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悬谈会玄记-元-普瑞音释¶

音释¶ 第 300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八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未知圆义等者问既云圆义岂有分齐既云分齐
岂得称圆答下说四门皆随其一门摄义无遗故各
立十门以显无尽乃至一尘何所不具故回向品云
得解义趣无尽藏善知诸法理趣分齐等。」

【钞谓前教摄中不别明摄等者通妨也妨云如前
藏摄先明藏后明摄其教摄中唯明教不别明摄
何故今疏云巳知此经总属圆教故此答也然唯
约彼五教摄于此经若约此经摄彼五教者则此
经总摄五教以能包含无量乘故故此疏云乃至
人天总无不包如前藏摄中疏云若约此摄彼乃
至声闻亦此经摄此能包含无量乘故。】

「疏然此教海等者教海之言二说有异若决择玄镜
等记即指上圆教也以上徵圆义此牒释圆义故若
寂照等则指此经为教海也谓此部经教所诠法门
如海宏广深玄故云包含无外若此指圆教者何以
钞释其义云即下四门之二等以四门是此经之分
齐故前文虽徵圆义亦徵此经之分齐故思之言横
收者约深广以分横竖也言五教者总相而言也。」

【钞初二句总标下一节钞文释九句法说之疏口
科分三。
音释¶ 第 300c 页


* 初二句总标深广(初二)
* 次五句别释深广(二)

* 初二句释深(二)

* 初标牒(色空)
* 二正释(二)

* 初一句具法喻明深(二)

* 初标具法喻(然言)
* 后别释法喻(二)

* 初喻说(二)

* 初第二门义(如海)
* 后第三门义(空微)
* 后法说(二)

* 初第二门义(总摄)
* 后第三门义(疏事)
* 后一句别约法明深(总用)
* 后三句释广(疏诸)
* 后二句双结深广(总无)

钞然上二句言含法喻者二字误书应是一字言
含法喻者此段大意虽是法说然于此句言含法
喻也以前标中言教海故。
▲钞如海等者此喻诸
说不同若决择及寂照记连天一色者色即海色
空即天空下海上天相连一色一际难分取疏中
空色二字喻第二门摄归真实若集玄记色即天
色空即海空相连一色为喻可知若会解记双取
上二色则双取天色海色谓海中所现天之青色
与天上青色上下相映混同一色非唯约海色亦
非唯取天色而空字亦双取海中空净与天色空
净同一虚明故云一色也非正目海空亦非但约
天空等为喻同前。
▲钞空彻海底者喻理不碍事
海映空天者喻事不碍理即疏中全取一句喻第
三门理事无碍。
▲钞德用重重下问上巳标二句
释深今又标即唯明深岂非重耶答此拣别前句
故言唯也乃有二意一前句兼喻显之此深唯就
音释¶ 第 301a 页
法说二前深兼通同教此唯就别教也通德相业
用二种十玄等故问下语深一乘中立四门何故
释深但说后三门不言所依体事耶答理实圆教
事法界亦极深玄但于常情深义不显故略不言
又初门是法后三是义义依法立明法不离义故
略不言故玄镜云法界之相要唯有三而总具四
种其事法界历别难陈一一事皆可成观故略不
明总为三观所依体事随一一事皆为三观之所
依止(此释法界观意巳兼纵夺之义)
▲钞释上广也等者即此一
部经中全收五教之义问本以义分教不约部帙
而判今此经既有五教之义合分为五教中摄何
故只在圆教中收答以此经所说五教义与馀经
中五教义为本而皆混融无碍故总属圆教言如
二地下指经说处经说十善戒法人天心受持名
人天乘戒声闻缘觉菩萨如来准上言之但是一
戒随心成五今唯取人天也等字等取初地明施
复显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是欲天乘三
地八禅是色无色天乘明其最劣故疏云乃至人
天总无不包问人乘天乘五教何收若小乘中摄
既言全收五教何有人天教耶如其不摄五教何
能摄法尽耶答下宗趣中疏钞说立教必须断證
阶位等殊位等无多故但有五人天乘既无断證
等义故不别立为教以是渐入小乘方便从在小
乘中收今以世出世法异故于五教外特云乃至
音释¶ 第 301b 页
人天等也思之。】

「疏其犹下正喻广义然是即深之广故异百川也。

疏前之四教不摄于圆圆必摄四教问上云教海即
指此经今法合中何故合于圆耶答虽举圆教亦目
此经以此经总属圆教故。」

【钞以四教合于百川者问前法说中此经如海全
收五教之义为广则应五教之义合于百川此经
合于大海云何不尔答若然则但能显如前所说
一义今更彰异义故别合之意明此经所诠五教
义中有能同前四教义如海内百川之味所同前
四教义如海外百川圆教体无不备义无不周故
如大海。
▲钞虽有戒善等者但戒善名同而一一
戒具德无尽称法戒故如持一不杀戒杀等一切
恶俱能防慈悲等万善咸发以事事无碍故称十
玄无碍观心行起解绝之时何恶不防何善不发
以一防一切防一发一切发等言以彼不能事事
无碍故者终教唯说理事无碍顿教唯明言思斯
绝之理故彼但不得事事无碍尚不同之况小乘
不得始教之二空始教不得终顿之事理无碍等
耶言其犹下江喻顿河喻终沟喻小洫喻始沟洫
者论语包氏注云深广四尺曰沟深广八尺曰洫。

钞约其所通等者通者同也能同同彼所同故又
复互通方是能同所同不尔即不名通因缘即十
二因缘十如谓一遍行真如(遍谓周遍行谓有为色心等为初地菩萨
音释¶ 第 301c 页
达一切法无我證得二空真如此所證真如遍一切行无有一法不是真如者)二最胜真
(二地菩萨无漏智以离破戒垢染性遮二戒最胜功德皆悉具足故)三胜流真如
(由證此真如故便能流出殊胜教法也)四无摄受真如(若四地巳前有我执故即
有系属摄受若至四地断彼我执所證真如非彼所依故)五类无别真如(若四地中
未證此真如未得无相观见生死涅槃自他情类皆有别异至五地内后得智中巳得无相观观生死涅
槃等类而无差别所證真如从此彰名)
六无染净真如(依辨中边论菩萨因證此
真如于诸法上得无染净所證真如从此彰名若唯识论即当体彰名真如随障不染随智不净如玉性
洁泥不能染)
七法无别真如(依唯识说法即能诠教法无别即所诠真如真如不
随能诠教法而有差别故若辨中边论菩萨證此真如巳得妙无相道能达诸教法体差别故立名也)
八不增不减真如(如诸圣人断诸染法时真如亦不减又诸人修诸净法时真如
亦不增)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智即能依真如即所依能依之智證此所依真
如巳便于四无碍解而得自在故为名也)
十业自在真如(业即菩萨事业谓神通陀
罗尼及三摩地并身等三业谓此菩萨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之事皆悉无滞名谓自在也)如次
配于欢喜地等十地證得。

钞如海有百川之水水义同也者谓海中百川之
水与海外百川之水水义同也海中所以有百川
水者由百川朝宗于海故也问此但收自圆教中
能同前四教义既不收所同何名全收答教义说
圆教具四教以摄方便故意以圆教中有同前四
教义欲引摄前四教根方便令入圆故根既入圆
教亦入圆如百川恒入于海依于本法恒流出前
四教末法渐化彼根如海恒流出百川恒出恒纳
何有一滴非海水耶则无有一法而不收也故教
迹钞云如海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不得水
音释¶ 第 302a 页
则皆海水是知无有一法而不具德圆妙若不收
所同何以须言水义同也此言成无用故若择决
记唯收能同此释难依言无其所病下有本云局
字亦通无小乘唯證人空理唯行自利行之局病
无始教化五性之根说三乘法之局病无终教唯
明事理无碍不说德相业用该彻五收之局病无
顿教唯明绝待真理之局病如海外之百川不同
咸味不具十德等可知。】

「疏语广名无量乘者无量乘有二义一约一切法门
但有运载义者皆得称乘故云无量乘二约事事无
碍一即无量等故云无量乘经云或有国土说一乘
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量乘今约初义此广
义中从一至无量皆具故若语深玄唯显一乘也问
教与乘何别答一由名义不同二则言教必是能诠
言乘乃是所诠但非所诠别义耳。

疏一乘有二等者然别教名义诸说义同同教名义
总有四说一若教章中谓同教一乘者要一乘三乘
和合不异若唯三名三乘教唯一乘即别教具三一
名同教也(此约三一具故名同)二若前总相会通分四教中第
三名同教一乘者要终顿二教同泯二故名同教一
乘也(此约终顿一教泯二是同非只合终顿为同也正约终顿同无二乘故云同教一乘也)
此中同教要圆教与终顿二教义类相似故云同也
(此中圆觉同彼终顿故云同教不约终顿亦名同教若云终顿二教名同教者彼有其所病不能同此圆教以
此同中必有别义故若约终顿二教自相同者渐顿有异安得是同若约泯一是同自非今义亦不是合终顿
音释¶ 第 302b 页
为同但约同泯二故同也所以辨此义决择集玄所同二教亦得称同教一乘是则江水应同海水现是江水
不咸岂有同义故知海有江水可得称同江无海水不得同也法中可知又知终顿二乘合为同教顿渐自殊
将何合耶此义甚显宜得悉之)四此中全拣前四不摄于圆约别义
说若此中全收圆必摄四约同教义说故行愿钞作
此指也此约圆教收前四教同成一教故云同也故
下钞亦云若同诸乘约融通说乃至以圆教如海包
含无不具故(此义亦同教章所诠差别中收前四教为同教也若以前四并是三乘亦是初
义以初义具三乘一乘故少异全收以全收必约如海具百川说收少异三一故以法华为同教也然大旨是
同故云少异)然上四义收摄同教体势略尽有同此类以
义收之则无所滥涉矣又馀三义诸祖共有同顿同
实清凉新加唯约一乘深义说也又泯二是同目法
华等馀三皆华严义也。」

【钞谓终顿二教虽说下若一性一相无二无三此
通二教(一性即因同一相即果同)若理事无碍唯是终教言思
斯绝唯是顿教此中虽举所同意取能同为同教
一乘也。】

「疏以别该同皆圆教摄者以华严皆是不共之旨于
中约义类虽同终顿而能同之教常自具德也问既
于一圆教分同别者应成三教耶答而同别但教拣
收二门尔由别教故迥异馀宗由同教故普收一切
自在也(此约一乘深义且收终顿尔普收如前)。」

【钞如事理无碍必有事事无碍者乃有一类一者
圆教中理事无碍必有事事无碍如海内之江河
必有海故二者实教中事理无碍无事事无碍如
音释¶ 第 302c 页
海外之江河无有海故今当初类不尔岂事理无
碍深于事事无碍且如事即理门即是事事无碍
者是诸法相即自在门也以十对体事中有理事
一对故此即相即故成事事无碍也问何故贞元
疏云若理事一对明无碍即事理无碍馀九对明
无碍岂事事无碍耶答且依显相一义说故不尔
相即玄门岂阙理事一对耶问能同终教义可尔
能同顿教义如何答且如顿教中理体绝安立如
性双遣与终教无性理不相碍亦名事事无碍乃
至顿理与馀四教理皆有无碍义以五理各别名
事故下云理广狭等文理昭然复何疑也。】

「疏今显别教下问今显别教一乘应唯周遍含容那
得四门皆别教耶答有二义一者今云显别教一乘
有四门者初门为十玄体故次欲得前十对体事皆
为十玄体者须摄归真实既皆归实方于实体显无
碍用故得第四门正显十玄此则前三门显别教一
乘之由第四一门正显别教一乘故今标云今显别
教一乘也二者言别必该于同令同皆别如海中论
百川皆具咸味也故结云各有十门以显无尽。

疏教即能诠即五教等者问此名义理分齐何故能
诠教在所诠中收答为门别故亦犹百法论论是能
诠一百法是所诠其百法中声名句文亦是所诠中
收彼既得尔此何不然问当教可尔何言五教岂此
一经尽诠一代时教答如前声名句文岂只局当论
音释¶ 第 303a 页
则一切声名句文皆在中收若尔百法论所诠声名
句文则宽不拣何等声等故此唯局五教故自馀世
俗声等应非此经所诠此乃收法不尽答彼设通一
切但是从种生始教声等今言五教尚约显处言之
实则无所不收故出现品云一切众生种种语言皆
悉不离如来法轮等况十重教体无所不该故下疏
云未有一法而非教体若尔既皆是教何有所诠义
耶答此宗以教彻源则无法非教由义深玄则前教
皆义今又以经为门则前教义等皆名所诠于十对
中若通达教之一字何所不具耶是谓一言无不略
周殊说更无异盈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也问若
此尽理何待于馀答若碍于馀何名尽理若一向离
此傍求何名称性法门。

▲言理即生空等者问五教
之理何故皆名体事答约差别义则无法非事故贞
元疏云虽通于理取差别义又玄镜云事法名界界
即分义无尽差别之分齐故问真理平等何名差别
答平等必对差别平等亦差别问顿教之理绝待岂
名差别答绝待亦对于对待何非差别故出现品钞
云相待绝待尚是相待等是则以差别为门无法非
差别。」

【钞十对法等者即前一乘三乘别一性五性别等。

▲钞具五教理下若总相说但是五种理不收馀
法若尽理明且终顿教中理何有一法不是如耶
圆教理总融诸法无有障碍何有不收之法但是
音释¶ 第 303b 页
以理为门亦不滥馀法。
▲钞事即色心等者亦从
显说但是有为之法细论如心有五教所明之心
等身亦十身在内六道四圣等(声闻缘觉菩萨如来)则何所
不摄也下八对例准可解。

钞他心等十智者离世间品明智章中引华严孔
目第四云小乘十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法智比
智等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前四智四谛知欲法
名法智知色无色法名比智知一切法名等智即
有漏智也知他心法名他心智知烦恼尽名尽智
知烦恼不生名无生智问何故前藏教中说十一
智此但明十智耶答彼说六度菩萨成佛亦有第
十一智如实智观中道谛今以六度菩萨成佛属
始教收故但言十智。
▲钞五教修行不同者小乘
四谛之行始教六度万行终教亦然然皆理事无
碍顿教无行为行圆教一行一切行言得位差别
者小乘资加等五位始教亦然终教以三贤十圣
等六位为位顿教无位为位圆教一位一切位。

钞如七方便下小教因果也七方便者一五停心
观(如天台立教中巳明)二别相念观(涅槃疏云一观身色蕴不净二观受蕴是苦三
观识蕴无常四观想行二蕴为无我此四次第者初于身处贪次忻乐受次由心不调后由未断惑法中
摄惑故次第如是又于想行计我强于色计净强于心计常强于受计乐强故名别想念观如天台止观
等广说)三总相念处观(涅槃疏云总就五蕴或十二因缘为四一不净二苦三无
常四无我法华玄义云前别想念慧别破四倒今深细观慧总破四倒或境总观总境别观总境总观别
或总二三四五蕴皆名总相观巳上皆外凡位)
四暖(以别相念观故能发似解观苦谛无常苦
音释¶ 第 303c 页
空无我集谛集因生缘灭谛灭净妙离道谛道如行出得佛法气分如钻火烟起以慧钻境发相似解也)
五顶(十六行相观成满如登山顶观瞩一方悉皆明了故名为顶)六忍(于四谛中堪忍乐欲
下中一忍皆名忍位)七世第一(缘欲界苦谛一行相唯一刹那即是上忍于凡夫所得善根中
最胜名世第一巳上内凡如俱舍二十三法华玄义第四说)等言等取四向俱
为因也须陀洹此云预流初预入圣人之流类故
等字等后三果言等觉巳下为因妙觉为果者始
终二教因果也二教皆以等觉巳下为因妙觉为
果然有少异始教以圆明四智无漏五蕴为妙觉
果终教则以始本不二相尽理现体相二大不一
不异为妙觉果因则大同等字等取顿圆二教因
果也顿以非因为因寂照现前无果为果圆以彻
果六位为因该因十身为果。
▲钞依即国土下若
随五教说者小乘以变化土为依丈六佛及三乘
六道身等为正始教以变化受用法性土为依以
自他受用佛及众生等为正终教通前三土及方
便有馀土为依佛生等身为正顿教无依为依非
正为正圆教以依正无碍为依为正如前可知。

钞体则法报下亦总相说也若别明五教者小教
以五分法身丈六报身为体随形六道为用始教
以凝然法身四智报身为体十三类相分身为用
终教以体大法身相大报身为体以用大十类相
分身为用顿教以非体为体绝用为用圆教则全
体全用。
▲钞人即觉者下亦总相说也小教四圣
六道为人四谛理智等为法始终二教人即生佛
音释¶ 第 304a 页
法即百法及九相染法三大净法顿教以无人为
人非法为法圆教则全人全法也。

钞九逆则婆须密下唯约圆教说也小乘以六群
比丘为逆(二人善解阴阳算数论说法义而性多欲难陀跋难陀是二人善于音乐种种
戏笑说法论议而性多瞋马师满宿是也二人深通射道善解毗昙而性多痴迦留陀夷藏陀是也)
十大声闻等为顺始终二教皆以大尼犍子为逆
(尼犍此云离系是外道露形不耻名为无惭本师称离系是彼之子故名子也)诸菩萨等
为顺顿教则非逆非顺圆教如文言婆须者具云
婆须密多女此云世友亦云天友随世人天方便
化故即善财第二十六善友也言无厌者即无厌
足王也如幻方便化无所著故无疲厌心即第十
七善友也等字等取第十善友胜热婆罗门等也
或等取馀四教之逆也言观音正趣者即二十八
二十九二善友也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正法适趣
众生故以智正趣真如相故等字等取文殊普贤
弥勒等也或等馀四故顺者如上可知。

钞十应即赴感下亦总相说应谓圣人六通赴缘
摄利难思等感谓根熟善芽生长等若随五教辨
差别者小教化身佛菩萨为应声闻缘觉人天等
为感始教以真佛悲愿起报化身等为应三贤十
圣等为感终教亦以如来大定智悲起报化身等
为应亦以贤圣等为感顿教非应非感圆教以十
身诸善知识为应最上利根圆器为感。
▲钞各随
五教以辨差别者由上别约五教唯释前三对从
音释¶ 第 304b 页
行位巳下钞文略之具如上指。

钞又此十对初一为总下是分总略也言即性及
相无法不摄者问性相与理事何别答通玄记云
性相则竖而狭理事乃横而宽理具四义谓体性
空寂所依曰体不易曰性无相曰空离念曰寂事
者万差之总名该罗一切故横而宽也性相狭者
但依正中且取一人五蕴乃至毛孔分齐曰相无
性为性斯乃竖而狭也义门虽异今就体同故云
即也言若依后后下复重释也言如是相望下似
有展转开义不必全尔下遮妨也恐有妨云既有
如是之义疏中何不作此释耶故此遮也谓只有
初一为总后后渐略之异故。

钞以为十玄所依体事者且约显处而说既彰其
无碍中依理事一对明无碍亦兼与理事无碍为
所依亦与摄归真实为所依依此方显彼故故玄
镜云总为三观所依体事又随一一事皆为三观
之所依止是知初一门是法后三门是义也。
▲钞
如下胜音莲华处说者即下现相品经云尔时佛
前有大莲华忽然出现其华具有十种庄严一切
莲华所不能及乃至此华生巳一念之间于如来
白毫相中有菩萨摩诃萨名一切法胜音菩萨与
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众俱时出现胜音菩萨坐莲
华台诸菩萨众坐莲华须等疏云通表所诠佛华
严故别表华藏佛所净故故于佛前出此莲华既
音释¶ 第 304c 页
通表华严亦具同时等十玄及教义十对言故下
但约等者即十玄初云如下文中一莲华叶或一
微尘则具教等十对也。

钞杜顺和尚法界观中者观钞云自晋至唐将四
百年此经未兴以理出常情言惊凡听初心成佛
举众咸疑善财一生但谓权设和尚即文殊化身
叹曰大哉法界之经特设观门以为开示清凉造
玄镜解释等言一真空绝相观者玄镜云非断灭
空非离色空即有明空亦无空相故名真空最后
结云总成真空绝相观也。
▲钞前二各四故为十
门者前二各四为八加第三第四故为十门钞一
色不即空下拣断空之情也言断空者虚豁断灭
也此有二种一谓离色明空空在色外如墙处不
空墙外是空二谓灭色明空如穿井除土出空须
要灭色此二皆为断空也今正以下真空之法拣
之故中论云先有而后无是即为断灭然外道二
乘皆有断灭外道断灭归于太空二乘断灭归于
涅槃灰身灭智橃丧无馀若谓入灭同于太虚合
同外道故楞伽云若心体灭不异外道断见戏论
今意谓诸经中言色即是空者不是即于此断空
也以即真空故谓即于心体离念之真空也何者
谓诸色法本从真心所现故推之一一无体理合
还归真心之空不归断空以本非断空所现故也。

▲钞二色不即空下拣实色之情也言实色者约
音释¶ 第 305a 页
妄情计为确然实有自体故也不以形显而非假
实约情计于形显俱为实故今以下句青黄无体
幻色之法拣上句青黄实色之情谓诸经言色即
空者此色是真心所现虚幻之色非谓定有实色
可说空也(以情计者闻色空不知性空使执色相以为真空故须拣之也)由是真
心所现无体之色故下句云即是真空。
▲钞三色
不即空下双拣以逆次拣也上句拣实色下句拣
断空言空中无色等者真空中无实色可即故云
色不即空(拣实色也)以会色无体归于真空故云以即
空故(拣断空也)
▲钞上三以法拣情者广钞云法是所
执之境情是能执之心由见有境故执计之但拣
诸境本无了悟法空自无情执故云以法拣情今
解法是能拣情是所拣如以真空拣断空幻色拣
实色等以能拣之真法拣去妄计之情执故云以
法拣情也。
▲钞四色即是空下直显理也下句出
其所以依他无性即圆成故。
▲钞如色既然万法
皆尔者例结诸法也玄镜云上之四门但明色空
色即法相之首五蕴之初故诸经论凡说一义皆
先约色如大般若等从色巳上种智巳还八十馀
科皆将色例若略收法不出十对体事无不即空
皆须以法拣情显即事归理也。
▲钞但翻云等者
玄镜云但文势相翻义则大同一空不即色下拣
断空也以断空不即幻色真空方即幻色故。
▲钞
二空不即色下拣实色也以真空不即实色真空
音释¶ 第 305b 页
必不异幻色故。
▲钞三空不即色下双拣也以真
空是幻色所依非与实色为所依故云空不即色
此句拣实色也以真空之理必与能依幻色为其
所依故云以即色故此句拣断空也如镜中之明
无实影像拣实而能现影拣断思之可了问前云
空中无色可即空若翻彼应云色中无空可即色
今何不尔答空中无色有理(真空绝相故如水中现火相时水中必无
火故)有文(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也)色中无空文理俱绝
(未曾见有此经文故真体遍法界未曾于一法中无真空故)故但约能所依持
而拣之也。
▲钞上三拣情者如前可知。
▲钞四空
即是色下直显解(上会色归空故云显理今明空即色只云显解)此下应
结例云如空色既尔一切法亦然钞文略也。

钞第三空色无碍观下即般若云色不异空空不
异色言色举体是真空者标无碍所以也色不尽
下出无碍之相以色不碍空故色不尽也即是色
之空故而现空也言空举体不异色故者亦标无
碍所以也空即是色下出无碍之相以空不碍色
故空即色也而是尽色之空故空不隐也此中虽
有色空二字本意唯归于空以色是虚名虚相无
纤毫之体故修此观者意在于此故文中举色为
首云空现举空为首不言色现还云空不隐也故
虽有空色无碍但名真空观也言不尽者准观文
是色尽圭峰注云有本云不尽于理亦通。
▲钞第
四泯绝下大意但拂迹显圆若别消文者谓此真
音释¶ 第 305c 页
空者总标也不可言即色不即色者逆次拂前第
二观也不可言即色者正拂第四句不可言不即
色者拂前三句也以空非空故无可言即色不即
色也又理本绝言故约观心则心真真极故言即
空不即空者以上不可言三字贯之拂前初观也
不可言即空正拂第四句不可言不即空亦拂前
三句亦由色非色故无可言即空不即空等也言
一切法皆不可者拂上二重结例也非独色空万
化皆然言不可亦不可者又拂上不可之迹上二
字所拂下三字能拂亦无四句可绝之义当情故
言此语亦不受者重拂上亦不可也能拂却为所
拂此语者指上亦不可之语也言迥绝无寄者二
边既离中道不存心境两亡亡绝无寄般若现前
非言解之能到也言语道断故言不及心行处灭
故解不及也以生心下释成也可知。
▲钞以前八
门下总结四门言拣情显理者通玄记云虽言显
理不及显解辨心观故言解终趣行者通玄记云
行是无分别正行然则解亦般若之行且约初二
句观空未知有照有即违空初习未圆但名见解
至第三句空有齐照方明趣无分别之解言正成
行体者即正念圆成无寄对故然云前八门并前
总标中亦云四句十门皆句大门小今云第四门
亦应门句互通门大句小等。

钞所以疏中不广引下释妨也妨云彼既如向广
音释¶ 第 306a 页
明何故疏不引之答有二意一恐滥故不引以于
疏第三空色无碍恐滥彼大门第二事理无碍观
故问彼祖师所以立者彼所以下答也问准此疏
应但云泯绝无寄何言真空绝相耶今但取一门
下答也意云真空绝相亦即是泯绝无寄也二又
欲下为成四法界故不引可知。】

「疏然十对皆悉无碍等者此究竟实义今依排次且
约事理以显无碍亦无法不摄故然前色空观中亦
则事理无碍而不得此名者有四义故一虽有色名
事为成空理色空无碍为真空故二理但明空未显
真如之妙有故三泯绝无寄亡事理故四不广显无
碍之相无为而为无相而相诸事法与理炳现无碍
双融相故以上四义故不得名理事无碍至此独受
其名。」

【钞三行位无碍者应云三境智无碍四行位无碍
恐传写误尔言是所诠法之中总故者即性及相
无法不摄故又诸教多明理事无碍今经亦多明
理事无碍为能同故又此并馀三为成四法界故。

钞后会前义等者以能同同所同引劣根入胜故
会所同入能同究竟归处故又明前所同十种之
义依此总门义别分之今会前十种别义入事理
无碍之总门故故此中重会也言或一门中会一
义者即事能显理门中会三性相即以理夺事门
中会生佛不增减等或二门同会一义者如初二
音释¶ 第 306b 页
门同会一性义兼一乘义以乘性相成合为一义
或一门会多义者如依理成事门中会具分唯识
直如随缘等故云至文当知。

钞谓理不可分下性空真理一相无相故不可分
即无分限事随缘别下随诸缘成分位差别而不
相离下释成所以今明下正明遍义故经云法性
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馀
等。

钞若不全遍下反显非如浮云遍空随方可分言
事不全摄下以所遍望能遍反显如遍一纤尘既
然诸尘等事亦尔。

钞还如理故者谓前门理既遍事此门事还如理
若不全同下反显极成之义法本真故至理应然
故彼此共许故言超情难见者以道理深故然难
字准观文中是离字圭峰注云有本云难见似明
容有可见之分然不及离字何者下徵释难见所
以今明下示正理若约事望理以非异即非一故
事全同理而不坏有分以非一即非异故虽不怀
有分而得全同真理约理望事反上可知二义同
时故得相遍言如海之波下借喻通玄以海喻理
以波喻事海虽宽广犹存边量岂能全喻法耶而
但以海喻理位喻宽广故波指事位喻差别故非
全喻法但令识达者因小见大亡言领旨以海对
一波一波对海喻理对一事一事对理明大小无
音释¶ 第 306c 页
碍文但举喻略无法合若对说者一波何以全遍
大海以同海故一尘何以全遍于理以事同理故
事遍于理门也大海何以全在一波以海无二故
一理何以全在于事以理无二故理遍于事门也
大海何以全在一波亦全在诸波同一海故一理
何以全在一尘亦全在诸尘同一理故即前段正
遍此时不妨遍馀等。

钞五性约事等者五性但依有情无漏种子有无
不同分为五类即事中别义理即乏尔总明说为
一佛性今理遍下释相一性从缘新熏为五此五
岂有实性复令此五归于一性故云互该彻也有
本手字应是互字。】

「疏故出现品等者疏钞云同一性故故得现成既无
二性佛證一性而得成佛故生随一性皆成佛矣又
妄性本虚生元是佛生自有妄见生非佛佛了妄虚
生何非佛又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若有可得令得成
佛證性叵得佛非始成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
佛何异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以一性故一成一
切成亦不为当果之因性是果故明即此同中必有
别义。」

【钞故證事理无碍等者佛依一性故得成佛今由
一切众生随能遍理俱在佛中理无二实故一切
皆成皆由理遍于事也。

钞谓理无二实等者佛既證理至果云实由理体
音释¶ 第 307a 页
遍该多事故说一切皆成故云理无二实而皆成
也理如虚空下约绝相义故无成。

钞文云佛子下疏云体离亏盈虚空无生故(问楞严云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何云虚空无生耶答一唯识云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
等相数习立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准此则随世俗故言生也)
体无增减菩提无相成不宁殊无相无非相离二
边故成遣之又遣之无一下不堕诸数故欲成下
但随智说成与不成下唯成则坏以有成定坏故
唯不成无以仰求既不为二边所缚故云自在无
碍。】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八


* 音释



(古侯切广深各四尺曰沟)


(呼域切广八尺曰洫)


(音活空也)


(补达切治也)


(口角切坚固也)


(音互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