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人论序¶ 第 707c 页
原人论序¶ 第 707c 页
No. 1886
* 原人论序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万灵蠢蠢皆有其本,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未
有无根本而有枝末者也,况三才中之最灵
而无本源乎?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我禀
得人身而不自知所从来,曷能知他世所趣
乎?曷能知天下古今之人事乎?故数十年中
原人论序¶ 第 708a 页
学无常师,博考内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
得其本。
然今习儒道者,秖知近则乃祖乃父,
传体相续,受得此身;远则混沌一气,剖为阴
阳之二,二生天地人三,三生万物。万物与人
皆气为本。习佛法者,但云:「近则前生造业,随
业受报,得此人身;远则业又从惑展转,乃至
阿赖耶识为身根本。」皆谓已穷,而实未也。
然
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涂。内
外相资,共利群庶。策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
究万法,彰生起本末。虽皆圣意而有实有权,
二教唯权,佛兼权实。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
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推万法,穷理尽性,至
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
然当今学士各执
一宗,就师佛者,仍迷实义,故于天地人物不
能原之至源。余今还依内外教理推穷万法,
初从浅至深,于习权教者,斥滞令通而极其
本;后依了教,显示展转生起之义,会偏令圆
而至于末。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原人论序
原人论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 斥迷执第一
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
养育。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
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
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然外
原人论序¶ 第 708b 页
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
由。所说万物不论象外,虽指大道为本,而不
备明顺逆起灭染净因缘,故习者不知是权,
执之为了。今略举而诘之。
所言万物皆从虚
无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
凶祸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
可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也,何用老庄之教
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何名
尊乎?
又言万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缘者,则
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或
生人,人生畜等。又应生无前后,起无早晚,神
仙不藉丹药,太平不藉贤良,仁义不藉教习,
老庄周孔何用立教为轨则乎?
又言皆从元
气而生成者,则歘生之神未曾习虑,岂得婴
孩便能爱恶骄恣焉?若言歘有自然便能随
念爱恶等者,则五德六艺悉能随念而解,何
待因缘学习而成?
又若生是禀气而歘有,死
是气散而歘无,则谁为鬼神乎?且世有鉴
达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续,非禀气而
歘有;又验鬼神灵知不断,则知死后非气散
而歘无。故祭祀求祷,典藉有文,况死而苏
者说幽途事,或死后感动妻子雠报怨恩,今
古皆有耶?
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
填塞巷路,合有见者。如何不尔?」
答曰:「人死六
道,不必皆为鬼,鬼死复为人等,岂古来积鬼
常存耶?」
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无知之
气,安得歘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气,何
不知乎?
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
皆由天命者,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
原人论序¶ 第 708c 页
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
天何不平乎?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
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
道者丧、无道者兴?既皆由天,天乃兴不道而
丧道?何有福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
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然则《诗》刺乱
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风,岂是奉上
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是知专此教者,未能
原人。
* 斥偏浅第二
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
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
一乘显性教。
一、佛为初心人且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谓
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品饿鬼,下品畜生。
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别,亦不离仁义等五
常,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国敛手而举,吐番散手而垂,皆为礼也),令持五戒。故名人天教也
原人论序¶ 第 709a 页
舍?且心与眼耳手足俱为质阂,岂得内外相
通运动应接同造业缘?若言但是喜怒爱恶
发动身口令造业者,喜怒等情乍起乍灭,自
无其体,将何为主而作业耶?设言不应如此,
别别推寻,都是我此身心能造业者,此身已
死谁受苦乐之报?若言死后更有身者,岂有
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后世身心受苦受
乐?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
理如此无道?故知但习此教者,虽信业缘,不
达身本。
二、小乘教者,说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
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
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
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瞋、痴
等三毒。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业成难逃,故受五道苦乐等身,三界胜劣
等处。于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
受报。身则生老病死,死而复生。界则成住坏
空,空而复成(从空劫初成世界者,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
此名持界风。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雨
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
立。时经一增减,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
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议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云虚无之道,然道体寂照灵通,
不是虚无,老氏或迷之、或权设,务绝人欲,故指空界为道。空界中大风,即彼混沌一气,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
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雨下不流,阴气凝也。阴阳相合,方能生成矣!梵王界乃至须弥者,彼之天也,滓浊
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禅福尽下生,即人也。即二生三,三才备矣!地饼已下乃至种种,即三生万物。此当三皇已
前穴居野食,未有火化等,但以其时无文字记载故,后人传闻不明,展转错谬,诸家著作种种异说。佛教又缘通明
原人论序¶ 第 709b 页
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内外教文不全同也。住者住劫,亦经二十增减。坏者坏劫,亦二十增减,前十九增减坏有
情,后一增减坏器界,能坏是火水风等三灾。空者空劫,亦二十增减,中空无世界及诸有情也)。
劫劫
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如汲井轮(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
时一度空劫,云虚无、混沌、一气等,名为元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故知佛教法中,
小乘浅浅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说),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不是
我者,谓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今推寻分
析,色有地水火风之四大,心有受、想
、行、识之四蕴。若皆是我,即
成八我,况地大中复有众多?谓三百六十段
骨,一一各别。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相
是。诸心数等亦各不同。见不是闻,喜不是怒,
展转乃至八万四千尘劳。
既有此众多之物,
不知定取何者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
身之中,多主纷乱。离此之外,复无别法。翻覆
推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
相,元无我人,为谁贪瞋?为谁杀盗施戒?
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恶;但修无我观
智;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證得我空真如,乃
至得阿罗汉果,灰身灭智方断诸苦。
据此宗
中,以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
也,过去未来更无别法为本。今诘之曰,夫经
生累世为身本者,自体须无间断。今五识阙
缘不起,意识有时不行,无
色界天无此四大,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绝?
是知专此教者,亦未原身。
三、大乘法相教者,说一切有情无始已来,法
尔有八种识。于中第八阿赖耶识,是其根本,
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皆能变现自
原人论序¶ 第 709c 页
分所缘,都无实法。如何变耶?谓我法分别熏
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第六七识无明
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
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
时执为实有外物,寤来方知唯梦所变。我身
亦尔,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由此起
惑造业,生死无穷。悟解此理,方知我身
唯识所变,识为身本。
四、大乘破相教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执,密
显后真性空寂之理(破相之谈,不唯诸部般若,遍在大乘经。前之三教依次先后,此
教随执即破,无定时节。故龙树立二种般若:一共,二不共。共者,二乘同闻信解,破二乘法执故。不共者,唯菩萨
解,密显佛性故。故天竺戒贤、智光二论师,各立三时教,指此空教,或云在唯识法相之前,或云在后。今意取后)。
将欲破之,先诘之曰:所变之境既妄,能变之
识岂真?若言一有一无者,则梦想与
所见物应异,异则梦不是物,物不是梦。寐
来梦灭,其物应在。又物若非梦,应是真物;梦
若非物,以何为相?故知梦时则梦想梦物,似
能见所见之殊,据理则同一虚妄,都无所有。
诸识亦尔,以皆假托众缘,无自性故。故《中观
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
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经云,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是知
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实理。若约此原身,身元
是空,空即是本。
今复诘此教曰:若心境皆无,
知无者谁?又若都无实法,依何现诸虚妄?且
现见世间虚妄之物,未有不依实法而能起
者。如无湿性不变之水,何有虚妄假相之波?
原人论序¶ 第 710a 页
若无净明不变之境,何有种种虚假之影?又
前说梦想梦境同虚妄者,诚如所言;然此虚
妄之梦,必依睡眠之人。今既心境皆空,未
审依何妄现?故知此教但破执情,亦未明显
真灵之性。故《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馀说
。《大品经》云,空是大乘之初门。
上之四
教展转相望,前浅后深。若且习之自知未了,
名之为浅:若执为了,即名为偏。故就习人,云
偏浅也。
* 直显真源第三
五、一乘显性教者,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
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
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从无始际,妄相
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著结业受生
死苦。大觉悯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
心清净全同诸佛。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
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
證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
现前。便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尘况众生,
经况佛智。次后又云,尔时如来普观法界一
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
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
其永离妄想,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
与佛无异。
评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
自原身,但执虚妄之相,甘认凡下,或畜或人。
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故须行依佛
行,心契佛心。返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之又损,
以至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当知迷
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然佛说前五教,或渐或顿,若
原人论序¶ 第 710b 页
有中下之机,则从浅至深,渐渐诱接。先说初教,令离恶住善;次说二三,令离染住净;后说四五,破相显性,会
权归实,依实教修乃至成佛。若上上根智,则从本至末,谓初便依第五顿指一真心体,心体既显,自觉一切皆是虚
妄,令来空寂,但以迷故,托真而起。须以悟真之智,断恶修善,修善息妄归真,妄尽真圆,是名法身佛)。
* 会通本末第四
真性虽为身本,生起盖有因由,不可无端忽
成身相。但缘前宗未了,所以节节斥之。今将
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初唯第五性教所说,从后段已去,节级方同诸
教,各如注说)。
谓初唯一真灵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不变不易。众生无始迷睡不自觉知,由隐覆
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自此方是第四
教,亦同破此已生灭诸相)。所谓不生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
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
义。依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
业相。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能见之识及
所见境界相现。又不觉此境从自心妄现,执
为定有,名为法执。执此等故,遂
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执我相故,贪爱顺情
诸境,欲以润我;瞋嫌违情诸境,恐相损恼;愚
痴之情,展转增长。故杀盗等心
神乘此恶业,生于地狱、鬼、畜等中。复有怖
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业,
运于中阴入母胎中(此下方是儒道二教亦同所说)。禀气受质(会彼
所说,以气为本),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
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今
者身心是也。故知身心各有其本,二类和合
方成一人。天、修罗等大同于此。
然虽因引业
受得此身,复由满业故,贵贱贫富、寿夭病健、
盛衰苦乐。谓前生敬慢为因,今感贵贱之果。
原人论序¶ 第 710c 页
乃至仁寿杀夭、施富悭贫,种种别报,不可具
述。是以此身或有无恶自祸、无善自福、不仁
而寿、不杀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满业已定,故
今世不同,所作自然如然,外学者不知前世,
但据目睹,唯执自然。复有前生少者修
善,老而造恶;或少恶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贵
而乐,老大贫贱而苦;或少贫苦老富贵等。故
外学者不知,唯执否泰由于时运。
然
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
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究实言之,
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
识所现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从初一念
业相,分为心境之二,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
计乃至造业;境亦从微至著,展转变起乃
至天地(即彼始自太易,五重运转乃至太极,太极生两仪。彼说自然太道,如此说真性,其实但是一念能
变见分。彼云,元气如此一念初动。其实但是境界之相)。业既成熟,即从父母禀
受二气,与业识和合成就人身。据此则心识
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与心识和合成
人,一分不与心识和合,即成天地山河国
邑。三才中唯人灵者,由与心神合也。佛说内
四大与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
哀哉!寡学异
执纷然,寄语道流,欲成佛者,必须洞明粗细
本末,方能弃末归本,返照心源。粗尽细除,灵
性显现,无法不达,名法报身;应现无穷,名
化身佛。
原人论