
卷一 第 267a 页 T85-0267.png
还以正法无异于人也。善男子善女人以下
还解即是之义也。何以故以下广解因摄。但
就布施以明因摄。何以故。前缘摄门中。广
六度事相外明不畏迷谬故。但就檀度以解
因摄也。善男子女为摄常住佛果正法故因
中舍三种外也。何等为三。别释其义。解舍身
者。因中舍此无常之身济于穷乏故。未来获
得常住之果也。生死缘后际者。金刚三昧能
永断无常穷因之畔故。言生死后际也。等者
邻于佛果故言等也。离老□死者。明其所
除不坏常住者。出□彼所得也。无有变易以
下。前明超过分段。此下能越于变易生死也。
得不思议功德者。前对分段明常。今明对于
变易说其不迁义也。第二舍命者生死后际
毕竟离死者。明其所除也。无边常住亦解其
所得也。通达一切佛法。对因中之命故说智
慧。所以然者。欲明佛果体无别状智慧不断。
说之为命。故言通达甚深佛法也。舍财者。因
中布施身命。以外自馀万法皆名为财。得不
共众生殊胜供养者。更无别法。正由万善满
足果体常住故言供养。自下如是善男子女
人摄受正法。功高道备故。上为诸佛所记。下
为一切众生瞻仰也。从世尊以下第七明护
法。远应三愿中第三愿。前明护法。此明护法
时节。护法之功在于来世。要当大圣隐辉四
依潜没。当尔之时自行不通化人。道拥大士
忘身舍命兴显大士法。使自行得通万善满
足化人畅尘沙蒙益故言护法也。又善男子以
下正明护法时节。比丘乃至优婆夷。此是四
卷一 第 267b 页 T85-0267.png
众。斯等诸人受行大乘名为法住。人不流通
名为法灭。明当诤讼者。受行大乘者欲得弥
灭。于小修觉小乘者复欲除。舍于大故明大
乘。党于常住明小乘。党于小乘两众忿诤。尔
时要须计人多大者。敬而修行菩萨。尔时破
坏朋党之徒离散诤讼之众。使心实常住无
有谄曲诸恶。令有爱乐大乘之心。先明断恶
后能生善。不谄曲者。奸心作善名为谄曲。口
与情返称白欺诳。诳或人心名曰幻。为令彼
前人除谄曲虚为断灭。欺诳筫直满故爱乐
正法。为欲爱正法故。来入大乘众中。入法
朋中。以为诸佛之所受记。何况菩萨化功弥
博。世尊我见摄受正法如是大力佛为实眼
实智者。观境明白无染之称解之曰智匠化群
或名为法根本。开悟众生令修行善故言为
通达法。慈荫三有故云为正法依。亦悉智见
摄受正法如此大力也。

从尔时世尊以下第八段。上胜鬘说摄受正
法。理由相一缘之摄行愿出生善得其宜故。
如来述成也。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
法。理由相徵妙曰精。上升趣于佛果日进。殖
而生喜跃之心也。如是胜鬘以下凡三喻。初
越于魔境。第二牛王喻超过二乘。第三须弥
山王喻明胜于大乘性也。如汝所说摄受正
法大精进力如大力士者。喻于行愿。少身贫
者喻一檀度。如彼力士以节少分单一羸夫
分。令彼人生大苦恼者。喻彼菩萨一檀之力。
能使魔王生大苦痛也。自下含喻。如是胜鬘
者。合于力士。少摄受正法合少单身分。令
卷一 第 267c 页 T85-0267.png
魔苦恼合前羸夫生大苦恼也。不见馀一善
法者。少乘无常是大乘少分名之为馀我。不
见小乘善法令魔忧苦。如少摄受正法。何故
言少。十住之中但论初住地一行施万行之
中略㯹其一故言少也。三乘生苦则轻。今令
魔苦痛则重。何以而然。小乘中佛虽适魔境
体是无常。魔本乐于生死边情。处浅暨其涅
槃洎然无为故。令魔苦痛则轻。今此大乘常
住之佛。超绝魔境魔体。性空佛果妙有。魔
身无常生灭。佛果凝然常住故。令彼众悽怆
情悯生苦心重故。言不见馀一善令魔苦恼
如少摄受正法也。又如牛王者。譬摄受正法。
形色无比者。喻其力用。胜一切牛者。喻过于
二乘也。如是大乘少摄受正法者。今前牛王。
胜于一切二乘善根者。合胜一切牛。何以然
者。下言以广大故也。如须弥山王者。譬摄受
正法。端严殊特者。语其力用。胜于众山者。喻
过于大乘性地也。如是大乘者。合上山王。舍
身命财者。以下合其力用也舍身命者。修道
行摄也。以摄取心者。但论愿摄也。摄受正法。
总结行愿也。胜不舍身命财。初住大乘。合上
胜于众山也。性地为师。二乘是弟子。性地菩
萨功德高胜由苦不如何。况二乘功德鲜薄。
以摄受正法广大故也。自下举劝胜鬘流通
大乘。以是义故。胜鬘党以摄受正法开示教
化建立众生也。一住发唱名为开示。曲尺辨
章称为教化。令彼行成故名建立也。自下出
其功。胜鬘摄受正法如是大利者。怗前力士
喻。前明出过魔境众魔能为人功德捐人善
卷一 第 268a 页 T85-0268.png
法。今对彼衰捐故言如是大利也。如是大福
者。怗前牛王喻。胜于二乘故言大福也。如是
大果者。怗前山王喻。前言胜于性地。今住前
为因。初住为叹故。言如是大果也。亦可如是
大利者。结于外化之功。如是大福。结于自行
之德。如是大果者。总结自行外化之叹。胜鬘
我于阿僧祇以下劝也。

佛告胜鬘以下第五一乘章。所以来者。上明
摄受正法。能生四乘因果。时众冒为此四因
果条然各异故。次论一乘。欲明四乘因果名
虽有别论体正是一乘。是以次明也。佛告胜
鬘者。如来住昔隐一开三未曾会三归一。胜
鬘若当破三归说一者。则为漏照毕误争重
不敢自专。故须待告。汝今更说一切诸佛者。
返常之说生信至难故言一切也。摄受正法
者。略檦最后也。上章广解摄受正法之义。何
故复言更说摄受解意。言六度。一法有于名
义非邪名。正可轨曰法。能生名摄领纳称受。
虽复上来广解诸义。而六度之体有其运通
伐苦。此义来章故言更说摄受运通伐苦也。
此言是略应言更说摄受正法体运通伐苦。
是以胜鬘言善哉世尊唯然受者。是应敬之
辞也。即白佛言摄受正法体运通伐苦者。是
摩诃衍。摩诃言大。衍之言乘。故知上告更说
者。欲使广摄受体有大乘义也。就此章中可
有两段明义。从初讫无边不断以来。明破三
归一。第二从无限齐时住明一乘之果受命
常存。就初段中可有四段明义。第一从初讫
出世间善法总会因果入于一乘。第二从世
卷一 第 268b 页 T85-0268.png
尊说六处以下说至有馀不了义说别会因果
入于一乘。第三从何以故有二种死以下讫
一向记说明释异。第四从世尊不受有智有
二种以下双结二智也。何以故。六度正法正
是大乘下明由大乘出生四因四果从大乘出
故不异于大也。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之水
不异池中水也。直以崖岸隔故有其八河之
殊。如是大乘以言教隔故便有四因四果之
别。如是摩诃衍者。合上阿耨达池出生一切
声闻缘觉以下合出八大河。此中明出为欲
解入不存出也。亦可此中解出者。言中道出
前毕。解出宾者出生故有异也。有如一切种
子者。喻四因四果。皆依于地者喻于大乘。欲
明种子从地生长。及其坏时还归于地。以说
四乘从大乘而生。如来破时还属地也。如是
一切声闻以下。合前种子喻依于大乘。合依
于地而生长也。今解此二喻何以取别。前以
出生为喻。此就增长为喻譬也。以是从大乘
出生增长不以于大乘义故。世尊住于大乘。
摄受大乘者。即是住于二乘。摄受二乘一切
世间出世间善法。如世尊说六处以下。第二
别会因果。就中可有两段。从初至依于如来
明因入一乘。第二世尊阿罗汉以下别明果
入一乘。如世尊说六处者。此是指尺如也。论
此六处体正有二支流为六处者。此是生善
之所以故言处。前二就兴灭而论。后二以人
为别中两就体名为异故有六也。正法住者。
小乘非耶可轨名为正法。流通于世故名为
住人不受行名之为灭。波罗木叉者。秦言叹
卷一 第 268c 页 T85-0268.png
得解脱。亦言处处解脱。比尼者言能除身口
粗恶故名比尼也。出家者离俗之美名。受具
足者戒律之备称也。此等六事为大乘故。说
欲明小乘不异于大本。若直说大乘者。众生
不能奉教修行。为令众生受学大乘故说之
为小。便能修行故言为大乘故说也。又解为
下根之徒说一为三说大为小。彼所修行善
皆学菩萨道故。言为大乘故说也。何以故以
下别释。正法住者。小乘在世名正法住。为大
乘在世流通不断故。说小乘正法住也。若尔
大乘正法住者。即正法住者即正法住也。正
法灭者。举前第二句道。言灭时欲悕人心速
修行善。何者众生闻佛法欲灭。则速修行小
乘。即是受学大乘故。言正法灭者 为大乘故
说也。波罗提木叉第三句。比尼是第四句。将
欲解其义。先释体无别状也。义一者应言体
一但无作实莫碍之至难名义也。夫言义者
言下所以名为义。今碍波罗叉名得此无作
碍。比尼名亦得此无作。若尔无作是二名下
所以故之为义。先释此二名体正是一无作
故。但解一名馀一可知。比尼者即大乘学者
修行小乘。比尼者即是学于大乘也。何以修
行小乘即是受学于大故。下言以依佛出家
依大乘之人出家受具足故。是故说大乘威
仪戒作小乘比尼之名。以是故言比尼者即
大乘学也。依佛出家者。应是第五章门。受具
足者。是第六章门。举此两句为成无别小比
尼也。是比尼者是小乘。正是大乘比尼。乃至
说大乘作小乘出家受具足也。是故罗汉无
卷一 第 269a 页 T85-0269.png
别小乘出家受具足也。何以故者小乘出家
比尼皆是大乘出家。比尼下言阿罗汉依如
来大乘人出家受具足故也。依如来出家前
第五章门。受具者第六章门。应一一指尺。但
前以举接成无别。比尼事在所知故。此章不
作别文也。阿罗汉归依于佛者此第一章门。
罗汉有恐怖者是第二章门。下先释第二。何
以阿罗汉有恐怖。故下言于一切无行怖畏
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已者。是故恐怖也。一
切无行者界之中有对治无漏之道。三界以
外未修无漏之道故。言一切无行怖畏想住
者。果中说因也。如人未譬无明烦恼剑者。喻
受变易生死。执者喻烦恼因能感生死果也。
欲明人执剑则能伤害于物。因章苦果则能
遍切罗汉故。言如人执剑欲来害已。以是
义故阿罗汉无究竟乐也。何以故以下释第
二章。依不求依者。但求归依于佛不求与物
为依。亦可佛是不求依人依佛故。言依不求
依人也。自下说喻来章。如众生无依者喻罗
汉。彼彼恐怖者喻罗汉有恐怖。则求归依者。
譬依不求依。如是罗汉者。合众生有恐怖。合
彼彼恐怖以恐怖故。依于如来者。合处处恐
怖故。则求归依于佛强力也。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以下。第二别会果入于
一乘。将欲解非究竟先言有怖畏也。是阿罗
汉有馀生法不尽者。烦恼是受生法虽尽三
界生死无明住地。或未倾更党受身故。还名
三界之身作有馀也。此解尽智。就尽智离出
梵行以五。就无生智离出所作已辨故。有四
卷一 第 269b 页 T85-0269.png
智之名略时即有二智之称。何以知之。尽智
生死或尽梵行以立无漏道穷。正由梵行因
立故生死尽也。就无生智出所作已辨。所作
已辨者无漏满足更不起或故。来身不复生
也。正由因辨故。或尽不生有馀梵行成故。不
纯者为三界馀未成故果体不纯。此夺第二
智也。事不究竟者。断生死事不究竟。更须
仰习胜解故。言当有所作。此夺第三智也。不
度彼故者。不遇变易生死故。更须除或尽结
故言当有所断。此夺第四智也。以不断故略
举最后为欲。夺第五无为非究故。言去涅槃
界远也。何以故第二段前五句是正夺二乘
果非究竟。自下形夺佛也。何以故声闻四智
非极涅槃非究竟下明唯有如来得般涅槃。
或亡善备成就一切功德故。云尽智究竟满
足。阿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故。尽智
未满。若尔何故道言究竟下言说究竟者是
佛方便。此夺尽也。此中夺其四智。何故道
涅槃解意言声闻报玩涅槃情慇故。夺四智
皆作涅槃名也。唯有如来以下。夺第二梵行。
以立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罗
汉辟支成就有功得故。梵行不立。昔曰言立
者是佛方便也。唯有如来以下。第三夺所作
已辨。如来得般涅槃成就不思议功德故。所
作已辨。罗汉辟支成就思议功德故。所作未
辨。昔言辨者是佛方便也。唯有如来以下。第
四夺不受后有智。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
生死烦恼所应断过。皆弥之无馀成就第二
清净故不受后有。罗汉辟支有馀过中清净
卷一 第 269c 页 T85-0269.png
故不得不受后有。昔言不受后有者。是佛方
便也。唯有如来以下。第五夺涅槃句。如来
涅槃体极□宗超绝三乘故。言为一切众生
之所瞻仰过于二乘涅槃。是故知罗汉辟支
所得之果者。常住大涅槃界远。亦应言是佛
方便。但阙无此言故。须后文来成此语也。言
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者举前四智。解脱者举
第五句。四智究竟成前观察义。苏息处者。接
前解脱总环四智涅槃。道此二果究竟者。亦
是如来方便不了义说。成前第五句也。涅槃
句也。亦可前五句夺四智及有涅槃。从罗汉
辟支佛以下为无为涅槃也。

何以故已下。大段第三释异。就中有两段明
义。一明二种生死。二明两种烦恼。何以涅槃
有优劣之殊。二种四智之别下言由有二种
生死故然也。亦可如来常说声闻二乘四智
涅槃究竟。今胜鬘言导不实。何以故二言相
违。若胜鬘语是。如来则为虚言。若如来语当。
胜鬘便为浪说。二教相反不应两。是故下言
由有二种生死。胜鬘通道两边故言不究竟。
如来但说一□故言究竟。迹似矛楯实不相
违故言释异也。从分段死已下。明如来说究
竟所由。非一切烦恼以下。别释胜鬘说不究
竟所以。两边皆有其义不失宗旨也。何等为
二。一是分段死。三界之中上至八万下及十
岁。各有体报殊。二者三界外前变最后故云
变易死也。生则顺情死则适意故。两处但论
死也。分段死者。胃虚为众生者。正出受分段
之人。罗汉以下说彼变易之者。乃至究竟菩
卷一 第 270a 页 T85-0270.png
提者。解无二种生死之处也。二种死中以下。
别解如来说究竟所由。以分段死断故。说阿
罗汉辟支佛生死尽。得有馀果證故。说梵行
立。凡夫人天不生无漏胜解故言未辨。三果
四向七种举人或未尽原故。先所未作。唯有
罗汉辟支尽三界虚为烦恼故。称所作已辨。
罗汉辟支所断烦恼。更不能令行者受于三
界后身。是故说不受后有。如来说作究竟事
居于此也。自此下别释胜鬘不究竟所以。下
言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
受后有也。非尽一切烦恼集谛不亡非尽一
切受生苦谛不重也。何以故有烦恼以下。第
二就两种烦恼明释异。就中有五段文句明
义。第一从何等为二以下。无始无明住地明
二种烦恼体根不同。第二从世尊此四住地
以下。就最为大力明力用各异。第三从又如
取缘以下。讫即是无明住地明二种烦恼润
生有别。第四从罗汉最后身菩萨以下。讫解
脱味正举二智释异。第五从无明住地不断
以下。讫智师子吼明断结属如来也。烦恼有
二种者。一是四住烦恼。二是无明之惑。何等
为二。以下释住地为一。起烦恼为第二也。始
起一念能生名地。令后或相绩不断曰住。与
住作地故名住地。如是五处皆有二种。住之
与地。住地有四种。以下别解三界烦恼也。三
界见谛粗矿润生义等见谛即断故束为一住
地。下界粗贪名为欲爱住地。色界爱便名为
色爱。无色贪便说为有爱住地也。从此四烦
恼皆上生者。皆名超烦恼也。四心同缘一境
卷一 第 270b 页 T85-0270.png
共成便故。言刹那心相应也。世尊心不相应
者。解三界外烦恼。无始者神识不起。则已起
则托境。托境不了名曰无明。更无有先故曰
无始。剋此一念无明能生后或名地。后生烦
恼不断名住。与住为地故曰无明住地。后烦
恼从此上生名起为烦恼。如此起者彰恒沙
功德故名恒沙烦恼。如是万行之上即名上
烦恼。如是相续展转渐粗邻近三界。始起非
相一念之惑。即以为有爱住地。后从此一念
背上生者名为起烦恼。如是展转渐粗邻近
色界种类。与四禅烦恼相似。复始起一念色
界者即以为色爱住地。后者从此从一念上
生作起烦恼。乃至欲界一念者名欲爱住地。
后从脚上生者名为起烦恼。如是欲界粗便
能推求觅境。始一念身见以之为见一处住
地。亦以后生者为起。如此便有五住地烦恼。
三界之中四心同缘故得为刹那相应。三界
之外前后之心都是不了。无有四心之别故
言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也。亦可依经论
解义无住之识。此或微细以为无明住地。想
受之心乃至行阴中睡眠无记以为恒沙烦
恼。行阴心中离出一贪使。粗者为欲界。中者
为色爱。细者为无色爱。五见利使束作见一
处住地。若依此解义行阴贪爱容有重生故。
言刹那相应。如是报受剋为恒沙烦恼。五识
不容重起故。言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也。
世尊此四住地力者。以下第二段明烦恼力
用不同。此四住地举三界烦恼。上烦恼者举
恒沙烦恼。以此二种比格无明住地之或算
卷一 第 270c 页 T85-0270.png
数譬喻所不能及。此明枝条不如本下界不
及上地烦恼也。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者。还
以本过末上胜下也。譬如恶魔波旬喻无明
住地烦恼。他化自在天者喻恒沙四住地之
或。色力寿命以下喻其力用。自在殊胜也。
如是无明住地。合前恶魔波旬力者。合前力
用有爱。四住地者合自在诸天其力最胜者。
合上殊胜也。近与恒沙烦恼作依。亦远能令
三界四种烦恼久住。下言罗汉辟支不能断
者。此中未明断道。不能断者。为上无明烦
恼力强。唯有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也。世尊
以下结成无明力强也 世尊有如取缘以
下。第三明烦恼润生有别也。外缘者十二因
缘中单举一取枝也。有漏业因者。亦开取十
二因缘中有支而生三有者。因缘中生支欲
解三界受身。爱取为缘有漏为因。而生三有
者。因缘既备。三界受身故言而生三有。此明
解四住地受生之方。如是以下解无明润身
之法论。其彼处智惠转明烦恼渐微。前解感
后解许。具同伴相始或望其智。此是异类相
资故。云无漏业。因无明住地为缘也。亦可
因三界实空解故。彼处受生故。言无漏业因。
论其生死。要由烦恼也。阿罗汉以下出其种
生死之人绝。于色界唯有智体代谢故言意
生身。此三地者分段生死。彼三种者三界外
亦可竟生者还道。变易之人身得论分段之
者。三界之中治道无漏破散生死故。此时不
破未润彼变易受生故。烦恼时复不摄。故下
言及无漏业生。亦远依无明住地缘无明住
卷一 第 271a 页 T85-0271.png
地。四有无漏之解。亦由四住地烦恼润生
受身。果上费得。是故三种意生身。及三界
无漏。由无明住地。于此有缘非是无缘也。

世尊如是有爱住地以下。得复一周格量。下
烦恼不及于上故。言不与无明业因也。无
明住地异以下。得说亦地之惑胜。下烦恼
佛地所断者。业或明断欲明此惑力强也。真
言佛地所断未明。以何解灭故。言菩提智
之所能断。何以故唯菩提智能除二乘不能
灭也。下言罗汉辟支断四住烦恼无者惑漏
不尽故。不得四智作自在力亦不得涅槃作
證也。无者惑漏不尽者何者是也下言即无
明住地是也。

导世以下第四段前文就四缘中解两种生死
尽烦恼之异。自此以下正释二种涅槃。由四
智故别也。罗汉辟支最后身菩萨者。此人是
三界中七住地身故。言最后身也。为无明或
覆障故。不能玄鉴事□故。言于彼彼法不知
不觉也。彼彼者八住已上处处四谛不同故曰
彼彼。故由无明烦恼彰其恶因故。见四谛境
界不周见理不尽故。四智不满。四智既不满。
涅槃亦不得究竟。如是体不自因念念无常
故名生死也。若解八住已前容有异心起惑
故。润生可解。今八住已上容有并照无出入
之殊。云何用烦恼润生也。今解心由烦恼障
故。见境不周观理不尽。不得涅槃常住湛然。
是以念念无常也。以不知见者。不见无作四
圣谛故。烦恼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也。以不
能断无明烦恼故。但于三界生死有馀过中
卷一 第 271b 页 T85-0271.png
得解脱。此明得少分烦恼尽非离一切过解
脱者。别明无量生死不生也。此明尽智也。名
有馀清净已下。解不受后有智。有馀清净者。
明其得边。非一切清净者。释彼不得之所以。
成就有馀功德者。明其得少分梵行已立所
作以。辨非一功德者。解无量梵行不立所作
辨不也。自下总举四智不满。为欲夺第六涅
槃也。以成就有馀解脱举上尽智。有馀清净
者。不受后有智中间两智。同是无漏故。但
言有馀功德也。是故但知有馀之苦。乃至修
有馀道。是名得少分涅槃者。明其得边名向
涅槃界。解不得之处。上来解声闻四智涅槃
不究竟所由。从若知一切苦以下。释如来四
智涅槃所满足所以。若能知金刚已还一切
苦尽。亦能断一切集。證一切灭。修一切道者。
便能超绝分段生死故。言于无常坏世间。亦
超变易生死故。言无常病世间。过两处故得
常住涅槃界。前声闻为惑所障故。不见四谛
理周故。无常生灭如来明见理周故。得涅槃
界。还府应群生于三界内无覆护世间。三界
外无依世间。于此两处无护者为作护。无依
者与作依。何以能尔。下言由四智满足故。得
涅槃究竟也。法无优劣者。我生已尽智平等
智慧等故。梵行理齐解脱等故所作已辨。清
净等故不受后有。以是四智究竟故。涅槃一
味等味究竟平等味也 世尊以下第五段。
将明烦恼若断涅槃应得先解。烦恼不断故
四智不满。涅槃亦不得。是故无明住地积聚
生一切烦恼。从此以下先返解。若无明住地
卷一 第 271c 页 T85-0271.png
不断不究竟者。还重举上文为明下句明解
脱味者。三乘经中涅槃身亡智尽故。不得言
明解脱。今常住大涅槃常住妙有万境朗然
故。言明解脱也。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得
明解脱。下言无明是是种惑之本故。云无明
住地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亦不断不究竟
也。何以然者。欲明根本不亡枝条不丧也。下
言过恒沙等所断法不断。过恒沙等四智法
应得不得涅槃应證不究竟不證也。以是义
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此经
明义三界中惑皆是见谛三界以外为修道
故。言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也。此惑覆于万行
之上故言上也。直言上烦恼未指其体故。次
言彼生心上烦恼也。亦可上言覆于万行之
上来心为其本故。言彼生心上烦恼也。心之
胜者不过定惠故。下言止观上烦恼也。止者
定之始。观者惠之初。上虽分心作其定惠。然
定惠中各有上中下三品之殊。禅上烦恼是
定中品。正受上者是定上品。方便者惠中品。
智上者惠上品也。亦可止观是总下。禅与正
受是事姓中。□方便与智是空有两别也。果
上者涅槃为果。何故不得。由此烦恼覆故不
得也。得上者因能获果故名为得。此因何以
不得于果。由此覆故也。上虽言其果未释其
体故次言力。力者十力。无畏者四无畏也。如
是十力无畏。何故不现。由此烦恼覆故。言力
上无畏上烦恼也。世尊以解四住地所起之
所由故。言刹那相应。心不相应者。解三界
外烦恼起之所以。更总举此二生起所以。为
卷一 第 272a 页 T85-0272.png
欲作譬本下明断也。若过于恒沙菩提智所
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所建立者。此是譬
本也。譬如一切种子者。喻恒沙烦恼。皆依于
地建立增长者喻无明烦恼也。自下与灭坏
作喻。若地坏者。此喻无明烦恼。彼亦随坏者。
喻恒沙或亦亡。如是过恒沙菩提智所断法
者。合前一切种子也。皆依无明住地建立者。
合皆依于地建立增长也。若无明住地断者
合前。若地坏喻过恒沙所应断法。皆亦随断
者合前彼亦随坏也。如是一切烦恼者。总道
五住地也。上烦恼者。总举起烦恼也。断者
一切灭尽。上来反解或不除故积聚生死。自
下顺解或断故。涅槃满足万善备也。通者六
通。达者三达。无碍者四无碍。涅槃何故满
足。自下明四智满故。离一切过恶者尽智也。
得一切功德者。梵行立也。法王得自在者所
作辨也。證一切法自在地者。不是后有智也。
如来应等正觉以下颂说四智体。依于了义
大乘一向记说者决定说也。世尊以下大段
第四双结二智也。若就文名为二智各有所
得也。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者。略㯹最后也。一
是如来四智。二是声闻四智故曰二种也。今
先解如来尽智。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为欲
道第四死魔灭也。生死既除清升方外故。言
一切众生瞻仰也。得不思议法身者。解梵行
以立于一切尔炎。以下解所作已辨。得无碍
法者。种智达观朗然故。言无碍自在穷果理
极故。云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十力勇猛
以下解不受后有生死多恐名为怖畏。万善
卷一 第 272b 页 T85-0272.png
既满生灭无馀故。云升于第一无畏之地。无
碍智观者。法属如来故言师子吼也。世尊阿
罗汉以下。第二解声闻四智。度生死畏者。三
界或亡故。言度生死畏。此明尽智也。次第得
解脱乐者。解梵行以立作是念。我离生死恐
怖者。此解所作已辨也。未来之世更不受三
界身故。言不受生死苦也。此解不受后有智
也。阿罗汉观察时以下。结属声闻。亦可言二
智各有所得也。观第一苏息处涅槃者。昔为
生死𣿖没。今得涅槃生死永绝故。言第一苏
息处也。彼先所得者。四智得之。始言先所
得能生后解故曰地也。不愚于法者。不或佛
果也。此解知佛。是无馀下说自知非极故。言
自知得有馀地也。何以故。自知非究竟下言
声闻缘觉乘。皆入佛乘故自知非极也。大乘
者即佛乘故。三乘即一乘欲明善是大乘故。
声闻之人即是菩萨也。此中言知者。推寻理
解。法华经中但破其教也。自下言一乘者。即
阿耨三菩提明般若也。即涅槃界者。解脱无
异以下。解脱即法身也。故言究竟法身即究
竟一乘。自下明无异故。言如来即法身也。佛
果善满行备故名究竟。体极常住称曰无边。
非念念灭名曰不断也 世尊已下大段第二
明一果常孝。就中有两段明义。第一从初至
有限依已来。明料简三宝。如来无限齐时住
者。解常满足。来成正觉故言如来。径却不迁
故云无限齐时住。此明真身。下解应佛。如来
应等正觉者。汝三世诸佛应化而来故言如
来。殊方并现应迹化物。至于金刚善满。然后
卷一 第 272c 页 T85-0272.png
息化故言等住也。此解真应体根以为章门。
自下复明真应功能佛用并说。复以此二为
章门也。真身常住无相拔苦故。言无限大悲。
应佛随感赴救故。言无限安慰世间也 自下
功能并章体根双释。无限大悲者。真身无相
拔苦理极故。言无限大悲。应佛赴救断惑斯
尽故。言无限安慰世间。此人知真如真而解。
论应如应而说。是故说者是名善说如来。此
释第二功能也。若复说言以下。释真应体根
两门无尽法者应身也。常住法者真身也。能
与一切世间作归依者。亦名善说如来也。是
故者以是能生物善义故。于三界中未度世
间无明住地名无依世间。与此两处应佛作
无尽归依。与三界外作常住归依者。谓如来
应正觉结属真本也。自下料简法僧。法者即
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此之二文互举一边。
亦得言法者是三乘。昔日众者是一乘人也。
此开双自下并非故。言此二归依非究竟依
名闻也。何以故下以别释。何以故。昔曰别
相法宝非究竟也。下言因中一乘道究竟方
得如来法身。故知非究竟也。法身在一乘之
上故。一乘非极法身之上。更无说一乘之事。
是以法身究竟也。自下释僧不满足故。言三
乘众者。有恐怖求向佛果菩提也。亦应言菩
提之上更无法事故。云佛果究竟也。是故二
依非究竟者。还结法僧非究竟故。言是有限。
依今解应佛是真身功能。是以不非往昔依
僧。与真佛无隔故须非也。若有众生以下第
二段。若有众生者。往昔三乘之人也。如来
卷一 第 273a 页 T85-0273.png
调伏者。丈六如来教化也。空解开心故。言得
法津泽生信乐心也。归依法僧者。信伏无常
之法。随顺三乘之众也。非此二归依。是归依
如来者。非此别体法僧。是归常住如来。若尔
何者为是下言归依涅槃第一义。上法僧者
即是归依如来也。此二归依者。此常住第一
义。上法之与僧也。第一义者。法僧之体。即是
涅槃第一义也。是故此二即是究竟归依如
来也。何以故。归依常住法僧。即是归依如来
下言无异法僧无异。如来之体即是三归依
也。何以故以下。若一体是宝别相三归是虚
者如来往昔。何故不说一体三宝也。下以喻
来况如说一乘道作三乘之名为钝根之流
故。说别相三宝故。言说一乘道也。如来四
无畏成就者。明知出要道善识说彰道故。能
隐实说三也。若如来随彼者。称众生心之所
欲而方便说者。当知此善即是一乘无有二
乘。以下还结一乘也。世尊以下第二上明乘
理既周。从此以下欲解乘不孤起。起则托境
故。下有八章广明乘之绪也。今解欲论四谛
何以先解于智欲明声闻。昔来不曾观此四
境。是以无其智。若有于智可名为圣。既无其
智。以何为圣故。次夺圣。若此四境生其正解
名曰圣谛。既不生解故。第三亦非声闻圣谛
也。八章之首。何故先明无边圣谛章解意。言
前明声闻四智不满。如来四智究竟圆极未
正释以其。此章明正由不观无作四圣谛故。
四智不足如来见谛理周故。四智满足也。初
观圣谛者。有作四境瞻察之始故。言初观圣
卷一 第 273b 页 T85-0273.png
谛也。以一智者。三界之中治道空解能摧四
谛不粗。或四住地永亡故。言断诸住地。此
明断恶。以一智以下出其生善。以一智者有
作四圣谛中无漏空解也。由此空解故。四住
地众惑弥灭故。言四断智功德作證。断由智
得故名四断智。获彼无为胜善故。言功德作
證也。上来至此明空观理周。亦善知以下解
照有理极。亦善智四法义者解其缘假。所以
言善知。此四法义也。世尊无有出世间以下。
夺上上非上上也。无有出世间上上智者。昔
日声闻金刚穷因之极。名出世间之上尽无
生智超绝俗表故。名出世间上上智。今明声
闻所得非真故言无有也。何以故然下。言以
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故。言声闻解。心不能
顿发故。言四智渐至。境界渐广名四缘渐至。
以此义故。声闻无上上智下。解如来所得金
刚心谢种智现前体极穷原万境斯朗故无渐
至。此乃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下夺金刚非是
究竟。亦夺第一非极也。世尊金刚喻者。此
是譬是第一义智者即合喻也。欲明世间金
刚能摧万物体不可坏。以况种智能灭众恶
体非可组故以喻之。此明如来究之下出声
闻非极。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之。
或初有作四圣智是第一义智也。下言以无
二圣谛智者。无第二圣谛智故。但断四住地
烦恼故非第一也。亦可以无第二作圣谛智
故。不能诸无明住地故非第一也。世尊以下
明如来金刚究竟也。如来正觉所得非声闻
境界者。即不思议空智也。能断一切烦恼故
卷一 第 273c 页 T85-0273.png
金刚满足也。若坏一切烦恼以下结属如来。
是第一初圣谛智以下。结声闻非第一也。世
尊圣义者以下。第二夺圣声闻。于此四境无
解故不名为圣。若尔昔何故言圣下释。言三
界少分功德义边名之为圣也。世尊圣谛者
非声闻缘觉谛者。明此四境不资二乘正解
故非彼圣谛。此总论四谛下。言亦非功德者
遍章灭道也。世尊以下圣资如来正解故。是
佛圣谛也。如来正觉初始觉知者。明自觉义
也。然后为明声藏以下明觉人也。是故名圣
谛者结属佛也。

圣谛者以下。第七如来藏章。所以来者。欲远
成上一乘之义万善各异。何故同归佛果。今
明正由如来藏是一故耳。亦可證成四谛甚
深二乘不达之旨。何者四谛之上说如来藏。
藏既幽隐故。谛亦甚深。如是五句来證也。圣
谛者说甚深义者。第一句微妙而细蜜故。第
二句言微细难智也。七住二乘所不逮故。第
三句言非思量境界唯佛独究故。第四句言
是智者所知十地绝分二乘莫测故。第五句
言一切世间不能信也。何以故。一切世间所
不能信下。言此说甚深如来之藏体。如来藏
者是如来境界者释前智者所知也。非声闻
缘觉所知者。释前非思量境界也。如来藏处
以下。说藏为谛藏甚深故帝亦甚深。还以五
句来證无异于前也。

若于无量烦恼藏以下。第八法身章所以。次
来者欲明佛性隐在烦恼之中名之为藏。显
则无方应用名为法身故次之也。无量烦恼
卷一 第 274a 页 T85-0274.png
藏者。由此烦恼覆彰故。当常如来不得现用
故。名烦恼为藏。佛性温积万德亦名为如来
藏也。今解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体
生解明白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
亦无疑惑也。何以而然。佛性隐在烦恼之
下实莫难知。以能玄解不谬者。出无量烦
恼法身万善炳著何容不达。故言法身。亦无
疑惑也。此双开两章。自下将欲并烦恼明四
谛甚深也。于说如来藏还举第七章。如来法
身举第八章。不思议佛境界者应身也。方便
说者亦可是三乘也。于此四法心得决定解
者。此人则能信解说二圣谛。所以然者。若论
如来藏。法身则是无作四圣谛。若解佛境界
及方便说。即是有作四圣谛故。能解于四法
者。则能知说二圣谛也。如是难知难解。谓
说。圣谛者。无作圣谛名为难知。有作圣谛
称曰难解也。何等为说以下。问其名将欲解
其义。下言谓说作圣谛无作圣谛义者。此二
以为章门也。三界之中声闻修行。观苦集灭
道尽三界惑道成无著以为至极。自言所作
事辨。是故如来夺其无作之心言。更有胜妙
四谛可造故。名三界四谛以为作也。三界外
修行苦集灭道事究竟之时。更无所可行还
彼地以为无作四圣谛也。说作圣谛义者以
下。释前第一章门。是说有量者。限齐三界而
说故。言有量四圣谛也。何以故者。释何以
故为于声闻限量说四也。下言二乘之人非
是因他。能知一切苦等故限量说也。亦可因
他知者不能知一切苦也。知苦既不周。灭成
卷一 第 274b 页 T85-0274.png
亦不尽故。言不能断。一切集證灭修道也。是
故限量说也。以是义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
为生死。受三界分段生死竟。更当为变易生
死所为故。还名分段生死作有为生死。受变
易生死更不为生死所为。是故即名变易作
无为生死也。涅槃亦如是者。得声闻涅槃竟。
更有佛涅槃可得故。名声闻所得作有馀涅
槃也。获得佛果竟无可得故。即名如来所得。
作无馀涅槃。作说无作圣谛以下。前第二章
门欲明苦集经通金刚灭道该罗佛果当理而
说。非是悲情为物名为无作也。是说无量
者。法相尘沙边不可得故。言无量四圣谛
义也。下释何以故为菩萨无限量而说解言。
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等故无限量说。如是
八圣谛如来住望正是四谛汝涅槃经言。所
未说法已论之事皆悉洛在四谛圣中故。言
如来说四圣谛也。如是八圣谛如来为小根
之人。说有作四圣谛也。如是无作圣谛。唯
如来穷尽其原故。言事究竟。此章门非罗
汉等事究竟亦是章。何以声闻辟支事非究
竟下。言非下中上法得涅槃故。声闻等不
究竟。三乘之人所得涅槃。有上中下之殊故。
于无作四圣谛事非究竟也。下释前第一章
门。何故如来于无作四圣谛事究竟下。言一
切如来知一切未来苦来苦无边。唯如来知
尽故。佛于苦谛事究竟也。断一切烦恼者。总
举五住地惑。上上烦恼者。单言恒沙烦恼所
摄受一切集者。摄因则得无明住地。收果于
卷一 第 274c 页 T85-0274.png
得四住地故言所摄受一切集也。自下明如
来。于灭谛中事究竟。明无或尽变易患亡故。
言灭一切意生身阴也。略结最后或灭。当知
三界分段已亡故。言一切苦灭作證也。世尊
已下广明常住体无或累名为性灭。非坏法
故名为苦灭者。体无万相名之为灭故。非坏
法之灭也。所言苦灭已下六句。前三明无始。
后三明无终本有故。今有故言无始。非工匠
所造名为无作。为物所为者可起在于现。既
不可起造亦不可起。在于现在故言无起也。
次下三句明无终。一有常有言无尽体绝生
灭名为离尽。何以离尽下言常住故。体寂众
相故言自性清净。在于金刚心后故。言离一
切烦恼藏。自下举藏结于法身。上解法身开
之在后。所以在前结者欲明藏。与法身体无
别状故也。世尊过于恒沙者。过恒沙劫数明
如来藏常住。不离者不可断离。不脱者不可
易脱。不异者不可变异。不思议佛法者。如
来藏体隐在烦恼之下。而不为或染故。言不
思议佛法也。此举藏为结。于法身故言成就。
说如来法身成就者。起现为成就也。世尊已
下还举法身结如来藏。如是法身不离烦恼
藏者。隐在烦恼之下名为不离。如是之时说
作如来藏也。

世尊以下第九明空义隐覆真实章。所以来
者上明如来藏法身体极常住。如此之法。从
昔以来何故不说也。欲明如来昔说苦空无
常义隐覆常住真实故也。此章明教覆下颠
倒真实偏论解倒也。亦可此欲兼明道谛故
卷一 第 275a 页 T85-0275.png
此中开也。若尔何故在灭谛中。说欲明道灭
二谛体无别状故耳。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
空智。如来藏者有二种藏。一明佛性体备万
德故名为藏。二者烦恼隐覆当佛故。即名烦
恼藏也。智者亦有二种。当如来体大照故名
为智烦恼藏体。体是神解亦名为智亦可下
地名烦恼上头智故有二种智也。是如来空
智者亦有二种空。一者烦恼藏体是可空之
法故名藏空。第二如来藏体永绝相累亦名
为空。此等皆是章门也。世尊如来者。一切
罗汉大力菩萨本所不得者。亦是章门。世尊
有二种如来藏。空亦二种智。如之皆释上章
门。从世尊以下。释上二种藏。空如来藏者。烦
恼是可空之法故。可名空如来藏。烦恼鄙恶
可指舍故名若离。可得易脱故言若□。可
得变异言若异。如此之法未指其体故。次言
一切烦恼藏也。从世尊以下释佛性。前言空
者。但道无其相累而体极妙有故。从此以下
说作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者。径于劫数体
不可断离故云不离。常住湛然不可易脱故
言不脱。不异者不可变易。虽言不异等指其
状故。次言不思议佛法是也。上来广明二藏
事在可知。从世尊以下。以空智怗之。此二空
智者。此藏即是二空二智也。诸大声闻能信
如来者。今日时中声闻能信也。一切罗汉以
下。明昔声闻不能信解也。罗汉辟支空智者。
此是可空之法故言空智。于四不颠倒常乐
我净转者。作苦空无常解也。若尔应是解倒。
但解由教生故。亦名教覆也。是故一切罗汉
卷一 第 275b 页 T85-0275.png
以下。还结前第三章门。乃至大力本所得也。
一切苦灭唯佛得證者。结于灭谛。坏一切烦
恼藏。修一切灭苦道结道谛究竟也。

世尊此四圣谛以下。第十一谛章。所以来者。
上虽明无边圣谛。未指其体。今明苦集道谛
尽于金刚所谓无边灭谛是也。亦可上明空
义隐覆真实而未别其体。今明苦集道谛是
能覆灭谛是所覆之理也。然住灭道体无别
状。何故但言一谛。欲明往昔说道为无常苦
空名通能覆昔日说灭不说为无常苦空名不
滥能覆故。论一谛亦可上章处处言菩提智
所断道谛名章事在可解灭谛难知故。今但
言一谛也。三是无常一是常以下。若分段解
义者。至苦灭谛以来是一谛章自下明一依
也。若不尔者此文非则双非是则。并是不可
取别。但解一谛竟下言是常。是依者即以安
稳二字怗之。便成安稳一依文句无多殊别
也。

从是灭谛以下第十二章。所以来者。上明如
来藏一住谛常住时情意谓为即身中有之
故。此明是颠倒真实。亦可退理之解名为颠
倒。称理生知目曰真实。颠倒真实合为一章
故。名颠倒真实也。是灭谛者还举上章开于
此章也。过一切众生心所缘者。欲明常住灭
谛妙绝玄境故。言过一切众生也。时众谓为
声闻能解故。言亦非二乘智惠境界也。譬如
生盲者与凡夫为譬欲明生盲之不睹青黄凡
夫不见灭谛也。七日婴儿不见日轮者。喻声
闻欲明婴儿有目不见日轮。二乘有惠不观
卷一 第 275c 页 T85-0275.png
灭谛下合喻。言苦灭谛者。合色及以日轮。非
凡夫心识缘者合生盲。亦非二乘智惠境界
者合婴儿也。上虽言凡夫如生盲不释所以
下。明二见颠倒故耳。此二是章门。一切罗汉
是则清净者。释如婴儿所以亦作章门也。边
见以下释第一章门。上言凡夫二见者。一是
常见二者断见。此二差违中道名之为遍。自
下三周明断常。第一明神我上起断常二。下
界起断。上界起常。亦可身上起断常亦可涅
槃。上起常第三色上计断心上计常。凡夫于
五受阴我见妄相计著生二见者。于五阴之
中生忘想之心执有神我。若离阴计者名为
常见。即阴计者作断见故。言忘相生二见。是
名边见者。总结其体也。所谓以下别见形二
见名也。是诸行无常以下。第二起见六道诸
行所得之身生灭无常。谓为毕竟不续故起
断见也。见涅槃常是常见者。欲明计上界之
身以为涅槃毕竟不灭者此是常见者。非正
见以忘相之心作如是见也。于身诸根以下
第三也。于其五根不能分别。现法见坏于有
者。于三有相续更生义边不见故起断也。于
心相续灭边愚闇故。不知刹那迁谢故起常
见也。此明心上计常。此忘想见者。总举三处
断常故言此忘想见也。于彼义者。此三见于
彼灭谛义若过若不及者。断见名过常见曰
不及。所以然者。未来必有常果之理断见谓
为舍此身已永无相续。若尔滂于常果。是故
三处断见皆名为过。夫常要当或尽善满金
刚心。彼湛然不灭。常见之人即于此身以为
卷一 第 276a 页 T85-0276.png
神我不迁。不待金刚心后故言不及也。从颠
倒以下。释前第二章门。于五受阴无常之中
生于常相。生死八苦之中而生乐相。虚假阴
无真实我而生我相。烦恼不净相故名颠倒。
一切阿罗汉以下。释上第三章门。罗汉辟支
三界或亡形于凡夫故名清净。于彼灭谛非
其所知也。于一切智境界者。应身是真智境
界也。及如来法身本所不见者。存彼丈六之
佛谓为王宫始生双林实灭故云本所不见
也。上来至此解其颠倒自下次论真实也。或
有众生者性地菩萨也。信佛语故者顺丈六
佛教也。起常相我乐净相者。于彼法身之上
生如此解。此人解心当理故名正见非颠倒
也。何以故释何以于彼法身生此常乐净相
非颠倒也。下言如来法身是常乐我净事究
竟。于常我乐净上如理而知不违其旨故名正
也。于佛法身起正见者。必能绍继圣踪故云
真子。解常未满故云得馀财也。世尊净智以
下。此文何以更来。上文道或有众生性地菩
萨起常乐净相名曰正见。是佛真子时众谓
为小乘性地亦是真子故。此中言罗汉净智。
犹尚不知何况小乘性地也。亦可上明颠倒
众生不能得知时众谓为小乘性地。是真实
便能得解故。从此以下明罗汉净智尚自不知
何说性地而能得解也。净智者罗汉尽无生
智居宗干极故。言智波罗蜜也。此净智常三
界或亡故名为净。此净智于彼灭谛尚非境
界。何说小乘性地四依能得解也。何以故以
下。释何以净智不知便使四依智亦不知也。
卷一 第 276b 页 T85-0276.png
自下以上说下。三乘初乐者无想行也。不愚
于法者罗汉人也。此二胜解于彼灭谛当得
觉当时者。当来之世乃能觉未来之世。乃能
得现在实。若夜由世尊为彼故说四能者。上
明无相行中胜人不能得知。为彼小乘性地
人得无相解故。世尊说四依法。若尔者无想
行是胜。乃至罗汉当不知何说性地。依四谛
生解者而能得知也。下正四依所在乃至出
一依之名故言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间法也。
一依者一切依上世间上上者。欲明从其性
地乃至十住应身。皆能与物作依。今此灭谛
超过如是一切依上金刚之心是世间之上。
今明灭谛在金刚心后故。言出世间。上上所
谓灭谛也。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已下。第十三章。所
以来者。上明众生颠倒真实时情谓理可染
污颠倒于理。今明如来藏体性光洁在于累
外自性清净也。亦可前明违理诸解名曰颠
倒想理生知故名真实。今明此之善恶所以
不断者依如来藏故。是以次颠倒真实后明
自性清净也。世尊生死依如来藏者。应言生
死相续。何故不断者以如来藏也 若无如来
藏者。一生一死便尽一化以有成佛之理故。
相续不断故云生死者依如来藏也。就此章
中可有三段明义。初明生死善恶依如来藏。
第三从如来藏者以下。正明自性清净心隐
覆。亦可言如来藏不为烦恼所染。第三从说
是难解之法以下明如来述成也。就初段中
亦有三文。一明生死依如来藏。第二从世尊
卷一 第 276c 页 T85-0276.png
若无如来藏以下明善恶依如来藏。第三从
世尊如来藏者非我以下明释异不同外道
也。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者。正以如来
藏在金刚心后故。众生不能现在辨用。是以
众生体不自固念念生死。如是过去无边未
来无极故。言本际不可知也。世尊有如来藏
故说生死者。由有如来藏在当众生现未克
故。有众多生死。此言当理故言善说。自下
解生死。第二明如来藏。第三以生死依如来
藏生死者此中明前身死。今身生次第不受
根起诸受者。此五阴从业禀得故名诸受。五
阴败丧故名没。次第者解今身生。次第不受
根起者。今身在于过形之于后故云次第不
从。前身隔形业而得故云不受根起。是名生
死者今身也。世尊生死者此二法是如来藏
者。此生死二法是依如来藏也。世间言说故
有死有生以下。明今身死未来生得故。三世
明生死。欲明三世相续故本际不可知。今身
死者是诸根坏。后身生者是新诸根起故。言
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也。非如来藏。非
如来藏有死有生者。欲明如来藏常住体无
代谢也。是故有如来藏常住故。是依者与生
死作依也。持者持生死相续不散也。建立者
不合断也。世尊不离者。藏体常住不可断离
也。不脱者不易脱也。不异者不可变易也。如
此之法何者是下言不思议佛法是也。此正
明如来藏体。自下生死来依也。世尊断脱者。
生死无常可断可脱。异者可令变易。外者如
来藏体在此断脱异等有为法之外也。能与
卷一 第 277a 页 T85-0277.png
有为法作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也。世尊以
下明善恶依如来藏也。欲明善恶法违如来
藏而生死故。轮转无穷善法之起顺如来藏
故返流尽源也。此中将明有藏故。依无解故
不依也。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何以故释何以无如来藏不得厌苦求涅槃
也 下言于此六识及心法智不种众苦。以无
如来藏故。六识者依六根生心及心者意根
也。法智者意根中空解也。此七法化化自灭
刹那不住故云六识及心不种众苦。法智亦
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也。此明反解也。世尊以
下顺明也。如来藏无前际者不属未来。不起
者不属现在。不灭者不在过去。此明如来藏
是常故。法种众苦者六识及心广起诸恶也。
乐求涅槃者。法智得厌苦乐求涅槃也。世尊
以下明异外道外人计身有神我不迁不灭。
今明常住如来藏时人谓为同外道故言非我
众生。在于金刚心后众累之外故非人境界。
颠倒众生者常见。苦乱意者断见也。世尊以
下第二段法界藏者。常住佛果异于生死故
云界也。体备万善故名法身藏。超过生死故
言上上。不为或染其性光洁故言自性清净
如来藏者。还举文欲明隐覆之义也。而为客
烦恼者。或本理外而生故云客也。上烦恼者
即此或在万行之上也。如来藏为二种烦恼
所染。乃是如来境界非下人能知也。自下以
浅说深。何以故者欲明刹那若在现时烦恼
之心在过去未来故。言非烦恼所染。刹那不
善心亦不烦恼染者。一念不善在现时善心
卷一 第 277b 页 T85-0277.png
以谢故。亦不为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者。烦
恼不及善心心不触烦恼者。善心不及烦恼。
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者。不曾相及何由
相染污也。上明实法空性当体自灭都无相
染。从世尊以下就假名相续揽之为一故。有
相染百年相续应生中上之善中间生恶心中
上品善不得相续故名前善心。今作恶心故
言烦恼染心也。欲明生死之中当分空性无
染。何况出世如来藏自性清净而有染也。难
可了知者非下情所恻故。言唯佛世尊实眼
者。法眼实智法智为法根本。大乘常住功由
佛说故言根本。感悟众生使修行善法名通
达法。为行善众生作其荫覆故名正法依。亦
悉知见如是不染之理自性清净也。胜鬘夫
人以下第三段。问于佛时对佛审理义同问
也。如是自性清净者前如来藏也者。还举前
刹那善心也。而有染污者上二法也。难可了
知者二法皆难可了知也。有二法者。一是自
性清净。二是刹那善心。谓自性清净心还举
如来藏。彼心为烦恼所染。还举上刹那善心
也。如此二法有染者。而实不染者非下情所
测。要八住已上成就大法菩萨乃能信解也。

若我弟子以下第十四章。上来明一乘境行
既同。从此以下明受行之人能继承圣纵故
名真子。若我弟子随信者。从初住至三住信
增上者四住至七住也。依明信者依八地以
上明信作五种巧便观而得究竟明自性清净
而有染污也。随顺法智以下。出其五种观行
之法。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者。此是第一施
卷一 第 277c 页 T85-0277.png
设者。五根同名四大所造故名施设正行。修
定力故彻见三千。若尔为更修定。应以大清
根彻见十方。如此则解自性清净也。云何得
知。有染由烦恼障故。如是即解而有染义也。
意解者如观少清后时满阎浮大地。尽皆是
清。若尔更修诸行得大意解彻见十方。大意
解者即如来藏也。何以能知。而有染污往昔
不除障故。不解三千者障便得。若尔大意解
者。何以不得亦由障也。如是能知染污观察
罗汉眼者。此第二巧便。昔时常眼以修行故。
今得不眼。若尔为修万善应得大不眼。谓如
来藏。即解自性清净。云何能知。有染污以
障故。不得断障则得也。观察业报者。无善之
时则无天身。修善则有。若尔为修万善应得
清净身。谓如来藏。如是则解自性清净。云何
而有染污天身何以不受。正由此身障故。此
身若灭天报则应受之。如是大清净身亦以
障故不得。则解者染污此是第三也。观察罗
汉大力菩萨自在通者。第五巧便也。于我灭
后若我弟子随信者。初住至三住。信增上者
四住至七住。亦可出所信之事也。依明信八
住以上随顺八地作此五种观行自性清净。
彼刹那善心而有染污而得究竟。此解运载
行人至于佛果故。言入大乘道也 尔时胜
鬘白佛言更有大利益者。亦可上求佛说二
人胜鬘更说一人也。亦可胜鬘说其护法故
言大利益也。白佛言三种善男子女人于甚
深法者。如来藏得称理之解故言离目影像
也。何等为三以下。明三种真子自成就甚深
卷一 第 278a 页 T85-0278.png
法智者。八住以上也随顺法智者四住以上。
作前五种巧便观是也。于诸深法不自了知
者。三住至性地也。不能玄鉴常住故。言仰推
如来非我境界也。除此诸男善子女人诸馀
众生。于此常住如来藏深法妄情取著故。言
习诸外道败种子者。当以王力以设法而调
伏之使入性地也。尔时胜鬘以下第十五章。
有解云。无别胜鬘章文句。何以然者。上来能
说之人即是胜鬘故。若尔者前来听之人即
是真子。亦不应别有文句也。解意言。真子有
三人别故须别也。若尔上来所说之事即是
一乘。何故别出一乘章。若言乘境行之别故。
须者人中亦有弟子优劣之异。是故齐此以
下克作胜鬘章与诸眷属顶礼足者。说经既
终将欲取别故。礼前后凡四礼也。

上来序分既周。时众取悟。自下欲使大法流
通遐代广润仓生万代不隧。放胜光以下明
流通说也。前放净光以弥。或今欲为后流通
利益处广故。显赫殊常故言放胜光明也。高
七多罗树者。一箭道三百步。七多罗树高二
千一百步。足步虚空者使后代受行大乘也。
还入城中者。摄目在城中。亦可送佛出城过
眼境已还入城也。尔时世尊告长老阿难者。
欲使人中流通念天帝者使天中流通也。乃
至执持经名者。四依弟子福多于彼恒沙劫
数修行。何况其师广为人说。上来将欲使受
持流通先格量劝之也。当何名此经者。将欲
受持流通。要须体名达义故。问当何名此经
此是第一正名。云何奉持欲明顺其理当。为
卷一 第 278b 页 T85-0278.png
汝略说其名者。答第二问略其义名此经真
实功德。如是受持者答云何受持故。次憍尸
迦以下答第一问当何名此经也。

一校竟

皝有 照江师疏

延昌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于京承明寺写胜
鬘疏一部高昌客道人得受所供养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