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念佛三昧论-清-彭际清1030-A¶

1030-A¶ 第 713c 页

* No. 1030-A
华严念佛三昧论叙

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
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
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
华严具诸佛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
昧中王。大莫过于是。方莫过于是。广莫过于是矣。知
归居士修念佛三昧者十数年。而又于华严义海。一
门深入。顷过镇江。出所著华严念佛三昧论见示。举
清凉枣柏恒河沙字数。而包举以五六千言。觉疏钞
合论非多。此论非少。且当枣柏著论时。行愿全品未
至此方。故于他方净土。辄生别异。此品全出。必待此
论而义始完。其殆阿弥陀佛神力加被。俾居士随宜
说法。广导群品者乎。窃谓念佛修净土者。转烦恼恶
血。为清净法乳也。由念佛而获三昧。所谓念归无念。
转生乳为熟酪也。于三昧中精进念佛。所谓无念而
念。变熟酪为生酥也。由念佛三昧。遍历一切三昧。夫
然后具足念佛三昧。变生酥为熟酥也。以念佛三昧。
统摄无量无边不可说三昧。以无量无边不可说三
1030-A¶ 第 714a 页
昧摄入念佛三昧。即念即佛。非念非佛。微妙神通不
可思议。转熟酥为醍醐也。不能转乳为酪。虽念佛而
不能得三昧门。不能变酪为酥。不能以念佛三昧摄
一切不可说三昧门。不能转酥酪为醍醐。不能以念
佛一门。直超十地等觉。获大圆镜智。坐證无上菩提。
夫念佛无差别。而三昧有浅深。三昧之浅深。念佛之
差别也。文治自弱冠即喜修禅。四十以后。始兼修念
佛。比年来以念佛为禅。复以禅念佛。禅净并运。将终
老焉。敢以所见质之居士。幸有以教我。

岁次甲辰春
三月无馀学人王文治撰No. 1030
华严念佛三昧论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念佛法门。诸经广赞。约其总贯。略有二涂。一普念。一
专念。如观佛相海经。佛不思议境界经等。但明普念。
药师琉璃光如来经。阿閦佛经。无量寿经等。特明专
念。今此华严。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专亦
普。略标五义以贯全经。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
门。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三念佛名字。成就
1030-A¶ 第 714b 页
最胜方便门。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五
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别申问答
豁破群痴。普与见闻。同归一乘云尔。

* 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者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
光明。遍周尘刹。诸佛别无所證。全證众生自性耳。如
来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
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
一切众生心亦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
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又云。无一众生而不
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證得。若离
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文竟)云何离于
妄想。须知一切众生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何以
故。颠倒执著常自寂灭故。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
不现。清净圆满。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无所。从此
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
于法无所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
当念因果圆成。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如贤首品
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
如来身。又如光明觉品。世尊放百亿光明。从此三千
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虚空界。而文殊说
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
处观于如来。是为入佛正信。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
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
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
1030-A¶ 第 714c 页
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复
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
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
其身。又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
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
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
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
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
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
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
处无有。(文竟)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
智慧即如来境界故。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
念外之佛为自所念。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
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入此门时。一念功
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

* 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者

一切如来称法界量。
现种种身。示无尽庄严。作无边佛事。一以普光明智
而为其体。如世主妙严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
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
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文竟)以此智不思议故。无
分剂故。为能具足如斯力用。在凡夫地。闻法入理。得
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圆修圆證。堕于二乘声闻
1030-A¶ 第 715a 页
境界。诸佛大用不得现前。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
如来果德。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直至
菩提。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
行门。不取偏空而严佛土。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
正显佛华严全体。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
遮那藏身三昧。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
刹尘。普身示现。教诸众生不舍尘劳。繁兴大用。随说
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
心。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
无非佛事。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寻文自见。至善财童
子遍参知识。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鞞瑟胝罗居士。
俱以念佛一门而得解脱。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
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
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
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
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文竟)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
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随
顺法身。起于报化。法身无量。所感报化亦复无量。故
下文云。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
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文竟)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
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
随顺众生而作佛事。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
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
1030-A¶ 第 715b 页
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下文又开诸大
菩萨三七念佛门。尽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处。
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说法。念念佛灭度。一以自心无
边智行而为其体。本具三身。一念相应。名为念佛三
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又如解脱
长者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十方各十
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
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
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
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
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
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
切悉皆即见。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
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
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巳心。悉皆如响。我如是
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文竟)所谓无碍庄严
解脱者。离一切相。成一切相。虽然如梦如幻。而亦不
坏梦幻诸境。若不入此梦幻法门者。便如舍利弗大
目犍连等在逝多林。不见如来神力境界。以善根不
同故。又如鞞瑟胝罗言。我开栴檀座如来塔门时。得
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
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
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华
佛。如是等而为上首。于一念顷。得见百佛千佛百千
1030-A¶ 第 715c 页
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文竟)此佛种无
尽。皆由普贤愿行所生。盖普贤愿行。俱以四无尽句
而得成就。所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
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
则佛种无尽。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来。毕竟无有般
涅槃者。是知诸佛报化。该一切数。如阿僧祇品说。穷
一切时。如如来寿量品说。遍一切处。如菩萨住处品
说。如是念佛。二际平等。生灭一如。尽未来劫无有间
断。

*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者

夫法身无朕。假于名
而法身显矣。报化无边。缘于名而报化该矣。须弥偈
赞品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
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
佛名故。但闻佛名。巳植胜因。何况数数继念。如文殊
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閒。舍诸乱意。不取
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
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
无二。(文竟)阿弥陀经亦以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故知
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又如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
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贤首品云。
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
佛。则见如来体常住。前偈论持名。故言数。后兼报化
以彻法身。故言无量。虽然。人知有量之数。而莫知离
1030-A¶ 第 716a 页
量之数。知即数之名。而不知离数之名。知离数之名
故终日念而未尝念也。知离量之数。故念一佛而即
遍摄一切佛也。如随好光明品云。如我说我而不著
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
我及以我所。(文竟)然初入此门。必依乎数。日须尅定课
程。自一而万。自万而亿。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如月在
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
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
乃至报化不异名字。名字不异报化。亦复如是。故如
来名号品。谓一如来名号。与法界虚空界等。随众生
心各别知见。则知世间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随举一
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又如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
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卢概之。以一切诸佛皆有
毗卢藏身故。古今不异故。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
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亦
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三世。当念无馀。不历刹
那。成佛巳竟。

* 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者

如世主妙严品
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诸颂。各出自證法
门。以如来果地发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自是说如
来现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诸
大菩萨及诸世主说偈赞佛。而十地品每历一地。必
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诸位阶次虽殊。莫不以
念佛为其本行。佛佛道同。举一毗卢摄无不尽。故普
1030-A¶ 第 716b 页
贤十愿常随佛学一门云。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
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
为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
学。(文竟)由我本师因地修行。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故所
感报化。亦广大无边不可思议。行者诚能决定信解。
知一切佛不离自性。起勇猛心。起儋何心。便与本师
初发心时等无有异。又如寂静音海夜神言。我得念
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巳能入十不可说不可说
佛刹微尘数法界安立海。见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
切佛刹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十不可说不可说佛
刹微尘数佛国土。一一佛土。皆有毗卢遮那坐于道
场。于念念中成等正觉。现诸神变。所现神变。一一皆
遍一切法界海。而开敷树华夜神入出生广大喜光
明解脱门。忆念毗卢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见。
妙德圆满神得自在受生解脱门。入毗卢遮那无量
受生海。亦见如来于一切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
示现受生。常无间断。(文竟)如是念于毗卢遮那。即念是
佛。即佛是念。尽十方虚空乃至针锋芥子许。无一不
是毗卢法界。是名念法界佛。亦名遍念一切佛。所以
善财童子初参德云。即闻念佛法门。最后普贤菩萨
为说称赞如来胜功德偈教人信解。依旧不离念佛
法门。法界始终。更无二谛。偈曰。或见此界妙无比。佛
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
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悉巳住于灌顶
1030-A¶ 第 716c 页
地。充满十方诸世界。又云。或见释迦成佛道。巳经不
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众生。或见
如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而成无上大导师。次
补住于安乐刹。(文竟)是知诸佛法界。遍摄遍融。弥陀全
体遮那极乐不离华藏随众生心。见各不同。而佛本
来常不动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极乐终之。具如后文
所说。

* 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者

普贤行
愿品云。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
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
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
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于
此愿王受持读诵。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文竟)
是经专显毗卢境界。云何必以极乐为归。盖阿弥陀
一名无量光。而毗卢遮那此翻光明遍照。同一体故。
非去来故。于一体中。要亦不碍去来故。如大乘起信
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
婆世界。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
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
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
佛故。终无有退。(文竟)盖毗卢报土。与二乘凡夫无接引
之分。而极乐则九品分张。万流齐赴。一得往生。横截
生死。视此娑婆。迥分胜劣。诸经广明。今不具录。然他
经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观丈六。乃
1030-A¶ 第 717a 页
至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数量。未
若此经一念普观。竖穷三世。横亘十虚。初发心时。即
超数量。所有净因。最为殊胜。由阿弥陀佛以四十八
愿遍摄众生。与此愿王体合虚空。丝毫不隔。是故。不
移时。不易处。任运往生。还同本得。下文云。到巳。即见
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
勒菩萨等。所共围绕。(文竟)文殊普贤。不离此处而现彼
方。随众生心。念念出现。故知阿弥陀佛在极乐国中。
常转此经。炽然无间。又此法门。非妙智观察。无以明
我心本具之净因。故首文殊。非大愿庄严。无以圆我
心本具之净果。故次普贤。而观音弥勒。一则次补弥
陀。一则次补释迦。二圣同会。以證乐邦华藏通一无
二。而弥勒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此
净土之正因也。观音以如幻闻熏无作妙力。遍入国
土。成就菩提。此净土之极果也。下文云。其人自见生
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巳。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
由他劫。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
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
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
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文竟)全部华严。于此
结果。诸有智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
苦哉。

或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为是五门并入。

答。上
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唯心净土。举一法身。摄
1030-A¶ 第 717b 页
无不尽。然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故华严教指。十住初
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未臻妙觉。阶次
宛然。至十地始终。以大愿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
千佛。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随所见之
佛而为差等。此土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證无生。
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圆。必待回向乐邦。亲承
授记。净诸馀习。成满愿王。斯为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尤须专一持名。翘勤发愿。
如子忆母。毕命为期。加以教观熏修。助发胜智。感应
道交。功无虚弃。斯则全凭一念便摄诸门。所贵绝利
一原。切忌回头转脑。

又问。子欲阐念佛法门。何不以净土诸经为导。而力
主华严。据果论因。恐难合辙。

答。子不读无量寿经乎。
经中叙分。首述普贤行愿。劝进行人。三辈往生。俱云
发菩提心。终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
等无伦最上胜智。纵修功德。还堕胎生。然则诚欲坐
宝莲华。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贤愿。回向往
生。今此华严。正当其教。至观经上品上生者。必诵读
大乘方等经典。言大乘方等。则又莫若华严最尊第
一。因果无差。有何纡曲。

又问。华严法界。密义重重。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
云何唯一念佛门而能普摄。

答。诚如所说。教指宏深。
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门。乃能遍彻无边法
界。是故善财童子于普贤一毛孔中。过不可说不可
1030-A¶ 第 717c 页
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未来劫。念念周遍无边刹海。
此念佛人亦复如是。以一念本无量故。且杜顺法界
观。特设三门。一真空门。简妄情以显理。即前念佛法
身是。二理事无碍门。融理事以显用。即前念佛功德
是。三周遍含容门。摄事事以显元。即前念佛名字是。
又清凉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杂馀业。即入事法
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
齐彰。即入理事无碍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测。即入
事事无碍法界。是知一念佛门。无法不摄。故此经以
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既觐弥陀。不离华藏。家珍具
足。力用无边。不入此门。终非究竟。

又问。方山论谓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准今所论。如何
会通。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实报土。
法身大士所居。三有馀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圣
交参。或秽或净。此土行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
西方。惑业未断。生同居土。欣厌既切。粗漏渐除。闻法
增进。生有馀土。若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
愿。回向往生。便感得实报土。亲承佛记。分證寂光。是
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如法华化城。不外自心故。明
实相者。一切皆实。如此经极乐。全具华藏故。方山著
论时。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故于净土一门。辄生分别。
却与经文互相乖刺。须知从真起幻。即幻全真。生灭
俱离。自他不二。一念圆融。普周法界。方为一乘中道
了义。且方山吃紧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觉。然
1030-A¶ 第 718a 页
依教诠判。正大不易。何则圆信位中。见思惑尽。并断
尘沙。进入圆住。豁破无明。證无生忍。位齐别教初地。
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骤希宝位。即谓本来是佛。不落
阶梯。亦赖善巧方便。始能尅證。何如行愿末卷中说
以深信心。持诵十大愿王。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住不
退转。从凡夫地。创发信心。横超直入。至圆至顿。无比
无伦。幸遇完经。因缘非浅。衣珠故在。客作徒劳。奉劝
高流。同心信受。

又问。隋僧灵干作华藏观。临终见大水弥满。华如车
轮而坐其上。但得直趣华藏。何须更觐弥陀。

答。华藏
世界。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有十不可说
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
微尘数世界。西方极乐亦在其中。首楞严云。若飞心
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
土。随愿往生。今灵干所生。其为极乐净土邪。其为馀
方净土邪。俱未可知。然则但觐弥陀。即是直趣华藏。
前有善财。后有龙树。如斯轨辙。千圣同行。不遵佛敕。
自困多岐。是则名为可怜悯者。更以近事徵之。宋明
州草庵道因修圆顿教观。晚主延庆。乾道三年四月
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
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无边刹海海涵空。海
空全是莲华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
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
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
1030-A¶ 第 718b 页
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
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
陀终不厌。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经至上品上生
即敛念坐脱。极乐华严。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著
眼。

是论作于乾隆四十八年冬十二月。既成。汪子大
绅评之曰。此净土正因。华严正信也。又曰。五念一
念。一念无念。其明年春。过丹徒。王子禹卿见而赏
之。为之叙。大绅颇叹为奇特。寻奉 先尚书公讳。
既葬。屏居僧舍。展读大经。与方外友性宗唯然相
质證。辄于此论时有损益。其后数年。自钱塘归。重
闭关文星阁中。修念佛三昧。长夏寥寂。复出前稿
点勘再周。录成此本。于贤首方山外。不妨别出手
眼。设遇云栖老人。定当相视而笑也。

时乾隆五十六年六月晦际清记

华严念佛三昧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