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释¶ 第 293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七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钞次文即云下彼疏云良以名依相立但是遍计
所缘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名相
双遣言说之极下约名释疑疑云若假立名何故
不立馀名而立真如名耶释云真如者言说之极
此后更无有名故摄论谓真如为究竟名故云言
说之极立此极名为遣于名如以声止声若无此
名无以遣名若存此名亦不成遣名如能止之声
不歇何名能止耶故云因言遣言言此真如体下
回向钞云今谓此即非安立真如若安立说遣妄
曰真显理为如同唯识意今正拂此二无法非真
何妄可遣则真非真矣无法不如何理可显故如
非如矣此则无遣无立为非安立真如也唯就遮
诠顿彰真理此上明一切法界分义名界皆即真
如故云唯是绝言今结云皆是绝言者皆字(疏中是唯
音释¶ 第 293c 页
字也)即前疏中一切法界字此约义结也。
钞界皆性义以一切法性皆离言者此更不待遣
之方始绝言以一切法本性离言故又前但总云
一切法此别开四法界名无得物下事法界绝言
也如色心等名无得彼物体之功能色心等物无
当在名言下为所召实(下钞云如人虽闻名竟不识面召火不烧口说食不
饱等)故事法界本性绝言理本无言故理法界绝言
也事理交彻下理事无碍法界绝言也理既彻事
何言理耶事既彻理何名事耶故知理事圆融本
性绝言事事相即下事事无碍法界绝言也一既
即多不可名一多既即一不可名多故知事事无
碍本性绝言问此事事无碍既是圆教所诠法门
何为顿中说之答教义云于三乘中(始终顿三教为三乘以此
智为三乘人所得故意明未为不共但同教意也)亦有说因陀罗微细等
而主伴不具等此一乘乘于
三乘引摄成根欲性令入别教一乘故今此但取
绝言之义不明自馀深玄也言名名不尽等者重
释前三法界绝言以第四法界不思议义显不更
重释也言名名不尽者且如一色或名所缘所造
所变所生所乐所厌所依所招所迷所悟若别对
漏无漏心心所或名所受所想等随意立名名不
可尽若以一名目之为是馀应悉非故事法界离
名言也馀二可知。
钞谓迷真如下由迷妄之心迷如如性以成能诠
音释¶ 第 294a 页
名所诠相此谓所缘妄境即前迷心名为妄想还
缘此妄境觉智悟名相无体本即如如此为真境
即翻前妄想便称正智则无名相之妄境及其妄
想唯如境智心智心因如境方立则智体亦空如
境假智心方明本来寂灭相待无性故名空矣问
疏云五法三自性俱空今钞何不释三自性空义
耶答由义异故疏别言之以体同五法故钞更不
释也言三自性者即遍计等三性也即三无性义
故云俱空即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
性性也今言体同五法者四卷楞伽第四云名相
是妄想自性妄想生心心法名缘起自性正智如
如不可坏名成自性又前三性相即中引密严经
云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
一义即圆成实也前楞伽意名义相属为遍计今
密严意约所遍计为依他也皆开之则成五法如
前巳明合之名为三性如今所用五法既空三性
何有。
钞况八识约事等者举胜况劣也如智二法是理
尚乃空寂况八识之事耶问前云亦无八识差别
之相今何重遣耶答以八识是自性唯识学法之
者其相难忘故重遣拂既许四缘辨生为何缘生
若一一能生何故唯生一法若各不能生果云何
有若和合能生当知无性故广百论云如人执灯
入暗求暗性相世俗诸法众缘所成不任思求求
音释¶ 第 294b 页
即散灭相应所变分位等法准此知之。
▲钞因有
我法下谓因有妄执人我法教说二种无我我是
当情显现于理推之尚不可得无我但是空诠岂
可得耶此中五法与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皆楞伽
密严等文问何不说馀法而说五法等答楞伽云
五法乃至二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令皆遣拂
也。
钞以心传心下即达么祖师之言但以契之义名
为传玄出文外云不在文字也此因可和尚咨问
此法何有文字教典习学达么答云我法以心传
心不立文字故也。
▲钞成上诃教者教说本令理
达而因闻教乃著言生解故诃执教也。
▲钞法虽
无量不出色心者如五蕴摄百法一蕴是色四蕴
是心也。
▲钞凡是有相下金刚经意也泯心下以
相待意明是心皆泯心境两二下双拂言心无心
相者即二祖求安心达么曰将心来与汝安于是
推求竟不可得曰心无心相曰即是安心也故说
生心下合归疏文言生心下覆疏上义非但生于
不出离心唯正念之馀故云馀心也纵生下拂其
细念有所得故。
▲钞故下经云下须弥偈赞品文
也疏钞云一事无生缘生之相即无生故二圆成
无生实本不生故遍计亦无生既本无生故亦无
灭诸法如即是佛如无生灭佛体本当观称于如
则佛常现如自性不生解法契之名为如法心如
音释¶ 第 294c 页
其法不生则了了常知而无分别了解行相非谓
空秪解于不生之义耳。
钞为迷众生乃至无佛无众生明疏中无佛义也
执佛言无佛下明疏中无不佛义也又只詺下别
是一义显无不佛前显遣无若执无佛即有少法
可得故云无不佛乃以无不佛为能遣非取无不
佛也今云无佛为真佛即詺上无佛便为真佛故
云无不佛也。
▲钞性空即是佛下證后义也亦须
弥偈赞品文疏云心冥性佛故止绝思求故造心
皆妄绝念方真念本无自斯绝亦灭。
钞若有生心下明疏中无生佛尚不有下明疏无
不生亦有二义初执无生为是故以无不生遣之
又一切法下二约表义法既不生则般若真生故
云无不生也言生与不生反覆相遣者以般若真
生遣一向无生以法无生遣妄心生言反覆相成
者以般若真生显法无生以法无生显般若真生
故。
▲钞唯亡言下乃什公悟玄叙文也具云夫玄
道不可以设功得圣智不可以有心知真谛不可
存我会至功不可以营事为唯亡言者可与道合
虽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合焉虽云圣同不
求于同同者同焉于无心于合即无合无散不求
于同即无同无异超非于百非之外非所不能非
焉忘是于万是之内是所不能是焉非所不能非
则无非矣是所不能是则无是矣无异无同故怨
音释¶ 第 295a 页
亲无二无是无非故毁誉常一夫然则几于道矣
问明钞释云亡言者舍筌蹄也道者虚通玄道虽
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合焉虚怀者离取著也理
拣于事冥心者不巳见也真拣于俗遣智者泯能
證也圣拣于凡虽云同圣不求于同同者同焉怨
亲无二毁誉常一夫然则几于道道理真圣大同
小异然上三即法后一约人又禅经序云遇非其
人则幽关莫辟得意亡言则中途授与故云唯亡
言者可与合道等。
钞然净名第二等者彼疏问云亦有馀数云何独
说不二答夫众患者有待攸生故总云二兜率偈
赞疏云乃至百千亦名为二以皆相待故今乃以
不不之此法可轨所由称门悟达云入维摩问众
菩萨曰云何入不二法门法自在菩萨曰生灭为
二法本不生今则不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
二法门如是三十二菩萨所说不二之理大同皆
说巳竟俱问文殊文殊下答也彼疏钞云明真体
离言故不可说无物晓示故不可识是以离诸问
答言默然下一显语默平等二恐执言是而默非
故叹曰善哉下肇公云默领者文殊其人也为众
待言所以称善生公云言迹尽于无言故叹其为
真也。
钞然此经意下直就所显宗同前后共显不二中
道玄旨言若辩优劣者明迹有浅深一诸菩萨以
音释¶ 第 295b 页
言显实相法二文殊言既能遣言斯之为言言之
至也三维摩无言显理肇公曰有言于无言
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默然四文殊以言印可彼
默故又明能赞之言即所赞无言以称无言为善
岂自言存耶乃是言皆无非要一向离言恒默也
若欲合者下除三十二菩萨故言但为一义者明
异迹同归故初文殊以言显无言令因言契实次
净名以无言印文殊所显无言后文殊以赞言印
可净名所印无言初一所显后二所印岂有异耶
斯则圣人悲深接物善巧但可萧然无寄理自玄
会言后二大士下净名可尔文殊虽言犹如打静
止声声既止巳静岂打之故虽言亦名无言本不
在此言故言若无诸菩萨下反显相成若无以言
遣二空有绝言深理何由以显此亦三十二菩萨
于理之要故不除之故东坡有赞略云我观三十
二菩萨各以意谈不二门而维摩诘寂无言三十
二义一时堕我观此义亦不堕维摩初不离是说
譬如油蜡所成烛不以火照终不明忽见默然无
语处三十二说皆光焰正同此义也言言与无言
双亡者以相待故皆无自立本来平等故云皆真
入不二故言虽三节者从最初三重说故除后文
殊赞也文虽三节至理唯一今取最后净名默住
为顿教义理极显故。】
「疏五圆教唯是无尽法界此句总标次二句略出因
音释¶ 第 295c 页
由初句约性后句约缘即法性融通门缘起相由门
意也相即下略提宗法即十玄门五门可以意得十
十下总结馀义义分下指广可知。」
【钞十十法门下总指经文十数十身乃至十通即
经所明十也十种玄门下即疏所立十也以顺教
理表义无尽圆而复妙彰异馀宗显别教故言多
皆十句者不必定尔故云多也但取表故一一更
以六相圆融诠说至此方显圆教问法相宗中说
以昔诸师立教皆无圣言可凭故不依之深密三
时文明理正今判为五教依何圣典若无教可凭
还似昔人如其有教何者是耶答向来一一引教
證成何以言无问散说之教可有总依一典是何
答彼立唯识一宗尚引六本大乘经十一部大乘
论况今判一代圣言岂一经一论而能尽又彼亦
立顿渐二教复依别文故知采集众典理弥宏远。】
「疏总相会通等者探玄记并一乘教义皆正立教中
云然此五教有开有合亦有五重等与今疏同清凉
巧用贤首之义复颇改易会古诸师所立令不相违
是知五教亦不定五。
▲言亦会取诸说者但会前顺
不会上违只由此会故知诸师各窥一班今立五教
方得全豹也。
▲言或总为一下广疏钞云圆教摄于
前四一一同圆如海中百川滴滴皆具十德及百川
味不同江河虽千万里终无海之一德则唯是如来
一大善巧一音演说。
音释¶ 第 296a 页
疏或开为二中探玄记唯一义今疏三义而第三用
探玄而复改易故探玄但云或开为二谓一乘三乘
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
名三乘教后一直显本法不通二乘唯是一乘即智
论中诏共教不共教此亦同上印公等立二教也评
曰探玄三一则前四皆三乘后一唯一乘今疏若第
二义立三一则约对权显实前二是三乘后三是一
乘今第三义方同探玄然不曰三一乃谓平道屈曲
尔故彼疏云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此改云
而对三显一曲巧顺机意三四二教虽泯二异前而
非三乘然曲巧对三显一非是直显本法故同屈曲
也而探玄意云通三乘趣入之一乘既通三入非是
直显本法虽云泯二然通三乘故前四皆三乘教也
后一唯一乘故配印公二教也故此科兼下二科以
乘就教义多改易故上疏云今先用之后总相会通
有不安者颇为易改正指此等也。」
【钞虽则泯二等者无声闻缘觉之二乘以皆有佛
性咸归一乘故言同前二教者以终顿之一乘同
前小始俱为屈曲皆对根曲巧说故。】
「疏三或分为三等者此科亦用探玄仍有改易故彼
文云三分为三谓小乘三乘一乘智论既将此经为
不与二乘共故名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通为三乘
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义准此四阿含经既
不共菩萨亦名不共即是小乘评曰今疏
音释¶ 第 296b 页
明言次一三乘后三一乘或于中后一是不共一乘
则显三四亦破异一乘也而探玄记既以此经为不
共即是一乘故知唯后一教是一乘中间三教为三
乘此同教章显法本末上开一乘下开愚法也故今
疏以乘就教巳改探玄也又以今文验知会梁论妙
智经部异记亦以乘就教文同意异也宜审详之。」
【钞即三乘中小乘者如临门三车引诸子得出即
愚法二乘得出则共得此三车故云尔也。
▲言后
三是一乘者疏有二意一通是一乘今取通意故
云后三是一乘也。
▲言前会三乘一乘巳引者有
本云二乘一乘误也又疏云部异执疏前云部异
执记是知即部异执论疏第二卷说也。】
「疏四或分为四等者探玄云或分为四此有二义一
于上共教中约存三泯二开二教故为四评曰
今疏但改于上共教中约在三等云中间三教存三
等也所以改者亦由以乘就教与探玄不同故彼分
三中以中间三乘为共教三乘前未开三四二教亦
是一乘此方就上共教三乘中存三泯二别以深密
等存三为同教三乘法华等泯二为同教一乘故知
探玄唯此一科以三四二教为一乘也若教章直以
中间三教为一三乘教及分四教但有小渐顿圆无
此义也所以无者以教章正以深密后二时为始终
二教至探玄方自改深密后二时皆始教故探玄方
有同教三乘约深密也今疏不云共教而改云中
音释¶ 第 296c 页
间三教者由前以三四二教是一乘不同探玄于三
乘中开出不可云共也却以三四二教与始教为中
间三教也于此约存三泯二分三一也。
▲言同教三
乘者取三乘同得之义故第二第三皆名同教同教
三乘得三乘果同教一乘三乘人皆得一乘果同同
教一乘许二乘回心皆入一乘故名同教别教一乘
岂不许二乘人回心得入别教一乘耶既许得入亦
应名同答虽许得入欲显不共乃称别教故声闻在
会如聋如盲又显胜云别若尔别教小乘亦应有显
胜义答彼唯小故云别则名同义异也。
疏二约历位下探玄教义皆同教引楞伽云如庵摩
勒果渐熟非顿如镜中像顿现非渐依此立名也。」
【钞始终二教皆悉历位者教义云始终二教所有
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著通
名为渐。
钞前立教中者即上分四教中以法华为一乘同
教等字等取深密为三乘同教阿含为别教小乘
也通意可知言容有多教者容许有多不必定多。
▲钞上来开合下一段钞文科分为三。
* 初结前生后
* 二立教分宗
* 初立教
音释¶ 第 297a 页
* 初汎分二教
* 初正立
* 二引据
* 三指同
* 后勒二门释
* 初总叙二门
* 初对小显大
* 二对权显实
* 后逆释二门
* 初对权显实
* 初方便教
* 二真实教
* 后对小显大
* 初方便教
* 二真实教
* 二分宗
* 三谦赞从古
钞上来开合遍收理无不尽者结前贤首所立或
开或合会昔诸师开合理尽依此亦可下生清凉
新明立教之大意也。
▲钞然诸经中下以前汎指
二教同于半满或随自他意或三乘一乘无定所
属今勒定为二门释也。
▲钞行布即始终之教者
此有二释一云由始教望小乘为大乘属方便中
收若望圆融与终教同是行布亦属真实中摄亦
如半满意也即一乘真实中兼大乘真实义也二
云始字误书即终顿二教也即一乘真实义故贞
元疏亦云实教顿教并皆不融为同教一乘圆教
圆融具德名别教一乘故二教皆行布也问终教
可尔顿教何名行布答一理不融故亦行布也准
此则对权显实中开二为四若列名者一小乘教
二大乘教三行布教四圆融教。
钞大乘之中有多差别者开大乘为七例也一直
显一乘者不对昔权故二开权显实者开除方便
显真实故三会权归实者会昔有馀归一实故四
斥权赞实者斥小权施赞大实故五权实双明者
法实乘权二义齐立六带权说实者本欲明实以
根犹劣仍带权说七带实明权者以是三乘权教
音释¶ 第 297b 页
垂实中渐引摄故然五六七皆般若者以不同法
华等开会以明一实而般若既未破会故致权实
体例有三虽有三例皆具权实故言胜鬘小似法
华者彼经云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
是一乘无有二乘又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
以开权显实故云似法华也而不明说十方国土
唯有一乘无二无三等故唯小似也言央崛经小
似涅槃者彼经偈云一切众生命皆由饮食住则
是声闻乘斯非摩诃衍离食常坚固云何名为一
谓一切众生皆是如来藏毕竟恒安住乃至云
是故说一乘唯一究竟乘馀悉是方便释曰总有
三十九颂具十一门一饮食门二众生门三名色
四三受五四谛六五根七六入八七觉分九八圣
道十九部经十一十种力门门之内皆先明声闻
之权后会入一乘之实最后结云唯一究竟乘馀
悉是方便然犹未显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所
有心定当作佛故但云小似也言于上七中下谓
上巳略指自馀诸经等或有全似或小似等上之
七类者各以偏增类例摄之成异也上来约对小
显大中开成八教小一大七列名可知。
▲钞若就
大乘下上约所诠立教此从所尚分宗即用起信
疏五宗义也彼云一随相法执宗二真空无相宗
三唯识法相宗四如来藏缘起宗五圆融具德宗
今唯后四宗及空相二空迁其次耳问何不列第
音释¶ 第 297c 页
一随相法执宗耶答是小乘诸部故前钞亦云小
乘居然易别故不列也唯就大乘分后四宗耳。
▲
钞如来圣教下圣人垂教理趣深远广无边涯虽
如此分判不可局执为是即疏主谦赞从古判也。】
「疏第二化仪前后者然上总标云后会化仪前后贞
元疏云或谓初成说小或初说大后方渐次或初有次
空后中等异解不同故今会通一代时教且略启十门。
疏本末同时者教义说别教一乘为诸教本末谓三
乘小乘从本所流故又大乘为本小乘为末此但义
言本末非先本后末等。
疏初度陈如等者大智度论二十六说佛语诸比丘
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树多诸禽兽野火
来烧三边俱起唯有一边而隔一水众兽穷逼逃命
无地我尔时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后脚
距一岸令众兽蹈脊上而度皮肉尽坏以慈悯力忍
之至死穷后一兔来气力巳竭自强努力忍令得过
过巳脊折堕水而死如是有久非但今也前得渡者
今诸弟子最后一兔须跋陀罗是也。
▲言如密迹经
等者探玄具云如密迹力士经佛初鹿苑说法之时
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成辟支佛道无量
众生发菩提心住初地等乃至广说大品亦同此说
以此义故后时亦具说三乘以诸大乘经于中虽有
权实不同皆具三乘。
▲言其中不通小乘者问圆教
语广尚说无量乘岂独无小乘耶答此但无局执之
音释¶ 第 298a 页
小乘故经云但破彼执不破彼乘融通之者谁遮无
量言更无异说者显深一乘广无量乘圆融无碍是
此所说更无局执之异说也。
疏此有五类等者问人有五类法有几种答十地品
云又知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等五种三聚十地论
中备释下疏钞云一三乘圣人定有性即正定聚外
凡及定无性即邪定聚内凡不定聚二正
见定起善名正定聚邪见定起不善名邪定聚
涅槃经说邪见定起恶业无贪无瞋不定起善无正
慧决择又不拨无因果率之则清升任之则鄙替故
曰不定三五逆招恶道邪定信等五根招
善道正定非此二名不定四翻八正名八邪外道邪
位定声闻正性离生正位定暖顶忍名不定五妒吝
恶行不转邪定相修无上圣道正定相离此二不定
相今疏中四为善根众生义当前正见定起善及信
等五根定招善道并修无上圣道名正定聚故出现
品云决定善根众生能被之法通于五乘今疏中为
邪定者无种性名邪定能被之法即人天乘或通前
五种邪定能被之法亦通五乘故其不定聚通五乘
法被从在正定邪定故不言之是以日照高山喻中
经云乃至邪定即超此不定聚也若尔何故出现钞
云会权归实先弃人天非出离故如平地落照耶答
此且约显相故作是说岂邪定聚人但堪闻人天之
法耶自浅之深且配人天乘法亦非尅定。
▲言如出
音释¶ 第 298b 页
现品日照高山喻者如前为教本第二钞中巳释言
三千初成喻者经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初成时先
成色界诸天宫殿次成欲界诸天宫殿次成人天及
馀众生诸所住处如来出现亦复如是先起菩萨诸
行智慧次起缘觉诸行智慧次起声闻诸行智慧次
起其馀众生有为善根诸行智慧此明佛在世时以
大乘为本小乘为末言十八及本二下即文殊问经
也明佛灭后二十部亦以大乘为本也又于自小乘
中大众上座二部却为本馀十八为末也。」
【钞故摄末归本等者因述所拣乘文便解次段疏
文言如四大声闻者即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连
也此人初从在佛会随佛至法华方悟入故故云
备历小大二者先禀小等者以先受小法此世未
回心入大故若尔岂不滥本末同时中始终俱小
耶故钞答云而闻后时说大等若始终俱小者不
闻后时说大也贞元疏云由此类故如来灭后学
小乘者不信大乘谓佛一代时唯说小故今非其
类也后禀受大乘人此世中未必从小乘来以有
今世顿悟入大乘根故问岂不滥前始终俱大义
耶钞答可知。】
「疏依无量义等者经云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八亿
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中为处处演说
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无量众生
发菩提心或住声闻乘次
音释¶ 第 298c 页
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
劫修行而百千比丘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或住声闻万亿人天
得须陀恒乃至辟支佛因缘法中(此即未必后时禀大以小性定故一
类也)。
▲言深密妙智虽复二时三一不同者谓深密第
二时说一乘第二时说三乘妙智第二时说三乘第
三时说一乘而皆第一时说小后二时说大于中有
小乘为末大乘为本有小乘及三乘为末一乘为本
也探玄拣云此即无量义经合大开小深密等合小
开大谓为于大乘开于权实然于先小后大义则同
也。」
【钞五众之生灭者从疏云般遮塞建陀此云五蕴
具十一种义积聚义故名蕴(彼少引对法云过去巳灭色二不来未至
色三现在生未灭色四云五根色五外五尘色六尘有对色七缅无对色八劣不可茛色九胜可意色十
近可见处色十一远不可见处色色之蕴尽有此十一种色此十一虽不可总聚其体以俱是色故若名
若义略为一聚故名色蕴受想等蕴类此可知)今名为众众是聚义依五
蕴法以辩四谛今说舍权就实难解之法言少能
信权实相违法深奥故则以一乘为本小乘为末
可知。
钞所以此中等者问前标列十门何以才释四门
巳竟乃总结之答以前四门义巳略周藏和尚立
但有前四者即探玄记说今叙亦有改易下之六
门者即收教义等异说前四门之外更有别义明
十以显玄奥亦不但此十为尽又前疏科云会化
音释¶ 第 299a 页
仪前后此且会诸教所说及诸师立化仪如依本
起末等会前吉藏故前疏云此判全约化仪及光
统顿渐刘公顿渐印公曲平等不但如斯更傍收
异义如下具明。】
「疏或从小次入三乘后入一乘者此如梁论如来成
立正法中说此与摄末归本门别者彼约先小后大
通相而言今约机不定小三一乘次第而入也言亦
有从小直入一乘者据贤首五为中转为要从小转
为共教菩萨方入一乘无从小直入一乘故下疏主
改为权为令小乘下见闻种直入一乘未必皆从三
直入一乘也言随闻一句异解不同者如前一无常
为耶多种解者是也。
疏若异闻等者根解万差五有多知小知全知望知
者为不定互不知者有少不知多不知全不知等望
不知为秘密显密亦得同时。」
【钞天台八教等者其顿渐二仪如第四门初根闻
顿后根从浅至深。】
「疏七上来诸门一时顿演者问如初门始末常定次
门异时常定等如何一时顿演答多劫尚不乖刹那
如前所说岂可碍耶以一念即多劫故不妨始终一
化及异时常定多劫即一念故一时顿演问前本末
同时门中始终一乘巳摄九世该前后等此一时顿
演门如何摄耶答彼摄九世等义皆此一时顿演。」
【钞净名第一等者肇公云无说岂曰不言谓无其
音释¶ 第 299b 页
所说亦无所诠示法终日说示而未曾说示无闻
岂曰不闻谓能无其所闻亦无所得之法故终日
闻而未尝闻终曰契法而未尝得法。
▲钞知诸语
言皆谓是邪者或唯攻言说或执言不舍皆失正
道非邪而何。
▲钞故第三云下即四卷楞伽第三
也如世尊所说下大慧菩萨牒先说言不说是为
佛说者不即无也言无说是佛说也大慧白佛下
徵其因由佛告大慧下为彼开释言缘自得法者
缘即缘由义也此字贯二句谓缘自得法缘本住
法也谓因此二法故不说是佛说也言自得法者
谓如来自所获得离言念之法性即是證道佛佛
證道皆等离言说垢显实德故止观云缘自得法
是證真谛性也言无增无减者法身体同故言离
言说妄想者不思议也离文字者离假名也离二
趣离说所说想所想名所名等二也言云何本住
法下本住法即诸法自性本自无说不碍圣说虽
不违法本自性即是教道言古圣道者即古圣所
行教道谓一切圣人皆从诸法自性本自无说教
之道也如金银等性者喻教道恒常住世今古无
差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教道常住故言如趣下更
以喻显双喻前二也城喻自得證道法道喻本住
教道法喻则从道向城法则依教悟理。
▲钞有云
下通明无色声所以上唯辩无说所以尔言十卷
楞伽下以堕文字法證上过患之色声不堕文字
音释¶ 第 299c 页
法證上无过患之色声也佛既不说堕文字法受
法者执著文字岂闻深法耶言是妄语者以所说
不真正故。
▲钞三传古下但传述古佛之教故有
说非于古佛所说法门之外更有新说故不说。
▲
钞然即以此为他为自下上为自去声呼之因也
将也下为字平声呼之是也作也即此无尽三业
以悲愿为因由他众生感为缘而有应众生之无
尽三业非是佛正所感之果即此无尽三业便是
作自佛之三业故云为他为自也下经文下兜率
偈文證上悲愿所成也。
▲钞五本质影像者谓佛
平等三业为本质差别色声为影像即此本质与
影像为增上缘众生善感为亲因而有差别影像
得起言无彼差别者即佛无彼众生心上所现差
别影像色生故说非有即不说法也佛果大悲大
智而能与众生差别见闻为增上缘故云因质言
有影者令彼所化根熟众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
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中影像问准教体中此名
唯影无本何故言因质有影耶答此言质者不同
法相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影现名本质教今
以佛果大悲大智为众生所托义名为质故次钞
云本质无者顺自所證故其影像若属众生是众
生境界若望于佛托佛为质方能得起是佛即体
之用故次钞云影像有者顺古圣人即体用故既
通两向不同前影像但属众生。
▲钞所以疏不引
音释¶ 第 300a 页
下难云既有五义疏何不说答以不出楞伽二因
故言宗通下双證上缘自得法及本住二因也不
出此二下总结也问既不出二因疏何不说二因
答但引不说经文即知有向来不说之义若尔钞
何故广说答小有异相故今叙之问上言无说岂
一向无说耶答上虽解说默然因由皆兼带有说
旨意也思益下引證兼有说也斯皆下总释经意
贞元疏云约心智正说法时即常无说以佛无心
当此说故由此六义故说
如来不说一字不说即真实说也如来教门示人
无诤法消者成甘露不消成毒药等。】
「疏九此上诸门等者前八门但明一代兴化为门今
尽通三际皆然。
疏十上之九门下以一念中摄重重无尽时中重重
无尽化仪一念既尔念念皆然一尘中摄重重无尽
处重重无尽化仪一尘既尔尘尘亦然又以时中具
处处中具时等则玄之又玄矣言融取前八下贞元
疏云若离前无可重重故。」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七
* 音释
缅
。
茛
。
音释¶ 第 30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