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568a 页
No. 1016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
武林沙门 希迪 注
同教策者
法真大师天纵机先
才悬世表。既
坚综其指。乃
虚洞于玄。非为私于巳焉。实欲公于万世以
救其弊也。由是
深存
远虑。以 其
谋。使
华严宗大成者哉。不敏。学而习之。略折
幽微。叨申短注。虽无益于
教。然其用心亦巳至矣。冀毋
罪焉。
时嘉泰改元之明年正月一日 希迪 谨序
卷一 第 568b 页
「华严同教一乘策」
「住善住法真大师 师会 述」
「问。华严大宗。唯同别二教。(〔太〕曰。一乘义者。分别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等。
释曰。斯则乘为两种。教立二门。故云唯同别也)别义讲解多同。(同谓唯一别教)但易
简特异。而多不从。(独易简说能弘义门教门三种之别。而多不从者。杨子云。不合乎先
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若同教一义。或曰三种。或曰四门。言小异。大义不差。并同别中。各说同别等义。自言此是能弘门。非被机之教也
卷一 第 568c 页
「迎福释曰。此乃三一合说。则三乘一乘和合不异。又
注曰。此约三一具。故名同。又拣非海具百川等。(云云
会解注云。以初义具三一乘故。少异全收。以全收必约海具百川。故说少异。具三一。故。以法华为同教也)
至相释曰。经云。会三归一。故同也。(问复入二章曰。会三归一。乃教相也。
岂将作同字之训义哉。今云。至相释曰。何耶。答。此约释义。彼约释文。不相违也)多义如彼。又曰。今以理求通之。与同别趣也。今从至相今取彼同。示此对别之同。义无舛也。迎福亦曰。别义皆同。则亦与矣又曰。终顿二教。文虽不拣。常自迥异。
卷一 第 569a 页
「迎福会解曰。要终顿二教同泯二故。名同教一乘也。
注曰。此约终顿二教。泯二是同。非即合终顿为同也。
正约终顿同无二乘。故云同教一乘也。又次义中注。
若终顿自相同者。渐顿有异。安得是同。又曰。不是合
终顿为同。但约同泯二。故名同也。又曰。近人皆云。终
顿二教合为同教。渐顿自殊。将何可合耶。」
【评曰。此亦非圆中之同。又非合终顿。是离之之存
泯也。又将泯二是同。作同教得名所以。馀
义可知也。如讲时所辨。】
「清凉释曰。始教存三故。别为一教。终顿泯二是同故。
合为一教。下列四中云。三同教一乘。即合终顿二教
也。」
【评曰。此乃泯二是同。出合为一教之所以。(文义焕然。宗因
允当。清凉曰。仲尼倾盖。伯牙辍弦。亦藉形声矣。不面而传。得旨系表。意犹吾心。未知有也)非同
教得名之因由也。是故存
三为一教。泯二为一教。与小圆为四。亦明曰同教
一乘即合终顿。与迎福有异。自注云。然亦各自建
立不必见疑。】
「又曰。约圆融不融。分成二种。即实教顿教并皆不融。
为同教一乘。善住自注云。此约理事无碍。对
事事无碍拣也。问。若一向不融。何异顿实。答曰。若入
圆收。理事无碍。必有事之无碍。何以故。由彰其无碍
等四门皆别教故(玄文曰。今显别教一乘。略显四门。一所依体事。二摄归真实。三彰其
无碍。四周遍含融。释曰。上之四门。初即法相。二即无相。三即同教。四即别教。若下同诸乘。通四无碍。皆别教分
卷一 第 569b 页
齐。法界三观。其义一揆。详之可见。若尔何谓非馀经法界释。体势纵横。不可定准。故祖曰。此经所宗。诸经通体
等)。」
【评曰。既曰不融为同。非泯二名同。不亦显然乎。又
此同教一乘。是合终顿。义亦明矣。】
「又曰。若自他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
不坏能所。故能知也。自解曰。此通终顿二教。伹同一
体是顿教。兼不坏能所知义。即是终教。若总取双绝
双存亦圆(教中)同教义也(地经云皆如实知。疏五十八云。审于事实。见理实故。亦非
心外见法。亦非无境可知。若自他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不坏能所。故能知也。又他心是总。馀
皆是别。六相圆融。一乘之实知也。抄四十一云。皆如实下。总释如实知义。有五教意。初通小乘初教。理实通人
法二空故。二亦非心外下。通始终二教。唯识之义通二教故。三若自他相绝下。通于终顿两教。相同一体。即是
顿教。兼取不坏。能所知义。即是终教。又总取双绝双存亦圆中同教义故。四又他心是总下。六相圆融。唯属〔同〕
教一乘之别教义。释曰。约教分别。故云有五教意等。若约融通。皆别教也)。」
【评曰。既称总取。合二教也。亦圆教中。□同非离之
终顿。乃海具之江水。安得不咸。正同此间之同教
一乘也(问。引文可尔。且四中同教。探玄果于共教分出。岂亦圆中同邪。答。太一曰。为成普〔法〕
所成。法性论中三处入法界。法华等教。非圆中同。而何故圭山云。若约顿开。但悟至此。便入圆教也)。】
「密祖释能所證义曰。能所无二。大乘终教也。能所俱
泯。大乘顿教中證道也。
观祖曰。以能所历然。證事法界。能所一相。證理法界。
及事理无碍相即之门。能所俱泯。證事理无碍形夺
无寄门。存亡无碍。全證事理无障碍门。与一全收。證
事事无碍门。」
【评曰。能所存亡无碍。得非总取双绝双存圆中同
卷一 第 569c 页
教义乎。是乃同前密祖之终顿也。举一全收。證事
事无碍别教也。此前更不立圆中同。又于终顿之
后。别有此门。义可见矣。】
「密祖释理事无碍中。至存泯同时。则曰逦迤有此三
重。事理无碍之义方足。智者一一审之(扬雄吾子篇云。升东岳而
知众山之逦迤也。况介丘乎。注云。逦迤犹𢍉眇)。」
【评曰。即前观祖能所一相。所證事理无碍相即之
门。一重也。能所俱泯。證理事无
碍形夺无寄门。二重也。存亡无碍。全證事理
无障碍门。三重也。如次前二祖取之。第
三重。乃圆中之同。如日月矣。非合终顿乎。(二祖即清凉。第
一重终教。第二重顿教。第三重。乃圆中同也)。】
「观祖释事理无碍曰。会法性者。以是同教一乘义理
分齐故。」
【评曰。此盖后三教。并拣于权。总是一乘。开之为同
别。(贞元曰。实教大乘亦名一乘。即后三教合名为实。就实教中。约圆融不融。分成二种。即实教顿
教。并皆不融。为同教一乘。唯第五教圆融具德。名别教一乘)此事理无碍。是同
教一乘之义理分齐故。故一一会
前终顿能拣权三之义也。以同
教一乘是该取顿实故也(太一曰。此中所明如来藏佛性。虽约诸义。差别
不同。皆是同教一乘义也。何以故。为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
「密祖又曰。具此十门。方名理事无碍。又曰。当同教大
乘之极致。后观别教等。」
【评曰。即前清凉存亡无碍全證之事理无碍门。此
卷一 第 570a 页
大乘亦名一乘。故理义正齐。不必疑也。后观别教。
此观同教。何疑之有。次前即言。是同教一乘之义
理分齐。可为良證。】
「观祖又曰。实教大乘。亦名一乘。谓会三归一。唯有一
乘法故。即后三教合为一实。即今性相二宗。有多差
别。略列十条。此能拣十义。亦即此经中同教之义。密
祖亦曰。即华严同教义(演义六曰。此经同经者。三摩娑释。依主得名。补卢沙声。属
声受称。此经之同教也。大抄四云。即华严中同教之义)。」
【评曰。此亦后三合为一实。开二即同别。开三即圆
终顿也。是以为四。即伹有同别。是合取顿实。即圆
中之同也。以一乘三乘小乘三宗不同。一乘有二
故。
此上释合后三也。合为一乘。后段释开后三也。则
唯后一中。自有同别。不取终顿。以一乘唯有同别。
无馀乘故。故成三一也(此上白书。乃善住新加入。问。清凉义分齐中。合后三。
开同别邪。答。仰观文意。直以后一。该取终顿作同。故云圆教摄。即太一谓。一乘即一乘也。若约影前二者。
即摄前四教。为一方便。故太一谓。即有二义。通说一乘等。全同教章行位中也)。
或五则终顿圆。若后一自开同别。则离之之终顿。
非合之之终顿。亦以一乘三乘小乘不同。(此中圆教为一
乘。宗始终顿为三乘宗。愚法为小乘宗。如教章等说。终顿二教。进退虽殊。然皆不违梁摄论也)终
顿各诠双存俱泯。偏而非圆。若取终顿。全同四中。
此理显然。宜深思之。若将四教作五教
通。开合不分。偏圆难辨。但见理事
无碍之言。便名终教。如法华等。理事无碍一宗所
卷一 第 570b 页
收。大乘一发。判为偏浅。(多谓华藏。余亲问颐庵云。亦兼前人。若尔如符真曰。
今理事无碍。是同教一乘。即终教无性真如。楞伽思益法华涅槃等一百馀部实教大乘所诠极理。未敢
评定)若谓圭山之言而不通者。宗意别意。在于一乘等语乎。
卷一 第 570c 页
为第一等)。」
【评曰。此正同教自相也。理应更曰。言思斯绝。以影
在下文不言耳。无二无三。非泯二乎。问曰。彼顿实。
安知合彼为同教邪。答。祖曰下同同教。释此言也。
如次引云。】
「又曰。不辨圆融具德事事无碍。故非别教。」
【评曰。拣非别教也。既非别即同明矣。不亦即终顿
非别乎。】
「又曰。而别教中有一性一相事理无碍。言思斯绝。同
彼二教。」
【评曰。此示能同。即别教中彰其无碍也。非别有同
教同彼也。今能所同义。不同昔人。可深体之。良以
同彼。故取之也。义如下引。问。
信满成佛。行布十地。同前诸教。能同名同。岂非同
教同彼耶。答。彼约一乘同三乘方便。引彼令舍权
入实。不待该而是圆(章曰。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前
后。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二约礼就法。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乘。是别教也。释曰。探玄云。前
约同教。摄彼中根。今显别教。彼斯上达。此之谓也)今约所诠事理无碍。是
一该取二教所诠。入圆成此。彰其无碍。如浩然气。
(孟子公孙章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同雌雄风。(文选风赋。此所谓大王之雄风。
庶人之雌风也)总斯二风。以为一气。浩然之外。无别雌雄。
雌雄之外。宁有浩然。事理无碍。同存绝
即泯。(终顿也。合雌雄风)总斯存泯。为事理无得。(同教大乘之极致也。
合总斯二风以为一气)道理亦尔。岂二事理无碍。分能所耶。
卷一 第 571a 页
章家约引权机。此文该取偏法。机教相
须。宛然函盖。然皆别教一乘。同前教耳。第二义中。
广引祖据。可却观之。】
「又通难曰。以别该同。皆圆教摄。(以别教一乘。该取终顿。为圆中同。故云圆
摄)抄曰。犹彼江水入海亦咸
卷一 第 571b 页
疏意。即是全收别教该摄门也。今答卷约同教释者。且取非即圆通。然法真大师圭山前身也)。」
【评曰。既言下同同教一乘。则收次三门唯识。则同
教一乘是。终顿何不得称此名邪。既曰收之。是海
具之江。水不同长江也。然海中江乃收长江同味
耳。别教同彼。言下同也。】
「又曰。若同三乘。亦收前四。自注云。乃前四门唯识。非
四教也。」
【评曰。别教一乘。下同诸乘。既不所同。是
三。能同亦三。当知。别教下同终顿。不应便非是
圆。却俟该而入圆也。以本非江水。故不待入。本
非不融。故不待该。(约宗因以释成能同。一性一相。是有法。不待该为宗。因云。本非
不融故。同踰如自海水。自海水是有法。不待入为宗。因云。本非江〔水〕)盖后三教并拣
于权。合为一实。皆是一乘。开即为二。谓同别也。有
开之之终顿。非圆中之同。今将合之入圆。故
说该耳。而抄又曰。如海包含。无不具故。
则总收诸教。会三归一。得非广乎(弹会解也。问。人谓会三唯是法华。如
何。答。非独法华也。何者。祖云。若引机以会同。同同具十。岂亦法华为能会。若尔。探玄何谓。华严无权可会。
涅槃会前诸权。答。彼约化仪。非此之比。岂不乖〔害〕。犹南行者至于郢。北面不见冥山者。去之远也。若剉法
真此语。得不异于江淹梦笔也。问。心识中设以法华为能摄。何失。答。则违清凉华严疏。初列属所摄也。若
尔。称性极谈一乘要轨。可谓会三归一不。答。贤首虽云引彼三乘。清凉云开权〔实〕。如。约相就门。皆别教也。
问。巳知能会非独法华。且群修多罗得名同教一乘。为因华严该耶。为因法华会耶。答。若因法华者。则有
宗因通局过。以诸宗皆说法华会三归一故。若谓此约会归华严。异诸宗者。则有自因为力过。以假华严
故。问。毕竟如何。答。凡名同教一乘者。必因圆该。故云为彼所目。从彼所流一乘。摄方便同顿同实等。其间
虽通说别说不同。然皆别教该耳。问。章初同教。岂亦圆该释。是亦方便中分。方便中融。成机欲性。入法界
卷一 第 571c 页
中。是知法华等经。要依圆该。方名同教。若非圆该。就彼自宗。非圆教摄。应立量云。诸经是有法。名同教一
乘为宗。因云。圆该故。同喻。如百川。百川是有法。亦名咸味。为宗。因云。海具〔故〕名咸味。圆该故名一乘。此上
言该者。以别该同之该。非该摄门之该也。诸贤到此。幸冀留神。怀前识以标玄。存所存之必当。则吾未如
之何也。巳矣)总会诸权。以入一实。得非为人之教门乎。
(弹易简)同顿同实。又同三乘。前后互出。(前该顿实。此同三乘。故云
互出)前明拣权。未收沟洫。但拣顿实。异于前文。
卷一 第 572a 页
川谷)又曰。共三一以法华为同教。又不拣泯二是同
之一乘。目法华义。(差当曰。所以不拣第二义者。但由第一与第四但少异。故须当
拣。而四教中泯二为同。于共教中分出。但泯始教二乘。归法华终顿之同。与第一义具三一〔义〕天隔。故章
中三是诸教。一是圆教。第二义所泯。是始教中二泯为一。是终顿之一。虽同是法华。义势天远)又
曰。馀三皆华严。华严非海乎。或似自语前却。(注云。共三
一以法华为同教。结云泯二是同目法华等。馀三皆华严。故云前却)又曰。然上四义
收摄同教。体势略尽。若曰旨意是一曰尽。此四岂
非是一。若云祖文出处略尽。莫未尽否。又唯将全
收。作同教释。又曰。收前四教
同成一教。故云同也。此作得名所以。不知自何而
来也。】
「圭峰曰。全收诸教宗同教缘起义。亦指大疏玄谈全
收之义(行愿抄具云。然此华严圆宗。具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义。上性起门。即别教义。迥异诸教
故。上缘起门。即同教义。普摄诸教故。大疏玄谈。全拣全收。全拣诸宗。即别教性起义。全收诸宗。即同教缘起义。
释曰。约教分别也。故云华严圆宗具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义等。答。卷作释。即以所收为同教一乘。故云即是
方便前之四教谓之诸教等。会解到此。便谓同成一教。从此得名。别立一门。若非法真降迹出现。演说教门。而
我何由得至此地。所感之恩。弥深弥厚也)。」
【评曰。此作同教释。则是方便故。(章曰。若约同教即摄前诸教。是此方
便故)贤首圆教或五也。(章曰。于圆内或具五教。以摄方便故)且取非即
圆通义也。(内章曰。若横依方便进趣法门。即有二义。通说一乘释曰标也。一〔由〕究竟一乘
教成。何以故。从一乘流故。又为一乘教所目故。二与彼圆一乘。为方便故。释曰列也。故说一乘非即圆通
自在义也。释曰结也)既曰全收诸教。即前之四教。谓之诸教。
清凉曰。圆必摄四。若尔即教章所诠差别。摄前之
同教。亦即教章之初同教。以此同教。始自一乘。终
卷一 第 572b 页
至多乘。无不包故。(问。此之分齐。与诸文不同如何。答。虽知同教皆由圆该教章之
初。兼用宗义。是故分二。巳去文中。一乘皆是圆教。太一曰。依法华经。三乘一乘约界分体相。方便究竟不
同故。又曰。依摄论。一乘三乘小乘。于教门中。成机欲性。显法本末不同故)亦即贤首总
收十门。唯心之同。(探玄十三云。上来十门唯识道理。于中初三门。约初教说。次四
门。约终顿教说。后三门。约圆教中别教说。总具十门。约同教说。问。复古记云。前五总融为同教如何。答。第
五圆教。犹金刚齐。馀方悉转。此地不动。今作此说。则孰为别教。若尔。岂异笑庵同成一教。易简普收诸教。
则亦滥有奴无主过也。细思)清凉曰。如海包含。无不具故。则同
顿同实之义。亦是此义。下文亦说三乘故。章中前
曰华严一乘。后曰圆之同教。(如行位差别)非海而何。(会解
谓初义具三一少异全收。非也)至相亦曰。会三归一。故如同也。三
即诸教故。如初义巳辨。(所摄之乘。既唯一胜方便。能摄之教。岂合有多门。故
上云亦即等也)彦和可常共取至相。此义释章初二门。伹
不用同。与今有异。义苑
亦指此同章初之义。此有深理。昔可尚也。安更有
词。此义祖
语稍多。然又易见。不多云也。】
「清凉全曰。大海必摄百川。同一咸味。圆必摄四。圆以
贯之。亦圆教摄。尚非三四等。有其所通。无其所病。圭
山大抄。指全收为一。是别教。(大疏云。初总为一。谓圆教摄于前四。一一同圆。
注云。海中百川无非海等。大抄五云。言一一同圆者。谓应难云。既摄前四。何殊小乘。及法相等。故今释云。圆教
摄四之时。一一同圆。尚非终顿。何况初二。故注中举喻意云。如海中百川。滴滴皆具十德。及百川之味。不同江
河。虽千万里。终无海中之一德)又曰。统收不异曰一。运载含容曰乘。
章门探玄等亦尔圆教或一。馀相尽故。一切三
乘。本来悉是一乘法等故。则全收是别。义亦可见。(庄子
卷一 第 572c 页
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亦不难乎)不能广辨。过吾门者。熟闻之
矣。况孔目问答。此之同别。文义如云。(选西都赋曰。冠盖如云。注云。如
云言多也)然二师既但此之三四。且亦逢场作戏耳
卷一 第 573a 页
智回向故。入一乘又曰。依一乘教分。与终
教相同。又曰。同教者同顿同实。下同诸
乘。又曰。文虽是同。意皆别异。皆
言三一宗差。法门同也。又说法华渐同华严。此
以流辈相齐。以释同也。此中法华。即圆中同尔。又
曰。今以理求通。与同义无别趣。盖以同犹通也。故
有通教一乘。亦言是一法门。
通彼三一。达乎二宗。如曰上件法门。摄下诸教。顿
属其上。分本教义。渐从其末。义通一乘三乘小乘。
何以故。为彼圆教所目故。又曰。此义在三乘。
亦通一乘说。又曰。此文在三乘。亦通一乘
用。(要问三十五三性三无性)又曰。此又在一乘。通彼三乘用。(要问
四十四悔过法义)此以通释同也。然其滥觞。(家语)皆智论之
共教。共即同故。太一用之。诸祖同遵。岂有异致。故
知诸文同教之名。释训不出三一共通和合。流辈
相齐。故名同也。释训既尔。诸文互成。今欲示义。且
作此耳。其会三归一。乃教相也。由彼教中诠显此
理。知其是同。可释回三入一教之名义也。岂有将
会三归一。作同字之。
一乘宗。是则一乘还有同别。亦顺三宗。故一乘中。
无二同教对一别也。是则顿实。属三则权。属一则
实。离偏而合圆也。盖以教海之中接引物机。有多
方便。句数不同。前代诸德各述一门。五祖
笼络。结成教网。故有开合。纵成多教。皆初圆中渐
卷一 第 573b 页
次开也。苟尔。亦圆之始小邪。答。实尔。总之别也。又
何离偏而合圆邪。机有普别。智有三一。得向异故。
是故卷舒。不曰一端。舒而常卷。卷又即舒舒。卷自
在。为华严教网之大宗也(卷舒者。地论二云。舒则遍至阿僧祇世界。卷则
还入常光)。】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