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新罗-表员○七处九会义

○七处九会义 第 414a 页
No. 237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一(五科入)
皇龙寺释 表员集

* ○七处九会义

三门分别。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
三问答分别。

第一释名者。七九数名。(带数释也)处者居也。谓止居之处。
会者遇也。又大计也。(佳苑云四方郡国录一代之事总而计之。名曰会也。)今案
无尽法界大众。集会无边法界处中。故名会也。

第二出体者。法藏师云。若小乘者。色等四尘并能造
四大实色为体。若三乘中。初教者。凡小地前。俱以赖
耶识为体。地上二义报主亦同赖耶为体。若二智所
现。即以唯识智为体。若依终教。但以如来藏真如为
体。若一乘以无尽法界通三世间人法理事等诸法
为体。(案今正以后也前小三乘等案为眼自出后门中略也)

第三问答分别。

问云何七处。何者九会耶。

答人中三。
天上四(是七处也)第二第七第八。重会普光明殿。为九会。
(晋经八会欠第七重会准也)然将欲料简此义。略作三门。一辨教
义事相。二长科本分。三辨生起次第。初中二义。先总
后别。总者。

问此经何处说耶。

答莲华染净圆融处说。
(此义后当别出)

问何时说耶。

答佛初成道。第二七日说。谓即
此时中。摄一切九世十世故。是故一时说即一切时
说。(此义亦当后别出)

问此经是谁说耶。

答是十佛卢舍那说。
○七处九会义 第 414b 页
谓此佛即摄一切佛故。是故。一说即一切说也。(此义亦当
后出之)。

问为何机说耶。

答为普贤等海会诸菩萨说。以
此一海会众即摄一切海会众故。是故为一海会众
说即为一切海会众说。(如下文云云)

问此经依何定耶。


谓依海印三昧。以此海印三昧即摄一切三昧故。是
故。依一三昧即是依一切三昧。(如下文云云)

问此经说何
法耶。

答谓说华严无尽法门海。以此华严一一皆摄
一切法门故。说一法即说一切。(如下文云云此义下当别述也)

问说
几许经耶。

答有二种。一此界说。二十方说。此界之中
即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
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
百品。(此上二本。隐在龙宫不出。)下本。有十万偈三十八品。旧(常说如此
也。更后说〔三〕十八品。又云三十九品也。准之)又眼普眼经。以须弥山聚笔
四大海水墨。书一品修多罗。犹不能穷尽。如是等品。
后过尘数。此亦但是大菩萨等。陀罗尼力之所受持
亦非贝叶所能书记。以此界所说为总。必摄十方所
说为眷属故。是故一部即摄一切部。即摄一切部。今
此所有。即是十万偈中。唯有四万五千偈。(晋经三万六千偈)
三十九品八十卷。(晋经三十四品六十卷亦是五十卷)流传于此。

(上来七问
答辨其总竟)。

自下明其别说。第一会。佛在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摩
竭提国菩提场中。与海会菩萨众俱。普贤菩萨。承佛
神力。入一切诸佛毗卢舍那如来藏身三昧。(晋经如来净藏
三昧)说华藏依果威光正因也。合六品一十一卷。世主
○七处九会义 第 414c 页
妙严品第一。(五卷从第一至第五晋经世间净眼品。)明其序分。(次明正宗)
来现相品第二。(一卷第六)普贤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
第四。(巳上两品共一卷第七)华藏世界品第五。(三卷从第八至第十)毗卢
遮那品第六。(一卷第十一晋经此上五品。分名卢舍那佛品。)此五品中。初四
品。明毗卢舍那依果。最后一品。明佛往因。即大威光
童子也。第二会。佛在普光明殿。与海会菩萨众俱。文
殊师利。承佛神力。说如来三业及信位法门。于中六
品。(四卷)佛名号品第七。四圣谛品第八。(巳上二品〔于〕一卷第十二。)
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巳上二品共一卷第十三)净行品
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巳上二品共二卷第十四第十五。)此六品中。
初三品。明佛三业。(身语意如次准之)后三品辨信行法。(解行德如
次准之又释初行。次愿。后德。)第三会。佛在忉利天宫妙胜殿上。与
海会菩萨众俱。法慧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无量方
便三昧。说十住等法门。于中。合六品。升须弥顶品第
十三。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十住品第十五。(巳上三品。
共一卷。第十六。)梵行品第十六。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巳上二品。
共一卷。第十七)明法品第十八。(一卷第十八)此六品。初二品。是当
会序。(严处集众)后四品中。初三品。明自分。(解行德如次准之)后一
是其胜进。趣后方便也。第四会。佛在夜摩天宫宝庄
严殿。与海会菩萨众俱。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
萨善思惟三昧。(晋经菩萨善伏三昧)说十行法门。于中合四品。
(三卷)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
十。十行品第二十一。(巳上三品共二卷第十九第二十)十无尽藏品
第二十二。(一卷第二十一)此四品中。初二品序。(同前会)后二品
○七处九会义 第 415a 页
是当会正宗。(初一品正位。后一品蕴行成就。生起后位。)第五会。佛在兜率
天宫一切宝庄严殿。与海会菩萨众俱。金刚幢菩萨。
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昧。(晋经菩萨明智三昧)说十回向法
门。于中合三品。(一十二卷)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一卷第二
十二)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并前品合一十一卷从第二十三至三十三)此三品中。初二品序。(同前)后一
品辨其正宗。第六会。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藏
殿。与海会菩萨俱。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大智慧
光明三昧。(晋论经菩萨大乘光明三昧)说十地法门。一品六卷。十
地品第二十六。(六卷从第三十四至第三十九)第七会。佛重会在普
光明殿。与海会菩萨俱。普贤菩萨。承佛神力。入刹那
际诸佛三昧。说十定等修生本有因果法门。于中合
一十一品。(一十三卷)十定品第二十七。四卷。(从第四十至第四十三晋
经欠此品也)十通品第二十八。(晋经十明品)十忍品第二十九。
(巳上二品共一卷第四十四)阿僧祇品第三十。寿量品第三十一。
(晋经寿命品)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巳上三品共一卷。第四十五。)佛不
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二卷。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如来十身相海品
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晋经小相光明功德品。巳
上二品共一卷。第四十八。)此九品。明差别因果。亦是修生因果。(云
云)普贤行品第三十六。(一卷第四十五)如来出现品第三十
七。(晋经宝王如来性起品。三卷。从第五十至第五十二)此二品。明平等因果。亦
名本有因果。(云云)第八会。普光明殿。与海会菩萨众
俱。普贤菩萨承佛神力。入佛华庄严三昧。(晋经脱庄严也)
慧菩萨二百句问。普贤菩萨二千句答。说六位行德
○七处九会义 第 415b 页
法门。于中一品。(七卷)谓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七卷从第五十三至
第五十九)第九会。佛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
严重阁。与海会菩萨众俱。佛自入师子频申三昧。(晋经
舍卫国祇恒林中乃至奋迅三昧)说顿渐入法界法门。于中说一品。
(二十一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二十一卷从第六十至第八十)

问说此经处。为净为秽耶。

若设尔何失。

问二俱有过。
谓若是秽不现宝池宝树。亦不应言尔时华藏世界
六种振动。若是净者。说九会处。何故皆在娑婆人天。

答慧苑师云。华藏娑婆就相说异。以相从说性无碍
圆融也。(虽有此说。无分明也。)法藏师云。有数四句。一染净四句。
或染。谓摩竭提国七处九会等覆净相故。或净。谓华
藏海。其地金刚等。染相尽故。或俱。谓华藏内娑婆界。
染净存泯。隐显无碍。或俱非。谓染净相尽。同一法界。
各相形夺。二相尽故。二通局四句。或局。谓此一界。或
通。谓该于十方。或俱。谓要具前二。或俱非。谓相尽归
性。或局。谓此处摄一切刹。又此处一一尘等。皆摄一
切无边刹海。或通。谓此界入一切刹。又此尘等。皆通
一切诸刹尘等。或俱。谓摄入俱现。或俱非。谓形夺双
泯。三依正四句。或正在依。谓佛在坐等。又佛即刹故。
或依在正。谓刹居佛内。又刹即佛身故。或俱或非。(并准
思之)。

问若如上说。则七处九会皆悉杂乱。如忉利天说
十住时。既遍虚空。周侧毛道。未知夜摩等处亦说住
不。若设尔何失。问二俱有过。谓若彼不说。则说处不
遍。若彼亦说。何故经中唯云忉利说十住法夜摩等
○七处九会义 第 415c 页
处说十行等。

答此说十住。忉利天处既遍十方一切
尘道。是故夜摩等处皆有忉利。即于如是遍夜摩等
忉利天处。说十住法。是故忉利天不普遍。仍非夜摩。
夜摩等处说十行等。皆亦遍于忉利等处。仍非忉利。
当知亦尔。若约十住与十行等。全位相摄。则彼此互
无。各遍法界。若约诸位相资。则此彼互有。同遍法界。
馀一一品。一一处。皆亦如是。

问馀佛说处与舍那说。
为相见不。

答设尔何失。

问二俱有过。谓若相见。即应
相遍。若不相见。不成主伴。

答互为主伴。通有四句。谓
主主不相见。伴伴亦尔。各遍法界。彼此互无。故无相
见。主之与伴。其必相见。伴主亦尔。共遍法界。此彼互
有。故无不见。如舍那为主證处为伴。无有主而不俱
伴故。舍那与證处。同遍法界。设于东方。證法东处。彼
有舍那。还有东方而来作證。如是一一。遍周法界。一
切尘道。无障无碍。思之可见。

问以何文證。知乎一处
即一切处等耶。

答经云。一一微尘中。佛国海安住。佛
云遍护念。弥纶覆一切。又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
严清净。旷然安住。彼一切处。卢舍那佛。于众海中。演
说正法。况七处九会处而不该摄十方法界耶。

问既
在摩竭说。彼国众生。有预会不。

答慧苑师云。设尔何
失。

问二俱有过。若有预者。经何不言耶。若无预者。何
须此说耶。

答此有二义。一为表法。二为应机。言表法
者。谓摩竭国。是诸国之上道。第一会为九会之最初。
故此说也。言应机者。会中菩萨。除十方新来。馀皆随
○七处九会义 第 416a 页
愿。生于此国。斯即应机。何必要列凡俗方是所化之
众。(云云后二门如别说记)

* ○说经时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说者谈说。谓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
中一刹那。须能持能说一切法门。况一切时中一切
字中。经者。贯穿所说。摄持所化。(如常说也)时者。说听究竟
之时。谓始成正觉时。一刹那或无量劫。融通无碍。具
摄一切。无不皆摄。(云云)

第二出体者。慧苑师云。若三乘者。不相应行蕴所摄。
若一乘者。理事无碍法界。以为其性。谓一时摄一切。
前后际尽。为时体。

第三问答分别。

问此经何时说耶。

答始成正觉时。


始成正觉时。未而定说。成道巳后。几日说耶。

答别行
十地经云。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知第二七日时也。

问若尔。何故。菩提流支云。前之五会。是佛成道初七
日说。第六会后。是第二七日说耶。

答法藏师云。此解
不可。十地论云。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故。
既云思惟。明知非说法。

问有人说。下文中有鹙子等
五百声闻。并后时度。故知是后时说耶。

答此所判。恐
不顺文。第八会者。亦非后时。何得于一部经。前巳说
半。中说馀经。后方更续。岂令佛无陀罗尼力。不能一
念说一切法。祇园鹙子。并是九世。相入相即。文云过。
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一劫回置过去世。又云。
于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如是等文处处皆有)岂可鹙子
○七处九会义 第 416b 页
等而非此类。

问于此二七之时。即摄八九会者。是同
时耶。有前后耶。

答同时而说有前后也。

问以何得知。
是如此耶。

答如印文。读时前后。印纸同时。

问若尔云
何重会得成。

答重亦同时。以无碍故。如灯光相入等。
馀不动升天等。(准释可知)

问若尔。诸时相望。相摄力齐。何
要在此。不在馀时。

答此即是馀不时说。馀又亦不碍
表初之说。以不坏相故。又非但此二七之时即摄八
九会。亦为摄彼前后各无量劫。无不皆尽。以是不思
议时故。亦摄于重重无量念知。如因陀罗网重收摄
故。

问依普耀经。第二七日。于粗野园。为彼五人。三转
四谛(此小乘)依密迹力士经。第二七日。鹿园。为于无量
大众。转法轮时。有得罗汉辟支菩萨等。(是三乘)依此经。
第二七日。于树王下。为海会菩萨。转无尽法轮。(此一乘)
何故时同而大小殊耶。

答上三同时者。约法表本末
同时。约人显机感各异。

问若尔者。何故依法华三七
日。四分律六七日。兴起行经七七日。依五分律八七
日。智度论五十七日。十二游经一年方说耶。

答此并
末教机异。宜闻各别。故致不同。本教机定。故唯二七。

问表何义故。定二七日耶。

答十地论云。时处等校量
显示胜故。此法胜故。在于初时及胜处说。岂初二会。
及七八九会所说佛果。不如十地。苑云。世亲且依一
相故作是说。谓四十心中。十地为胜。六欲天中。他化
自在为胜。非谓一切也。藏云。此有三义。一此经初时
表本法胜故。二末教亦同。表末不离本故。三显本非
○七处九会义 第 416c 页
末故。末时不定本时定故。

问上言。如因陀罗网重重
无尽。时劫常说此经者。说华严会总天了时。何容有
此一部经教。

答有二义。一义者。为下劣众生。于无尽
说中。略取此等。结集流通。故有此部。令其见闻。方便
引入无际限中。如观牖隙见无际虚空。当知此中道
理亦尔。观此一部。见无边法海。二义者。又复即此一
部。是无边劫海之说。以结通文无分齐故。一说即是
一切说故。

问若此多劫常恒说者。何故。如来有涅槃
耶。

答说此经佛。本不涅槃。入法界品中。开旃檀塔。见
三世佛无涅槃者。又复以此初时既摄多劫。是故示
现涅槃。亦在此中。以摄化威仪之中涅槃。亦是说法
摄生与成道说法。无差别故。是故。说法总无休时。复
舍那佛。常在华严。恒时说法。无涅槃故。巳入大地诸
菩萨众。不见如来初说。于一切时处。恒见如来常说
纯说。如不思议品。(云云)

问智论第二云。不说迦罗时。
说三摩耶时。其义云何。

答一迦罗时。(此云别相时如说或时在众不
得闻等)二三摩耶时。(此云破耶见时。不简白黑。一切得闻。)今言二七之时。
是后所摄。

问若尔者。二夜经云初成道夜般涅槃夜。
二夜中间。转正梵轮。

答由此文义故。五台零辨法师
云。从初七日。至于极终。常说恒说(云云)

* ○说经佛义

三门同前。

一释名者(说经二字义如上说)佛者。慧苑师。(三说)一佛者。具言佛
(此翻为觉)即圆满大智照用者也。所照是何。谓菩提法。
即真俗无二。无障碍法界境也。二若依佛地论第一
○七处九会义 第 417a 页
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
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
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三依此经宗。本始无异之智。
照法界法。无有差别。名之为佛。经云。于一切法。成最
正觉。谓普照境界。同一法住。始本冥会。境智一如。名
之为佛。法藏师云。佛陀此云觉者。觉有二种。一是觉
悟义。谓理智照真故。二是觉察义。谓量智鉴俗故。者
是假人。即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有财释也。

第二出体者。慧苑师云。依佛地论。五法摄大觉地。谓
四智及清净法界。若依此经宗。具摄无边无碍法界
一切诸法。乃至三种世间。总摄为体。法藏师云。若依
一乘二种十佛。既通三世间。即知用一切理事教义
因果人法解行等。总佛为体。若约所依。以海印三昧
为体。

第三问答。

问说此经。佛三身之中。是何等身耶。

答法
藏师云。三说。一有人释云。是化身佛。以菩提树下八
相成道。是化身故。不离升天是重化故。以释迦异名
名卢舍那。非别报身故。二有释云。说此经佛。是实报
身。以是卢舍那法界身故。居莲华藏净土中故。下第
八会初叹佛具彼二十一种殊胜功德。是实报也。但
以不离化故。该此树下。非是化身。三释。此佛是十佛
之身。通三世间。以说十信及三贤等地前所见非实
报故。然居华藏。非局化故。国土身等。非前二故。具摄
前二。性融通故。具足主伴。如帝网故。是故。唯是同遍
○七处九会义 第 417b 页
法界十佛之身。(后说合于经意元晓师又多同说唯一圆满法身无上如来耳)

问何
故通三世间依正无碍为能说者也。

答法藏师云。有
二义。一直摄一切三世间尽。以具此三事。方为佛故。
三身二身。但是三中智正觉摄。妙净土同生之身。无
不皆是此中所摄。二亦正报毛孔依报尘中。各重重
具摄三世间等一切诸法。如帝网现。(准思之)

问此佛既
在如前无尽时处。其佛为是一身。为是多身。

答设尔
何失。

问二俱有过。谓若是一。何故一切刹中各令现
耶。若是多身。何故经云而不分身耶。

答此卢舍那法
界身云无障碍故。常在此处即他处故。远在他方恒
住此故。又分圆无碍。即此遍法界身。一一支分。一一
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处即是圆满也。法
界品云。如来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刹微尘等化身云。
充满一切世界不可思议故。又此佛身。即理即事。即
一即多。即依即正。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情。
即因即果。三身即十身。无碍自在。法界身云。于前时
处。常说华严。无休无息。又依正无碍。谓此身云。即作
一切器世间。经云。或作日月游虚空。或作河池井泉
等。一切世界海。如上说国土身等。又潜入无碍。于众
生世间。无碍自在。谓此佛身。遍入一切众生界中。如
如来藏。虽作众生。而不失自性。又总摄一切众生。悉
在如来一毛孔内。一切毛孔亦皆如是。经云。观见如
来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入中。普贤亦云。一切诸佛及
刹土。在我身内无障碍。我于一切毛孔中。现佛境界
○七处九会义 第 417c 页
谛观察。又云。佛身充满诸法界。普贤一切众生前等。
(云云)又此一释迦身随应群机。差别多种。或同凡而
非圣。如见三尺黑象脚身及树神身等。(此在人天位)或是
圣而非凡。以同罗汉圣人身故。或亦凡亦圣。以是父
母所生实报身故。四大成故。同凡身也。具五分法身。
诸漏尽故是圣。(以表说小乘法故)或非凡非圣。以是大乘三
身摄故。非同小乘罗汉圣故。或是化非法报。以具八
相在阎浮故。色顶别立彼实报故。如梵网经等说。(此约
初教)或是报非法化。即此身具二十一种殊胜功德。如
佛地经说。(此约终教)或是法非报化。以色即如故。经云。吾
今此身即是法身。(此约顿教。上来约三乘说)或亦法报化。如前三
说故。(此约同教)或非法非报化。以是十佛故。通三世间故。
具足主伴。如是经下上文说。(此约圆教)是故。此佛身圆融
无碍极难思也。

问慧苑云。说此经者。或佛自说。或菩
萨说。或佛菩萨光明中说。或神天等种种类说。何故。
今此唯称佛耶。

答说虽多类。莫不皆承佛力。佛为主
故。但标佛也。故智度论云。若不推从佛闻。则诤论起
故。

问大师具有十号。何故。经首唯标佛称。

答依真实
论。佛具十义馀。号不尔。谓如真谛三藏七事记中引
真实论。佛具十义。谓一觉胜天鼓。二不由他悟。三离
二无智。四巳过睡眠。五譬如莲华。六自性无染。七具
足三义。(一假名佛。谓六神通。二寂静佛。谓或不生。三真实佛。谓即真也)八具足三德。
(般若解脱法身)九具三宝性。十自知令他知。(谓自觉觉他也)此中馀
义。如别章广说。
○七处九会义 第 418a 页

* ○六相义

三门分别。

第一释名者。六者数名。诸法体状。目之为相。谓总相
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法藏师云。总相者。一含多
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同相
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
异故。成相者。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
自法。不移动故。

第二出体者。懔法师云。通则法界缘起为体。别则总
相以中道为体。别相以二谛为体。同相以如如为体。
异相以万法为体。成相以缘集为体。坏相以缘起为
体。

第三问答分别。

问以何意故。辨六相耶。

答法藏师云。
破定报见。以显缘起圆融之法。此理现前。一切惑障
一断一切断。行德一成一切成。始终皆齐。因果同时
等。(广说如经)

问其四句八不等有何差别耶。

答不自生不
他生等四句。及不有不无等四句。并不生等八不十
不等。皆悉会事入理。以顺一寂。今此入理圆融彼事。
使相即相入。成普贤法。有斯左右耳。

问何故。唯六。不
多不小耶。

答汎诸缘起法。要有三门。一末依于本。有
起不起。(谓论云别依本者。明依总开别。满彼本者。还能成总也)二彼所起末。既
带于本。是故。相望有同有异。三彼带本之末。既为本
收。是故当体有存有坏。若不具此三。不成缘起。三中
各二故。但唯六。

问缘起法。一切处通。难穷其趣。冀礭陈其相也。

答法
○七处九会义 第 418b 页
藏师。今且略就缘成舍辨。

问何者是总相。

答舍是。


此但椽等诸缘。何者是舍耶。

答椽即是舍。何以故。为
椽令独能作舍。若离椽。舍即令不成故。若得椽时。即
得舍耶。

问若椽全自独作舍者。未有瓦等。亦应作舍。

答未有瓦等时。不是椽故不作。非谓是椽而不能作。
今言能作者。但论椽能作。不说非椽作。何以故。椽是
因缘。由未成舍时无因缘故。非是椽也。若是椽者。其
毕令成。若不令作。不名为椽。

问若椽等诸缘。各出小
力作。不令作者有何过失。

答有断常过。若不令成。但
小力者。诸缘各少力。此多个少不成一令舍。故是断
也。诸缘并少力。皆无有令执有令舍者无因有。故是
常也。又若不令成者。去却一椽时。舍应犹成在。舍既
令不成。故知非小力并令成故。

问无一椽时。岂非舍
耶。

答但是破舍无好舍也。故知好舍令属一椽。既属
一椽。故知椽即是舍也。

问既舍即是椽者。馀筏瓦等。
应即是椽耶。

答总并是椽。何以故。却椽即无故。所以
然者。若无椽即舍不成。舍不成故。不名筏瓦等。是故。
筏瓦等即是椽也。若不即者。舍即不成。筏瓦等并皆
不成。今既并成故。故知相即耳。一椽既尔。馀椽例然。
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即巳。成则相容融。无碍自在。
圆极难思。出过情外。法性缘起。一切处准知。

问第二别相者何耶。

答椽等诸缘。别于总故。若不别
者。总义不成。由无别时即无总故。此义云何。本以别
成总。由无别故。总不成也。是故。别者。即以总为别也。
○七处九会义 第 418c 页

问若总即别者。应不成总耶。

答由总即别故。是故得
成总。如椽即是舍。故名总相。即是椽故。名别相。若不
即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总别相即。可准思之。

问若相即者。云何说别。

答只由相即。是故成别。若不
相即者。总在别外。故非总也。别在总外。故非别也。(思之
可解)。

问若不别者。有何过失耶。

答有断常过。若无别椽
瓦。无别椽瓦故。不成总舍。故是断也。若无别椽瓦等。
而有总舍者。无因有舍。故是常也。

问第三同相者何耶。

答椽等诸缘。和同作舍。不相违
故。皆名舍缘。非作馀物故。名同相也。

问此与总相何
别耶。

答总相唯望一舍说。今此同相约椽等诸缘。虽
体各别。成舍力义齐故。名同相也。

问若不同者有何
过耶。

答若不同者。有断常过也。何者。若不同者。椽等
诸缘。互相违背。不得作舍。舍不得有。故是断也。若相
违不作舍。而执有舍者。无因有舍。故是常也。

问第四异相者何耶。

答椽等诸缘。随自形类。相差别
故。

问若异者。应不同耶。

答只由异故。所以同耳。若不
异者。椽既丈二。瓦应亦尔。怀本缘法故。即失前齐同
成舍义也。今既舍成。同名缘者。当知异也。

问此与别
相何异耶。

答前别相者。但椽等诸缘。迭互相望。各各
异故。

问若不异者何失。

答有断常失也。何者。若不异
者。瓦即同椽。丈二坏本缘法不成舍。故是断也。若坏
缘不成舍。而执有舍者。无因有。故是常也。

问第五成相者何耶。

答由此诸缘。舍义成故。由成舍
○七处九会义 第 419a 页
故。椽等名缘。若不尔者。二俱不成。今现得成。故知成
相耳。

问现见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舍。何因得有
舍义成耶。

答只由椽等诸缘不作故。舍义得成。所以
然。若椽作舍去。即失本椽法故。舍义不得成。今由不
作故。椽等诸缘现在前。由此现前故。舍义得成矣。又
若不作舍。椽等不名缘。今既得缘名。明知定作舍也。

问若不成者何失。

答有断常过。何者舍本作椽等诸
缘成。今既并不得有舍。故是断也。本以成舍名为椽。
今既不作舍。故即无椽亦是断。若不成者。舍无因有。
故是常也。又椽不作舍。得椽名者。亦是常也。

问第六坏相者何耶。

答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
故。

问现见椽等诸缘。作舍成就。何故。乃说本不作耶。

答只由不作。舍法得成。若作舍者。不住自法者。舍义
即不成。何以故。作者失法。舍不成故。今既舍成。明知
不作也。

问若作者。有何失。

答有断常二失。若言椽作
者。即失椽法。失椽法故。舍即无缘。不得有。故是断也。
若失椽法。而有舍者。无椽有。故是常也。

问约何道理。明六相耶。

答元晓师云。此中总别二相。
标其法界缘起道理。以其别缘。而起总德。同异二相。
明其缘起相应道理。(以别无同相不成总故。同无异相不成满故。以有别中有同异
相。乃得相应成一总满。)成坏二相。显此缘起。离边道理。(以成故非无。以
坏故非有。若但成非坏随增益〔是〕。唯坏无成。随损减边。今有成坏。故离二边。二边离故。即是中道有成有坏亦
非一中。是谓甚深缘起道理)。

问论云除事事。谓阴界入等何耶。


藏师云。此辨定具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
○七处九会义 第 419b 页
相中辨。故除简之。上言言说解释者。是定故。谓于此
中。安此六相之言说。为欲释经文。应知此意。又释此
中释六相。非是此处。经文但是论主解释之意。应知。
(谓此文出在下经第四大愿初中。经家自说。非是论主率意而作)又此中同相异相
者晋经有相无相者。以此前类。名带于总。名有是同。
然名互无。名无是异。故不相违。

问论云如世界成坏
者何义耶。

答晓云。以易显难。如三千界成一世界。即
成即坏。易可了知。又说此句举事喻理。谓如世界成
时风轮等法。次第聚集。则有世界。世界坏时。山海等
物次第散灭。则无世界。十句总别。其义相似。揽别成
总。似世界成。不可说无。开散总作别。似世界坏。不可
说有。但世界成坏。是事成坏故。成时非坏。坏时非成。
六相成坏。是理成坏故。成即是坏。坏即是成。但取小
分相似为喻。别藏师云。如百亿四天下令成一裟婆
界。略言标显为成。若分别广说。百亿差别。令一娑婆
无所依住。故为坏。隋慧远法师云。除事事。谓阴界入
等。彼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
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今且就
一色阴之中。同体具有恒沙佛法。谓苦无常空无我
等一切佛法。是等诸法。义别别体同。其相缘集。以成
一色。色名为总。就此总中。开出诸色。所谓苦色。乃至
真实缘起之色。如是无量差别之色。是名为别。苦等
法上。皆有色义。名之为同。色义虽同。然彼色苦。异色
无常。是名为异。义门虽殊。其体不别。色摄为一。是故
○七处九会义 第 419c 页
□成。成犹□也。然虽□别。义门恒异。得为多。若色目
之为坏。坏犹广也。拷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
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此乃大乘之渊[糸*园]。圆通
之妙门。(懔法师诸门广述。繁言故略之)藏法师乃为颂曰。

 一即具多名总相
 多即非一是别相
 多类自同成于总
 各体别异显于同
 一多缘起理妙成
 坏性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识
 以此方便会一乘


* ○数十钱喻义

三门分别。

第一释名者。数者数量也。以一名十等也。一者数名。
依一周圆类。以表十也。欲表无尽故。钱者财也。谓开
元宝等也。喻者比也。类也。况法相似。是喻义也。

第二出体者。以无障无碍缘起法界为体。

第三问答。

问欲显何义。以数钱喻耶。

答法藏师云。欲
表大缘起陀罗尼法故。义相师云。欲示缘起实相陀
罗尼法。元晓师云。诠普法义故。此中有二。一者异体。
二同体。就初中有二。一相入。二相即。所以有此二门
者。以诸缘起皆有二义故。一有力无力义。此望力用。
二有体无体义。望此自体。由初义故得相入。由后义
故得相即。初中自有全力。所以能摄他。他全无力故。
所以能入。他有力自无力。反上可知。不据自体。故非
相即。力用交彻。故成相入。又由二力二无力各不俱
故。无彼不相入。有力无力无力有力无二故。是故常
相入。二空有中。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他即自。何以
○七处九会义 第 420a 页
故。由他无性以自作故。二由自若空时他必是有。故
自即他。何以故。由自无性用他作故。(一云。若〔斗〕一缘。馀不成起。起不
成故缘义则坏。得此一缘。全一切成起。一起成故。缘义方立。是故一缘是能起。多缘及果俱是所起。是即多为
一成。多是无体。一能作多一是有体。然此义后更说也)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
无彼不相即。有无无有无二故。是故常相即。又以体
收用。无别用故。唯是相即。若不尔者。缘起不成。有自
性等过。见之可思。于中光明相入。此中有二门。一向
上去。二向下来。向上去中。亦有十门。一者一是本数。
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若无一即
十不成故。则一有全力故。摄于十也。仍十非一。辨馀
九门。亦如是。一一皆有十。准例可知。(义相师云。中门中。向上来。向下
去。即门中。向上去。向下来。前后言错。故不用也)向十数中。亦十门。一者十。何
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十中一。谓若无十。则一不成
故。则一无全力。归于十也。仍一非十矣。馀例然。如是
本末二门中。具足十门。馀一一钱中。准以思之。(此中数数
法者。一者十。二者十中九。乃至十者十中一)此约异门相望说耳。

问既言
一者。何得一中有十耶。

答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
即一切不成故。定知如是。此义云何。所言一者。非自
性一缘成故。是故。一中有十者。是缘成一。若不尔者。
自性无缘。不得名一也。是故。一切缘起。皆非自性。何
以故。随去一缘。即一切成。是故。一中则具多。方名缘
起一耳。

问若去一缘而不成者。此即无性。无自性者。
云何得成一多缘起。

答由只无性得成一多缘起。何
以故。由此缘起。是法界家实德故。普贤境界具德自
○七处九会义 第 420b 页
在无障碍故。华严云菩萨善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
众多。众多法中解一法。是故。当知一中十十中一。相
容无碍。仍不相是。一门中既具足十义。故知一门中
皆有无尽义。馀门亦如是。

问一门中。摄十尽不尽。


尽不尽。何以故。一中十故尽。十中一故不尽。四句护
过去。非显德等。准之可解耳。别别诸门中。准例如是。
缘起妙理。应如是知。(第一门竟)

初异体门中。第二即义者。此中有二门。一者向上去。
二者向下来。初门中有十门。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
乃至十者一即十。何以故。若无一。即无十故。由一有
体。馀皆空故。此一即是十矣。如是向上。乃至第十。皆
各如前。准可知耳。言向下者。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
故。缘成故。乃至十者十即一。何以故。若无十。即无一
故。由一无体是馀有故。是故。此十即是一矣。如是向
下。乃至第一。皆各如前。准可知耳。以此义故。当知一
一钱即是多钱耳。

问若一不即十者。有何过失。

答若
不即。有二失。一不成十钱过。何以故。若一不即十者。
多一亦不成十。何以故。一一皆非十故。今既得成十。
明知一即是十也。二一不成过。何以故。若一不即十。
十即不得成。由十不成故。一义亦不成。何以故。若无
十。是谁一故。今既得一。明知一即十。又若不相即。缘
起门中。空有二义。即不现前。便成大过。谓自性等。思
之可知。

问若一即十者。应当非是一。若十即一者。应
当非是十。

答只为一即是十故。是故。名为一。何以故。
○七处九会义 第 420c 页
所言一者。非是所谓一缘成无性一。为此一即多者。
是名一。若不尔者。不名一。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无缘
不成一也。十即一者。准前例取。勿妄执矣。应准知之。

问上一多义门。为一时俱圆耶。为前后不同耶。

答即
圆即前后。何以故。由此法性缘起。具足逆顺同体。不
违德用。自在无障碍故。皆得如是。

问如上所说去来
义。其相云何。

答自位不动。而恒去来。何以故。去来不
动。即一物故。但为生智显理故。说去来等义耳。若废
智。一切不可说。如上果分者。即其事也。

问若由智者。
即非先有。云何说言旧来如此。

答若废智。即不论缘
起。由约智故。即说旧来如此。何以故。不成即巳。成即
离始终故。智及与法。旧来成故。

问为由智耶。为法如
是耶。

答为由智耶。为法如是耶。何以故。同时具足故。
馀义准以思之。大段异体门说。

第二同体门中。亦有二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
一即多。多即一。初门中二。一者一中多。二者多中一。
初一中多者。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是本
数一中具十。何以故。由此二钱自体是一。复与二作
一故。即为二一。乃至与十作一故。一切即为十一。是
故。此一之中。即自具有十个一耳。仍一非十也。以未
是即门故。初一钱既尔。馀二三四巳上九门中。皆各
如是。准例可知耳。二者多中一。亦有十门。一者十。何
以故。缘成故。十中一。何以故。由此一与十作一故。即
彼初一。在十一之中。以离十一即无初一故。是故。此
○七处九会义 第 421a 页
一即十之中一也。仍十非一矣。馀下九八七乃至于
一。皆各如是。准例思之。

问此与前异体。何别耶。

答前
异体者。初一望后异门说也。二者即义中。一即十。十
即一。亦有二门。一者一即十。亦有十门。不同一者一。
何以故。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由此十即是初一故。
无别自体故。是故。此十即是一也。馀九门皆亦如是。
准之可知。二者十即一者。亦十门。不同一者十。何以
故。缘成故。十即一。何以故。以彼初一即是十故。更无
自一故。是故。初一即是十也。馀九门准例知之。

问此
同体中。一即十等者。为只摄此十耶。为摄无人尽耶。

答此并随智而成。须十即十。须无尽即无尽。如是增
减。随智取矣。即十如前释。言无尽者。一门中既有十。
然此十。复自迭相即入重重成无尽也。然此无尽重
重。皆悉摄在初门中也。

问但摄自一门中无尽重重。
皆悉亦摄馀异门无尽耶。

答或俱摄。或但摄自无尽。
何以故。若无自一门中无尽。馀一切门中无尽。皆悉
不成故。是故。初门同体。即摄同异二门中无尽无馀。
(乃至十重)穷其圆极法界。无不摄尽耳。或但摄自同体一
门中无尽。何以故。由馀异门如虚空故。不相知故。自
具足故。更无可摄。此但随智而取一。不差失也。如此
一门。既具足无穷令无尽。及相即相入等。成无尽者。
馀一一门中。皆悉如是。各无尽无尽成。宜准知之。此
且约现事钱中。况彼一乘缘起无尽陀罗尼法。非谓
其法只如此也。应可去情如理思之。如夜摩天宫精
○七处九会义 第 421b 页
进林菩萨偈云。

 譬如算数法
 增一至无量
 数法无体性
 智慧故差别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