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义 第 421b 页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二
皇龙寺释 表员集
* ○缘起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懔法师云。更互相由。名之为缘。缘无住
著。一多从缘。名之为起。大般若经云。平等不起。故名
缘起。
第二出体者。藏晓二师。以无碍法界为体。懔师云。为
二为缘起体。一不自一。缘二故起一。二一为一。一二
为二。为缘起体。所言一者。无有无无。一相无相。非一
为一。所言二者。非有之有非无之无。非有之有。以破
兔角之无。非无之无。以破虚空之有。破有说无。此无
非无。破无说有。此有非有。以非有故有而是无。以非
无故无而是有。是有是无。名之为二。二无二相。无二
而二也。
第三问答分别。
问缘起者。其义云何。
答有数师说。一
义相师云。缘起者。随性无分别。即是相即相融。显平
○缘起义 第 421c 页
等义。正顺第一义谛体也。因缘者。随俗差别。即是因
缘相望。显无自性义。正俗谛体也。
二隋慧远师云。因缘之义。亦名缘起。亦名缘集。谓假
因托缘。而有诸法。故曰因缘。法起藉缘。故称缘起。法
从缘集。故名缘集。分别有三。一是有为。二是无为。三
是自体。言有为者。生死之法。体有无常生灭所为。故
名有为。从业烦恼因缘而有。故名因缘。言无为者。所
谓涅槃。体非生灭。名曰无为。藉道而有。故曰因缘。此
之二法。皆从前因。集起后果。是事缘起。言自体者。即
前生死涅槃之法。当法自性。皆是缘起。其相云何。如
说生死本性即是如来之藏。如来藏中。具足一切恒
沙佛法。而此诸法。同一体性。互相缘集。无有一法独
守自性。虽是一性。而无不性。无一性故。诸法皆如。无
不性故。法界门别。生死既然。涅槃亦尔。同体诸法。互
相集成。故曰因缘。亦名缘起及与缘起集。此自体中
复有三种。一者有为如来之藏。二者无为如来
之藏。三者自体。。
三懔师云。缘起体无二。开用为四种。一有为缘起。二
无为缘起。三自体缘起。四法界缘起。谓有不自有。缘
无起有。名有为缘起也。无不自无。缘有起无。名无为
缘起也。有为无为为二用。非有为非无为不二。为本
体也。不二非自不二。缘起二不二。又自不自自。缘他
起自。又体不自体。缘用起体。故名自体缘起也。无二
无不二为平等。亦二亦不二为差别。差别不自差别。
○缘起义 第 422a 页
缘平等起差别。平等不自平等。缘差别平等。平等不
平等皆悉平等。名法界缘起。
问何文为證。
答离世间
品。一中有无量。无量中有一。无障无碍。总结云。悉是
缘起。若有一法非缘起者。非佛法也。又维摩云。深入
缘起。断诸耶见。有无二边。无复习故。知不缘起。未勉
耶见。
四法藏师云。问有何因缘。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混融
无碍。
答因缘无量。难可具陈。略提十类。释此无碍。一
缘起相由故。二法性融通故。三各唯心现故。四如幻
不实故。五大少无定故。六无限因生故。七果德圆极
故。八胜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难思解脱故。初
言缘起相由故者。曲有三门。一诸缘各
异义。二互遍相资义
三俱存无碍义言诸缘合异义者。
谓诸缘相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和杂。方成缘起。若
不尔者。诸缘杂乱。失本缘法。缘起不成。此则诸缘。各
各守自一也。二互遍相资义者。谓诸此缘。要互相遍。
应方成缘起。且如一缘遍应多缘。各与彼多。全为一
故。此一则具多个一也。若此一缘不具多一。则资应
不遍。不成缘起。此则一一各具一切一也。三俱存无
碍义者。谓凡是一缘。要具前二。方成缘起。以要住自
一方能遍。应遍多缘。方是一故。是故。唯一多一。自在
无碍。此上三门。总明缘起本法。
问既闻缘起本法名也。未知其义何耶。
答此上三门
○缘起义 第 422b 页
中。各有三义。互相依持。初有力无力义。由此得相入
也。二互相形夺有体义。由此得相即也。三体用融有
无义。由此即入同时自在也。初异门相入者。谓诸缘
力用递相依持。互形夺故。各有全力全无力义。缘起
方成。如十地论云。不生缘不生。自因生故。若各唯有
力。无无力。则有多果过。一一各生故。若各唯无力。无
有力。如阙一缘。一切不成。馀亦如是。是故。一能持多。
一是有力能摄多。多依于一。多是无力潜入一。由一
有力。必不得与多有力俱。是故无有一而不摄多也。
由多无力。必不得与一无力俱。故无有多而不入一
也。如一持多依既尔。多持一依亦然。反上思之。入多
者也。如一望多有持依。令力无力常含多在巳中。潜
巳在多中。同时无碍。多望于一。当知亦尔。俱存双泯
二句无碍。亦准思之。二异体相即义者。谓诸缘相望。
全体形夺。有有体无体义。缘起方成。以若阙一缘。馀
不成起。起不成故。缘义则坏。得此一缘。全一切成起。
一起成故。缘义方立。是故一缘是能起。多缘及果。俱
是所起。是即多为一成。多是无体。一能作多。一是有
体。(别章云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他即是自何〔以〕。由他无性以自作故。由自若空时他必有故自即是他。何
以故。由自无性用他作故。又别章云。多缘无性。为一所成。是故。多即一一无性为多。故成多有一空。又疏下文
云。有一即有一切。却一即却一切。此即一切是空义故。泯自即他。以一是有义。有义故。摄他即自反。上来即一
是空义故。亦泯自即他。多是有义故。摄他即自来。上来四处说文。有同有异。准思之。)由一有体。
必不得与多有体俱。多无体。必不得与一无体俱。(一云
由一有体能摄多。由多无性潜同一故)是故。无有不多之一。无有不一
○缘起义 第 422c 页
之多。一多既尔。多一亦然。如一望多。有体无体
故。能摄他同巳。癈巳同他。同时无碍。多望于一。有无
体有体。亦能癈巳同他。摄他同巳。亦无鄣碍。亦同他
巳。亦同巳他。非同他巳。非同巳他。二句无碍圆融自
在。思之可见。三体用双融有无义。谓诸缘法。要力交
出。全体融合。方成缘起。是故。圆通亦有六句。一以体
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即唯用而无体。但有相入。无相
即故。二以无不用体故。全用归体。唯体而无用。但有
相即。无相入也。三归体之用。不碍其用。全用之体。不
失其体。是故。体用不碍双存。即亦入亦即。无有鄣碍。
镕融自在。四全用之体体泯。全体之用用三。是则体
用交彻。形夺两非即非入。同源圆融一味。五合前四
句。同一缘起。无碍俱存。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冥同
性海。应可去情。如理思摄。异体门竟。
第二同体相入义者。谓众缘之中。以于一缘应多缘
故。各与彼多。全为其一。是故。此一具多个一。然此多
一。虽由本一。应多缘故。有此多一。然与本一体无差
别。是故。名为同体门也。又由此一缘应多缘故。有此
多一。所应多缘。既相入即。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先
明相入。谓此本一有力能持彼多个一。故本一中容
彼多一。多一无力。依本一故。是故。多一入本一中故。
是即无不容多之本一。亦无不入本之多一。如本一
有力为持。多一无力为依。容入既尔。多一有力为持。
本一无力无依。是即无不容本一之多一。无不
○缘起义 第 423a 页
入多一之本一。是即由本一望多一。有持有依有力
无力故。故能容能入。无有障碍。多一望本一。有依有
持无力有力故。能入能容。亦无障碍。俱存双泯。二句
无碍。亦准思之。
问此与前异体何别。
答前异体者。初
一望后九。异门相入耳。今此同体一中。自具十。非望
前后异门说也。二同体相即义者。谓前一缘
所具多一。亦有体无体义故。亦相即。以多一无体。由
本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体能作一。全一摄多。(如一多有
多空既尔多有一空亦尔)别章云。多一无性为本一成多一。举体
即是本一。为有体摄多一。多一无体融同本一故。无
不摄多之本一。亦无不即本之多一。如本一有体多
一无体。摄即既尔。多一有体本一无体。摄即亦然。是
故。亦无不摄本一之多。亦无不即多之本一。是即本
一望多一。有有体无体故。能摄他同巳。癈巳同他。无
有障碍。多一望本一。亦体无体摄即可知。亦摄不摄。
亦即无即。非摄不摄。非即不即。二句无碍。思之可见。
三体用俱融。即入无碍者。亦六句无碍。准前
思之。。
第三同异圆俗义者。以此二门同一缘起不相离故。
若无异体。即诸缘杂乱。非缘起故。若无同体。缘不相
资。亦非缘起故。要由不杂。方有相资。是故。若非同体。
无相异故。若非异体。无同体故。是故。通辨亦有四句。
一或举体全异。具入即俱。二或全体是同。亦具入即
俱。以法融通。亦全摄故。三或俱。以同异无碍双现故。
○缘起义 第 423b 页
四或俱非。以相夺俱尽故。双非也。又以前诸门。总令
为一大缘起故。致令多种义门同时具足也。由住一
遍应故。有广狭自在也。由就体就用故。有相即相入
也。由一摄多时为显。全一入多为隐。又就用相
入为显。全就体相即为隐。又异门相入为显。
全同体为隐。又由以异门摄同体中相入义
故现微细门也。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入故。有重重
无尽帝网门也。
别章云。异体相容。具微细义。异体相是具隐显义。同
相入故。有一多无碍。同体相即故。有广狭无碍。又由
异体摄同故。有帝网无碍义。由此大缘起法。
即无碍法界法门故。有托事显法门也。由此融通自
在。令依此法上所辨时亦随法无碍自在。故有十世
门也。由此法门同一缘起相带起故。随有一门。同一
缘起相带起故随有一门必具一切。故主伴门。(上来总是
缘起相由门竟)。
* ○探玄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义海究深。超过情表。不可思议。故名为
玄。推榄显意。故名为探。有深所以。故名为义。
第二出体者。以无碍法界为体。慧苑师云。二种体事。
一纯净无漏。是德相所依体事。二通漏无漏。是业用
所依体事。谓色心时处身方教义行位。举十法。通辨
前二。
第三问答分别。
问既言超情。岂得可知耶。
答法藏师
○缘起义 第 423c 页
云。略举十门。摄其纲要。谓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
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
在门。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
陀罗网法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
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然此十门。同一缘起。无碍
圆融。随有一门。即具一切。应可思之。就初门中。有十
义具足。一教义具足。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异。
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应感。具足此上十
法。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有前后如终等别。随一各
具馀一切义。参而不杂。成缘起际。慧苑师云。此门为
总。后九是别。
二广狭无碍者。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无碍自在也。
如一微尘。普周法界。而不坏本位也。是故。或唯广无
碍际。或分限历然。或即广即狭。或俱广狭泯。或具前
四。以是解境故。或绝前四。以是行境故。。
三一多相容门者。则此一法舒巳。遍入一切法中。即
摄一切。令入巳内。舒摄同时。既无障碍。此经偈云。以
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世界本相亦不坏。
无比功德故能尔。(慧苑师云。一多相望六句。谓一中有一。多中有多。一中有多。多中有
一。一中有多。一多中有一多馀大少等准之)。
四诸法相即门者。谓此一事。废巳同他。举体全是彼
一切法。而恒摄他同巳。全彼一切法。即是巳体。一多
相即。混无障碍。经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由此缘
起。妙理始终。皆齐得如。即得终穷。终方原始。又云。在
○缘起义 第 424a 页
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也。是故。得一即得一切。
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十信终心即作佛者者。
即其事也。如同体一门中即摄一切无尽者。
为一时
俱现耶。为前后也。
答于一门中。一时炳然。现一切者。
属微细门摄。隐映互现重重。属因陀罗摄者。馀义即
因即异即多即少即有即无即始即终。如是自在具
足一切无尽法门。仍随举为首。馀即为伴。道理一不
差失。旧来如是。
问若一门中即具足一切者。馀门何
用。
答馀门如虚空。何以故。同体一门中。并摄一切。无
不尽故。
问此同体中所摄一切者。但应自门中一切。
岂可摄馀门中一切耶。
答既摄自一切。后摄馀一一
门中。无馀一切。何以故。法界缘起无一一切。并不成
故。此但论法界家实德故。不可说其边量。此经偈云。
不可言说诸劫中。演说一切不可说。不可说劫犹可
尽。说不可说不可尽。又偈云。一切众生心悉可分别
知。一切刹尘微尚可算其数。十方虚空界一毛犹可
量。菩萨初发心究竟不可测。良由一乘法门得一即
得一切故。因果俱齐。无先后别故。地论云。以信地菩
萨。乃至与不可思议佛法。为一缘起。以六相总别等
义而用括之。明知因果俱时。相容相即。各摄一切。互
为主伴。深须思之。此事不疑。又云。初发心时便成正
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问此等叹因中德耳。岂
可即果德耶。
答此一乘义。因果同体。成一缘起。得此
即得彼。由彼此相即故。若果不得者。因即不成因。何
○缘起义 第 424b 页
以故。不得果故。非因也。
问处处果分不可说。但说因
分者。何故。十信终心。即辨作佛得果法也。
答令言作
佛者。但初从见闻巳去。至第二生。即成佛行。终心因
位穷满者。于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圆融果矣。由
是因体依果成故。但因满者。即没于果海中也。为是
證境界故。不可说耳。此如龙女及普庄严童子善财
童子兜率天子等。于三生中。即尅彼果义等。广如经
辨。
问上云。一念即作佛者。三乘之中。巳有此义。与此
何别。
答三乘望理为一念即作佛。今此一乘。一念即
得具足一切教义理事因果人法等。皆悉同时。同时
作佛。然此一念与百千劫。无有异也。宜须思之
五隐密显了门者。谓一能摄多。则一显多隐。一切摄
一。则一隐多显。多显不俱。隐隐不并。隐显显隐。同时
无碍。经云。于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
色尘三昧起。如第一钱中十钱名为显了。第二钱望
第一钱中。十即为隐密。何以故。见此不见彼故。不相
知故。虽不相见。然此成即彼成故。名俱成也。
六微细相容门者。此上诸义。始终同别。前后逆顺等
一切法门。于一念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无不明了。
犹如来箭齐头现了故。经云。菩萨于一念中。从兜率
天。降神入胎。乃至流通舍利。皆悉显现。又云。于一尘
中。微细国土。庄严清净。旷然安住。。
七因陀罗网门者。谓此一一微尘之中。各皆普现无
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刹海。如
○缘起义 第 424c 页
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所及。如帝释网天
珠明彻互相影复现影而无穷尽。经云。如因陀罗网
世界等。又云。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
于中而说法。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
金刚围山。世间不迫迮。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
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又云。一切佛刹微
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
普贤行。无量刹海处一毛。皆坐菩提莲华座。遍满一
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
一切微尘亦如是此等并是实义。非变作成。此
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其馀变作等者。不入此例。何
以故。此是法性实德。法尔如是。非分别情谓境界也。
。
问上云。于一尘中现无量刹等者。此是一重
现而巳。何成重耶。
答此方说华严时。一切尘中亦如
是。彼微尘中。说华严时。亦云一切尘中亦是说如是。
展转重重。无尽无尽。
问若据此文。重重无尽。有何分
齐。云何辨其始终等也。
答随其智取。举一为首。馀即
为伴。据其首者。即名当中。馀即眷属。尽穷法界因陀
罗成也。
问此义与上微细。云何别耶。
答齐头炳然现
者。微细摄重重隐映互现因陀罗摄。此等诸义。并别
不同。宜细思之。
八托事显法门者。谓见此事。即是见于无尽法界。非
是托此别有所表。经云。此华盖等从无生法忍所起
等。
问三乘之中。以有此义。与此何别。
答三乘托异事
○缘起义 第 425a 页
相。表显异现。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道
理。更无异也。具足一切理事教义。无不摄尽者也。
九十世隔法门者。此上诸义。遍一切法。复该一切时。
谓三世各三。摄为一念。故为十世也。以时无别体。依
法以立。法既无碍。时亦如是。经云。过去一切劫。安置
未来今。未来劫。回置过去世。又云。无量劫即一念。一
念即无量劫等。又云。或以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
有佛劫入无佛劫。无佛劫入有佛劫等。此上诸
义。悉于十世。自在显现。成缘起故。得即入也。
十主伴圆明门者。此圆教法。理无孤起。必主伴随生。
经云。此大莲华。有世界海尘数华。以为眷属。又云。大
威光太子。闻佛说一切法界无垢庄严经。
有世界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又如一方为主。十
方为伴。馀方亦尔。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见。主伴伴
主。圆明具德。然此有二义。一同类。二异类。初同类者。
如说十住。十方各有十刹尘数菩萨来證。同名法慧。
我我等佛所。亦说十住。大众眷属。名味句身。等无有
异。是故当知。一十住经。十方各有十刹尘数修多罗
等。以为眷属。如一十住。馀一切处所说十住。皆摄尔
许尘数眷属。十住既尔。馀十行等。一一品会。皆有證
法数量。准释可知。二异类者。谓随一方一界为一类
机。说一会法。既结通十方等说。故非主经。然亦与主
为胜方便。故为眷属。是故。主经必十方尘道同时同
说。伴经不尔。随方各别。是故。一一主经。各有尘数眷
○缘起义 第 425b 页
属。亦古章疏中。说诸藏纯杂具德门。唯心回转善成
门。义门无量。不可具陈耳。
上来所明十门义等者。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有一
门。即具一切。应可思之。如初既尔。馀广狭等九门。皆
各具前十时。但随门异耳。是故。一一门中。各有百千
等。思之可见。(谓如一事法带自十义。具此十门。则为一百。馀教义等。亦各准之。故成千门。如
教义等望自类十义。及同时十门有此千门。彼同时等亦望自类十门及教义等亦成千门准思可见)。
* ○普法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普者溥也。谓遍义是普也。法自体义。轨
则义。谓一切法相入相是。言相入者。晓云。谓一
切世界。入一微尘。一微尘入一切世界。三
世诸劫。入一刹那。一刹那入三世谓劫。如诸
大少促相入。馀一切门相入亦尔。如说相是亦尔。谓
一切法及一切门。一是一切。是一如是广荡。名为普
法。
第二出体者。以无碍法界为体。
第三问答分别。
问以何因缘故。令此诸法得有如是
混融无碍。
答法藏师云。因缘无量难可具。提十类。释
此无碍。一大少无定故。二各唯心现故。三如幻不实
故。四无限因生故。五胜通自在故。六三昧大用故。七
难思解说故。八果德圆极故。九缘起相由故。十法性
融通故。元晓师云。略而言之。有十种因。一者。一与一
切。互为镜影。如帝网故。二者。一与一切。更互缘集。如
钱数故。三者。皆唯是识。如梦境故。四者。皆非实有。如
○缘起义 第 425c 页
幻事故。五者同相异。通一切故。六者。至大至少。齐一
量故。七者。法性缘起。离性故。八者。一心法体。非一异
故。九者。无碍法界。无边无中故。十者。法界法尔。无障
无碍故。上来二师。各有十门。虽繁广述。今取藏师初
门晓公第六。示其纲要。法藏师云。谓大非定大。故能
入少。少非定少。故能容大。十经品云。金刚围山数无
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少相。菩萨因此初
发心。解云。此中明大非大故有少相也。
问世界入微尘。须弥入芥时。既有大少之形。而不增
少。不减大。如何得相容耶。
答空理义云。世俗虚假。胜
义本空。迷虚假以碍心。小大由隔。悟幻化而通意。何
不相容。况乎大少悬著由迷执有。达空胜义。何碍不
通。应理义云。略有八释。一执有所执。大小悬
殊。知所执空。何少何大。二不达依他。谓真大少。体之
虚伪。何理不通。三事成大少。或不能容。圆成融通。何
不相纳。四执法有用。大少乃乖。知法因缘。同虚岂融。
五迷心执境。实境谁容。悟境皆识。何谁不得。六法真
有相。大小不容。无相为真。何大何小。七未契真如。愚
心杳隔。知真达伪。智洞能通。八下位庸心不能通含。
上人威力何事不能。元晓师云。一南方说言。
既称不思议。唯圣境界。二乘不测。凡岂能解。故且置
而不释耳。二此主师云。大无大相故。大得入少。少无
小相故。小得容大。三师云。大不自大。由少故大。少不
自小。由大故小。由小故大。大名少大。由大故少。少名
○缘起义 第 426a 页
大小。以少是大少。故得容大。大是少大。故得入少。则
破第二师立义。言既无大相。是即无大。谁大入小耶。
小无小相。是即无少。谁容大耶。若言有无相之大无
相之小故得容入者。今重考之。无相之大。犹有大而
无大耶。若言有大。即犹有相。如其无相。即无有大。无
相有大。不应理故。四破第三师义。言所言小大。为大
于大小耶。为不大于大小耶。若言不大者。即不名小
大。以小大同于大小故。若言大者。即不得入大小于
小大。以大少少于少大故。若言虽大少。少于少大。大
于大少。而以不入入故得入者。以入不入。故不能入。
以不入入异于入不入故。如大小异于少大故。大少
于少大。以不入入故。得入少大。于大少以入不入故。
不得入。若言以不入入故小大亦入大小者。以不大
大故。小大亦是大少。若此不许。彼亦不许。若皆许者。
大少杂乱。是故。当知第三师义。亦不得成相入义也。
既不相入。何得相是。故今便明相入相是。相入之由。
非一众多。今且出一。所谓至大至小。齐一量故。所有
大小。皆得相入。如华严经言。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
因此初发心。是义云何。言至大者。所谓无外。如其外。
非至大故。至小亦尔。所谓无内。设有内者。非至小故。
无外之大。所谓大虚。无内之小。所谓邻虚。无内故亦
无外。外与内。必相待故。是即至小。齐于至大。大虚无
外故。亦无内。是即至大同于至小。故云至大有小相
也。若能知如是大少同量。即于一切大小。皆得无所
○缘起义 第 426b 页
障碍。即是不可思识解脱。故言因是初发心也。何者。
须弥虽大。而犹小于无外。芥子虽小。而犹大于无内。
当知大虚无外。入芥子而无遗。同于至小故。邻虚无
内。含须弥而有馀。同于至大故。况乎高座入于方丈。
须弥入于芥子。芥子虽小。而犹巨于大虚。须弥虽大。
而犹细于极微。今将细极微之须弥。入宽大虚之芥
子。如是相入。有何所难。但以芥子虽巨大虚。而不增
其细量。须弥虽细极微。而不成其高形。由是道理不
可思议耳。是谓大少相入之由。相是之缘。亦出一种。
所谓同相异相不相离故。何谓异相。诸法自相各异
故。言同相者。所谓诸法一相智门。谓一切法皆是有。
有自相故。亦皆无。无他相故。同是是同非皆法皆一
等。如是同异不相舍离。以异不离同故。一切是一也。
同不离异故。一是一切也。由是道理。一与一切。无障
无碍。故能以七日作一劫。以一劫作七日。又说。
诸法无所障碍。如维摩云。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
彼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
堕。乃可取食。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
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随三恶道。为与众魔共
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
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
灭度。汝若如是。乃取食。案云。此就同相异相不相离
门一与一切更互相是。故作如是无障碍说。非约谛
法空无二门。所以然者。对法空门。若告所达。不应闻
○缘起义 第 426c 页
彼惧故。。
* ○发菩提心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故曰菩
提。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发心也。然此发心。经名为
愿。要大菩提令来属巳。故为愿。
第二出体者。懔云。缘起之道。是菩提心体耳。
第三问答分别。
问云。何名为发菩提心。
答远公云。略
有三义。一者相发心。二息相发。三者真发。初相发者。
行者。深见生死之过涅槃胜利。弃舍生死。趣向涅槃。
随相厌求。名相发心。言息相者。行者。深悟诸法平等。
知其生死本性寂灭涅槃亦如。生死寂故。无相可厌。
涅槃如故。无相可求。返背前相。归心正道。故名为发。
言真发者。菩提真性。由来巳体。妄想覆心。在之不觉。
谓之在外。向外推求。后息妄想。契穷自实。知菩提性
由来巳体。无异趣求。舍彼异求。归心自实。故名发心。
又如起信论。有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
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
救度一切苦众生故。。
问此心因起次第何耶。
答
先就相发。以明因起。
问彼相发心。因何而生。
答远公
云。因大悲生。
问悲因何生。
答由依信慧。
问信慧因何。
答由闻正法。
问闻法因何。
答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
近善友。由近友故。得闻正法。
问闻何等法。
答谓闻生
死无常大苦涅槃至乐。因闻生信。信生死苦涅槃大
乐。因闻生慧。知生死苦涅槃大乐。由信慧故。便发慈
○缘起义 第 427a 页
悲。信知生死是大苦故。念生未出故。起大悲。信知涅
槃是至乐故。念生未得故。起大悲。由慈悲故。起菩提
心。悲念众生。于苦未出。欲为济拔。自我不出。无由化
他令出生死。是故。发心愿出生死。慈念众生。未得涅
槃。欲为授与。自我不得。无由化他令得涅槃。是故。发
心愿得涅槃。故由慈悲起菩提心。
△次就息相。以明
因起息相发。是修慧摄。彼依何生。由思慧生。思因何
生。由于闻慧。闻慧因何。由闻正法。闻法因何。由近善
友。是故。菩萨先近善友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谓闻
生死涅槃法空。既闻是巳。便知生死本性寂灭。
涅槃亦如。成就闻慧。依闻起思。思惟生死涅槃法空。
依思起修。观诸法空故。舍彼相空。安心如道。名息相
发。
△次明真发因起次第。真发即是證行所摄。彼由
何至。由于修慧。修因何生。因思而发。思依何起。依于
闻慧。闻由何生。由闻正法。闻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
菩萨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闻知
真实如来藏性是巳自体。既闻是巳。便
成闻慧。由闻起思。思量真实如来藏性是巳自体。因
思起修。观察修舍妄。便證自实。以證实故。名真发心。
。
问就位论何耶。
答随义通论该于始终。约位以分别。
非无差降。略要有三。广开为六。言要三者。如马鸣说。
一信发心。位在种性。此即是前相发心也。二解行发
心。位在解行。此即是前息相发也。三者證发。位在地
○缘起义 第 427b 页
上。此犹前真发心也。言广六者。始从外凡。终至法云。
摄以为六。一者外凡。随相趣求。名为相发。二十信位
中。真信巳成。以信趣顺。名为信发。三习种位中。真解
成就。以解趣顺。名为解发。四性种位中。真行成就。以
行趣向。名为行发。五解行位中。以观道立。观心趣顺。
名为观发。六初地巳上。證行成就。證心趣顺。名
为證发。
懔云。问愿求无常佛是菩提心不。
答不也。无常到佛
地。即颠倒迷本。不知归宗也。又是谤佛。岂开发心耶。
问作常住果意而求。是发心不。
答非也。此求断无常
而得于常。便不免著。岂成发心耶。
问云何愿成常住
佛。
答常与无常。非常非无常。寄言为常。虚坏如
此。乃名发心。
问见生受苦而发心度。是发心不。
答非
也。但观生空寂而起悲也。
问若不见生。亦不见可度
耶。
答只无众生相。故可度耳。
问病情怖可度不。
答不
也。病本无法。亦无可断。但众生妄见为有。今知妄无
一相可得。便为还本。寄言为度也。又有四发心。一缘
发心。(仰缘菩提。而发心求。名缘心。未位前也)二解发心。(若解一切法。悉是菩提名解发
心。十解位也。)三行发心。(行一切行皆合菩提。名行发心。十行十向位也)四体发心。
亦名證发心。又智
论五种菩提。一发心菩提。二伏心菩提。
三明菩提。四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
。
问出体门中。缘起之道。其义云何。
答中道圆通心。是
○缘起义 第 427c 页
菩提心体。谓不著空。不著有。不著空有二。不著空有
不二。乃是圆通无碍。为无上道心耳。
问若尔者只上
地人能发耳也。
答凡夫学友。中道圆通心。乃名发心。
若不尔。非发无等等心也。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
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
发心。(谓同体本性清净心也)华严经云。舍离生死。出三界等。(此谓
真心体也)。
问行愿两门。此心为何耶。
答大判是愿。然明出
到。岂非慧行耶。
问功德智慧。为是何门。
答他云一向
属功德。今判以慧为体。而发心功德多故。属功德耳。
如受持般若。为他解说。实是智慧。而言功德甚多也。
问此心能伏惑耶。亦能断惑耶。
答弥勒知识处云。此
心能断惑。破无明。发真明。。
问此心能动
无边生死不耶。
答此心彻过生死之外。即与生死相
违。巳能移之。可谓巳动。。
问缘力他力何
异。
答缘者。值苦乐境。他者近师善友。
问因力自力何
异。
答因力者。过去习因。自力者。现在习果。。
* ○实际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妙绝虚伪。名之为实。实理本源。名之为
际。故曰实际。
第二出体者。懔云。实际以无住为体。
第三问答。
问本际先际后际实际。此四名何异。
答隐
时名本际。显时名先后二际。无隐无显。隐显不二。名
实际。
门本际者。但得论隐。亦得通显。又得非隐非显
不。
答亦得通名本际。
问隐时。但得为生死作本际。亦
○缘起义 第 428a 页
得为涅槃作本际。
答皆得作本。本无二也。
问生死虚
伪依实而起。本义可尔。涅槃未显。若为作本耶。
答涅
槃之性。本隐于生死。今显则显本。故知亦为涅槃作
本。
问为涅槃作本义。则可解。生死虚伪。云何以实为
本。
答生死无源。正依如来藏而起。经云。以如来藏故。
说生说死。云死本际。
问若异体相依。则异非伪本也。
若同体相依。则生死之体是异耶。
答非一非异。如波
依水起。水为波本。不可说波异水。
问生死灭去。而本
际自留。即去留不同。云何不异。
答患息灭。法无去留。
问正以寄患称本。若论法也。何本之有。
答患依法起。
所以生死之法。依实际为本。。
问云何为先际。
答生死际灭。本隐今显。但始现之初。
故为先际。
问为当理有先际。为当道理无有耶。
答道
理非隐非显。但据情有。本隐而今显。
问先际之名。若
出自情有。得道非实隐不。
答虽名随情立。体即实际。
问先际之名。随情而立。得道先际之心。是情不。
答亦
得是真情。
问真复云何名情。
答凡真伪隐显。皆非理
语。
问何处入是先际。
答若据先际而论。十信为先际。
三十心为中际。初地至佛地。皆后际也。若据中际。而辨
习种。初发心为先际。从种性至七地。为中际。从八地
至佛地。为后际也。若据后际而言。地前并属先际可
摄。唯十地是中际。乃至佛地。方是后际也。
问若尔要
须三际。何得但云先后二际耶。
答二三皆得。亦如前
安居后安居。亦可说中安居也。又经中。多明三际。即
○缘起义 第 428b 页
是三世。先际无始。后际无终。中间可知也。
问一阐提
人。创入恒河。七种众生。是第一人。又言三世诸佛。皆
从恒河第一人来。乃至佛果。登涅槃山。今何故不取
阐提作先际也。
答初分净心未现故。没其先际之名。
问若阐提。净心未现。不得先际者。十信之位。一分义
未足。亦应不得名先际也。
答一分中之分故。得为先
际也。。
问后际云何。
答本隐今显。显之穷极。说为后际。
问为
取金刚以后说名为后。为当自体是后。
答据时始修。
生死终尽。至金刚后。故经说。金刚之终为后边身。如
来过边。得无边身也。但今明自体终显。名为后际耳。
问自体无先后。但据生死终尽。得称后显。今何故云
自体为后耶。
答乃可由障尽之后而我躬显然。我体
有始现之义。有终显之义故。以自体后显。为后际也。
问生死尽处。至金刚后。可以称际。自体圆显。以何为
际。
答为是生死边表。则是有际失。有际则有边。岂得
称常也。涅槃圆寂。体非彼此。而称彼岸。今云后际。亦
复如是。体无前后。而说后际。
问涅槃彼岸。亦是时生
死之此岸。若度生死。到涅槃彼岸。今亦可谓生死灭
后称为后际。
答经云。以如来不般乃名般。所谓非灭
度也。正是自体毕竟圆寂彼岸涅槃耳。
问若是圆寂。
何际之有。
答正以涅槃之乐果。穷极无岸。说之为际。
非有际之际也。。
问实际有为当形虚称实。为当自体是实。
答自体是
○缘起义 第 428c 页
实也。非形待也。
问若不待生死之虚。云何名实。
答经
云。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此所谓理非形待。而得自实
之名。故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诸法实相
中。无待无非待。故知绝待之名。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
法。皆本之实际。未审实际。体为是一。为有众多。
答实
际之体。非一非二。若一定是一。若二定是二。此非实
际也。
问不定之法是实际者。不定之旨何得云实。
答
亦非不定。亦非定定。正以无定之定。定无所定。名之
为实。
问若答此何有际之可言耶。
答正以无际为际
耳。
问实际与本际何殊耶。
答前巳云。本义通。但本唯
在本。今实际通本末。同异成依。一切皆实。
问先际后
际与实际何异耶。
答若二际不二。乃称于实。二际无
际。乃名为际。
问未审前云涅槃是生死际生死是涅
槃际。若为是际。
答有生有灭。是生死义。不生不灭。是
涅槃义。夫生灭之源。不生不灭。是其本际也。不生不
灭。亦不定处。推其源极。唯息生灭。是不生不灭之际
畔矣。然非生灭。非不生灭。生与不生无二乃为本际。
无际为际耳。
问六七识有实际不。
答六七正以藏识
为实际。更无实际也。
问三乘教所明之理。亦得是实
际不。
答若局论三乘权教。不得有实际。但得有空耳。
问空岂非实耶。
若此是弄虚之空。非真如理实也。
问
欲穷佛法之大海。尽其源底者。义最深耶。
答实际义
最深。
问前云生死是涅槃际。此岂深耶。
答涅槃是生
死际。则深而非远。生死是涅槃际。则浅而不近。此之
○缘起义 第 429a 页
生死。甚深甚深。诸凡二乘。所不能达也。
问若如此实
际不定不定非实也。
答非空非有。不离空有。亦非中
道。不离中道。亦非生死。不离生死。亦非涅槃。不离涅
槃。亦非缘起。夫实际者。无在不在也。。
问实际与实性实相法性法位无生无相空如空如
若为异耶。
答实际不变实性。性实性不坏诸法名实
相。实相无相名法性。法性理分名法位。法位无源名
无生。无生无所有名无相。无相无有无无名空。无名
空不二不异名如。融一切。不见同异。不见异同也。
* ○如如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懔师云。如如者。诸法之玄宗。无二之通
旨也。如以不异为义。万如一如一如万如。故曰如如。
夫万法不异万如。万如不异万法。一如也。万法不异
一如。一如不异万法。一如也。一非一。一不异二。二非
二二。二不异一。故曰如如也。
第二出体门。如以不二为体。四绝之外绝。然后寄假
名字。目之为无。目之为有。无有异无。无无异有。有无
不二。为如之体。有不异无。一如也。无不异有。二如也。
二如无二。为如如体。
第三问答分别。
问不二者为遣病耶。为显德耶。
答遣
著即自显德。显德即自病巳。
问遣何等病耶。
答有无
之病。凡夫著有。谓有异无。声闻著无。谓无异有。所以
有亦不如。无亦不如。有之与无。悉须遣荡。菩萨如实
知有。则无有异无。如实知无。则无有异有也。无有异
○缘起义 第 429b 页
无。故不著有也。无无异有。故不著无也。不著有无。不
异有无。有无不异。故体如如。若假名菩萨。谓二异不
二。异二谓如异不如。谓不如异如。斯亦不如。悉须遣
荡。若实义菩萨。无二异不二。无不二异二。亦无如异
不如。无不如异如。是则如如矣。若复谓假名异实义。
谓实义异假名。此亦不如。悉须遣荡。若无假名异实
义。无实义异假名。假实无二者。体如如矣。若复谓此
如如为理。谓此如如为非理。若理异非理。若非理异
理。此故不如。悉须遣荡。无所不遣也。
问真如法门中道法界缘起理教等诸名何名耶。
答
不变曰真。随缘称如。不二而二。名为法门。二而不二。
名为中道。无二不二。名为教。又总此四句虚通无碍
为法门。四句无二为中道。四句皆绝为理旨。无四而
四为教诠。四不异无四。无四无异四。为如如。此如如
皆实相。为法界。此诸句皆无障碍。为缘起。若不二而
二。是有是无。是境是智。若二而不二。无有无无二也。
无境无智无二也。若无二无无二。理则绝言。何所名
哉。若无名而名。何所而非假名乎。若无而亦无有无。
亦无无有无。所以无有无而有无。有无而无有无。无
障无碍故。境智等一切法。皆亦例此。若谓众生异佛。
佛异众生。则不如也。今反此故。曰如如也。七八真俗
大小经律内外道俗等。互相贯通。不二不异。悉入如
如。
问不善等法。为如用耶不。
答法藏师云。二说。一云由
○缘起义 第 429c 页
违真。非如用。由违真故。不离真如。如起信云。用大者。
能成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问若非如用。应离
如体。
答以违真故。不得离真。如人颠倒带靴为帽。倒
即是靴。故不离靴。首带为帽。非靴所用。。
问经说
如来藏兴造一切世间。犹如伎儿作种种伎雨等。准
此染法亦是所造。何言非耶。
答理实染净俱是所持。
而得建立。但以违顺异。故不同也。如观施行三事空。
令施福大。等于虚空。若观罪体空。则令罪体空。则令
罪体空。则令罪除灭。何以不亦令罪广大。是知罪违
于如。入如则灭。善顺于真。入如则广。故不齐也。(此上约始
终教说)一云若随缘。通一切法。总是真用具。帝网微细。
重重无尽。自在圆融。即相不待会。即性不待随。(此约圆教
显耳)。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