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第 146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九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钞百四十一愿者乃十信中行也疏云表十信圆
融一一具十故百三贤十地等觉四十一也明此
诸位惑障由此能净所有胜行由此能行故分为
十类一有一十愿明在家时愿二有十五愿明出
家受戒时愿三有七愿明就坐禅观时愿四有六
愿明将行披挂时愿五有七愿明澡漱盥洗时愿
六有五十五愿明乞食行道时愿七有二十二愿
明到城乞食时愿八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九
有十愿明诵习旋礼时愿十有三愿明寤寐安息
时愿故总有百四十一愿也。
▲言梵行品四果者
经云若僧是梵行者为预流向是僧耶
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
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
果是僧耶阿罗汉(一云杀贼巳断烦恼故二云不生三界之生分尽故三云应供
应受人天供故)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疏云且依小
说今则欲明梵行粗陈名目若广引婆
沙俱舍等论清净梵行累于名数矣。
▲言问明品
等者即文殊问法首菩萨章中谓随贪嗔痴随慢
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执力所转等
卷九 第 146c 页
文彼全钞唯识释之今疏但略释其根随而巳(前四
根本后十随惑)。
▲言三倒者想心见三倒也疏云依前七
识义分三倒谓七识妄心性是乖理颠倒之法名
为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生如依梦心
有梦境起即于彼境妄取其相说为想倒于所取
法执实分明说为见倒依此三倒于为无为境起
常无常等八种颠倒也。
▲言二十一种功德者一
者一向无碍转功德二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清
净能入功德三无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四于法
身中所依意乐作事无差别功德五修一切障对
清功德六降伏一切外道功德七生在世间不为
世法所碍功德八安立正法功德九授记功德十
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十一断疑功
德十二令入种种行功德十三当来发生妙智功
德十四如其胜解示现功德十五观察如来无量
所依调伏有情功德十六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
满功德十七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十八
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十九穷生死际常现
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二十无尽功德二十一
究竟功德。
▲言又离世间品下言
具含诸位者初二十问答明十信二有二十问答
明十住三有三十问答明十行四有三十问答明
十回向五有五十问答明十地六有五十一问答
明因圆果满言名异义同者明一一位中名言与
卷九 第 147a 页
前六会经文有异于义乃同或前六会中名义广
此中名义略也。
▲言于四十二位者四字误书应
五十二位也。
▲今具引六会经文者从第二会明
十信乃至第七会明等妙二觉也。
▲言臆说尤多
者下钞云刊定将此分为六位从十住巳去不取
十信而开等妙与此全差以十信文为十住十住
文为十行等此判既乖即知苑公于此一品不解
一句以判六段尽皆错故。
▲言五眼下离世间品
云有十种眼一肉眼见一切色故(疏钞云照烛名眼下释五眼皆
智论文彼见粗近明前障内色今见一切色巳通肉天二眼也)二天眼见一切众
生心故(彼见细远暗后障外色上二眼是清净四大不可见有对色为体但人天趣别耳今
见心通性相)三慧眼见一切众生境界
卷九 第 147b 页
固由见佛妙色皆不可坏故受此名以此神得如
来示现无边色身解脱门故为此释馀可例知。
▲
言以九门六度下疏云瑜伽菩萨地说六度各有
九门一自性门(谓出行体)二一切门(谓能具行)三难行门(谓就
中别显)四一切门门(谓行差别)五善士门(谓作饶益)六一切种
门(谓遍摄圣教)七遂求门(谓随所须)八与二世乐门(谓于现在作大
饶益令未来广大安乐)九清净门(谓离相成波罗蜜)六度即一布施
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十度即于
智慧中开后四也谓七大愿八方便九大力十大
智。
▲言十忍者经云音声忍顺忍无生忍如幻忍
如𦦨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言
五忍者即仁王经说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
忍各有三品如次配三贤十地等妙二觉疏钞云
然此忍行十忍约位即等觉后心为断微细无明
若约圆融实通五位寄终极说虽是一无生智随
义别说二三四
(地论中有四无生一事无生二自性无生三数差别无生四作业无生又思益经说四忍一无生忍二无
灭忍三因缘忍四无住忍)五等
卷九 第 147c 页
觉中加行后七喻中前四喻音声影化喻顺忍空
喻无生忍。
▲言十身融三身者下依主中明言十
智融三智者离世间品说十种善巧智明一知一
切众生业报善巧智明二知一切众生境界寂灭
清净无诸戏论善巧智明三知一切众生种种所
缘唯是一相悉不可得一切诸法皆如金刚善巧
智明等疏云初事次理次即事归理此依显
相然皆权实无碍之智故称善巧即一权二实三
无碍名为三智。
▲言十门涅槃者一体性真常门
二德用圆备门三出没常湛门四亏盈不迁门五
示灭妙存门六随缘起尽门七存亡互现门八大
用无涯门九体离二边门十结归无住门然斯十
段随义虽殊皆含体用互相交彻显大涅槃。
▲言
四种涅槃者一自性清净涅槃二有馀依涅槃三
无馀依涅槃四无住处涅槃然上十中体摄性净
用摄馀三故云会通。
▲言十种佛智下出现品疏
云一无依成事智二体无增减智三体均益生智
四用兴体密智五灭惑成德智六依持无碍智七
穷劫利乐智八知无不尽智九巧令留惑智十性
通平等智。
▲言一智融于四智者四用兴体密智中经云无
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宝即大圆镜智离诸分别名
无染著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
名巧方便经善分别有为无为法即平等性智观
卷九 第 148a 页
一切法若为无为自他平等名善分别经分别说
无量法而不坏法性即妙观察智雨大法雨观察
诸法自共相故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经知时非
时未曾误失即成所作智知根知时作所应作故
问何故将法相释法性耶答今一具四岂得同耶
欲显包融故用释之一智融四则永异馀宗。
▲言
若为成种智下问广立章句令后学者成种智境
复有何过答意可知。
▲言若华严下问破他广立
章门。
▲何以下疏释十度十力等亦立章门故此
答也意云既经中广明非是傍求故须总撮一章
令顿晓其旨也。
▲言如十地品内下此中略于初
地问何故略初地耶答以欢喜地名约證真立非
他施度不同馀九故偏略之或初地观行在地前
故言不了三聚者经云性自远离一切杀生
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有命者
常生利益慈念之心等盗等戒准知以是
三义就类分之各有众多故名为聚。
▲言离垢者
瑜伽云由极远离犯戒垢故谓性戒成就今云不
了岂知皆反显也。
▲言八禅者禅即梵语此云定
也通色无色若云禅那此云静虑唯色界四故弘
决第六云别而言之四色(定生喜乐定离生喜乐定离喜妙乐定舍念清
净定)四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通云八禅或
云八定定对欲乱禅亦名静故诸圣教随用不定。
▲言发光之行者唯识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
卷九 第 148b 页
发无边妙慧光故得胜禅定发修慧光得总持教
法发闻思光照大乘法等言不晓宁知亦反显也。
▲言四地道品者即三十七品菩提然有七类疏
云一对治颠倒道品即四念处二断诸懈怠
道品谓四正勤三
引发神通道品谓四神足(欲仰所求神足专勤修习神足即心是定神足
思慧拣择神足)四现观方便道品所谓五根(信进念定慧)五亲
近善观道品谓五力六现观自体道品谓七觉分
(念精进择法轻安定喜舍)七现观后起道品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
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此七次第者若闻法巳先当念持
次劝勤修摄心调柔调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
七觉分别八正正行。
▲言成无生之慧光者唯识
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𦦨增故名𦦨
慧地。
▲言五地诸谛者经中先令观四谛后就此
四明十观门观于四谛化生差别。
▲言穷真
俗以化物者摄论云真俗两智行相相违合令相
应极难胜故名难胜地以斯妙智普利群生。
▲言
六地般若等者逆顺观察十二因缘有十门一有
支相续门二摄归一心门三自业助成门四不相
舍离门五三道不断门六三际轮回门七三苦集
成门八因缘生灭门九生灭系缚门十随顺无所
有尽门。
▲三观者一相谛差别观空自利二大悲
随顺观假利他三一切相智观中道通二利略显
十重穷究性相以显无尽并以三观次第释之融
卷九 第 148c 页
此三观唯在一心甚深般若于是现前名现前地。
▲言非是悬指昔三等者华严望后故名悬指法
华望前故云昔三谓此地十二缘生非法华之前
四十年中中乘缘觉所见缘生义也。
▲言七地穷
一切下谓经中显此菩萨具修十度四摄四持三
十七品三解脱等名穷一切于念念中皆悉圆满
以功用后边胜前诸地后无功用以此能成故亦
胜也。
▲权实双行者即止观齐运故。
▲言八地下
七劝者一劝修如来胜调御智二劝悲悯
众生三劝成其本愿四劝求无碍
智五劝成佛外报六劝證佛内明
无量胜行(法门未穷劝)七劝总修无遗成遍智道(增进众德
劝)问始行之流尚修无住岂深智地取灭须劝颇
有一人佛不与智便取灭否答有四义故所以须
劝一为引斥定性二乘明菩萨此地大寂灭处犹
有劝起况彼所得宁为究竟二为警觉渐悟菩萨
乐寂之习三为发起始行无厌上求四为显此地
甚深玄奥难舍所以须劝也但有此深奥法处必
有诸佛作七劝修故无一人便取永寂又设佛不
劝亦无趣寂为显劝益假以为言。
▲言方见无功
之道者经云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
意业念务皆息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
如停海心识妄念寂然不起名不动地由前七劝
方知此故有本云七分者即本地七分经文也(集作
卷九 第 149a 页
地分净忍分得胜行分净土分自在分大胜分释名分为七分故)然不如七劝通
诸教故。
▲言九地下经文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
能守护如来法藏以委穷根病之浅深设法权实
而契当。
▲言四十辩才者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
辩三词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各有十相一依自
相二依同相三行相四说相五智相六无我慢相
七大小乘相八菩萨地相九如来地相十作住持
相理实该通一切且约圆教以列十门故成四十
流于听表曰辩巧应物心曰才以美妙音演说法
义名四无碍辩内由智起名四无碍智无漏后得
为体然义无碍或通根后以此教化众生名善慧
地言不将何以亦反显也。
▲言第十地下经云一
切种一切智智堕在佛数疏云如初出家堕在僧
数。
▲言并称观行下本为成就观行契真法性依
之修行方是佛意不徒说之解之而巳学者思之。
▲言若不了法相者问何不唯明真观而广陈法
相名义故此答也智论云有智无多闻是不知实
相譬如暗夜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
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不目多闻有智慧是所
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中牛则双美闻行也。
▲言寻文自知者寻下疏文自知明示法相也。
钞始成正觉等者言初成佛文则易也而含五教
等义趣深也言智入三世文则易也而有二三四
智等义趣深也如前教迹中示。
▲言兔章者未详
卷九 第 149b 页
何人所作即十忍品如幻忍中引也下疏云法喻
各有五喻中五者如结一手巾作一兔一有所依
之巾二幻师术法三所现幻兔四兔生即是兔死
五愚小谓实法中五者一圆成法性二因缘谓业
惑三依他即众生等四依他无性即是圆成五执
为实人法即遍计所执令悟第三依他成第四即
事归理遣第五遍计情亡归第一圆成理显。
▲言
如影下此引摄论所说三影以释如影忍也一油
水现日月影喻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润滑澄清
性故镜等影像阙此润等喻非定地(亦日月喻菩萨悲智水喻
机心水中之月喻定地境界谓见佛等)二身对上日月为光影喻身
映日等而有影故而弄影多端故喻于诸识影乃
随身不于日内而现喻诸识虽托境生异自在我
非在于境三镜影喻
喻散地果报以影离质别现镜中喻报与因其处
别故(镜喻本识如来藏性本质喻无明业等像喻果报又如问明品镜像亦喻菩萨现身则镜喻菩
萨本质喻机影喻菩萨应机之身)。
▲言第七回向下经云刹平等
不违众生平等众生平等不违刹平等下疏释有
五种四句第一四句者一刹相二众生相三刹无
性理四众生无性理第二四句者一刹相即无性
以事不存故二刹相不即无性以不坏事故三刹
无性即刹相以不守自性故四刹无性不即刹相
以性不变故第三四句者众生与无性亦同刹说
第四四句者一刹无性即众生无性以无二故二
卷九 第 149c 页
刹无性不即众生无性以无可即故三刹相即众
生相理性融故四刹相不即众生相不坏相故第
五四句者一刹相即众生无相二刹相不即众生
无相三众生相即刹无性四众生相不即刹无性
后四重四句中初及第三句是相融义二四两句
当句为门虽不相融与彼相即同一缘起故成无
碍然为门不同有多差别理实诸句无不融通。
▲
言第八回向者经云佛子菩萨见可爱乐国土园
林等历国等境发三十一愿疏作两番释之
先横对一若见国土当愿众生见法性土等后竖
配地位一最初发心同佛见理即信位等。
▲言三
天者忉利夜摩兜率各有十方菩萨偈赞佛德多
明破相空义顿义事理无碍义十回向中第一救
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亦依真理等明故以般若
等文理通释。
▲言普贤三昧者三昧应是行品二
字传写之误耳以此品与出现品是平等因果前
后因果巳是玄妙今此二品又明平等则玄中之
玄妙中之妙也又普贤行品明所治广多一障一
切障能治深妙一断一切断等故。
▲言法界深观
者即祖帝心所作华严藏深观旨归义理分齐并
贤首造又灵裕法师亦有华严旨归关脉者未详
准纂玄云文超法师作也关键亦文超法师造。
▲
言关中即京兆府生肇融睿四圣等所作章疏也
有唯指维摩疏者局也此四圣所述今疏所用岂
卷九 第 150a 页
独维摩疏耶涅槃心镜钞云生公造涅槃五十馀
纸唯盘根错节难解之处于是经宗大开奥藏称
为关中疏。
▲言系表者谓出于言系之表或唯目
于关中或通前诸文或更有古人玄妙章门皆经
论文外深玄之理故云系表宗趣钞云希领文系
之表也。
▲言三玄者下钞云然此方儒道不
越三玄周易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此
皆是有格之言故。
▲或格言者指馀诗书等疏皆
借用之所谓绝妙好辞莫不竭斯经疏故云有美
斯经等。
▲言亦有下通难也问上斥他指在别章
今观下疏亦有指别章者故此答也。
钞昔人胜负气高者弘决志云负者不尅负者问
不测答答不称问皆名为负又负在背为他所负
故名为劣。
▲言如破娑婆形下经云状如虚空以
普圆满天宫殿庄严虚空而覆其上下疏云静法
云大小乘经并说虚空体无形质不可见相今云
有形者回文者误梵云三曼多第嚩皤嚩[嚷-〦+口]
伽伽那阿楞伽罗僧怛那回文应以形
状置周圆之前虚空安天宫之上然后合缀饰云
其形周圆以虚空天宫庄严之具而覆其上静法
此證深有理致今依经通之亦有理在谓空虽无
形随俗说故以俗典指空为天谓天为圆穹其形
如𨫼故说天势圆平野亦如法华云梵王为众生
父亦随俗说耳钞云今疏意非不许苑师但巳著
卷九 第 150b 页
在经小有可通即为会释不欲使人轻毁圣教耳。
▲言一朝至此者文通两势若属上是刊定言若
属下作清凉语。
▲言先师者指贤首也是静法之
先师故以静法造疏时贤首巳入灭故指为先师
有通指译场诸德为先师者非若非师资破亦何
咎故后云须存礼乐也智者详之。
▲言又如十行
下第八难得行文也唐经云譬如船师不住此岸
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渡此岸众生至于彼
岸以往返无休息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住
生死不住涅槃亦复不住生死中流而能运渡此
岸众生置于彼岸安稳无畏晋经云譬如河水不
至此岸不住彼岸不断中流刊定记释中先引古
云远公云前不趣二处是离有后不住中流是离
无谓生死无处名断中流不住无故云不住中流
也二贤首云如东流水不住南岸不住北岸亦得
说言不住此岸中流以中无别体约岸分故若尔
南岸亦得何以不言涅槃中流由所度生在此岸
故所以偏就生死而说而刊定引竟乃云今助释
之意乃有二初会文后释义初中新旧经本说喻
不同谓旧经约河水不趣两岸不断中流为喻喻
菩萨以离有无悲智度生也新经约船师不住两
岸为喻喻菩萨以无住悲智度生也问若尔梵本
岂有二耶答梵本是一由译者异谓此梵本虽云
河水意属船师即是于能依声处作所依声说译
卷九 第 150c 页
者若善文则会意译之为船师若但知文则按文
谓之河水(清凉云上刊定意会梵本双出二经之意及其答结成晋经失旨以从今经义
则善矣此上许之也)二释义者即准此文有二种中流一者
生死中流谓南岸中间处自别故此则存二之中
名生死中流如是见者不绝生死二者涅槃中流
谓离此彼岸即为中流更无别处此则泯二之中
名涅槃中流如是知者必證涅槃故今此喻中喻
菩萨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悲智唯
是一心不住生死时即不住涅槃以无住故故但
云尔(清凉云上刊定意以存二岸为生死中流亡二岸为涅槃中流由不存二岸是则住于涅
槃中流则不顺不住中流之义故不取也)清凉释云喻中初句喻能化
次三句喻悲智不住之行相后而能下三句喻不
住之功能初二句正于功能以往返不休息一句
结能度所以后法合中二先正合后徵释前中具
含三段生死即此岸涅槃合彼岸合上中流亦言
生死者以发心之后成佛之前十地菩萨尚居二
死是以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
槃之中间名生死中也文旨显然晋经失旨不应
广引。
▲今言古释词枝者通指远公及贤首也今
文分明者就船师说故然犹贤首刊定清凉三释
今经生死中流一句义各别也学者细详皆有深
理故并引之勿厌繁文。
▲言凡破等者先喻后合
其犹下喻也文选云夫系蹄在足则猛兽绝其蹯
蝮蛇在手则壮士断其节何则以所全者重所弃
卷九 第 151a 页
者轻。
▲言毒蛇者毒虫也螫者说文云虫行
毒也。
▲言毒树生庭者斫毒树经云舍卫国有宫
园生一毒树男女游观停息其下或头痛欲裂或
腰脊疼痛或于树下终守园人施柯长丈馀遥斫
去之未经旬日生巳如故如是过多枝叶随复如
旧团圆树中之妙众人见者无不欢喜不知忌讳
皆来遭毒园人亲族贪乐树阴尽取命终园人只
立昼夜忧愁号悲行走智人语云当尽其根柢适
欲掘根复恐定死更进思惟出家学道佛言伐树
不尽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心
悟尅责即得初果今借喻破邪义也。
▲若邪解下
合上喻也言若似正下先法后喻此法说也应智
眼审观依准教理详而决之如欲下喻可知言盖
不获巳下明破斥之体式也言纵有下问准下疏
文亦可举非显是何故破他有是非耶故此答也
衒媒皆自卖者也。
钞若更广等者先广开列章门悬叙义旨及至本
文消释之次触途疏略则圣教幽旨遂多沉隐言
使初中后善者瑜伽云初善听闻时生欢喜故中
善修行时无艰苦离二边中道故后善究竟离苦
故言略述下总结也本意下归前疏文然犹略归
后句义也理实上句大智下句大悲亦悲智大义
也。】
「疏回兹下證常乐果即向真如实际上二句向馀二
卷九 第 151b 页
处可知。」
【钞三二句下疑云前言尽众生界如普贤今又回
施众生岂不重繁故此答也言及所成德者疏主
修成之功德也或造疏益生所成之德今通回施
众生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也大觉圆明即无上
菩提涅槃常乐即无上涅槃各上二字体下二字
德也。
钞故举藏之总名含摄华严之别教者此非同别
之别乃对上三藏十二分教之总华严乃藏教中
一部故云华严之别教则总别之别也。
▲钞略乃
百千者问准部类品会晋唐两本皆称略本百千
当其下本何以此云略乃百千答此但对上广则
无尽故以百千为略下以百千为具本则晋唐是
彼略故。
▲钞九大旨下准此则前八门为悬谈义
乃优也圭峰云经文浩博难见首尾故须撮略关
节以示后学。
▲钞沉隐之义彰乎翰墨者使经中
沉幽隐密之义疏文释之彰乎能诠翰墨之间文
外宗通之理见乎文字百千偈之内此正显疏之
功能而助正以此为如来说经则一时之误也然
上十门生起次第用易序卦文势也彼云有天地
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
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以
蒙乃至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
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今体此文也。
卷九 第 151c 页
钞智论中者诠般若故名为智度论即龙树菩萨
造释般若经今即第一卷中文也言须弥山王不
以无事及小因缘者为显动必有因略说十种一
菩萨降神二入胎三出胎四十方各行七步五二
月八日踰城出家六正月八日成道七八月八日
转法轮八二月十五日入大寂九修罗与帝释共
战十金翅鸟食龙时有此大事方震动也。
钞今开须弥下释上转势之义也此有三转势一
智论须弥喻所说今开为能说二智论唯约动山
喻所说佛智今约动海喻所说佛智三智论智唯
所说今智通能说故问智论中乃说般若缘今何
用为华严缘耶答并即不共般若此句二解不同
若会解意云华严与般若并是不共般若故今用
之若寂照云虽引彼缘今转势用之故此中能所
说身智并是不共般若不同智论是共般若显胜
故名不共即是别教一乘后解为胜言又于下于
前三转外又添一意以为四意转势用也谓摇须
弥亦可喻所说身此经广说十身故馀三可知然
会解云此贴意释非转势也彼般若为所说今佛
身佛智为所说文势皆同非转用也今详彼法中
佛智为所说虽同通能说及转喻于海则异也彼
喻中摇山喻所说虽同彼喻智今喻身则异也亦
转势用者明矣不劳异释学者详之。
钞一大事因缘者问经云非以一因等即多因缘
卷九 第 152a 页
也法华唯云一大事因缘者岂不相违答非以一
缘明能起之因缘则须具多如此十因十缘等出
现为果唯以一大事因缘大事即因缘因缘即是
佛之知见故因缘名同义则别也言一大事即华
严佛智者转通妨也妨云一大事因缘即法华佛
之知见何预于此故此通也以法华佛之知见本
为华严佛慧为未了者开顿说渐后会归时即先
佛慧故云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疏先因后缘者亲能起教曰因疏能助起曰缘。
疏夫王道坦坦者夫者发语之端如水之先润火之
先烟雨之先云也王者贯三才主万物无为化世有
道恩民坦坦者平广也既平且广千古之下孰不同
规以况法王一乘至道遍穷时处说法性用咸同故
还源观云今古常然名为法尔即知不待别遇外缘
牵之本来法尔常起也。」
【钞故不思议等者经具十力疏钞云此即第五即
常遍演法力那罗延幢即帝释力士之名文中有
二初明一身转后如是一佛下明多身转前中三
初所说多次如是演说下明所说常后所谓下示
所说体后多身可知此即不退言音无变
无断尽故是则常恒之说前后无涯问约化显及
神通力此是业用法尔应是德相何故引此文耶
答就机虽是业用约佛无非德相以德上用故问
经云法界众生靡不皆闻其中众生皆得解了我
卷九 第 152b 页
等何不闻解耶答生育之徒对而莫睹审此省躬。
钞结释经文者前经如是尽法界一一毛端分量
之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此则处以毛端
横该法界)一一世界中念念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
尘数化身等言处则下覆释者覆释
前处及时也非有渐次曰顿无有间断曰常言不
待别因者但佛穷證于时处中法尔顿起常起不
同馀教要别有因牵故方起也问既不待别因何
须馀九因耶答此显法尔之功力为总为胜不妨
待别因也馀九别因相对起故既总别有异不可
准例难也或可时处既常既顿皆因法尔而有斯
则时处不须待于别因非是法尔所起之教不待
别因也上二皆助正解今又助释谓法尔之教不
待别因约可流传故须馀九或可云何法尔不待
别因宿因深故故虽有馀九皆成法尔不待别因
之义也各有深理学者细详。
钞有伏难云下难云在钞答文在疏则应先钞后
疏言九会之终者且约现行经说。】
「疏但随见闻下即下顺机感意但随圆机见闻初成
之迹九会之终乃文殊阿难海等于常遍无尽说中
略此流传于世也故在机则有始有终约佛则无始
无终。」
【钞以见理下既见真理自含众妙时处既一多下
以所依时处例能依法也一中含多即深不思议
卷九 第 152c 页
一不碍多即广不思议也。】
「疏二酬宿因下问既云宿因深故法尔而转何得上
云不待别因答上云不待别因乃不待现因今显昔
因方能显于法尔故不同也问若尔既由昔因安成
法尔义耶以有昔因故应非法尔也答非是籍此宿
因方能法尔今云尔者以佛宿因初入修行之路先
悟法尔心性常遍演法之德遂发悲智愿二利之行
称性行愿既备诸惑断尽證真涅槃成大菩提还得
如性之用常遍演法此即悟修断證说法利生皆符
法尔之性则以称性行愿而为因体但由昔因称法
尔性非由宿因方能法尔亦非宿因谁穷法尔也(此上
通用一段疏文答上难也)。
疏夫根深下科云标因深广据疏云宿因既深教起
亦大次段牒云深大云何等似此科合云标示深广
其广字即疏中大字也此属教大也以今标释二科
通能起因所起教不应独科云标因也恐后人笔误
耳然言宿因既深教起亦大者因亦可大教亦可深
互影略故下释亦然。
疏深大云何下一节疏文钞无消释诸家外钞纷纭
不定今亦略解先科次释口科分二。
* 初徵深大
* 后释
* 初因深
* 初悟修
* 初悟
* 次修
卷九 第 153a 页
* 后断證
* 初断烦恼證涅槃
* 后断所知得菩提
* 后教大」
【言我佛世尊者是举果人以显昔因也言创蹑玄
踪下二句先悟毗卢法界也上句即寂之照玄者
寂也踪者照也即初发心时创蹑便成正觉
问玄为寂则可矣踪字何以为照也答踪者迹也
若绝其迹则玄之又玄今既有其照用之迹故知
其为照也下句即照之寂寂照无碍非照非寂乃
初悟之心便同极果后之断證亦不离此言悲智
下即后修普贤行门大悲般若常相辅翼成无住
行行愿无方故云齐周言是以妄想弗剪下是以
二字蹑前修起文虽在初义通下句由行愿圆满
烦恼本空不断而断契前即照之寂證真涅槃故
云廓彻性空由前行愿得圆满故所知本寂弗磨
而磨契前即寂之照得大菩提故云顿朗万法二
义同时为真断證以此因深教起亦大。】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